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ParetoDiagram)排列图

柏拉图(ParetoDiagram)排列图
柏拉图(ParetoDiagram)排列图

第4章柏拉图77

第4章柏拉图(Pareto Diagram)排列图

一、前言

由生产现场所收集到的数据,有效的加以分析、运用,才能成为有价值的数据。而将此数据加以分类、整理并作成图表,充分的掌握问题点及重要原因,则是目前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而最为现场人员广泛使用于数据管理的图表为柏拉图。

二、柏拉图的由来

意大利经济学家V.Pareto(1848-1923)在1897年分析社会经济结构时,赫然发现国民所得的大部份均集中于少数人身上,于是将所得的大小与拥有所得的关系加以整理。发现有一定的方程式可以表示,称为[柏拉图法则]。

1907年美国经济学者M.O.Lorenz使用累积分配曲线来描绘[柏拉图法则],也就是经济学所谓的劳伦兹(Lorenz)曲线。

美国品管专家J.M.Juran(朱兰博士)将劳伦兹曲线应用于品管上,同时创出[Vital Few, Trivial Many] (重要的少数,次要的多数)的见解,并借用Pareto的名字,将此现象定为[柏拉图原理]。

[柏拉图]方法,由品管圈(QCC)的创始人日本石川馨博士介绍到品管圈活动中使用,而成为品管七大手法之一。

三、柏拉图的定义

1.根据所搜集的数据,按不良原因、不良状况、不良项目、不良

发生的位置等不同区分标准而加以整理、分类,从中寻求占最

大比率的原因、状况或位置,按其大小顺序排列,再加上累积

值的图形。

2.从柏拉图可看出那一项目有问题,其影响度如何,以判断问题

的症结所在,并针对问题点采取改善措施,故又称为ABC图。

(所谓ABC分析的重点是强调对于一切事务,依其价值的大小

而付出不同的努力,以获至效果;亦即柏拉图分析前面2-3项

重要项目的控制)。

78 品管七大手法

3.又因图的排列系按大小顺序排列,故又可称为排列图。

四、柏拉图的制作步骤

1.柏拉图的制作方法

步骤1:决定数据的分类项目。

分类的方式有:

(1)结果的分类包括不良项目别、场所别、时间别、工程别。

(2)原因的分类包括材料别(厂商、成份等)、方式别(作业条件、

程序、方法、环境等)、人员别(年龄、熟练度、经验等)、设

备别(机械、工具等)等。

分类的项目必须合乎问题的症结,一般的分类先从结果分类

上著手,以便洞悉问题的所在,然后再进行原因分类,分析

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采取有效的对策。将此分析的结果,

依其结果与原因分别绘制柏拉图。

步骤2:决定收集数据的期间,并按分类项目,在期间内收集数据。考虑发生问题的状况,从中选择恰当的期限(如一天、

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为期间)来收集数据。

第4章柏拉图79 例:电气不良状况记录表

期间:****年8月5日-9日

步骤3:依分类项目别,做数据整理,并做成统计表。

(1)各项目按出现数据的大小顺序排列,其他项排在最后一项,并

求求累积数(其他项不可大于前三项,若大于时应再细分)。

(2)求各项目数据所占比率及累计数的影响比率。

(3)其他项排在最后,若太大时,须检讨是否有其他重要项目还需

细分出来。

80 品管七大手法

不良率(%) =各项不良数÷总检查数×100

影响比例(%) =各项不良数÷总不良数×100

步骤4:记入图表用纸并依数据大小排列画出柱状图。

(1)于图表用纸记入纵轴及横轴。纵轴左侧填不良数、不良率,

或损失金额,纵轴右侧刻度表示累计影响度(比率);在最上

方刻100%,左方则依收集数据大小做适当刻度,横轴填分

类项目名称,由左至右按照所占比率大小记入,其他项则记

在最右边。

(2)横轴与纵轴应成适度比例,横轴不宜长于纵轴。

第4章 柏拉图 81

步骤5:绘累计曲线。

(1)点上累计不良数(或累计不良率)。 (2)用折线连结。

步骤6:绘累计比率。

(1)纵轴右边绘折线终点为100%。

(2)将0~100%间分成10等分,把%的分度记上(即累计影响比例)。

(3)标出前三项(或四项)之累计影响比例是否>80%或接近80%。

不良

170 153 136

119 102 85

68

51

34 17 0

不良项目 收敛不良几何失真 白平衡 敲闪 无画面 画面倾斜 其他 不良

不良数

170 153 136

119

102

85 68

51 34 17 0

不良项目 几何失真 白平衡 敲闪 无画面 画面倾斜 其他

不良

82 品管七大手法

步骤7:记入必要的事项。 (1)标题(目的)。 (2)数据搜集期间。

(3)数据合计(总检查、不良数、不良率…等)。 (4)工程别。

(5)相关人员(包括记录者,绘图者…)。

2.绘制柏拉图应注意事项:

(1)柏拉图的横轴是按项目别,按大小顺序由高而低排列,[其他]项排在最后一位。

(2)柏拉图的柱形图宽度要一致,纵轴与横轴比例为3:2。 (3)纵轴最高点为总不合格数,且所表示的间距应一致。

(4)次数少的项目太多时,可考虑将后几项归纳成[其他]项;其他项不应大于前几项,若大于时应再分析。有时,改变层别或分类的方法,

计 影 响

比 例

(%) 不合格项目 不合格数 170 153 136 119 102 85 68 51 34 17 0 收敛 几何 白平衡 敲闪 无画面 画面 其他 不良 失真 不良 倾斜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不合格数

不合格项目 累 计 影 响 比

例 (%) 170 153 136

119 102 85 68 51 34 17 0 收敛 几何 白平衡 敲闪 无画面 画面 其他 不良 失真 不良 倾斜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工 程:电气检查 总检查数:1450 总不合格数:170 期 间:82年8月5日~9日 检 验 者:王胜利 绘图者:李四

也可使分类的项目减少。通常,项目别包括其他项在内,以不要超过4-6项为原则。

第4章柏拉图83

(5)纵轴与横轴可表示下列内容:

a.纵轴:

(a)品质—不合格数、退货数、不合格率。

(b)时间—维修时间、作业时间、运转时间。

(c)金额—销货金额、损失金额、人事费用。

(d)安全—灾害件数、故障件数。

(e)其他—缺席率、提案件数。

b.横轴:

(a)现象—不合格项目别、位置别、区域别…等。

(b)时间—月、周、季、年别…等。

(c)设备—机械别、治具别…等。

(d)操作者—人别、年龄别、男女别、国别…等。

(e)其他—厂商、作业方法…等。

(6)每一不合格项目所引起的损失金额不同时,纵轴应以损失金额来

表示。

(7)改善前后的比较时:

a.改善后,横轴项目别依照出现大小顺序由高而低排列。

b.前后比较基准应一致,且刻度应相同。

c.各项目别以颜色来区分,则更易于比较。

(8)柏拉图中,连接各项目与纵轴对应点的线,名为“柏拉曲线”,

但因各项次之数据分配并非连续分配,所以其连接线为折线而非曲线。

(9)一般而言,前三项不合格项目往往点累计影响比率的70~80%强;

如能针对前三项做改善,便可得到70%以上的成效。

(10)柏拉图适用于计数值统计,而计量值则使用直方图。

84 品管七大手法

例:某电子材料检验后,以不合格数及损失金额分别计算如下:

不 合格 数 不合格项次

70 50 25

100% 80 60 40 20

累计不合格数

(%)

第4章 柏拉图 85

五、柏拉图的应用

1. 作为降低不合格的依据:想降低不合格率,先绘柏拉图看看。

(1)全体的不合格有多少? (2)各种不合格占多少?

(3)降低那些不合格,可将全体不合格降低70-80%以上? 真正影响不合格的大原因只2-3项而已,只要对2-3项主要原因把握住,整个不合格原因就减掉大半了. 2. 决定改善目标,找出问题点:

柏拉图分析并不限于 “不合规格”的不合格,任何工厂的问题都可应用柏拉图分析,例如: (1)修理件数、费用、时间。 (2)客诉件数、处理时间及费用。 (3)不合格品数及所损失金额。 (4)效率损失。

3. 确认改善效果(改善前、后的比较):

采取改善对策后,为确认其成效,需重绘一次柏拉图,如采取的对策有效,柱形图的高度会降低,且横轴的不合格项目及顺序会变动。 (1)把改善前、后的柏拉图排列在一起,即可评估其改善成效。

(2)确认改善效果时,应注意下列三点:

5410 4410 3300 2200 1100

100% 80 60 40 20

a. 柏拉图收集数据的期间及对象要一致。

b.对季节性的变动应列入考虑。

86 品管七大手法

c.对于对策外之要因,也应加以注意,以免疏忽。

4.应用于发掘现场的重要问题点。 一般数据可分为两大类:

依结果的分类—将结果的数据加以分类绘柏拉图,可掌握住少数

而重要的结果。诸如:不良项目、工程别…等。

依要因的分类—将主要的结果找出后,再依特性要因图中的要

因,搜集要因数据,作成柏拉图,即可找寻或掌握住重要的要因。如此,先按结果分类,再从各类中找其要因,进而再对此要因寻求对策的话,则大部份的问题可获解决。 5.用于整理报告或记录。

若只用数据来写报告或记录,比较不容易了解问题点,若采用柏

拉图来整理报告或记录时,则可使看者一目了然。 6.可作不同条件的评价。

对于同一过程前后不同时间的表现,用柏拉图来加以分析、评价。 7.验证或调整特性要因图。

对于凭经验或直觉绘制的特性要因图,可用柏拉图来加以验证或

调整。

8.配合特性要因图使用。

把柏拉图上的项目当作质量特性加以要因分析,再用柏拉图整理

改善前 改

善后 A B C D E

F A B C D E F

重新分类,可以找出改善的方案。

第4章柏拉图87 六.应用柏拉图应注意的事项

1.柏拉图是按所选取的项目来分析;因此,只能针对所做项

目加以比较,对于项目以外的分析无能为力。

例如:某产品不合格数中A项占85%,减低A项不合格数只能降低该产品的不合格率,并不代表此举最合乎经济效益原则。

2.作成的柏拉图若发现各项目分配比例相关不多时,则不符合

柏拉图法则,应从其他角度再作项目分类,再重新搜集资料来分析。

3.制作柏拉图依据的数据应正确无误,方不致蒙敝事实真相。

4.柏拉图仅是管理改善的手段而非目的;因此,对于数据类别

重点已清楚明确的,则无必要再浪费时间作柏拉图分析。

5.作成柏拉图后,如仍然觉得前面1~2项不够具体,无法据此

采取对策时,可再做进一步之柏拉图,以便把握具体重点。

6.柏拉图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从柏拉图中获得情报,进而设法采

取对策。如果所得到的情报显示第一位的不合格项目并非本身工作岗位所能解决时,可以先避开第一位次,而从第二位次着手。

7.先着手改善第一位次的项目,采取对策将不合格率降低;但

过不久问题再出现时,则需考虑将要因重新整理分类,另作柏拉图分析。

8.[其他]项若大于最大的前面几项,则必须加对[其他]项再细

分;检讨其中是否含有大的原因(以不超过前面三项为原则)。

9.必要时,可作层别的柏拉图。对有问题的项目,再进行层别作

出柏拉图,直到原因别的柏拉图为止。若想将各项目加以细分化,且表示其内容时,可画积层柏拉图(或二层柏拉图)。重覆层别展开柏拉图时,虽易寻得真正不合格原因所在,但须注意其对整修不合格的贡献率(影响度)

却变小。

88 品管七大手法

层别区分柏拉图的棒状部份,并用点线加以识别的柏拉图,称为

积层柏拉图。

在柏拉图的棒状内部再设立棒状图,并画出累计折线,形成双重

的柏拉图,称为二重柏拉图。

七.哪些数据可以整理成为柏拉图

1.品质方面

(1)不合格品数、损失金额,可依不合格项目别、发生场所别、

发生过程别、机械别、操作者别、原料别、作业方法别…

等结果或要因区分出[重要的少数,琐细的多数]情形。

(2)消费者的抱怨项目、抱怨件数、修理件数…等。

2.时间方面—效率

(1)操作的效率—过程别、单位作业别…等。

(2)故障率、修理时间—机械别、设备别…等。

2.成本方面

(1)原料、材料别的单价。

(2)规格别、商品别的单价。

(3)质量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外部失败成本。

3.营业方面

销货金额别、营业所别、商品销售别、业务员别。

4.交通方面

(1)交通事故肇事率、违规案件类别、车种别、地区别(国家别)。

(2)高速公路超速原因别、肇事死亡原因别…….等。

5.安全方面

灾害的件数—场所别、职务别、人体部位别。

6.选举方面

(1)票源区域。

(2)调查活动区人数分配。

8.治安方面

(1)少年犯罪率、件数、年龄别。

(2)缉捕要犯件数、人数、地区别、分局别、时间别。

第4章 柏拉图 89

9.医学方面

(1)十大病因别、年龄别、糖尿病要因别、职业病患别。 (2)门诊病患类别、门诊科别…….等。

八.范例

1. 客户抱怨件数分析

2. 生产线报废原因分析

3. 交通肇事死亡原因分析

4. 83年死亡原因调查

前三项,抱怨原因占70.1%,针对前三项问题,加以层别找出真正原因,则可消除大部份的问题。

造成报废的前三项即占了71.8%,如能针对

操作方法机械浮动及原料方面,重新分析层

别,并采取对策即可解决大部份问题。

交通事故的前三项主因分别是酗酒,超速及

无照驾驶,对于交通教育与宣导有加强必要,且应严格执行取缔违规驾驶。

83年死亡原因之前三项主因分别是,恶性肿瘤.脑血管意外及意外事故。国人应从饮食习惯.环境品质来改善;对于意外事故方面,以交通事故居冠(前(3)例)也应对交通教育及宣导来著手改善。

28 14

12 8 5 10 77 件数 100% 70% 08 11 35

26

23 14

额 100% 71.8% 89

56 458

413

253 101

1370

件 数 100% 82.0% 人数 100000

恶 脑 意 心 糖 其 性 血 外 脏 尿 肿 管 事 病 病 他

瘤 意 故

38651 300 200 100

27.66% 16.42% 6.66%

16.92% 15.49% 16.81%

90 品管七大手法

九.实例研讨

例1:某公司83年度的行政后勤费用,经统计后如附表,请把它作成柏拉图,以了解哪项支出占第一位,以及那些项目占较大比

例,并试着提出改善方案。

第4章 柏拉图 91

(2)绘制柏拉图

(3)讨论:

由柏拉图可以看出:

① 交通费用占第一位,占所有费用的49.86%,几乎是全部费用的一半。 ② 第二位为交际费,第三位为电话费。 ③ 前三项费用,总计4,267,680元,占全部费用的86.58%。 ④ 对应方案:

a. 重新评估交通车辆的承载量,重新规划交通路线或停开。

b. 交际费用的批准权限重新评估。

c. 电话实行长话短说方案及员工培训,必要时对电话进行时间限制。

100% 80 60 40 20 500 交 交 电 文化 招 其

通 际 话 用品 募 它 培 训

92 品管七大手法

例2:某公司希望科长的工作重点放在工作指导及改善活动上,于8月份收集数据统计后,发现情况并不好,于是着手进行改善活动;

再于年底(12月)收集数据,请根据这些数据绘成柏拉图,并回答

下列问题:

(1)8月份科长的工作时间花在那些地方最多(占50%以上,工作时

间的项目)?

(2)8月份科长花在工作指导及改善活动的时间,各占全部时间的

多少?

(3)12月份科长花在那些地方最多(占50%以上工作时间的项

目) ?

(4)12月份科长花在工作指导与改善活动的时间占其全部时间的

多少?与8月份相比较,进步了多少?

第4章柏拉图93 解:

8月份统计表

12月份统计表

94 品管七大手法

8月份(改善前)与12月份(改善后)的柏拉图

结论: (1) 8月份科长的工作时间花在催料,不合格处理对策,以及生产规划等三项为最多,占总时间的68.1%。 (2) 8月份科长花在工作指导及改善活动方面的时间并不多,仅占总时间的14.6%。 (3) 经过重新调整工作方式后,在12月份科长的工作时间花在工作指导、改善活动以及生产规划等三项最多,占总时间的64.2%。 (4) 12月份科长花在工作指导及改善活动方面的时间,占全部时间的47.3%,为8月份的3.24倍,显而易见科长已走入现场实际了解问题,并改善问题。

100% 64.2% 480 时间 (小时) D G C A B E F 100% 68.1% 480

时间

(小时) A B C D E F

G

提供5万集管理视频课程下载,详情查看:...../zz/

提供2万GB高清管理视频课程硬盘拷贝,详情查看:...../shop/ 2万GB高清管理视频课程目录下载:...../12000GB.rar

高清课程可提供免费体验,如有需要请于我们联系。

咨询电话:020-.

值班手机:.

网站网址:....

浅谈柏拉图的“洞穴比喻”

目录 浅谈柏拉图的“洞穴比喻” (2)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概述 (2) 二、两重世界的划分 (2) 三、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 (3) 四、灵魂转向 (5) 五、结语 (5) 参考文献 (6)

浅谈柏拉图的“洞穴比喻” [摘要]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借助“洞穴比喻”,象征性地说明了两个世界的划分问题,论述了灵魂转向的必要性,并系统地阐述了理念论的丰富内涵。“洞穴比喻”是柏拉图对理念论的深化和总结,它代表了柏拉图的基本思想,是西方哲学的真正开端,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关键词]柏拉图、洞穴比喻、理念 一、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概述 在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中,描述的是一群囚徒世代被铁链锁在洞穴里,不能回头或环顾,只能直视眼前墙壁上的场景,他们只能看到由身后的火堆影射到眼前墙壁上晃动着的影子,但他们不知道造成这些影像的原因,久而久之,他们就把这些影像看成是真实的事物。有一天其中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转身回头发现了造成洞壁上影子的原因,才明白他们看到的影子只不过是幻影而已。他再往洞口走,发现了洞外广阔的天地和丰富多彩的事物,但由于太阳光太强烈了,使他的眼睛感到痛苦难受。他一开始只能看阴影和水里的倒影,慢慢适应后才可以看清周围的事物,最终才可以回过头来看太阳,并发现这是他看见其他事物的原因。这个比喻的喻体有:洞穴、太阳、火光、囚徒、走动的人。它们分别喻指:可见世界(政治生活社会)、最高的理念(善的理念)、历史性的传统(习俗、约定、常识、主流的价值标准)、普通民众(认为哲学之路是无意义的)、政治文化精英(比民众强,但也没走出洞穴)。这个比喻反映着认识的两个阶段:人们通过感觉感知到的事物和通过超出于感觉能力之外的纯粹观念能力所知觉到的理念。 二、两重世界的划分 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比喻,柏拉图完成了关于两个世界的划分,即可感世界与可知世界将世界二重化,这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

柏拉图制作步骤

柏拉图的制作方法 我们这里制作柏拉图使用的是Excell2003,当然也可以在其他版本Excell 制作,现在以Excell2003为例制作柏拉图,步骤如下: 首先打开Excell2003, 1、制作如下表格: 2选中所需要的数据选择“插入”→选择“图表”→选择“柱形图” 此列按从大到小排列 此列数据为同行B 列 数据除以总和所得

3、依次选择“下一步”→输入选择“图表标题”,输入图表标题→单击完成 4、点击柱形图,右击选择“数据系列格式”→选择“选项”→选择“分类间距”,把分类间距改成“0”,柏拉图中的柱状图初步完成,如下图 5、在图表区右击,选择“源数据”→选择“系列”→选择“添加”→选择“名称”,输入名称→选择“值”,输入“值”,如下图

6、点击确定,如下图,这里我们几乎看不到“累计百分比”的图形,是因为“累计百分比”的数值相对“存在问题”的数值来说太小了,我们可以适当的将图表拉的长一些,如下图隐隐约约可以看到“累计百分比”的图形,如下图: 击此处,依次添加数据 点击此处,然后选择“累计百分比” ” 点击此处,然后选择 D3-D11的数据,即累计百分比的数值0-100%

7、选中“累计百分比”的图形,右击,选择“数据系列格式”→“坐标轴”→选择“次坐标轴”→单击“确定”,“累计百分比”的图形已经很明显的显现出来了,如下图: 8、选中累计百分比的图形,即途中紫色的柱形图,右击选中“图表类型”→选择“折线图”→选择“确定”,如下图: 9、下面需要调整坐标轴的刻度了,在Y轴数据处右击选择“坐标轴格式”→选择“刻度”,依次设置最小值、最大值、主要刻度单位,最小值设置为“0”,最大值一般为所有问题的和,主要刻度依据个人爱好设置,如下图,同样的方法设置次坐标轴刻度

柏拉图制作步骤

柏拉图制作步骤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柏拉图的制作方法 我们这里制作柏拉图使用的是Excell2003,当然也可以在其他版本Excell 制作,现在以Excell2003为例制作柏拉图,步骤如下: 首先打开Excell2003, 1、制作如下表格: 2选中所需要的数据选择“插入”→选择“图表”选择“柱形图” 3、依次选择“下一步”→输入选择“图表标题”,输入图表标题→单击完成 4、点击柱形图,右击选择 “数据系列格式”→选择“选项”→选择“分类间距”,把分类间距改成“0”,柏拉图中的柱状图初步完成,如下图 5、在图表区右击,选择“源数据”→选择“系列”→选择“添加”→选择“名称”,输入名称→选择“值”,输入“值”,如下图 此列按从大到小排 此列数据为同行B 击此处,依 点击此处,然后

6、点击确定,如下图,这里我们几乎看不到“累计百分比”的图形,是因为“累计百分比”的数值相对“存在问题”的数值来说太小了,我们可以适当的将图表拉的 长一些,如下图隐隐约约可以看到“累计百分比”的图形,如下图: 7、选中“累计百分比”的图形,右击,选择“数据系列格式”→“坐标轴”→选择“次坐标轴”→单击“确定”,“累计百分比”的图形已经很明显的显现出来了,如下 图: 点击此处,然后 选择

8、选中累计百分比的图形,即途中紫色的柱形图,右击选中“图表类型”→选择“折线图”→ 选择“确定”,如下图: 9、下面需要调整坐标轴的刻度了,在Y 轴数据处右击选择“坐标轴格式”→选择“刻度”,依次设置最小值、最大值、主要刻度单位,最小值设置为“0”,最大值一般为所有问题的和,主要刻度依据个人爱好设置,如下图,同样的方法设置次坐标轴刻度 10、设置刻度之后的图表如下图,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来折线图的起点不在原点,但是我们需要它在原点,所以下面我们需要通过“次X 轴”来实现折线图的起点在原点 选择此处数据,右击, 选择此处数据,右击,设

品质管理QC七种(大)手法工具特性要因图

品质管理QC七种(大)手法工具--特性要因图 一、特性要因图的定义 对作为问题的的特征(结果)和,所谓对其影响的因素(原因)进行整理,汇总成鱼骨状的图形,称之为特性要因图。(石川图) 二、特性要因图的作法 (1)大骨展开法(偏差分析型) 大骨展开法又称偏差分析型。作法的要领是将“其偏差为什么发生的?”的疑问彻底追究,为了 分解偏差,要整理其互相的关系,使其成为较完整的体系。但是,存在很小的原因很容易遗漏等 缺点。 (2)小骨扩张法(原因罗列型) 无遗漏地吸收有关人员的意见,将被认为是原因的项目全部罗列在黑板上,对所举出的原因项目 以原因、结果的关系进行整理汇总的方法。 三、特性要因图的作成手顺 (1)大骨展开法 手顺1:选择问题的特征 手顺2:在右端写上特征,从左边画一粗的横线(这将成为背骨,是工序的意思), 画上箭头 手顺3:影响特征的原因之中,汇总成较大的项目以稍微小的箭头作为大骨记入 手顺4:追究大骨的原因,从中骨到小骨进行更细的分类,记入到骨架上 手顺5:要查看是否有遗漏的因素 手顺6:在认为重要的因素处作上记号 手顺7:记入关连事项 (2)小骨扩张法 手顺1:选择问题的特征 手顺2:每个人自由地举出认为是影响特征的因素,将举出的意见写到纸片上 手顺3:因素全部举完后,对纸片进行分类。听取每个人的意见,将关系最近的 纸片汇总,做一个与其内容相符的标题,作为中骨 手顺4:从中骨的标题中找出有关系的项目汇总为一个,作标题,作为大骨 手顺5:整理成特性要因图的形式 手顺6:对完成的特性要因图全体人员进行研讨,看是否有遗漏的因素 手顺7:对认为重要的因素处作上记号 手顺8:记入必要的关连事项 四、特性要因图的作成要点 1.聚集众人作图 2.选出所有的因素 3.经常进行讨论改善 4.注意特征的表现 要避免“办公用消耗品的节约”、批量不合格的减少”等抽象的表现,要用如“复印的纸张过量”、“B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解析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 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亮光照进来。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见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高远处有东西燃烧着发出光芒。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沿路筑有矮墙,墙后有一些人手拿着各种器物举过墙头,来回走动,或说话,或不说话。这样,囚徒们除了火光投射到他们对面洞壁上的阴影以外,什么也看不见。当他们交谈时,主题就是阴影。如果过路人说话,引起囚徒对面洞壁的回声,囚徒们会误以为声音是对

面洞壁上的阴影发出的。这时,如果有一个人被解除桎梏,被迫突然站了起来,转身,抬头看见火光,会有眼花缭乱甚至痛苦的感觉。他本能的冲动就是再转过身去看阴影。但是,有一种力量硬拉他走上那条崎岖陡峭的坡道,直到把他拉出洞外,见到阳光。这时,他更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于无法看见任何真实的事物。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他的痛苦渐渐减少,能够看清真实的事物,并且能够直观太阳的本相,知道它是一切的原因。 这里面包括了一系列的隐喻: “洞穴”是我们的可见世界、现象世界,“洞穴外的世界”是一个可知世界、实在的世

界, “洞穴中的囚徒”是我们人类自身,有待于教育。 “洞壁上的阴影”是实在世界中真实事物在光的照耀下的阴影, “太阳的本相”就是善的理念。 对变化不定的阴影的观察就构成了“意见”,对“太阳的直观”就构成了“善的知识”。 囚徒们谈论的主题就是“意见”问题。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彼此争论的只是“意见”,而不是“知识”或“真理”。 要想真正地觅到知识和真理,那就必须解除束缚,站起身来,转移习惯于看阴影的视线,迎着亮光,忍受痛苦,踏上漫长崎岖

特性要因分析图(精)

特性要因分析图 (Characteristic Diagram) 一. 前言 所谓特性要因图就是当一个问题的特性(结果)受到一些要因(原因)的影响时,我们将这些要因加以整理,成为有相互关系且有系统的图形。简言之就是将造成某项结果(特性)的诸多原因(要因),以有系统的方式(图表)来表达结果与原因之间的关系。[某项结果的形成,必定有其原因;设法使用图解法找出这些原因来]这概念是由日本品管大师石川馨博士首先提出的。特性要因图又因为是石川馨博士于1952年所发明,所以又称[石川图]。其主要目的是阐明因果关系,也称[因果图];又因为它的形状与鱼骨相似,故又常被称呼为[鱼骨图]。 二.特性要因图 1.原因追求型:以列出可能会影响过程(或流程)的相关因子,以便进一步由其中找出主要原因,并以此图形表示结果与原因之间的关系。 70 品管七大手法 2.对策追求型:此类型是将鱼骨图反转成鱼头向左的图形,目的在于追求问题点应该如何防止,目标结果应如何达成的对策。故以特性要因图表示期望效果(特性)与对策(要因)间的关系。 WHY?

三.如何绘制特性要因图 1.确定特性:在未绘制之前,首先应决定问题或质量的特性是什么?一般来说,特性可以体现为零件规格、帐款回收率、产品不合格率、客户抱怨、设备停机率、报废率等与质量有关或是以和成本有关的人事费、行政费、材料费等。 2.绘制骨架:首先在纸张或其他用具(如白板)右方划一 “□”填上决定的特性,然后自左而右划出一条较粗的干线,并在线的右端与“□”接合处,划一向右的箭头。 图示: 3.大略记载各类原因:确定特性之后,就开始找出可能的原因,然后将各原因用简单的字句,分别记在大骨上的“□”加上箭头分枝,以斜度约60°划向干线,划时应留意较干线稍微细一些。各大要因记载可由4M +1E:人员(Man).机械(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ed)及环境(Environment)等五大类着手寻找。 71 4.依据大要因, 再分出中要因:细分出中要因的中骨线(同样为60°划线)应比大骨线细,中要因的选定约3—5个为宜 ,绘制时应将有因果关系的要因归纳在同一骨线内。 5.要更详细列出小要因:运用中要因同样的绘制方式,可将更详 特性 特性 特性

特性要因图

特性要因图的要因评价表 序号特性要因图中的原因圈员打分情况 总分排名选定中原因小原因 李 欢 帕娜尔 古丽 谭广 艳 李玉 华 柳 敏 张 静 赵 鑫 刘俊 巧 李 莉 王 敏 保尔 勒达 1 医生 因素缺乏慎独精神 5 5 5 5 5 5 1 1 1 1 3 37 7 2 对外科刷手不重视 3 5 3 3 5 5 5 3 5 5 3 45 4 ☆ 3 护士 因素 无专人负责外科刷 手督导检查 5 5 3 3 5 5 3 5 3 1 1 39 6 4 外来新入 人员培训不到位 5 5 5 1 1 5 1 5 5 1 1 35 8 5 无相关准入资质 5 5 5 5 5 5 5 5 1 3 5 49 2 ☆ 6 督导不 到位院感科无针对性采 样 5 5 5 5 5 5 3 5 1 3 5 47 3 ☆ 7 科室间沟通不到位 3 5 5 3 3 5 1 1 5 5 5 41 5 ☆ 8 操 作 不 规 范病情危重短时间内 快速完成 5 5 5 5 5 3 1 1 1 1 1 33 10 9 着装不规范 3 3 3 3 3 3 5 5 3 1 3 35 9 10 刷手流程不规范 5 5 5 5 5 5 5 5 5 3 5 53 1 ☆ 11 手卫生执行错误 3 3 3 3 3 3 3 3 5 3 1 33 11 12 急诊手术多 3 1 1 1 1 1 3 3 3 3 5 25 12 13 设施不到 位外科刷手设备落后 3 3 3 3 3 3 1 1 1 1 1 23 13 14 监控系统 不到位无监控摄像头 3 3 3 3 3 1 1 1 1 1 1 21 14 说明:重要的5分,一般的3分,不重要的1分。根据80/20原则选定排名前4的为要因。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关于“洞穴比喻”是指什么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关于“洞穴比喻”是指什么 https://www.360docs.net/doc/95554110.html,/sc/20095/2009561584210164.html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关于“洞穴”的比喻,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比喻。 有一群人世世代代住在一个洞穴里,从出生起就犹如囚徒,被铁链锁在固定的地点,甚至他们被锁住了脖子而不能回头或四顾。他们的身后有一堆火,在火和囚徒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各种雕像走过,火光将这些雕像投影在囚徒对面的洞壁上,形成各种变化的影像。但洞中的人并不了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甚至连自己是什么模样也不清楚。 由于众人已经习惯,因此并不觉得悲惨,也没有人想要脱离“困境”。直到有一个囚徒偶然挣脱了锁链,移动脚步,转过头来,平生第一次见到了炫目的光亮。他克服了最初的刺眼的痛苦,走出洞穴,看到了阳光下真实的一切。他庆幸自己的解放,并怜悯自己的同胞,于是又义无反顾的回到了洞穴。但这个从光明回到黑暗的人却被他的同胞们嘲笑,认为他在外面弄坏了自己的眼睛不合算,在也看不清墙上的影像,在关于幻觉和真理、偶像和原型的激烈争辩中,他被不断激怒的人群怀恨,并且最终被他们用乱棍打死。 从这个明显影射着苏格拉底最后命运的故事里,不难看出柏拉图柏拉图对严峻的人类实际状态的关注。“这是一个关于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无知走向有知、从被遗弃走向被拯救的进步神话。”这个比喻更在显示着这样一种关系:人们此生所知的事物与这些事物超于生活之外的理念。 作为一个习惯了理科基础学科学习而又没怎么学过哲学的学生来说,我对这个比喻的最初理解,还是基于自己的思维惯性,从自然的二分理论里面得到的一些感悟。虽然一开始觉得有点可笑,但后来想想,觉得这对于理解囚徒们得心理,并且尤其是对理解柏拉图的这个关于洞穴比喻的意义,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所谓自然的二分理论,是把自然机械的二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意识中理解的自然,二是作为意识的原因的自然。作为意识中理解的自然是事实的自然,他本身包含了事物的一些为我们所感知的特性,如质地、颜色、热度等;而作为意识的原因的自然,则是推测出的产生这种特性的原因,比如我们说火发热是由于它在通过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等。之所以可以这样表达,是因为在基础科学中,人们基本上都无动于衷的默认这样的理论:当自然在感觉意识中向我们显露时,不把自然拖进与心灵的关系中就不能对自然作出一个完美一致的解释。也正由此,二分的自然又通常在人们的心灵上汇合,表现为某种显现自然的流出物。所以说的简单些,二分的自然也就是事物的原因和心灵对原因的反映。 回到“洞穴”的比喻中来。在洞穴里,人们所看到的洞壁上的影像可以算作是在意识中理解的自然,也就是心灵对原因的反映。按传统的二分理论,这必然会引起人们对其原因的探索,这样才能使得人们得到一个完美的解释。然而洞穴里的人们并没有这么做,甚至有人想告诉他们的时候他们也不愿意去听,而要说那人是个疯子。这种现象,可以很好的说明囚徒们的无知,就像房龙的《无知山谷里》的村民——或许房龙的《无知山谷》也就是据此改编的,但我更想说的是按照二分理论所探讨的现象与原因的关系,也就是前文所讲的,它所显示的人们此生所知的事物与这些事物超于生活之外的理念的关系。 有人说,把图书馆的书全部都烧掉,只留下一本,就可以重建整个图书馆,这本书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因为在后人所研究的许多问题中,在柏拉图那里都已经又了雏形。在“洞穴”的比喻中,挣脱锁链的人走出了洞穴,找到了洞壁上影像的原因,看到了太阳下真是的一切,这也正是他对无知的突破,对真理的探索。它在后人的眼中,似乎总有着这么一个暗示,即要保持住对事物的敏感度,不要因习惯了它而对其默然视之,而是一定要不失时机的去探求它,去寻求真理的源泉。在现象与本质之间,我们绝不能麻痹自己的双眼,努力

柏拉图的洞穴寓言

柏拉圖的洞穴寓言 在《理想国》第七卷当中,柏拉图曾经以洞穴的比喻来描述人类知识的本质。他秉持一贯的想像式对话写着: 苏格拉底(以下简称苏):我要你想像下列这个情境,看看人的天性开明或无知到什么程度。想像有一个地洞,洞穴的开口朝向外面的阳光,但是洞穴本身在地下很长。在洞穴里有一群从小就被监禁的囚犯,他们的双脚与脖子都被铁链紧紧绑住,以致于只能向前看而不能转头。在他们背后上方烧着火,在火与囚犯之间有一条走道相通。这条通道的前端矗立着一堵墙,这堵墙就像是表演皮影戏时,介于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布幕。 再假设这道墙之后有人正在搬运各种束西,包括用木材或石头制造的人形或动物。很自然的,这些人里有些在谈話,有些沉默不语。 设定好场景后,柏拉图开始描述他想像中的对话: 葛乐康(柏拉图的兄长古希腊哲学家,以下简称葛):真是古怪的景象,古怪的囚犯。 苏:这都是依据真实生活描绘出来的,我可以这么回答你。请你告诉我这些可怜的囚犯,除了火炬的光亮投射在洞穴墙上的影子之外,能不能看见自己或者身边的囚犯? 葛:假若这些囚犯沒办法转过头去,那他们怎么能看得见呢? 苏:那么,他们看得见在通道上被搬运的那些东西吗?

葛:当然不行。 苏:如果他们可以彼此交谈,那么他们会不会认为自己看见的影子就是真实的事物? 葛:这是难以避免的。 苏:假如他们面前的墙会反射声音,你认为他们会不会觉得通道上有人说话时,其实是由墙上的影子所说出来的? 葛:他们只能这样想。 苏:所以,囚犯们会相信这些物体的影子就是真实的了? 葛:这是难以避免的。 这则寓言最后是,有个囚犯逃脱了束縛,逐渐走向充满阳光的洞外世界,他开始能分辨出真实物体与壁上影子的不同,他看到了真实世界的情形,看到太阳的光芒与阳光所形成的阴影,他了解过去在洞穴里的那些影子根本不是真实事物,而他那些被捆绑的囚犯朋友根本不知什么是自由与真实。 于是他回到洞穴里想告诉他同伴外界的情形,结果他竟无法适应洞穴里的黑暗,当他描述外界情形时,竟被取笑他眼睛瞎了,根本沒人相信他。 这个古老寓言具有多重象征与意喻:代表理性的光明与混沌的黑暗相对;人的感官是受蒙蔽的,但你也有可能是那位挣脱锁链的人;我们怎知自己认知的“真实”是不是幻影?只是某事物的投射? 对柏拉图而言,现实界只是观念界的投影,我们感官中感觉到的现实事物都只是那火光映照在壁上搖晃的影子,只是“真实的摹本”。

西哲史作业·有关柏拉图洞喻理论

由柏拉图的洞喻想到的 柏拉图的洞喻说:那些缺乏哲学的人可以比作是关在洞穴里的囚犯,他们只能朝一个方向看,因为他们是被锁着的,他们的背后燃烧着一堆火,他们的面前是一座墙。在他们与墙之间什么都没有,他们所看见的只有他们自己和他们背后的东西的影子,这些都是由火光投射到墙上来的。他们不可避免地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而对于造成这些影子的东西却毫无概念。最后有一个人逃了洞穴来到光天化日之下,他第一次看到了实在的事物,才觉察到他此前一直是被影子欺骗的。如果他是适于做卫国者的哲学家,他就会感觉到他的责任是再回到洞里去,回到他从前的囚犯同伴那里去,把真理教给他们,指示他们出去的路。但是,他像说服他们是有困难的,因为离开了阳光,他看到的影子还不如别人那么清楚,而在别人看起来,他仿佛比逃出去以前还要愚蠢。 我觉得那个走出来的人想要说服洞穴里的人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无论他用什么办法,语言也好,动作也好,图画也好,任何形式的描述本身就像是墙上的影子,从逃出者这里所传达出的一切都只不过是太阳这个大火炬下的一副更大更美的投影。对囚犯们而言,相信眼前的黑影,和相信逃出者口中的花花世界并无分别,并且如果他们相信那个更明亮的真实世界,那么他们之前的人生就被否定了而他又被铐在洞里,无力走出去,那么抛弃过去而又得不到未来,他的存在也就面临严峻的挑战。没有了历史的支撑和希望的指引,人生顿时一片茫然,仅仅孤立地活在当下,这有什么意义呢? 要使洞外的世界变得值得相信,只有让每个囚犯自己走出洞看一看。但这又是不可能的,从出生时他们就被绑着。束缚导致愚昧,愚昧使他们屈服于束缚。并非囚犯们更喜欢洞中的黑影而是他们被锁着,他们没有选择。而当第一个人获得自由的时候,他很自然地逃了出来,他会逃说明显然他在摆脱束缚之前,早就对眼前的世界有所怀疑了,这时所有的人仍和他在同一状态,所有人都怀疑过,只是在束缚之下,在没有自由的情况下,精神的放飞显得比现实的囚禁更加残酷。 枷锁是什么呢?枷锁是人类自身的局限性,人不是神,人生下来就不是完美的。灵魂囚禁在肉体之中,而个人又囚禁在社会之中。 人是有限的,人有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在体能与智能上,人都不是万能的,因而我们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忙于基本的生存,同时也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知识,学得越多,越发现宇宙的浩瀚,自我的渺小,苏格拉底说:“智慧是自知无知。”人类是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东西。人类从兽类进化而来,或者说,人类带着原罪降生世间,肉体这个容器,带着许多不好的东西,贪婪、暴力、懒惰、短暂……对于一头兽来说这些都没什么不对的,相反,这正是它们的生存之道。而人受到了灵魂的感召,意识到了自己,人类就开始追求真、善、美,追求永恒,想要向着神去靠近。这就像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与超我,肉体对灵魂有束缚。 由于自身的不足,为了克服无力与无知,人和人聚到一起,形成社会。社会通过分工,将个人的力量整合起来,变得强大又效率。但在这一过程之中,个人将自己奉献给了社会,他不再像从前那么独立了,社会给了他生存的保障,但使他遗忘了如何一个人活下去。孤独是和自我并存的,因为没有人能看到我眼中的世界,没有人能体会我心中的感受,当人与人达成一种共识,其实是通过相同的权衡的办法得出了相同的结果。坚持自我,也是坚持孤独,放弃孤独,也是放弃自我。豪猪两难,靠远了可能被冻死,靠近了会扎伤自己。社会在人从兽类带来的劣根性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枷锁:财富,地位,荣誉……这些东西所威胁的已不再是个体的生存而是个体的存在。一个社会的制度为我们描绘了它的骨架与经脉,它借此吸

柏拉图(ParetoDiagram)排列图

第4章柏拉图(Pareto Diagram)排列图 一、前言 由生产现场所收集到的数据,有效的加以分析、运用,才能成为有价值的数据。而将此数据加以分类、整理并作成图表,充分的掌握问题点及重要原因,则是目前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而最为现场人员广泛使用于数据管理的图表为柏拉图。 二、柏拉图的由来 意大利经济学家V.Pareto(1848-1923)在1897年分析社会经济结构时,赫然发现国民所得的大部份均集中于少数人身上,于是将所得的大小与拥有所得的关系加以整理。发现有一定的方程式可以表示,称为[柏拉图法则]。 1907年美国经济学者M.O.Lorenz使用累积分配曲线来描绘[柏拉图法则],也就是经济学所谓的劳伦兹(Lorenz)曲线。 美国品管专家J.M.Juran(朱兰博士)将劳伦兹曲线应用于品管上,同时创出[Vital Few, Trivial Many] (重要的少数,次要的多数)的见解,并借用Pareto的名字,将此现象定为[柏拉图原理]。 [柏拉图]方法,由品管圈(QCC)的创始人日本石川馨博士介绍到品管圈活动中使用,而成为品管七大手法之一。 三、柏拉图的定义 1.根据所搜集的数据,按不良原因、不良状况、不良项目、 不良发生的位置等不同区分标准而加以整理、分类,从中寻求占最大比率的原因、状况或位置,按其大小顺序排列,再加上累积值的图形。 2.从柏拉图可看出那一项目有问题,其影响度如何,以判断 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针对问题点采取改善措施,故又称为ABC 图。(所谓ABC分析的重点是强调对于一切事务,依其价值的大小而付出不同的努力,以获至效果;亦即柏拉图分析前面2-3项重要项目的控制)。

:特性要因分析图

第5章:特性要因分析图 (Characteristic diagram ) 一. 前言 所谓特性要因图就是当一个问题的特性(结果)受到一些要因(原因)的影响时,我们将这些要因予以整理,成为有相互关系且有系统的图形。简言之就是将造成某项结果(特性)的诸多原因(要因),以有系统的方式(图表)来表达结果与原因之间的关系,“某项结果的形成,必定有其原因,设法使用图解法找出这些原因来”这概念是由日本品管大师石川馨博士首先提出的,《特性要因图》又因是石川馨博士于1952年所发明,又称“石川图”。其主要目的在阐明因果关系,亦称“因果图”,因其形状与鱼骨相似,故又常被称呼为“鱼骨图”。 二. 1. 原因追求型:以列出可能会影响制程(或流程)的相关因子,以便进一步由其中找出主要原因,以此图形表示结果与原因之间的关系。 2.对策追求型:此类型是将鱼骨图反转成鱼头向左的图形,目的在于追寻问题点应该如可防止,目标结果应如何达成的对策,故以特性要因图表示期望效果(特性)与对策(要因)间的关系。 三. 如何绘制特性要因图 1. 确定特性:在未绘制之前,首先须决定问题或品质的特性为何?一般来说,特性可用零件规格、帐款回收率、制品不良率、客户抱怨、设备停机率、报废率等与品质有关或是以和成本有关的人事费、行政费等予以展现。 2. 绘制骨架,首先纸张或其他用具(如白板)右方划一“□”填口决定的特性,然后自左而右划出一条较粗的干线,并在线的右端与接合处,划一向右的箭头。 3. 大略记载各类原因:确定特性之后,就开始找出可能的原因,然后将各原因以简单的字句,分别记在大骨干上的“□”加上箭头分枝,以余度约600划向干线,划时应留意较干线稍微细一些。各大要因记载可以4M+1E :人员(Man )、机械(Machine )、材料(Material )、方法(Methed )、 要因 要因 特性 要因 要因 要因 要因

请你简述柏拉图的“洞穴比喻”

“洞穴比喻”出自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比喻讲:在一个洞穴的底部关押着一群面对着墙站立着的囚犯,这些囚犯被铁链牢牢地锁住,一点也不能动弹,头都不可以转动。在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面有人举着各种各样的雕像走过,火光将这些雕像的影像投射在墙壁上。那些囚徒就以为这些影像就是真实的事物。洞穴的环境可用下图表示: 洞壁上的影像 囚徒 矮(被举的雕像)墙 沿墙走的人 火 洞口 太阳 直到有一天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束缚,看到了火光下的雕像,才知道原先看到的只是一些影像。而当他继续走到洞外,看到阳光照耀下的万物,才知道那些雕像也不是真正的事物本身,只是对事物的摹仿。这时他还不能直接看太阳,而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等他逐渐适应了环境,他才最终看到了太阳,并发现这是他看见其他事物的原因。 这个比喻的喻体有:洞壁上的影像、雕像、火光、太阳和太阳下的万物。它们分别喻指:幻象、事物、善、至善和万有的理念。此外,洞穴把世界分成了两个部分—洞内世界和洞外世界;前者喻指可见世界即现象世界,后者喻指可知世界即理念世界。 柏拉图用“洞穴比喻”实际上可作为柏拉图理想国发展的内在线索,其中包含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哲学王”思想。柏拉图试图从一个非现实界的、彼岸的理念出发(即从向善出发),途经“洞穴”(即人们迷惘于其中的表象世界),再经过“四线段”说(即依次通过印象、感觉、理智和辩证法),到达“太阳”下面(即见到真实的理念世界),看到远古的神(即建立完满的理想国)。 但现实却向他展示了另外的图景:人们砸碎了原来的“洞穴”(即否定了原来的现实世界),却进入了一个更大的“洞穴”(即个人由于突然摆脱了束缚而又寻不到确定性时的茫然无所依的心态),而且连原来墙壁上的影子也看不到了,更无从说通向洞口的小路和“等候”在外面的“太阳”。 概要 洞壁上的影像 囚徒 矮(被举的雕像)墙 沿墙走的人 火 洞口 阳光 影像、雕像、火光、太阳和太阳下的万物。它们分别喻指:幻象、事物、善、至善和万有的理念。且洞穴分隔现实、理念两个世界。 柏试图从彼岸的理念出发(即从向善出发),途经“洞穴”(即表象世界),再经过“四线段”说(即依次通过印象、感觉、理智和辩证法),到达“太阳”下面(即理念世界),看到远

品管七大手法之4——柏拉图(排列图)

第4章柏拉图 77 第4章柏拉图(Pareto Diagram)排列图 一、前言 由生产现场所收集到的数据,有效的加以分析、运用,才能成为有价值的数据。而将此数据加以分类、整理并作成图表,充分的掌握问题点及重要原因,则是目前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而最为现场人员广泛使用于数据管理的图表为柏拉图。 二、柏拉图的由来 意大利经济学家V.Pareto(1848-1923)在1897年分析社会经济结构时,赫然发现国民所得的大部份均集中于少数人身上,于是将所得的大小与拥有所得的关系加以整理。发现有一定的方程式可以表示,称为[柏拉图法则]。 1907年美国经济学者M.O.Lorenz使用累积分配曲线来描绘[柏拉图法则],也就是经济学所谓的劳伦兹(Lorenz)曲线。 美国品管专家J.M.Juran(朱兰博士)将劳伦兹曲线应用于品管上,同时创出[Vital Few, Trivial Many] (重要的少数,次要的多数)的见解,并借用Pareto的名字,将此现象定为[柏拉图原理]。 [柏拉图]方法,由品管圈(QCC)的创始人日本石川馨博士介绍到品管圈活动中使用,而成为品管七大手法之一。 三、柏拉图的定义 1.根据所搜集的数据,按不良原因、不良状况、不良项目、 不良发生的位置等不同区分标准而加以整理、分类,从中寻求 占最大比率的原因、状况或位置,按其大小顺序排列,再加上 累积值的图形。 2.从柏拉图可看出那一项目有问题,其影响度如何,以判断 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针对问题点采取改善措施,故又称为ABC 图。(所谓ABC分析的重点是强调对于一切事务,依其价值的大 小而付出不同的努力,以获至效果;亦即柏拉图分析前面2-3 项重要项目的控制)。 1 / 20

柏拉图-特性要因分析图

柏拉图(Pareto Diagram) 一、前言 由生产现场所收集到的数据,有效的加以分析、运用,才能成为有价值的数据。而将此数据加以分类、整理并作成图表,充分的掌握问题点及重要原因,则是目前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而最为现场人员广泛使用于数据管理的图表为柏拉图。 二、柏拉图的由来 意大利经济学家V.Pareto(1848-1923)在1897年分析社会经济结构时,赫然发现国民所得的大部份均集中于少数人身上,于是将所得的大小与拥有所得的关系加以整理。发现有一定的方程式可以表示,称为[柏拉图法则]。 1907年美国经济学者M.O.Lorenz使用累积分配曲线来描绘[柏拉图法则],也就是经济学所谓的劳伦兹(Lorenz)曲线。 美国品管专家J.M.Juran(朱兰博士)将劳伦兹曲线应用于品管上,同时创出[Vital Few, Trivial Many] (重要的少数,次要的多数)的见解,并借用Pareto的名字,将此现象定为[柏拉图原理]。 [柏拉图]方法,由品管圈(QCC)的创始人日本石川馨博士介绍到品管圈活动中使用,而成为之一。 三、柏拉图的定义 1.根据所搜集的数据,按不良原因、不良状况、不良项目、不良 发生的位置等不同区分标准而加以整理、分类,从中寻求占最 大比率的原因、状况或位置,按其大小顺序排列,再加上累积 值的图形。 2.从柏拉图可看出那一项目有问题,其影响度如何,以判断问题 的症结所在,并针对问题点采取改善措施,故又称为ABC图。 (所谓ABC分析的重点是强调对于一切事务,依其价值的大小 而付出不同的努力,以获至效果;亦即柏拉图分析前面2-3项 重要项目的控制)。 3.又因图的排列系按大小顺序排列,故又可称为排列图。

柏拉图洞穴比喻带来的启示

柏拉图“洞穴比喻”带来的启示 摘要:本文通过对柏拉图著名的“洞穴比喻”的分析与解读,得到了一些独特的启示。关键词:柏拉图洞穴囚徒太阳现象本质理念 一、柏拉图简介 柏拉图(Plat,公元前427-前347)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1] 二、洞穴比喻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有一群人世世代代居住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犹如囚徒,身体也无法转动,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徒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后来,其中的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个别囚犯被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们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什么也

Qc七大手法之柏拉图

第六章柏拉图77 第六章柏拉图(Pareto Diagram) 一、前言 由生产现场所收集到的数据,有效的加以分析、运用,才能成为有价值的数据。而将此数据加以分类、整理并作成图表,充分的掌握问题点及重要原因,则是目前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而最为现场人员广泛使用于数据管理的图表为柏拉图。 二、柏拉图的由来 意大利经济学家V.Pareto(1848-1923)在1897年分析社会经济结构时,赫然发现国民所得的大部份均集中于少数人身上,于是将所得的大小与拥有所得的关系加以整理。发现有一定的方程式可以表示,称为[柏拉图法则]。 1907年美国经济学者M.O.Lorenz使用累积分配曲线来描绘[柏拉图法则],也就是经济学所谓的劳伦兹(Lorenz)曲线。 美国品管专家J.M.Juran(朱兰博士)将劳伦兹曲线应用于品管上,同时创出[Vital Few, Trivial Many] (重要的少数,次要的多数)的见解,并借用Pareto的名字,将此现象定为[柏拉图原理]。 [柏拉图]方法,由品管圈(QCC)的创始人日本石川馨博士介绍到品管圈活动中使用,而成为品管七大手法之一。 三、柏拉图的定义 1.根据所搜集的数据,按不良原因、不良状况、不良项目、不良 发生的位置等不同区分标准而加以整理、分类,从中寻求占最 大比率的原因、状况或位置,按其大小顺序排列,再加上累积 值的图形。 2.从柏拉图可看出那一项目有问题,其影响度如何,以判断问题 的症结所在,并针对问题点采取改善措施,故又称为ABC图。 (所谓ABC分析的重点是强调对于一切事务,依其价值的大 小而付出不同的努力,以获至效果;亦即柏拉图分析前面2-3 项重要项目的控制)。 78 品管七大手法 3.又因图的排列系按大小顺序排列,故又可称为排列图。 四、柏拉图的制作步骤

特性要因分析图

特性要因图 特性要因分析图 (Characteristic Diagram) 一.前言 所谓特性要因图就是当一个问题的特性(结果)受到一些要因(原因)的影响时,我们将这些要因加以整理,成为有相互关系且有系统的图形。简言之就是将造成某项结果(特性)的诸多原因(要因),以有系统的方式(图表)来表达结果与原因之间的关系。[某项结果的形成,必定有其原因;设法使用图解法找出这些原因来]这概念是由日本品管大师石川馨博士首先提出的。特性要因图又因为是石川馨博士于1952年所发明,所以又称[石川图]。其主要目的是阐明因果关系,也称[因果图];又因为它的形状与鱼骨相似,故又常被称呼为[鱼骨图]。 二.特性要因图 1.原因追求型:以列出可能会影响过程(或流程)的相关因子,以便 进一步由其中找出主要原因,并以此图形表示结果与原因之间 的关系。 WHY?

2.对策追求型:此类型是将鱼骨图反转成鱼头向左的图形,目的在于追求问题点应该如何防止,目标结果应如何达成的对策。故以特性要因图表示期望效果(特性)与对策(要因)间的关系。 三.如何绘制特性要因图 1.确定特性:在未绘制之前,首先应决定问题或质量的特性是什么?一般来说,特性可以体现为零件规格、帐款回收率、产品不合格率、客户抱怨、设备停机率、报废率等与质量有关或是以和成本有关的人事费、行政费、材料费等。 2.绘制骨架:首先在纸张或其他用具(如白板)右方划一 “□”填上决定的特性,然后自左而右划出一条较粗的干线,并在线的右端与“□”接合处,划一向右的箭头。 图示: 3.大略记载各类原因:确定特性之后,就开始找出可能的原因,然后将各原因用简单的字句,分别记在大骨上的“□”加上箭头分枝,以斜度约60°划向干线,划时应留意较干线稍微细一些。各大要因记载可由4M +1E:人员(Man).机械(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ed)及环境(Environment)等五大类着手寻找。 4.依据大要因, 再分出中要因:细分出中要因的中骨线( 同样为 特性 特性

柏拉图制作步骤

举例: 某月统计A产品生产中的不良项目及不良数量,统计结果为:黑点14pcs,白点8pcs,划伤4pcs,凹点10pcs,气泡5pcs,流纹2pcs。用以上不良统计数量作出柏拉图。 第一步:数据整理(依次从最高向最低排列) 第二步:插入图表 ①先选择上图所整理的数据(除去合计一列),然后点击菜单→插入→图表→自定义类型→两轴线-柱图,出现下图所示:

②出现上图所示之后,点击:下一步→下一步→下一步→完成,柏拉图雏形作成,如下图所示: 第三步:图表中Y轴左右两边的刻度整理 ①鼠标右键点击图表Y轴左侧,出现下图所示 ②点击坐标轴格式,出现下图,然后将“最小值”设置为“0”,“最大值”设置为“43”(不良数量的总数为43)

然后点击确认,再用同样的方法点击Y轴右侧,将“最小值”设置为“0”,“最大值”设置为“100%”(不良数量的总百分比为100%),“主要刻度单位”设置为“25%”,然后图形如下所示: 第四步:柱图调整(柏拉图的柱子之间是没有空隙的)

①鼠标右键点击图中柱图,然后点击:数据系列格式,如下图所示: ②然后点击选项,然后将“分类间距”设置为"0" ,勾选“依数据点分色”(为了不良项目区分更加明显,也可以不选) 然后确定,就得出柏拉图啦

第六步:百分比“源数据”选择区域调整(百分比的第一个数据为不良最高所占比例) ①将百分比源数据第一个数值前面的单元格设置为“0”。 ②鼠标右键点击图表,选择源数据,然后在“系列”点击“不良比例(%)”,将值的选定区域的开始的单元格设置成前面设置为“0”的单元格数值。如下图所示,然后点击确定。

产品质量统计与柏拉图分析

产品不良统计表 组别:缝制一组 产品检验数量:3864件 不合格数:900件 不合格率:23.29% 柏拉图 900 98.77% 100% 96.55% 81090% 86.22% 72080% 63068.89% 70% 54060% 45048.33% 50% 36040% 27030% 18020% 9010%线迹不良漏缝/扭/皱缝制不良长短/不对称商标不良其它 435件185件156件93件20件11件 备注:1.从以上图表中看线迹不良、漏缝/扭/皱、缝制不良这三项问题占总不合格率86.22%; 2.以上线迹不良、漏缝/扭/皱、缝制不良这三项请生产部主管、班组长重点分析原因,并采取相 应的改善措施,在后续的生产过程中加以纠正改善,降低产品不合格率,提升产品质量。

组别:缝制二组 产品检验数量:3422件 不合格数:400件 不合格率:11.69% 柏拉图 400 98.75% 100% 95.00% 36088.25% 90% 32080.00% 80% 28070% 24057.50% 60% 20050% 16040% 12030% 8020% 4010%线迹不良件漏缝/扭/皱其它缝制不良长短/不对称商标不良230件90件33件27件20件5件 备注:1.从以上图表中看线迹不良、漏缝/扭/皱、这两项问题占总不合格率80.00%; 2.以上线迹不良、漏缝/扭/皱这两项请生产部主管、班组长重点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善 措施,在后续的生产过程中加以纠正改善,降低产品不合格率,提升产品质量。

组别:缝制三组 产品检验数量:2651件 不合格数:433件 不合格率:16.33% 柏拉图 440 97.92% 100% 92.61%95.61% 39690% 87.30% 35280% 30870% 60.05% 26460% 22050% 17640% 13230% 8820% 4410%线迹不良件漏缝/扭/皱长短/不对称商标不良缝制不良其它 260件118件23件13件10件9件 备注:1.从以上图表中看线迹不良、漏缝/扭/皱这两项问题占总不合格率87.30%; 2.以上线迹不良、漏缝/扭/皱、这两项请生产部主管、班组长重点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善 措施,在后续的生产过程中加以纠正改善,降低产品不合格率,提升产品质量。

对柏拉图“洞喻”的一点浅见

对柏拉图“洞喻”的一点浅见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业 在韩连庆老师的指引下,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课程的学习,我对中国哲学、日本哲学和西方哲学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下面我就希腊哲学中柏拉图的“洞喻”谈一谈自己的浅薄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在《理想国》第七卷中,柏拉图通过“洞喻”理论来对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进行了阐述。柏拉图虚构了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可让一道亮光照进来。有些人从小就住在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被绑了起来,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像囚徒一样只能看着洞穴的后壁。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着发出火光。在火光和囚徒之间有一条路。沿着路边筑有一带矮墙,就像演傀儡戏时设的屏障一样。有一些人拿着各种器物高过墙头从墙后面走过,有的还说话。这时,各种器物在火光的投射下在洞穴后壁上留下了他们的阴影。因此,洞中的囚徒天天看到的都是这些阴影而不是事物本身,然而他们却认为看到的阴影就是事物本身,除了阴影之外没有什么别的实在。如果有一天有一人解除了桎梏,能够走动并看到了火光,他会由于不习惯而感觉很痛苦,而且无法看见那些他原来只看见其阴影的实物,即使别人告诉他以前他看到的不过只是阴影,他也认为过去看到的阴影比现在看到的事物更真实。如果有一天有人硬拉着他走出洞穴,见到了外面的阳光,他也会觉得眼前金星乱串,以至于无法看清任何一个真实的事物。然而经过一个适应的过程之后,他就可以就事物本身看事物了。这时他发现,太阳正是主宰可见世界一切事物的原因。于是,他觉得即使忍受任何苦楚也不愿意再回到洞穴过囚徒生活了。即使他回去,告诉他们过去他们看到的只不过是阴影,洞穴里的人也会认为他到上面走了一趟就把眼睛弄瞎了,人们甚至会把这个说胡话的人杀掉。这就是柏拉图“洞喻”理论的主要意思。柏拉图的这个比喻看似平常,然而通过这个比喻他说出了关于人类认识的一番大道理。 在课堂上,韩老师已经结合《五百年后》(又名《THX 1138》、《未来世界》)和《楚门的世界》等电影生动而形象地阐述了“洞喻”理论。下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自己对“洞喻”理论的一点浅见: 1.柏拉图的“洞喻”理论可以理解为:(1)人类的认识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片面性和偏见。人类能够做到的是,意识到这种局限性、尽可能地减少片面性和偏见。(2)现象世界与真实世界永远有差距,现象部分地反映现实,但也会扭曲现实。人只能尽可能接近真实世界,不能够彻底完全地把握真实世界。(3)人类之间的沟通的困难有认识论的根源。实际上,人间的歧见、纷争、冲突,很大程度上与这种沟通的困难有关。无知的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持一种独断论的立场,不能以弹性的态度、开放的胸怀,来对待不同的思想。 2.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这也是不断走出洞穴的过程。从更高的认识水平看,此前较低的认识阶段就好比处于洞穴中的囚徒。比如,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正在从事的探讨反物质或暗物质的工作。如果他的实验真的能够证实他所猜想的,即宇宙间有反物质和暗物质存在,并且占90%的比例,是我们以前没有发现的,是现有的手段和方法无法观测到的,那么就意味着,此前人类科学所认识的世界只在10%左右的范围内。它会让人突然意识到,此前我们是在一个多么狭小昏暗的洞穴中来认识这个世界的。 3.柏拉图认为,像他那样的哲学家真正把握了事物的“理念”,也就是真实的世界。这样的人走出了洞穴。但是,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他未免过于自信。实际上,我们可以把柏拉图所讲的那个囚徒所居的“洞”理解为多层级的,你可以从一个洞穴中走出来,获得新的见识,但你仍然在更大的洞中,这个洞是无限的,没有人能够完全走出洞穴,人类永远在洞穴中。柏拉图的哲人虽然走出了洞穴,但仍然居于古希腊的洞穴中,就是说,他不能超越古希腊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