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形象)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形象)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形象)教案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探究诗歌形象)教案

授课人:姜仁斌一.教学要点:

1.了解古典诗歌的形象。

2.了解古典诗歌的形象的分类。

3.了解古典诗歌形象的分析方法及表达方式。(教学重点)

4.进行诗歌情感及思想的审美教育。

二.导入新课:

展示《过零丁洋》诗。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请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摇雨打萍”这句诗。

(2).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

问:请问大家,它是谁的诗?它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我为什么选这首诗作为我们今天的诗歌鉴赏第一节课的开篇?

答:文天祥,这是一个英雄的形象。这首诗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高亢的语调、磅礴的气势,表达了诗人的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这句诗也因此成为后世人传颂永久的名句,成为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在其后的历史长河中,只要在民族存亡的关头,我们总要想起文天祥,以他的这句诗激励国人。

我为什么要选这首诗,还因为文天祥为潮汕人所爱戴、景仰,文天祥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成为了潮汕文化的核心,我们为此感到骄傲。

文天祥曾经在潮汕地区组织义军,抗击元军,最后被俘,但他不为元军所屈,

写下了《正气歌》这些气贯长虹,流传壬古的诗篇。千百年来,每当清明节来临,潮汕的老百姓都会举行祭社,祭拜“宋朝大元帅”,纪念文天祥及阵亡的南宋将士。

鉴赏诗歌:

1.请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句诗。

答:作者用比喻的手法,以凄凉的自然景象为喻,把“国事的衰微”比喻为“风中飘零的柳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对山河破碎的忧国之恸;接着作者又把自己“亡国孤臣”的命运比作“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而诗人再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诗人把自己的坎坷命运与国家的前途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形象鲜明,感情挚烈,读了为之怆然!

2.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

答: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发出正义之声,塑造了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民族英雄形象。

二、通过这首诗歌的学习,我们重温了文天祥的英雄形象,也更加热爱我们的家乡。但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应该是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为引,来学习如何鉴赏古典诗歌的艺术形象。

1.什么是诗歌形象?

形象: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景物。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伟大的艺术形象流传于世,古代诗歌同样是如此,我们阅读鉴赏诗歌,首先要对诗歌的形象进行审美,通过体会诗歌中形象,引起我们内心的共鸣,达到欣赏的目的。

2.诗歌中形象分类:

1.自然形象(景、物)

2.人物形象(主人公,诗人)

3.分析形象的意义: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三、再次回顾文天祥《过零丁洋》的艺术形象。

1.在这首诗中,它塑造几种形象,分别是什么?

自然形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摇雨打萍”中“飘零的柳絮”,“雨打的浮萍”,这些都构成诗歌中鲜明的自然形象。作者以这些形象为喻,表达了作者对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事破碎的担扰。

诗歌中的自然形象,常常起烘托气氛,借景抒情的作用。

人物形象:最后一句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直抒胸臆,塑造了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民族英雄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能突出主旨,表达诗人的思想与情感。

在这首诗中,主人公的形象等同于诗人的形象。

所以我们要了解一个伟大的人物,最好的办法就是走进他的作品,才能最真实地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四、人物形象的类型。

我们阅读到古典诗词,有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他们也许是英雄,也许是平民,也许人生得意,也许失意坎坷,也许豪气冲天,也许忧郁低回,也许有人以天下为已任,有的人回归个人田园。这些多姿多彩的人生状态都以形象呈现在我们的诗歌中,为我们文化提供了范本,为我们中国的人的精神生活提供学习的对象。

我们今天集中来探讨哪几类人物形象最具有典型意义,最值得我们关注。

问:大家先思考一下,在我们阅读到诗歌当中,哪些诗歌给你留深刻的印象?诗歌中的哪些形象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能不举例说明一下?

常见的形象:

1.英雄。2.隐者。3.游子。4.思妇。5.……

举例赏析:其一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问题:这首诗写将军夜猎这一情节,请结合诗句对如何刻画将军这一形象略作分析。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隐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

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思考:这首短短的小诗,是用什么手法把这个将军的形象刻画得这么栩栩如生的?

1.景的烘托。

2.白描,动作传神。

3.虚实结合。

英雄的形象象常常用一些什么样的形象来寄托,来烘托?

弯弓,抚箭,射雕,豪饮;铁马,关山,明月,大漠;等等

* 英雄形象常用词:

* 矢志报国、转战沙场、建功立业、杀敌立功

* 厌恶战争、反对征战、思乡思亲、孤独寂寞

其二:

春夜闻笛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问题:这首诗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谈谈诗中通过“笛”“迁客”“雁”等形象,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并作分析。

这首诗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这一切都为笛声所诱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不尽的怨望难言的惆怅思想感情。

虽然没有对人物形象作直接地描写,但诗作的背后,分明站着一个游子思归的形象。

游子的形象常常用什么意象来烘托?

大雁,月夜,秋风,捣衣声;笛声,抚柳,尺素,归舟;抚琴,音书,泪沾衣,饮酒;北望,流水,杜鹃啼叫,子归。等等。

* 游子形象常用词:

* 孤独寂寞、思乡思亲思归、羁旅愁思、漂泊无依、漂泊多年、离愁别恨

其三: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作者】孟浩然【朝代】唐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问题:这首诗描写哪些清幽的自然景色,结合“孤琴“,说说主人公的形象?

分析形象:此诗写诗人在山中等候友人到来而友人仍不至时的情景。前六句展示了山寺一带黄昏时美丽的自然景色。诗人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渲染环境气氛。随着景致的流动,时间在暗中转换,环境越来越清幽,山区寻常的物,一经作者妙笔点染,便构成一幅清丽幽美的图画。

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生动地勾勒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使人如见这位风神散朗的诗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的萝径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来。

隐士常用的意象:

倦鸟,赏菊,鸣琴,饮酒;林壑,松风,清泉;明月,竹林,梅花。等等。

隐士形象的常用词:

自隐:厌恶官场、孤傲清高、高洁、傲岸不羁、远离尘嚣、寄情山水、悠闲自得、旷达闲适、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超凡脱俗、超然物外、优哉游哉

被迫隐居:内心抑郁不平、无可奈何、落寞失意、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想要有所作为,年华易逝,一事无成。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的高峰,无数优秀的诗人创造了无数令人向往的优美的形象,这些形象成为我们中国文化最值得骄傲的宝藏,我们进行诗歌鉴赏的复习,除了学习鉴赏诗歌的一些技巧,更应该把这次学习当作一次深入的文化之旅、精神之旅。时间有限,我们只能择其一二、略作探究。

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也感谢在座老师们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学案

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其一: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请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摇雨打萍”这句诗。

答:

2.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

其二: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3.这首诗写将军夜猎这一情节,请结合诗句对如何刻画将军这一形象略作分析。

其三:春夜闻笛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4:这首诗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谈谈诗中通过“笛”“迁客”“雁”等形象,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并作分析。

其四: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作者】孟浩然【朝代】唐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5:这首诗描写哪些清幽的自然景色,结合“孤琴“,体会孟浩然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6:回顾我们学过,读过的古典诗歌,哪些诗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些形象让你记忆犹新,为什么?

语文:高三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高三诗歌鉴赏..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Appreciation of high school poetry ..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高三诗歌鉴赏.. 作者:不详 一.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复习内容: 诗歌鉴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要从字词句篇入手。所谓的字,在诗歌鉴赏中地位特别重要,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所以必须弄清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同时,因为诗歌形式上的一些特点,有时候字词的运用涉及到上下文之间的对应,比如对仗等,意思有相反或者相对的关系,还有,诗歌语言因为是高度凝练的,所以经常会利用一些熟悉的意象来表达相对固定的意思,比如月亮,梅花等。诗歌的句不但是相对固定的,比如律诗中的起承转合,比如词中的过片,上下片之间内容上的分工等,都有一定的规范,为我们准确地理解诗歌提供了钥匙。任何一篇诗歌的鉴赏必须从具体的字词句入手。

在理解诗歌字词句的基础上,就要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这些内容以下会详细讲解。 第一、二课时鉴赏诗歌语言 关于诗歌的基本知识,我指的是体裁方面的知识,因为很少考及而且以前讲过,此地处不再涉及。 一.鉴赏用词之妙 (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静夜思是个例外吧!)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学案完美版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学案 【高考要求】 鉴赏诗歌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赏析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 2.培养学生概括语言风格的能力。 3.培养学生准确审题规范作答的能力。 【题型剖析】 炼句炼意型 ★命题形式: 诗中××句,你认为妙在何处?请结合全诗做简要赏析。 ★提问变式: ××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解题指津: 古代诗歌的语句具有凝练且内蕴丰富的特点,往往一句诗就蕴含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赏析诗句不仅要读懂其字面含义,还要联系全诗主旨、表达技巧仔细推敲、揣摩其言外之意,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鉴赏古人炼句炼意的精妙。 ★答题步骤: 第一步,释句意,点出诗句的表面意或言外之意;第二步,明手法,说出该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第三步,点情景,概述该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创设了怎样的意境;第四步,析感情,指出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时第一步可以省略。 ★答题示例: (2007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这句诗借景抒情(明手法),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廖的景象(点情景),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析感情)。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最新高考试题精选 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昧旦出新亭渚 梁·徐勉 驱车凌早术,山华映初日。 揽辔且徘徊,复值清江谧。 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 气物宛如斯,重以心期逸。 春堤一游衍,终朝意殊悉。 【注释】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破晓。本诗为诗人和友人谢相期同游新亭渚时所作。术:道路。游衍:恣意游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点题,着一“凌”字,表现出车马奔行之速,与诗人出游的勃勃兴致相应,表现出晨风拂面的畅快之情。 B. 三、四句写诗人驻足览赏美景,“复值”二字表现出诗人无意中见到静谧江流的欣喜。 C. 五、六两句,景物虚实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晨色中的新亭渚显得寂静而又富有生气。 D. 结尾两句总结全诗,通过对此次出游的回味,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兴致勃勃的诗人形象。(2)诗人主要运用哪些手法表达出游意兴的?试举两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花映日、清江静谧、枫林杳霭、黄鸟参差等如画美景表达了出游的舒快怡爽之感;②动作描写,通过驱车凌驰、揽辔徘徊等举止表达了随遇而适的恣意游逛所带来的悠闲自在之感;③正面衬托,“重以心期逸”,写出了与相期相许的友人携手共游更甚于览观美景的雅致情怀;④直抒胸臆,结尾两句直接表达了此次出游给自己带来的畅快淋漓的欢悦之情。 【解析】【分析】(1)C项,“景物虚实结合”错误,“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二句,一静一动,展示了诗人遥观仰视的画面转换;在晨光初露的枫树林那清幽的背景上,点染黄鸟翅翼参差的鲜明羽色,便造出了富于对比的色彩反差和无声处传有声的音响效果。将晨色中的新亭渚,表现得既静默,且又富有生气。故选C。 (2)本题手法,借景抒情,山道边蓬蓬勃勃,正有开不尽的各色野花,被“初日”的霰光一照,便全都灿灿生辉。因为这是在车马行驶的视觉意象,故“山华映初日”句,不仅带有霰彩、山花上下辉映的效果,还有一种络绎不绝、目不暇接的动感。动作描写,如此良辰美景,岂可在匆匆奔驰中览赏?诗人因此赶紧“揽辔”,任车马在此缓节徐行。意外间又发现,此刻已身在江岸,可以俯视清丽的江水,在晨色这安谧地畅流。正面衬托,置身在这样的如画美境,诗人能不逸兴遄飞?倘若这美境只是诗人孤身独游,自然显得几分冷清。但读者须知,与徐勉同游的,还有心意相印的诗人谢朓。他可是位“灵心秀口”、“风华映人”的一世之杰呢。两人年岁相若,携手共游,当着意兴之发,又可歌诗相和,该有何等乐趣?“气物宛如斯”两句,所抒写的正是诗人的此种心境。“心期”而又加之以“重”,说明诗人之畅快,不仅在“气物”的览观之美,更在于与友人的相期相许之乐。直抒胸臆,“游行”即

高三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课题:诗歌专题复习学案(一)——表达技巧 上课日期:月日星期:节次:复习目标: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一. 知识归纳: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 “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哀情, 托物抒情, 情景交融, 融情于景, 用典抒情, 以景结情)两种。描写手法主要有:(1)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 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 白描(4) 扬抑(5) 象征(6) 高低远近结合(7) 动静结合(8) 点面结合(9) 声色光味结合(10) 渲染(11) 借古讽今(12) 对比(14) 正侧结合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反复、互文、借代、对偶、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怎样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并加以分析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 答案: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答; “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 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 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答: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答、“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

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小题。 广陵赠别 (唐)李白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1)本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A. 两个 B. 三个 C. 四个 D. 五个(2)以下评价适合于本诗的一项是() A. 含蓄委婉 B. 雄奇瑰丽 C. 高亢豪放 D. 明俊(3)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感情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1)C (2)D (3)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第三联借景抒情,以壮阔的景色写出送别时的洒脱。尾联直接抒情,表达不须因离别而醉酒,也体现了洒脱的情怀。 【解析】【分析】(1)本题是一首律诗,一般是偶数句押韵,即二、四、六、八句的尾字,即“还”“间”“山”“颜”,这几个字都是an韵。 (2)这是一首赠别诗,但李白的这首诗一改赠别诗伤感忧郁的常见基调,惜别而不伤别,语言平易自然,意象开阔疏朗,情调昂扬乐观,显示出作者豪放洒脱、风调俊爽的豁达性格。尤其是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这是对美好前景的展望,因有了对前景的展望,故尾联中说“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显得极为豁达。A项,“含蓄委婉”不当,所谓“含蓄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这与尾联不合。B项,“雄奇瑰丽”,所写风景雄伟壮观异常美丽,这与诗歌中的景物特点不合。C项,“高亢豪放”,“高亢”指声调或情绪高昂、激动,这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不合。D项,“明快俊逸”,明白通畅,明亮明朗;洒脱优美超群拔俗。这与诗歌所写之景“渌水”“青山”相合,故选D项。(3)首联“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是写携酒送别。开篇未写送别先说沽酒:精美的玉瓶里盛着新买的香醇的美酒,送君数里,终于到达分别的地点。以“数里”写出别情之深厚。颔联“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紧承上句,写作者与朋友在长满垂柳的大路边下马停留,临别再饮上几杯饯行的酒。再次表达离别之情。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是展望美好前景,以“渌水”“青山”“天边”“海上”等壮阔之景来抒写送别时的洒脱。尾联“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直抒胸臆,畅饮美酒、畅谈友谊,但终究还是要离别。作者好像在劝慰朋友:既然等待你的将是丰富美好的旅程,那么就快点启程吧,我们不须作小儿女的离别时的伤情之态,甚至饯别的酒也不须喝醉。表达离别时的洒脱之态。 故答案为:⑴C;⑵D; ⑶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第三联借景抒

高三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诗歌材料一: 读懂诗歌 诗歌阅读做到三步:读懂文本精准审题规范答题。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写,怎么写的。弄懂这三个问题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读懂诗歌的方法与步骤: (一)看诗题 (二)看作者 (三)看注释 (四)看意象 (五)看情语 (六)看手法 (七)看尾句 (八)看题干 (九)看题材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如何利用标题来读诗呢? 1.把握标题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回看高考 2004《征人怨》 2005《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2006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2007 鹧鸪天·送人 2008 登金陵凤凰台 2009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2010 送魏二 2011 春日忆李白 2012 梦江南 2013 醉眠 但是,另一类诗歌的标题表面看起来,似乎与诗歌的内容联系并不是很紧密。 例如:《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歌标题是“观书”,内容却是“观塘”,两者之间有何联系? 这首诗以暗喻的手法,借半亩方塘明净的形象来壁喻读书体会。这首诗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就是说有些诗歌的标题和内容貌似无关,其实是借助了某种手法曲折表达作者心中所想。 2.要带着对标题的提问去读诗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从诗歌作者入手,知人论世。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等,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感情。作者的风格基本是相对稳定的。 知人: 再如论世: 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歌。 中唐乱离时世的悲歌。 晚唐王朝衰败的挽歌。 北宋的哲理思考入诗。 南宋的爱国情怀入诗。

(人教高中语文)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表达技巧

2012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技巧 一、表达技巧简介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换个角度,有实写、虚写之说.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直接抒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是直接抒情;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算是直接抒情.而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却是间接抒情,它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都是借景抒情. 2.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手法,如《孔雀东南飞》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象征手法,如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对比、烘托、反衬、托物言志、拟人化等等,不一而足. 例1: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一团团燃烧着的旺火,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欲”字,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使之摇曳而多姿.看来诗人是运用了多种技巧来描写这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然而诗人的旨意不在此,而在后面两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春”之景不可谓不美,但“看又过”包含着时光流逝,归期遥遥,远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这样看来全诗更主要的技巧是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3.谋篇布局的技巧 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律诗绝句,篇幅虽然短小,但十分讲究谋篇布局.上一讲引到的王维《观猎》,首联起得突兀,“风劲角弓鸣”大有先声夺人之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末联以“回看”一语写将踌躇满志的神情,以与首联对比照应,颇令人回味.清人评论这首诗时说道:“章法、字法、句法俱臻绝顶”这绝非过誉.懂得古代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也是诗歌鉴赏必备的条件. 二、鉴赏表达技巧的目标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2019年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

2019年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卷)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此诗使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 E.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非之感。 18.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个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辽宁省大连市第十一中学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7.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使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E.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长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8.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三、阅读下面这首寒诗,完成下面题目。(江西省南昌二中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教案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诗歌鉴赏》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Lessons from "Appreciation of Poetry"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诗歌鉴赏》教案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148 次) 时间:2004/11/24 02:36pm 来源:xiaoyanzi 时间:23日下午 学生:高三某班 教材内容:海子的《日记》,杜甫的《孤雁》,苏轼的《卜算子》课前准备: 投影仪投放,苏东坡的画像,字迹。 分组:引用李商隐(庄生梦蝶),辛弃疾(金戈铁马),柳永(冷月无声),日本学者对中国文学的评价(风花雪月)等等。 开始上课: 贾老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我要努力学习。。。。。。 面向观众席 贾老师:为了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向老师们鞠躬。 学生鞠躬。

贾老师:我们讲诗歌,诗歌是个什么东西呢?看这个字(板书“诗”),诗: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用语言建立起来的寺庙,放了几尊神,都是什么样的神呢?思考,人类为什么要祖祖辈辈写诗,读诗,欣赏诗歌? 诗歌是深沉的,我们祖先都没有说透,《尚书》说诗言志,为什么要借助诗呢? 是为了抒发情感,最难把握的东西,人类在语言发展中逐渐发现,诗歌是最好的安顿情感和心灵的方式。。。。。。 贾老师问:情感有几类呢,怎么划分? 有学生说:孤独。 有一学生站起回答:喜和悲 贾老师:非常聪明,快乐和悲伤,古希腊(喜剧和悲剧)。 为什么诗歌安顿的悲伤多呢?孤独。 我们就带着这样一种理解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 贾老师带着深情读海子的诗歌。 孤独是痛苦的,海子写出来的诗歌带着怎么样一种意向。 领读一遍 学生齐读(背景音乐古曲) 贾老师提示:孤雁,为什么要寻找,寻找什么? 贾老师提示:要带着一种蔑视一切的态度,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魄。 卜算子苏轼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完整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教案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一、诗歌鉴赏之形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文在高考中的常规考点、题型。 2、掌握阅读古代诗文的方法及技巧。 3、鉴赏诗文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阅读古诗的方法,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及方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在浩瀚的诗海中,伟大的诗人们为我们塑造了很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如夕阳下断肠的游子,南宫中卧听滴漏的宫女,悠然采菊东篱下的隐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将士,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者……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二、朗读宋诗,探究阅读方法。

次石湖书扇韵①(全国卷Ⅰ)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同学们读完这首古诗,我们应注意些什么? 三、诗歌鉴赏一般解题方法。 1、要注意题目。 2、要注意作者。 3、要注意注释。 4、要注意题材。 5、要注意意象。 四、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的“事物”和送别诗中的细节。 五、人物形象鉴赏: 1、明确什么是诗歌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2、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但比较常见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1)英雄的形象:既可以描写客观的人物形象,又可以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羁人的形象:主要是写羁旅在外的乡思之情。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最新高考试题精选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 [唐]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 律诗 B. 小令 C. 古体诗 D. 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 “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C.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D. 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 (3)“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 【答案】(1)A (2)D (3)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大海无边无际。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弹”“观”“宽”“寒”等分析,本诗属于律诗。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故选A。 (2)D项,“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错误。“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故选D。 (3)作答本题,先要描述这两句话的内容,然后加以赏析。日光、秋云、天空、大海,景象壮观,不是直接写潮,而是写江潮的背景,以海天的壮阔有力地衬托了江潮的壮观,表现出钱塘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故答案为:⑴A;⑵D; ⑶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大海无边无际。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

从高考诗歌鉴赏题看如何读懂诗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52774547.html, 从高考诗歌鉴赏题看如何读懂诗歌 作者:刘涛 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2年第11期 强化古代诗歌教学,对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诗歌鉴赏自然成为每年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在每年复习迎考的过程中,我们自认为已经把关于诗歌鉴赏的专业术语和解题步骤都讲得很清楚了,可是效果并不理想。每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都偏低。究其原因,除了部分考生专业术语掌握得不够好,答题不规范之外,最大的问题在于考生看不懂诗歌内容。由于看不懂诗歌内容而答不出题目的现象,在高考中大量存在。 无论是全国的《考试大纲》,还是江苏的《考试大纲》(本人是江苏人),对诗歌鉴赏这一考点,均要求达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无论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还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即读懂诗歌内容。本人仔细研究了一下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的诗歌鉴赏题目,略有所得,大略整理了一下,发现要想读懂诗歌内容,就要做到“二抓三看”。 一、“二抓” 要读懂诗歌内容,必须学会抓住诗歌的意象、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 古代诗歌特别重视意象,我们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内容,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歌的主旨。如:李白《送友人》中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我们抓住这两句中的“浮云”和“落日”这两个意象。根据日常生活的积累,我们 知道“浮云”行踪不定,让人联想到漂泊。“落日”徐徐落下,让人联想到对朋友的依恋。如此,我们也就能理解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了。 再如:2008年全国新课标卷蔡肇的《题李世南画扇》,第1小题要求“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抓住这首诗的意象,即诗中所描述的野水(小溪)、山涧、落叶、人、瓮、寺庙等景物。通过这些景物所组成的画面,我们可以感知到一种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又如:2008年江苏卷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第1小题要求“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我们读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就要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019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古诗词鉴赏

2011届高三一轮复习必备——古典诗词 鉴赏 考点阐释 《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最高的一个层次,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才能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但高考考的只是“初步的鉴赏”,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很难。 古代诗歌包括古诗、唐诗、宋诗、宋词、元曲、明诗、清诗以及对联等,高考对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文字表述性试题来体现的。考查作品以唐宋诗词为主,作品体裁以近体诗和词为主,考点分布比较全面,形象语言表达观点态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考查,题量稳定,一般设2道题,分值有增加的趋势。唐诗鉴赏一直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主轴,直到2005年以前都是独霸天下的。随着地方卷的增多,命题的选材、题型等也随着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可喜局面,唐诗不再是一枝独秀,但仍是命题者选材的首选。从风格上看,唐诗大致与唐代历史的分期一致:初唐万象更新,诗歌表现的是欣喜、创新的气象;盛唐繁华竞逐,诗歌则或寄情山水,或表现文人雅士的雅趣,或咏怀状物等等,诗歌的情感以大气、豪壮为主;中唐在安史之乱后国运衰微,诗歌则多为忧国忧民、讽劝时弊;晚唐国力孱弱,诗歌则是在讽谏中流露出对盛唐气象的神往和对唐帝国的忧虑。近五年选取的唐诗有首25,占诗歌考题总量的近1/3.命题者往往将前人对字句的甄别、前人的评述(包括将两首诗歌比较起来评述)等作为命题点,以期通过比较、联想,使考生获得古诗学习的一条好方法。这一点,从2004年以后的高考试题可以得到验证。另外,赏析、探究类题目也频现高考试题。和明清及近代诗歌一样,唐代以前的诗歌在高考试题中所占比例不大,但不是可以忽略的。这一时期的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尤其是以诗经、汉魏六朝的写景、状物和叙事诗歌为代表的诗歌,在“言志”方面或是“状物”、“绘景”方面均有可考之处。 知识点考查 纵观09年高考诗词鉴赏试卷发现有如下特点: 1.除个别省市(如北京)有选择题外,基本上都是主观表达题形式,分值有递增之势,许多省市把分值增加到8分,所以诗歌鉴赏题不容忽视。 2.题材以唐诗为主(如全国卷1、2、天津卷、江西卷、山东卷),也出现过宋诗(如四川卷、福建卷、辽宁卷、湖北卷)词(如北京卷、江苏卷、浙江卷、宁夏卷、)和元曲(如安徽卷、重庆卷);以名家为主,但不是代表作。 3.近年来,常常把两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赏析。如:(09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三月晦日偶题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2018高考备考之诗歌鉴赏教案

2018年高考备考之诗歌鉴赏 教案 诗歌鉴赏 教案 【教学目标】 1. 明确考纲,了解设题特点和命题趋势; 2. 掌握古诗鉴赏基本术语,熟悉各类题型,把握解题要领,提高解题能力。 【重点难点】 1、 古诗鉴赏须知的术语; 2、 各类题型示例及训练。 【教学方法】 识记积累;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 总课时安排6课时左右(2节讲读课,4节习题讲评课)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明确考纲要求;了解设题特点和命题趋势;掌握相关术语。 一、考纲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指鉴赏诗歌所描写的人、事、

物的特征和意义,以及一些特定的文化意象的含义及其对于抒情的意义。语言,重点在于对精彩词句的品味。技巧,重点是抒发情感的方式方法,常见的修辞手法。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指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设题特点与趋势 1、自2002年采用主观题形式以来,大致采用的形式是将6分分解为3+3或2+4,先填空再简答。命题时往往是选择诗句中的一两个关键意象切入,从形象、语言、技巧或思想内容的角度进行鉴赏。综合起来看,上海题角度较泛,便于综合考查,但评分标准难以掌握,比较适合上海这种教育发达地区。全国题开口很小,既能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度,又便于控制评分,更适应全国。2014年应该仍然是这种命题思路。命题内容的选择从整体风格、表达技巧的角度命题的可能性较大。 2、201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例简析(略) 三、掌握相关知识术语 (一)诗歌内容 1、送别诗:依依不舍或别后思念;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还有分别后的思念或是对远行友人的劝勉。 2、咏史诗:感叹昔盛今衰或借古讽今;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3、边塞诗:建功立业或厌战思乡;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也有表现诗人杀敌报国的豪情。 4、咏物诗: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表现作者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 教案

古诗词鉴赏复习教案 福建省龙海市白水中学陈亚龙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典例1]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①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①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 (1)比较这首诗中的第一、二句,说说“泉声”和“鸡鸣”表现的内容有何差异?答: (2)结合本诗的第三、四句内容,简析诗中山农的性格特征。 答: [典例2]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越调·凭阑人 金陵道中 (元)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 倦鸟呼愁村数家。 扑头飞柳花, 与人添鬓华。 (1)这首小令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2)此曲构思奇特,写法巧妙,试从表现手法上“移情及物”这一角度对这首元曲进行赏析。 [典例3]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鹊桥仙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①陆游《鹊桥仙》中“渔父”的形象和柳宗元《渔翁》诗中“渔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 处?请简要分析。(4分) ②“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和“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 句都是写渔父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试作分析。(4分) [典例4] 昭君怨①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末,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横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载,一般开。 [注]①昭君怨,词牌名。 (1)这是一首咏物词,吟咏的对象是什么?上片写了它的那些方面? (2)这首词下片主要用了那种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的具体内容作简要赏析。 [典例5]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6分) 采莲曲王昌龄

2012全国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

2012全国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安徽卷)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北京卷) 柳 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 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 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 花》) 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 日》)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人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福建卷)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广东卷)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湖北卷)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高三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三套]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 说明: 本专题复习教案由三个子教案组成,每个教案一课时:专题总领课教案;如何把握诗歌的形象;怎样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教案 教学目标: A、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B、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C、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03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 教学难点:总结规律、预测走向; 教学方法: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以理性升华为支点,在大量材料的支撑下,议、评、联、结; 前置诊补: 问题: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明确:盘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教学过程: 一、明确考纲要求:(板书)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构建知识网络 〔一〕设问:鉴赏常用知识有那些,如何对考纲进行细化和诠释? 板书:术语、细化、诠释 点拨: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2、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板书):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板书): 表达方式(板书):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文艺表现方法(板书):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 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答案】 14.C 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 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C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