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散货专业化码头全自动控制技术开发与应用》提名公示内容

《干散货专业化码头全自动控制技术开发与应用》提名公示内容
《干散货专业化码头全自动控制技术开发与应用》提名公示内容

《干散货专业化码头全自动控制技术开发

与应用》提名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干散货专业化码头全自动控制技术开发与应用

二、提名者: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提名意见:“干散货专业化码头全自动控制技术开发与应用”由烟台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信息中心有限公司和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联合完成。已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经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课题成果在矿石码头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影响。

提名该成果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叁等奖。

三、项目简介: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主要科技内容、技术经济指标、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用及应用推广情况(一)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

本成果属于港口自动化领域,侧重于码头自动化。

(二)主要科技内容

本成果根据码头生产建设需求和发展目标,对码头自动化作业进行了顶层设计、技术论证和关键技术研发,研发完成了卸船进堆场控制流程、堆场混配控制流程、堆场取料装船控制流程、堆场取料装车控制流程等,并将研究成果在矿

石码头进行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提高了高速公路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技术经济指标

经中国港口协会组织的鉴定评审,本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满足实际使用要求。

(四)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用

项目研究的关键技术体系涉及矿石码头装船作业、卸船作业、自动堆取料、数字化料场、矿石混配和流程自动化等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1篇。根据交通科技项目鉴定、国内外项目查新,项目研发成果未见相关报道。

四、客观评价

中国港口协会于2019年10月30日在烟台市组织召开了由烟台港集团有限公司完成的“干散货专业化码头全自

动控制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成果鉴定会。与会专家听取

了项目的研究成果报告、效益分析报告、科技查新报告及

用户使用报告,审查了相关技术资料,经质询、答辩和认

真讨论,形成如下鉴定意见:

1、完成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完整、规范,符合鉴定要求。

2、该项目利用三维成像及可视化、边界实时提取算法、多机协同等技术手段对干散货专业化码头装卸设备单机自动化、作业流程全自动化控制、高精度矿石混配控制及数字

化料场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实现了码头卸船、水平运输、堆取料、装车、混配、装船等全过程作业自动化和集中管控,主要创新点如下:

创新点一:利用高精度卫星定位、三维成像及可视化、边界实时提取算法等技术,研发了自动化卸船机控制系统、自动化堆取料机控制系统、自动化装船机控制系统、自动化装车机控制系统,实现了单机自动化控制。

创新点二:在单机自动化控制的基础上,结合水平运输控制系统,研发了干散货专业化码头作业流程全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数字化料场管理系统,形成了一体化的生产调度模式。

创新点三:建立了多机协同、PID控制模型,实现了堆场矿石混配过程中的恒流量控制及多台堆取料机的同步控制。

创新点四:研发了卸船机抓斗智能防摇软件,保证了抓斗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该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具有广泛的行业推广价值。

建议:该技术在码头应用过程中,进一步优化控制策略和工艺。

五、应用情况

自2017年开始,本项目中的自动化抓斗式卸船机控

制、自动化装船机控制、高精度混配控制技术、自动化装

车机控制、数字化料场管理系统、矿石码头作业流程全自动化控制等技术成果逐步在烟台港股份有限公司矿石码头分公司得到推广应用。目前,矿石公司的3台卸船机、1台装船机、6台堆取料机、3台取料机、2台装车机已成功应用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实现单机自动化作业,同时,结合港区已实现的皮带机自动控制、堆场混配等技术,综合数字化料场管理系统和矿石作业流程全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了码头卸船、水平运输、堆取料、装车、混配、装船等全过程作业自动化和集中管控,提高了作业精度和管理效率。改造后的工艺流程,综合效率提升了约8%。本项目的研究成果的示范应用,减轻了司机的工作强度、降低了作业风险、提升了烟台港股份有限公司矿石码头分公司的码头生产作业效率和管理效率,在矿石码头的发展和运营中起到引领和变革的作用。

自2017年以来,本项目中自动化抓斗式卸船机控制、自动化装船机控制等技术成果在烟台港股份有限公司矿石分公司上线应用后,大幅提高了船舶装卸效率,减少了船舶靠泊等待时间。WINNINGSHIPING(S)PTELTD(韦立国际集团)运营的散货船主要为20吨级,船舶在港昼夜卸率为4.71万吨/天提升至5.73万吨/天,单船节约船舶租金约1万余元,经济效益显著。矿石码头的装船、卸船设备的全自动化相关技术研究及应用为码头的客户——船公司带来

明显的经济效益,降低了船舶靠泊等待时间,大幅提升了港口的服务水平。

实践证明,项目研究成果对专业化矿石码头的生产、管理、运营具有较好的支撑作用和适应性,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前景。

六、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目录

1.专利

2.论文

七、主要完成人情况:

八、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一)烟台港集团有限公司对本项目的贡献

承担本项目的前期调研、需求分析、项目立项论证、总体方案设计的工作,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服务保障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

1.项目管理。组建项目管理和研发团队,制定项目目标

和里程碑计划,对项目进行监控和质量保证和经费管理;

2.针对矿石码头作业流程全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进行研究,构建卸船、混配、装船、装车等自动化技术架构,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论证,实现了卸船、装船、混配、装车等单机设备的自动化,在此基础上,研究作业流程全自动化的技术体系,构建连锁模型,实现项目目标;

3.项目需求分析。全面、深入地调研矿石码头的业务发展现状、技术研究及应用、运行维护和管理的需求,研究码头自动化作业过程的需求,针对性的进行需求分析,设计项目需求架构;

4.项目立项论证。基于项目需求架构,进一步分析项目预期效果,研究对码头生产和管理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形成项目立项报告;

5.项目设计与实现。对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架构进行分析、设计和选型,对关键支撑技术进行创新性研究,完成各子项目的总体架构和总体方案设计,指导下一步的技术研发和软硬件系统开发以及实施工作。

(二)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对本项目的贡献

参与卸船机、堆取料机、装船机、装车机的自动化、3D 数字化码头生产管理及作业流程全自动化等技术方案设计及架构设计,进行散货码头智能化堆场管理信息软件、散货

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材料公示

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材料公示 一、项目名称 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提名者 中国科学院 三、提名意见 有组织的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已对国家安全、社会经济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对传统的网络空间安全防御体系形成了严重威胁。该项目针对APT攻击的技术对抗难题,历经十多年的关键技术研发,形成了一套以基于硬件模拟软件深度分析技术为核心的APT攻击检测关键技术和产品体系,实现了高透明、细粒度的软件深度分析能力,解决了传统安全产品面临的检测系统与被检测目标同系统平台技术竞争难题;提出了漏洞利用攻击检测、基于数据流的攻击特征提取、协议逆向追踪与僵尸网络溯源等技术与方法,有效解决了类攻击代码识别、动态生成代码提取等难题。基于动态分析基础引擎,研制了金刚软件智能分析系统、高级持续性威胁检测系统、天眼新一代威胁感知系统等系列产品,提升了APT攻击的检测防御能力。 项目研制的产品已广泛应用在通信、金融、能源等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工信部等国家部委,军队、公安等国家安全部门,百度、中船、航天等大型企业应用和专业机构。近三年新增产值11.56亿元;项目成果还为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在海莲花、蓝宝菇等重大APT攻击事件的发现与处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项目所取得的成绩多次获得主管部门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嘉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部分成果分别获得2018年度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17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 该项目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 网络空间安全是关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百姓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关键技术方向。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以强大的、有组织的技术力量作支撑,以特定的高价值任务为目标,攻击破坏性强,对抗能力高,是当前网络空间安全的

科技进步奖公示内容

省科技进步奖公示内容 239-403 项目名称:基于大数据的特殊钢棒材品质一致性工艺技术控制 一、提名单位:河北省金属学会 二、项目简介: 主要技术内容:针对我国钢铁行业高端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均质性差、高端齿轮钢淬透带宽控制水平难以稳定在4 HRC以内,高端轴承钢[O]含量控制稳定性差,符合率低等难题,通过构建多功能质量大数据平台,建立齿轮钢不同系列产品端淬预测公式,确定并优化轴承钢关键的控制参数及控制范围,建立关键工序SPC统计过程控制系统、齿轮钢端淬预控现场操作指导模型,制定钢关键控制点智能统筹操作规范,取得如下创新成果: 1、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多功能质量大数据平台。1)创新地应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和数据源共享、异构机制实现了从原材料检验到客户使用的全流程的实时数据库、电子表格记录等不同类型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贯通;2)开发了满足技术管理人员个性化需求的数据查询系统,可实现各工序各参数任意组合查询。3)建立了涵盖质量记录、统计分析、因果分析的多功能报表体系。探寻出一条在基础自动化较低水平上实现工业大数据集成和应用途径。 2、研发了高端齿轮钢窄淬透带控制技术。1)通过数据试验分析确定使用硬度分布函数作为末端淬透性公式预测基础,通过回归分析进行修正形成不同系列齿轮钢端淬预测公式,相对于传统的非线性和SAE J406

方法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更高的准确性。2)依据预测公式在生产岗位建立端淬预控模型,从传统的对每个成分目标值的控制方法转变为以端淬目标值为依据对各个成分进行综合控制的方法指导生产操作,达到了高端齿轮钢末端淬透性带宽≤4HRC的目标。 3、研发了高端轴承钢氧含量稳态控制技术。1)以批量数据处理为基础,研究确定了高端轴承钢氧含量控制的关键参数及最优控制范围。2)自主开发建立了转炉一次倒炉终点模型、精炼模型、VD温度控制模型等控制模型对现场实时指导智能统筹。实现了高端轴承钢氧含量的精准控制及稳态控制,高端轴承钢中[O]控制范围达到0.0004%≤[O]≤0.0006%。 4、开发了“一种钢包底吹氮增氮的方法”。通过对钢包底吹氮过程中氩气和氮气混合气体中氮分压的控制,可精确实现对含氮钢种进行增氮,节约高成本氮化合金的使用,避免了分段底吹氮气增氮控制精度偏低的弊端,具有低成本、高命中率、操作简单的特点。 经济技术指标: 1、高端齿轮钢末端淬透性带宽从6-7HRC达到≤4HRC的水平。 2、高端轴承钢中[O]从平均0.0007%、分布区间0.0004%-0.0008%达到平均0.00055%、分布区间0.0004%-0.0006%。 推广应用及效益情况:2015-2017年,三年实现销售高端齿轮钢、轴承钢64.295万吨,吨钢平均增加毛利近200元,累计创造效益1.27亿元。齿轮钢成功应用于宝马奔驰、丰田汽车、德国大众、比利时邦奇、陕西法士特、双环齿轮等高端用户。高端轴承钢批量地向世界著名的SKF 公司、铁姆肯公司、NSK公司等轴承公司供货,出口创汇1.6亿美元。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项目名称 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技术 、提名单位意见 项目针对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问题,持续开展了10余年的研究,研发了流域大坝与边坡安全监测、预警技术,提出了运行性态实时监控和 风险预警技术,实现了流域电站群安全危险源分级动态管控;提出了流域多电站一键 调度技术,首次在大型流域调度中实现由单机组“直调”向多电站“一键调”的重大转变;研发了设备健康状态智能诊断技术,实现了设备健康状态由“人工感知”向 “智能感知”的转变,开辟了预警设备故障、减少检修冗余的新路径;创建了智慧化 工程建设技术,首创了智慧工程理论体系,实现了工程建设由“定性经验管理”向全 要素、全方位、全周期“数据驱动管理”的重大转变,梯级电站群建设和运行表明取 得了安全、优质、高效地成效。项目获知识产权149项,发表论文291篇,其中S CI 、EI收录92篇,出版专著5部,纳入行业标准9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2 项,有力推动了大型流域智慧化建设与运行的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经鉴定,成果达 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成功应用于双江口、瀑布沟、大岗山、猴子岩等百余座水电工程, 应用工程曾获国际里程碑工程奖、詹天佑奖和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等重要奖项,并在 国家能源集团(原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四川省国资委系统推广,产生直接经济效、人益 116亿元,应用前景广阔。 提名该项目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我国是世界水电装机、发展前景和开发难度最大的国家,作为水电开发主要形式,

科技进步奖申报流程图

科技进步奖申报流程图 发布推荐科技进步奖项目通知 课题组提供材料 填写推荐书、将内容输入有关部门编制的计算机系统 审核材料 鉴定证书及其他水平证书 主要技术报告 应用证明 基础类:20篇论文及内容简介,国内外同行引用、应用效益证明 发明类:授权发明专利或查新报告,发明专利要求及技术报告 未鉴定评审的项目 已鉴定评审的项目 课题组将推荐书、鉴定证书或发明证书、查新报告、引用应用证明、技术报告或论文装订成册,交专利成果科盖章报出。

科技进步奖申报流程说明 1、基础类研究组合本课题组(或本人或本领域自己、他人的)正式发表的20篇以内的论文,形成完整的一种新的理论、新的方法等成果。 2、发明类研究授权发明专利,未授权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需有查新检索证明(国家认可的申报国家发明奖的查新检索机构,上海只有上海市科技情报所)。 3、应用类研究通过鉴定(上海市规定,须上一年10月底前鉴定,教育部对鉴定的时间要求不是很严,但成果应用须一年以上,并在当年4月底前将鉴定材料交教育部),已将课题材料归档。 二、应用材料准备

1、基础类研究提供国内外同行引用证明,可将同行论文发表的期刊封面、论文的第一页、论文的最后一页(有参考文献的)复印件,作为应用证明。如属应用基础研究,还可将工程应用证明附上,工程应用涉及经济效益,证明上应盖标有“财务”两字的公章。 2、发明类研究提供国内外用户的应用证明,社会效益证明盖单位章;生产单位和使用单位的利税、节支、创汇等经济效益证明,须盖有“财务”两字的公章。 3、应用类研究提供国内外用户的应用证明,社会效益证明盖单位章;生产单位和使用单位的利税、节支、创汇等经济效益证明,须盖有“财务”两字的公章。环保类成果,如只有社会效益,可只提供社会效益证明。 应用证明请一式多份盖红章,因每次申报均需有一份为红章。 三、填写推荐书 1、按照专利成果科提供的推荐书样本,严格按照字数要求,逐项栏目规范填写有关内容,不使用形容词和修饰词,以明确的文字进行表达。 2、使用有关奖励办提供的软件系统,将推荐书中的内容进行输入,并作软盘备份。 四、推荐材料审查 推荐书的内容填写完毕后,由科技处专利成果科进行推荐材料的审查: 1、正式发表的论文,最后一篇的发表时间应一年以上; 2、主要完成人的排名原则上按照鉴定时的排名次序,如几个成果合并,完成人排名可作调整;完成人在“主要贡献”栏签名;

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一、项目名称 海洋牧场生境构建和资源修复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 二、推荐单位(专家)意见 我国近海生境严重退化,渔业资源持续衰退,供给侧改革和产业布局等亟待产业转型升级兴业。海洋牧场作为一种海洋经济新业态,既能养护渔业资源,又能修复生态环境,是实现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与近海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针对海洋牧场建设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环节,项目系统开展了牧场设施研发、技术创新、模式构建、监测评价、预警预报和集成应用,取得了牧场生境构建、资源修复和平台建设等系列创新性成果。突破了增殖放流与生境构建关键技术、创新了海洋牧场生产经营与管理策略,发展和丰富了重要渔业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理论、方法和技术,为黄渤海渔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例。 授权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SCI文章45篇,专著2部,制定山东省标准6项;阶段性成果曾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在黄渤海集成应用,示范面积9万亩,推广面积45万亩;近三年新增销售额55亿元,新增利润11亿元。通过CCTV焦点访谈、中国科学报等专题报道和系列科普报告,提高了全民保护、合理开发海洋的科学意识;创建了“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渔户”相结合的“泽潭模式”,实现渔民收入与企业发展同步提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推荐材料,确认推荐材料真实有效,完成人和完成单位排序无异议,相关栏目符合要求,根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经评审并推荐该项目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水产科学技术领域。 受陆源污染、过度捕捞、盲目开发影响,我国近海生境严重退化,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海洋荒漠化显著。海洋牧场作为一种海洋经济新业态,是实现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恢复、生态系统和谐发展与“蓝色碳汇”的重要途径。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材料-实用word文档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材料 篇一:201X年科技进步奖申报书 编号: 201X年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 科技进步奖申报书 推荐单位:(公章) 申报单位: 项目名称: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编制 201X年印 〃 说明 申报书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项目情况;第二部分为第三方评价和应用推 广情况;第三部分为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第四部分为项目主要知识产权证 明目录;第五部分为项目主要完成单位情况;第六部分为项目主要完成人情况;第七部分为企业概况;第八部分为推荐单位意见;第九部分为附件材料。申报 书需在网上填报并提交纸质版。第九部分附件材料也需扫描后上传至网络申报 系统。全国工商联科技进步奖网络申报系统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957820265.html,。 一、项目情况 篇二: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书 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书 项目名称:申报奖励等级:项目完成单位:申报部门:申报时间:

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书(1) 一、项目基本情况 陕西省序号(2)编号(3) 1 2 3 4 篇三:科技进步奖申报材料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填写内容指导 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 主要贡献: 本项目是华荣集团有限公司独立开发,应用节能环保的新光源,经过大量的试验,通过自主研发大胆设计, 采用防爆灯内部电器腔与光源腔之间设置通风对流散热孔, 光源腔产生的热量通过通风对流孔中空气对流带走的热量, 使光源腔热量有效散发,满足光源及电器附件工作环境要求,保证灯具稳定工作。项目为首创,已经申报并取得了实用新型专利保护,拥有独立的自主产权, 唯一一家采用此设计的通风对流散热孔形式。 不超300字 主要完成人情况 对本项目的创造性贡献 李总: 应用创新:电磁感应灯作为电光源的换代产品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也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利用高频电磁场激发无极放 电腔而发光的一种新型照明光源,发光原理为高频电磁场能量以感应方式耦合进灯泡内,激发灯泡里的稀有气体电离而形成等离子体,等离子受激发原子返回基态而自发辐射出紫外线,而导致灯泡内壁的荧光粉受激发而发出可见光。特点:超长寿命(100000小时)、无电极、无光衰、瞬间启动和再启动、无频闪、显色性好。

科学技术进步奖公示内容

科学技术进步奖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 微生态制剂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者的辅助治疗意义 二、提名单位: 保定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 三、申报奖种及级别:2018年度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四、项目简介: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一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常见的肠道急症,早产儿发病率较高,且有较高的病死率。寻找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是NEC治疗面临的首要问题。基于肠道内存在大量微生物为人体提供营养、调控上皮发育,是指导先天性免疫不可缺少的“器官”。肠道微生态菌群失衡和许多疾病密切相关,益生菌制剂已经应用到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中。我们团队就肠道微生态与NEC感染展开研究,系统阐述益生菌制剂在NEC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中,我们一方面选取NEC患者临床病例研究肠道微生态调节剂与NEC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性;另一方面通过动物研究细菌感染与肠道微生态的联系。在研究中我们通过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影响NEC预后的危险因素,发现败血症、腹膜炎等细菌感染是影响NEC预后的危险因素,益生菌喂养是影响NEC 预后的保护因素,进一步我们对比了临床NEC患儿微生态调节剂应用前后肠道菌群改变情况,也证实应用微生态调节剂后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组成,从理论上验证了益生菌喂养可以改善NEC预后。基于NEC的发生与细菌感染有关,且大多数是革兰阴性杆菌所致,我们通过动物模型研究发现,革兰阴性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经口灌胃小鼠,可以引起肠道菌群组成发生明显改变,且肺炎克雷伯菌可以进一步从肠道易位到肝脏引起肝脓肿感染。因此,我们团队从临床病例NEC预后风险因素分析、动物感染模型构建,以及临床微生态制剂应用研究三个方面系统的阐述了微生态制剂在NEC患儿临床辅助治疗中的重要意义,为临床用药提供了重要参考。相关研究结果在国内核心杂志及SCI期刊发表论文三篇。 五、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推广应用及经济社会效益情况: 1. 第一完成单位:保定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是保定市首批医学重点专科,河北省重点发展专科。为保定市及保定地区规模最大的新生儿救治中心。针对临床新生儿NEC患者,尤其是早产儿,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同时肠道菌

教育部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示内容

教育部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示内容 项目名称: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推荐单位:教育部 推荐奖种:科技进步奖 项目简介: 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是库区120万移民安置。项目组历时20余年,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与三峡移民实践相结合,针对库区移民工程和新城市(镇)建设中人地矛盾突出、移民安居复杂、山地建设特殊等科技问题,联合攻关,取得了理论体系、技术方法和实践工程的重大科技突破。 1、构建三峡人居环境“簇群”形态学理论。揭示山地簇群“三维空间”形式和山江“地形阻隔”生长规律,实证“簇群形态”是山地人居环境提高容量和优化质量的途径。解决了三峡移民安置容量理论问题,建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原理在山地的特殊性和发展内涵。 2、创新库区人居环境三维空间“适应性”规划技术体系。创立簇群形态在库区人居环境建设三个空间尺度的实施和突破技术难点。突破了库区移民安置人地矛盾的技术瓶颈,获得城乡规划与设计共性技术在三峡地区的适应性发展。 3、实践了库区移民安置和新城市(镇)建设工程。编制和完成不同类型和多个城市(镇)规划与建设工程120余项。验证了本项目提出的“簇群”理论与关键技术。实践经验覆盖库区70%区县和移民,以及890万m2安居住宅建设,解决了城乡规划平原技术在山地的产业化应用。 教育部专家鉴定组认为“创造性地应用并发展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解决三峡库区的人居环境建设问题提供了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支持,属国内首创,整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为保障和支持三峡库区完成移民搬迁和安置任务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重庆大学:项目牵头单位,积极组织、申报获准了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规划与设

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一、项目名称 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提名者:中共湖北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 提名意见:准确、可靠、及时的雷达对抗情报是现代战争胜负的关键,先进的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技术是获取高质量情报的基础。现有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技术在可靠性、稳定性、实时性等方面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战场电磁环境,已成为制约装备性能发挥的关键瓶颈。为此,该项目围绕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关键技术展开深入研究,在复杂雷达辐射源信号脉内特征挖掘、特征参数评估、信号分选识别方法和运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研制的雷达辐射源信号分选识别系统,为复杂电磁环境下获取稳定、可靠的雷达对抗情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该项目的理论研究难度大、创新性强,成果关键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相关领域培养博士、硕士8名。该项目相关成果已在雷达对抗侦察装备上进行了应用,有效提升了装备的信息处理能力,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提名该项目为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 该项目属于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针对现有雷达对抗侦察系统分选识别准确率较低的突出问题,从脉内特征参数挖掘、多指标特征参数评估和基于脉间相参特征的雷达辐射源

信号分选等三个方面展开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雷达辐射源分选识别系统,有效提升了现有雷达对抗侦察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输出的雷达对抗情报信息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明显提高。 四、客观评价 该成果针对当前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重点研究了“基于多域的脉内有意调制特征挖掘、脉间相参特征挖掘以及特征参数评估”等关键技术,研制了雷达辐射源分选识别系统,研究难度较大、创新性强;在“利用多域脉内有意调制特征参数提高雷达辐射源信号的分选识别准确率、利用脉间调制特征识别雷达辐射源的工作属性”等问题上有重大创新,在“利用相参特征解决分选识别中的分批合批等问题、利用多指标体系评估脉内调制特征参数”方面属于国内首创。研究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破解了当前“雷达辐射源信号分选识别准确率不高、难以根据应用需求选择脉内特征参数”等技术难题,在提高雷达对抗侦察系统使用效能,尤其是在提高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应用情况 2011年12月至2015年11月期间,该项目成果的主要技术在装备上进行了多次实际应用,有效解决了当前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提高了雷达辐射源分选识别准确率,取得了显著效果。 六、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1.基于多指标的雷达信号脉内特征参数评估方法,发明专利,ZL201010543670.X

国家科技进步奖填写要求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年度工作日程 (2013年) 时间 工作安排 1月 提交推荐材料 2月 形审,受理项目公布 4月 初评网络评审 5月-6月 初评会议评审 6月 初评结果公布 6月-7月 初评通过项目考察,异议处理 8月 评审委员会会议 9月 监督委员会会议,奖励委员会会议 10月 报科技部审核,报国务院批准 11月 下一年度推荐工作部署 12月 批准,授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填写要求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的基础文件和主要评审依据,应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当年推荐通知,按照推荐书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的要求,如实填写。形审不合格项目退回推荐单位,不予提交评审。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包括电子版推荐书和书面推荐书两种形式。 电子版推荐书包括主件(第一至第十部分)和附件(第十一部分),须按要求在线填写和上传。主件第二、三、四部分的页边距左右各3.2㎝,上下各2.8㎝(以推荐系统提供下载的模版为准),正文文字使用宋体,不小于小四号,行距不小于18磅,标题和图表文字格式自行设置(建议以黑体、仿宋、楷体为主)。 书面推荐书包括主件(第一至第十部分)和附件(第十一部分)。主件从推荐系统中直接生成并打印,内容应与电子版推荐书相关内容完全一致。推荐书主件和附件装订成册(单双面不限),纸张规格A4,竖向左侧装订,不要另加封面。书面推荐书一式两份,原件1份(封面顶部右上角标注“原件”字样),复印件1份。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填写要求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1.专业评审组、序号、编号: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填写。 2.奖励类别:在推荐系统中选择相应类别填写。 3.项目名称:不超过30字。应紧紧围绕项目核心创新内容,简明、准确地反映出创新技术内容和特征,项目名称中一般不使用xx研究、企业名称等字样。 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应紧紧围绕项目核心创新内容,简明、准确地反映出创新工程所属领域、内容和特征,项目名称中一般不使用xx研究字样,必要时可以通过使用企业名称或者产品品牌等方式来限定工程的内容,以防止侵犯其他企业的权益。 科普项目应直接使用科普作品的名称。 4.公布名:不超过30字。如项目名称不可直接对外公布,应在此栏填写可公布名称,并且必须提供书面说明材料供审查。不填写此栏时视为项目名称可直接公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安徽省提名项目公示 (一)项目名称 制冷空调装备绿色工质替代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二)提名意见 针对我国履行环保国际公约的迫切需求和制冷工质绿色替代的技术难题,突破了绿色工质制冷空调装备基于新型热力学循环的增效机理、复合制冷系统安全节能调控、流动传热与除霜降噪协同设计、高安全性测试方法与环境友好性评价等关键技术,首次建立了我国制冷空调装备绿色工质替代的技术体系,研发多种制冷空调新装备并实现产业化。项目成果成功应用于我国冷冻冷藏设备、空调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和工业、建筑、食品等重点领域,产品出口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走出了中国制冷空调行业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为履行环保国际公约贡献了“中国方案”,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项目材料填写规范,内容真实,经公示无异议。对照国家科技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工质在制冷空调装备中承担着能量转换和传输的重要作用,制冷空调装备使用的传统工质存在破坏臭氧层、温室

效应高等突出的环境问题,随着全球对绿色发展的日益关注及《蒙特利尔议定书》、《巴黎协定》等系列环保国际公约的签署,积极寻找制冷空调装备安全适用的绿色工质替代技术是全球同行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也将成为抑制全球温升和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制冷空调装备制造国和消费国,传统工质年消费量占全球的50%以上。因此,如何实现我国制冷空调装备绿色工质的替代并保障行业平稳转换过渡,已成为突破现有技术瓶颈、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展示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迫切需求。 本项目依托联合国框架下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多边基金等专项支持,集合国内制冷空调行业产学研各界优势资源,针对R32、CO2、NH3等不破坏臭氧层且具有低温室效应潜值的绿色工质,历时近十年联合攻关,突破了绿色工质制冷空调装备基于新型热力学循环的增效机理、复合制冷(供热)系统安全节能调控、流动传热与除霜降噪协同设计、新型测试评价方法与安全可靠运行等关键技术,建立了制冷空调装备绿色工质替代的技术体系,并实现多种新装备的应用和产业化。创新成果主要包括: 1.国内率先开展了可燃性工质多因素耦合泄漏燃烧性能试验,建立了安全可靠的“湿蒸气压缩”热力学循环和自然工质复叠式热力学循环,测定了工质含油状态下的强化换热准则,探明了绿色工质制冷空调装备基于新型热力学循环的增效机理,提出行业绿色工质替代路线图,为全面替代传

科技进步奖申报材料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填写内容指导 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 主要贡献: 本项目是华荣集团有限公司独立开发,应用节能环保的新光源,经过大量的试验,通过自主研发大胆设计, 采用防爆灯内部电器腔与光源腔之间设置通风对流散热孔, 光源腔产生的热量通过通风对流孔中空气对流带走的热量, 使光源腔热量有效散发,满足光源及电器附件工作环境要求,保证灯具稳定工作。项目为首创,已经申报并取得了实用新型专利保护,拥有独立的自主产权, 唯一一家采用此设计的通风对流散热孔形式。 不超300字 主要完成人情况 对本项目的创造性贡献 李总: 应用创新:电磁感应灯作为电光源的换代产品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也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利用高频电磁场激发无极放

电腔而发光的一种新型照明光源,发光原理为高频电磁场能量以感应方式耦合进灯泡内,激发灯泡里的稀有气体电离而形成等离子体,等离子受激发原子返回基态而自发辐射出紫外线,而导致灯泡内壁的荧光粉受激发而发出可见光。特点:超长寿命(100000小时)、无电极、无光衰、瞬间启动和再启动、无频闪、显色性好。 结构创新:现有技术中防爆灯结构均采用光源内装,光源产生的热量使防爆灯具内部温度升高,内部的高温利用热传导通过铝合金外壳表面散发热量。但由于灯具内部的高温产生,散热不充分,形成灯具光源及电器附件寿命降低,维护频繁。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我公司经过大量的试验,通过自主研发大胆设计, 采用防爆灯内部电器腔与光源腔之间设置通风对流散热孔, 光源腔产生的热量通过通风对流孔中空气对流带走的热量, 使光源腔热量有效散发,满足光源及电器附件工作环境要求,保证灯具稳定工作。 王亚德、章明高: 结构创新:现有技术中防爆灯结构均采用光源内装,光源产生的热量使防爆灯具内部温度升高,内部的高温利用热传导通过铝合金外壳表面散发热量。但由于灯具内部的高温产生,散热不充分,形成灯具光源及电器附件寿命降低,维护频繁。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我公司经过大量的试验,通过自主研发大胆设计, 采用防爆灯内部电器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 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中蒙俄跨境区域绿色发展要素获取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提名单位意见 本项目从区域发展的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全要素的新视角,在中蒙俄跨境地区(中国黄河以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全境)要素获取、格局与机理模拟和区域发展决策支持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创新性突破,首次创新研制出区域发展要素获取技术规范和集成技术体系、生态经济区划与要素机理分析模拟技术、四层循环经济、六城建设生态城等区域发展决策支持关键技术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服务了西部大开发生态文明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决策,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1、首次创新研制了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点—线—面—网定点观测、综合调查、数据集成、样带分析的国际综合科学考察区域要素获取和集成一体化关键技术体系。首次对我国科技资料稀缺和难以到达的俄罗斯勒拿河流域中下游及北冰洋沿岸、西伯利亚、远东及太平洋沿岸地区和蒙古国等中高纬度地区以及我国黄河以北地区进行了多学科、多尺度、跨区域国际综合科学考察,考察面积1100万平方千米。系统获取了该地区的地理背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人居环境要素数据,构建数据集群支撑了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规划,项目填补了我国对俄罗斯、蒙古高纬度地区缺乏综合科学考察的空缺。首次系统建立了考察区不同尺度本底基础数据库和系列专题数据库,研发了分散、多源、异构的综合科学考察数据集成技术方法、标准规范等关键技术,建立了数据共享平台;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建立了自中国黄河以北到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东北亚南北综合样带,以全球陆地样带方法思想建立了综合样带指标体系,系统调查了样带内资源、环境和人类活动诸要素的时空变化梯度;首次编绘了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地形图和科学考察数据地图集,支撑了“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俄罗斯科学家开展的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发展战略研究。 2、创新研制了区域发展全要素格局和互动机理分析模拟技术方法。在我国首次研制生态经济区划技术体系并完成我国西部、东部沿海和北方地区生态经济区划;创新提出了“六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四层循环经济”、“六城建设生态城”、“大旅游”等区域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模式,并在中国北方、东部沿海和西部等区域广为应用,为国家西部大开发、主体功能区划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远东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关于加强科技基础性工作的建议》等6份咨询建议分别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要素数据群集和地图集等成果被国家发改委西部司、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

科技进步奖申报材料范文

篇一:(新)2013省级科技进步奖申报材料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 (科技进步奖) 一、项目基本情况 第一完成单位基本情况二、项目简介篇二:科技进步奖申报材料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填写内容指导 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 主要贡献: 本项目是华荣集团有限公司独立开发,应用节能环保的新光源,经过大量的试验,通过自主研发大胆设计, 采用防爆灯内部电器腔与光源腔之间设置通风对流散热孔, 光源腔产生的热量通过通风对流孔中空气对流带走的热量, 使光源腔热量有效散发,满足光源及电器附件工作环境要求,保证灯具稳定工作。项目为首创,已经申报并取得了实用新型专利保护,拥有独立的自主产权, 唯一一家采用此设计的通风对流散热孔形式。 不超300字 主要完成人情况 对本项目的创造性贡献 李总: 应用创新:电磁感应灯作为电光源的换代产品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也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利用高频电磁场激发无极放电腔而发光的一种新型照明光源,发光原理为高频电磁场能量以感应方式耦合进灯泡内,激发灯泡里的稀有气体电离而形成等离子体,等离子受激发原子返回基态而自发辐射出紫外线,而导致灯泡内壁的荧光粉受激发而发出可见光。特点:超长寿命(100000小时)、无电极、无光衰、瞬间启动和再启动、无频闪、显色性好。结构创新:现有技术中防爆灯结构均采用光源内装,光源产生的热量使防爆灯具内部温度升高,内部的高温利用热传导通过铝合金外壳表面散发热量。但由于灯具内部的高温产生,散热不充分,形成灯具光源及电器附件寿命降低,维护频繁。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我公司经过大量的试验,通过自主研发大胆设计, 采用防爆灯内部电器腔与光源腔之间设置通风对流散热孔, 光源腔产生的热量通过通风对流孔中空气对流带走的热量, 使光源腔热量有效散发,满足光源及电器附件工作环境要求,保证灯具稳定工作。 王亚德、章明高: 结构创新:现有技术中防爆灯结构均采用光源内装,光源产生的热量使防爆灯具内部温度升高,内部的高温利用热传导通过铝合金外壳表面散发热量。但由于灯具内部的高温产生,散热不充分,形成灯具光源及电器附件寿命降低,维护频繁。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我公司经过大量的试验,通过自主研发大胆设计, 采用防爆灯内部电器腔与光源腔之间设置通风对流散热孔, 光源腔产生的热量通过通风对流孔中空气对流带走的热量, 使光源腔热量有效散发,满足光源及电器附件工作环境要求,保证灯具稳定工作。 社会效益 该产品作为防爆照明换代产品也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例如:化工厂房、仓库、加油站、油井平台、石油开采、炼油、冶炼等场所,同时,在国内大连、银川、福建等地方的石油、化工等国家级大型项目中已经批量采用,其产品质量、节能效果、高光效和长寿命得到了现场使用的验证和用户的充分肯定。这样形成批量生产后,将为上海市创造装配就业岗位至少100个,其他就业岗位50个,带动相关运输、玻璃、营销等行业的就业机会300个。 要求: 说明推荐项目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保护自然资源或生态环境,保障国家和社会安全,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及健康水平等方面所取得作用,以及取得间接经济效益。不超过250

科技进步奖申报材料

科技进步奖申报材料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填写内容指导 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 主要贡献: 本项目是华荣集团有限公司独立开发,应用节能环保的新光源,经过大量的试验,通过自主研发大胆设计, 采用防爆灯内部电器腔与光源腔之间设置通风对流散热孔, 光源腔产生的热量通过通风对流孔中空气对流带走的热量, 使光源腔热量有效散发,满足光源及电器附件工作环境要求,保证灯具稳定工作。项目为首创,已经申报并取得了实用新型专利保护,拥有独立的自主产权, 唯一一家采用此设计的通风对流散热孔形式。 不超300字 主要完成人情况 对本项目的创造性贡献 李总: 应用创新:电磁感应灯作为电光源的换代产品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也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利用高频电磁场激发无极放

电腔而发光的一种新型照明光源,发光原理为高频电磁场能量以感应方式耦合进灯泡内,激发灯泡里的稀有气体电离而形成等离子体,等离子受激发原子返回基态而自发辐射出紫外线,而导致灯泡内壁的荧光粉受激发而发出可见光。特点:超长寿命(100000小时)、无电极、无光衰、瞬间启动和再启动、无频闪、显色性好。 结构创新:现有技术中防爆灯结构均采用光源内装,光源产生的热量使防爆灯具内部温度升高,内部的高温利用热传导通过铝合金外壳表面散发热量。但由于灯具内部的高温产生,散热不充分,形成灯具光源及电器附件寿命降低,维护频繁。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我公司经过大量的试验,通过自主研发大胆设计, 采用防爆灯内部电器腔与光源腔之间设置通风对流散热孔, 光源腔产生的热量通过通风对流孔中空气对流带走的热量, 使光源腔热量有效散发,满足光源及电器附件工作环境要求,保证灯具稳定工作。 王亚德、章明高: 结构创新:现有技术中防爆灯结构均采用光源内装,光源产生的热量使防爆灯具内部温度升高,内部的高温利用热传导通过铝合金外壳表面散发热量。但由于灯具内部的高温产生,散热不充分,形成灯具光源及电器附件寿命降低,维护频繁。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我公司经过大量的试验,通过自主研发大胆设计, 采用防爆灯内部电器

申请科技进步奖奖励条件

申请科技进步奖奖励条件、程序、所需材料 前置条件 推荐奖励的项目应是经过鉴定、已获发明专利授权、行业准入证明、经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并经实施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项目,并完成成果登记。对有争议的项目在争议未解决前一律不得推荐。 申请材料 1、《×××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 2、科技成果评价证明:如鉴定证书、评审验收证书、专利授权证书、行业准入证明等。 3、应用证明。 4、其他有关证明材料。 以上1-4项材料按顺序装订成册,一式10套(不需另加封面)。另提供鉴定技术资料及实物照片1套。 六、申请表格 申请人需提交《×××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 办理程序 第一步:科技局按有关要求下发申报通知。 第二步:申报科技进步奖的单位填写“×××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并加盖公章后交科技局,并交纳评审费。 第三步: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组织评审。 第四步:评审结果在科学技术局网上进行公示,征求异议。 第五步:申报哪一级,由哪一级政府审核批准。审核批准奖励项目,由审核批准的哪一级政府给予授奖和颁发奖金、获奖证书。 奖励级别 国际科技进步奖(每年一次)、省科技进步奖(每年一次)、市科技进步奖(每年一次)、区、县科技进步奖(每二年一次) 申请科技进步奖奖励 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省科学技术奖、市科技进步奖的项目,必须是已在市科技局办理登记的科技成果。 一、国家级科技奖励 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由科技厅负责组织申报。 二、省级科技奖励 省科学技术奖分为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省自然科学奖、省技术发明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山东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市科技局负责组织申报。需提交以下申

山东省科学技术奖 科技进步奖公示内容

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 Kinesin家族成员调控肿瘤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 二、申报奖种 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三、申报单位 青岛大学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大学 四、推荐单位意见 该项目阐述了沉默Kif2a对Tca8113细胞增殖和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揭示沉默Kif2a对舌癌增殖及侵袭转移的抑制作用并阐述了沉默Kif2a通过Rho/ROCK信号转导通路调控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的机制,为以细胞骨架为靶点的抗肿瘤转移治疗提供新型靶分子和理论依据。立项新颖,具有创新性,课题按时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研究目标,并发表相关SCI论文多篇,建议推荐申报科技进步奖。 五、项目简介 1、首先在原有研究结果基础上,通过MTT实验、克隆生成实验、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了Kif2a基因沉默对舌癌细胞Tca8113细胞增殖及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Kif2a基因沉默能显著抑制舌癌的增殖和侵袭转移能力。进一步研究了临床常用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5-Fu)与Kif2a 基因沉默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协同抑制效应,Kif2a基因沉默能显著增强5-Fu 对Tca8113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增加Tca8113细胞对5-Fu的药物敏感性。 2、构建细胞移植瘤裸鼠模型。活体、实时观察Kif2a基因沉默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作用,记录裸鼠生存期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显示Kif2a基因沉默显著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 3、Real time 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及Kif2a 干扰组细胞内Rho家族成员RhoA、ROCK1、Rac1及Cdc4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与阴性对照组比较,Kif2a干扰组细胞内RhoA、ROCK1、Rac1及Cdc42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 4、应用Rho/ROCK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LY-27632和激动剂溶血磷脂酸LPA,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一、项目名称 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技术 二、提名单位意见 项目针对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问题,持续开展了10余年的研究,研发了流域大坝与边坡安全监测、预警技术,提出了运行性态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技术,实现了流域电站群安全危险源分级动态管控;提出了流域多电站一键调度技术,首次在大型流域调度中实现由单机组“直调”向多电站“一键调”的重大转变;研发了设备健康状态智能诊断技术,实现了设备健康状态由“人工感知”向“智能感知”的转变,开辟了预警设备故障、减少检修冗余的新路径;创建了智慧化工程建设技术,首创了智慧工程理论体系,实现了工程建设由“定性经验管理”向全要素、全方位、全周期“数据驱动管理”的重大转变,梯级电站群建设和运行表明取得了安全、优质、高效地成效。项目获知识产权149项,发表论文291篇,其中SCI、EI收录92篇,出版专著5部,纳入行业标准9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2项,有力推动了大型流域智慧化建设与运行的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经鉴定,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成功应用于双江口、瀑布沟、大岗山、猴子岩等百余座水电工程,应用工程曾获国际里程碑工程奖、詹天佑奖和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等重要奖项,并在国家能源集团(原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四川省国资委系统推广,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16亿元,应用前景广阔。 提名该项目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我国是世界水电装机、发展前景和开发难度最大的国家,作为水电开发主要形式,

流域梯级电站群安全建设运行对国家安全、绿色发展关系重大。国内外曾有多座因建管缺陷导致渗漏甚至溃决的案例;俄罗斯萨扬水电站因设备健康状态无法及时诊断,致75人死亡,直接损失130亿美元;美国奥罗维尔水电站因维护和调度不当引起溢洪道破坏,紧急撤离18.8万人。国家能源集团在大渡河流域开发居于主体地位,已建在建电站16座,电站群装机2700万kW,库容158亿m3。在建双江口大坝高达312m,是全球第一高坝,建成的大岗山拱坝210m,地震加速度高达557.5cm/s2,为同类世界最大。随着电站群规模、建成时间和新建电站技术难度的增大,安全风险和调度、维护难度逐渐凸显,急需创新突破,以保障安全,避免灾害,提高效益。项目基于20余项重大科研,历经10余年,形成了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成套技术并成功推广应用。主要创新包括: 1.大坝与边坡安全管控系统集成与预警技术。首创多因子全要素定量化风险动态评估模型,提出电站群危险源分级管控技术,研发高精度外部变形一体化监测技术,建立流域梯级库坝群安全风险智能管控模型。成功预报并治理重特大地质灾害危险点10处,提前4小时在节日期间预警大渡河中游川藏生命线滑坡体大规模垮塌,避免了高车流情况下的重大生命财产损失。 2.流域多电站一键调度技术。首创多数据源混合同化流域气象预报技术,实现气象水情高分辨率、多时空尺度、自动耦合预报;发明大型梯级水电站间负荷实时智能调控技术,自动匹配市场需求、梯级来水、设备状况及经济运行等要素,首次实现大型流域调度由单机组直调向多电站一键调的重大转变,每年减少人工负荷调节3万余次。 3.设备健康状态智能诊断技术。研发具有深度学习功能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和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智能安全帽等产品,实现设备健康状态智能感知化转变;发明基于超球算法的设备健康趋势预警和故障诊断技术,首次实现设备故障早期预警,减少检修冗余,设备等效可用系数大幅提高约10%。

奖种国家科技进步奖

奖种:国家科技进步奖 项目名称:环保型路面建造技术与工程应用 项目主要完成人:沙爱民裴建中谭忆秋何唯平张忠伦胡力群孙朝云蒋玮齐琳李东周纯秀陈拴发徐世国王晓燕赵昕 项目主要完成单位:长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深圳海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交通运输科学技术领域。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和汽车运输规模长足发展。道路交通设施在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也带来了与节能环保等社会发展方向相悖的问题,例如:道路交通噪声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地下水补充不足和地表洪水泛滥;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汽车尾气路面净化难以实现。 针对上述问题,科技部批准由长安大学主持开展“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环保型道路建设与维护技术”课题的研究,主要内容涉及透水路面,低噪声路面,低吸热路面,融冰雪路面,分解汽车尾气路面等环保型道路技术。通过理论分析、材料研发、实体工程铺筑等方式,取得创新性成果如下: 1)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黏度沥青改性剂,建立了透水沥青路面材料细观空隙特征与宏观材料组成及性能的关系模型,提出了基于环境与功能要求的透水沥青路面材料和结构一体化设计方法。打破了国外对高黏度沥青改性材料的技术垄断,提出了透水沥青路面建设与养护的国家工程建设行业技术标准。

2)研发了基于近场测试原理的轮胎-路面交互作用测量车,建立了多孔沥青混合料孔隙结构特性声学性能预测模型,揭示了路面在不同材料组成与结构关键参数下的降噪规律。为以降噪为目标的多孔路面材料设计方法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提升了我国多孔路面的设计水平。 3)建立了基于传热学和气象学原理的沥青路面热效应评价模型,实现了对沥青路面热效应的定量评价;研发了保水乳浆材料、太阳热反射涂料,遴选了热阻矿料,提出了遮热、保水以及热阻式三种低吸热路面的材料组成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要求。系统形成了我国低吸热路面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4)建立了基于能量转化的道路融雪系统温-湿耦合瞬态融雪模型,开发了集成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的道路融雪系统;揭示了弹性沥青路面的除冰雪机理,提出了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的弹性融冰雪路面组成设计方法。成功实现了非人工、机械、化学除雪的新型环保融冰雪路面技术,提升了我国路面冰雪处治的技术水平。 5)自主研发了能够应用于道路路面的矿物负载型和耦合型光催化净化材料,生产出了相应的尾气吸收分解涂料,形成了吸收分解汽车尾气涂层的施工工艺,研发了尾气测试评价系统。突破了高效循环吸收分解汽车尾气材料制备的技术瓶颈,成功实现了路面主动净化汽车尾气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