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形势与政策笔记5

形势与政策笔记

中国的崛起及面临的挑战

“一份报纸希望在全球畅销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把中国放在头版。”——默多克2009.10u b5E2RGbCAP

全球化时代背景

中国崛起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全球化的时代背景

l 贸易增长、资本流动、技术扩散

全球性问题凸显l

全球规则的适用性普遍提高

各国相互依存度提升

“地球又平、又挤、又热。”

世界格局一超多强→多强一超

中国崛起由未来时步入现在进行时2008 奥运会;2010 年世博会等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伊拉克、阿富汗战争拖累等,美国的软硬实力受损,相对下降。俄罗斯资源陷阱(能源人力)需真正的竞争性市场机制p1EanqFDPw

欧洲福利太好,需求减少

日本内需糟糕(中国特需)

二、中国崛起现在进行时、完成时“努力使我国在

政治上更有影响力,

经济上更有竞争力,

形象上更有亲和力,

道义上更有感召力。”

——胡锦涛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2009.7

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

“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

外界对中国“第二”的三种心态

真诚的欢迎

暧昧的态度

消极的抵制:1、欧美日2、中国周边3、其它一些新兴国家中国模式

DXDiTa9E3d

西方1、捧杀派2、威胁派3、不定论

中国1、中国模式优越:2、不承认存在3、未定论西方中国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安身立命

自己看自己——身在此山中、故意看走眼u

发展中大国u

崛起中大国u

世界级大国u

被部分国家视为准超级大国

别人看自己——故意捧杀盯着阴暗面中国在这个时代所处的位置

2、中国面临的挑战

舆论压力

战略压力

安全压力

经济压力

3、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机遇

发展的机遇发展空间看: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

发展区域看:资源对话、区域经济

功能上看:经济、政治及未来社会制度改革

桥梁优势:唯一四种不同身份l

战略优势:革命外交—商务外交—

中国周边安全

一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简介

中国是陆海兼备的东亚大国

“长”:陆地边界 2.2万多公里海岸线长 1.8 万多公里。

“多”:周边陆缘邻国(14 个周边海上地缘邻国(9 个)

中国的陆上邻国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

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锡金RTCrpUDGiT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边界划分情况

1、中俄(中国与12 个陆地邻国边界敲定):

2、中印(中国与不丹未解决):

3、南海南海风云“六国七方”介入、“四国五方”军事占领菲律宾最先染指7(8) 个最早5PCzVD7HxA

越南后来居上28(29)个最多

1975 年统一后就派兵抢占南沙岛屿,并从70 年代末起与前苏联联合勘探开采

石油资源。

马来西亚不甘落后3(5)个最肥

印尼 2 个

文莱1 个

中国9 个(大陆8 个岩礁,台湾太平岛)

中国版图上传统疆界九段线已名存实亡。

各国争夺南沙群岛:

地缘经济:聚宝盆:渔业和油气

地缘政治:战略价值

黄金通道?

中国在南沙问题的困境:

历史证据与法理主张纠缠不清

跨国石油公司和域外大国的介入

中国南海打出的牌

海南的国际旅游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009.11:3000 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号开往南海。

4、黄海,东海(中日)

关键变量:美国“重返”亚太

两次划界高潮不平等条约线、传统习惯线、

实际控制线

完整、统一、安全的领土主权

60 年代与90 年代两次划界高潮

除印度不丹外

外交解决:有取有舍有得有让

中俄

——黑瞎子岛回归记

俄1917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没有按照宣言归还我国领土,继续蚕食我国领土:

1924 年公开支持蒙古独立;

1929 年以武力抢占了我黑瞎子岛;

1944 年以武力侵占唐努乌梁河地区;

1960 年后,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主航道中方一侧的700 多个岛屿中强行占领600 多个三、如何看待中国的划界问题

客观界定中国的边界范围。

看到解决边界问题的重要意义。

新形势下维护主权有了新变化。

形势与政策系列专题之

—中日关系

高度敏感极端容易情绪化

2010 年,中国GDP 成为世界第二,超过日本。

中国人均GDP 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

一、中日关系的轨迹

(一)组列:1840、1868、1894

(二)组列:1931 和1945

(三)组列:1964、1971 和1972

(四)组列:1978、1979 和1992

(五)组列:1996、1998、小泉时期

(六)组列:后小泉时代

中日四个政治文件

2009.12:《中日联合声明》

1978.10:《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1998.11:《中日联合宣言》

2008.5:《整体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二、日本的战略取向

(一)吉田茂路线

“一个中心”:发展经济

“两个基本点”:轻武装;安全依靠美国

社会主义;旧军部势力

1946-1947, 1948-1954

战后日本发展的几十年,80 年代前中期

(二)政治大国化的轨迹

1983 年:中曾根康弘“国际大国”

1991 年:小泽一郎“正常国家化”

岸信介:加速扩军步伐,以既成事实来修改宪法

2006 年:安倍晋三“摆脱战后机制”

(岸信介是其外祖父)

修宪

“和平宪法”:第二章第九条规定:

“日本国民真诚地企望以正义和秩序为基础的世界和平,永远放弃以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jLBHrnAILg

为此,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和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交战权,, ”。

三、影响中日关系的外部因素

美国对日本的重大影响:

1947、1951、1960、1969、1989、1992、1996

美国对日本的战略目标和对东亚的战略目标

美国东亚战略

原则:抵强扶弱、拉二打一

目标:构筑利美平衡,维护主导地位

美国利用日本牵制其它大国;

长远防范日本

四、近年来日本对华政策走向

现实主义政策趋势:

多边外交角度上达到多重目的

日本各领域对华战略目标

五、中日关系新态势

中占战略主动,日有压迫感。

中日矛盾焦点的转移------ 从历史认知到战略利益

六、中国对日战略和政策

20 世纪80年代以后,中日间的“历史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战争遗留问题

从军“慰安妇”问题

强征劳工问题:花岗惨案

遗弃化学武器问题

历史教科书问题

1982 年第一次审定“侵略华北”成了“进出华北”

1986 年第二次审定只字不提日本曾侵略过别的国家

2001 年第三次审定将太平洋战争标榜为“正义”

2005 年第四次审定篡改历史的错误仍比比皆是

政要参拜靖国神社

1975 年,首相三木武夫首次8.15 日私人

1978 年,首相福田赳夫8.15 首相

1985 年,首相中曾根康弘8.15 “侵略战争”

村山讲话1985 年8 月15 日

“我国在不久的过去一段时期,国策有错误,走了战争的道路,使国民陷入存亡危机,殖

民统治和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的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痛苦,谦虚的接受这一无可置疑的历史事实,谨此再次表示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歉意。”xHAQX74J0X 日本在历史问题上倒退的原因

第一:日本缺乏对历史的真正清算。

第二:美国的包庇。

第三:日本独特的生死观。

第四:政坛他党难以对右翼势力形成牵制。新生代政治家:“谢罪疲劳症”日本主张“中间线”原则中国主张“大陆架”原则LDAYtRyKfE

最左面一条粉红色的线,就是站在日本角度所画的200 海里EEZ 边界线;深蓝色的线则是站在中国以及台湾立场上画出的200 海里EEZ 边界线;既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就从中取平,得到了红色的线。(EEZ 经济专属区)这就是日本主张的划分中日两国EEZ 的“中间线”方案.Zzz6ZB2Ltk

钓鱼诸岛:风紧云急?

24 钓鱼诸岛位于我国台湾东北约90 海里处,包括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

小岛和一些小礁石,总面积约 6.3 平方公里,钓鱼岛上长期无人居住。是台湾省的附属岛

屿。

近年来日本以“民间行为”为先导,设灯塔、建神社、造成一种“实际控制”的既成事实,再以“租借”、“接管”等所谓“政府行为”,渐进式铺垫占据钓鱼岛的法律基础,以期逐渐得到国际

社会的承认。dvzfvkwMI1

阻止我各方人士的保钓行动与维权执法行动。

日本争夺原因

石油、渔业资源等。

扩大日本在东海的专属经济区范围。

钓鱼岛位于台湾和冲绳之间,处于西太平洋第一岛链的中段,战略意义重大。延伸日本军事防御的纵深rqyn14ZNXI

防止中国进入太平洋的一道屏障

台湾问题

日台湾的殖民统治半个世纪1895-1945

日与台蒋介石当局建立所谓“外交关系”1952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对台湾的政策1972

日台降为民间层次的关系,仅限于经贸领域的往来。

冷战结束后日台关系趋于升温

1994 年徐立德事件;李登辉访问日本v 2005 年美日新安保宣言将台海视为两国“共同战略目标”,标志着日本对台湾问题由战略模糊转向清晰。07 年除名。EmxvxOtOco 核扩散问题

一、相关背景资料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 1970《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NTBT 1996 尚未生效《反弹

道导弹条约》ABM 《中导条约》INFT SixE2yXPq5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

二、朝鲜核问题

(一)朝核历程

第一次朝核危机:20 世纪90年代初

1992 年朝韩《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

1993 年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1994 年,克林顿制定对朝“外科手术式”打击。

前总统卡特访问朝鲜,促成1994 年10月《美朝核框架协议》:“以冻结

换补偿”。

克林顿“接触”主导,朝鲜“缓和”应对

第二次朝核危机

2002 年10 月,小布什特使凯利访问朝鲜,朝核危机爆发

2003 年1 月,朝鲜正式退出NPT 。

三方到六方会谈,并未阻止朝鲜拥核的脚步

2005 年2 月,朝鲜宣布已制成原子弹。

2006 年7 月,发射导弹,10 月进行首次核试验联大1718 号决议。

2008 年6 月朝炸毁核冷却塔;10 月美“支恐”名单除名。

小布什前“强硬”,朝鲜“超强硬”;后对话,信金正日

2009 年4 月初朝鲜发射“卫星”;4 月14 日永久退出六方会谈;

5 月进行第二次核试验;09 下半年华丽转身?2010 年天安舰事件,

延坪岛炮仗。

奥巴马不回应朝鲜“边缘外交”

(二)朝鲜为何拥核?

1、“打核牌”,作为进行交换的筹码换取国际经济援助对美外交突破以打破孤立

2、“拥核战略”保障国家生存与安全北亚战略格局严重失衡朝韩间差距不断扩大美国对朝鲜采取敌视政策

3、国内:民族自豪接班人顺利接管国家政权东

(三)美国面临的朝鲜困境

战略困境:美国战略重点在中东---亚太朝鲜是美国东亚战略的介入点

力量困境:

地缘政治的困境:

核污染的担忧:朝有6-8 枚核弹头

(四)中国对朝核:中立到斡旋

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

维护朝鲜半岛无核化

通过对话和平解决

中朝关系:利益维系盟友

中韩关系:新的平衡因素。

1、核与安全

朝鲜美国

强调先签署和平协定再放弃核计划要求朝鲜首先放弃“所有的核武器及核计划。”朝核问题的关键:“核”6ewMyirQFL

“安全:提供安全保障、建立安全机制”

三、伊朗核问题

(一)伊朗核问题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50 年代末开始启动。

巴列维王朝,美国等西方社会。

第二阶段:1979 年伊斯兰革命后陷于停顿。

伊朗实行政教合一、神权高于一切的政体宗教领袖霍梅尼为伊朗最高领导人(79—89)

第三阶段:90 年代全面重启, 与俄合作。

宗教领袖哈梅内伊(1989—)

(二)核问题升级为核危机

披露:2002 年8 月伊朗秘密核计划曝光

暂停:2003 年12 月,签署NPT 附加议定书

(温和派哈塔米执政八年,1997 年—2005 年

倡导“文明对话”。)

恢复:2005 年8 月,强硬派内贾德上台

2006 年1 月,伊朗正式恢复核燃料研究

对抗与应对:联合国轮番制裁与伊朗应对

(三)安理会有关伊朗核问题的决议

2006 年7 月安理会通过1696 号决议,要求伊朗暂停浓缩铀活动。(一个月) 2006 年12 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737 号决议, 决定对伊朗实行与其核计划和弹道导弹有关的禁运、冻结

资产和人员出国旅行等制裁措施。60 天kavU42VRUs

2007 年3 月,安理会一致通过1747 号决议,再次要求伊朗暂停所有与铀浓缩相关活动及

所有与重水相关的项目,由国际原子能机构加以核实。60 天y6v3ALoS89

2008 年3 月,安理会通过了1803 号决议,增加了对伊制裁措施,包括扩大旅行限制和冻

结资产对象名单、禁运敏感双用途物项等。90 天M2ub6vSTnP

2008 年9 月,安理会一致通过第1835 号决议,重申安理会此前通过的有关伊朗核问题的

决议,要求伊朗立即予以执行。0YujCfmUCw

2010 年6 月,安理会通过了第1929 号决议,决定对伊朗实行新一轮制裁,被称为近年来

安理会对伊朗制裁中最严厉的一次。eUts8ZQVRd

(四)针对制裁,伊朗的反应

态度强硬:

拒绝接受安理会决议;继续推进核计划;频繁军事演习,,

为和平利用核能积极辩护;严禁国际社会对其核工程进行核查

(五)大国与伊核

欧盟:俄罗斯:中国:美国:伊朗:

(六)中国与伊核

地缘政治:

能源市场:油价与通胀

经济利益:

国际形象:

伊斯兰革命:疆独

(七)美国:外交与施压的双轨政策

控制伊朗的石油

政教合一vs. 民主改造。

借机削弱伊朗,构建“中东新秩序”。

(八)伊朗立场与政策:

软硬不吃、我行我素

立场:发展核计划“纯粹是为了民用”确保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

措施:积极备战、灵活外交

2010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重申,核武器在伊朗是“违禁的”,伊朗并不寻求发展核武器。

(九)伊朗发展核原因

1,美国:主要安全威胁

2,死敌以色列:杀手锏

3,印巴:成功的先例

4,萨达姆倒台与利比亚模式:前车之鉴

5,伊朗玩牌有利时机:

和平利用核能,法理优势。

四、无核世界梦难圆

美俄核裁军新条约

无核世界梦难圆

美国的核霸权战略没有实质性改变,主要障碍。

美国追求军事优势,最大制约。

战略防御计划;全球即时打击系统。

国际社会弱肉强食的无政府状态是根源。

没有核武器的萨达姆被美军推翻

“灭掉”放弃核武器计划的卡扎菲

利比亚模式:放弃核武器与欧美大国握手言和。

2009.13朝鲜在利比亚遭到空袭后发表声明,西方打击卡扎菲,表明朝鲜当年发展核武器是“明智的选择”

中国核战略表述

台湾问题

套在巨人脖项上的绞索何时解除

一、台湾主权归属的理论依据

1978.11 发现说

1978.12 地理说

1978.13 人种说

1978.14 主权继承说

1978.15 国际法说

二、台湾问题的由来

(一)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的产物。

(二)美国干涉是台湾问题产生和久拖不决的外部原因。

(三)台独势力的发展

三、台湾当局处理台湾问题的政策变迁

1,蒋介石:(1945-1975):—

坚守一个中国—

2,蒋经国:(1978-1988):—

继续坚持一个中国政策—

3,李登辉:(1988-2000):—

逐渐放弃一个中国政策—

4,陈水扁:(2000.5 至今) :—

公开走向台独—

5、马英九(2008 年5 月—至今):

四、两岸关系的发展与演变

(一)几次台海紧张局势

(二)北京对台政策: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反分裂国家法》,一个中国

(三)两岸互动与交流

五、台湾问题前提展望

所谓“时间表”问题。

两岸战和困境

能源问题

—石油与中国

一、世界石油

(一)石油在哪里

1,分布格局

2,石油市场的大管家

——OPEC 。3,呼风唤雨的跨国石油公司

(二)世界石油流向哪里

1,石油消费分布

2,运输线路问题

(三)愈演愈烈的石油争夺战

1,波斯湾:核心地带。星条旗阴影下的中东2,拉丁美洲:大后方

3,里海与中亚:新基地

4,非洲中部:拓荒区

5,俄罗斯的诱惑

6,南北两极“处女地”

二、发达国家石油措施

节能,降低消费。

替代能源,减少依赖。

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体系。

拓展多种石油进口渠道。

三、中国石油

(一)中国石油历史

(二)中国能源问题的主要表现

1,能源资源约束明显,人均资源量低。2,供需矛盾突出,利用率低。3,能源结构不合理,环境承载压力较sQsAEJkW5T

(三)中国石油的安全战略思考1,“开源节流”

2,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

3,保卫海上通道安全

4,制定石油战略储备

5,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

6,与石油进口国和国际能源组织合作

四、遏制——突围

油运安全问题突出: 过分依赖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海上运输通道控制薄弱破解马六甲难题克拉地峡方案缅甸实兑—中国云南GMsIasNXk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