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教案设计

《江南》教案设计
《江南》教案设计

《江南》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在自读中感悟“田田”、“戏”及诗句意思,体会荷塘的美景和采莲的欢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感悟“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诗意,体会荷塘的美景和采莲的欢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1.课件出示江南风光组图。

教师介绍:看,绿树红花,小桥流水,河中碧波荡漾,小桥、绿树、房屋倒映在水中,岸边,小草青青,杨柳依依,到了夏天,满池盛开的荷花更是吸引了许多的游人,这就是我国有名的水乡——江南。

jiāng nán

2.板书:江南

3.有一位诗人,在游览江南后,非常喜欢这个地方,就写下一首诗,题目叫——江南。(课件出示题目)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首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在自读中感悟“田田”、“戏”及诗句意思,体会荷塘的美景和

小鱼戏莲的欢乐。

三、初读课文

1.诗人写了什么呢?(课文录音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不会的多读几遍。(2)读一读会认的字。

3.认读生字卡片。(齐读、开火车读)

4.指名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5.领读课文,齐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感悟诗意。

1.第一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1)第一行

导入:江南水乡,河流众多,许多人家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碧波荡漾的池塘,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美丽的荷花里面藏着莲蓬,莲蓬里结着一粒粒莲子。当花瓣谢了的时候,莲蓬长大了,莲子也成熟了,这时候,水乡姑娘就划着小船来采摘莲蓬了。江南,可真是一个采莲的好地方!指名朗读,正音,指导朗读。

(2)第二行

荷花又叫莲花,那么荷叶又叫——莲叶。(贴莲叶)

看看,池塘里的莲叶长得怎么样?(大、绿、多、美……)小朋友,看那满池的莲叶,像一把把撑开的小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谁也不甘落后,一片片探出小脑袋,争着向上长,那一颗颗滚动的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还闪闪发亮呢!谁能找到写莲叶的句子?听老师读这句话。指名读,评议。

(3)指导朗读第一句。

莲叶长得如此茂盛鲜亮,莲蓬又喜获丰收,采莲姑娘拨开莲叶,采摘那一个个成熟的莲蓬,这时她们的心情会怎么样?我们一起高兴地读读这句话,齐读第一句。

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边读边闭眼想像画面。2.第二、三句: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第三行

看到采莲姑娘这么开心,小鱼儿也来凑热闹了!(课件出示小鱼)看那一条条可爱的小鱼在莲叶间游来游去,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条小鱼,在这美丽的池塘中,你最想做什么?

你从哪个词看出小鱼在做游戏?认读:戏

(2)第四~七行

小鱼儿是怎么做游戏的呢?边演示边讲述:小鱼儿在莲叶间,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南面,一会儿溜到北面,它们在来莲叶间到处玩耍嬉戏。你觉得这时候小鱼儿怎么样?

(3)指导朗读第二句。

同桌互读,推荐朗读,喜欢的一起朗读,齐读。

3.朗读全文。

(1)导入:小朋友,让我们跟着采莲姑娘,划着小船,伴着优美的乐曲,去江南水乡走一走,看一看吧!

(2)教师配乐朗读。

(3)学生齐声朗诵。

(4)你会背这首诗吗?(学生背诵,指名检查背诵)

(5)你觉得江南是个怎样的地方?

(6)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可真美啊!(板书:美)

五、总结延伸

这么美的江南水乡,让我们的诗人流连忘返,时隔12年,还依然念念不忘,写出了千古绝唱----《忆江南》。

六、作业:画一幅《鱼儿戏莲》图。

教学反思: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江南水乡的美景被一一展现了!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体会到这种美,教学第一句时,我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我指导学生看图,引导: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的美,荷叶的绿,荷叶的大,荷叶的多,体会这么多又大又绿的荷叶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眼前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幅何田田的美景。在学生交流后,引导朗读,想象我们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把你看到的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并鼓励学生站起来,配上动作读。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也有一些不足,课文录音不清晰;歌曲《江南》放在后面会好一些。我会吸取经验教训,继续努力,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进步。

东苑学校徐艳霞

《江南》教学设计

《江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认识二会字、学会四会字:可,东,西。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12个生字。 2.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划分:2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教材 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去过江南吗?你去过江南的哪些地方自由谈话,分享快乐。) 2.过渡:人人都说江南美,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风光吧!(多媒体课件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学生观看。) 3.引导学生谈谈观后感。 预设: 生1:那儿的水很清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鱼儿。 生2:那儿的荷花粉红粉红的,特别漂亮。 生3:碧绿碧绿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美丽极了。 4.导入:是啊,江南水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曾经有一位诗人看到江南水乡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江南》。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学习“江”。 (1)导学:谁来说说这是几拼音节?怎么拼读? (2)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三拼音节,然后练习拼读,最后在班内展示拼读。

(3)导学: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这个字? (4)学生自由交流识记的好办法。 预设: 加一加:氵+工=江。 字谜:工人在水边——江。 换一换:“红”的部首换成“氵”就是江。 (5)在电视上或班级的点名册上认识“江”。 (6)导学:我们来看看这个字是怎么演变的。(课件出示“江”的汉字演变过程。) (7)课件演示书写过程,学生跟着课件演示书空。 (8)引导学生扩词并说一句话。(如,江水:我看过江水滚滚向前的样子。江边:小孩子最好不要在江边玩耍。) 2.学习“南”。 (1)提出自学要求:先读准字音,然后看清字形,再想一想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 (2)学生按要求一步一步地自学“南”。 (3)交流自学情况。重点交流识记方法。 三、借助媒体,初读感知 1.导学:下面让我们随着诗人到江南水乡的荷花池去走一走,看一看吧!(播放古诗范读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观看、倾听。) 2.导学: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贴图片。 3.导学:我们小朋友知道荷叶也叫莲叶,那么荷花也叫莲花。谁来做小老师把你知道的有关莲花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介绍? 4.学生自由介绍。 预设: 生1:我知道莲花在夏天开放。 生2:我昨天上网查过,莲花有好几种颜色,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3 江南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教学 要求1.会认“江、南、可、采、莲、鱼、东、西、北”9个生字,会写“可、东、西”3个生字,会写基本笔画“、”,认识偏旁“氵、艹”。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诗歌大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1.用不同方法识字。 2.体会荷塘的美景和采莲的快乐。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3 江jiānɡ南nán 江jiānɡ南nán可kě采cǎi①莲lián②, 莲lián叶yè何hé③田tián田tián④。[句导读:这句话写江南的水乡是采摘莲蓬的好地方。荷叶长得层层叠叠,茂盛鲜亮,多么可爱呀!] 鱼yú戏xì莲lián叶yè间jiān。 鱼yú戏xì莲lián叶yè东dōnɡ, 鱼yú戏xì莲lián叶yè西xī, 鱼yú戏xì莲lián叶yè南nán, 鱼yú戏xì莲lián叶yè北běi。[句导读:这两句话是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的情景。莲叶间的鱼儿,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又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南面,一会儿又滑到北面。五个“戏”字写出了鱼儿的快乐和自在,“东、西、南、北”写出了鱼儿在水间自由嬉戏、惹人喜爱的样子。] 字词导读? ①采:摘。 ②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中,地下茎叫藕(ǒu),种子叫莲子,都可以吃。也叫荷、芙蓉等。 ③何:在本课中表感叹、惊讶的语气,相当于“多么”的意思。 ④田田:形容莲叶茂盛(mào shènɡ)的样子。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 2.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在自读中感悟“江南”“采莲”的意思,体会荷塘的美景和采莲的快乐。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猜猜看,老师画的是什么?(简笔画,一条河) 2.你们知道我国的第一大河叫什么吗?(长江) 二创设情景,引出课文题目 1.出示生字卡片“江南”,谁来读读这个词? 2.你怎么记住这个词?你知道江南在哪儿吗? 3.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江南大部分地区是水乡。(出示照片)瞧,这是一条清清的小河,河上有一座弯弯的小桥,河里有各式各样的小船,河的两岸还有一座座古老的建筑。夏天,如果你乘船来这里,就会看到这样迷人的景色。 三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用笔圈出生字,把不懂的问题标记出来。 2.同桌互读,读准字音。 四检查汇报 1.指名读诗歌。 2.纠正读音,评议。 五入情入境,感悟诗句 1.学习第一句。 (1)演示“莲叶何田田”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能用完整的话说一说吗? (2)认一认“莲蓬”“莲子”这两个词。瞧,美丽的荷花里还藏着一个个莲蓬呢!莲蓬里结了一粒粒莲子。 (3)你能把刚才我们说的用书上的一句话说说吗?(第一句)集体读。 (4)你怎么理解“田田”?(多)夏天到了,那么多的荷叶,你挨着我,我挤着你,多美呀! (5)你怎么理解“采”?(用手摘就是采) 2.学习第二、三句。 (1)课件演示“采莲”“鱼戏叶间”的画面。多美的景色呀,快看,水中有什么? (2)小鱼在做什么?(小鱼游来游去好像在做游戏) (3)诗人用了五个“戏”字来描写鱼儿畅游,体会这样写的妙处。 (4)你感觉小鱼玩得怎样?(很开心) 3.学习生字“可”“东”“西”。 (1)你如何记住“江南可采莲”的“可”字? 第一笔为横,最后一笔为竖钩,里面半包着一个“口”,即为“可”,“可以”的“可”。 (2)“鱼戏莲叶东”的“东”如何记?你还在哪儿见过“东”? (3)“鱼戏莲叶西”的“西”如何记?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 4.读全诗,整体感悟。 (1)自由读,再一次感受江南的美。 (2)指名读,齐读。 六小结 《江南》这首古诗,写了江南水乡的人们采莲蓬的情景。我们在读的过程中,要体会这种意境,感受到采莲带来的快乐。

江南春教学设计

《江南春》教学设计 合肥市吴小郢小学王宏芬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了解古诗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 杜牧的《江南春》不仅仅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风景画,而且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表达出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作者通过莺歌燕舞、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招风等一系列意象展示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春景图: 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1. 、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杜牧及古诗相关的历史背景。2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情、课件播放春天风景图片,1 景。3名学生)请学生说。、(2—2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词语,我们也来读读吧。出示:春暖花开莺歌燕舞桃红柳绿草长莺飞春意盎然姹紫嫣红、生齐读。4、引出诗题: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天是一首歌,春天是一幅画,引3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千古名句。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杜牧的脚步,一步一景,去感受他笔下别样的江南美景。,学生齐读,从这个题目中知道什么?4、板书课题:江南春(生书空)5、解题:生:这首诗描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色。过渡:现在就让我们打开书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吧。二、初读感知,读出诗味1、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难读的字可以对照生字表,注上拼音)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教学设计例文.doc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教学设计 范文- 教材分析: 《望江南》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景物层出,情感起伏。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渔家傲》在这首词中反映的是作者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切感人。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与温庭筠的《望江南》格调截然不同。写此词后,苏轼曾写信给朋友说这首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简》),可见当时的作者已意识到词应有两种不同的风格,苏轼在他的一些词作中便是自觉地实践着自己的风格。 《武陵春》写于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

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者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五首词,这五首词作者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比较它们的风格差异,理解婉约与豪放两种不同的词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了解词的不同艺术和两大流派。 2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2、朗读与背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古诗《江南》教案(最新整理)

《江南》教案 霍邱县三流乡曹墩学校魏应胜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山水的美景,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习本课8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朗读、背诵课文,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投影录音小黑板。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句子,了解课文的意思。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习“江、南、鱼、叶”,能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1、看图导入 1、小朋友,大家喜欢学诗吗?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人写的诗,诗的题目是:江南(老师在田字格中板书课题,并注音。指名读,齐读课题。)学习“江、南”这两个字。谁能记住这两个字?写字的时候,你还有什么 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地方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分散了识字的难度。用学生互相提醒写字注意点的方式,把识记字形的任务交由学生自己完成,并受到了“我是小老师”的暗示,产生 学习汉字的自信心。) 2、在我国的长江以南,有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这里是中国有名的鱼米之乡。青青的小河从每家每户的门前屋后流过。一到夏天,那就更美了。你们瞧,(出示图)这儿就是美丽的江南。

多美的地方呀!这儿有什么?(鱼、荷花、采莲的姑娘)(荷花就是荷花、荷叶就是荷叶、姑娘采的是莲蓬) (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让他们做好阅读学习课文的准备。)2、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听准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 (在读的时候,我要求学生读一遍拼音,这一层次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获得对古诗初步的感知,主要目的在于扫清阅读障碍。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的生字。 4、指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 5、说说你最喜欢读那些句子? 6、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中写了江南的什么? 3、学习生字 1、老师把文中的生字挑出来,你们会读吗? 2、开火车读生字,去拼音读生字,听音找字。我的修改:检查重点词语的认读情况。出示:江南何田田(小)鱼(游)戏 3、说说你记住了哪个字? 4、指导书写:江鱼叶 (1)“江”是左右两部分,左边三点水,右边是个工。(组词语) (2)“叶”要注意右边的部分。(组词) (3)“鱼”上面是刀子头,田像鱼身,一像鱼尾。 5、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学习生字“可西”,指导书写。

【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3《江南》教案设计

3 江南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是一首采莲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隽永,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诵读儿歌、古诗时,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表演和观察读物中的图画等方式阅读。本课内容浅显,课文插图形象传神,意境高远,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使人读起来心情愉快,便于陶冶儿童的审美情操。 本着“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的原则,本教案设计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做到读诗字正腔圆,并能用儿童化的语言描绘情景,体会江南的景美物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发挥想象,充分表演,调动各种感官,进入古诗情境,对古诗进行理解和再创造;而后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制作荷叶、荷花、小鱼的头饰。 学生准备:1.预习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3.收集有关江南和荷花的图片或诗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江南在哪儿吗?你们去过江南吗?你们去过江南的哪些地方?(学生自由谈话,分享快乐) 2.过渡:人人都说江南美,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风光吧!(多媒体课件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学生观看。) 3.引导学生谈谈观后感。 4.导入:是啊,江南水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曾经有一位诗人看到江南水乡的美景写下了一首诗——《江南》。(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初步感受江南的美好,初步了解江南水乡景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借助媒体,初读感知 1.教师多媒体播放古诗,范读,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倾听老师的范读。 2.引导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教师相机展示图片。 3.讲解介绍:荷叶也叫莲叶,荷花也叫莲花。鼓励学生做小老师把自己知道的有关莲花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4.学生自由介绍对本课的预习情况。 (1)莲花在夏天开放。 (2)莲花有好几种颜色,有红的、白的、紫的…… (3)莲花可以结出莲蓬,莲蓬里面有许多莲子。 (4)《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写了江南的荷花。 5.感知内容。

《江南的冬景》公开课教案

《江南的冬景》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位,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交流探究,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3.学习对比修辞、避实就虚的写法,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1.交流探究,品味文本意境美。 2.体会郁达夫散文的特点。 教学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投影学习目标(见上) 二、导入新课与作者介绍: 1.导入新课 我们这个地方一年四季中,哪个季节最美?(学生答)作家郁达夫,他选择了大家难发现美 的季节——冬季,并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美,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江南的冬景》,这 节课就让我们借用大师的一双慧眼,去发现和感受江南冬天里的美景! 2.投影作者 三、检查预习情况 (一)朗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煮茗 (míng)蛰居 (zh é)曝背 (p ù) 亘古 (g èn)赭色 (zh ě) 乌桕 (ji )ù 丰腴 (y ú)正月( zhēng)槎桠 (ch á y ā) 泊船 (b ó)中间 (jiān)搁下 (g ē) 湖泊 (p ō)间或 (ji n)à搁不住 (g é) 月晕 (y ùn)剥削 (b ō)文件夹 (ji ā) 晕头转向 (y ūn)剥花生 (b āo)夹衣 (ji )á (二)浏览文本,整体感知 课前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现在再给大家 3 分钟时间快速浏览课文,回答 1、作者写了江南冬天的哪几个场景? 2、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 曝背谈天图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 总结:作者从五个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冬景,午后的温暖,蕴蓄生机的大地,雨中的迷蒙,雪中的情趣,等等,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 四、选点突破,局部赏析 针对上述五幅画面,学生对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这三幅画面进行详细地赏析,回答教师提出的具有思维梯度的一组问题—— 1、写了哪些景物 2、景物有何特点 3、作者感受如何 4、运用何种手法 (一 )午后郊游图赏析 1、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 暖的阳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 8、巩固练习: 默写会《渔家傲》《望江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温庭笔下思妇的无限惆怅,跟着范仲淹去领略了壮阔的边塞风光,今天,我们将追随苏轼出猎,和辛弃疾感受军旅生活,感悟李清照连船都承载不动的愁怨。

二、诵读课文(步骤同上节课) 二、结合注释理解字面义 三、介绍作者及词作的相关情况 四、自主合作探究(方法同上节课) 1、教师导学: 上节课,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面三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2、《江城子》问题组:

⑴苏词的上片好比是一幅太守出猎图。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 ⑵苏轼一贯主张加强防备,保卫边疆,本篇也反映了这种爱国思想。说说词作是如何表现的。 ⑶该词用了哪些典故? 2、《武陵春》问题组: ⑴在《武陵春》中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 ⑵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3、《破阵子》问题组:

⑴上片和下片各描写了什么内容? ⑵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北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4、诵读赏析: 在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学生饱含深情地诵读这三首词,并谈谈自己更欣赏哪一首词,理由是什么? 5、拓展练习: ⑴搜集古诗词中与酒有关的诗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⑵搜集古诗词中写愁的诗句,比较它们的不同点。 6、小结: 学生谈节本课学到及感悟到了什么? 7、巩固练习: 背诵、力争默写会五首词。 《词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目标3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江南教学设计

【中国小学语文教育学会一等奖教案】 《江南》教学设计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马凡美【教学目标】 1、通过朗声吟诵,把声音和字面意思结合,读懂诗歌的涵义,领悟诗歌的情感 2、了解汉乐府相和歌辞的形式,学习用这种形式演绎新时代的学堂乐歌 【教学重点】 体会吟诵的乐趣,渗透民族文化 【教学难点】 体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了解江南的含义(1分钟) 1、开门见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体诗,诗名是——《江南》 2、出示中国地图。 这是我们祖国的地图。哪位孩子知道江南在地图上哪个地方?(师补充讲解:在我们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江南指的是这片地方: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岸一带,这里地势低,土地肥沃,水资源非常丰富,历来是美丽富饶的水乡。) 二、出示江南美景,引出诗歌题目(2分钟) 1、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的《水乡歌》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节诗歌。 4、美读题目:一到夏秋季节,一个接一个的水乡荷塘里,茂盛的莲叶,晚开的莲花,空气中洋溢着莲蓬的清香。咱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两个字——江南。 5、让我们走进诗歌,去看看诗中的江南吧。 二、读诗(18) (一)朗读诗歌(3分钟) 1、请孩子们翻开书108页,自己读课文,用普通话朗读调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反馈。指名读,齐读。 3、出示注释,哪位孩子能对照注释,说说诗歌的意思呢? 4、明白了意思,咱们再读一读,读出停顿来。 (二)诵读诗歌(13-15分钟) 1、古诗是古人吟诵着创作的。学习古诗,自然要像古人一样诵读,才能理解诗中的真味。 2、出示标了音长的吟诵调 1)老师已经给每个字标出了音长,请孩子们按照音长吟诵一下,待会告诉大家,通过诵读,你发现了哪些吟诵规则?从诗中哪些地方发现的?(3分钟) 2)反馈、出示吟诵规则 3)请孩子们按规则吟诵规则再好好诵读一下,你一定会读得更符合诗歌韵律。 3、看到孩子们读得那么开心,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5分钟) 请你待会告诉大家,听了老师的诵读你的眼前好像出现了哪些画面呢?是从哪些诗句感受到的? 1)老师示范诵读 2)学生反馈: A相机指导意思: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3《江南》第一课时教案

一年级上册《3.江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胶州市九龙小学杨洋 教材简析: 《江南》是一首汉乐府诗,描写了采莲人采莲时所见的江南荷塘风光,反映了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全诗注音并配以插图,意在让学生借助拼音识字、朗读及课文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9个生字,认识新偏旁“三点水”和“草字头”。 2.学写汉字“可、东、西”,写好竖钩和竖弯2个笔画。 3.学习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背诵课文。 4.借助图文阅读,丰富对江南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借助风景图,初步了解江南。 1.师(略带神秘):同学们,快闭上眼睛,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欣赏那儿迷人的风景。 2.引导学生欣赏,江南景色秀丽,气候宜人,鱼虾鲜美,稻谷飘香,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江南水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曾经有一位诗人看到江南水乡的美景情不自禁的写下了一首诗——《江南》。揭示课题。出示地图,了解长江及江南的大体位置。 认读“江南”这个词语,拼读,去拼音读。 3.认识生字“江”,给江找朋友,“江”的左半部分叫“三点水”。你还认识哪些“三点水”的字?(有三点水的字大多和水有关。) 4.聚焦方位词东南西北。 认读“南”,问学生在哪里见过,知道南指的是方向。你还知道哪些方向? 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这些字? 把东南西北四个字分别填入以下句子中。 (1)太阳从边升起,边落下。

(2)海南岛在祖国的方,东北在祖国的方。 小结: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 二、初读诗歌,指导停顿 1.师:江南风光如此美,你瞧,水乡姑娘划着小船采莲来咯!听 配乐示范朗读,感受《江南》,它和刚学过的《小小的船》都是诗歌。 《江南》是一首古诗。汉朝时,一个专门的机构搜集整理的诗歌合集,简称“汉乐府诗”。 2.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3.分句试读,指导停顿。 (1)这首诗一共有几句话? (2)分句读准,纠音,要求把字的韵母读饱满。你们发现哪 些地方要停顿?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停顿不是断开,停顿的地方前一个字略微拖长,气息相连。这样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4.自由读课文,注意停顿,初步感受古诗朗读的韵味。 (逗号处停顿短些,句号处停顿稍长。) 同学们通过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了鱼儿在荷叶间欢快嬉戏的情景。 三、再读诗歌,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诗歌,动动小手将课文中要求会写的生字和会认的生字画出来。 看图学字 借助图片认识“莲”,介绍莲,了解莲叶、莲花、莲子。 (教学新偏旁草字头,草字头的字一般和植物有关。) 认识生字“采”,了解“采”字从古体字到今体字的演变过程,做一做“采”的动作,指导上面的爪字头表示“手”的意思。(表示用手来采摘有价值的东西) 理解“采莲”。采莲指采摘莲蓬,收获莲子。 看到莲子丰收,人们的心情怎么样?读出诗句中包含的喜悦之情。

《江南》优秀教学设计

《江南》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三点水和草字头。 3、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在自读中感悟“田田”、“戏”及诗句意思,体会荷塘的美景和采莲的欢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感悟“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诗意,体会荷塘的美景和采莲的欢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莲叶、莲蓬、小鱼图片。 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看图揭题 1、教师配乐出示江南图片。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旅游。你们想不想去? 生:想。 边播放音乐边出示图片 师:好,那我们出发吧,我们乘着小船,在小河里行驶着,看,绿树红花,小桥流水,古桥、绿树和房屋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岸边小草青青,杨柳依依,尤其到了夏天,满池盛开的荷花更是吸引了许多的游人,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水乡——江南。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一首古诗——江南。 教师板书江南,带学生读两遍。 师:江南是我国长江以南的地方,是风景优美的鱼米之乡。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教师配乐朗诵《江南》 师:同学们,你们听老师朗诵一下《江南》,看看《江南》这首诗是不是跟江南的景一样的美。 2、学生自读,点名朗读,教师正音。 3、识记生字 师:同学们,你们在读诗的过程中,是不是遇到了许多陌生的字宝宝? 生:是。 师:那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跟他们交个朋友吧。 ①利用偏旁识记生字“江”和“莲” 请同学观察江的偏旁,教师总结:江是三点水,表示与水有关,江河湖海都有三点水。 出示图片长江。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 生:长江。 师:长江里有—— 生:江水。 带读长江,江水。 相同方法识记生字“莲”,草字头。 ②看图彩字法,识记生字“采”“鱼”

一年级上册语文3.《江南》【教案】

3江南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字形、看图片、动作演示、展示汉字演变等方法,识记“江、南、可”等9个生字,认识新偏旁“三点水”和“草字头”。 2.正确书写“可、东、西”三个生字,学会写新笔画“竖钩”和“竖弯”。 3.借助生动的画面,通过自读、齐读、小组读、同桌合作读、表演读等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采莲人的欢快之情,体会江南的景色之美。 教学重难点: 1.正确书写“可、东、西”三个生字,学会写新笔画“竖钩”和“竖弯”。 2.借助生动的画面,通过自读、齐读、小组读、同桌合作读、表演读等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采莲人的欢快之情,体会江南的景色之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多媒体显示江南夏季的荷塘人们采莲和水中鱼儿戏游的情景。(学生一边看画面、听音乐,一边想象)小朋友,看了刚才屏幕上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觉得这个地方美吗?想知道那是什么地

方吗?想不想到那里去游玩呢?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那里去游玩一番吧!板书课题。学生借助拼音齐读课题两遍。 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江、南”:重点认识新偏旁“三点水”,带三点水的字一般都与水有关,比如:江河湖海。指导“南”字读音。观看地图,知道江南的位置。江南就是我国的长江以南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地轻声读课文。要求:先读读拼音,再看看下面的字,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特别要读准生字的音。 2.数一数,课文共有几行,是由几句话组成的。(7行,三句话) 3.检查自读情况。问: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抽几个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用圆圈画出生字,教师抽查。 4.教师范读、领读。注意停顿,用停顿符号“/”画出来。 (二)、学习生字 1. 指名分句朗读。 2.学生拿出生字卡自读,教师相机正音。 注意“江”、“间”的读音一个是后鼻音,一个是前鼻音。“采”的读音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可”和“何”韵母相同,“叶”和“鱼”的读音是自成音节。 3.检查识字情况。先打乱顺序认读生字,师出示生字卡,抽读,开火车读,齐读;再朗读包含这些生字的句子。

2017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江南》优秀教学设计

《江南》 教材分析 《江南》这首诗选自《汉乐府》,描写了江南水乡人文采莲的情景。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课文的插图,形象地展现了荷花图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古诗。本课的识字教学力求在优美的语境中进行,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识记字词,朗读方面,力求通过鲜明的插图,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想读、愿读、会读的氛围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江、南”等8个生字,会写“可、东、西”3个生字,认识部首“氵、、艹”,学习新笔画“亅、”。 【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8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识部首“氵、、艹”,学习新笔画“亅、”。 【教学难点】 感悟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江南水乡采莲图,学生欣赏后说感受。 导语:瞧,亭亭玉立的荷花开放在茂盛鲜亮的荷叶间,鱼儿在湖水中欢快地游玩,采莲人正划着小船采摘莲子。这是一幅多么美的江南图景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江南》。 3.引导学生结合板书认识“氵”这一偏旁。 4.学生学习“江”和“南”的读音。 5.组织学生齐读课题。 6.引导学生学习贴在图旁的生字词。 (1)学生自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认识草字头) (2)看图说说:莲叶间指的是什么地方?采莲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欣赏了美丽的江南水乡图,让我们来读一读描写这幅美景的古诗,看看自己能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停下来,借助拼音多读几次,再往下读;把要求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画出来,多读几遍,不会的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词五首》教学设计

《词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目标3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教学任务:《望江南》、《武陵春》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望江南》

1、解题 “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 2、作者及背景 温庭筠(wēnyún)晚唐诗人、词人。他精通音律,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 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情。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梳洗独倚江楼→希望 望过尽千帆斜晖、水→失望情 肠断→绝望 5、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提问:结合词中个别词,说说你的理解。 要点:“梳洗罢”表明她精心打扮,心中充满希望。

“独”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皆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斜晖”一句暗喻那望穿秋水的眼神。 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三、学习《武陵春》 1、解题 武陵春,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

《江南》教学设计

《江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一年级上册《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前两行写了江南水乡的美,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了鱼儿在莲叶间游水嬉戏的情景。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读起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 学生分析 本课是课文第12课,学生已能独立用拼音来读课文。但是,作为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他们的知识基础都相对缺乏,对于古诗的韵律及古诗描述的意境不能很好的体会,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在学习方式上,自主性差、探究能力有限,合作交流意识也不明显。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知识问题简单化、生活化,把抽象词语形象化、生动化,在学习中创设一个良好的学古诗的意境,把诗句读“活”,把课堂变“活”。 设计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具体、可供想象的学习背景,使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课文内容形成相似的和谐的震动,让学生主动感知体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基于对学生的热爱、责任和信心,本着“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

的原则,我初步拟订了如下设计思路: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做到读书字正腔圆;用儿童化的语言描绘情景,多媒体课件再现情景,体会江南的景美物丰,;用朗读感悟诗意,用歌声抒发对江南的热爱之情,调动学生的美感情绪;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丰富想象,充分表演,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入古诗 境,使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创造的空间;而后鼓励学生把自己所学知识带回家,跟家里人分享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能在读中感悟“田田”、“戏”、“间”及诗句意思,体会河塘的美景、采莲的欢乐和游鱼自由、欢快的场面;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丰富古诗的积累; 3、尝试采用自主、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如下合作意识:能与他人共同讨论,注意倾听他人意见,并能做出反应。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诗意,理解“田田”“间”“戏”,体会采莲的欢乐和游鱼的自由、欢快,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的效果。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3.江南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3.江南教案 本文是关于3.江南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 1、会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姿势规范。正确认读9个生字。 2、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观察图画和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 教学重点:识写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1、课文的录音磁带 2、写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等词句的小黑板。 3、11张生字卡片 4、有条件的制作课件 5、与诗歌内容和谐一致的古筝曲磁带。 6、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课前贴在教室的相应位置) 学生:收集荷花、荷叶的图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教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大家喜欢学诗吗?我们上次学习了《一去二三里》这首写小村庄的古诗。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代人写的诗,诗的题目是《江南》。 2、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课题:江南。 (1)指名读课题 学习“江、南”这两个字。谁能记住这两个字?写字的时候,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地方吗?

(2)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地方,那里可是个美丽的地方,请大家看! (出示图画,播放音乐。)这么美丽的地方,课文怎么写的呢? 二、采用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朗读。 2、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3、指名读,集体正音,齐读。 4、听到同学们的读书声这么好听,诗歌里的生字娃娃高兴地跑出来了,咱们跟他们打个招呼吧! jiānɡkěyèyúxī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江、可、叶、鱼、西 cǎiliánhéxìjián 采、莲、何、戏、间 (2)指名认读,正音,齐读。 (3)学生说说自己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在哪见过它们? (4)引导:同学们读得真好,记字的方法也不少,有的同学很会在生活中学习知识,现在就特别聪明能干!现在生字娃娃又高兴地跑回诗歌里去了。已经能够认识它们了,相信大家这次会把整首诗读得更正确,更熟练了。你愿意读给同桌听听吗?然后同桌互相说说读得怎么样? 5、请几位学生个别读课文,其他同学做评委,评出“最佳播音员”。 三、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1、过渡:你们听,快乐的小姑娘一边采莲一边还在背诗呢!放配乐录音示课件,请学生看画面,听录音。 2、请小朋友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有几句话。把你喜欢的那句话多读几遍。(出示全文)(两句话) 3、喜欢读哪句话?还有谁也喜欢这句话,再来读读。 (学生看图)师:江南是个好地方,到处长满了荷花、莲叶。你们瞧!莲叶们谁也不甘示弱,一片一片地从水中探出小脑袋,争着向上长,去享受那温暖的阳光。它们呀,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好热闹呀!多美的莲叶呀,“莲叶何田田”就是讲它们很多的样子。瞧!那边还有几个划着小船,赶来采莲的小姑娘呢,她

《江南》教学设计

《江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江、南、莲、采、东、西、南、北、鱼等9个生字,认识偏旁艹和氵,读准前后鼻音,会写可、西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诗歌的停顿。 3.初步感受江南水乡的美。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江、南、莲、采、东、西、南、北、鱼等9个生字,认识偏旁艹和氵,读准前后鼻音,会写可、西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诗歌的停顿。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古诗,感受江南水乡的美。。 【课前谈话】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江南在哪吗?(江南啊就是指长江以南地区,咱们浙江省就属于江南)。其实呀我们生活的地方浦江就属于江南。 你都去过江南的哪些美的地方?看到过哪些美景呢? 哇,你们去过江南的这么多地方呀!老师也去过这些地方,我把它带来了,你们看看。(视频) 你觉得我们江南怎么样?(很美)是啊,江南多么美呀,难怪许多古代的诗人都喜欢写诗来赞美咱们江南的美景。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与江南有关的诗歌,题目就叫——江南(板书)。可以上课了吗?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导入 一、导入新课 1.读正确江南 一起读读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歌(生齐读:江南)。江南这两个字是我们本课的生字,谁来读一读。 谁也能像他一样,响亮、正确地读一读。

我们一起读。 2.认识三点水 江字里面有我们今天要新学的偏旁——三点水(出示卡)你知道为什么江字是三点水呢?是呀,江和水有关,所以它的偏旁是三点水。你能给江找找朋友,组组词吗? 板块二整体感知,随文识字 1.自由大声读,读准字音 读准了题目,我们赶紧随着诗人到江南水乡的荷花池去走一走,看一看吧!请小朋友打开课文,捧起语文书,自己大声地读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圈一圈,开始吧。(生读课文。) 2.同桌互读 师:一年级小朋友还有一样本领很重要,要学会同桌互相读,就是同桌两个小朋友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如果同桌读对了,你表扬表扬他,如果读错了就帮帮他。同桌开始读吧。 3.随机识字认识“莲” (1)读准莲 师:刚才小朋友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过了诗,读着诗你看到了什么呢? 师:荷叶是吗?(贴画)荷叶还有一个名字叫莲(出示字卡),这是我们今天要认的生字,请你读一读。(读准了三拼音,为你点赞!) 你读,你读,你读。 (2)学习草字头 读准了莲字,你再看莲子里面有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二个新偏旁——草字头。(出示:卡) (3)给莲找朋友 师:你能给莲找找朋友吗?莲花(贴画)——莲花谢了之后结成的果实叫什么?——莲蓬(贴画)——你知道莲蓬结的果实叫什么?(词卡:莲子) 4.字理识字“采”

教学设计望江南梳洗罢人教

《词五首》郭老师阜阳市◆教材分析 《词五首》五首词:温庭筠《望江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武陵春》和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本是按词作者生活年代的先后排列几首选词的顺序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赏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背诵五首词。 【教学难点】. 1.作品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赏析能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1. 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2.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 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3. 教学过程◆一、教学重点。学习《望江南》、《武陵春》1.朗读与背诵。培养学生朗读赏析能力。2.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二、导入新课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几首词,体会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三、学习《望江南》“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1.解题 。(学生说,师补充)2.作者及背景 )晚唐诗人、词人。他精通音律,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其词多y 温庭筠(ún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称为“花间派”。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在清晨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情。文章大意: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她在楼上凭栏眺望,梳洗完毕后,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5.结合词中个别词,说说你的理解。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要点:“梳洗罢”表明她精心打扮,心中充满希望。“独”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皆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斜晖”一句暗喻那望穿秋水的眼神。 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三、学习《武陵春》 1.解题。 武陵春,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5.思考。 本文是如何写愁的?“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提示:通过典型细节来抒情。如“欲语泪先流”。“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 学生说的言之有理即可。 四、教学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