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城市的规划与建设研究综述

森林城市的规划与建设研究综述
森林城市的规划与建设研究综述

班级:林学083

姓名:沈喆吉

学号:200801010214指导教师:陶一舟

森林城市的规划与建设研究综述

摘要:国内外森林城市建设正在兴起,各城市在森林城市上各有特色,而且尚处在理论和发展的新时期。同时,“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已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理念。

关键词:森林城市发展规划建设

一.森林城市的概念和简介

森林城市,城市森林可以直接吸收城市中释放的碳,同时城市森林通过减缓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减少我们使用空调的次数,可以间接减少碳的排放,仿佛人们就生活在“天然氧吧”里的“森林城市”中,最终目的是为了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还我们城市一个清洁、健康的“肺”,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生活空间。

森林城市,低碳城市建设也呼唤着城市森林,因为城市森林可以直接吸收城市中释放的碳,同时城市森林通过减缓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减少我们使用空调的次数,可以间接减少碳的排放,城市森林不单只停留在美化城市的功能,在不少城市到处充斥着尘土和汽车尾气,让人们渐渐忘却了带有泥土和青草气味的新鲜空气。然而漫步在赣州这个充满绿意的街头,仰望天空,天高云淡;远处眺望,满目绿色;张口呼吸,沁人心脾。仿佛人们就生活在“天然氧吧”里的“森林城市”中。

二.森林城市的发展历史、现状、趋势

2.1森林城市的发展历史

进入21世纪,倡导"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已成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全新理念。城市化进

程对城市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城市"被公认为是21世纪世界城市建设的模式。城市森林建设是生态化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森林建设是一个新领域,也是新时期我国森林城市发展的新方向。“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发展战略”已经确立为国家战略。

城市森林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城市向森林化方向发展,实现从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的提升,是城市建设的新课题。目前,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对城市森林和森林城市有不同的理解,虽没有一个公认的“城市森林”概念,但已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新时期我国确立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城市森林建设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不足,借鉴发达国家城市森林建设经验,从中国的国情、市情出发,更新发展观念。加快城市森林建设步伐,走生态城市的发展道路,是新世纪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美国国会早在1972年就通过了《城市森林法》,不久前,以德国莱比锡大学为首,组织一些欧洲国家的研究力量,共同研究21世纪现代城市绿地空间发展对策。城市向森林化方向发展,实现从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的提升,是城市建设新课题。城市森林是城市和森林的融合,它涉及森林学、园林学和生态学等诸多学科和部门,自上世纪60年代,加拿大Erik jorgensen教授首次提出来,立即得到国内外有关林业专家、政府及公众的重视。目前,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对城市森林和森林城市有不同的理解,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城市森林”概念,但仍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第一城市森林是以木本植物为主的植被体系;第二这种植被生长环境为城市里及其周边地区;第三它不是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标,而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人们健康、提高文化生活水平为目的。

城市森林的发展历史并不长,还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之中。城市森林,主要是指在城市地域内,以树木为主体的植被及其所处人文自然环境,所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生态系统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生态化城市建设来看,城市森林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以城市为载体,以森林植被为主体,以城市绿化、美化和生态化为目的,以人为本,森林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城市生态化进程,促进城市、城市居民及自然环境间的和谐共

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森林是由多种植物构成的有机复合体,具有一定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使群落在外部景观特征和内部的生态学过程方面都有所变化。有的学者根据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和侧重点不同,把它划分成六种类型,即观赏型、环保型、保健型、科普知识型、生产型和文化环境型。无论是哪种类型,森林改善环境的功能是最根本的,在城市环境建设过程中应一直强调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2.2森林城市的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社会的城市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行进。据统计,改革开放20年,我国城市数量增加1.5倍,目前约有5万个市(镇)。大约43%的人民生活在城市里。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人口数量激增,城区高楼大厦不断林立,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污染加剧、热岛效应增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一切都与城市居民渴望回到优美的森林环境之中,呼吸新鲜空气,回归大自然的需求相去甚远。

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到2001年底,我国共建制市662人,城镇人口4、8064亿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化率分别为30、20%和23、67%,人均公共绿化面积6、83平方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偏低,绿化树种相对单一,绿化之间缺乏连接通道,城市生态环境的保障体系尚未形成。

如果只依靠传统的城市绿化,在空间和效能上都已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多功能生态消费的需要,只有通过营造城市森林,建设城市“绿肺”,形成与城市相适应的城市森林体系,才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障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时期我国城市发展中,如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的问题。由温家宝总理命题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发展战略”已经确立为国家战略,他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战略思想、发展目标和远景蓝图,其间明确把“森林城市”作为一项战略目标提出。 2003年9月11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今年6月25日作出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同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

略研究专家组组长、中国林科院院长江泽慧的文章。文章对历时近两年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进行了全面介绍。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中指出,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生态化城市的发展中,城市森林植被作为城市之"肺",具有独特的生态服务功能。进入21世纪,倡导"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已成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理念。因此,如何通过建设城市森林来改善城市环境,维持和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新世纪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践“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发展战略”工作重中之重的核心内容。

在国际,进入20世纪,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思想逐步清晰并得到更广泛的运用。20世纪初,英国生物学家P.盖迪斯在他1904年所写的《城市开发》和《进化中的城市》中,把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城市研究。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会议上,提出了"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生态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就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人类居住区形式。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刚一提出,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到20世纪后期,"生态城市"已经被公认为是21世纪城市建设模式。1999年10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一份题为《为人类和地球彻底改造城市》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将本国城市放在协调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走生态化的城市发展道路。

因此,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生态环境压力加大,是世界城市发展的一个共同特点。建设生态结构合理、生态服务功能高效的城市生态系统,推动生态化城市建设,已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新潮流

2.3森林城市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社会的城市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行进。据统计,改革开放20年,我国城市数量增加1.5倍,目前约有5万个市(镇)。大

约43%的人民生活在城市里。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人口数量激增,城区高楼大厦不断林立,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污染加剧、热岛效应增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一切都与城市居民渴望回到优美的森林环境之中,呼吸新鲜空气,回归大自然的需求相去甚远。

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到2001年底,我国共建制市662人,城镇人口4、8064亿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化率分别为30、20%和23、67%,人均公共绿化面积6、83平方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偏低,绿化树种相对单一,绿化之间缺乏连接通道,城市生态环境的保障体系尚未形成。

如果只依靠传统的城市绿化,在空间和效能上都已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多功能生态消费的需要,只有通过营造城市森林,建设城市“绿肺”,形成与城市相适应的城市森林体系,才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障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森林城市典型案例分析

3.1国外典型案例

西方快速现代城市化的后果是市区高空建筑密集,绿化空间狭小,其结果是只能在钢筋水泥建筑群中形成斑点、小块状点缀的绿化点或园林小景点,在寸土如金的大都市,有时干脆连行道树的栽植都牺牲掉了。

人们不愿再忍受在令人压抑的灰色水泥丛中的生活,一方面,城市居民往郊外乡村转移,出现了一百年前人口向城市集中居住的反向流;另一方面,如何把林业引入城市建设,改造城市环境,或者在新兴城市建设之始,就注意发展森林城市,成了西方一些城市正付诸实施的行动,这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反城市化”趋势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座充满绿色的城市。茂密的森林,众多的花园,蓝色的多瑙河,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城市画卷。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诞生在这座城市;

新西兰首都惠灵顿是山林中的首都。这座依山傍海的森林城市,被茂密的原生森林所覆盖,城市与森林融为一体,给人们留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印象;

日本城市森林建设体现出林园一体化的特点。城市森林不仅有相当的规模和质量,而且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其城市园林建设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风格,与森林绿地融为一体,共同构成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人口高度密集的东京,其绿化覆盖率为64.5%,就连中心城区也达到了15%;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座落于茂密的森林之中。200年前彼得大帝在莫斯科郊外建立依兹马依洛夫森林保护区,在周围保留了大面积的森林,1934年莫斯科把其周围50公里地带的森林纳入具有特殊意义的森林类型,成为构成城市森林的最主要部分。今天,莫斯科市区有100条林荫大道、98个市(区)级的公园、800多个街心花园;郊外的18万公顷防护林带以及森林公园从8个方向楔入城市,将城市公园与周围的森林公园相连,构成城市森林的基本格局。

现代的城市森林历史实践来看,巴黎、莫斯科、波恩、哥本哈根等都有很成功的实例。法国巴黎城郊有4片著名森林——即枫丹白露林、法显叶林、鲍罗尼林以及稍远的诺曼底地区橡林,分别有2.5公里至100多公里远。因此,有理论认为城市森林可以以小汽车从市内出发,当天到达并能返回的距离的森林都属于城市森林,有些规定为距城市30公里。

城市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明显。据美国林业协会评估,就城市森林通过遮荫、吸水蒸气及调节空气、降低空调耗能一项每年就为美国节约20亿美元。因为森林能降低气温,为建筑物遮挡夏日骄阳,阻挡冬天的寒风,从而减少建筑物的能耗,最终还减少电厂排污的量。此外,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如城市森林的存在,可使病人在手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期缩短8%,从而每年再节约12亿美元。美国1998年提出一个计划,要把城市森林覆盖率从30%提高到60%。

城市森林的建设与一般林业技术要求不同,城市环境对林木生长是比较恶劣的,因为并不是什么树种都可以在城市成活,还有专门的一系列选种、管理、修剪、保护等问题,移植技术十分重要。欧美的榆树、南欧的悬铃木、丝柏都受到严重病害侵染,已失去往日风采,而要重新选择树种。城市森林的土壤因人们践踏多而致坚实,不利于林木生长。城市森林的美化是以自然美为特点,不求整齐划一,接近自然林为目标。欧盟绿色报告书认为城市的交能车辆和灯光广告活动等对林木的威胁较大,认为在城市中营造一种自然环境十分紧迫,应该利用景观

中的自然环境把野生动植物引入到城市中来,要形成连贯的绿色走廊,因为一般城市的绿化结构较松散,不能提供必要传播途径。

森林城市的结构与表现形式,可归纳为以下几类:一是城市中心区的园林形式,可归纳为以下几类:一是城市中心区的园林景点、公园、居民园区;二是道路系统的绿化带;三是近远郊的商品林、果园、农林复合经营。因此,实际上森林城市生态系统是由点、块、带、网、片相合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

德国的城市森林总体规划较为先进,以汉诺威、圣加尔图、慕尼黑为范例。慕尼黑1992年起计划建设14个绿化带,将城市的绿地与城市周围景观连接起来,要用25年时间,总共预计投入14.3亿美元。

欧洲的丹尼斯森林景观研究所已建立了“欧洲城市森林与树木”网络,自1997年约200名欧洲研究者的数据库将共享。一个名为COST的行动,包括25个成员国及欧洲议会,来促进欧洲森林与城市树木的发展。

3,2国内典型案例

中国城市森林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其中如北京、上海、广州、贵州、长春、珠海、深圳、大连等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设想,并积极加以实施。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各主要城市已经达成共识:通过建设城市森林来改善城市环境,维持和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现代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城市森林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之一。

成都市在城市森林建设中,实施“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将市林业局、市园林管理局合并组建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各区(市)县完成相应的机构调整。在城区“以空间换绿地”,进行立体空间绿化,利用屋顶、墙面等特殊空间进行绿化;在近郊“以绿地换效益”,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结合改善城市周边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城乡接合部脆弱土地上建设城市生态屏障林,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在远郊“以森林换人口”,远郊农村绿化围绕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三生态”目标,加强生态示范区建设,开展森林旅游。许昌市2006年初,选择市北郊外环以北、长葛市高速公路引线以南、京广铁路以东、京珠高速公路以西连接魏都区、许昌县、长葛市三个县(市、区)7个乡(镇、办)63个行政村(社区)的103平方公里带状区域,作为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绿地面积达5941.9公顷,

形成“一片花木基地、四个生态游园、三个园林组团、一百个生态新村、七百里景观林带”生态建设格局。

长春市1989年正式实施"森林城"建设规划,是我国首个将"森林城"确立为建设目标的城市。在全市的5个县(市),开展了公共绿地、绿色长廊、风景林、农田防护林、村屯绿化、森林卫生城镇等工程建设;

深圳市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时,全市仅有1个小林场、1处公园和8公里长的行道树。使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市政府实行城乡绿化统一规划、城建与绿化同步进行。20多年来,全市林木覆盖率已达到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3平方米增至37平方米。不仅绿化了3万多公顷荒山和城市道路,而且建成了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景点、公园、广场等共135处。形成了点、线、面合理布局的。以乡土优良树种为主,乔、灌、花、草巧妙配置的,五彩缤纷的城市绿化系统。2000年,深圳市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国际“花园城市“称号的城市。

上海市在制定城市森林发展规划中,按照"林网化与水网化"的城市森林建设理念,提出了“三网、一区、多核”的森林发展布局,其中三网是指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和农田林网;一区是指在淀山湖、黄浦江上游及太浦河等支干流、佘山集中连片的重点生态建设区;多核是指在林网水网中构建达到一定规模、能构成森林环境的各种核心林地。上海市原有公共绿地人均只有1.2平方米,1997年以来,全市绿化建设出现了历史性突破,不仅开展500米宽的环城绿化林带建设,而且还较为科学地移植各类乔木20多万株,几年中新增绿地的面积为前50年之和。上海市还计划将全市450万亩耕地的1/3改种各种林木,到2010年,使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0%。

2002年,中国林科院与安徽农业大学以安徽省怀宁新县城建设为契机,共同开展县级城市森林建设规划研究,对城区235平方公里的范围进行了全面规划,提出了一城、一湖、两片、三网的总体布局。在城区以乔木可拥有量及城市森林覆盖率来规划绿地面积,强调溶解城市边界、建设开放性的立体绿色空间,为我国县级城市开展城市森林建设提供了范例。

另外,扬州市禀承“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发展思路,彰显扬州生态环境的优势。邯郸按照"一城带四城"的思路,以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为龙头,促进"

全国卫生城"、"国家级园林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和"国家模范环保城"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成都市绿化覆盖率目前已达到了32%,超过了30%的国家标准;今年珠海市造林绿化的总体工作目标是,实施“绿色珠海工程”。珠海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0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1.41平方米,位于全国前列;张家港现已初步建成滨江地区具有江南水乡特点的园林城市;青岛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5%,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厦门市园林绿化成绩显著,全市建成区园林绿地总面积达2955公顷,2001年厦门市成功地举办了全国首届“绿博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冰雪旅游的哈尔滨市今年全面启动了市区环城生态圈建设;另外素有“苏州园林甲天下"闻名的苏州也借助天然优势加快城市园林建设的步伐。

四.森林城市建设的总结和建议

城市森林建设是一个新领域,也是我国林业发展的新方向。它对与我国政府确定的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对于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加快城市森林建设步伐,走生态城市的发展道路,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国内外森林城市的发展来看,森林城市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城市对改善人民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建设协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了“城市森林”这个概念,提出了要坚持城乡林业的协调发展。尽管我国森林城市研究起步较晚,但森林城市的建设和研究工作一直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森林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已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仍有较大不足。

阻碍城市森林建设发展的原因:

阻碍城市近自然型绿化和近自然林发展的原因,首先是对西方园林理念和种植手法的过度崇拜。传统中国园林注重自然美,而近年城市绿化较多的接受了西方园林的建设理念,并借鉴了其种植方法,更多的重视视觉上的景观效果。如有些地区兴建的大型硬质广场。西方许多国家气候特点与我国截然不同,大部分

季节缺少阳光,而中国绝大多数大小城市人口拥挤不堪,夏季燥热,缺少遮阴大树,缺少新鲜空气,所以不顾国情照搬西方园林的景观设计理念是错误的。

其次就是政绩观的影响。城市绿化及城市森林建设是城市唯一具有生命力的基础建设,同时也被认为是政绩体现的绝佳途径之一,因而城市绿化造林中出现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现象。主要是大树古树的进城;同时大量的速生树种被应用到城市森林的建设中。由于移栽的技术限制,大树古树在城市中生长状况普遍不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对树木移出地的生态环境也破坏很大。

另外,城市绿化造林中的问题还有,因为城市大树古树的需求,从而促生了贩卖大树古树的产业链,并且在城市中还会由于种种原因进行过度的修剪。因此,为了种种目的而置的城市景观,生态效应得到严重的破坏。

森林城市的发展对策应体现以下几点:

1. 确立森林城市的重要地位,广泛开展生态与环境保护和森林城市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活动,让公众全面了解森林城市的重要作用和多种功能,提高全社会对森林城市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全民和全社会参与森林城市建设和保护。

2. 要把森林城市纳入市政发展的总体规划,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要坚持贯彻普遍绿化与重点美化的原则,见缝插绿,把凡是能够种树、种花、种革的地方都充分利用起来;在绿地较少的城市要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

3. 研究构建森林城市生态环境体系的系列配套工程技术。立足于我国不同城市的特点,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总结现有绿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研究典型城市的森林城市建设配套技术和方案的实践创新,提出适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为森林城市工程建设提供建设性的参考方案。

4. 扩大城市森林和绿地面积,提高城市森林资源、树木及绿地的数量和质量,利用生物共生互利原理,建立合理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城市绿地及城市森林景观结构,同时,加强城市森林、树木和绿地培育、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森林城市高效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

5. 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队伍的建设。在我国高等院校开设森林城市的有关课程,使园林、林业以及城建规划专业的学生都能了解森林城市的内容。针对森林城市的重点课题,组织多学科、多部门专家共同协作攻关,并与决策部门通力合作,

确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森林城市体系。

五.我国城市森林建设新方向

5.1 城市绿化的回归

(1)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和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角度,城市森林建设绝非仅仅是自然的问题。应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未来人类的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因此,人类既要保护自然生态,也应当解决好自身的精神生态。人要对人与自然有一个正确的健康的认识,也才可能最终解决一切生态问题。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天人合一”、“天人相通”的观念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基本素质之一。如老子说的“道法自然”观念在我国影响极其广泛而深远,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中,无疑起着重要的载体作用。21世纪城市必然要发展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只有转变人的城市化观念、现代化观念,重建城市人居环境的系统化、自然化、文明化、经济化、和人性化的生态理念,城市文化从人定胜天走向天人合一的共生文化,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2)遵循生态学原理

城市发展的本身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基于生态优先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运用生态学原理的一些适用方法和技术,通过把握和应用以往城市建设所忽视的自然生态特点和规律,努力创造以人为本,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和谐共存、面向未来的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以规划为先导,从本质上理解城市的自然过程,再依据生态法则去利用土地。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力求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协调,努力形成特色鲜明的自然开放的绿地系统,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符合整体和生态优先准则的新型城市生态关系。城市的林网化与水网化,正是按照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以人为本,突出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以森林生态为密切的以森林生态为代表的陆地生态系统和以水为代表的水域生态系统的结合,抓住了改善生态环境的核心。提倡城市绿化营造近似天然的城市森林,强调生物多样性。在形态特征上让森林环抱城

市,城市与森林交融、建筑与森林共存,拓展人类生存与活动的空间。

(3)近自然型群落

我国城市绿化应该提倡乡土树种资源的利用,建设高生物量、高多样性、高生态效应、少管护型的近自然型群落。城市林业在树种选择上,提倡多开发利用适合各个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树种。减少盲目引进外来景观树种,特别是跨地带植物。

针对绿地、林地类型单一的问题,提倡在城市绿地及郊区林地的建设中应注重其自然性,在种植方式上,多选用长势旺盛、树形健美、成活率较高的幼苗和大苗,尊重植物的生长规律,合理进行种植模式的配置,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减少苗木资源的浪费。建设群落结构完整、物种多样性丰富、生物量高、趋于稳定状态、后期少人工管护的近自然型森林,以少养护及零养护为目标。在出现病虫害时,提倡生物防治,尽量少用化学药剂,以保护生物天敌,维护生态平衡,防止二次污染。减少城市绿化中大面积种植草坪、疏林草地,大色块修剪植物,甚至建大型硬质广场。减少易发生病虫害的树种的种植,使其向近自然的方向发展。

为了使城市森林布局全面实施,我国城市森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进行了合理的布局,城市森林建设必须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城市森林建设要以乔木为主体,乔、灌、草、藤共生的复层结构为主,以对应我国城市可用于林业建设的土地极为有限的基本国情。城市林业建设应与城市园林、城市水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协调,融为一体,使之形成“林园相映、林水相依、林路相联”的自然美与生态美;城市林业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在植物配置上应以长效型为主,注重森林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物物种多样性,在管理养护上,减少人工维护,以降低城市林业的养护成本;同时,要充分利用农田、河流、公路、铁路防护林体系对城市环境改善的辐射功能。

5.2城市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我国城市林业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按照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战略要求和“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布局要求,建设以林木为主,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使全国70%的城市的林木覆盖率到本世纪中叶达到45%以上,其中城市建成区林业覆盖率为40%,商业中心区林木

覆盖率为15%,居民区及商业区外围为25%,城市郊区为50%,使城市的人居环境有显著的改进,使城乡绿地实现一体化。

城市森林建设不仅要体现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而且要体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由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提升的要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为此,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将城市林业与城市布局结合起来,使城市功能分区的特征更为显著;充分利用原有植被和原生地形地貌的生态价值;将森林与其他植被整合成有机的城市绿地体系;将城市森林建设与水体保护结合起来;将重点林业工程与城市森林建设结合起来;按照区域特点配置城市森林体系;建设城乡绿地相连的森林体系。

参考文献:

?[1] 韩轶; 城市森林建设理论及城市森林综合评价的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2005 ?[2] 常金宝; 干旱半干旱地区工矿城市森林建植技术与生态效益评估研究——以神东煤田及达电厂区绿化为例[D]. 北京林业大学2004

?[3] 陈乃玲; 南京城市森林生态价值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2008

?[4] 王伟; 城市森林及其生态恢复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5

?[5] 郭清和; 广州市城市森林服务功能及价值研究[D]. 中南林学院2005

?[6] 张德成; 城市森林福利效益评价研究[D].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

?[7] 郄光发; 北京建成区城市森林结构与空间发展潜力研究[D].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

?[8] 温全平; 城市森林规划理论与方法[D]. 同济大学2008

?[9] 许东新; 上海城市森林生态效应评价及结构优化布局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2 008

?[10] [日]高原荣重著; 杨增志译; 城市绿地规划[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3 ?[11] 冯宗炜等著;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M]. 科学出版社, 1999 ?[12] 张金屯主编; 应用生态学[M]. 科学出版社, 2003

?[13] 黄光宇,陈勇著; 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 科学出版社, 2002

?[14] 杨士弘等编著; 城市生态环境学[M]. 科学出版社, 2003

?[15] 贺庆棠主编; 森林环境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16]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 倪文彦,宋俊岭译; 城市发展史[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17] (美)麦克哈格(Mcharg,IanL.)著; 芮经纬译; 设计结合自然[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18] 李敏著; 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19] 许浩编著; 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0] 周维权著; 中国古典园林史[M].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0

?[21] 江苏省扬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薛庆仁,夏泽民总纂; 扬州市志[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22] 马世骏主编; 中国生态学发展战略研究[M].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1

?[23] 张坤民等编著; 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24] 江泽慧等著; 中国现代林业[M].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25]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编];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M].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26] 宗跃光编著; 城市景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M].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27] 赵宪文,李崇贵著; 基于“3S”的森林资源定量估测[M].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 001

?[28] 余谋昌著; 生态文化论[M].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29] 宋永昌著; 植被生态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0] 童丽丽;南京城市森林群落结构及优化模式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31] 蔡春菊;扬州城市森林发展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4年

?[32] 王伟;城市森林及其生态恢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3] 张永涛;黄前流域不同配置经济林防护林水源涵养功能与价值评估[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34] 陈佳瀛;城市森林小气候效应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5] 陆贵巧;大连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及动态仿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评估研究__省略_徐州城市总体规划_2007_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总体 规划方案评估研究 ———以徐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为例 林立伟, 沈山,方雪,周子鑫(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城市规划方案评估是城市规划评估研究的重要内容。从方案评估的内涵和规划评估的类型两方面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界定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的内涵;在构建规划方案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综合评价模型对徐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方案进行定量评估。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评估;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徐州 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679(2010)02-0061-05 1国内外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规划评估的研究开始较早。从1950年代开始,随着系统方法在城市规划中运用的推进和应用经济学、政策科学的兴起,有关城市规划的评估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评估研究首先是从对规划方案及其决策的技术手段的评价开始的,这些评估研究主要是关于规划方案尤其是规划所安排的内容的合理性[1]。 1.1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的内涵 关于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的内涵研究,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国外学者丁成日等[2]应用决策理论的多属性效用分析(Multi-Attribute Utility Analysis ,MAUA )方法对城市规划中的模拟方案进行评估,最后评估出最优的规划方案,以供决策者参考选择。国内学者丁珊胭[3]认为规划方案评估是对提出的多种规划方案采用定性、定量等多种方法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等,保证实施方案的优化,甚至提出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替代方案的条件等。可见,上述学者的观点偏向于城市规划方案编制阶段的评估,而笔者认为,城市规划方案评估是指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综合评价模型等),科学合理、系统地对已经完成编制,并通过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然后再通过城市规划委员会[4]专家的指标量化评估。主要目的是对规划方案的规范性、科学性、经济性、合理性、地方性、艺术性、创新性和前瞻性[4]进行评估,判断规划方案的可实施价值。 1.2城市规划评估的类型 1996年,国外学者E.Talen [5]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类型:(1)规划实施之前的评价(Evaluation prior to plan implementation )(包括备选方案的评价和规划文件的分析);(2)规划实践的评价(Evaluation of planning practice )(包括对规划行为的研究、描述规划过程和规划方案的影响、政策实施分析和对规划实施结果的评价)。W.C.Baer [6]于1997年总结了5种规划方案评估的类型:规划过程动态评估(plan assessment )、规划方案分析评估(plan testing and evaluation )、规划方案评价(plan critique )、规划—————————————————— —[收稿日期]2009-12-29 [基金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CX09S_044Z );徐州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一般项 目(09YLB006) [作者简介]林立伟(1984-),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 通讯联系人:沈山(1970-),男,教授,从事城乡规划与城市文化战略研究,Email:shenshan87@https://www.360docs.net/doc/9613171661.html, 。 第23卷 第2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Vol.23No.22010年6月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 Jun .2010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2)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2) 城市规划的方法 (4)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5) 简介 (5) 问题 (5) 意识 (7) 研究成果 (7) 城市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7) 城市规划遵循原则的细化 (8) 城市规划的社会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美学原则 (8) 城市规划的安全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经济原则 (9) 城市规划的整合原则 (9) 城市规划的任务 (10) 城市规划的作用 (10) 城市规划工作基本属性 (10)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 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城市规划理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 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数理方法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墟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在逐步推广它们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 对城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将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并给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 由于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有关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型、城市系统和发展战略为目的的城市学;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统地研究乡村、集镇、城市的各种人类聚居地为目的的人类聚居学等。这类新学科的建树,或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的宏观认识,但它的进展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体形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期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关于创森林城镇实施方案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关于创森林城镇实施方案

关于创森林城镇实施方案 各行政村(居)、有关单位: 为积极推动我镇“市森林城镇”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和现代林业发展,切实改善人居环境,促进我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根据相关要求,结合大隐实际,特制定大隐镇创建“市森林城镇”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森林城镇建设相关理论为指导,以改善城镇生态环境、提高人居质量为核心,依据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城建建设理念,科学规划,部门合作,政府实施,全民参与,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效益显著的城镇森林生态系统,全面改善我镇的生态环境、投资环境、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我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和保障。 二、总体目标 根据市有关创建要求和评判标准,我镇创建“市森林城镇”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民动员、全民参与、总体布局、点面结合、块线连接、特色明显、点有精品、面有氛围、真抓实干、务求实效”。通过创建活动,使城镇中心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以上、且乔木树种比重达到70%以上,干线公路、河道、渠道、堤防、骨干道路等的绿化率达到90%以上,市级以上森林村庄(含绿化示范村)达到60%以上,空气负离子平均浓度达到700个/立方厘米以上,空气污染指数良好以上 第 2 页共 8 页

天数达到80%以上。 三、创建原则 1、政府组织原则。在镇人民政府领导下,在镇“市森林城镇”创建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的具体组织下开展工作,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 2、全员参与原则。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在全镇范围内宣传创建工作,调动全镇人民,特别是各企业、单位的积极性,使全社会自觉参与创建活动。 3、目标管理原则。严格按照市森林城镇的标准制定创建目标,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由领导小组与各责任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创建目标。 4、分步实施原则。根据创建的不同阶段,有计划、分步骤制订详细的工作进度安排表,合理有序地安排创建工作。 四、工作重点 创建森林城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实现预期目标,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工作的落实。 1、统一思想,狠抓落实。要充分认识到创建森林城镇,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切实增强责任感,树立全新的发展观,把行动、措施落实到创建工作中去。镇创建森林城镇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有关单位要成立机构,落实专人负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 第 3 页共 8 页

森林城市建设工作意见

森林城市建设工作意见 关于深入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加快发展民生林业的意见 为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让林业 真正惠及群众、惠泽民生,全力推动助农增收,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现就深入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加快发展民生林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目标 到20XX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XX.X%,建成区人均公园绿 地达到16平方米,水岸绿化率达到XX%,公路绿化率达到XX%;新建现代林业产业基地XXX万亩,发展林下种养基地19.5万亩,引 进培育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家;完成森林景观利用6.8万亩;林业产值达到XXX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增长到1XXX元。森林城 市建设质量明显提升,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农民收入 明显增加,市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XX%,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 达到18平方米以上,水岸绿化率达到XX%,公路绿化率达到XX%;新建现代林业产业基地XXX万亩,发展林下种养基地XXX万亩,引进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家;完成森林景观利用3万亩;林业产值达到XXX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增长到2XXX元。森林城市建设 水平较高,初步建成资源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结构稳定、

优质高效的现代林业体系,基本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 求。 二、建设重点 (一)森林保护工程。一是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森林、林木、林地、野生动植物、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保护,坚决遏制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行为,加强森林利用管理,采伐成片林木(面积0.1公顷以上或蓄积3立方米以上)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伐区调查设计,未进行伐区调查设计的,不得批准采 伐和核发采伐证,坚持限额采伐、凭证采伐和木材凭证运输制度,强化林木采伐过程监管。加大木材经营加工监管力度,明确准入 条件,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经营加工木材行为。二是加 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四川省森林防火条例》和《广安市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实现防火(扑火)指挥科学化、装备现代化、队伍专业化,构建卫星监测、视屏监测、高山了望与 地面巡护“四位一体”的林火监测体系,不断增强对林火的应急 防控能力。三是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完善林业有害 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应急防治和公共服务等4大体系,强 化市、县(区、市)、乡(镇、场、站)3级预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林业检疫执法,推进无公害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 控制在3‰以内。四是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推进森林公安队伍正规化、执法规范化、警务信息化、保障标准化、警民关系和谐 化等“五化联建”,不断提升森林公安的侦查破案能力。组织开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2004-2008年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

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和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九部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建设部《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文件要求,按步骤实施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特编制《天津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7年)》。 1.2 近期建设规划的范围和时限: 1.2.1 本次近期建设规划范围为天津市行政辖区,重点为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和外围重点发展地区以及各区县城区。 1.2.2 规划时限为2003年至2007年。 1.3 近期建设规划的依据 1.3.1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3.2 《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3.3 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1.3.4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 1.3.5 《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 1.3.6 《天津市国土规划(2002-2030年)》(阶段成果) 1.3.7 其它全市性、系统性的专项规划 1.4 近期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 1.4.1 明确近期内实施《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 1.4.2 确定天津市近期发展方向、规模和空间布局; 1.4.3 确定天津市近期自然遗产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1.4.4 提出天津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其他安排的意见。1.5 近期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1.5.1 依据十六大精神和天津市"三步走"发展战略以及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五大战略举措,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于公园设计规划的文献综述1.

城市公园设计文献综述 一、城市公园的产生 公园作为城市的“肺”,给城市人口提供休息锻炼场所。公园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主城部分。 随着我国快速发展,人口愈来愈来多、人们生活坏境的日愈恶化,人们对休闲游憩的需求与日结增。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城市人口休闲游憩的重要职责。以至于城市公园设计的要求越来越来高 二、公园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西方园林六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公园作为大众的休闲游憩的场所才有一百多年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民主意识的产生推动了公园的出现和发展。 纵观中国历史,中国园林的出现也较早,但在古代园林绝大多数是做私人场,大众的公园出现始于孙中山将广州越秀山开辟为公园(现为越秀公园。 三、公园设计的内容 3.1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整个公园的框架,设计公园时要结合地块的地貌,因地制宜、结合自然。设计时不能过大的改动地块原有的地行地貌,通过地形地貌结合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让景观效益发挥到最大。 3.2公园的道路规划 道路在公园设计中有重要作用,其负责组织空间、引导游客、组织交通、构成景观。道路设计时要以人为本,严格依照“公园设计规范”执行。由于道路类型的多样性,其也是公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3.3植物配置

没有植物的公园,公园就失去了活性,像死物一般,恐怕就没人会去公园了。植物是公园修饰的重要方式,其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提高公园的生态效益,所以在做植物配置时要体现多样性。通过植物配置多样性来体现公园景观的层次性、和谐性、生态性等。植物配置时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因地制宜、结合自然,配置出合理、人性、独特的植物来。 3.4景观建筑及小品 建筑是公园管理和景观需求必然需要的,随着公园人流量的增加,公园管理越来越重要。公园设计时要注意配置合理的配套服务设施,同时建筑也是公园中一道重要的景观、体现着公园的人性化。 小品有时可能是一个公园的灵魂,一个独特让人眼前一亮的小品会吸引着人们的观望。一个独特的园林小品设计会让证整个公园增光添彩,让人流连忘返,一个是被的园林小品也许会成为一个公园的败笔,让整个设计黯然失色。四、公园设计的方法 收集大量的信息,各种相关书籍数据进行阅读分析, 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分析、解刨,结合所要设计公园的要求、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五、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六、5.1生态性原则 公园设计要在保护生态系统完善和充分发挥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营建,坚持生态性时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 5.2 整体性原则 公园设时,公园中任何一个景点都不能是孤立存在的,要做到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安徽省石台县矶滩乡创建森林城镇自查报告

矶滩乡创建省级森林城镇自查 工作报告 矶滩乡位于皖南山区--石台县城北部10公里处,距池州60公里,介于东经117°21′— 117°31′,北纬30°13′— 30°21′之间,东北与贵池区梅村镇接壤,东南与本县仁里镇相连,西北与小河镇及丁香镇为邻,幅员面积97平方公里。 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自古为徽池要津,贯穿全境的殷石公路是出入石台的主要通道,有诗之河美誉的秋浦河流经全乡15公里。人文历史异常久远,新石器时期古人类遗址、古代墓葬、古通衢等彰显着悠悠四千多年矶滩乡的文化底蕴。 矶滩乡地处黄山余脉地带,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2.3%,境内山峦叠嶂,最高峰观音尖海拔1015米,自然风光秀丽,境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分布以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树种组成多样,林层结构复杂,其中不乏三尖杉、大叶冬青、黑麂子、尖吻蝮蛇、鸳鸯、白鹇等国家保护珍贵动植物。同时,古树名木繁多,拥有皂角、银杏、朴树、黄连木、苦槠、苦丁茶、桂花、枫香、杨梅等各种古老树木,还盛产松、杉、槠树、毛竹等林木资源,同时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环境和气候环境,还孕育出品质独特的高山有机茶,是一个天然的绿色宝库。 近年来,当地政府紧紧立足森林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使得本地森林生态旅游独树一帜,2008年,曾被评为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境内拥有木莲山省级森林公园、百丈岩探险旅游风景区、休闲度假秋浦渔村、秋浦河漂流(我乡境内共有3处)等多处风景名

胜,初步形成“无处不山水,沟壑皆风景,人在山中住,水在林中流”的人居环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森林城镇建设,并以“生态矶滩”建设为抓手,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真抓实干,取得初步成效。截至2014年,我乡建成区林木覆盖率达到37%,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9㎡,干线公路、河道等主要绿化通道绿化率均达到98%以上,林带宽度达到10米以上,村庄绿化因地制宜,乔、灌、草、花、果多种形式结合,全面推进,香樟、桂花、紫薇、石楠、鹅掌楸等乡土树种数量占城镇绿化树种使用数量的95%,其中乔木树种比例达到90%。 我乡森林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一是生态建设成果得到有效巩固。近年来,绿化造林保存率平均达到98%以上,古树名木归类登记,实行挂牌保护,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和林木、侵占林地事件。二是森林健康状况不断改善。湿地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乡域内秋浦河流域已列入国家级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一、领导重视,组织落实,规划引领创建工作 (一)领导到位。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森林城镇创建工作,把森林城镇创建作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森林城镇建设为主题,以城镇绿化、村庄绿化、道路绿化、河道绿化为

如何进行规划方案评价

规划方案评价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 1。规划内容是否齐全,文字、图纸成果是否规范。 2。是否符合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区域规划对城镇发展的站略要求。 3。城市化水平及城镇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国情、省情、市情及县情。 4。城镇体系目标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5。城镇体系的规划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是否合适。 6。中心镇选取是否过多,如果不多,选取是否正确,位置是否恰当。 7。城镇化水平预测是否过高,是否出现“部分之和大于总体”的现象,即各市、镇的人口之和大于总人口。 &交通组织是否合理:如路网过疏或过密;追求环路是否必要;高速公路出口预留是否恰当;路网与城镇发展是否能有机联系;有些公路的修建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经济等 9。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布局是否合理:如市郊的镇或相邻很近的镇都建了水厂,造成浪费;污水处理厂是否多镇共享,位置是否恰当(有无对本区域外的下游城市造成污染)变电站位置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教育文体医疗设施布局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是否充分考虑了制约因素:如题面文字上说该区域水资源短缺,但把城市规模却规划的很大;对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等地址灾害是否做了避让;是否考虑了防洪问题;是否有不考虑门槛制约因素而要盲目发展的问题,大型建设项目布局是否有极不合理的因素:如污染、扰民,给以后发展造成障碍;位置不对;有灾害隐患;有在丘陵或荒山选址的可能,但却过多的占用基本农田。 10。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是否恰当:有无“以邻为壑”的问题;有无道路不衔接的问题;是否致意了生态环境的问题:如在生态保护区内规划布置大型建设项目;海岸线的利用和分配是否合理(若该地区靠海的话),近海海域是否得到保护;其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凡是在图面上出现的都要引起警惕,看其是否受到侵害。 二、城镇体系规划方案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2019最新标准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要求以及森林网络、森林健康、生态福利、生态文化和组织管理等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批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337.3-2001 国家林业局《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国家森林城市national forest city 在城市行政管辖范围内形成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城乡一体、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且各项建设指标达到该标准要求并经国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城市。 3.2 城市森林urban forest 城区及其周边所有森林、树木及其相关植被 的总和。 3.3 乡土树种native tree species 本地区有天然分布的树种。某些引种期长、并在本地区极端气候环境条件下生长良好,已表现没有生态扩侵性,符合引种成功标准的归化树种,也可以列入乡土树种。 3.4 森林网络forest network 各类森林绿地等生态斑块,通过道路、水系、农田等区域营建的森林生态廊道实现有效连接,形成片、带、网相结合的森林生态系统。

3.5 绿道green way 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满足行人和骑车者进入自然景观的慢行道路系统。 3.6 林荫道路avenue road 树冠覆盖率达60%以上的道路。 3.7 受损弃置地wasteland 因生产活动或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自然地形和植被受到破坏,并且废弃的宕口、露天开采用地、窑坑、塌陷地等 4 总则 4.1 实现森林惠民从城乡居民的生态需求出发,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效益,最大限度地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4.2 采取近自然模式 按照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规律,通过林树种本地化、森林绿地配置多样化、管护措施近自然化,打造近自然森林景观。 4.3 扩大生态空间 依托自然山水格局,通过林山相依、林水相依、林田相依、林路相依、林城相依、林村相依等建设,营造优美完备、健康宜居的生态空间。 4.4 坚持城乡统筹

城市规划开题报告_

南昌工程学院 2011级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土木与建筑工程系(院)城市规划专业 题目樟树市城南新区控制性详规设计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年月日 南昌工程学院教务处订制

题目:樟树市城南新区控制性详规设计 一、选题的依据及课题的意义 一、涵义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二、作用 1、承上启下,强调规划的延续性。 以量化指标将总体规划的原则、意图、宏观的控制转化为对城市用地及空间的定性、定量控制,确保规划的完善和连续。 2、与管理结合、与开发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 将抽象的规划原理和复杂的规划要素简化、图解化。将规划控制要点明确,增强了可操作性。为土地批租、开发建设提供了正确的引导,是规划管理的必要手段和主要依据。是建设项目许可的重要前提条件。直接为管理人员服务。 3、体现城市设计构思。 按照美学和空间艺术的处理原则,从建筑单体和建筑群体提出综合性的设计要求和建议。并直接指导修详的编制。为管理提出准则和设计框架。 4、城市政策的载体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管理城市空间、土地资源和房地产市场的一种公共政策。包含了广泛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要素。对诸如城市产业结构、城市用地结构、城市人口分布、城市环境保护等的政策内容。在引导上述各方面的具有综合作用。 三、目的及意义 对樟树市城南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总体规划的深化和延续,同时对下一步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指导提供有力的依据。 通过对城南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环境整治方面对城南新区合理植树造林,创造绿化景观环境起指导作用。在整合土地资源方面使城南新区的土地资源更加合理使用、改善居住区环境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起重要作用。对城南新区合理开发各类建设项目提供了一定的规划依据。通过对本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促进城南新区更好更快更

安徽省森林城镇建设标准

安徽省森林城镇建设标准 省级森林城镇是指城镇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镇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以下指标并经省绿化委员会批准授牌的乡镇。 一、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和生态建设,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林业、绿化的方针、政策、法规,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城镇森林建设。 二、认真编制森林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予以实施。有具体的阶段发展目标和配套的建设工程。 三、森林城镇建设理念切合实际,自然与人文相结合,森林布局合理、功能健全、景观优美。 四、城镇绿化以乡土树种为主,通过乔、灌、花、草等植物合理配置,营造各种类型的森林和以林木为主体的绿地,形成以近自然森林为主的城镇森林生态系统。乡土树种数量占城镇绿化树种使用数量的70%以上。 五、淮河以南城镇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淮河以北方城镇达到20%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绿地率达到33%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平方米以上。 六、根据城镇规模,按照城镇生态安全的要求,在城镇周边、城郊区域、重要水源区等生态关键位置,建有相应规模的围城森林或绕城森林,形成城镇森林生态保护屏障。 七、城镇规划建设范围内骨干河流的绿化率达85%以上,林带宽度达到10米以上。城镇道路绿化率达90%以上。 八、城镇建成区内至少建成1处以上较大规模的休闲绿化,基本满足本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需求。 九、认真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广泛开展城市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参与绿化活动,并建有各类纪念林基地。建立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5%以上;积极开展生态科普宣传,建有1处以上森林或湿地等生态科普知识教育基地或场所。

城市总体规划方案(doc18页)_New

城市总体规划方案(doc 18页)实务答题中应注意的事项 实务考试的类型一般分为规划和管理两部分。规划部分又分为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其中总体规划包括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一般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居住区规划。这些内容应作为复习的重点。 1、认真审题,读懂题目要求。包括图面标示、图例、风玫瑰、比例 尺、地形条件、河道水流方向、符号等。 2、实务评析的基本思路。记住无论哪类题目都要考査考生对基本概 念的理解和掌握,出题者的目的不是靠偏题、怪题难为考生,“考点” 往往出在对基本概念认识的错误、没按基本内容完成、违背编制过程或不符合规划审批或技术文件的有关要求等等。因此对题目理解后, 把对应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在脑中回顾一下,这对答题是非常重要的。 3、判断考题类型。一般考题类型分为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城 市交通体系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居住小区规划、管理 法规等,判断好题型后再针对相应的概念对题目分析、解答。以往除城镇体 系规划规划外,全部是必考类型。 4、答题必须全面。例如题目要求“全面评析方案”,一般要叙述考题的优

点和问题两部分。如果是“提出问题并指出解决的措施或办法”, 则首先找出问题,并记住一定针对每个问题都要说明解决方法,有的考生往往前几个问题的回答还满足要求,但到后来就忘记了提出解决措施,这样则不能得全分,因此一定要答全。 5、由于以往考试中答题原则是,答对给分,答错不扣分,因此对没有把握的问题,不妨多答点,但必须保证试卷干净,条理清晰,回答准确,不要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也不要漫无边际地回答,以免造成思路混乱和浪费时间,影响成绩。 6、学会进行“考点”判断。注意不要被题目中的假象迷惑,影响对题目问题的判断。有些明显缺项往往不一定是考点,而有些题目中可能给出了许多数字,有的考生就认为应该在这些数字中找出问题,而忽视了数字背后相关联的问题。这就需要结合大量实例分析、练习, 才能灵活应对各种试题,提高对实务型试题的分析能力,提高答题质量。

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摘要

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摘要-8 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重点工程 一、三镇绿岛建设工程 建设范围:武汉主城区(三镇规划建成区)。 建设目标:在进一步完善建设现有森林绿地的基础上,在主城区新建市内公园48处,新建公园的绿地布局适度集中,以乔木树种为主,形成森林小片林;结合旧城改造和社区建设,对主城区的学校、机关单位和厂区进行系统的绿地规划和布局,在繁华街区、居民区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这样与主城区向外辐射的八条出口公路两侧森林景观绿化带建设相结合,将主城区的森林绿地连成一体,形成“绿岛镶三镇、绿带连两江”的格局,实现“绿满三镇、城在林中”的基本目标,从而全面提升主城区森林绿地的生态和景观功能。 建设内容 1、继续完善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东湖风景区及解放公园、中山公园等18个城中公园的绿化建设,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通过补植和改造进行树种调整,以进一步丰富森林植被类型,全面提高其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使其成为“三镇绿岛”的主体。 2、新(续)建后湖、汉水等48个公园(广场),规划建设面积共2689.76公顷。其中汉口城区12处,计619.63公顷;汉阳及武汉经济开发区13处,计1111.74公顷;武昌及东湖开发区23处,计958.39公顷。在园内增设体育、文化设施,为居民提供具有绿色掩映的生态休闲空间。 3、新建城中森林小片林11处,建设小森林面积25.25公顷。 二、两江四岸风光带及堤防林建设工程 建设范围:长江、汉江两江四岸及其支流堤岸(含支流)。 建设目标: 1、两江四岸风光带:两江四岸是武汉主城区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带,也是最有江城特色的地段,特规划在穿越主城区的长江和汉水的两江四岸建设绿色风光带,通过建设以绿色植被为主体的江滩风景林和防护林,使主城区两江堤岸得到更好的保护、江岸景观得到改善,从而为两江四岸构筑一道绿色生态屏障、为主城区居民提供休憩游乐的空间和观赏两江风光的窗口。 2、远城区堤防林:武汉市全境都属长江流域,长江、汉水及其在市境内的一级支流堤岸

文献综述城市规划

文献综述城市规划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浅谈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未来 姓名:李里 摘要:在阅读多篇文章以后,总结出中国目前新城镇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追求快速城镇化,造成城市建设与城市空间都存在问题,同时建设时并没有考虑保护环境这一方面。目前,生态城市成为最新的城市改造建设模式,取代了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 关键词:城镇建设,生态城市,海绵城市,低碳城市 一、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城建设中突出的问题是:新城求洋求新,导致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特色危机;大拆大建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历史文脉隔断;部分新城人气不足,活力缺少,建设成效与期望差距甚远;过于关注形象和规模,新城认为不足,配套缺失;不够重视经济测算,造成一定的财政负担,前期投入多,后期收效不大。 不少城市的领导为了追求任期业绩,既不尊重投入产出规律,也不考虑经济效果和创新,更不考虑资金的回收问题。对老城区部分青红皂白一律推到重建,这是一种最原始、最不科学、最粗野的城市更新方式,造成一些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设施、古木、风貌等的破坏,是城市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严重受损,甚至完全消失。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在长期建设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观的氛围和环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目前,城市中普遍存在着低水平的、低层次的简单城市更新,不注重保护和延续城市的文脉,是城市的文脉收到认为的破坏和割裂。城市正在走向雷同,特有风貌消失。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文化、科技各个领域交流的扩大,城市更新改造中大量地运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设计理念大大促进了城市更新的进程和步伐。但是由于各地“追风”现象十分严重,效仿和追大潮成为时尚,是城市更新中出现了雷同,城市正在被克隆,正在失去领域的、文化的、传统的、多样化的特色,建筑正在失去个性和灵魂。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将保护建筑视为获得眼前利益的捷径,千方百计的肆意

安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方案

安陆市城市总体规划一、规划层次和期限 ( 一) 规划层次

1、市域:安陆市行政区范围,包括 9 镇 4 乡 2 个办事处 1 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 积 1355 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包括府城街办,南城街办,洑水镇,烟店镇,棠棣镇,李 店镇及安陆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辖区范围,城市规划区的总面积约为456 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北至银杏大道,西至汉十高速,南至与云梦交界处,东至 316 国道外迁线,中心城区面积约 89 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近期: 2013 年—— 2020 年 远期: 2021 年—— 2030 年 远景: 2050 年 二、城市发展总目标 将安陆建设成为两型发展、创新驱动的经济发达的中等城市,经济运行质量 与效益明显提高的共生城市,社会事业、民生法制水平不断提高的文明城市,建 设成为宜居、文明、幸福的工业强市和旅游名市。 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1、依托汉十,对接武汉 汉十发展带是由汉十高速、316 国道、汉丹铁路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城镇发展 廊道,武汉是中心。积极对接武汉,承接产业转移,在武汉城市圈中寻找定位, 并直接对接汉口北大市场。 2、面向东部,创新驱动 寻找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的产业转移, 直接对接上海自贸区等大型市场功能区,通过创新积极推动自身产业升级。 3、文化引领,突出特色 安陆主要的文化特点是历史文化、李白文化、银杏文化,是不可多得的资源。 4、集群集约,共生发展 产业按集群发展,城市集约发展,反对摊大饼,城市围绕城市综合体形成城 市次中心展开,共生发展。 四、城市性质与职能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宣传知识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宣传知识 一、什么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规定的要求并经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批准授牌的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是目前我国对一个城市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最高评价,是最具权威、最能反映城市生态建设整体水平的荣誉称号。 二、什么是“创森”? “创森”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简称。三、“创森”的宗旨是什么?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这是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提出的。 四、我国有哪些城市被评为我国有哪些城市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2004 年以来,我国已有贵州贵阳、辽宁沈阳、湖南长沙、四川成都、内蒙古包头、河南许昌、浙江临安、河南新乡、广东广州、新疆阿克苏、浙江杭州、山东威海、陕西宝鸡、江苏无锡、湖北武汉、内蒙古呼和浩特、辽宁本溪、贵州遵义、四川西昌、江西新余、河南漯河、浙江龙泉、吉林珲春、广西南宁等41 个城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五、森林城市与园林城市有哪些区别森林城市与园林城市有哪些区别?第一,审批机关不同。园林城市由国家建设部批准、授牌。而森林城市则是由国家绿化委和国家林业局共同批准、授牌。相比而言,审批级别更高; 第二,覆盖范围不同。园林城市立足点在主城区。而森林城市则放眼全市城乡,重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很显然,覆盖范围更广; 第三,建设内容不同。园林城市的建设,主要是通过人工干预的手段,实现城市环境园林化。而森林城市的建设,则是通过贴近自然的措施,实现城乡环境生态化。相应来说,内容更多,难度更大。正因如此,“国家森林城市”是我国对一个城市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最高评价,是最具权威性、最能反映一个城市生态建设整体水平的最高荣誉称号。 六、为什么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什么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森林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打造生态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幸福池州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做大做强林业产业的重要内容。是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城乡生态环境,彰显城市特色,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七、森林城市建设的理念是什么森林城市建设的理念是什么? 保持近自然状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居相依、林村相依、林田相依;具有浓郁鲜明的城市地方特色;具备开放互动的管理模式;节水、节力、节能、节财。 八、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总体要求是什么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总体要求是什么?以党的十八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态建设为主题,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按照“城乡一体,林水相依,生态和谐”的理念,重点实施森林建设与绿化工程,着力提升城市绿化、村庄绿化、道路绿化、水系绿化、庭院绿化水平,着力提升森林质量与综合效益,着力建设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与 湿地绿地系统,着力弘扬生态文化,构筑“山水环绕、城乡一体、碧水蓝天”的城乡生态建设格局,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持续发展。 立足县情实际,着眼长远发展,东至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按照“城乡一体、林水相连、生态和谐”的理念,积极构建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与湿地绿地系统,构筑“山水环绕、城乡一体、碧水蓝天”的生态格局,全力打造“山水森林尧城”,争创国家森林城市。 到 2012 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7%,市(含县、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绿地率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实施方案

xxx学校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创建森林城市工作,进一步绿化、美化美丽建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我校生态文明,根据县教育局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统一部署,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县教育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总体要求,遵循校园绿化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宗旨,以经济、实用、美观和因地制宜为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体,以校园绿化美化和开展生态文化活动为重点,切实加强宣传和科普教育,对校园绿化用地进行整体规划,提高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创森”活动,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促进“创森”目标的实现。 二、工作目标 1、学校扎实推进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和文化建设工作,实现校园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绿地率达35%以上、绿化率达90%以上的目标,学校要达到县级绿色学校标准。 2、实现“创森”宣传教育进课堂,积极引导师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形成植绿、爱绿、护绿、兴绿的良好风尚。 3、加大“创森"工作宣传力度,确保师生知晓率、支持率分别达到100%和95%以上。 三、组织机构 组长:刘福谦副组长:王俊生王献军赵振南成员:常世都、王金成、各班班主任等。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校政教处,总体负责

本校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活动的组织实施、综合协调、检查考核等日常工作 四、主要工作 1、总体目标:从xxx年开始全面启动,按照市、县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方案和实际,全面做好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2、宗旨:让森林走进学校,让学校拥抱森林。 3、主要工作任务 1、营造浓厚的“创森”工作氛围。结合实际及育人特色、办学理念,科学规划校园绿化工作,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计划。通过举办征文、班队会等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系统、黑板报、手抄报等宣传形式、广泛开展以绿化知识、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广大师生参与此项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深入开展“植绿?爱绿?护绿?兴绿”等主题实践活动。学校结合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要抓住植树植绿时机,认真规划设计分配植树植绿任务,组织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到校园爱绿、护绿活动中,建设优雅、清新、舒畅的校园环境。 3、加强学校绿化管理。学校要制定制度措施切实加强学校绿化工作。及时清理枯枝败叶、修剪、灌溉花草树木,保证成活率高,可观赏性强。 五、工作步骤根据市、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创建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 (一)宣传动员阶段(xxx年3月-xxx年4月)学校成立“创森”组

省林业发展总体规划

某省林业发展总体规划 某省是我国南方重点林业省,建国50多年来,林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省林业发展的前30多年,林业建设主要以木材生产为中心,林业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恢复和重建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林产品,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全省森林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状况不断恶化。近20年,特别是1989年以来,生态建设日益受到重视,生态优先的原则逐步得到确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先后组织实施了“灭荒”造林、“在山上再造一个某省”和“跨世纪绿色工程”等林业发展战略,极大地推动了林业的发展,初步扭转了森林资源持续下降的局面,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的双增长,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林业建设处于恢复和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省委、省政府从我省实际出发,提出了把某省建成沿海发达地区“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和“实现某省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为新世纪我省林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为实现我省林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实现我省林业由“恢复和发展阶段”向“可持续发展阶段”跨越,更好地指导今后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林业工作,特制定本总体规划。 一、林业建设主要成就和问题 (一)主要成就 1.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为了加快生态建设步伐,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我省先后实施了以改善生态状况、扩大森林资源为主要目标的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如长江防护林工程、珠江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

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与此同时,在不同地域的典型森林生态类型区、珍贵野生动植物繁殖区以及其它天然林区,建立了各类自然保护区128处、保护小区7000余个、森林公园74处。这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森林公园的建设,与大面积的面上造林绿化相配套,点面结合,相互补充,基本构建了我省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框架。截至1999年,全省森林面积达1.43亿亩,比1989年增加43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9.7%,比1989年增加18.3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前列;森林蓄积量2.9亿立方米,比1989年增加6100万立方米。由于森林资源显著增加,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为减轻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条件,保持我省良好的生态环境发挥了主导作用。 2.林业产业逐步壮大。按照建立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要求,在狠抓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的同时,全省先后启动实施了世行贷款项目造林、速生丰产林基地、油茶丰产林基地、毛竹丰产林基地等一批集约经营的商品林业建设项目,兴办了一批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林产工业企业,林业生产的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林业产业正朝着产供销、贸工林一体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拓宽产业发展领域,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林木种苗花卉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生态产业也有较快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林产品,对满足人们绿色消费需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据2002年统计,各类商品林业基地达6100万亩,林产工业企业5200余家,林业总产值180亿元。林业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林业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山区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3.林业支撑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为保障林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了林业支撑体系建设。一是加强了林木种苗基地建设。新建了一大批林木良种基地、采种基地和重点示范苗圃,提高了造林绿化的良种使用率。二是林业“三防”(即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防止乱砍滥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