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小结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小结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小结

区域创新理论

一、创新

1、创新的提出

一个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两个伴生: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伴生的是区域的崛起区域经济的个性化。

阐释: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现状: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显著地区域化特征,从此意义讲,经济全球化实质上也是全球经济的区域化。

创新理论出现的原因:

2战后至70年代中,西方主要国家强劲和稳定的经济增长中,创新并没有处于突出的位置。

因为市场的扩大和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有利于当时生产能力的扩张,从而投资不断扩大。

经济增长势头普遍减弱→需求日益差别化→新产品和生产过程的结构转换、升级换代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日益激烈。

所以在今天,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领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所以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区域层面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所在

1、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2、区域经济参与者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

3、创新的形成和扩散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同时也是区域之间经济增长与发展不平衡的

一个重要原因。

创新的含义

熊彼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体系,原来的成本曲线因此而不断更新。经济的变革,诸如成本的降低,经济均衡的打破,残酷的竞争,包括经济周期本身,都

归因于创新。

德鲁克:创新并非在技术面,创新的行动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

解析:创新实际上创造了一种资源,换言之,创新是由有创造财富潜力的资源组成。

这里的资源是有经济价值的。

总结:内涵丰富,影响范围广泛。涉及新思想、新发明的产生、新产品设计、新的生产过程,新的营销策略和开发新市场等各系列活动。由一个复杂的交

互系统构成。

科技界的创新:科研中的新发现、新探索、新成果

企业家眼中的创新:带来市场价值创新=新+市场价值

创新的范围分类

1、企业系统创新。指企业整体的创新内容。既包括在产品、工艺或流程方面的

技术创新,也包括管理、制度、营销,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体现企业

各组成部分的互动关系。

2、区域系统创新。指区域内整体的创新内容。包括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

创新等多方面。(硅谷、深圳)

技术创新的方法分类:

1、自主创新模式:创新主体以自身的研究开发为基础,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

国际化,获取商业利益的创新活动。具有率先性。

优点:创新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掌握和控制某项产品或工艺的核心技术;一定程度上左右行业的发展;赢得竞争优势。

在一些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往往能引致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带动一批新产品诞生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有利于创新企业更早积累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获得产品成品和质量控制方面的经验

独占性的垄断地位,牢固的原料供应系统和销售渠道,获得超额利润。

缺点:投入巨大(巨资研究开发,一流资金,实力雄厚的研发队伍,一流人才,一流的研发水准)

高风险:自主研发开发的成功率相当低(美国,索尼,LG)

时间长:不确定性大

市场开发难度大,时滞性强。(市场开发投入收益易被跟随者无偿占有)

易被侵权(法律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不够)

适合少数实力超群的大型跨国公司。

2、模仿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方法,引进、购买或破译率

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成功秘密,并以其为基础进行改进的做法。

(各国企业普遍采用的创新行为,区别于简单抄袭,低投入、低风险、

耗时短、市场适应性强。)

3、合作创新模式:是指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创新的做法。

集中于新兴技术和高技术领域,以合作进行研究开发为主。

技术创新加快+技术竞争激烈→利用外部力量和资源→优势互补,成果共享。

优点:创新资源组合缩短创新周期分摊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

问题点:不能独占创新成果,无法获取绝对垄断优势。

二、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改变过去以资源投入获得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资源主导型经济是指其社会经济是以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加工为主的国家或地区)

1、需要思考:何为资源主导型经济?为什么要改变?向什么方向转变?

资源主导的经济向创新主导的经济转变中,区域创新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资源在区域创新中被赋予新的含义。

区域创新:是针对不同的区域所具备的资源条件(自然资源、资本、人才等)和经济、文化特色、发展适合本区域的创新成果,并最终形成产业化优势。

(传统理论中往往忽视创新、知识作用的凸显,重点强调区域的资源禀赋。认为地区间经济和技术落差是刚性存在的,并基于直线进化的假设已开始就将不发达地区置于

不利的分工序列,且此得出区域的梯度转移型经济发展模式。)

一个趋势,两个伴生,反作用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全球化经济中,新的世界分工不再以国家,而是按照区域的竞争力来进行。全球的要素、资源和分工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变化着,并越来越聚集于有个性化的地区。

现象:研发和开发在全球范围的流动,知识资产融入市场。

业务外包迅猛发展,企业形式日趋多样,特许连锁风行全球。

新企业选择新地区去创业,跨国公司投资指向有竞争力的区域,区域内创业活动增多。

三股力量:企业的空间集聚、市场化知识资产的集聚、跨国公司投资区位定向化选择。

效果:促成了区域崛起,加速了趋于个性化发展。

1、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个创新现象—企业群。

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

由供应商(上游企业)-企业-销售商(下游企业)-消费者产业价值链。

(寻求竞争优势的企业构成了完整的价值链并在一定的地理空间集聚,构成协作与竞争的企业关系系统---企业群。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发展,这种聚集不再是基于节约成本的空间安排,而是以促进创新和发展的复杂系统为中心的新型空间格局)哈佛-迈克波顿“竞争优势”

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空间集聚: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如供应、制造销售、研发、

设计、中介服务等,都可以集聚。

未必是在同一区域内形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

集中在一起的厂商必单个孤立的厂商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因为:

A、能够促进专业化供应商队伍形成,关键设备和服务变得更便宜更好。

B、企业能集中精力于他们最擅长的事,其他业务由更好的承包商处理。

C、地理上的集中分布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共享。

企业群是一种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现象,即企业的空间聚集是一种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现象。

2、知识经济形态中,人类创造财富的资源是知识(科学技术)。

与传统经济形态下的自然资源比较:

知识资源和知识资产的特点越用越多,创造的财富可以成几何式增长。

知识资源和知识资产的传播和运用激发了创新,是区域发展的根本。

(该如何理解知识资产化?)

三、区域创新差别

一、区域创新差别的框架

1、在研究创新问题的时候,人们发现,不同区域之间在整个体系上存在创新差别,这是为

什么呢?

奥地利学者麦尔、托特林提出了一个关于区域创新差别的构型框架(系统)。

内容:1、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出发,因而它的内部结构和行为方式与他所处的经济

环境要求和条件相联系。(包括所有潜在的相互作用的伙伴和竞争对手)

2、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和领域之间是有区别的,核心技术处于中心地位。(独特的、产品、生

产工艺、营销模式等)

创新表明企业核心技术的变化,(如引入新产品和方法,或者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这种变化)是外部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部因素:1、与企业创新行为相关的区域环境条件(如研究或教育机构的状况;劳动力技能;以及同其他企业保持联系和协作的可能性)

2、企业所处行业的环境,即市场特征。(涉及到竞争的强度;竞争方式;以

及企业所能看到的技术机遇。

3、企业在所处的经济环境中同他所选择的主体保持密切关系。(如稳定且长

期的供货关系和客户关系,同大学保持技术联系等)

4、政府。可通过技术政策、创新政策、区域政策影响区域内企业的创新

能力。

相对容易得到政府支持的企业(融资、咨询、税收、培训等),在其他

条件相同的前提下,较容易克服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研究者们越来越强调区域作为技术和创新政策作为主体的意义,正是因

为区域机构(政府)能更好地认识各自区域的特点。

内部因素:1、企业的组织和战略目标的特性。(之间相互影响)

2、企业规模(1、影响与创新相关的资源装备。2、影响创新的持续性、影

响创新项目的规模)

网络:如合作

稳定的客户、

大企业间的相

互交叉

市场:

竞争方式、竞

争强度、技术

机遇等

公共政策:科

技政策、创新

政策、技术转

让政策战略:竞争优势的类型、冒险能力等组织:如企业组织地位、规模、技术水平

本地环境:科技信息密度、劳动力技能等

创新类型创新强度

对中小型企业来说,通过与大企业的紧密联系a、较容易获得与创新相关的资源,b、对大企业中有一定的作用。(如订单的要求要使中小企业努力适应)

二、影响区域创新的因素

1、区域环境因素,

其作用可分为两类,然而在现实中是紧密交织的。

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创新(创新的生产)、过程创新(创新的吸收)对区域环境提出的要求是不同的。

针对产品创新的重要因素:

a、高技能的劳动力。

b、理工经济学科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c、与企业相关的服务(机构)

d、供应商群

e、有规模的市场和良好的进入途径。

f、便利的人员运输设施。

g、融资渠道。

针对过程创新的吸收:

a、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密集程度。

b、技术转让方企业或企业服务的现存状况。

c、公共技术咨询或转让机构。

d、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

2、区域企业结构(也是影响区域创新的因素)

a、行业结构

区域创新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行业结构差别。

理由:产业经济学(定义)---行业是企业活动的经济和技术环境-------决定了行业内技术发现的动力、需求动力以及竞争压力等重要的框架条件。

# 新兴产业(或相对年轻的产业而言)------各方面进行创新的可能性很大------特别是产品创新-------容易实现技术进步。

特点:技术集约型-行业(化工、制药、电子信息、汽车和航空制造等)

# 传统产业-----技术创新机遇较小----新的设备、或方法的创新------创新空间小、创新压力大。

资本密集型或规模效应型:纺织、服装、金属产品加工。

b、企业规模的大小。

1960年代,大企业被视为创新的发动机。

原因:研究和开发活动的不可分性。

创新项目需要高额资金投入和巨大风险性。

80年代后,这种观点开始分化-----中小企业的创新优势凸显(无官僚化机构、高度的灵活性、同客户的直接接触、直接涉及运用领域)

各自特定优势—形成创新过程分工:大企业在创新的持续性研究活动有优势。小企业迅速完善产品或方法创新方面具有优势。这种分工导致合作和网络的形成。

四、区域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

所谓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主要是指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国家的创新活力一直充沛,而有些国家则不是这样的一种经济现象。

从根本上讲国家创新系统是一种制度安排。

国际上经济理论研究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都充分表明,制度创新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国家创新系统通过调整制度来安排和协调经济主体利益关系,有效刺激和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创新行为,为经济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国家创新系统的基本含义是指由公共和私有机构组成的网络系统,强调系统中各行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及相互作用。

该网络系统中各个行为主体的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旨在经济地创造、引入、改进和扩散新的知识和技术,使一国的创新取得更好的绩效。

它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之间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而建设性地相互作用,并将创新作为变革和发展关键的动力系统。

国家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协调国家的创新活动。

最早于1982年提出,是对日本的研究后做出的总结。

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技术创新为主导,附以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经济强劲发展——工业化大国。

总结:1、说明国家在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2、在发展经济时,不能够只依赖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

3、需要政府a、提供相当的公共商品。

b、从长远且动态的视野出发,寻求一个资源的最优配置。

4、推动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

关于该理论的核心内容:

其一,在全球化浪潮越来越迅猛的今天,国家边界对于一个国家的创新实绩和经济增长情况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这主要表现为,国家专有因素对于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与此同时这种国家边界也是国家创新系统分析的边界,因为这种分析主要是在国家层次上进行。

其二,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就是科学技术知识的循环流转及其应用,而这种流转和应用的效率对于一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一个基础假定就是:一国经济发展与国际技术经济竞争的实绩就是该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函数,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效率与能力。

其三,这种知识的循环流转是通过国家创新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国家创新系统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组成部分与相互关系的属性,直接决定着一国的技术创新能力。

其四,国家创新系统也可能存在着系统失效的问题。

经济发展与国际技术经济部分实绩的低下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了系统失效的存在,一个既不能从外部,也不能从内部有效地获得科学技术知识供给的国家创新系统注定是没有活力的。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就是如此。而一个有效地获得了科学技术知识供给,但却不能使之在一国之内有效地扩散和应用的国家也不可能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苏联的瓦解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其五,不存在一个国家创新系统的最优模式。

这就意味着国家创新系统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模仿的。因为国家专有因素的存在和作用决定了任何国家创新系统都有其独特之处,所以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促进国家创新系统都有其独特之处,所以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促进国家创新系统完善的某些政策措施,但不可模仿、照搬。国家创新系统注定是科学技术进步与民族传统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国家创新系统的不同要素

1、企业的作用

企业是创新最主要的力量。

a、应用于产业的知识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基础。

(1、这类知识具有局域性、企业或产业特点——科研、大学机构难以提供。2、基础知识向应用知识转化过程需要工艺制造方面的知识——企业才能提供3、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知识——需要时间和资金的投入)

b、政府的特点决定了它也无法取代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

(1、政府本身没有创新的动力。——社会秩序的维持者和现存社会关系中的既得利益者,创新意味着打破原有的制度和生产关系。必然出现损失的承担者。——政府职能越发展,组织结构越稳定——创新动力越小。2、假设政府是创新的主体,一旦失败机会成本太大。——创新结果不总是带给创新主体价值的增值——失败的代价是由纳税人承担。——且增值只会受益于部分人群)

实际情况:

小企业机制灵活,创新动力大,资金到位更愿意从事革命性创新。

80年代以来,美国70%的创新由小企业完成。

中国现在,中小企业完成了65%国内专利,70%新产品

美国研究开发支出变化

五、区域创新系统

区域创新系统是借鉴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特定区域的创新问题。

当前,区域创新能力、潜力和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已成为区域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区域创新系统(RIS)是一个新兴的概念,自国家创新系统产生以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创新体系的研究热潮。1992年,英国加的夫(Cardiff)大学的库克教授最早提出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一篇文章《区域创新体系:新欧洲的竞争规则》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与研究。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得到重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硅谷崛起,硅谷的神奇让人们认识到区域在创新体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另一个思想来源是产业集聚。

因此,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另一个是渐进经济学和现代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是指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

区域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系统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创新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区域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从系统的层次性来看,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的要素(子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

重要组成部分,受国家创新系统的约束。

(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状态是否正常,功能能否有效发挥以及系统之间发展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系统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影响国家创新系统功能的发挥。区域创新系统是中观层次的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是宏观层次的创新系统。)

2、从产业结构的完整性来看,区域创新系统有助于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不具备竞争

优势的产业可以放弃。

(国家创新系统不仅要求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而且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对面临国际竞争、战略上十分重要而本国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幼稚产业和弱势产业,国家因予以扶持和保护,以避免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来越远。)

3、从创新资源的流动性来看,创新要素在区域内流动较容易,而一国范围内跨区域流动往

往受到地方保护主义、转移成本诸等多因素的制约。

地方保护主义:是指政权的地方机构及其成员,以违背中央/国家的政策/法规的方式去滥用或消极行使手中权力、以维护或扩大该地方局部利益的倾向。

转移成本:消费者在购买一件商品以取代原有商品的过程中,过渡所需要支付的费用。

事实上,转移成本是对路径依赖程度和锁定程度的衡量。当产品和技术的标准化还不健全的时候(或者说系统之间不兼容),消费者和厂商如果自愿从一个网络(产品)转移到另一个网络(产品),则他们将不得不面临诸多障碍。

4、从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来看,区域创新系统着重于应用研究,若区域基础研究能力弱,可

从区外甚至国外获取知识和技术。

国家创新系统不仅要重视应用研究,而且必须重视基础研究,因为先进的技术难以通过技术引进或转让的方式获得,若没有基础研究作为知识储备,创新就没有丰富的源头。

综上,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取决于系统要素的运行方式和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区域创新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是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重点。

区域创新中各要素之间互动的效率与程度又与区域的制度安排、政策法规、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创新文化氛围等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中国:1、构建特色优势区域创新体系

2、引导地方建立长效机制

3、促进中央与地方创新资源的有机结合

六、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

1、主体要素

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企业、政府、科研单位、中介组织)

2、功能要素

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与运行机制(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的机制和能力)3、环境要素

影响创新的环境(体制、基础设施、社会文化、保障条件等)

发挥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处理好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的结合关系

提高区域创新系统的效率___↗

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主要由4个构成部分:

1、区域发展战略创新——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前提

理论+实践=发展

(新区域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区内资源地理、经济社会等条件和区外发展环境和机遇,正确定位、明确目标、发挥比较优势,强化竞争优势,调动区域内各主体的积极性,以求得区域发展战略的适宜性、可行性、和区域的快速发展)

区域发展战略创新过程,大致有6个主要过程:

A、确定区域发展使命和目标(根据上级区域要求和本区域发展需要,承担责任,履行使命)

B、区域发展环境分析(本区所在大区域的PEST分析、与同类型区域的竞争环境分析)

C、认识自己

D、制定与选择创新战略(战略分析,正确定位)

E、实施战略(制定方案、成立组织、分配资源)

F、战略控制(实施过程的业绩评估,实时校正)

2、区域技术创新

生产科学技术、管理科学技术创新(生产的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

3、区域制度创新

改进现有制度或引入全新制度——提高制度的效率——安排、协调各主体经济利益关系——刺激与规范经济主体行为——有效地创造、引入、改进、扩散新知识与新技术——保证获得区域内技术创新绩效——保证区内经济可持续发展。

(宏、中、微观层次的参与主体)与技术创新是互动的动态过程。

4、区域形象及区域营销创新

是一个区域的公众与外部公众对该区域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前进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综合评价。

是区域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好坏是一个重要体现。

良好的形象、有效地区域销售,利于

A、区域企业产品的销售,促进本地区企业发展

B、利于区域内社会文化建设

5、区域创新网络

指在一定区域内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必需的社会文化环境。

是区域各行为主体之间长期正式与非正式合作与交流形成的、以增强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相对稳定的联系网络。

(开放性、动态性、平等性、互惠性、稳定性、多层次、多渠道)

区域创新系统的有效载体和主要形式。(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七、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

一个设计、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功能:

1、协调功能

区域创新系统的效率高低取决于在创新活动中是否能正确确定协调内容和协调方式协调对象——创新活动所涉及的相关主体。

协调内容——a、市场失效时的协调。

(市场)提供决策信息,如确定创新的时间、方式、目标时需要——因

为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活动——但是,创新过

程中内在技术有不确定性,市场有不确定性,市场机制在激励创新中

的不完善——存在市场协调创新时的“失效”现象。

b、系统失效时的协调

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系统内的创新活动受制于历史塑

成的制度——如果各要素的质素好坏不一,不同的要素结合后——如

果低效率的创新制度就是创新活动中的“系统失效”。

协调方式——a、制度创新进行协调。主要解决系统失效,其次解决市场失效

b、通过政策进行协调。主要解决市场失效,其次是系统失效

2、催化功能

不同地区的创新基础有很大的的差别

催化功能:指区域创新系统应通过运用创新资源、政策和制度,对“较差地区”实施有效催化。

创新转移:根据“较差地区”的创新需求,在新的技术轨道上实施的创新。

3、化险功能: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高投入——研发很难通过外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风险——区域创新系统的化险不是回避——a、如何提供信息降低区域内企业的创新风险b、通过提供适当的资源承担特定项目的创新风险。

4、解惑功能:创新技术是一种信息产品(特性为公共物品何难以交易)——创新活动的两

难——a、强有力的创新保护管理可增加收益,但增加了创新技术交易的障碍——减少新产品的应用——造成区域社会福利的损失。

b、不实施创新保护管理——可提高区域内由创新所带来的福利——但影响创新者的持

续创新活动。

5、激活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是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外部因素,因此,要致力于创造和维护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环境。

中小企业活力的发挥是实现区域经济有效增长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关键。激活中小企业试试先区域跨世纪发展的主要战略措施。

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素质,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实力,活力和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问题点:

a、中小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综合实力弱,缺乏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技术创新做后盾;

b、信息资源缺乏;受自身生产规模小的影响,不具备研究与开发的规模经济;承担风险能力差;

c、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这些方面使得其技术创新受到了限制。

解决的方式:

a、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使得劳务市场,商品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得以建立;市场机制得以完善;

b、使得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以及各种社会中介服务组织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统,形成合力,是本地区的资源得以综合利用,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效果:

使中小企业得以成为创新系统中技术创新和扩散的主要载体。

6、产品创新与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是指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技术创新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作为一个整体完成两个组合。

首先是在吸收国内外科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技术组合或二次开发,开发出适销对路,低耗,低成本,高附加值的产品,并以产品为龙头,带动相关技术,资金等生产字眼的有效组合,实现产业化,并与市场开拓相结合,获得商业利益,最终体现在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上。

科技成果转化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它必须有一个科技和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技术创新机制。

因为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是与经济高度融合的,只有把技术创新过程包含在一个统一的大系统中,才能使高科技产业得以形成和发展。

技术创新作为系统的技术经济活动,包含了“引入发明创造------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投入生产----生产产品-----取得经济效益------进行技术扩散”的连续过程。

作为一种连续过程和市场行为,技术创新不完全取决于某种技术本身所依据的组织系统,但它可以使这个组织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最终体现在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因此,技术创新既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催化剂”,又是成果产业化的灵魂。

八、区域创新系统的系统目标

区域创新系统是基于市场的创新和联系的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分析区域创新和发展的新的理论框架。

区域创新目标应由以下各项构成:

a、创新的增长目标,表现在创新的规模不断扩大,活力不断增强;同时也表现在区域经济

实现了增长,即经济发展机体内各种生长因素不断增长,物质财富不断丰富。

b、创新的效率目标,表现为创新资源能有效配置和高效率使用;同时也表现在区域经济实

现了经济效益,即区域内的经济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和使用,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c、创新的扩散目标,表现为创新技术在企业内和企业外迅速扩散,同时又表现为创新技术

迅速扩散并实现产业发展效应。

d、创新的竞争力目标,即区域内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e、创新的社会进步目标,即区域内的各项制度,组织不断完善,人们的社会心理需求,生

态环境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谈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谈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摘要: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系统投入产出效率、区域创 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区域创新系统的成熟度等方面,主要的评价方法一般是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与DEA等方法及相关的改进。进一步的评价,需要从区域创新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Harmony)、创新能力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和成熟度(Maturity)三个方面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体现系统的演化本质与整合。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引言 区域创新系统是根植于一定地域空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 中的,以、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与服务机构为主要的创新主体,按照知识生产、孵化技术、技术扩散、技术使用为主线,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在制度因素和治理安排的作用下,依靠各种创新资源(如资金、人才等),借助各种创新条件(如基础设施、政策、法律等),利用各种创新手段(如制度、组织、管理等),按一定的秩和内部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空间结构并有助于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开放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络系统。区域经济 发展实绩的差异表明,不同区域的创新系统在绩效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造成区域创新系统失效的关键在于创新系统发展的有效性、成熟度和协调性不足,导致 知识、技术生产、流动溢出成本加大,影响了资源的配置能力。因此,需要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客观评价,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支持。虽然自1992年P. N. Cooke提出区域创新系统这一概念开始,国内外关于该系统评价的研究便受到理论界的关洼,但是由于不同学者关注的重点不同,采用的区域创耨系统评价方法也不同,导致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关于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理论体系。本文旨在对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理论进行梳理,以期对区域创新系统理 论的深化研究与区域创新系统有效性提高提供理论基础。 二、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 国内外对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研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创新系统的绩效评价、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评价、从系统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创新系统的发展进行成熟度的评价。 1.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或创新能力的评价

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对策思考

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对策思考 摘要: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的坚实基础,是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重要推动力。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着地域关联、结构关联、功能关联与目标关联四方面的紧密联系。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内在机理表现在:有利于区域创新体系获得创新资源;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有利于加快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依托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思路为: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产业集群整体的创新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对策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 区域创新体系是相对于国家创新体系而言的,是创新体系的两个层面之一。1992年英国卡迪夫大学的菲利普?库克(Philip Cooke)首次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在此之后,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文献日益增加,研究领域涉及区域创新环境、企业创新行为及创新支持体系等方面。一般而言,区域创新体系是以参与技术开发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主,并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互动创新网络系统,服务于知识、技能及新产品的创造、储备和转让。构成区域创新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是:面向市场的科技资源;不断衍生和壮大的机制灵活的新型企业;新的经济政策和政府治理。 2.区域创新体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区域创新体系作为一个网络系统,有其系统目标,即通过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最终增强区域竞争力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区域创新体系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形成区域的创新合力,从而保证了区域内经济增长的质量;第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必然促进区域内高科技创新和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区域内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第三,区域创新体系有利于提高企业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有利于逐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不断催生区域内的新产品和高新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第四,区域创新体系可以为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和各种技术服务,加速了技术扩散,产生明显的经济增长效应。 二、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性分析 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及其相关联产业的众多企业和机构基于专业化协作网络,在相邻近的地理范围内集中而形成的空间聚集体。产业集群作为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中介组织,是产业组织发展的新形态。产业集群的产生形成了新的技术创新主体,它把单个企业的创新行为聚集起来,联合成在更大产业与区域范围内进行的集体创新行为;并且通过整合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资金、设备、管理、培训等因素,形成集群整体创新优势,从而成功提升了产业、地区和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从区域创新层面而言,产业集群实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心得体会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答卷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论文论文题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心得体会》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有机化学 学生宋健 学号112012316001242 指导教师潘妮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心得体会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在大学的时候已经进行过系统的学习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坚持,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成果。在学习中也是如此,我们也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实事求是,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具体的解决办法。《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是能够不断吸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而不是僵化的理论教条,不是条条框框的理论。从中国革命,建设到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马克主义不是教条的行动指南,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它的的真正作用。在当代马克思主义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才能是我国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学习过程中,我始终保持边学习边思考的做法,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去思考目前自己的管理、技术和学习方面的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决了很多以前迷惑不清的问题,找到了应对各种新问题、新形势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下面将学习中的几点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胡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重要论述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富于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毛泽东思想形成于革命时期,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则形成于改革和建设时期,都是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我们只有

创新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图文稿

创新理论与实践心得体 会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创新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在11月21日,学校组织了新时期法治思维与法治风尚、创新理论与实践的两项专题讲座,在全天的学习中,我对创新理论与实践专题更为感到兴趣,我对这专题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我对创新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这里,我结合本职工作浅显地谈谈这项专题的心得:在本职工作中培育创新思维,重点要抓住三个方面。 一、要善于发现问题 在我们的工作当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有问题不要紧,关键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认识不足。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为创新思维提供素材,创造“入口”。 发现问题,最主要的是增强观察能力。一是要善于从高处着眼,看一看你的工作计划、方针、指导思想是否对路,是否符合上级要求,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二是要善于从低处观察,看一看你的工作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民意,群众是否乐意接受和执行。三是要善于在过程中追踪,看一看工作过渡、衔接等是否畅通高效,措施能否有效落实兑现。这样一来,问题就不难被发现。 二、要掌握最基本的方法 要做到创新思维,还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加强训练。 第一,加强学习,注意训练。在当今社会,不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学习已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一刻不学习、不进步,就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要做到创新思维,就要加强学习。同时,在学习的基础上,注意

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开发自己的智力。平时,在工作当中遇到问题,要养成经常问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办” 的习惯,从而给自己思维施加压力,使思维保持在灵活状态,一旦注入要素,就能确保正常运转。 第二,对自己的工作要经常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指从全局性、层次性、动态性、互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问题的一种方法,系统思考将引导人们产生一种新的思路,使人们从复杂细节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借鉴比较,寻找启发。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着的事物。我们要善于从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移位,在时间和空间上转换,在物与物之间寻找桥梁,在事与事之间搜寻纽带。找到了联系,认识了共性,我们就要结合本职工作实际,进行借鉴比较,启发自己的思路,去创新求解。 三、要勇于付诸实践 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思维,从根本上说,还停留在认识的层面。如果没有实践,那么再好的思维也是空中楼阁。只有把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把工作推向一个新层次、新水平。在实际工作当中,能指出工作中弊端的人不少,但亲自去付诸实践的人却不多,他们缺乏实践的勇气和对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所以,在竞争时代,我们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增强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勇气,不断开创本职工作的新局面。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企业技术 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高我省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浙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产业和区域明显的化纤及面料、皮革及制品、五金制品、品牌服装、化学原料药、高低压电器、电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产业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急需开展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水平。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浙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对经济影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已构成硬约束。这些矛盾和现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坚持企业主体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相结合,重点突破和一般提升相结合,以完善创新投入、运行和激励机制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政府、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技工作者和技术中介机构等构成,以促进产业升级、产品结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成果显著。对区域创新系统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从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结构、政策、评价、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标签: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 1 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 区域创新系统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是英国学者Philip Cooke在1992年首次提出的。他在《区域创新系统:在全球化世界中的治理作用》(1996) 一书中,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且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David Doloreux 等(2003) 研究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活力,它包括企业与“知识组织”,如大学、研究机构等的密切关系,这组成一个支撑性“知识基础设施”;二是区域作为一个政体,可以通过某种治理安排来促进和支持这些关系。为此,区域可被视为一个学习“实验室”,并要形成地方性互动网络,它包括广泛的企业团体和治理结构,以促进创新。 陈德宁、沈玉芳(2004) 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由一个区域内参加技术创新利扩散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造、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利新产品提供交流关系的网络系统。 文兴吾(2007)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特定的产业区域内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和现实条件所组成的网络系统,是由相关社会主体: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及公共部门、中介服务组织、金融机构等,联系、互动所形成的区域社会网络;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引进、使用和扩散新技术,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在国内大量的文献中发现,对于国外的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在中国的翻译主要有二种:(1)区域创新系统。(2)区域创新体系。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都一样,只是翻译不同。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国内外有不少文献对它进行了界定,但不同学者在界定区域创新系统时具有不同的创新观点,导致现在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还没获得一致的看法。从上面研究的情况来看,其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②以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中介机构为主要的创新主体。③不同创新主体之间通过互动,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④创新主体通过创新( 组织和空间) 结构自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对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产生影响。⑤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系统自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WiigH,WoodM,1999)。

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探索

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探索 论文内容摘要:在界定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概念时,应全面考虑不同行政区划的地理邻近性、产业关联性,本文基于行政区域创新体系与跨行政创新体系的辩证关系以及借鉴美国、日本的都市圈模式等因素,对跨行行政区创新体系进行研究综述。随着生产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加剧、劳动分工的细化、产业链的延伸,区域之间的合作愈加密切,跨行政区合作与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化发展的主流趋势。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行政区域跨行政区域创新创新体系 我国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基于行政区域的,在目前的行政体制下,这种创新体系往往加强了行政区域意识,人为地隔断了创新联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主体与要素的流动(特别是在区域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从而降低了区域创新体系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创新效率与能力。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现状 在国外,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如Saxesonian(1994)等强调的区域都是特定地理、历史、文化因素的区域,如硅谷、麻省128号公路,并不以行政区域为重点。但在我国,国内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多偏重于行政区域单位评价之上的城市竞争力分析,打破行政界限进行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很少。根据Kaufmann 和Todtling的研究,区域创新系统形成的障碍之一,是占优势的市场与互动空间处于区域之外。随着生产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加剧、劳动分工的细化、产业链的延伸,区域之间的合作愈加密切,跨行政区合作与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化发展的主流趋势。随着邻近地区的创新主体联系与合作的加强,一些跨行政区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为了进一步推动区域创新合作,增强大区域整体竞争能力,必须加强跨行政区创新体系研究(龙开元,2004)。 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与核心特征 (一)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 龙开元(2004)认为跨行政区创新体系是指跨行政区划的一种区域创新体系,是由不同行政区划内的有着密切联系的企业、科研院所、大学以及政府在具有统一创新环境下相互作用,不断创新而形成的一种跨行政区划的区域创新体系。如跨二省一市的长三角10多个地区组成的创新主体间形成密切的创新联系与合作

浅谈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一)

浅谈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一)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论文摘要: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系统投入产出效率、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区域创新系统的成熟度等方面,主要的评价方法一般是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与DEA等方法及相关的改进。进一步的评价,需要从区域创新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Harmony)、创新能力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和成熟度(Maturity)三个方面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体现系统的演化本质与整合。 一、引言 区域创新系统是根植于一定地域空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中的,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与服务机构为主要的创新主体,按照知识生产、孵化技术、技术扩散、技术使用为主线,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在制度因素和治理安排的作用下,依靠各种创新资源(如资金、人才等),借助各种创新条件(如基础设施、政策、法律等),利用各种创新手段(如制度、组织、管理等),按一定的秩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空间结构并有助于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开放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网络系统。区域经济发展实绩的差异表明,不同区域的创新系统在绩效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造成区域创新系统失效的关键在于创新系统发展的有效性、成熟度和协调性不足,导致知识、技术生产、流动溢出成本加大,影响了资源的配置能力。因此,需要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客观评价,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支持。虽然自1992年P.N.Cooke提出区域创新系统这一概念开始,国内外关于该系统评价的研究便受到理论界的关洼,但是由于不同学者关注的重点不同,采用的区域创耨系统评价方法也不同,导致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关于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理论体系。本文旨在对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理论进行梳理,以期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深化研究与区域创新系统有效性提高提供理论基础。 二、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 国内外对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研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创新系统的绩效评价、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评价、从系统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创新系统的发展进行成熟度的评价。 1.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或创新能力的评价 现有文献中对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或者创新能力方面的评价最多,主要是从创新系统的绩效或创新能力方面建立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分析创新系统在投入一定的资源要素后(包括有形和无形的),能否带来生产效率与社会效益的提高,测算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率。国外的研究多是对系统的某一方面功能进行评价。如世界银行主要针对知识经济的模式对世界各国的总体创新体系进行测度。OECD从宏观层次研究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公共R&D 投入对企业R&D投入的促进作用,R&D投入对促进生产率及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闭。 国内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把评价指标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作为重点。罗守贵等(2ooo)从区域综合实力、教育资源与潜力、科学技术资源与潜力、企业创新实力、信息条件以及区域政策和管理水平六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法对江苏省各地区创新系统的创新绩效进行了评价鞠。罗守贵与甄蜂、黄赣承(2ooo)构建了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与制度创新和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四层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因子分析法对沿海lO省市进行了创新能力的评估棚。刘顺忠、官建成(2002)将R&D支出经费和R&D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作为创新投入指标;将发明专利授权量、国外三系统收录科技论文数量、新产品产值率、亿元投资新增GDP和万元GDP综合能耗作为产出指标,运用DEA 方法评价了各系统的创新绩效151。方成(2003)建立了系统、量化的区域技术创新系统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创新技术基础指标、创新环境基础指标和创新经济基础指标三类一级指标,并建立了相应的子指标体系,提出了决定系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并用TOPSIS方法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docx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 摘要: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中外学术界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践的研究亦取得了重要实证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他们共同揭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特征和主要方面,但共同缺陷是将欠发达地区广大传统农村和初步工业化的农村地区排斥在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视野之外。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城市区域创新;农村区域创新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674(2008)08 ― 0021― 05 对区域创新系统 (体系 )主要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国际国内状况作一粗线条的陈述,归纳人们在这一领域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 )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 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的概念,并将它引入经济增长的分

析。英国的库克则是最早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理论和实证研 究的学者。通观库克等几十位学者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为: 1 提出了区域创新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库克 (1998)认为,区域创新就是“区域成功地利用新知识”。 1996 年,库克等人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 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 体系,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加拿大 Doloremx(2002 ,2003)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相 互作用的私人与公共利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集合, 其功能是按照组织和制度的安排以及人际关系促进知识的 产生、利用和传播。 2 界定了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的构成。魏格(Wiig,1995)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包括:进行创新产品生产 供应的生产企业群;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进行创 新知识与技术生产的研究机构;对创新活动进行金融、政策 法规约束与支持的政府机构;金融、商业等创新服务机构。 3集群布局――勾画了区域创新的空间结构。佩鲁的 增长级理论,波特的钻石理论和集群理论表明:创新型企业 或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是区域创新空间结构的常态。波 特(1990) 认为,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

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的设计报告 摘要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种用来更好的理解区域内创新过程的组织微观结构和其与外界的联系的分析途径。由于传统的经济手段主要集中在市场上,所以其代理人在价格形成的过程中,对体制框架,包括非市场型的公共机构及政策的制定者政府都有极大的忽视。由于这些异购代理商之间的交流与活动存在内在联系,另外又缺少一个共同的目标函数,所以这种方法的描述性大于分析性。本文概述了来自成功的创新集群和区域的案例研究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设计原则,这些区域包括美国硅谷,德国音频谷和北京附近的中关村科技园区。这些由努力而得来的经验是:一般情况下,这些创新体系远远超过传统的研发框架和新兴技术,但是也强调了创造一个新的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包括在创新业务基础设施方面和两个研究领域的知识的产生与将全球市场上的知识转移到生产环节的区域链接方面。新知识的创造往往集中在高科技创新领域,这些领域是大科学,其区域比较优势在知识创造成功企业方面的执行意味着在全球市场销售新产品和服务。这已成为中央的一个长远的区域创新系统设计目标。它还明确指出,在世界上少部分地区,必须要达成一个临界质量,这一策略才可选。然而,面临来自国外的激烈竞争,欧盟成员国必须接受欧洲研究区遵循这些方针,以获得在全球范围内长期的区位创新竞争力。否则,欧洲研究区就会落后于其他卓越的国家。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比较优势,创新全球化。 JEL代码:O2,O31,R11,R58,L52

引言 异购代理商之间的相互交流创造了一个全面的创新态度,这一态度使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得到发展性的考虑。这与熊彼特的观点相反,他是一个独立企业家(熊彼特1934年),被认为是唯一的一个创新的鼻祖。在上个世纪,创新过程受到良好的组织以减少个人的重要性,比如创新过程中的独立企业家,比尔·盖茨,或者史蒂夫·保罗·乔布斯。这不是说企业家和创业精神不是创新体系的重要元素,而是说他们需要其他的代理商来补充完善。 时下,一个更好的理解是:一般情况下,要成功的创新并在市场上执行以取得重大可持续的影响,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一些严重依赖于某个人的公司和区域创新系统,一旦这个人将来离开了,会非常容易受到打击。 创新体系的方法同样与传统的方法形成对比,传统的方法是一种发明,创新然后引入市场的线性程序。这种方式强调线性顺序并极高度偏向于供应方。这供应推动创新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必要的需求方。生产职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像解释变量一样象征了创新指标。(见纳德里,科恩,普鲁查1986)。即使这一功能被分解为第一阶段研发功能,或者知识函数和第二阶段的生产功能(见阿洪,豪伊特1992年,格罗斯曼,赫尔普曼1991)也不能改变一种指责,即忽视创新作为互动和学习的过程不能够完全的由这一形式化体现出来,因为这在计量经济学研究中是常见的。系统演化与协同进化不能很好地适应递归函数的线性因果关系的框架。创新体系是一个动态系统,其异构代理商之间存在一个持续的互动过程(公司,政府机构,客户,如独立研究机构的外部合作伙伴等)。 供给推动与需求拉动之外的方法 将创新剖析为供应方创新与需求拉动创新(见斯通曼1995)忽视了在创新过程中双方的相互交流的必要性。即使付出努力,复杂的交织活动也不能由对所有的必要因素缺乏完整的理解的个人掌控。成功的创新通常是创新团队的努力结果,他们通过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完成特定目标。 这些创新中涉及的不同实体(公司,研究机构,如大学、政府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主要集中在特定区域,融合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域体系,旨在促进和提升创新。这一区域系统往往在没有中央策划者时表现出应急行为,这些策划者设计和控制系统,能够足够确定地预测其行为。通常,相当的不确定性要作为体系中的部分得以流通取决于其所有部分的知识不完整性,以及在合作创新以实现其特定功能和刺激性结构方面的努力。通常情况下是与类似生态创新体系的这些体系中产生的创新过程对照的。 区域创新体系的目的和范围:超越简单的任务取向 因此,区域创新体系也不同于定向任务创新组织的概念,比如传奇曼哈顿岛项目。在激烈的区域竞争环境下,为区域创新寻求一个现实的目标是区域创新体系设计过程的第一个重要步骤。 通常情况下,在定向任务项目中如曼哈顿岛项目,有目标的创新在一个创新体系内的定义都不是很明确。通常特殊目标必须首先经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相互交流与合作才能定义。一些协会应用SWOT分析法体现了当下的区域能力必须被考虑在内。此外,区域创新体系解决了整个区域的具体创新活动。硅谷的创新概况是不仅仅要完成简单的任务,如开发高性能的微处理器或者单一技术,而切要促进半导体在这一领域达到创新的世界前沿水平。(李·米尔乐·汉考克和罗文,2000,萨克森尼安,1994,2006) 如果在此环境下不能完成区域可用资源的储存和区域创新体系协会的可实行目标的讨论,创新体系的设计将缺少足够的基础来实现区域功能。 创造一个成功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十个方面 李·米尔乐·汉考克和罗文(2000)认证硅谷产地的是个有利元素。及: 1有利的游戏规则硅谷在独特的美国创新体系和企业精神中运作。国家制度由法律,法规,证券,税收,

创新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1

创新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在11月21日,学校组织了新时期法治思维与法治风尚、创新理论与实践的两项专题讲座,在全天的学习中,我对创新理论与实践专题更为感到兴趣,我对这专题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我对创新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这里,我结合本职工作浅显地谈谈这项专题的心得:在本职工作中培育创新思维,重点要抓住三个方面。 一、要善于发现问题 在我们的工作当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有问题不要紧,关键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认识不足。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为创新思维提供素材,创造“入口”。 发现问题,最主要的是增强观察能力。一是要善于从高处着眼,看一看你的工作计划、方针、指导思想是否对路,是否符合上级要求,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二是要善于从低处观察,看一看你的工作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民意,群众是否乐意接受和执行。三是要善于在过程中追踪,看一看工作过渡、衔接等是否畅通高效,措施能否有效落实兑现。这样一来,问题就不难被发现。 二、要掌握最基本的方法 要做到创新思维,还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加强训练。 第一,加强学习,注意训练。在当今社会,不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学习已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一刻不学习、不进步,就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要做到创新思维,就要加强学习。同时,在学习的基础上,注意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开发自己的智力。平时,在工作当中遇到

问题,要养成经常问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办?”的习惯,从而给自己思维施加压力,使思维保持在灵活状态,一旦注入要素,就能确保正常运转。 第二,对自己的工作要经常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指从全局性、层次性、动态性、互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问题的一种方法,系统思考将引导人们产生一种新的思路,使人们从复杂细节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借鉴比较,寻找启发。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着的事物。我们要善于从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移位,在时间和空间上转换,在物与物之间寻找桥梁,在事与事之间搜寻纽带。找到了联系,认识了共性,我们就要结合本职工作实际,进行借鉴比较,启发自己的思路,去创新求解。 三、要勇于付诸实践 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思维,从根本上说,还停留在认识的层面。如果没有实践,那么再好的思维也是空中楼阁。只有把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把工作推向一个新层次、新水平。在实际工作当中,能指出工作中弊端的人不少,但亲自去付诸实践的人却不多,他们缺乏实践的勇气和对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所以,在竞争时代,我们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增强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勇气,不断开创本职工作的新局面。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思维作为意识的范畴,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又反作用于实践。我们有什么样

有关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有关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摘要:“中部崛起”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分析了中部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特征和主要障碍,提出了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中部战略思考 一、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与特征 1.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确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突出据统计,中部地区科技活动人员的70%服务于;在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支出占70%以上,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确立。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中部区域创新体系的特色之一就是大中型的作用突出,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据统计,中部地区科技活动人员和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有40%左右来自于大中型,而东部地区仅为30%。与大型的主导作用相比,中部地区的中小的发展则明显滞后。以民营为例,20XX年,中部六省的民营科技总数为23808家,占全国总数的16.8%,总收入为5475.7亿元,占全年国的11.4%,而东部地区的民营科技数和总收入占到全国的60%以上的分额。 与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相比,中部地区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创新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一是中部地区科研机构和高校对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的承载作用较东部地区更明显、更突出。中部地区高等院校活动人员和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地区的比重为10%左右,高于东部地区5.8%的平均水平。二是科研院所和高校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龙头地位更明显、更突出。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区内现有中50%以上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大多是原校办转化而来的,这一比例大大高于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江苏、浙江等省高校校办所占的比重。 2.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国有及国有控股机构,非公有制部门创新活力不足中部地区的制造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科技活动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达30%,高出东部地区近11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占地区科技活动经筹集额的比重为27%,高出东部地区10个百分点。与国有经济“一枝独秀”相比,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却相对偏低。中部地区制造业中,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中科技活动人员仅占地区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3%,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的10%的比重;港澳台和外资机构的科技活动经费内

区域创新开题报告

区域创新开题报告 创新能力是由若干能力要素组合而成的概念,是由技术创新能力、支撑创新能力与制度创新能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整合性的集成能力。 山东省区域创新开题报告篇一: 一、选题的性质 理论研究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选题的目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世界经济的区域化特征日趋明显,而创新是区域进展的最重要的动力,区域创新是区域进展的必经之路,研究山东省的区域创新事情,经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才干更好地走创新强省的建设之路。 选题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激发高科技人才创新和创业的积极性。 (2)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关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进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关于突破资源环境约束,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可能有所创新的方面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较早较系统如英国的库克教授很早就提出了相对全面的区域创新理论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此外,波特、克鲁格曼和哈里森、斯卓坡等对区域创新集群浮现的原因和地域特征进行了理论探讨; David Doloreux 认为区域制度特征、知识下部构造和知识转移体系象征了重要的基础条件和提升创新活动的刺激,区域机构和区域制度安排,应该被鉴定同时依据水平等级和体系分类。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区域创新的研究比国外晚,但是进展很快。区域创新能力在中国最先由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于1996年提出其出版的专著对中关村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理论剖析。国内的许多学者从别同角度理解区域创新系统内涵,构建了别同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都市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此外,国内的许多学者从别同角度理解区域创新系统内涵,构建了别同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可能创新之处 国内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在别断地进展和完善,但是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和办法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本文选取的指标体系尽可能涵盖妨碍创新能力的各种因素。 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有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也有前人的研究成果能够借鉴,尤其是山东社会科学院对我省经济的进展有着深入、充分的研究,为课题完成制造了外部条件。 2、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差不多对相关理论有一定的学习和理解,为完成课题进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策略、办法和步骤研究策略 1、征求意见、确定方向。先阅读大量的对于区域创新方面的理论文献,打好理论基础。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多方征求意见,明确研究思路,尽快完成论文撰写工作。 2、调查研究、搜集资料。经过图书馆、站等渠道,多方搜集与所做论文有关的文献资料,做好记录和摘抄,进行必要的参考。 3、分析研究、形成论文。对调查资料利用有关原理进行分析,得出我省在区域创新方

区域创新支持系统

---------------------------------------------------------------最新资料推荐------------------------------------------------------ 区域创新支持系统 区域创新支持系统研究摘要: 通过文献梳理,对创新及创新系统进行分析,提出创新支持系统的概念及结构,从创新网络建设、信息数据库建设、金融、法律、信用体系和市场以及人文环境等方面提出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创新支持系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的源点是兴趣、好奇、执迷不悟的内在动力驱动外在行为,还是需求、利益驱动的外在行为。 两者一个是个人天生的本性,其创新性具有持续性和坚韧性,而在利益驱动下的创新行为必将围绕市场而进行,其行为具有需求导向、短期性、可变性。 但无论何种创新,如将创新成果进行延展和持续提升,必将置身于某一系统之中,以促进创新行为的不断发生和创新水平的提升。 1. 文献梳理 1. 1 创新的含义创新一词最早由熊彼特提出,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以下五种情况: 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给来源、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 1 / 10

或企业重组。 [1] 对于创新能力的研究学者给予了热切的关注,在 cnki 网以创新能力为主题的各类文章达 125341 篇,其中各类期刊和优秀博硕论文 110016 篇, 2006 年国家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后,各类期刊和优秀博硕论文 67984 篇,创新能力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学者们给予其一不同的定义。 美国哈佛大学的戴维珀金斯博士认为创造力不能被认为是瑟缩一脚的个别学科,应成为历史、科学、文学、文法,甚至拼写的一部分。 海纳特博士等一般把创造力理解为某种能力、力量和才能,表达为创造性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的幻想力(庞国斌, 2004)。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视创新能力是本我欲望的升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认为普通人的创新能力完全是由创新人格所致;心理学家认为创新能力主要是一种智力品质,并且主要表现为创新思维。 吉尔福特认为有两类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关,第一类是发散思维切片,包含了与发散思维有关的所有智力成分,第二类与转换有关,是一种基于一种体验而产生另一种新形式的能力,转换是智力模型中产品纬度的一部分(姜丽华, 2007)。 我国目前所强调的自主创新有三种实现形式: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创新教学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创新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必须认真而充分地备课,只有在此基础上实施创新和生成,才会有精彩课堂的呈现。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上好课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就意味着把新的教学里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学习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对于上好创新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创建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个教学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其实也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现代教育教学重要的组成部份。每位任课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活动中,都要努力营造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氛围,真正在教学中建立“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牢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箴言“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时间,应该象尊敬上帝一样尊敬孩子”,不但要重视教师的主导性,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认真诚恳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心感心,以情得情,消除学生自卑、畏惧的心理障碍,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只用在这样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身心才能得到彻底的放松,兴趣和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才敢于提出自己所思之问题来,促进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转变教学态度,不能总是抱着老一套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正确处理教学中教的主体和学的主

体的问题,要改变把分数作为唯一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要因材施教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当前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每个教师都必须转变旧的教学观念,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教学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对于保持注意力,增强理解与记忆,激发联想与创造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调节心态,完善人格。心理学研究表明,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所以要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十首要条件。 三、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创新思维时空 在学习上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特别要创造一些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条件,如提出“这个字你想怎么记”、“这段话你准备怎么读”、“学习这篇课文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之类的问题。 设计练习题时要设计出便于学生创新思维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层次去选择、去创造。例如:要求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带“门”字框的字,再编儿歌,能编几句就编几句,哪怕只编一句,老师要给予肯定。短短几分钟,就编出了“日字进门惜时间”、“口字进门问问题”、“马字进门别乱闯”、“耳字进门听新闻”等儿歌,学生兴趣很浓,鼓励学生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巧识生字种记忆生字的学习生中

河北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

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 河北省科学技术厅 (2004年2月2日) 进入新世纪,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成为赢得竞争优势、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面对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我省必须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开放的创新体系,增强我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这是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建设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紧迫性 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科技创新对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跨越发展的道路。跨越的标志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又进一步明确提出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仅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而且决定着其长期经济发展的能力,预示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因此,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我省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而从

总体来看,我省科技创新体系虽已具备一定基础,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首先,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的位次明显下降。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的《2002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结果显示: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居第19位,比2001年报告的第14位下降了5个位次,与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也是下降幅度比较大的省份之一。报告将全国31个省、区、市分为五个集团,河北省居第4集团。其中,第一集团是北京、上海;第二集团是广东和江苏;第三集团有山东、浙江、天津和辽宁;第四集团有福建、陕西、湖北、山西、黑龙江、湖南、河南、重庆、四川、吉林、河北、安徽和甘肃;第五集团是广西等剩余的10个地区。与先进省市相比,河北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偏弱。不仅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也落后于中西部的陕西、湖北、四川、重庆、黑龙江、湖南、河南、吉林等地区。 其次,我省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的位次近5年持续下滑。自1997年至2001年,我省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的排位分别为16、17、18、19,、21位,连年下滑。从长期来看,这对我省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会造成很大程度的消极影响。 要实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二)必要性 加强我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紧迫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