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德价值及其特征

浅析道德价值及其特征
浅析道德价值及其特征

中等职业教育2010年第2期(总第206期)

浅析道德价值及其特征

吉林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勾长明

【摘要】道德价值体系是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价值是以道德作为内在规定性和外在尺度,而发挥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价值,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道德价值是以主体和客体双重尺度为衡量标准的价值类型。兼有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一维与多维、实然性与应然性、社会历史性与终极性等特征。认识和把握道德价值的特点及功能,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其道德价值形成过程、实践途径及模式等。

【关键词】道德价值特征主体性客体性

道德价值体系是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价值是以道德作为内在规定性和外在尺度,而发挥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价值,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研究职业院校学生道德价值问题当中,要以道德价值理论为指导,依据职业院校学生特点,认识和把握职业院校学生道德价值特点及功能,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其道德价值形成过程、实践途径及模式等。

一、道德价值的含义

道德价值是在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中,通过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双向统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具体通过道德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在促进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明进步与社会和谐中发挥作用。道德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一种实践精神,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即以人们的经济关系为基础,在处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过程中,以一定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规范作为指导与约束的依据和标准,具体表现为以道德价值观、道德价值理念为指导的一种道德实践能力。所以道德价值与其他价值形式相比更具有根本性、终极性和完美性,是终极性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体,或者叫做客体尺度与主体尺度的统一体。

从社会关系角度讲,道德价值是基于现实功利的精神性和实践性价值,因此,道德价值是“指这种行为满足人们社会伦理关系的需要。它并不单纯是精神的、现象的价值,而是包括物质在内的行为、活动的价值。道德规范的形成、传播、实行和更新,是道德领域的精神生产过程。如果我们把满足一定道德的精神需要叫做道德的精神享受的话,那么,道德价值也正是道德上的精神享受价值和精神生产价值的统一。道德价值的特点表明,在这个领域中,道德规范的生产与道德需要的满足之间保持平衡、同步和相对稳定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道德的精神生产价值和精神享受价值,是处于大致同等的地位上的”。

由此可以断定:道德价值是基于一定的经济关系的、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社会的、显性的功利性价值和超功利性价值的特殊价值形态,是道德主体以一定道德客体为对象化的特有的精神——

—实践方式,是体现和提升人类本质力量的德性自觉意识与实践方式,又是人类伦理道德理性和实践理性在道德关系中以合乎善为标准的意志和行动。

二、道德价值的特征

道德价值是以主体和客体双重尺度为衡量标准的价值类型。兼有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一维与多维、实然性与应然性、社会历史性与终极性等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性

道德价值的主体性是指道德价值与主体直接相联系,是以主体的尺度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有方式。由于价值具有属人的性质,只有主体的参与,客体存在的属性、功能,才会由潜在变为现实,才会实现由自然化到人化的飞跃,才会产生客体主体化到主体客体化的历史性、革命性的变革。主体的存在会使价值关系最终得到真正确立。“由于价值关系的形成是以主体的需要为主导因素的,因此,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就会因主体及其需要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就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例如,药物对于健康人并没有直接的价值,而对于

教育随笔

中等职业教育

2010年第2期(总第206期)教育随笔

病人则具有直接的价值,这是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的突出的表现。”

道德价值的主体性说明道德价值因主体差异而呈现出多维性特点,具体表现为:“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个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例如,一块钻石相对于主体的不同需要来说,可以构成多维的价值关系,如审美的、经济的、科研的、使用的等。而在实践中,人们往往会由于特定条件下的特殊需要而实现它的某一种或几种价值,同时却要放弃它的其他价值。价值的多维性要求人们在创造或实现价值时,必须对某一价值物的价值作全面的考察,以决定取舍。”价值的多维性决定了价值观念、价值选择、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及价值享用选择路径的多元性、层次性及差异性,在某种程度上会出现利益的冲突性、道德的示范性和对法律的僭越性等社会问题的发生。由此而导致价值关系的自发性及盲目性及失控性,或者说,在价值关系由于价值衡量标准、评价标准、外在尺度的不统一、不和谐而导致价值失衡状态。因此,在价值关系中,在多维性价值关系中不仅要重视对价值内涵的理性认识,正确认识不同价值主体之间利益、道德关系的协调,形成科学、规范、合理、有序的价值认识与实践体系,形成对价值的德性化把握,同时更应该注意重视主体自觉性的提升,这是道德价值得以实现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也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否则会出现为实现价值而实现价值,为主体而主体的形而下的、误导的恶性循环。

2.客观性

客观性是指价值关系是以事实关系为载体和内容而展开的。承认价值的主体性的同时并否认价值关系的客观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前提。道德价值的客观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道德价值要依赖于客观性。不论是人的自然需要还是社会需要,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都是由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决定的,因而在本质上都是客观的,都要符合人类道德义务、道德责任感、符合应然性及他律性。其次,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所具有的客观性,决定了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并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体本身的性质、属性决定的,这说明道德价值的形成、存在、发展要受到外在属性和功能的制约,即表现为道德价值反映现实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性

质、特点、要求,而不能超越这一现实性。最后,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同时具有动态性、互换性。说明了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3.社会历史性

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性发挥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历史性,这正是道德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性,决定了道德价值关系的形成、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道德价值是以“相对——

—绝对相统一之把握方式”来把握人与世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尽管道德价值在人类发展的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是经常变动的,甚至在同一个社会历史时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价值体系和规范内容也需作必要的修正和补充,发生变动,呈现出道德价值的相对性,但是,道德价值并不是因此就完全无法捉摸,无规律可循。”否则人类道德的传承性就无法体现出来。这说明道德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和其他社会价值形态一样,处于过程性与渐进性的统一、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以及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之中。因此道德价值既不是无规律可循,也不是随心所欲的。道德价值的魅力和功能正是在自身形成、发展过程中,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使自身得到不断延续并得到传承过程中闪烁其人性的光辉和力量的。人类正是在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达到真、善、美的和谐与统一中,见证了人类道德与文明弘扬与发展的过程。

4.实践性

相对来说,道德价值有别于事实领域主体求“真”的认知本质。道德价值作为以善认识和把握客体价值的价值,“不是一种停留于主观的观念性的东西,就其本质而言,‘善’是人具有的一种精神意志,而意志的力量就在于行动,意志就存在于行动之中。正是在此意义上,康德把伦理道德视作‘实践理性’,而马克思则称其为‘实践精神’。它不像纯理性那样站在自然之外冷静地本质性地认识客体,更多的是在理性指导下将善的意志付诸实践”。同时,笔者认为道德价值作为一种实践理性或实践精神,是人类对自身行为的积极反思与觉醒,是人类在德性意识中认识和把握自我,为达到改造、完善自我目的的自律、自觉精神与实践的能力,是一个由内而外的生

中等职业教育2010年第2期(总第206期)教育随笔

成、发展过程和由观念到实践的飞跃。因此,它展示了人类智慧,充满了人性的光芒,是人类由自发到自为的积极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价值是所有价值的理性内核、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根本依据及终极性意义。可以说道德价值是价值中的价值。它既是基本的又是最高的,既是现实的又是未来的,既是善的又是美的,既是世俗的又是超然的,是价值的极致。

5.应然性

道德价值以向人们传达“应当”和命令来实现自身价值。这种应然性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来传达社会普遍倡导的价值观念、价值追求、价值导向、价值目标及价值评价标准及价值实现方式,约束人们去实现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的自觉统一。道德价值表达的是它同人的利益、意图、理想化之间发生关系的意义,即要求人们在满足和实现自身利益的价值实现过程中,要遵循社会道德律令,不做有损于他人、社会、国家、集体利益的事。“道德价值表达对一定的行为准则的去向,并命令人们的行为活动与之相适应。通过一系列的方针、准则、戒律、评价、理想来规范调节人们的行为,它引起思维对行动价值、准则意义的探索,通过人的主体道德选择生命活动的意义,但这一切并不是作为理论认识的问题提出来,而是通过价值命令的形式作为人所‘应当’明白的问题提出来。”使之成为做人、做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这是人的社会属性中的一个重要标准和衡量依据。

6.终极性

道德价值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有的价值形式,它不像其他价值形式那样具有时效性,它的价值将经过人类认识的深入、觉悟的提高、实践能力的增强,随着人的本质力量的提高将不断地凸显出来。所以它具有历时性特点。道德价值的终极性贯穿于人的全面发展及社会的全面进步过程中,将随着前两者的发展而得到显现,是衡量人的全面发展水平的最高的、最理想的尺度。终极性是道德价值所独有的,其他任何价值形式所不具有的特性。其他价值类型有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自觉性的提高,都会或多或少地随着其历史使命的完成,得到弱化,但道德价值的终极性即对人的关怀、尊重等不但不会弱化,反而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其地位会得到更深刻的体现。因此有人这样认为:“如果从道德价值的抽象意义上看,即从道德价值的超越性上看,就会发现,在道德领域里,体现道德价值的行为,无非是对他人的尊重、关怀或者对他人、社会的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而就道德主体而言,无非是对体现这些价值的价值规范的内在把握,而不论这种道德规范的具体形式是什么。”道德价值的终极性是以人类的本质的确证和提升为标志的,是体现人类自律精神、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性自觉之境地的终极尺度。

在探讨道德价值的各种特征时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是道德价值形成的现实依据。那就是一定社会历史的现实的物质生活基础及其人们之间结成的经济关系这一事实,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道德价值关系虽然与事实关系不同,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能分割的,作为现实的人在寻求道德价值的时候不可能不顾及功利价值,因为二者都是人类正常的需要,不是与人性相抗拒排斥的矛盾存在。不是有其一不可有其二的关系,是可以相互兼得的。这是我们探讨道德价值问题不可忽视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价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138.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高度教育出版社,2007.7:69.

[3]牟新生.道德价值新概念.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9月,第18卷第5期.

[4]葛晨虹.中国特色的伦理文化[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5]龚群.关于道德价值及其层次[J].哲学动态,1998(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1995年.

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1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景,对人对事(包括对自己的言行)做出是非善恶等的道德判断。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A,道德认识的掌握:道德认识与文化知识一样,是以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道德概念是社会道德现象的美丑,善恶,公正与偏见,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B,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评价是是根据已有的道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是非,善恶等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正确的道德评价能使平的趋于完善。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半过程是:从他律到自律;从客观的效果到内在的动机;从他人到自己,从片面到全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知识的丰富,学生逐步学会对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全面的,客观,正确的评价。学生的道德品德评价水平发展虽然受个体发展年龄的制约,当也能通过教育给予促进。2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意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3道德意志是在知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是表现出来的品德意志。道德意志实际上是道德观念的能动作用,是在一定的道德情景中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一种力量。道德意志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人的道德认识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它是对人的品德作评价的客观依据。a,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一般情况下,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的效果是一致的,但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便会出现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不一致的情况。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确立道德动机的同时,必须指导他们学会选择良好动机的正确行为方式。B.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道德行为习惯是指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联系的一贯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一种潜在的强大内部力量,一旦行为习惯形成便标志着品德的最终完成。它是在无数次重复,有组织的;联系和训练以及与坏习惯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 如何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1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激发学习兴趣,使之产生一种需要感。2要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使之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坚定自己的能够学好的信心3学习要有一定的难度,即使这种难度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向更高难度攀升4引导学生正确评定自己的学习成绩,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和行动目标,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论述知识学习过程:1选择阶段。是知觉选择的过程,学生对教师教授的教材内容,引起注意,有意识有选择的运用视,听,嗅觉进行感知。2,领会阶段。实在知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领会和理解。所谓领会是指明白,知晓知识的意义及结构关系。3保持阶段。在理解,领会之后,知识的学习就进入了记忆储存阶段。对所学知识需通过记忆才能在头脑中保持住。 4.应用阶段。学生学习知识,目的在于应用。应用知识既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进一步深化的环节,还是促进学生知识迁移的主要途径 论述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4.重视个别差异。5. 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综合教育。6. 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加强对国际化的了解与交流。 家庭中哪些因素对教育产生影响。1.家长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子女学习成绩和品德面貌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2.家庭的经济状况、物质生活条件这一因素对教育也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3.家庭结构在其完整性上,可区分为常态家庭和非常态家庭。非常态家庭自然结构则可能成为他们学习、成长的精神负担。4.家庭的气氛,指的是家庭成员在经常状态下占优势的、一般的态度和感受,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个非自然的主观因素。5.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对学生的学业有很大的影响。

何怀宏《道德情感》阅读练习及答案

十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36题。(9分,每小题3分) 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 这意味着,儒家学者不会同意卢梭的认为同情心源自爱的观点。按儒家的观点,恻隐与自爱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或源流的关系。恻隐固然也需要对自身感受的关切,因为恻隐之心是经由的痛苦而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爱却无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从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无法解释那种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 那么,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概括地讲,可以这么说,但还需要做些具体分析。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包括三种现象-一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对道德心理而言,恻隐之心无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推动着其扩展和深化;对道德行为而言,恻隐只是一种最初的动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动力;对于道德知识来说,恻隐则是形成它们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恻隐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细流,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源源不断。人类历史上虽不乏以所谓“原则”“主义”扼制甚至消灭恻隐之心的企图,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在一个基本的底饯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恻隐之心绝对无误。“原则”“主义”可能会出错,会忘记生命的根本,而恻隐之心对待生命的基本状态却不会出错,它是人类道德乃至全部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连这一防线也守不住,如果人类连起码的恻隐之心也丧失殆尽,那就很难想象人类会成为什么样子。当然,从另一方面看,作为源头,恻隐之心还有必要发展,它不能满足和停留自身。它最主要的发展当然是和理性结合,使单鈍个人主观的恻隐之心转向普遍客观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转向法治。 在当今的社会,理性规则、道德义务都是必要的,但规则和义务并不是道德的全部,道德并不仅仅是规则和义务的普遍履行,我们还需要人与人人之间的一种深厚同情。它会让规则与义务不至于硬化干枯,会提醒我们道德与生命的深刻联系。道德也会与时俱进,只要人类还有恻隐之心,我们就可以对它的变化基本放心。(摘编自何怀宏《道德情感》) 3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恻隐之心让我们同情他人的苦难并做出超越功利、舍己为人的道德行为。B.儒家认为恻隐与自爱不同,两者虽都关注自身感受,但它们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C.侧隐对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的推动作用呈逐渐减弱的趋势。D.恻隐是人类抵御不道德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它就守住了人之为人的底线。 3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证明恻隐是纯粹的善,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 B.阐述道德这一概念,是讨论“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这一问题的重要前提。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五课品出情感的韵味测试题(新课标人教版含答案)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五课品出情感的韵味测试题(新课标人教版 含答案) (2016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五课品出情感的韵味一.单选题(共6小题) 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说明() A.要看到自己的长处 B.要看到梅与雪的差异 C.要看到别人的短处 D.要扬长避短,自强不息 2.小刚在市里的英语口语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内心充满愉悦;兰兰打扫卫生时不慎将教室的玻璃打碎,内心充满歉疚;升国旗时,小波面向国旗,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上述同学的体验()①是一种健康的、高尚的情感②是促进个人积极向上的动力③是积极情绪的表现,有利于个人身心的健康④表明少年时期情感丰富,变幻莫测。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3.以下描述属于情感的是()①家境贫寒的小洪,刻苦学习,立志用知识改变命运②小明树立服务社会、建设社区的责任感③看到天宫一号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小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④面临考试,小娜紧张得手脚冒汗。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2015年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举行。来自五大洲的17个国家的军队方队或代表队和我军的方阵,一起参加胜利日阅兵分列式。精彩的呈现,威武的军容,展示了我军的精神风貌和武器装备的变化。当同学们看到这一场景时所产生的情感应当是() A.自豪感 B.同情感 C.荣誉感 D.理智感 5.以下自然景观、人和事,能给我们带来美好感受的是()①长江三峡②上海市普陀区水电修理工徐虎③印度洋海啸④禽流感⑤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①②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①③⑤ 6.“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的“情”指的是() A.情绪 B.情感 C.情趣 D.情操二.材料分析题(共1小题) 7.今年是扬州建城2500周年,为了更好地了解扬州的历史和今天,九年级(13)班同学开展了“话扬州”的主题班会,请你一起参与。(1)请谈谈你了解扬州的途径和意义。小旭同学的发言: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是为扬州建城之始。随着2500年岁月的

浅谈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复习过程

浅谈培养小学生的道 德品质

浅谈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 树木先固本,树人先培德。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长身体的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良好的思想行为教育的最佳时期,抓住这一时期的德育教学工作,对他们的一生将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呢?以下谈几方面来共讨见解。 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根据学生的特质因材施教。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进行同一种教育,都需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深度,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家庭情况等方面进行教育。 首先从低年级,要让他们从小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班级、爱学校等等的初步教育入手,使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中年级的德育教育是:知道尊重他人,与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养成同学之间有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好习惯等等。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教育他们诚恳、宽厚、乐于助人、为人正直、敢讲真话、要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要有毅力、有勇气、不怕困难和挫折等等,总之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能截然分开,要互相结合进行,在具体目标上分层次,以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从而遵循小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在具体目标设计上要分层次,对低高年级的学生

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还要有故事性,并举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之校园生活要活跃,富于吸引力。特别对于城镇的高年级学生,更要积极提倡他们对接触社会、多接触劳动,从而受到教育。 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 1.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生活和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经常的在一定条件上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它不是一朝一夕或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育者做经常的工作。在制定行为规范的同时,还要提供良好的榜样,并合理使用表扬、批评、惩罚等强化手段。创造良好的行为环境,加强校风、班风建设。 2,不良行为的矫正。作为教育者必须改善学生的不良行为。在提高道德认识、形成是非观念的同时,要改善人际关系,清除疑惧。行为不良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斥责、惩罚和同学们的耻笑,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老师和进步的同学存有戒心甚至是敌意,但他们又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理解和信任。为了使他们接受教育,改掉不良行为,就必须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改善其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另外,还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一个学生如果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就会自暴自弃,失去上进的动力。如果教师能够发现道德落后学生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抓住时机,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表扬,或委派他们为全班服务以示信,就会重新点燃他

所谓道德品质就是指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

所谓道德品质就是指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 良好的道德品质主要表现为: 1.正直无私。就是公正无偏,公而无私。即为人处世公道正派,廉洁奉公,不徇私舞弊,不以权谋私。无私是古今中外一致公认的高贵品质。无私的品质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公而无私、因公弃私,绝不因私害公或损公肥私。 2.忠诚守信。这意味着对国家与人民、对理想与事业、对职务与工作忠贞不贰,尽心尽职;也意味着诚实无妄、诚信无欺、实实在在地做人,尽心尽力地做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3.仁爱互助。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喜人之所喜,忧人之所忧,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4.勇敢进取。是指为了真理和正义,无所畏惧。勇敢进取意味着勇于开拓创新,积极参与竞争,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具有英勇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意味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永远迸步。 5.敬业好学。是指热爱和崇敬自己的职业,认真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断地钻研、学习专业技术。敬业好学意味着坚守岗位,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也意味着热爱学习,对自己的工作、业务、技术、学业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6.勤劳节俭。是指勤奋努力,不辞辛苦地劳动或工作,不断地创造财富,合理地使用能源和资源,珍惜劳动成果,爱惜时间,不懒惰,不奢侈浪费。 7.谦虚谨慎。谦虚也包括谦逊,意味着虚心好学,永不自满,不盛气凌人,不高傲自大;意识到自己的人格,同时也尊重别人的人格,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平等态度。谨慎意味着认真仔细,谨言慎行,合理地调控自身的欲望、情感、情绪、爱好、习惯等,不浮躁,不草率,不马虎,不放纵。 8.遵纪守法。是指自觉遵守和维护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遵守和维护所在党团组织的章程和纪律,遵守和维护自己所在机关、团体、部门、企业和单位等的一切规范性决定和纪律,同时还有遵守和维护自己生活所处空间各个场所的规定、纪律和要求,使个人言行符合法制要求和纪律规定。 9.文明礼貌。是指个人的言行要合乎科学的要求和礼节的规定,尊老爱幼,孝亲敬长,说话和气,以礼待人,服饰朴素大方,行为端庄,举止文雅,合乎道德规范。 现代化企业员工的素质: 一、要乐于承担更多的责任。勇于承担责任,对于分给自己的任务,把它当作一件极为重要事情,分清分量,按时做好。工作就是责任。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上天赋予的使命,无论干什么工作,都应该做到更好。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即使是辛苦枯燥

【人教道德与法制七年级下册】第五课 品出情感的韵味 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五课品出情感的韵味 一.单选题(共6小题) 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说明() A.要看到自己的长处B.要看到梅与雪的差异 C.要看到别人的短处D.要扬长避短,自强不息 2.小刚在市里的英语口语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内心充满愉悦;兰兰打扫卫生时不慎将教室的玻璃打碎,内心充满歉疚;升国旗时,小波面向国旗,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上述同学的体验() ①是一种健康的、高尚的情感 ②是促进个人积极向上的动力 ③是积极情绪的表现,有利于个人身心的健康 ④表明少年时期情感丰富,变幻莫测。 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 3.以下描述属于情感的是() ①家境贫寒的小洪,刻苦学习,立志用知识改变命运 ②小明树立服务社会、建设社区的责任感 ③看到天宫一号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小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④面临考试,小娜紧张得手脚冒汗。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2015年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举行。来自五大洲的17个国家的军队方队或代表队和我军的方阵,一起参加胜利日阅兵分列式。精彩的呈现,威武的军容,展示了我军的精神风貌和武器装备的变化。当同学们看到这一场景时所产生的情感应当是()A.自豪感B.同情感C.荣誉感D.理智感 5.以下自然景观、人和事,能给我们带来美好感受的是() ①长江三峡 ②上海市普陀区水电修理工徐虎 ③印度洋海啸

④禽流感 ⑤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①②B.③④⑤C.①②⑤D.①③⑤ 6.“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的“情”指的是() A.情绪B.情感C.情趣D.情操 二.材料分析题(共1小题) 7.今年是扬州建城2500周年,为了更好地了解扬州的历史和今天,九年级(13)班同学开展了“话扬州”的主题班会,请你一起参与。 (1)请谈谈你了解扬州的途径和意义。 小旭同学的发言: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是为扬州建城之始。随着2500年岁月的流淌,扬州几度兴衰,但始终生生不息,其核心是扬州的文化。文化是扬州城市的“根”和“魂”,也是扬州人的底气和自信所在。 (2)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与“魂”。依据材料,谈谈我们应怎样打造扬州城市文化名片,使扬州更具有魅力。 小楷同学的发言:扬州是一座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运河城”。运河成就了扬州的繁荣富庶,蕴涵了扬州的开放包容,创造了扬州的灿烂辉煌。随着中国大运河“申遗”的成功,扬州正迎来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扬州将充分凭借运河所赋予的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走向经济繁荣与文化昌盛。(3)请写出扬州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一例。 (4)谈谈大运河申遗成功对扬州发展的意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共6小题) 1.(2016春?东莞市期末)“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说明()A.要看到自己的长处B.要看到梅与雪的差异 C.要看到别人的短处D.要扬长避短,自强不息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道德情感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道德情感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道德情感”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道德情感 亦称“道德体验”。 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社会性情感。 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当人们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时,就产生肯定性的情感体验,如爱慕、敬佩、赞赏、热爱、欣慰、荣誉等;否则便产生否定性的情感体验,如羞愧、憎恨、厌恶等。 道德情感按其内容分,有自尊感、荣誉感、义务感、责任感、同志感、友谊感、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感、人道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等。 按表现形式来分,有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形象的道德情感体验和伦理的道德情感体验三种主要形式。 (1)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 它是由于对某种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突然产生的情感体验。 往往对道德行为准则的意识不明显,缺乏自觉的性质。

对人的行为具有迅速定向的作用。 (2)形象的道德情感体验。 它是通过联想某种具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物的形象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这种现象是作为社会道德标准的化身而产生的,可使人更好地认识道德要求及其深刻的社会意义,扩大个人的道德经验。 同时,这种形象生动、具体,常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成为产生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 (3)伦理的道德情感体验。 这是一种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道德理论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具有较大的自觉性与概括性,但仍是以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和形象的道德情感体验为基础的。 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紧密相关。 它伴随着道德认知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道德认知的深化而加强;同时对道德行为有巨大的推动、控制和调节作用,可使人们保持良好的行为,并制止行为过失。 在实际的道德情感培养过程中,应注意:(1)丰富学生的道德观念,并通过教师的言语提示或集体舆论的作用,使学生在领会社会道德规范时,及时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2)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与具体生动事例

品德的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品德的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学校德育的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条件和保证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德育是理想教育的目的条件和保证 学校德育的目标:总目标与分目标现实目标与潜在目标三个层次的德育目标三个阶段的德育目标 学校德育的原则:价值导向性原则正面性教育原则严格要求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合力最大化原则知性统一原则 学校德育的基本模式: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道德两难问题法公正团体法}道德体谅模式{学校德育的基本职责是满足学生与个人友好相处的需要学校德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会关心和体谅他人教师的表率和环境的陶冶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价值澄清模式} 学校德育常用的方法:道德{说服法示范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班级组织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学生亚文化是维系班级组织存在于发展的物质要素班级组织是以教学中心色共同活动体系共同学习活动是构筑这一组织的一块基石班级组织是一个复杂的人际交往系统 班级管理的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纪律学习班干部卫生心里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管理 班级建设的原则:抓大局系统性主导性学生为本民主性》原则 班级建设方法:班级组织建设方法班级制度建设方法班风建设方法 班级活动的策划:力求班会内容与形式多样化选好班会的主体精心设计班会的进程有条不紊的召开班会 班级活动组织:充分准备重视动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尊重班集体意愿为学生的特长与个性展现提供舞台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倾听学生的意见提高班集体的质量 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工作:班级是开展德育活动的主要场所班级管理的主体是德育管理班级管理是落实学校德育目标和任务的主要经验 班集体的建设方法的具体应用:班级组织建设的方法:慎选班干部组建好班委会加强班干部教育工作班级制度建设的方法:按照民主的程序制定班规不断强化班规权威化通过树立典型使班规管理生动化班风建设方法:率先垂范提供示范鼓励正面行为引导班级舆论走向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描述了事物的特征及其关系是关于既定事实定义及事物之间的规则和原理等。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有关,涉及某一情景中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性步骤 概念同化:上位下位组合学习 尝试错误学习—桑代课: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接一定联接需要通过试误建立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以观念为媒介的。 认知学习理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形成S-R联接而是生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而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景学习受主体预期引荐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 前运算阶段2-7 具体运算阶段7-11 形式运算阶段11 最近发展区:是为维果斯基用来解释儿童怎样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概念:他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的完成任务,但在承认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等形式,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 艾利克森的人格发展:信任对不信任向主动羞怯与怀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完美无缺对悲观失望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5.1 我们的情感世界 教案

第五课品出情感的韵味 第一框我们的情感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情感与情绪的联系和区别,形成对情感的基本认知。 2.知道情感是随着生活经历的不断发展逐步积累、逐渐丰富深刻的过程。 3.理解情感的作用。 能力目标: 1.提高对自身情感状态的觉察能力,增强对生活体验的敏感性。 2.学会创造正面的情感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关注自己的情感,形成通过情感积累逐步涵养情怀、陶冶情操的意识。 【教学重点】 情感的作用 【教学难点】 情感与情绪的联系和区别 【课标依据】 “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之“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之“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学情分析】 情感生活是中学生青春成长的重要领域,与他们的道德修养、法治学习密切关联。初中学生情感与思维从儿童期的自我中心解脱出来,把别人作为情感对象,自己的情绪表现也把别人作为参照系;有自我确认的强烈需求,学业中的胜任感、交友中的有力感和师生间的信任感,是学生安宁、自足、愉悦情感的主要来源;重视集体、社会、他人的评价,珍视友谊;同时,由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情绪、情感的敏感性较强,容易激动,遇到困难时甚至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其中,能否获得自尊和荣誉的体验,对初中学生的情感发展非常重要。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风景图片 师:同学们在欣赏这些风景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生:答略。 师: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情感世界。关注自己的情感状态,不断创造、积累美好的情感体验,向他人传递情感正能量,会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品味我们的情感世界。 合作探究,学习新课 师:(板书课题)

第六、七章道德发展和性别角色发展(社会性发展心理学)

第六章道德发展 第一节道德与品德发展的概述 三种道德学说 原罪说: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它假定人类在本性上带着原罪,需要某种形式的神圣的救赎。基督是人类的救世主,父母对儿童也有类似作用。这种观点在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及良心的发展理论中也有痕迹,即认为儿童内化了父母的是非标准,从而具有了道德感。 先天纯洁论:认为儿童基本上是道德的或纯洁的,是社会尤其是承认腐蚀了他们。这种观点主要反映在皮亚杰的自律理论中,他认为是父母阻碍了道德的发展。 白板说;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洛克,认为儿童既非先天纯洁也非污浊的,而是环境影响的结果。代表观点是学习理论,他们强调发展是强化和模仿机制的结果。 什么是品德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具有如下特点:1、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密切联系。2、道德品质必须以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为指导,并在这个指导基础上进行道德判断进而产生道德行为。3、道德品质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当稳定的倾向和特征。 品德与道德关系 品德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2、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品德是属于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3、道德与品德内容不同,道德是一定社会伦理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品德是道德在个体上的反映和表现,是道德内化的结果。4、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但是由于品德通常定义为个体的心理特征,并不能反映“个体”道德领域的全貌,所以通常仍用“道德发展”来指个体领域的道德心理发展。 道德发展一般包括道德认知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发展、道德品质的发展、道德行为的发展等四个方面。 品德的结构 从心理概念引申而来的品德结构,主要有三分法、二分法和四分法。三分法是以提顿斯和康德的知情意引申而来,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二分法是由把心理看做是由认识和行为两种成分构成的整体引申而来;四分法认为心理结构可以分成知情行意四个成分。 美国品德心理学家雷斯特从分析特点道德行为的构成因素出发,强调

道德品质的概述

道德品质的概述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集体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便产生了调节行为的准则。人们不仅根据这些准则来评论一个人的行动,而且也根据这些准则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当一个人按他所处的社会集体的行动准则去行动时,我们就说他的行动是合乎道德的;一个人不按这个集体的行动准则或是直接违反这个集体的行动准则去行动时,我们就说他的行动是不道德的。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各个阶级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的反映,它具有阶级性;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准则。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它是伦理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 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一个人常常依据一定的行为准则采取某些有关道德方面的态度、言论和行动。道德品质就是指一个人在一系列有关道德的行动中所反映出来的那些经常而稳固的倾向和特征。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它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道德品质作为个体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既依存于客观的社会生活条件,也有赖于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此,道德品质就成了心理学的一些分支(如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所研究的对象。 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三种基本成分。这三种基本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一般说来,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根据,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倾向;道德行动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指导与影响之下,通过一定的练习和锻炼形成起来的;同时,道德行动又可以巩固、发展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因此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这些基本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一种综合过程。学生具有道德品质不只是具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而且要表现为道德行动,许多道德行动还应该培养成牢固的习惯。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矛盾斗争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每达到一定的时间或程度,就会发生质变,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来。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有着质的区别,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当然,这种差异也表现在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上。 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可以从各个不周方面去进行,有时可以从培养学生道德行动和习惯开始,有肘可以从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着手,有时可以从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做起,不能机械地遵循由道德认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行动和习惯的途径。但是只有在这些基本的心理成分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时;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形成。 在我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道德品质教育的内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57445797.html,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分析 作者:赵芸 来源:《成长》2019年第11期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我国教育部门要求学校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初中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道德素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情感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且能够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对这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老師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情感教育进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情感教学;运用措施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渗透情感教育是对老师的基本教学要求,要想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情感教育能够让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更加深入和透彻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基于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情感教学,将情感教育与道德法制教育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并且不断的创新情感教育模式,体现情感教育的教学价值。本文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情感教育的优势进行了简要分析,着重阐述了将其运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措施[1]。 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情感教育的优势 1.1 拉近师生关系,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通常都比较害怕老师,他们觉得老师很严厉,对老师有一种敬畏心理。在这种状态之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来越生疏,老师对学生没有很好的了解,学生遇到问题也不敢在第一时间找老师解决。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放下身段,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朋友的形式多和学生交流。道德与法治学科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枯燥无聊的学科,这门课程几乎都是理论知识,对初中生来说,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因此,老师在教学时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同时,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也得到了增强,师生间没有了隔阂,关系变得越来越融洽。在课外时间,老师可以多和学生接触,和他们聊一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比如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趣事,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小问题等。情感教育有利于促进师生感情,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1.2 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情感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每个学生都具备情感,而这种情感不是学生先天就具备的,而是要在后天通过对他们的情

初中道德与法治_我们的情感世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 第五课品出情感的韵味 第一框我们的情感世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情感的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 能力目标:学会分辨情感与情绪的联系与区别。 知识目标:1.了解丰富多样的情感,体会情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知晓情感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情感的作用。 难点:情感与情绪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过程 导入喜怒哀乐,人之常情。这里的“情”指的是什么?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里的“情”指的又是什么? 两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情感世界。关注自己的情感状态,有助于我们健康成长。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我们的情感世界”这一话题,导入本课的学习。 模块一丰富的情感 【环节一】探究丰富的情感 不同的场合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不同的情感,进而归纳总结情感的重要性。 学生自由回答,师生共同总结: 1、我们需要与人交往,渴望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2、我们通过情感来体验生命、体验生活; 3、同时,情感让我们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 2017年三月份,美国在韩国部署了“萨德”反导系统,中国人很愤怒。考验你正义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的时候到了,在这样的场合里你会怎么做。 学生自由回答。 【特别提醒】维护正义要尊重规则。在社会生活中遵守国家法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纪律,爱护公共财产和公共环境,尊重社会公德。 【环节二】探究情绪情感的联系

图片展示两种生活中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初步感受情绪情感的不同,进而以正义感和自卑感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的产生过程:(联系:情感与情绪紧密相关,伴随着情绪反应逐渐积累和发展。我们对某些人或者事物的情绪, 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比较稳定的倾向,就可能产生某种情感。)情绪情感的区别:(区别:情绪是短暂的、不稳定的,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变化。情感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强化、逐渐积累的,相对稳定。)及时回扣课本。 探究与分享结合教材古诗词体会情感的丰富性,通过连线,降低难度提高效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列举更多能表达丰富情感的古诗词(思乡、报恩、友情、爱国。。。),小组内互相交流体会。列举多种多样的情感,进而对情感进行分类。 模块二情感的作用 【环节三】探究情感的作用 1.图片展示留守儿童,与父母别离的场景,我们需要基本的安全感。体会情感的作用之一:情感是满足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 同样我们还需要信任感;渴望得到爱与关怀;需要责任感、胜任感等。 2.结合教材P42探究与分享通过分析“我”对张老师情感的变化,体会情感的作用之二:情感反映着我们对人和对事的态度、观念,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驱使我们做出行动。 3.课件展示“捏面人”材料及图片,面塑,俗称“捏面人”,捏面艺人侯文明一边进行面塑创作,一边放着音乐,“音乐能激发创作灵感,听音乐捏面人能让我不断进步。”侯文明说。 体会情感的作用之三.情感与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相关。丰富、深刻的情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观察事物,探索未知。 4.材料一:马克·吐温说:“当我7岁的时候,我感觉我父亲是天底下最聪 明的人;当我14岁的时候,我感到我父亲是天底下最不通情达理的人;当我21岁时,我忽然发现我父亲还是很聪明的。” 视频材料二:我对妈妈的情感变化,变化过程,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归纳 总结情感的作用之四:情感伴随着我们的生活经历不断积累、发展,这正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体现。在生活经验的不断扩展中,我们的情感才可能更加丰富、深刻,我们的情怀才可能更加宽广、博大。 【特别提醒】我们应该不断扩展我们的生活经验来丰富我们的情感,狭隘的 生活经验容易导致偏执的情感。 【环节四】课堂小节:列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环节五】课堂练习:反思自己与父母或老师之间的情感,分析自己的优点 和缺点,并思考在与他们相处时,自己想做一个怎样的人。

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之间有什么关系

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的总和。 1.道德反应人们的相互关系,主要是利益关系,而利益关系的核心是价值观。 2.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化,与法律不同,规范是形式的东西。 3.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是人们自觉地用来控制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 4.道德既不同于习俗,又有别于法律,它是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评判的标准,它是靠教育,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的。 二、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一定阶级社会准则转化成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1.从普通心理学上理解品德是一种心理特征,人格(个性)品德发展构成了性格个性发展的重要部分,品德形成也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2.品德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服从心理形成,发展的规律,不是社会现实的机械的模仿,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 3.品德具有社会性、统一性、稳定倾向性、自觉性、区别性、调节性。 三、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1.品德是人的道德的内化,是一定社会道德关系的体现。 2.品德是道德动机与道德实践(行为);道德意识倾向性与道德心理特征;道德认识(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还是道德内容与道德形式的有机统一。 3.品德是一种特殊的个性心理,它体现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具有稳定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总体这一根本属性,品德是个性中具有道德价值的核心部分。 4.品德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社会道德关系舆论的作用下,在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它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法制,是一个范围、名头之下,共同遵守的法律、制度。 法治,是按照所制定的法律、制度执行和治理的概念。 排序是:法制在前,法治在后。连法律和制度都没有,治理什么?啥法律、制度都有了,不按其执行,更和没有一样。法制和法治的运行,就如同体育比赛的规则与执行的裁判是一样的道理和现象。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是什么

品德的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品德的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学校德育的意义: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重要条件和保证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 的条件和保证德育是理想教育的目的条件 和保证 学校德育的目标: 总目标与分目标现实目 标与潜在目标三个层次的德育目标三个 阶段的德育目标 学校德育的原则: 价值导向性原则正面性 教育原则严格要求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合力最大化原则知性统一原则 学校德育的基本模式: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道德两难问题法公正团体法}道德体谅模 式{学校德育的基本职责是满足学生与个人友好相处的需要学校德育的核心是培养学

生会关心和体谅他人教师的表率和环境的陶冶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价值澄清模式} 学校德育常用的方法: 道德{说服法示范法 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班级组织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学生亚文化 是维系班级组织存在于发展的物质要素班级组织是以教学中心色共同活动体系共同学习活动是构筑这一组织的一块基石班级组织是一个复杂的人际交往系统 班级管理的任务: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 纪律学习班干部 卫生心里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管理 班级建设的原则: 抓大局系统性主导性

学生为本民主性》原则 班级建设方法: 班级组织建设方法班级制 度建设方法班风建设方法 班级活动的策划: 力求班会内容与形式多样 化选好班会的主体精心设计班会的进程 有条不紊的召开班会 班级活动组织: 充分准备重视动员充分调 动学生思维尊重班集体意愿为学生的特长 与个性展现提供舞台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 用倾听学生的意见提高班集体的质量 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工作: 班级是开展德育活 动的主要场所班级管理的主体是德育管理班级管理是落实学校德育目标和任务的主要经验 班集体的建设方法的具体应用: 班级组织建设的方法: 慎选班干部组建好班委会加强班干部教育工作班级制度建设的方法:

人的道德品质包括哪些内容.doc

人的道德品质包括哪些内容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翰墨飘香,书海流韵。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为孩子的幸福成长撑起一片蓝天,从此刻起,让我们到一起迈向前进的方向吧! 一、道德品德包括哪些内容 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2、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 3、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5、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6、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 7、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8、学习动机对学生产生四方面的作用:激活功能、定向功能、强化功能、调节功能。 9、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1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人们因为社会规范、宗教信仰和法律而遵守道德。个人的道德基础确定了他生活的方式,使其能够区分对错,其行为方式可以直接或间接改善环境,无论如何也不会伤害环境。 人们因为社会规范、宗教信仰和法律而遵守道德。个人的道德基础确定了他生活的方式,使其能够区分对错,其行为方式可以直接或间接改善环境,无论如何也不会伤害环境。虽然相关政府和宗教权威为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制定了道德标准,但以下文章对所有生活准则进行了"概括性"论述。 (做错事从来就没有什么正确方法。) 二、道德高尚之人具有的7种品质 1 -他们富有同情心:道德高尚的人情商也高。他们从多个角度去了解事物,包括所有的直接和间接涉众。他们首先努力去理解他人而不是被理解。他们有很强的观察、聆听和分析技巧,能深切了解事物的本质。这种品质使他们鹤立鸡群,从而赢得他人的信任;因此,人们都愿意敞开心扉与他们分享自己的问题并寻求他们的支持。

李建华:道德情感

从道德理性走向道德情感———近代西方道德情感理论述评 李建华 人类道德是人类自身产生与进化的伴生物,没有现实社会的人也就没有现实社会的道德,人是道德的载体,也是道德的主体。在古代的神形二元论看来,人是由肉体和灵魂构成的,人的灵魂又由情欲、意志和理性组成,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等级隶属关系,理性最高,意志次之,情欲最低。只有用理性来控制情感和情欲,才是人类道德价值的真正体现,同时也就构成了人们思考道德问题的逻辑起点。 道德理性主义是片面强调理性在道德中的作用的一种伦理学说,认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知识、道德命令不是也不可能是来自感性经验和情感,而是从先天的“自明之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具有永恒不变性和确定性。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道德理性主义源远流长,脉络明晰。从苏格拉底,经斯多葛学派、笛卡尔、斯宾诺莎,最后到康德那里斐然而成一高峰。但这一道德理性主义传统在十八世纪的英国遇到了道德情感理论的挑战,成为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一次大的转折。分析这一转折,对于处在社会历史转型时期的中国道德建设来说,无疑可获得诸多的有益启示。 一、道德情感理论产生的条件 道德情感理论产生于18世纪的英国,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前提。当时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最快、最早的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世界各国都有它的殖民地,以健全政权机构为目的的人性探讨因此十分兴盛;英国的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在当时都处于领先地位,这对伦理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英国在文艺复兴之后,又形成了强大的经验主义哲学思潮。这些都决定了道德情感理论必然产生在英国。 首先,从社会文化状况来看。17世纪后半叶和18世纪前半叶,正是英国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制度,典型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形成之时。当时的英国资产阶级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一方面要扫除封建残余势力,排除发展资本主义的各种障碍,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全建立;另一方面还必须协调各个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建立起适应新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准则,为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提供道义上的支持。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道德学说必然会带有忠实于利益得失的个人主义的倾向,此时去高谈抽象的理性,并用枯燥的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