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3月月考试题

内蒙古包头市2016-2017学年高二政治3月月考试题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

1.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需要智慧,学哲学可以使人们拥有智慧。哲学的智慧源于()

A.人类的大脑

B.人们的生理状况

C.人类的意识

D.人类的实践活动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意识有无能动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3.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①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②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③气者,理之依也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①→④→②

B.③→②→④

C.①→③→④

D.②→①→③

4.“物是观念的集合”是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5.下列关于哲学、世界观、具体知识之间联系的正确说法是()

A.哲学是世界观和具体知识的统一

B.哲学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具体知识

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具体知识

6.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形与神”、“心与物”等谁依赖谁、谁在先的问题。他们是在思考()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B.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问题

D.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

7.

西红柿生长在野外,没有与人发生关系时,并不具有价值,后来人们逐渐发现了它能用于观赏和食用,这时,它才有价值,这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

A.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B.只要客观事物的属性存在,就有价值

C.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D.价值是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8.社会历史的主体是()

A.劳动群众

B.人民群众

C.普通个人

D.杰出人物

9.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时指出,实话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根据是()

①创新意识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④人民群众是推动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习近平在2015年9月讲话强调县委书记要以焦裕禄为榜样,自觉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始终做到小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这是因为()

A.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规律,创新为民服务方式

B.在决策时坚持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以群众的意见为政府决策的唯一来源

D.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11.“忠孝”是儒家传统的核心要义之一。在封建社会,“忠孝”往往意味着臣子效忠皇上或儿子无条件服从父亲。但如今,“忠”多指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孝”也不是“愚孝”,而是地位平等下的法律和道德义务。“忠孝”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表明()

A.经济利益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因人而异

C.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D.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评价没有统一标准

1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

A.改革

B.革命

C.矛盾

D.阶级斗争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1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

任何哲学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理论来源是什么?

(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什么?

14.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在县委书记研修班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批评有些县委书记把领导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

运用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县委书记应该把什么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0分)

15.甲同学说:“我喜欢理工科,从没想过当哲学家,而且高考又不考哲学,所以没必要在哲学上浪费时间。”

乙同学说:“哲学是一种方法论,学好哲学不但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理工科的知识。”

试评析上述两位同学的观点。

16.

有人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请你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四、简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

17.

某村遭受特大水灾,面对灾情人们议论纷纷。村民甲说:“这是天意呀,老天爷要对咱们惩罚,有啥法子呢?”村民乙说:“天意倒不是天意,只是今年的辛苦全白费了,荒年已成定局,我们只有自认倒霉啦!”村民丙说:“灾害已经发生,这是事实,但人还是有办法的,夏季损失秋季补,农业损失副业补,要生产自救战胜灾害。”

(1)请指出上述三个村民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世界观?

(2)简要评析他们对灾害的态度。

18.

在经济新常态现实要求之下,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是刻不容缓的时代命题。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共享”是五大理念的落脚点,旨在全面增进人民福祉,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才能确保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这五大理念,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要求,将在中国现代化的“后半程”,为中国发展方式的变革提供强劲动力。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的合理性。

答案和解析

1.D

2.B

3.B

4.A

5.C

6.A

7.D

8.B

9.C 10.D 11.C 12.A

13. (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 2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14.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

15.(1)甲同学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学习哲学,不仅仅是哲学家的事情,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也密切相关。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学好哲学尤其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理解具体科学知识,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无论是学文科还是理工科,当不当哲学家,都要了解和学习哲学。

(2)乙同学认为哲学是一种方法论,他看到了哲学对具体科学和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其观点正确的部分。但是,他错误地认为哲学仅是一种方法论,而没有认识到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因此,乙同学的观点是不全面的。

16.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认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有一定的科学性。②但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辩题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错误的。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与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一致的。因为一切社会矛盾只能通过人们的活动去解决。综上所述,此辩题是片面的。

17. (1)村民甲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认为神灵主宰一切;村民乙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表现,形而上学地对待灾害,自认倒霉;村民丙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2)①唯心主义世界观从根本上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错误的世界观。农业发展、农村工作要反对迷信、提倡科学,故甲的态度不正确。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坚持了物质决定意识,但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等局限,使人们在客观世界面前消极被动,不利于人们积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故乙的态度也不积极主动。③辩证唯物主义正确处理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既从客观事实、客观条件出发,又有意识、

有目的、创造性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故村民丙的态度是一种正确态度。18.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常态,五大理念的提出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实际。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将为中国发展方式的变革提供强劲动力。(2)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应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五大理念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共同富裕。(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主体,五大理念落脚点在于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解析】1. 哲学智慧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所以正确答案为D;

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本题考查:哲学的起源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本题考查学生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简单,可用直选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2. A说法错误,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只有对第一方面内容即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B符合题意,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C说法错误,对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说法错误,对意识有无能动性问题的不同回答,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标准.

故选:B.

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知识的再认,难度不大.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夯实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和理解.

3. ①主观唯心主义,与题意不符,排除;

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③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④辩证唯物主义;

根据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基本形态,可以作出如下排序:③→②→④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本题属于推导类试题,可采用排除法进行确定.即在传导过程中,前后必须要有因果关系,否则就是错误表达,后面基本就不用看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基础知识要非常熟悉.

4. A符合题意,“物是观念的集合”认为客观世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观念,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CD不合题意,均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例如: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题目解答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理解.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解答时注意排除无关选项.

5. A说法错误,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说法错误,哲学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不都是科学的;

C符合题意,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说法错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不能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也不能决定具体知识;

故本题选C.

本题考查: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具体学科

1、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的.

2、哲学与具体学科

(1)区别:二者研究的对象和回答的问题不同.①具体科学以某一具体领域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②哲学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②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③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知识的再认,难度不大.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夯实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和理解.

6. A正确,“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其中“形、物、气”指代的是物质,“神、心、理”指代的是意识,物质和意识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原的问题,故入选;

B不符合题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命题,故排除;

C不符合题意,题干体现的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原的问题,不是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故排除;D不符合题意,题干体现的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原的问题,不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问题,故排除.

故本题选A.

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此类试题属于简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区分基本概念,并准确地选出正确答案.

7. 此题考查哲学中价值的含义,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哲学中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D正确;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是我的价值,不一定是经济价值,AC排除;客观事物的属性存在,不一定有价值,还必须要有人们对它的需要,B排除。故选D。

8. B符合题意,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ACD不合题意,均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简单,可用直选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9. ①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在于强调创新意识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②符合题意,之所以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因为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在于强调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④符合题意,“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推动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故本题选C.

本题考查:创新的社会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创新的社会作用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创新的作用:从经济角度看,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政治角度看,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从文化角度看,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解答本题应运用的解题方法为排异法,即排除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相符合的,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类方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难度中等.

10. A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我们不能建立新的规律;

B说法错误,在决策时应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说法错误,政府决策要听取群众的意见,但不是唯一来源;

D符合题意,“始终做到小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即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故本题选D.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我们应学会从试题中提取有效信息和核心信息,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得到正确的答案.本题难度适中.

11. AB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强调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C正确,.“忠孝”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表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D错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评价有统一标准.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12.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所以正确答案为A;

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目的

(1)我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能正确的做出本题,本题难度较小.13. (1)此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和理论来源,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此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此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

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14.

本题要求运用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县委书记应该把什么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实则考查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

本题实则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书本知识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15.本题旨在让我们对甲、乙两位同学的观点作出判断,并进一步阐明理由。评析甲同学的观点时要从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及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角度组织答案。评析乙同学的观点时要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统一的角度来组织答案。

16. 此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人民群众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属于辨析题,学生既要指出题中观点的合理性,也要指出其不合理之处,并适当进一步分析,明确应有的态度。根据教材相关知识,学生可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的角度,分析指出其合理性;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角度,分析其不合理性;最后,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与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一致性的角度,明确态度,得出结论:题中观点是片面的。

17. (1)此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此题知识限定不明确,属于体现说明类题型。解答此类题要求认真解读题中材料,调动教材相应知识进行说明。甲认为神灵主宰一切,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乙认为荒年已成定局,只有自认倒霉,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丙认为灾害是客观的,但人还是有办法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此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知识限定不明确,题目类型属于观点评析类,解答评析类题既要做出评判,又要说明理由。设问要求评析他们对灾害的态度,结合第(1)问,要求运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知识作答。因此本题实际上是要求评价客观唯心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客观唯心主义错误的认为神灵、上天是世界的本原,这是错误的世界观,因此甲的态度错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坚持了物质决定意识,但存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等局限,使人们在客观世界面前消极被动,不利于人们积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乙的态度太消极;辩证唯物主义正确处理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既尊重客观实际,又能有意识、有目的,创造性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因此丙的态度是一种正确态度。18. 此题考查学生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

断与价值选择、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等知识的理解,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该题,首先要审读设问,确定答题范围是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问题指向是分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的合理性。其次要审读材料,找准关键句,联系教材知识。最后组织答案,注意理论联系材料。可以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应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主体,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等角度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