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大师启示录_牛顿(1)

数学大师启示录_牛顿(1)
数学大师启示录_牛顿(1)

流数法是揭示几何秘密进而揭示自然秘密的万能钥匙。

——贝克莱

只有把他看做是寻找永恒真理的斗士,才能理解他。

——爱因斯坦自然科学家的偶像

14世纪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吹响了反抗封建神权的号角。15世纪后半叶,近代科学技术兴起。教会势力意识到科学思想的威胁,

压制学术活动,迫害进步学者,就成为异端裁判所的圣职。但是,

历史的洪流势不可挡。到17世纪末,科学终于战胜神权而牢牢站稳脚跟。伊萨克-牛顿就是这场科学进军的伟大旗手。

牛顿继承伽利略、笛卡儿等前人的业绩,以牛顿力学为中心,

连同他在光学、天文学等方面的巨大发现和深刻见解,建立了经典

物理体系,用它解释了从日月星辰到海洋潮汐各式各样的自然现象,

指导着由蒸汽车船到织机钟表等种类繁多的生产工艺。科学技术广

沐恩泽,封建迷信节节败退。要把牛顿思想当作异端邪说已经不可

能了。

牛顿在建立经典物理体系过程中,启用了从古至今最重要的数

学创造——微积分。正如20世纪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879—1955) 所说:“只有这种方法才能为他提供表达他的思想的工具。”由于微积分和其他一系列重要的数学发现,使牛顿和阿基米德、高斯并称

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

牛顿在世的时候就成为自然科学家的偶像,受到全球学子的崇

拜。他是英国国会议员,皇家学会连任24年的终身会长,巴黎科学院尊贵的外籍院士,还曾任英国造币厂督办、总裁。安妮女王亲临

剑桥,封他为爵士。牛顿身后荣获隆重的国葬,长眠于威斯敏斯特

教堂的名人墓地。

牛顿的辉煌业绩和显赫声望,使许多人向往;甚至可能有人对

牛顿的“荣华富贵”垂涎三尺。但是,牛顿的一生,决不是那些持

有庸俗幸福观价值观的人们所真正向往的。首先,刚出生的小牛顿,

是个早产而衰弱的遗腹子,这就不是他们心目中的幸运儿吧?

心灵手巧

1642年1月8日,近代科学伟大先驱伽利略在软禁中含冤去

世。就在同一年,他的后继者牛顿出生了。这年圣诞节早晨,在英

格兰东海岸的林肯郡格兰瑟姆镇以南的乌尔索普村,牛顿诞生在一

个小农庄主的家庭。未足月就生下来的小牛顿不到1500克重,瘦小得几乎可以放进一只大玻璃杯。婴儿衰弱极了。出生以后好几个月,

他的头还要用夹板支着。人们忧虑这孩子不能健康长大。

牛顿的祖辈中没有知名的学者。父亲伊萨克是个任性、奢侈而

又意志薄弱的人。他在小牛顿出世前3个月病死了,才36岁。母亲汉娜·艾斯柯是个勤俭能干的女当家。丈夫早逝使她忧伤。为了纪

念亡夫,她给孩子也取名伊萨克。在妈妈细心照料下,孩子终于活

了下来。可是,小伊萨克刚两岁,汉娜在邻居们的劝说下,改嫁给

相邻的北威桑教区的司密斯牧师,一个刻薄的单身汉。他不收留前

夫的遗孤。妈妈只得把小伊萨克托付给外婆。根据法律,孩子从父

亲遗产中每年可以得到80英镑的生活费,维持祖孙两人的温饱。

小伊萨克记忆中最早的图像,是姥姥忙碌地为他做饭洗衣,舅

舅背着一袋奇妙的工具来修理家具什物。小伊萨克最开心的是推着

舅舅特意为他做的那辆小车满处跑。趁姥姥不在的时候,拿出舅舅

袋子里的榔头斧子,东敲敲西打打,试着“用双手改造世界”,更使他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小牛顿6岁上学。他在斯克灵敦和斯托克两所小学学会读书写

字和初等算术。12岁那年到格兰瑟姆镇上有名的“模范学校”学

习。名字好听,其实那不过是一所只有一间大厅的旧式乡村中学。

在格兰瑟姆,小牛顿借住在药剂师克拉克大叔家里。克拉克大婶是

妈妈汉娜的好朋友。小牛顿斯文又勤快,课余常常帮大叔大婶干点

零活,很快赢得克拉克一家人的欢心。克拉克大叔乐于教他手艺,

向他传授各种知识。有一次大叔送他一本《自然和技艺的奥秘》。这本小书揭示了大自然和科学家们许多有趣的“内幕”,使牛顿大

开眼界。他照书上介绍的方法制作烟火,调色绘画,从单纯的自我

娱乐到富有探索意味的研制活动,大大刺激了他动手创造和探索自

然的欲望。

牛顿不像高斯、维纳那样从小显露出引人注目的科学天才,也

不像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小时候那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禀赋。他的

环境也没有为他在科学或艺术上的成长提供特别有利的条件。很长

一段时期他学习成绩平庸,甚至因为成绩欠佳受过老师批评。但是,这没有掩盖小牛顿的心灵手巧。可能是受舅舅和克拉克大叔的影响吧,小牛顿对制造技艺有特殊的爱好。他能够准确地制作各种复杂

的器械和玩具。他要做一名好工匠。他认为,那些“不能精确地工

作的工匠算不上是真正的工匠”。最可贵的是,他不是简单的模仿。他的许多创造发明使人赞叹。为了使他制作的装置更臻完善,牛顿

培养了不怕困难和不达到尽善尽美不罢手的顽强精神。

在英格兰滨海的乡村,白色的风车到处可见。小牛顿制作了各

色各样的风车模型。精巧的小风车博得老师和同学的交口称赞。牛

顿并不满足,他又发明一种水车风车联动装置,使风车可以在无风

的时候借助水力驱动。他制作的木钟、水钟和日晷等各种计时器,

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木钟啮合的齿轮,需要一个个精雕细刻,虽

然花的功夫不少,可惜还只是个不顶用的模型。牛顿在格兰瑟姆上

学的时候做的水钟就不同了。他仔细测定容器水位变化速度,在外

面画出精密的不等分刻度。他把4英尺高的水钟放在屋角,按时添水,真用来计时。后来他又用墙砖刻了个大日晷,是一个精度很高

的时计,在日照良好的时候准确可用,乡亲们称它为“牛顿钟”。

这种日晷不是小孩玩具了。牛顿的日晷,后来由英国皇家学会珍藏

着。小牛顿做的玩具也与众不同。他做的风筝不但飞得高放得远,

还在上面系了个灯笼。晚上,迷信鬼神的村民们看到点亮的灯笼在

夜空中滑翔,吓了一跳,以为是什么“不祥之兆”呢。

振聋发聩

人们的夸奖,使小牛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愈来愈高。有一天牛

顿拿了一架水车模型到学校表演。这是他集中以前多种水车的优点,

花了近一个月时间,才做出来的,不但设计精巧,做工也很考究。

牛顿的小模型立刻吸引了一大群小观众。看到随着风车的转动,水

车把水哗哗地往上抽,同学们不由大声地喝彩和鼓起掌来。牛顿自

己也感到相当满意。不料旁边有个高个子的学生却露出不以为然的

神情。他挑战似地问牛顿:

“你能说说水车抽水的道理吗?”

这下把牛顿问住了。是啊,自己只顾埋头制造,这里面的道理

可是没有认真想过。牛顿支支吾吾地窘得满脸通红。这真是“振聋

发聩”的一问。牛顿懂得了,不了解作用原理的工匠,也不是好工匠。他开始以特有的顽强钻研精神,向书本知识进攻。牛顿的学习成绩

很快有了显著的进步。

另外一次刺激更增长了牛顿的进取精神。学校里有个出名的恃

强凌弱的“小霸天”。他见到身小力弱的同学总是恣意欺侮。谁要

稍有违抗,轻则吃他的耳刮子,重则被打得鼻青脸肿。因此,除了

几个“马屁精”以外,小同学看见他都躲得远远的,谁也惹不起

他。这次,“小霸天”欺侮到牛顿的头上。他看到牛顿独自一人在

低着头走路,居然对他没有一点卑躬屈节的表示,就猛地使了个绊

子,把牛顿重重地摔了一跤。

“哼!连走路也不瞧瞧!,”“小霸天”说着,还向牛顿吐了口唾沫!

这一回“小霸天”找错了对象。别看牛顿瘦弱可欺,一旦侮辱

他的人格,他决不示弱。牛顿紧握拳头,不顾一切地冲向“小霸天”,勇猛得像头发怒的小狮子。欺软怕硬的“小霸天”最后狼狈

败退。这场斗争的胜利,大大增强了牛顿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在暴风雨中

牛顿上中学不久,继父病故。妈妈带着3个孩子回到乌尔索普。伊萨克同情母亲的不幸,每个星期天都回家带着弟妹们玩耍,为母

亲分担家务。日子一久,汉娜感到一个人兼管农庄和家务实在太累,

就委婉地向伊萨克表示,希望他退学回家,协助她管理农庄。牛顿

想继续上学,可是他怎么忍心不理会妈妈的请求呢?

1657年3月底,牛顿辍学回家,每天跟着母亲干活。可是他的

心思仍在书本和手工制作上。因此,干活的时候常常心不在焉,闹

了不少笑话。

有一回,牛顿赶着马去格兰瑟姆送麦子。回来的路上碰到山坡,牛顿只好牵着马走。他带着完成任务的轻松心情,边走边想起学习的事来。上到坡顶,他打算骑马下山。可是回头一看,马不见了,虽然缰绳还捏在手里。他赶紧四下寻找。从格兰瑟姆一直找到家里,推门一看,马在那里津津有味地吃着草料呢!不知什么时候,马嚼子掉了,马独自跑回家来。因为专心读书,放羊让羊跑丢了的事也时有发生。看到牛顿精神恍惚的样子,妈妈很发愁,常常向舅舅诉苦。舅舅听了哈哈大笑,认为小牛顿好学上进,反而劝汉娜让他继续上学。

1658年9月3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克伦威尔将军的死,预兆着清教徒共和尝试的完结,也是牛顿生活道路上的一次转折。就在这一天,一场罕见的暴风雨横扫英格兰。村里许多房顶被掀翻了;房子被吹得咯吱咯吱直响。旷野里,一棵百年的老橡树被连根拔起;小树在暴风雨中剧烈地摇曳着。家家屋门紧闭;迷信的乡民不住地祈祷上帝保佑。牛顿却为大自然施展威力的神奇景象摄住了。他不禁想测量那飓风的力量。迎着怒号的狂风和倾盆的暴雨,牛顿冲了出去。他一会儿逆着风跑,一会儿顺着风跳,认准起落点,仔细量距离。家里人找到他的时候,只见他披着一头乱发,浑身上下早已经湿透。此情此景,使汉娜深感震惊,看到孩子研究学问痴狂到这种地步,她认识到,让他辍学务农是个严重错误。她决定送牛顿返回格兰瑟姆继续上学.

重返格兰瑟姆

秋天,阳光灿烂,田野一片金黄。克拉克老夫妇和他们的女儿

卡德琳在门口欢迎牛顿归来。重返格兰瑟姆,牛顿不仅感到喜悦,

甚至可以说怀有一种使命感。为了自己的学业,亲人作出牺牲,师

长慷慨相助。因此,学习不只是解脱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追求个人爱

好,而且是对家庭、师长以至信仰上一种带有神圣色彩的责任了。

他决心努力学习。在格兰瑟姆他学习了许多功课:拉丁语、希腊语、

希伯来语、逻辑、历史,圣经,还有他向来感兴趣的自然科学,包

括数学和天文学。在克拉克大叔制药工作的影响下,牛顿对化学实

验也发生浓厚的兴趣。他经常摆弄试管烧杯,观察化学反应。可能

是由于化学实验神秘的魅力,牛顿在以后30年的科学生涯中,一直没有间断过化学实验。在休息的时候,牛顿还写诗作画,甚至把自

己的作品镶在自制的镜框里,挂在墙上欣赏。他绘制工件图样,也

画花卉动物,有时候用木炭,有时候用自己调制的颜料。和许多孩

子一样,伊萨克热爱生活,喜欢大自然。

随着牛顿日渐长大,克拉克大婶和前夫的女儿卡德琳·斯托瑞小姐也亭亭玉立了。虽然父母亲对卡德琳说过,在牛顿用功的时候不要去打扰,她还是经常悄悄地上楼来给牛顿送点心茶水,或者向牛顿请教功课。本来,牛顿和卡德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现在,似乎有了

微妙的变化。卡德琳的到来,使小房间的一切都增添了光彩。短暂的

停留中,她温存的话语,安详的举止,伊萨克久久不能忘怀。他总是

尽其所能详尽地解答卡德琳的问题。后来,他还用精湛的手艺,抽空

为卡德琳做茶几小柜什么的,把自己朦胧的感情倾注在这些小木器

上。但是,在那封建宗教影响深重的社会,一个前途茫茫的穷学生,

对爱情能抱什么奢望呢?特别是牛顿对学习的着迷和抱负,使他和卡

德琳的友情没有进一步发展。他立志走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道路。他知道,自己将来要想上英国最高学府剑桥大学,并且在那里立足,难

免要接受神职,过独身生活。既然这样,就应当克制自己,免得将来

给对方增添麻烦。牛顿认识到,自己选择的道路少不了痛苦磨难并且布满荆棘,但是其中自有美好的甘泉。牛顿忖量自己的抉择,瞻望未来,写下了一首诗,题名《三顶冠冕》:

世俗的冠冕啊,

我鄙视它如同脚下的尘土,

它是沉重的,

最好的结局也不过是一场空;

而现在我愉快地迎接

一顶荆棘的冠冕,

尽管刺得人疼痛,

内心却觉得甜美;

我更看见那光荣的桂冠,

在我面前呈现,

它充满幸福,

永恒无边。

进大学以后,牛顿和卡德琳分处两地,很少见面。牛顿大学毕业前不久,斯托瑞小姐终于出嫁而成为文森特夫人。虽然探索自然的快慰使牛顿有力量排遣内心的惆怅,但是他不再追求异性而终身未娶。牛顿对卡德琳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卡德琳婚后心境不好的时候,牛顿常常安慰她,给予鼓励和帮助。他们这种感人的友谊,一直保持到晚年。

剑桥的减费生

有了崇高的目标,严格要求自己,牛顿学习进步很快。高中毕业的时候,他已成为全校闻名的高材生。

1661年6月,虽然在欧几里得几何答卷中有缺陷,牛顿还是通过了剑桥大学严格的入学考试,进入这所著名大学中最大的三一学院。格兰瑟姆中学的斯托克斯校长十分了解牛顿。他明白,他们这所城镇中学向剑桥输送了一名前途无量的学生。在送别牛顿的校会上,老校长眼中闪着激动的泪花,称赞牛顿的品行和才华,号召学生们学习牛顿勤奋好学的精神。

牛顿怀着虔诚的心情来到全国闻名的剑桥大学。那雕刻着国王亨利八世像的拱形大门和遐迩闻名的纳维图书馆,那凝重古朴的红色和灰色的建筑和在它旁边静静流淌着的蜿蜒的剑河,那浓密树荫下幽深的石径,整个校园庄严肃穆的气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深深感动着这位年轻的崇拜者。不过,当时的剑桥,虽说名气很大,还

说不上是理想中的科学圣地。尽管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不能不波及到这所有400多年历史的最高学府,剑桥大学仍被宗教势力

牢牢把持着。办学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培养牧师。教学内容主要

是圣经教义和古典语言,文史科目。教员大多数是神职人员;有神

论禁锢着师生们的思想。不过,比起别的学院,三一学院毕竟要好

些。它的图书资料丰富,教授的水平也比较高,许多新知识新思想

常常从这里传播开来。

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牛顿以“减费生”身份入学。减费生为了减免费用,需要在校内做一些服务性杂役,包括准备晚餐和侍候

那些富家子弟。这些杂役,使牛顿体验到贫富贵贱的差别。他不再

接受同室阔少下酒馆的邀请,也不想和他们玩纸牌赌钱;他已有两

次输钱的记录。不久牛顿搬到一间小屋,和另一个沉静好学的减费

生威肯斯住在一起。

开始一段时期,牛顿似乎没有突出的表现。数学主要靠自己研

究。头两年除了算术、代数外他还认真学习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领略到它的优美和严密;后来他精读笛卡儿的《几何学》,认识到代数的重要作用,掌握了坐标法。在学习中,牛顿解答了大量

习题。对于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有的学生怕难,有的学生嫌繁,

有的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牛顿却认真演算,深入思考,颇有心得,

觉得其乐无穷。这些基本数学训练极大地锻炼了牛顿分析思考的能

力,为以后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封建势力顽固地抵制变革,欧洲毕竟逐渐进入资本主义时

期。随着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科学也兴旺起来。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儿的科学思想得到传播和发展;各国新兴的科学力量

陆续建立起学会一类的科学组织,交流科学思想,推动技术进步。

早在1645年,格雷沙姆学院以英国数学家约翰·沃利斯(1616—1703)等人为中心的一批自然科学家定期聚会,创立了“哲学院”,

开始了学会的活动。1660年它有了正式的章程。1662年查理二世复位,把“哲学院”命名为“利用和增进自然知识皇家学会”。实际上它只是个得到工商界支持的民间团体。虽然比罗马的林嗣(意为“山猫”)科学院晚了61年,但它对英国的科学发展所起作用还是

及时而且重要的。第二年在创桥也发生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亨利·卢卡斯教授在6月22日病故以前立下遗嘱,决定用他的遗产在三一学院设立一个自然科学讲座,向青年学生传授自然科学和数学知

识。这就是后来有名的卢卡斯数学讲座。它的第一任教授伊萨克- 巴罗(1630—1677),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英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他不但在文学、哲学、神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有渊博的知识,而且

对数学和光学有许多独特的贡献,享有“欧洲最优秀学者”的美

名。真所谓“英雄识豪杰”,巴罗很快发现:牛顿不但基础扎实,

而且思维敏捷,数学和自然科学上最新成就,一经介绍,他很快就

能领悟。巴罗引导牛顿陆续学习从哥白尼一直到巴罗本人的大量著作。站到这些巨人的肩上,大大开拓了牛顿的视野。先哲们艰苦卓

绝的工作,使他感奋不已。他渴望着自己也能置身于这个伟大的行列,为揭开大自然之谜作出贡献。他一面深入钻研书本,一面坚持

观察天象和进行心爱的物理实验。他从惠更斯的《光学》中得知荷兰物理学家、数学家斯涅耳发现光的反射定律,就做实验来验证它。三一学院有条长廊回声很响,牛顿就利用它来测定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坚持不懈地观察彗星和月晕,好几次把他累倒。他钻研书本,不迷信书本,一切结论经过严格的检验。牛顿找到了自己的出发点。听讲,阅读,观察,实验,不停地思索,使牛顿的学业突飞猛进。

1664年,牛顿因为成绩优秀,被评为“优待生”,由学校支付学费,他不必再去做服务性的劳动,时间精力更集中于学习。就在这一年,经过考试,牛顿被选为巴罗的助手。牛顿已经为更艰难的攀登作好充分的准备。

有一次,牛顿受到巴罗关于无穷级数求和演讲的启发,运用无穷级数来计算曲线长度和曲边图形的面积,为积分学的建立迈出有意义的一步。1665年,牛顿在二项式幂的展开上有了突破。以前的帕斯卡三角或者说杨辉三角,都是利用(1+x)n-1展开式的系数

现在,牛顿得到了不依赖于(1+x)n-1来展开(1+x)n的方法:

更进一步,牛顿还确定对分数指数和负数指数,展开式导致无穷级数。这就是著名的牛顿二项式定理。

牛顿当时还是一名在校的学生。

划时代的发现

1665年,牛顿大学毕业。4年的潜心学习和研究,使牛顿有了坚实的基础。他决定留在剑桥,为揭开自然之谜而继续探索。但是,天时不好,鼠疫在英格兰流行起来。黑死病使成千上万的人染病死去。在死亡的威胁下,剑桥被迫暂时关闭。牛顿只得返回故乡躲避瘟疫。但是已经没有任何外界力量可以阻止牛顿在科学上的攀登。从1665年夏天到1667年春天,在僻静的乌尔索普,牛顿以坚持不

懈的艰苦研究,初步创立了“流数法”,也就是微积分;分解了白光;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使他成为彪炳千古的

科学巨人。可以这样说,“科学史上没有别的成功的例子可以和牛

顿这两年黄金岁月相比。”

人类在长期生产活动和科学研究中,提出了大量数学问题。其

中求曲线的切线和求曲线围成图形的面积是两大类问题,对它们不

断的研究最终导致微积分的诞生。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阿基米德曾经解决过求螺线的切线和抛物线弓形面积等难题。但是,由于

没有掌握微积分的普遍方法,这些解答是他绞尽脑汁好不容易才获

得的。很难想像,对每一条曲线都像阿基米德那样去寻找巧妙的特

殊解法。这不但极为复杂,而且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生产水平的

限制,当时的数学家还不可能意识到这类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对它们的研究时断时续,没有真正的突破。一直到16世纪,形势才有了转机。随着生产和航运事业的发展,曲线的切线问题的重要性

日益显示出来。别的不说,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要确定船只的位

置和航线,离不开天文学的知识和观测手段,而要设计天文望远镜

光线的通路,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必须了解曲线的切线。后来人们

又认识到,由割线求切线,相当于物理学上由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这无疑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因此切线问题的研究吸引了几

乎一切数学家的兴趣。怪不得笛卡儿说,求切线“不但是我所知道

最有用最一般的问题,而且甚至可以说,是我惟一想要在几何学里

知道的问题”。笛卡儿利用坐标法,通过代数演绎,求得一些高次

抛物线的切线。费马和巴罗求得了更一般曲线的切线。费马还得到

求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相当普遍的方法,它的实质与求切线方法

相同。

求积问题,包括曲线长度的计算,看来困难得多。早先开普勒

和伽利略曾经研究过。费马和帕斯卡求得了前几个自然数的m次幂的和,这样,高次抛物线弓形面积就好算了。不过,对于抛物线以

外的曲线,求积还是很困难。

牛顿从前人成果中吸取丰富的数学营养。在代数和微积分方面,

对牛顿影响最大的是约翰·沃利斯。沃利斯最初在剑桥研究神学,

20岁左右开始研究数学,后来成为牛津大学的几何学教授。他参与

筹建皇家学会,是17世纪英国仅次于牛顿的数学家。沃利斯在其名

著《无限的算术》中不同于许多数学家的几何论证,成功地应用坐

标几何于求积问题。

这些日子,牛顿一直

在楼上的小房间里专心研

究沃利斯等人的著作。夏

天已经过去。北海吹来的

秋风使气温骤然下降,然

而牛顿研究的热情却不断

高涨。到了 1 1月,牛顿终于有所发现。我们用图形来说明牛顿的思想。曲线MM1M2N表示质点和某定点的距离s随着时间t变化的规律。当质点由M1到达M2,它所经历的时间为

t2-t1=M1P=Δt,

距离为 s2-s1=PM2=Δs。

很明显Δs/Δt就是质点在时间间隔Δt内的平均速度;它刚好等于tan∠M2M1P,也就是割线M l M2的斜率。不难看出,当△t愈小,Δs/Δt就愈接近于质点在t1时刻的速度;同样,割线M l M2的斜率也愈接近于曲线在M1处的切线M1T的斜率。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牛顿断定,当Δt “无限小”,那“最后的比”Δs/Δt就无限精确地表示质点在时刻t1的速度,它也就是曲线在M1处的切线M1T的斜率。这就是微积分中导数的概念。因为它是由M2无限地“流”近M1得到的,牛顿

称他的方法为“流数法”。

相比之下,求积问题困难很多。比如说,要求M1t1t2M2的面积,除了像阿基米德所使用的穷竭法那样,把它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矩形叠加起来计算以外,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而这种方法,对一般的曲

线来说,使用起来实在太复杂了。

漫长的冬天过去了,研究毫无进展。窗外不时送来的鸟语花香,

报告春天已经返回大地。眺望远方的田野,眼前是一片斑斓的春色。

牛顿的精神为之一振。他从大自然的蓬勃生气中似乎得到某种启示:

冰天雪地的严酷环境,终究扼杀不了顽强的生机。

牛顿决定另辟蹊径。他还是习惯于从物理意义上来思考问题。

因为在他看来,数学归根结底是描述自然、认识世界的手段。利用

流数法,他已经得到距离s对时间t的导数——速度v,因此,左图

的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就可以

画出来了。如果按以前的方法来计算

面积M1‘t1t2M2’,那就要把t2-t1分成

更小的间隔,把面积近似地分割为一

小块一小块的矩形叠加起来。间

隔分得愈小,就愈能精确地表示M1‘t1t2M2’的面积。那么,从物理学上说,这块面积表示什么呢?经过反复的思索,牛顿终于取得决定性

的突破。牛顿惊喜地发现,其中的每一小块矩形不正代表着这段时间

间隔内把速度近似地看做匀速时所经过的距离吗?而把这些矩形叠加起来,不是别的,就是上图的距离差s2-s1,。换句话说,距离对时间的导数是速度;反过来,速度曲线下面的面积,不必“笨拙”地叠加

一块块矩形,而只要反过去求距离的差。牛顿把微积分中这种积分方法称为“反流数法”。

多少著名数学家长期在求导数和求积分两种运算之间徘徊,毫

无所获。现在,牛顿以他超人的洞察力发现,这两种运算是互逆的。

也就是说,如果函数s(t)的导数是v(t),那么导数v(t)在区间[t1,t2]上的积分等于函数s(t)在端点的值差s(t2)一s(t1)。这就是微积分的基本定理,后人也称为牛顿一莱布尼兹公式。这样,由求导数的

微分法则已经知道,函数(1/2)gt2的导数是gt,那么知道自由落体的速度v=gt,就可以推出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s=(1/2)gt2。又如,因为函数-cosx的导数是sinx,正弦曲线y=sinx在区间[0,π]上与x轴所夹面积应等于-cos(π)-[-cos(0)]=1+1=2。于是过去数学家煞

费苦心解出的许多难题,掌握牛顿-莱布尼兹公式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算出来了。这种令人神往的情景,使外行人惊愕不已,而内

行人更是拍案叫绝。

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揭示了导数和积分的本质联系。这种深刻的规律,在运动学这个特定的问题中比较清楚地显现出来。牛顿发现

了它,后来进一步确认了它的普遍性。这就无可争辩地确立了牛顿

在数学史上不朽的地位。

由于微积分的创立,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数学中最庞大的

分支——数学分析,人类就能定量地研究各种变化和运动,这就决

定了近代科学技术的精确性这个本质特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

有微积分的建立和发展,18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都是不可能的。

当然,年轻的牛顿不是在故乡一下子把微积分都搞清楚了。它

的理论基础和不少细节还有待澄清。其实,此时此刻牛顿对自己流

数法和反流数法的意义还认识不足。因此,他没有立即全力以赴地

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他暂时满足于利用它来为自己揭开引力

之谜服务。

神圣时刻

1666年1月的一天。弥撒刚刚结束,教堂的钟声还在村子上空回荡。汉娜一家随着乡亲们有说有笑地往家走。一转眼,伊萨克已

经没有踪影了。这些日子,牛顿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连门窗都

封得严严实实的。谁也猜不透他在里面研究些什么。别的倒挺好,

就是每天吃饭,非得小妹妹安娜嚷着催着好一阵,他才肯下来。

这一天使全家人大大感到意外。妈妈刚放好盆子和刀叉,还没

等安娜喊叫,伊萨克已经快步走下楼来,眼里闪耀着兴奋的光芒。

不过,他不是急着来吃午饭。他高兴地邀请大家到他的房间里去看

一件新鲜玩意儿。平常伊萨克不喜欢别人进他的房间,特别是在他

学习和研究的时候。要说主动邀请,那更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

一听到邀请,好奇的弟妹们不用说,就连妈妈也赶紧在围裙上擦了

擦手,跟着上楼来。

一进房间,伊萨克随手关上房门,遮得密不透风的房间里顿时

一片漆黑。没有等弟妹们嚷嚷起来,牛顿让他们看墙上的一个光点。果然,从一个小窗孔透进一线光,在墙上照出一个圆圆的白色光点。大家凑近瞧了又瞧,不禁大失所望。这不过是个平常的光点,没有

任何奇特的地方。这时候牛顿不慌不忙地从桌上拿起一块三棱柱形

的玻璃把光线一挡,刹那间出现了奇迹。光点不见了,在它的旁边

突然映出一条鲜艳瑰丽的彩带!真是妙不可言!仔细看看,这彩带

同雨后晴空中出现的彩虹一模一样,由红、橙、黄、绿、青、蓝、

紫七种颜色组成。面对这样壮丽的景象,大家都屏住呼吸,一时惊

讶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对这个被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称为最足以显示“人类理想的崇

高伟大”的神圣时刻,牛顿回忆说:“1666年初,我做了个三棱镜,

牛顿第一定律讲述讲解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同州中学教师:王亚文 1.知识与技能一、三维目标 ⑴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 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⑶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⑵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⑵通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 二、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力学体系的基石,而牛顿第一定律又是这个“基石”中的“基石”,它定性地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惯性的概念,为定量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拉开了序幕。 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主要有四方面的不同。 一是定律内容深浅不同:初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高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高中教材中的表述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强调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突出了第一定律的独立性和重要意义,也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了一定的铺垫。 二是惯性的认识层次不同:初中强调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高中侧重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三是实验的设计、探究及思维深度不同:初中为斜面小车实验;高中为伽利略理想实验,突出了理想实验这种科学方法的价值所在。 四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同:初中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历史一语带过,高中教材回顾了历史,让学生体会一个规律的获得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能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勇于创新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初步知道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的概念,但是缺乏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历史的了解,对内容也是一知半解。 学生对于“质量是惯性唯一的量度”更是缺乏认识,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速度也是惯性的量度。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引导,配合实验、结合生活事例来澄清概念。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常常形成与亚里士多德相似的观点,且根深蒂固。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时,一些直觉的错误观点不时冒出来,存在着严重的"口是心非"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理解。 2.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五、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游戏,引入课题 撕纸游戏 猜一猜: 1.一张纸已剪成两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2.现在把纸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大家不要动手,先猜一猜。 3.如果在中间的纸下面夹一个夹子,然后迅速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呢?怎样解释我们的游戏呢?其实,在我们的游戏中还涉及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力和运动:用力撕纸,纸条断开运动起来。运动和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体验古人的探究过程,学习古人的探究方法,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看得远一些, 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 学习目标: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1. 能大致叙述发现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过程,并能作出初步评述; 2. 能清楚地描述伽利略关于力与运动的思想观念,以及对应设计出的理想实验和相应的推理结论; 3.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4. 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是其惯性大小的量度。 新课: 【探究一】 1. 视频导入:女儿推箱子,用力推箱子,箱子动;不推时不动。女儿提出问题? 学生:举例生活中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 小组交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否正确?并分析一下原因? 【探究二】小光盘的运动情况 1. 小光盘被推动后的运动情况? 2. 将套在小光盘上的气球充足气,气球放气的同时,再次推动小光盘,探究小光盘的运动情况? 伽利略猜想:若没有摩擦阻力、流体阻力的影响,物体将在水平面上永远运动下去。 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伽利略结论:若没有摩擦阻力、流体阻力的影响,物体将在水平面上永远运动下去。呼应引入: 同学们,通过学习你能帮我解答我女儿提出的问题吗? 思考:谁的研究方法更科学? “我之所以比别人

笛卡儿的观点: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笛卡儿的观点与伽利略的观点的区别: 实验探究:利用气垫导轨,探究运动的滑块的运动情况? 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摩擦力的作用,将一直匀速运动下去。 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一)字面理解: (1)一切物体——所有物体,无一例外; (2)总——反映了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 (3)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平衡状态; (4)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内涵: (1)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定性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探究三】 (壱)小组讨论,举例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现象; “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一些,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

数学大师陈省身的最后岁月

数学大师陈省身的最后岁月 12月3日晚上7点14分,93岁的陈省身,世界级的数学大师、微分几何之父,永远停止了美丽的计算。 他的数学,至美,至纯。 他的一生,至简,至定。 ●陈省身,世界级的数学大师。 ●陈省身开创并领导着整体微分几何、纤维丛微分几何、“陈省身示性类”等领域的研究。他是惟一获得世界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华人,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 ●他曾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创建原中央研究院数学所、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南开数学研究所。 ●2000年,陈省身定居南开大学。他殚精竭虑地为把中国建成数学大国贡献了毕生心血。 12月3日,从早晨一直到下午5点,陈省身的病情都显得很平稳。他静静睡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一间单独的病房里,神态宁静而安详。他的女儿、女婿,南开大学数学所的几位弟子,还有常年照顾他生活起居的几位工作人员,不时蹑手蹑脚走到他的床前探望。 从11月30日开始,死神就频频想带走这个顽强的老人——他的心脏,出现了两次剧烈的心房颤动,血压最低降到了63,他多次昏迷过去。而在这之前,他从来没有心脏方面的病症。他也从来不喜欢看医生,像一个孩子一样不喜欢医院的味道,甚至每次体检都要南开大学的校长亲自做半天动员。 真的是老了。在11月25日,他居然主动打电话给他的保健医生,说“我要去看你”,但当时的心电图检查并没有发现问题。到了29日上午,他的护工发现他没有什么精神,也不爱说话了,便赶紧叫医生过来检查,发现他的血糖和心肌酶指标都很高。在大家的劝说下,这一次他才住进了医院。 昏迷,然后是略微清醒一点,再是昏迷。先生在弥留之际说,“我要走了,我要去数学的圣地——希腊报到了。” 12月3日晚上7点14分,93岁的陈省身,这位世界级的数学大师、微分几何之父,在自己心脏错误的运算公式上打上了一个红色的叉号,永远停止了美丽的计算。 这一刻,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陈省身星”依然在太空闪耀。 一篇未完成的论文 就在11月中旬,他还不断约人到他家里去谈他最关心的4个数学难题,当时他声音洪亮,争论起来精神头十足。 “我很后悔,我们当时应该劝他少做一点、少想一点。每个人都去跟他谈一两个小时,去的人多了,更激发了他研究的热情,这对他的健康是很不好的。” 南开大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汪徐家事

《牛顿第一定律》练习题

《牛顿第一定律》练习题姓名: 一、填空题 1.要想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以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力是_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物体从______变为运动或从______变为静止,物体速度的______或______发生变化,都叫做运动状态的改变. 3.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______. 4.当汽车突然起动的时候,由于乘客具有______,他会向跟车行______的方向倾倒;向北行驶的汽车突然向西拐弯时,车上的乘客会向______倾倒. 5.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的轰炸机,要击中地面目标,应在______投弹.(填“目标正上方”或“到达目标上方前”) 6.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的阻力大小______汽车的牵引力(=,<,>). 7.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的物体,受到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力的作用,它们的施力物体______和______,这两个力的关系是______. 8.重104N的车厢,在103N水平拉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车厢受到的阻力是______N;若将拉力增大,则车厢速度将______;若拉力减小,则车厢速度将______. 二、选择题 9.正在运动着的物体,如果它所受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 A.立即停下来 B.先慢下来,然后再停下来 C.改变运动方向 D.沿原来的运动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10.关于惯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 B.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其惯性越大 C.物体惯性的大小与运动状态有关 D.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11.一位旅客在匀速直线前进的轮船的甲板上竖直向上跳起,这位旅客的落地点(不计空气阻力) ( ) A.在起跳点之后 B.在起跳点之前 C.仍在起跳点 D.无法确定 12.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 D.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一定改变 1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惯性现象应用的是( ) A.用手拍打衣服上的灰尘 B.锤头松了,将锤柄在地上撞几下 C.运动员采用助跑跳远 D.骑自行车时为了减速捏车闸 14.我国公安部规定,汽车前排的司机和乘客都应在胸前系上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在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 编者:程文清罗杰 【课前预习】 一、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1.伽利略为了说明他的思想,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减小后一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达到,但这时它要.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球达到同一高度时就会.于是他问道:若将后一斜面放平,球会滚动多远? 2.结论: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如果它不受力,物体将以这个速度运动下去.也就是说,,而恰恰是的原因. 3..意义:(1)提供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实验+科学推理”的方法. (2)揭示了. 二、力与物体的运动状态 1. 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个物理量,它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2.(1)当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时,则这个物体的保持不变.(2)当物体的发生变化时,则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有以下三种情况:①速度的方向不变,只有大小改变.②速度的大小不变,只有方向改变.③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发生改变. 3. 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必定受到不为零的外力作用,反之亦然,力与运动状态没有联系. 三、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或,直到有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理解:(1)揭示了物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属性—惯性,即性质.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正因为如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定律.(2)明确了力的含义.力不是,而是.(3)定性地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任何物体只要,它所受的合外力必然为零;反之,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那么物体必受到了合外力. 3.定律成立的条件:惯性参考系 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为惯性系. 四、对惯性的理解 1.概念:惯性是一种性质,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2.决定因素:由惟一决定,与运动状态,与是否受力. 3.表现形式:(1)在不受力条件下,惯性表现出“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有“惰性”的意思.(2)在受力条件下,惯性表现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 . 【预习检测】 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牛顿第一定律是一条实验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实质是相同的D.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下面是摘自上个世纪美国报纸上的一篇小文章:阿波罗登月火箭在脱离地球飞向月球的过程中,飞船内宇航员通过无线电与在家中上小学的儿子汤姆通话.宇航员:“汤姆,我们现在已关闭火箭上所有推动机,正向月球飞去.”汤姆:“你们关闭了所有推动机,那么靠什么力量推动火箭向前运动?”宇航员犹豫了半天,说:“我想大概是伽利略在推动飞船向前运动吧.”若不计星球对火箭的作用力,由上述材料可知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A.汤姆问话所体现的物理思想是“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宇航员答话所体现的物理思想是“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宇航员答话所体现的物理思想是“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生活经验了解惯性,并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l.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具有初步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 力.2.通过与生活中实例相结合的方法体会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尝试用已知的科学 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浯言表达能 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体验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一、重点 1、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理解延伸 3、利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将物理知识回馈生活。 二、难点:

1、实验+推理的物理方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正确推理,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 分析法:在学习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理解惯性的概念,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具准备】 小车、斜面、光滑木板、毛巾、棉布、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滑滑板车,引出甲乙两方观点——物体的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引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展现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目的 三、新课教学 [师]回顾刚才的问题,很久很久以前对这一问题就有了不同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后来通过实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观点是错误的,提出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物体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阻力。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阻力对物体运动到底有怎样的影响。 介绍实验器材,学生自学导学案上的内容,将实验方法补充完整。 [生]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及从哪看出。 [师]简单点拨 [生]分小组开展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及结论填写。

(完整版)《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铅山县第一中学陈志峰 ★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l、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通过举例反复体会。 ★学生分析 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2、惯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虽然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仍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4、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教学重点

新教材高中物理 第四章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核心素 养 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 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 惯性大小的量度。 通过伽利略的斜面实验 推理过程,感悟理想实 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 法之一。 通过伽利略和亚里 士多德对力和运动 关系的不同认识, 了解人类认识事物 本质的曲折性。 知识点一历史回顾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亚里士多德 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 某个地方 伽利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笛卡儿 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 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思考判断] (1)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认为,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它就不能运动。(×) (3)笛卡儿认为若没有力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不会改变。\(√),

知识点二理想实验的魅力 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一个小球沿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运动,小球将“冲”上另一斜面,属于事实 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到达原来的高度。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 属于理想化推论 面上仍将达到同一高度,但它要运动得远些。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球到达同一高度时就会离得更远。若将第二个斜面放平,球将永远运动下去。如图 所示。 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外推。 2.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1)真实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来实现的实验。 (2)理想实验是一种思维活动,是抽象思维中设想出来的、无法做到的实验。

数学备课大师 www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教学设计 李晓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必修2的3.1.2介绍的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是两条直线的重要位置关系,它们的判定,又都是由相应的斜率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的,并且研究讨论的手段和方法也相类似,因此,在教学时采用对比方法,以便弄清平行与垂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值得注意的是,当两条直线中有一条不存在斜率时,容易得到两条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这也值得略加说明。 新课改对必修课程最突出的要求是:“力求体现数学知识中蕴涵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内在联系, 体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解析几何本质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体现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对于本节内容是在学习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基础上,重点是通过代数方法得到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的几何结论,正体现了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思想。 本节的知识结构是 ↓ 二、课标的分析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将直线的倾斜角代数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探索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 从课标中这部分内容标准的要求,可看出:在教学中,提倡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注意解析几何思想方法的渗透,同时应注意思考要严密,表述要规范,培养学生探索、概括能力。 三、教学对象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在初中学过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在前面也学过了空间中直线与直线平行的判定,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困难不是很大,但是也该预见到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并且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愿意动手、动脑,这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中国人发现的“牛顿第一定律”

由牛顿第一定律想到《墨经》 李树祥(特级教师) 所谓牛顿第一定律就是“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从教科书中,我们知道: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在伽利略和笛卡尔的基础上研究总结出的的。实际上,早于牛顿两千多年的我国的战国时期,墨家学派所著的《墨经》中就直观的描述了运动物体的停止现象,《墨经》上说:“无久之不止,当牛非马”。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研究《墨经》中的上述相关内容时,认为可以理解为:“运动的停止是由外力造成的-----如果没有外力,运动就永远不会停止。这个道理是真实的,正如牛就是牛,而不是马。”由此可以看出,这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非常接近的。除此之外,《墨经》中还包含着哪些物理知识呢? “墨经”是《墨子》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概括了墨家关于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它的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大概是在前479年—前381年以内。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墨子首先是位机械师,因而在他的著作中,包含大量力学与机械设计原理。他在《经上》中明确提出,力是物体加速运动的原因,即“力,刑之所以奋也”。更进一步,他在《经上说》中指出,力与重力等效,即“力,重之谓”。纠正了流传已久的谬误:把重力与重量混淆。他这种论断与近两千年后伽俐略、牛顿的理论极为接近。

在《墨经》中,空间是一个与时间密不可分的概念,墨子认为“宇”即“域徙”,即物体运动的区域。两千多年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这一直觉的朴素时空观添上了完美的注脚。 在光学方面,墨子还详尽地说明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光线照入小孔同箭的射入一样,即光是直线传播的,从物体高处射入的光线到达壁的下方,从物体低处射入的光线到达壁的上方。人足在下,蔽着下光,故足的影成于壁的上方,人首在上,蔽着上光,故首的影 成于壁的下方。 《墨经》成书的年代比古希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还要早,但其涵盖的内容却要丰富得多。在墨子的著作中,对杠杆、斜面、滑车等于民有利的机械原理大书特书。比如他完整无误地阐述了杠杆原理,短臂叫本,长臂叫标,指出杠杆省力的原因乃“本短标长”。他提倡用滑轮(挈)与斜面(滑车)来帮助提升重物。他设计的滑轮系统与英国的“阿特伍德机”极其相似。 现在看来,墨家学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于科学启蒙的著作。它比阿基米德掌握杠杆原理要早两个世纪,与欧几里得一样对几何学进行了朴素且严密的定义,可是它并没有取得《几何原本》在西方科学史上那样彪炳史册的地位。它也没有引发一场轰轰烈烈的科学革命,这不能不令人嗟叹。当然,主要原因在于墨家遭到当时王公大人的猜忌和反对,再加上墨家本来就是小生产劳动者的思想特征的反映,同时这些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不易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随着封建势力的发展,墨家思想体系也逐渐泯灭,他的闪光的科

走近大师 感受数学 --杭州小学数学观摩听课有感

走近大师感受数学--杭州小学数学观摩听课有感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个机会去杭州参加“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这次活动汇聚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名师、教授学者。名师专家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或报告讲座,给予了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如罗明亮老师的《小数的意义》;俞正强老师的《植树问题》;张齐华老师的《确定位置》;黄爱华老师的《数的加减法》;吴正宪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和华应龙老师的《阅兵中的数学故事》等。几天的学习让我近距离感受着大师们独特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当我再次翻开听课笔记,浙江省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为我们执教的《植树问题》一课又一次浮现在眼前。课堂上俞老师没有用任何多媒体设备,却用一支粉笔成就了一堂“智慧”与“生动”相遇的数学课!俞老师摒弃了原教材中关于“间隔数和棵树”的抽象模型建构,从“20米绳,每5米分一段,能分几段?”和“20米路,每5米栽一棵树,共栽几棵树?”这两题的对比入手,在充分复习“平均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段”与“点”的区别,抓住“段”与“点”的关系,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植树问题只是除法意义在生活中的延伸,帮助学生充分建立起“点数与段数关系”的植树问题模型。与此同时,在深刻建构“两端都种”的“正宗”植树问题模型基础上,顺势带出另外两种植树问题模型,即“一端不种-1”和“两端都不种-2”,轻重缓急,学以致用。当课堂上一些孩子被以往结论所牵绊,丢失了探索知识本真的能力时,俞老师却并不急,一次又一次的从孩子出问题的地方开始,让孩子们在情景演示中明白了植树问题要看实际情况,而不是简单的记住口诀。这就是大师的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核心素 养 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 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通过伽利略的斜面实 验推理过程,感悟理 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 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伽利略和亚 里士多德对力和 运动关系的不同 认识,了解人类 认识事物本质的 曲折性。 知识点一历史回顾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亚里士多德 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 要静止在某个地方 伽利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笛卡儿 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 一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思考判断] (1)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认为,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它就不能运动。(×) (3)笛卡儿认为若没有力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不会改变。\(√),

知识点二理想实验的魅力 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一个小球沿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运动,小球将“冲”上另一斜面,属于事实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到达原来的高度。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 属于理想化推论 面上仍将达到同一高度,但它要运动得远些。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球到达同一高度时就会离得更远。若将第二个斜面放平,球将永远运动下去。如图所示。 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外推。 2.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1)真实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来实现的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公开课教案

安庆蓝天实验学校中学物理汇报课教案 汇报人:操瑞祥 总课题:第八章运动和力总课时:6课时第1课时 课题: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物体的惯性 2.能力目标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3.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牛顿第一定律2.难点:物体的惯性●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教材16页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运动需要

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讲授新课 1.牛顿第一定律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按照教材第17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通过flash演示实验,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注: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 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注:说明“静止状态”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异同。 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形成脉络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 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难点)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重点) 3.明确惯性的概念,会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难点)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即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的观点 (1)理想实验:让小球沿第一个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向下运动,然后冲上第二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上升的高度与释放时的高度相同.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滚动的距离增大. 科学推论:当将第二个斜面放平时,小球将会永远运动下去. (2)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笛卡尔的观点: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三、惯性与质量 1.惯性: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2.惯性的量度: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判一判(1)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是不科学的假想实验.() (2)理想实验所得到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3)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科学推论”的方法是一种科学方法.() (4)物体只有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才有惯性.() (5)物体运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6)力无法改变物体的惯性.() 提示:(1)×(2)×(3)√(4)×(5)×(6)√ 做一做 如图所示(俯视图),以速度v匀速行驶的列车车厢内有一光滑水平桌面,桌面上的A处有一小球.若车厢中的旅客突然发现小球沿图中虚线由A向B运动.则由此可判断列车() A.减速行驶,向南转弯 B.减速行驶,向北转弯 C.加速行驶,向南转弯 D.加速行驶,向北转弯 提示:A 想一想冰壶是冬奥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如果冰壶在冰面上运动时不受阻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 提示: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冰壶的运动状态将不发生变化,即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方法和意义 (1)“科学推理”的方法 实验事实: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推理1: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推理2: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推理3: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永远运动下去.实验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绰号叫苦瓜的数学大师柯西

绰号叫苦瓜的数学大师柯西 张文亮 关键词:数学家,柯西不等式,无穷 编者按:柯西对数学的最大贡献是在微积分中引进了清晰和严格的表述与证明方法;他的《分析教程》、《无穷小计算教程》、《微分计算教程》摆脱了微积分单纯的直观理解和物理解释,引入了严格的叙述和论证,形成了微积分的现代体系。冯·诺伊曼所说:“严密性的统治地位基本上由柯西一手建立起来”。 柯西第一个把无穷小定义为以零为极限的变量,定义了上下极限,最早使用极限符号;他最早给出收敛性的准则;他最早估计了幂级数的收敛半径;他最早对泰勒展开给出完善证明并确定其余项公式;他以极限概念定义了函数的连续性、无穷级数的收敛性、函数的导数、微分和积分;他定义了广义积分。 柯西是单复变函数论的创立者,给出了复幂级数收敛圆、复积分及残数理论;最早探讨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并提出强函数等方法;他研究了置换群理论和行列式理论,得到了宾内特(Binet)-柯西公式;对光学、力学和天文学有深入研究;奠定了弹性理论的基础,其中以其姓氏命名的定理就有16个。 柯西不等式也称为柯西-施瓦兹(Cauchy-Schwarz)不等式。此不等式虽然简单,但却非常重要,并有广泛的应用:在证明不等式、求极值、线性代数的内积、数学分析的无穷级数、函数空间内积、概率论的方差和协方差、微分方程解的正则性研究等方面都有应用。 人无完人。对待两位当时尚未成名的数学新秀阿贝尔、伽罗瓦,柯西表现得过分冷漠和虐待:对阿贝尔关于椭圆函数论的那篇开创性论文,对伽罗瓦关于群论那篇伟大的开创性论文,不仅未及时作出评论和指导,还“可恶”地将他们送审的论文遗失了。柯西拿到阿贝尔的论文后,随便翻翻就扔到纸堆里了。 柯西的数学渊博而深奥;数量也仅次于欧拉。不同的是他著作质量参差不齐,曾被评为“高产而轻率”。有个故事:法国科学院《会刊》于1835年创刊,因柯西论文太多太快以致印刷费严重超支。因此科学院通过了至今有效的规定:所有论文最长4页。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课题分析 本节内容由“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三部分内容组成。“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重要实验,做好这个实验并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猜想是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关键。运动和力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且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人类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是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要让学生完成对它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揭示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有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与生活联系紧密,人们有时可以利用惯性,有时应注意防止惯性给人们带来危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2)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并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3)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学习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惯性现象的认识,树立交通安全意识。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教学设计 1.教具准备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惯性演示仪、多媒体、实物投影等。

《牛顿第一定律》优秀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优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这是人教社出 版的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四章的第一节的内容。 本次说课的内容主要为这样几个部分,依次是说学情,说教材, 说学法,说教法,说教学流程,说反思,(教学反思效果预测)。由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定要由学情来决定定,因此安排此种顺序。 一、学情分析 主要从这样四个方面说:学生的认知程度,学生的兴趣点,知 识掌握程度和欠缺的地方。1,高一学生大多数在15--16岁这个阶段,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学生们已经处于了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以上“形式运算”指对抽象的假设或命题进行逻辑转换)。因此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逻辑思维的能力,2,此年龄段的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膨胀的求知欲、乐于探索。3,同时已学习 运动学的知识和有关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对本节课的 内容有大致的理解,4,但是探究实验的能力不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不强,5,所以本节课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前人研究力与运动 关系的探究的过程,逐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理解力与运动 的关系。 二、教材简析 主要讲述的这样几个内容:(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2)教学目标(3)教学重点(4)难点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这一章是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只有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位置以及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做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 首先本节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这里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都体现一个问题就是物体不受力时物体会怎么样运动,在此基础上牛顿又进步的猜想物体受到力会怎么样(这也是牛顿与其他科学家的不同思考之处),进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在笛卡尔与惠更斯的基础上总结出力与物体质量间的定量关系,即牛顿第二定律。因此本节的知识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教学目标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挑战奠定基础。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情,我将教材强调的教学目标进行重组,设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 A、知识和技能 ①知道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观点及其存在的错误。 ②领会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思想方法。

力学之牛顿第一定律的获得、应用压轴题有解析

力学之牛顿第一定律的获得、应用压轴 题(有解析) 力学之牛顿第一定律的获得、应用压轴题(有解析) 一、选择题 1.(2014茂名)如图所示,带轮的木块B随小车A一起 向右运动,当小车被挡板C制动时,木块B将 A.立即停止B.向右倒下C.向左倒下D.继续向右运动【答案】D 考点:惯性的应用 2.(2014佛山)汽车是人们出行的常用交通工具,涉及 许多物理知识,如图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汽车的速度表上只能得知汽车的速度 B.安全气囊可以防止汽车启动时,人由于惯性受到的伤害 C.平板货车的车轮比较多,可以减小货车对路面的压强D.汽车行驶要限速,是因为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汽车速度表上不但可以得知汽车的速度, 还可以得知汽车行驶的里程,所以选项A错误;安全气 囊可以防止紧急刹车时由于惯性使人前倾而造成的伤害,

所以选项B错误;大型平板挂车装有多组车轮,是在压 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所以C正确;汽 车的速度越大,汽车具有动能也就越大,越不容易刹车,所以要对车辆的速度加以限制,以免发生交通事故,所 以选项D错误. 考点:速度;惯性;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动能.3.(2014本溪)2014年6月8日海峡组合彭帅、谢淑薇在法网女双赛场上击败对手,再夺大满贯赛事冠军,如 图所示是球拍与网球接触的瞬间,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球拍发生形变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成动能 B.球拍将球击出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球离开球拍能继续向前运动是因为受到惯性力 D.球对球拍的力与球拍对球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B 考点:机械能、惯性、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 4.(2014随州)以下表述不符合物理学史实的一项是()A.伽利略研究发现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总结而来的 B.牛顿不仅发现了万有引力规律,他还发现了白光通过棱镜会出现色散现象 C.中国古人发明了“司南”,认识到了利用磁石能确定地理方位

【人教物理八下】 第八章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的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3、了解惯性及生活中惯性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牛顿第一定律 2、惯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2、惯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识 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生: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师:你能举出一些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例子吗? 生:①力能使静止的木箱运动 ②力能使钉子钉进木板 ③力能使足球飞出去 ④力能使火车的速度大小改变,方向改变……(学生七嘴八舌抢着回答) 师:可见力可以使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速度越来越快或越来越慢,运动方向改变。 2、新课教学 师: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1

生:受到摩擦阻力 师:如果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又将会怎样? 生甲:不受力,物体应该可以继续运动下去。 生乙:不受力,物体就不会动或停止运动;必须有力,物体才能动。 生丙:不受力,物体可能会永远运动下去。 师:让我们来看看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要维持物体作匀速运动,就必须给物体施加一恒定的力。(与学生乙的看法一致) 伽利略: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其运动会是匀速的,而且将永远运动下去。(与学生甲和丙的看法一致) 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呢?让我们先用实验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实验探究 师:既然实验研究的是“阻力对物体小车运动的影响”,那在开始时小车的运动状态就要保持相同,然后改变阻力的大小,观察小车运动的远近。我们采取的这种方法是哪一种物理研究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 师:怎样才能控制小车开始时的运动状态相同?然后又怎样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再指导学生参考课本图) 共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让一辆小车分别几次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后,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比较它在几种不同平面上的运动距离。 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师:观察收集到的证据,你能发现三次实验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生甲:相同的是:①用的都是同一小车 ②小车都是从同一高度滑下 2

人教版—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 1.内容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为进一步探究力和运动之间的定量关系指明了方向,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牛顿第二定律。它是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利用理想化方法建立起来的。并且,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物体存在惯性、确立了惯性参考系,所以,牛顿第一定律被称为牛顿力学的基石、力学的第一原理。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中使用的理想化方法,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品质以及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对学生能力和德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中要求“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在本内容标准条目中要求学生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包含牛顿第一、二、三定律的理解。与初中课程标准中的“2.2.5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要求比较可知,知识的要求由初中的“认识”提高到了高中的“理解”。说明高中的教学应加深学生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3.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材中,牛顿第一定律的前面安排的“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相互作用”等3章内容,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后面紧跟着安排了“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除了“惯性与质量”这一问题没有专门涉及外,学生关于本节其他的知识都有了大致地了解。但是大多数学生只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只知道伽利略是通过一个理想实验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同时,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头脑中,也形成了一些错误的前概念,例如,“物体受到了惯性作用”“产生了惯性”“受到惯性力”等。高中阶段的学习,应该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纠正学生头脑中这些片面、不恰当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因此,正确形成惯性概念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历史过程。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与惯性。 3.知道质量是惯性的唯一度量,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4.能举例说明一切物体具有惯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