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蓝田普化镇地质实习报告

西安蓝田普化镇地质实习报告
西安蓝田普化镇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地质工程系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蓝田普化地区专业教学实习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实习地点:西安市蓝田县普化镇

实习时间:2012年5月23日至7月6日

目录前言

第一章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第一节地理位置及经济概况

第二节气候、气象、气温

第三节水文

第二章地质地貌条件

第一节地形地貌

第二节地层岩性

第三节地质构造

第三章水文地质条件

第一节含水层和含水岩组及其富水性

第二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第三节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特征

第四节地下水动态特征

第四章工程地质通论

第一节工程地质分区概论

第二节工程地质分区及适应性评价

第五章工程地质专论

第一节岩体编录及岩体质量分级

第二节场地工程地质钻探及原位测试

第三节莲花山滑坡工程地质特征

第四节程家山水库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第五节清河测流方法及结果

第六节渗透系数测定方法及结果

结论与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前言

本次实习是专业教学实习,时间5.23~7.6,共7周,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工程地质野外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第四系地区地表调绘的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及资料整理、岩土体原位试验和岩体编录等内容,为此在实习期间要完成以下的实习任务:

1、踏勘;

2、实测剖面;

3、填图;

4、专线调绘,包括莲花山滑坡和程家山水库;

5、渗水试验;

6、河流流量测量;

7、工程地质原位试验;

8、(模拟)岩体洞室围岩编录

9、利用野外记录、填图成果,写出实习报告。

蓝田普华地区有较好的地质概况,从大的构造单元上,该处是秦岭山地和渭河盆地的分界线――秦岭山前大断裂的通过处,断裂带以南是秦岭山地,以北是渭河盆地的第四系分布区,地貌单元齐全,既有黄土区的梁峁地貌单元,又有河流阶地地貌单元,也有低山地貌和重力地貌单元;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也较齐全,从Q1到Q4,从风积、冰积、流水堆积到重力堆积都有分布,并且界线清晰,便于识别;物理地质现象也较发育,坡积、崩积、滑坡堆积都有分布,是进行工程地质地表调绘实习的较理想场所。

第一章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第一节地理位置及经济概况

蓝田县位于西安东南约45km处,隶属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以秦岭为界与渭南、华县、洛南、商州、柞水等县市相望,北部以横岭与临潼区为邻,西部与长安区、灞桥区接壤。蓝田自古为秦楚大道,是关中通往东南诸省的要道之一。

蓝田县经济以农业为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薯类、豆类等。中药材有天麻、五味子、党参、柴胡、杜仲等。林产有油桐、漆树等,辋川白皮松是名贵树种之一。矿产有玉石、铁、钨、白云石、石棉,尤以玉石有名。蓝田玉、金川牛为主要特产。

实习区位于蓝田县城东约10公里的普华镇,交通便利,有101省道、关中环线、312国道互相贯通。

第二节气候、气象、气温

该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暖,且不同地区差异较大。气候资源丰富,有利于农、林、牧、付、渔、工、旅游全面发展。全县年平均气温13.1℃,最热是7月,平均气温是26.8℃,最冷是1月,平均气温是-1.3℃,气温年较差28.1℃。年平均最高气温为19.0℃,年平均最低气温为8.3℃。

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66年6月21日,达43.3℃,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77年1月30日,为-21.1℃;年平均风速1.6m/s,最大积雪深度18cm;平均无霜期212天;最大冻土深度25cm;历年平均降水量720.3mm,最多年达1131.7mm,最少年395.5mm。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其中7—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5%,而蒸发量不在降水量的峰值处,易形成汛期;在5—7月份,蒸发量处于峰值,降水量相对7—9月份较少,易形成旱季。历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2148.8小时,各月间日照时数有较大差异,最多月为6月229.3小时,最少月为2月133.0小时。

第三节水文

所在区域有两条河流:灞河和清河。灞河源出蓝田县南的秦岭北坡,全长107km,流域面积2563.7km2(不包括浐河)。自东蒋入境,北西向横穿区境,在光泰庙与浐河交汇后向北至兰家庄注入渭河,在区境内的河段长度约为10km。河床比降在浐、灞

图 1 蓝田地区气候表柱状图

河交汇处以上为2.35%,以下为1.58%。年平均径流量6.07×109m3,其中,7~9月份最多,占33.8%,1~3月份偏少,占12.1%。据马渡王水文站资料,年平均输沙量为293.69万吨,最大为935万吨(1962年),最少为58.6万吨(1972年)。汛期河水最大含沙量达950kg/m3(1973年7月23日)。最大洪峰流量2160m3/s(1957年),最小洪峰流量229 m3/s(1966年)。最枯年份中下游常断流。

清河,是灞河的主要支流之一。它发源于秦岭主峰箭峪岭(为蓝田与渭南、华县的界山,海拔高程2449米)的西南坡,西北流,经高升、青峰、官道后折而西南流,流经富饶的清河川,至玉山镇附近汇入灞河。

第二章地质地貌条件

实习区位于秦岭山前大断裂附近,山、川、岭遍布实习区,形成南山岭中河川的地理布局。普华镇内有灞河、清河两条河流,水资源丰富。

第一节地形地貌

实习区南部为秦岭山脉,地势陡峭;东西部为丘陵,呈南北向延伸,地面坡度东边陡西边缓;中部为清河的漫滩及灞河的一级阶地,地势平坦,向北逐渐增宽。最高区域为东南部基岩山区,海拔标高1275.8m。

实习地区的地貌类型有五大类:流水地貌、丘陵地貌、构造地貌、重力地貌及人工地貌。

一、流水地貌

二、丘陵地貌

三、构造地貌

四、重力地貌

五、人工地貌

第二节地层岩性

工作区出露的地层,从老到新分别为:燕山期花岗岩(γ5)、第三系灞河组(N1b2)和及第四系(Q)。

一、燕山期花岗岩(γ5)

二、第三系灞河组(N1b2)

三、第四系(Q)

1.全新统(Q4)

2.上更新统(Q3)

3.中更新统(Q2)

4.下更新统(Q1)

第三节地质构造

该区位于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的北缘,早期褶皱近东西向,呈同斜紧闭褶皱,局部出现平卧褶皱,发生轴面片理S1及肠状褶皱、勾状褶皱等,伴随早期中基性脉岩侵入,为前寒武纪变形。中期褶皱也为近东西向,与早期褶皱枢纽交角不大(<20°)或近于共轴叠加,形成较开阔的弯滑褶皱,产生S2折劈理,为加里东期变形。在燕山早期,有垂直叠加的南北向水平褶皱和与轴面近于平行的断裂。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地表出现的深大断裂主要为秦岭北坡山前断裂。节理在本区十分发育,特别是在山前断裂破碎带。通过野外的观测,对节理进行分期、配套,可发现该区节理分为早、中、晚三期。其中早期往往为剪节理,中、晚期都为张节理。早期节理、裂隙被硅质或铁质充填,而晚期节理无任何充填物。这些节理的透入性和连通性均较好,为降水的下渗和汇入深大断裂提供了良好的介质。

第三章水文地质条件

第一节含水层和含水岩组及其富水性

一、砂卵石含水层

二、风积黄土孔隙裂隙及洪积砂卵石含水层

三、基岩裂隙含水层

四、相对隔水层

第二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一、地下水的补给条件

二、地下水的径流条件

三、地下水的排泄条件

第三节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特征

实习区地下水化学成分单一,一般为HCO3一—Ca2+水,在基岩山区还有HCO3一2+—Ca2+型水存在。一般矿化度0.2mg/L,以往研究中表明此处无K、Na元素,说—SO

4

明该区域地下水受到污染,估计为硝酸盐污染造成。

第四节地下水动态特征

地下水动态反映了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能量)的收支状况称之为地下水平衡。地下水动态和均衡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查清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阐明其资源条件,确定含水层之间以及含水层与地表水体的关系。

实习地区7月先后进入雨季,降水显著增多,潜水位逐渐抬高,并达到峰值。雨

季结束,补给逐渐减少,潜水由于径流及排泄及蒸发,水位逐渐回落,到翌年雨季前,地下水位降到谷值。实习河补给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抬升时,河漫滩部位水位变幅较大,随着远离河流,水位变幅减小,发生变化的时间滞后。降水补给地下水时,包气带厚度与岩性控制着地下水位对降水的响应,潜水埋藏深度越大,地下水位抬高的时间滞后愈长。

第一节工程地质分区概论

第二节工程地质分区及适应性评价

一、工程地质分区基本原则

二、工程地质分区及适宜性评价

1.河谷区(Ⅰ)

2.丘陵区(Ⅱ)

3.基岩山区(Ⅲ)

第一节岩体编录及岩体质量分级

第二节场地工程地质钻探及原位试验

一、场地工程地质钻探

二、静力载荷试验

三、静力触探试验

四、旁压试验

五、波速测试试验

六、场地工程地质评价

场地土的类型、建筑场地类别、地基土的承载力等

第三节莲花山滑坡工程地质特征1.滑坡形态特征

2. 滑坡结构特征

3.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4. 滑坡的形成机理

第四节程家山水库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一、库区

二、坝址区

第五节清河河测流方法及结果

第六节渗透系数测定方法及结果

结论及建议

(结论主要写通过调查对实习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分区情况及特征等作出总结性结论,建议主要写为查清实习区的某些地质特征需进一步要做的工作)

结束语

(感想及对实习工作的建议等)

参考文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