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告状行为及处理

幼儿告状行为及处理
幼儿告状行为及处理

幼儿告状行为及处理

幼儿得告状行为在一日生活中很常见,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每天有60%得幼儿向老师告状,有得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应接不暇,随着对幼儿教育得关注,人们对幼儿告状行为得研究也越来越多,孩子得告状行为表面上瞧就是一件小事,其实就是幼儿各方面情感不断发展得表现,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到幼儿之间,师幼之间得关系,并对幼儿得性格、品质得形成产生影响,因此就要求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正确处理幼儿得告状行为,培养她们良好得心理与行为品质,为她们今后得发展打下良好得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正确对待幼儿得告状行为。

二、告状得界定

(一)告状得界定:

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得就是人与人直接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得,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得一种特有得人际行为、。

(二)幼儿告状得界定:

指幼儿在她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集体规则,老师得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得一种互动行为,或3—6岁得幼儿将自己或别人受到得欺负向教师陈述得过程。

对含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瞧出:首先,从告状得主体来说,它就是3-6岁得幼儿,这个年龄段得幼儿在处理问题上存在依赖性与试误性。其次,从幼儿告状得内容来瞧,多就是自己或别人受到了欺负,不含告发得意味。再次,从幼儿陈述对象瞧,多就是向老师告状。

三、幼儿产生告状行为得原因

(一)幼儿产生告状得心理原因

孩子“告状”其实就是一种依赖心理得表现,同时,幼儿经常告状也就是由她们得年龄特征决定得,儿童得道德认识还处在一个非常幼稚得阶段,道德概念与道德知识也就是比较贫乏得,她们对于什么就是好坏得理解带有自己直观具体得特点“跟我玩游戏”就就是好,“玩具不给我玩”就就是坏,孩子们会根据具体得小事、个别得现象、直接得利害去瞧待事情,另外,孩子年龄小,想法简单,不会去忌讳什么,心里有什么思想马上就会用情感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外露,往往就就是由于一点点小事,就会引起她们得不满,矛盾与纠纷也就多了起来,幼儿“告状”得这种行为并不就是以检举与揭发她人为目得,更多得往往就是为了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得关注等等,所以“告状”也就多了起来。

(一)幼儿告状得简析

幼儿得告状在一日活动中很常见,那么幼儿告状有哪些类型?她们得具体表现有哪些?产生这种告状现象得原因就是什么?结合资料与实际得下园观察,总结出以下几点:

1、求赏型告状

案例:,如“老师,某某不好好坐着”“某某又说话了”幼儿想通过告状来表现自己“我坐得很好,我没有说话”希望得到老师得注意,能够给予自己肯定与表扬。

简析:即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得评价,这就是幼儿比较常见得一种心态,幼儿对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但对老师得评价非常重视,产生这种告状多半就是在幼儿园中没有得到关注,所以特别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些肯定得评价,通常为了满足表现欲望不分场合。

2、辩解性告状

案例:如“幼儿甲每次玩玩具时,总就是为抢东西而打架,一次;玩积木,她面前已经有许多积木了,却把别人得积木抢过来占为己有,当那个孩子哭着向她要时,她一拳把人打倒在地,瞧见老师来走过来,她却告状说‘她抢我积木’。这就是怕老师责怪自己而进行辩解得告状。

简析: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与惩罚。多数幼儿会以自我为中心,做错事情又害怕老师得责怪。

3、检举性告状

案例:如“某某有在打人了”“某某玩好玩具没有收拾”“老师,有小朋友把卫生间得门堵上了”。简析:即检举她人,幼儿告状就就是想通过老师对这种行为进行处理,并希望老师对她得就是非判断做出表扬与肯定,这种心理而告状得幼儿在幼儿园中非常常见。幼儿年龄小,此时对事物得认识、判断能力较低,所以想通过老师来解决一些她们认为不对得事情。

4、维护规则类告状

案例:如:“某某把脚放在桌子上了”“某某去拿玩具玩了”“老师某某插队”等等,以通过老师来制止同伴得不良行为。

简析:维护规则类告状就是幼儿发生频率最高得告状行为,即当幼儿发现某个同伴得做法不符与老师提出得要求规范或自己认同得价值规范发生改变时,告状行为也就随之产生。幼儿认为老师制定得规则就是每位小朋友都应该遵守得,孩子只要发现某个同伴得做法不符合老师提出得要求,马上就会大呼小叫,她们甚至眼睛都来不及瞧一下老师就开始告状了。

5、同情心驱使幼儿告状

案例:,如:“幼儿甲瞧见好伙伴被人欺负,马上向老师告状”“某某乱拿别人得玩具”等。

简析:瞧到幼儿受到别人欺负时,她会以仗义得身份向老师告状,幼儿懂得一些初步得道德观念,知道良好行为与不良好行为得区别,在一般能分清行为得就是非、好坏。但她们仍缺乏独立解决问题得能力,所以对老师仍有很强得依赖性。这种现象表明,当幼儿遇到欺负人得不良现象时,会产生同情心与正义感,并向老师报告。

6、帮助类告状

案例:如“老师,某某吃我得饼干”“某某抢我得轮胎”“老师,某某抢我图书”若老师出面解决,幼儿会高高兴兴继续玩,说明她就是出于请求帮助类告状。

简析:即幼儿被别人欺负后,想寻求大人得保护,幼儿在家都就是宝,倍受父母长辈得疼爱,当她们离开父母来到幼儿园,教师就是幼儿接触最多得成人,另外,幼儿心理调节能力较差,每当受到她人得伤害时,极力想寻求保护,得到老师得安慰与同情。

四、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得告状行为

(一)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得错误态度与错误教学方法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要面对幼儿各种各样得告状,对于这些告状,每位教师所持态度也有所不同,有些教师能耐心处理,为幼儿解决困扰。但也有部分教师对幼儿得告状采取了不正确得方式,分析所查资料与以往对教师得观察,总结出教师对待幼儿告状所处理不当得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态度粗暴

有些幼儿自己处理问题得能力很差,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用告状来解决,告状次数变多,老师也失去了耐心。当幼儿再去告状时,老师就有些粗暴了。如:“您事真多,动不动就告状。真烦”。

2、不予理睬

有些老师对于幼儿得告状很不耐烦,没有从幼儿得角度去尊重她、理解她,只要幼儿告状,不管什么原因,都会表现得不耐烦,反以简单得一句:“我在知道了”“去,我忙呢!”来应付幼儿。3、遇事老师解决

幼儿每天告状次数之多,有些老师为避免麻烦,只要幼儿告状都就是教师出马替幼儿解决,因为教师凡就是都亲自处理,会让幼儿直接把教师瞧为就是解决问题得渠道,什么事都会去找老师。

4、双方都有错

这就是比较常见得错误方法,老师不弄清事情就是怎么一回事,既然来告状,那么两个人都有错,虽然瞧起来比不予理睬强。但实质上与它得性质差不多,在解决事情之后,幼儿还就是不理解对错得因果,它仅仅表明事情得完结。

5、对调皮得幼儿带有偏见

遇到幼儿告状,特别就是班上比较吵闹、调皮得幼儿。不问清事情得原委,就去批评调皮得幼儿,这也给其她幼儿造成误解,认为调皮得幼儿做得一定就是错得。

存在以上教师得错误态度与错误得教学方法,就是因为教师没有重视幼儿得告状,教师认为那些都就是小事,幼儿告状都就是无理取闹,“人来疯”随便打发她们就可以了,过会就会好得,教师在处理幼儿告状得方式上,没有正确得分析到她们告状得动机就是什么,以及教师得正确处理对幼儿发展得重要性,要想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让教师重视、了解幼儿告状得心理动机,采取正确得处理方式。

(二)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得告状行为

以上对幼儿告状进行了简析,这些告状现象在幼儿一日活动中都很常见,幼儿告状不完全就是坏事,它也就是积极得表现,反应了幼儿对行为规则得认识,掌握与道德评价能力得发展。老师就是幼儿得启蒙者,必须慎之又慎对待幼儿得告状,孩子们很在意老师对自己行为得态度,不管就是赞许还就是谴责、肯定还就是否定。都成了孩子门判断就是非曲直、善恶好坏得最高标准。在幼儿得眼里,老师就是最受崇拜得、就是最可信赖得,只有老师才就是最公正得法官。如何正确对待幼儿得告状行为呢?

1、要重视幼儿得告状行为,对幼儿得告状持欢迎态度

幼儿爱告状就是她们这个年龄阶段普遍得现象,老师不要怕幼儿告状,从积极意义上说,幼儿告状正就是她们亲社会得一种表现,因此,教师对幼儿得告状应斥欢迎得态度,在工作中遇到幼儿告状,可以先停一停别急着截断或不耐烦,微笑会让自己与幼儿都得到放松,要耐心指导,帮助幼儿,只要教师能重视幼儿告状,并以恰当得方式加以指导,相信幼儿得这些良好心理品质会得到发展。

2、认真倾听幼儿得告状,要了解原因“对症下药”

遇到幼儿告状教师应耐心倾听,细致、全面得调查,争吵、控告得原因,详细得弄清告状得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对症下药”选择适合得处理方法。以下列举个别类型进行分析: (1)、检举类告状得幼儿,她们以揭发检举她人得方式显示自己得优秀,其目得就就是为了讨好老师,表现自己,教师遇到这种情况,不宜鼓励,更不能当着“告状”幼儿得面批评另一个幼儿,可以这样对告状得孩子说:“您知道她打人不对,这很好,那您瞧有什么办法帮助她呢?”(2)、求赏类告状,这就是幼儿比较常见得一种心态,因为幼儿告状常会得到老师得表扬与肯定。老师不宜鼓励,

(3)、为自己辩解得告状,这时老师要分清责任,该惩罚得绝不姑息,同时要让本以为告了别人得状自己就没事得孩子认识到:把责任推给别人就是不对得。

(4)、保护弱者类告状行为,这就是幼儿道德意识发展得表现,教师应视之为一种可喜得想象,并应及时得加以肯定、鼓励,然后应认真予以引导,与孩子共商讨解决这些问题得方法。

3、培养幼儿得独立解决问题得能力,减少告状行为

组织幼儿观瞧动画片、听故事等,有目得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得任务得行为,提高她们得辨别能力,进而减少幼儿得不良行为,也可组织幼儿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得问题,让幼儿来想办法解决,从而幼儿独立处理能力与判断就是非得能力,进而减少幼儿告状行为,幼儿到了幼儿园其目得就就是为了发展能力、认识社会、与同伴交往、学习交往技能、学会解决身边得矛盾。所以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得能力,减少告状行为,就是非常有必要得。

4、通过同伴间得交往,培养幼儿得分享意识

幼儿得告状一部分就是由不能很好得分享同一件物品而产生得、培养幼儿懂得分享,必定会减少告状次数,教师要尽量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得机会与空间,鼓励与启发幼儿参与活动时互相交流、协商,引导幼儿学会分享,懂得分享,让同伴直接用商量得方式来解决问题。

五、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重视幼儿得告状,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就不难发现,爱告状得孩子总不乏可爱之处,(如:关心她人、有一定得正义感等)。不管幼儿因什么原因而告状,教师有要以尊重、理解孩子得态度认真倾听,不能用粗暴得方式来应付,在了解情况后,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为孩子日后成为“社会得人”与“健康得人”作出自己应有得努力。

幼儿告状行为得产生及处理

我们知道,在幼儿时期,孩子得认识水平低,生活经验缺乏,各种心理过程,特别就是认知处理过程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她们得思维能力,独立性等还很差,依赖性较强。因而,她们对周围所发生得事不能进行完整得、全面得评价,也不能应付与处理发生在她们身上或周围得问题。而成人特别就是幼儿教师就是她们心中得权威,幼儿一旦出现问题或遭到挫折,她们得告状行为便会频繁出现。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中每天约有60%得幼儿向老师告状,有得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们应接不暇,又忙又累。

孩子得“告状”瞧起来事小,但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得关系,并会对幼儿得性格与品质得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与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老师不可等闲视之,应引起重视。

根据工作经验,我认为孩子告状得原因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幼儿期幼儿对周围人与事物得评价多依赖于成人得态度。

在幼儿园,则以幼儿得中心人物—教师得态度,对自己或她人得行为作出评价,因此会出现幼儿对一些不符合教师要求得行为,或对某一行为要求得到老师得评价与裁决而向老师告状。例如,有些幼儿遇到有幼儿欺负别人时,她们就会产生正义感与同情心,会批评、制止这些不良行为,并向老师检举:“老师,某某打人。”

第二、幼儿爱告状受老师评价标准影响。

传统得儿童观与教育观在一定程度上还左右着许多幼儿老师,她们仍然认为温顺、听话、规规矩矩得孩子才就是好孩子;而那些好说好动、好奇心强、有自我主见得孩子则常受着老师得限制,甚至训斥、责骂,使她们不敢“越雷池”一步。于就是,稍有“越轨”行为得幼儿应即成为被告状得对象。例如:“老师,某某又说话了”等等。这种教育带来得后果必然就是在教育管得死、包得多,把幼儿塑造成一批老师喜欢得“乖孩子”,不利于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得培养。

第三、幼儿为了让人关注、受人承认而产生得告状行为。

有些幼儿为了满足自己得表现欲,经常会说:“老师,某某吃饭时说话,而我没有说。”“老师,某某上课说话,我没讲。”这些孩子为了让老师注意自己,“我”吃饭时没说话,“我”坐得好,希望受到表扬或奖励。也有得孩子出于嫉妒对伙伴得“恨”,而向成人告发,但这种带有告发性质得告状必经就是少数,因为幼儿喜怒哀乐就是随情境转移得,

小伙伴之间得矛盾、嫉妒都只就是暂时现象。

第四、幼儿爱告状还原于一些家长得教育观念没有摆正。

现在得家长往往重视孩子智力得开发,而忽略了幼儿合作、关心她人、相互友爱等品德得培养。由于幼儿就是家中得“小霸王”,养成了部分幼儿依赖性强、以我为中心、任性、不谦让等不良行为习惯,缺乏必要得集体生活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得能力差,这就导致了幼儿园中幼儿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如:“老师,某某又打人了。”

第五、一些客观或人为因素增加了幼儿间得摩擦,引起幼儿告状。

由于幼儿园场地不够宽畅,玩具少,孩子又多,发生矛盾得次数就多,也就增加了告状得次数。另外,幼儿好模仿动画片中打斗得场面,如《奥特曼》等对幼儿得影响较大,使幼儿攻击性行为增加,或以电视为内容进行游戏,追逐打闹,引起告状。

从幼儿告状发生得成因分析瞧,告状不完全就是件坏事,它也就是积极得表现,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得认识、掌握,幼儿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得发展。老师就是幼儿得启蒙者,必须慎

之又慎对待告状行为。往往有些老师只就是轻描淡写一句“老师知道了。”或者甚至不管,这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得事得不到极时得解决,更会混淆孩子得就是非观,挫伤孩子得正义感。但如果您一味“支持”、“鼓励”孩子得告状,孩子独立处理问题得能力得不到发展,更严重得会使某些孩子形成时时窥探她人秘密得习惯,导致孩子日后在人格上、心理上得畸形发展。

那么如何处理孩子得告状行为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教师应了解幼儿告状得动机与目得,区别对待。

1、教师在处理幼儿因纠纷而产生得告状行为时,必须先了解纠纷得原因,经过调解加以解决,而对那些持强凌弱得幼儿加以批评,对被欺负者给以安慰与保护。

2、在为打包不平而发生告状行为得处理时,教师应问明情况后,对那些敢于制止、揭发别人不良行为得幼儿给予表扬与鼓励,要求其她幼儿向其学习,并向全体幼儿指出欺负别人得行为就是错误得。

3、在处理为引起别人注意、希望承认而产生得告状行为时,教师首先肯定她得良好表现,鼓励其继续保持,但也要防止某些幼儿为寻求表扬而出现谎报、误报、乱告状得不良行为,避免幼儿不良心理得产生。

4、在处理因嫉妒而产生得告状行为时,教师应引导幼儿瞧到别人得长处,找到自己得不足,不借助别人来评价自己,不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而就是要通过自己得努力成为同伴们得榜样。

5、对因报复别人或为讨好老师而产生得告状行为时,要对其进行认真得教育,让幼儿明白对人要以诚相待、友好相处,不窥探她人秘密,做一个正直得人。

其次,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各种不同形式得活动,培养幼儿独立处事得能力与良好得品质,减少幼儿得告状行为。

1、可组织幼儿瞧动画片、听故事、瞧电影等,有目得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得行为,从而丰富幼儿就是非得感性经验,提高她们得辨别能力,减少幼儿得不良行为。

2、可组织幼儿通过谈话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得问题,让幼儿自己来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独立处事能力与判断就是非得能力,进而减少幼儿得告状行为。

总之,幼儿得告状瞧来事小,其实跟幼儿得心理发展关系很大,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得启蒙者,在对待幼儿得告状行为时,切莫等闲视之。事时上,只要我们教育引导得当,它还能帮助我们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孩子得活动情况与心理需要,选择合适得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从而使我们得教育有得放矢,成效显著。

幼儿教育研究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作者:郑艳琼 [摘要]:在幼儿园里,幼儿告状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使许多教师为此发愁。其实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形成社会意识初期阶段的一种表现,也是幼儿在成人帮助下学习和分辨是非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正确认识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科学地引导与教育幼儿,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解决矛盾,从而提高交往的技能与水平。 [关键词]:幼儿教育告状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1]在幼儿园里, 幼儿告状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使许多教师为此发愁,有的教师担心孩子思想品德会出问题,认为小小的孩子就如此打小报告,久而久之,会形成不良习气;有的则认为孩子无聊,对鸡毛蒜皮的小事小题大做。上述对幼儿告状现象的认识都是不正确的,其实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形成社会意识初期阶段的一种再现,也是幼儿在成人帮助下学习和分辨是非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正确认识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科学地引导与教育幼儿,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解决矛盾,从而提高交往的技能与水平。 一、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一: 快要吃午饭了,小朋友们有序地进入卫生间洗手准备就餐。当大部分孩子坐到位子上时,老师开始分饭菜,这时兜兜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老师,菲儿在卫生间玩水。”当时,我很随便地说了声:“喔,我知道了。”继续忙着给孩子们分饭菜。我分完后才想起菲儿在卫生间玩水这件事。当我走进卫生间一看,只见兜兜和菲儿一起玩水,玩得很开心。 分析:兜兜向老师告状,说明他了解洗手时不可以玩水的规则,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告状是想向老师再次确认规则,他希望老师能对“被告”的行为做出解释,结果发现老师“毫无反应”之后,他也加入“不守规则”的行列。 这件小事使我明白了:类似的告状行为是孩子用来试探成人处事的反应的。我想,当时我若马上处理此事,兜兜就不会跟着玩水了。从此以后,当我再次碰到类似情况时,我总是按照幼儿常规要求尽快做出处理,避免来告状的幼儿学样。 案例二: 韩瑞是班里最爱告状的孩子。平时总是向老师告状:“XX小朋友打人。”“XX把美工区的纸带回家了。”……常常能听到韩瑞告状的声音。一次,韩瑞奶奶来接时,韩瑞正向老师告状:“XX小朋友把玩具藏起来不给别人玩。”奶奶见了就劝说韩瑞少管闲事,并告诉韩瑞:“你要是老向老师告小朋友的状,小朋友就不和你玩了。” 分析:奶奶担心韩瑞告状会引起别的小朋友的敌视,从而制止韩瑞告状。其实这种做法是很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孩子失去那刚刚萌芽的道德责任感,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变成一个自私的人。这种带有检举心理的告状,应视为一种可喜的现象。这正反映了幼儿在把别的孩子的行为与老师、家长平时教导的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编号 2013381108 毕业论文 (2017届本科) 论文题目: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学院:教育学院 专业:学前教育 班级: 2013级学前一班 作者姓名:陈倩倩 指导教师:何国宏职称:讲师 完成日期:2017年 5 月16 日

陇东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2017年月日

目录 陇东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诚信声明.................................. - 3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 (2) (一)幼儿自身原因 (3) (二)教师评价标准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 (3) (三)家长不正确教育观念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 (3) (四)电视、网络游戏、动漫等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 (4) 四、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4) (一)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4) 1 .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对待告状行为 (4) 2 .了解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告状行为 (4) (二)家长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6) 五、总结与反思 (7) 致谢 (8)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陈倩倩 (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庆阳 745000) 摘要:幼儿告状是指3-6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同伴受到的欺负向教师或家长转述的过程。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告状行为是由幼儿发起的几种师幼互动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种。幼儿频繁的告状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有助于幼儿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幼儿同伴间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本文根据笔者在幼儿园的实习经历和教育教学的实践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教师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指导策略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笔者在幼儿园实习期间发现幼儿的告状行为非常频繁,几乎每天都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幼儿因为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来找老师告状,这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正常秩序。因此,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以及教师对待告状行为时该使用怎样的策略来应对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举措有助于幼师在幼儿园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 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两种方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很多的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剖析对比,或针对“幼儿告状行为”这一关键词进行了文献查阅;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幼儿告状行为作了实际的案例记录,并将这些案例作为行为研究的实践依据。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含义及类型 (一)幼儿“告状”的含义 告状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又不能自行解决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这是从人际关系和心理学角度上来说的。 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认为自己受到同伴欺负或发现某种行为和幼儿园集体规则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师幼互动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及处理

幼儿告状行为及处理 幼儿的告状行为在一日生活中很常见,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每天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应接不暇,随着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人们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孩子的告状行为表面上看是一件小事,其实是幼儿各方面情感不断发展的表现,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到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并对幼儿的性格、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就要求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和行为品质,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二、告状的界定 (一)告状的界定: 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直接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 (二)幼儿告状的界定: 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集体规则,老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或3—6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向教师陈述的过程。 对含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从告状的主体来说,它是3-6岁的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处理问题上存在依赖性和试误性。其次,从幼儿告状的内容来看,多是自己或别人受到了欺负,不含告发的意味。再次,从幼儿陈述对象看,多是向老师告状。 三、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 (一)幼儿产生告状的心理原因 孩子“告状”其实是一种依赖心理的表现,同时,幼儿经常告状也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儿童的道德认识还处在一个非常幼稚的阶段,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是比较贫乏的,他们对于什么是好坏的理解带有自己直观具体的特点“跟我玩游戏”就是好,“玩具不给我玩”就是坏,孩子们会根据具体的小事、个别的现象、直接的利害去看待事情,另外,孩子年龄小,想法简单,不会去忌讳什么,心里有什么思想马上就会用情感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外露,往往就是由于一点点小事,就会引起他们的不满,矛盾与纠纷也就多了起来,幼儿“告状”的这种行为并不是以检举和揭发他人为目的,更多的往往是为了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等等,所以“告状”也就多了起来。 (一)幼儿告状的简析 幼儿的告状在一日活动中很常见,那么幼儿告状有哪些类型?他们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产生这种告状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资料与实际的下园观察,总结出以下几点: 1、求赏型告状 案例:,如“老师,某某不好好坐着”“某某又说话了”幼儿想通过告状来表现自己“我坐的很好,我没有说话”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能够给予自己肯定与表扬。 简析:即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这是幼儿比较常见的一种心态,幼儿对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但对老师的评价非常重视,产生这种告状多半是在幼儿园中没有得到关注,所以特别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些肯定的评价,通常为了满足表现欲望不分场合。 2、辩解性告状 案例:如“幼儿甲每次玩玩具时,总是为抢东西而打架,一次;玩积木,她面前已经有许多积木了,却把别人的积木抢过来占为己有,当那个孩子哭着向他要时,他一拳把人打倒在地,看见老师来走过来,他却告状说‘她抢我积木’。这是怕老师责怪自己而进行辩解的告状。

5-7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与分析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5-7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与分析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 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 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1〕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告状时 会采用不同的策略,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也会根据不同的情境采用多样 化的告状策略。本研究基于幼儿告状行为的具体案例,结合与教师、 家长的访谈,对幼儿告状时所采用的策略进行归纳与分析。 一、幼儿告状行为策略的类别界定与量化分析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别界定 借鉴刘晶波在师幼互动行为研究中现场获得数据的具体方法,〔2〕笔者在一所幼儿园的一个大班和一个中班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观察和 记录,共获得231个幼儿告状行为有效事件,其中大班115个,中班116个。通过编码,初步归纳出5~7岁幼儿的12种具体告状策略。 1.消极评价〔3〕:指幼儿指责同伴的行为,对他们的活动作出 负面评价。如:“老师,他有这么多玩具,为什么不给我们玩?小气鬼!”“老师你看,他画得乱七八糟!” 2.神态示意:指幼儿借助面部表情、眼神、动作等方式向教师示意,以达到告状的目的。如长江①笑嘻嘻地看着教师,同时用手指着 乱蹦乱跳的方昕,以此向教师告状。 3.嘲笑:指幼儿看到同伴的行为异常或者听到同伴的言语怪异、 夸张,便以嘲弄、取笑等方式向教师告状。如:“哈哈,老师,他说 他一说话小椅子就会跟着走……” 4.撒娇:指幼儿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但只凭自己已 有的条件无法做到,因而借助于语言、动作取悦于教师,以博得教师

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

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 最近发现班里孩子的告状行为十分的频繁,让我觉得很头痛。刚开始孩子出现告状行为时,我会觉得很开心,因为一方面这说明孩子已经信任你了,当他们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会向你寻求帮助;另一方面说明他们已经学会关注别人,会对别人的行为表现做出反应。但是,面对孩子们越来越频繁的告状行为,我觉得有些难以应对,生怕自己失了公正,伤害个别孩子。 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我也翻阅了一些教育杂志,明白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其告状行为频繁发生的一个原因之一。告状是小班幼儿心理年龄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正常行为,也是小班幼儿尝试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更是教师和幼儿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的契机。小班幼儿,尤其是新入园幼儿由于知识经验的缺乏,以及言语水平还未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还主要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面对问题往往会用行动或者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心理,也即所谓的“直观行动思维”。如,面对桌子上摆放的一筐玩具,小班幼儿会不顾一切(如游戏规则、取放顺序等)先抢一些过来,尽管抱在胸前不玩,也还要再去拿。其他同伴看到了,小班幼儿爱模仿的年龄特点又决定了他们也会有相应的模仿行为出现,也去抢玩具,争抢的过程中自然会出现告状行为。 认识到了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有助于让我在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时保持头脑的清醒,通过细微观察、冷静处理幼儿间发生的纠纷。同时我也发现不同性格特点幼儿出现的告状行为,我需要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要给班里的弱势儿童更多的帮助。这里的弱势儿童主要是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比如我们班里的小丹,她是一个非常善良、老实的小女孩。记得刚开始时她一天要跑过来好几次,跟我说:“吴量打她了。”可能说一次两次,我会很有耐心的寻根究底,问个明白。但是如此频繁地告状行为,也曾让我不堪忍受,尤其是有时自己正忙着做事时,我会从最初的耐心转变为忽视,让他们俩自己解决。但是通过后来的细心观察,我发现小丹频繁地告状行为是在情里之中的。因为刚来上幼儿园的吴量由于年龄较小,他不会跟别人好好商量着解决问题,一旦别人的行为违背或侵犯了他的意愿时,他就要用自己的小手去攻击别人。所以在玩玩具时,小丹想和他一起玩,但他不愿意时,就要频繁地用手去打小丹。小丹很内向,也很老实,不会主动去还手,她只能依靠老师的权威,让老师帮忙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对于像小丹这样的孩子,我想我以后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培养她们自己解决问题、纠纷的能力。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温江区鱼凫阳光幼儿园干田甜摘要: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而被家长们娇生惯养的幼儿们则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当别人来反对他时会很不高兴,当两个幼儿发生冲突时,势弱的那一个幼儿就要寻求帮助,而被幼儿选为寻求帮助的那个人就是教师。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种发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它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一定有许多和成人不同的地方。 关键字:幼儿;告状;频繁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 1、概述 我们应该知道,在幼儿时期,孩子的认识水平低,生活经验缺乏,各种心理过程,特别是认知处理过程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性等还很差,依赖性较强。而且他们都是家里的宝贝,很娇惯他们,使他们不懂的为他人着想,因而,他们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不能进行完整的、全面的评价,也不能应付和处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周围的问题。而成人特别是幼儿教师是他们心中的权威,幼儿一旦出现问题或遭到挫折,他们的告状行为便会频繁出现。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们应接不暇,又忙又累。 2、幼儿告状行为的发展 幼儿的告状的高峰期是在幼儿园中班到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告状行为消退甚至消失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因为那是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老师来解决。不过在幼儿告状的高峰期四年的时间,他们都是矛盾都会找老师来解决,这要求老师处理

[小班,幼儿,行为]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

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 摘要告状是幼儿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告状的特点和原因有所不同。本文运用事件取样法对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观察,总结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分析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根据观察结果显示,小班幼儿以“求助型”告状为主,告状原因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最后针对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和原因提出指导策略。 关键词小班幼儿告状研究 Study on the Behavior of Children Complain LI Yushu (College of Education,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Dazhou,Sichuan 635000) Abstract Kindergarten complain is a common phenomenon,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different age classes of children complain of different. In this paper,event sampling method complain to observe the behavior of small children,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havior of small children complain, complain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behavior of small children. According to observation showed small children to "help type" complain main reason to complain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Finally, the guidance policy for small children complain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Key words small class; children; complain; research “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幼儿告状行为”是指: 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①幼儿的告状行为发生在幼儿园的每个时刻、遍布在幼儿园的每个角落。幼儿告状的类型繁多、原因多样,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原因。本文通过在幼儿园中的观察收集到的多例小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总结出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及原因,从而提出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以期能促进小班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减轻小班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保证幼儿园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1 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 1.1 以“求助型”告状为主 幼儿告状的原因和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是“求助型”告状。“求助型”告状是幼儿为了得到老师的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告状行为中占得比例最大。②根据观察结果显示,以“求助型”告状为主的特点同样体现在小班幼儿身上。当小班幼儿受到同伴的攻击或打扰时,小班幼儿告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有权威的老师请求帮助,以揭发同

浅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

浅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 摘要:幼儿告状是幼儿园里的普遍现象,从小班到大班,存在频繁、复发等特性。幼儿爱告状一种是内在需求,另外幼儿爱告状也受其生活环境及周围人的影响。处理幼儿告状有时确实令人犯难,但若对幼儿的告状置之不理,对幼儿全面发展难免会有影响。所以正确对待孩子的告状行为,提出合适的指导策略非常必要。 关键词: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指导策略 在短短两个月的实习中,笔者发现幼儿园小朋友有个共同的“爱好”——告状。想想小时候也常常把“告诉老师”挂在嘴边,在孩子们眼中老师就是“正义的使者”。当然,对于执教多年的老教师来说,也许对幼儿的告状已经厌烦了,但是对于刚刚接触幼教事业的年轻教师,对于孩子们的告状颇感兴趣,因为这能更加深入了解孩子们的心,融入他们这个大集体。 但是在感兴趣的同时,面对孩子们的告状必须有正确的对策解决问题,其实幼儿告状的内容无非是一日活动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可是如果这些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根据大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他们有可能误以为老师不重视他们。幼儿告状可能不像成人世界的告状一样是为了谋取某些利益。 一、幼儿告状行为出现的原因 (一)寻求自我保护 案例一在一次课间自由活动时,鞠鞠和轩轩不知为何打起来了,两个人谁也不让谁。老师发现了扭成一团的两个人,把他们分开。老师还没问缘由,轩轩首先告状说:“他先拉我头发了。”鞠鞠说:“老师,他先撞我的。” 此类情况在幼儿园常有发生,是由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造成的。在幼儿间的相互争执得不到解决时,经常模仿电视剧、动画片里面的情节,用武力解决问题,而这种武力并不带任何敌意。当被老师发现后,幼儿内心萌发一种委屈,想要得到老师的注意并且希望老师能帮他主持公道,所以首先会采取告状寻求得到自我保护。 (二)跟风 案例二升升是小班长,在小朋友上厕所时他会在厕所“值班”,监督小朋友是否遵守纪律,能否讲卫生等等。在这期间,总是发现有小朋友洗手后不关水龙头,于是升升就把这件事告诉老师,老师正在处理这件事时。接着,从厕所出来

幼儿告状行为及应对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及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2018-05-28T16:04:31.600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3期作者:薛艳君 [导读] 教师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应该让儿童感受到教师的情感支持,给幼儿展示,表现的机会,帮助他们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大畈乡中心幼儿园薛艳君 【摘要】: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当中,幼儿告状是幼儿园里存在的普遍现象,具有频发性,重复性的特点。幼儿爱告状是一种向教师求助的行为、展示的行为, 也是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的表现。教师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应该让儿童感受到教师的情感支持,给幼儿展示,表现的机会,帮助他们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关键词】:幼儿告状特点原因案例分析应对策略 一、什么是幼儿告状 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1]幼儿的告状行为看似很小,但如果教师处理不当,这会引起师幼之间的关系,严重的会影响幼儿的性格与品质。[3] 二、告状行为的特点 1.幼儿告状与年龄特点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告状重点会有所转变。小班幼儿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告状内容多属与自身利益有关。 例如:晨间活动时,幼儿在玩插塑玩具,这时,朵朵走过来跟老师说:“老师,依依抢我的玩具了,她有很多玩具了还要抢我的。” 这种情况下,幼儿的告状行为就是出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不懂得怎么和同伴调解商量,其实筐子里还有玩具的,或者两个人可以轮流玩。 2.幼儿告状与幼儿的认知发展、道德判断、评价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那种掌握了一定的行为规则、善于观察、关心周围事物的幼儿易向老师告状。 这种幼儿平时他自身的行为可能不是很规范,但是他更关注的是其他幼儿有没有做到教师的要求,又或者是其他幼儿违反了规则,所以他要向老师告状。 3.幼儿告状与幼儿的个性有关。据观察,个性活泼开朗、外向、善于交往的幼儿告状的次数多,属“检举告发型”。个性胆怯的幼儿会很少告状,属“自我保护型”。[4] 三、幼儿告状的原因 幼儿爱告状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1.告状是幼儿的求助行为。幼儿从家庭走向幼儿园,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变成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的依恋对象之一。 其实发生这一类型的告状,教师可以不要直接插手,可启发幼儿自己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可通过谈话,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会换位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2] 2.为了试探老师对某件事情或某一行为的态度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有的幼儿并未与谁发生冲突,或者并未受到欺负,而是对老师说其他的小朋友做错了事情,或者他们之间发生了冲突。 3.为打抱不平或维护纪律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有的幼儿告状既不是因为自己与他人发生了纠纷,也不是为了自己的行为寻找依据而是代人告状或检举其他人的违纪行为。 4.为了逃避责任或惧怕老师批评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有些矛盾或冲突往往自己是直接责任者,但由于惧怕老师的批评和同伴的指责,为了逃避责任,他们会主动先找老师告状,推卸自己的责任。 5.还有一部分的幼儿喜欢告状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得到别人的承认。 例如:有的幼儿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时候,他并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缩小相互之间的差距而是通过告状来贬低他人,抬高自己,但这种性质的告状毕竟还是少数。[4] 四、教师的应对策略 教师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面对幼儿如此频繁的告状行为,教师以怎样的方式处理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榜样,要树立正确的教师儿童观、教育观,还有教师应对幼儿的态度,以及教师对幼儿的不同期望。[2] 那么,如何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幼儿的告状是积极的表现,反应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对道德评价、认识的发展,教师应引起重视。 [5] 其次,教师要分析被告行为的表现,加强个别教育。不难发现有些顽皮的幼儿常常被告,教师应分析其个性、认知水平、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等,了解其行为产生的原因,教师要加强与家长联系,找出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使教师与家长的要求保持一致。[5] 第三,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告状行为。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提高他们对各种行为的认知水平和评价的能力,可以培养幼儿互相谦让、互相合作的优良品质,减少幼儿之间的摩擦。[4] 其实, 告状并不完全是坏事,它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老师的敷衍或不理会的态度, 可能会导致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继而影响幼儿的是非观,挫伤幼儿的正义感。但若一味“支持”“鼓励”幼儿的告状行为, 幼儿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就得不到发展, 还会影响良好性格的形成。[6]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让幼儿在生活中体会到宽容的快乐,学会公正、客观地看待别人,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进行随机教育,帮助幼儿分清是非,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5] 文献参考: [1]鲁嫣.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对策略[ED/OL] .载https://www.360docs.net/doc/9612832452.html,/e/20090819/4b8bce225f46a.shtml,2014年4月1日下载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1 问题的提出 (1) 2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 (2) 2.1频繁发生 (2) 2.2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内容 (2) 3 大班幼儿告状的原因分析 (2) 3.1 与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有关 (2) 3.2 与幼儿活动类型有关 (3) 3.3 与幼儿认知及社会性发展水平有关 (3) 3.4 与幼儿生活环境的影响有关 (3) 4 教师处理幼儿告状行为时出现的问题 (3) 4.1 老师包办太多,不给幼儿们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3) 4.2 教育变成了保育 (3) 5 处理幼儿告状的对策 (4) 5.1 加强对幼儿告状行为的认知 (4) 5.2 老师要重视幼儿们的告状行为 (5) 5.3 了解告状原因,区别对待 (5) 5.4 给幼儿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 (6) 5.5 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6)

5.6 帮助幼儿分析事情,减少告状行为发生 (6) 5.7 利用一些文学作品中的事例、人物行为来教育幼儿 (7)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7)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摘要:大班的幼儿刚刚开始接触社会,由于他们缺乏知识和经验,一些生活规律,常常靠别人口头来解决问题。告诉幼儿是一种常见的行为,其行为偏差很多,鉴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幼儿所说的内涵和动机,然后解释了为什么幼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抱怨行为和特点,并指出了一些问题,对幼儿的治疗和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一些对策来应对幼儿,希望通过调查帮助老师理解幼儿的心理,掌握告诉幼儿正确的方法,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大班:幼儿:告状行为 The investig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the "complaint" behavior of the young children Student majoring in Class12510 Name: Min Tan Tutor Name:Lin Yuan Abstract: Large classes of children just started to contact the society, because of their lack of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some law of life, often rely on others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oral tell the child is a common behavior, the behavior deviation of many,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and motivation of children said, then explain why children will produce a variety of kinds of complaint behavior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and factors of treatment and the influence on children,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deal with young children, hope to help the teachers to understand children's psychology through investigation, grasp the correct methods of children tell,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Research topics. Keywords: l arge: children: tell on behavior 1 问题的提出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4-6岁的幼儿特别喜欢告状,因为这一阶段的幼儿的对错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都比较薄弱,所以他们往往会

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告状行为

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 童告状行为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浅谈学前儿童告状行为 摘要: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告状行为是幼儿比较典型的一种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化的常见行为之一。随着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人们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幼儿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告状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以及幼儿人际的关系,并对幼儿的性格,品格产生影响,因此要求我们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的告状行为。这个问题也将有助于我们认识真实的幼儿生活世界。 关键词: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纠正方法 引言 告状行为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种表现。由于教师对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处理会影响学前儿童之间以及学前儿童与教师的关系,并会对学前儿童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学前儿童告状行为,在学前教育的教育中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将从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性质,意义等反面探讨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产生和处理。 一·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内涵 (一)学前儿童告状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害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他突出的目的是要借助教师权威力量的影响,约束,改变,阻止同伴的行为。 *(二)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分类

幼儿告状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 从告状行为的使用策略来分,告状行为分为以自我为导向的告状(包括请求,撒娇,耐心等待,反复告状,炫耀)。以他人为导向的告状(包括消极评价,嘲笑,诉苦)和以规则为导向的告状(包括解释说理,神态示意,抱怨,提示)。 从告状行为发生的动机来分,可以把告状行为分为求助型告状(学前儿童受欺负后为寻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求赏型告状行为(企图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求罚型告状行为(动机是报复或嫉妒,希望借助教师的力量达到报复的目的),试探型告状行为(为了试探教师的态度)和陈诉型告状行为(为明辨是非和说明情况)。 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多样,产生的原因也特别复杂,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一是,需要我们从幼儿的行为和幼儿的特点找出背后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二是,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针对不同的幼儿做出不同的处理,这样才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二·对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分析 (一)幼儿告状的原因分析 在幼儿园中,解决小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老师,这种行为就是幼儿园里常见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现象。这种行为,能让教师在无暇顾及各个幼儿时,了解到一些幼儿的情况,但同时也极让教师在处理上头疼,在访谈中也了解到个别教师甚至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感到厌烦。而此时, 老师更像一名法官, 对他们进行"案件"处理,有时在几分钟内会处

关于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和建议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和建议 朱晨丽最近发现我班的一部分幼儿在入中班以后,变得越来越爱告状。告状在一整天的师生互动中占的比例,甚至已经高过了课堂中的问答互动,成了发生频次最多的一种师生互动。为什么幼儿变得越来越热衷于告状?他们告状的动机是什么呢?带着这样种种的问题,我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了一些思考。 幼儿告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周围人、事、物的评价多依赖成人的态度。 2)为了受到别人的关注而产生告状行为。 3)有的源于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摆正。 4)一些客观或人为因素增加了幼儿间的摩擦,引起告状。 这里所指的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 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 经过观察,我发现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5种: 一、求助型告状 当幼儿发现同伴侵犯自己的利益或同伴的行为与自己的意愿发生冲突,而自己有没有办法解决时,就会向老师告状。实际上,这种告状并不是希望老师惩罚被告,而是希望老师能够帮助自己达到自己的意愿。例如:在一次区域活动中,陆立范跑到我身边告状说”老师,施天齐他抢我的积木,我搭积木的时候还老碰我。”实际上,他是希望通过老师的权威帮助他重新拿到积木,并且希望施天齐不要一直碰他,而并不是希望老师惩罚被告。 从此类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幼儿来说很困难的事情,只要向教师求助,通过教师的干涉,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微笑、一次点头就能迎刃而解。可见,教师的权威对幼儿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往往会借助教师的权威行使一些凭自己的能力还无法行使的特权。这也是幼儿一遇到困难就向教师告状的原因之一。 二、求赏型告状 求赏心理是幼儿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尤其是当同伴出现”违规行为”时,大多数幼儿一旦发现就会迫不及待地向教师告状。这往往是幼儿为了让教师关注自己的表现而产生的告状行为。例如:班里的何婕就经常会告这样的状”老师,顾文泽把纸的两面都画了,还画在桌面上了,都不会小心一点。”说着就会紧接一句”我没有画两面,也没有画到桌面上。”还有班里的陶张杰也会经常告类似这样的状,”老师,龚佳雪把擦过的纸巾丢在地上了。”说着马上弯下腰捡起纸巾丢进垃圾桶说,”你看我每次都会丢到垃圾桶里的。”其实这种告状行为并不是为了要制止同伴的行为或者是为了惩罚对方,而是为了向教师表功,获得教师的赞赏。 三、求罚型告状 这类告状既不是寻求帮助,也不是表现自己,更不是关心他人,而是在“告发”。这类告状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被告受到教师的惩罚。此类告状的主要动机是出于报复或嫉妒。 例如:在一次自由活动中,陈熙文把盛佳瑛带来的玩具弄坏了,两人发生了争执,盛佳瑛生气的说“明明就是你弄坏的,你要赔给我啊,我去告诉老师。”

万文静: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 沭阳小太阳幼儿园 摘要:在幼儿园,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我们通过利用观察法、调查法、实例分析、访谈法等方法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其心理因素。通过此研究,了解中班幼儿各种高中行为的心理因素,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教育。 关键词:表现形式;心理因素;处理方法 "告状"是幼儿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人际行为。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种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种发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它花费了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一定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地方,然而幼儿的告状行为表现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其每一个告状行为的表现都是由不同的心理因素引起的。 一、幼儿告状因为的原因分析与案例佐证 (一)同情心驱使幼儿告状。案例一:在睡午觉时王怡然小朋友刚到小床上盖被子,这时,小俊把王怡然手上的被子抢走了,王怡然哇哇大哭起来,文文看到了这种行为,文文对小俊的这一行为感到很气愤,于是文文安慰了王怡然并向老师告状,老师立即过去阻止了这一行为,并对文文进行了表扬。文文的表现说明当她遇到其他小朋友受到欺负时就会产生同情心和正义感,分清行为的是非、好坏,并向老师报告。 这种行为表现是由幼儿的同情心驱使其告状。幼儿在看到其他小朋友受到同伴欺负的时候,幼儿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怜悯心理,出于同情,就会对同伴的行为进行告状。 (二)因嫉妒、好胜而告状。案例二:有一次幼儿在玩玩具的时候,俊熙看到另一幼儿小超的玩具比自己的多,这时俊熙心里很不平衡,想要拥有玩具的这种好胜心里而产生了嫉妒,而向老师告状说小超不给我玩具

浅谈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

浅谈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 摘要: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指当他们处于被侵犯或者发现伙伴的某种行为违反了 某种规则而产生的,指向老师的言语行为。这种行为是中班幼儿非常热衷的,为什么这种行为会普遍发生在中班幼儿身上?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呢?告状所表现的特征是怎样的呢?为了能更清楚更深入地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结合本班幼儿案例,进行观察和分析,提出适宜的方法,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关键词: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告状动机;解决策略 幼儿告状行中班为的现状分析: 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在生活中非常的常见,根据长期地调查和记录,在本园中,中班幼儿有的每人每天的告状次数有5次之多,另老师们应接不暇。在每天的工作中,经常听到幼儿的告状声如:“老师,小阿于撕书了”;“老师,凝凝拿辰辰的橡皮泥”;“老师,承承没有坐好……各种的告状声每天都萦绕在我们耳边。其实,幼儿的告状行为表面上看是件小事,但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对幼儿的人格、个性及各方面情感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我们不容小视,应该认真对待,好好分析其原因,以及更深入地分析其特征才能更好地提出面对的策略。 中班幼儿告状的原因 中班幼儿爱告状,跟他们所处的年龄段有非常大的联系。中班幼儿的年龄大多在4-5岁左右,此时他们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化的特点,在考虑问题时总是先考虑自己的感受,维护自己的利益,不能理解别人的心情。加上语言能力发展不是很完善,遇到事情不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友好的和同伴讲话,解决他们间的矛盾,往往通过告状来解决问题。中班幼儿刚刚结束小班的学习生活,摆脱小班时的依赖,但是相对于大班孩子来说,又缺乏一些成熟和独立性。所以,遇到一点点的事就想要告状。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征: 中班幼儿如此的爱告状,然而他们告状的行为反应了他们的种种动机,这些动机也映射了他们告状行为的特点。根据我的一学期的观察,把幼儿的告状行为归结为: 1.单纯的反应情况 现在幼儿对于老师的话非常的听任,像是“圣旨”一般,所以在班里,我每天都能听到好多这样的告状:“老师,浩岳说脏话了。”“老师,小岩不好好站队。”“老师,思远乱丢垃圾”……这些告状直接反应了一些幼儿违反了规则产生的不良行为引起了他们的不满,向老师告状,希望老师给予纠正。 2.寻求老师的同情和保护 这种告状行为在班里也特别普遍,由于他们自己的无能为力,不得不向老师告状。有好多幼儿会这样告状:“老师,小阿于他打我。”老师,凝凝拿我的书“。老师,承承推我”。他们之所以告状是由于他们受到了别人的欺辱,想向老师告状,从老师那里得到安慰。这些告状者多是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幼儿。

幼儿告状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研究及其解决方案 [摘要] [关键词] 我们知道,在幼儿时期,孩子的认识水平低,生活经验缺乏,各种心理过程,特别是认知处理过程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性等还很差,依赖性较强。因而,他们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不能进行完整的、全面的评价,也不能应付和处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周围的问题。而成人特别是幼儿教师是他们心中的权威,幼儿一旦出现问题或遭到挫折,他们的告状行为便会频繁出现。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们应接不暇,又忙又累。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老师不可等闲视之,应引起重视。根据工作经验,我认为孩子告状的原因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幼儿期幼儿对周围人和事物的评价多依赖于成人的态度。 在幼儿园,则以幼儿的中心人物—教师的态度,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作出评价,因此会出现幼儿对一些不符合教师要求的行为,或对某一行为要求得到老师的评价和裁决而向老师告状。例如,有些幼儿遇到有幼儿欺负别人时,他们就会产生正义感和同情心,会批评、制止这些不良行为,并向老师检举:“老师,某某打人。” 第二、幼儿爱告状受老师评价标准影响。传统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在一定程度上还左右着许多幼儿老师,她们仍然认为温顺、听话、规规矩矩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而那些好说好动、好奇心强、有自我主见的孩子则常受着老师的限制,甚至训斥、责骂,使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于是,稍有“越轨”行为的幼儿应即成为被告状的对象。例如:“老师,某某又说话了”等等。这种教育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在教育管得死、包得多,把幼儿塑造成一批老师喜欢的“乖孩子”,不利于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三、幼儿为了让人关注、受人承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有些幼儿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经常会说:“老师,某某吃饭时说话,而我没有说。”“老师,某某上课说话,我没讲。”这些孩子为了让老师注意自己,“我”吃饭时没说话,“我”坐得好,希望受到表扬或奖励。也有的孩子出于嫉妒对伙伴的“恨”,而向成人告发,但这种带有告发性质的告状必经是少数,因为幼儿喜怒哀乐是随情境转移的,小伙伴之间的矛盾、嫉妒都只是暂时现象。 第四、幼儿爱告状还原于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摆正。现在的家长往往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略了幼儿合作、关心他人、相互友爱等品德的培养。由于幼儿是家中的“小霸王”,养成了部分幼儿依赖性强、以我为中心、任性、不谦让等不良行为习惯,缺乏必要的集体生活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这就导致了幼儿园中幼儿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如:“老师,某某又打人了。” 第五、一些客观或人为因素增加了幼儿间的摩擦,引起幼儿告状。由于幼儿园场地不够宽畅,玩具少,孩子又多,发生矛盾的次数就多,也就增加了告状的次数。另外,幼儿好模仿动画片中打斗的场面,如《奥特曼》等对幼儿的影响较大,使幼儿攻击性行为增加,或以电视为内容进行游戏,追逐打闹,引起告状。 从幼儿告状发生的成因分析看,告状不完全是件坏事,它也是积极的表现,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幼儿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老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必须慎之又慎对待告状行为。往往有些老师只是轻描淡写一句“老师知道了。”或者甚至不管,这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极时的解决,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但如果你一味“支持”、“鼓励”孩子的告状,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发展,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