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作业】马克思周考试卷3(第二章)

【寒假作业】马克思周考试卷3(第二章)
【寒假作业】马克思周考试卷3(第二章)

行政管理本科121班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同步综合练习

简易学号: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 (P9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 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 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 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 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2. (P9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A. 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 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 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

D. 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3. (P106)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A. 概念、判断、推理

B. 感觉、知觉、表象

C. 分析和综合

D. 总结和概括

4. (P10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A. 感觉、知觉、表象

B. 感觉、分析、综合

C. 概念、判断、推理

D. 识记、联想、判断

5. (P10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 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 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 精心安排,制订计划

D. 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6. (P110)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A.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 实践--认识--实践

C. 认识--实践--认识

D. 概念--判断--推理

7. (P111)整个人类的认识是()

A. 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B.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C.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 正确与错误的统一

8. (P10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 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

D. 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

9. (P103)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 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 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性认识

C. 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 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10. (P107)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A. 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

B. 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C.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D.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11. (P107)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A. 唯理论的错误

B. 经验论的错误

C. 形而上学的错误

D. 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12. (P113)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A. 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 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

C. 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生的

D. 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3. (P116)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 真理具有绝对性

B. 真理具有客观性

C. 真理具有相对性

D. 真理具有全面性

14. (P115)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与()

A. 承认真理的相对性是一致的

B. 承认真理的全面性是一致的

C. 承认真理的具体性是一致的

D. 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

15. (P122)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说明()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16. (P117)把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是一种()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观点

C. 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 轻视实践经验的唯理论观点

17. (P96)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 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 能否被多数人认同

C. 能否付诸实际行动

D. 能否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

18. (P95)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A. 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 书本知识不能指导实践

C. 一切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D.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9. (P1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一种()

A. 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 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活动

D. 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20. (P96)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

A. 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 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 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

D.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21. (P115)在真理论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

A. 真理的客观性

B. 真理的相对性

C. 真理的全面性

D. 真理的具体性

22. (P115)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 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

B.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 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某些错误

D. 真理既是全面的又是具体的

23. (P119)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承认()

A. 实践标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B. 实践标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C. 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 实践标准既是不变的又是可变的

24. (P119)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真理的标准的()

A. 客观性

B. 全面性

C. 具体性

D. 稳定性

25. (P119)既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承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是认为()

A.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多元的

B. 逻辑证明可以取代实践标准

C. 逻辑证明可以最终证实或驳倒真理

D. 被逻辑证明和证伪了的认识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

26. (P120)真理的价值问题是指()

A. 真理是否与对象相符合的问题

B. 真理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的问题

C. 真理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

D. 真理是否发展的问题

27. (P120)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

A. 真理是客观的

B. 真理是发展的

C. 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

D. 有用的就是真理

28. (P127)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理论联系实际

C. 实事求是

D.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P94~96)下列各项属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有()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 (P95)下列各项能正确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有()

A. 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B. 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经验

C. 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

D. 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新的物质手段

3. (P97~98)下列各项属于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的有()

A. 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B. 认识主体具有社会性

C. 认识主体具有历史性

D. 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

4. (P100)下列各项属于认识客体的含义或性质的有()

A.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B. 认识客体是指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C. 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

D. 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

5. (P102~104)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概括揭示了()

A.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B. 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C.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 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6. (P106)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形式的有()

A. 概念

B. 感觉

C. 判断

D. 推理

7. (P106)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的形式的有()

A. 感觉

B. 概念

C. 知觉

D. 表象

8. (P106)下列各项能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的有()

A.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

B.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片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

C.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

D. 感性认识包含错觉,理性认识则正确可靠

9. (P104)下列各项能正确说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的有()

A. 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 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 是否承认认识具有能动性

D.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10. (P101)下列各项能正确说明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的有()

A. 二者具有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 二者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 二者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D. 二者是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

11. (P107)下列各项能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联系的有()

A. 感性认识可以自然而然地上升到理性认识

B.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D. 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

12. (P109)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比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更重要,这是因为()

A.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B. 认识的目的在于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C.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可以使认识得到检验

D.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可以使认识得到丰富和发展

13. (P110)一个正确的认识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A. 客观事物是多种矛盾的复杂的统一体

B. 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

C. 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D. 认识受主体的生理因素和认识能力的限制

14. (P114~115)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 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B. 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C. 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D.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5. (P115)真理具有绝对性。下列各项能正确说明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的有()

A. 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

B. 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

C.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各个方面的正确认识

D. 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16. (P116)真理具有相对性。下列各项能正确说明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的有()

A. 任何真理都包含错误成分,需要修正

B. 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没有普遍性

C.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需要进一步扩展

D.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和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17. (P116)下列各项能正确说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的有()

A. 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B. 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C.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D.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18. (P117)在关于真理标准的问题上,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 符合圣人之言的就是真理

B.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C. 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 对我有用的认识就是真理

19. (P122)下列各项能正确说明真理的价值的表现的有()

A. 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B. 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

C. 真理具有教育的功能

D. 真理具有激励的功能

20. (P125)下列各项属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的有()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理论联系实际

C. 实事求是

D.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1. (P125~127)下列各项能正确说明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相统一的具体表现的有()

A. 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B. 党的思想路线坚持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始终坚持的原则

C.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

D. 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三、简答题(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 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P93~96)

2. 简述认识主体的含义及其性质和特点。(P97)

3. 简述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和性质。(P100)

4. 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P101)

5. 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P102)

6. 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P102~103)

7.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P107)

8. 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P108)

9. 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P109)

10. 简要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P110)

11. 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P111)

12. 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P113)

13. 简述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P115)

14. 简述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P116)

15. 简要说明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118)

16. 简要说明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P119)

17. 简述真理与价值的关系。(P120~122)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试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认识的本质的理论意义。(P102~104)

2. 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P115~117)

3. 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P107)

4. 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P118、127)

5. 试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P119~120)

6. 试述真理的价值的具体表现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P121~122)

7. 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P125~127)

马克思第二章客观题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 B ) A、农民革命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社会主义革命 D、民族主义革命 2.我国剥削制度基本被消灭的标志是( C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 D、土地革命的完成 3.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进行完整表述是在( B ) A、《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 B、《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 D、《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 4.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的根本标志是( D ) A.革命对象不同 B.革命前途不同 C.革命动力不同 D.革命领导阶级不同 5. 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是( D ) A、武装斗争问题 B、党的建设问题 C、统一战线问题 D、农民问题 6.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 C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7.中国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最可靠的同盟军是( B ) A.民族资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大资产阶级 8.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 A ) A.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B.议会制 C.委员会制 D.政治协商制 9.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 A ) A、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B、土地革命、群众路线、根据地建设 C、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D、游击战争、红色政权、党的领导 10.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论断的提出是在( B ) A、党的四大上 B、党的八七会议上 C、党的七大上 D、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11.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其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 B ) A.工人阶级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B.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 C.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D.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12. 毛泽东系统阐述中国革命三大法宝的文章是( A )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院、系:年级:专业:

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6分,请将答案填入表格内) 1.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答:对。(2分) 生产力是在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形成和运动虽然离不开人的精神因素,但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运动变化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一定时代的生产力既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又成为后人进行实践的既定前提。因此,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2分) 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错。(2分)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从辩证矛盾的含义可以看出,对立(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2分) 3.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答:对。(2分) 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无论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不是主观自生的,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它也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根据。(2分)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没有无运动的物质。(2分)任何运动都有它的物质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所谓“纯粹”的运动是没有的。(2分)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物质从本质上是不运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由外部力量的推动而引起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唯心主义则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2分)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里?

大学马克思主义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复习知识点汇总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6.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7.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存在形态?意识的本质? (1)客观实在性。 (2)时间和空间 (3)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8.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是什么? 实践 9.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原理: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不仅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1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是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在于: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11.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的特点?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3)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 12.发展与运动的区别与联系?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1)区别:性质不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既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动作,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运动;而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联系:发展一定是运动,而运动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才叫发展。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2.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旧唯物论反映论3)唯心主义先验论4)不可知论5)认识的主体与客体6)实践7)感性认识8)理性认识9)非理性因素10)人类认识的总规律11)真理12)谬误13)真理的客观性14)价值的本质15)价值原则16)真理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 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 (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 A客观唯心论B主观唯心论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 (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D实践比理论重要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 A本质认识B深刻认识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 (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②)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 A科学知识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 30小题,每题 1分,共 30.0分 1. 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 A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 、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 D 、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正确答案是】:C 2. 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A 、主观性和个别性 B 、客观性和普遍性 C 、社会性和历史性 D 、稳定性和不变性 【正确答案是】:B 3. 认识的本质是 (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 、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正确答案是】:A 4. 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B 、形而上学的错误 C 、经验论的错误 D 、唯理论的错误 【正确答案是】:C 5.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 、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正确答案是】:D 6. 社会意识是 ( A 、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 、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 、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正确答案是】:C 7.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 、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是】:A 8.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A 、排斥了主体选择的作用 B 、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 、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 D 、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答案是】:B 9. 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 ( A 、唯一形式 B 、辅助形式 C 、必要形式 D 、基本形式 【正确答案是】:D

马克思大学期末考试辨析题整理

辨析: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2.意识是人脑的产物,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主观的。错误。单靠大脑人不能产生意识,意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3.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社会规律应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 错误。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但社会规律一旦形成同样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如果社会规律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则说明规律能为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4.辩证法对现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着对它否定的理解正确。其一:辩证法认为现存事物既包含肯定因素,也包含否定因素;其二:现存的事物都是要灭亡的,相对于更高的条件而言,现存的事物必然要失掉存在的合理性。5.社会发展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在社会规律面前无能为力。错误。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它一旦形成后制约人的活动,这就是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但人可认识.利用.驾驭规律为实现主体的目的服务。6.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直接地改造客观世错误。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思想不可能直接创造什么东西。7.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8.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错误。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于”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错误。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10.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错误。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11.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错误。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东西。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而不是时间的新近。12.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之所以是错误,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1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错误。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三章1.绝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相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错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两种属性。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所有真理都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性,所有真理都是能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所以,真理既符合唯物论也充满着辩证法,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拆开去认识是错误的。2.能动反映论与消极反映论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的能动性。正确。能动反映论把实践观引进认识论,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用于反映论,不仅承认认识的能动性,而且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3.丰富的感性认识就是理性认识。错误。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但它只是现象的.表面的.直接的认识。它要上升到理性认识,须经过一番改造制作,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从现象中概括本质的东西来,才能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当然要得到理性认识必须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但材料再丰富,不经过改造制作,仍只是感性认识而不是理性认识。4.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错误。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试题

期末考试试题(时间:120分钟共100分)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A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实事求是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主观真理论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

大学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总结

大学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总结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理论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1)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说。。。。。 3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

了,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8页自己总结 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一定要是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以上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 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以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大学期末考)

四、简答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二是阶级根源三是认 识根源 3. 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 著、最根本的特点。 4.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 把握运动。其次,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第三,只有承认相对 静止,才能把事物区分开来进行科学分析。 5. 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 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观的;意识 对对象的反映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 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 6.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 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7. 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对立统 其次,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 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8. 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外因。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 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第二位的原因;外因一般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马克思主义原理 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3.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4.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D.逻辑性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实事求是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1.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气味、滋味和软硬等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 2.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论断揭示了 ( )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 3.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 )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再现具体,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4.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这段话表明 ( ) A.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B.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价值观 C.价值观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D.价值观人皆有之 5.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句话蕴涵的哲学寓意是 ( )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实践出真知 6.某地苹果喜获丰收后,直至来年初仍然有一大半卖不出去。果农起初认为果树种植太多,超出了市场需求,但后来发现其他地区的优质苹果却以高价畅销。这一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市场上不是不需要苹果,而是不需要品种和质量差的苹果。这一认识过程表明 ( ) A.直接经验是肤浅的,间接经验是深刻的 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C.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D.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 7.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马克思试题A及答案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A) (注意:所有问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否则不予评阅) 一、单项选择题(1X1X40=40分。从每一个问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把它涂黑。例如,“41”题正确答案是“C”,在答题卡把41“C”涂黑) 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2.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 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人类进人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 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 劳动价值论 C.历史观 D.剩余价值论 6.恩格斯认为,哲学重大的基本的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7.空间的特性是()

A.一维性 B.二维性 C.三维性 D.四维性 8.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0.客观规律与人的关系是() A.人可以改变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消灭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1.“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A.形而上学孤立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诡辩论观点 12.错误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 A.人脑的错误判断 B. 人的主观想象 C. 客观物质世界 D.落后的思想意识 1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14.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15.认识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说明:选择一项正确的答案)小计:分已经批改 1、“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关于( )。 A、总的量变过程中局部性部分质变的原理 B、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 C、总的量变过程中阶段性部分质变的原理 D、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参考答案:A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2、下列各组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C、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参考答案:B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3、哲学是()。 A、自觉的世界观 B、自发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 D、个人的世界观 参考答案:A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4、“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参考答案:C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 A、只坚持不发展 B、只发展不坚持 C、既坚持又发展 D、要记住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的每一句话参考答案:C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6、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B、真理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C、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D、真理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

参考答案:A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7、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可以从()来把握。 A、唯物主义角度 B、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三个方面 C、辩证法角度 D、辩证唯物主义 参考答案:B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8、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A、是统一的,因而在表现形式上是同样的 B、是对立的,因而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 C、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 D、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在表现形式上是同一的参考答案:C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9、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D、事物的变化是不顺利和显着 参考答案:B

第二章 马克思练习题与答案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这句话作了科学解释的著作是 A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论联合政府》 C.《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D.《论人民民主专政》 2、在我党的领导人中,比较早地明确使用“群众路线”这个科学概念的是 A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3、我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解决党内重大问题的会议是 A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三大 D.中共六大 4、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 C A.艰苦奋斗 B.实事求是 C.独立自主 D.争取外援 5、毛泽东在哪篇著作中把“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三个显著标志之一 C A.《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B.《论联合政府》 C.《〈共产党人〉发刊词》 D.《反对本本主义》 6、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 A A.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实事求是 C.批评与自我批评 D.理论联系实际 7、毛泽东在下列哪篇文章中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 D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整顿党的作风》 C.《反对党八股》 D.《反对本本主义》 8、在下列著作中,毛泽东把教条主义者比喻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是 A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整顿党的作风》 C.《反对本本主义》 D.《为人民服务》 9、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提出的著名口号是 B A.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没有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10、中国共产党同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C A.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 C.有无群众观点 D.消除腐败 11、毛泽东思想的本质特征是D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卷

校园嗨市考试试卷 班级学号姓名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A 卷共8 页90分钟 ····································密························封························线································ 学生答题不得超过此线,试题卷和答题卷分开交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备选答案中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 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认识和实践统一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统一的观点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B A、源泉和动力 B、方向和道路 C、结构和功能 D、形式和状态 4、唯心主义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5、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 B A、绝对主义 B、不可知论 C、唯心主义 D、诡辩论 6、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C A、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 B、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D、客体的选择和重构 7、“真理和谬误的绝对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这是: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8、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D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C、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D、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9、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 0 、真理是:C A、绝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 B、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D、对人们有用的一切理论 11、“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B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德国

大学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总结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理论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得物质观就是:物质就是标志着客观实在得哲学范畴,它得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得感觉而存在,通过人得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与反映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得理论指导意义。1)它坚持了物质得客观实在性原则与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与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得反映论与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得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得统一,为彻底得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得。 答:马克思认为:实践就是人类能动得改造世界得客观物质性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得 社会生活得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时间就是社会关系形成得基础。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得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得动力。所以说。。。。。 3如何理解矛盾得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得作用? 4试论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得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重要意义。 答: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是对矛盾普遍性得简明表述。其含义就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得始终,旧得矛盾解决了,新得矛盾又产生了,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得矛盾又就是具体得、特殊得。 矛盾得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就是不同事物得矛盾各有其特点,二就是同一事物得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与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就是构成事物得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得不同方面各有不同得性质、地位、作用。矛盾得普遍性与矛盾得特殊性就是辩证统一得关系。 意义: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得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得普遍真理同各国得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哲学基础,也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哲学基础。 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就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得根本方法? 48页自己总结 6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得辩证统一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一定要就是自己得思想符合客观事物得发展规律。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得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得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以上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与把握事物得发展规律。其次,实践就是发挥人得主观能动作用得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得发挥,还依赖于一定得物质条件与物质手段。 第二章 1为什么说实践就是认识得基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得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与发展。第四,实践就是检验认识得真理性得唯一标准。所以说、、、、、、、 2、如何瞧待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得相互关系? 感性认识就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得关于事物得现象、事物得外部联系、事物得各个方面得认识,包括感觉、知觉与表象得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就是指人们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