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合成抗生素的制备工艺特点及技术评价要素探讨

半合成抗生素的制备工艺特点及技术评价要素探讨
半合成抗生素的制备工艺特点及技术评价要素探讨

发布日期20070206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化药质量控制

标题半合成抗生素的制备工艺特点及技术评价要素探讨

作者张哲峰马磊张星一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三部张哲峰马磊张星一

摘要:本文针对半合成抗生素制备工艺的特殊之处,归纳了其研发和审评中

的关注点:起始原料(发酵产物)组份和结构特点导致的终产品组份和产品

纯化问题;起始原料(发酵产物)的结构特点导致的合成路线选择性问题,

由于原料药的活性基团较多,必须对反应进行过程控制;天然来源起始原料

的立体构型经合成反应后引起的构型转化问题;毒性或无效杂质及异构体的

限度问题;起始原料(发酵产物)的合法来源问题。

天然抗生素的化学结构经适当修饰以改善其性能,是探索开发新药的有效途径之一,得到的化合物称之为半合成抗生素。天然抗生素的结构修饰在扩

展抗菌谱、增强抗菌活性、克服耐药性、提高稳定性、改善药代动力学特点

(提高血药浓度、改善组织分布、延长消除半衰期)、降低毒副反应以及适应制剂需要等方面取得了可观成绩。在历年上市的新抗生素中,半合成抗生素所占比率逐年上升,2001年以后上市的6种新抗生素均为半合成抗生素。在天然抗生素的结构修饰中一般采用化学方法:半合成法简便易行,但结构可变的幅度有一定限制;全合成法虽可大幅度改变结构,组合化学法便于高通量筛选,但路线较长,对工艺条件要求严格,所产生的异构体、相关杂质多而复杂,用到大量有机溶剂,产品纯化精制比较困难,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近年还有采用添加前体的生物合成与生物转化等方法,以及采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以及组合生物合成等生物学方法。在天然抗生素的结构修饰方法中,半合成法仍占主导地位。尤其在我国目前的注册申报中基本都采用的是半合成方法。

抗生素的半合成制备工艺同一般化学药的化学合成工艺相比,存在一些特殊之处,主要表现在所用天然来源起始物不同于普通的化工产品,在化学结构、组份以及来源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值得在研发和审评中予以关注。首先,其起始物为生物发酵产物,与一般的化学合成品相比,具有纯度较差、组份多且复杂的特点,因其组份的化学结构类似,多为同系物,纯化分离较为困难,同样会参与后续的合成反应,导致多种副产物的产生,给中间体的纯化和质量控制以及终产品的纯度和质量带来一定影响,有时得到半合成抗生素同样是一种多组份抗生素,控制原料组份和反应条件会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

目前常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乙酰螺旋霉素即是一个典型实例,该品早期研

究时由于受到分离分析技术的制约,对起始原料螺旋霉素的组份情况不是十分清楚,后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专家对国产和日本进口的乙酰螺旋霉素进行对比分析后,清晰揭示了该品的结构和组份情况,螺旋霉素中主要有螺旋霉素Ⅰ、Ⅱ、Ⅲ三个组分,其中螺旋霉素Ⅰ、Ⅱ最终被合成为单、双乙酰螺旋霉素Ⅱ,螺旋霉素Ⅲ最终成为单、双乙酰螺旋霉素Ⅲ,目前临床应用的乙酰螺旋霉素为单乙酰螺旋霉素Ⅱ、单乙酰螺旋霉素Ⅲ、双乙酰螺旋霉素Ⅱ、双乙酰螺旋霉素Ⅲ四个组份的混合物,其效价之比为1250:1200:1200:1500。因此,得到较好的单、双乙酰螺旋霉素比例,是提高成品效价的关键。

研究表明,螺旋霉素原料对成品的效价有很大的影响,不同来源的螺旋霉素在乙酰化过程中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及时跟踪反应进程,适当调整酰化时间或催化剂用量,以控制螺旋霉素的酰化程度;由于双乙酰螺旋霉素Ⅲ与其他三个主要成分相比效价明显要高,因此在选择螺旋霉素原料时应尽量用螺旋霉素Ⅲ组分较多的原料,另外DMAP的用量在反应中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如用量少,成品中单乙酰螺旋霉素的量相对增加,双乙酰螺旋霉素相对减少,双乙酰螺旋霉素Ⅲ含量的减少必然导致效价的降低;如DMAP用多了,成品中双乙酰螺旋霉素含量过高,超过药典所规定的65%的限度,则导致药品不合格。同时还发现,不同的螺旋霉素原料所适用的DMAP用量也有较大的差异,且不同等级或批号的DMAP会给成品的总组分与单、双比例造成波动。研究还发现,在酰化反应中,反应时间、反应体系的pH值等因素会影响到产品质量和收率。

对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异帕米星的合成情况也是如此,以庆大霉素B为母

核,与侧链异丝氨酸反应即得本品,庆大霉素B由微生物发酵制得,所用棘孢小单孢菌突变株尚不是产生庆大霉素B的单组分菌种,发酵液中还含庆大霉素C族组分,故需对发酵液进行提取分离,并考虑这些组份参与后续合成反应后,对终产品组份情况的影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某些组份具有明显的耳毒性和肾毒性,因此,这些副产物的生物活性和毒性等是研发和审评的关注点。

其次,作为生物合成的起始物,分子结构中含有的活泼基团(如羟基、氨基、醛基等)较多,而化学修饰时,仅希望修饰其中的一部分,而另一些官能团需要进行化学保护,因而,增加了合成制备工作的复杂性。

氨基糖苷类半合成抗生素的制备中不但存在起始原料(发酵产物)的组份纯度问题,而且存在活泼基团的保护问题。威替米星由发酵产物威大米星为起始原料,在1-N进行乙基化修饰而得到,一般有三条合成路线:1)以威大米星为起始原料,直接同乙醛反应,然后进行硼氢化还原,分离纯化得到本品;2)以威大米星为起始原料,先制得3,2,6-三乙酰威大米星,再与乙醛反应生成Schiff碱,然后进行硼氢化反应还原,精制纯化,脱三乙酰保护基团得到本品;3)以威大米星为起始原料,溶解于DMF中,加入乙酸酐,保护2’,3,6’的三个氨基,得到3,2’,6’-三乙酰威大米星(I),中间体I溶解于乙二醇二甲醚(DME)中与六甲基二硅胺烷进行硅烷化反应,保护5,2’,4’的三个羟基,得到3,2’,6’-三乙酰-5,2’’,4’’-三硅烷化威大米星(II),中间体II与乙醛反应,生成Schiff碱(III),III再发生硼氢化反应,在1-N上连接乙基,经过NaOH处理,树脂纯化,硫酸成盐,得到硫酸威

替米星。结构式见下:

对活性基团的保护问题在上述三种工艺中具有不同的措施,合成中不对拟不修饰的活性基团进行保护,得到的产物组份复杂,纯化分离的难度加大;对这些基团进行保护,可减少产物分离纯化的难度,但增加了合成反应的复杂性,在研发和评价中应对其权衡利弊,综合考虑。

硫酸异帕米星的合成工艺同样存在类似问题,该品的常见合成工艺为:以庆大霉素B为起始原料,与正-叔丁氧羰基叠氮物反应,使6位伯胺的叔丁氧碳酰基酰化,再与S-N-(3-苄氧羰基氨基-2-羰基丙酰氧基)-琥珀酰胺反应,使1位苄氧羰酰异丝氨酸酰化,再氢化水解脱保护基叔丁氧碳酰基和苄氧羰酰基,得异帕米星,经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纯化后与硫酸反应得硫酸异帕米星粗品。用甲醇:水(3:1)的混合溶剂重结晶,再用二氯甲烷洗涤除去其它有机杂质。结构式如下:

问题是:庆大霉素B结构中1、3、6’位均连接氨基,反应活性相当,申报单位采用羟基硅烷化后产生的空间位阻作用降低3、6’位氨基的反应活性,以保证得到异帕米星。根据文献或专利,一般采用叔丁氧羰基法或甲酰基保护法直接保护3、6’位氨基,又根据本品有关物质检测结果,3位氨基进行酰化的

副产物约2%,提示3、6’位氨基都有可能参加了反应,故建议在质量研究中应分析目前采用的有关物质检查方法是否能将可能产生的副产物检出,提供相关的检测图谱,根据检测结果决定是否订入质量标准。

第三,起始原料(发酵产物)合法来源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发酵菌种的来源、鉴定、发酵工艺的控制与产品组份和结构等质量信息间的关系等需要研发者和评价者予以关注。

氨基糖苷类半合成抗生素的制备中通常所用起始原料大多结构类似,仅存在微小差别,比如有些起始物生产菌是在庆大霉素发酵菌种基础上进行诱变得到,甚至发酵产物为纯度较高的庆大霉素某一组份。因此,在其合成工艺的评价中,还需关注发酵菌种的来源和鉴定情况,尤其当所用发酵产物并不是获准上市药品时更需引起关注。异帕米星和威替米星的合成起始原料庆大霉素B和威大米星均为微生物发酵制得,且均不是上市原料药,其生产菌和成熟的发酵技术仅为某些机构作掌握,因此,对这类原料的来源不能等同于普通的化工产品,需要提供详细的菌种来源、鉴别及传代稳定性等资料以及起始原料的质量标准(重点说明其组份纯度情况),并分析其它组份杂质经后续合成过程后,可能生成的副产物及其控制措施。

第四、天然来源起始原料的分子结构中大多存在构型问题,有时这些构型的稳定性不是十分稳固,需要考虑在后续的化学合成过程中是否会引起这些构型的转化,以及如何对此进行监控并予以保护。

威替米星及其合成起始原料威大米星均有12个手性中心,虽然从两个结构式看,手性中心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但在合成中,尤其活泼基团的保护和解

保护以及反应过程的酸碱环境等因素是否会引起手性中心的构型转化,需要说明在合成过程中如何保持现结构的稳定性,并说明在合成过程中保持结构稳定的措施以及验证方法。

第五、天然抗生素的结构修饰中特定副反应的控制也是研发和审评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如β-内酰胺抗生素类抗生素是另一类临床用量很大的半合成抗生素。通常采用7-ACA或7-ADCA为原料进行结构修饰。合成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包括△-异构体(即双键的位置异构体)及侧链肟基的顺反异构现象。

由头孢菌素构效关系我们知道,△3头孢烯类头孢菌素是无活性的。从现有文献资料可知该异构体产生的途径住友有三条:1)由起始原料引入,如头孢氨苄,终产物中的△异构体是由7-ADCA中残留的△3异构体引入;2)在保存过程中降解产生,如头孢泊肟酯,头孢呋辛酯等。3)在合成过程中引入,如头孢吡肟,头孢他啶;文献显示,在合成过程中引入△3异构体时,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化合物结构,反应的路线、关键步骤使用的试剂种类、试剂加入顺序、反应的立体选择性,以及反应温度等。例如在合成头孢吡肟的过程中,母环引入N-甲基吡咯烷的反应可以同时生成△3/△2异构体,其中△3异构体的含量与合成路线是先3位取代后7位酰化或先7位酰化后3位取代、以及反应的具体工艺条件如反应溶剂,反应温度等密切相关。

在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的结构中,通常会有一个甲氧肟基,如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甲肟、头孢曲松、头孢唑喃、头孢他啶、头孢克肟、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唑兰,以及单环类β-内酰胺氨曲南等等,目的是

提高药物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但甲氧肟基具有顺-反异构现象,且两个异构体间的活性差别非常大,如头孢噻肟(顺式结构)抗菌活性要比反式结构强40~100倍。甲氧肟基的顺-反异构反应对紫外光非常敏感,如头孢噻肟钠水溶液(2×10-3M),254nm紫外光照射45分钟有50%降解,4小时后损失95%,感光降解产物主要是反式异构体。中国药典纳入的头孢曲松即采用将其水溶液在紫外线照射后产生反式异构体进行系统适用性试验。另外,反应温度、pH对顺-反异构体的比例也有显著影响。因此,应针对以上敏感因素进行重点研究,通过大量的实践摸索,找到最佳的工艺条件,并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严格控制。

综上,在对半合成抗生素的制备工艺评价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起始原料(发酵产物)组份和结构特点导致的终产品组份和产品纯化问题;二、起始原料(发酵产物)的结构特点导致的合成路线选择性问题,由于原料药的活性基团较多,必须对反应进行过程控制;三、天然来源起始原料的立体构型经合成反应后引起的构型转化问题;四、毒性或无效杂质及异构体的限度问题;五、起始原料(发酵产物)的合法来源问题。

一二三四代头孢类抗生素的分类

二,三,四代头鞄类抗生素的分类,特点及临床应用作者第一代 第一代头抱菌素是较温和的抗生素,能抵抗包括能生产青霉素酶及敏感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属及链球菌等细菌,纵然它们不是这种细菌感染的首选治疗药物。它们另外亦会抵抗一些大肠杆菌、克雷白氏肺炎杆菌及奇异变型杆菌,但对脆弱拟杆菌、肠球菌、抗药性葡萄球菌、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肠杆菌属、引朵阳性变型杆菌或沙雷氏菌没有功效。第一代头抱菌素包括: 头砲氤甲 头抱瓮氨节 头抱氨节 头抱来星 头抱洛宁 头抱嗥喘 头抱嗟吩 头孑包匹林 头鞄曲秦 头鞄氮氟 头孢西酮

头孢唑林 头孢拉定 头孢沙定 头孢替唑 作用于特点临床应用。 1. 肾毒性较第二、三代大。 2. 对B- 内先胺酶较稳定,不及第二、三代。 3. 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感染及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泌尿道感染等 第二代 第二代头孢菌素有较大的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性,且保留一些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性。它们对β内醘胺酶有更大的抵抗力。 头孢克洛 头孢尼西 头孢丙烯

头孢呋辛 头孢唑南 第二代头孢菌素有着抗厌氧性生物性的包括: 头孢孟多 头孢雷特 头孢替安 以下的头孢烯有时亦被分类为第二代头孢菌素: 碳头孢烯:氯碳头孢 头霉素:头孢拉宗、头孢美唑 头孢米诺、头孢替坦、头孢西丁作用特点应用。 1. 对革阳菌较弟一代略差,对革阴菌做用明显增强, ,部分厌氧菌高效。 2. 对B- 内先胺酶较稳定。 3. 对肾毒素较第一代小。 4. 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胆道及泌尿感染等 第三代第三代的头孢菌素有广泛的抗菌性,且增加了抵抗革兰氏阴性菌的能力。某些头孢菌素,尤其是口服的及具抗假单胞菌属能力的,对革兰氏阳性菌有减少了的抗菌性。虽然扩展了的药性,β内醘胺酶使得它们在临床的用途减少,但它们仍特别适用于治疗院内感染。

几种常见抗生素的相关性质和检测方法

四环素 四环素类抗生素是由放线菌产生的一类广谱抗生素及半合成抗生素,具有菲烷的基本骨架。 四环素类抗生素在赶早状态下比较稳定,但遇日光可变色。在酸及碱性条件下都不够稳定,易发生水解。四环素类药物主要有以下化学性质: 1.酸性条件下不稳定:C-6羟基和C-5α上的氢正好处于反式构型易发生消除反应,生成无活 性橙黄色脱水物。 在pH2~6条件下C-4位二甲氨基很易发生可逆反应的差向异构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土霉素由于存在C-5羟基与C-4二甲氨基之间形成氢键,4位的差向异构化比四环素难。 而金霉素由于C-7氯原子的空间排斥作用,使4位异构化反应比四环素更容易发生。 2.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在碱性条件下生成具有内酯结构的异构体。 3.和金属离子的反应:在近中性条件下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不溶性螯合物。 四环素化学结构 本品为黄色结晶形粉末,无臭,空气中稳定,微溶于水,易溶于稀硫酸及氢氧化钠,略溶于乙醇,不溶于氯仿及乙醚,pH2以下溶液不稳定,碱性溶液中很快破坏。 土霉素 子式C22H24N2O9,分子量460.45。又称地霉素、氧四环素。是一种广谱抗菌素,黄色结晶性粉末,无嗅微苦。有二个分子结晶水。熔点181~182℃(分解)。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丙酮和乙二醇,不溶于氯仿和乙醚。在空气中稳定,遇强光颜色变深。在碱性溶液中容易破坏失效。 化学结构 金霉素 子式C22H23ClN2O8,分子量478.87。又称氯四环素,是一种广谱抗菌素,金黄色结晶。无臭

味苦。熔点168~169℃。一般医药上用其盐酸盐。熔点210℃(分解)。微溶于水和乙醇,不溶于乙醚、丙酮和氯仿。见光颜色变深。在空气中和弱酸性溶液中较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易分解。 化学结构 强力霉素 强力霉素是抗生素类药,四环素类药物,可以治疗衣原体支原体感染。其性状为淡黄色或黄色结晶性粉末,臭,味苦。在水中或甲醇中易溶,在乙醇或丙酮中微溶,在氯仿中不溶。 氯霉素 性状:白色针状或微带黄绿色的针状、长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苦。在甲醇、乙醇、丙酮、丙二醇中易溶。在干燥时稳定,在弱酸性和中性溶液中较安定,煮沸也不见分解,遇碱类易失效。 化学结构 妥布霉素 硫酸卡那霉素

抗生素生产工艺以及发展前景

课程论文 题目: 抗生素生产工艺以及发展前景 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2012 年10 月30 日

抗生素生产工艺以及发展前景 摘要: 抗生素是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和四环素等一类化学物质的总称,是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产生的能在低浓度下有选择性地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有机物质。 关键词:抗生素;生产工艺;应用;发展前景 一、抗生素的概述 抗生素是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索等一类化学物质的总称。它是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其生产活动过程中所产生,并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性地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有机物质。 抗生素的生产目前主要用微生物发酵法进行生物合成。很少数抗生素如氯霉素、磷霉素等亦可用化学合成法生产。此外还可将生物合成法制得的抗生素用化学或生化方法进行分子结构改造而制成各种衍生物,称半合成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就是半合成青霉素的一种。 二、抗生素的发展 最初认为,抗生素是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在低浓度下就能抑制它种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甚至杀死它种微生物的化学物质.然而,抗生素的迅速发展很快就突破了这一定义:在来源上,已不局限于微生物,它包括高等动、植物产生的代谢物,也包括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在性能上,从抗菌到抗肿瘤、抗

病毒、抗寄生虫等物质亦属抗生素范畴.纵观抗生素的发展史,抗生素的研究、生产大体可分三个发展阶段: 1.天然抗生素的发展阶段 1928年,英国科学家弗莱明(1881-1955)偶然发现了青霉素.1938年,Chain和Florey等科学家又成功地从点青霉的培养液中分离制得青霉素.40年代初期,随着培养方法的改良,青霉素的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从而很快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产量迅速增加.由于青霉素的发现,挽救了无数感染性病人的生命,被当时的人们誉为黄色的魔物,科学家Fleming、Florey和Chain因此同时获得了1945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奖.之后,一系列新抗生素如链霉素、氯霉素、金霉素、新霉素、土霉素、红霉素等相继被发现,对如肠伤寒、斑疹伤寒及赤痢等有特效.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例如青霉素G开始使用时只有8%葡萄球菌对它有耐药性,而到了1962年,耐药的葡萄球菌增加到70%,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对抗生素的结构改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 2.半合成抗生素的发展阶段 1958年,发现了青霉素的活性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并通过6-APA的酰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新的青霉素.随后,对头孢菌素C结构进行改造研究,分离出母核7-氨基头孢霉烷酸(T-ACA).目前,大多数半合成头孢菌素均为母核7-ACA中的7位氨基酸及3位乙酰甲基进行化学改造制得的衍生物.1960年,通过对四环类抗生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大环内酰抗生素、利福平类抗生素等相继进行化学改造,获得了大量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力强、稳定、毒性小、易吸收等优点的半合成抗生素.目前,半合成青霉素和半合成头孢菌素品种已不下70个,其产量和销售额占据着抗生素的大半壁江山.

抗生素及其特点

抗生素的分类及其特点 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其分类有以下几种: (一)β-内酰胺类: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 其特点是:血药浓度高、抗菌谱广和毒性低。 (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此类属静止期杀菌剂。常用的有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奈替米星、 西索米星及链霉素。主要抗G- 杆菌,包括绿脓杆菌、肠杆菌科细菌、沙雷菌、 不动杆菌等。其中阿米卡星作用最强。抗G+ 球菌也有一定活性,但不如第一、 二代头孢菌素。对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以奈替米星作用最强,对结核杆菌以链 霉素最好。对厌氧菌无效。此类药物对听神经和肾有毒性作用,使用受到一定 的限制。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属广谱抗生素。因常见致病菌多已耐药,现在仅用于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 体及军团菌感染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属窄谱速效抑菌剂,抗菌谱与青霉素G 相似,主要为需氧的G+ 球菌、G- 杆菌及厌氧球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及部分流感杆菌对此类药物敏感。对绿脓杆菌、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无效。 新大环内酯类包括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与红霉素相比,抗菌谱没有明显扩大,但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善和副作用减少是其明显进步。 阿奇霉素对G+ 球菌作用比红霉素差,对G- 杆菌比红霉素强,尤其对社会获得性肺炎(CAP)的常见致病菌、流感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均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可作为CAP 治疗的第一选择。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抗生素发酵的过程

现代抗生素工业生产过程如下: 菌种→孢子制备→种子制备→发酵→发酵液预处理→提取及精制→成品包装 一、菌种 从来源于自然界土壤等,获得能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经过分离、选育和纯化后即称为菌种。菌种可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后,以超低温,即在液氮冰箱(-190℃~-196℃)内保存。所谓冷冻干燥是用脱脂牛奶或葡萄糖液等和孢子混在一起,经真空冷冻、升华干燥后,在真空下保存。如条件不足时,则沿用砂土管在0℃冰箱内保存的老方法,但如需长期保存时不宜用此法。一般生产用菌株经多次移植往往会发生变异而退化,故必须经常进行菌种选育和纯化以提高其生产能力。 二、孢子制备 生产用的菌株须经纯化和生产能力的检验,若符合规定,才能用来制备种子。制备孢子时,将保藏的处于休眠状态的孢子,通过严格的无菌手续,将其接种到经灭菌过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在一定温度下培养5-7日或7日以上,这样培养出来的孢子数量还是有限的。为获得更多数量的孢子以供生产需要,必要时可进一步用扁瓶在固体培养基(如小米、大米、玉米粒或麸皮)上扩大培养。 三、种子制备 其目的是使孢子发芽、繁殖以获得足够数量的菌丝,并接种到发酵罐中,种子制备可用摇瓶培养后再接入种子罐进逐级扩大培养。或直接将孢子接入种子罐后逐级放大培养。种子扩大培养级数的多少,决定于菌种的性质、生产规模的大小和生产工艺的特点。扩大培养级数通常为二级。摇瓶培养是在锥形瓶内装入一定数量的液体培养基,灭菌后以无菌操作接入孢子,放在摇床上恒温培养。在种子罐中培养时,在接种前有关设备和培养基都必须经过灭菌。接种材料为孢子悬浮液或来自摇瓶的菌丝,以微孔差压法或打开接种口在火焰保护下按种。接种量视需要而定。如用菌丝,接种量一般相当于0.1%—2%(接种量的%,系对种子罐内的培养基而言,下同) 。从一级种子罐接入 二级种子罐接种量一般为5%—20%,培养温度一般在25—30℃。如菌种系细菌,则在32—37℃培养。在罐内培养过程中,需要搅拌和通入无菌空气。控制

抗生素基本知识

一、填空、选择题 1.根据国家卫生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40DDD以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40%,重症患者送检率100%。 2.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3.医院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 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 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4.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5.门诊医师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 6.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感染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7.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8.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 1-2g;头孢拉定1-2g;头孢呋辛 1.5g;头孢曲松 1-2g;甲硝唑 0.5g。 9.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10.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11.医疗机构应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的监测工作,对主要目标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预警本医疗机构。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审慎经验用药。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12.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当在术前30 分钟至2 小时内,清洁手术用药时间不得超过24 小时。 13.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加强管理。除泌尿系统外,不得作为其他系统的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14.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关于预防用药指导原则的有关规定,纠正当前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常见手术,要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表)选择抗菌药物。 15.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 16.头孢菌素抗菌药物中头孢唑林和头孢呋辛常用于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 17.氯霉素具有酶抑作用,当其与双香豆素(华法林)同时应用时,会延缓

一二三四代头孢类抗生素的分类

一二三四代头孢类抗生 素的分类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一代 第一代头孢菌素是较温和的抗生素,能抵抗包括能生产青霉素酶及敏感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属及链球菌等细菌,纵然它们不是这种细菌感染的首选治疗药物。它们另外亦会抵抗一些大肠杆菌、克雷白氏肺炎杆菌及奇异变型杆菌,但对脆弱拟杆菌、肠球菌、抗药性葡萄球菌、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肠杆菌属、引朵阳性变型杆菌或沙雷氏菌没有功效。第一代头孢菌素包括: 头孢氰甲 头孢羟氨苄 头孢氨苄 头孢来星 头孢洛宁 头孢噻啶 头孢噻吩 头孢匹林 头孢曲秦

头孢西酮 头孢唑林 头孢拉定 头孢沙定 头孢替唑 作用于特点临床应用。 1.肾毒性较第二、三代大。 2.对B-内先胺酶较稳定,不及第二、三代。 3.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感染及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泌尿道感染等 第二代 第二代头孢菌素有较大的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性,且保留一些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性。它们对β内醘胺酶有更大的抵抗力。 头孢克洛 头孢尼西

头孢呋辛 头孢唑南 第二代头孢菌素有着抗厌氧性生物性的包括: 头孢孟多 头孢雷特 头孢替安 以下的头孢烯有时亦被分类为第二代头孢菌素: 碳头孢烯:氯碳头孢 头霉素:头孢拉宗、头孢美唑 头孢米诺、头孢替坦、头孢西丁 作用特点应用。 1.对革阳菌较弟一代略差,对革阴菌做用明显增强,,部分厌氧菌高效。 2.对B-内先胺酶较稳定。 3.对肾毒素较第一代小。 4.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胆道及泌尿感染等

第三代 第三代的头孢菌素有广泛的抗菌性,且增加了抵抗革兰氏阴性菌的能力。某些头孢菌素,尤其是口服的及具抗假单胞菌属能力的,对革兰氏阳性菌有减少了的抗菌性。虽然扩展了的药性,β内醘胺酶使得它们在临床的用途减少,但它们仍特别适用于治疗院内感染。 头孢卡品 头孢达肟 头孢地尼 头孢托仑 头孢他美 头孢克肟 头孢甲肟 头孢地秦 头孢哌酮 头孢噻肟 头孢咪唑

抗生素相关知识及练习题

抗生素相关知识及练习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位是 A. 细菌核蛋白体30S亚基 B. 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 C. 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 D. 二氢叶酸合成酶 E. DNA螺旋酶 2. 半合成青霉素的分类及其代表药搭配正确的是 A. 耐酶青霉素——阿莫西林 B. 抗绿脓杆菌广谱类——双氯西林 C. 耐酸青霉素——苯唑西林 D. 抗绿脓杆菌广谱类——青霉素V E. 广谱类——氨苄西林 3.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A. 体内分布较广,一般从肾脏排泄 B. 对各种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C. 对G-菌作用不如第一、二代 D. 对绿脓杆菌作用很强 E. 基本无肾毒性 4. 青霉素G最适于治疗下列哪种细菌感染 A. 绿脓杆菌 B. 变形杆菌 C. 肺炎杆菌 D. 痢疾杆菌 E. 溶血性链球菌 5. 有关头孢菌素的各项叙述,错误的是 A. 第一代头孢对G+菌作用较二、三代强 B. 第三代头孢对各种β-内酰胺酶均稳定 C.口服一代头孢可用于尿路感染 D. 第三代头孢抗绿脓杆菌作用很强 E. 第三代头孢没有肾毒性 6. 可用于耐药金葡萄酶感染的半合成青霉素是 A. 苯唑西林 B. 氨苄西林 C. 羧苄西林

D. 阿莫西林 E. 青霉素V 7. 青霉素G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 A. 二重感染 B. 过敏反应 C. 胃肠道反应 D. 肝、肾损害 E. 耳毒性 8. 细菌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是 A. 细菌产生了水解酶 B. 细菌细胞膜对药物通透性改变 C. 细菌产生了大量PABA(对氨苯甲酸) D. 细菌产生了钝化酶 E. 细菌的代谢途径改变 9. 目前常用头孢菌素中抗绿脓杆菌作用最强的是 A. 头孢哌酮 B. 头孢噻吩 C. 头孢氨苄 D. 头孢曲松 E. 头孢他定 10. 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应首选 A. 青霉素G B. 红霉素 C. 四环素 D. 氯霉素 E. 链霉素 11. 肾毒性较强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 A. 青霉素G B. 苯唑西林 C. 阿莫西林 D. 头孢噻吩 E. 头孢噻肟 12. 下列药物中属于β-内酰胺类的是 A. 拉氧头孢 B. 头孢曲松 C. 哌拉西林 D. 氨曲南 E. 舒巴坦(青酶烷砜)

第7章_半合成抗生素生产工艺

第七章半合成抗生素的生产工艺 7.1概述 半合成抗生素(Semisynthetic antibiotics)是在生物合成抗生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对生物合成抗生素的化学稳定性、毒副作用、抗菌谱等问题,通过结构改造增加了稳定性、降低了毒副作用、扩大了抗菌谱、减少了耐药性、改善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如头孢氨苄(Cefalexin)、头孢羟氨苄(Cefadroxil)、头孢拉定(Cefradine)、头孢克洛(Cefaclor)、头孢克肟(Cefixime)、头孢哌酮(Cefoperazone)、头孢呋辛(Cefuroxime)、头孢曲松(Ceftriaxone)、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阿奇霉素(Azithromycin)、舒巴坦(Sulbactam)、米诺环素(Minocycline)等。本章以头孢菌素为例,介绍半合成抗生素的生产工艺。 7.1.1头孢菌素的研究 1、结构特点 头孢菌素与青霉素是两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环是该类抗生素发挥生物活性的必需基团,可以开环、发生酰化作用,干扰细菌的转肽酶,阻断其交联反应,使细菌不能合成细胞壁而破裂死亡,最终抑制细菌生长。β-内酰胺环与噻唑环或噻嗪环的并合可以提高其对亲核性反应的活性,青霉素类2-位的羧基和头孢菌素类的2-位羧基也是必要结构,头孢菌素类的2-双键是不可缺少的,青霉素类6-氨基和头孢菌素类7-氨基的不同酰基取代可以改变化合物的抗菌活性及对β-内酰胺酶的耐受性。 S N R1 O COOH 12 3 4 5 6 7 青霉素基本结构 S N R2 O R1 COOH 1 2 3 4 5 6 7 8 头孢菌素基本结构 图7-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两种基本母环结构 头孢菌素与青霉素比较,过敏反应发生率低,药物间彼此不引起交叉过敏反应,研究认为由于头孢菌素过敏反应中没有共同的抗原簇,因β-内酰胺环开裂后不能形成稳定的头孢噻嗪环,而是生成以侧链(R)为主的各异的抗原簇,表明各个头孢菌素之间,或头孢菌素与青霉素之间只要侧链(R)不同,就不能发生交叉过敏反应。 头孢菌素母环系提供了进行广泛结构修饰的可能性。人们发现,头孢菌素衍生物的生物活性和C-3及C-7部位的结构修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头孢菌素分子中,可供改造的

科普知识---抗生素的药理、分类、特点

科普知识---抗生素的药理、分类、特点 抗生素对病菌的药理 1. 有的抗生素是干扰细菌的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因缺乏完整的细胞 壁,抵挡不了水份的 侵入,发生膨胀、破裂而死亡。 2. 有的抗生素是使细菌的细胞膜发生损伤,细菌因内部物质流失而死亡。 3. 有的抗生素能阻碍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使细菌的繁殖终止。 4. 有的抗生素是通过改变细菌内部的代谢,影响它的脱氧核糖核酸的合 成,使细菌(还有肿瘤细胞)不能重新复制新的细胞物质而死亡。 抗生素的分类: 抗生素种类多,可按它的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也可按抗菌的范围(抗菌谱)分类; 此外,还可将它们分为繁殖期杀菌抗生素、静止期杀菌抗生 素、快速制菌抗生素和慢效制菌抗生素等。

目前通常是采用将抗生素按抗菌的范围分类,即将种类繁多的 抗菌素区分为抗革兰氏阳性细菌抗生素、抗革兰氏阴性细菌抗 生素和广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与阴性细菌都有 抗菌作用; 此外,将某些专一抑制或杀灭霉菌的抗生素,列为抗真菌类抗 生素。 抗生素作用的特点: 抗生素是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既不参与细胞结构,也不是细胞内的贮存性养料,对产生菌本身无害,但对某些微生物有拮抗作用,是微生物在种间竞争中战胜其他微生物保存自己的一种防卫机制。抗生素具有不同于化学药物的特点: ( 1 )抗生素则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菌体细胞 DNA 、 RNA 和蛋白质合成系统的特定环节,干扰细胞的代谢作用,妨碍生命活动或使停止生长,甚至死亡。而不同于无选择性的普通消毒剂或杀菌剂。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主要表现为抑菌、杀菌和溶菌三种现象。这三种作用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抗生素抗菌作用的表现与使用浓度、作用时间、敏感微生物种类以及周围环境条件都有关系。 ( 2 )抗生素的作用具有选择性,不同抗生素对不同病原菌的作用不一样。对某种抗生素敏感的病原菌种类称为该抗生素的抗生谱(抗菌谱)。例如淡紫灰链霉菌产生的卮立霉素只对少数病毒有医疗作用,对细菌、真菌和其他多数病毒都没有作用。广谱抗生素对多种病原菌有抗生作用,例如青霉素对多种革兰氏阳性细菌都有良好药效,链霉素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都有良好药效,对结核杆菌有特殊的疗效。( 3 )有效作用浓度。抗生素是一种生理活性物质。各种抗生素一般

抗生素种类及双硫仑样反应

常见的第一代头孢菌素有,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氨 苄、头孢羟氨苄等。 ?第一代头孢菌素:开发年代为1962-1970年,其抗菌性能具以下特点:?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与抗葡萄球菌青霉素类相似,有对抗金葡菌β-内酰胺酶的能力,对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有效。但若金葡菌已对抗葡萄球菌青霉素耐药,则对所有的头孢菌素也耐药。 2、第一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谱包括对链球菌A群、草绿色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对链球菌D群的作用很差,所有的头孢菌素(除头孢硫咪外)对肠球菌(如粪链球菌)均无效。?3、在本代抗生素抗菌谱内的革兰阳性菌尚有:表皮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李司忒菌、枯草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等。?4、本代抗生素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与氨苄西林有一定的近似性,分述如下: (1)对淋病奈瑟菌和脑膜炎奈瑟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但前者易产生耐药菌株。 (2)对奇异变形杆菌的部分多数菌株对本代抗生素敏感。?(3)对于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的多数菌株有较强的作用,但易产生耐药 性。 (4)对于肺炎克雷白菌,头孢菌素均有较强的作用(而氨苄西林对本菌则是无效的),但对本代抗生素可产生耐药菌株。?(5)本代抗生素对流感嗜血杆菌有一定的作用。但本代抗生素与氨苄西林之间对该菌存在着交叉耐药性,即对氨苄西林敏感的菌株对本代抗生素往往也敏感,而对氨苄西林耐药者对本代抗生素也耐药。 (6)肠杆菌类均易对第一代头孢菌素耐药。?(7)第一代头孢菌素对下列微生物无效:产气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枸橼酸杆菌、假单孢菌、沙雷杆菌、拟杆菌等无效。 5、第一代头孢菌素对放线菌常可有效。?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由肾脏排泄,因此在尿液中有较高浓度;在胆汁中的浓度低,不适用于胆道感染;在肠道中的浓度低,除口服品种外,不适用于肠道感染;穿透血脑屏障的能力弱,不适用于中枢感染。 头孢类抗生素第一代的代表药物有:头孢噻吩钠、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啶、头孢硫脒、头孢克罗、头孢噻啶;二代的代表药物有: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头孢孟多、头孢克洛、头孢替安、头孢美唑、头孢西丁;三代的代表药物有: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唑肟、头孢甲肟、头孢匹胺、头孢替坦、头孢克肟; ? 床常用的抗生素包括β- 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多肽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抗结核药、抗真菌药及其他抗生素。 β-内酰胺类 此类属于繁殖期杀菌剂。其特点是:血药浓度高、抗菌谱广和毒性低。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新型β- 内酰胺类及β-内酰胺类与β- 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复合制剂。 青霉素类 青霉素G:临床上主要用于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厌氧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杆菌多数对其耐药。普鲁卡因青霉素G半衰期较青霉素长。青霉素V 钾片耐酸,可口服,使用方便。 双氯青霉素:对产酸耐青霉素 G 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最强,对其它 G+ 球菌较青霉素G差,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无效。

抗生素类药物分析

您的位置:在线学习->第十一章抗生素类药物分析(1) 第十一章抗生素类药物分析 基本要求 学习要点 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特点:化学纯度较低, 同系物多,异构体多,降解物多,稳定性差。 二、鉴别方法:生物学法,理化方法。 三、特殊检查项目:异常毒性、热源或细菌内毒素、降压物质、无菌,组分分析,聚合物等。 四、含量测定或效价测定 (一)、微生物学法——通过比较标准品与供试品产生抑菌圈的大小来测定供试品的效价。 其原理恰好与临床应用要求一致,更能确定抗生素的医疗价值。 1、对于分子结构复杂、多组分的抗生素,生物学法是首选的效价测定方法。 2、本法的优点: 灵敏、用量小,结果直观 适用范围广:纯度好的、差的制品,已知或新发现的抗生素均适用,同一类型的抗 生素不需分离,可一次测定其总效价。 3、缺点: 操作步骤多,测定时间长,误差大等。 (二)、理化方法——适用于提纯的产品以及化学结构已确定的抗生素。 1、本法的优点: 迅速、准确、有较高的专属性。 2、缺点: 对含有具同样官能团杂质的供试品不适用,或需采取适当方法加以校正。而且当该法是利用某一类型抗生素的共同结构部分的反应时,所测得的结果,往往只能代表药物的总的含量,并不一定能代表抗生素的生物效价。 第二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化学结构与性质 (一)、青霉素族

(二)、头孢菌素族 二、鉴别试验 (一)、呈色反应 1、羟肟酸铁反应青霉素及头孢菌素在碱性中与羟胺作用,β-内酰胺环破裂生成羟肟酸;在稀酸中与高铁离子呈色。 2、茚三酮反应 3、与重氮苯磺酸的偶合反应 4、硫酸-甲醛试验 第1页/共8页 您的位置:在线学习->第十一章抗生素类药物分析(2) (二)、各种盐的反应 1、钾、钠离子的火焰反应 2、有机胺盐的特殊反应(如普鲁卡因青霉素的重氮化-偶合反应) (三)、色谱法 1、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2、薄层色谱法(TLC) 3、中国药典收载的头孢菌素族药物和大多数青霉素族药物采用HPLC法进行鉴别。 (四)、光谱法 1、IR——各国药典对收载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几乎均采用了本法进行鉴别。 2、该类抗生素共有的特征峰: 1)、β-内酰胺环羰基的伸缩振动(1750~1800) 2)、仲酰胺的氨基、羰基的伸缩振动(3300cm-1±,1525 cm-1±,1680 cm-1±) 3)、羧酸离子的伸缩振动(1600 cm-1±、1410 cm-1±) 3、UV——利用最大吸收波长鉴定法或利用水解产物的最大吸收波长鉴定法。 三、特殊杂质的检查 本类抗生素的特殊杂质主要有高分子聚合物,有关物质,异构体等,一般采用HPLC法控制其量,也有采用测定杂质的吸收度来控制杂质量的。 (一)、聚合物——HPLC法 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葡聚糖凝胶G-10(40~120?m)为填充剂,玻璃柱内 径1.3~1.5cm,床体积50~60mL;流动相A为含3.5%硫酸铵的0.01mol/L磷酸盐缓冲液(取磷 酸氢二钠 2.19g和磷酸二氢钠0.54g,加水1000mL使溶解,调节pH值至7.0),流动相B为0.01%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流速为每分钟1mL;检测波长为254nm。以流动相A为流动相,用1mg/mL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种类: 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本类药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β-内酰胺类药的作用靶位,PBPs的功能及与抗生素结合情况归纳于图38-1。各种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数目、分子量、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但分类学上相近的细菌,其PBPs类型及生理功能则相似。例如大肠杆菌有7种PBPs,PBP1A,PBP1B与细菌延长有关,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等与PBP1A、PBP1B有高度亲和力,可使细菌生长繁殖和延伸受抑制,并溶解死亡,PBP2与细管形状有关,美西林、棒酸与硫霉素(亚胺培南)能选择性地与其结合,使细菌形成大圆

抗生素分类及特点

抗生素应用原则与方法经验性选药应先作痰涂片检查,可大致确定感染的病原体是使抗生素的选择相对具有针对性。 G+ 球菌或G -杆菌,这样可以 在社会获得性感染中,病原体以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军团菌、厌氧 菌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为主,常选用红霉素类、四环素类、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复 方新诺明、林可霉素类及第一代头孢菌素类。 医院内感染、老年人、有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免疫抑制患者感染中,以G一杆菌为主(如肠 杆菌科细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和G+球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厌氧菌为主,尚有真 菌、结核和非结核类分支杆菌及少见的巨细胞病毒、卡氏肺孢子虫等。 常用耐酸青霉素类、广谱青霉素类、第一至三代头孢菌素类、亚胺培南、氨曲南、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万古霉素及抗厌氧菌药和抗真菌药。在经验性治疗的同时,应积极开展病原 学检查。 抗菌治疗三天后,若肺炎的临床表现好转,提示选择方案正确,继续按原方案用药。如若临床表现无改善或病情恶化,应调换抗感染药物。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度高,抗菌谱窄、价廉、低毒副反应的药物。如果无药敏结果作指导,应选用能控制常见G-杆菌、绿脓杆菌和G+球菌的药物。 对有误吸病史或腹腔、盆腔感染者,还应加用抗厌氧菌药物。尽量选用毒副作用少的B -内 酰胺类,剂量要足,给药方法要正确。 联合用药与合理配伍 一般细菌感染用一种抗生素能够控制,无需联合用药,但对病原菌不明的严重感染或患者有基础疾病并发心肺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或混合感染,应采取联合用药,可起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联合用药的合理配伍应是繁殖期杀菌剂加静止期杀菌剂,如B -内酰胺类加氨基糖苷类,可 起协同作用;静止期杀菌剂加速效抑菌剂,如氨基糖甙类加大环内酯类,有累加协同作用;青霉素类加头孢菌素类,可连续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产生协同作用。 速效抑菌剂与繁殖期杀菌剂不宜联合应用,如大环内酯类与B -内酰胺类,因为速效抑菌剂 可迅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而使其不能进入繁殖期,从而导致繁殖期杀菌剂活性减弱,产生拮抗作用。 泰能与哌拉西林合用治疗绿脓杆菌感染可出现拮抗作用,因泰能诱导细菌产生B -内酰胺酶, 使耐酶力低的青霉素灭活。 抗生素的后效应与给药间隔时间 抗生素的后效应(PAE)指高浓度药物与细菌接触后,随着体内代谢,药物浓度逐渐降低,当浓度低于MIC 时抗菌药物仍可持续抑制细菌生长,这种现象称为PAE。 各种抗菌药物对G+球菌都有不同程度的PAE。但对G-杆菌,只有氨基糖苷类与喹诺酮类药物有满意的

抗生素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抗生素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如青霉素。半合成抗生素则是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所获得的产品。如:氨苄西林。那些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对细菌或真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严格的说只能称为抗菌药或抗真菌药,而不能称为抗生素。如:喹诺酮类、磺胺类抗菌药。 (二)相关概念 1.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含义是指在明确的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生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又要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2.抗生素合理应用的评价指标安全、有效、简便、及时、经济是国际合理用药调研中心对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为此特提出“五个正确”来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地选择抗生素种类、正确的用法用量、正确给药途径、正确的疗程以及正确的治疗终点。“五个正确”中以正确地选择抗生素为首要,抗生素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抗生素的疗效。 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条件 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为针对性地选用药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还要充分了解各种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机制,特别是本地区、本单位的细菌耐药状况,为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提供合理的依据。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有: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影响胞浆膜通透性;抑制蛋白质合成;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

1.抗生素的分类及其作用特点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和临床用途,可将抗生素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以及其他主要抗细菌的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十大类。下面重点介绍抗细菌抗生素及人工合成抗菌药的作用特点。 (1)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依据化学结构的特点又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单环内酰胺类以及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与交联,导致细胞壁缺损、破裂而迅速死亡。因此他对繁殖期的细菌有超强的杀灭作用,属繁殖期杀菌剂。而且他还具有对人体毒副作用小的优点。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详见表1、表2、表3。

抗生素及人工合成抗菌药

抗生素及人工合成抗菌药 抗菌药物概论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林克霉素类机多肽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 人工合成抗菌药 抗病毒药及抗真菌药 抗结核药和抗麻风药 抗寄生虫药 抗恶性肿瘤药物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基因治疗 (一)单选题 1.抗菌药物是() A.对病原菌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B.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C.对病原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药物 D.能用于预防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E.能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2.抗菌谱是() A.药物的治疗指数 B.药物的抗菌范围 C.药物的抗菌能力 D.抗菌药的治疗效果 E.抗菌药的适应证 3.下列药物哪种是静止期杀菌药() A.氯霉素 B.青霉素 C.头孢唑啉 D.万古霉素 E.庆大霉素 4.下列药物哪种是繁殖期杀菌药() A.青霉素 B.庆大霉素 C.多粘菌素 D.四环素 E.阿米卡星 5.化疗指数是指() A. ED95/LD5 B. LD95/ED5 C. LD50/ED50 D. LD50=ED50 E. ED5=LD95 6.有关化疗指数(CI)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CI反映药物的安全性 B. LD50/ED50反映CI C.CI大说明药物临床应用更安全 D.CI是衡量药物安全性的有效指标 E.CI也可用 LD5/ED95表示 7.可产生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不良反应的药物是() A.四环素 B.米诺环素 C.氯霉素 D.红霉素 E.氨苄西林 8.四环素的抗菌谱中不包括()。 A.金葡菌 B.真菌 C.大肠埃希菌 D.立克次体 E.支原体 9.大剂量可损伤肝功能的药物是()。 A.青霉素 B.庆大霉素 C.四环素 D.头孢曲松 E.氧氟沙星 10.下列四环素类药物中抗菌作用最强的是()。 A.米诺环素 B.多西环素 C.四环素 D.土霉素 E.金霉素 11. 治疗伤寒和副伤寒的药物是()。 A.氯霉素 B.金霉素 C.四环素 D.红霉素 E.米诺环素 12.四环素类的不良反应中不包括()。 A.二重感染 B.胃肠道反应 C.肝肾毒性 D.内分泌紊乱 E.过敏反应 13. 新生儿使用磺胺类药物易出现脑核黄疸,是因为药物()。

抗生素的发酵生产工艺

抗生素的发酵生产工艺 姓名魏镇 专业生物科学专业 年级 2012级

1抗生素定义(别名:抗细菌剂) 抗细菌药(英语:antibacterial)也称为“抗细菌剂”,是一类用于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药物。在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抗细菌药也可简称为“抗菌药”。抗细菌剂与抗生素并不是相同的概念,抗生素实际上仅为抗细菌剂下的一类。抗细菌药除了包括青霉素类、四环素类等抗生素,还包括抗真菌药以及磺胺类、喹诺酮类等药物。 2基本简介 抗生素主要是由细菌、霉菌或其他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的类似物。20世纪90年代以后,科学家们将抗生素的范围扩大,统称为生物药物素。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致病微生物感染类疾病,一般情况下对其宿主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2011年10月18日,中国卫生部表示,在中国,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达到70%,是欧美国家的两倍,但真正需要使用的不到20%。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典型的滥用抗生素。 3抗生素的分类 糖的衍生物:主要由氨基己糖的衍生物组成。 多肽类抗生素:主要或全部由氨基酸组成,有多肽或蛋白质的某些特性。 多烯类抗生素:分子结构中有多个双键。 大环内酯抗生素:由一个或多个单糖组成并与碳链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芳香内酯化合物。 四环类抗生素:都具有四个缩合苯环。 嘌呤类抗生素:都含有嘌呤环。 4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①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在低渗透压环境下膨胀破裂死亡。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这类药物的影响。喹诺酮类抗生素三大不良反 喹诺酮类抗生素三大不良反 ②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增强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打开膜上的离子通道,

让细菌内部的有用物质漏出菌体或电解质平衡失调而死。 ③与细菌核糖体或其反应底物(如tRNA、mRNA)相互所用,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这意味着细胞存活所必需的结构蛋白和酶不能被合成。 ④阻碍细菌DNA的复制和转录,阻碍DNA复制将导致细菌细胞分裂繁殖受阻,阻碍DNA转录成mRNA则导致后续的mRNA翻译合成蛋白的过程受阻。 5抗生素的发酵生产工艺 (1)制备过程 菌种——孢子制备——种子制备——发酵——发酵液预处理——提取及精制——成品包装 (2)具体介绍 ①菌种 来源于自然界,获得能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经分离、选育和纯化后即称为菌种。 菌种的保藏:冷冻干燥、超低温冷冻、砂土管、液体石蜡、斜面低温保藏。 ②孢子制备 将保藏的处于休眠状态的孢子,接种至固体斜面培养基,在一定温度下培养5-7或7日以上。 进一步用扁瓶在固体培养基上扩大培养。 ③种子制备 目的使孢子发芽、繁殖以获得足够数量的菌丝,并接种到发酵罐中。 摇瓶或直接将孢子接入种子罐逐级放大培养。 种子培养定时取样做无菌试验,观察菌丝形态,测定种子液中发酵单位和进行生化分析。 种子级数 ④培养基的制备 碳源 供给菌种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构成菌体细胞及代谢产物 参与抗生素的生物合成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作者:————————————————————————————————日期: ?

抗生素种类: 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β-lactamadeinhibitor 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本类药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 llinbinding proteins,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β-内酰胺类药的作用靶位,PBPs的功能及与抗生素结合情况归纳于图38-1。各种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数目、分子量、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但分类学上相近的细菌,其PBPs类型及生理功能则相似。例如大肠杆菌有7种PBPs,PBP1A,PBP1B与细菌延长有关,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等与PBP1A、PBP1B 有高度亲和力,可使细菌生长繁殖和延伸受抑制,并溶解死亡,PBP2与细管形状有关,美西林、棒酸与硫霉素(亚胺培南)能选择性地与其结合,使细菌形成大圆形细胞,对渗透压稳定,可继续生几代后才溶解死亡。PBP3功能与PBP1A相同,但量少,与中隔形成,细菌分裂有关,多数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与PBP1和(或)PBP3结合,形成丝状体和球形体,使细菌发生变形萎缩,逐渐溶解死亡。PBP1,2,3是细菌存活、生长繁殖所必需,PBP4,5,6;与羧肽酶活性有关,对细菌生存繁殖无重要性,抗生素与之结合后,对细菌无影响。基本结构:青霉素G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由于它具有杀菌力强、毒性低、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迄今仍是处理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的首选药物。但是青霉素有不耐酸、不耐青霉素酶、抗菌谱窄和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等缺点,在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1959年以来人们利用青霉素的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进行化学改造,接上不同侧链,合成了几百种“半合成青霉素”,有许多已用于临床,常用青霉素的化学结构和药理特性。 青霉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