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思考

推动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思考
推动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思考

推动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思考

自《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起,高等学校的科学、内涵、特色、定位发展就成为一个显性问题在困扰着人们。分类很难,几年下来并无实质性进展。但是,最近的两项工作却再现了古人所云的峰回路转局面:一是大学章程的核准,每所高校都必须有自己的章程,而章程需要明确学校的办学使命;二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已开始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如何做到理论先行、更全面地看待高校分类发展?本文结合国内外高校变迁和社会需求,提出看法。

我国已有高校分类的不足

首先应当明确,我国的高校是有分类的。例如,《中国教育年鉴》就把高等教育学校分为研究生培养机构、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等;而普通高等学校又分别被分为综合大学、理工院校…民族院校,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中央部门所属、地方所属、民办等。我们的高考录取分一本、二本、三本,进一步地有个“圈”理论,即中心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由内到外依次环绕着985工程建设大学、211工程建设大学、中央部门直属高校、博士授予大学、硕士授予高校、普通本科高校、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其它职业技术学

院等。这些,都是分类,也都在实际地发挥着作用,只是我们感到存在问题而不太满意。

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存在着一个结构,分类只是按规划者的意愿来划定这个结构,如著名的美国的《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因此,结构是客观的、分类主观的,结构是复杂的、分类是简单的,这才有分类怎么分都不尽人意,分类问题看似简单却总留有遗憾。

建国后,我们通过院系调整使高校走向了专门化道路,同时开展了重点高校建设,只是这时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专门人才,功能是单一的。改革开放后,我们恢复了重点高校制度,一批高校开始向“教育和科学研究”两个中心迈进。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后,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制订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之后的走向是通过“211”、“985”工程促进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当前我们推动的是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

过程中每一步的方向也许都是对的,但问题是高校的同质化现象一直存在,并且引发出与社会的适应性矛盾。这成为问题的症结所在。

国际视野看高校分类的缘起

出现分类议题是因为大学发生了分化,高校彼此不一样了,已由单一的大学演变出大学、高等学校、高等教育机构,

由单一的教学职能进化成教学、科研、服务多重职能。既要坚守大学精神,又要满足社会需求,还要实现特色发展,更要支撑国家战略,高等学校的使命、目标、办学、管理等出现了多样化。每所高校何去何从?分类发展成为解决之道。

当今学界公认,现代大学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大学。八百多年来,传统大学经典的演进路径是:法国的巴黎大学是早期的中世纪大学,教师按行会模式聚集在一起招收学生;之后,英国的牛津大学奠定了学院制模式的寄宿制基础,学生与教师学习、讨论、生活在一起;两百年前,德国的柏林大学提出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把研究当作培养人才的手段;一百多年前,美国提出了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催发产生出密集研究型大学,研究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

另一支是应用型高校的产生与壮大。在17、18世纪,大学已不是一个好的词汇,它在教会的控制下不思进取、教条主义、普遍走向衰落,学术界称之为欧洲大学的“冰河期”。而社会是有需求的,于是出现了技术学校,慢慢地它们在德国进化成工业大学、在法国涅磐为工程师学校,成为最精英的高等教育机构。此外,还有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的英国城市大学(它们很多已成为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建立起的德国高等专业学院和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十几年前瑞士整合建立起的应用科学大学,以及美国的专门学院、日本的高级专门学校、荷兰的应用技术大学、我国台

湾地区的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等。

前边已简单提及我国高校的分类情况与发展脉络,其实真实状况更加复杂。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一流大学的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地方高教的发展,而市场体制的建立则加速了高校的分化。在那些中央直属高校向研究型大学、综合大学、特色高水平大学迈进的同时,一些地方院校提出了服务型、应用型、技术技能、行业特色、区域特点、创业型等新的发展思路,并进行了一定的实践探索。但是,它们仍处于弱势而没有底气,各种评价还是指向论文数、学位点等貌似的层次指标,很难有大的突破。

分类目的是使教育满足社会

高校分类议题为什么倍受关注?一是因为大学已走出象牙塔,高等教育已融入社会;二是因为高等教育的体量很大,毕业生就业压力在不断增加;三是高校的模式趋同,已不能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另外,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教育结构和质量的要求将会更高,高等教育已选择转向内涵式发展,多重转型的叠加将进一步考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因此,高校分类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落脚点应在人才培养上。而为了满足人才的多样化,办学模式就需要不一样,进一步就需要有管理政策的差异,即所谓的分类管理。这才是事物的逻辑。

逻辑理解有误就会走偏。如狭隘认识分类管理,把分类仅仅当作行政便于管理的工具。当政府设定了“好”的学校标准、并优先提供资源时,不管其立意多么的好,其结果必然会出现各高校都朝政府鼓励的重点发展、向政府提出的标准靠齐局面。这就是为什么过去会反复出现“政府越引导特色发展、高校模式反而越趋同”的现象。例如,政府是最不乐见学校频频升格了,可“圈”理论现实存在,圈中心的北大、清华当然是最好的学校了,高校谁不想成为圈中心或离中心更近一些?因此升格冲动一直不断。错在学校身上,但板子却不能打在学校身上,因为“更上一层楼”是每个组织和个人正常的工作愿望。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是让“好”的标准多元起来,以德国为例。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开始提高,单纯利用已有大学的理论性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的特定需求,德国在1968年决定建立一种新型的、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高等专业学院(Fachhochschulen)。其办学模式、教学模式与传统大学明显不同,人才培养规格指向岗位、技术和综合技能,开设大量的实践性课程和案例课程,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教师必须有五年以上行业工作经验等。由于适应了社会需求,该模式一创建就得到各方的认可,发展很快,迅速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第二大类。1998年,官方确定英文直

译名为应用科学大学(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以区别于原有的大学。

金融危机后,为什么德国能够成为欧洲经济的领头羊?是因为其强大的实体经济,更是因为其“双元制”的中职、应用型的高等专业学院、面向工业技术创新的工业大学和面向基础科学的综合大学所构成的强大教育支撑。如果将“创新”比喻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的话,那么“应用”就是维持其良性运行的血液。

从分类发展到体系建设

高等学校既有层次,又有类型,更有使命。当今,每个国家的高等学校都不再是单一的大学模式,而成为复杂多样的体系——由不同使命高校组成的体系。在全球竞争力评价中,教育体系满足国家经济竞争需要的能力即是一项重要的指标。

分散治理的美国,逐步完善起研究型大学、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系统,形成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高校体系;强调等级的英国,在大众化过程中实行了双元模式,之后出现了牛津和剑桥等著名古典大学与城市大学、新大学、多科技术大学的共同繁荣;崇尚理性的德国,通过大学与高等专业学院两种模式的并进发展,为其制造精致产品的产业界持续注入经久不衰的创造力和实现力;浪漫情怀的法国,更是走了一条与其它工业化国家完全不同的道路,培养高级应用人

才的工程师学校其社会地位甚至超过了综合大学。

以瑞士为例:在这个精致分权的小国里,10所州立大学坚守着古老大学的传统,如著名的巴塞尔大学成立于1460年;在距今160年左右的时候,成立了两所为国家的工业化服务的联邦理工学院,目前它们都已成为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但模式依然明显不同于州立大学;从1995年起,瑞士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调整职业培训系统使之朝现代化方向发展,并且建立了一个高等教育第二部门以作为传统大学架构的补充。此次改革历经十多年,将六十多个规模较小的学院合并为七所区域性的“应用科学大学”,覆盖了瑞士各大地区,特别注重为所在的区域服务。此外瑞士还建立起两所私立的应用科学大学。瑞士高校与社会的契合,就像其钟表那样精准。

我们需要从一流的大学建设转向一流的体系建设,以高校体系与社会的匹配性及体系内每所学校是否卓越为衡量标准。整个高等教育构成有机的系统,系统内各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不同,每所高校以自己的特色满足着不同的社会需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兴趣和志向选择心仪的学校,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思维特点、能力和理想选择符合自己事业发展的学校。

那么,如何务实地指导高校从分类发展走向体系形成?政府管理仍可按两维规划分类:按层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

学型学院”,按类型分为“学科性人才培养、应用性人才培养”;高校定位实际上是找到自身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间”、“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间”光谱地带的位置点,在层次、类型两个维度上选择教学、科研、服务职能在自己学校的搭配,这就是使命和办学目标。其中的关键是高校真正成为依法自主办学的实体,而政府放弃固有的“好学校”的标准,鼓励特色发展。

工程类别划分标准一类二类三类、四类

工程类别划分标准 一、建筑工程类别划分标准 一、名词界之: 1.跨度:指按设计图标注的相邻纵向定位轴线的距离。 2.檐高:指设计室外地坪标高至檐口滴水的垂直距离。 3.面积:指按建筑面积计算规则计算的单位工程建筑面积。 4.层数:指建筑物的分层数(不含地下室)。不计算建筑面积的建筑层和屋顶水箱间、楼梯间、电梯机房也不计算层数。 5.公共建筑:指医院、宾馆、综合楼、办公楼、教学楼、候机楼、车站、客运楼等为公众服务的建筑物。 6.特殊建筑:指影剧院、体育场(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等为公众服务的建筑物。 二、工程类别标准的说明:

1.以上各项工程分类均按单位工程划分。 2.住宅及公共建筑符合表中两个条件方可执行本标准,其余符合表中的任一个条件即可执行本标准。 3.室外管沟、化粪池、围墙、按四类标准执行,挡墙按市政定额的划分标准执行。 4.单层多跨厂房应以最大跨度或檐高作为确定类别的依据。与单层厂房相连的附属生活间、办公室等均随该单层厂房的标准执行。 5.单位工程檐高不同时应以其最高檐高作为确定类别的依据。 6.一个单位工程具有不同使用功能时,应按其主要使用功能(以建筑面积大小区分)确定取费标准。 7.特殊建筑工程类别的确定须报市造价管理总站,由市造阶管理总站依据施工图纸按有关技术参数确定后执行。 二、市政工程类别划分标准 注: 1.车行道:指机动车道(不含路沿及绿化带的宽度)。

2.单跨:指桥梁的设计跨径。 3.管径:指管道内径。 4.河堤、挡墙的高度:指基础顶面至河堤或挡墙顶面的高度。 5.特殊工程:指按照上表所列标准无法确定工程类别的市政工程,按建筑工程类别划分标准的说明第7条办理。

论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及其分类(一)

论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及其分类(一) 摘要:实行分类办学,促进高校多样化发展,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呈现出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发展趋势,面对新的发展趋势,如何科学合理地对高校进行分类,从而既有利于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的合理的体系结构,又有利于发挥高等学校的办学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大学的科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关系到政府管理政策和大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关系到国家对教育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关系到中国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我国各级各类高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这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办学;分类;发展 一、高等学校分类办学的意义 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研究中,高校分类办学既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又是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对高校划分的结果也就完全不一样。根据专业的总体性质与结构,高校一般可分为综合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单科类(农、医、林、水)院校;根据组织的基本职能与特征,高校一般可分为研究型院校、教学研究型院校、教学型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根据办学质量与社会声誉,高校一般可分为国际一流、国内一流、省内一流、同类一流等院校。高校办学如何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学分类是关键。 自1999年我国高校连续扩招以来,在校学生人数激增,新升格的高校越来越多,盲目追求高层次、追求“综合化”以及新一轮的办学“大而全”的浪潮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热点。因此,如何尽快建立起中国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划分标准,引导我国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准确和合理定位,切实做到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并在自己的类型和层次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如何通过政策架构和制度设计,构建起结构优化、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高等教育系统,形成精英型大学和大众型高校合理分工、共同发展的格局,有效扭转目前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特色不显、目标趋同、盲目升格、模式单一的不良局面;如何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结构整体上的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从而既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又有利于创建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使我国高等教育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丰富多样的人才资源,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分类和定位问题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理论界与实际工作者密切关注的原因所在。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创建一流大学”、“大学教育国际化”等口号提得越来越响,可谓是耳熟能详,然而何谓一流的大学?在强调大学国际化的同时,如何看待大学的民族化与地方化?我国的大学改革能否照搬欧美国家的大学发展模式?如何正确处理大学与政府、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确立大学科学的治理结构,推动大学制度创新?上述这些问题,分明地凸显出来,成为高教界甚至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因此,对高校进行科学分类,确立高校在整个社会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准确位置,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二、高等学校分类办学的原则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发展多元化、信息技术网络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伴随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得到发展。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向前发展。然而,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

全国高等院校专业名称及学科门类最新版

01 学科门类:哲学0101 哲学类 010101 哲学 010102 逻辑学 010103K 宗教学 02 学科门类:经济学0201 经济学类 020101 经济学 020102 经济统计学 0202 财政学类 020201K 财政学 020202 税收学 0203 金融学类 020301K 金融学 020302 金融工程 020303 保险学 020304 投资学 0204 经济与贸易类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020402 贸易经济 03 学科门类:法学0301 法学类 030101K 法学0302 政治学类 030201 政治学与行政学030202 国际政治 030203 外交学 0303 社会学类 030301 社会学 030302 社会工作 0304 民族学类 030401 民族学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030501 科学社会主义 030502 中国共产党历史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0306 公安学类 030601K 治安学 030602K 侦查学 030603K 边防管理 04 学科门类:教育学0401 教育学类 040101 教育学 040102 科学教育 040103 人文教育 040104 教育技术学(注:可授教育学

或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040105 艺术教育(注:可授教育学或艺 术学学士学位) 040106 学前教育 040107 小学教育 040108 特殊教育 0402 体育学类 040201 体育教育 040202K 运动训练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040204K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040205 运动人体科学 05 学科门类:文学 0501 中国语言文学类 050101 汉语言文学 050102 汉语言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050104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050105 古典文献学 0502 外国语言文学类 050201 英语 050202 俄语 050203 德语050204 法语050205 西班牙语050206 阿拉伯语050207 日语050208 波斯语050209 朝鲜语050210 菲律宾语050211 梵语巴利语050212 印度尼西亚语050213 印地语050214 柬埔寨语050215 老挝语050216 缅甸语050217 马来语050218 蒙古语050219 僧伽罗语050220 泰语050221 乌尔都语050222 希伯来语050223 越南语050224 豪萨语050225 斯瓦希里语050226 阿尔巴尼亚语

现行各种高校学历教育种类及区别

现行各种高校学历教育种类及区别为了提高国民教育,使更多的人获得学习的机会,国家提供了多种继续教育的途径。尤其在大学学历教育上,除了普通高考外,还提供了成人高考、自考、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育四种渠道,为那些没有机会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校园学习的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但是很多需要机会的人并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种选择,更不清楚这几种教育方式之间的差别。 【入学门槛对比】 成人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是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由学校根据考试结果择优录取,统考每年举行一次。 自考考生自行参加单科考试,合格一门,发一门的合格证书,所有科目合格后,方可颁发学历证书。每年两次考试。 广播电视大学,需具备要求的相关学历方可注册入学。 成人网络教育由招生院校自主命题考试试题及科目,具备该类型资质院校,国家承认学历的仅有68所。 总的来说,自学考试和广播电视大学实行的是“宽进严出”,基本没有什么入学门槛;而成人高考参加的是全国统考,网络考试则由各招生院校自主考试。从考试的难易程度来看,部分网络教育大学因知名度高,所招专业又是学校强势专业,故入学要求也相对较高,试题也有一定难度。

【学习方式对比】 成人高考主要有脱产学习和业余学习、函授学习等学习方式。 自考则以自学为主。 网络教育有两种授课方式,一是通过网络进行在线授课,学员可以通过网络浏览课间,完成作业,通过BBS进行提问和沟通,二是集中面授。不少希望进入自己心仪的名校进行学习的外地学生,可以通过报考网络学院,接受远程授课以完成学业。 广播电视大学有网上课堂和面授两种方式。 四种途径都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 【招生对象对比】 成人高考、网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的招生范围包括在职、从业人员和社会其他人员,一般要求高中起点报考专、本科的,必须是获得普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或职业技术学校毕业证书或同等学历者。专科起点报考本科的,应具有国民教育系列的专科或专科以上毕业证书。 成人高考主要以招收本地户籍生为主,外地学生也可以进行函授学习,网络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由于自身的授课方式的优势,招生范围没有地域上的限制。 【学习年限对比】

中国大学专业分类(官方版)

大学正规专业学习分类 (一)我国的高校现行的12个学科门类是(1)哲学;(2)经济学;(3)法学;(4)教育学;(5)文学;(6)历史学;(7)理学;(8)工学;(9)农学;(10)医学;(11)军事学;(12)管理学。 (二)学科门下设一级学科,共有80个一级学科(不含军事学) (三)一级学科下设二级学科,共有358个二级学科 (四)中国大学学科专业(每个专业都有十几门专业课程) 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 010107 宗教学 010106 美学 010105 伦理学 010104 逻辑学 010103 外国哲学 010102 中国哲学 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020201 国民经济学 020202 区域经济学 020203 财政学(含:税收学)020204 金融学(含:保险学)020205 产业经济学 020206 国际贸易学 020207 劳动经济学 020208 统计学 020209 数量经济学 020210 国防经济 0201 理论经济学 020101 政治经济学 020102 经济思想史 020103 经济史 020104 西方经济学 020105 世界经济 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3050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0305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30504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0304 民族学 030401 民族学 03040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030403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030404 中国少数民族史 030405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0303 社会学 030301 社会学 030302 人口学 030303 人类学 030304 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 0302 政治学 030201 政治学理论 030202 中外政治制度 030203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030204 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03020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030206 国际政治 030207 国际关系 030208 外交学 0301 法学 030101 法学理论

中国大学分类新标准

中国大学分类研究最新进展我国学 2002-11-13 16:55:38 者提出新标准 我国1952年按照苏联的模式对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后,建立了以专门学院为 主体的高等教育体制。在这个体制下,全国大学实行按学科分类,除少数大学保留 若干个学科外,大部分大学都只有一个学科,全国大学分为文理(也称综合)、工 科、农科、林科、医药、师范、语言、财经、政法、艺术、体育、民族等12种类型。 同时,在国家创新体制方面,实行教学科研分离。高等学校只从事教学;中国科学 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则专事科学研究。以当今的眼光看待当时的院系调 整和教学科研分离,显然有不合理的因素。因此,1978年改革开放后,大学逐渐向 科学研究、综合性方向发展。今天,许多大学已经成为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综合型、 多科型大学。 可是,1952年确定的以学科为主线条的大学分类标准却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 严重滞后的分类标准已经难以真实地反映当前中国大学的属性。建立新的大学分类 标准已经提到日程,教育学者对此也已展开研究。 最新出版的教育类核心期刊《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杂志(季刊)2002年第4期 刊登了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研究员撰写的文章:《再探大学分类》。文章针 对1978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大学分类标准。 在新的分类标准中,大学的类型由类和型两部分组成。类反映大学的学科特点, 按教育部对学科门的划分和大学各学科门的比例,现有大学分为综合类、文理类、 理科类、文科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文学类、管理类、 体育类、艺术类等13类。型表现大学的科研规模,按科研规模的大小,现有大学分 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4型。每个大学的类型由上述类和 型两部分组成,类在前型在后。 例如:按各学科比例情况,北京大学属于综合类,按科研规模,北大属于研究 型,故北京大学的类型是综合类研究型,简称综合研究型。再如:按各学科比例情 况,清华大学属于工学类,按科研规模,清华属于研究型,故清华大学的类型是工 学类研究型,简称工学研究型。 新的分类方法改变了过去单一模式的大学分类标准,从科研规模和学科比例两 方面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中国大学的实际情况。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杂志(季刊)2002年第4期发表的《再探大学分类》全 文如下: 再探大学分类

关于加强全省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系统和分类指导地意见

关于加强全省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的意见 各高校: 为贯彻落实《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推动全省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现就加强我省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提出以下意见。 一、实施各类高等学校的分类指导。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和分类服务,推进高校特色发展。根据我省高等学校办学类别、办学类型、学科专业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不同类型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实施更加有针对性地支持引导。实施“1161”工程,支持“985”工程院校建设,使其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支持“211工程”院校建设,使其达到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重点建设10所省属本科院校、6所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使之建成国内有广泛影响的高水平大学,为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引导和支持其他普通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强化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重视和加强高职院校建设,重点建设1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推进省部、省市共建若干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高校或学科专业;实施高校对口支援计划,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类别高等学校协调发展。

二、实施学科专业建设的分类指导。引导全省高校主动适应“八大经济区”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继续加强优势学科建设,积极支持特色学科建设,大力扶持社会急需学科建设,构建结构合理、有机互补、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整体布局。坚持“扬优、助特、扶需”的原则,建设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部署,建立产学研联盟机制,进一步整合学科专业资源,建立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社会急需学科群。 三、实施高校人才培养的分类指导。积极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多元化建设,构建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依托“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和省属重点本科院校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积极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十大工程”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在高职院校实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落到实处,培养大批地方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实施高校教师发展的分类指导。分类实施教学名师培育计划,本科院校教师博士学历提升计划、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项目、中青年教师访学资助项目。建设省、校

高校分类

985/211/部属院校/重点院校/军队院校 名单总览 一、教育部2013.06.2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共2198所) 31省、市、自治区本科、专科普通高校数(2198所) 北京市84所;天津市45所;上海市65所;重庆市57所; 江苏省130所;湖北省97所;陕西省80所;四川省91所; 辽宁省102所;吉林省51所;黑龙江省78所; 浙江省80所;山东省127所;安徽省106所; 湖南省107所;广东省121所;福建省78所; 河北省101所;河南省119所;山西省70所;江西省79所; 广西壮族自治区61所;内蒙古自治区47所;西藏自治区6所; 新疆36所;甘肃省37所;青海省8所;宁夏回族自治区14所; 云南省60所;贵州省44所;海南省17所。 二、教育部直属院校73所 北京市23所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戏剧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上海市8所 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 江苏省7所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市)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市)河海大学(南京市)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市)江南大学(无锡市) 湖北省7所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市)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市) 陕西省5所

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

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 厦门大学高教研究所潘懋元吴玫 一 在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研究中,如何划分高等学校类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又是一个高等学校定位与发展不能不解决的问题。其所以困难是面对复杂交错的多样化高等学校模式,要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分别归类,使所有高校能够各就各位,明确各自发展方向,朝着正确的发展目标,制订合理的发展规划。作为类型划分,必须符合划分的逻辑规则;作为事业规划,必须具有可行性并为人们所认同。其所以不能不解决,是由于如果分类不清,势必导致各高校定位不明,发展目标错位,发展规划不合理并难于实现。在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所谓分类发展,分类指导,都将因缺乏科学的依据而难于理顺。 18世纪以前,高等教育机构基本上只有大学一种组织形式,高等学校就是大学。至今人们还习惯于把所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都称为“大学生”,把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都称为“大学教师”。但从19世纪以来,欧洲高等教育机构从单一的大学组织形式大量分化出单科学院和应用性高等专科学校。中国解放前沿袭这种结构体系,高等学校分为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三种类型。大学必须拥有三个以上学院并且其中必须有文、理两院或至少有其一。也就是说,大学同学院的区别不仅在于学科的多少,而且必须有基础理论学科,才能“研究高深学问”。建国后院系调整,大量增设独立的单科学院,但基本上仍沿袭这三种类型,分为综合大学(文、理两科)与多科性大学(主要是多科性工科大学)、单科性独立学院、应用性专科学校。大学培养学术性研究型人才;单科学院培养各行各业高级专门人才;专科学校培养应用技术与管理的专门人才。类型划分虽然清楚,但多科性大学与单科性学院专业口径过窄,专科学校定位不明(即所谓“专科向本科看齐”),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高等教育也面临着结构改革与调整的任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传统的“重学轻术”、“重理论轻应用”的思想和政策导向不明),原来的单科性学院1980年代以来,纷纷改为“学科齐全”的多科性高等学校,并且追求成为学术性研究型大学;许多专科学校以及其后新办的高等职业学校,则以“专升本”为努力目标。一经被批准升为学院,也就沿着前者的思路,追求成为学科齐全的学术性研究型大学。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囿于传统思想与社会压力,力求“上进”,这种“雄心壮志”,其志可嘉。但不顾主客观条件,互相攀比,定位不当,缺乏特色,发展方向似乎明确而实模糊。人才市场需要

中国高校分类

浅谈中国“985 工程”大学的建设 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11级3班王彩多 摘要:通过实施“985 工程”,我国已建立了一批以学科类、综合性、研究型为主要类型的国内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接下来,我简单谈谈“985工程”。 关键词:中国高校; “985 工程”大学;“985工程”大学的建设 为便于高校分类法的推广和运用,并检验其可行性,本文在中国普通高校分类框架和分类标准及指标体系设计的基础上,对原有12 个维度的分类标准及指标体系进行了适当的简化,首次尝试对我国“985 工程”二期重点建设大学( 共38所) 进行具体分类( 因数据原因实际分类36 所) 。 985工程主要内容包括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和基地建设、条件支撑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五个方面。 “985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建立高等学校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牢牢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资源,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发挥优势,坚持跨越式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路。 1、按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要求,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适应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需要。 2、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以竞争、流动为核心的人事管理机制、人才评价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吸引和稳定拔尖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氛围。 3、突破以传统学科界限为基础的科研管理与学科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运行机制,以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综合化趋势。 4、建立以投资效益为核心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2]。 通过“985 工程”的重点建设,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批以学科类、综合性、研究型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这些学科和专业基础好、综合实力强、知名度高,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大学,必须继续加大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政策扶助和经费支持力度,同时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其加快建设和发展步伐,主动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竞争,力争在不远的将来能够从中涌现出若干所真正代表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但是,毋庸讳言,目前“985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中的生师比和本研比偏高,与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差距巨大,对此必须引起重视。从理论上说,作为以建设世界一流和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985 工程”建设的大学,教师资源不足不应成为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应集中精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重点培养和吸引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师、名家,并以此来吸引一流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乃至留学生。由此看来,中国“985 工程”建设大学任重而道远。同时,从数据统计和分类结果中发现,也有个别大学之所以被列入“985 工程”重点建设行列,并非其实力堪当重任,而是政策平衡的结果,无论是从培养目标

学科专业的分类

学科专业的分类 一、文秘类: 汉语言文学(含汉语言文学教育)、汉语言、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应用语言学、文学、中国文学、汉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播、秘书学、中文应用、文秘与档案、文秘、秘书、现代秘书与公共关系、现代秘书与微机应用、公共关系与文秘、涉外文秘与公共关系、文秘与办公自动化、科技文秘、司法文秘、商务文秘、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涉外秘书、涉外文秘、法律文秘、文秘教育、经济秘书。 二、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学类。 三、教育学类: 教育学、中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数学教育、生物学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文秘教育、物理学教育、化学教育、英语教育、小学教育。 四、新闻传播学类: 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传播学、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广告学。 五、历史学类: 历史学、世界历史、民族学、博物馆学、中国革命史与中共党史。 六、档案学类: 档案学、科技档案、图书档案管理、图书馆学、信息资源管理。 七、法律类: 法学、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劳动改造法、商法、刑事司法、法律、行政法、涉外经济与法律、知识产权法、律师、涉外经济法、经济法律事务、行政法律事务。 八、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信息安全、信息科学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软件技术、网络工程、网络工程技术、通信工程、光电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通信、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电子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科学教育、计算机器件及设备、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信息对抗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技术、电子信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与维护、电子技术及微机应用、微型计算机及应用、办公自动化技术、电子工程与计算机应用、计算机与信息管理、计算机控制、电器与电脑、计算机控制与管理、财会与计算机应用、信息管理应用软件、信息工程、经济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信息与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网络技术与信息处理、数据库应用及信息管理、数据库管理、网络系统管理、计算机办公应用、计算机网络与通讯。 九、政治学类: 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际政治经济学、外交学、政治学。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 准(部分) 经济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一、适用专业范围 1.专业代码:经济学类(0201) 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1)基本专业(2个):经济学(020101)、经济统计学(020102)(2)特设专业(4个):国民经济管理(020103T)、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4T)、商务经济学(020105T)、能源经济学(020106T) 二、培养目标 经济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 在满足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自身办学条件和学校特色,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上各有侧重,对开设的相关专业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定期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培养

目标和培养方案应保持相对稳定性。 三、主要课程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以及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人文学科、管理、法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课程。通识课程为30学分左右,其中外语类课程8学分左右,数学类课程9学分左右。通识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分析(或微积分)、高等代数(或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 2.专业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25学分左右。专业基础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和会计学。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可增开其他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21学分左右。专业必修课采取“4+4+X”模式,第一个“4”是指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必修课的4门课程;第二个“4”是指必须开设的4门专业必修课,“X”是指学校根据培养目标选开的进入专业必修课的课程。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可适当增加学时、学分,学分统计在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必修课程当中,但不重复统计。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具体划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4年) 教育部 2014年9月

—6 —

说明 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4年)》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它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二、本目录根据《教育部关于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11号)要求,按照科学规范、主动适应、继承发展的修订原则,在1998年原《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原设目录外专业的基础上,经分科类调查研究、专题论证、总体优化配置、广泛征求意见、专家审议、行政决策等过程形成的。 三、本目录的学科门类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13年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3年)》的学科门类基本一致,分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学科门类。新增了艺术学学科门类,未设军事学学科门类,其代码11预留。专业类由修订前的73个增加到92个;专业由修订前的635种调减到506种。本目录哲学门类下设专业类1个,4种专业;经济学门类下设专业类4个,17种专业;法学门类下设专业类6个,32种专业;教育学门类下设专业类2个,16种专业;文学门类下设专业类3个,76种专业;历史学门类下设专业类1个,6种专业;理学门类下设专业类12个,36种专业;工学门类下设专业类31个,169种专业;农学门类下设专业类7个,27种专业;医学门类下设专业类11个,44种专业;管理学门类下设专 —7 —

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及其分类 2009

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及其分类2009-02-06 摘要:实行分类办学,促进高校多样化发展,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呈现出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发展趋势,面对新的发展趋势,如何科学合理地对高校进行分类,从而既有利于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的合理的体系结构,又有利于发挥高等学校的办学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大学的科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关系到政府管理政策和大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关系到国家对教育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关系到中国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我国各级各类高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这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办学;分类;发展 一、高等学校分类办学的意义 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研究中,高校分类办学既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又是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对高校划分的结果也就完全不一样。根据专业的总体性质与结构,高校一般可分为综合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单科类(农、医、林、水)院校;根据组织的基本职能与特征,高校一般可分为研究型院校、教学研究型院校、教学型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根据办学质量与社会声誉,高校一般可分为国际一流、国内一流、省内一流、同类一流等院校。高校办学如何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学分类是关键。自1999年我国高校连续扩招以来,在校学生人数激增,新升格的高校越来越多,盲目追求高层次、追求“综合化”以及新一轮的办学“大而全”的浪潮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热点。因此,如何尽快建立起中国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划分标准,引导我国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准确和合理定位,切实做到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并在自己的类型和层次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如何通过政策架构和制度设计,构建起结构优化、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高等教育系统,形成精英型大学和大众型高校合理分工、共同发展的格局,有效扭转目前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特色不显、目标趋同、盲目升格、模式单一的不良局面;如何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结构整体上的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从而既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又有利于创建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使我国高等教育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丰富多样的人才资源,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分类和定位问题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理论界与实际工作者密切关注的原因所在。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创建一流大学”、“大学教育国际化”等口号提得越来越响,可谓是耳熟能详,然而何谓一流的大学?在强调大学国际化的同时,如何看待大学的民族化与地方化?我国的大学改革能否照搬欧美国家的大学发展模式?如何正确处理大学与政府、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确立大学科学的治理结构,推动大学

坚持分类指导制定分类标准实施分类评价

坚持分类指导制定分类标准实施分类评估 ——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基本问题探析(二) 在全面总结首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成绩与问题 , 综合分析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模式、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 笔者提出了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的总体构想。该构想对新一轮评估的时代背景、指导思想和目的, 以及评估思路的调整原则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文将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提出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分类原则、方案和分类评估框架。 一、基于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及其特点 教育行政部门转变职能 ,通过法规政策引导、经济杠杆调节、检查评估监督等手段加强宏观管理,实施分类指导,这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和分类评估的关键点和难点是分类,其前提条件是提出科学合理的高校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案。 鉴于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案服务于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工作 , 笔者将高校分类的角度定位于人才培养。基于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分类方案的指导思想是 : 以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科学的人才观和符合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发展规律的多样化的质量观为指导 , 以已 经形成的高等学校现实分类为基础,同时兼顾分类标准的国际参考性与可操作性,尽可能避免误导和盲目攀比。具体而言可归纳为:科学定位,有限目标,导向清晰,便于操作。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分类的基本原则是 : 有利于中央和地方政府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 实现对高等学校的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 ; 有利于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和多样化发 展 , 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 ; 有利于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开放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 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多样化需求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有利于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和质量评估的经验,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基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划分高等学校的类型 , 可以考虑多个维度。例如 : 学校是否设有研究生院或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 ; 是否是国家重点建设大学 ( 如 "985 工程 " 和 "211 工程 " 重点建设大学 ) ; 学校的学科专业覆盖面、科研规模和学术实力、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规格、取得本科学历授权的时间等。经过测算和研究分析 , 本方案从 " 是否设有研究生院 " 和 "取得本科学历授权的时间 " 两个维度来构建分类指标体系。设有研究生院的大学划分为第I类 ; 取得本科学历授权但未经过首轮评估的高校(包括还未培养出两届以上本科毕业生的公立高校、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 ) 划分为第皿类 (新建本科院校); 其余的本科高校划分为第 E 类。采用这种分类标准的理由是: 1. 指标体系比较客观 , 分类方法简单 , 便于操作实施。此分类指标体系基本上是一种行政上已经确定的分类结果 , 具有较强的现实可操作性。而若以学位授予权、学科覆盖面、科研规模或师资力量等为标准进行分类,会使分类边界模糊,且层次较多,易引发盲目攀比 , 不易操作 ;

我国普通高校的分类标准与分类管理

摘要:借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大学分类体系,并根据我国实际,可采用不同层次的学生数量、最高层次学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主要科研成果产出和政府资助的研究经费四个指标,建立我国普通高校的分类标准。 关键词:普通高校;分类;分类标准 当前,在我国普通高校系统中,政府、社会对不同类型的高校的角色期待是模糊的,造成它们对高校的命令与指挥缺乏针对性;而高校没有明确的角色知觉和角色认同,在改革和发展中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和盲目性。要改变这种发展和竞争的无序状态,政府需要对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角色分化,并通过相应的政策,加速高校的角色认同过程,实现高校的主动发展。这是我们寻求高校系统内部大学分类管理的基本前提。本文拟借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大学分类体系,建立我国普通高校的分类标准。 一、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大学 分类标准[1] 1971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克拉克·克尔博土的主持下,按性质和功能,把美国高等院校分为以下六种类型:(1)授予博士学位的高等学校;(2)综合性大学和学院;(3)文理学院;(4)两年制的社区、初级与技术学院;(5)职业学院或其他专科学院;(6)非传统教育院校。每类院校又分成若干种,六类院校共分19种,以区别同类院校之间的差异。在以后的二三十年里,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最初版本的基础上,又做过多次修改。 1.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美国大学分类标准及应用 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分类的对象是美国所有能够授予各级学位的大学和学院(以下简称大学),有效数据来源于联邦教育部及各大学最近3年的学位授予情况,有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两个关键指标。定性标准是对各大学教育教学的主体情况进行描述,包括授予学位的层次及学科分布情况;定量标准是对各大学授予不同层次的学位数量和学科分布情况作量化规定。如对博土/研究型大学-i与博士/研究型大学-ⅱ来说,其定性标准是同样的,差别主要在定量标准,即授予博士学位的数量及学科分布情况。 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2000年版关于博士/研究型大学-i与博士/研究型大学-ⅱ的划分标准,与 1994年及其以前各版有较大的不同,即1994年及其以前各版,均关注了研究型大学获得联邦资助研究经费的情况,2000年版舍去了这一标准,代之以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分布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不希望大学过度关注研究经费,一方面联邦政府并不资助所有的研究项目,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获得这个数据的可靠性较差。 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大学分类标准体系最初是为了研究的需要制订的,该标准公布以后,从三个方面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第一,为政策制定者实施大学分类管理、鼓励高等学校多样性发展提供了依据;第二,促进了高等学校自身的角色定位;第三,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院校评估、大学排名提供了基本依据。 2.美国不同类型大学授予学位的层次和数量分析 根据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2000年颁布的大学分类标准,美国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整个高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博士/研究型大学数量不多,共有261所,占美国高校总数的6.6%,但这些大学的规模庞大,不仅是美国大学学术水平的最高代表,也是各级正规学位(不含副学士学位)的主要授予者;专科型学院在各类高等学校中数量最多,有1669所,占美国高校总数的42.3%,承担了绝大多数(86.3%)专科学位的授予工作,单科性大学/学院的数量较多,有766所,占美国高校总数的19.4%,这些大学/学院的规模小但层次

专业学科分类目录及代码表

附件2: 学科分类目录及代码表 A 数理科学 数学A01 基础数学A0101 应用数学A0102 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A0103 力学A02 一般力学A0201 固体力学A0202 流体力学A0203 交叉与边缘领域的力学A0204 物理学ⅠA04 凝聚态物性I:结构、力学和热学性质A0401 凝聚态物性Ⅱ: A0402 电子结构、电学、磁学和光学性质 原子和分子物理A0403 光学A0404 声学A0405 物理学ⅡA05 基础物理学A0501 粒子物理学和场论A0502 核物理A0503 核技术及其应用A0504 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实验设备A0505 等离子体物理A0506 B化学科学 无机化学B01 无机合成和制备化学B0101

丰产元素化学B0102 配位化学B0103 生物无机化学B0104 固体无机化学B0105 分离化学B0106 物理无机化学B0107 同位素化学B0108 放射化学B0109 核化学B0110 有机化学B02有机合成B0201 金属有机及元素有机化学B0202 天然有机化学B0203 物理有机化学B0204 药物化学B0205 生物有机化学B0206 有机分析B0207 应用有机化学B0208 物理化学B03结构化学B0301 量子化学B0302 催化B0303 化学动力学B0304 胶体与界面化学B0305 电化学B0306 光化学B0307 热化学B0308 高能化学B0309 计算化学B0310 高分子化学B04高分子合成B0401 高分子反应B0402 功能高分子B0403 天然高分子B0404 高分子物理及高分子物理化学B0405

中国高校大学专业大全分类汇总

中国高校大学专业大全分类汇总 哲学> 哲学类> 哲学 逻辑学 宗教学 伦理学 宗教研究 哲学基地班 哲学类 经济学> 经济学类>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财政学 金融学 保险专业 金融工程专业 国民经济管理 贸易经济 信用管理 国际经济与贸易 会计学 财务会计教育 体育经济 投资学 税务 应用气象学 房地产经营与估计 经济学基地班 体育经济 国际贸易实务 国际贸易学 市场营销 资讯系统学 市场营销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经济与法律方向) 营销学 财务学 国际事务 中国研究-经济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国际文化交流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商务 财务管理 经济学类 统计学 经济学基地班 经济学类 家政学 物流管理 国际经济与贸易 网络经济学 电子商务 会计电算化 经济学类(中外合作办学) 市场开发与营销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医药营销 保险实务贸易经济 经济学专业(中法合作办学) 经济学专业(经济管理方向) 海洋经济学 国际文化贸易 法学> 法学类> 法学 法学类 海商法 监狱学 法学 知识产权 法学专业(中法合作办学) 法学专业(司法与法律实务方向) 马克思主义学类>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 社会学类> 社会学 社会工作 文秘 家政学 人类学 人文学科 中国研究-社会学 火灾勘察 社会学类 政法学类> 政治学与行政学 国际政治 外交学

思想政治教育 国际政治经济学 政治学类 政治及国际关系学 国际关系与安全 军事外交 军事情报 国防工程与防护 军队采办 军需勤务指挥 预警探测指挥 工程兵指挥 政治学 公安法制学类> 治安学 侦查学 边防管理 刑事司法学 侦察与特种兵指挥 警犬技术 边防指挥 公安情报学 公安管理学 犯罪学 军队审计 公安视听技术 经济犯罪侦查 经济犯罪侦查 武警指挥 炮兵指挥 教育学> 教育科学类> 教育学学前教育 特殊教育 教育技术学 应用心理学 艺术教育专业 小学教育 音乐系 科学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英语教育 园艺教育(对口招生) 医学试验班类 人文教育 医学试验班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