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散文写作

叙事性散文写作
叙事性散文写作

本文从2000年至2015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卷中,筛选出18篇叙事散文考题。这些考题,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部分,客观题在这里不涉及,有81个主观题。并对这些主观题进行分类,分类的依据是题干中的关键词,如结构、作用、含义、主旨情感等,将其分为7类:结构类,有13个题;写作手法类,有6个题;语言类,有27个题;情感主旨类,有8个题;人物形象类,有3个题;要点概括类,有15个题;探究类,有9个题。下面是针对这些考题的考点、提问方式以及根据答案总结的答题技巧情况进行说明。

一、结构类

这类试题,考查过13个题,既可以考查文章的总体组织安排,也可以考查一句话或一段话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在这13个题中,只涉及到总结构组织和安排、开头、中间段落一句话(一段)的作用,这里的作用,不仅指在结构上的作用,还指在内容上的作用。总结构的试题,考查过4个题,中间作用类的试题,考查过8个题。

其中开头作用类试题只考查过1个题,提问方式是:开头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思路:开头的作用,开篇点题;埋下伏笔;渲染气氛;总领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如2007年湖北卷《日月行色》中开头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渲染场景的宁静与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了“我”于“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因此在答题时要结合文中内容具体进行分析。

接下来就总结构和中间结构作用类两部分进行叙述:

(一)总结构类

总结构类型的题,考查过4个题,它指的是题干往会出现“结构方式”、“构思方式”等关键词语的试题,是怎样安排材料、组织材料的试题。主要是考查行文的脉络层次和作者的构思,包括文章的结构方式、线索、构思方式。

提问方式有:第一类是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加以分析。第二类是请结合全

文谈谈某物在文中的意义。第三类是写出文章中的隐喻性的表达结构的关键词语。第四类是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

那么答题时,第一类,首先要考虑的是文章的结构方式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三种,需抓住文章的关键字词对结构方式进行判定,然后结合文章来进行分析。这种考题方式很常见,考生也很容易作答。

第二类和第四类实际上都是考查文章线索线及作用。首先要明白能够作为线索的有:人物、事情、物品、地点、时间、感情等,我们就可以在文中很容易找出来,接下来分析线索的作用。2011年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出,铁铃铛是全文的线索,实写铃铛虚写爸爸;铁铃铛的命运象征爸爸的命运;铁铃铛寄寓了勉儿和爸爸之间的深厚情感。

第三类试题,回答时,根据题干提示以及要求入手,结合具体的文章进行分析,可以从与文章的主题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概括。如2006年全国卷《绵绵土》中已经给出文章很明显的表达结构是沙漠—绵绵土—沙漠,让再写出隐喻性的表达结构。那么怎样找出隐喻性的表达结构是关键,应首先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从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上考虑。沙漠既是作者的故乡,也是孕育作者自己成长的地方,比喻为“母体”。并且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是“母体”,所以另外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也就出来了,就是母体—沙漠—故乡。

这一类试题,虽然都是针对文章的总结构,但提问方式不同,答案各异,因此,在答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审题。

(二)中间结构作用类

中间结构作用类试题,考查过8个题,指的是一句话的作用,或一个段落作用,并且题干中往往出现作用、用意和好处等关键词。

提问方式有:中间段落、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中间

情节或者某句话,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题思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考虑,在结构上,与前文相照应,与后文相呼应,为下文做铺垫;在内容上,总结上文某某内容。如2009年安徽卷《往事》“清净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远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很!”父亲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在结构上,为后文做铺垫,启发?我?的思考,是后文写?我?的情感变化的铺垫;在内容上,深化文意,强调青年人需要理性对待理想,凸显父亲形象,显示出父亲的理性、睿智与慈爱。

总之,考查作用的问题,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及其作用很重要,在答题时,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并且还要判断它是在开头、中间还是结尾位置。

二、写作手法类

写作手法类的考题,考查过6个题。考查的是作者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而采取的有效的艺术手段,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大类。通常会有这几种考查方式:

(一)考查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的题,考查过2个题,提问方式:文章中运用哪些表达方式表现这一内容;分析文章中的某某描写。

在答题时,对于分析文中运用的表达方式,首先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接着结合具体文本内容分析这种表达方式在文本中是怎样体现的,最后说明该手法有何效果或作用,这三个步骤缺一不可。分析文章的某某描写,这类题已经给出了表达方式,考生只需直接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表现出什么内容即可。如2012年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答题时,找出抓药细节描写的部分,通过描写“瞟”、“称”、“添”、“减”、“包”等一系列动作,运用了白描手法,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

(二)考查表现手法

现手法的考题,考查过3个题。考查时,有以下提问方式:

1.分析文中表现这一内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题思路:首先指出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接着结合具体文本说明该手法有何效果或作用,最后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具有XX特点。这类试题,特殊之处在于题干中指出了特点,答题时,只需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即可。如2007年湖北卷《日月行色》,问道:“请分析文章先抑后扬的特点”。这道题的关键是明白欲扬先抑的概念,找出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是“抑”的部分;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是“扬”的部分,让“我”突生欣喜之情。

还有一类特殊的试题,以填空的方式考查叙述顺序。如2015年湖南卷《童年随之而去》问文章在叙述方式上属于XX。在答题时,首先考虑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插叙是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而第三段是回忆私塾教育的顽劣度日,属于插叙的内容。

(三)考查修辞手法

这类试题,考查过1个题,直接询问文章某处运用什么修辞手法。答题步骤: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情感。如2010年天津卷中,文章第2自然段中,描写植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题时,要依据答题步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植物的具有人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对这些植物的喜爱。

三、语言类

散文的语言尤被称道,具有优美、畅达,富有节奏,同时具有凝炼、干净、富有哲理的的特点,是考查的重点,在81个题中,关于语言类的涉及到27个题。其中语言含义类有13个题,语言赏析类有12个题,语言特点风格类有2个题。也就是说几乎每篇叙事散文都有语言类的试题。语言类试题,考查的是通过理解语言来感知语言的美妙与深邃。接下来,就对语言类进行简要说明。

(一)语言含义

语言含义类,主要是要求学生解释语言含义。含义分析分为词语含义分析和句子含义分析两大类。考查时,句中都会出现“含义”、“内涵”等关键词语。

1.词语含义

词语含义的理解,考查过5个题,它包括词和短语含义的理解。词语含义的理解关键是词不离句,要从词的比喻义寻找本体释义;理解代词义要寻找上文有关说明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引申义,隐含义,概括义,则从整体阅读出发,结合作者的感情、观点以及文章主题,从词语所在段落以及相关段落中寻找释义。如2015年高考试题中,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它的表面义: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隐含义: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临时义: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答题时,不一定是三个意义要全部出现,一定要结合文本,灵活解答。

2.句子含义

句子含义分析题,考查过8个题,有以下几种常见提问方式:(1)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某句的深刻含意。(2)谈谈你对某句话意思的理解。(3)某句,作者为什么这样说的含义?

含义题答题没有固定模式,答题时需要从基本含义、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三个方面考虑。基本含义是指词语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指句子的隐喻意义,哲理意义;句子的言外之意,指句子真正要表达的意思通过语境和说话人的用意来表现的意义。一般来说,先说表层含义,再说深层含义。也可以先说关键词语含义,再说作者要表达的意图和情感。但是基本含义、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三个意义不一定要全部涉及,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2011年全国1卷《针挑土》解释“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的含义。表层含义:低调、单纯的黒妮为“我”对“援湘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都亮了;深层含义:暗示“援湘游”进展得并不顺利,而黒妮能沉静、乐观地面对;言外之意:黒妮从“我”的支持之中,看到了“援湘游”逐步向前推进的曙光。在理解这类句子时,需要把握文章主旨,结

合文章具体内容,合理联系。

另外,若是结构复杂、较长的句子,则可以切分成几块,分层体会。如2008年上海卷《灯笼红》简析这句话“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的含义。这句话的含义分析,就可以可以用切分法,将其以逗号为界线,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说的是我深感曾祖母对自己的影响深远。至今还能真切地感受到她生命的存在。后一部分“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说的是这影响有物质层面上的关心,更是有精神层面上的滋养。

(二)语言赏析

语言鉴赏类试题,考查的是词语或句子在语言表达、内容情感、写作方法上的特点,这类题题干中会有赏析、妙处、特色、效果等关键词语。同样,鉴赏类也分为两类:词语鉴赏和句子鉴赏。

1.词语赏析

鉴赏词语考查过3个题,它的提问方式有:文中运用这个词语有何效果,文中运用这个词语有什么好处?

答题思路:首先说出所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手法分析作用,最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如2015年广东卷请结合上下文赏析划线的词语。“迟迟疑疑”一词,写的是狗的动作,但是本身这个词语是表现人的动作的,在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小狗和乡下人保持提防的心理,写出了乡下人和城里的小狗之间的隔阂。

2.句子赏析

句子赏析类,考查过9个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赏析文中划线句子,赏析文中句子的妙处,分析文章划线句子表达特色。

答题时,考生可以从以下这几方面考虑:(1)修辞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2)

表达技巧的运用及表达效果;(3)句子多重内涵的探讨;(4)划线句子与上下文的关联。但是不一定每一方面都要涉及,根据题意,或主要从某个角度回答,或从多个角度较全面、充分地回答。如2011 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赏析划线句子,就是从运用的手法及作用和情感主旨上考虑的。在结构上:收束全文,深化意蕴,余味无穷;手法上:是一个细节描写,以勉儿泪落铃铛这一生动形象,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他对爸爸的怀念和伤痛之情。

(三)语言风格

这类试题,考查过2个题。考查的是对文章语言特有的格调、特点的理解。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篇文章中人物语言有那些特色?

答题步骤:先用准确词语点明语言特色,然后结合文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若涉及到几种特色,则需分点作答。如2007年湖北卷《日月行色》题中问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应该分点作答:1.鲜明的地方色彩。比如,“老人经的事稠”一句中的“稠”,在当地方言中是“多、丰富”的意思。用这一方言词,使得语言生动富有地方生活气息。2.符合人物的身份、心理。比如,“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这一句话体现了山村初恋女子欣喜,羞涩的微妙心理。3.生活情趣十足。比如,“灵性人是鳖熊的奴”,含蓄俏皮,富有情趣。总之,分析语言特点要透过语言看到潜在的内容,具体到某句话去作细致的分析。

四、人物形象类

这类试题,考查过3个题,主要考查的是文章中主人公在思想,品质,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的特征。

常见的提问方式:请概括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请分析XX人物的形象特点。

基本思路: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从哪些地方可

以看出来。那么人物形象的特点怎样分析才是关键,就是找出文章中对主人公的语言、动作行为、心理、神态等方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如2013天津卷《胡杨人家》请概括老代的性格特点,可以从肖像、语言和动作上可以看出来老代的形象特点:老代是一个淳朴、憨厚、豪爽、大度的形象: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五、情感主旨类

这类试题,考查过8个题,是考查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理解文章主旨情感,这是属于把握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能力要求,要求学生能从宏观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核心。在叙事散文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即为文章主旨。接下来将其分为两类进行叙述:

(一)主旨类

主旨类试题,考查过2个题。提问方式如下:概括文章的主旨。

它的答题思路:本文通过记叙……事迹(情节、经过),表现(刻画、反映)了……精神(性格、形象),表达了……的感情。

那么概括主旨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文章标题入手。有的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如2008年江西卷《朦胧的敬慕》

2.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思想的作用,有的文章在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如2012 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在结尾点名文章的主旨。

3.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

4.从分析人物形象上入手。通过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等外在特征,把握人

物形象的意义。如2013 天津卷《胡杨人家》通过主人公老代形象刻画,表现胡杨人家憨厚的特点,同时也渗透作者的情感就是对胡杨人家的赞美。

5.抓关键词、句、段法。如在文章中反复的词句或者过渡的段落。

(二)情感类

叙事散文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几乎无差别,但是在考查学生时,却有不同的形式,它的题干中很明显的会出现关键词“情感”,有以下两种方式:

1.情感认定类

考查过2个题,要求直接说出表达的思想情感。通常会这样提问:文中某段或某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这个问题直接了当,答题时:首先点名某句话或者某段写了什么内容,然后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2.情感变化类

这类试题,考查过4个题,题干中会常常出现“变化”、“脉络”、“复杂”等关键词。通常有这样几种提问方式:梳理文中的情感发展脉络;面对文中某行为,概括主人公表现出的复杂情感态度。

这类问题,答题时,必须要结合具体的事件,概括段意,在不同事件中找出有关心理、情感描写的关键词。一定要注意按照文章叙述的顺序进行概括。如2008年江西《往事》文章前一部分是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我”回忆往事,是在同“父亲”对话中抒发对人生理想的热爱与追求。在父女的对话过程中,“我想看守灯塔去”“所以我说这生活是伟大的”“我木然勉强一笑,退坐了下去”这些句子很明显地表露出了“我”的感情变化。解答时,选用适当的词语进行概括即可。

还有一个特殊的题是,从手法角度思考情感变化,重点在情感变化上,因此也属于情感变化类。它的提问方式是请分析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叙述视角不同,情感表达各异。

答题思路:首先说出前一部分是什么叙事视角,表达了什么情感:接下说说后一部分是什么叙事视角,表达什么感情即可。如2012年上海卷《冬阳?童年?骆驼队》要求分析文章的前后叙述视角不同,表达的情感也有差异。文章通过视角不同传递不同情感,前一部分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后一部分(最后三段)以成年人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

总之,关于情感主旨类的问题,从标题提示,整合文中各段段意,关注首尾段以及关键语句等这几方面进行挖掘。

六、概括类

要点概括类,包括要点归纳类和原因概括类。这一类试题,考查过15次,是考试中的重点。接下将其分为要点归纳类和原因概括类进行叙述:

(一)要点归纳类

这类试题,考查过7个题,它要求概括的范围不定,往往有的涉及局部(一个段落或者几个段落);也有的涉及全文。可以根据“哪些”、“哪几个”等词语来判断。常见的提问方式有:文中XX有哪些特点?文中XX发生了哪些变化?文中出现了哪些影响作者的因素?

(二)原因概括类

这类试题,考查过8次,在题干中很明显会出现“为什么”、“原因”、“理由”等关键词,有时是概括局部原因,有时是根据全文概括原因。

既然这两类都涉及到局部概括和整体概括,那么我们面对这类试题,怎样判断是局部概括还是整体概括呢?接下来是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简单说明:

1.根据题干中的提示。有的试题,题干中有提示语,如结和全文或者是文中某某段等。

2.有的可以根据考题后所给的分值进行判断。而多数情况下,概括题是一点

一分,分值在4分以下属于局部概括,4分以上就属于根据全文概括。

接下来是这两类题的答题思路,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是概括局部的题,要注意寻找区间,锁定信息句,理清段与段、层与层关系,找准方向。如2006年全国II卷《绵绵土》概括绵绵土的特点,就是要涉及局部,首先要锁定段落,在文章中间几段,描写了绵绵土的温柔、温暖、金黄的特点。

而在全文概括要点的题,答题时,思维视野要笼罩全篇,有时可用原文回答,有时需要概括出文章中每段段意,尽量把答案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如2008年江西卷《朦胧的敬慕》文中通过哪几件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的?通读全文,通过段意概括法,概括出小孩吊唁鲁讯先生;“我”瞻仰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孙中山先生的资料等。

总之,这类题分点答题的指向非常明确,概括要点时,概括出的要点,一定要是不同方面的内容,答案应是各个角度分类概括,绝不能是同一方面的内容。

七、探究类

探究类试题,考查过9个题,是散文阅读中主观性最强、难度最大的题目。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探究类题目考查的是考生借助文本已呈现的内容,探讨、评判文章的主旨、情节安排、艺术形式等,以检测考生的深度阅读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考查时,题干中往往有“评析”、“探究”“感悟”“看法”“认识”等关键词。探究题虽然也是依据题干中的关键词进行分类,但是不像结构类、主旨类、人物形象类等,指出思考内容,只是指出思考方式,有以下几种探究方式:

(一)写作意图探究

这类试题,出现过4个题,考查作者写作目的,提问方式有: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这样写的意图(目的)是什么。

答题思路:用我认为…的句式表明自己的看法;分点列出事实特点依据,陈

述理由;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总结自己的观点。如2011年全国1卷《针挑土》这一句话“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用意:我认为作者这样做是为了总括上下文的相关内容;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然后结合内容陈述事实即可。

(二)评价探究

这类试题考查过1个题,题干中会有“评析”、“评价”等关键词。在考查时,要求考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析。提问方式:请针对文章中的某说法(做法)加以评析。

答题思路,首先是表明我的观点,作者这种说法是否合理;接下来是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说法的合理性或者不合理性;最后是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内容。答题时,一定要弄清原文结构、材料、观点之间的关系,并作一定的分析概括。如2008年上海卷《灯笼红》联系全文对曾祖母的种说法加以评析。那么,首先是说这种评价是合理的,然后针对“灯笼红”、“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进行分析说明,并且说名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想表达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

(三)标题探究

这类试题,考查过2个题,考查的是对关于文章题目的作用的探讨。有两种类型:

1.考查文章的标题是否合适。提问方式:本文标题为XX,有人认为也能以XX 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谈谈你的看法。这类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考生在答题时,首先表明用哪个题目好;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2.考查用此标题的原因。提问方式:文章重在写XX内容,为什么用这个标题,谈谈你的看法。答题思路:标题的作用,如线索作用,具有丰富的内涵,能够体现文章的主旨等方面阐述即可。

(四)段落探究

这类试题,考查过1个题,考查的是关于文章的段落是否安排合理。提问方式:文章某段落,有人认为可以删去,有的认为不可以删去,谈谈你的看法。这类试题看似具有开放性,可以删也可以不删,实际上却是不能删,既然作者写出来了,那就是合理的,所以答题时,首先表明不能删,然后结合这一段落说不能删的理由一即可。

(五)意蕴探究

这类试题,考查过1个题,考查的是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这类试题,往往都是针对文章的中心句、关键句以及主题句有关的句子进行探讨。

提问方式有: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结尾主人公是否这样做的理解。

答题思路:表明态度,我认为作者是(否)这样做的句式,然后结合文章的情感主旨进行分析。答题时,要围绕问题,选择审视角度,对作品作不同角度的阅读和挖掘,以求得作品的丰富意蕴,如2009年安徽卷《往事》第14题。文章结尾部分写“我”这样做,“我”是否真的这样做?请谈谈你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无论是否“放得下”,都要以文章中“我”感情与思想的发展变化为依据进行分析,理由充足,能自圆其说即可。

因此,考生在答探究题时,应该注意的是,1.要“尊重文本”,不能断章取义,忽略文本材料。2.要有一定思维深度,不能“浅入浅出”,即浮浅地了解一下文本,勉强写几句答案。3.要有个性化阅读,有自己的创意,不要落人云亦云的俗套。4.解题角度要合理,解题角度单一不能对文本多元解读和有创意解读。

5.要有积极的健康的价值观。

叙事性很强的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叙事性很强的散文 篇一: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叙事散文,顾名思义,就是写人记事,以塑造人物和表达情感为目的。叙事性散文比较灵活,不要求像小说一样具有那么严密的故事逻辑,可有叙可有议,可以有比较大的时空跨越性与内在描述空间,当然所描写的人物也可以只是性格片段的展现。 首先,在选材上最好取自于自己亲自经历的事情。所选取的素材一定要是触动自己的真实感情的,不是那些随风而逝的过眼云烟,而是自己情感沉积层中久久不能磨灭的那些人和事。生活中无一人,无一事,无一物,不可入文字,事不论大小。我们不能乞求每个人都有生死离别的生活阅历,毕竟我们的年龄决定了我们触摸沧桑的可能性,在这里考官想看到的是考生的真性情。考生要尽量地做到所选事件的典型,要做到小中见大,小而精彩。高尔基说:“采取微小而具有特征的事物,制成巨大的典型事物——这就是文学的任务。”

其次,在散文叙事语言的选择上,要尽量做到朴素,不卖弄、不堆砌,要形象、具体,即如鲁迅谈“白描”时所说,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就要求我们遣词用句的凝练,删除一切多余的东西、一切可以不说的东西,只保留非说不可的东西。散文的文字运用要直接、简单,但要保留文字传达后巨大的情感空间和人生感叹。朴素而又流露着真情实感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这永远是真理。 再次,还要注意细节的刻画。这里所说的细节主要指人物的神态刻画、动作的刻画、周围环境的刻画、人物心理状态的描摹等。比如这样一段文字:远远的看见前面一个蹒跚的身影摇摇晃晃的趱行着,走近了,方看清原来是母亲。母亲佝偻着身子,本来就瘦小的身躯缩成了一团。身上、脸上缀满了泥巴,也不知在路上摔了几跤。刚才被汗水打湿的头发现在让雨水冲洗的有些凌乱,一绺绺地搅和在一起,发梢上滴落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珠。这样的细节描写,不是客观地对某一场景或特征的叙述,而是作者心底情感潜流的外在体现。它在文中已经不仅仅充当叙事的角色,而在传达某种情感的张力。 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意思是文学中创作的人物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长时间的观察和洞悉。总之,要写好一篇散文离不开对生活原生态的细致观察。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叙事性散文阅读之“要点概括”解题指导》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叙事性散文阅读之“要点概括”解题指导 【导语】 要点概括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必然涉及的考查内容,也是广大考生备战中考的一大重点。所谓要点概括,就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叙事件、所言事理、所抒情怀进行判断、理解、分析和整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要点概括的过程是一个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过程,要点概括的结果能充分显现学生理解文意的准确和深入程度。 【解题步骤】 1.要分清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答题方式和答题语言。 2.要通读全文,理清思路,理解文意,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 3.要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要求和角度。 4.要搜寻标志性语言,筛选出有效信息。所谓标志性语言,就是体现文章结构、主旨、感情倾向等的重要语句,如文章的标题、主旨句、中心句、开头句、结尾甸、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等。5.最后进行归纳整合,准确表述。在此过程中既要关注文章中的显性信息,也要关注文章中的隐性信息。 解题技巧】

1.事件概括类。 这类试题要求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对涉及事件的叙述性文字进行概括。这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陈述的对象是人还是物,然后思考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如果是人,可采用“谁+ 干什么”的句式,如果是物,可采用“什么+怎么样”的句式。 2.主旨概括类。 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记叙文的主旨是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解题时可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来筛选信息,也可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息。这类试题文体不同,概括的方法和语言表达习惯也不一样。如果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对人物的肖像、细节、心理、语言和行动等作具体分析,概括出中心。如果是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可通过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进行具体分析,概括出中心。如果是写景状物的文章,可根据所描写的景和物的特征以及作者赋予它们的意义概括中心。 3.思路概括类。 这类试题要求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写作思路。文章的思路是作者写文章的思维活动过程,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理清文章的思路,也应从不同的体裁入手。以人为主的记叙文,可以从主要人物所做的事情入手把握线索,概括思路。以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根据文中交代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发展的关系,来理清文章的脉络 4.形象概括类 这类试题要求对文章记叙的事件进行提炼,概括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

叙事作文的写作方法

叙事作文的写作方法 导读:(一)首先要有明确的中心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我们写作的目的。生活中的许多事,可能使我们受感染,受教育,给我们以启迪。所受的感染,所受的教育,所给我们的启迪就是文章的中心,有了中心,我们才有明确的写作目的,才有选择材料的标尺。例如:生活中的手足情的美好,使作者深受感染,作者就把它定为《金黄的大斗笠》的中心;生活中,一家三代人的和谐关系及中年人对生活的使命感,使作者深受教育,因此,把它定为《散步》一文的中心,我们在动笔之前,也应先想好,我要写的这篇习作,想表达什么感情?想说明什么道理?想写出我受到什么教育?想告诉读者我受到什么启迪。定出文章的中心,明确自己的写作意图。 (二)要紧紧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虽然,同学们年龄不大,但经过的事可不算少,我们不能把经过的事都写在一篇习作之中。更不能想起什么事就写什么事,应紧紧围绕中心去选择所写的材料,看一看自己所掌握的材料中。哪些材料最能表达所定的文章的中心,不能表达中心的,再好的材料也不能用,这样,写出的作文,才能中心突出,例如《散步》一文中,作者经历过的家庭生活,何止此一件呢?然而作者经过反复比较,觉得唯有一家四口三代人散步的这件事,最能说明一家人和谐的关系和中年人对生活的使命感,因此,作者围绕中心,选出了这个材料。

(三)要通过反复比较、筛选出最好的材料 写作文,最关键的事情是选好作文的材料,没有好的材料,作文很难写好。我们同学动笔写作文之前,往往对所写的材料缺少一个比较和筛选的过程,因此,选出的材料不精。如何比较和筛选呢?首先我们要依据文章的中心,把能用的材料,尽量多地收集和回忆出来。做到尽量多地占有材料,在此基础上要从以下几点下功夫。 1.选出自己最动情的材料。作文要拨动读者的感情,而要做到这点,首先自己要先动情,因此,要选择那些最使自己高兴,难过,激动,愧疚的事来写,也就是选择曾使自己动情的材料来写,自己所选的材料都不动情,如何能打动读者呢? 2.要选出最新颖的材料。作文的灵魂是创新,因此,材料也应给读者以新鲜之感,要通过分析比较,筛选出最新鲜,最有新意的材料,特别是选择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材料,这才能使读者耳目一新,我们的课文,在这方面无疑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应加以学习和借鉴。 3.要选择不引人注目的.小事来写。不少同学写作文,总认为事越大越好,越惊天动地越好,当然,大事,惊天动地的事能吸引读者,然而生活中遇到这种事的几率简直太少了,大多是平凡的事,然而正是这些小事,却也能反映社会的风貌,我们应锻炼自己捕捉小事的能力,用小事说出大道理,做到小中见大,例如《金黄的大斗笠》和《散步》两篇文章,无不是选择生活中极其平凡的小事,但却说出了很深

记叙性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

记叙性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作者某种特定的感受和情思。这类散文在人物的刻画和事件的描述上,有于小说,其中有的可以称之为“小说化散文”,但它又不象小说那样讲求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和情节营构的完整性,它总体营构的艺术焦点和基本特征是: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生活场景和细节的艺术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个性特征的“散点式”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形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从而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根据记叙性散文的这种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以分析人物及其生活片断、场景为着眼点,探究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把握人物最突出的特征,着力揭示作者所寄寓在人物和生活片断描写中的主观感受和情思。这就是说,对这类散文的分析和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人物特征及其生活片断和场景描写的表层结构上,而应当揭示作者所隐蔽在人物刻画和生活片断描写背后的特定感受,应当把人物特征和生活片断及场景描写的分析,作为揭示作者主观感受和情思的手段。 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作者的生活激情为主,它的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也就是善于通过对景、物的极尽其妙的艺术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生活激情。把主体情感投射并寄寓于客观物象之中,是它营造的艺术焦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碧野的《天山景物记》、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都属于这个品类的散文佳作。根据抒情性散文的这种基本品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以分析主体情感表现的特征为着眼点,着力揭示作者寓于景色、物象之中的特定情思,探寻作者感情抒发、深化的内部过程,发掘课文所点染的生活哲理和审美意义。抒情性散文的主体情感表现,因文而异,多种多样,但它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 一、审识品类 散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品类繁多的文体样式。其中,古代散文不仅包括具有形象特征的艺术性作品,又包括各式各样的散行文章;现代散文也有所谓“广义”和“狭义”之分,并且两者还存在“交叉现象”,互有渗透。所以,具体考察和审识不同的散文品类,是散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个基本问题。教学实践说明,只有审识不同的散文品类,抓住不同品类散文总体营构的艺术焦点,深入透视它们的个性特征,把握它们不同的艺术创造规律,才能引导学生切入散文内部构造的深层领域。课本中较为常见的是记叙与抒情性散文。 记叙性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作者某种特定的感受和情思。这类散文在人物的刻画和事件的描述上,有于小说,其中有的可以称之为“小说化散文”,但它又不象小说那样讲求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和情节营构的完整性,它总体营构的艺术焦点和基本特征是: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生活场景和细节的艺

叙事性散文阅读知识讲解

散文阅读练习 NO.1 爱,从来不卑微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选自《小品文选刊》,作者杨进,有改动)

记叙性散文阅读练习

初三记叙性散文阅读训练 (一)等待录取通知的那个夏天(2007年佛山中考) 那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一个夏天。 我的高考成绩很不理想,仅高出本科录取线3分。如果幸运垂青我,我会走进大学的校门,而一旦稍有闪失,我就会名落孙山。 我的忐忑在逼人的暑热里不断发酵、膨胀,我开始失眠。接着,我的饭量迅速减少,不久,我就瘦得皮包骨头了。父亲常年在外,有一天,他突然出现在我面前。“陪爸爸到乡下转转吧。”父亲说。我不大情愿,但又不愿让父亲失望。我们骑着车,穿过郊区,一直到了县城。 父亲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总骑在我前面。我们到了一条河边。说是河,水却枯了,裸露的河床是一片开阔的沙滩。对岸一片树林,蓊蓊郁郁的。父亲说:“咱们到那儿乘凉。”沙子被日头烤得炭一样烫,脚刚踏上去,就被烧得跳起来。我唏嘘着,下意识地调转车头。父亲说:“都大男子汉了,还那么娇气”说着,自顾在前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虽吃力,却沉稳。我无奈,只得跟随。脚上的感觉渐渐只剩下了热,后来,连热也没有了,只有麻木。半个小时后,父亲上了岸,我还有段距离。我不能不钦佩父亲。父亲向我招手,给我加油。我也上岸了,一霎间,我有点想哭。 树林里的确是个好地方,阴凉很厚,而且有风,把疲惫一点点地舔了去。坐下来拿出双脚,才知父亲和我都有了轻微的灼伤。父亲说这算个什么呀,他小时候天天就这样光脚跑,一点事没有。但是父亲还是从附近掐了一些草。揉碎了,敷在我的脚上。过了会儿,父亲变戏法似的从沙子里扒出一个花生来。这是农民收割遗留下的。父亲说这么大的沙滩,再翻找一遍至少能装满一个麻袋。父亲剥开花生,露出粉白的仁,递给我。我放进嘴里,轻轻一嚼,由于沙子的烘烤,竞格外的香甜。 我们拣了截树枝,不停地在沙土里翻拣着,果真找到了不少花生,品尝了一顿天然的美味。父亲说:“现在感觉怎样” 我笑了笑。我很久没有这么轻松地笑了。 父亲说:“再难的事,一咬牙,也就挺过来了。” 休息了一阵后,父亲还未尽兴。我们骑上车,又启程了。这次,我们进了一片农民收摘后的果林。父亲说:“这树上肯定还有果子,你能给爸爸摘一个解解渴吗”我点点头。我很快发现了一个果子,但长得很高。我不怕,脱下鞋子爬树。爬到了粗大的树杈上,再爬,树枝越来越细,心里面越来越虚。我不能再爬了,但我多想把果子摘下来。这时,父亲在下边叫我:“下来吃果子了。”我循声望去,父亲的手里竞托着好几个果子!我爬下树,心灰又自惭。父亲拍拍我的头:“长果子的树不止一棵啊,总有适合你摘的,人活着,怎么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我默然无语。 第二天,父亲走了,我的心情却好了很多。我开始冷静地想一些事情,比如落榜后该怎么走,比如理想的院校未录取该怎么办。我有了思路,心中渐渐踏实了。 一段日子后,父亲又回来了。父亲拎着网,说:“咱们去河里捉鱼吧。”父亲过去捉鱼捉得上瘾,只是这些年调往异地,少有闲暇,很少下河了。我们沿着过去经常捉鱼的河走着。该下网了,可父亲不下。父亲说:“走。往上游走。”这是我极熟悉的一条河,却又是我极陌生的一条河。人工的防护堤没了,花坛和草坪没了,代之以古朴的桑树、老槐,一人高的藤草,和愈来愈分不清路的小径。一股沟汊,两股沟汊……蜿蜒着,交汇起来。水清得像空气一样透明,螃蟹在临水的洞口和水中的石块上悠然地爬行…… 我有些沉醉了。 父亲说:“多走几里路,不一样吧” 我使劲地点点头。 忽然,父亲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我。 我接过来,意外的惊喜让我一下子手足无措:我被第一志愿录取了,幸运之神站在了我这边! 父亲说:“祝贺你,孩子!以后,还要走得再远一些,像这河,追求无止境啊。” 11.请概括小说中“父亲”的主要性格特征。(2分) 12.小说描述了“我”陪父亲到乡下转转的两件事,从中“我”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第一件事的启示:

叙事性散文

叙事性散文 篇一:记叙性散文、记叙文范文 记叙性散文 必须跨过这道坎 2007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 放假期间,倘若有空下的时间,总是要跟着我的美术老师去偏远的山间写生。景区的环境自是如瑶池仙境,教人流连忘返,而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倒只有我们那暂时栖身的农家门厅前,一道高高垒起的门坎儿。 我的老师喜欢未被开发而经人工雕琢的环境,他要的是那种自然质朴的景。而在那种地方我们所能居住的农家,都只有老旧破败的门庭,和高低不同的门坎儿。 几年前刚开始出去写生时,我常会被那垒至小腿肚的门坎绊倒,往往是走进一扇门,毫无预警地就栽了一跟头,结结实实地向八仙桌上的菩萨嗑了个大头。在吃了不少闷亏后我终于学聪明了,但凡见着高度超过两米,厚度超过十公分的门,就会下意识地做高抬腿动作。 后来我才明白个中玄妙,原来在这僻远的山区,民俗守旧落后,思想封建保守。而那门坎儿的高度是与这一家在当地的地位等等被划上等号的。门坎儿越高,它所象征的地位就越高。我当时心里乐呵,敢情我住的便是那村上领军人物的

家? 于是开始留心那些门坎儿,留心起这闭塞的村落。 七月里的天气,山里虽说暑气不重,却也依旧燥得让人发闷。我们开始从早晨五点,画到上午九点左右。山里不时有人踱过,偶尔回头瞧上两眼,又像是怕惊扰了我们,缩在一旁不敢吱声。有过对话的,只是一些山里头的孩子,十来岁光景,却不上学,满山遍野地乱跑,看见人画画便围上来,开始怯怯地不作响,尔后有胆大的孩子问了句“画的是否是远处那个金色草垛”?我答是,他们渐渐多话起来,问我这画什么价钱,我抚额失笑,告诉他们这只是习作,不卖钱。一个小孩问能否送她,我点头,把画取上,让她等画风干后再拿走。期间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去上课,一群孩子都是坦然地说家里穷,或是祖辈没有读书人,说着从父母亲那里听来的读书无用的理论。忽然地,我就想起那座高垒的门坎儿,和里面昏暗的厅,仿佛被门隔绝了千百世的光阴。 画干了,却被风吹上了许多细密的尘,涩涩地嵌进粉质的纸里,小孩也不嫌弃,像得了宝贝似的捧了去。我开始觉得这景并非那么心适怡然。 回家时,房东阿婆来牵我的手,我搀着她跨过那堵门坎,她颤抖地扶着我,吃力地迈出来,她说下次再来,夹着浓重的乡音,我点头,盯着她的小脚。车渐行渐远。 我回头,看倚在门上的阿婆。夕阳西下,在门边上打出昏

叙事性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练习NO.1 爱,从来不卑微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选自《小品文选刊》,作者杨进,有改动)

叙事散文写作技巧详解

叙事散文写作技巧详解 谋篇时要有独特性 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同的人写同样一件事情或一种情感,表现出来的文字却可能截然不同:有的文章平庸无味,而有的文字则能引人入胜。除了文字功力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读者在文章中显示出的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表现在文字的精彩上,其遣词造句,结构铺排,场面的描写讲究、简练、细致又富于层次,可令人读来回味无穷。更重要的是,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作者对待世界的认识以及由此认识而引发的事件选取上。其中,以对待世界的认识为重要。 世界展示在每个人面前的大多是它的表象。而认识这种表象下面所隐含的内容,却是因人而异的。我们的生活里有很多事件和情感都是相仿的,看似或喜或悲、或得或失,但这只是生活的“常数”,是共性。而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因为他的人生阅历、家庭背景以及由此形成的个性的不同,这些相仿的事件和情感就变得不那么一样了,这是独特性,是生活的“变量”,是“个性”。 比如“得失”的关系。一般思维中,都认为“得”是好的,是令人幸福的。但有的时候,“得”的同时却也会失去很多。比如人身的自由、身体的健康、信任等等。反之,“失去”一些物质的局部,而应看到全体,也可能得到精神的解放等等。在平时观察、分析生活的时候,应多方面考虑,不应局限在一点。

有时,这种独特性也表现在对事物的细腻体验之中。前面说过,对于世界的表象、“常数”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但对这些表象,“常数”的一些罅隙的体察却容易被人忽略。比如前面谈到的“注意细节刻画”这个问题中,我们已经给出了这样的例子。这样的细致体察和细节刻画也可以使文章充满个性。 大部分文章显得平庸,多是因为在选材时过滤了那些独特的生活,或者将原本的生活“美化”、修饰;将个性隐瞒在共性的下面,作者的视角陈旧,文章便自然无趣了。 更多的文章则表现在直面自己的生活方面,大胆地把那些为人所知的事情呈现出来,尽管有的生活可能看来卑琐,甚至不光彩,这都不要紧,重要的是这些是作者心底最隐秘的东西,是“心灵的吩咐”。 要突破“常数”,将这些“变量”细腻地记录出来,使读者看到与自己的生活体验不一样的东西,不但补充了读者的阅历,更找到了与作者情感相契合的东西,并通过个人的体验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因而文章的丰富性也就产生了。 事件选择要“小中见大”小而精 在杂繁纷呈的生活素材中,哪些可以成为我们着力写作的素材呢?其实,无一物不可入文字。但多年的文学创作经验告诉我们,那些小中见大,蕴意深邃,并能认识生活本质的材料,应该是我们进行创作的着力点。

叙事性散文例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叙事性散文例文 篇一:浅谈叙事性散文写作教学 龙源期刊网.cn 浅谈叙事性散文写作教学 作者:郭利伟 来源:《学周刊·下旬刊》20XX年第08期 教了多年的语文,辅导了多次的作文,评阅了多篇的习作,发现学生作文的状况是出类拔萃之作凤毛麟角;平庸乏味之作俯拾皆是。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自己的总体感 觉是“欲语泪先流”。回想起来,自己的作文教学,很少关 注学生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很少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与个性表达,很少在细微处指导学生的语言表达,发掘学生的思想感受,致使他们的作文立意不高,选材脱离生活,内容枯瘪,情感缺失,语言乏味。面对新课改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深刻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教学局面,注重作文指导的有效性,我以为就叙事性散文写作教学而言,必须在指导细节方面下工夫。

一、欣赏生活——告诉学生这是“真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用不同的问题和表达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所以,作文也是生活,也源于生活。如果不能认识生活和真正地感受生活,学生只能闭门造车、胡编乱造。达不到真正感人的目的。平时,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留意身边的事情,积累写作素材。只有这样,才能“为有源头活水来”。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丰富的现实生活应充分走进学生的心灵,涌向学生的笔端。令人遗憾的是,较多学生对周围的一切有所感受,但认识肤浅,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缺少独到发现,对生活中的假丑恶缺少深入思考,行起文来怎么会有怦然心动、一吐为快的境界呢?为此,我们要创设条件让学生走进社会,投入生活,让他们亲近自然,亲近社会,使他们对沸腾的社会生活,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有直观的印象,深刻的了解。 另外,我还要求学生留心生活小事对心灵的触动,留意周围人们的言谈举止,并坚持在日记中记下这转瞬即逝的日常观察所得。从中我也受到启迪,作为教师,自己应当时时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顾名思义,就是写人记事,以塑造人物和表达情感为目的。叙事性散文比较灵活,不要求像小说一样具有那么严密的故事逻辑,可有叙可有议,可以有比较大的时空跨越性与内在描述空间,当然所描写的人物也可以只是性格片段的展现。 首先,在选材上最好取自于自己亲自经历的事情。所选取的素材一定要是触动自己的真实感情的,不是那些随风而逝的过眼云烟,而是自己情感沉积层中久久不能磨灭的那些人和事。生活中无一人,无一事,无一物,不可入文字,事不论大小。我们不能乞求每个人都有生死离别的生活阅历,毕竟我们的年龄决定了我们触摸沧桑的可能性,在这里考官想看到的是考生的真性情。考生要尽量地做到所选事件的典型,要做到小中见大,小而精彩。高尔基说:“采取微小而具有特征的事物,制成巨大的典型事物——这就是文学的任务。” 其次,在散文叙事语言的选择上,要尽量做到朴素,不卖弄、不堆砌,要形象、具体,即如鲁迅谈“白描”时所说,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就要求我们遣词用句的凝练,删除一切多余的东西、一切可以不说的东西,只保留非说不可的东西。散文的文字运用要直接、简单,但要保留文字传达后巨大的情感空间和人生感叹。朴素而又流露着真情实感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这永远是真理。 再次,还要注意细节的刻画。这里所说的细节主要指人物的神态刻画、动作的刻画、周围环境的刻画、人物心理状态的描摹等。比如这样一段文字:远远的看见前面一个蹒跚的身影摇摇晃晃的趱行着,走近了,方看清原来是母亲。母亲佝偻着身子,本来就瘦小的身躯缩成了一团。身上、脸上缀满了泥巴,也不知在路上摔了几跤。刚才被汗水打湿的头发现在让雨水冲洗的有些凌乱,一绺绺地搅和在一起,发梢上滴落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珠。这样的细节描写,不是客观地对某一场景或特征的叙述,而是作者心底情感潜流的外在体现。它在文中已经不仅仅充当叙事的角色,而在传达某种情感的张力。 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意思是文学中创作的人物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长时间的观察和洞悉。总之,要写好一篇散文离不开对生活原生态的细致观察。 一般的叙事散文考试题型: (1)人物类:《伴侣》、《出租汽车司机》; (2)环境地点类:《那个多雨的夏天》、《候车室》; (3)物件类:《窗》、《老井》; (4)学校题材类:《同桌》、《我的老师》; (5)事件类:《广告风波》、《冤家路宽》; (6)特殊题型:《不敢看你的眼睛》、《高处不胜寒》,诸如此类。 常用叙事散文写作格式 1.倒叙式。本式的特定含义不同于平常所说的倒叙,是专指以事开头的倒叙,如《火刑》、《为了六十一个阶段弟兄》都是以事开头的,而《一件珍贵的衬衫》平常人们也称倒

对叙事性散文的阅读指导

对叙事性散文的阅读指导 发表时间:2016-05-19T15:49:31.27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4月总第240期作者:江洁 [导读] 深入来讲,是通过把握文章当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来明晰文章中蕴含的深意。这里主要通过四点来指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江洁山东省青岛第六十二中学266100 摘要: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决定了一定要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今天着重对叙事性散文的定义、常用表达方式以及表现手法进行阐述。深入来讲,是通过把握文章当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来明晰文章中蕴含的深意。这里主要通过四点来指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其次总结出基本的六种线索设置,指导学生有的放矢地抓住作者写人叙事的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立意。 关键词:叙事性散文人物线索立意 众所周知,阅读在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占据了无比重要的地位,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能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强弱。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始接触到的文学体裁有诗歌、小说、散文和少量的戏剧。我们今天就散文当中的一类——叙事性散文的阅读对学生加以指导和点拨。 叙事性散文是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了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了饱满的感情。 它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其中议论往往有揭示意义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而叙事性散文当中的描写往往是为了展示人物特征、暗示时代背景、渲染情感氛围。抒情就是为了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蕴、表现形象意图。 在叙事性散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等。这是叙事性散文的基本常识。那我们如何才能读懂叙事性散文,抓住其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明晰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呢? 首先,因为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抽象的,如“勤奋”、“深沉”、“幽默”等这样的词都是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但是怎么算勤奋、与谁相比勤奋、勤奋到什么程度,却不好理解;与之相反,人物的言谈举止、相貌穿戴却形象可感,所以,叙事性作品当中一般通过人物的动作、心理、肖像语言的描写来表现和刻画人物。 同学们对于这样的题目一定不会陌生: 1.结合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性格特征。 2.请简要分析××的性格特点。 3.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具体分析。 4.文中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试简要分析。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我们首先要通过对人物具体的形象概述来抓住人物的外在特征(人物的外貌、衣着、职业、爱好、生活习惯等)。进而去把握人物的内在特征(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思想变化、命运变迁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人物形象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1.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2.借助小说精心设置的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的性格。 3.通过典型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分析人物形象。 4.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不同人物在相同环境中的不同表现、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表现,通过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做到“言之有据”。 总之,阅读叙事性散文,要善于从有形的人物作为中、细节描写中、环境表现中概括出其抽象的性格特点,并分析其性格特点。做到这一点,就像是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其次,要抓住作者写人叙事的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如果说人物是文章的灵魂,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线索就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缀玉联珠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叙事类散文的线索设置通常是这样的: 1.以实物为线索。如萧乾的《枣核》一文,用“枣核”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内容可分为“索枣核”、“见枣核”、“说枣核”、“议枣核”等几部分。 2.以人物为线索。即按照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线索。如《最后一课》中就是以小弗郎士的见闻为线索。又如《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一个线索人物。 3.以事件为线索。有些文章的事件本身就是线索,如《社戏》一文就是以“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舟——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这一事件发展为线索的。 4.以时间为线索。如《登上地球之巅》。 最后,无论鉴赏哪种类型的散文,都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之妙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叙事性散文更是如此,它表面看通篇是在写人叙事,而作者的写作目的、思想感情往往集中表现在某些句子里,即“文眼”里。我们阅读时只有找到这个“文眼”,才能把握住作品的主旨和要义。“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确定了文章的线索,找到了全篇的文眼,一篇文章的全部已了然于胸,再做任何习题又怎会无往而不胜呢?

艺考叙事性散文的范文

艺考叙事性散文的范文 常用叙事散文写作格式 1.倒叙式! 本式的.特定含义不同于平常所说地倒叙,是专指以事开头地倒叙,如《.火刑> 、《.为了六十一个阶段弟兄>都是以事开头地,而<一件珍贵的.衬衫.》平常人们也称倒叙,但它是以物开头的..这一式大家熟知,就不详细介绍了。只强调两点,一是从什么地方开篇地,结尾仍要回到什么地方;.二是开篇之事要能带动全篇! 2.领悟式。 本式地套路模式为:亲历一事→悟出哲理。 刘白羽亲历长江三峡的.航行之后,悟出了“人们只要从汹涌地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地道理。 这一式应用率很高,凡生活学习中的.事,动动脑筋,都很有悟头. 3.失得式. 本式地套路模式为:为甲而去→因乙失甲→怅然若失→转念领悟,所获甚大。如写买书,由于遇一儿童迷路而哭,同学硬拉他帮助儿童找父母,孩子父母找到了,可书却没买上,怅然而归地途中,细细想来,今天确实有所得,从同学的.行为中真正懂得急人之难地道理,这是买不到的.生活教科书啊这一式往往可以别开生面地立出新意,开人眼界。 使用这一式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意外之事地急迫性,非到不立即解决而不行地程度,不然放弃本来要做地甲事,而去做乙事,就不合情理;.二要注意乙事办完再回到去办甲事上,从甲事未办成地失中寻得,应感情细腻而真实,自然合理! 4.悬念式,也叫溯因式. 本式地套路模式为:设置悬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 这一式的.代表篇目是《第二次考试>!陈伊玲初试成绩优异,才气过人,而复试为什么落差极大,前后判若两人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是设置悬念,造成疑问!于是苏林教授决定去探个究竟。一路所见,都是为突出陈伊玲的.精神.这是探因的.过程.原因找到了,原来她为救灾,不顾自己明天就将考试的.处境,宁肯失去个人地机遇,也不愿置人民生死于不顾。疑问排除了,陈伊玲的.品质也突出了。 使用本式的.首要问题是开篇的.悬念,一是悬念设置要自然,结果要在情理之中.;二是悬念要能带动全篇.

叙事散文的写作方法及实例解析

叙事散文的写作方法及实例解析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着一定的方法的。适当有效的方法不但可以提升完成一件事情的速度,还可以增强一个作品的相对质量。而方法却不一定是通用的,有的人适合于这样,而有的人又习惯于那样。写作就更是应该讲究方法的。适当的写作方法可以使散文更加完美。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找出一套真正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 严格说来,写作是不是有方法,是文学界争论的话题之一。但在准备散文考试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值得提请注意的能够有利于我们发挥的步骤。 第一,审题。 审题是写散文极其重要、极其关键的一步。这一步的好坏,直接决定全篇文章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考生一定要先用足够的时间对题目做一番审读、揣摩。在准确理解题意后,再构思运笔行文。这一审读、揣摩的思维过程应包括:把握题目内涵、弄清相关要求和限制范围。 题目的含义往往是比较丰富,超乎字面的,如《冻雨》、《墙角树和孩子》、《网》、《乱》等,它们绝不仅仅是现实意义上的“冻雨”和“网”。考生只有细细琢磨出它们的比喻义、象征义,才能准确地把握题目的含义。审清题目含义必须紧扣题眼(题目中透露出的重点的、寓意的字眼),把握住题目中关键性的有效信息。 作文题在“要求”内容对文体、字数、表达方式等,都会作出明确的规定,考生必须把“要求”这项内容搞清楚,并且在行文中切实遵照执行。对于某些特殊性要求,虽然不在卷面上列出,但是仍然会在公开发布考场守则中提到,如“文中不可出现真实校名和姓名”等,考生也不可马虎大意。文中出现的具体校名、人名等一律要用“x”代替。 第二,立意。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的高下实际上决定了文章的优劣。审题完毕后,考生必须选择恰当的角度,妥善确立文章的中心和主旨。具体而言,考生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叙事立意要深刻:文章要力求写出深度,不能仅仅就事论事,罗列和堆砌细节事情,作表层化或一般化地泛泛而谈,而要根据题目充分联想,找出立意深远、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达到以小见大、见微知着的效果。主旨立意要新颖:文章主旨贵在创新,因而立意要面向实际、张扬个性,要富于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考生既可以选择“反弹琵琶”,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也可以变换切入角度,角度一新,立意也便随之一新。立意要鲜明、集中。切不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第三,叙事。

记叙性散文写作指导

记叙性散文写作指导 【教学目标】 1、阅读以“物”为线索的记叙性散文,了解“物线”的作用; 2、剖析起到线索作用的“物”,进而掌握“物”的选择的要求; 3、选择一“物”作为文章线索,从“人、事、情、理”四方面列提纲并创作。 【教学重点】剖析起到线索作用的“物”,进而掌握“物”的选择的要求。 【教学难点】“物”对“情”的抒发和对“理”的揭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近年来,记叙性散文以其优美舒缓的文笔受到许多考生和阅卷老师的青睐。何谓“记叙性散文”,就是那种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散文。换句话说,它是文学色彩较为浓厚的记叙性文章。如在初中我们已学过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属于此类文章。 高考语文研究专家何永康教授认为(齐读ppt),对于何教授的呼吁,我不敢苟同,初学作文者须从“记叙”始,未必以记叙“终”。高考选择何种文体,记叙文抑或议论文,要因时、因人、因文题制宜,不能搞一刀切。在高一起始阶段自自然然地写自己的事,抒自己的情,这样的作文就有一股动人心弦的力量。 二、比较习作: 下面我们来欣赏鉴别两位学生的习作。(同桌互相讨论) 习作一:选材庸俗、陈旧、平淡。孩子写父母亲的“三大法宝”:生病送医院,天寒送衣服,雨天送伞。《曾有过的迷惘》一文结构松散,重点不突出。这样“送”的例子可以无限地写下去,再如:月末送钱,结婚送房等等。 习作二:考场作文要胜人一筹,在选材上非新非奇非巧非深难以凑效。随着城市向农村扩张,农业文明衰微,曾经重要的农耕工具——锄头难得一见,《爷爷与锄头》一文中围绕爷爷的锄头写了几件事:掮锄头,做锄头,用锄头,忆锄头,结构紧凑。严谨明晰的结构易于阅卷老师节省时间,迅速把握文章的框架结构。 同样写人叙事,习作二是如何做到材料鲜活,结构紧凑的呢?“锄头”作为全文的物线,具有以下作用:1、串起全文,使文章的结构紧凑明晰;2、小处切入,使主题的表达形象深刻。 三、对“物”的剖析: 俗话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半瓣花上可以体会到人情冷暖。我们的作文就是要想办法用“一滴水”,用“半瓣花”来反映万千物象,芸芸众生。这些文章都是以物为线索的,我们来对这些物进行一下剖析。 高考满分作文:《母亲手中的稻草绳》、《浸泡过的陈山楂》(存目)

叙事散文阅读答题技巧(终审稿)

叙事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叙事散文阅读的考查点有1、理清叙述要素,把握叙事线索,理清文章写作层次。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相关段落的内容。3、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4、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归纳作品的主题思想5、联系作品的思想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悟。6、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7、理解重点词句的作用,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技巧。 基础信息: 1、散文的基本特点: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基本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所谓“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多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2、散文的分类: 散文的宗旨在于抒情,也就是说散文是一种抒情性文学体裁。根据题材及主要表达方式,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怀散文、哲理散文。 3、关于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常常不是直接传递出来的,往往是通过散文中的叙事来间接表达的。这就是所谓的“因事缘情”。作者的写人和记事,浸透着浓郁的情感色彩。作者的情感常常曲折地隐含于委婉跌宕的叙事之中。既然是抒情,所以,叙事散文的写作指向都是在“人”。叙事塑造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抒

情(包括叙述中浓浓的抒情氛围)表达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某种情感。这是读懂叙事散文的关键。 把握文意概括要点 应考策略: 1、理清思路 (1)把握线索: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2)疏理脉络:注意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叙事散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作者的认识和感情的发展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2、概括文段要点 (1)注意开头结尾句:文段开头句有时起总该段内容的作用,文段结尾句有时起总结该段内容的作用。 (2)注意过渡句(段):段落间的过渡句(段)对段落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确定文章的中心 (1)看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地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可以据标题确定中心。所以也可以根据中心拟写标题。 (2)看注释,注释有时会交代作者思想、写作背景及写作动机等,文章的中心往往与这些背景有关。

高考记叙性散文写作例谈(整理精校版)

高考记叙性散文写作例谈 作文辅导 0131 2021 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记叙性散文呢?下面结合实例谈几点看法: 一、取材生活,感情纯真 只要你留心,生活中时时发生着一个个令人心动、催人泪下、促人警醒的感人故事。记叙文贵在以情感人。中学生以自己终纯真、朴素的视角,往往能发同许多成人不容易看到心里去的东西,如果把这些东西自自然然写下来,就会独具魅力,产生非此一般的审美效果。 如一位女同学写的《假发的风波》: 她父亲谢顶忒早,为了美化自己的仪表,他特意去选购假发,此乃人之常情。他在柜台前挑来拣去,结果引来了一大堆“看客”,这可叫陪爸爸逛商店的女儿极为尴尬。她恼了,整个晚上都没理睬老爸。老爸为博得千金的欢欣,第二天毅然将假发退掉了,颇有一点“牺牲精神”。女儿知道此事后,心弦振荡,哽咽着劝老爸再戴假发…… 这便是“假发的风波”。平平常常,纯然是家常话语,但它把处于“花季”的女中学生的“自尊”和“羞涩”,把父女之间醇厚的亲情,把当代世俗生活中活泼可爱的“浪花”,天真无邪地展示在面前,原汁原味,令人回味无穷。 二、情节跌宕,详略得当 文似观山不喜平。记叙性散文要写得一波三折,应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文前半部分巧设伏笔,做到疑窦丛生引人入胜;二是文结尾力求打造一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欧亨利式”的结尾。或余音绕梁,遐思无限,或反抽一鞭,奇崛警策;或化情为景,含蓄蕴藉。 例如,2005年湖北满分作文《一双童鞋》: 一位老婆婆为快过生日的孙子买了一双心爱的童鞋,不想一只被一个乘客撞出了飞驰的窗外。文章结尾写道老婆婆将另一只也扔出了窗外。全车厢的人一片哗然,而老婆婆的一席话却引人深思:“哈哈,我剩下这单独的一只也没用,干脆把那只也扔了,没准有人会捡到,配成一双就好了。”开头悬念迭起,结尾却令人幡枯醒悟:我们应该抛弃锱铢必较的烦恼与痛苦,我们心中的天空会变得无比辽阔,纵然是物质上一贫如洗,但在精神上我们却可以富比王侯。这样深化了主旨,将文义推向了极致,使文章弥漫着一种哲理的芬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