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几何小实践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几何小实践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几何小实践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几何小实践知识点

1、初步看法角与直角,知道角的各局部称号,能判别角与直角。

2、初步看法长方体、正方体。看法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反点和不同点。

3、初步看法长方形、正方形。知道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长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1、角与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践生活有亲密的联络,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先生熟习的生活情形动身,从观察实物中笼统出所学的角与直角,使先生阅历数学知识笼统的进程,感遭到数学知识的理想性。

在练习中,很多先生在填写角的各局部称号时,往往将边与直边混杂。在填写时,顶点普通不会填错,但边往往有先生填成直边。直边不是角的称号,只是强调边是直的。所以,教材让先生了解角时用文字表述: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直边往往出如今文字表达的填空中。

2、正方体、长方体的看法生经过学习以后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反点)都有8个顶点、12条棱和6个面,还是有困难的,由于记忆有遗忘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请先生在P67做了笔记,同时,P69也有相关习题。

正方体和长方体不同点,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反的正方形、12条棱都相等。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外形相反,大小相等;12条棱分红3组,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P69笔记) 在这局部外容中,还经常会考核拼搭一个较大的正方体,至少需求几个小正方体(P68⑤)。教材中出现了两个正方体,一个是A,8个,一个是B,27个。从个数下去说,至少就是指8个,但往往有先生注重了较大,这个较大是相关于单个的小正方体来说的,假设要求拼搭成的大的正方体,其实是没有底的,不能了解错了。到了高年级,我们就可以了解8个小正方体是经过222=8算出来的,也即227个是333=27,即3依次还有464个

所以,只需是拼搭,只需是至少,就一定是8个小正方体,这个概念到高年级也会在填空或选择中出现。

长方形和正方形共同点: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对边相等。不同点: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P71)。

2长方形、正方形

教材布置先生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目的是体会面是在体上,但先生对形(平面图形)和体(平面图形)会混杂起来,这需求先生解题时看清标题要求,是形还是体,从而在脑海中搜索相对应的知识体系,做出正确解答。

比如: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4个直角;而长方体和正方体那

么有24个直角(有6个面,每个面4个直角,64=24个);长方形和正方形是4条边,而长方体和正方体是12条棱。平面图形中是边,只要4条,平面图形中是棱,共12条。

另外,假设要在方格纸(或点子图)上按指定要求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千万不能在画完后忘了标上边的长度。

人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整理 一、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整理(一到六年级) 小学一年级九九乘法口诀表。学会基础加减乘。 小学二年级完善乘法口诀表,学会除混合运算,基础几何图形。 小学三年级学会乘法交换律,几何面积周长等,时间量及单位。路程计算,分配律,分数小数。 小学四年级线角自然数整数,素因数梯形对称,分数小数计算。 小学五年级分数小数乘除法,代数方程及平均,比较大小变换,图形面积体积。 小学六年级比例百分比概率,圆扇圆柱及圆锥。 二、必背定义、定理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三、读懂理解会应用以下定义定理性质公式 (一)、算术方面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如:(2+4)×5=2×5+4×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O除以任何不是O的数都得O。

【数学】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二年级上册 任何学习不可可能重复一次就可以掌握,必须经过多次重复、多方面、多个角度的反复训练才能取得跟多的收获,我们设计的试卷主要就是从这点出发,所以从你下载这张试卷开始,就与知识接近了一步。 知识点概括总结 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 进率关:1毫米=0.1厘米; 6.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6-22=34。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例如:28+24+23=85. 10.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例如:85-40-26=19. 11.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例如:67-25+28=70。 12.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符号:∠ 13.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乘号) 200(因数) =(等于号) 2000(积) 14.1—6的乘法口诀 15.7——9的乘法口诀 扩展资料: 1.角的动态定义

沪教版二年级上几何小实践复习课

上海龙文教学管理部 1 龙文教育学科辅导学案 教师: 学生: 年级: 二 日期:2013.12、20 星期: 五 时段: 15-17 学情分析 课 题 几何小实践 学习目标与 考点分析 学习目标:1、巩固几何知识 2、熟练掌握几何题的解题技巧及其概念的应用 考点分析:几何概念应用 学习重点 掌握解题技巧 学习方法 讲练说相结合 学习内容与过程

上海龙文教学管理部 2 一、引入 今天我们来复习下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第五单元我们一共学了3块知识 一、角与直角二、正方体、长方体三、正方形、长方形 二、过程(采用问答形式) 1、角与直角 师:角有哪些部分组成呢? 生:由一个顶点、两条直边组成。 师: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生:与两条边的张开程度有关。 师:就因为这样,我们可以有很小的角,也可以有很大的角。 当两条边张开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一个特殊的角,还记得它的名字吗? 生:直角 师:这个就是直角,标上直角符号。 师: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去验证这个角是不是直角呢?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验证。 2、正方体、长方体 师、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些什么部位呢? 生:顶点、面、棱 师:这些部位的数量是怎样的? 生: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 师:这些是正方体和长方体共有的特点,他们各自有什么不同或者特别的特点吗? 生:正方体所有的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而长方体是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生:正方体所有的棱都相等,而长方体所有的棱不都相等。 小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师:学习了正方体,我们又学了正方体的框架 师:知道了完整的正方体框架需要8个小球、12根小棒,我们就可以完成这样的题目 生:第一张图:缺2个小球、缺6根小棒 生:第二张图:缺1个小球、缺4根小棒

【新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新版)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 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3.一个数与分数相乘,可以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为了计算简便,可以先约分再乘。) 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5.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 a × b = b × a 乘法结合律: ( a × b )×c = a × ( b × c ) 乘法分配律:( a + b )×c = a c + b c a c + b c = ( a + b )×c 6.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7.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1;带分数的倒数小于1。 注意:倒数必须是成对的两个数,单独的一个数不能称做倒数。 8.一个数(0除外)乘以一个真分数,所得的积小于它本身。 9.一个数(0除外)乘以一个假分数,所得的积等于或大于它本身。 10.一个数(0除外)乘以一个带分数,所得的积大于它本身。

11.分数应用题一般解题步骤。 (1)找出含有分率的关键句。 (2)找出单位“1”的量(以后称为“标准量”)找单位“1”:在分率句中分率的前面;或“是”、“占”、“比”、“相当于”的后面 (3)画出线段图,标准量与比较量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画一条线段即可,标准量与比较量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画两条线段即可。 (4)根据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式:标准量×对应分率=比较量。求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几 。 几 写数量关系式技巧: (1)“的”相当于“×”“占”、“是”、“比”相当于“ = ”(2)分率前是“的”: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3)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单位“1”的量×(1 分率)=分率对应量(5)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解答。 12.乘法应用题有关注意概念。 (1)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已知一个数,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单位“1”×对应分率=对应量 (2)找单位“1”的方法:从含有分数的关键句中找,注意“的”前“是、比、相当于、占、等于”后的规则。 (3)甲比乙多几分之几表示甲比乙多的数占乙的几分之几,乙比甲少几分之几表示乙比甲少的数占甲的几分之几。 (甲-乙)÷乙 = 甲÷乙-1(甲-乙)÷甲 = 1-乙÷甲

最新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几何小实践的单元测试题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几何小实践的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 1.用两个棱长是3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它的表面积比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少( )平方厘米。 2.把一个表面积是42平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截成两个相等长方体木块。每个长方体木块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正方体的表面积大( )平方厘米。 3.一个正方体棱长之和是36厘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 ),表面积是( ),体积是( )。 4.一块砖长10厘米,宽6厘米,高3.5厘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5. 17.28立方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88000立方厘米=( )毫升=( )升 3640毫升=( )升=( )立方分米 9.03立方分米=( )升=( )毫升 528毫升=(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6.长方体的体积是36立方米,长是6米,宽是3米,高是( )米 7.一个表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 8.一个长、宽、高分别是4分米、3分米、1分米的长方体,它是由( )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组成的。 二.判断题: 1、a2=2a( ) 2、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的面积一定相等.( ) 3、有一对相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是正方体.( ) 4.体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表面积一定相等。( ) 5.一立方米的木块摆在地上,它的占地面积一定是1平方米。( ) 6.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7.把一个表面积是64平方分米的木料从中间锯成两段,每段的表面积是32 平方分米。( ) 8.在长方体中有四个面的面积相等的情况。( ) 9.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4倍,它的表面积扩大8倍。( )

小学二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

2019小学二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 查字典数学网小学频道为各位同学整理了2019小学二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供大家参考学习。更多小学各年级知识点请关注查字典数学网小学频道。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第1---3页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能用给定的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3)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4)能用厘米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2、第4---5页 (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用米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初步认识线段,能辨别,能测量线段的长度,能画定长的线段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不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几何小实践单元综合测试题沪教版

几何小实践 一.填空题: 1.用两个棱长是3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它的表面积比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少( )平方厘米。 2.把一个表面积是42平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截成两个相等长方体木块。每个 长方体木块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正方体的表面 积大( )平方厘米。 3.一个正方体棱长之和是36厘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 ),表面积是 ( ),体积是( )。 4.一块砖长10厘米,宽6厘米,高3.5厘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5. 17.28立方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88000立方厘米=( )毫升 =( )升 3640毫升=( )升=( )立方分米 9.03立方分米=( )升 =( )毫升 528毫升=(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6.长方体的体积是36立方米,长是6米,宽是3米,高是( )米 7.一个表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 8.一个长、宽、高分别是4分米、3分米、1分米的长方体,它是由( )个体 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组成的。 二.判断题: 1、a2=2a( ) 2、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的面积一定相等.( ) 3、有一对相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是正方体.( ) 4.体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表面积一定相等。( ) 5.一立方米的木块摆在地上,它的占地面积一定是1平方米。( ) 6.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7.把一个表面积是64平方分米的木料从中间锯成两段,每段的表面积是32 平方分米。( ) 8.在长方体中有四个面的面积相等的情况。( ) 9.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4倍,它的表面积扩大8倍。( ) 10..4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六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念总结 1.分数乘法: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但分子分母不能为零.。 3.分数乘法意义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与分数相乘,可以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分数乘整数:数形结合、转化化归 5.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6.分数的倒数 找一个分数的倒数,例如3/4把3/4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把原来的分子做分母,原来的分母做分子。则是4/3。3/4是4/3的倒数,也可以说4/3是3/4的倒数。 7.整数的倒数 找一个整数的倒数,例如12,把12化成分数,即12/1,再把12/1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把原来的分子做分母,原来的分母做分子。则是1/12,12是1/12的倒数。 8.小数的倒数: 普通算法:找一个小数的倒数,例如0.25,把0.25化成分数,即1/4,再把1/4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把原来的分子做分母,原来的分母做分子。则是4/1 9.用1计算法:也可以用1去除以这个数,例如0.25,1/0.25等于4,所以0.25的倒数4,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分数、整数也都使用这种规律。

10.分数除法: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 11.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12.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13.分数除法应用题:先找单位1。单位1已知,求部分量或对应分率用乘法,求单位1用除法。 14.比和比例: 比和比例一直是学数学容易弄混的几大问题之一,其实它们之间的问题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比,等同于算式中等号左边的式子,是式子的一种(如:a:b);比例,由至少两个称为比的式子由等号连接而成,且这两个比的比值是相同(如:a:b=c:d)。 所以,比和比例的联系就可以说成是:比是比例的一部分;而比例是由至少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组合而成的。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是比的意义。比例有4项,前项后项各2个. 15.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比值不变。 比的性质用于化简比。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只有两个项:比的前项和后项。 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个项: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 16.比例的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乘积等于两个内项的乘积。比例的性质用于解比例。

初中几何图形知识点归纳

初中几何图形知识点归纳 1. 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 三角形的分类 3.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4. 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5. 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6. 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7. 高线、中线、角平分线的意义和做法 8. 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9.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一半 10. 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边延长线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11.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1)顶点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一边是三角形的一边,另一边是三角形的一边的延长线;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一内角; (4)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 四边形(含多边形)知识点、概念总结 一、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1. 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 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平行 (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 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 对称性: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二、矩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1. 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 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3. 判定: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4. 对称性:矩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数一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 知识点: 1、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2、了解万以内计数单位间的关系: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3、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从右起第一位开始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4、结合具体情景,对』千”和』万”有具体的感受。 5、初步感受满十进一”的十进制计数法。 拨一拨(万以内数的读写) 知识点: 1、会数数: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一百一百地数等。 2、会读万以内的数:从高位起,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末尾有零都不读,中间有一个或两个零只读一个零。 3、会写万以内的数:从高位起,依次写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哪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位上写零。 4、初步感受满十进一”的十进制计数法。 xx (万以内数比较大小) 知识点: 1、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方法:先比较数位的多少,数位多的数比较 大,如果数位相同,先比位,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

2、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3、能结合实际进行万以内数的估计。 【篇二】 除法 分苹果(竖式除法) 知识点: 1、掌握表内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2、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分橘子(有余数的除法(一)) 知识点: 1、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会用竖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分草莓(有余数的除法(二)) 知识点: 1、掌握正确的试商方法。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而又比被除数小。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租船(有余数除法的应用(一)) 知识点: 灵活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派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二))

二年级数学几何小实践

几何小实践 一:这个章节由三块组成,分别是 1.角与直角 2.正方体、长方体 3.正方形、长方形 、知识点 1、角与直角师:角有哪些部分组成呢?生:由一个顶点、两条直边组成 师: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生:与两条边的张开程度有关。师:就因为这样,我们可以有很小的角,也可以有很大的角

当两条边张开到一定程度时, 会出现一个特殊的角, 名字吗? 师:它就是直角,标上直角符号。 师: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去验证这个角是不是直角呢? 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验证。 2、正方体、长方体 师、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些什么部位呢? 生:顶点、面、棱 师:这些部位的数量是怎样的? 生: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 师:这些是正方体和长方体共有的特点,他们各自有什么不同或者特别的特点 吗? 生:正方体所有的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而长方体是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 相等。 生:正方体所有的棱都相等,而长方体所有的棱不都相等。 小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师:学习了正方体,我们又学了正方体的框架 想知道这个特殊的角叫什么 想一想,有哪些方法?)

师:知道了完整的正方体框架需要8个小球、12根小棒,我们就可以完成这样的题目 生:第一张图:缺 2 个小球、缺6 根小棒 生:第二张图:缺 1 个小球、缺4 根小棒师:除了这些知识,关于正方体,我们要学一个比较有趣的题目:至少需要()个小正方体才恩那个搭出一个大正方体生:8 个 3、正方形、长方形师:从正方体、长方体上取一个面,就是正方形和长方形

师: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都有4个直角和4条边。 师:那有什么区别呢? 生: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长方形是对边相等。 小结:正方形满足所有长方形的特点,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师:至少需要()个小正方形才能拼出一个大正方形。 生:4个。 三:课堂小练习 1.下面的角,哪些是角?哪些是直角?

小学1-6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太全啦! | 小学1-6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概念 (一)整数 1、整数的意义 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 2、自然数 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3、计数单位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4、数位 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5、数的整除 整数a除以整数b(b ≠ 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 如果数a能被数b(b ≠ 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 因为35能被7整除,所以35是7的倍数,7是35的约数。 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例如:10的约数有1、2、5、10,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10。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3的倍数有:3、6、9、12……其中最小的倍数是3 ,没有最大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例如:202、480、304,都能被2整除。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例如:5、30、405都能被5整除。。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例如:12、108、204都能被3整除。 一个数各位数上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 能被3整除的数不一定能被9整除,但是能被9整除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 一个数的末两位数能被4(或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4(或25)整除。例如:16、404、1256都能被4整除,50、325、500、1675都能被25整除。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复习

第一单元 数据整理与收集 1.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 2.会数“正”,知道一个“正”字代表数量5。 3.根据统计表,会解决问题。 4、 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表格。 5、 如果题目问选哪种最合适,回答的时候要说, 答:因为喜欢( )的人数最多 6、 如果题目问有两个同学缺席没有参与投票,结果会怎么样? 答:结果不受影响 例:气象小组把6月份的天气作了如下记录: (1) 把晴天、雨天、阴天的天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 天气名称晴天雨天阴天 天数12810 (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个月中( 晴天 )的天数最多,( 雨天)的天数最少。

(3) 这个月中阴天有(10)天。 (4) 这个月中晴天比雨天多(4)天。 (5) 这个月中阴天比雨天多(2)天。 (6)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1.平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的多,叫做平均分。除法就是用来解决平均分问题的。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平均分里有两种情况: (1)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总数÷份数=每份数 例:24本练习本,平均分给6人,每人分多少本? 列式:24÷6=4(本) (2)包含除(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把一个数量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总数÷每份数=份数 例:24本练习本,每人4本, 能分给多少人? 列式:24÷4=6(本) 3、除法算式的读法: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 4、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被除数÷除数=商。

二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5.几何小实践沪教版(含答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5.几何小实践 一、单选题 1.下面三个图形,最稳定的是() A. B. C. 2.二(2)班教室的黑板在教室的西面.那么老师讲课时面向( )面。 A. 东 B. 南 C. 西 3.用火柴棒摆一个平行四边形,需要()根。 A.3 B.4 C.5 4.一个三角形其中的两条边的长度分别是3厘米、5厘米,那么第三条边的长度可能是() A. 2厘米 B. 4厘米 C. 8厘米 D. 9厘米 5.锐角都比钝角小: A. √ B. × 6.关于三角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B. 任意一个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 C. 三角形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焦形,钝角三角形 D. 5厘米,5厘米,10厘米长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7.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之和大于第三个内角,那么该三角形是()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以上三角形都有可能 8.用下面四根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 )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①10cm②8cm③3cm④7cm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9.甲地在乙地的西偏南30度的方向上,则乙地在甲地的() A. 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B. 北偏东30度的方向上 C. 东偏北30度的方向上 二、判断题 10.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11.大于90°的角都是钝角.(判断对错) 12.角的边越长,这个角就越大 13.判断对错. 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14.你做小裁判。 这是在前面看到的

三、填空题 15.地图通常是按上________下________,左________右________绘制的。 16.________叫锐角三角形。 17.小红家在学校的西面,那么学校在小红家的________面. 18.三根分别长2厘米、5厘米、7厘米的小棒首尾相连________(填“能”或“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19.1平角=________个直角. 1周角=________个直角. 20.面向东南站立,当她向后转之后,左面是________,右面是________。 21.国旗飘向太阳升起的方向,这时吹的是________风. 22.轴对称图形周长________。 23.写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名称. ________ 24.数一数,填一填。(包括复合图形) 图中有________个三角形,________个平行四边形,________个长方形,________个梯形。 25.看图填空

六年级几何小实践

診习目标 1能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和一条边长来求长方形的周长; 2 ?能通过正方形的周长来求面积; 3?能综合运用周长与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互动探索 (此环节设计时间在10-15分钟) 教法说明:案例需要同学们相互协作完成。教师在课前准备好3份长方形纸条(长和宽的比应该为16 : 9) 案例1:用36分米长的绳子可以围出多少个长方形?它们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 案例2: 一天,朋友送给老裁缝一块长16分米,宽9分米的长方形布料,他非常喜欢!思前想后,他决定将这块布料剪成形状、大小都相同的两块,然后拼成一块正方形台布,这样既实用又美观。小朋友,你知道聪明的老裁缝是如何做到的吗?拼成的正方形台布的边长又是多少呢?请你们开动脑筋、画出拼剪的方法?

分析:这块长方形台布的面积是 16X 9 = 144 (平方分米)。因为剪裁前后台布的面积不变,所以拼成的正方形 台布的面积也是144平方分米,则正方形的边长为 12分米。考虑到拼成正方形后,原来长方形的长减少了 4 分米,宽增加了 3分米,所以分割图形时,横的分割线按每 4分米一份,竖的分割线按 3分米一份。 参考答案:如图2 (此环节设计时间在 50-60分钟) 例题1 :如图所示,巧求周长 40cm 教法说明:在求以上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通过平移原图形的几条边,使求原图形的周长转化为我们学过的 长方形的周长,这种“转化”的 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要加以注意。 参考答案:240( cm ) 试一试:列算式求图形的周长 (单位:厘米) 精讲提升 30cm 30cm ----- r 40cm

15 8 参考答案:50 (厘米) 例题2 :求下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单位:厘米) 16 10 3 教法说明:求上述图形的周长可以参照例题 1,通过平移转换成长方形的周长,也可以通过几条边相加得到; 求上述图形的面积需要通过割、补方法来计算,这个在上学期已经学过,有三种方法可以求解。 参考答案:周长为60厘米,面积为94平方厘米。 试一试:求下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例题3:在一个面积是640平方米的长方形花坛的四周装上栅栏,已知花坛长是 40米,准备120米长的栅栏 够不够? 教法说明:要知道“准备120长的栅栏够不够”,必须知道“花坛的栅栏应该多长? ”也就是要求出长方形花 坛的周长。求周长先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已知的条件中长的数量已经知道,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十长= 25cm 参考答案: 10cm 10cm 30cm 图1周长为110厘米,面积为 10cm 550平方厘米。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2017.12 二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括总结 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 进率关:1毫米=0.1厘米; 6.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6-22=34。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例如:28+24+23=85. 10.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例如:85-40-26=19. 11.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例如:67-25+28=70。 12.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符号:∠ 13.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最新精选沪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五 几何小实践习题精选第三十一篇

最新精选沪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五几何小实践习题精选第三十一篇 第1题【单选题】 有一个内角是91°的三角形是( )。 A、直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锐角三角形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锐角比直角( ) A、大 B、小 C、一样大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面汉字不可以看作轴对称图形的是( )。 A、百 B、中 C、田 D、王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现有长度为1厘米、3厘米、5厘米、7厘米和11厘米的5根小棒,每次选取其中的任意三根,可摆成( )个不同的三角形. A、1 B、2 C、4 D、10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图中有几个角?( ) A、3个 B、6个 C、4个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50°,另一锐角是( ) A、130° B、40° C、50°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条边的长度分别是15cm和8cm,那么第三条边的长度可能是( )cm。 A、2016 B、23 C、8 D、7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下面图形中,( )对称轴最少. A、正方形 B、长方形 C、等边三角形 D、圆 【答案】: 【解析】: 第9题【判断题】 大于90度的角是钝角。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10题【判断题】 用一个10倍的放大镜看35°的角,这个角是350°.(判断对错)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几何小实践

四.几何小实践

1、体积 体积大,所占的空间大 体积小,所占的空间小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凌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也可记作 1cm3。 1m3=1000000cm3, 1m3=1000cm3, 1dm3=1000cm3 1m3=1000dm3=1000000cm3 3、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长方体12条凌中可分成3组,每组互相平行的四条凌长度相等 长方体是由六个长方形的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互相平行的凌长度相等 长方体中,交与一个顶点的三条凌边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宽、高相等的长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凌长之和=4(a+b+h) =4a+4b+4h

H =总和除以4-a-b 正方体的六个面是大小相等的正方形 六个面完全相同 正方体是由六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面围成的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4、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x宽x高 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那么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写作:v=a.b.h 大家已经知道正方形的长、宽、高、都是一样长的,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正方形的体积=长x宽x高 如果用字母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用a表示它的凌长,那么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v=a.a.a 也可以这样写:v=a 3 5、组合体的体积 计算组合体的体积时,可以把组合体切割成几个可以计算出体积的长方体,分别计算出体积后相加。 6、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 我们剪法不同,得到的展开图形也不同

2020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知识点虽然少,但对孩子们来讲,不是易事。为了提升成绩,有的家长不分主次、没有目标的采取题海战术,结果孩子筋疲力尽,成绩没有得到提高,学习兴趣却被抹杀。怎样才能让孩子快乐复习,从容应对考试呢?第一步就是要系统梳理知识点,让我们一起归纳总结二年级上学期都学了些什么吧! 一、米和厘米 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测量时:一般是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对着 几就是几厘米。 4、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线段的特点: ①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6、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 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 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小 朋友的肩宽大约30厘米。 7、课桌宽60厘米 黑板长4米 教室长8米 操场长200米 铅笔长20厘米 跳绳长2米 数学书长26厘米 灯管长50厘米 房间高3厘米 字典厚4厘米 大树高8米 旗杆高15米 升国旗的旗台高60厘米 爸爸的身高 1米75厘米或175厘米

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角和直角】 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后画边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 个角。 3、用三角尺可以画出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点对点,边对边,边重合,是直角) 4、三角尺上有3个角,其中最大的那1个是直角,其余2个都是锐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4个角都是直角。 5、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用放大镜看一个角,这个角的大小不改变。】 直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 6、用三角尺画直角的方法 三角尺的直角边,沿着一画是直角(一点、二线、三标记。) 7、所有的直角大小都一样 拿一张纸,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可以得到直角。 数学书的封面上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红领巾上有3个角,2个锐角和1个钝角。 8、数角的个数时,可以先数单个的角,再数由两个单个的角组成的角,再数由三个单 个的角组成的角,依次这样数下去,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有多少个角。 9、拼角:一直(角)一锐(角)拼钝角 二、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1、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 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六年级数学重点内容总结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意义: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分数乘整数”指的是第二个因数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乘分数”指的是第二个因数必须是分数,不能是整数。(第一个因数是什么都可以) (二)分数乘法计算法则: 1、分数乘整数的运算法则是: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1)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可先约分再计算。(整数和分母约分)(2)约分是用整数和下面的分母约掉最大公因数。(整数千万不能与分母相乘,计算结果必须是最简分数)。 2、分数乘分数的运算法则是: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1)如果分数乘法算式中含有带分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计算。 (2)分数化简的方法是: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在乘的过程中约分,是把分子、分母中,两个可以约分的数先划去,再分别在它们的上、下方写出约分后的数。(约分后分子和分母必须不再含有公因数,这样计算后的结果才是最简单分数)。 (4)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三)积与因数的关系: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a×b=c,当b >1时,c>a。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小于这个数。a×b=c,当b<1时,c 一个数(0除外)乘等于1的数,积等于这个数。a×b=c,当b =1时,c=a 。 在进行因数与积的大小比较时,要注意因数为0时的特殊情况。 (四)分数乘法混合运算 1、分数乘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五)倒数的意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倒数是两个数的关系,它们互相依存,不能单独存在。单独一个数不能称为倒数。(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倒数) 2、判断两个数是否互为倒数的唯一标准是:两数相乘的积是否为“1”。例如:a×b=1则a、b互为倒数。 3、求倒数的方法: ①求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②求整数的倒数:整数分之1。 ③求带分数的倒数:先化成假分数,再求倒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