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农村改造提升试点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乡村振兴农村改造提升试点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2报告编制的依据与范围 (1)

1.3研究结论 (3)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6)

2.1项目背景 (6)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1)

第三章建设条件 (17)

3.1项目选址 (17)

3.2自然条件 (18)

3.3经济发展条件 (20)

3.4交通运输条件 (22)

3.5项目施工条件 (23)

第四章工程建设方案 (24)

4.1项目建设依据、原则 (24)

4.2建设规模 (25)

4.3道路工程设计 (25)

4.4道路排水工程 (28)

4.5绿化景观工程 (31)

4.6镇街立面改造工程 (35)

第五章环境保护 (39)

5.1项目周围环境特征 (39)

5.2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对工程环境的影响 (39)

5.3环境影响的缓解措施 (41)

5.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46)

第六章劳动安全与卫生 (47)

6.1设计依据 (47)

6.2安全卫生措施 (47)

第七章节能 (48)

7.1编制依据 (48)

7.2节能原则 (48)

7.3综合能耗指标 (49)

7.4主要节能措施 (49)

第八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52)

8.1组织机构 (52)

8.2人力资源配置 (52)

第九章项目实施进度 (53)

9.1项目建设期 (53)

9.2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53)

第十章项目招标方案 (56)

10.1招标依据 (56)

10.2招标 (57)

第十一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61)

11.1估算依据与说明 (61)

11.2投资估算 (61)

11.3资金筹措 (63)

12.2社会适应性分析 (64)

12.3社会风险及对策分析 (66)

12.4社会评价结论 (66)

第十三章结论与建议 (68)

13.1结论 (68)

13.2建议 (68)

第一章总论

1.1概述

1.1.1项目名称

XX县XX镇乡村振兴农村改造提升试点工程

I. 1.2项目建设单位

建设单位:

项目负责人:

联系电话:

II.3项目拟建地址

XX县XX镇政府驻地

11.4项目可研报告编制单位

单位名称:

资质证书编号:

资质等级:

发证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12报告编制的依据与范围

1-2.1研究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3)《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

(5)《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6)《XX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7)《XX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8)《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4]25号文件改善农

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5]45号);

(9)《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10)《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

(11)现行有关技术规范、规定;

(12)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其他有关基础资料、数据;

(13)项目承办单位委托编制该项目可研报告的委托书。

1.2.2项目可研报告论述的范围

⑴对建设项目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规划进行研究。

(2)满足项目建设单位对该项目功能等投资方面的要求。

(3)项目环保的评价。

⑷节能分析。

(5)项目进度的确定。

(6)投资估算。

(7)项目招标方案。

⑻社会效益分析。

(9)提出该项目工作结论。

1.3研究结论

1.3.1建设地点

XX县XX镇政府驻地

1.3.2建设规模

本项目为XX镇乡村振兴农村改造提升试点项目’主要内容包括XX 镇府前街、S314沿街立面改造,以及人行道铺装、排水、通信管道、绿化等工程内容。

1、立面改造:对XX镇府前街、S314沿街立面改造,包括墙面装饰、广告位改造及墙体粉刷,共计面积18942平方米;

2、人性道铺装:主要针对沿街人行道进行铺装,采用深咖色混凝土砖或灰色混凝盲道砖进行错缝铺装,合计铺装面积48843.49平方米;

3、管网工程:完善XX镇驻地市政雨水、污水管网,铺设污水管网3492米,雨水管网2857米;通信管网顶管4705米。

4、绿化工程:包括乔木、灌木及地被绿化面积28186平方米。

1.3.3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1896.11万元,其中工程费用为1743.04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97.84万元,预备费55.23万元。

项目所需资金全部由财政拨款解决。

1.3.4项目建设期

项目建设期1年。于2019年1月份开始筹备工作,计划2019年 3 月份开工建设,2019年12月份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1.3.5 土地利用、工程环境、节能及社会影响评价

(1) 土地利用

该项目不涉及新征地。

⑵工程环境

本项目的建设,不会对XX镇驻地道路沿线的社会环境、生物环境、土地利用等诸方面构成不利影响,会对沿线环境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⑶社会影响评价

本项目的建设是乡村振兴农村改造提升试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升级版的城镇化基础设施和农村人均环境改善工程。它既秉承和发展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宗旨思路,又顺应和深化了对自然客观规律、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遵循,使乡村振兴的建设实践更加注重关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更加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加关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更加关注农业功能多样性发展,更加关注农村可持续发展, 更加关注保护和传承农业文明。

与此同时,本项目在施工期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负面社会影响,如空气及噪音污染等公共健康方面的不利影响等。项目在方案设计时已经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并采取措施将不利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

1.3.6问题与建议

⑴项目的建设对优化镇域环境、提高乡村基础设施水平、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沿线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议有关部门

积极采取措施,使本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尽早发挥效益。

(2)建议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必要的交通管理措施。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2.1.1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5年来,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全面改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三农”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立足国情农情,顺势而为,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目标任务”中提出,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

略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各地区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2.1.2XX县城镇规划

根据《XX省XX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的“县域城镇发展战略”指出,强化中心城区、调整空间结构,着重发展重点镇、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一般镇、加大集聚规模。城镇体系空间布局方面,XX县以XX 城区为中心,以313和314省道为横向带状发展主轴和以249省道为纵向

带状发展主轴的“十”字型发展轴,南北延伸,东西展开、辐射全县域的空间结构布局。重点扶持主要交通干线上的柴胡店镇、时集镇、大柳镇等城镇的联动发展。形成典型的“点一轴”发展模式。在这个空间结构中XX城区为综合性主中心,柴胡店镇、时集镇、大柳镇形成县域东部、西部和北部的次中心。

在“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方面,规划形成“一核二轴三区”的空间结构。一核:XX中心城区为综合性主中心;二轴:以东西向313和314省道为横向带状发展主轴和以南北向249省道为纵向带状发展主轴的“十”字型发展轴,南北延伸,东西展开、辐射全县域的空间结构布局;三区:形成县域东部、西部和北部三个发展片区。

在“产业布局”方面,根据圈层结构理论将整个XX县域划分为三个经济片区,即东部经济片区、西部经济片区和北部经济片区,发展目标是“发展东部、强化西部、极化北部”。

东部经济片区:以柴胡店镇发展为核心,以XX镇为发展的主要带动点,积极发展地毯、机械五金等产业,同时做强做大蟋蟀交易和旅游市场,并依托产业优势和交通优势发展为东部片区的经济增长极,以带动周边乡镇的快速发展。

西部经济片区:以XX县中心城区作为核心发展的经济增长极,包括时集镇、相衙镇、保店镇、大曹镇。近期以时集镇、保店镇为支撑,以交通为纽带,以纺织机械制造业、木制品加工业等为主,同时注重提高杂技文化艺术水平。

北部经济片区:以大柳镇为发展核心,带动长官镇、张大庄乡、刘营伍乡三个一般乡镇来培育发展,使其成为XX县域北部的经济增长极,发

展农副产品粗加工、农产品批发贸易等产业,同时以美食文化为依托完善食品业链条体系,以此带动整个片区的发展。

同时,在近两年的城镇建设方面,XX县坚决破除精神不振、担当不足、标准不高三类问题,营造激情创业、奋发有为、勇争一流三大新风,紧紧围绕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目标,牢牢把握“一核一极一圈”空间发展格局,努力开创“富强、活力、美丽、幸福”XX建设新篇章。

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一核”为突破,推动县城扩容提质,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投资10.3亿元实施绕城水系开挖治理工程,积极推进绕城环线和北外环建设项目,进一步拉大城市外延。先后实施东部潘庄、仁义生片区,西部福利中心周边拆迁工作,年内可完成3800户棚改目标。投资 1 亿元完成8条城市道路绿化改造升级,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扎实推进。大力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打造美丽XX。

以开发区“一极”二次创业为引领,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行“区辖办”管理模式,进一步理顺了开发区的管理体制机制。重点实施“东扩”战略,规划面积14.3平方公里,投资40亿元完善基础设施,建成招大引强的主战区、新型工业的聚集区、新旧动能转换的示范区。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7个,合同引资达51.3亿元,实施了总投资152.6亿元的20个重点项目。推动家具、电梯、健身器材三大主导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总投资10 亿元的瑞奥科技、总投资20亿元的宝德龙健康装备研究院等加快实施,迈宝赫健身器材和智衡减振主板上市提速。

以构建半小时交通圈“一圈”为基础,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建设大民生。规划总投资30亿元,构建“九横九纵”主骨架路网

格局,其中今年计划投资7亿多元,新建改建县乡道路100多公里、农村公路420多公里。全面启动乡镇驻地三年提升计划,城乡环卫一体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升级,加快危改、厕改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

本项目为XX县XX镇乡村振兴农村改造提升试点工程项目,本项目不属于国家发改委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中“限制类”和“淘汰类”的项目,是国家允许建设的项目,社会意义重大,其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

2.2.2符合国家和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以提升质量、增加数量为方向,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引导产业项目在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动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配置。加快拓展特大镇功能,赋予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完善设市设区标准,符合条件的县和特大镇可有序改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提升边境口岸城镇功能。

《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以保障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向农村辐射延伸,不断提高便利化程度和环境宜居水平。增强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村庄道路硬化逐步由“村村通”实现“户户通”。主要道路及公共场所设置路灯,主次道路设置排水沟渠。推进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完善交通标志牌、视线诱导和警示、道路防护栏等安全设施,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监管。加强消防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加强农村通信基站建设和光缆进村、有线电视入户工程。优化农村电网结构,加强变电站、电力配套设施和技术服务站建设。实施联户沼气生态能源工程和大中型沼气工程,支持省柴节能灶炕、太阳能热水器、小风电、微水电等农村小型能源设施建设。实施农村改暖、改水、改厕工程。加快建设农村集中供热设施,促进城镇集中供热系统向农村延伸。推广太阳能、生物质压块、地热资源合理利用、碳晶电暖等新型农村供暖供热模式。巩固提升饮水安全成果,靠近城镇的村庄优先选择城镇配水管网延伸供水,其它村庄建设集中供水设施,加强对分散式水源的卫生防护。加快农村改厕步伐,合理选择改厕模式,加强政府引导和投入,运用市场化运作机制,统一设计、统一购料、统一施工、统一验收,到2018年底完成647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拆除重建农村整体危房,修缮加固局部危房。通过空置房置换等方式,保障特殊困难群众住房安全。到2017年,全面完成存量危房改造。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完善农村垃圾处理体系,逐步取缔露天垃圾池、垃圾房等非密闭式垃圾收集设施,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城镇和园区周边村庄敷设污水管线,接入城镇污水管网。2020年,全

省村庄污水处理率达到35%,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处理率达到100%。推进街道绿化、庭院绿化和公共场所绿化。

2.2.3符合国家和省市实施形成振兴战略的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

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示范县为载体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实施通村组硬化路建设。加大成品油消费税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力度。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制定农村通动力电规划,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推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普及,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抓紧研究提出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指导意见。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种举措,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坚持不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大力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加快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努力补齐影响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总结推广适用不同地区的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加强技术支撑和指导。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北方地区农村散煤替代,有条件的地方有序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和新能源利用。逐步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安全住房保障机制。强化新建农房规划管控,加强“空心村”服务管理和改造。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开展田园建筑示范,培养乡村传统建筑名匠。实施乡村绿化行动,全面保护古树名木。持续推进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

2.2.4符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求

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各项决策部署,适应XX新型城镇化需要,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底线,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宜居村庄为导向,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到2020年,全省建成一批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服务便捷、各具特色的宜居村庄。

实施村容村貌提升工程。1.生活垃圾治理。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村庄垃圾定点收集、定时清运;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收集,逐步取缔露天垃圾池、垃圾房等非密闭式垃圾收集设施,原则上每10—15户配备1个垃圾桶收集生活垃圾;按服务人口的2-3%o的标准配备专职或兼职保洁员;2015年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2.村庄绿化美化。清理村内柴草堆、粪堆,做到无乱堆乱放、无乱搭乱建、无乱涂乱

画现象;搞好街道绿化、庭院绿化和公共场所绿化,行道树和各类绿地保持整洁美观;沿主要街道两侧建筑的外墙面、门窗应保持完好和整洁,沿街建筑外立面通过粉刷文化墙等办法进行美化;结合村庄周边环境和地形地貌特征,加强林地、湿地、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做好农村自然风光保护。3.庭院清洁。开展“美丽庭院”行动,庭院内干净整洁、布局合理、美观大方,房前屋后植树栽花,室内卫生整洁,物品摆放有序,温馨舒适。

实施公共服务配套完善工程。1.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善配套村办公室、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村图书室(农家书屋)、村档案室、村广播电视室、村警务(治安)室和村多功能室(农民夜校)、游客中心等。2.教育设施建设。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严格执行中小学班额标准, 大力实施“全面改薄”工作,不断提高基础教育均等化水平。满足办学规模的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可配置规范化小学,生源数量不足的可只设置低年级部教学点,方便就近上学。3000人以上的社区至少建设1所标准化幼儿园,方便幼儿就近入园。3.福利服务设施建设。在农村中心社区或较大的村,依托村民自治和集体经济建设农村幸福院,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居住、日间照料、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到2020年实现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覆盖60%以上的行政村。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年人集中的村, 结合农村社区、农村幸福院、妇女儿童家园、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建设,建立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中心,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老年人提供关爱服务。4.体育建设场地。农村新型社区场地可与文化广场结合,重点实施硬化标准篮球场、羽毛球场(或门球场)和乒乓球台,预留便于观看群众比赛和健身操(舞)等其他乡村民俗活动的场地。根据实际情况,中心村必须设

立户外体育运动场,实现行政村公共体育建设设施全覆盖。5.其他公共服

务设施。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村庄设置农机大院。尊重农村红白喜事风俗习惯,设置礼事堂。

2.2.5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XX县XX镇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推进XX县乡村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以道路及排水工程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居民进一步改善道路交通条件,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民生内涵更加凸显,另外,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将增加旅游景点的旅游容量,从而扩大了旅游接待量,间接的增加当地农民的旅游收入。

该项目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为核心,以深化和提升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和现代农村社区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经济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带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整体提升农村建设管理水平。

综上,本项目的建设,符合XX县城镇总体规划,实施后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落实,增加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促进就业,促进

投资环境改善,故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第三章建设条件

3.1项目选址

本项目建设场地位于XX县XX镇政府驻地区域,府前街、S314省道沿街区域,按照乡村振兴、小城镇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改造提升的有关

要求进行建设,场地各项建设条件基本可以满足本项目建设需要,项目选址合理。

XX县位于XX省西北部冀鲁交界处,东邻乐陵市,南连陵县,西与北以漳卫新河为界,与河北省的吴桥、东光、南皮三县隔河相望。XX县地处京、津、石、济、大城市圈中心地带,北临天津滨海新区、南靠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东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北距北京市300公里、距天津市200公里,南距济南市110公里,西距石家庄市240公里,东距青岛市400公里。区划面积833平方公里,辖9镇1乡2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人口48万,是“中国五金机械产业城”、“中国实木家具之乡”、“中国桌椅之乡"、“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和“中华蟋蟀第一县”。

XX镇位于XX县的县城东部,面积101平方公里,土地10.5万亩, 人口 5.4万,辖109个行政自然村,主要特产,除粮棉外,盛产花生、桑蚕、瓜菜等,几年来,乡镇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全镇重点民营企业37处,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处,个体工商业户620户。该镇的主要工业产品有玻璃器皿、弹簧、高档皮革。该镇五家规模以上企业全部被评为""德州市重合同守信用单位"”,银行信用等级AA-。全镇社会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十分优越。XX县XX镇是西瓜、桑蚕主要生产基地,全镇无公害蔬菜品种齐全,产量大,全年瓜菜产量在10000吨左右,其蔬菜品种有韭菜、芹菜、尖椒、甘蓝、黄瓜等,被国家绿色食品检验部门确认为“绿色食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