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济学》完整复习资料

《商业经济学》完整复习资料
《商业经济学》完整复习资料

分工:人类在经济领域中为进行合理的劳动而使劳动专业化的做法

交换:交换双方为了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从表面(实质)看,交换是商品实体的运动(所有权的让渡)

商品交换:是一种买卖的交易,亦即平等主体之间自愿的交换,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化交易。

市场:狭义商品交换的场所。广义:社会关系或利益关系。

有形市场:商品交换有固定的场所

商业:即商品贸易行业,是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行业,属于市场化交易的范畴,是贸易的一种特殊形态

信用:信用是指一种借贷行为,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者是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以协议或契约为保障的不同时间间隔下的经济交易行为。

商业信用:指企业之间在商品交易中自发产生的一种直接信用,是一种直接的融资方式。

消费者权益:指消费者在生活消费过程中,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所应当享有的权利和利益

消费引导:指政府、经营者以及其他社会组织采用行政、经济、舆论和法律的手段,对消费者进行消费教育,对其消费行为加以科学指导,使其消费行为合理化与科学化,以实现预期的消费目标

消费结构:消费过程中消费各种消费支出的比例关系

非对称信息:指在交易当中一方所持有而另一方却不知道的信息或知识,尤其是对方无法验证的信息或知识

合约:指当事人(两人以上)在地位平等、意志自由的前提下,各方同时为改进自己的经济状况(至少是理性预期)而在交易过程中确立的一种权利流转关系

商品流通: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是商品交换过程连续进行的整体。

商品流通渠道:即商业客体运行渠道,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流转线路和经济组织。流通规律:

等价交换规律:指商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亦即商品按照符合商品价值量的价格进行交换

自愿让渡规律:指商品流通中,买卖双方在意志自由和互惠互利的条件下完成商品交换的必然现象

供求规律:指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之间必然要相互适应,总是向供求平衡方向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竞争规律:指在市场经济中,不同经济主体之间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经济利益而进行竞争的客观必然性

货币流通规律: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货币的独立运动

商业运行环境:指商业经营活动的外部因素与条件。它包括经济环境和非经济环境

商业运行的经济环境:指影响商业运行的经济因素与经济条件

商业运行机制:商业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活动功能

商业投资:指商业经营者将这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投入到商业经营活动之中,就是商业货币投资

商业主体:指商业活动的行为主体,即商业经营者,一般简称为经营者,常常与生产者、消费者相对称

客体:主体活动的对象或受体。

商业客体:商业活动的客体,是指在生产领域与消费领域之间由商业主体组织流通的商品

零售:是指针对最终消费者的销售活动,是一种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商品交易方式。

零售商业:指商品流通过程的最后一道环节,是将商品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的商业形式

业态:面对不同的消费需求形成的不同的消费形态。

3S主义:连锁经营的三大原则即简单化、标准化、专业化

批发:用来满足生产消费需要或商品再流转需要而存在的,发生在生产者之间、经营者之间、以及经营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不涉及最终消费者的销售活动。

批发商业:从生产者或其他经营者采购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再将其提供给再销售者、生产者及其他生产资料消费者的经济行业。

批发交易组织:是指为批发交易提供场所和条件,并为商品流通服务的组织机构。

电子商务:所有运用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商务活动

一交换与商业

社会分工与内部分工虽有许多相似和相互联系之处,但是二者本质上是不同的。

具体表现:1社会分工中独立劳动发生联系是因为生产者各自的产品都是作为商品而存在的,而内部分工的劳动者彼此的劳动成果不作为商品,而是作为经济体内部各种劳动的共同产品,2社会分工以不同劳动部门的产品的买卖为媒介,而内部分工则是以劳动的结合为使用媒介,3社会分工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补一览的商品生产者中间为前提,而内部分工则是以生产资料积聚在一个经济体中不为前提。

分工的客观必然性:由于资源的制约、技术的限制和提高效率的需要所决定的。1.资源的制约: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往往不可能占有其所需的一切资源,因而受资源条件的制约,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尚不能完全摆脱资源条件的束缚,而且资源条件在长期内难以改变。2.技术的限制:技术往往具有垄断性,其分布往往具有不均衡性,再加上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的保护等,使技术的传播、掌握笑话需要一定的时间。3.分工往往可以增进效率,促进整体发展。具体表现为人力资源、提高劳动熟练程度、促进技术改进、摆脱自然束缚等

分工与交换的关系:分工是交换的基础,交换是分工之必须。从理论和历史相结合角度来分析:(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与商品交换的出现,即畜牧业与农业实现了分工。该两业打破了原始部落的传统模式,出现了专业化生产的该两业部落。于是出现两部落之间的商品交换,但此时的交换主要是剩余产品的交换,并不占主要地位。(二)第二次。。。。。的发展,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和等价物业随之出现,为商品交换的扩大创造了必要条件。货币不仅使交换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交换数量增加,而且使交换产生了质的飞跃,为商业的产生创造了前提条件(三)第三次。。。与商业产生即商业从产业部门独立出来。产生了商业,同是创造了商人。商业的产生,标志着商品交换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商业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社会分工向深层次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使原有的生产部门获得了蓬勃发展,使新生产部门不断出现,使原本属于商业内部、为商品交换服务的部门如金融等业相继从商业部门中分化出来,变成独立的部门。综上所述,分工是交换的基础,无分工便无交换;交换是分工是必需,无交换,分工无意义。分工的深化要求交换的发展,交换的发展又促进了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分工与交换密切联系,彼此相互影响。

商品交换的形式:商品交换共经历了简单的商品交换-简单商品流通-发达商品交换三个阶段。简单商交是商交的原始形态,表现为直接物物交换(W-W)。商品流通是总体来看的商品交换,是连续不断的商交过程,又分为简单商品流通(W-G-W)和发达商流(G-W-G)(1)简单商交:典型的物物交换,特点:交换的双方既是生产者也是交换者,要求双方在需求的商品、时间、空间、和数量等方面严格一致否则无法成交。不等价交易常见,成交率低,交易范围狭小。(2)简单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特点交易范围扩大,交易风险大,需要专业的人从事生产交换。3.发达的商品流通。即商业,是专门媒介商品交换的经济行业

市场的功能:1)经济结合的功能2)资源配置的功能3)价值实现的功能4)经济核算功能5)调剂供求的功能

6)信息导向的功能

市场的类型:1.按商品交换的主题不同,分为:消费者市场与组织市场2.按商品交换的客体不同,分为: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3.按商品交换的时间界限和商品交割的程度不同,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4.按商品交换的空间范围不同,分为:地方市场、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

商业与简单的商品流通相同与区别:相同:1二者都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基础之上。2都是由买和麦两个独立的环节所构成。3.都是以货币为媒介。区别:1流通形式不同2流通目的不同3提现的经济关系不同。

6市场特点:1竞争2自发性3两面性4开放性

市场体系:1商品市场:农,工,生产资料2要素市场: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商业的职能:1.联结供求职能。最原始、最本质和最主要的职能。包含三个内容:1)商品购销:商业职能的基本内容2)商品调整:商品调整解决了供求间的矛盾,为商业发挥联结供求职能、媒介商品交换所必须3)信息沟通:引导生产和消费(不同于手工业、农业)2.物流职能。调节时间的产销矛盾、调节地区之间的产销矛盾、调节生产和消费在数量上的矛盾(蓄水池),促进商品生产和消费的统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商品运输:是为了求得商品供给与需求在空间上的统一2)商品储存:是为了求得商品供给与需求在时间上的统一。3.辅助职能。便利交换和实体交换的职能—风险承担,资金融通、信息,主要有两方面:1)资金融通的职能:垫支资本活动2)风险承担的职能:流通过程存在许多风险

二货币、信用与商业

信用的要素:具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信用工具、授信方资产、时间间隔,是信用得以存在的要素

信用的类型: 1.根据信用主体(授信者)的不同,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财政信用、股份信用等根据信用客体用途不同,分为:生产信用、流通信用、消费信用等 2.根据信用期限不同,分为:长期信用、中期信用、短期

信用和不定期信用等 3.根据债权债务关系性质不同,分为:公对公、公对私、私对私以及私对公的信用 4.根据信用关系载体不同,分为:口头信用、书面信用和挂账信用

信用的作用:1保证社会化生产的顺利进行2实现资本转移3减低交集成本,提高交易效率,4促进了股份自豪的发展5极易产生泡沫

商业信用的形式:1.赊销商品:先付货后付款的销售形式。2.预付货款:先付款后付货的销售形式。一般用于部分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3.分期付款:商贸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一种信用销售形式。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先付定金,然后按要求在一定期限内付清购买商品的全部货款,商业企业收取一定的资费或附加费。4.延期付款5.经销、代销6.汇付贸易7.托收贸易8补偿贸易

商业信用的特点:1他是从事再生产的企业之间进行的直接融资活动。2由于这种融资活动一般不经过金融市场或交易所,因而是否要收付利息,完全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不直接受金融市场上货币资金价格的影响。3他与社会再生产的资金活动有直接的联系,它的产生要以再生产过程中商品资金的余缺,货币资金的余缺为条件,因此他会导致一些企业资金占用的增加,另一些企业资金占用的减少。4它能够把多个债权债务关系连接起来,形成债券债务关系锁链。5商业信用的建立和消除完全决定于信用双方的意志,不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批,不需要公布财务状况和评定信用等级。6在某些情况下,商业信用可以不需要流通工具。7商业信用关系的建立和消除一般由相同的当事人履行,

为什么古今中外商业信用会得到发展?宏观:1企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相互联系为商业信用的存在提供了经济基础。2企业资金在循环、周转过程中的余缺是商业信用存在的直接原因。微观:1通过商业信用,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2可以融通资金,开拓市场。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的基础,银行信用需要引导商业信用,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可以相互转化。(一)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的基础。1商业信用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为银行信用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商业信用票据的产生和流通,是银行信用票据产生和流通的基础3商业信用关系的确立表明信用关系双方拥有一定的资本,为银行授受信用提供了条件。4商业信用关系的普遍化和经常化,使信用关系制度化,为银行信用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二)银行信用要引导商业信用。1确保商业票据规范化,保障债权债务关系正常化。2制定正确的贴现政策,开展贴现业务。3开放金融市场,使票据流通,引导商业信用合理的流动,改变人们金融资金的构成。(三)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商业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主要是将商业票据到银行进行贴现。银行信用转化为商业信用,如向银行贷款、预付货款、补偿贸易中的买方信贷等。

三消费与商业

消费结构:含义:消费过程中消费各种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

影响因素:收入水平、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现象、

变动过程:一般遵循恩格尔定律,不排除在长期趋势中恩格尔系数会偶尔或规律性的上升。基本生理需要满足后,人们会把注意力转向更高层次,如文化娱乐旅游等支出比重上升,符合恩格尔定律。同时不同需求层次内部也在不断变化。需要的深度和广度两种趋势结合在一起反映在消费结构上的变化就是长期趋势与阶段性变化交织在一起。消费结构变动对商业影响:1.消费结构变化引起商品结构发生相应变化(生活必需品向高档耐用品)2.引起商业组织和商业经营方式发生相应变化(新的业态不断涌现)3.导致商业活动进一步细化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物流业)消费社会化:消费领域中的服务不是由消费者自己来完成,而是由社会来提供。1. 家务劳动的社会化(缩短家务劳动时间:①技术提升-有时会受限,②家务社会化)2.社会公共消费的比重增加(满足精神需要)

对消费影响:促进商业服务业发展

消费者权益:含义:消费者在生活消费过程中,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所应当享有的权利或利益。

实质:货币权利。

内容:1保障安全权、2知悉真情权、3自主选择权、4公平交易权、5依法求偿权、6依法结社权、7求教获知权、8维护尊严权、9监督批评权。

受损表现:产品质量与效用失实、产品价格与计量欺诈、假冒伪劣产品横行、产品广告虚假宣传、服务质量低劣

受损原因:市场发育不完善与市场秩序混乱、生产者与经营者市场意识不足,职业道德低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消费者在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薄弱

保护途径: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加快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生产经营者树立正确的市场意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建立健全行政保护,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加强教育提高消费者素质

四商业活动的特点与商品流通规律

商业活动规律:1.等价交换规律 2.自愿让度规律(自愿让渡是指交换双方在愿买愿卖的情况下,完成商品交换过程)3.供求规律 4.竞争规律5.货币流通规律

等价交换规律:指商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亦即商品按照符合商品价值量的价格进行交换

资源让渡规律实现条件:以不同所有者为基础、以平等互利为条件、以经济利益为核心

自愿让渡规律:商品流通中,买卖双方在意志自由和互惠互利的条件下完成商品交换的必然现象。

自愿让渡规律实现的基础和条件:1.以不同所有者为基础2.以平等互利为条件3.以经济利益为核心

作用: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质量、有利于商品合理流通、有利于市场竞争、有利于协调各种经济关系

供求规律: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之间必然要相互适应,总是向供求平衡方向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供求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支配着商品价格的变化.(2)支配着商品流通的数量和构成.(3)支配着商品流通的方向和时间.(4)支配着生产和消费.

竞争规律:在市场经济中,不同经济主体之间为了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经济利益而进行竞争的客观必然性。

作用:主要表现为:(1)促使商业经营者提高经营素质.(2)促使市场活跃与繁荣.(3)优胜劣汰,推动经济发展.

竞争规律发挥的作用的条件:1)公正平等2)独立自主3)经营自由4)效益优先

竞争手段:1.价格竞争:竞争者通过一定的定价方法和定价策略来硬的竞争优势的一种竞争手段2.非价格竞争:通过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竞争策略来硬的竞争优势的一种竞争手段

货币流通规律:由商品流通引起的货币的独立运动

商品流通特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

影响货币需求量的因素:1.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2.商品的价格水平3.货币的流通速度

商流:所有权的变动

表现方式:1.比较依赖于集中场所—集贸2.不依赖集中场所—证券商品交易所、期货

物流:商品实体在空间上的位移

商流与物流可以分离:商品自身不变动,只有所有权变动。

表现形式:1储存2运输3生产职能在流通领域的延伸

信息流:1市场信息(广告硬、软)2管理信息(咨询)3技术信息(版权:知识产权、垄断:科技进步,人类生命延长)

资金流:现金形式(灵活,小额)、非现金形式(信用)

商业活动的特点:⒈商业活动是商流、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统一。⒉商业活动必须以市场为中心。⒊商业活动有自身的运动形式。⒋商业活动是复杂劳动。⒌商业活动是有效劳动与无效劳动的统一。⒍商业活动具有很强的服务性。⒎商业活动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⒏商业活动是以特色经营为立足之本和成功之道。

五商业运行环境与运行机制

商业环境:

1.硬环境:自然条件(气候地理)、基础设施

2.软环境:经济环境:(1)宏观(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经济的发展趋势、运行方式、政策法规

(2)微观(行业环境):供给状况(制造业:资源,食品业:原料)、需求:劳动吸引外资、

竞争对手

(3)企业内部环境:调整使之适应外部环境

文化环境:思维方式

如何评估:1环境的稳定性、2适应性、3两者成本对比(技术,管理方式,风险等)。

选址:1所在地规划状况:(1)物理特征(2)经营特征:风格(3)期限

2交通:枢纽:异地,同城。

3行业:成熟区域(竞争策略,租金)、不成熟区域(发展前景,可能存在风险)

4商业街:

六商业投资与筹资

决策机制包括:决策点、决策权力的分配、授予等内容

商业投资的分类:

按投资项目过程不同,分为:筹建项目投资、施工项目投资、投产项目投资和收尾项目投资

按投资项目建设性质不同,分为:新建项目投资、扩建项目投资、改建项目投资和恢复项目投资

按投资项目建设规模不同,分为:大型项目投资、中性项目投资和小型项目投资

按投资项目建设用途不同,分为:经营性项目投资与非经营性项目投资

按投资项目隶属关系的不同,分为:中央部委项目投资、地方项目投资、中外合资项目投资、各种商业联合体项目投资、私营商业项目投资于个体商业项目投资

商业投资调查的程序:分5阶段:调查准备阶段、探索性调查阶段、调查设计阶段、结论性调查阶段、追踪调查阶段商业微观投资决策的主要内容:1.投资地点2.经营范围3.投资能力4.建筑材料

商业投资决策的方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

七商业主体、客体及其运行

商业主体,客体及渠道关系/权力

商业主体:1个人2企业3企业集团

商业主体的运行要素:

指构成商业主体运行的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有形的与无形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商业人员、商业资本、商业物质技术设备、商情信息、商业人员教育培训、商业经营管理等要素。根据其特征与功能的不同,分为3个层次:

1.实体性要素:(1)商业人员:是主导力量。特点:1支配资本,控制物质技术设备。2完成商业运行中的具体商业活动。3推动商业的发展。(2)商业资本:商业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价值形态,特点: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其中流动资本比重占绝对优势。自有资本和信贷资本:大部分为信贷资本使得商业资本经营成本利息支出比较高。提高商业主体的财务管理能力和商品资本的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益。(3)商业物质设备:商业活动中的经营设施与经营手段,特点1.有机构成低

2.发展变化缓慢。

2.非实体性要素:(1)商情信息:即市场信息,对市场商品供求状况与商品经营状况变动的客观描述。1)商品需求信息:首位。商业活动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来开展经营活动2)商品供给信息:采购更合理的商品和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3)市场竞争信息:及时的采取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获得相应的市场份额。4)宏观导向信息: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以便抓住机遇,扩大经营或调整经营结构。5)宏观控制信息:宏观外部环境具有不可控、动态和复杂的特质。所以要了解宏观外部环境。6)商业主体内部信息:做到将市场机会变成企业机会,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从而更好的开展商业活动。 (2)商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3.运行性要素:主要指经营管理。

(1)经营:主要协调商业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商业主体的外部均衡

(2)管理:主要协调商业主体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商业主体的内部均衡。

商业组织的类型:依组织化、体系化与社会化程度的不同,商业组织可分为:商人、商业企业、商业企业集团和综合商社等形式

商业主体运行:商业主体的经营活动。

商业主体的运行目标:1利润目标,商业主体运行的自身要求,为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2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目标,社会对商业主体运行的客观要求,表现为追求相应的社会效益。

决定因素:商业主体的运行目标的两重性是由商品流通的两重性决定的。商品流通:商品价值流通和使用价值流通的统一。

商品运行的基本特征:自主经营。反映了主体运行的本质规定。

商业主体运行的客观要求:1经济运行必须实行市场经济。2市场环境竞争有序,市场态势相对均衡3购销关系相对稳定4商业主体与客体运行比例协调。

商业客体的分类:即商品的分类。广义上的商品,泛指一切可供买卖的经济物品,狭义的商品是指经过生产,具有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使用价值,并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换的有形经济物品。

商业客体的分类:

按商品用途不同:1.消费资料:日用消费品,选购消费品,非渴求品。2.生产资料;设备,原材料,零部件。

根据商品生产的来源不同:1.农产品2.工产品

根据交易时消费者是否可以体验商品:1.前验商品2.后验商品

商业客体的运行过程:商业客体在商业主体的推动下,有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实现商品的价值并替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商品流通。商品实体流通、货币流通过程和信息流通过程的统一。

商业客体运行原则(制约因素):

1.自然约束性原则:(1)使用价值中心原则(2)生产消费趋近原则(3)合理流向原则(4)路线最短原则

2.经济约束性原则:(1)价值主体原则(2)时间节约原则(3)最大利润原则(4)环节适度原则(5)成本最小原则

3.社会约束性与原则:(1)商业客体运行要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为基本原则。(2)商业客体运行要有利于协调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三方面的关系(3)商业客体运行要有利于国家实施宏观调控

运行目标:1.获取利润2.最大限度的保有使用价值3.缩短流通时间4.保留适度的环节5.合理流向:路线最短,时间最快,成本最低

商品流通渠道的分类:1.产销合一渠道(流通渠道)2.产销结合渠道(营销渠道)3.产销分离渠道(供应链)

影响商品流通渠道的因素:1.商品因素(体积与重量、易腐性、单位价值、标准化程度、技术性和非技术性/崭新度)2.市场因素(市场区域、市场规模、市场密度、市场行为)3.厂商因素(厂商的规模、经济实力、管理能力、市场整体目标与策略)4.中间商因素(中间商的可得性、使用中间商的成本、中间商所能提供的服务、中间商的规模和能力)5其他因素:交通运输,餐厨技术

取得流通主导权的方法:流通主导权者为了支配流通渠道,掌握流通渠道的主导权,采用垂直联合法和流通系列法渠道成员关系:1.分工合作:2.冲突:各自有各自的利益。实质上是争夺渠道权

渠道成员之间的冲突:是一种直接的、受个人情感因素影响的、以对手为中心的行为。各自有各自的利益。实质上是争夺渠道权。

冲突原因:(1)角色对立(2)资源稀缺(3)感知差异(4)期望差异(5)决策有分歧(6)目标不一致7沟通障碍

生产资料流通的特点:1生产资料流通具有生产性2生产资料流通具有相对稳定性3生产资料流通具有批量性4生产资料流通具有较强的技术性5在生产资料流通中,无形损耗所造成的损失比较大。

发展趋势:渠道权利时逐步下行的,生产-批发-零售-消费者

商品流通渠道渠道主导权:是指控制商品流通渠道,并使该流通渠道上的构成者为自己的市场销售策略效力。

原因:由商业产业的市场结构决定的。

类型:1生产者主导型2批发商主导型3零售商主导型。

取得办法:1垂直联合法2流通系列化法。

意义:具有客观必然性,对我国商业体制改革具有现实意义。出现主体多元化现象,承认现实的基础上,转换经营机制,扩大服务职能,重塑新体制。

八零售商业

零售商业含义:⒈零售商业属于商业范畴,是一种商业形式,具有商业运行的一般特点。⒉零售商业的服务对象是最终消费者。⒊最终消费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⒋零售商业销售商品的同时,还提供相关劳务。⒌零售商业除了销售之外还执行刺激和便利最终消费者购买和消费的服务职能。⒍零售商业销售的商品一般限于生活消费者及其相关劳务,而不包括生产资料。

零售商业特点:零售商业+(1)平均每笔交易额小,但交易频率高(2)商圈较小(3)属劳动密集型行业(4)布局上点多面广,且往往设于繁华地段或居民区内(5)业态多种多样,既具有竞争性,又具有互补性(6)诱导性强(7)注重服务(8)竞争激烈(9)要求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

零售商业的功能:1.消费者采购代理的功能2.生产者与批发商采购代理的功能3.稳定物价的功能4.物流的功能5.服务的功能6.传递信息功能7.融资功能8.承担风险功能9.建设与传播商业文化的功能

业态的基本标准和特征:(1)目标顾客(2)选址(3)规模,单店规模而非企业规模(4)商品结构(5)商店设施(6)销售方式(7)价格策略(8)附加服务

零售业态类型:与上面标准相对应

1、根据零售业态要素的组合不同,可分为食杂店、百货店、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折扣商店、仓储式商店、目录展示店等。

B百货店:经营日用工业品,非食品的大型零售商店。(1)开始是所有人,后来目标是白领女性(有钱,追求一定精神体验,消费非理性(2)城市中心区,成熟商业区(3)单店规模大(4)商品结构小,种类少,是若干专业店的集合(5)设施豪华(6)零售,有柜台,人对人服务(7)初期一般,后来越来越贵(8)附加服务比较多

百货店按其经营规模,可以分为大、中、小三类。一是独立百货店,二是连锁百货店,三是百货店集团

说明:百货商店是最古老的业态形式,使用明码标价,交易效率高。传统的砍价消费效率低,消费者权益的得不到保障。

C超市:以经营食品为主,其中生鲜食品要占有一定的比率。采用自选服务方式为满足消费者日常生活(1)家庭主妇(2)可以在商业区(百货商店内)或居民区(小中型超市)(3)要求单店规模(4)食品占一半多,生鲜食品占有一定比例。(5)设施一般(7)低价或平价(8)几乎没有

D便利店:(连锁化程度高、营销手段日益丰富、信息技术先进化、功能综合化)以经营食品(加工食品)还有一小

部分日用品以满足人们便利性需求的小型零售业态(1)未婚青年男性(2)社区(3)规模小,否则,便利性无法满足。

(4)新型城市综合体(8)和小型超市有区别,有附加服务如加热、堂吃等。

备注:一般24小时营业。不是所有挂着便利店的都是便利店。

E专业店:(专门经营某一大类商品的零售业态。最大特点是要求销售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满足消费者对这一大类商品的需求。可选商品的品种、规格、花样、价位十分齐全,采取规模化经营,价格低廉)(1)目标顾客专门需要的人们(2)最好扎堆出现(3)中型(4)结构单一(5)设施讲究(6)一对一服务(7)价格高(8)有附加服务备注:专卖店:专门经营或授权经营制造商品牌,适应消费者品牌选择需求的销售业态。专卖店和专业店区别:专业店是经营某类商品,专卖店是对某品牌的需求。

F专卖店:对某一品牌商品的需求

G折扣店(廉价店):(2)郊区,远离城市中心。(3)超大规模(7)价格低,质量有保证。只是过季或是老旧,廉价不代表廉质。

H仓储会员店:储销一体,批量销售,实行会员制的大型商店。(1)中小商人(2)交通便利的郊区(3)特大型(4)日用工业消费品为主(5)简陋(6)批量销售(7)便宜(8)没有附加服务

I目录展示店:向顾客提供商品目录的商店。

2、按是否设立门店来划分,可分为:A店式商店B无店铺商店:(1)邮购商店(2)上门推销(3)自动售货机售货(4)电视商场(5)网络商店

根据管理系统的不同,可分为:A独立商店B连锁商店(联号商店,是指由若干同行业店铺以共同进货的方式连接起来,共享规模经济效益的一种零售商业业态)C租赁商店部D消费合作社E商店集团

3、根据零售商店聚合程度的不同,可分为:A商业街(是指同类或异类的多家独立零售商店集合在都市的一个地区,形成销售商品的零售区域或零售集中区)B购物中心(指多种零售店铺、服务设施集中在由企业有计划地开发、管理、运营的一个建筑物内或一个区域内,向消费者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商业集合体)

选择零售业态类型的原则:(1)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原则(2)以业态合理化为原则

影响零售业态定位的主要因素:(1)选址(2)竞争程度。零售上应尽可能地避免聚在一起开设新的商店,以免影响自己的商圈(3)商品。选择什么样的业态,必须要考虑到商品本身的特点(4)规模和租金租金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经营费用的高低,从而影响到商品的价格竞争力(5)其他主要包括价格策略、销售方式、投资规模等等

影响零售商业业态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1)生产因素。当小生产占统治地位时,商品种类少、数量小,商品业态以杂货店、初级专业店为主。(2)消费因素。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习惯~形式等极大的限制着零售业态的发展(3)技术因素。零售业态要以一定的技术做支持,这是零售业态发展的硬件部分(4)生活方式(5)人口因素,人口的总量结构分布的变化往往促使零售业态的发展和变化(6)文化因素。通过作用于人的西乡、观念、意识而影响其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变化。

三次变革:1.百货商店(最古老),城市化,1852巴黎:巴黎春天,工业革命,人口开始聚集,新兴城市出现,快销商品出现,休闲女性(钱和身份的象征) 2.连锁,标准化:进货和销售分开,1859 纽约:美国绿茶公司,不占据主流地位3.超市:超市与连锁结合,食品,1930纽约:金卡轮,包装品质做到标准化

1.百货商店(最古老)1852春,工业革命发生,组织方式改变人口开始聚集,生产力提高引起的商品聚集,从而产生新兴城市。休闲女性身份出现。城市化的过程就是百货店的发展过程。

2.连锁商店的出现。特点一是标准化,二是进缓和销售分离。在当时不占据主流地位。

3.超市市场的出现。1960年以后,物质基础具备,计算机技术开始应用,冰箱开始普及,包装技术是食品等的标准化得以实现,物流技术,汽车技术的发展。逆城市化出现女性开始工作,人们无法每天购物:加快了超市的发展,社会意识反抗传统。

4购物中心,电商

关于零售商业演进的主要理论:

1.自然淘汰理论:(达尔文适者生存)经济、人口、社会、文化、法律和技术等方面环境变化,都会反映在零售系统的变化中去。1)宏观零售2)单要素研究:托马斯-社会因素;韩国金-顾客因素3)阶段预测法:经济发展程度与零售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借助发达国际的零售经验预测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趋势4)达尔文理论:企业和业态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调企业的主观能动性。

2.零售轮转理论:(哈佛大学教授M.麦克奈尔)又被称为车轮理论,认为零售业态变革有着一个周期性的像一个旋转的车轮一样的发展趋势。新的零售业态最初都采取低成本、低毛利、低价格的经营策略。当他取得成功后,必然会引起他人效仿,结果激烈的竞争促使不得不采取价格以外的竞争策略,诸如增加服务等,这势必增加费用支出,使之转化为高费用、高价格、高毛利的零售业态。与此同时,又会有新的以低成本、低毛利、低价格为特色的零售业

态出现。于是轮子又重新转动。价格是决定零售业态的唯一标准

3.手风琴理论:(综合--专业)用拉手风琴时风囊的宽窄变化形容零售业态经营范围的演变特征。主要是以商品经营范围来分析零售业态的演变。零售业态的经营范围是不断地从综合化向专业化在向综合化方向循环发展的,每一次循环不是过去的重复,而是赋予新的内涵,从而出现了不同的零售业态。专业化与综合化互为主导也相互补充。

4.生命周期理论:(美国戴维森、贝茨和巴斯)1.创新期:生命里极其强大,投资风险极大,不成熟,淘汰率高 2.发展期:迅速成长,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大量吸入投资3.成熟期4.衰退期:老而不死

5.商品攀升理论:认为当零售业态增加相互不关联的或与公司原业务范围无关的商品和服务时,即产生了商品攀升。连锁经营成为当今世界零售业发展主流的原因:

⒈可以降低经营风险⒉可以快速获得成长⒊可以享受规模经济与专业化分工带来的益处⒋可以提高流通效率。

⒌可以扩大经营规模,改善服务6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技术,提高管理水平7.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连锁经营的三大原则:1.简单化2.标准化3.专业化(专家化)

连锁的三种类型:1、正规连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店铺,属同一个所有者管理,经营同类商品。 2、特许连锁:企业把自己开发出来的产品,服务,营业系统以及合同形式授予加盟店,予以规定区域内的经营权和营业权。3、自由连锁:以大型零售企业为骨干,以中小企业联合为龙头,以某个批发企业发起,与一些长期稳定交易的零售企业自愿加盟,批发企业为配送中心。

专业店是指经营产品线长而深的商店,是专业化程度教高的零售商业业态。

专业店优势:⒈能满足顾客的挑选性要求。虽然经营的商品种类单一,但是能提供丰富的品种,商品的规格、档次、花色、式样齐全,使消费者较容易购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⒉经营者以某一顾客群为目标市场,针对性强,对消费者需求反应敏感。⒊经营方式灵活,可以与厂商合作。⒋容易树立起商店的特色。

专业店劣势:⒈经营商品的类别少,不能满足消费者其他方面的需要。⒉对商店的经营水平及技术要求高。

九批发商业

批发与批发商业的关系:(1)批发属于贸易范畴,批发商业属于商业范畴。(2)批发可以发生于生产者之间、经营者之间或者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而批发商业只能发生在经营者与生产者之间或经营者相互之间,而不包括生产者相互之间发生的批发交易,即批发商业的主体必须是经营者(3)批发商业居于中介地位,往往是“较高的中项”,而批发除此以外,还包含了直销的形式。

批发商业的特点:1.交易额一般较大:单个的批发商业交易额一般大于单个的零售商业交易额;整个批发商业的商品流转额要高于零售商业的商品交易额(2.基本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3.商圈比较大4.服务项目相对较多5.交易往往具有理性化6.投机性较强

批发商业的作用:(1)保障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2)降低社会交易费用:批发商业的存在降低了交易的总次数;降低了社会商品储存费用(3)推动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促使社会分工不断深化(4)促使商品流通向高级化发展:1批发商业促进了高级商品交易组织形态的出现;2促进了居间性流通服务组织的产生和发展;3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

批发商业的职能(1)集散商品(2)调节供求(产销之间时间和空间矛盾)(3)商品整理(分等、分级、打包装、按规格、用途编配、再加工等)4)信息沟通(沟通信息鸿沟、节省信息投入费用)(5)资金融通(6)风险承担

批发交易组织的含义:批发交易组织是指为批发交易提供场所和条件,并为商品流通服务的组织机构。

含义:(1)批发交易组织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交易的场所和条件,条件包括运输、仓储、加工、包装、信息、结算、交易方式、监督机制等(2)不是批发商品流通的主体,不具有商业职能,不从事商品买卖,而是为批发商品流通的买卖双方提供服务(3)是非营利性的、自治性的流通服务组织,一般以批发交易主体为主,由同业公会出面集资兴办、营运和管理

批发交易组织作用:(1)促进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2)规范交易行为,建立市场秩序(3)降低流通费用,节约交易成本(4)促进商品生产,繁荣地方经济

批发交易组织的主要类型(1)根据批发交易组织中经营者买卖的商品范围不同,分为专业性批发交易组织与综合性批发交易组织(2)根据批发交易组织地理位置的不同,分为产地批发交易组织、销地批发交易组织、集散地批发交易组织(3)根据批发交易组织的组织化程度与交易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批发市场、贸易中心与商品交易所

贸易中心的特点(1)交易批量巨大(2)以远期合同交易为主(3)吸引力强,辐射面广

商品交易所的特点(1)交易主体必须是商品交易所的会员或其委托者(2)交易客体仅限于商品交易所指定入市的商品(3)交易高度定型化:交易方式是固定的,即商品交易所对合同文本、竞价办法、履约方式等有一系列的明确规定;结算制度与保障制度严密;商品检验设施齐全,技术先进,标准品制度与等级制度十分完善

影响批发商业发展的因素:(1)生产状况:生产者的地理分布、规模与结构、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程度、生产者的产品

范围(2)需求状况(3)生产与需求的差异状况(4)商品性质P215

现代批发商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生产方面的变化对批发商业的挑战(2)需求方面(3)流通方面与技术方面P216

现代批发商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挑战:

⒈生产方面的变化对批发商业的挑战:⑴生产集中程度的提高对批发商业的影响⑵生产的纵向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对批发商业的影响⑶生产的产品范围的扩展对批发商业的影响⑷生产向销售的前向一体化扩张对批发商业的影响。

⒉需求方面的变化对批发商业的挑战:⑴需求者需求规模的扩大,使其与生产者直接打交道的能力增强,从而有可能绕过批发商业⑵需求者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可以生产者集中采购甚至自办批发机构,从而对批发商业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⑶需求专业化趋势增强,要求批发向专业化方向转化。

⒊流通方面与技术方面的变化对批发商业的挑战:⑴现代金融业与保险业的发展,为商品流通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⑵贸易中心、商品交易所等组织化程度较高的批发商品流通服务组织的存在,使得批发交易更为集约化、公开化、社会化⑶商品标准化与物流技术的日益发达也影响了批发商业传统的商品修整作用的发挥⑷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批发商业所具有的信息功能大大降低。

机遇:

1.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增强了批发商业的活动能力

2.商品的品种、数量、规格、花色的迅猛增长以及消费需求的复杂多变强化了对批发商业集散商品、编配分装功能的社会需求

3.物流业的进步使得批发商业可以扩大商业经营范围

4.与生产和零售的集中化趋势并存的是中小企业存在,为批发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5.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继续深化,批发商业的中介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发挥

6.消费水平的提高制造了新的供求差异,为批发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

我国批发业存在的问题:

1.在批发体制改革方面存在不足:(1)“三多一少”流通模式的运行,过分注重了多渠道的形成,而没有真正确定一个合适的“度”,结果造成了一些紧俏商品层层倒手、层层加价,少缓解反而逆转为“多环节”;某些供大于求的商品。由于加地利微二无人问津,致使多渠道反转为“少渠道”。这种模式原本的要求与现实运行的反差,引致了批发秩序的混乱。(2)在部门、地区、所有制之间利益分配关系远未理顺的形势下,“开放式”经营体制已成为地区封锁与保护主义抬头的根源。(3)国有批发商业的整体优势在多头批发商业主体的冲击下日益减弱,宏观经济效益降低(4)工商矛盾、产销矛盾、批发矛盾加剧,不仅降低了整个流通的计划性,也加大了商品供求间的矛盾程度。

2.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3.批发秩序比较混乱

4.缺少大批发商

5.批发技术落后

十二电子商务与商业

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主要区别P274

(1)交易虚拟化(2)交易透明化(3)交易动态化(4)交易网络化(5)交易个性化

电子商务的主要优势P275(1)全新时空优势:销售空间虽网络的延伸而延伸,没有任何地理障碍,零售时间由消费者自己决定(2)全方位展示产品及服务的优势(3)密切用户关系,加深用户了解的优势(4)降低交易成本的优势(5)提高交易效率的优势

基本特征(1)虚拟性:在互联网交易平台中,交易双方虚拟身份(抛弃身份和地位,平等交易,但是会加剧信息不对称)(2)开放性:法律惩处不到位,不好判断性质(3)及时性:时效性快(4)整体性:系统性过于精细

电子商务的主要类别(1)按电子商务的交易对象分类:1.企业与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即B2B);2.企业与消费者间的电子商务(B2C);3.企业与政府间的电子商务;4.政府与消费者间的电子商务;5.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2)按电子商务的网络支撑平台不同分类:1.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2.基于内部网的电子商务;3.基于其他网络的电子商务开展电子商务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P230(1)要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及商务理论与实务的人才(2)要有现代化的电子工具(3)商品要信息化(4)交易要有安全保证

电子商务系统框架P281(1)三个层次:1.网络层(硬件基础设施,是信息传输系统)2.多媒体信息发布、传输层3.一般业务服务层(2)两个支柱:1.公共政策和法律;2.安全和技术标准

网络营销的特点:(1)广泛性(2)可视性(3)实时交互性(4)能动性(5)敏感性

模式:互联网联所有信息移动互联时代(1消费时间的碎片化、2社交化)

B2B 阿里巴巴B2C 京东天猫C2C 淘宝(平台式功能:1.聚合买卖点2.撮合交易)

制约因素:1.技术(根本因素) 2安全因素3.物流(基础设施)

电子商务对商业经营观念的变革P276:1.时空观念的变革2.低成本扩张观念的变革3.营销观念的变革4.学习观念的变革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教育学复习资料75123

一、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怎样协调二者的关系? 答:(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其目的、制度、内容与方式,以及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这主要表现为: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3)二者关系的协调①关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由于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单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与文化要求来考察教育;还应当重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注重发挥教育特有社会功能,注意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和发展的连续性。②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制约的,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是其根本的特性。如果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当做绝对的独立性,就会使教育走向“超经济”、“超政治”、“超文化”的错误道路,丧失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③在重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独立性。教育是一定社会中的教育,社会制约性是其根本特性,而教育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应在重视教育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使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符合自身的规律,健康、合理的发展。 总之,教育要与这一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状况和民族文化发展状况相适应,同时又要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做到两者的辩证统一。 二、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怎样评价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在你看来,需要一些什么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在社会变迁中的积极作用? 答:(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2)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主要是指向整个社会整体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的。而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是作为工作来设计、培养的。具体而言,对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评价如下:①教育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的存在和延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能够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提出大量新的观念,从而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延续。②教育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各种潜能,获得大量的人力资本,从而既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演变和发展。③教育的社会变迁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是作为社会的工具来审视、设计、培养和训练的。然而,在该过程中,人的知识、技能以及思维品质、个人潜能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①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合理、科学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人们需求的满足、建议的表达和权利的实现,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助于社会的存在和延续。②健全的教育制度。建立健全的教育制度,提升教育质量,以便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有助于社会创造力的提升和社会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为促进社会的变迁做好准备。 可见,健全的社会制度和良好的教育质量是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有效条件。因此,要促进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及教育的高质量性。

《教育学》网上考试题库(附答案)

《 教育学》课程网上考试题库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 、我国古代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是( )。 A )王夫之 (B )孔子 答案:B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A )《师说》 (B )《颜氏家训》 (C )《学记》 答案:C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 )。 A )《普通教育学》 ( B )《爱弥儿》 答案:A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守原则是()。 A )因材施教原则 (B )巩固性原则 (C )启发性原则 (D )循序渐进原则 答案:C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 )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把教学看成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类的全部艺术”。 A )《理想国》 答案:B 、将教学看成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是哪一位教育家( )。 ( (C )朱熹 (D )颜之推 2 ( (D )《进学解》 3 ( (C )《教育漫话》 (D )《民主主义与教育》 4 ( 5 ( (B )《大教学论》 (C )《教育漫话》 (D )《大教育论》 6 ( A )杜威 答案:B 、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发展。 A )教育规律 (B )教育价值 答案:D 、我国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是( )。 (B )夸美纽斯 (C )布卢姆 (D )布鲁纳 7 ( (C )教育现象 (D )教育问题 8 ( A )商务印书馆编的《教育学》 C )凯洛夫的《教育学》 (B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 (D )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 答案:B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 A )教育现象 ( B )教育方针 9 ( (C )教育政策 (D )教育 理论 答案:A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目(有答案)

任务1 单项选择 1/32)、“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2分) A、冲突 B、顺应 C、竞争 D、合作 (2/3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2分) A、语言 B、直立行走 C、思维 D、劳动 (3/32)、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为中介发挥作用。(2分) A、主观因素B、社会因素C、客观条件D、自然环境 (4/32)、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2分) A、数量规模的体现 B、个人关系的总和 C、结构的总和 D、关系的集合 (5/32)、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年代。(2分)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19世纪50年代 ( 6/32)、“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2分) A、生理的 B、自尊的 C、安全的 D、归属的与爱的 (7/32)、文化是指()。(2分)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C、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D、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8/32)、()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的原理》定名为《群学肄言》。(2分) A、康有为 B、严复 C、吴文藻 D、费孝通 (9/32)、马克思认为,()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2分) A、经济交往 B、国际交往 C、政治交往 D、人际交往 (10/32)、人的社会需要产生的最基础、最原始的条件是人的()。(2分) A、物质需求 B、生存需要 C、生理需求 D、规则需求 (11/32)、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2分) A、需要层次论 B、宏观需求理论 C、激励理论 D、社会需求理论 (12/32)、从一岁半到六七岁的阶段。该阶段,作为能够进行思维活动的人来说,是开动和运转思维机器进行实际运算操作的准备阶段,是()。(2分)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学习资料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的基本概念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性活动。 2.学校教育的定义: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 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3.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物资。(P5) 4.教育的功能:所谓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体或社会所产生的 功用或价值。一般地这种功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期望层次、潜在层次和现实层次。(P9) 5.现代教育的特征(P10) 6.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教育现代化。(P12)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1. 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2. 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成。适宜的物质环境利于儿童的生长发展。 3. 对儿童最具影响力的精神环境(P16) 4. 经济与教育的关系(P16) 5. 政治对教育的影响(P18)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1. 学前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实践对象是学龄前儿童。 2. 儿童发展的定义: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P28) 3. 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因素(P29) (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 柏拉图:<<理想国>> 格塞尔:“成熟势力学说”“双生子实验”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 孔子:“性善论”“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 洛克:“白板说” 华生:“教育万能论” 4. 个体发展的特征:规律性、个别差异性、阶段性。(P35) 5. 儿童生理的发展包括哪些?(P37) 儿童身高体重的生长、儿童骨骼与肌肉的生长、儿童牙齿的生长、儿童神经系统的生长、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儿童感觉器官的发育。 6. 儿童心理的发展包括哪些?(P41) 智力的发展、语言(词汇、语法、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发展、情绪情感及社会性的发展。 7.美国教育学家认为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三种作用模式:维持、促进、诱 导。(P47) 8.我国的现代教育观认为,为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应该明确以下观点:(P47)(1)儿童是学前教育的主体; (2)因人而异地对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教育; (3)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符合“发展适宜性”要求;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测试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B ) A.四书五经B.六艺C.自然科学D.生产技能 2.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B ) A.孔子B.孟子C.许慎D.朱熹 3.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 D )。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形式B.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 C.教育内容、教育形式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4.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C ) A.《大学》B.《中庸》C.《学记》D.《春秋》5.教育通常可以分为哪几种形式?( D ) A.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文化教育; B.社区教育、校园教育、家乡教育 C.自我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D.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6.教育的目的是谁来决定的?( B ) A.父母亲;B.教师;C.教育部官员;D.执政党 7.现代教育最显著特征是:( D ) A.教育的法治化B.教育的均衡发展

C.教育的公益性增强D.教育的普及化 8.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也可以说教育具有:(A.时代性B.永恒性C.历史性D.阶级性 9.学校教育产生于:( B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10.人类最早的学校产生于( A )。 A.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B.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 C.公元前3000年的古巴比伦D.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 1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 B )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凯洛夫D.苏霍姆林斯基 12.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中外教育家分别是( A )。 A.孔子苏格拉底B.孔子亚里斯多德) D C.孟子柏拉图D.朱喜苏格拉底 13.“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是( C )提出来的。 A.赫尔巴特B.布鲁纳C.巴班斯基D.赞可夫 14.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 ) A.《学记》B.《论语》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 15.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B ) A.四书五经B.六艺C.自然科学D.生产技能 16.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B ) A.孔子B.孟子C.许慎D.朱熹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规划 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5.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其次,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最后,其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就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也必须遵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遗传决定的每个个体的特殊性、生长的阶段性以及胜利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四、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五、高等教育的内涵 1.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其前提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完成后才接受的教育;

2.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传授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特点专门设定的知识; 3.具有相当的学术性,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是社会高端文化的组成部分; 4.是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等。 六、高等教育的特征 1.教学内容的高深性(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 2.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 七、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目的、目标构成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1.国家层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培养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具体的培养目标; 3.专业院系: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定提出更具体的人才知识、能力、品行目标。 八、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1.基本功能 ①育人功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 ②政治功能: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变革 ③经济功能: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 ④文化功能: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衍生功能 促进社会成员的流动;促进文化交流、重组;成为文化资本生产交换的平台;安置社会人口。 九、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 1.教学(培养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2.科研: 3.社会服务: 十、高等教育结构: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完整版】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中(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的(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兰大网络教育社会学概论作业及答案

内容: 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岗前培训是( )的重要表现 A、预期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A、渐进主义模型 B、理性主义模型 C、规范最佳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内容: 交际场合一般人们之间的距离应保持( ) A、18英寸以内 B、18英寸到4英尺 C、4英尺到12英尺 D、12英尺以上 学员答案:C 正确性:正确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个性的中心内容及形成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 A、人格的完善程度 B、自我的完善程度 C、道德的完善程度 D、学习的多少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 )首先修正了理性决策模型中的绝对最优标准,提出了具有相对性的满意化决策准则,从而提出了被人们称为有限理性的决策模型。 A、查尔斯.林德布洛姆 B、戴维.伊斯顿 C、拉斯韦尔 D、西蒙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是社会教化的起点,是个体遇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执行者,也是极其重要的执行者,个体社会化成功与否与家庭的父母教化有直接的关系。 A、家庭 B、学校 C、同辈群体 D、大众传播 学员答案:A

华师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教育:有意识地以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学:是研究教学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3.学校体育以生产力的发展、体脑分工、文字的产生几个因素作为它生产的基础。 4.最早的职业教师产生于希腊 5.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教育学之父" 6.“教育上的哥白尼”18世纪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爱弥儿》教育是使儿童的天性获得率性的发展 7.德国,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1806年发表《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称传统教育。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教学形式明了、联想、传统、方法。学生其勒尔和赖因将其分为: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总结、应用。 8.美国哲学家与教育家杜威“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9.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所有研究者都认为教育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 10.学校教育最早产生于古代两河流域的国家,即亚述和古巴比伦。 11.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誉为希腊的“启蒙者” 12.教育学产生:生理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最根本)条件:人类劳动的进行(最根本),语言的形成(必要) 13.学校教育的出现时间和标志性事件:A.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B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C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14:.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明确提出建立教育学 15.康德:格尼斯堡授课,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16.洛克:“白板说”,教育万能论 第二章 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矛盾性:社会发展方向规定人发展方向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人的发展水平,他们之间总存在一定矛盾。一致性: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决定。 2.人、社会、教育三者的关系,在宏观方面的理解 答:人、社会和教育多关系中最基本的一个关系,他们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具矛盾性,又具有一致性。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中处于中介转化地位。 4.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答:A个体的先天性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b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B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p41 C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人的发展的受动性和能动性都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b人的潜能和素质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c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 5.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够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答:A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B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一、名词解释 1. 主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2. 亚文化:亚文化指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3. 反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 社会化:它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 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 社会群体:(广义上)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 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上)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6. 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 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7.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 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8. 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 9. 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 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0. 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 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11. 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 动。 12.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揩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 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13. 社会控制:(广义上)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 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上)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14. 社会问题:(广义上)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相关的问题(狭义上)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15. 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 为。 二、简答题 1. 集合行为的主要类型?恐慌: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出现的紧张心态及违反常 规的行为。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 时间内为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 2. 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4.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5.(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 B )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 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应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1记住并深入地理解“教育是什么” (1)广义的“教育”定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提升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的“教育”定义:即学校(专业)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学会区分教育与主要类似概念(无论怎么深入都不过分)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非常多样(父母、朋友、记者、教师等),具有教育性目的,具有相关知识,是一种规定。 学习者(受教育者):学习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异是对主体性的关注,未成熟性和可塑性是学习者的基本属性,学习者具有个性化的学习目的、学习背景、学习困难和自我控制水平。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功效,既包括功效的内容,也包括了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功效实现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看,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出来的,是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两者的区别在于教育者和教育影响的专门化和系统化程度和水平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1862-1915)和拉伊(1862-1926) 代表作:《实验教育学纲要》(梅伊曼)和《实验教育学》(拉伊) 基本主张: 第一,反对思辩教育学; 第二,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 第三,提出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形成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结果用于实践); 第四,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基本评价: 第一,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第二,实验科学方法本身存在着局限性;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学家狄尔泰(1833-1911)、斯普朗格(1882-1963)和中国的石中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