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重点[大全5篇]

劳动经济学重点[大全5篇]

第一篇:劳动经济学重点

影响企业劳动力需求因素:1.技术。技术系数:生产单位产品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2.企业规模和产品需求量3.资本价格和产品价格4.短期和长期。短期:只调整劳动力数量。长期:可以调整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5.企业目标:利润最大化和就业最大化6.制度:规则、程序和道德伦理规范,以约束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和企业行为。劳动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某类劳动力工资率变化1%而引起的就业量变化的百分比。表示的是劳动力需求量对工资变化的敏感程度。(1)曲线缺乏弹性:|E|<1,陡峭(2)曲线富有弹性:|E|>1,平坦劳动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某种劳动力K工资变化1%所引起的对另外一种劳动力J需求变化的百分比。

两种劳动力的关系:

1、若E>0,总替代:工资上升引起另一种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2、E<0,总互补:工资上升引起另一种劳动力需求量减少。是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青年工资下降,替代效应就会少用成年人;规模效应会促使企业增加所有投入要素,包括成年人。

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研究的是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四个因素以及这四个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1.产品需求价格弹性:规模效应。工资上升导致产品成本和价格上升,若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大,一定幅度价格上升导致的产量下降就大,就业量减少就多。企业比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大。企业之间产品替代性大,导致其产品价格弹性大。行业之间产品替代性较小,行业产品价格弹性小。长期弹性大。长期可以开发生产替代品,增大价格弹性。2.其它生产要素替代性:其他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越容易,劳动力需求的弹性就越大。替代程度的制约因素:a、技术b、政府规定(游泳池救生员)c、时间因素:短期不可行的替代在长期就变得可行(减少泳池数量扩大规模)长期比短期劳动力需求更富弹性。

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弹性:若弹性大,意味着无需大幅度

提高价格就可以增加要素使用量。工资率上升,设备替代劳动,若弹性小,设备价格会大幅度上升,限制了企业用设备对劳动力的替代,长期供给价格弹性大。4.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越大,企业被迫更多地提高产品价格,就业量下降更大。

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

1、目标:整个家庭效用最大化;

2、决策:配置每个家庭成员时间于市场工作、闲暇和家务劳动中;

3、约束条件:(1)家庭非劳动收入:家庭非劳动收入的增加可能导致家庭所有或部分成员工作时间的减少,可能是市场工作时间,也可能是家庭劳动时间。(2)每一成员的市场工资率:假设初始状态:丈夫市场工作,妻子全职太太。◎如果妻子可能的市场工资上升,影响如何?提高了妻子家务劳动和闲暇的机会成本,增加市场工作欲望——替代效应导致妻子参加工作。◎妻子市场工资进一步提高,影响如何?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同时对妻子发挥作用;对丈夫的负的收入效应。劳动力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根本手段。通过为劳动力供求双方提供一个接触、谈判和交易的机制,以一定的条件将劳动力配置于一定的岗位上。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1、是租借市场;

2、交易对象难以衡量;

3、交易的延续性:交易使得双方关系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下来,双方都希望使得交易长期化。

4、交易条件复杂;

5、劳动者地位不利,议价能力低。工会、集体谈判、政府需求管理、失业救助。人力资本:以人为对象而进行的具有初始支付性质并且希望未来获取丰厚报酬的投资的积累,它表现为知识、技能和健康。

1、社会总财富表现为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之和。

2、人力资本是一种包含在人体中被生产出来的生产手段,是多年投资的结果。

3、人力资本投资收益:(1)收入水平的提高。解决贫困必须强

化人力资本投资。(2)提高终生职业满足程度。(3)提高对娱乐活动的欣赏能力。(4)人民素质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5)发展了生产力。

人力资本投资形式

1、抚养儿童。

2、正规学校教育。投资、消费、享受?(1)学校教育是向家长和学生出售教育的一种行业,澳大利亚的教育出口经济发展战略。(2)义务教育的成本由政府承担,收益由社会和个人获得,具有公益性质。(3)高等教育应该是有偿的,因为不能普及,投资者和收益者是受教育者本人。

3、在职培训。

4、健康投资。健康本身就是价值,并不依赖健康人在劳动力市场中生产力更高这一事实。

5、劳动力流动:寻找工作和地区迁移,为此而支付的费用也是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是人力资本的载体,劳动力流动就是人力资本的流动,涉及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和收益的转移。前4者增加一个人的人力资本数量,后者涉及对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就业理论: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

法国,1803《政治经济学概论》:

1、供给会创造自身的需求,任何卖都是买,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是一枚货币的两面,货币只不过是媒介而已。

2、供求总是趋于平衡的,不会产生危机和大规模的经常性失业。

3、市场偶然失衡,竞争会自发发挥作用,使供求趋于平衡。

4、市场能够解决供求平衡和失业问题,无需政府干预。就业结构:国民经济中各部门所占用的劳动力数量、比例及其关系。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利用状况。就业的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理论: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宏观经济指标的纯数量增长;经济发展:数量增长的同时伴随结构的变化,包括产业结构(产值和就业)、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变和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

产业,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这种转移是由产业间的收入差异造成的。失业类型:

1、摩擦性失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相等时存在的失业(一些人处于工作之间)。原因:(1)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2)信息不完善;(3)供求双方相互寻找洽谈需要时间。是一种正常的失业,它与充分就业不矛盾。措施: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效率,充分发布信息。

2、结构性失业:现有的岗位空缺与劳动力技能和地理位置方面存在的失衡而造成的失业。与摩擦性失业的区别:①失业持续期长;②失业集中于一部分人:技能低、居住在经济表现差工作机会少的地区。解决办法:①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使求职人员及时了解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②政府补贴劳动力迁移;③加强培训。④提高就业指导和职业需求预测。

3、季节性失业:因季节变动导致劳动力就业岗位的丧失。

4、技术性失业:技术进步使得“机器吃人”、“资本代替劳动”。

5、周期性失业:由经济波动引起的失业。

6、隐性失业:存在于企业里的冗员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特点是没有与生产资料分离,但是劳动力利用程度不足,有效工时短。现有人口隐蔽失业率超过20%。(1)企业冗员:边际劳动收益小于边际劳动成本的劳动力。占职工总数的25%。2)农业剩余劳动力:边际收益低于预期农村非农产业和城镇边缘行业劳动力边际收益的农业劳动力。1亿。

7、自愿失业:有就业机会,但不愿接受现行工资率而导致的失业。自然失业率:只存在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时的失业率。劳动力市场歧视:某些提供了相同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在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上(年龄、性别、民族、宗教、地域、出身、外貌等)有所不同,而在招聘选拔和劳动报酬等方面受到不平等对待。

1、歧视:在劳动力市场上对劳动者与生产率无关的个人特征的估价。生产率相同的工人由于所属的群体不同而受到不同对待。

2、劳动力市场歧视包括工资歧视、雇佣(职业)歧视、晋升机会歧视。

3、歧视特指有规律的差异,不包括偶然性的随机差异和前市场差异。由于过去的歧视对于目前劳动者的教育水平、职业构成、就业选择现状等的影响而造成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的差异。路径依赖。历史问题。影响劳动者闲暇需求的因素(1)机会成本:闲暇的机会成本就是工资率。(2)财富:总收

入与财富具有密切相关性,用总收入表示财富。(3)个人偏好。收入效应:负如果收入增加,工资不变,增大闲暇需求,愿意工作的时间将会减少。纯收入效应:获得遗产,工资率不变,降低工作愿望。替代效应:正如果收入不变,工资率增加,闲暇的价格提高,闲暇需求减少,从而提高工作动机。纯替代效应:工资率提高的同时,提高汽油税,可能意味着收入不变。补偿性工资:工作条件差的企业为吸引足够的工人所必须支付的额外工资。理解:

1、工作条件差的雇主必须支付更多的工资才能吸引工人。

2、刺激人们从事艰苦工作,满足社会需要。一是强迫,二是诱导。

3、对工作条件差的雇主是一种惩罚。

4、对接受差工作的工人是一种奖励。工作条件好的工人必须用接受低工资的方式购买好的工作条件。好的工作条件的价格是均衡的补偿性工资。理论假设:

1、假设工人同质,岗位具有可比性

2、工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工资不等但效用相等。

3、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4、工人的信息完备:工人了解工作的基本特征。

5、工人有多个选择机会且流动自由。雇员的无差异曲线特征 :

1、无差异曲线上的点代表效用相同的不同的工资率和伤害风险概率的组合。

2、雇员追求效用最大化,工伤率越高效用越低。

3、曲线向上倾斜。为维持效用不变,风险增加必须提高工资。

4、凸向右下方。右上方陡峭,用更多的工资才能替代一定的风险。

5、左上方的曲线表示更高的效用。

6、对待风险因人而异。敏感者更加陡直。有钱人厌恶伤害风险,

穷人不太厌恶伤害风险,但惧怕经济风险。

7、雇员:追求效用最大化,工资率相同就选择低风险,风险相同就选择高工资,总是选择左上方的无差异曲线上工作。雇员的福利偏好:雇员福利特征:不是采取目前可以花费的现金形式补偿工人。雇员福利的种类:(1)实物工资:报酬采取某种商品的形式。如:雇主为雇员承担的保险费。(2)带薪休假和公休日。提高小时工资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提高;二是保持年工资不减少而减少工作时间。带薪休假提供了一种商品报酬--闲暇时间。(3)延期劳动报酬:雇员退休金。

(4)其它:购物折扣、免费午餐、托管婴儿

提高雇员福利的约束因素:福利增加了雇员的收入水平,但由于工资率没有变化,闲暇的价格就不变,在收入增加的情况下,会促使雇员减少工作时间,比如缺勤和带薪病假。会增加雇主其他成本。雇主不可能无限扩大福利,因为福利的种类是有限的,福利太多需要付出管理成本,而且雇员也会反对,雇员毕竟也需要现实的工资现金收入。劳动力流动及其利弊分析:劳动力在企业间、职业间、产业间、国家间以及地区间的移动。

1、流动使劳动力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增加劳动者收入;

2、流动可以调整就业结构,减轻失业问题。

3、流动是实现个人就业选择自由和自身价值的重要手段。

4、流动给劳动者带来成本:资历、提升机会、企业年金、同事关系。

5、流动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培训费用流失,需要重新培养新员工来填补职位空缺。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影响因素:

1、预期地区间收入差异;

2、预期工作机会的多少;

3、迁移距离;

4、迁移成本;

5、地区间差异程度。劳动力跨地区流动规律:

1、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流动可以改善就业状况和提高收入。

2、工资率提高最快的地区不是经济发达地区,而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

3、劳动力向经济增长快、投资扩大迅速、就业机会多的地区流动。技术选择: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与资本的结构关系。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资本投入的增加、劳动投入的增加、生产率的提高、制度的变革。产业结构政策:规划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和步骤,以及各产业发展的顺序和态势。产业组织政策:规划产业内部的合理竞争秩序和企业规模和数量。目的:促进竞争反垄断;限制无序竞争促进规模经济。

第二篇:劳动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导论

概念

1.劳动

本书所涉及的劳动是狭义的劳动,是指人类在自身智能支配下,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创造社会财富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等方面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2.人力资源

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的总和。具有生产和消费两重性、时限性、能动性、再生性、智力性、核心性等物征。

3.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使稀缺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学科。

劳动经济学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为起点,研究劳动力资源配置与开发利用的理论与制度的一门学科。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劳动是人的本质?

答:1)、劳动创造了人;

2)、劳动是人的专属特征,具有主动性、自觉的目的性、创造性、多层次性、相依性;

3)、劳动作为生产要素与其他要素不同;

4.如何理解人力资源的稀缺性?

答:人力资源的稀缺性表现为总量稀缺、质量稀缺、结构性稀缺、显性稀缺和隐性稀缺、静态稀缺与动态稀缺等方面。

5.简述国外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答: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形成不同阶段的劳动经济理论,分为四个阶段:孕育阶段、形成阶段、独立发展阶段和学科体系发展与完善阶段。

6.劳动科学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答:劳动经济学科、劳动管理学科、劳动社会学科、劳动法学科四大体系。

7.理论界的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主要有哪些?

答:(1)研究最重要生产要素—人力的需求与供给。(4)研究劳动力资源投入与产出机理。

(2)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和结果。(5)研究劳动关系。

(3)研究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6)研究劳动力市场及其运行规律。

8.劳动经济学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答:1)基本假设2)基本概念3)现象范围4)特定理论 5)问题6)检验方法和价值观念。

9.简述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关系。

答:

1、两者的区别:有无价值判断;解决的问题不同;内容是具有客观性。

2、互补性:规范分析以实证分析为基础,实证分析以规范分析为指导。

选择题:

劳动的意义:劳动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根本标志。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劳动推动了社会发展。劳动是人类解疑不尽的重大课题。

人力资源的特性:两重性。时限性。能动性。再生性。智力性。核心性。

劳动经济学一词1925年美国学者所罗门•布拉姆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边际革命。

劳动者职业的分类:士、农、工、商强调“四民分居”。

劳动创造财富《管子》。费孝通《江村经济》1939年

1、劳动基本理论

2、劳动力理论

3、就业理论

4、工资理论

微观经济学中的劳动理论:劳动理论、工资理论、福利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目标: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基本假设:劳动是人的本质、人是经济人、人力资源稀缺、当代市场经济制度。

实证分析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规范分析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概念

1、劳动力: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

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和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

供的劳动时间。

3、收入效应:是指在工资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收入的变化引起的工作时间的变化。

4、替代效应:是指在保持收入不变情况下,因工资率的变化而引起的愿意工作时间的变化。

5、劳动力参与率: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现实劳动力占该范围的劳动适龄人口(或潜在劳动力)的比例,它

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要统计指标。

6、劳动力供给弹性:一般通过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来分析,将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

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劳动力供给的含义与类型?

2、劳动力供给有哪几种表现

三、有哪些因素影响社会劳动力供给?

答: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多少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对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是通过社会劳动力参与率而达到的。因此,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也就是影响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一般影响因素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宏观因素:

1、宏观经济状况;

2、社会经济政策;

3、劳动适龄人口规模;

4、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工资率的差距;

5、劳动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第二类因素是与个人或家庭参与劳动决策直接相关的因素:

1、性别;

2、工资政策和工资关系;

3、工资水平;

4、个人非劳动收入;

5、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四、劳动力供给弹性的类型?

答:

1、供给无弹性;

2、供给有无限弹性;

3、单位供给弹性;

4、供给富有弹性;

5、供给缺乏弹性;

6、劳动力供给的逆变弹性。

第三章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可变的劳动力投入增加到不变的资本上,最初劳动力的增加会使边际产量增加,但当劳动力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继续增加劳动力要素投入将使边际产量递减。由于它带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所以报酬递减是一条规律。

长期劳动力需求:是指当劳动与资本都可变化时,工资率与厂商雇佣的劳动力数量间的关系。

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是指工资率变化一个单位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化程度,即工资率变化1﹪,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百分之几。

劳动力需求交叉工资弹性:假设企业劳动力需求可分为两类:A 和B,那么,可以将A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B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一、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它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说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的需求,是由于对物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引起的。它是雇主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是一种联合的需求或相互依存的需求。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工资率的变化、产品需求和价格的变化、资本价格的变化等。

二、短期劳动力需求是如何决定的?其最佳劳动力选择的条件是什么?

答: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是:

1、劳动力投入的合理区间;

2、利润最大化目标下企业劳动力最优投入选择。其最佳劳动力选择即企业达到利润最大化满足的条件是:

1、雇佣最后一个工人获得的边际收益应该等于雇佣该工人的边际成本;

2、边际劳动收益等于实际工资率。

三、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受哪些因素影响,它们如何影响劳动力的需求量?

答:

1、工资率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2、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影响;

3、政府的特殊政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四、劳动力需求弹性有哪些类型?

答:

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

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

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

4、劳动力需求

弹性大于1;

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

五、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

1、其他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2、产品需求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3、其他生产要素供给弹性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4、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第四章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广义上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其内容包括劳动契约、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劳动立法、职业培训、职业咨询、职业安全卫生以及特殊群体劳动者的保护等;狭义上是指劳动力供求双方双向选择、进行劳动力交换的场所,以及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组织形式。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工资漂浮:是指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自下而上层层提高工资率的倾向,以及由这种倾向造成的工资率轮番上升的现象。

劳动力市场分割:强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属性,强调制度和社会因素对劳动力市场报酬和就业的重要影响,这种理论即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劳动力市场歧视:是指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等方面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一、劳动力市场的类型有哪些?(可能是选择题)

答:

1、按照范围划分:区域劳动力市场、产业劳动力市场、职业劳动力市场、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

2、按照职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划分:国家公务员市场、职业经理市场、专业技术人员市场、普通劳动力市场;

3、按照竞争自由度划分: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

4、根据不同职业的收入水平划分:主要劳动力市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其实也负责人、办事人员属于主要的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服务性工作人员、商业工作人员、农林牧渔劳动者、生产运输公认和不便分类的其它劳动者属于次要)。

二、劳动力供求关系有几种类型?

答:供大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均衡三种类型。

三、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过剩?(书130页)

答:劳动力短缺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处于长边,劳动力供给处于短边,劳动力的初始需求大于有效需求。劳动力过剩是指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是短边,劳动力供给是长边,劳动力初始供给大于有效供给。

四、有关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理论主要有哪些?(书134页)

答:主要有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职位竞争理论和激进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五、有关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理论主要有哪些?(书144页)

答:个人偏见模型、歧视的经济动机模型、双重市场歧视理论、拥挤假说、搜寻成本理论以及统计性歧视理论等。

六、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理论是什么?

答:人力资本理论、风险分担或隐合约模型、筛选模型、交易成本学说、激励理论。

七、简述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答:

1、一些非经济的手段对于劳动力配置所起的作用更大;

2、存在者工作的阶梯;

3、锦标制度常被作为企业内的激励机制;

4、不同岗位的收入并不完全是按生产力原则确定的。

八、论述——比较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答:

第五章劳动力流动

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者根据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差异和自身条件,在国际间、地区间、产业间、部门或行业间、职业和岗位间所选择的迁移或转移行为。

二元经济:一元是以土著方法生产的、以农村为中心的农业部门经济模式;另一元是以现代方法生产的、城市为中心的工业部门经济模式。

保留工资:是雇员接受某一工作的最低工资率,低于该工资率,他将拒绝接受某项工作或辞职。

一、劳动力流动的类型有哪些?(选择题)

答:

1、按时间分类:永久型迁移;常年型流动;季节型流动;临时型流动。

2、按空间分布特点分类:聚集型流动;扩散型流动;替代型流动;水平型流动;垂直型流动;跨越国境型流动。

3、意愿分类:自愿型流动;非自愿型流动。

4、按方向分类:单向型流动;往返型流动;对流型流动。

5、按范围和职业分类:企业组织内部的流动;职业间的流动;部门或行业之间的流动;产业间流动;市场间的流动;地区之间的流动;就业与失业之间的流动;角色转换流动;

6、按目标分类:创新型流动和保守型流动。

二、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与必要条件有哪些?(判断题)

答:基本假设有两个:

1、劳动力的流动是劳动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自愿选择的流动行为;

2、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力有流动的选择性,而雇主只有选择性没有流动性。

以下四点构成了劳动力流动的必要条件:

1、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

2、不同地区和工作中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

3、社会对劳动力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

4、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能和工作能力专门化。

三、劳动力流动的机制与劳动力流动的规律有哪些?

答:机制有:

1、劳动力市场机制包括工资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

2、政府调节机制。规律有:

1、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

2、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流动;

3、体力劳动力向脑力劳动力流动;

4、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5经济落后地区或国家的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流动。

四、如何理解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及劳动力流动决策?

答:答案在书213页上第二大点的(1)(2)。

五、分析人口流动原因的理论有哪些?(书188页)

答:

1、马克思和列宁对人口流动原因的考察;

2、拉文斯坦对人口迁移原因的分析;

3、配第一克拉定理和库兹涅茨法则;

4、博格对人口流动的推力——拉力分析;

5、E。S。李对人口流动原因的解释;

6、库兹涅茨对人口再分布的研究。

六、比较并评价国外学者的二元经济理论?

答:书214页到215页上

(四)二元经济中的劳动力流动理论。下的(1)(2)(3)(4)点。

七、运用托达罗的二元经济理论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答:书202页到203页上四点内容,然后在其中抄些句子回答问题即可。

八、运用托达罗二元经济理论分析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产业转移?

答:书204页上的第五点内容。

九、简述工作搜寻模型?(书208页)

答:在简单的劳动力市场模型中,当市场达到均衡是,所有的劳动力应该是在同一个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下就业。但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几乎同质的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异非常答,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劳动力都能够在市场提供的工资水平下就业,失业广泛地存在着。工作搜寻模型就是用于解释这些现象的。

第六章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是指经过长期性投资形成的体现于劳动者个人或团队身上的由智力、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构成的资本。

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货币或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这种活动就叫人力资本投资。一般培训:是指劳动力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和技能,对除培训提供者外的其他企业具有同样的适用性,即可以提高受训者在所有职业中的生产率的培训。

特殊培训:是指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和技能只对培训的企业具有适用性,或能使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提

高得更多,对其他企业则没有什么意义或意义明显低于提供培训的企业。

一、简述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答:书246页上

(一)开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1)(2)(3)(4)。

二、评析舒尔茨与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

答:书223页

1、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贡献在于①②③④⑤。

2、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贡献在于①②③④⑤⑥。

三、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知识资本有何区别?(判断题)

答: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区别在书226页2点。

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的区别在书226页3点。

四、人力资本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何作用?

答:作用在书247页

(四)点的(1)(2)。

五、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有哪些?

答:形式有五种:教育资本投资、健康资本投资、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流动招聘投资和企业家经营资本投资。

六、人力资本的类型?

答:有

1、按差异分:同质型和异质型。

2、按人的能力分:一般能力、完成特定意义工作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资源配置能力;

3、按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层次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型人力资本;以客户经理为主体的市场营销型人力资本;各级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型人力资本;企业家型人力资本。

七、教育投资决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

八、为什么说医疗保健投资是一种公共产品?

答:

第九章就业

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参加某种社会劳动并取得领导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充分就业:一般是指达到了最大就业量或存在着短期的较低的失业率。可以从劳动者个体中、在业劳动力、劳动力人口三个方面来认识,即从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与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数量来认识充分就业。隐性就业:也称“非公开就业”,是指劳动者以隐蔽的形式从事有报酬的工作或经营收入,而政府对此未做有效管理的就业活动。

一、就业有哪些类型?

答:

1、按表现形式不同分:显性就业和隐性就业;

2、按围不同分:国内就业和国际就业,国内就业又分城镇就业和农村就业;

3、按管理形式分:计划就业和市场就业;

4、按时间不同分:长期就业和短期就业;

5、序次不同分:初次就业、再就业和多次就业;

6、按概念不同分:广义和狭义就业。

联合国开发署根据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的关系将就业划分为四种类型:

1、高经济增长、高就业机会型;

2、高经济增长、低就业或无就业型;

3、经济增长率下降,就业机会下降型;

4、经济增长率下降、就业机会有所扩大型。

二、就业有哪些功能?

答:功能有:

1、就业对劳动者个人的功能:①劳动者生活保障功能;②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功能;③劳动者自我发展的功能;④劳动者服务社会功能。

2、就业的社会经济功能:①增加财富功能;②社会稳定功能;③社会发展功能。

三、简述新古典综合派的就业理论。

答:其主要理论有:

1、滞涨理论;

2、劳动力市场理论;

3、新剑桥学派对新古典综合派就业理论的批评;

4、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四、新剑桥学派是如何对新古典综合派就业理论进行批评的?

答:书346页上

(三)里的1、2、3、4。

五、简述货币主义的“自然失业率”假说。(书351页)

答:货币主义的“自然失业率”假说如下:

1、“自然失业率”的含义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下,让领导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2、自然失业率并不取决于通货膨胀率。

3、增加就业的途径。

六、充分就业与失业关系是什么?

答:(书361页至362页上)关系是:

1、充分就业不能消除失业,失业是不可避免的。①②③④。

2、充分就业下存在的失业。①②③④。

3、充分就业在实际操作中一般用失业率来表示,充分就业的失业率是不断变化的。

七、比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

答:

1、(书362页)第三自然段全答(即①②③④);

2、(书364页上的)第3点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更有利于扩大就业:(1)(2)(3)(4)(5)。

八、如何理解效率、公平与就业的关系?

答:书380页上

(三)点下的(1)(2)。

九、结合新剑桥学派的就业理论分析中国居民失业高、内需不足、

物价高等社会经济问题的应对政策?答:

十、分析中国农民工非正规就业问题的原因及应对政策?

答:原因:在书376页下面的2点非正规就业存在的问题:①②③。

应对政策:在书377页

(四)下的2点政府要扶持非正规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发展:(1)(2)(3)(4)(5)各点第一句话。

第十章失业

一、如何理解劳动力人口与失业人口?

答:劳动力人口是指:在劳动年龄16岁上或在工作,或在积极地寻找工作,或因为暂时失业而等待被召回的所有的人;劳动力中那些没有获得有报酬职业的人被称为失业者。没有工作,并且不寻找工作,也不是暂时失业或不是等待雇主召回的人不算作劳动力。因此,总的劳动力包括在业者和失业者。失业人口是指:有劳动的能力并愿意就业但找不到工作的劳动力。

二、简述失业类型划分?

答:

1、按表现形式分:公开和非公开失业;

2、按成因分: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技术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

3、按程度划分有衡量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失业程度、衡量社会经济安全的失业程度(包括无警情失业、轻警情失业、重警情失业、巨警情失业);

4、按失业者的意愿分:自愿失业(求职性失业、等待性失业、休闲性失业、追求非劳动收入性失业)、非自愿失业;

5、按失业者的失业次数分:初次失业、二次失业多次失业;

6、按含义广度不同分:广义失业和狭义失业;

7、按时间分:长期失业和短

期失业。

三、衡量失业的指标有哪些?

劳动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导论 概念 1.劳动 本书所涉及的劳动是狭义的劳动,是指人类在自身智能支配下,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创造社会财富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等方面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2.人力资源 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的总和。具有生产和消费两重性、时限性、能动性、再生性、智力性、核心性等物征。 3.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使稀缺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学科。 劳动经济学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为起点,研究劳动力资源配置与开发利用的理论与制度的一门学科。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劳动是人的本质? 答:1)、劳动创造了人; 2)、劳动是人的专属特征,具有主动性、自觉的目的性、创造性、多层次性、相依性; 3)、劳动作为生产要素与其他要素不同; 4.如何理解人力资源的稀缺性? 答:人力资源的稀缺性表现为总量稀缺、质量稀缺、结构性稀缺、显性稀缺和隐性稀缺、静态稀缺与动态稀缺等方面。 5.简述国外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答: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形成不同阶段的劳动经济理论,分为四个阶段:孕育阶段、形成阶段、独立发展阶段和学科体系发展与完善阶段。 6.劳动科学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答:劳动经济学科、劳动管理学科、劳动社会学科、劳动法学科四大体系。 7.理论界的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主要有哪些? 答:(1)研究最重要生产要素—人力的需求与供给。 (2)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和结果。 (3)研究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4)研究劳动力资源投入与产出机理。(5)研究劳动关系。 (6)研究劳动力市场及其运行规律。 8.劳动经济学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答:1)基本假设2)基本概念3)现象范围4)特定理论5)问题6)检验方法和价值观念。9.简述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关系。 答:1、两者的区别:有无价值判断;解决的问题不同;内容是具有客观性。 2、互补性:规范分析以实证分析为基础,实证分析以规范分析为指导。 选择题: 劳动的意义:劳动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根本标志。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劳动推动了社会发展。劳动是人类解疑不尽的重大课题。 人力资源的特性:两重性。时限性。能动性。再生性。智力性。核心性。 劳动经济学一词1925年美国学者所罗门?布拉姆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边际革命。 劳动者职业的分类:士、农、工、商强调“四民分居”。 劳动创造财富《管子》。费孝通《江村经济》1939年 1、劳动基本理论 2、劳动力理论 3、就业理论 4、工资理论 微观经济学中的劳动理论:劳动理论、工资理论、福利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目标: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基本假设:劳动是人的本质、人是经济人、人力资源稀缺、当代市场经济制度。 实证分析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规范分析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2020年(财务知识)年劳动经济学重点

(财务知识)年劳动经济学重点

001 (壹)劳动力的概念:“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壹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于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002 二、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 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壹定时期内,于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且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有三个问题和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关联。 003 三、劳动力需求的分类 劳动力的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 004 技术进步于各种各样的经济变量中对劳动力需求量如何发挥影响,取决于:(1)于生产等量产品时,劳动和资本能够获得何种程度的节约;(2)通过下调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能于多大程度上增加产品需求。 005 壹、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 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于某些情况下能够是家庭)于壹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于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壹个经济体(大至壹个国家,小至壹个微型企业、壹个雇请了保姆的家庭)于某壹段时期中,能够获得的劳动者愿意且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006 三、影响劳动力参和率的因素

(壹)教育制度和教育供给规模 (二)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三)工资水平 (四)个人非劳动收入 (五)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六)社会保障制度 (七)宏观经济情况 (八)其他因素 007 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和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008 壹、劳动力供给弹性 从劳动力供给和工资率的关系中能够见到,当工资率变化时,劳动力供给相应地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009 壹、效用理论 (壹)效用. 所谓效用,是指商品或劳务存于于消费者心目中的满足欲望或需要的能力,它表示商品或劳务同消费者的愉快或痛苦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效用就是消费者于消费商品或劳务时的满足程度。 010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 第二章 1.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题(家庭或个人)愿意 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2.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 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 3.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劳动者参与劳动的时间比率,随年龄的整张呈周期性变动的轨迹 4.潜在劳动力资源:在所考察范围内全部人口所蕴藏的劳动能力的综合,而不论其有无就业 意愿和就业资格 5.现实劳动力资源:指蕴藏在所考察范围内的全部经济活动人口中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6.一级劳动力:指男性,他们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从而其参与率相对比较稳定,或者说 对经济周期反映不灵敏 7.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她们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有较灵敏的反映 8.请解释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形成 答:在工资率较低的时候,替代效应大,随着工资率的提高,人们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正相关;当工资率超过某一点后,人们倾向于提供较少 的劳动,而享受更多的闲暇,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为负相关关系 9.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包括哪些? 答:宏观经济状况 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 劳动适龄人口规模

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和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工资率差距 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的深浅 劳动、工资与社会保障制度 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第三章 1.内部劳动力市场:指组织内部劳动力在不同职位中的配置方式和规则 2.劳动力市场均衡怎样实现? 答:静态均衡:单一市场:愿意劳动力供给等于愿意劳动力需求。 多维市场:各个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率基本相等。 动态均衡:工资率、劳动力供给与需三者的互动作用下实现的静态均衡 3.请用劳动力需求的有关理论对现实中国较高的失业率进行解释 答: 4.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微观因素:企业生产规模 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企业利润量 法定劳动时间的长短 宏观因素:社会生产规模的大小 国家的经济体制 经济结构状况 科学技术进步 第四章 1.劳动力市场(广义):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 2.职业:相对稳定的有报酬的工作岗位与活动,通常要求劳动者有相应的专业技能 3.劳动权:劳动者进行劳动从而取得劳动报酬或者其他合法收入的权利

劳动经济学重点

劳动经济学重点 名词解释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口在潜在劳动力人口中的比重,它反映了一个经济环境中愿意就业者占适龄人口的比率摩擦性失业是指于劳动力缺乏流动性、信息交流不完全和市场组织不健全所造成的失业 劳动力市场歧视是指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生产率的劳动者,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等方面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税收收入政策即政府税收作为处罚奖励手段来限制工资增长。如果工资增长率保持在国家规定的界限以下,则以减少个人和公司所得税作为奖励;反之,则增加公司所得税作为惩罚。 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的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能够为劳动者带来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并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

劳动报酬所进行的经济活动。 劳动力边际产量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单位劳动力或者资本投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变化。一般把劳动力的边际产量定义为在资本投入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劳动力投入的数量变化所导致的实际产出的变化。 统计性歧视是指将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视为群体中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特征。简答题 影响自然失业率因素: 自然失业率又叫均衡失业率,是指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供求相等时的失业率。 人口构成因素;最低工资因素; 经济结构调整因素;失业保险因素;工会力量因素;劳动工资税因素;失业回滞因素。 →影响二战以来自然失业率上升现象的因素: 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工资刚性程度增强。失业保险的影响。结构性失业增加。 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动因 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强化工作匹配的意愿 跨地区或者跨国的资本流动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措施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1、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 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有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一)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1、劳动力需 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 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二)边际生产率 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三)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2、何谓劳动力 需求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劳动力的 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量(及供给量)的变化对工资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劳动力供给量大 的时候,如工资下降幅度大,说明供给弹性大,如果工资不怎么变化,则说明供给弹性需求小。 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共有5 种状态。(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完全无弹性)(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 1。(无弹性)(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 1。(单位弹性)(4)劳动力需求弹性 大于 1(弹性较大)(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完全无弹性) 3、工资率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如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工资的变化包括上升和下降两个方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资的上 升。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个影响效应。一个是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 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另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 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8、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包括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两方面。其中微观因素包括:(1)企业生产规模、(2)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 3)企业利润量、(4)工资变化、(5)其他要素价格、(6)预期等。宏观因素包括:(1)社会生产规模大小、(2)国家经济体制、(3)产业结构状况、( 4)科学技术进步、(5)对外开放程度、( 6)相应的市场环境、(7)政府政策等。 9、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技术进步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变量中对劳动力需求量如何发挥影响,取决于:( 1)在生产等量产 品时劳动与资本可以获得何种程度的节约;( 2)通过下调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 的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产品需求。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使企业能以较 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二是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 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劳动:就是人们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某种使用价值或提供某种劳务服务,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2.劳动经济学:是系统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劳动力市场现象以及存在劳动力市场运行过程中劳动力供求双方的运行变化规律的科学。 3.实证研究方法:是解决“是什么”的方法。即科学的描述事务本来的面貌,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4.规范研究方法:是解决“应该是什么”的方法。即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判社会经济现象和人们行为的对错,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5.横向比较法:是从空间的角度,对不同的国家、地区之间的劳动经济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6.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个人或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总和。 7.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和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的人口中的比率。 8.收入效应:指收入增加后,劳动者感到更加富有,增加休息,减少工作时间,从而减少劳动力供给的一种反应行为。 9.替代效应:指工资增加后,劳动者感到闲暇消费更加昂贵,增加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劳动力供给的一种反应行为。 10.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1.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量。它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12.等产量线:是指用于生产同一产出数量的劳动力和资本的所有组合点连线。即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企业某一产量水平是资本和劳动力的函数。 13.等成本线:是在总支出和投入既定的条件下,企业所能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最大组合。 14.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指对于同类劳动来说,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于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5.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是指一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于另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6.劳动力:也称劳动能力,是指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7.劳动力资源:也称劳动资源或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可能或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那一部分人口的总和。 18.劳动力市场:广义上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经济关系的体系,其内容包括劳动契约、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劳动立法、职业培训等;狭义上,劳动力市场既是劳动力供求双方双向选择,进行劳动力交换的场所,又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组织形式。 19.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是一般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上的表现,即在调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劳动力供求、工资竞争等经济要素互为因果、互为制约的联系和作用过程,它具体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工资)机制所组成。20.劳动法:狭义地讲,劳动法就是以劳动法直接命名的劳动基本法律,在我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广义的劳动法是指国家从法律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出发而指定的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些法律规范的总和。 21.劳动力素质: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总和。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2、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比的数值。 3、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4、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 5、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6、替代效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闲暇的相对价格(工资),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替代效应=△H/△W>0 7、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比例。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收入效应=△H/△Y<0 8、家庭等产量曲线:就是指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轨迹。 9、交叉替代弹性:就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家庭成员j的工作时数的变化。 10、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11、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12、劳动力流动:即地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间流动。 13、职业流动率:是某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的就业人数之比。 14、前市场差别:社会使得有些成员只能接受较少的教育或者得到较差的健康照顾,由此而造成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的差别我们称为前市场差别。 15、劳动力市场歧视:指在现行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相同生产率的劳动力,由于在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如种族、性别、年龄等,而影响了他们获得同等报酬或获取同等就业机会。 16.摩擦性失业: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即由于经济在调整过程中,或者由于资源配置比例失调等原因,使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转移,使一些人等待转业而产生的失业现象。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2、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比的数值。 3、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4、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 5、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6、替代效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闲暇的相对价格(工资),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替代效应=△H/△W>0 7、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比例。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收入效应=△H/△Y<0 8、家庭等产量曲线:就是指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轨迹。 9、交叉替代弹性:就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家庭成员j的工作时数的变化。 10、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11、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12、劳动力流动:即地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间流动。 13、职业流动率:是某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的就业人数之比。 14、前市场差别:社会使得有些成员只能接受较少的教育或者得到较差的健康照顾,由此而造成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的差别我们称为前市场差别。

劳动经济学重点

劳动经济学 1.名词解释 25’5个 2.简答 30’3个 3.论述 45’ 315’ 名词解释 1.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个人或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总和; 2.劳动力供给弹性 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其计算公式为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的比值; ES=△S/S/△W/W 3.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就是指所有能够有利于形成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 4.失业率 所谓失业率,就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也就是失业人数同失业人数和就业人数之和的比;用公式表示为: 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100% 5.劳动力市场歧视 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一般是指:“具有相同生产率特征的劳动力仅仅由于其所属的人口群体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对待”;或者说,“当雇主为既定生产率特征支付的价格根据人口群体的不同而表现出系统性差别的时候,就可以认为劳动力市场中存在歧视;” 6.劳动关系 广义的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关系,包括劳动力的使用关系、劳动管理关系、劳动服务关系等; 狭义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雇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7.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量;它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简答+论述: 第二章 1.简述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 p26 主体要素 价格要素 基础要素 保障要素 调控要素 2.简述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p28 供求机制 竞争机制 工资机制 3.劳动力市场有哪些功能 p32 资源配置 收入分配 经济促进 激励鞭策 信息传递 窗口导向 4.调控劳动力市场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p36 1、调控劳动力市场的宏观政策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劳动经济学》复习笔记

《劳动经济学》复习笔记(一) 第一章导论 生产与消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2、(课后2)如何正确理解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 答: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识记),或者更准确地说: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求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此种力量定义为资源的稀缺性。 (识记)劳动稀缺性的实质: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始终是制约社会和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充分满足的基本因素。 3、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属性是:(识记)(相对性、普遍性和绝对性。) 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使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 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领会)机会成本,是指将稀缺的劳动资源用以满足此种需要和愿望而放弃的彼种需要和愿望的满足。 (领会)4、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以明智的方式追求这一目标。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不过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它突出了效用和货币收益方面,而忽略掉非货币收益方面。 所谓选择,就是指主体关于如何利用资源去生产物品和消费闲暇的决策,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满足主体自身的需要和愿望。 如何选择资源的利用,表现为资源的配置。通过人们的无数次各种各样的选择,将可用于生产经济物品的劳动资源按一定的工资分配到不同的职业、企业、部门和地区,从而在劳动方面最终回答一个经济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一基本问题。 (识记)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课后1) 答: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劳动资源的稀缺性而引起的劳动资源配置的问题。可以初步定义为研究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的科学。 (领会)(课后3)劳动力的特点:(不可分割性、生理性) 答:一、劳动力与劳动力所有者不可分割。 二、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是社会劳动的结果,劳动力具有生理性的特征。 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 1劳动力的生产是通过消费社会劳动为条件。 2劳动力形成周期较长,在现代社会至少需要16年。 3劳动力不能存储。 4劳动力不间断地作为商品交换,其承担者即劳动者的生命必须得到维持,必须保证每天最起码的维持生命的收入和物质生活条件。 5劳动力具有生命周期和生理间歇周期。 三、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起着能动性的作用。 5、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识记)6、实证研究方法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劳动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 1.劳动力含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定义:“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 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A、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B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C、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D、劳动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我国把男60岁,女55岁作为劳动年龄的上限; 3.劳动力资源:指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4.劳动力资源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判断一国劳动力资源量的大小,不应只考虑它的数量,还应考虑劳 动力人口所具有的平均素质。劳动力资源还可有潜在和现实之分; 5.劳动力资源不同于社会劳动力,社会劳动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劳动力资源较 广泛,而社会劳动力的范围较窄。 6.劳动力需求:指一个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7.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8.需求和需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是指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观愿望,而需求是 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1.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有哪些? A、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B、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C、工资水平; D、个人非劳动收入; E、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F、社会保障制度; G、宏观经济状况; H、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2.2000年在世界各国中,如果从高至低排列,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排第9位。 3.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4.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和悲观性劳动力假说)的内容是什么? A、两种假说的前提是相同的,即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灵敏的反应性,二级劳动力主要是中年妇女构成,其参与率与经济运行周期存在着较灵敏的反应性。 B、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体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C、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就业下降、失业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二级劳动力对寻找工作持悲观态度,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呈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 D、统计研究证明,在经济衰退时期,附加性劳动力效应与悲观性劳动力疚同时存在,但总的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期,多数情况下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即悲观性劳动力效应更强一些。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1.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尔拉。静态均衡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 2.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是什么?P110 A、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B、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C、充分就业。 3.为什么说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非均衡市场?P116 A、工资率人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工资刚性使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 B、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 C、由于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务总量和社会心

劳动经济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劳动经济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重点总结劳动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劳动力市场 1.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概念: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进行劳动力交换的场所 和过程。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提供劳动力,用工单位支付工资并雇佣劳动者。 2. 劳动力市场的参与者:劳动力市场的参与者包括劳动者和用工单位。劳动者是指提供劳 动力的个体或群体,用工单位是指雇佣劳动者的企业、机构等。 3. 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劳动力市场具有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特点。供给方面,劳动者的 供给受到人口规模、劳动者教育水平、劳动力参与率等因素的影响;需求方面,用工单位 的需求受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4.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包括就业结构、职业结构和地域结构。就业结构 是指不同产业和部门的用工比例;职业结构是指不同职业的用工比例;地域结构是指不同 地区的就业状况。 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 1.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影响劳动力供给的 因素包括人口规模、劳动力参与率、劳动者教育水平等。 2. 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和质量。影响劳动力需求的 因素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 3.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是指劳动力供求量相等的状态。劳动力市场的均 衡受到供给和需求双方作用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劳动力市场制度、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三、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 1. 边际生产力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一个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应该等于他的边际生产力。边际生产力是指一个劳动者增加到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附加产出。 2. 市场竞争力量的作用:在竞争市场中,用工单位之间的竞争会影响工资的水平。如果劳 动力供给充足而需求不足,工资水平会下降;如果劳动力供给不足而需求充足,工资水平 会上升。 3. 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劳动力流动成本高等因素,导 致劳动力市场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会导致劳动力价格上涨或下跌。 四、劳动力市场的效率与公平

劳动经济学重点

劳动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 1.劳动力的概念 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2. 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并分析。 3. 完全竞争市场下,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4.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 第二阶段:平均产量递减、总的产量继续增加阶段。 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5.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有递减倾向。 6. 长期生产下,最优的要素投入的组合条件

7. 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原则 决定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原则等价于企业生产的均衡条件:劳动的边际产量与工资率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和资本价格之比。 8. 工资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工资的变化:上升、下降 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替代效应: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 规模效应: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替代效应 规模效应

9. 需求工资弹性、需求交叉工资弹性(计算题) 第二章 1.劳动力供给的概念 从本质上说,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 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丛雇用个体到国家)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2.劳动力参与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比率。 3. 男女的劳动参与率 4.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简答) ▪教育制度与教育规模 ▪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工资水平 ▪个人非劳动收入 ▪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社会保障制度 ▪宏观经济状况 ▪其它因素 5. 效用的概念 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是否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对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 6. 收入约束线

劳动经济学学习要点——劳动力供给与需求

劳动经济学学习要点——劳动力供给与需求 1.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概念: -劳动力供给指的是劳动者愿意并能够参与劳动市场的总量。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劳动力参与率、劳动者的教育水平、行业结构等。 -劳动力需求指的是企业、组织或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雇佣劳动者的总量。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包括企业用工需求、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等。 2.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关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与制约的关系。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会对劳动力的报酬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劳动力需求的变动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例如,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可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市场,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3.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是指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达到匹配状态,即劳动市场出现了“充分就业”的状态。在均衡状态下,劳动者的收入与劳动的供给量相等,企业的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相匹配。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决定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安排、技术进步等。 4.劳动力市场的失衡:

-如果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即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过剩”现象,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劳动者工资的下降,劳动力的流失等问题。 -如果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即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不足”现象,会导致企业用工需求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紧缺等问题。 5.劳动力市场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政策来调节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实 现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例如,通过教育政策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高 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政府还可以通过就业政策、劳动法规等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调整 劳动市场的供需关系。 总之,劳动经济学的学习要点包括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概念、相互关系,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失衡,以及劳动力市场政策等内容。通过深入研 究这些要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市场的运行机制,预测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并为劳动力市场的与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第2章劳动力供给: 1.劳动力参与率是测度和反映人口参与劳动程度的指标,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总劳动年龄人口某100%,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经济活动人口/该年龄(性别)人口某100%。影响因素:工资水平、个人非劳动收入的比例、居民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率变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教育制度及水平、国家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2.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价格:劳动力供给者提供一定量劳动时间所愿意接受的工资率。劳动力供给函数: S=f(W)(画图时坐标轴是反的)。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E=,=0,无弹性,>1,富有弹性(E大于1实际上就是在图形中斜率小于1)。 3.劳动力供给量(1)变动:其他条件不变,仅有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为同一条曲线上的移动。劳动力供给(2)的变动,工资率不变,由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变动,是曲线的整体移动。 4.效用是从某种物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递减:越是相对稀缺的物品,替代能力越强。特征: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效用水平相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效用水平越高/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如果相交,那么在交点上两条无差异曲线表示相同的效用水平/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斜率为负,表明主体为了保持或

得到相同的效用,增加一种物品的消费必须减少另一种物品的消费,两种物品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凸向原点则是由边际替代率递减决定/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预算约束线: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斜率:个人放弃闲暇从而获得收入的比率,即工资率。5.主体均衡(3):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闲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用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即为=W=MRS= 6.纯收入效应(4)使闲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存在非劳动收入的工作决策(5),相切:内解,相交,角解。条件工资:工作时间为0时的无差异曲线斜率,是为诱使人们从事工作的最低工资水平。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根本原因:预算约束线斜率(代表工资率:放弃单位闲暇所能换取的货币收入)小于无差异曲线斜率(诱使人们放弃单位闲暇转而工作所必须给付的货币收入的增量),即放弃单位闲暇的效用损失大于从事工作获取货币收入的效用所得。促使人们工作的前提:市场工资水平高于条件工资水平。 7.替代效应(6):工资率提高,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闲暇减少。 8.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7):工资率较低且收入较少时,提高工资率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劳动力供给提高。工资率较高且收入较高时,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替代效应早晨的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增加小于收入效应下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所以个人~曲线形状“向后弯曲”!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由众多的个人~叠加而成,所以是“向右上方倾斜”。 9.家庭劳动力供给(7):家庭成员处于就业-非就业的无差异境界时的工资率为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市场工资率大于最大劳动供给价格时,选择就业;反之,不就业。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实质上是在某种工资率和制度劳动时间给定的条件下,劳动收入的增加能否补偿闲暇减少带来的效用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