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音乐-初中

火把节-音乐-初中
火把节-音乐-初中

《火把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财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2、通过让学生聆听音乐、视唱乐曲主题并听辨、分析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彝族音乐的文化特点,了解彝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及文化。

3、了解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形象时的作用,学会用肢体语言表现乐曲情绪。

教学重点与难点:

唱会乐曲的两个主题,感受体验乐曲描绘的音乐情绪。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打击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听乐曲《快乐的啰嗦》问:大家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么?你听到这首乐曲后有什么样的感觉?有没有想跳舞的感觉?老师即兴表演几个动作,引出彝族音乐的特点,欢快热烈边歌边舞。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彝族乐曲《火把节》请大家欣赏。

二、新授:

1、介绍火把节。(出示图片彝族服饰)

2、聆听乐曲第一主题,说出这段乐曲是几拍子的?速度怎样?表现了怎样的场景?(火把节的场景。)

3、跟琴学唱第一主题

4、再次聆听音乐,说出乐曲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你能听出哪件乐器的声音,引出打击乐的节奏。(镲的节奏和鼓的节奏)

5、边拍击节奏边哼唱主题。

6、聆听第二主题,说出这个主题与第一个主题风格上有什么不一样?(从旋律、节奏、乐器音色等音乐要素上考虑。)

7、哼唱第二主题

8、小组创编活动:

拍击节奏为主题伴奏。

老师教几个简单的彝族舞蹈动作,让学生给主题伴舞。

也可以做个小小指挥家随乐曲指挥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这首彝族音乐《火把节》,从中感受到了少数民族音乐的巨大魅力。这首乐曲是交响组曲《云南音诗》的第四乐章,曾多次作为独立曲目在音乐会上演出,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好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让我们把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论彝族火把节的意义

论彝族火把节的社会意义 摘要:各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来源于绚丽多彩节日背后浓郁的人文精神,及其深层凝聚和高度浓缩的文化价值。民族传统节日,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审美的核心,富含深层价值观,蕴涵重要的文化意义。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川、滇、黔、桂各地彝族都要隆重欢度传统火把节。彝族传统火把节,具有祈求农作丰产,进行礼德教育,实施民间文艺传承以及整合彝区的文化意义。 我出生在云南大理,在这里遍布着很多的少数民族,其中彝族的火把节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作为汉族的我们也在过着火把节,但是我们当地过的是农历二十五,比彝族晚一天。但是火把节是一个属于彝族人民的节日,是他们的另一个春节。火把节对于彝族人来说具有不一样的意义。 一.祈求农作丰产 火把节,对于每一个彝人来说,是一个集祈丰、祭祖以及娱乐为一体的传统节日。其中,农业祈丰是其最为重要的核心内涵。它主观上采用敬天祭祖、转田、照岁、送火把等仪式,在客观上起到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首先,火把节通过以一年为周期生产时序象征,来强化人们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时间观念。火把节期间,每村每寨都要竖立高二、三丈的大火把,按平年扎十二台,润年扎十三台,象征一年的周期,这是一年时间的聚合符号,而且用火燃烧的象征手法表现出来,火将十二台燃尽表示一年十二月的结束,和太阳行使一个周期的时间秩序一致。漾濞彝族自治县鸡街乡过路巴村过火把节,“燃火把即以村寨为单位或是三、五户人家相约,在村前村后的路口上竖起火把。火把高大一、二丈,扎成台数,平年扎十二台,闰年扎十三台,在火把尖端插上纸做的升斗和彩旗,升斗四面写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丰人寿’、‘四季发财’等字样,火把上挂满了包有硬币的小包子和各种水果……除扎大火把外,各家各户还扎小火把,人少的扎一把,人多的扎数把,有的家庭一人扎一把。 其次,举行火把节各种祭祀仪式,在心理上采取进行自我提示和丰产祈祷。旨在说明火把节是万物成熟,日归星回的重要时刻,这个时刻是一年耕种即将收成的关键时节,一定

火把节之歌

教案 导入: 猜一猜 云披红日恰衔山, 列炬参差竞往还, 万朵莲花开海市, 一天星斗下人间。 板书:火把节之歌 王充闾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彝族火把节的来历及其彝族人民的精神。 先学后教(一) 预习检测(这些字你会读吗?) ?彝族淬水轴心?遮天蔽日吞噬心痛如焚?蒿杆祈祷箐毡

?硕大寻觅瘟攒聚?衔翱翔 ?走近作者 王充闾,当代作家,笔名汪聪,1935年出生于辽宁盘锦。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散文随笔集《春宽梦窄》、《清风白水》、《沧桑无语》《淡写流年》《面对历史的苍茫》等。 ?火把节有关知识 先学后教(二) 1、火把节神圣在什么地方? 2、彝族人怎样在节日上狂欢? 3、火把节在彝族人心目中有哪些意义? 先学后教(三) 你喜欢文中哪些语句?为什么? (提示:古诗、谚语、修辞) 悟主旨 本课讲述了()族的民族风情, 介绍了()的来历,赞扬了 ()族人民()

()的精神。 写作特色 1、场面描写渲染了热烈的气氛; 2、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 文章中还有一个写作手法是什么? 插叙:作用提示: (1)补充情节.推动情节发展;(2)解释说明的作用. 迁移训练 阅读《元宵狮舞》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段写道:“有一种美,总在徐徐绽放”。 结合下文思考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有点题的作用,引出下文,设置悬念。 2、第三段在写“狮舞”之前插写调皮伢子模仿大人的唱段有什么作用? 插入这段文字既渲染出当时的热闹气氛,也衬托出“狮舞”之前人们翘首以待的心情。 3、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火把节之夜教案

《火把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火把节》丰富学生对彝族音乐特点的感知,并认识阮(ruǎn)。 2.能分辨乐曲三段体的曲式结构。 3.能说出“火把节”的概况。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阮,能够听辨出阮的音色。 2.能够听辨出乐曲的两个乐段的不同。 教材分析: 阮是我国民族弹拨乐器中很有特点的乐器之一。 现在使用的改良阮分为四种:低阮、大阮、中阮、小阮。三弦或四弦,有品,按十二平均律装置。阮的演奏技巧不是很复杂,演奏方法及符号与琵琶相同。右手指法有弹、挑、双弹、双挑、分、滚、划等;左手只按音。小阮主要用于演奏旋律;中阮、大阮、低阮主要担任和声伴奏。四种阮的音色圆润而丰厚,颇具特色,并且自成一族。在乐队中可起强有力的作用。目前民族管弦乐队中主要使用大阮和中阮。 《火把节》共分为三段,在一个简单的引子后,具有浓郁彝族风味的慢板A 段主题轻柔地出现,旋律轻柔、优美。B段热烈奔放,展示了人们手擎火把载歌载舞的情景。最后A段再现,显得优美有韵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少数民族的节日非常多,其中火把节就是彝族人最著名的节日,关于火把节,还有一个传说呢。 今天我们就到彝族朋友的火把节上去看一看。(欣赏“火把节的传说”动画。) 二、介绍彝族的火把节 彝族的火把节盛名天下,从每年的农历6月24日起,连续三天三夜,彝族人民在宽广的草地上纵情歌舞、赛马、斗牛、射箭、摔跤,到了晚上,青年男子就点燃火把,穿行于田野山村之间,以驱除妖魔,保佑平安。密密的火把犹如一

条长龙在山道、田间缓缓游动,场面十分壮观,与此同时,处处点燃篝火,男女老少围着篝火欢乐歌舞,直至深夜。 三、欣赏乐曲 1.初听乐曲《火把节》音频。师:火把节真是盛大的节日,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乐曲《火把节》。 提问: (1)同学们能听出这首乐曲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吗?音色有什么特点? (2)这首乐曲具有哪个少数民族的风格特点?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阮的历史有近2000年了,有大、中、小之分,常用的是中阮和大阮,他们有四根弦,演奏时左手持琴,右手用拨子演奏。这首《火把节》是用中阮演奏的。中阮的音色柔和,表现力很强。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中软和琵琶有什么异同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1)、相同点:都是民乐器,都是四根弦。(2)、不同点:琵琶声音脆一点,中阮声音浑厚点;琵琶是用假指甲,右手五个手指弹的,而中阮是用专有的弹片弹的。 2.听辨乐段。完整聆听乐曲《火把节》。 提问:请说出这首乐曲速度有什么变化?根据速度的变化可以分成几个乐段?学生聆听并回答。师:这首乐曲的速度是慢-快-慢,根据速度的变化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3.欣赏第一乐段 (1)初次聆听第一乐段。提问:这段音乐描绘了什么情景?它的情绪、速度是怎样的?请将适当的速度和表情术语填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2)教师出示第一乐段谱例,学生演唱旋律。 (3)再次聆听第一乐段,学生小声跟音乐哼唱旋律。 4.欣赏第二乐段 (1)初次聆听第二乐段。提问:请用语言描述这一乐段表现出的情景和第一乐段有什么不同,你是根据哪些音乐要素听出来的?请将适当的速度和表情术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杨艳芳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1) 彝族火把节民俗现象分析........................................................................................ - 1 - 彝族火把节民俗基本分析................................................................................ - 1 - 彝族火把节为何为民俗以及所属类........................................................ - 1 - 彝族火把节存在的地域和藏于的人群.................................................... - 1 - 彝族火把节的基本形式............................................................................ - 2 - 彝族火把节传承情况................................................................................ - 2 - 内涵文化情况............................................................................................ - 3 - 彝族火把节民俗变异情况分析........................................................................ - 4 - 群众参与度变化........................................................................................ - 4 - 形式变化.................................................................................................... - 4 - 社会交往内涵变化.................................................................................... - 4 - 影响彝族火把节民俗传承变异的因素分析.................................................... - 5 - 受环境与人口的影响................................................................................ - 5 - 受文化的创新与移入................................................................................ - 6 - 文化的丧失................................................................................................ - 6 - 因人类价值观的改变................................................................................ - 6 - 我认为30年后的彝族火把节民俗的传承情况 ..................................................... - 7 - 将会继续保留、消亡及会保留但有所变异的习俗........................................ - 7 - 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 7 - 火把节的社会教化功能的扩大................................................................ - 7 - 由宗教性向经济功能的演变.................................................................... - 7 - 娱乐功能的扩大........................................................................................ - 8 -

七年级语文上册《火把节之歌》教案苏教版本

《火把节之歌》 教学目标 复备栏1.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 家火把节的来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受彝族火把节的热烈 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 助学生在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 的优良美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 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 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火把节,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火把节”:同学们,这个节日你们一定不陌生吧!能用你 们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介绍一下吗?(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加 深对火把节的了解。)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 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

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2.教师谈话,导人:同学们,彝家人的火把节就非常有特色。他们也热情地邀请我们去欢度他们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彝家人的火把节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课前广泛地搜集有关的资料,在资料的搜集和阅读中,丰富对火把节的认识和了解。再通过课堂的反馈、交流,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火把节的整体认知。同时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和借助资料学习课文的习惯。)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学交流在读和书写生字上的注意要点。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并根据图片、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头帕披毡山寨矫健摔跤嫉妒蝗虫 激情四溢数不胜数不屈不挠兴高采烈不约而同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4.给课文分段。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通过小组自读,化难为易,简单的内容自己学,复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克服学生独立学习的畏难情绪,还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全班读一读。 (3)教师:这一课的生字比较多,而且有些字还比较难写。你能不能

小学音乐《火把节之夜》教案2

《火把节之夜》教案 教学内容: 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教学目标: 1、能静心、专注地欣赏音乐,并能听出音乐中各段落不同的情绪和速度,能随着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2、初步了解、了解火把节的概况和民族乐器“阮”,能初步辨认“阮”的音色。 3、学会几个彝族的舞蹈动作,并随着音乐表演;学习演奏手鼓,为乐曲伴奏。 教学重点: 认识民族乐器“阮”,能听辨出“阮”的音色。 教学难点: 能听辨出乐器两个乐段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现傣族欢乐情景的歌曲《欢乐的泼水节》,今天我们要到彝族的山乡去“旅游”,参加他们的火把节。 介绍彝族的火把节:彝族的火把节盛名天下,每年的农历6月24日起,连续三天三夜,彝族人民在宽广的草地上纵情歌舞、赛马、斗牛、射箭、摔跤,到了晚上,青年男子就点燃火把,穿行于田野山村之间,以驱除妖魔,保佑平安,密密的火把犹如一条长龙在山道、田间缓缓游动,场面十分壮观,与此同时,处处点燃篝火,男女老少围着篝火欢乐歌舞,直至深夜。 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二、欣赏乐曲,展开想象。 1、介绍乐器:中阮——好像是一把大的月琴,它的历史有近2000年了,有大、中、小之分,常用的是中阮和大阮,他们有四根弦,演奏时左手持琴,右手用拨子演奏,中阮的音色柔和,表现力很强。 2、提出欣赏乐曲的要求。 首先要集中注意力,否则就听不出其中的妙处了;其次,要能记住乐曲的主题旋律,最好能

跟着哼唱几遍;再者,听音乐要能根据音乐的标题和意境展开联想和想象,想象越丰富,你对乐曲的理解就越深,对音乐语言就越熟悉;最后,还要注意演奏乐器的音色。 3、初听乐曲,现在让我们首先做到第一点,集中注意力,聆听乐曲。随着教师学唱,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4、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为A、B两段旋律填上速度和表情用语。 三、复听乐曲,能根据音乐的标题和意境展开联想和想象。 四、小结。 同学们对于彝族火把节有了一定的认识了,可以回家把这个传统节日与父母分享哦。

二中初中银杯音乐教案

《银杯》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唱歌曲《银杯》,了解蒙古歌短调歌曲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艺术实践,渗透和运用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和独特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银杯》,启发学生在浓郁的情境中感受蒙古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蒙古音乐。学情分析: 1、学生优势: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感情的方式也有明显变化,学生能够简单表述所听音乐不同段落的对比与变化。因此在音乐的理解上只需要引导即可。学生可以用歌词帮助自己理解音乐。 2、学生劣势:学生的识谱能力差,学唱谱子时要慢要细。学生能够有艺术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却不能运用音乐术语进行描述,也缺乏对音乐情感发展变化的简要表现形式。 教学重点:1、通过学生课前查阅相关的音乐文化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教学难点:1.通过模仿、表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浓郁的情境中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征,了解蒙古的风土人情,进而产生对草原及蒙古人民的喜爱之情。2. 用欢快、热情的情绪演唱歌曲《银杯》了解蒙古族长调、短调音乐的区别。 3. 通过聆听,联想和讨论,自如的随着音乐创造性的再现蒙古族人民款待宾朋的热闹场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电子琴蒙古族礼仪用品等教学过程: 课前以“do”为主音的八度音阶构唱。 一、新课导入:“星光大道”开场,老师身着蒙古族服饰进入课堂。 老师:同学们,今天为了迎接毕老师来鄂尔多斯做客,老师特意穿上了漂亮的蒙古族服饰,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毕老师

火把节对彝族来讲就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火把节对彝族来讲就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所有节日中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在整个的节日过程中所有的彝家,人不做饭,只吃肉、喝酒。肉叫“砣砣肉”是剁成一块块的猪肉或羊肉煮熟,沾上盐和辣椒粉吃。酒叫“杆杆酒”:用细竹子掏空了杆子插在酿好的米酒中吸着喝。彝族过火把节时,一到夜晚,各村寨即点燃火把,炬火散布游动于田野山乡,颇为壮观。彝民用火炬照田,占岁丰收。民间传说,过火把节是要引谷穗出来看火把,耍火把是为了扑灭秧苗的病虫害。节日期间,有的地方要杀猪宰牛祭神;有的地方每户要抱一只鸡到田里去祭“田公地母”。民间认为,火把可以驱鬼除邪,故点燃火把后要挨家挨户走,边走边往火把上撒松香,谓此为“送祟”。火把节期间还有各种社交文化娱乐活动,各村寨举行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斗羊、摔跤、射箭、拔河、打秋千等。路南石林圭山一带的斗牛、摔跤比赛尤为闻名。斗牛前,各村寨要选出代表参加,并将经挑选的膘肥体壮的牛牵到会场,群众身着节日盛装前来观看。届时由一有威望的人宣布比赛开始,于是锣鼓喧天,长号齐鸣,鞭炮震耳,一对对男女青年在赛场四周弹起大三弦,跳起欢乐的舞蹈。在万众欢腾中,参赛者将一头头滚瓜溜圆、体大角尖的公牛牵入会场,接受裁判员的检验过目。裁判员一声令下,主人按照事先选择的对手,将牛放出,任其格斗。凶猛的公牛扬蹄翘角,向对方冲去,角对角地顶挖,直到将对方斗败为止。优胜者可获得场边标杆上挂着的球形彩红。斗羊是最好玩的,羊的前半身都被剪去了羊毛,只留下后半身和尾巴, 火把节期间另一项重要比赛是摔跤。参赛者身穿短裤,赤膊上阵。开始时互相拥抱,以示友好。裁判员一声令下,便相扑角力,奋勇拼搏,最后以把对方摔倒、双肩着地为胜。比赛场面极为壮观。一处摔跤,八方相聚,盛装的群众从四面围观,欢呼喝采。小伙子们背着大三弦,带着竹笛;姑娘们背着自己精心绣制的花挂包,赛前赛后,奏起欢乐的乐曲,跳起欢乐的舞蹈,使比赛充满热烈的气氛。 火把节又是青年男女交往,选择配偶的良好机会。节日期间,他们共举火把为嬉,并欢聚于山间田野,举行簧火晚会。青年男女在篝火下相互弹唱,尽情歌舞,彻夜不息,从中寻求自己心爱的对象。斗牛比赛中的优胜者和摔跤能手,往往成为姑娘们所追求和爱慕的人。 发明的小故事 起初,爱迪生发明的石蜡纸,只是普遍运用于食品,糖果的包装材料上,后来他尝试在蜡纸上刻出文字轮廓,形成一张石蜡刻字纸版,在纸版下垫上白纸,再用墨水的滚轮从刻字的石蜡纸上滚一滚,奇妙的事发生了,白纸上出现清楚的字迹。之后又经过多次的改良试验,1976年,爱迪生开始量产他发明的复印机,一下子,机关,学校,事业单位,团体都采用这种蜡纸油印机。由于爱迪生复印机大受欢迎,风行全球,使得爱迪生深切体验到,应该发明人们普遍而且深切需要的东西。 同步发报机 早期的电报机,一次只能传递一个讯息,而且不能同时交换信号,由于爱迪生本身是电报技师,便著手改良传统发报机,制造出二重发报机,1974年又研发出四重发报机,也就是同步发报机。在无线电还没有发展的当时,同步发报机是一项重大的突破。 改良电话机 我们都知道,现代电话是由贝尔所发明的,事实上,电话能够清晰的接收与发话,要归功于爱迪生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突破传统的窠臼,制造出碳粉送话器,一举提高了电话的灵敏度,音量,接收距离,否则,我们现在打电话时还是会常常:喂!喂!听不到啊,听不清楚啦。 留声机诞生 1877年12月的一个夜里,梦罗园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微微颤抖著,不是因为寒冷,而是因为他们听到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录音:「玛琍有只小绵羊,毛色白皙像雪样,不论玛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火把节》教案及说课稿-最新范文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火把节》教案及说课稿-最新范文 【导语】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展现了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品德.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认识6个字,学会11个字,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⑵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受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⑵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⑵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难点: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3.关键: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受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介绍火把节,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火把节”:同学们,这个节日你们一定不陌生吧!能用你们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介绍一下吗?(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加深对火把节的了解.)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2.教师谈话,导人:同学们,彝家人的火把节就非常有特色.他们也热情地邀请我们去欢度他们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彝家人的火把节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课前广泛地搜集有关的资料,在资料的搜集和阅读中,丰富对火把节的认识和了解.再通过课堂的反馈、交流,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火把节的整体认知.同时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和借助资料学习课文的习惯.)

《银杯》

《银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歌曲,了解蒙古短调歌曲的调式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想象的能力。 2、情感目标:通过理解歌曲,启发学生在浓郁的情境中感受蒙古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蒙古音乐。 【教学重、难点】 1、把短调的含义贯穿教学过程中,从而了解短调的调式特点。 2、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引导学生唱出蒙古歌曲的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采用听唱、模唱、教唱、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用“呜”音练唱歌曲旋律,开嗓练习 二、导入部分 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它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这节课,首先我们要欣赏到的是一组美丽充满吸引力的图片,我们一起看一看。(点击课件,播放音乐,展示图片) 师:同学们,这是哪个民族的民族风情呢? 师:那每一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民族音乐。由此产生了中国特有的民歌,那同学们呢,你们都会唱哪些具有蒙古族风味的歌曲呢? 师:那首先我们来体会一下,将要听到的这首歌曲是不是这种风味? ……(听歌曲,同学们各抒己见) 师:谢谢同学们,那你们能听了这首歌之后你的感觉吗? 师:那你们从哪里听出是蒙古歌曲的?(学生回答:旋律悠长音域宽广) 师:你的回答非常棒,知道这首歌是谁演唱的吗?(学生回答:腾格尔) 师:歌名叫什么?(学生回答:《蒙古人》) 老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课外歌曲的学习是丰富的,我们的祖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它独有的特点,老师演唱的这首《蒙古人》在节奏上很自由,旋律上也比较悠长,特别是尾音拖得很长,音域也很宽广,这就是蒙古族民歌长调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新授歌曲 1、直接揭示课题,引出短调。 师:下面,我们就再来学习一首具有蒙古短调的歌曲《银杯》,而短调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这就需要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歌曲学习来体会了……(采用多媒体出示歌词) 2、理解歌词,发挥想象力 师:首先,我们来看歌词,请同学们从歌词里充分发挥想象力,告诉我,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同学们各抒己见) 老师小结:你们的想象力很丰富,这是蒙古人民在宴请宾客时演唱的歌曲。蒙古人特别好客,当主人敬客人酒的时候,就会载歌载舞、高唱宴歌,表示对宾客的盛请, 3、初听歌曲,感受短调特点。(播放歌曲视频) 师: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歌曲,一起感受蒙古短调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特点。(学生观看

遵义市仁怀市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火把节之歌》

遵义市仁怀市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火把节之歌》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积累运用 (共7题;共23分) 1. (3分)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腊酒浑________ 鸡豚________ 叩门________ 2. (4分)下列每组词语都有错别字,指出并加以改正。 (1)颠沛咬牙切齿低媚顺眼________ () (2)晦气鸡另狗碎风尘苦旅________ () (3)唏嘘长途跋涉穷困了倒________ () (4)呵斥生死祸福连声喏喏________ () 3. (2分)下列有关传统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十八岁)加冠的礼节,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 B .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C .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 D . 愚,常用于自称的谦称,比如称自己的见解为“愚见”。 4. (2分)找出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A . 在如何提高初三课堂效率的问题上,老师听取了广泛同学们的意见。 B . 读《望岳》,只有理解了作品内容,走进了诗人心灵,才能读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C . 恒大晋级亚冠决赛受到万众瞩目,恒大决定再次提升亚冠票价,决赛次回合的主场比赛最低票价很可能涨到大约500元左右。 D . 是否高度重视人才,是重庆成为“全球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十座城市”之一的原因。 5. (5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并作一些解释;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 6. (2分)下列各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秋风萧瑟,洪波拥起。 B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C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D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旋。 7. (5分) (2017七下·宁波期中) 追星是青少年寄托希望和理想的一种表现。大多数明星都有一技之长,或在体育竞技上,或在艺术上。加上其外观或英俊潇洒,或风姿绰约,体现了美的风采,年轻人常常被他们吸引,从思想、行为和外表等去模仿学习。为正确引导学生追星行为,顺应个人的心理追求。学校团委决定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课火把节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课火把节教案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掌握“矫健、嫉妒”等词语意思。 3、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是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教学重点: 课文的第二、三部分,体会火把节时彝族人民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 教学难点: 从火把节的传说中体会彝族人民的勇敢与坚强。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民间故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脉络结构。 3、初步体会彝族人民火把节的热情。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火把节”是那个民族的节日吗?(彝族)你知道那些和火把节相关的知识? 简介彝族及火把节,出示相关图片: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节日的传统节日,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公主五谷丰登。火把

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 二、初读课文,交流预习内容。 1、自读课文,回顾预习内容。 2、小组交流预习内容。 三、巩固练习,检测预习。 1、认读词语:蒿枝犄角 头帕披毡山寨矫健摔跤嫉妒 蝗虫宰牛羊熊熊烈火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不屈不挠人声鼎沸兴高采烈 2、形近字: 寨()矫()跤() 赛()娇()狡() 塞()骄() 寒() 3、近义词:矫健——强健激动——感动 反义词:矫健——柔弱激动——冷静 4、听写词语:披毡山寨嫉妒 5、理解词语。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段轮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同桌交流。 2、默读课文,想想可以分成几部分?试概括出每部分的内容。 (同桌交流)各组派代表说一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4)写欢迎人们到大凉山和一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第二部分:(5——10)写火把节是激情四溢的盛典。 第三部分:(11——13)写彝族火把节是一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象征,是极具纪念意义的节日。

歌曲《银杯》教案

第三单元草原牧歌 (第一课时) 歌唱《银杯》、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白庙乡中心校 郭峰亮

第三单元草原牧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2、学唱蒙古族祝酒歌《银杯》,有情感的演唱。 3、体验蒙古族的歌曲风格,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学重点: 1、准确地演唱《银杯》旋律。 2、在歌曲中体验蒙古族的热情豪爽,并能在演唱情绪上表达。 教具准备:电子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课部分: 营造氛围 课件播放:德德玛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视频,老师与学生一起欣赏。 欣赏后问:演唱者是谁?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回答:德德玛蒙古族 1、介绍《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曲作者:阿拉腾奥勒,内蒙古通辽市人,1968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原一级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原理事,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主席,内蒙古音乐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 演唱者:德德玛,内蒙古额济纳旗人,中国著名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现为中国国家一级演员,内蒙古德德玛音乐艺术专修学院院长。被誉为“草原上的夜莺”。1979年,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使她红遍大江南北。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用诗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草原美景:绿草如海、鲜花烂漫、碧水清波、晚霞夕照、彩蝶纷飞、百鸟歌唱、毡包犹如白莲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犹如珍珠撒……这就是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宁、美满、舒畅的生活,更是牧民双手托起的幸福大厦。 2、引导学生抓住音乐要素的特点,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及其鲜明的民族风格。 3、聆听德德玛的音色,感受女中音歌唱家的演唱风格。 师:同学们好,刚才我们欣赏了古草原的祝酒歌曲,现在让我们一起和草原的牧民一起共同来欢庆节日,请听歌曲《银杯》。 二、《银杯》歌曲教学 1、完整地聆听范唱,观看歌曲录像《银杯》。 2、复听,跟音乐按节奏读歌词。 3、在感受、演唱歌曲的基础上,注意控制歌曲的节奏、速度及旋律中的大跳。 4、随琴轻声演唱旋律。 5、随琴轻声演唱歌曲。 6、有感情演唱歌曲,表现出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情感。 7、模拟蒙古族同胞唱酒歌时,要注意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如:敬酒、

彝族火把节作文400字

彝族火把节作文400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彝族火把节作文400字,欢迎阅读参考。 彝族火把节作文400字【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是一朵奇葩,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这香味弥漫着中华大地。其中,最具魅力的就是彝族了。彝族的魅力具体表现在火把节上。火把节庆祝共三天。第一天是祭火。在这一天,村村寨寨的人都要宰牛杀羊,欢聚一起分享,并且准备酒肉祭祖。到指定的地方拿起篙草扎成的火把,点燃祭台上的圣火。父母都带着孩子游走田边,向孩子讲述古老的传说。第二天是传火。青年们要骑马、斗鸡、斗牛、摔跤,而姑娘们就要唱起歌,跳起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则是选美大赛了。年老的长辈,要按照传说中的女孩一样善良、漂亮、温柔的美女,跟传说中的男子一样勇敢、强壮、勤劳的美男。再让美男、美女带动大家一起载歌载舞。第三天是送火,是把火把节推上高潮的时刻。夜幕降临,大家高举手中的火把,再把火把扔在一个地方,堆起一个火堆。所有的人拉起手,在火堆外围成一个圈,对着火堆一起唱歌跳舞。看着电视上这么高兴的彝族兄弟姐妹,我也恨不得钻进电视机里和他们一起载歌载舞。多么有趣的火把节啊! 彝族火把节作文400字【2】 彝族的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传与云南,贵州,四 1

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等族也过这一节日。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本词条将从彝族火把节起源、传说、主要活动和意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 火把节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首领集会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以精明的智慧和对丈夫执着的爱恋,找到丈夫的尸体并顺利安葬,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石林彝族撒尼人视火把节为纪念民众与恶魔斗争胜利的节日;武定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火把节之歌》原文阅读 苏教版

火把节之歌 这是一个火的民族,它的历史就是一条火的长河。 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火把节,实际上是彝家古老的祭火节。 在凉山彝族群众心目中,火是圣物,它能够净化一切。年节祭品要一一在火上转三圈,或将一块石头烧过,经淬水冒出蒸汽,再将祭品在上面绕三圈以除掉一切污浊。他们视火为神物,视锅庄、火塘为神之所在,严禁人畜践踏与跨越。猎人、牧人常用的引火绳,在家要挂在屋壁上方,用后只能用手压灭而不许用唾沫淹灭。火是中心,哪里有了火,哪里便会围上一圈人,火成了凝聚人们的轴心。 人类最初一代的文明,是被火焰照亮的。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关于火的崇拜、火的禁忌的习俗。然而,像我国彝族那样,把火的崇拜神圣化,并以节日形式固定下来,同预祝丰收相结合,却是不多见的。 关于火把节,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旱情十分严重,庄稼长得瘦弱不堪。可是,天神仍然派出差役,下界催租逼债。人们苦苦求饶,还是颗粒不留,统统被收走。这激怒了英雄惹地豪星,决心把这个恶差除掉。结果在六月二十四这天,在比赛摔跤时,把他摔死了。正当人们欢庆胜利的时候,天神放出天虫,遮天蔽日的天虫转眼之间便把一片片庄稼吞噬净尽。豪星看了心痛如焚,情急生智,动员男女老幼采来蒿杆扎成火把,漫山遍野燃烧起来,经过九天九夜的激战,终于消灭了天虫,保住了即将收获的庄稼。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也为了祈祷丰收,年年都点燃火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火把节。 我们来到凉山时,恰好赶上了农历六月二十四的彝族火把节。吃过早饭,大家就乘车来到普格县五道箐乡拖木沟的一处非常开阔的草坪,四周天然隆起,形似看台,上上下下已经坐满了人,据说达三万多。彝家有一句谚语:过年是嘴巴的节日,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意思是,过年讲究吃好喝好,而火把节讲究的是穿戴打扮,好玩耐看。放眼望去,尽是姑娘们的七彩裙、花头帕、

初一语文上第13课火把节之歌教案

初一语文上第13课火把节之歌教案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读全文,识读生字,理解生词。 3.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学习重难点】 1.通读全文,识读生字,理解生词。(重点) 2.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吗?(彝族)你知道哪些和火把节相关的知识?(简介彝族及火把节,出示相关图片)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大凡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恭祝五谷丰登。火把节大凡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盛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 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 二、自主预习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吞噬(shì) 寻觅(ì) 攒聚(cuán)

涅槃(pán) 翱翔(á) 氛围(fēn) 亢奋(àng) 禁忌祈祷 全神贯注循规蹈矩按部就班 2.解释词语。 心仪:心中仰慕。 攒聚:紧紧地聚集在一起。 全神贯注:贯注,集中在一点,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循规蹈矩:指遵守规矩,一点也不敢轻举妄动;也形容拘泥保守,不敢有任何变动。 按部就班:原意是指按照分段布局的需要而安排好层次,选择、组织好词句;后来表示按照一定的条理、步骤做事。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明确:主要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火把节的来历。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围绕“火把节”依次写了哪些内容? 简介彝族火把节——火把节的传说——火把节上“选美”——火把节的狂欢场面——举行火把节的严重意义。 (1)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从“兴高采烈”,“都穿上节日盛装”,“忙着烧火宰鸡,准备节日饭莱”,体会到人们盼望、喜悦之情。)

《火把节》教案设计

语文S 版:《火把节》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爱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5、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有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6、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重点难点: ⑴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⑵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全作探究,整体把握盲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1、词词卡片。 2、搜集彝家火把节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搜集彝家火把节的图片及过火把节的一些情况。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默读思考:课文是分哪向部分写的,你是根据什么划分出来的?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节日?说说过节的情况和心情。 2、我国有56 个民族,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特有节日,我们今天就去参加彝族的火把节吧(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3、课文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了课文,你对彝族火把节有了哪些了解? 2、你最喜欢哪些场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3、说说彝族火把节的来历,了解了这个传说,你想到了什么?相互交流。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1、采取个人读、小组读、指名读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大家听。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2、进一步搜集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资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