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老舍小说的创作特色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老舍小说的创作特色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老舍小说的创作特色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老舍小说的创作特色:

一、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二马》中把中国国民性的解剖放进了世界民族之林这个大手术室中,具有宏阔的视野,也从独特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崭新的透视。显示了老舍开阔的文化意识。《猫城记》中对中国社会现实、中国传统文化母体身上的毒瘤,其剖析达到了相当深入的地步。《离婚》中直面现实,把小市民的庸俗无聊与官府的衙门的黑暗腐败连结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批判意识已经达到自觉的程度,因而具有界碑的意义。《骆驼祥子》《月牙儿》对底层贫苦市民的热情而深具痛惜之情的注视,形成了文化批判的另个侧面,深入到了抨击社会制度的层次。《四世同堂》表达了老舍希望在民族战争的烈火中清算历史遗传病的新的思想高度,满怀着对民族性更新的信念。

二、以北京下层市民社会为中心,是老舍为自己的文化批判所开拓的领域。中国人的国民性在市民阶层中体现得相当充分与全面,而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的古城。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

三、鲜明强烈的“京味儿”。1、写北京、北京人、北京的文化和民情风俗,北京的景观和地理风貌。2、“京味儿”表现在语言上,老舍小说的语言在北京口语基础上的提炼,简短生动,但一般不同于北京的方言土语。

四、幽默的格调。幽默格调多样,具有几重性。既有温厚的同情,又有峻厉的讽刺。对下层贫民与某些小人物,他嬉笑怒骂的笔墨后面,不无辛酸、苦涩。对市侩、汉奸他的笔端喷出了无情的怒火。早期的两部长篇有点铺排“为幽默而幽默”。《二马》则有所控制,是透出了灵气的幽默;《离婚》标志着他幽默风格的成熟。获得了“笑中有所思”的艺术魅力。

论述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点:

1.歌咏爱情与理想。徐志摩的单纯信仰包括“爱”、“自由”、“美”,实际上,是相当宽泛的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这就决定了徐志摩诗歌思想的多样性。

2.灵动飘逸的浪漫抒情风格。对情感的抒发,在徐志摩的诗歌中,主要体现在两类感情:一种是激烈峻急的感情,可以看做是“高调抒情”;一种是轻柔舒缓情感,也可以说是“柔调抒情”。

3.旋律优美,具有音乐性:押韵、平仄和音尺。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绘画美:用词讲究色彩;音乐美:要有节奏感和旋律。

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

老舍作品主要有四个艺术特色: 一、语言幽默。 老舍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曰〉》)的态度。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笔调。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还有"幽默大师"、"笑匠"之称。他的早期作品中夹杂一些纯粹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义的穿插。他那"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的性格,使他的讽刺,缺乏鲁迅的冷峻和锋利,更多一些温情和轻松,由此形成他的独特的幽默风格。从30年代中期起随着对于国家的灾难和生活的严酷有了更多的体验, 老舍的笔调变得激愤严肃起来,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调,为人称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仍然经常出现机智俏皮的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会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后期作品中,作家让不少人物笑着向昨天告别。所有这些,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妙趣——升华了的幽默。 二、京味十足。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三、题旨鲜明。 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比如五卅运动期间,"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日战争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大二下,现代文学(一))

语言的大师 ——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摘要:老舍先生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特色,决定了他的文学风格。独特的语言艺术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其娴熟的语言技法有着独特的构成和形成方式。运用语言要素和语用角度等诸多手法,使文章语言拥有多种特色:幽默风趣、俗白精致、富含的潜台词,浓郁的“京味”,等等。让人不禁感叹语言大师的深厚功底。 关键词:老舍、语言大师、语言特色、“京味”、幽默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他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地幼年和少年时代。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说唱艺术,这种阅历有利于他日后创作的平民化与“京味”风格的形成。1 研究和回顾20 世纪的文学创作与语言发展, 老舍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可靠而且充满生命激情的语言范式。无论从其口语艺术、遣词造句特色, 还是从意韵俱全的描写, 多姿多彩的修辞, 或者从其作品所展现的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心理, 都足以让后来者欣喜惊叹。其实, 老舍的文学语言也经历了一个由实录到提炼, 由铺张到凝重的艺术化过程。1922 年, 老舍的短篇小说《小铃儿》发表, 便可以看出其试验的影子; 到1925 年《老张的哲学》, 老舍的语言风格就初见端倪了。此后的一大批中短篇小说面世, 到六十年代《正红旗下》,老舍文学语言已炉火纯青。这个过程体现了老舍对白话文的探索过程。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如果一个作家的语言不好,也许他写的事情很重要,但是因为语言不好,没有风格,大家不喜欢看;或者当时大家看他的东西,而不久 便被忘掉。不能为文学事业积累财富。传之久远的作品,一方面是因为它有好的思想内容,一方面也因为它有好的风格和语言”。老舍先生被称为语言大师,很大程度上与他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是分不开的。除了一般文学语言所具有的特点,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还具有他自己独特的特点。2 一、幽默风趣 张清常先生曾认为老舍作品的语言是“提炼过的, 艺术性的, 有丰富表现力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页。 2《论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范成祥,东京文学,2009年第6期,第32页。 1

浅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老舍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中度过了艰难的少年时代。他自幼就和挣扎在黑暗社会最底层拉洋车的、修房的、剃头的、卖唱的和教书的等各行业的下等人相交往。因此,他不仅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而且同他们在感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热爱他们的好品质,同情他们的苦难,关心他们的命运。他的作品多描写劳动群众的生活苦难,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他的作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笔者试着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老舍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对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下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会与文化的表现者与批判者。就他所提供的市民形象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来看,几乎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够与他相比。在他的笔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剃头匠、洋车夫、说相声的、演鼓书的、开茶馆的、打拳舞棒的、三姑六婆、八旗子弟、娼妓、巡警等等市民阶层的各类人物,真是无所不有。 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保守、闭塞的。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老舍十分擅长描绘家境小康的旧派市民形象。如《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牛天赐传》中的牛老者和牛老太太,《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及其儿子天佑,《离婚》中的张大哥,还有一些毫无专长、专靠“吃铁杆儿庄稼”的八旗子弟,基本都是属于这一阶层。他们有的是小商人,有的是小职员,家境小康,吃穿不愁。他们生活在中国古老的城市里,也保持着最古老旧的生活情调,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法封建性的人伦关系。因而,善良、驯顺而又保守、因循、中庸,怯懦,还有浓厚的宗法封建色彩是他们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特

论老舍戏剧艺术特色

论老舍戏剧的艺术特色 容摘要: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唯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无疑他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语言运用的别具风格,形成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他的戏剧结构设计的别具匠心,打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他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与他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创作意识是分不开的,这也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笔者试从几个方面讨论老舍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产生独特戏剧艺术特色的成因和对《茶馆》和《龙须沟》等作品的分析,从戏剧冲突、结构、人物和语言等方面阐述老舍戏剧独特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老舍、戏剧创作、艺术特色、戏剧冲突、朴素自然、结构、语言幽默、民族性、今京味护话剧

老舍先生生于一八九九年,卒于一九六六年,满族正红旗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作为中国唯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为中国现代话剧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许多话剧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中的经典。作者生活的年代为十九世纪末到文化大革命,创作期由1924年开始到1966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动乱的时期,而老舍更是经历了“五四”运动后进入新主义革命阶段的社会变革,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1946年到1949年在美国从事写作和演讲活动,所以老舍的作品是时代历练的结果,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结晶。他虽然在话剧创作的时间上晚于田汉、禺、夏衍,而且开始创作的多为抗战宣传剧,其成就和影响远不如田、、夏三人,但他却后来居上,在社会体制大转型、意识形态一体化的20世纪50年代,创造出了《龙须沟》、《茶馆》等传世精品,开辟了中国话剧的新时代。 老舍对新时期以来的戏剧创作有着直接、集中、鲜明、突出的影响,它甚至形成了一个“茶馆派”。比如叔阳、龙云和何冀平等人,在进行戏剧创作时都深

(完整word版)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艺术

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性幽默 说起老舍,在众人的印象中,大多都会先想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经典作品。然而,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小说却绝不逊于他的长篇和戏剧,尽管他一再表示自己不善于写短篇小说,并不认为短篇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更难于长篇。他自己也曾说过:“短篇想要见好,非拼命去作不可。”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作品,宛若一朵朵绚丽之花,他们以生命为根,真实为干,在“活文字”的土壤上面向世人绽开着。我于其间也发现了一些让人为之一笑,背后却反思不已的文章,例如《马裤先生》《开市大吉》《善人》《有声电影》等,这些短小精悍的小说给我的震撼不亚于《骆驼祥子》等,这些短篇中蕴含的丰富的多样的讽刺艺术和幽默手法,让我领略到了作者的另类幽默。下面我就结合这四篇短篇小说来谈谈自己对于老舍先生讽刺性幽默手法的粗浅认识。 老舍说过:“讽刺与幽默在分析时有显然的不同,但在应用上永远不能严格的分隔开”。老舍许多幽默作品中确实含有强烈的讽刺倾向,然而,老舍最终成为一个“幽默作家”而非“讽刺作家”,显示了老舍在这个问题上理智与情感的实际取舍。正如老舍自述:“我失去了讽刺,而得到了幽默。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幽默,在老舍看来:“首要是一种心态”,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他所指的实际上是一种人生观的表现,从这样的心态去观察体验人生,彼我皆有弱点,应怀着爱心、善意去对待别人的弱点,以“笑的哲人” 的大度,去对待芸芸众生的俗欲、顽固、愚蒙等。他所追求的就是“笑的哲人”的态度,即相当于“哲人”的含有深意的笑,是看透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人生哲学的艺术表现。 老舍在《谈幽默》一文中提到“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地写出来。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不但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处一想,人寿百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笑”。他认为幽默是对不和谐的发现,要求作家看出社会的欠缺来。在该文中,他还转引切斯特顿的“在事物中看出一贯的,是有机智的。在事物中看出不一贯的,是个幽默者”。以此来说明幽默作家必须具有极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将生活中一切可笑之事、自相矛盾的事,具体地加以描画和批评。因此,与其将老舍的幽默看作一种运用语言的技巧,不如将其看作一种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观察力强,才能将生活中一切可笑之事,相互矛盾之事看出来,想象力强,才能在抓住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用幽默的话来解释它,使人在笑中有所体悟。 所以,在老舍的幽默中,虽然有笑料,也有逗乐,但这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始终是以悲悯的心理、同情的心态来关注社会的欠缺、人生的苦难等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他在写一个可笑的人物时侯,包含着这样的可能性,你我都有可能成为他,他可能是你和我,这样的一种“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所以老舍的幽默给人的阅读感觉是平等、善意、宽容。老舍是大众的良心,他对底层的百姓有着天然的情感。他从未居高临下地哀怜胡同里的穷人,而仿佛是他们的代言人,在残酷中透出爱意,以至在灰色人生中竟也溢出些许的快活。 在《马裤先生》这篇小品、漫画式小说中,一个小人物的鄙俗相在作者的白描勾勒下活灵活现。小说的一开始便说到火车在北平还没开,接着重点人物“马裤先生”就上场了,为什么叫他这个名字呢?就是因为他睡在上铺,穿着一条马裤,却穿着“青缎子洋服”,“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登青绒快靴”,一个打扮不

理解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

理解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 总的概括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又十分突出的地位,与矛盾、 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顶峰。老舍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老舍远离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语言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一、题材: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 1)从题材来说,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 民等不同的一系列人物。 2)老舍擅长描写北京市民尤其是下层贫民生活。老舍说过:“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条色彩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三年写作自述》)。表现市民社会时,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认”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3)在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旧派”,保守、闭塞,“乡土”中国 的子民。在这一方面其艺术风格体现在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面的批判。 讲课要涉及到的作品分析:1929年写成的长篇《二马》中,老马一个“迷信、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舍有意把老马放到异国情境中去刻画,试图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背景下更明显地突出落后国民性的背谬之处。1932年的《猫城记》反应作者当时反主流的思想情绪,寄托在一部寓言体小说所构设的荒诞世界中。 还有将市民生活方式中所体现的人生观以其文化根底加以展示。这一类最引人注目的是《离婚》中张大哥的刻画。小说以开头就用夸张的笔墨介绍:“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的使命:做媒人和反对离婚”《离婚》所描写的张大哥的家庭纠纷及其危机,可视为传统的民族生存方式的危机。小说辛辣的揭示了张大哥的“哲学”困境。最后,张大哥成了悲剧角色,只会绝望的哀叹:“我得罪过谁呢?招惹过谁呢?”---老舍以幽默的笔法,真实地写出了张大哥这类老派市民与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 4)“新派市民”形象的漫画式描写:老舍笔下的这类角色因为嘲讽的意味太浓,刻画并不算深入,又类型化的倾向。 讲课要涉及到的作品分析:《离婚》里的张天真就这种“德行”:“高身量,细腰…….爱看跳舞,假装有理想…..”---一种新潮而又浅薄的角色。《四世同堂》里的祁瑞丰也是这类被嘲讽的“洋派青年”,不过更令人恶心的时“洋”味中又带有汉奸味。 5)批判、排拒资本主义文明的表现底层市民命运的形象。《月牙儿》,在两代人生活道路的分离与相聚背后,隐伏着精神上的分离与合一。耐人寻味的的是,老舍笔下的,矛盾解决的方式,不是母亲的生活向女儿的新思潮靠拢,而是正是母亲的生活真理能够通向真正的觉醒。《骆驼祥子》的底层人民的苦

19秋七语上(RJ)--老舍作品特点

创作题材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老舍的作品中往往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

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再现了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 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语言是加提炼过的北京白话。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他的“白”,让读者易于理解却又颇有深度。用通俗、平白的文字来反应时代和生活,这才是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境界,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然而另一方面,老舍又使用语脱去自然形态的粗糙与随意,炼成金子,使现代的北京口语显出朴素精致如同一具精雕细刻的瓷器。 同样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他认为:“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假荇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因此,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等也都充满了幽默风趣色彩。

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

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语言是加提炼过的北京白话。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他的“白”,让读者易于理解却又颇有深度。用通俗、平白的文字来反应时代和生活,这才是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境界,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然而另一方面,老舍又使用语脱去自然形态的粗糙与随意,炼成金子,使现代的北京口语显出朴素精致如同一具精雕细刻的瓷器。 同样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他认为:“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假荇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因此,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等也都充满了幽默风趣色彩。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无不闪现着他的幽默才华: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从《老张的哲学》问世起,老舍就开始被人称为“幽默小说家”。 老舍先生更是潜台词运用的大师,其代表就是《茶馆》。《茶馆》凭借深刻含蓄的潜台词,有力地丰富了语言的内涵。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第一幕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这两个人一个是西太后的宠奴,一个是讲维新的资产者,二人不期而遇表面上客客气气,骨子里却是兵刃森森。《茶馆》中像这样的台词比比皆是。它引而不发,以弦外之音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 老舍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语言透露着独特的京韵,作品生活气息醇厚,地方风物、民情风俗真实感人。同时用地道的北京话写北京人,本土本色,活泼有趣、质朴自然,生活气息迎面扑来,具有独特的魅力,透出了北京话的神韵,显示北京话活泼的生命力和老舍驾御北京口语的能力。

高考语文专项精练(含答案详解):小说分析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专练

高考语文专项精练(含答案详解): 小说分析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专练 一、专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城市里的牵牛花 王溱 起初她只是想在出租屋里种一小盆牵牛花,那种紫色的喇叭状的小花总能慰藉她思乡的情绪。 可是那盆花却发了疯,绕上只有巴掌大的窗台,缠住单人床的床脚,占领了挂衣服的架子……它铆足了劲掠夺一切可掠夺的,实在没东西了,干脆爬上墙面,很快,四面都成了绿墙。她非常惊讶,你可是牵牛花呀,怎么学爬墙虎? 于是她只好进行修剪。修剪后的牵牛花规整了些,但生长速度反而更快了。夜里当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出租屋时,它已经从窗户溜出去,悄悄入侵了隔壁邻居家。 第二天一早她被“砰砰砰”的敲门声叫醒,一个穿睡衣的小伙急切地说,他家昨夜里被她家的

牵牛花占领了!她跟着他过去一看,可不是,所有东西像披上了绿底紫花的被单,最俏皮的一朵紫花就挂在他的单车把手上。她愧疚地低声道歉。可他却兴奋地大叫,“这太棒了啊,你是怎么种出来的?”他说,他的房间太冷冰冰了,他想种这样一盆牵牛花很久了。 她扑哧笑了,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他们一起修剪了花,他把单车上的花摘下来戴在她头上,她坐上他的单车后座去上班。 然后?然后牵牛花更加肆无忌惮了啊!它先是把整栋楼绕了一遍,紧接着入侵了隔壁楼。眨眼间,整个城中村都成了牵牛花的天下,租客们对这个不速之客倒是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帮人搬家的大叔笑嘻嘻地把绕满板车上的藤扯开,哼着歌一蹬而去;送外卖的小伙摘了一朵插帽子上,吹了个响亮的口哨;还没找到工作的姑娘抚摸着缠住她行李箱的牵牛花,第一次绽放笑容…… 才几天工夫,牵牛花就占领了整座城市,它把所有楼房外墙都铺成了绿色,然后大摇大摆登堂入室。很少见到大片绿色的城里人被这阵容吓住了,报警电话响个不停,有投诉工厂机器被绕住

试论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试论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试论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内容摘要】 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幽默大师,他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本文就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艺术特色:幽默;简练亲切、“京味”+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 老舍语言特色幽默“京味”十足自然率真 正文 老舍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宝库.老舍因此获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也被人们称为语言大师、幽默大师,对于这些美誉他是当之无愧的。因此作为人民的艺术家、语言大师、幽默大师的老舍的作品便成了们更好的精神食粮.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也成了文学爱好者们学习和研究的根本。因此,本文就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幽默;简练亲切、“京味”十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与研究。 一、老舍作品中的“幽默” 所谓的幽默指的是:有趣的、可笑的、意味深长的。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幽默文字不是老老实实的文字,它运用智慧聪明与种种招笑的技巧,使读了发笑、惊异或啼笑皆非受到教育。我们读读狄耿斯的,马克吐温的和果戈里的作品,便能够这个道理。听一段好的相声,也能明白这个道理。”“看透宇宙见得种种要素,而后用强烈的手段写画出来” ①而能引人发笑者为幽默。因此,老舍认为“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② 要想得到幽默:首先要认真学习、博览群书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它是前提,是基础。其次善于观察,并且要思考的深刻。再次要多读,即要认认真真地阅读一些有关幽默语言的文学作品,并且作到能领悟他们的作品内容,而从中受益。最后要善于运用,古人说的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风格 (1)北京韵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的作品语言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样。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言富有北京韵味。 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为老舍运用北京语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老舍一向注重从市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当然,老舍创作时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北京的地方语言,而是经过选择提炼和加工改造,然后再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品中去。 (2)通俗明白 老舍在语言运用上有着自己的一贯追求,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老舍致力于“俗白”,所谓“俗白”就是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自然,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练含蓄、耐人寻味。 比如,《北京的春节》一文,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明白如话,没有难懂的字,没有拗口的句子,没有文雅的辞藻,也没有欧化句式。读起来,我们犹如在听一位长者拉家常、讲故事一样亲切有味。曹禺说得好:“他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谈的。” (3)幽默诙谐 幽默诙谐是老舍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他的语言艺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语言艺术的一个突出标记。老舍说:“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老舍对生活中的幽默极为敏感,并善于以机智与讽刺的形式来表现。作为语言鲜活色彩的幽默,它往往还要借助于其他修

浅谈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

浅谈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 【摘要】:老舍的小说善于使用善意的幽默和朴素的语言来表现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寄托自己对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审视和批判。老舍小说中的幽默引人深思,是含泪的笑,因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本文主要从老舍小说幽默的特点及其内涵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老舍小说幽默特点内涵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老舍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而且在很多方面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内涵。老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时刻表现正在其作品中的幽默艺术无疑是其最大的贡献,也正是这种幽默性使老舍与同时代的很多作家区分出来,获得了独特地位。老舍的作品中时刻充满幽默感,他的小说创作自然也不例外。老舍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娴熟地使用各种语言和修辞手法,使自己的小说带有了极大的幽默性,并成为了自己小说的突出特点。因此,对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小说的内涵和深远意义。 幽默始终贯穿于老舍小说创作的始终,但是这种幽默风格有一个成熟的过程,这表明老舍在不断地加以探索,思考小说的形式与内容的联系。1933年发表的《离婚》标志着老舍小说幽默风格的成熟。以此为界我们可以对其小说中的幽默风格进行时间上的探讨,并阐明存在于这种幽默感背后的东西。 1.老舍小说幽默风格的发展 1.1早期作品 老舍小说中的幽默性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由于个人早期生活经历的影响,他深受北京的平民生活,市井气息以及皇城文化的熏陶,使得自己的小说创作始终带着浓浓的“京味”,表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下北京人的幽默与看待世界人生的观点;而老舍1924年赴英任教至1929年回国,在此期间,他广泛阅读了英国作家如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作品,吸收了英式幽默的一些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幽默风格。因此老舍小说的幽默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有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早期老舍的小说中幽默风格并不成熟,还有为幽默而幽默的刻意性,直到1933年发表的《离婚》老舍的幽默风格才趋于成熟,其独特的艺术品格也形成了。 老舍自英国任教归来后在其小说创作中开始立意追求幽默,进行了一系列的创作实践,这一时期他发表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等小说,集中展示了他的小说创作中的幽默性,同时也向读者和评论家展示了其幽默风格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对其早期小说中的幽默风格进行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可以通过《老张的哲学》以及《二马》进行。 《老张的哲学》是老舍在幽默方面的初试牛刀之作,小说以作家的故乡北京为人物活动的背景,集中展示了当时小市民生活的某些侧面。而且由于老舍受北京传统文化影响颇深,这部作品从地点到人物也就带有了浓浓的京味。在这部作品中老舍的幽默是极为夸张的,幽默性大都来自小说中人物夸张的言行举止以及可笑的思考方式,因此《老张的哲学》中反映出来的幽默带有极大的刻意性,甚至有夸张至失真之嫌,这也是为当时的评论家所诟病之处。 《二马》是这一时期老舍小说的翘楚之作,在幽默风格方面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在《二马》中老舍的幽默不仅借助于人物夸张的言行来表达,而且更多的把关注点聚焦在人物性格方面,表现了老舍小说中幽默风格的内化。这部小说中的

论文:浅析老舍语言特色1

浅析老舍语言特色 内容摘要: 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幽默大师,他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本文就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艺术特色:幽默;“京味”+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与同仁们一同商榷。 关键词 老舍语言特色幽默“京味”十足 老舍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宝库.老舍因此获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也被人们称为语言大师、幽默大师,他的作品便成了人们更好的精神食粮.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也成了文学爱好者们学习和研究的根本。因此,本文就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幽默;简练亲切、“京味”+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 一、老舍作品中的“幽默” 所谓的幽默指的是:有趣的、可笑的、意味深长的。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幽默文字不是老老实实的文字,它运用智慧聪明与种种招笑的技巧,使读了发笑、惊异或啼笑皆非受到教育。我们读读狄耿斯的,马克吐温的和果戈里的作品,便能够这个道理。听一段好的相声,也能明白这个道理。”“看透宇宙见得种种要素,而后用强烈的手段写画出来”①而能引人发笑者为幽默。因此,老舍认为“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②老舍的青年时代正是中国封建帝制的崩溃时代,“五四”成为他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饱受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势力压迫的老舍,一旦触到藏在他心底的反抗的种子便立即萌芽、生长。他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作礼教的奴隶,反对帝国主义维护祖国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做洋奴”。③这成为老舍创作基本指导思想。1922年,开始发表作品《小铃儿》等。在母亲的影响下,他穷而有志,性格刚强,自尊自重,对社会的腐败的落后的现象深恶痛绝,可是又因为他有同情心,因此常常是“半恨半笑”的看待当时世界。他作为一个温和的民主主义者登上文坛,他没有鲁迅作为思想家的深刻,也没有郭沫若式的诗人激情,更不似茅盾一开始就擅长理论思维“笑骂”却又赶尽杀绝。而老舍也是“笑骂”却不赶尽杀绝。他说:

浅谈老舍的小说11

浅谈老舍的作品 汉语言文学112班周红妤 内容摘要 本文从若干作品着手,简要的阐述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舒庆春)的作品特点及其小说刻画的人物的形象特点。另外,根据对老舍先生的典型作品的分析,肯定了老舍先生为反帝爱国做出的文学贡献。 关键词:老舍京味儿人物特点小说作品特点反帝爱国文学贡献 正文部分 一、关于老舍先生 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北京满足正红旗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著名的长篇小说有《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离婚》,中篇小说《月牙儿》,剧本《茶馆》。老舍先生是出声贫寒的地道的北京人,他从小在贫民窟里面长大,接触到过各种各样的平民,由此也经历过无数出身贫寒给他带来的磨难和挫折,这样的成长环境使他看透了所谓的人情世故。他熟悉城市贫民的生活,所有的这一切都为他创作市民题材和北京题材的小说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老舍的小说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以北京市民社会和底层人民为描写中心,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京味儿”,善于描写丰富多彩的市民世界,刻画各种各样

的市民形象。还对小说文体进行了创新。“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陷害,含冤自溺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 二、浓郁的京味儿 我们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对北京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因此,无论老舍走到哪里,他总是喜欢以北京作为小说的写作背景,写北京的风俗特点、市民习惯,而且作品中描绘到的地方用的大多是真名。这可借鉴他写的《北京的春天》,这篇文章里面就写到了北京的春季:春节期间,北京城内城外有很多寺院开放,任人浏览,庙外还有摆摊做买卖的,北京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等地方最有名。其中也刻画了春节前后,北京人的活动和各种味过节所做的准备。《北京的春节》中写到: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八那天八粥来祭祖祭神、北京过节家家吃饺子、屯年货、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那天贴新对联,每一家都要灯火通宵,不许间断。年后男人们去亲戚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则在家中等待接待客人…… 再如老舍先生写的话剧《龙须沟》,写的是解放前北京的龙须沟及其附近住满不同的遭受国民党、恶霸、流氓的迫害和恶劣环境的威胁的下层劳动人民。为人耿直的老艺人程宝庆原来在一家茶馆里唱单弦,因拒绝到恶霸黑旋风家唱堂会而被其手下打上,被迫逃跑到龙须沟居住,靠妻子程娘子摆烟摊过日子。同院的丁四也备受恶霸的欺凌,后来丁四的女儿小妞子不慎掉进脏臭的龙须沟里面淹死了。剧本围绕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摘要: 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老舍先生,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一系列佳作。老舍文学丰富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他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他深深地热爱着这座城市,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二)“京味”特征还体现在老舍小说对北京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揭示;(三)独特的语言艺术;(四)北京市民风情与市民心灵的沟通。关键词: 老舍艺术风格京味特征北京市民市民风情 生活场景人生世相文化特征市民风俗北京口语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离婚》、《骆驼祥子》、《二马》、《赵子曰》、《老张的哲学》等长篇佳作,以及《月牙儿》、《我这一辈子》、《断魂枪》等短篇杰作,逼真而生动地展现了在古城文化氛围中生成的特有的市民文化,构筑了一个千姿百态的市民世界,描绘了一幅现代北京市民的“清明上河图”。老舍文学丰富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它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京味’是由与城市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赵园语)“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

言,这不仅只是北京的风景气候,它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风俗人情和平民生活的稔熟。使老舍的创作如鱼得水,左右逢源。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表现在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 1、对北京市民生活场景的描写中,他描写最为出色的,是北京城市中的大杂院,小胡同,是市井平民民俗生活所呈现的人文景观和世态众相。这些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市民风俗画卷。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等都是以北京时间的城市生活为人物活动的场所与背景。“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北平”。①北京已经进入作者的血液和心灵,成为作者身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统计,在老舍的伤作品中出现过240多具真实的,北京地名,其中大多集中在北京的西北角,(老舍的出生地就在其中)②老舍小说出现的北海中山公园是著名的浏览胜地,而经常出现的如小羊圈胡同,护国寺,德胜门等地,都是中下层市民聚居和活动的场所。在《骆驼祥子》中,对骆驼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从开篇对于北平洋车夫“门派”引言,到虎妞等等办婚礼的民俗交代,从对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骆驼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物有的地方色彩,在烈日与暴雨下拉车的祥子,对瞬息间的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

老舍著作的语言特点

老舍是我国现代文豪,小说家,戏剧作家。一生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舍著作的显著特点是幽默,即以幽默为手段表现其叙事主题。从老舍笔下的人物形象角度来说,老舍幽默风格主要体现在作品中漫画化的旧派市民人物形象和旗人形象的塑造上,这些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和他们的性格的内在矛盾,是老舍小说喜剧性的重要源泉。《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牛天赐传》中的牛老者、《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祁天佑这类小商人形象和《离婚》中的张大哥这种小职员形象以及张大嫂、牛太太、大姐、婆婆们这样的旧式家庭妇女形象,这些善良、驯顺而又保守、因循、中庸、怯懦的市民人物恰恰是集中地体现着老舍小说的喜剧风格的人物形象。 一个名作家的风格的形成,除主观因素外,时代、民族之因素十分重要。老舍出生于19世纪末,于20世纪70年代离开人世,目睹了中国,尤其是北京新旧世纪交替的70年光景。老舍最先接受的自然是旧思想,当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文学革命勃兴,老舍被这些新思想惊醒。在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后,老舍回头再看那旧意识,处处可笑,他决心以微笑向过去告别。他不像火烧毁旧“家”的巴金,也不像用匕首杀回马枪的鲁迅,他以拟人之笑,笑可笑之事、之人,促其改革,催其更新,老舍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也奠定了老舍幽默的风格。 其次,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作品各具特色,耐人咀嚼,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这些幽默体现在老舍文中的字里行间,老舍把可笑的、自私落后的、荒诞愚昧的,但是在常人眼中却认为是常态的事物、人如实地叙述出来,便产生了幽默。 最后,老舍的幽默才能还来自个人的气质和生活的经历。老舍从小家庭生活比较贫穷,使得老舍成为一个外表沉静和内心奔放、富于幻想的人。他用穷苦人的目光,去看周围的人和世界,去看比较富有的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后来,老舍步入了社会,从青年人的角度去看中年人或老年人的言谈举止。这两种经历使他看到了生活中的许多破绽与矛盾,找到了许多可笑的材料。于是这些可笑的材料便是老舍幽默的源泉。 老舍生活的时代和其个人成长历程决定了老舍幽默的语言特点。但其幽默却不是单纯的引发读者发笑,而是在笑后或哭后引人深思。这便是幽默艺术的效果。如果仅停留在笑或哭的阶段,那只是幽默的一半。这也是老舍著作的幽默的独特之处。

老舍月牙人物形象浅析

内容摘要 《月牙儿》取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平最底层人民生活的境况,小说通过主人公母女两代被迫先后沦为暗娼的残酷经历,展现所有贫苦人民为并不能温饱的嚼谷而拼命地挣扎的故事。可以说,这是老舍最具本色的作品。它的根源深扎于黑暗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揭示了那无声吃人的黑暗社会。同时也展开一幅变态社会下母女之间爱的消失、扭曲;对善良、美好的放弃;对自食其力生活的否定的心酸画 卷。 黑暗沉没了月光 ———简析月牙儿的悲剧形象 摘要:在老舍的作品中,像《月牙儿》这样的风格独特的作品是不大见的。在这个短篇中描写了一个天真善良,具有上进心的姑娘。一心想要通过自己劳动挣的饭吃,反被黑暗残酷的社会所逼迫。最终沦落为暗娼的故事。通过“我”的悲剧,否定整个旧社会,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制度。是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对封建礼教中男尊女卑思想的彻底控诉。 关键词:老舍月牙儿悲剧人物形象 一“我”的悲剧 月牙儿性格形成,发展以及她悲剧的命运与她所处的时代,家庭环境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在月牙儿的悲剧塑造中老舍将一个积极进取,有上进心且天真单纯的,完美的,有个性的女性形象,一点点,慢慢的撕开。展示了月牙儿的悲剧,不是其个人造就的,而是这个黑暗社会所造成的悲剧。月牙儿为了改变现状,不断奋斗,最终被社会罪恶所吞没。可见在黑暗的时代,个人的奋斗是扭转不了罪恶的,只能酿成罪恶的悲剧。 (一)残酷生活的逼迫: 现实主义一般能“真诚的,深入的大胆的看取人生并写出他的血和肉来”【2】要求作家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塑造典型的形象,揭示出生活的本质。《月牙儿》中我自小死了父亲,寡母孤女难以度日,生活戚戚惨惨。只好以当家什过活。当我们“再也没有第二件东西了”时,我妈便替人洗衣洗牛皮样的袜子来挣钱糊口。可如此辛苦劳作仍没法来维持我们俩的生活。为了不能让我饿死,只好再次嫁人。在新爸家“果然不再挨饿”,我还上了学。但是好景不长。新爸又离家不归了。我们娘俩又失去了依靠。我妈妈为生活所迫,便只好去做暗娼。我不想和妈妈一样,便和她分开了。我得到一份抄写的工作,可仅供一人糊口而已。后来校长更换了,我依旧没了工作。我出去找工作却换来了一身的尘土和自己的眼泪。我怀着希望到饭店应招,被老板相中。做了女招侍。因不愿卖笑,再次失业。我找不到工作,流浪街头了。但是我饿,于是我也步妈妈后尘做了暗娼。

老舍小说语言的选择

语境的制约机制与老舍小说语言的选择 安红岩 语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是由具体的语境因素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结合而成的统一体,同时,语境系统又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它既与不断变化的环境有关,又与生存于环境中的人的主观条件紧密相联。具体的语境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产生了语填对语言使用的统一要求,这种要求实际上就是语境对语言选择的一种制约. 制约小说语曹的语墟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对象等等,主观因素包括使用语言的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隆养、处境tJ心情等。这些因素在内、外语境中部存在,协调、统一地制约着作家对语言的选择,只不过主,客观因素各因子在内、外两个语境机制中的运行轨迹有些不同罢了。 一、外语境诸因素的制约 1.客观因素的制约作用①时间(Time)指作家所处的时代环境一Tl,②地点(Plac~)指作家生长、生活的地域环境一Pl:⑧对象(ObiecO指作家面对的读者群一O 小说语言受时代环境的制约,作家所生存的时代环境制约着作家对语言的选择,首先是时代环境对作家心灵产生的巨大影响,它压迫着作家对时代的一种认知心理,从而使作哀以一种特殊的心态和热情投入到创作中去.而这种特殊的心态往往也就决定着作家投入创作前所追求的一种预先的语育表达效果,是无情地鞭鞑、讽刺,还是委婉地揭露?是幽默风趣、豁达人生还是抑郁、沉闷、消极地抗争?这种表达效果亦即小说的语育基谓-在外语境中这种语言基调尚是一个无形的东西,是一种萌生于作哀心态上的艺术设想,而一旦到了内语境,它则以有形的语盲文字的独特选择完成了它的设想,成为艺术现实——语言的艺术现实.其次,任何一个作家都有一个激发其创作欲的时代环境,任何一部小说也都有其产生的时代环境,而小说本身从语言的运用上便也隐约留有时代的痕迹.作家把握时代特征,尤其是时代的语言特征,就使得作品有极明显的时代风格,而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那些特定时代特有的词语的运用。比如,如果小说中出现诸如It鬼子、日寇、沦丧、汉奸”等词语,则其时代背景必为抗日时期;而“狗崽子、黑五类、红卫兵、造反派”等词语则是在“文化大革扩时期的专用语,语言的时代特征是小说时代精神的语言体现,一个好的作家要善于把握、捕捉体现时代精神的语育,而一部好小说,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整体语言基调;一个好作家也基本有一个统一的语言基调脉络。语言基调可以说是一部小说语言风格的一个方面,也可以说是作家的语育风格的—个侧面. 地域环境也制约着作家对语言手段的选择,这主要体现在词汇的选择上.对于作家来讲,他所依存的地域环境里的生活方式,讲话方式,用语特征等都会随着他的习惯在其创作中流露出来.如果作家创作的小说是以其生活的同一地域环境为背景,则小说中人物的语言也应该具有浓厚的该地方色彩,这样才能使人物贴近生活从而真实可信.如果作家创作的是与其原来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的人或事,就应该注意改变其原有的讲话习惯而应符合小说奉身的地域环境,换句说话,也就是小说中人物语言应有其生长、生活的地方味,这样才能使元生活(指作家自身经验的生活,它是构成内语境拟想的现实生活的基础,所以称之为“元生活’)通过作家对语盲的有效选择活生生地在小说中再造出来。地域环境的这种制约对作家提出了要求:选择怎样的语盲去写才能既不失地方色彩,又能顾及到普遍的读者群?这并不是容易解决的问题,平庸的作家永远都不会兼顾好这两者,只有对汉语言掌握娴熟又有深厚生活基础的大师们才能做到,老舍便是这样的一位大师,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描写的仍是北京,京腔、京调、京味、京韵使他的小说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京城市井生活图,如老舍对北京方言俗语的运用,对歇后语乃至谚语的运用,为其小说增加了真实感,亲切感和幽默感.比如;‘大人全憋着一肚子委屈,可不就抓个碴儿吵 一阵吧.’(《柳家大院,》‘志方,我看你得意得出奇呀,敢跟我嘴儿来嘴儿去的.”((女店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