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起源

潮汕文化起源
潮汕文化起源

韩愈刺潮

潮州建制稳定的唐代,有很多着名的人物来到潮州,对潮州的生产建设及文化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这些人物中有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到潮州任刺史的李子兰,十四年调任湖南观察使,在潮州任职三年;贞元三年(787年)有御史中丞放任潮州刺史的李宿,两李都是正直为官、深爱人民,得罪于当局而被贬到潮州的,他们在潮州的西湖山上建观稼亭观察农业活动情况,促进潮州的农业生产。

潮汕文化历史:韩愈刺潮

入潮州任职的还有不少大人物,如任过宰相的常衮,曾严禁卖官,堵塞后门,也在大历十四年九月贬到潮州任刺史。会昌年间,宰相杨嗣复也谪任潮州刺史;任太子少保的李德裕,又于大中元年(公元847年),贬来潮州当司马(刺史助理)之职。他们对于潮州社会的开发和繁荣,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唐代对潮州有着重要贡献的是韩愈。他是河南孟县人,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四门

博士(教授),隔年,任监察御史,因上《论天旱人饥状》,得罪德宗皇帝,被贬到广东当阳山县令一年半,到51岁,任刑部郎中。他是唐代的大文学家。元和十四年1月(公元819年),因谏迎佛骨被贬到潮州任刺史。他在这一年的3月25日抵潮州,而在同年10月调往袁州,治潮8 个月,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使人民世世代代纪念他,把江河定名韩江,把双旌山改名为韩山。在韩祠里面有一面明朝嘉靖的碑刻,称颂韩愈“功不在禹下”。足见后人对他评价之高。

首先是他关心民间疾苦,他一到潮州就访问群众,人们反映说“恶溪有鳄鱼”,他就前往观察,表示如不为民除害就是对不起人民,因此写了《祭鳄鱼文》,并驱除了鳄鱼。同时,他很关心农业生产的发展,他在潮州写过《祭正雨文》、《祭界石文》、《祭大湖神文》,也在行动上祭神祈祷丰收,他认为如果天气不好,生产不好,人民缺乏衣食,国家也必缺赋税,把爱民与爱国统一起来,而且以对神的诚心去感动人民,化为夺取丰收的力量。另一方面,韩愈在潮州认真团结各阶层人士,发扬积极因素,他虽因谏迎佛骨而被贬潮州,但仍敢于与潮阳灵山寺的高僧大颠往来,论理论佛,还留衣告别,暗示大颠要恢复正常人的状貌,引导拜佛的人民对佛教信而不迷,照顾各方人士的积极性。此外,他在潮州特别注意办教育,用孔孟之道去教育人民,他说:平民学道就易领导。在当时汉族与畲族杂居的地方,他兴办教育,使各族人民统一思想,团结一致,进行和平建设,这是潮州得以繁荣的关键。所以后来有人写诗赞颂道:“ 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菜。”可见韩愈治潮八月在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功绩。52岁的韩愈治潮州,后徒袁州,54岁回长安任国子祭酒(大学校长)、兵部侍郎,隔年任吏部侍郎,57岁去世。

唐代的潮州,也有本地的人才,对地方建设作贡献。最突出的是海阳县人赵德,一说他是唐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进土,号天水,精通经史,善于着文,韩愈到潮州,任命他当海阳尉,并负责兴办地方教育,建立了一批学堂,对人民进行思想文化教育,为地方培养人才打下基础。后来韩愈调到袁州,要赵德同行,赵德不愿意去,一心留在本地办教育。为纪念韩愈的功绩,他还编辑过《昌黎文录》,因此,受到人们崇敬,称他为天水先生。作者: 陈历明

茶文化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影响

海南大学2011——2012年第二学期 《跨文化交际》课程论文 题目:茶文化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影响姓名:黄卫和 学号:20092506310014 学院:旅游学院 班级:09级市场营销一班 老师:杨红老师 成绩: 2012年06月18日

【摘要】 本文先是从中国茶种、茶文化的起源、发展说起,接着结合当前世界各地人民饮茶的现状,分析中国茶文化和饮茶的习惯,以及茶种的对外传播,对世界各地的文化、经济、政治的影响。 【关键词】茶文化茶道交流

目录 Contents 引言 (1) 1.茶的起源 (1) 1.1饮茶的起源 (1) 1.2 饮茶的起因 (2) 1.3 茶树的发源地 (2) 2.茶的对外传播 (2) 2.1茶马古道 (2) 2.2中国茶的外传史 (3) 3世界各国的茶文化 (4) 3.1亚洲国家 (4) 3.1.1日本 (4) 3.1.3其他亚洲国家 (5) 3.2欧美国家 (5) 3.2.1英国下午茶 (6) 3.2.2美国茶文化 (6) 4总结 (6)

茶文化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影响 引言 “公元·二六七年,蒸青绿茶东渡日本;贞观十五年,红茶经茶马古道传往西域;十七世纪,中国乌龙风行英伦;传统的中国茶,神奇的东方树叶。”这是一则农夫山泉出品的东方树叶茶饮品广告。从短短不足百字的广告词中,我们就可以得知在很早之前,中国的茶文化就向世界各地传播了。而当今,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其中有30个国家能稳定地输出茶叶,而进口茶叶的国家遍及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钟情于茶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茶叶的年消费量一直稳定在250万吨左右,人均年饮茶0.5公斤,日均消费茶近4亿杯。茶已经成为了世界性饮料。为此,对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推广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茶的精髓和内涵,并且从中得知茶对我们的生活文化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作用。 1.茶的起源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如今已成为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的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过去的。 1.1饮茶的起源 据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氏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氏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音上加以附会,说神农有一个水晶的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胃肠洗涤的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而成为茶的起源。

潮汕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潮汕文化简介与发展 关键词:岭南;潮汕文化;传统 摘要:潮汕文化是古代南粤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它是岭南文化重要的一支,更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当下社会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它的发展,我们应该本着批判扬弃的原则,促使其向宏观、理性、深度的方向转变,研究潮汕文化的的现状,了解其丰富的内涵和特色,对于弘扬潮汕文化的优良传统,寻找潮汕民俗文化现代化的最佳路径,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潮汕概况 潮汕大地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兴盛的文明之邦。长期以来,由于潮汕地区行政上属广东管辖,所以潮汕文化也一直隐蔽在省府文化——广府文化的背后,外界也常误以为,广东文化就是广府文化,对潮汕文化知之甚少。而事实上,潮汕文化是独立于广府文化之外,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并且自成一格的文化体系。 潮汕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潮人自嘲为“省尾国脚”。这里三面背山,一面向水。境内虽有富饶的潮汕平原,但生存环境却不易,常有台风与地震威胁.而且历来地少人多,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万,人均可耕地不到3分,有“耕田如绣花”之美称。这里商业气息浓厚,长久以来的商贸传统,催生了中国影响深远的三大商帮之一的潮州商帮。这里还是“十相留声”的岭海名邦,也是宋“前七贤”、明“后八俊”,近代千万潮汕英才生长的“海滨邹鲁”。 潮汕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这里夏长冬短,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不见雪。潮汕襟山带水,气候宜人,成为南迁汉人生息繁衍之地,长期以来形成城镇密集的现状。潮汕居民基本上均来自各各历史阶段的南迁汉人,比如比较早的并有记载的是《史记》中记载的秦时期一支由史氏族人带领的为秦始皇修筑水路直达揭阳岭的队伍,抵达揭阳岭后并没有返回,而是直接“驻扎”在当地并始设揭阳县。其外还有其他如汉,三国,唐宋,元明时期迁入的。 二、潮汕文化简介 (一) 潮汕方言 潮汕话,是全国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潮汕人的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与其他语言很大区别。因此,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研究潮汕话的人很多,有关潮汕话的专著、字典、词典也很多。对潮汕人来说,潮汕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巨大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胜似“自己人”。 潮汕话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华人中广泛使用,是知名度较高的一个古老方言,属于闽南语系,但与闽台的闽南话差异很大。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彼此互通存在不少难度。在潮汕话和闽台片相交融的地区,兼具有二者的发音特色,特别是靠近潮汕地区的陆丰三甲(甲子、甲东、甲西)地区的闽台片的闽南语,福建的诏安等。潮汕话包含了很多的古汉语成分,在古代,潮汕先人本来居住在中原一带,为了逃避战乱,一路往海边迁徙,到达福建莆田,定居一段时间之后,又集体迁徙到今天的潮汕地区。所以潮汕话是遗留下来的古汉语,同时也受到南越国少数民族的影响。 18至20世纪期间,潮州居民是移居东南亚的主要华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话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区以外的华人社群,也有很多人说潮汕话。潮州人在香港、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形成重要的少数族群。一些潮州人也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洲和欧洲居住,一些从潮州地区而来,一些则从东南亚而至。 (二)潮汕饮食

有关茶文化的起源

有关茶文化的起源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 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 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 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 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 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 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 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 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 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 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 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 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陵的“荼”,颜师古注为:音 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 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历史 (一)茶叶的起源 水是万物不可缺少的。远古高智商人类开始对人体补充能量需水解渴,水质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不断在调口味,在水中补充各种添加物,喝之口感更有味,达到心旷神怡之感觉。古先民生活区周边各 种灌木叶成为添加物对象,茶叶应是这样诞生的。 (二)古陶器皿中寻茶文化 考古新石器时期,陶制品使用的杯、壶、豆等饮用水器具中,可以汲取到古代先民已有饮茶水或用“酒”信息。早在7000年河姆渡时,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及陶器皿中都可以发现。用 作蒸、煮功能陶器皿,可煮“茶”煮“米饭”与唐代煮茶器三足釜 相似。他们已在水中添加各种植物类“叶、草药水”或经过粮食发 酵煮成酒水。从八千年跨湖桥文化陶罐中曾有煎烧草药残留实物依据,可理解为’’茶”水中添加物之一。先民在喝水过程中试用不 同的树、草叶作调口味,从数千年饮食生话实践中积累起到健身、 解百毒作用,对人体有益补充。多树叶品种被逐步淘汰掉,逐步细 化分离出,如茶水、药水、酒水等;当今名茶是古人数千年来大浪淘 沙中被人们认同细化后的精华。 (三)茶的记载 最早期记载可能由战争、天灾损坏遗失无从考证。文的记载依据是较滞缓,至汉代时发现才有饮茶的记载,盛唐时古越瓷、绸、茶 是已大量出口、古越先民创造海上“瓷绸之路”同时也是传播茶文 化的传人。宋代文人墨客斗茶成为时尚,各式饮茶用名盏风菲一时。 (四)茶的传人 在现代的二十一世纪台湾九份地区还保持早期茶文化。营模式到烧煮工艺方式,各种茶叶制作品种丰富多彩、包括茶盏器皿用具等 是中华民族“茶文化”历史见证。

(五)从新石器时期至唐宋时使用(茶)、(酒)、(水)各种类饮具文化,丰富多彩,其中可汲取她的起源和兴衰。 ⑴茶入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在四世纪至七世纪中叶,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时代,据传六世纪中叶,已有植茶,其茶种是由华严宗智异禅师 在朝鲜建华严寺时传入至7世纪初饮茶之风已扁及全朝鲜。后来, 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逐渐统一了全国。 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中国与济、新罗的往来比较频繁,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关系也比较密切。特别是新罗,在唐朝有通使往来一百 二十次以上,是与唐通使来往最多的邻国之一。新罗人在唐朝主要 学习佛典、佛法,研究唐代的典章,有的人还在唐朝做官。因而, 唐代的饮茶习俗对他来说应是很亲近的。 新罗的使节大廉,在唐文宗太和后期,将茶籽带回国内,种于智异山下的华岩寺周围,朝鲜的种茶历史由此开始。朝鲜《三国本纪》卷十,《新罗本纪》兴德王三年云:"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 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时有之,至于此盛焉"。 至宋代时,新罗人也学习宋代的烹茶技艺。新罗在参考吸取中国茶文化的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茶礼。这套茶礼包括 一、吉礼时敬茶; 二、齿礼时敬茶; 三、宾礼时敬茶; 四、嘉时敬茶。 其中宾礼时敬茶最为典型。高丽时代迎接使臣的宾礼仪式共有五种。迎接宋、辽、金、元的使臣,其地点在乾德殿阁里举行,国王 在东朝南,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或国王在东朝西,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有时,由国王亲自敬茶。 高丽时代,新罗茶礼的程度和内容,与宋代的宫廷茶宴茶礼有不少相通之处。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本课学习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中华文明起源部分,注意使用地图,尤其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培养学生时空观的同时,更好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征。夏商周早期国家发展情况应删繁就简,引导学生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 通过列表比较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3.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

流长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4. 通过文献资料、图片资料,从整体上认识夏商周各朝代的基本情况和演变过程,了解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从时空角度,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从部落到国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历史长河图展示从猿到人的演进过程 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境内分布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址和文化遗存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是研究从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转变规律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具体有哪些?又有什么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内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我的家乡——潮汕 (潮汕地方史)

我的家乡——潮汕(潮汕地方史) 我的家乡在美丽富饶的潮汕地区。潮汕地区位于粤东沿海的潮汕平原,地处欧亚大陆东南沿海,太平洋西岸中段,包括古城潮州、经济特区汕头以及揭阳,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潮汕文化源远流长,潮人风情独具韵味。 一、潮汕先民 潮汕地区最早的居民是越族。传说越族人的脚小趾是“重甲”的(即有两片相叠的趾甲)。到了秦朝以后,来自河南、山西一带的中原人民陆续南迁。他们大多先迁往江浙地区,后经福建辗转迁入潮汕地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与越族人交流、融合、繁衍生息,使越族人逐渐汉化,形成了潮汕先民。随着历史的推移,中国近代的开放,潮汕地区也是较早接触到外国文化的地区。所以,潮汕文化既保存了中原古文化的精粹,又吸纳了海外文化的菁华,历经了数千年的融汇升华,形成了中国典型的海洋文化,成为与齐鲁文化、蜀汉文化相媲美的中华文化的一支。 二、沿革建制 潮汕在远古时属南交之地。2000多年前的夏、商、周时属场州南部的荒僻地带。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为越族的—支。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平定南越,设立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在南海郡的揭阳岭设置戍所。秦末陈胜吴广起兵抗秦,赵佗占据这里,拥兵自立为南越武王,设揭阳于此,于是这里才有政权建制。汉武帝元鼎六年(前l l l)平定南越,设置揭阳县,属南海郡,开始有直属中原王朝的政权建制。那时揭阳县的疆域,包括现在的潮汕地区、梅州市和闽南的一部分。隋唐时期称为潮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0年正式开放汕头为商埠,称汕头埠,属澄海县鮀浦司管辖。1980年11月以后,汕头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起来。 三、百载商埠 1858年6月,英、法、美等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增开潮州等十处为通商口岸。18601年,汕头被正式开放为通商口岸,称为汕头埠。1860年,在妈屿岛上设置了由外国人控制的海关,直到1949年10月24日汕头解放,才结束了外国人把持潮海关长达90年的历史。(新设的潮海关被称为“新关”,原清朝设的海关称为“常关”)汕头开埠后,英国等13个国家在汕头设领事馆、领事署或派驻领事。英国在1868年正式建领事馆。 列强倚仗不平等条约赋予的各种特权,在汕头大肆进行经济侵略。如在汕头开设商行,投资办厂。1878年英国怡和洋行在礐石设制糖厂,这是外资在汕头设立的第一家近代工厂。据现有资料,汕头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1879年创办的汕头豆饼榨油厂。 20世纪初是汕头民族工业发展比较快的时期。汕头开埠后,汕头港逐渐取代樟林港称为潮汕地区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1906年,华侨张煜南兄弟集资兴建的潮汕铁路开通,由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设计。(南起汕头市,北至潮州)潮汕铁路是我国商办铁路的开始,也是我国华侨创办的第一条铁路。1939年,日军侵潮前夕,政府下令拆毁潮汕铁路。汕头开埠后,商贸业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20世纪30年代,小公园一带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区。 汕头开埠后,在金融方面最具潮汕特色的是19世纪中叶兴起的“侨批”业。“侨批”是到东南亚谋生的潮人向家乡寄钱赡养亲人和禀报平安的一种“银信合封”,即汇款与家信相结合的民间寄汇,它完全是靠信誉经营的业务。“侨批”也类似今天邮局的汇款单。 20世纪初,潮汕地区最著名的实业家之一高绳之创办的实业,改善了汕头开埠之初在照明、用水、通讯等公共事业严重滞后的局面,汕头公用事业日渐完善。(商办汕头开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商办汕头自来水公司、投资开通了汕头至澄海的长途电话并成立了汕澄电话公司。1932年10月,汕头成为全国第九个开通自动电话的城市。 四、潮汕方言 潮汕人的母语是潮汕方言,她属于闽南方言的一种,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体系。据专家研

中国茶文化的纪录片

中国茶文化的纪录片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 茶文化的开端,起源于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陆羽《茶经》的问世,在晋代、南北朝时期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 着茶文化的萌芽产生。 宋代时期茶文化的兴盛以及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普及,铸就了今天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品茶悟道,感受心灵的脱俗,一种惬意,一 种超然物外的感受,是每个品茶人的内心所归。 喝茶是为了让心平静,也就是在心无杂念之中,看杯中茶叶沉浮,细品茶叶的清香。品茶而思,思考事物,品析人世界万物,茶文化 中缺少不了静谧的意境。 茶道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 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 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 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例如自嘉茶的茶 道“品尝甘醇味道,享受天然滋养”,正是品鉴出了茶的自然甘醇 之美感。 茶德 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备的美德。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 茶精神(茶道精神) 当代中国茶思想或由于立场不同,或由于诉求对象互异,或由于理念差别,故旨趣相差甚远,兹枚举四家略作说明中国的茶道精神:

中华茶艺业联谊会『静、美』;中华民国茶艺协会『清、敬、怡、真』;陆羽茶艺中心『美律、健康、养性、明伦』;高雄市茶艺协会『中庸、俭德、养气、品味』。 茶联 茶联是以茶为题材的对联,是茶文化的一种文学艺术兼书法形式的载体。茶的对联,茶店对联,茶庄对联,茶文化对联,茶楼对联,茶馆对联,等等,都是茶联。以茶为题材的对联,由来已久。例如 茶中店的对联如:“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雀舌、 龙团都是名茶。如今兴起的网络茶商也有茶联,例如中国高山有机 茶领导品牌自嘉茶的茶联是这样的“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娱 自嘉。” 茶书 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 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 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 茶具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按照现代观点,不应纳入器具。 茶画 茶画,在中国茶文化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茶人所青睐,从表达方式上属于传统水墨国画,但是从内容上细分,又可归属于 文人画。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茶艺

潮汕历史文化——诗阳村的游神活动

诗阳村的游神活动 潮州文化是以历史上潮州府所在地(今潮州市区)为中心,包括现潮州、汕头、揭阳三市的一种地域文化,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文化体系。古代潮州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唐代韩愈,称:“州南境界,毒物瘴气,日夕多作”,毒虫野兽,种类繁多。在这种环境下,土著先民对自然力充满恐惧,因而尤信鬼神,“重巫现,轻医药”,“断发纹身,以避蚊龙”,导致图腾崇拜、祭祀酬神活动的盛行。由此也丰富了大量的娱神节目,如在正、二月,潮汕乡村各乡各里先后进行的各种“游神赛会”活动。早在五六千年前,潮州先民就创造了“象山文化”。而在乾隆时期编纂的《普宁县志》早有记载:“春社日,各乡农民具香帛、酒馔,相率祀起乡之土神,以祈谷。祀毕,聚饮于神侧,曰:“做社”。由此可见,“闹热”的习俗已在潮州文化的熏陶氤氲下孕育传承了几百年。 潮汕文化离不开游神赛会,游神赛会是潮汕文化的根。一般在正、二月,潮汕乡村各乡各里先后进行着各种“游神赛会”活动。所谓游神赛会,就是潮汕各乡里的民间狂欢节,人们怕“老爷”待在庙里烦闷,把老爷请出来巡村游境,期间,锣鼓声催,鞭炮轰响,烟火满天,潮剧、纸影戏音韵袅袅,上演一场娱神娱人的民俗节日。 几乎每一个村,在每年年初都会有固定的时间举行盛大的游神庆典。大多数庆典的模式,是把庙里的神像抬出来,仿照古代官员出巡的仪式,在村的边界走一圈,以示神灵所到之处,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通过这种仪式,人们能够感受得到自己居住的环

境,自己的生命,接受了神明的保护。 每年的正月十三是我们村(东凤镇诗阳村)“营老爷”(游神)的日子,而早在正月十二我们就已经准备好了一切并举办一系列精彩的节目来迎接这个盛大的节日。 “营老爷”是每村相当严肃相当郑重其事的活动,村人看重的程度无异于一个宗族的未来。因此,筹备工作一般由村里较为德高望重,年长的长辈主持下进行,我们村也不例外。刚进入正月不久,“老人组”的老人们就开始为年十三的游神活动忙活起来。搭棚摆“神前”,准备祭品,训练游神的人员等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这些经验丰富的老人们筹备起来可一点儿也不含糊。 诗阳村的村民被分为十支队,在“闹热”时就被分为六个“神前”。“神前”是为了迎接“老爷”而由水管搭建起来的临时棚,每个“神前”都装饰有“彩眉”、对联、灯笼、五颜六色的“标”,棚里则准备了几十张桌子供村民摆放祭品,在棚的最前面则摆放公家准备的酒、茶、五果盘、桔子。而每家每户需要准备的祭品有:鹅、三牲(猪肉、鸡、鱼)、甜粿、粿桃、各种各样的表面上印有各种图案的粿品、钱财(纸钱)、对烛、香。而有些“头家”(大富商)则会在“神前”摆上龙虾或全猪等显赫的祭品。 等到正月十二夜晚,村里开始放电影、演纸影、唱卡拉ok等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到处是张灯结彩,装饰一新。而村民们会在今夜串走于各个“神前”,并互相进行比较。热闹非凡。 正月十三这天,也就是“营老爷”的日子,每家每户都早早起床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整合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整合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时间,红山文物的最新研究结果和关于文明标准的定义,可以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于8000年前。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整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整合一: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1、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潮汕茶文化历史

潮汕茶文化历史 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工夫茶即是乌龙茶茶艺,为何称为 工夫茶?之所以叫功夫茶,有人说是因为制作乌龙茶工序复杂、极费 工夫,有人说是因为冲泡乌龙茶颇费工夫,也有人说是因为乌龙茶 须细啜慢饮。功夫茶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 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功夫茶起源于宋代,我国的工夫茶茶艺可分为潮汕、台湾、闽南、武夷山四大流派, 以潮汕工夫茶最富有古香古色,堪称中国茶艺的活化石。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潮汕功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独特的饮茶习惯。“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传统的潮汕工夫茶一 般是四宝齐备,一是陶水壶;二是红泥小火炉;三是小茶壶;四是小瓷杯。陶水壶里装入色香味俱全的乌龙茶,放茶叶要把壶里塞满,并 用手指压实,倒上水,放在小火炉上煮,茶煮好后拿起茶壶在摆成 品字形的瓷杯上面作圆周运动依次斟满每一个小杯,此时就可以捧 起香气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尝。斟茶时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 要按杯的多少来回轮流顺序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饮时是 用舌头舔着慢慢地品,一边品着茶一边谈天说地,这叫功夫。功夫 茶茶汁浓,碱性大,刚饮几杯时,会微感苦涩,但饮到后来,会愈 饮愈觉苦香甜润,使人神清气爽,特别是大宴后下油最好。因此功 夫茶除了泡制要功夫外,饮茶也需要费功夫。潮汕工夫茶以三泡为止,要求三泡水的茶汤浓淡一致。有人说,没有功夫就莫饮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 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潮州茶人曾楚楠先生认为潮汕工夫茶的理念 是和、敬、精、乐四趣。和、敬讲的是茶德,精、乐讲的是茶技与 茶趣。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之学说 1、西来说: 2、中源说:正统学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譬如,世人说史,大多从盘古说起,即所谓“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①盘古: 中国传说系统中的领头雁,他的事功只是开天辟地,同人事并无多大关系。按《三五历记》所载,他的事功是:“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②三皇五帝: A.“三皇” “三皇”所指何人,各种文献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一是天皇、地皇、人皇,二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以后者为主。也有文献以祝融、女娲或黄帝代替燧人氏,但伏羲氏和神农氏则是大多数文献的共识。 古人认为,历史按皇、帝、王、霸的顺序展开,三皇、五帝、夏商周王道、春秋战国的霸道,且一代不如一代。《管子·兵法》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管子·禁藏》:“凡有天下者,以情伐者帝,以事伐者王,以政伐者霸。”《庄子·人世间》:“古者五帝贵德,三王用义,五霸任力。”《淮南子·本经训》:“帝者替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 三皇时代,人民生活并不幸福。《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以为王,号之燧人氏。”《吕氏春秋·恃君》曰:“昔太古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 三皇给人民带来了福祉,但却没有“治国平天下”的伟业。 三皇的功业: 燧人氏的功业是“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具去毒”; 伏羲氏的功业是“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 神农氏的功业是“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B.“五帝” 五帝所指何人,各家说法不一。 《国语》记展禽语:“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即以黄帝、颛顼、帝喾ku、尧、舜为五帝。《五帝德》、《帝系姓》、《五帝本纪》都依此说。 《吕氏春秋》以少白皋、太白皋、黄帝、炎帝、舜帝为五帝。

中国茶文化知识大全教学内容

中国茶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近年来探索茶文化的人越是越来越多,茶文化的知识众多,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中国茶文化知识大全,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茶文化的概念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茶文化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汉族茶文化的基础。 茶为一种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长品易健康、长寿,茶品顺为最佳、还可作药用,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华,顺乃人生之根本。因此道家里有茶顺为茗品。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又如在汉朝,茶叶已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只是分享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 识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文明有多个源头,而不再持有中原一元说。即多个源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拥有辽阔地域的文化共同体,那么这个共同体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新石器时代后期和西周时期是关键时期。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文化交融和西周的封建礼乐制使得各地区的文化渐渐融合成为一个大的文化统一体,这样具有地域和族群意义的华夏文化就形成了。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各地出现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址,如同满天星斗。分布于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区,共有7000多处。随着它们的发展,地域上的差异性越来越强。其一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发展的水平较高,具体表现为农业较为发达,器具较为精致,而东北、西北、华南等边远地区发展速度较缓慢,农业欠发达,渔猎采集非常重要,器具较为粗糙。其二是文化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在相对稳定的区域中年复一年地劳作,代代相传,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随着文化创造的增加(主要是器具的数量增多、精神文化的丰富),区域独特性越来越强。第一,器物的制作的喜好不同。比如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彩陶瓶,东北红山文化的“之”字形纹陶器,山东大汶口的“豆”等等。第二,崇拜的对象不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普遍崇拜玫瑰花,红山文化人崇拜猪首龙身神兽,大汶口文化人崇拜太阳,良储文化人崇拜太阳鸟,等等。可见,当时各地区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似乎看不出共同之处。那么,各地区的文化如何交汇在一起,实现初步统一呢? 首先是各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之后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渐渐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它汇聚了其它地区的文化,但是它又有一定的排斥性,排斥外部地区的文化渗入。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文化共同体,它是由各地区的文化汇聚在一起而渐渐形成的,其中较重要的是关中仰韶文化、东北辽宁红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这三大支,当然也有其他地区的文化的流入。具体来说,关中仰韶文化和东北辽宁红山文化这两大强势文化相互交融,前者的典型器物及特征就是尖底瓶、玫瑰花花纹,后者的是猪首龙身神兽。两者相互交流的证据是在大凌河上游的庙坛冢遗址中出现了上述两种文化因素的组合,玉雕猪笼在墓主人身上,玫瑰图案彩陶盆在积石冢周围。苏秉琦说这是花和龙的结合。之后,山东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又有强烈的交汇。带有龙山文化特征的考古文化遍布黄河中下游,但是在这种同一性内部又有文化来源的差异性:即这些器物大多是灰黑陶,但是各地区的灰黑陶又有差异,如黄河中游的陶器常有篮纹、绳纹、方格纹,显示出黄河中游文化的特征,而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器物多为薄胎细质器,表面多为磨光或素面,显示出山东文化的特征。这说明龙山时代,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和下游的龙山文化有程度很深的交汇。同样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各地区考古文化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其轴心就在晋南。因为晋南有陶寺古城遗址,古城遗址规模很大,不仅仅有军事功能,更引人注意的还有祭祀、天文观测、生产生活功能,和后世的君民同居的城邑毫无二致。这座古城可以反映当时存在一股强势文化,以晋南为中心,覆盖着黄河中游,该古城只是这一区域文化的缩影。从考古发现来看,陶寺遗址内的器物有仰韶文化的特征,即器物组合序列,有红山文化的特征,如猪龙,有良储文化的特征,如“∠”型石推刀。因此可以说,晋南地区汇集了各地区文化,形成了一个覆盖黄河中游,以晋南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

考点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生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特点与风格。 2、中国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时代与时代两个时期。 3、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的形成时期,也是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 4、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大的时期;这种特征反映在思想领域就是:出现了的局面。 5、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时期;奠定了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 1、从猿到人的演变:从猿到人的演变中,和有着决定性意义;开始学会是猿转变为人的根本标志; 2、石器时代: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人们把使用这种工具的时代叫时代;一般分为时代与时代两个时期。 (1)旧石器时代:以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又被学者称为时代。 ①代表性遗址:距今约170 万年的人;距今约70 万—20 万年的人。 ②生活状况:他们从事和,过着生活,已经学会用。 ③分布特点:分布既又,主要分布在和流域。 (2)新石器时代:以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①代表性遗址: A.新时期时代早期:距今7000-5000年前的时段内,主要有三个代表性文化:黄河中游的文化、黄河下游的文化和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 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文化基本特征是: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南北;器是进入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一项重要的发明) B.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主要有三个代表性文化: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文化所替代、在北方辽河上游有文化,长江下游有文化。 龙山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代表器物是,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陶”。 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和神庙。 ②生活状况:大量使用,开始从事原始,饲养,修建,生活逐渐。 ③分布特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并逐渐朝着、的方向发展。 ▲▲从旧时期时代到新时期时代,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主要体现在原始和的逐渐发展。 3、原始社会组织和生活特点: (1)原始社会组织:原始社会组织分为、氏族社会和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生活特点: ①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劳动,成果;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权制取代权制,社会分化与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五帝时期 (1)三皇五帝: (2)禅让制: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3)“万邦时代”:中国历史上的“万邦”时代大约是指五帝后期的文化时期。 2、夏朝: 1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 说法一 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区的代表地和经济、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 “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揭阳、潮州、 汕头以及丰顺县中的一部分组成的潮汕地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语中音不同、意也不同。“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可见,加上 “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大潮 汕人民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潮州工夫茶不 仅是潮汕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汕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 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 虚实盈亏之哲理。潮州工夫茶做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 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 沉积。“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渗透到社会 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 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说法二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品功夫茶是 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

中国茶文化的论文三篇

中国茶文化的论文三篇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中国茶文化的论文三篇 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样细小纤弱,那样的无足轻重,却又是那样的微妙。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供大家参考选择。 中国茶文化的论文1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名族之国粹。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成我国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和品茗技艺的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茶文化之核心为茶道,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的层次的唯有茶文化,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对茶道的阐释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茶文化,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和弘扬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希望通过我们的论文,让你更加的了解茶文化。 一、中国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则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划时代的时期。从五代至宋辽金,是茶文化的拓展期。自元代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明代中期以后,精细的茶风再次出现,为其中坚者是清雅文人,学人的个性茶艺充分张扬,茶风则更趋纤弱。清末明初,中国多灾难,有志文人忧国忧民,已无雅

兴和心情去悠闲品茶,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历史也因之完结。 二、茶文化的作用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1.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2.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 3.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4.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5.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