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资料

盐碱地资料
盐碱地资料

盐碱地资料

一、盐碱地的成因

土壤盐渍化形成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人为因素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各种活动。其中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盐碱

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盐。

(1)气候

盐碱地地区大多属于暖温带极端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具有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等特点。这样的气候条件对土壤盐碱化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干旱少雨造成地面植被稀疏,生物积累较弱,使得土壤的淋溶作用十分微弱,土壤石灰反应通体都很强烈。因而本区多数自然土壤及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都不高。蒸发量大则造成本区盐土和盐渍化土壤面积的重要原因。

(2)水的作用

地表水:由于有较多的含盐土层,当河流流经含盐土层时,土层中易融盐融于水中,使水中矿化度增高。当地下水流经扇缘的尾部,由于接受了更多的回归水和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地下水浓缩,也是地下水矿化度的转移过

程,由于盐分的迁移和累积,加上场地排水不畅通,致使地下水中的盐分大量聚集,这些水既是盐分搬运的动力,又是场地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水源,这就是造成了场地高矿化水的原因。研究表明: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在5~15g/l 之间,PH值为7 ─8之间,为弱碱性咸水和盐水,不能作为灌溉水;地下水矿化度大于10克/升属高矿化度盐水、不能饮用和灌溉。

地下水:通常地下水埋深在1.0~3.0m之间,具有埋藏浅,矿化度高两大特点。在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埋藏浅而矿化度高的地下水是土壤盐分的主要来源,也是盐土和盐渍化土壤面积大的最主要原因。

(3)人类活动影响

工程区气候、水文、地形,土壤岩性及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土壤盐渍化发生与发展的基础,而人为活动的影响,则是其向一定的方向演变发展的条件。当前大多数灌区土地采用大水漫灌方式,灌溉水量大,区内斗渠和农渠均为土渠,渗漏严重,因此大量的渠系田间水渗入补给浅层潜水,渠水及田间入渗转化的地下水一部分排泄于排渠之中,排渠坍塌、淤积严重,排水不畅,其余以蒸发作用形式排泄,水中的矿物质滞留于表层土中,致使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

二盐碱地现状

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问题更为严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粮农组织(FAO)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面积为9.54亿hm2。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问题,

已经成为世界灌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制约因素。中国盐碱地面广量大,西北、华北、东北西部和滨海地区都有分布, 土地盐碱化不仅危害作物赖以生存的土壤条件,而且抑制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缺苗、减产、死亡,从而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地盐碱化严重的地区,造成大面积农田弃耕、荒芜,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二、盐碱地的危害

危害作物生长、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

(1)盐碱化使土壤理化性质变差,作物、林木和牧草的生存条件变坏,表现在:①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降低。由于土壤盐碱化,抑制了土壤的生草化过程和土壤有机质的累积过程,因而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降低,从而影响到土壤的理化性质。②土壤营养条件变差。在排水、洗盐和加大定额灌溉的影响下,土壤氮素损失严重,有机质是土壤磷素的主要来源,有机质的分解产物能使磷素释放而提高其有效性,盐碱土有机质含量低,速效磷的含量也就低,加之盐碱地PH值高,碳酸钙含量高,土壤中的磷易形成难溶性磷酸盐,从而降低了磷的有效性,此外,锌、锰、

铁、铜等微量元素也皆因土壤PH高而降低了有效性。③土壤物理性状不良。盐碱化土壤结构差,直径大于

0.25mm的水稳性团聚数量少,空隙度低,非毛管孔隙少,粘结性差,保墒能力差,土壤胶体Na+含量高,透水性差,土壤胶盐困难,土壤有效水含量低,无效水含量显著增加,供水能力差,春秋地温偏低,土性冷凉,影响作物及时播种和幼苗生长,夏季地温偏高,加速了地表蒸发和积盐。④土壤微生物活动受到盐碱的抑制,固N菌、硝化菌很少,活性差,因而土壤中的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微弱。

(2)土壤溶液直接毒害作物细胞。由于盐碱土溶液浓度高,渗透压大,使作物吸收水份和吸收养分的能力降低,与此同时植物根系选择性吸收营养离子能力也相应降低,因此非营养离子大量进入体内,而营养离子吸收减少或吸收不上,从而打乱了体内正常的离子平衡,干扰了作物正常的新陈代谢机能,破坏蛋白质的合成与水解,引起氨和可溶性盐类离子在体内的积聚,从而产生离子毒害,危及作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死亡。不同盐类危害的程度是不同的,常见的几种

可溶性盐类对作物的危害顺序是:碳酸钠>氯化镁>重碳酸钠>氯化钠>硫酸钠。

(3)作物生长不良造成缺苗、减产、死亡。根据一般的统计,非盐化土作物不缺苗、产量正常,轻盐化土缺苗减少10-20%(平均15%),中盐化土缺苗减产20-50%(平均35%),重盐化土缺苗减产50-80%(平均65%),盐土

只能个别成活,无收成。

总之,土地盐碱化不仅危害作物赖以生存的土壤条件,而且祸及作物的生长,造成作物缺苗或死亡,从而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壤盐碱化是当地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限制因素。

四各类盐碱地情况

1、陕西省渭南市卤泊滩地区

卤泊滩地区土壤以潮土和盐土为主,其中潮土以盐化潮土为主, 主要分布在卤泊滩外围和滩内积盐较轻的地区.土层深厚,有机质和养分中等偏高,但质地过粘,含有轻度盐分,通透性差,土温低, 难发苗或发老苗不发小苗;盐土以草甸盐土、沼泽盐土为主, 盐分含量多在1 %以上, 高的达2.53 %. 化学类型以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为主.地下水位1~ 4 m, 低洼地区长年或季节性积水, 地下水pH值在8.4 ~ 10.1 ,矿化度7 g /L ,耕层土壤含盐0.6 % ~ 1.6 %, 对农作物生长不利. 其中草甸土2360 hm2, 约占盐土类面积的90 % ,主要分布在卤泊滩内, 多为盐荒地, 着生盐蓬、盐蒿等盐生杂草,表层有盐结皮和盐霜, 质地粘重. 沼泽盐土面积233.78 hm2, 约占盐土类面积的10%,分布在卤泊滩内和卤泊滩周围的积水洼地上.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为0.5 % ~ 1.4 % ;含全氮为0.063 % ,速效氮含量中等,为49.36 ×10-6;全钾2.48 %, 速效钾含量为188.55 ×10-6,氮磷比例不协调.

2、山东省滨州地区

滨州市地处中纬度,受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双重影响,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基本气候特征为: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春季多风干旱,初春冷暖无常,时有倒春寒现象出现,春末温度回暖较快,时常引发春旱;夏季炎热多雨,温度高湿度大,有时受台风侵袭;秋季秋高气爽,气温降低,降水骤减;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盛行北风和西北风;四季温差明显,年平均气温11. 7-12. 6℃;年均日照时数为2590-2830小时;年均降水量为530-630毫米,七成分布在夏季;年均蒸发量为750-2400毫米。

滨州市近邻黄河入海口,海潮影响频繁,海水容易倒灌,地下水含盐量较大,潜水位偏高,特别在春秋旱季,经常导致盐分在地表聚集形成盐结皮;土壤母质多为黄河水系游积的质地黏重的滨海沉积物,土壤盐分含量高,pH值7. 5以上,结构點滞易板结,通透能力较差,渗透水平较低,养分释放慢,足受海陆特殊自然环境影响形成的典型滨海盐碱地。

滨州市的盆盐铃荒地,主要集中在无棣、沾化两县的中北部,滨城区和阳信县的部分乡镇也有分布。位于北部沿海养殖、海洋化工带与南部农业开发带之间,相对而言,村庄分布稀少,人口密度小,土地开发和利用程度较低,有利于进行生态湿地开发建设。

滨州市北部的盐碱荒地,地处古代黄河三角洲范畴,系黄河冲积形成,绝大部分属于盐土类。其基本特征,一是地

表有盐结皮,呈盐霜或结皮状,厚度一般为1~ 2cm,多由氯化钠和硫酸钠组成,由于有较强的吸水性,常有返潮和夜潮现象.二是无明显的发育层,一般无腐殖质,不少为光板地。三是地下水位浅,一般在1.5 ~ 2.0 m,矿化度高,一般在5~10g/L,易返盐。四是蒸发量大,为降雨量的3.1~ 3.6倍,地下盐分随毛管水升力强,大量盐分积聚地表。五是一般呈微碱反应。PH在7.5 ~ 8.0。六是由于经常受黄河泛滥和海潮的影响,皆是几经开垦,几经放弃的荒地。七是多为光板地,仅生长芦苇、獐毛、盐地碱蓬、碱蓬和怪柳等盐生植被。

目前,滨州市荒碱地区域面积96670 hm2,其中,无棣和沾化两县有86670hm2。该区的荒碱地土壤多为滨海潮土和滨海盐化潮土,土层厚度均大于30cm,土地主要障碍因素出现深度多在30 ~ 50cm之间,不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同时,土壤贫瘠,含盐量高达l% 以上,地下水均为钠质氯化物水,矿化度一般为7~ 10 g/ L,不能用于农业生产,土壤易板结,保水性差;抗旱能力大于30 d 的耕地面积只占58.7%,比高产田低14.2个百分点。抗早能力大于50 d 的耕地面积占9.5%,比高产田低50个百分点;从肥力状况看,有机质含量不足,只相当于国家规定的四、五级地。碱解氮量为5 2.8mg/kg,比高产田少6.lmg /kg,磷、钾分布比例失调;对微肥来说,有71.0% 的耕地缺锌,17.1%的耕地缺硼,35.1%的耕地缺锰。

3、陕西省榆林市地区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东临黄河与山西省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古。黄河沿东界南下涉境逾400km,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平均海拔11300m,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00mm。

盐碱地现状,据统计2008年榆林市横山县共有淤地坝2000多座,可淤面积4459.80hm2,已淤面积4067.27hm2(其中盐碱面积1266.67hm2,占已淤面积,31.14%,已利用面积2260.60hm2,占已淤面积的55.58%)另据古水、赵石畔村6座坝的实地调查,总坝地面积174.67hm2,而盐碱面积就达占总坝地面积的114.40hm2,粮食作物在这些盐碱坝地上不能生长,造成资源闲置。因此,治理坝地盐碱、提高坝地生产效益的任务艰巨且意义重大。

榆林沙区盐碱地总面积13 . 92 ×104hm2, 沿河流域及有排灌条件的约0 . 87×104hm2,占6 . 25 %;无排灌条件的约13. 05 ×104hm2,占93 . 73 %, 且改造利用困难。在无排灌条件盐碱地中, 有10 .79×104hm2为盐碱荒地,农业种植不能利用。成盐主要以氯化钠盐类为主。

4、东北吉林省

吉林省盐碱地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土分布区之一。据1996年图表和1999年野外调查,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海拔

低于200m的低平原区,尤其在长岭弧形沙带以北的低平原区有集中成片分布的特点,在长岭弧形沙带及其以南的吉林省辖区和高平原区虽亦有盐碱地分布,但面积较小,而且零星。此外,地区盐碱地也有沿古河道以及道路和沿线成带,沿湖泡和村屯边缘呈环带状分布的特点。

地区盐碱地具体分布于白城市的洮南、洮北、镇赉、通榆、大安;松原市的长岭、乾安、扶余、前郭、宁江;四平市的双辽、梨树;长春市的农安等13个市县。据1996年图表和1999年野外调查,吉林省盐碱地面积96.90万公顷,其中轻度盐碱地6.07万公顷,占盐碱地面积的6.26%,中度盐碱地46.41万公顷,占盐碱地面积的47.90%,重度盐碱地面积为44.42万公顷,占盐碱地面积的45.84%。

单位:万公顷

单位:万公顷

①草甸碱土

草甸碱土典型的剖面特征:全剖面呈强石灰性反应;碱化层位于表下层,相对黏化,柱状结构,为暗灰色,pH 值9~10,碱化度在30%以上,高者可达80%~90%;表层土轻质化,为片状结构的淋溶层,含盐量<0.5%。草

甸碱土多与盐碱化草甸土呈复区存在,地下水位一般2~3 m,在低平地带的微高地形以零散小片分布,自然状态下,地上生长虎尾草、羊草、碱蒿以及寸草苔等。

②草甸盐土

草甸盐土典型剖面特征:全剖面呈强石灰性反应;表层含盐量介于1.0%~2.0%,一般在0.7%以上,pH值9.0~10.5,春季盐霜或盐结皮积于地表,碱化度(ESP)在29%以上,苏打在盐分组成中的比例超过90%。草甸盐土区地下水位一般1.5~2.0 m,地形低平,生长碱蒿、碱蓬等盐生植物,或者地表裸露成光板地,通常在大面积盐碱化草甸土中,呈斑状复区分布(称为碱斑),雨季地表常有临时性浅层积水。

③盐碱化土壤

盐碱化土壤有不同程度,一般土壤碱化度在29%以上,土壤含盐量在0.6%以内。主要类型有盐碱化沼泽土、盐碱化草甸土、盐碱化水稻土、盐碱化冲积土等,其中盐碱化草甸土面积最大。按土壤表层含盐量划分:表层含盐量0.5%~0.6%为强度苏打盐碱化土壤;表层含盐量0.25%~0.50%为中度苏打盐碱化土壤;表层含盐量0.10%~0.25%为轻度苏打盐碱化土壤。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