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实习报告

电厂实习报告
电厂实习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成绩

实习名称实习班级实习周数

带队教师实习单位地点

北京华能热电厂现状

华能北京热电厂1999年投产,位于北京东郊高碑店,华能北京热电厂位于北京东郊高碑店,装机容量84.5万千瓦、担负北京市10%的供电、70%的供气和30%的集中供热任务。是北京市重要的电源热源支撑点,能满足北京市10%的供电、50%的供汽和40%的集中供热,替代了近200台排放严重超标的小锅炉,不仅每年可节煤20万吨以上,而且大大提高了北京市的大气质量。该厂引进国际先进的供热发电机组,采用液态排渣、飞灰复燃等先进技术,加上除尘效率99%以上的静电除尘器,使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均优于北京市现行标准。

华能北京热电厂是全国供热容量最大的热电联产企业,机组全年平均热效率在60%以上,比常规火电厂高出20个百分点。而在供暖期,机组热效率更是高达84%。该电厂的锅炉采用了液态排渣、低氮燃烧、飞灰复燃等先进技术,锅炉效率接近94%。与常规30万千瓦机组比,仅锅炉效率高这一项,按年发电50亿千瓦时计算,华能北京热电每年就可以节约标准煤42万吨。从1999年投产以来,电厂已经累计节约标准煤400多万吨。

作为北京最大的供热电厂,华能北京热电厂承担了整个北京1/10的供电和1/3的供热,每年的烧煤量就有200多万吨。由于电厂离北京市区只有15公里,怎样减少烟囱里每天排放的二氧化硫、粉尘这些污染物,通过引进技术对发电设备进行环保改造,电厂用了三招堵住厂里两个大烟囱的嘴。第一招,给发电用的四台锅炉全都装上脱硫装置,一下子就让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硫降低了90%;第二招,对于发电产生的粉尘,先用液态排渣技术把大部分粉尘变成液态渣用做建筑材料,剩余的进行静电除尘使整个粉尘排放下降到每立方10毫克以下。第三招引进烟塔合一技术,用水塔来排放脱硫除尘后的烟气,这招不仅环保,还能提高电厂的热效率,使全年少烧5-6万吨煤,相当于整个电厂半个月的燃煤量。

华能北京热电厂工程引进了德国带飞灰复燃装置的液态排渣塔式直流锅炉、低氮氧化物燃烧器,锅炉飞灰可百分之百入炉复燃,全部以液态渣排出,减少了灰份对大气的污染。由于不用水力除灰,也节省了水资源。同时电厂不设灰场,又节约了土地资源。目前,灰渣作为建材辅料,其销售率为百分之百,实现了灰渣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由于引进了低氮氧化物燃烧器,将进入炉膛的空气分成三级,形成还原性气氛的富燃烧区、二次燃烧区和燃烬区,使烟气排放指标优于设计值,NOx含量等主要指标都以较大幅度低于国家和市标准,是未采用低氮燃烧技术的同型号锅炉的四分之一。对烟气排放配置了先进的德国监测设备,实现在线监测,可随时监测烟气排放情况。为了控制煤质,锅炉设计燃用低硫份(0 .4%)、低灰份(8%)的神府煤,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仅为430.5mg/Nm3,同时建成了237米高的烟囱,烟囱出口直径为 6米,较大限度地利用了大气自然净化能力。每台锅炉配备了两台高效电除尘器(F163-4),经实测除尘效率都大于 99.2%,实际烟尘的排放浓度仅为18 .35mg Nm3,满足了北京市环境保护要求。

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实现

1.系统的应用服务器

在三层C/S结构中,应该服务器层也就是中间件(Middleware)是最重要的部件。所谓中间件是一个用API定义的软件层,是具有强大通信能力和良好可扩展性的分布式软件管理框架。它的功能是在客户机和服务器或者服务器和服务器之间传送数据,实现客户机群和服务器群之间的通信。

其实现流程是:在客户机里的应用程序需要驻留网络上某个服务器的数据或服务时,搜索此数据的C/S应用程序需访问中间件系统。该系统将查找数据源或服务,并在发送应用程序请求后重新打包响应,将其传送回应用程序。在本文中,中间件(应用程序服务器)的功能主要是接受来自前置机的实时数据,并保存为历史数据,在中间件(应用程序服务器)上定义了数据访问的逻辑规则,电力工作站通过调用它上面的逻辑规则和数据库打交道。中间件(应用程序服务器)和电力工作站通过DCOM 进行通讯,和数据库服务器通过ADO进行通讯。它既是一个普通的应程序,又是一个DCOM服务器。

2.实时数据的获取和保存

在本文研究中,中间件(应用程序服务器)需要将前置机送来的实时数据进行处理,并存入后端的数据库中。实时数据分为原始的实时数据以及处理后的实时数据,其中前者来自前置机,后者是由监视线程计算后得到的。在前置机与中间件之间的通讯中,我们用到了WinSock 编程。

电力自动化系统启动之时启动一个存盘线程(SaveDataThread),在后台不停的运行,直至系统暂停或退出。存盘线程的任务是监测存盘实时结构,查看是否有满足存盘需要的电量,如果有,则存入该电量的历史数据表中。存盘时间间隔有5分钟、30分钟、60分钟三种。每当系统时间的分钟数是5的倍数时,则从存盘实时结构中挑选出存盘间隔是5分钟的电量,然后将该电量的实时数据存入历史数据库中。当系统时间的分钟数是30的倍数时,则挑选出存盘间隔是30分钟的电量,然后将该电量的实时数据存入历史数据库中,依此类推。

3.系统的应用逻辑

在三层C/S结构中,我们只需要在应用服务器端定义应用逻辑,应用逻辑集中放置在服务器上由所有的用户共享,当事务逻辑发生变化时,只需更新服务器上相应的应用逻辑,之后所有的客户就可以使用新的事务处理逻辑。避免了客户端应用程序版本控制和更新的困难。大部分应用程序服务器的应用逻辑是由包含在远程数据模块中的提供者组件(TDataSetProvider)处理的。在提供者组件响应客户端请求的事件处理函数中实现应用逻辑。

本文系统中的系统名称(SysName)字段是不允许客户随便改动的,因此如果用户在客户端应用程序中更新了SysName字段,那么当这些数据传递到应用程序服务器之后,我们可以在DataSetProvider的事件处理函数中更正用户对于该字段的更新。要拦截用户更新的数据,我们可以在DataSetProvider的BeforeUpdateRecord事件处理函数中把SysName字段的ProviderFlags的pflnUpdate标志去除,pfInUpdate标志代表了是否确实要应用程序服务器去更新该字段。

总之,电力自动化系统中数据传输量大,种类多,通讯功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整体性能。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通讯问题是网络通讯的问题,即前置机与数据库服务器、电力工作站等在内的通讯问题,由于实时网络通讯较为复杂等原因,单主机的方式采用的比较多。本文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借助于编程技术实现电力系统的有效运行,保证电力部门工作的正常运转。

Intel中国研究院

英特尔公司于1968 年在美国硅谷创立。经过40 年的发展,英特尔公司在芯片创新、技术开发、产品与平台等领域奠定了全球领先的地位,并始终引领着相关行业的技术产品创

新以及产业与市场的发展。英特尔为计算机工业提供关键元件,包括性能卓越的微处理器、芯片组、板卡、系统及软件等,这些产品是标准计算机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特尔一直坚守“创新”理念,根据市场和产业趋势变化不断自我调整。从微米到纳米制程,从 4 位到64 位微处理器,从奔腾® 品牌到酷睿TM 品牌,从硅技术、微架构到芯片与平台创新,英特尔不间断地为行业注入新鲜活力,推动技术向前发展。“支持和推动中国IT 产业发展,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生态环境,以推动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是英特尔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英特尔在中国拥有四个研发机构: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英特尔亚太区研发有限公司、英特尔中国软件中心和英特尔亚太区应用设计中心——它们是英特尔全球研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先后在上海和成都投资建立芯片封装与测试工厂,英特尔更宣布投资25 亿美元在大连建设300 毫米芯片制造厂,并与大连政府合作建立半导体学院,进一步体现了对中国的长久承诺和深入推动本地化的决心。同时,英特尔为产业链各方合作伙伴提供涵盖规划、技术、市场推广和销售等各环节的支持,分享创新经验,实现产业生态圈的合作共赢。英特尔推动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另一重要举措是对中国的新兴技术和企业进行投资,以促进中国自主创新的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迄今为止,英特尔已在中国大陆和香港投资超过70 家企业,近30 家公司从总额为 2 亿美元的“英特尔投资中国技术基金”中获得投资。2008 年 4 月, 英特尔投资宣布设立五亿美元第二个中国技术基金。英特尔不仅是全球计算和通信产业的领先企业,也是一名优秀的企业公民。英特尔为此投入的资源既体现在创新和业务层面,也展现于教育、环境、社区等多元领域。英特尔在中国开展了一系列教育项目,为中国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广泛的科技培训、帮助中国发掘科技创新后备力量、支持高校培育产业精英;通过“世界齐步走”计划,英特尔致力于推进信息技术的普及性和互联网的连通性,努力消除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同时,英特尔及其员工还积极参与环保、节能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各类公益活动。

Intel中国研究院部分技术成果:

● Light Peak及第一套原型验证平台:

该项目成功研制了第一套Light Peak原型验证平台,实现在Light Peak上承载DisplayPort协议,传输带宽高达10Gbps,视频分辨率远超过1080p高清电视。系统中的融合IO接口引入光学传输,提供更高带宽,大大减少了外设接口数量。

● Quick IA 英特尔架构新技术的原型验证平台:

Quick IA技术是实现在FPGA上的英特尔处理器核(奔腾、凌动等)在至强服务器上运行BIOS/OS,是英特尔架构处理器和SoC的原型验证平台。Quick IA主要可用于验证新的处理器体系结构、进行SoC原型验证、测试新的指令、异构系统体系结构研究、可重构计算研究以及周期精确的仿真等。

● 云模型:云计算性能建模:

未来云计算的挑战是如何理解云计算的应用特性及准确估算所需资源。本研究通过采样和分析有效预测应用所需的云资源和运行性能,用微观化的系统建模方法准确找到系统所依赖的瓶颈,并在Hadoop/HDFS上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 针对普通用户的三维模型创建:

该技术可利用用户拍摄的一组照片,自动创建逼真的三维模型,从而提高虚拟世界浸入式的用户体验。该技术将首次使普通用户不用借助昂贵的三维扫描仪或复杂的三维建模工

具,就能轻松快速的建造虚拟世界中的三维模型,还首次实现了无参照物照相机参数估计,大大简化了三维建模过程。

● 三维人脸建模和定制:

该技术首次实现了参数式人脸生成技术,可利用电脑摄像头输入真实人像,自动进行鲁棒和精确的表情控制。该技术可从三维人脸数据库中学习“可变型的”三维人脸模型,针对给定的一张正面人脸照片, 自动重构出对应的三维人脸,用滑动条即可轻松定制所需的三维人脸特点, 包括形状、性别、表情和肤色等。

● 三维镜像世界创建与导航技术:

该技术可帮助普通用户参与快速创建照片级真实感的镜像世界,基于传感器和视觉技术的高精度三维导航,可在移动设备上支持增强现实的功能。

● 多信道,你的选择:

该技术采用分布式的同步设计以保证不同主机间的同步,而且无须额外的开销控,其创新的信道分配设计可保证多信道的均衡有效使用,具有与传统802.11单信道媒体控制层的兼容性设计。

● 运行在Google Android 上的视频会议系统原型:

高清视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整合英特尔CPU能力与3G传输能力的技术提出了需求,而采用H.264/AAC编解码的视频会议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应用技术。在此背景下,该原型研发了基于Google Android的H.323/PC M 应用演示系统,为未来整合英特尔平台与3G传输提供了技术基础。

● 聚合的I/O子系统研究MID和HPIA之间协同计算:

该技术可使应用程序在MID和PC或者笔记本之间无缝迁移(例如3D游戏,网络视频会议),迁移后的应用程序通过聚合I/O逻辑继续访问MID上的外围设备,并通过设备穿透和聚合I/O能力使得外设的虚拟化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应用迁移的高性能使高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保证。其中的聚合I/O逻辑使得外围设备具备网格化特征,更适应云计算的需求,是一种新的MID和PC协同工作的使用模式。

● 实时光线追踪:三维水和三维显示

借助未来的多核架构,实时光线追踪技术(利用光物理学逼真地渲染交互式三维场景)即将进入实用阶段。在演示中,英特尔展示了实时光线追踪研究项目中的最新创新技术,包括更逼真的三维水以及一次渲染500多个动画人物的能力,其中一个版本还在立体显示屏上渲染多摄像机视图,观众无需特殊的眼镜就可以看到三维场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