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星空区划 二十八宿的位置

中国古代星空区划

我国古代把星空分为若干区域,称为星官或星宿,类似于现在的星座。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天官书"详细记述了当时把星空分为中官,东官,西官,南官和北官五个天区的情况。三国时代吴国人陈卓,为我国古星象图的集大成与奠基者。他以甘德、石申与巫咸三家的全天星图为蓝本,将星空分别283官共有1465颗星。283官含叁垣、二十八宿及其他星官。到了隋代,我国对于星空的区域划分已经基本上固定下来,并且一直沿用到近代。这就是著名的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三垣是将北极周围的天空星象分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三个区域。其中紫微垣居中且最大,它象征人间帝王的宫殿在天上的位置,这里的星星大多以皇宫中的人员和事物来命名。北斗七星就位于紫微垣中,它象征皇帝外出乘坐的御车。太微垣在紫微垣的西南方,太微是政府的意思,因此太微垣中的星星大多以朝廷中的官员和场所来命名。天市垣在紫微垣的东南方,太微垣的东边,是三垣中的下垣。它是天上的都市,指皇帝率领诸候在浏览各地的场景。因此,这个垣中的星名均以与皇帝有关的人员,各诸候国的地名以及某些货市的名称来命名。

四象是指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和北方玄武。其中玄武是龟的意思。

在四象的基础上,把每一象分为七段,第一段叫做"宿",一共二十八宿,环天一周。二十八宿的位置正好是月球运行经过的地方,月球绕地公转的周期是27天多,一天约经过一宿。所以二十八宿就不仅仅是星空区划了,它还成为制订历法的根据。下面是一张有关表格:

序号星宿星数象征意义所含恒星数所含星官数

1 角

2 龙角天门95 11

2 亢 4 龙颈朝庭54 7

3 氐

4 龙胸行宫97 11

4 房 4 龙腹马厩、旗96 7

5 心 3 龙心皇帝2

6 2

6 尾9 龙尾后宫36 5

7 箕 4 龙尾后宫、簸箕10 3

8 斗 6 蛇身量斗 103 10

9 牛 6 蛇身牛头 052 11

10 女 4 蛇(龟)身织布女工 125 8

11 虚 2 龟身祠庙57 10

12 危 3 龟身坟墓 134 10

13 室 2 龟身军粮库 162 10

14 壁 2 龟身图书馆82 6

15 奎16 虎尾天的武器库 108 9

16 娄 3 虎身天狱 102 6

17 胃 3 虎身天的粮仓 100 7

18 昴7 虎身天的耳目97 9

19 毕8 虎身狩兔网 189 14

20 觜 3 虎头、虎须军需库93 3

21 参7 虎前肢猿79 6

22 井8 鸟首、鸟冠天的南门 210 19

23 鬼 4 鸟目天的眼睛86 7

24 柳8 鸟头、鸟嘴天的厨师29 2

25 星7 鸟颈,鸟心马、衣服 132 5

26 张 6 鸟胃珍宝25 2

27 翼22 鸟翼戏班34 2

28 轸 4 鸟尾车骑60 5

●东方苍龙七宿:

◇角宿:室女座α即角宿一,史记天官书‘左角

李,右角将。’星经:‘角二星为天门。’又

云:‘左角为天田,右角为天门,中间名天关

。’观星玩占:‘角二星为天关,苍龙角也,

一曰:维首,天陈,天相,天田,金星也’

◇亢宿:有星四,皆室女座中叁等星,礼月令:

‘仲夏之月,昏.亢中’

◇氐宿:有星四,均属天秤座,氐宿一即天秤座

α,礼月令:‘季冬之月,旦,氐中。’尔雅

释天:‘天根氐也’注:‘角亢下系于氐,若

木之有根’星经:‘氐四星为天宿宫,二名天

府,木星。’

◇房宿:有星四,即天蝎座之π,ρ,α,β,

房宿叁西名为Iclarkrau,晋书天文

志:‘房四星为明堂,天子布政之宫也。’

◇心宿:有星叁,即天蝎座ζ,α,η,。又名

叁星,诗唐风绸缪:‘叁星在天’朱传:‘叁

星,心也,在天昏始见于东方,建辰之月也。

’刘瑾曰:‘心宿之象,叁星鼎立,故因谓之

叁星,然凡叁星者,非止心之一宿,而知此诗

为指心宿者,盖春秋之初,辰月末,日在毕,

昏时,日沦地之酉位,而心宿始见于地之东方

,此诗,男女既过仲春之月而得成婚,故适见

心宿也。’心宿二亦名天王,西名Antar

es,一等星色赤,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

’即指此星.礼月令:‘季夏之月,昏,火中

’左传襄公九年‘心为大火’星经:‘心叁星

,中天王,前为太子,后为庶子,火星也,一

名大火,二名大辰,叁名鹑火。’心宿又名商

星,左传昭公元年‘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

是因,故辰为商星。’注:‘辰大火也。’

尾宿:有星九,均属天蝎座,礼月令:‘孟春

之月,旦,尾中。’左传僖公五年:‘龙尾伏

辰’注:‘龙尾,尾星也’观象玩占:‘尾九

星苍龙尾,一曰析木。’

◇箕宿:有星四,均属人马座,亦名南箕,诗小

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疏:‘

二十八宿连四方为名者,惟箕斗井壁四星而已

,箕斗并在南方之时,箕在南而斗在北,故言

南箕北斗。’史记天官书:‘箕为敖客,曰口

舌。’

北方玄武七宿:

◇斗宿:有星六,均属人马座,亦称北斗又名南

斗,诗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晋书天文志:‘北方南斗六星,天庙也,

一曰天机。’考古质疑:‘四方列宿,随时迭

运,故以春言之,井,鬼,柳,星,见于南方

,则斗,牛,女,虚,为北方之宿尔,以其正

当北斗之衡,故彼既曰北斗,则此曰南斗,所

以别也。’

◇牛宿:有星六,均属摩羯座,礼月令:‘季春

之月,旦,牵牛中,又仲秋之月,昏,牵牛中

。’史记天官书:‘牵牛为牺牲。’按古时多

谓牛宿为牵牛,今则均以河鼓为牵牛。’

◇女宿:有星四,叁属宝瓶座,礼月令:‘孟夏

之月,旦,婺女中。’史记官书:‘婺女’索

隐:‘尔雅云:“须女谓之务女。”或作婺字

。’博雅:‘女谓之婺女。’

◇虚宿:有星二,虚宿一即宝瓶座β,系美丽双

星,虚宿二即小马座α。礼月令:‘季秋之月

,昏,虚中。’尔雅释天:‘玄枵虚也,颛顼

之虚,,虚也,北陆虚也。’

◇危宿:有星叁,第一星即宝瓶座α,几在天球

赤道,第二星与第叁星即飞马座θ,ε。礼月

令:‘仲夏之月,旦,危中;’又:‘孟冬之

月,昏,危中;’史记天官书:‘北宫玄武虚

危,危为盖星。’晋书天文志:‘危叁星主天

府,天市架屋。’

◇室宿:有星二,即飞马座α,β。礼月令:‘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诗风:‘定之方中

,作于楚宫。’朱传:‘定,北方之宿,营室

星也。’广雅:‘营室谓之豕韦。’观象玩占

:‘室二星曰营室,一曰定星。’

◇壁宿:有星二,即飞马座γ,另外即仙女座α

,属二等星,礼月令:‘仲冬之月,昏,东壁

中。’观象玩占:‘壁二星曰东壁,图书之府

。’

●西方白虎七宿:

◇奎宿:有星十六,九属仙女座,七属双鱼座.

礼月令:‘季夏之月,旦,奎中.’孝经援神

契:‘奎主文章’注:‘奎星屈曲相钩,似文

字之画。’史记天官书:‘奎曰封豕,为沟渎

。’正义:‘奎,天之府库,一曰天豕,亦曰

封豕,主沟渎,西南大星,所谓天豕目。’

◇娄宿:有星叁,即白羊座β,γ,α。礼月令

:‘季冬之月,昏,娄中。’史记天官书:‘

娄为聚众。’晋书天文志:‘娄叁星为天狱,

主苑牧,牺牲,供给,郊祀,亦为兴兵聚众。

◇胃宿:有星叁,属白羊座,史记天官书:‘胃

有天仓’观象玩占:‘胃叁星曰大粱。’

昴宿:有星七,六属金牛座,七姊妹星团即此

宿也,书尧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尔

雅释天:‘大梁昴也,西陆昴也。’史记天官

书:‘昴曰髦头,胡星也,为白衣会。’光度

最强者为昴宿六。

◇毕宿:有星八,七属金牛座,毕宿五即金牛座

α,距地七十光年,一月十日下午九时中天,

中天高度70度,诗小雅大东:‘有天毕,

载施之行。’朱传:‘天毕,毕星也,状如掩

兔之毕。’礼月令:‘孟秋之月,旦,毕中。

’尔雅释天:‘浊谓之毕’注:‘掩兔之毕,

或呼为浊,因星形以名。’晋书天文志:‘毕

八星主边兵,主弋猎,其大星曰天高,一曰边

将。’

◇觜宿:有星叁,属金牛座,礼月令:‘仲秋之

月,旦,觜携中。’史记天官书:‘参为白

虎,小叁星隅置曰觜,为虎首,主葆旅事’

参宿:有星七均属猎户座,参宿五即γ,二等

星,礼月令:‘孟春之月,昏,参中。’尚书

旋玑钤:‘参为大辰,主斩刈。’史书天官书

:‘参为白虎’广雅:‘紫宫参伐谓之大辰,

参谓之实沈。’观象玩占:‘参七星伐叁星曰

参伐。’

●南方朱鸟七宿:

◇井宿:有星八属双子座,史记天官书:‘南宫

朱鸟权衡,东井为水事。’博雅:‘东井谓之

鹑首。’晋书天文志:‘南方东井八星,天之

南门。’

◇鬼宿:有星四,属巨蟹座,星光昏暗,中有一

星团,晦夜可见,称曰积尸气,史记天官书:

‘舆鬼鬼祠事’博雅:‘舆鬼谓之天庙。’晋

书天文志:‘舆鬼五星,天目也。’观象玩占

:‘鬼四星曰舆鬼,为朱雀头眼,鬼中央白色

如粉絮者,谓之积尸,一曰天尸,如云非云,

如星非星,见气而已。’

◇柳宿:有星八,均属长蛇座,礼月令:‘季秋

之月,旦,柳中。’尔雅释天:‘谓之柳,

柳鹑火也。’汉书天文志:‘柳为乌啄,主草

木。’晋书天文志:‘柳八星天之厨宰也。’

◇星宿:有星七,六属长蛇座,星宿一即此座α

,孑然独照光度列为二等,礼月令:‘季春之

月,昏,七星中。’又:‘孟冬之月,旦,七

星中。’史记天官书:‘七星主急事。’观象

玩占:‘周礼:“鸟号七旒以象鹑火”谓七星

也。’

◇张宿:有星六,均属长蛇座。史记天官书:‘

张素为厨,主觞客。’汉书天文志:‘张嗉为

厨,主觞客’广雅:‘张谓 ?任病!还象玩

占:‘张六星为天府,一曰御府,一曰天昌,

实为朱鸟之嗉,火星也。’

◇翼宿:有星二十二,第一至第十一属巨爵座,

十二至十四属长蛇座,外二星,又六星皆不明

,为二十八宿中星数最多者,礼月令:‘孟夏

之月,昏,翼中。’史记天官书:‘翼为羽翮

主远客。’晋书天文志:‘翼二十二星,天之

乐府,主俳倡戏乐。’

◇轸宿:有星四,即乌鸦座γ,ε,δ,β,δ

为美丽双星,其色一黄一紫。礼月令:‘仲冬

之月,旦,轸中。’史记天官书:‘轸为车,

主风。’

●叁垣:

◇紫微垣:一名紫宫垣或简称紫垣,(紫微宫,

紫宫)。位北斗东北,有星十五,东西列,以

北极为中枢,成屏藩之状,东蕃八星,由南起

曰:左枢,上宰,少宰,上弼,少弼,上卫,

少卫,少丞。西蕃七星,由南起曰:右枢,少

尉,上辅,少辅,上卫,少卫,上丞。左右枢

之间如开闭之象者曰闾阖门,史记天官书:‘

中宫天极星,环之匡卫十二星,藩臣,皆曰紫

宫。’晋书天文志:‘北极五星,钩陈六星,

皆在紫宫中,紫宫垣十五星,其西蕃七,东蕃

八,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大帝之座也,天子

之常居也,主命度也,一曰长垣,一曰天营,

一曰旗星,为蕃卫备蕃臣也。’宋史天文志:

‘紫微垣在北斗北,左右环列,翊卫之象也。

◇天市垣:位于房心东北,有星二十二,以帝座

为中枢,成屏藩之状,东蕃十一星,由南起曰

:宋,南海,燕,东海,徐,吴越,齐,中山

,九河,赵,魏。西蕃十一星,由南起曰:韩

楚,梁,巴,蜀,秦,周,郑,晋,河间,河

中。史记天官书:‘房心东北曲十二星曰旗,

旗中四星曰天市,中六星曰市楼。’正义曰:

‘天市垣二十二星,在房心东北,主国市聚交

易之所,一曰天旗。’观象玩占:‘天市垣,

一曰天府,一曰长城,一曰天旗庭。’

中。史记天官书:‘房心东北曲十二星曰旗,

旗中四星曰天市,中六星曰市楼。’正义曰:

‘天市垣二十二星,在房心东北,主国市聚交

易之所,一曰天旗。’观象玩占:‘天市垣,

一曰天府,一曰长城,一曰天旗庭。’

◇太微垣:位北斗之南,轸翼之北,有星十,以

五帝座为中枢,成屏藩之状,东蕃四星由南起

曰:上相,次相,次将,上将,西蕃四星由南

起曰:上将,次将,次相,上相,南蕃二星东

曰左执法,西曰右执法,其间曰端门,右执法

门西为右掖门,左执法东间为左掖门。史记天

官书:‘南宫,朱鸟,权衡,衡,太虚,叁光

之庭。’宋均云:‘太微,天帝南宫也。’

广雅:‘太微房谓之明堂。’晋书天文志:‘

太微,天子庭也,五帝座也,十二诸侯府也,

其外蕃九卿也。’

星象学与四大元素

占星学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可以确定的是,它包括了意识的和心理的活动,但是,我们应该如何准确地给“意识”下定义?它仅仅是存在于人的内心里的现象还是可是转化到物质世界中的能量?占星术的能量可以有一个生理的标准吗?这些都属于世俗占星学的领域,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被占星、卜卦等事物所吸引。那么,占星学到底是什么?它是一个原始的形态系统,还是一个象征系统,或者是另外的什么东西?

占星学是一个多面的系统。太阳象征生命力的中心,有的人也认为它象征的是一种自我意识,但我们为什么不象天空中这个巨大的火球那样向世界发光呢?也许我们通过分析

就可以象征性地了解精神的天生的特点,但是仍然需要通过命盘,把它的意思详细解释和表达出来。

卡尔-琼把人的精神功能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感情、感觉、思考和直觉。另外的一些分法把它分成了四个现实的部分:生理、情感、智慧、灵魂或精神。而在占星学系统中,我们有四个不同元素(土、水、风、火),而这些元素正好与卡尔-琼所提到的分类以及现实的分法相符合。

我们可以用四种元素作为标准来设立精神的单一性:土(生理、身体),水(情绪、生命),风(智慧、思想),火(精力、灵魂)。当大多数人把占星术作为一个象征性系统来使用时,主要是以元素风(思想)为标准的。对于这些元素在这一标准之下具备怎样的心理品质,我们是非常熟悉的:土象征勤奋刻苦,水象征敏感细腻,风象征理性,火象征勇敢。当我们定义和划分这个世界时,同样也以四大元素作为考量:土(切实的目标),水(流动易变),风(呼吸),火(光和热)。正如这些元素与智慧(思想)相互关联而形成有关的精神时,它们同样也与经验方面(水,生命)的标准共同形成了这个世界以及我们周围的一切。

在哲学体系中,这四种元素成为现实世界的分类标准,而每一种元素(土、水、风、火)都在这些标准中具有不同的特点。我们与世界交战,以水(生命)为标准,而建构自己的经验则以风(思想)为标准。土和火的标准同样包括四大元素的每一种表现。在以土(生理)为标准

的情况下,这些元素构成了如原子结构一般建构一切的基础,而在火(灵魂或精力)的标准下,它们的精神发展有着不同的进化过程。关于这些元素如何在这两种标准下运作的讨论有些复杂——不过,你可以在《箭头》中找到答案。

进化理论,以及我们的灵魂如何从个人和集体发展的角度去更深地学习,这是贯穿四大元素(从土到水,再到风,再到火)的旅程。我们让自己的身体、心灵和思想成长,从而使我们的灵魂和精神更加高尚。“永久哲学”这一术语是用来描述事物的基本观念以及描述事物如何展开到精神层面的,最初,“永久哲学”促进了事物的表现并通过其结构来被承载。关于“永久哲学”的不同的版本形成了关于一切宗教和精神道路的基础,而《箭头》一书则把这一理论带入了占星学的领域中。

有三种具有个人方向性的标准是根深蒂固的:土、水和风。当水的标准成为中心或催化剂时,个人的无意识状态将深深扎根。与水相关的生理要素与无意识状态(月亮)相连,根植于人的体内。月亮往往象征着无理性和本能,倾向于人的行为的惯常模式。

火标准是超越了个人的标准,它表示灵魂与精力相联系的方式。火具有光和热的双重特性。光与知晓和意识相关,而热则与充沛的精力相关。正如光速是宇宙中恒定不变的速度那样,一个人的与光相关的知晓和意识也是永恒运动的。我们是宇宙中无穷能量的一部分,一个人的能量就像是地狱的黑暗中的一道光芒。一个人的太阳星座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意识和知晓的本性以及生命的能量如何散发——我们如何持续地发出光和热。

意识是由无意识、月亮所代表的发光的生理能量以及太阳所象征的意识和能力所构成。当意识和生命力(太阳、火、超自然)同无意识(月亮、水、生理)相互作用时,我们将体验到意识的作用——神圣(超个人)与本能(个人)之间的密切结合。射手座中,人首马身的怪物便是这一结合的生动描写,在这里,我们既看到了他动物性的一面,又看到了他出众的一面。

水(心灵、月亮)与火(灵魂、太阳)的关系同自我的个人到超个人的过程相关。加里-朱克在《灵魂的位置》中善辩地抓住了这一动势。他写道:“感觉,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那样,其意义在于它贯穿于灵魂从寻找到自我治疗的过程中,也贯穿于我们所看见的灵魂在生理状况中的行为中。通往灵魂的道路在你的心里。”

我们可能会认为能量(火)让我们的灵魂变得充实,并永恒地与对精神(能量的总和)的无休止追求联系在一起。虽然我们具体表达灵魂的能量需要通过意识(光)和生命力(热),但我们的心灵仍然深化并允许我们用自己所熟悉的尺度去感受它的渴望和冲动。在把意识和生命力(光和热)融合到无意识的深度中以更深地把握对精神的有意识的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将获得成长和发展。

生理(土)与智慧(思想)的标准把意识同现实世界中的舆论联系了起来——实在的(土)和无形的(风)构成了框架。切实有形的构架包括生理组织(四个方向、色谱、正统物理学基本法,等等)。不切实的无形构架包括逻辑、道理、数学和分析思维。这些标准都平衡着月亮(水)和太阳(火)的物力。

总之,四大元素是存在的:土、水、风和火。占星学是人的精神世界(风)的探测者,它的探测遍及整个宇宙。现在,既然天王星已经进入了双鱼座,那么,我们也许正在通往感觉(水)

占星学的体验中。

关于二十八宿

通常将黄道带上的二十八宿分成四个大天区,用动物的名称来命名叫做四象,每“象”都含七宿:

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

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

西方白虎(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

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

二十八宿在中国古天文学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除了恒星的观测以它作基础外,特殊天象的出没,也是用它来作为记录方位的依据。

二十八宿释名

东方七宿

古人将黄道附近的星空划分成若干个区域,称之为二十八宿,又将这二十八宿按方位及季节和四象联系起来。张衡在《灵宪》中有一番描述:“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下面结合二十八宿在天空中的位置对宿名作一介绍。

1 东官苍龙

东方七宿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

角,就是龙角。在现代的星座组织系统中,角宿属于室女座,其中较亮的角宿一和角宿二分别是一等和三等星,现代称它们为室女alpha及室女zeta。黄道就在这两颗星之间穿过,因此日月和行星常会在这两颗星附近经过,古籍上称角二星为天关或天门,也是这个原因。亢,就是龙的咽喉。《尔雅释鸟》上云:“亢,鸟咙”,注称:“亢即咽,俗作吭。”亢宿也属于室女座,但较角宿小,其中的星也较暗弱,多为四等以下。南京地区四月下旬,室女座在晚上9时前后位于东南方的半空中。氐,《说文》:“氐,至也;从氏,下着-,-,地也。”。《尔雅释天》:“天根,氐也。”注称:“角,亢下系于氐,若木之有根。”因此氐可理解为龙的前足。氐宿属于天秤座,其中的氐宿一(天秤sigma),氐宿三(天秤beta)和氐宿四(天秤alpha)都是二至三等的较亮星,这三颗星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顶点的氐宿四就落在黄道上。房是胸房。《史记天官书》:“房为府,天驷也。”府通腑。《尔雅释天》:“天驷,房也。”注称:“龙为天马,故房四星谓之天驷。”房宿属于天蝎座,房四星就是蝎子的头,它们都是二,三等的较亮星(天蝎beta,delta,pi,rho)。心是龙心。心星,即著名的心宿二(天蝎alpha),古代称之为火,大火,或商星。它是一颗红巨星,呈红色,是一等星。心宿也属于天蝎座,心宿三星组成了蝎子的躯干。尾即龙尾,《左传》:“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注称:“龙尾者,尾星也。日月之会曰辰,日在尾,故尾星伏不见。”尾宿也属于天蝎座,正是蝎子的尾巴,由八九颗较亮的星组成,其中位于蝎子尾巴尖端的天蝎lambda亮于二等。箕,顾名思义,其形像簸箕。《诗小雅》:“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指的便是它。箕宿属于人马座,箕宿四星(人马gamma,delta,epsilon,eta)组成一个四边形,形状有如簸箕。在南京地区,以上的氐房心尾箕五宿,凌晨时相继出现在南方的半空中。

北方七宿

2 北官玄武

北方七宿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

斗,也称南斗。与北斗七星一样,南斗六星在天空中的形状也很像斗,故名,但南斗的范围和亮度较之北斗则有所不及了。斗宿与东方七宿中的箕宿同属于人马座,黄道就从斗把子的斗宿二(人马lambda)和斗宿三(人马mu)之间穿过。冬至点目前位于这二颗星中点右五度处。牛,古称牵牛;女,古称婺女或须女。一说牛宿和女宿的名字是从牛郎和织女二星转移而来。古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中的牵牛指的便是河鼓三星(河鼓二即牛郎)。1978年在湖北随县发掘出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个漆箱,其箱盖上以篆文书有二十八宿的名称,其中牛,女二宿写作牵牛和婺女,可见这两宿的名字由来已久,不一定是从牛郎和织女二星转变而来的。牛,女二宿均是不甚显著的星宿。牛宿中牛宿一

(摩羯beta)和牛宿二(摩羯alpha)是三等星,余者皆为五、六等星。女宿中更是只有最亮的女宿一(宝瓶epsilon)为四等星。从织女向牛郎作一假想的连线,并延长约一倍的距离,便可找到牛宿。女宿一位于牛宿二星之左。在五月上旬的南京,可以在日出前南方的半空中找到这二宿。《礼记月令》中云:“孟夏之月。。。旦婺女中。”就是指如果黎明时看到女宿在南方中天的位置,便晓得初夏来临了。虚,《说文》:“丘谓之虚。”古代的城邑,往往是丘居的,在城邑毁灭后,丘就改称为墟。虚位于北官的中央,《尔雅释天》:“玄枵,虚也。”注称:“虚在正北,北方色黑,枵之言耗,耗亦虚意。”因此虚有大丘,故地及虚耗的意思。虚宿在远古时即已相当著名,成书于周代的《尚书尧典》中记载的四仲中星里就有虚宿,“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彼时虚宿在秋分前后的傍晚出现在南方中天。从牛宿二向女宿一作假想的连线,并延长约一倍半,所碰到的一颗三等星便是虚宿一,它也属于宝瓶座(宝瓶beta),虚宿二在虚宿一上方,是四等星,属于小马座(小马alpha)。危,是屋栋之上的意思。《史记索隐》中引《礼记》称:“中屋履危,盖升屋以避兵也。”《史记天官书》:“危为盖屋。”《晋书天文志》:“危三星,主天府市架屋。”危三星包括危宿一(宝瓶alpha),危宿二(飞马theta)和危宿三(飞马epsilon),均为二、三等星。这三星的形状就有如一个尖屋顶。

室和壁是相连的两宿,古有营室,东壁之称。营室原为四星,成四方形,有东壁,西壁各两星,正如宫室之象。《周官梓人》:“龟蛇四游,以象营室也。”其后东壁从营室中分出,成为了室,壁两宿。曾侯乙墓漆箱盖上称这两宿为西萦与东萦。东壁,西壁四星,就是著名的飞马座四边形。室宿一(飞马alpha)和室宿二(飞马beta)是西壁,也称为定,《诗 ?#123;风》:“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春秋时期室宿在秋末冬初的傍晚出现在南方中天,此时是农闲时节,人们利用这段时间建造房屋为冬天作准备,因此有营室之称。壁宿一(飞马gamma)和壁宿二(仙女alpha)是东壁,这二星的赤经都非常接近于0度,从壁宿二向壁宿一连线并约延长一倍,就可找到目前春分点的大概位置。

西方七宿

3 西官朱雀

西方七宿包括:奎,娄,胃,昴,毕,参,觜。

奎,《说文》:“两髀之间”,《广雅》:“胯,奎也。”奎宿十六星,左右两半正如两髀的形状。《步天歌》中则把奎宿描述成:“腰细头尖似破鞋,一十六星绕鞋生。”奎宿一至九属于仙女座,奎宿十至十六属于双鱼座。这十六星多数是四、五等的暗星,其中最亮的奎宿九(仙女beta)是二等星。在奎宿七上方(也就是奎宿这只鞋子的鞋尖附近)有一视星等四等左右的亮斑,这就是著名的仙女座星云(M31)。娄,通搂。搂,《说文》:“曳聚也”,《集韵》:“曳也,通作娄”,《公羊》:“牛马维娄”,注称:“系马曰维,系牛曰娄。”《史记天官书》:“娄为聚众。”古代的天文典籍中把娄宿视为主管牧养牺牲或兴兵聚众的地方。娄宿三星属于白羊座(白羊alpha,beta,gamma),其中最亮的娄宿三(白羊alpha)是二等星。娄宿位于白道(月

亮的运行轨迹)和黄道的交点附近。胃,《释名》:“胃,围也,围受食物也。”《史记天官书》:“胃为天仓。”胃宿三星属于白羊座(白羊delta,zeta,63),均是四、五等的小星。昴,《史记天官书》:“昴曰髦头”,髦,《说文》:“发也”。昴又称为留,留有簇聚、团属之意,例如:果实多子而团聚的称为榴,因病变血液积聚而生的称为瘤。昴宿正是由一团小星组成的,目力好的人能分辨出七颗来,希腊神话中称它们为“七姐妹(Pleiades)”。古人用昴宿来定四时,《尚书尧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是指如果日落时看到昴宿出现在中天,就可以知道冬至到了。昴宿属于金牛座,由一团小星簇聚在一起的便是它了。

毕,《仪礼》:“宗人执毕先入”,注称:“毕状如乂”。《诗小雅》:“有救天毕”,朱熹注:“天毕,毕星也,状如掩兔之毕”。毕宿八星属于金牛座,它的形状有如一把小叉子,也像是英文字母Y。《西步天歌》:“毕宿八星如小网,左角一珠光独朗。”这左角的一颗亮星是毕宿五(金牛alpha),一等星。《史记天官书》上说:“昴毕间为天街”,是指日月行星常经过这里,目前水星正位于这两个星宿之间。《诗经》称:“月离

于毕,俾滂沱矣”。是指月亮经过毕宿时雨季来临。参,参宿在西方称为猎户座,这两个名字在中外都是响当当的。《西步天歌》:“参宿七星明烛宵,两肩两足三为腰”。参宿在夜空中的夺目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从冬季到次年的初夏,参宿都是夜空中最醒目的一个星座。参宿一,二,三(猎户delta,epsilon,zeta)组成了猎人的腰带。《唐风》:“三星,参也。”参是象形的写法,象征了腰带三星。《左传》上载:“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

大夏,主参。”辰即心宿,参宿一和心宿二的赤经相差约180度,同一地方的人们不能在同一时间看到它们,因此民间有“参商不相见”的说法。参宿四(猎户alpha)是猎人的右肩,参宿五(猎户gamma)是左肩,参宿六(猎户kappa)是右足,参宿七(猎户beta)是左足,它们都是亮星。

觜,《说文》:“鸱奋头上角觜也“,注称:“凡羽族之咮锐,故鸟咮曰觜。”觜宿三小星位于参宿两肩上方,形状可与角状的鸟嘴相联系,故名。

南方七宿

4 南官朱雀

南方七宿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

井,《史记天官书》:“东井为水事”,井宿八星的形状有如一个水井,故名。井宿属于双子座,其中最亮的是井宿三(双子gamma),是二等星。井宿三与北河二,北河三(即双子alpha和beta)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井宿就位于北河和参宿之间,这是寻找井宿的一个方法。

鬼,又称舆鬼。舆,《集韵》:“众也”,因此舆鬼可理解为众鬼之意;《说文》:“舆,车底也”,鬼宿四星呈方形,似车,这或是另一层意思。《步天歌》:“四星册方似木柜,中央白者积尸气”,《观象玩占》:“鬼中央白色如粉絮者,谓之积尸气。一曰天尸,主死丧祠。”鬼宿属于巨蟹座,鬼宿四星(巨蟹gamma,delta,eta,theta)均为四,五等的小星。其中央的所谓积尸气,是一个星团,西方称之为蜂窝(Beehive),学名是M44。数年前曾风行一时的日本漫画《圣斗士星矢》中,巨蟹座黄金圣斗士的绝招就叫“积尸气冥界波”。伽俐略曾认为积尸气是一颗星,当他率先用望远镜对这一星团进行观测后,发现里面有四十余颗星,不禁为之惊讶。一千多年前夏至点位于巨蟹座(Cancer),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因此西方把北回归线称为Tropic of Cancer。目前金星正运行在M44附近。柳,原名为咮,咮是鸟嘴的意思,这与角为龙角的意义相似。《尔雅释天》:“咮谓之柳,柳,鹑火也”,注称:“鹑,鸟名;火属南方”。柳宿八星,形状弯曲,像鸟嘴,也像垂柳,《步天歌》:“柳八星,曲头重如柳”。柳,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知识讲解

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 (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 2. 演变特点: (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 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 )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 )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3. 对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整体评价: ⑴积极: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征发徭役、兵役,征收赋税,管理地方治安;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评述:以政治为目的为主,加强中央集权,遏制地方割据;维护了农耕经济的稳定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思想上

历代政区沿革

第六章历代政区沿革 主要分为几个历史时期:春秋中期——秦汉,为郡县制的萌芽与确立时期,魏晋南北朝为州郡时代,(包含了东汉末年),隋唐五代两宋为道路时代,元明清时期为行省时代。 了解历史时期的政区沿革,需要知道今天的行政区划的情况。省(自治区)——州(地级市、盟)——县(县级市、旗)。这些区划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怎么出现的…… 行政区划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国家疆域越来越广大时,对地区的直接控制就越来越难,甚至 道、路是什么,道是唐代的行政区划,路是宋代的行政区划,道路是如何产生的呢? 道,在唐代,全国的行政区划已经设置有300多个府州,1600多个县,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的府州,中央很难进行直接控制。对比今天,我们的省一级行政区划也就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而当时中央下辖300多个一级行政区划(相当于省),如何进行有效控制?解决的方法就是在府州一级再增设一级行政机构,但是中央却又害怕增设的行政区划数目少,地域大从而地方权势会与中央进行抗衡,不利于巩固统治,因此想出了另一种办法,设计了一种又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司机构,每一种机构只负责一项事务,直属于中央,互相之间可以进行牵制,于是产生了道路制度。唐代所设的即是道。 唐初所划分的道主要是依据自然的山川形势进行划分为十道:关内(潼关以西,秦岭以北,包括了河套)、河南(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河北(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河东(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陇右(陇山以西)、山南(秦岭以南,长江以北)、淮南(江淮之间)、江南(长江以南)、岭南(五岭以南)、剑南(剑阁以南)十个区域。从名称上也可以看出其与地形的关系。河:黄河,陇:陇山,江:长江,淮:淮河,剑:剑阁,岭:五岭。 唐开元年间(开元二十一年733),分为15道,增设黔中道(贵州一带),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分析出京畿道(长安附近)、都畿道(洛阳附近)、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江南东道、剑南西道。每道设置了采访处置使,有固定治所,专事监察,很想汉朝的刺史制度也就是增设了15个监察区。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唐贞观末年,全国有10道,360个府州,1557个县,开元二十年共有15道,328府州,1753县。总的来说,行政区划变化不大,比较稳定,体现当时的社会状况,政局也是比较稳定的。 唐朝在公元8世纪以后(中唐以后)开始在边区设置方镇,并设节度使进行管理,最初这些区域只是具有军事区的性质,后来道与节度使管理的地区部分重合,道成为虚设,形成了方镇、府州、县这样的地方行政格局。 由于唐朝节度使在玄宗开元之后权势逐渐加重,天宝年间更是囊括了边州所有的军政财监大权,最终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爆发了安史之乱,造成了唐末的藩镇割据。所以宋初吸取了这个教训,革除了藩镇的实权,罢掉了节度使所辖的支郡,节度使成为了空衔,不理州事,各州直接由中央控制,并在当时将全国分为若干个路的区域,每路设置转运使负责征收和转输各地财物和赋税。以后转运使职权逐渐扩大,控制了地方行政事务,于是形成了分路而治的局面,宋真宗时(宋统治者心思很多,比较会玩弄权术),考虑到转运使职位太重,于是又设置了提点刑狱使(管司法、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使(粮食储备、平抑物价),转运使这时只管一路的财政赋税和民政,因此,宋代一个路有4个长官,也即是转运使(漕司)提点刑狱使(宪司)安抚使(帅司)提

中国旅游地理大纲

《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所用教材为庞规荃编著的《中国旅游地理》(旅游教育出版社)。本课程以中国特定地域为研究对象,全面研究了我国旅游资源形成的环境、特点、分布及其开发利用和发展规律,阐述了旅游活动与我国旅游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发展的关系。 考试题型: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 第一编旅游地理概论 第l章年轻的综合性边缘科学——旅游地理学 问题: 1、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2章旅游资源 名词: 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 问题: 1、旅游资源是如何分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对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何在? 第3章旅游开发 名词: 旅游开发 问题: 1、旅游开发应考虑哪些方面的条件? 2、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旅游开发有哪些主要类型? 第4章旅游业规划 问题: 1、旅游规划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2、旅游规划的步骤大体分为哪几方面? 第二编中国旅游地理总论 第l章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旅游地理位置;地貌;风景名山;海岸带;海岸带旅游;康乐气候;风景名胜区 问题: 1、我国风景名山的主要类型和代表名山是什么? 2、熔岩地貌和丹霞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3、我国各类名泉风景区有哪些? 4、我国如何利用气候环境开发旅游项目?我国主要的天气景观有哪些? 5、我国风景名胜可分为几大类?举出代表景区。 6、我国自然保护区有哪些类型? 第2章中国的人文旅游资源 名词: 文物;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园林;红色旅游;风土民情;民俗旅游;博物馆。 问题: 1、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有哪些? 2、我国古代主要水利工程有哪些? 3、说明我国园林的三大类型和代表园林。 4、我国有哪些民族民俗旅游资源? 5、我国博物馆大致可分为哪些类型? 第3章交通与旅游 名词: 旅游线路 问题: 1、说明发展交通运输与旅游大众化的关系。 第三编中国旅游地理分区 第l章旅游地理区划 名词: 旅游区 问题: 1、说明中国旅游地理分区是如何划分的。 第2章京、津、冀旅游区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

11-12学年第2学期旅游地理期末论文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 :灌郁 学号:A12110324 班级:旅游管理1102班 任课教师:绍刚 ... . .

目录 目录 (2) 前言 (3) 一、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 (3) 1.1旅游地理区的概念与特点 (3) 1.2旅游地理区划的概念及类型 (3) 1.3旅游地理区划的目的及意义 (4) 1.4旅游地理区划的原则 (4) 二、中国旅游区划经典案例 (5) 2.1中国旅游资源区划 (5) 2.2中国大陆地区旅游季节气候区划 (5) 2.3中国旅游文化区划 (5) 2.4中国旅游地理区划 (5) 三、我国旅游区划方案 (6) (一)华北—华夏文化—古都古迹名胜旅游区 (6) (二)华中—荆楚文化—湖山峡谷旅游区 (6) (三)华东—吴越文化—江南山水园林旅游区 (7) (四)华南—岭南文化—亚热带、热带山水景观旅游区 (7) (五)东北—关东文化—林海雪原、火山景观旅游区 (7) (六)西南—民族风情—奇山秀水、高山峡谷旅游区 (8) (七)西北—丝路文化—干旱荒漠、绿洲旅游区 (8) (八)蒙—蒙文化—塞外草原风光旅游区 (8) (九)青藏—藏文化—高原寒旱草原、冰雪旅游区 (9) (十)港澳台—中西文化—海岛、海湾现代风貌旅游区 (9) 四、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附录:我国旅游区划方案 (11) ... . .

旅游区划的原则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 前言 中国地域辽阔、起源古老、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多元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及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着时空分布的不平衡,导致中国旅游资源出现明显的地域分异。中国旅游地里区划已有很多方案,但迄今为止还尚未进行正式的旅游区划。本文仅是笔者个人提出的中国旅游区划方案,如有偏颇之处尽请谅解。 一、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 1.1旅游地理区的概念与特点 旅游地理区简称旅游区,是在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客观形成的地域旅游单元,是指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风景名胜地域综合体。它是在旅游景观即自然风景发生的自然地理基础和人文景观形成的人文地理基础上具有相对一致性和共同联系,并以旅游城市为中心和旅游接待设施为主要标志,以广泛的外旅游经济联系为纽带的开放型地域旅游综合体,是属于风景区之上的高层次、主系统的大尺度风景名胜地域。 从旅游地理区的概念出发,一般而言,旅游地理区具有如下特征: ①系统性。旅游地理区在职能上和地域上都是完整的,具有已配套的社会功能,其中首要的是恢复和增强旅游者的健康、体力、能力和精力,满足其精神与物质的要求。 ②地域性。旅游地理区以一定地域空间为载体,每一个旅游区都包含有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至少有一个完善的旅游中心或旅游组织基地及发达的旅游交通网络联系外,是一个结构有序的开放系统。 ③层次性。旅游地理区有不同功能类型和不同等级层次之分,各个层次结构的旅游地理区有机组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区系统。这一特性使旅游区划和旅游地理区的分级分等研究与管理成为可能。 旅游区具有组织区域旅游活动的机构、设施和功能,加入了人为干预作用,是一个有预定目的、可控的复合系统,从而有利于从整体上达到最优设计、最优控制、最优管理和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区的功能,实现综合最优化效果。 1.2旅游地理区划的概念及类型 旅游地理区划是人们根据不同目的,依照不同要求和指标,对一定地域的旅游资源与环境进行地理区划划分。一般将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类似,与邻区有显著地地域差异,而区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较为密切的地区划分为一个旅游地理区。旅游地理区划所划分出的旅游 ... . .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资料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 划演变

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 (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 2.演变特点: (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3.对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整体评价: ⑴积极: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征发徭役、兵役,征收赋税,管理地方治安;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评述:以政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中国旅游地理 2、英文名称: 二、课程简介 该课程分四大部分。首先,揭示了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叙述了旅游的产生与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阐明了旅游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次,阐述了旅游资源的概念及主要类型,分述了各种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特征,分布规律及与旅游的关系;第三,提出了旅游地理区划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及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的对象和主要的旅游区,分析了各旅游经济区中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规律和旅游线路的布局特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发展旅游业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基础,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旅游产品的特色,旅游景点的开发利用情况等;第四,旅游交通地理,论述了旅游与交通的关系及旅游交通的特点与分类,主要旅游交通的方式及其发展趋势等。 三、适用专业 全校所有专业。 四、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任意选修课,在各专业教学中起辅修作用,加强学生文化修养和扩大知识面。 五、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一)中国旅游地理学概述 1、内容: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旅游的产生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等。 2、要求:通过学习,了解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史与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国民经济的重大影响。掌握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熟悉与旅游地理学研究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明确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二)旅游资源概述 1、内容:旅游资源概念,分类原则和基本类型,旅游资源的特性等。 2、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旅游资源的研究范畴,了解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及分类方法,弄清旅游资源的特性。 (三)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1、内容:自然风光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各类型资源的旅游价值。地貌、水域、气候天象、生物等。 2、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中的各类型资源对旅游的作用,掌握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中各类型资源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各类型资源在我著名景区景点中的分布情况。(四)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1、内容: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各类型资源的旅游价值。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古迹和建筑、宗教文化、风土民情等。 2、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中的各类型资源的特色及其旅游价值,分析各类型人文景观资源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掌握开发和利用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一般要求。 (五)旅游交通地理 1、内容:旅游交通概念及主要类型、特点,中国旅游交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等。 2、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与交通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掌握旅游交通网络的结构及

古代行政区域

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州: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名。如在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冀、兖、青、徐、扬、荆、预、梁、雍等九州,也是中国别称“九州”的来历。东汉共分13州;晋初又分19州;到了唐代,全国共有300多个州,都是行政区。 郡:早在战国时期,各国就开始实行郡县制,秦朝时,天下划分为36郡,征服南粤后,增加到40郡。直到隋唐以前,历朝都设有郡。隋朝取消了郡,唐代则州郡迭改,宋代以后郡被彻底取消。 行省:原是官署的名称。后来,行省正式称为一级行政区划名,简称为省。 国:诸侯王的封域,泛指古代侯王的封地,也是一级行政区划名称,地位相当于郡。这和今天国家的国有很大区别。 邑:泛指城市。但大城市通常称都,小城市称邑。邑有时也指县。 县:两千多年来县一直是中国的基层行政区划名。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秦统一六国后,乃确立郡县制,县隶属于郡。汉代的县属于郡和国,以后各朝的县属于州或府。 道:始行于唐,不过当时属于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后来逐渐实化为一级行政区域。 镇:古代在边要形胜之地设置镇,驻兵戍守,北魏时设镇之地有二:一类设于全不立州郡的地方,镇将兼理军民政务;一类设于州、郡治所,即与州郡同设于一地,镇将绾军,由刺史、太守管理民政,但多数由镇将兼刺史、太守之任。唐代,镇戍之权较前减弱。唐末五代时期,节度使在其境内设镇,置镇使、镇将,除镇捍卫防守之外,还向人民征收器甲粮饷,掌握地方实权。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罢镇使、镇将,收其权归于知县,除人口众多、商业繁荣的镇以外,多数罢废。宋代以后,镇多指县以下的小商业都市。 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宋代的路最初是为征收税赋转运漕粮而划分的区域,后来逐渐演变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成为一级行政区。元代也有路,为二级行政区,相当于宋代的州府。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说课材料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 划的变迁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一、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萌芽时期 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一一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 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 政区划的可能性。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更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条件、政治经济状况、民族与人口的分布、历史文化传统和军事上的需要,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由中央派员组织管理,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也就是说,直至郡县制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二、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建立——郡县制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直至东汉未年,被州制时代所取代,相继沿革400余年。 县本是天子、诸侯直属土地中的邑,其首领称为“县人”。春秋前期,秦、晋、楚等大国在新兼并的邻国土地上设立一种特殊行政区,称之“县”。在古文中,县即古悬字,意为新设之县,远离诸侯国都,悬于诸侯统治中心之外。郡、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均出现于春秋时期,县早而郡晚,县小而郡大,县近而郡远,县重而郡轻。所以,郡的地位实际低于县。因为此时置郡大多于边远荒辟之地,地旷人稀,经济发展落后于县。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有效地控制,从而废除分封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这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变革。

古代行政区划名称

古代行政区划名称 1.古代地区名 【西河】秦晋之间的一段黄河。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如,《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如,《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如,《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如,《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再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如,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如,《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如,《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如,《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如,《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如《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大纲 一、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 1、秦汉的两级制向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转变 2、隋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向唐后期至宋辽金的道、州、县三级制转变 3、元代的多级制向明清的省、府、县三级制转变 二、行政区划幅员的变化 1、县级政区的幅员变化 2、统县政区的幅员变化 3、高层政区的幅员变化 三、行政区划边界的变迁 1、山川形便的原则 2、犬牙相制的原则 知识点汇总 T01:郡县制的起源 知识点说明:介绍了郡和县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指出郡县制并非老早就有,也非起于秦始皇统一中国。 T02:分封制和郡县制 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形式和性质,应避免将两者混为一谈,两者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但郡县制并非直接继承分封制,两者之间有个延续的过程。 T03:基层政区、统县政区、高层政区 知识点说明:介绍了行政区划的不同层级政区的特点以及各自演变的规律。 T04:山川形便、犬牙相制 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历史上行政区划边界划定的两个基本原则,以及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于这两个原则的运用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政治背景。 正文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今天我们讲的这一讲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行政区划当中生活,但是不一定有人会注意到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因为这其实也是一个比较专门的学问。我们今天大概把中国两千五百年以来的行政区划变迁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国就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这个会议有两项议程,一是议帝号,二是定制度。议帝号就是秦始皇把自己的称号定为皇帝,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所以就把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起来,叫做皇帝,他就称为秦始皇帝。这个帝号的议定就是表示皇权专制的出现,另外一个定制度,就是确定如何来划分全国的行政区划。最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个郡之下设若干县。这个制度虽然在秦统一之前就已经在局部地区实行,但是在统一的国家中却是第一次实行。因为统一的国家也是秦始皇第一次缔造的。 行政区划在全国的实行,表明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所谓的中央集权制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一种分权形式。中央政府把全国的领土划分为不同层级的行政管理区域,在各个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 一部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也就是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调整史。行政区划的设置以政治为首要考虑因素,并尽可能做到兼顾自然、经济因素;在中央集权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则往往只考虑政治因素,而不考虑其它,这就是行政区划设置的政治主导原则。 行政区划有四个要素:层次、幅员、边界、行政中心,历史时期这四个要素均发生过很大的变化。【先秦】 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无所谓地方行政区划。进入春秋中叶以后,随着诸侯国发展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区划——郡县制的萌芽开始出现。秦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正式确立。 县:县是最早的地方行政区划,出现在春秋时期,来源一是新开辟的边区,二是新吞并的小国。春秋时期的县有几个特点:1、保留有分封制的残余,如可以分赐臣子,县尹可以世袭,食县邑可以互换等;2、县的大小悬殊,大者如国,小者如乡邑;3、多在边境地区设置,有军事重镇性质。一县之长称尹、公、大夫等,后称令。 郡:郡也出现在春秋时期,略晚于县,最初都设在边远荒僻之处,经济开发程度低于县,且郡县互不统隶。后因边郡地大,于是分置数县;内地事多,于是数县上置郡统之,以郡统县的制度才逐渐形成。秦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正式确立。

一郡之长称守。【郡县时代】 秦彻底取消了分封制,两汉则既有受中央控制的郡,也有分封的王国。秦汉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 组织架构: 秦代为中央辖郡和内史,郡辖县。郡置守、尉、监三员,分别主民政、军事、和监察。内史由中央直接管理。县置令。汉时郡级政区有郡、王国,县级政区有县、侯国、邑、道。王国是分封的诸侯国,侯国是列侯的食邑,邑是皇太后、公主的食邑,境内有少数民族的称道。 郡级长官中,西汉郡设太守、都尉两员,东汉内地郡撤都尉,仅设太守;边区郡仍保留都尉,且分辖县,地位与郡同级。县级长官中,侯国长官称相,其余称令(万户以上)或长(万户以下)。 其它: 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原内史一地人口众多,政事纷繁,因此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辖区,治所长安。西域都护府:两汉在西域地区设置的军政合一的行政机构,治乌垒城。 【州郡时代】 〈一〉初创时期 汉初各郡吏治由中央直接监察,但到了武帝时期郡大为增加,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一、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萌芽时期 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一一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更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条件、政治经济状况、民族与人口的分布、历史文化传统和军事上的需要,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由中央派员组织管理,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也就是说,直至郡县制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二、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建立——郡县制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直至东汉未年,被州制时代所取代,相继沿革400余年。 县本是天子、诸侯直属土地中的邑,其首领称为“县人”。春秋前期,秦、晋、楚等大国在新兼并的邻国土地上设立一种特殊行政区,称之“县”。在古文中,县即古悬字,意为新设之县,远离诸侯国都,悬于诸侯统治中心之外。郡、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均出现于春秋时期,县早而郡晚,县小而郡大,县近而郡远,县重而郡轻。所以,郡的地位实际低于县。因为此时置郡大多于边远荒辟之地,地旷人稀,经济发展落后于县。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有效地控制,从而废除分封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这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变革。 秦分天下为36郡,标志着郡县制作为我国最早的一种行政制度已正式确立。三、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发展——州制时代 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州由监察体制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代,长达四百余年,州一直为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在东晋与南朝还实行一种特殊的地方政区划制度,即侨州、郡、县制。该制度是为安置西晋永嘉之乱后的北方移民,笼络人心,维护统治。侨州、郡、县制度是东晋南朝地方行政中的一个特殊问题,它搞乱了地方正常的行政区划,不利于行政统一和国家的有效管理,也加速了州制的变革,直至隋朝建立后,侨州、郡、县才彻底废除。 四、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变革——道路制时代 唐朝初年,道仅是一种监察区划,至唐玄宗时,才发展为行政区划,成为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从而使唐代地方行政体制由州、县两级制转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代沿袭唐制,仅将“道”改名为“路”,这表明我国唐宋时代的地方行政区划进入道路制时代,先后长达600年左右。 辽朝所采用的州县制基本上承袭唐代制度,州设刺史,县设县令,京城所在地称府。又在州之上以五京为中心,分成5道:即上京、东京、中京、西京、南京,亦称五京道。后又受宋代行政制度影响,表现在道一级所设行政机构就仿效宋代路一级行政机构,采取三权分立制度,所设总管府掌一道之军权,似宋路中

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略说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6) 专题六: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略说 同学们在中国住了那么久,去过许多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古代中国的地域范围是怎么样的呢? 一.中国的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就是过去几千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它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 比如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不同时期的河道和出海口都不一样,黄河的泥沙与现在比是多少等等,这是自然历史地理; 又如“中国”这个名称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中国各历史时期各民族所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是怎样的?汉朝、唐朝的版图有多大? 历代行政区划有过什么变化?古代某地今天属于什么地区?一些地区经济发达是否有其历史背景,历代又有什么变化?

还有中国人口分布状况的前后变化,人口的迁移,方言的分布;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的传播等等,这就是人文历史地理。学习中国经济的同学,了解中国的人文地理是必须的。 古代中国的地域范围是怎样的?它不限于今天的中国,它是历史时期的中国。 具体地说,我们是以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以前的版图为中国古代的版图。就是从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版图作为历史上的中国范围。东北到外兴安岭,今天漠河是中国的北极,外兴安岭在漠河之北,今天的俄罗斯境内。它包括乌苏里江以东,而现在乌苏里江为中俄界河,东边就是俄罗斯了;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也是前苏联,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境内,葱岭和帕米尔高原;其它地方大致与今天相同。曾经在这个范围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曾经在着这个范围内建立的政权,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对此,我们可把握以下几点: 1 “中国”这个概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扩大的。春秋时所谓中国,是中原的代名词,只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原,与今天的概念不同。应该说,华夏民族并不仅仅生活在当时的中原,它逐步包括了长江、珠江流域,也包括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范围。如匈奴等民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 演变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 (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 2.演变特点: (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3.对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整体评价: ⑴积极: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征发徭役、兵役,征收赋税,管理地方治安;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评述:以政治为目的为主,加强中央集权,遏制地方割据;维护了农耕经济的稳定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思想上巩固了统一和认同意识,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⑵消极:①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②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地方行政权力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宋明两代最为明显。)③过度限制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 4. 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述秦汉至明清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名称、内容及变迁情况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述秦汉至明清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名称、内容及变迁情况。 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的条件、政治经济的状况、民族和人口的分布、历史的传统以及军事的需要,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 即使在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的级次和名称也不是一定相同的,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沿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萌芽时期(先秦)、 郡县制时期(秦、汉)、 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 道(路)制时期(唐、宋)、 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萌芽时期: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所谓的九州、五服、九畿之说虽是后人杜撰的先秦行政区划,但也反映出战国及之后人们的地理视野不断扩大。 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或幽、并) 五服:“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 九畿: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畿 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设置在边地,带有国防作用。 郡县制时期:从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到魏晋时期实施州制行政区划制度,郡县制经历了秦、汉四百多年。 《汉书·地理志》云:“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内史,领京畿诸县,不在36郡内。 陇西、北地、上郡、汉中、蜀郡、巴郡、邯郸、巨鹿、太原、上党、雁门、代郡、云中、河东、东郡、砀郡、三川、颍川、南郡、黔中、南阳、长沙、楚郡、九江、泗水、薛郡、东海、会稽、齐郡、琅邪、广阳、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以上为始皇二十六年所置36郡。 州制时期:西汉末年王莽专权,企图实现《尧典》中所谓“肇十有二州”的古制。 三国时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改汉十三州为九州。不久,魏文帝曹丕又改为十二州。置有司隶、豫、兖、青、徐、雍、凉、冀、并、幽、荆(汉荆州北部)、扬(汉扬州北部)三国时共有州17(其中荆、扬各有二州),郡167,县1206。 西晋全国共有州21,统郡、国173,县1232。 隋设郡为190,县1255。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知识讲解

学习资料 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 (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 2.演变特点: (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3.对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整体评价: ⑴积极: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征发徭役、兵役,征收赋税,管理地方治安;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评述:以政治为目 仅供学习与参考

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章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

第一章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 第一节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特征 一、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 由于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其本身的发展极度为迅速,而为旅游业提供理论指导的旅游科学目前还不成熟,在旅游学术界,由于对旅游中的核心概念—旅游资源存在着泛化的理解,因此直到目前为止,对旅游资源的概念尚未形成全面统一的认识。 以下几种说法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郭来喜:“凡是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休闲、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人民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可称为旅游资源。” 保继刚:“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和中科院地理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黄辉实(1985):“旅游资源就是吸引人们前往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它们本身不是游览的目的物和吸引物,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力的事物。” 还有学者认为,旅游资源是能够诱发旅游动机和实施旅游行为的诸多因素的总合。它不仅是作为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旅游目的地,也包括旅游者和各种能传达旅游地相关信息的事与物。 分析上述各种定义,可以看出,虽然它们各自的出发点和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但就资源的基本属性而言,大体是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其次,旅游资源具有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吸引性。 再次,旅游资源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 最后,旅游资源不管是以单体或复合体的形式存在,都依托于一定的地域空间,是绝对不能移动的。 基于以上分析和认识,我们可以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审美和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节选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得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萌芽时期 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得产生,就是形成行政区划得先决条件。在原始社会,人们按氏族、部落进行生产与生活,根本不需要行政区划,也没有地域区划得概念,正如《礼记·礼运》篇所述,那时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随着生产力得发展,社会得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就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得可能性。但就是,并不就是产生国家得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夏、商两代与西周,都还没有完善得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得行政区划, 无论就是“方国”,还就是“诸侯国”,都就是一个个独立得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就是松散得臣属关系。春秋以后,县、郡得出现才就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得肇始。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州服制说 在本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夏、商、西周王朝存在着“十二州”、“九州”、“五服”等行政区划。最典型得如《汉书·地理志序》所云:“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即说黄帝时已有州制,尧因洪水之灾,分中国为十二州,禹治水后更改为九州,以后又把中国分为五服。实际上,所谓夏、商、周代得“十二州”、“九州”、“五服”之说都仅就是种种传说而已。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十二州说 它就是传说中得尧舜氏族社会时代得行政区划制度,起于《尚书·尧典》得“肇十有二州”。西汉学者谷永(前?—前4年)最先把“肇十有二州”解释为“尧遭洪水,天下分绝十二州”。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年)撰《汉书》即从其说。她们认为这“十二州”就是尧舜时代得行政区划制度,而且在禹设置“九州”之前。可就是,东汉马融(79—166年)认为“十二州”产生于禹治水之后,它就是由当时氏族首领舜在禹置“九州”得基础上,增置幽、并、营三州而成。后世得释经家多从马融之说。自顾颉刚(1893—1980年)在20世纪30年代以确凿证据考证《尚书·尧典》乃汉人之作,“十二州”说就是汉人影射汉武帝所置刺史部十三州而起,马氏所叙得十二州名只就是调与了《禹贡》、《尔雅》、《职方》“九州”之名得矛盾而形成得混合物。(现代得秦汉史与先秦史学者都从顾氏之说,否定了“十二州”说就是尧舜时代行政区划制度得观点。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九州说 它就是传说中大禹时代得中原地区得行政区划制度,起于春秋、战国时代。在西汉以前,都认为“九州”系禹治水后划分得,但具体得说法各书所载互不相同,大致有四种说法:(1)《尚书·禹贡》记载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图1)(2)《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幽州,无梁州;(3)《周礼·职方》有幽州、并州,无梁州、徐州;(4)《尔雅·释地》有幽州、并州、营州,无梁州、青州、徐州(见表1)。各地所载各州得地域亦不尽相同,如泰山以北、以东地区在《禹贡》中属于青州,在《职方》中属于幽州;《职方》中得青州相当于《禹贡》中徐州得大部分与豫州得一部分。 这些“九州”说实际上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学者对当时所知周朝领土所做得地理区域得划分,并不就是某个朝代得行政区划。然而,在历史上把它们长期地误认为就是行政区划。在西汉以前,误认为《禹贡》就是大禹治水后所划分得九州,代表夏朝得行政区划制度;《汉书·地理志》最先把《周礼·职方》中得九州误称为代表周朝得行政区划制度;三国时期魏人孙炎在注释《尔雅》时,又把《尔雅·释地》中得九州牵强附会地解释为代表商朝得行政区划制度;以后得经学家进一步推而广之,把“九州”误称为夏、商、周三代得行政区划制度。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畿服说 它最初见于《国语·周语》。《周语》曰:“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即说周王实行“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得五服制度。《尚书·禹贡》中也说了五服,只就是用“绥服”替代了《周语》中得“宾服”;并认为每服皆有一定得范围,都为五百里。《周礼·夏官·职方氏》更将“五服”扩展为“九 服”:“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在《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则把“服”改称为“畿”,认为有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畿。以上叙述得“五服”、“九服”、“九畿”等记载,都就是后人杜撰得先秦时代得行政区划,事实上它们只就是战国时代或稍后人们地理视野不断开阔得反映。(9)(10)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县得出现 前面已述,商、周王朝实行得就是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各个领主在自己得封国内独立为君主,整个商、周王朝无所谓任何行政区划。但就是,到了春秋时期,周室衰微,一些诸侯国逐渐强大,开始发展中央集权制度。她们在新开拓得疆土上不再进行分封,而由君主直接统治,为了便于统治,开始萌生了县、郡等行政区划得单位。 县就是中国最早出现得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设置在边地,带有国防作用。据现有文献记载,最早设县得就是西方大国秦。《史记·秦本纪》曰: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初县杜、郑”。就就是说在春秋初,秦武公在新开拓得疆域首先设立邦县(今甘肃天水市)、冀县(今甘肃甘谷县),第二年又设置杜县(今陕西杜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