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季度不良事件分析报告

2018年一季度不良事件分析报告
2018年一季度不良事件分析报告

2018年第一季度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总结分析

一.总体情况:

2018年一季度全院共上报不良事件100件,奖励上报金额2430元(因未按时限上报免于奖励的共21件,RCA分析1次按100元/件奖励上报科室)。其中护理类32件、药学类32件、设备耗材类10件、医疗类8件、输血类6件、医技类8件、院感类4件、后勤安保类3件、医患关系类3件。

医技类2件。已确定事件分级:Ⅰ级2件、Ⅱ级事件1件、Ⅲ级事件73件、Ⅳ事件19件。上报例数科室排名前三位是呼吸科、老年科各9件、消化内科7件、输血科、神内二、普外一、耳鼻喉科各5件。各科室上报率(床位/上报例数)排名前三的是重症医学科40%、耳鼻喉科、妇科20%、呼吸内科%。不良事件RCA分析三例分别是输血、医疗、护理。

不良事件上报分类首次药学、护理类共同排在第一位,特别是药学同比上升%,上报科室由上月的3个科室增加到17个科室,多为主管医生上报。其中用药错误2件,一是护士静点液体时未核对患者信息张冠李戴;二是摆药机口服摆药有一袋药摆药错误,护士未核对出来,但上述两件不良事件均未给患者造成后果,均是责任护士上报。其他是药物不良反应,排名第一的是注射用莫西沙星4例占比%,上报科室3个,均发生在静脉输注过程中,上报症状描述多为静脉刺激但也有1例患者用药后出现幻视的中枢症状。另1例患者在输注三维B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严重不良反应抢救时间约40分钟,后药学部虽未认定与输注药物有直接因果关系,但较为严重的过敏反应较为少见。此次评审的药学专家对我院2017年多起、较集中的中药不良反应药学部分析欠缺也给予督导意见。药学不良事件的上报率提升明显,但根因分析和整改措施实施相对滞后。

2018年一季度不良事件分类同期对比

事件类别本期同期同比增长

药学类3218%

护理类3250%

设备耗材类1011%

医疗类813%

输血类617%

院感类42%

后勤安保类35%

医患关系类31%

医技类25%

2018年一季度上报例数同期对比2018年一季度处理时长同期对比

从不良事件上报例数一季度的三月份上报较少较同期下降%,但从一季度各部门对上报事件的处理时长却有大幅下降较同期下降%,分析与评审时各部门对不良事件的上报、处理,无论从上报人或是科室或部门负责人都有顾虑,所以较去年同期变化较大。但一季度纠纷办的6件投诉事件中2件临床科室均同时上报不良事件较以前有较大改进。各环节的平均处理时长是天,为自上报以来最短,与质控办多次强调各部门就不良事件的关注及处理时长有关。

2018年一季度设备耗材类不良事件统计

在不良事件上报率逐步提升的基础上,设备、耗材类事件也在持续增长,但将设备、耗材类事件进行分类对比发现,设备类较耗材类事件上报差距较大,2017年仅占14%,2018年一季度上报的所有事件均为耗材类,上报人员上至主管院长下至普通护士,上报科室内外妇儿均有涉及。而设备类,特别是资源紧张的大型设备运行故障却没有一次上报。如:统计MRI、CR等设备运行故障2017年共计8次,平均维修时长天,按每台日工作量统计43人次计算,无论是

对门诊或是住院均有较大影响。在评审时对我院医技科室医生进行访谈,对设备运行故障应上报不良事件回答未体现,对设备类不良事件设备处分析内容不够全面,说明院科两级对此类不良事件的上报敏感度及分析整改能力均不合格。对此问题在评审反馈会上对我院特别提出整改要求。

2018年一季度护理类不良事件构成图

上图所示2018年一季度护理类不良事件中管路滑脱发生占比%,同比增长%;跌倒坠床发生率25%,同比下降%;将其他护理不良事件再做结构分析发现,除1例因患者病房自缢的非计划死亡事件外,护理操作类占比45%,标本错误占比22%,其中护理操作类的不良事件多为静脉输液时操作不规范所致。护理静疗是护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对于此类事件的细化分层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日常静疗的问题所在,核查、沟通或是方式选择错误等负性事件的统计都可为护理部静疗小组的管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其作用应等同与对跌倒、坠床、脱管等不良事件。

标本错误应归属医技类不良事件,对为患者身份核查、交接、采血量不足或是采血方式有误等,此类事件医技科室也曾多次上报,应汇同后统一分析。

医疗类非计划再次手术2018年一季度发生4件分别是骨外一2件、普外二1件、泌尿外1件。均未上报不良事件。非计划手术术前上报职能部门各临床科室已遵照执行,但术后做为不良事件再次上报并要求职能科室及临床科室进行根因分析更为重要,再次手术时是否有完善的术前讨论、手术方案、处理预案、及医患沟通、告知等统统需要职能部门监管,同时也需要院科两级将此作为质控重点。《非计划手术上报》是事前的审核程序,但不良事件上报是事后职能部门的追查和督导是评价、授权、多部门讨论等内容的主要依据,评审时应如此,评审后更该如此管理。

二.季度实施现况分析和下一步推动计划

1.现况运行问题

1)不良事件上报的分类及分层仍有监管交叉和盲区,用药错误往往涉及“听似、看似”或

医护沟通及各各工作环节的交接问题,此类不良事件护士上报较多,但药学部、医管介入较少,不利于系统改进。

2)医管处在处理“非计划再次手术”的不良事件时对外科手术专科知识相对匮乏,督导及追查效能不足。此类不良事件也同样涉及围手术期护理与观察、用药及输血类相关问题。评审后各部门协作能力明显不足。

3)评审后职能科室监管相对松懈,临床科室对不良事件的敏感度及上报意识都不及评审前,许多隐患甚至已升级为纠纷的事件科室仍漏报甚至瞒报。

2.下一步改进计划

1)为保持各部门对不良事件上报及管理的工作能动性,质控办将在评审后对不良事件的培训重点放在案例分析RCA等管理工具的使用上。并将此内容与科教处、人事处、护理部、医管处等职能部门联系,逐步纳入常态化的院级培训必修课内容。

2)对于职能部门对不良事件的监管质控办将在质控多部门联席会上进行点评和要求,无论是RCA案例分析还是多部门协作管理及上报流程的再优化都将在现有管理水平上提升完善。不容许有评审后消极应付的现象发生。

3)继续完善上报系统表单设计,通过“指标分析”提取不良事件相关内容,为职能部门监管漏报提供依据。

质控办

2018年第二季度不良事件总结分析

2018 年第二季度不良事件总结分析 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保障患者安全,按照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细则(2012年版)》要求,我院制定了非处罚性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鼓励医护人员主动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现将2018 年第二季度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分析,以利于消除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1、2018 年第二季度共计上报32 例不良事件。其中护理不良事件为15 例,占所有不良事件的47%;设备不良事件2例,占6%;医疗不良事件12例,占38%;药事不良事件3例,占9%。 2、上报科别统计:内科5 例、外科3 例、妇科、中西医结合科8例、耳鼻喉科1例、门诊1 例、检验科2 例、口腔科1 例、手术室4 例、放射科1 例、供应室1 例。 3、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类型(2018 年第一季度):治疗查对事件2 例、其他事件3 例、导管操作事件 1 例、医疗技术检查事件 1 例、诊疗记录事件 2 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1 例、基础护理事件1例、医疗处置事件 1 例。 4、护理不良事件类型占比。 分析: 1、调查发现上报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均未造成严重不良后果。针对出现的问题对相关科室都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及整改要求,并要求科室积极进行处理。对科室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 2、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占第二季度总不良事件的47%,其中查对事件、跌倒事件、执业暴 露事件问题较突出。护理部针对此类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采取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3、本季度医疗和护理在查对不良事件上出现问题较多。医务科拟联合护理部等职能部门在平时督导检查中加强对查对制度的督查力度。 4、本季度上报的12 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中,出现问题类型最多的为其他事件、治疗查对事件、诊疗记录事件。以超声科的治疗查对事件为代表作根因分析: 具体问题: ①患者做心电图检查时将患者性别“男”误写成“女”,病人发现后告知医师,医师技术 更换报告 ②外科医师发现超声科将报告部位的“左”“右”写反。 ③放射科医师将患者刘x与患者蒋XX的DR片装反。 本季度超声科出现查对事件为 2 例, 2018年第一季度为3 例: ①患者行坐骨结节囊肿超声检查后,超声科医师出具的报告将患者检查部位表示“左、右”写反。 ②检查医师床旁C超定位后出具报告,误将另一患者身份信息录入,导致信息错误。 ③患者住院后在超声科检查完毕,在发给患者的报告中未在报告中记录“心包积液”,检查医生发现后及时修正报告并更换报告单,但未追回错误报告单,导致病历内出现两份“心脏彩超检查报告单”。 查找原因: 1、2018年第一季度时,医务科调查发现超声科上午病人过多,很多时候科室内部中午都需要加班以出检查报告。并且这种情况下,等待过多的患者容易产生不满、激惹心态。一定程度上对医务人员的工作状态也会造成影响。于是医务科组织超声科、临床科室在2018年 3 月中旬进行了沟通协调,调整成住院患者非手术、非急诊情况下不在上午安排检查。一定 程度上减轻了超声科检查负担。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析报告

2016年度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析报告 XXXXXX人民医院质控科 随着人们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保障医疗安全,进一步明确以“病人安全”为导向,自从2014年我院制定了非处罚性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工作流程》以来,各科室严格监控和管理,按规定及时、主动上报,2016年度各科室上报不良事件及药品不良反应312例,未发生重大安全事件。现将各科室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分析,以利于消除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及纠纷,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一、2016年度不良事件数据汇总 1.1-12月上报例数:图1

2.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科室分布:图2 3.不良事件分类:

4.2016年与2015年不良事件对比,见图4 图42016年与2015年各类不良事件对比

4.各类不良事件1-12月趋势,见图5 图5—2016年1-12月趋势图5.不良事件发生场所,见图6

二、2016年各类不良事件汇总分析 (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1.医疗不良事件分类: 图7—-医疗不良事件分类柏拉图2.医疗不良事件分级:

3.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小结: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中,由医生上报7例,护士上报19例。绝大多数属于Ⅳ级事件,占73%,主要是医嘱事件,Ⅲ级事件占27%,主要有医疗处置事件、用药错误等。 医嘱事件16例,其中录错药物数量5例、录错药物剂量4例、漏录电脑4例、录错患者3 例;医疗处置事件4例,包括胸腔闭式引流操作2例,导尿操作2例;用药错误2例,包括用 法错误、提前用药各1例;跌倒事件2例,均为脑血管疾病患者夜间坠床;意外事件1例,为 住院处录入身份信息错误;输液反应1例。 (二)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1.护理不良事件分类: 2.护理不良事件分级

2019年第一季度不良事件总结分析

2019年第一季度不良事件 总结分析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2019年第一季度不良事件总结分析 2019年第一季度全院上报不良事件及药品不良反应共171例,未发生重大安全事件。 一、2019年第一季度不良事件数据汇总 与 2018年第一季度同期相比:图1 例数 年度 1月 2月 3月 共计 2018年 13 12 32 57 2019年 61 45 65 171 二、2019年第一季度不良事件上报汇总: (一)根据上报类型汇总:图2 (二)按 上报科 室统计:图3 事件类型 药物相关事件 医疗医技事件 护理不良事件 医疗器械事件 职业暴露事件 行政后勤事件 共计 上报例数 58 46 33 23 9 2 171

从如上情况看,连续三个月有80%的科室上报不良事件,仍有20%的科室没有上报一份不良事件,尤其是部分医技科室,至今未上报一例。就是有些已经上报的科室,存在完任务现象,甚至个别科室存在造假行为。部分科室对不良事件上报重视程度不够,或者说对不良事件上报的意识不强,发生医患纠纷或出现责任心导致的严重后果都未认为是不良事件。 本季度对不良事件上报较好的科室有:彩超室、呼吸内科、产一科、神经内科一病区、肾内科、眼科、儿科三病区、普外科一病区、骨科二病区、康复医学科、泌尿外科、神经内科二病区、重症监护室、急诊科。 三、各类不良事件汇总分析: (一)医疗医技不良事件 2019年第一季度医务科共追踪调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40例。多为Ⅲ、Ⅵ级事件,分别为26例和8例,有6例属Ⅱ级事件(见下图)。

2018年第二季度不良事件总结分析

2018年第二季度不良事件总结分析 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保障患者安全,按照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 准细则(2012年版)》要求,我院制定了非处罚性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 鼓励医护人员主动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现将2018年第二季度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 分析,以利于消除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1、2018年第二季度共计上报32例不良事件。其中护理不良事件为15例,占所有不良事 件的47% 设备不良事件2例,占6%医疗不良事件12例,占38%药事不良事件3例,占 9% 2018年第二季度各上报部门不良事件占比图 医务科 38% 护理部 药剂科 设备 科47% 2、上报科别统计:内科5例、外科3例、妇科、中西医结合科8例、耳鼻喉科1例、门 诊1例、检验科2例、口腔科1例、手术室4例、放射科1例、供应室1例。 2018年第二季度不良事件科室上报情况

987 65432 1111

3、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类型(2018年第一季度):治疗查对事件 2例、其他事件3 -1-

例、导管操作事件1例、医疗技术检查事件 1例、诊疗记录事件 2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例、基础护理事件1例、医疗处置事件1例。 2018年第一季度医疗不良事件类型占比图 分析: 1、调查发现上报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均未造成严重不良后果。针对出现的问题对相关科 室都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及整改要求,并要求科室积极进行处理。对科室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 总结。 4、护理不良事件类型占比。 治疗查对事件 其他事件 导管操作事 医疗技术检查事件 诊疗记录事件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基础护理事件 医疗处置事件 2018年第二季度护理不良事件类型占比图 13% 跌倒 7% 职业暴露 查对错误 管路滑脱 其他皮肤损伤 静脉输液意 外20% 仪器设备故障 25% 17% 8%9% 13% 20% ^20%

不良事件分析报告制度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作者:————————————————————————————————日期:

为持续提高我院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中国医院协会提出的患者安全目标和《二级医院评价标准和细则》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 医疗不良事件的定义 医疗不良事件是指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所造成患者可能的人身损害,包括诊疗的失误及相关的设施、设备引起的损害等。 二、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程序、处理流程: 各科室或个人具名或匿名报告不良事件 职能科室(医务、护理、院办公室、设备、后勤中心) 当发生不良事件后,当事人或知情人应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填写《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表》,报送职能科室,一般不良事件要求24h 内报告,事件重大、情况紧急者应立即口头汇报,事后补填《报告表》;报告人不愿具名或匿名的,可在医院网站上下载电子版《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表》,填写完成后发送到医教科邮箱。 职能科室接到报告后立即调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管理等各个环节并制定改进措施。针对科室报告的不良事件,医教科每个月组织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会议分析,每季度公布分析处理结果,并跟踪处理及改进意见的落实情况,落实情况列入每个月科室考核和年终的科室考评内容。 三、医疗不良事件分类 (一)按医疗不良事件发生后对病人或家属的影响程度,从小到大分为6类: 一般事件(提出处理意见) 重大事件 分管院长 组织相关委员会讨论提出实施意见 院长

潜在不良事件:由于不经意或是及时的介入行为,而使原本可能导致的不良事件或情况并未真正发生在病人身上。 无伤害:事件发生在病人身上,但是没有造成任何的伤害。 轻度伤害:事件虽然造成伤害,但不需或仅需稍微的处理或观察, 如捏伤、擦伤、皮肤小撕裂伤。或者需额外的探视、评估或观察,但仅 需要简单的处理,如缝合、夹板固定、冰敷、抽血检查、包扎或止血治 疗。 中度伤害:除需要额外的探视、评估或观察外,还需住院、延长住 院时间或会诊等特别处理。 重度伤害:造成病人永久功能障碍或永久残疾。 极重度伤害:造成患者死亡的。 (二)按照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过错的大小,分为一般和重大医 疗不良事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一般医疗不良事件: 1.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按技术操作规程进行诊疗护理, 但由于诊断、治疗、护理水平有限等原因过失而造成或未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件。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按技术操作规程进行诊疗护理, 但因实验检查器械或设备原因过失而造成或未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件。 3.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按技术操作规程进行诊疗护理, 但因在诊疗或操作过程中,未能预见或预见不够等原因过失而造成或未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件。 4.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按技术操作规程进行诊疗护理,但因在诊疗或操作过程中,未能尽到足够的注意义务而造成或未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件。5.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未能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使医疗信息沟通过程或沟通信息失真导致的不良事件。 6.设施存在缺陷,未能尽到足够的安全义务导致的不良事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重大医疗不良事件: 1.擅离职守或对急、危重病人借故推诿拖延,贻误诊治和抢救时机;

2020年患者跌倒不良事件

作者:旧在几 作品编号:2254487796631145587263GF24000022 时间:2020.12.13 患者跌倒不良事件 一、跌倒时间:2014年11月5日14:30 二、地点:内三科9号病房 三、事件发生经过:患者:符莲花,性别:女,年龄:39岁,诊断:低钾血症。 患者因全身乏力3天,于10:00轮椅入科,入科时患者意识呈清醒状态,聋哑病人,入院时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内,Bp110/62mmHg p92次/分R 20次/分T36.0℃跌倒评分18分,压疮评分14分,ADL评分55分,予上左边床栏,宣教入院知识和防跌倒,并于床头放防跌倒警示牌,并嘱咐患者家属陪护。 11月5日14:30 时,我(万智伦)在29床病人(林玉磷)床边换针水,听到9号病房传来呼叫声“护士有人跌倒了”,当我和学生媛颖同学跑到病房时,看见患者已经跌掉躺在地板上,同时罗秋红主管护师也来到病房帮忙,我们一起把患者扶到病床上,并叫罗秋红主管护师告知值班的李珍医生查体并电话告知护士长,我便给患者测生命体征,Bp128/62mmHg p 80次/分R 20次/分T36.3℃,全身查体无异常,无外伤。从新给患者评估跌倒评分为28分,压疮评分14分,ADL评分55分,又再次给患者右边上床栏,当时患者家属不在病房,予通过电话联系患者家属回病房后,再次给病号家属宣教,家属表示理解和配合,当时患者血钾浓度1.3mmol/L 遵医嘱予氯化钾缓释片1000mg口服,氯化钾20mL 加温开水一日三次口服,并密切观察病情。 四、根本原因: 针对以上事件分析: 1、对患者家属的安全宣教不到位,未能引起患者和家属对预防跌倒的重视,为患者提 供预防跌倒措施,未得到落实,巡视病房不够,不能及时协助患者。 2、患者低钾血症,是跌倒高危病人,主要与其疾病有关,患者是聋哑病人,沟通困难, 对疾病的缺乏,不愿麻烦护士和家属,本组情况案例为患者独自一人活动时发生。 五、预防措施: 1、护理人员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对新入院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对跌倒高风险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交代注意事项和预防措施,悬挂“防跌倒”警示牌,做好用药指导,特别是当患者服用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抑郁、降血压以及任何影响人体平衡的药物时[2],为站立不稳和步行缓慢的患者提供拐杖或助行器等辅助工具;对安全宣教和预防措施落实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落实基础护理,加强巡视。 2、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安全监管,及时发现病区基础设施、环境和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为患者提供安全的住院环境;制定相关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培训、考核护理人员对安全防范措施的掌握情况;对已发生的不良事件及时分析原因,制定并落实整改措

一例跌倒病人案例分析

一例跌倒病人案例分析 时间:2014.7.24 地点:会议室主持人:记录人:参加人员: (护士长): 昨天晚上我们科室发生了一例患者跌倒事件,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跌倒是比较常见的不良事件,也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我觉得如何避免患者跌倒是对于护士来讲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今天大家聚集在此一起来讨论患者跌倒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很有必要。下面让当时的值班护士将患者的基本情况及事情发生的经过向大家汇报一下。(护师): 患者,男,67岁,系“头晕、头痛一年加重半月伴纳差乏力一周”入院,拟“颈动脉硬化”收住我科。入院后患者给予营养神经、扩血管等支持治疗。患者予7. 23 06:30分洗澡后在卫生间门口发生跌倒,护士听到呼叫后立即奔赴事发地点,协助将患者安置予病房,查看患者神智清楚,无明显外伤存在,测生命体征正常,立即通知医生,告知生命体征情况,协助医生给予患者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安抚患者情绪,告知安全事项。(护士长): 将患者的基本病史及事情的发生经过向大家汇报完了,下面大家就该患者跌倒的原因开始讨论,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该类时间的发生。(主管护师): 我来讲一下该患者首先存在的一个护理问题就是躯体移动障碍,大家在平时的工作中也都知道,所以这属于一个高危人群,是我们日常工作中需要重点护理和监护的对象,像该类患者,一定需要我们加强巡视和安全知识的宣教。在思想上,我们也要有安全意识,切记不可掉以轻心。我觉得该患者发生跌倒的原因之

一就是患者的安全告知和护理是欠缺的,需要加强。(护师): 我同意,我想补充的就是该患者发生跌倒的另一方面是自身的原因,就是患者对自身的评估是欠缺的,该患者自己认为自己可以到卫生间,所以他在入厕的时候没有告知家人也没有通知护士来协助。我不知道该患者是害怕麻烦别人,还是自己相信自己的缘故,总之,他对自己的自身情况的评估是欠缺的。(护士): 患有糖尿病,此类疾病是易致机体平衡失调的慢性疾病,还有像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后遗症、冠心病等,常常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如降压药,降血糖药,安眠药,镇静药等,特别是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和麻醉镇痛药,被公认为是跌倒的显著危险因素。因此我认为从患者的疾病因素考虑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跌倒因素。(护士): 我从环境因素来考虑,患者发生跌打的原因还包括:患者入住病房后,对环境不熟悉,时有地面潮湿、光滑,光线不足,卫生间、走廊等未加扶手,病床两旁未加床旁栏,床尾摇手柄外露,座椅松动等,这些都是导致患者意外跌倒的因素。其中,因床尾摇手柄使用后未及时归位而导致患者跌倒的情况也是存在的。(护士长): 大家就该患者发生跌打的原因从几个方面入手分析的很全面,下面就如何预防跌倒现在开始提出你们的意见。(护师): 我来回答一下,做好患者入院危险因素评估,对于年龄较大、老年女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在入院时护士要做好患者安全评估,从各方面判断是否属于易跌倒高危人群,并标示黄色“防跌倒”醒目标志在床头,以有效提醒护士、患者及陪人提高警惕,预防跌倒。向入院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及安全设施,病房规章制

2018年第二季度不良事件总结分析

2018年第二季度不良事件总结分析 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保障患者安全,按照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细则(2012年版)》要求,我院制定了非处罚性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鼓励医护人员主动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现将2018年第二季度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分析,以利于消除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1、2018年第二季度共计上报32例不良事件。其中护理不良事件为15例,占所有不良事 件的47%;设备不良事件2例,占6%;医疗不良事件12例,占38%;药事不良事件3例,占 9%。 2、上报科别统计:内科5例、外科3例、妇科、中西医结合科8例、耳鼻喉科1例、门诊1例、检验科2例、口腔科1例、手术室4例、放射科1例、供应室1例。 3、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类型(2018年第一季度):治疗查对事件2例、其他事件3 38% 47% 9% 6% 2018年第二季度各上报部门不良事件占比图 医务科 护理部 药剂科 设备科

例、导管操作事件1例、医疗技术检查事件1例、诊疗记录事件2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1例、基础护理事件1例、医疗处置事件1例。 4、护理不良事件类型占比。 分析: 1、调查发现上报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均未造成严重不良后果。针对出现的问题对相关科室都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及整改要求,并要求科室积极进行处理。对科室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 2、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占第二季度总不良事件的47%,其中查对事件、跌倒事件、执业暴露事件问题较突出。护理部针对此类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采取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3、本季度医疗和护理在查对不良事件上出现问题较多。医务科拟联合护理部等职能部门在平时督导检查中加强对查对制度的督查力度。 17% 25% 9% 8% 17% 8% 8% 8% 2018年第一季度医疗不良事件类型占比图 治疗查对事件 其他事件 导管操作事件 医疗技术检查事件 诊疗记录事件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基础护理事件 医疗处置事件 20% 20% 20% 13% 13% 7% 7% 2018年第二季度护理不良事件类型占比图 跌倒 职业暴露 查对错误 管路滑脱 其他皮肤损伤 静脉输液意外 仪器设备故障

2019年第一季度护理不良事件分析讨论记录

2019年第一季度护理不良事件分析、讨论记录 时间:2019年04月26日15:00 地点:行政楼会议室 参加人员:全体护士长及护士长助理 主持人:总护士长姚美芳 内容: 一、不良事件经过: 1.2019-01-20 09:00护士给患者(34床蒋国治,男,84岁,住院号:19010504,诊断:脑梗死后遗症)肌肉注射异丙嗪1 2.5mg,患者家属询问打针的原因,护士告知其药理作用,09:10家属再次提出疑问,核对发现打印的执行单撕错误,把28床的药和34床的姓名连在一起,护士操作前未认真核对,对操作目的不知晓,导致打错针。立即汇报医生,向病人家属做好解释,并密切观察病情,患者无不适。 2.2019-02-22 16:35小夜班护士接班时发现患者(45床张件称,男,83岁,住院号:19020337,诊断:慢支急发,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还有一组液体莫西沙星未输注,但患者已拔针,经查对发现中午班护士拔针时未认真核对,下午白班护士也未发现,向患者做好解释安抚工作,16:46给予输液,未造成不良后果。 3.2019-02-28 09:30 患者(21床李俊明,男,70岁,住院号:19020739,诊断:食道癌术后化疗后)阿洛西林钠组液体结束,护士罗某某换上丹参川芎嗪即离开,5分钟后家属到护士站反应滴管内有东西、杂质,护士张某某察看发现为两组液体混合后产生不良反应,滴管内有絮状物和杂质沉淀。立即更换输液皮条,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后输入丹参川芎嗪,向病人做好解释并告知医生。病人无不适主诉,情绪稳定。 4.2019-03-31 09:55患儿(17床钱美瑶,女,8岁3个月,住院号19031062,诊断:急性支气管炎)医嘱予头孢西丁皮试,护士同时带

跌倒不良事件分析报告2

跌倒不良事件分析报告2

跌倒护理不良事件分析 事件经过: 年月日时,患者在一楼放射科大门口前散步,不慎跌倒,致左脸颧骨处皮肤有轻微擦伤,患清醒,可配合治疗,主诉:左脸颊部有轻度疼痛;查体观察左脸颊擦伤处无瘀斑及血肿,患心、呕吐、无头痛、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口语清楚,对答切题,:125/67mmHg,脉搏:72次/分,呼吸:20次/分,体温:36.6℃,告知医生,医嘱予碘伏消皮肤,另查体未发现躯体骨折及脑部损伤等情况,肢体活动正常。 科室对事件分析: 、护长调查经过:事件发生始末清楚明了,询问当班护士患者入院时给予详细的防跌倒宣教,家属未足够重视,加之当日当班护士责任心不强,未发现患者自行外出,且外出无家属陪同患者散步时跌倒。 、跌倒主要原因: 管理因素:(1)针对高危跌倒患者的管理措施不强硬。

(2)护长督促不到位。 护士因素:(1)对患者病情掌握不够,予松懈护理管理。 (2)宣教不到位,沟通有欠缺未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 (3)护士责任心不强,对患者跌倒高危因素未重视。 (4)工作繁忙,未能及时巡视,发现患者外出。 (5)护士的安全意识不够强,缺乏安全意识教育; 患者因素:(1)患者性格固执,且自我评估能力不足,安全意识不够,不听从宣教,依从性差(2)患者年龄较大,体质虚弱,腿脚活动不方便。 (3)外出散步时未告知医务人员,未告知其内心需求,怕打扰护士工家属因素:(1) 家属工作繁忙,未能时刻陪在患者身边。 (2)家属对跌倒风险重视力度不够,未能协助医务人员一起督促患者防 倒。 环境因素:(1)医院一楼缺乏扶手等措施。存在环境安全隐患。 环节因素:(1)患者较多,护理照看不周。 (2)未按规定巡视病房。 (3)交接班不认真,接班后宣教不落实。 )、发生跌倒危险因素(鱼骨头分析):

季度护理不良事件案例成因分析报告

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护理不良事件案例成因分 析报告 (2018年2季度) 随着人们对法律意识普遍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在就医过程中维护自身权益,从而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提出很高的要求,护理安全就成为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预防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医疗护理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护理部积极查找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采取相应对策,加强管理及防范措施,确保患者安全。现将2018年2季度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统计分析如下: 一、2018年2季度护理不良事件汇总 表1 2018年2季度护理不良事件分类表 图1 2018年2季度护理不良事件分类图 表2 2018年2季度护理不良事件科室分布表

图2 2018年2季度护理不良事件科室分布图 二、护理不良事件来源及后果: 2018年4月至6月,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20例,来源于10 个临 床科室,发生率居首位的是:药物调剂分发错误事件6例,占总数30%(药房发错药物5起,护士配错药物2起,发错口服药1起)。导管操 作事件4例,占20%,其中较为严重的是腹腔引流管意外拔出一例, 本季度发生患者跌倒两起,需要大家引起重视。 三、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主要原因?: 1 、二季度发生的20例不良事件中12例发生在3年以下护士身上,3例发生在5年内护士身上,1例发生在10年以上护士身上,说明年轻护士是不良事件的高发人群,也说明科室对低年资护士培训、督导存在不足。 2、二季度20例不良事件中12例是因为查对不到位引起,说明核心制度、操作规程没有认真执行。 3、护士对病人情况不了解,告知宣教、跌到预防、病房巡视等方面也存在欠缺。 四、预防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措施 1、护士长加强监管,对年轻护士要加强培训、考核、督察,帮助她们积累经验,培养她们良好的工作习惯,增强工作责任心,增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及工作能力,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 2、对护理不良事件及护理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各科室要注意整改,措施要切实有效并不断改进,核心制度要真正落实到位,提高执行力。 3、加强与病人沟通,提高病人信任度。

pdca第一季度医疗不良事件分析持续整改

p d c a第一季度医疗不良事件分析持续整改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2015年第二季度医疗不良事件分析整改汇总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报告是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利益的重要措施。医务处继续推行鼓励不良事件呈报,无责呈报机制,通过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相关制度的学习及对相关表格的修订等措施鼓励医师主动上报。减少或者杜绝瞒报不良事件现象发生。 2015年第二季度肾内科共主动上报医疗不良事件 ,比2013年第1季度上报的8例,上报例数持平。 全院各科室上报来看,上报主要集中在内科科室,特别是急危重病人多的科室,如重症监护室、内三科。见图表1: 图表1 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根因分析(见图表2):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促使的结果。通过图表2,我们可以看出,从医院环境、医疗器械、药品安全、医护方面、患者病情等方面,都可能促成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 图表2 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真因分析(见图表3) 医 疗安 全不良 药品不良反 医疗器械 医院环境 防盗措施 地面湿滑 设备有无设备老药物医护原因 医疗技 病情危患者病情 无警示牌 无扶手等设备缺 病床损 药物 不按规定 技术意护理质难以预料的 沟通不患者不沟通不 足,患

图表3 通过图表3的真因分析,80%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为患者病情重,医患缺乏有效沟通、药品安全应用、医疗环境缺陷等方面。如何避免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有效、最大限度避免医疗纠纷,需要在医患沟通、药品安全应用以及改善医疗环境等方面上提高警惕。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同比持续改进: 图表4

患者跌倒不良事件

患者跌倒不良事件 一、跌倒时间:2014年11月5日14:30 二、地点:内三科9号病房 三、事件发生经过:患者:符莲花,性别:女,年龄:39岁,诊断:低钾血症。 患者因全身乏力3天,于10:00轮椅入科,入科时患者意识呈清醒状态,聋哑病人,入院时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内,Bp110/62mmHg p92次/分R 20次/分T36.0℃跌倒评分18分,压疮评分14分,ADL评分55分,予上左边床栏,宣教入院知识和防跌倒,并于床头放防跌倒警示牌,并嘱咐患者家属陪护。 11月5日14:30 时,我(万智伦)在29床病人(林玉磷)床边换针水,听到9号病房传来呼叫声“护士有人跌倒了”,当我和学生媛颖同学跑到病房时,看见患者已经跌掉躺在地板上,同时罗秋红主管护师也来到病房帮忙,我们一起把患者扶到病床上,并叫罗秋红主管护师告知值班的李珍医生查体并电话告知护士长,我便给患者测生命体征,Bp128/62mmHg p 80次/分R 20次/分T36.3℃,全身查体无异常,无外伤。从新给患者评估跌倒评分为28分,压疮评分14分,ADL评分55分,又再次给患者右边上床栏,当时患者家属不在病房,予通过电话联系患者家属回病房后,再次给病号家属宣教,家属表示理解和配合,当时患者血钾浓度1.3mmol/L 遵医嘱予氯化钾缓释片1000mg口服,氯化钾20mL 加温开水一日三次口服,并密切观察病情。 四、根本原因: 针对以上事件分析: 1、对患者家属的安全宣教不到位,未能引起患者和家属对预防跌倒的重视,为患者提 供预防跌倒措施,未得到落实,巡视病房不够,不能及时协助患者。 2、患者低钾血症,是跌倒高危病人,主要与其疾病有关,患者是聋哑病人,沟通困难, 对疾病的缺乏,不愿麻烦护士和家属,本组情况案例为患者独自一人活动时发生。 五、预防措施: 1、护理人员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对新入院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对跌倒高风险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交代注意事项和预防措施,悬挂“防跌倒”警示牌,做好用药指导,特别是当患者服用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抑郁、降血压以及任何影响人体平衡的药物时[2],为站立不稳和步行缓慢的患者提供拐杖或助行器等辅助工具;对安全宣教和预防措施落实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落实基础护理,加强巡视。 2、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安全监管,及时发现病区基础设施、环境和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为患者提供安全的住院环境;制定相关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培训、考核护理人员对安全防范措施的掌握情况;对已发生的不良事件及时分析原因,制定并落实整改措施;对跌倒高风险病人进行重点交接班;合理安排薄弱时段护理人力,做好患者基础护理;护理部对接到的不良事件报告要及时进行调查分析,督促科室落实整改意见,并进行全院性安全警示教育。 3、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跌倒的重视程度,以书面、口头、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对患者和家属进行防跌倒的健康宣教,强化患者和家属的安全防范意识,避免跌倒的发生。 万智伦

跌倒不良事件分析报告

跌倒护理不良事件分析 一、事件经过: 2015年月日时,患者在一楼放射科大门口前散步,不慎跌倒,致左脸颧骨处皮肤有轻微擦伤,患者意识清醒,可配合治疗,主诉:左脸颊部有轻度疼痛;查体观察左脸颊擦伤处无瘀斑及血肿,患者无恶心、呕吐、无头痛、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口语清楚,对答切题,测血压:125/67mmHg,脉搏:72次/分,呼吸:20次/分,体温:℃,告知医生,医嘱予碘伏消毒伤处皮肤,另查体未发现躯体骨折及脑部损伤等情况,肢体活动正常。 二、科室对事件分析: (一)、护长调查经过:事件发生始末清楚明了,询问当班护士患者入院时给予详细的防跌倒宣教,患者及家属未足够重视,加之当日当班护士责任心不强,未发现患者自行外出,且外出无家属陪同,导致患者散步时跌倒。 (二)、跌倒主要原因: 1、管理因素:(1)针对高危跌倒患者的管理措施不强硬。

(2)护长督促不到位。 2、护士因素:(1)对患者病情掌握不够,予松懈护理管理。 (2)宣教不到位,沟通有欠缺未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 (3)护士责任心不强,对患者跌倒高危因素未重视。 (4)工作繁忙,未能及时巡视,发现患者外出。 (5)护士的安全意识不够强,缺乏安全意识教育; 3、患者因素:(1)患者性格固执,且自我评估能力不足,安全意识不够,不听从 宣教,依从性差。 (2)患者年龄较大,体质虚弱,腿脚活动不方便。 (3)外出散步时未告知医务人员,未告知其内心需求,怕打扰护士工作。 4、家属因素:(1) 家属工作繁忙,未能时刻陪在患者身边。 (2)家属对跌倒风险重视力度不够,未能协助医务人员一起督促患者防跌倒。 5、环境因素:(1)医院一楼缺乏扶手等措施。存在环境安全隐患。 6、环节因素:(1)患者较多,护理照看不周。 (2)未按规定巡视病房。 (3)交接班不认真,接班后宣教不落实。 (三)、发生跌倒危险因素(鱼骨头分析):

一季度不良事件分析报告

2018年第一季度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总结分析 上月的3个科室增加到17个科室,多为主管医生上报。其中用药错误2件,一是护士静点液体时未核对患者信息张冠李戴;二是摆药机口服摆药有一袋药摆药错误,护士未核对出来,但上述两件不良事件均未给患者造成后果,均是责任护士上报。其他是药物不良反应,排名第一的是注射用莫西沙星4例占比%,上报科室3个,均发生在静脉输注过程中,上报症状描述多为静脉刺激但也有1例患者用药后出现幻视的中枢症状。另1例患者在输注三维B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严重不良反应抢救时间约40分钟,后药学部虽未认定与输注药物有直接因果关系,但较为严重的过敏反应较为少见。此次评审的药学专家对我院2017年多起、较集中的中药不良反应药学部分析欠缺也给予督导意见。药学不良事件的上报率提升明显,但根因分析和整改措施实施相对滞后。

从不良事件上报例数一季度的三月份上报较少较同期下降%,但从一季度各部门对上报事件的处理时长却有大幅下降较同期下降%,分析与评审时各部门对不良事件的上报、处理,无论从上报人或是科室或部门负责人都有顾虑,所以较去年同期变化较大。但一季度纠纷办的6件投诉事件中2件临床科室均同时上报不良事件较以前有较大改进。各环节的平均处理时长是天,为自上报以来最短,与质控办多次强调各部门就不良事件的关注及处理时长有关。 在不良事件上报率逐步提升的基础上,设备、耗材类事件也在持续增长,但将设备、耗材2017年仅占14%,2018年一季涉及。而设备类,特别是资源紧张的大型设备运行故障却没有一次上报。如:统计MRI 、CR 等设备运行故障2017年共计8次,平均维修时长天,按每台日工作量统计43人次计算,无论是

第二季度不良事件分析

第二季度不良事件讨论总结 本季度科室共上报不良事件34例,其中带来压疮13例、因核对不到位引起医嘱(治疗、检查单)执行错误7例、跌倒/坠床4例、取错药(加错药、发错药)4例、皮肤擦伤/压红3例、烧伤/烫伤2例、手术器械准备不到位1例,经讨论分析原因如下: 1、取错药(加错药、发错药)及核对不到位引起医嘱(治疗、检查单)执行错误 原因分析: 1)取药、发药、做治疗时核对不认真; 2)科室设置床号容易混淆,不利于查对; 3)无认真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整改措施: 1)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2)护士在取药、发药、做治疗等操作时均应执行查对制度; 3)科室设置的床号应易于区分,姓名相近的病人不能安排在同一病室,且在晨会上提醒大家。 2、跌倒/坠床: 原因分析: 1)护士对患者安全隐患评估不到位; 2)安全措施如床档使用不到位; 整改措施: 责任护士及值班护士应做好患者的安全隐患评估工作;对存在安

全隐患的病人应加强安全宣教,及时使用床档等安全措施。 3、皮肤擦伤/压红 原因分析: 1)病人的压疮风险评估不到位; 2)对有压疮风险的病人宣教不到位、无交接班; 整改措施: 责任护士应全面评估患者状况,有皮肤破损风险的病人应及时建立翻身卡、认真交接班,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 4、艾灸烧伤 原因分析: 1)艾条更换厂家后,艾绒点燃后易大块落至网上; 2)灸盒内网距皮肤较近; 3)护士巡视及宣教不到位; 4)护士对艾灸的适应症及禁忌症掌握不到位; 整改措施: 1)向供应部反应艾条及灸盒问题,建议更换厂家。 2)加强护士巡视及宣教。 3)熟练掌握艾灸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对有烧伤风险的病人,如感觉障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病人应禁灸或慎灸。

跌倒不良事件分析

内一科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已发生) 填单日:2013年1月25日科室:内一科床号:48床姓名:陈芳性别:女年龄:90岁住院号:178682 1、入内一科日期:2013年1月15 日发生时间:2013 年1 月24 日06 时00 分 2、值班人员:护士:丁丰沛医生:范路梅 3、不良事件类型:老年病人跌倒 4、不良事件发生前诊断: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 6、不良事件发生24h内用药:抗凝药:拜阿司匹灵:扩血管药:川弓嗪;利尿剂:安体舒通,速尿;控制血糖:诺和锐 7、不良事件发生前采取的特殊预防措施:告知家属及病人预防跌倒的措施及挂防跌倒同时提示牌。 8、不良事件发生地点:病房卫生间内 9、不良事件发生主要原因:①病人长时间卧床,自我能力评估不足,安全意识不够。②病人从CCU转 出后更换了陪人,陪人对病人的防护意识不够,保护不到位。③卫生间没有扶 手,存在环境安全隐患。④护士对病人和陪人的宣教欠到位。 10、损伤认可:病人跌倒左额颞顶部硬膜下/外血肿 11、不良事件目击:家属 ` 12、不良事件发生的事实: 6:00患者在家属陪同下去卫生间小便,进卫生间后家属在外等候,患者小便完后起身,头部跌倒至洗手池边缘。 13、是否通知家属:有 14、不良事故发生时护士在病区的活动:做护理 15、不良事件发生时处理方法:(1)把病人转移至床上,测量生命体征,观察神智变化(2)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3)送病人检查进一步确定伤情(5)根据病人伤情采取适当的治疗和护理措施(6)安慰病人及家属(当班护士填写)。 通知值班医生、护士长及家属 16、不良事故发生后处理方法: (1)全科室护士参与讨论;(2)加强跌倒高危因素病人的安全管理;(3)加强使用跌倒风险评估单;(4)培训全科护士学习跌倒风险评估单的使用;(5)加强防跌倒护理措施细节管理,仔细评估患者的依从性,加强防跌倒的健康宣教,做到有效宣教,有效管理。(6)提高跌倒高危患者参与防跌倒管理的积极性。 17、科室是否发生过类似事件:否 18、讨论分析:按照鱼骨头分析图进行分析(见另一页) ~

护理不良事件案例成因分析 报告

2016年护理不良事件案例成因分析年度报告 2016年全年我院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10例,均来源于临床科室包括手术室,虽未给患者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但也影响了医院的护理安全。为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患者安全,现将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成因分析如下: 一、2016年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共10件: 二、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 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不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查对制度流于形式、违反操作规程、巡视病房不及时、沟通不良、疏于个人防护等而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病人病情,造成了护患矛盾产生,影响了医院的护理安全。 1、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在不良事件中占较高比例。具体表现在用药查对不严,在给病人输液时未能将液体瓶上的标签内容与患者床头卡、输液单认真核对,个别护士凭主观判断。核对时不遵循“三查八对”原则,造成输错液体。 2、没有严格按照分级护理制度对病人观察和巡视,没有认真落实病人交接班制度,健康教育没有告知清楚,对有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无预见性,

如:,一级护理评估不到位及不按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措施不到位,卧床病人翻身不及时造成褥疮。 3、违反操作规程,个别护士简化流程,存在懒惰心理,工作随意性太强,交代时未能真正考虑到患者的理解能力和生活习惯,未能做的与患者有效的沟通,造成患者在术前喝奶延误手术。 4、由于实习护士较多,工作经验不足,对一些专科知识、基本常 识、操作规程掌握不牢固,无带教监管独立操作,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5、护士长监管力度不够,特别是重点环节、重点时段的管理。 三、预防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措施 1、护士长认真组织学习核心制度,特别是查对制度,必须做到人人熟练掌握,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重点时段、重点环节的管理,只有人人掌握了流程、标准,才可能正确的执行。 2、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按照护理级别巡视病房,严格整点巡视。对高危患者进行评估,对压疮高危患者积极采取措施,如:指导按摩,帮病人勤翻身等,同时告知家属留陪人,必要时床头交接班并悬挂警示标识。 3、组织学习各种操作流程,教育护理人员加强责任心,不能随意间简化流程,不能存在懒惰心理,稍一疏忽大意,就有可能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 4、护士长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对有可能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要有预见性,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并加强与患者之间、

2016年第一季度不良事件分析

2016年第一季度护理不良事件汇总一、护理不良事件数量及性质 注:全年共36起,其中Ⅰ级 1起,Ⅱ级4起,Ⅲ级27起,Ⅳ级4起。

二、原因分析 (一)典型案例分析与改进: 1、给药错误 改进措施: (1)针对第一季度的不严格查对所致差错通过讲座形式反馈给全院护士,让大家意识到身份识别制度的重要性,提高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严格落实查对制度;(2)对护理人员进行给药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尤其是年轻护士,对她们进行身份识别的培训,核对床头卡、腕带等的患者姓名、床号,规范身份识别的流程;(3)严格执行“三查九对”制度,为患者输注抗生素前一定要看是否做过皮试;(4)治疗班摆药后,要两人核对,降低摆药错误率,避免给药错误; (5)做好病人用药知识的相关宣教。

2、输血反应 改进措施: (1)加强年轻护士的培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三查八对,严格无菌操作,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2)输血前须两人核对,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并在输血观察单上签字。 三查:查血液有效期、血液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完好; 八对:对床号、姓名、住院号、血袋号、血剂量、血液种类、血型及交叉配血的结果。 (3)加强全科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保证患者安全;(4)输血的前15分钟控制速度,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加强巡视,发生输血反应及时处理,输血完毕后进行冲管。 (5)输血完毕后,填写输血回执单,及时把血袋送回血库。

3、跌倒、坠床 改进措施: (1)科室内实施预防措施,告知病人及家属可能跌倒的原因,采取相应防范措施,适当使用床栏或约束带,悬挂预防跌倒的标识;及时巡视病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加强安全健康教育宣传,正确应用防护措施; (3)与总务科联系检查其他病床质量,发现问题及时维修; (4)加强全科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保证患者安全;(5)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对于高危病人要重点交接,班班交接; (6)加强年轻护士对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防范的培训; (7)各科室定期进行跌倒、坠床的应急演练,加强护理风险防范。

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

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 病区:三病区不良事件名称:住院病人跌倒 主持人:记录日期:2011.1.9 参加人员:一般情况介绍 1、病人基本情况介绍:331床,刘丽,女,23岁,因孕足月下腹 阵痛5小时于2011-1-8入院。入院诊断:G1P0孕38W+3d LOA 临 产;产后诊断:G1P1孕38W+4d LOA 平产活婴。 2、事情经过:产妇于2011年1月8日晚上18时30分平产分娩, 20时30分轮椅返回病房,嘱尽早解小便。于23时,起床到卫 生间自解小便,从便器上站起时突感头晕跌倒在地,致左脸颧 骨处皮肤轻微擦伤。主诉:感脸颊部疼痛3分,无恶心、呕吐,轻微头晕,无头痛。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0.25cm,对光反射灵 敏,测P:76次/分,R:20次/分,BP:110/70mmHg。医嘱予碘 伏消毒伤处皮肤,并用无菌纱布覆盖,头颅CT,密切观察血压、意识2小时。患者拒做头颅CT,嘱其安心卧床休息,小便暂用 便盆,变更体位时动作易缓慢,家属加强陪护,如有恶心、呕 吐、头痛症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3、护士长调查经过:当班护士在产妇返回病房时曾经详细宣教: 产后体虚,起床时家属予以扶持,体位从低到高时可能头晕, 等适应后再走路。产妇及家属示理解,但未引起足够重视,导 致产妇从厕所出来时跌倒。事情发生时夜班护士正在巡视其他

病房。 一、讨论:1、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 2、针对该病人跌倒分析原因如下:1)产妇体虚,长时间消耗而进食少,卧位时间过长;2)病房内无卫生间,地面潮湿,光线不足。3)病人及陪护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够。4)护士的健康宣教不够细致和深入。5)护理风险管理中未及时评估。 3、整改措施:1)在心理上、精神上给予产妇和家属支持和抚慰,让他们认识到因为产程中的消耗,产后普遍体虚,变更体位时容易头晕跌倒,但并不是疾病表现,这样一方面使其重视,另一方面消除其紧张情绪;2)加强护理人员健康宣教能力的培训;3)改造卫生设施;4)强化护理安全服务意识,让科内所有护士对跌倒防范有足够的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