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液体疗法

小儿液体疗法
小儿液体疗法

小儿液体疗法

儿科

概述

一、定义:

广义:包括静脉输液及口服补液的治疗方法。

狭义:通过静脉输入液体的治疗方法。俗称“输液”。

二、目的:包括三方面

1、带药:以单纯带药进入人体为目的。

2、补液:根据不同疾病的需要,按一定速度补充一定质和量的液体。

3、其它:纠酸、抗休克、静脉营养等。

三、途径:

1、体表静脉:如头皮静脉、四肢或腹壁浅静脉。

2、中心静脉:如颈静脉、股静脉。

四、几个基本概念:

1、张力: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造成的压力。人体血浆中张力由阳离子浓度决定。由于血浆中Na+占阳离子的90%,故相对于人体来说,溶液的张力主要由Na+浓度决定。

2、渗透压:溶液中起渗透作用的阴阳离子总和。

正常人体血浆的渗透压=阳离子151mosm/L.+

阴离子138mosm/L

=289mosm/L

病人血浆总渗透压≈血(Na+mmol/L+10)×2

3、张力与渗透压的关系:

等张液一定是等渗液,但等渗液不一定是等张液。如:5%G.S 渗透压=278mosm/L,约为等渗液。但其进入人体则氧化成水及CO2,不能维持血浆渗透压,故为无张液。

常用液体及其性质

一、5%葡萄糖液:

为等渗、无张液体。

二、10%葡萄糖液:

为高渗、无张液体。

三、生理盐水(N.S):

即0.9%Nacl。等渗、等张。

四、10%氯化钠(10%Nacl):

高渗、高张。为等张生理盐水的11倍浓度。即1ml 10%Nacl 加入溶液中相当于含11ml0.9%Nacl。

五、5%碳酸氢钠(5%S-B):

高渗、高张。为1.4%等张碳酸氢钠的3.6倍浓度,简化为4倍。

即1ml5%S-B加入溶液中相当于含3.6ml1.4%S-B,临床应用简化为4ml1.4%S-B。

常用液体的配制

一、1:1液:

溶液按1份无张糖与1份等盐配制。溶液中无张液与等张液各半,故为半张液,即1/2张。

例如:100ml1:1液=5%G.S50ml(1份)+

0.9%NaCl50ml(1份)

其中:0.9%NaCl 50ml=10% NaCl

50ml +

11

5%G.S(50-

50)ml

11

=10% NaCl5ml +

5%G.S45ml

实际使用:100ml1:1液=5%G.S 100ml +

10% NaCl5ml

二、2:1液:

溶液按2份等张盐、1份等张咸配制。

3份液体中含3份等张液、故为等张。

例如:150ml2:1液=0.9% NaCl100ml(2份)+

1.4%S-B50ml(1份)

其中:100ml 0.9%NaCl=10% NaCl100ml+

5%G.S(100-

100)ml

11

=10% NaCl 9 ml +

5% G.S 91ml

50ml 1.4%S-B =5%S.B 450ml +

50)ml

5%G.S(50-

4

=5%S-B 13ml +

5%G.S 37ml

即配制150ml 2:1液=5%G.S(91+37)ml +

10% NaCl9ml +

5%S-B 13ml

实际使用:150ml 2:1液=5%G.S150ml+

10% NaCl9ml+

5%S-B13ml

三、3:2:1液:

溶液按3份无张糖,2份等张盐,1份等张硷配制。

其中无张液与等张液各占3份,故为半张液。

例如:300ml 3:2:1液=5%G.S150ml(3份)

0.9% NaCl100ml(2份)

1.4%S-B50ml(1份)

其中:0.9% NaCl 100ml=10% NaCl9ml+

5%G.S91ml

1.4%S-B50ml=5%S-B13ml +

5%G.S 37ml

即配制:300ml3:2:1液=5%G.S(150+91+37)ml+

10% NaCl9ml+

5%S-B13ml 实际使用:300ml 3:2:1液=5%G.S300ml +

10% NaCl 9ml+

5%S-B13ml

四、4:3:2液:

溶液按4份等第盐、3份无张糖、2份等张碱配制。

其中无张液3份、等张液6份,即9份溶液中,等张液占6份。

故为6/9张,即2/3张。

例如:450ml4:3:2液=5%G.S 150ml(3份)+

0.9 NaCl200ml(4份)+

1.4%S-B100ml(2份)

其中:0.9%NaCl 200ml=10% NaCl18ml+

5%G.S182ml

1.4%S-B 100ml= 5%S-B25ml+

5% G.S75ml

即配制:450ml4:3:2液=5%G.S(150+182+75)ml+

10% NaCl18ml+

5%S-B25ml

实际使用:450ml 4:3:2液=5%G.S450ml+

10% NaCl18ml

5% S-B25ml

临床常用的几种液体疗法

一、以带药为目的输液:

1、定量:总液量10-30ml/kg.d

2、定质:无张到1/3张之间。

3、定速度:平均入速3-5ml/kg.h。或按所输药物需要的入速。

二、婴儿腹泻的补液:

㈠、脱水程度的判断:

轻度脱水:口干,多饮,尿量正常,皮肤弹性正常,前囟眼眶

不凹。

中度脱水:口渴多饮,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前囟眼眶凹陷。

重度脱水:中度脱水的表现+循环不良的体征

如:面色苍白、四肢冷而紫绀、脉搏细数等。

㈡、脱水性质的判断:

等渗性脱水:水、盐按比例丢失。

血Na+正常:130-150mmol/L之间。

临床上,70%婴儿腹泻为等渗脱水。

低渗性脱水:盐的丢失多于水的丢失。

血Na+<130mmol/L。

见于补糖过量而无电解质或营养不良儿。病儿口

干,尿不少,但很快出现休克或脑水肿症状。

高渗性脱水:水丢失多于盐的丢失。

血Na+<150mmol/L。

见于高热、大汗、剧吐等。

病儿表现极度口干渴,皮肤干燥、弹性极差,尿

少,脉有力。

㈢、补液方法和步骤:

16字原则:先浓后淡,先快后慢,见尿补钾,抽搐补钙。

三定:定质、定量、定速度。

第一天补液量=累积损失+继续损失+生理需要

第二天补液量=继续损失+生理需要

1、累积损失:

从病后到治疗时所丢失的液量。

1/、定量:轻度脱水:50ml/kg

中度脱水:50-100ml/kg

重度脱水100-120ml/L

2/、定质:等渗脱水:平均张力1/2张

低渗脱水:平均张力2/3张

高渗脱水:平均张力1/3张

3/、定速度:要求累积损失在12-16h内补完

无休克者:第一批:总量的1/3,1-2h滴完

第二批:总量的1/3,8-10ml/kg.h

第三批:总量的1/3,5-8ml/kg.h

有休克者:第一批:扩容液20-30ml/kg等张,1/2

-1h滴完。

第二、三批:同上

2、继续损失:

1/、定量:10-40ml/kg.a

2/、定质:1/2张

3/、定速度:5ml/kg.h

3、生理需要:

1/、定量:60-80ml/kg.a

2/、定质:1/3张含钾液

3/、定速度:3-5ml/kg.h

4、补钾问题:

1/、入院前6h内有尿,第一批液即可补钾。

2/、常用量:kcl100-200mg/kg.a。

重度低钾(血k+<2.5mmol/L)则需300-500mg/kg.d。

3/、浓度:一般0.15-0.3%浓度即可。

低钾危象(血k+<1.5mmol/L)可把0.1g/kg的氯化钾配

成0.5%浓度在心电监护下滴入。

4/、速度:静脉点滴,绝对不能静脉推注。

5、补钙、补镁问题:

1/、低钙抽搐或有佝偻病、营养不良儿,需补钙。

用法:10%葡萄糖酸钙1-2ml/kg.d.静滴或静注。

2/、补钙后仍有搐搦,或严重低钾病儿,需补镁。

用法:25%硫酸镁0.1-0.2ml/kg.次,深部肌注。

或门冬氨酸钾镁5-10ml/次,静滴。

三、几种特殊情况下的补液:

㈠、肺炎合并严重腹泻、脱水者:

输液总量比同等程度脱水的婴儿腹泻少1/3量,张力减低,速度减慢,尽可能口服补液(ORS液)。

㈡、营养不良合并腹泻脱水的补液:

1、量:累积损失按脱水程度减少1/3-1/2量,尽早补充胶体液。

2、质:平均张力提高,起码2/3张(累积损失)。

3、速度:有休克者扩容时间要延长,10-15ml/kg扩容液要1-2h

输完。其它液体可24h均速输入。

4、积极补钾、补钙、补镁。

5、常有酸中毒,需积极纠酸。

6、常有多种维生素缺乏,如vitk1、vitB1缺乏致命,需常规补充各

种维生素。

㈢、急性脑水肿的液体疗法:

量:限制在30-60ml/.kg.d

质:3:2:1液或4:1液,平均张力1/3张。

速度:根据病情不同,采取“快脱慢补”、“慢脱快补”或“边脱边补”等原则。

㈣、新生儿补液

1、水的生理需要量:

生后1-3天,少,10-40ml/kg.d

1周以后渐增至120-150mk/kg.d。

2、电解质问题:

生理需要电解质Na+、k+、Cl-约1-3mmol/kg.d。

3、脱水时需液量基本同婴儿腹泻,脱水性质多为高张性脱水,故

其张力多在1/4-1/3张即可。

4、10天内多不需补k+。

5、速入速度限在3-5m/kg.h以内。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总原则:三定,三先及两补 第一天补液计划: 三定:定量定性定速 ①定量=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 轻度缺水:90~120ml/kg 中度缺水:120~150ml/kg 重度缺水:150~180ml/kg ②定性 等渗性缺水——1/2张含钠液(2:3:1) 低渗性缺水——2/3张含钠液(4:3:2) 高渗性缺水——1/3张含钠液(2:6:1) ③定速 主要决定于脱水程度和大便量,三个阶段。 三先:三个阶段(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 1)扩容阶段: 重度脱水伴循环障碍者,用2:1等张含钠液 20ml/kg,30~60分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 2)以补充累积丢失量为主的阶段:若无微循环障碍,补液从此阶段开始,如以扩容,累积丢失量应减去扩容量。累积量=总量÷2-扩容量 8~12小时滴入,8~10ml/kg.h 3)维持补液阶段:

余量于16~18小时或5ml/kg.h输注 ④纠正酸中毒: 重度酸中毒可用5%NaHCO3:3-5ml/kg,提高HCO3- 5mmol/L粗略计算。 血气测定计算:5%NaHCO3 (ml)=(-BE)×0.5×体重; 稀释成1.4%的溶液(1ml 5%NaHCO3 =3.5ml 1.4%)。以上均半量给予。 两补: 1)补钾: 见尿补钾,浓度低于0.3%, 0.15~0.3g/kg.日。需4~6天。2)补钙,补镁:补液过程中出现抽风,先补钙,若无效,再补镁。补钙:10%葡萄糖酸钙1-2ml/kg;补镁:25%硫酸镁0.1mg/kg/次,q6h 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 一、脱水及电解质已纠正 1)溶液的定量:生理需要量,继续丢失量,补钾及供给热量。一般为口服,病重或不能口服者静脉补液。 2)溶液的定性: 生理需要量: 60~80ml/kg,用1/5张; 继续丢失量:丢多少补多少,用1/2~1/3张。二者加起来1/3~1/4张,12~24小时均匀静滴。 儿科常用液体的组成及张力

儿科案例分析

九、神经系统疾病 1 化脓性脑膜炎 病例分析:男性, 4个月,反复发热伴呕吐13天。患儿于13天前无明显原因发热达39℃,伴轻咳,曾呕吐数次,吐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无惊厥,曾验血WBC14x109/L,中性81%,住院按“上感”治疗好转出院,但于2天前又发热达39℃以上,伴哭闹,易激惹,呕吐 2 次,以“发热呕吐”待查收入院。病后患儿精神尚可,近2天来精神萎靡,二便正常,吃奶 稍差。既往体健,第1胎第1产,足月自然分娩,生后母乳喂养。 查体:T38.4℃,P140次/分,R44次/分,Bp80/65mmHg,体重7.8kg,身长66cm,头围41.5cm,神清,精神差,易激惹,前囟0.8x0.8cm2,张力稍高,眼神欠灵活,巩膜无黄染,双瞳孔 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颈项稍有抵抗,心 率140次/分,律齐,肺及腹部无异常,克氏 征(+),巴氏征(-)。 化验:血Hb112g/L,WBC29.6x109/L,分叶77%,淋巴20%,单核3%,plt150x109/L;大便常规(-);腰穿:滴速62滴/分,血性微混浊,常规:细胞总数 5760x106/L, 白细胞数360x106/L,多形核86%,生化:糖2.5mmol/L,蛋白1.3g/L,氯化物110mmol/L。 评分要点:(总分20 分)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 (8分) (一)诊断化脓性脑膜炎(肺炎球菌性可能性大) 4 分 (二)诊断依据 1 . 起病较急,先有咳嗽和呕吐等上感和消化道症状,主要有高热、易激 惹。 1 分 2 . 查体:精神稍差,易激惹,前囟张力高,颈有抵抗,克氏 征(+) 1 分 3 . 脑脊液化验符合化脓性脑膜炎变化,腰穿颅压增高,血WBC数和中性比例增高 2 分二、鉴别诊断(5分) 1 . 病毒性脑膜炎 2 分2 . 结核性脑膜炎 1 分 3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 炎 1 分 4.Mollaret脑膜炎 1 分 三、进一步检查(4分) 1 . 脑脊液涂片,培养找病原体+药敏试验 1 分 2 . 血培养、PPD、血生化 1 分3.X线胸片 1 分 4 . 脑CT注意硬膜下积脓 1 分四、治疗原则(3分) 1 . 抗感染:合理选用抗生素 1 分 2 . 糖皮质激素 1 分 3 . 对症治疗:降低颅内压,控制高热等 1 分五、消化系统疾 病 1 婴幼儿腹泻 病例分析:男1岁,发热、呕吐、腹泻3天。患儿3天前开始发热39℃,起病半天,即

育儿知识-液体疗法的基本原则

液体疗法的基本原则 '液体疗法的日的是通过补充不问种类的液体来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保证正常的生理功能。具体实施时要充分考虑机体的调节功能,不宜过于繁杂,根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制订液体疗法的原则应简单化、个体化和重视机体代偿能力。补充液体的方法包括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两种。 适用于中度以下脱水、呕吐不严重的患儿。有明显休克,心、肾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并发症者以及新生儿不宜口服补液。口服补液主要用于补充累积损失址和继续损失量。补充累积损失址轻度脱水50一80m/kg,中度脱水80一100m/kg,每5一10min喂1次。每次10-20m1.在8一12h内喂完。继续损失琶按实际损失补给。ORS含电解质较多,脱水纠正后宜加人等量水稀释使用,一旦脱水纠正即停服。口服补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病情加重则随时改用静脉补液。 适用于严重呕吐、腹泻,伴中、重度脱水的患儿。主要用于快速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以小儿腹泻为例,人院后第1天补液量包括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3个部分,具体实施时应做到三定(定量、定性、定速)、三先(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及二补(见尿 、防惊补钙)。 1.累积损失最即发病后水和电解质的总损失量。 (1)定量:根据脱水的程度决定。轻度脱水30-5Om/kg,中度脱水50一I00m/kg,重度脱水I00一150m1kg。先按2/3量给予.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小)L补液最应酌减1/4--1/30 (2)定性:即根据临床表现和有关检查确定脱水的性质。低渗性脱水补给2/3张含钠液,等渗性脱水补给?1/2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补给1/3一1/5张含钠液。若临床上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时,可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

小儿液体疗法的护理特点

小儿液体疗法的护理特点 一)补液前的准备阶段 1.补液开始前应全面了解患儿的病史、病情、补液目的及其临床意义,应以高度责任心,迅速认真地做好补液的各项准备工作。 2.熟悉常用液体的种类、成分及配制 (1)非电解质溶液:常用的有5%葡萄糖溶液和10%葡萄糖溶液,主要供给水分和供应部分热量。5%葡萄糖液为等渗溶液,10%葡萄糖液为高渗溶液,但输入体内后不久葡萄糖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供给能量,或转变成糖原储存于肝内,不起到维持血浆渗透压作用。 (2)电解质溶液:种类较多,主要用于补充损失的液体、电解质和纠正酸、碱失衡。 1)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为等渗溶液,常与其他液体混合后使用,其含钠和氯量各为154mmol/L,银接近于血浆浓度142mmol/L),而氯比血浆浓度(103mmol/L)高。输入过多可使血氯过高,尤其在严重脱水酸中毒或肾功能不佳时,有加重酸中毒的危险,故临床常以2份生理盐水和1份1.4%碳酸氢钠混合,使其钠与氯之比为3:2,与血浆中钠氯之比相近。 2)高渗氯化钠溶液:常用的有3%氯化钠溶液和10%氯化钠溶液,均为高浓度电解质溶液,3%氯化钠溶液用以纠正低钠血症,10%氯化钠溶液用以配制各种混合液。 3)碳酸氢钠溶液:可直接增加缓冲碱,纠正酸中毒作用迅速,是治疗代谢性酸中毒的首选药物,1.4%溶液为等渗液,5%为高渗液。在紧急抢救酸中毒时,亦可不稀释而静脉推注。但多次使用后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 4)氯化钾溶液:常用的有10%氯化钾和15%氯化钾溶液两种。均不能直接应用,须稀释成0.2%~0.3%溶液静脉点滴,含钾溶液不可静脉推注,注入速度过快可发生心肌抑制而死亡。 (3)混合溶液:为适应临床不同情况的需要,将几种溶液按一定比例配成不同的混合液,以互补其不足,常用混合液的组成及配制见以下几种常用混合液的简易配制: A:5%或 10%葡萄糖溶液(ml) B:10%氯化钠溶液(ml) C:5%碳酸氢钠(或11.2%乳酸钠)(ml) 1:1溶液(1/2张含钠液): 500ml A 20ml B 2:3:1溶液(1/2张含钠液): 500ml A15ml B 24(15)ml C 2:1等张含钠液9等张含钠液 : 500ml A 30ml B 47(30)ml C 4: 3: 2溶液(2/3张含钠液): 500ml A 20ml B 33(20)ml C 1:2溶液(1/3张含钠液): 500ml A 15ml B 1:4溶液(1/5张含钠液) : 500ml A 10ml B

液体疗法的基本原则

液体疗法的日的是通过补充不问种类的液体来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保证正常的生理功能。具体实施时要充分考虑机体的调节功能,不宜过于繁杂,根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制订液体疗法的原则应简单化、个体化和重视机体代偿能力。补充液体的方法包括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两种。 (一)口服补液 适用于中度以下脱水、呕吐不严重的患儿。有明显休克,心、肾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并发症者以及新生儿不宜口服补液。口服补液主要用于补充累积损失址和继续损失量。补充累积损失址轻度脱水50一80m/kg,中度脱水80一100m/kg,每5一10min喂1次。每次10-20m1.在8一12h内喂完。继续损失琶按实际损失补给。ORS含电解质较多,脱水纠正后宜加人等量水稀释使用,一旦脱水纠正即停服。口服补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病情加重则随时改用静脉补液。 (二)静脉补液 适用于严重呕吐、腹泻,伴中、重度脱水的患儿。主要用于快速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以小儿腹泻为例,人院后第1天补液量包括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3个部分,具体实施时应做到三定(定量、定性、定速)、三先(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及二补(见尿补钾、防惊补钙)。 1.累积损失最即发病后水和电解质的总损失量。 (1)定量:根据脱水的程度决定。轻度脱水30-5Om/kg,中度脱水50一I00m/kg,重度脱水I00一150m1kg。先按2/3量给予.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小)L补液最应酌减1/4--1/30 (2)定性:即根据临床表现和有关检查确定脱水的性质。低渗性脱水补给2/3张含钠液,等渗性脱水补给?1/2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补给1/3一1/5张含钠液。若临床上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时,可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 (3)定速:累积损失盆应于8一12h补足.8一lOmV(kg”h)。伴有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开始应快速输人等渗含钠液(2:1液),按20ml/kg(总量不超过300ml)于一伟内静脉输人。低渗性脱水输液速度可稍快;高渗性脱水输液速度宜稍慢.否则易引起脑细胞水肿。 2.继续损失在液体疗法实施过程中,腹泻和呕吐可继续存在,使机体继续丢失体液,应按实际损失量及性质予以补充。腹泻患儿一般按10一40m/(kg?d)计算,用1/3-1/2张含钠液于24h内均匀静脉滴注,同时注意钾的补充。 3.生理需要量涉及热量、液体量和电解质三方面:①葡萄搪供给最最少应5g/(),可减少蛋白质的分解和酮血症。②每日需水里可按12。一150m1/420kJ计算,若按210kJ/(kg?d)供给基础代谢热量时,则需水最为60一80mV(kg?d),③钠、钾、抓的需要童每日各为2-3mmoV42OkJ。补充生理需要量应尽量口服,不能口服或口服量不足者可静脉滴注生理维持液(1乃张含钠液,含%抓化钾)。 第2天以后的补液应根据病情轻重来决定,一般只需补充继续损失蛋和生理需要量,于12-24h内均匀输人。能够口服者应尽量口服。

小儿液体疗法的计算好方法

我觉得这个很实用,所以转过来,大家看看。 小儿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对体液的调节能力不如成人,年龄小的婴儿细胞外液相对较成人多,对脱水的耐受能力亦差,因此重视及掌握小儿液体疗法是非常必要的。临床工作中常要用各种混合液来配制小儿混合液,如何准确、快捷配制如各种张力混合液是进行曲液体疗法的关键。下面主要介绍小儿常用各种张力混合液的简便制方法。 一、小儿体液分布代谢特点 1、小儿体液主要分布在细胞外,年龄越小,细胞间质分布液体越多,对脱水的耐受力越差,尤其是新生儿。 2、小儿肾脏的调节能力差于成人,输入过多的无张力液体及过多的等张液体则引起水中毒或高渗性脱水。因此小儿脱水时常用1/5张至2/3张各种混合液。 3、小儿液体还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额外丢失,因为小儿呼吸频率快,消化道屏障功能差,皮肤相对面积大,因此,患病小儿要重视各系统丢失体液特点,用时补充附合该系统特点的液体。 二、常用溶液 1、电解质溶液 A 、生理盐水:%N S,为等渗液。 作用:①抗休克(20~30ml/kg);②某药物溶媒;③纠正低钠血症;④与G S或%S B配制混合液。 10%N S是高渗液,不能直接静脉使用,临床用于代替N S配制混合液。 B、%S B;等渗液 作用:①抗休克,纠酸,与N S配成2:1等张含钠液20ml/kg;②与N S或G S配制成混合液(如4:3:2,3:2:1。液) 5%S B为高渗液,一般不能直接用于静注,主要用于代替%S B配制混合液(如4:3:2,3:2:1液)。 C、Kcl:~%Kcl可静脉使用,用于纠正低钾血症。每100ml混合液中可最多加3ml的10%Kcl。补钾注意:①每日补钾一般为2~3ml/kg。日 ②静脉使用时溶液中Kcl浓度小于% ③补钾速度不能太快,每日静脉补钾时间大于4~6小时。 ④肾功能不全补钾要慎重,见尿补钾 葡萄糖酸钙(10%) 静脉使用注意 ①每日用量:新生儿1—2ml/kg.日婴儿5—6ml/日,幼儿6—8ml/日学龄以上8—10ml/日 ②加入G S一倍以上缓慢iv或ivdrip ③用强心药时,两药要相隔4小时以上。 2、非电解质溶液 葡萄糖常用5—10%,无张力,不能维持持血浆渗透压,不具有抗休克作用。 作用:①补充液体水分,提供能量。 ②稀释药物,作为静脉用药溶媒。 ③与N S、%S B配制混合液。 三、混合溶液 1、G S :N S 张力作用

小儿液体疗法

小儿液体疗法简介 【液体疗法常用概念】 1、等渗等渗指的是某种液体的渗透压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通常为280-320mOSM。 2、等张等张既是等渗,是一个传统的流体物理学名词。 3、体液的总量和分布:年龄愈小,体液总量相对愈多,这主要是间质液比例较高,而血浆和细胞内液量的比例与成人相近。 不同年龄组体液分布 细胞外液 (占体重%) 年龄体液总量细胞内液间质液血浆 新生儿80 35 40 6 ~1岁70 40 25 5 ~14岁65 40 20 5 成人55~60 40~45 10~15 5 4、体液的组成:小儿体液电解质组成与成人相似。唯新生儿在出生后2~3d内,血钾、氯、磷和乳酸根偏高血钠、钙、碳酸氢根偏低。 5、水的出入量:正常婴儿每日需水量约为150 ml/kg,以后每3岁减去25ml/kg,9岁时为75ml /kg。正常小儿每日失水量与需水量相等,为120~150ml/kg。 【小儿液体疗法常用液体】 1、电解质溶液:主要用于补充所丢失的体液,纠正体液的低渗状态,纠正酸、碱中毒及补充需要的电解质。 (1)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 (2)复方氯化钠溶液(林格液) 上二者均为等张液。生理盐水含Na+和Cl-各154mmol/L,Na+含量与血浆Na+含量相近;但Cl-含量比血浆Cl-(103 mmol/L)高约50%,故大量输注可致高氯血症,尤其在严重脱水、酸中毒或肾功能不佳时,有加重酸中毒的危险。复方氯化钠溶液除含氯化钠外尚含少量钾、钙。此溶液缺点同生理盐水。 (3)碱性溶液:用以纠正酸中毒。 ①碳酸氢钠:可直接增加缓冲碱,故可迅速纠正酸中毒,但在呼吸衰竭和CO2赌留者慎用。1.4%碳酸氢钠溶液为等张液,5%碳酸氢钠为高张液。在紧急抢救酸中毒时,亦可不稀释而直接静脉推注,但多次使用有使细胞外液形成高渗之危险。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总原则:三定,三先及两补 第一天补液计划: 三定:定量定性定速 ①定量=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 轻度缺水:90~120ml/kg 中度缺水:120~150ml/kg 重度缺水:150~180ml/kg ②定性 等渗性缺水——1/2张含钠液(2:3:1) 低渗性缺水——2/3张含钠液(4:3:2) 高渗性缺水——1/3张含钠液(2:6:1) ③定速 主要决定于脱水程度和大便量,三个阶段。 三先:三个阶段(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 1)扩容阶段: 重度脱水伴循环障碍者,用2:1等张含钠液 20ml/kg,30~60分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 2)以补充累积丢失量为主的阶段:若无微循环障碍,补液从此阶段开始,如以扩容,累积丢失量应减去扩容量。累积量=总量÷2-扩容量 8~12小时滴入,8~10ml/

3)维持补液阶段: 余量于16~18小时或5ml/输注 ④纠正酸中毒: 重度酸中毒可用5%NaHCO3:3-5ml/kg,提高HCO3- 5mmol/L粗略计算。 血气测定计算:5%NaHCO3 (ml)=(-BE)××体重; 稀释成%的溶液(1ml 5%NaHCO3 = %)。以上均半量给予。 两补: 1)补钾: 见尿补钾,浓度低于%,~kg.日。需4~6天。 2)补钙,补镁:补液过程中出现抽风,先补钙,若无效,再补镁。 补钙:10%葡萄糖酸钙1-2ml/kg;补镁:25%硫酸镁kg/次,q6h 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 一、脱水及电解质已纠正 1)溶液的定量:生理需要量,继续丢失量,补钾及供给热量。一般为口服,病重或不能口服者静脉补液。 2)溶液的定性: 生理需要量: 60~80ml/kg,用1/5张; 继续丢失量:丢多少补多少,用1/2~1/3张。二者加起来1/3~1/4张,12~24小时均匀静滴。 儿科常用液体的组成及张力 1:1液1/2张%氯化钠50ml;5%或10%葡萄糖50ml 1:2液1/3张%氯化钠35ml;5%或10%葡萄糖65ml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 则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总原则:三定,三先及两补 第一天补液计划: 三定:定量定性定速 ①定量=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 轻度缺水:90~120ml/kg 中度缺水:120~150ml/kg 重度缺水:150~180ml/kg ②定性 等渗性缺水——1/2张含钠液(2:3:1) 低渗性缺水——2/3张含钠液(4:3:2) 高渗性缺水——1/3张含钠液(2:6:1) ③定速 主要决定于脱水程度和大便量,三个阶段。 三先:三个阶段(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 1)扩容阶段: 重度脱水伴循环障碍者,用2:1等张含钠液 20ml/kg,30~60分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 2)以补充累积丢失量为主的阶段:若无微循环障碍,补液从此阶段开始,如以扩容,累积丢失量应减去扩容量。累积量=总量÷2-扩容量 8~12小时滴入,8~10ml/

3)维持补液阶段: 余量于16~18小时或5ml/输注 ④纠正酸中毒: 重度酸中毒可用5%NaHCO3:3-5ml/kg,提高HCO3- 5mmol/L粗略计算。 血气测定计算:5%NaHCO3 (ml)=(-BE)××体重; 稀释成%的溶液(1ml 5%NaHCO3 = %)。以上均半量给予。 两补: 1)补钾: 见尿补钾,浓度低于%,~kg.日。需4~6天。 2)补钙,补镁:补液过程中出现抽风,先补钙,若无效,再补镁。 补钙:10%葡萄糖酸钙1-2ml/kg;补镁:25%硫酸镁kg/次,q6h 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 一、脱水及电解质已纠正 1)溶液的定量:生理需要量,继续丢失量,补钾及供给热量。一般为口服,病重或不能口服者静脉补液。 2)溶液的定性: 生理需要量: 60~80ml/kg,用1/5张; 继续丢失量:丢多少补多少,用1/2~1/3张。二者加起来1/3~1/4张,12~24小时均匀静滴。 儿科常用液体的组成及张力 1:1液1/2张%氯化钠50ml;5%或10%葡萄糖50ml 1:2液1/3张%氯化钠35ml;5%或10%葡萄糖65ml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总原则:三定,三先及两补 第一天补液计划: 三定:定量定性定速 ①定量=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 轻度缺水:90~120ml/kg 中度缺水:120~150ml/kg 重度缺水:150~180ml/kg ②定性 等渗性缺水——1/2张含钠液(2:3:1) 低渗性缺水——2/3张含钠液(4:3:2) 高渗性缺水——1/3张含钠液(2:6:1) ③定速 主要决定于脱水程度和大便量,三个阶段。 三先:三个阶段(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 1)扩容阶段: 重度脱水伴循环障碍者,用2:1等张含钠液 20ml/kg,30~

60分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 2)以补充累积丢失量为主的阶段:若无微循环障碍,补液从此阶段开始,如以扩容,累积丢失量应减去扩容量。累积量=总量÷2-扩容量 8~12小时滴入,8~10ml/kg.h 3)维持补液阶段: 余量于16~18小时或5ml/kg.h输注 ④纠正酸中毒: 重度酸中毒可用5%NaHCO3:3-5ml/kg,提高HCO3- 5mmol/L 粗略计算。 血气测定计算:5%NaHCO3 (ml)=(-BE)×0.5×体重; 稀释成1.4%的溶液(1ml 5%NaHCO3 =3.5ml 1.4%)。以上均半量给予。 两补: 1)补钾: 见尿补钾,浓度低于0.3%, 0.15~0.3g/kg.日。需4~6天。2)补钙,补镁:补液过程中出现抽风,先补钙,若无效,再补镁。 补钙:10%葡萄糖酸钙1-2ml/kg;补镁:25%硫酸镁0.1mg/kg/次,q6h 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 一、脱水及电解质已纠正 1)溶液的定量:生理需要量,继续丢失量,补钾及供给热量。

儿科补液方案

儿科补液 tianya×iayi 一、先记住几个重要的公式: 1gNaCl=17mmolNa 1mmolNa=6ml %NaCl ⑴5% NaHCO3(ml)=(22 –测得的HCO3ˉ)* **体重(kg )(有写) =(22 –测得的HCO3ˉ)*体重(kg )(5%SB 1ml=)补碱的mmol数=(-BE)**W(kg)即5%SB(ml)=(-BE)**W(kg) 先给1/2量(机体有代偿调节功能,一般无需补足全量碱性液即可纠正酸中毒,故首次可先补1/2计算量,以后根据病情调整用量,注意“宁酸勿碱”). 估算法:暂按提高血浆HCO3ˉ5mmol/L,计算给5%SB 5ml/kg*次乳酸钠3ml/kg。 ⑵25%盐酸精氨酸(ml)=[(测得HCO3ˉ-27)mmol/L]***W(kg) ⑶需补钾量(mmol)=(4-测得血钾) *体重(kg)* (1mmol K= %KCl) ⑷需补钠量(mmol)=(140-测得血钠) *体重(kg)*(女性为) ⑸需补水量(ml)=(测得血钠值-140)*体重*4(kg) ⑹渗透压公式:mOsm/L=2Na++GLU+BUN(单位均为mmol/L) 或 2 (Na++10) 式中的10代表血浆中未测定的阳离子大约数,“×2”表示血浆中另一半未测定的阴离子。 (这里顺便说一下:GLU(mg/dl)/18=GLU(mmol/L) BUN(mg/dl)/=BUN(mmol/L) 二、需要注意和记住的基本问题

1、张力与渗透压的概念要分清:渗透压指溶质对水的吸引能力。张力指 溶液在体内维持渗透压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张力与渗透压相等,溶液的 分子浓度在正常的渗透压范围内为一个张力(等张力),如正常渗透压的 1/2则为1/2张力。5%GS (可认为接近等渗)和10%GS (高渗),由于Glucose 在体内很快被氧化成H 2O 和CO 2,供给机体水和热量,而不能维持渗透压, 故是无张力的溶液。判断某溶液的张力,是以它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正 常值(280~320 mOsm/L,计算时取平均值300mOsm/L)相比所得的比 值,它是一个没有单位但却能够反映物质浓度的一个数值。稀释定律:稀 释前浓度×稀释前体积=稀释后浓度×稀释后体积。即:C1×V1=C2× V2。并且强调但凡涉及物质浓度的换算,均遵循此定律。 2、 计算补液总量:轻度脱水:90~120ml/kg;中度脱水:120~150ml/kg;重 度脱水:150~180ml/kg. 3、 补充低渗性脱水累积损失量:用2/3张 的 4:3:2液(4份盐:3份 糖:2份碱) 4、 补充等渗性脱水累积损失量、补充各种脱水继续损失量:用1/2张的 3:2:1液(3份糖:2份盐:1份碱) 5、 记住——盐:碱始终为2:1(这里 “碱”指的是%SB)这样一来才与血 浆中的钠氯之比相近,以免输注过多使血氯过高,造成高氯性酸中毒。 糖为5%~10%的GS ,盐为NS (%NaCl ),碱为5%NaHCO3(稀释为%NaHCO3 方法:5%碱量除以4,剩下的用糖补足。例如:100ml5%碱稀释为%碱: 100/4=25,100-25=75,即为25ml5%碱+75ml 糖)注意:应扣除补液中所 用的碱性液量。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 则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总原则:三定,三先及两补 第一天补液计划: 三定:定量定性定速 ①定量=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 轻度缺水:90~120ml/kg 中度缺水:120~150ml/kg 重度缺水:150~180ml/kg ②定性 等渗性缺水——1/2张含钠液(2:3:1) 低渗性缺水——2/3张含钠液(4:3:2) 高渗性缺水——1/3张含钠液(2:6:1) ③定速 主要决定于脱水程度和大便量,三个阶段。 三先:三个阶段(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 1)扩容阶段: 重度脱水伴循环障碍者,用2:1等张含钠液 20ml/kg,30~60分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 2)以补充累积丢失量为主的阶段:若无微循环障碍,补液从此阶段开始,如以扩容,累积丢失量应减去扩容量。累积量=总量÷2-扩容量 8~12小时滴入,8~10ml/

3)维持补液阶段: 余量于16~18小时或5ml/输注 ④纠正酸中毒: 重度酸中毒可用5%NaHCO3:3-5ml/kg,提高HCO3- 5mmol/L粗略计算。 血气测定计算:5%NaHCO3 (ml)=(-BE)××体重; 稀释成%的溶液(1ml 5%NaHCO3 = %)。以上均半量给予。 两补: 1)补钾: 见尿补钾,浓度低于%,~kg.日。需4~6天。 2)补钙,补镁:补液过程中出现抽风,先补钙,若无效,再补镁。 补钙:10%葡萄糖酸钙1-2ml/kg;补镁:25%硫酸镁kg/次,q6h 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 一、脱水及电解质已纠正 1)溶液的定量:生理需要量,继续丢失量,补钾及供给热量。一般为口服,病重或不能口服者静脉补液。 2)溶液的定性: 生理需要量: 60~80ml/kg,用1/5张; 继续丢失量:丢多少补多少,用1/2~1/3张。二者加起来1/3~1/4张,12~24小时均匀静滴。 儿科常用液体的组成及张力 1:1液1/2张%氯化钠50ml;5%或10%葡萄糖50ml 1:2液1/3张%氯化钠35ml;5%或10%葡萄糖65ml

小儿液体疗法

小儿液体疗法 儿科 概述 一、定义: 广义:包括静脉输液及口服补液的治疗方法。 狭义:通过静脉输入液体的治疗方法。俗称“输液”。 二、目的:包括三方面 1、带药:以单纯带药进入人体为目的。 2、补液:根据不同疾病的需要,按一定速度补充一定质和量的液体。 3、其它:纠酸、抗休克、静脉营养等。 三、途径: 1、体表静脉:如头皮静脉、四肢或腹壁浅静脉。 2、中心静脉:如颈静脉、股静脉。 四、几个基本概念: 1、张力: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造成的压力。人体血浆中张力由阳离子浓度决定。由于血浆中Na+占阳离子的90%,故相对于人体来说,溶液的张力主要由Na+浓度决定。 2、渗透压:溶液中起渗透作用的阴阳离子总和。 正常人体血浆的渗透压=阳离子151mosm/L.+ 阴离子138mosm/L =289mosm/L 病人血浆总渗透压≈血(Na+mmol/L+10)×2 3、张力与渗透压的关系: 等张液一定是等渗液,但等渗液不一定是等张液。如:5%G.S 渗透压=278mosm/L,约为等渗液。但其进入人体则氧化成水及CO2,不能维持血浆渗透压,故为无张液。 常用液体及其性质

一、5%葡萄糖液: 为等渗、无张液体。 二、10%葡萄糖液: 为高渗、无张液体。 三、生理盐水(N.S): 即0.9%Nacl。等渗、等张。 四、10%氯化钠(10%Nacl): 高渗、高张。为等张生理盐水的11倍浓度。即1ml 10%Nacl 加入溶液中相当于含11ml0.9%Nacl。 五、5%碳酸氢钠(5%S-B): 高渗、高张。为1.4%等张碳酸氢钠的3.6倍浓度,简化为4倍。 即1ml5%S-B加入溶液中相当于含3.6ml1.4%S-B,临床应用简化为4ml1.4%S-B。 常用液体的配制 一、1:1液: 溶液按1份无张糖与1份等盐配制。溶液中无张液与等张液各半,故为半张液,即1/2张。 例如:100ml1:1液=5%G.S50ml(1份)+ 0.9%NaCl50ml(1份) 其中:0.9%NaCl 50ml=10% NaCl 50ml + 11 5%G.S(50- 50)ml 11 =10% NaCl5ml + 5%G.S45ml 实际使用:100ml1:1液=5%G.S 100ml + 10% NaCl5ml 二、2:1液: 溶液按2份等张盐、1份等张咸配制。 3份液体中含3份等张液、故为等张。 例如:150ml2:1液=0.9% NaCl100ml(2份)+ 1.4%S-B50ml(1份)

小儿补液举例

临床病例举例 5个月男孩,反复腹泻1月余,近6天加重,为黄色水渣样便,7~10次/d,伴呕吐,口干、喜饮,已12h无尿。查体:T38.4℃,P162次/min,体重5kg,脉细弱,发育、营养差,昏迷,压眶无反应,面色灰白,呼吸深快,前囟门及眼窝明显凹陷,皮肤干燥,弹性极差,心音低钝,腹平软,四肢凉,肌张力低,膝反射消失。血清钠125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1. 3mmol/L。 诊断:1. 腹泻病;2.重度脱水;3.代谢性酸中毒。 液体疗法: 静脉补液总量(即补充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按重度脱水24小时内需补150~180ml/kg计算,该患儿需补液750~900 ml。 (1)累积损失量:按重度脱水,需100—120ml/kg,该患儿5kg需500~600ml。 ①扩容:起初30min~1h,快速扩容,按20ml/kg用2:1液100 ml,即用生理盐水100 ml快速静脉滴入。②余量600-100=500ml,于8~12h内输入。用1/2张3:2:1液500 ml,即10%葡萄糖310ml(250 ml +60 ml)、生理盐水167ml 、5%碳酸氢钠23ml。累积损失量(扣除扩容液量)于8-12h内输完。 (2)继续丢失量:原则是失多少补多少,体液继续损失量一般在每日20~30 mL/kg之间,用1/2张3:2:1液,在24h内均匀输入。 (3)生理需要量:按24h需40~50ml/kg,该儿约需200ml,以24h均匀输入,用4:l液,即:5%~10%葡萄糖160ml,生理盐水40ml。能进食、无呕吐的患儿,可不补生理需要量。 (4)纠正酸中毒:该患儿需5%碳酸氢钠:(50-11.3×2.22)×0.5×5=62.5ml。 按上式计算需补5%碳酸氢钠62.5ml,先给计算量的一半,即用 5%碳氢钠约30ml,加10%葡萄糖77 ml稀释成1.4%碳酸氢钠溶液输入。(计算公式:5%碳酸氢钠量=1.4%碳酸氢钠量×1.4/5, 1.4%碳酸氢钠量=5%碳酸氢钠量×5/1.4=30 ml×5/1.4=107 ml,需加10%葡萄糖77 ml稀释。) 如合并低钾,有尿后补充10%氯化钾注射液,加入上述液体(3:2:1液、4:l液)中静脉输入,浓度不超过0.3%。

儿科液体疗法

液体疗法的目的是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补液方案应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水和电解质紊乱的程度、性质而定。首先确定补液的总量、组成、步骤和速度。补液总量包括补充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及供给生理需要量三个方面。 一、补充累积损失量 指补充发病后至补液时所损失的水和电解质量 (1)补液量:根据脱水严重程度而定。原则上轻度脱水补50ml/kg,中度脱水补50~100ml/kg,重度脱水补100~120ml/kg。实际应用时一般先按上述量的2/3量给予。 (2)补液成分:根据脱水性质而定。一般而论,低渗性脱水补充高渗溶液,等渗性脱水补充等张溶液,高渗性脱水补充低渗溶液。若临床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可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有条件者最好测血钠含量,以确定脱水性质。 (3)补液速度:累积损失量应在开始输液的8~12小时内补足,重度脱水或有循环衰竭者,应首先静脉推注或快速静脉滴入以扩充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环及肾功能,一般用2:1等张含钠液(2份生理盐水加1份1. 4%碳酸氢钠)20ml/kg,总量不超过300ml,于30~60分钟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入。 二、补充继续损失量 指补液开始后,因呕吐腹泻等继续损失的液体量 应按实际损失量补充,但腹泻患儿的大便量较难准确计算,一般根据次数和量的多少大致估计,适当增减。补充继续损失量的液体种类,一般用l/3张~1/2张含钠液,于24小时内静脉缓慢滴入。 三、供给生理需要量 小儿每日生理需水量约为60~80ml/kg,钠、钾、氯各需1~2mmol/kg。这部分液体应尽量口服补充,口服有困难者,给予生理维持液(1/5张含钠液十0.15%氯化钾),于24小时内均匀滴入。 在实际补液中,要对上述三方面需要综合分析,混合使用。对腹泻等丢失液体引起脱水的补液量:一般轻度脱水约90-120ml/kg;中度脱水约120~150ml/kg;重度脱水约 150-180ml/kg。补液成分:等渗性脱水补1/2张含钠液;低渗性脱水补2/3张合钠液;高渗性脱水补1/3张含钠液,并补充钾,再根据治疗反应,随时进行适当调整。 静脉补钾的原则 10%kcl 1ml=1.34mmol 1mmol K=0.8ml Inj.10%KCl 一、尿量(时机) 要求尿量每小时在30ml以上。也就是医学上常说的见尿补钾(即有尿或来院前6h内有尿,就开始补钾)。 二、总量 每天补钾总量要正确估计。 补钾总量:婴儿3-4mmol/L(0.2-0.3g./kg.d);儿童2-3mmol/kg.d(0.15~0.2g/kg.d)1/2静脉,1/2口服。静脉滴注时间不应短于6~8小时。(补钾量一般为200~300mg /kg*d)。对一般禁食而无其他额外损失者可给10%氯化钾溶液20-30ml/d。不严重缺钾时,24h补钾也不宜超过6-8g(10%氯化钾10ml为1g),但特殊情况例外。 三、时间:每日静脉补钾量应分在整日的静脉输液中滴入,时间不得短于8h。不得静脉推注!!! 四、浓度 静脉滴注液含钾浓度一般不超过0.3%,即500ml加入10%氯化钾不能超过15ml。浓度高可抑制心肌,且对静脉刺激甚大,病人不能忍受,并有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氯化钾禁止静脉推注。 五、速度 氯化钾进入血液,须经15h左右方可建立细胞内外平衡,成人静脉滴入速度每分钟不宜超过60滴。 六、疗程:补钾应持续4~6天,不需静脉者可改用口服补充 [举例]患儿,男,1岁,发育正常,诊断秋季腹泻。PE:眼凹深陷,皮肤干燥,哭时无泪,尿少脉速。根据病史,眼凹,皮肤弹性、循环情况、尿量(前训)等指标判断:重度低渗性脱水。1岁发育正常估计体重10kg 输液总量:180*10=1800ml,其中扩容20*10=200ml,累积损失量1800/2-200=700(补1/2总量) 输液步骤: 第一步扩容210/3=70ml,70*2=140ml盐,70ml碱(1.4%NaHCO3)相当于70/4=17.5ml 5%NaHCO3和70-17.5=52.5ml GS 第二步补累积损失量700ml的4:3:2液,4∶3∶2 100(糖) 4(盐) 6(5%SB) 2/3张 700/9=77.7-80,80*4=320ml盐,80*3=240糖,80*2=160碱(1.4%NaHCO3)相当于160/4=40ml 5%NaHCO3和160-40=120mlGS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 则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总原则:三定,三先及两补 第一天补液计划: 三定:定量定性定速 ①定量=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 轻度缺水:90~120ml/kg 中度缺水:120~150ml/kg 重度缺水:150~180ml/kg ②定性 等渗性缺水——1/2张含钠液(2:3:1) 低渗性缺水——2/3张含钠液(4:3:2) 高渗性缺水——1/3张含钠液(2:6:1) ③定速 主要决定于脱水程度和大便量,三个阶段。 三先:三个阶段(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 1)扩容阶段: 重度脱水伴循环障碍者,用2:1等张含钠液 20ml/kg,30~60分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 2)以补充累积丢失量为主的阶段:若无微循环障碍,补液从此阶段开始,如以扩容,累积丢失量应减去扩容量。累积量=总量÷2-扩容量 8~12小时滴入,8~10ml/

3)维持补液阶段: 余量于16~18小时或5ml/输注 ④纠正酸中毒: 重度酸中毒可用5%NaHCO3:3-5ml/kg,提高HCO3- 5mmol/L粗略计算。 血气测定计算:5%NaHCO3 (ml)=(-BE)××体重; 稀释成%的溶液(1ml 5%NaHCO3 = %)。以上均半量给予。 两补: 1)补钾: 见尿补钾,浓度低于%,~kg.日。需4~6天。 2)补钙,补镁:补液过程中出现抽风,先补钙,若无效,再补镁。 补钙:10%葡萄糖酸钙1-2ml/kg;补镁:25%硫酸镁kg/次,q6h 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 一、脱水及电解质已纠正 1)溶液的定量:生理需要量,继续丢失量,补钾及供给热量。一般为口服,病重或不能口服者静脉补液。 2)溶液的定性: 生理需要量: 60~80ml/kg,用1/5张; 继续丢失量:丢多少补多少,用1/2~1/3张。二者加起来1/3~1/4张,12~24小时均匀静滴。 儿科常用液体的组成及张力 1:1液1/2张%氯化钠50ml;5%或10%葡萄糖50ml 1:2液1/3张%氯化钠35ml;5%或10%葡萄糖65ml

儿科腹泻病补液原则

儿科补液 一、先记住几个重要的公式: ⑴5% NaHCO3(ml)=(22 –测得的HCO3ˉ)* 0.5*1.7*体重(kg )(有写0.6) =(22 –测得的HCO3ˉ)*体重(kg )(5%SB 1ml=0.6mmol)补碱的mmol数=(-BE)*0.3*W(kg)即5%SB(ml)=(-BE)*0.5*W(kg)先给1/2量 估算法:暂按提高血浆HCO3ˉ5mmol/L,计算给5%SB 5ml/kg*次OR.11.2%乳酸钠3ml/kg。 ⑵25%盐酸精氨酸(ml)=[(测得HCO3ˉ-27)mmol/L]*0.5*0.84*W(kg) ⑶需补钾量(mmol)=(4-测得血钾) *体重(kg)*0.6 (1mmol K=0.8ml Inj.10%KCl) ⑷需补钠量(mmol)=(140-测得血钠) *体重(kg)*0.6(女性为0.5) ⑸需补水量(ml)=(测得血钠值-140)*体重*4(kg) ⑹ 二、需要注意和记住的问题 1、计算补液总量:轻度脱水:90-120ml/kg;中度脱水:120-150ml/kg;重度脱水:150- 180ml/kg. 2、补充低渗性脱水累积损失量:用2/3 的4:3:2液(4份盐:3份糖:2份碱) 3、补充等滲性脱水累积损失量、补充各种脱水继续损失量与生理需要量:用1/2 的3:2:1液(3份糖:2份盐:1份碱) 4、记住——盐:碱始终为2:1(这里“碱”指的是1.4%SB)这样一来才与血浆 中的钠氯之比相近,以免输注过多使血氯过高。糖为5%-10%的GS,盐为NS(0.9%NaCl),碱为5%NaHCO3(稀释为1.4%NaHCO3方法:5%碱量除以4,剩下的用糖补足。例如:100ml5%碱稀释为1.4%碱:100/4=25,100-25=75,即为25ml5%碱+75ml糖) 5、补钾:每100ml液体量中10%KCl总量不超过3ml,使钾浓度小于千分之三。 6、扩容:2:1等含钠液(2份盐:1份碱)按20ml/kg计算,30分钟滴完。 7、累积损失量在第一个8小时补足,为1/2总量。 三、液体疗法基本原则 “一、二、三、四” 一个计划一个24小时计划 二个步骤补充累积损失量,维持补液。 三个确定定量,定性,定速度和步骤。 四句话先快后慢,先盐后糖, 见尿补钾,随时调整。 三定原则“一”定补液量 轻30-50m l/k g 累积损失量脱水程度中50-100m l/k g 重100-120m l/k g 继续损失量丢多少

儿科护理病例分析

第四部分儿科护理病案与解析 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 病案一: 张小毛,女,1.5天,发现皮肤黄染20小时入院,系第一胎,足月平产,于生后12小时发现患儿皮肤黄染,无发热,无呕吐及抽搐,吃奶尚可,解胎便1次,尿色深。体检:T37℃(肛),R35次/分,心率120次/分,足月新生儿貌,哭声宏亮,全身皮肤及粘膜中度黄染,未见皮疹及出血点,巩膜明显黄染,口唇不红,咽部正常,心肺正常,腹平软,肝右肋下1.0cm,脾未及,脐干燥,脊柱四肢无畸形。 血常规:Hb 100g/L,WBC 14.0×109/L,N 0.35,L0.45,Pt 350×109/L 血生化:肝功能正常,HbsAg(-),血清总胆红素,18mg/dl (307.8umol/L),直接胆红素 0.4mg/dl(6.8umol/L)。问: 1. 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 2.最可能的病因是什么? 3.主要护理诊断是什么? 4.主要护理措施.是什么? 解析: 1.该患儿为病理性黄疸。 2.最可能的病因是新生儿溶血病。 3.主要护理诊断为: (1)皮肤黄疸与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有关 (2)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 4.主要护理措施.: (1)做好光疗和换血治疗的准备工作和护理工作。 (2)遵医嘱给予肝诱导剂、输入血浆或白蛋白等。 (3)严密观察病情,预防胆红素脑病。 病案二: 患儿,男,出生2天。2天前其母因羊水早破,胎儿脐带打结而自然分娩,系孕1产,孕38周,娩出时无窒息,Apgar评分不详。患儿1天前无明显诱因而出现唇周阵发性发绀,偶有喷嚏。患儿反应尚好,无发热,精神欠佳,吃奶可,

胎便已解。 体格检查:体温36.4℃,脉搏148次/min,呼吸50次/min。神清,前囟平软,咽充血。呼吸节律齐,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48次/min,律齐,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原始反射存在。 辅助检查:血常规RBC 5.36×1012/L , PLT 223.0×109 /L,WBC 22.3× 109/L,L6.5%,N89.8%。血气分析pH 7.277,PCO 2 30.4mmmHg,PO 2 90.5mmHg, BE-11.6mmol/L,BEecf-11.7mmol/L,BB36.3mmol/L,HCO- 3 13.7mmol/L, TCO 2 4.7mmol/L。胸片(仰卧)示双肺纹理稍增多。问: 1.该患儿的临床诊断是什么? 2.主要护理诊断是什么? 3.护理要点是什么? 解析: 1.该患儿的临床诊断是新生儿肺炎。 2.主要护理诊断是: (1)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咳嗽反射功能不良及无力排痰有关 (2)气体交换受阻与肺部炎症有关 (3)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 3.护理要点是: (1)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 (2)合理用氧 (3)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并密切观察药物的作用。 (4)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发症,协同医师共同处理。 病案三: 患儿,男,1天。孕2产油国,孕39周,因B超示“胎盘钙化,瘢痕子宫”行剖腹产娩出,出生体重3kg,Apgar评分6分-9分-10分。羊水清,出生后青紫窒息,经清理呼吸道、人工呼吸、给氧后面色红润,四肢轻度发绀。出生后精神稍差,未开奶,未解胎便,小便无。体检:T36℃,R50次/分,P145次/分。精神差,足月儿貌,皮肤欠温暖,前囟平软,面色稍发绀。双肺呼吸音稍粗,心率145次/分,律齐,无杂音。腹软,肝右肋下1.0cm,脾未及。原始反射存在,四肢轻度发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