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肌张力分级

肌力、肌张力分级
肌力、肌张力分级

肌力的分级:

0级肌肉完全麻痹,触诊肌肉完全无收缩力

Ⅰ级肌肉有主动收缩力,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可见肌肉轻微收缩】

Ⅱ级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

Ⅲ级能对抗地心引力做主动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阻力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

Ⅳ级能对抗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

Ⅴ级正常肌力【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肌张力的分级每一种病都有它的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一般会越来越重,肌张力增加也有它的发展过程,也有它的等级区分,

被动活动(PROM)肌张力分级标准

Ⅰ轻度:在PROM的后1/4时候,即肌肉处于最长位置时出现阻力。

Ⅱ中度:在PROM的1/2是出现阻力。

Ⅲ重度:在PROM的后1/4,即肌肉处于最短位置时出现阻力。

改良的Ashworth分级标准

0级:正常肌张力。

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

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肌张力病变鉴别

肌张力 简单地说就是肌细胞相互牵引产生的力量。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 肌张力muscle tension 主要症状下肢伸直,内收交叉,呈剪刀状 主要病因中枢神经系统构造异常,脑代谢和构造异常 多发群体儿童,新生儿 1基本概述 肌张力的产生与维持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其反射弧叫做“r-袢“,包括r-袢的传入部分(肌张力反射的感受器是神经肌梭和神经腱梭)和r-袢的传出部分(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性神经核内的a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r运动神经元发出Ar纤维到达并支配梭内肌)。其反射弧任何部位的病变均可引起肌张力改变。 2分级 被动活动(PROM)肌张力分级标准 Ⅰ轻度在PROM的后1/4时候,即肌肉处于最长位置时出现阻力. Ⅱ中度在PROM的1/2是出现阻力. Ⅲ重度在PROM的前1/4,即肌肉处于最短位置时出现阻力. 改良的Ashworth分级标准 0级 正常肌张力. 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 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3病因和机理 各种肌病、重症肌无力、末梢神经病、神经根炎或小脑损害等出现肌张力减低,脊髓传导本体感受的神经纤维阻断时也可使肌张力下降。小儿急性偏瘫时在瘫痪早期可有肌张力低下,数日或数周后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增强。家族性周期性麻痹、狭倒症、癫痫失张力性发作出现阵发性或间隙性肌张低下。锥体系疾病出现肌张力增高。锥体外系、底节病变肌张力可降低或增高,有时表现为齿轮样肌张力增高。去大脑强直时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强直,下肢伸直位,上肢屈曲头向后背。 4临床表现 肌张力减低 肌肉松弛时被活动肌体所遇到的阻力减退,肌内缺乏膨胀的肌腹和正常的韧性而松弛。

详细肌力分级

肌力分级标准 (A临床医学肌力分级 分 级 描述 0级肌肉完全麻痹,触诊肌肉完全无收缩力【完全瘫痪,不能作任何自由运动】 a肌肉轻微收 缩】 2级Ⅱ级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 动】 3级Ⅲ级能对抗地心引力做主动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阻力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 4级Ⅳ级能对抗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 动】

5级Ⅴ级正常肌力【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Lovett肌力分级标准表 级别名 称标 准 相当正常肌力的% 0 零(Zero,0)无可测知的肌肉收 缩 1 微缩(Trace,T)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 动 10 2 差(Poor,P)在减重状态下能作关节全范围运 动 25

3 可(Fair,F)能杭重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 力50 4 良好(Good,G)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 动 75 5 正常(Norlna1,N)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 动 100 每一级又可用“+”和“-”号进一步细分。如测得的肌力比某级稍强时,可在该级的右上角加“+”号,稍差时则在右上角加“-”号,以补充分级的不足。其具体标准见表2-2。 肌力细分级标准分级 评价标准 O 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1 可触及肌肉有轻微收缩,但无关节运动 1+ 及肌肉有强力收缩,但无关节运动 2- 去除肢体重力的影响,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的1/2以上,但不能达最大活动范围 2 去除肢体重力的影响,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2+ 去除肢体重力的影响,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如抗重力,可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的 1/2 以下 3- 抗肢体本身重力,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的1/2以上,但不能达最大活动范围 3 抗肢体本身重力,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3+ 抗肢体本身重力,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且在运动终末可抗轻度阻力 4- 能抗比轻度稍大的阻力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4 能抗中等度阻力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手功能康复——肌力和肌张力的平衡知识讲解

手功能康复——肌力和肌张力的平衡

手功能康复——肌力和肌张力的平衡 脑卒中后的肌张力异常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其中上肢和手的肌张力障碍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成为了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卒中后肌张力障碍发生率高达17%-38% ,而其中4%-9%的痉挛状态为致残性。此外,从范围上来看,上肢的痉挛状态更为常见。 对于治疗师来说,让患者的肌张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是一项很困难的任务。当肌张力太低时,患者将不能支持自己或对抗身体各部分所受到的重力。当肌张力太高时,肌肉的张力会掩盖其肌力的真实表现,患者只能以刻板的模式费力地运动,所以,在手功能训练中,是增加肌力还是控制肌张力,需要很好的评估来决定更需要的是什么。一、重要概念区分 【肌力】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肌力测试也可作为评价康复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肌张力】肌张力是指人体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肌肉保持一定紧张状态的能力,它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活动的基础;许多疾病与损伤常导致肌张力发生变化,表现为肌张力降低或肌张力增高,而影响肢体运动功能;

【痉挛】关于痉挛,一般公认的最清楚的定义是 Lance(1980)所阐述的:“痉挛是与速度相关的紧张性牵张反射(肌张力)增高,伴过度的肌腱收缩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缘于牵张反射亢进,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一种。”肌力和肌张力相互抑制、相互促进。脑卒中患者大多数病例大部分时间,这二者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紧密相连;只有少数病例或者小部分时间,这两者的问题会单独出现。 这幅图很生动得阐述了感觉,肌力和肌张力的相互关系。肌力和肌张力以及感觉是共建我们人体运动模式的三个主要成分,缺一不可。运动控制中的感觉的作用不可忽视,张力性问题很多都是感觉运动系统的问题。如果患者在日常的活动中没有从微小的变化中感觉到关于其身体的充分信息,他将尝试提高他的感觉输入。一种方式是增加肌肉的张力,很像我们在光滑的或不稳的表面行走时所表现的那样。例如:当患者失去平衡的时候,其腕和手指屈肌表现出明显的张力增高。二、肌力和肌张力的评定 1.肌力的简单评定方法1983年,美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在Lovett的MMT徒手肌力测定基础上进一步分细,对于被测肌力比某级稍强或稍弱时,以“+”和“-”来表示,这弥补了MMT的分级不足。(详见下表)此外,若检查时有痉挛加

肌力及肌张力的评定

肌力及肌张力的评定 目前肌力评估方法大致分两种:手法肌力检查、器械肌力检查 手法肌力检查目前有3种标准:Lovett分级、M.R.C.分级、Kendall 百分比 器械肌力检查下又分:等长肌力测试、等张肌力检查、等速肌力测定。 一、肌力检查与评价 肌力是指肌肉兴奋后收缩所产生的动力和张力,耐力则指维持一定时间收缩或多次反复收缩的能力。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有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收缩前的肌肉长度和肌肉作用力臂长度,而耐力的大小则和可以取得的肌收缩的能量有关。 1、肌力检查的方法及评定: 手法检查与MMT(Manual Muscle Testing)六级标准衡量。这种检查方法为目前最常用,衡量标准已为各国学者所认可。 1、检查方法 先嘱被检查者作主动运动,注意观察其运动的力量和幅度;然后检查者给予一定的阻力,让被检查者作对抗运动,以判断肌力是否正常。依次检查各关节的运动力量,并注意两侧对比。

(1)上肢肌力: 双上肢前平举、侧平举、后举检查看关节肌肉力量; 屈肘、伸肘,检查肱二头肌、肱三肌力量; 屈腕、伸腕,检查腕部肌力量; 五指分开相对、并拢、屈曲、伸直,检查各指关节肌肉力量。(2)下肢肌力: 仰卧位直抬腿、大腿内收、外展,检查髋关节屈曲、内收、外展肌肉力量; 仰卧位直抬腿及膝关节屈曲,检查伸髋及屈膝肌群力量; 仰卧位双下肢伸直,踝关节跖屈、背屈、内翻、外翻,检查踝关节肌肉力量。 2、评定标准 0级完全瘫痪,肌力完全丧失。 Ⅰ级可见到或触摸到肌肉轻微的收缩,但无肢体运动。 Ⅱ级肢体可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Ⅲ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

详细肌力分级

肌力分级标准 (2010-05-23 08:32:19) 转载▼ 标签: 分类:运动损伤与康复 健身 肌力 阻力 重力 关节 体育 临床医学肌力分级 分级描述 0级肌肉完全麻痹,触诊肌肉完全无收缩力【完全瘫痪,不能作任何自由运动】 1级Ⅰ级肌肉有主动收缩力,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可见肌肉轻微收缩】 2级Ⅱ级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 3级Ⅲ级能对抗地心引力做主动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阻力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 4级Ⅳ级能对抗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 5级Ⅴ级正常肌力【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Lovett肌力分级标准表

级别名称标准相当正常肌力的% 0 零(Zero,0)无可测知的肌肉收 缩 0 1 微缩(Trace,T)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 动 10 2 差(Poor,P)在减重状态下能作关节全范围运 动 25 3 可(Fair,F)能杭重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 力 50 4 良好(Good,G)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 动 75 5 正常(Norlna1,N)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 动 100 每一级又可用“+”和“-”号进一步细分。如测得的肌力比某级稍强时,可在该级的右上角加“+”号,稍差时则在右上角加“-”号,以补充分级的不足。其具体标准见表2-2。 肌力细分级标准分级 评价标准 O 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1 可触及肌肉有轻微收缩,但无关节运动 1+ 及肌肉有强力收缩,但无关节运动 2- 去除肢体重力的影响,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的1/2以上,但不能达最大活动范围 2 去除肢体重力的影响,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2+ 去除肢体重力的影响,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如抗重力,可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的 1/2 以下

详细肌力分级通用资料

肌力分级标准 临床医学肌力分级 分级描述 0级肌肉完全麻痹,触诊肌肉完全无收缩力【完全瘫痪,不能作任何自由运动】 1级Ⅰ级肌肉有主动收缩力,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可见肌肉轻微收缩】 2级Ⅱ级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 3级Ⅲ级能对抗地心引力做主动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阻力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 4级Ⅳ级能对抗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 5级Ⅴ级正常肌力【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Lovett肌力分级标准表 级别名称标准相当正常肌力的% 0 零(Zero,0)无可测知的肌肉收 缩0 1 微缩(Trace,T)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 动 10 2 差(Poor,P)在减重状态下能作关节全范围运 动 25 3 可(Fair,F)能杭重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50 4 良好(Good,G)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 动75

5 正常(Norlna1,N)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 动100 每一级又可用“+”和“-”号进一步细分。如测得的肌力比某级稍强时,可在该级的右上角加“+”号,稍差时则在右上角加“-”号,以补充分级的不足。其具体标准见表2-2。 肌力细分级标准分级 评价标准 O 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1 可触及肌肉有轻微收缩,但无关节运动 1+ 及肌肉有强力收缩,但无关节运动 2- 去除肢体重力的影响,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的1/2以上,但不能达最大活动范围 2 去除肢体重力的影响,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2+ 去除肢体重力的影响,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如抗重力,可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的 1/2 以下 3- 抗肢体本身重力,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的1/2以上,但不能达最大活动范围 3 抗肢体本身重力,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3+ 抗肢体本身重力,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且在运动终末可抗轻度阻力 4- 能抗比轻度稍大的阻力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4 能抗中等度阻力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4+ 能抗比中等度稍大的阻力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5- 能抗较充分阻力稍小的阻力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5 能抗充分阻力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肌力、肌张力、肌力的分级

一、肌力 即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 根据肌力的情况,一般均将肌力分为以下六级: 0级完全瘫痪,不能作任何自由运动。 Ⅰ级可见肌肉轻微收缩。 Ⅱ级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 Ⅲ级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 Ⅳ级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 Ⅴ级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级别名称标准相当正常肌力的% 0 零(Zero,0)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0 1 微缩(Trace,T)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动 10 2 差(Poor,P)在减重状态下能作关节全范围运动 25 3 可(Fair,F)能杭重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 50 4 良好(Good,G)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动 75 5 正常(Normal,N)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动 100 二、肌张力 简单地说就是肌细胞相互牵引产生的力量。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 被动活动(PROM)肌张力分级标准 Ⅰ轻度在PROM的后1/4时候,即肌肉处于最长位置时出现阻力. Ⅱ中度在PROM的1/2是出现阻力. Ⅲ 重度在PROM的后1/4,即肌肉处于最短位置时出现阻力. 改良的Ashworth分级标准 0级正常肌张力. 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 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

肌力及肌张力分级

肌力及肌张力分级 根据肌力的情况,一般均将肌力分为以下六级: 0级完全瘫痪,不能作任何自由运动。 Ⅰ级可见肌肉轻微收缩。 Ⅱ级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 Ⅲ级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 Ⅳ级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 Ⅴ级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肌张力分级几级 肌张力的分级 每一种病都有它的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一般会越来越重,肌张力增加也有它的发展过程,也有它的等级区分,我们常常能听见别人说肌张力几级,那到底肌张力等级跟临床症状是怎么对应的呢? 被动活动(PROM) 肌张力分级标准 Ⅰ轻度:在PROM的后1/4时候,即肌肉处于最长位置时出现阻力。 Ⅱ中度:在PROM的1/2是出现阻力。 Ⅲ重度:在PROM的后1/4,即肌肉处于最短位置时出现阻力。改良的Ashworth分级标准 0级:正常肌张力。 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 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 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肌力肌张力肌力的分级

肌力肌张力肌力的分级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肌力 即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 根据肌力的情况,一般均将肌力分为以下六级: 0级完全瘫痪,不能作任何自由运动。 Ⅰ级可见轻微收缩。 Ⅱ级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 Ⅲ级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 Ⅳ级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 Ⅴ级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级别名称标准相当正常肌力的% 0 零(Zero,0)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0 1 微缩(Trace,T)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动 10 2 差(Poor,P)在减重状态下能作关节全范围运动 25 3 可(Fair,F)能杭重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 50 4 良好(Good,G)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动 75 5 正常(Normal,N)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动 100 二、肌张力 简单地说就是肌细胞相互牵引产生的力量。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 度称为肌。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 多种形式。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 张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着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 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

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是保证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 被动活动(PROM)肌张力分级标准 Ⅰ轻度在PROM的后1/4时候,即肌肉处于最长位置时出现阻力. Ⅱ中度在PROM的1/2是出现阻力. Ⅲ 重度在PROM的后1/4,即肌肉处于最短位置时出现阻力. 改良的Ashworth分级标准 0级正常肌张力. 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 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三、肌力的分级: 0级肌肉完全麻痹,触诊肌肉完全无收缩力 Ⅰ级肌肉有主动收缩力,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可见肌肉轻微收缩】

肌力评定量表

肌力评定内容 目前肌力评估方法大致分两种:手法肌力检查、器械肌力检查 手法肌力检查目前有3 种标准:Lovett 分级、M.R.C. 分级、Kendall 百分比器械肌力检查下又分:等长肌力测试、等张肌力检查、等速肌力测定。一、肌力检查与评价肌力是指肌肉兴奋后收缩所产生的动力和张力,耐力则指维持一定时间收缩或多次反复收缩的能力。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有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收缩前的肌肉长度和肌肉作用力臂长度,而耐力的大小则和可以取得的肌收缩的能量有关。肌力检查的方法及评定: (一)手法检查与MMT(Manual Muscle Testing) 六级标准衡量这种检查方法为目前最常用,衡量标准已为各国学者所认可。1 【检查方法】 先嘱被检查者作主动运动,注意观察其运动的力量和幅度;然后检查者给予一定的阻力,让被检查者作对抗运动,以判断肌力是否正常。依次检查各关节的运动力量,并注意两侧对比。(1) 上肢肌力: 双上肢前平举、侧平举、后举检查看关节肌肉力量;屈肘、伸肘,检查肱二头肌、肱三肌力量;屈腕、伸腕,检查腕部肌力量; 五指分开相对、并拢、屈曲、伸直,检查各指关节肌肉力量。(2) 下肢肌力:仰卧位 直抬腿、大腿内收、外展,检查髋关节屈曲、内收、外展肌肉力量;仰卧位直抬腿及膝关节屈曲,检查伸髋及屈膝肌群力量; 仰卧位双下肢伸直,踝关节跖屈、背屈、内翻、外翻,检查踝关节肌肉力量。2 【评定标准】 0级完全瘫痪,肌力完全丧失。 Ⅰ级可见到或触摸到肌肉轻微的收缩,但无肢体运动。 Ⅱ级肢体可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Ⅲ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 Ⅳ级能作对抗阻力的运动,但肌力减弱。 Ⅴ级肌力正常二、肌张力【定义】 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 【临床表现】

康复评定学 肌张力

康复评定学(肌张力) 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被动牵拉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着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保证肌肉运动的连续、平滑,稳定进行称为运动性肌张力。肌张力异常的临床表现: 一.肌张力降低: 肌张力低于正常静息水平,肌肉松弛时做被活动肌体所遇到的阻力消失的状态,肌内缺乏膨胀的肌腹和正常的韧性而松弛。可因损害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有异。 脊髓前角损害时伴按节段性分布的肌无力、萎缩、无感觉障碍、有肌纤维震颤。周围神经损害时伴肌无力、萎缩、感觉障碍、腱反射常减退或消失。某些肌肉和神经接头病变肌张力降低,肌无力、伴或不伴肌萎缩,无肌纤维震颤及感觉障碍。 脊髓后索或周围神经的本体感觉纤维损害时常伴有感觉及深反射消失,步行呈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 小脑系统损害时伴运动性共济失调,步行呈蹒跚步态。新纹状体病变时伴舞蹈样运动。脑卒中后遗症迟缓期。 二.肌张力增高: 肌张力高于正常静息水平。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运动阻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缩小,见于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病变,分别表现为痉挛和强直。痉挛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性增强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锥体系病变表现为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特点是其肌张力增高有选择性,上肢以内收肌、屈肌与旋前肌为主,下肢以伸肌肌张力增高占优势,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张力增高明显,被动运动患者关节开始时阻力较大,终了时变小即所谓摺刀样肌张力增高。痉挛性肌张力增高和“痉挛”无关,后者单指一种不自主的肌收缩。强直就是关节做被动运动时各个方向的阻力是均匀一致的,主动肌和拮据肌张力同时增加。锥体外系病变表现为强直性肌张力增高,特点是肌张力的大小与肌肉当时的长度即收缩形态并无关系,在伸肌和屈肌间也没有区别。无论动作的速度、幅度、方向如何,都遇到均等的阻力。这种肌张力增高称为铅管样强直(不伴震颤),如因伴发震颤而产生交替性的松、紧变化,称为齿轮样强直(伴震颤)。 三.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以肌张力损害、持续和扭曲的改变引起的异常的姿势与正在进行中的动作的阻断而出现的运动功能亢进性障碍。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不随意运动。是一组由身体骨骼肌的协同肌和拮抗肌的不协调且间歇持续收缩所造成的部分躯体重复的不自主运动和异常位置姿势的症状群。又称为肌张力障碍综合征。可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基底核病变)或代谢性疾病引起原因不明等,前者称为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后者称为原发性肌张力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疾病:1.扭转痉挛又名扭转性肌张力障碍或变形性肌张力障碍。临床上以肌张力障碍和四肢、躯干甚至全身的剧烈而不随意的扭转为特征。肌张力在肢体扭转时增高,属于张力性肌肉变形,在扭转停止时则正常。 2.痉挛性斜颈是由于颈部肌肉痉挛性或强直性收缩造成的一种头部旋转性姿势,颈部的深浅肌肉均可受累,但以胸锁乳头肌、斜方肌、三角肌及颈夹肌的收缩最为常见。起病缓慢,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中年人起病多见。多见于锥体外系器质性损害。 3.麦杰综合征又称特发性眼睑痉挛或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综合征,以双眼睑痉挛和(或)口面部肌肉对称性不规则痉挛性收缩为临床特征。多见于中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50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