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文献综述

农业保险文献综述
农业保险文献综述

农业保险文献综述

一、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国外对农业保险的相关研究从19世纪就已经开始。国外农业保险的发展时间长、运行状态好,所以研究的时间跨度更大、资料更全、范围更广、研究方法也更为先进。国外关于农业保险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农业保险的性质的研究。

Roumasser(1978)使用福利经济学的方法对农业保险进行研究认为,农业保险存在正外部性。Hazell (1981)通过系统研究认为农业保险具有正的外部性。Mishra (1997)也指出虽然农业保险并不是公共物品,但却存在着收益的外溢。经济学家Hazzel(2000)的研究指出农业保险是准公共物品,政府直接经营或提供一定形式的支持对农业保险的健康持续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2、关于农业保险的需求的研究

当前保险需求研究的理论依据是1947年由Neumann和Morgenstern提出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理论。Arrow(1963)运用期望效用函数对消费者关于是否购买保险的决策进行了研究并推导出风险规避型消费者进行完全保险的边界。如果消费者购买保险之后的效用相对于没有购买保险的效用较高时,消费者必然会选择购买保险。然而,随着保费的上升,在保障程度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效用会逐渐下降,当保费上升至一定程度之后,消费者就不会再购买保险,从而得出保险价格是影响消费者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的结论。Goodwin和Featherstone(2003)从需求弹性的角度对美国农业保险需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美国农业保险的需求弹性在1993年至2000年期间一直在下降。Geoffroy Enjolras(2009)通过对法国农场农业保险的实证分析,对农场主的农业保险需求进行了重新估测,得出农场主对农业保险的需求由于农场主多样化生产而受到削弱的结论。Goodwin和Rejesus(2008)对农场利润、灾害救济和农业保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农场主更希望获得政府的灾害救济金而不是选择去购买农业保险,因而政府的灾害救济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场主对农业保险的需求。

3、关于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研究

Chambers (1989)的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农户在购买和消费农业保险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导致了市场失灵的出现。Goodwin和Yamauchi的研究指出,相比于其他保险业务来说,农业保险存在着更为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Rothschild和Stiglitz(1976)的研究指出农业保险市场信息并不是完全的。首先收集、处理和传播信息的成本较为昂贵;其次在农业保险由政府部门提供的情况下,通过既定的保险合约的挑选使得自己利益最大化是农户必然选择;最后保险代理人在追求自己收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必然会迎合农民的需求,从而并不存在一个能够有效分散和转嫁风险的农业保险市场。Knight和Coble(1997)等人的研究认为,由于农业保险被保险人的行为具有不可观测性和机会主义的特点,道德风险使得农业保险不再具有可实施性。

4、关于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研究。

Ahsan Ali和Kurian (1982)认为政府必须对农业保险进行公共补贴才能确保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他们所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存在农业保险的情况下,产量一般会增加,从而极力主张政府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或进行其他形式的支持。Siamwalla和Valdes(1986)运用西方经济学中剩余理念对农业保险进行了成本—收益分析,认为政府补贴促使供给曲线向下移动,从而使得社会福利总产出小于补贴成本,进一步导致社会福利净损失。同时,他们还认为农业保险的研究活动而不是农业保险才真正是政府应该补贴的对象。Nelson和Loehman (1987)的研究表明,虽然农业保险在理论上是一种转嫁风险的有效方法,但是实践中,农业保险将损失转嫁给其他保险机构或者政府的成本过于高昂,因此,并不需要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相对于直接补贴来说,政府在农业保险合同设计和信息搜集处理方面的投入给整个社会所带来的福利更大。Skew Hazell(1997 )认为成本和效率是政府主导型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政府直接介入农业保险很可能对私人保险部门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Milton Boyd等(2007)认为,农业保险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农业保险补贴作为一种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不仅成本低而且效果好。

5、关于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的研究。

Gardner (1986),Chambers,Miranda (1991)等多位学者均指出农业保险不适

宜采用商业化的经营模式,并对此作出了各种解释。Mosley(1993)指出应采取对农业保险实行保险费率补贴或者对保险公司实行经营费用补贴,或实行直接由国家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Mishra (1996)认为由于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以及高赔付率等问题,农业保险的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一般情况下,保费大于农民自己进行风险管理的费用,如果政府不对农业保险提供支持,农场主基本不存在投保的意愿。Jerry R. Skew认为历史已经证明,纯粹采用商业化模式经营农业保险不可行的,美国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效仿,但是美国高成本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已经扭曲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因此,他更为赞成农业保险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经营模式,市场承担单一的责任风险而由政府去主导巨灾援助工作并推动建立风险基金以应对农业系统性风险。

另外,涉及微观方面的具体农作物的保险、农业保险产品设计、农业保险费率厘定等的研究也十分丰富。

二、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20世纪30年代,以黄公安为代表的农业经济学家开始对中国的农业保险展开相关研究,由此拉开了中国农业保险理论研究的序幕。但此后由于农业保险实践发展陷于停滞等原因,农业保险理论研究一直发展缓慢。1982年农业保险业务恢复之后,对农业保险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才得以逐步发展。当前,国内关于农业保险及其经营模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农业保险性质的研究

郭晓航(1986)首次提出农业保险需要政府的政策性支持,然而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各方面足够重视。李军(1996)从财政学的角度出发对农业保险的性质进行研究后认为农业保险是准公共产品,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支持。刘京生(2000)对农业保险的属性从商品性和非商品性这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农业保险在具有商品性的同时还具有非商品性,即具有双重属性。庹玉柱、王国军(2002)对农业保险的性质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农业保险既不属于典型的私人产品,也不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公共产品而是一种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较多的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物品。马文平等(2009)通过对农业保险的分析得出了农业保险属于私人产品属性更强的一种准公共产品的结论。2、关于农业保险的需求的研究

国内关于农业保险需求的早期研究主要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李军(1996)、庹国柱和王国军(2002)等认为导致农民对农业保险需求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保费较高,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保险合同设计不合理,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农民的风险规避意识和保险意识较差;部分地区农民的农业收入占比较低,普遍对农业收入不予以重视;除农业保险外,农民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种植等其他方式来分散风险。最近的文献则主要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农业保险进行研究。钟甫宁、宁满秀和邢哪(2007)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新疆地区棉农购买农业保险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农民是否购买农业保险取决于其生产行为。张跃华(2007)对河南省622户农户关于农业保险的认识以及投保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根据结果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的农业保险需求在短期内很难发展起来。谷政(2008)研究了江苏种植业的农业保险需求,在对江苏省农民分散风险的方法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江苏省种植业的保险需求进行了研究。结论是,当前农户在规避农业风险的方式上更倾向于依靠自身力量,农业保险这种理论上行之有效的风险转移措施一般并不在农户的考虑范围之内。方伶俐(2008)在对湖北省孝感、襄樊及十堰三市影响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因素的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以及文化程度不高削弱了其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此外,农户农业生产规模小以及非农收入占比较高对其农业保险需求会产生负面影响,其中农户农业收入占比对农民的农业保险购买决策的影响更为显著。

3、关于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研究

张跃华(2005)基于农民的风险偏好对市场失灵进行了解释,认为当收入水平较低时,农民的风险偏好是中性的。在政府不提供补贴的情形下,农民并不会通过农业保险来转嫁风险,从而导致市场失灵。冯文丽(2008)从双重正外部性的角度对农业保险进行了探讨,认为如果以纯粹的商业化机制经营农业保险,农业保险供给短缺和需求不足将会并存,政府应当对投保农业保险的农户进行保费补贴并对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提供税收优惠以及管理费补贴等,推进农业保险的规模化发展,从而使得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冯登艳、张安忠、马文平(2009)认为,以商业化的形式经营农业保险会导致市场失灵,这时会出现农业保险需求较低和供给不足并存的现象。农业保险的系统风险是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一般原

因,而市场失灵的特殊原因主要包括:农业保险的外部性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而得到了放大;农产品价格较低以及其商品化程度不高使得农业保险的“可保性”降低;片面追求GDP的增长使得农业保险一直被忽视;农民收入水平低的同时农业保险保费较高,从而抑制了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较小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加剧了农业保险信息不对称。

4、关于农业保险补贴的研究

陈璐(2004)、左顺根(2006)、黄昆(2007)等众多学者都对农业保险准公共物品的属性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农业保险的外部性特征是导致农业保险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提出政府必须农业保险进行补贴以促进其持续稳定发展。张路华和顾海英(2004)认为,农业保险作为一种支农政策,其补贴的额度取决于它能够起到的作用,更确切的说是与其他支农政策相比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朱俊生(2007)认为针对农业保险保费较高超出农民负担能力、经营成本较高等问题,政府对农业保险经营提供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是必要的。孙香玉(2008)认为,政府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所引起的社会福利净增加的多少取决于农民保险需求的大小以及农民参保率的高低。农业保险补贴给全社会福利带来的变化因地区而异。

5、关于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研究。

当前理论界对农业保险模式还存在一定的争论,农业保险实践中也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模式。郭永利(1995)等认为发展农村互助统筹保险更为符合中国的国情,这种模式对农业保险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开展和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庹国柱(1997年)针对当时农业保险的实际发展状况和中国特殊的国情提出了三种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型即由政府组建专门的农业保险公司;二是互助合作型即农业保险由农业保险合作社开展;三是分散经营型即农业保险,由政府设立对农业保险进行统一管理的专业机构,由多家商业性保险公司共同开展。庹国柱认为政府主导型和互助合作型这两种模式更为可行。孙文军(2001年)考虑到农业保险经营的特殊情况和当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提出了“联合共保”和“合作保险加再保险”这两种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以供选择。庹国柱和王国军(2002)针对当时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甚至萎缩的情况提出,政府应当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以促进中国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6.对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经验及其借鉴的研究

以庹国柱、王文军、孟春、冯文丽等为代表的国内学者对美国、西欧、日本以及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保险发展进行了大量对比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①美国的主要经验是,为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政府必须清晰认识其地位和作用,政府直接经营农业保险的方法不具有可行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地区之间保险险种、保险标的和保费水平的差异。②日本农业保险发展的启示是,对农业保险进行大量财政补贴,同时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对特定的农产品进行强制保险③为提高农业保险承保率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分散风险,除日本等少数国家外,发达国家对农业保险大多采用自愿或间接强制的原则,而发展中国家较多采用强制投保的方式。④几乎所有国家的农业保险发展经历都表明了农业保险发展的法律环境对其健康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国外研究方面

从研究角度上看,国外对农业保险的理论研究较多的采用微观的方法,对某一国、某一地区的实际情况予以更多的关注。从研究方法上看,定量分析、实证研究的方法被大量使用。鉴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以及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国外学者在对农业保险进行一定假设条件之后,采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在很大程度并不具备适用性。仅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的农业保险发展提供了参考。以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为例,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政治体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状况、保险公司发展状况、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农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例以及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等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差异过大。因此,中国对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甚至是各个省区的具体实际情况,对国外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不能照抄照搬。

2、国内研究方面

当前国内学者对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农业保险市场存在失灵状况以及政府应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这几个方面的意见较为一致。对影响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的探讨也比较系统和深入,但意见仍不统一,尚存在着很大争论。除此之外,缺乏创新性也是国内对这一问题研究所存在的缺陷。对中国农业保险应该采用何种发展模式,国内学者同样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将国内外对农业保险的研究

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国内理论界更倾向于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关于各个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的相关研究较为较少。

台湾、欧美、日本亲子农业发展现状及案例分享

山合水易:台湾、欧美、日本亲子农业发展现状及案例分享。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和教育已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亲子农业“成为农业与亲子教育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模式,诸如农业嘉年华、亲子采摘、农业教育课堂模式等应运而生。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的转变、一系列旅游及休闲农业政策的出台、2.5天等带薪休假制度的制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落实,也令亲子游得到了有利的政策支撑和发展的必备条件。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将大多数儿童的休闲乐趣被禁锢在室内或者虚拟世界,忽略了大自然带来的教育。而亲子农业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亲近自然、体验农耕的过程中开发兴趣、学习知识,让家长近距离观察到儿童的兴趣所在,给予儿童发展正确的引导。这对于农业产业转型和儿童教育的开展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欧美的亲子农业园,更像是大自然学园、农业乐园,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共同休闲娱乐的亲子基地。台湾亲子农业的精耕细作、对文化要素的挖掘、对资源优势的发挥利用,使其成为亚洲亲子农业的典范。相比之下,我国大陆地区亲子农业起步较晚,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欧美和台湾地区成功的发展经验,可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本文剖析了我国台湾地区及国外发达国家亲子农业的发展现状及相关案例,从而为我们发展亲子农业提供一些参考。 ◆欧美亲子农业发展现状: 欧美亲子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开发的,具有引导城市家庭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的功能。他们认为,发展亲子农业旅游必须真真实实将农业生产经营好,如

果将农业生产表演化,那就势必失去乡村旅游的原汁原味,削弱乡村旅游对外来游人的应有魅力。欧美亲子农业的发展比较成熟,目前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租赁模式——亲子开心农场;森林幼儿园模式——自然教育法;融合发展模式——绿色假期;乡村博物馆模式——历史大课堂;农业创意节庆模式;乡村休闲娱乐模式。 ◆日本亲子农业发展现状: 日本人多地少,国土可居住面积比例小,城市与农村之间距离很近。在观光休闲旅游方面,日本84%的游客会选择本市周边或是邻近城市的休闲观光景点。日本休闲旅游的发展十分重视对当地休闲农地、森林资源、河海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整合,以及对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活用,发展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休闲农业。而日本的亲子农业巧妙的将生产、加工、销售与观光体验相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循环的商业模式。此外,日本还有通过对生产性农场进行改造升级成为亲子农业的农场(琦玉农场),他们往往通过细致贴心的设置。主题形象鲜明,以及精准独到的定位和清晰的分区而能打造出深受儿童喜欢的亲子农场,赢得不错的口碑,从而持续盈利。 ◆台湾亲子农业发展现状: 台湾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富有文化特色。相比世界其他地区,台湾的亲子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明确的农业细分主题,比如三星村以葱文化为主题,走马濑农场以兰花为主题。台湾亲子农业以农为本,在规划、管理和布局等方面都相当到位,其寓教于农的方式使其广受欢迎。台湾亲子农业的发展一般包括主题深入型,精细农业与文化体验结合型,情景消费型,农业生活分享型等。 ◆日本亲子农业借鉴◆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 朱清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41班 学号: 2224107 指导教师: 崔峰职称: 讲师 2007 年6 月30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朱清 指导教师崔峰 摘要:当前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矿产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提供了条件。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对于湿地相关概念的研究、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及目前我国湿地开发的个案研究,从而了解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与不足,为更好的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Studies on eco-tourism of wetlands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Zhu Qing Tutor Cui Feng Abstract:Nowadays, the so called “Rising Sun Industry” tourism has aro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Wetland is the highest ecosystem on productivity in the world, for it not only has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land resources, biodiversity resourc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but also has tremendou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With the peculiar natural and culture landscapes, wetlands provide many advantages on wetland touris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scholars researches on the concept about wetlands、the resources of wetlands tourism and the examples of wetlands tourism exploi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at, we can see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nd disadvantages of domestic researches, and provide some advices on the protection of wetland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wetlands;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 它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资源, 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旅

激光雕刻机

数控激光加工机床技术 摘要:本文介绍了数控机床的发展、数控激光雕刻机的加工原理、加工影响因素、组成及常见故障等内容。通过这些对数控激光雕刻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设计做准备。关键词:数控,激光加工 前言 数控机床是一种装有计算机数字控制系统的机床,数控系统能够处理加工程序,控制机床自动完成各种加工运动和辅助运动。与普通机床相比,数控机床能够自动换刀,自动变更切削参数,完成平面、回旋面、平面曲线和空间曲面的加工,加工精度和生产率都比较高,因而应用日益广泛。它可以帮助人类完成很多危险、繁重、重复的体力劳动。[1]数控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集成和交融的产物,它涉及机械、控制、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知识库系统以及认识科学等众多学科领域,是当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之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已和数控机床的研究、应用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各院校都比较重视数控技术和控制技术等课程在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开设,使培养的学生懂得数控机床设计方面的技术。经过50多年的发展,现代数控技术在工业、农业、国防、航空航天、商业、旅游、医药卫生、办公自动化及生活服务等众多领域获得了越来越普遍的应用。数控技术,尤其是数控激光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使整个制造业乃至整个社会都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数控技术可以从某个角度折射出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和综合国力[4][11]。由于社会的需求,造就了一批从事设计、开发和使用数控加工机床的高级人才。而设计和开发的基础是对机械系统和控制理论等的理解和掌握,才能较好的使用其中的资源来进行设计。故此本文介绍了数控激光雕刻机设计的基本理论,描述了数控激光雕刻机设计的基本内容,然后再介绍数控激光雕刻机常见故障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既懂得怎样设计一个数控激光雕刻机,同时能熟练排除机床故障。 1.数控机床的发展

保险精品合同订约过程中的说明义务之文献综述

保险合同订约过程中的说明义务之文献综述 摘要: 本文研究的主题是保险合同订约过程中说明义务的履行。文章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国内外保险合同订约说明义务的发展和沿革,通过分析我国现状,揭示出当下保险合同订立时保险人履行说明义务中存在主要问题,并借鉴其他国家相关规定,为我国保险合同订约过程中说明义务履行的完善提出若干建议,希望能为我国保险法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关键词:保险法保险合同说明义务 [正文] 1前言 我国的保险消费者对保险行业的评价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险销售人员在销售保险过程中往往采取夸大保险责任或者不说明保险合同免责条款等方式诱使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虽然我国《保险法》已明确规定保险人在保险合同缔结过程中负有说明义务,但所谓“说明”或“明确说明”的标准并不清晰,缺乏可操作性。这一立法及后续修订并未杜绝保险销售中的销售误导现象,实践中,销售误导行为甚至呈愈演愈烈之势,保险业面临着严重的诚信危机。以中国保监会通报为例,2014年第一季度在有关寿险公司涉及欺诈误导的有约400个,占寿险公司投诉总暈的43.96%。参考域外保险法中有关保险人说明义务的立法实践和可能趋势,不断完善我国保险法有关保险人保险合同说明义务的规定将有利于切实保护投保人利益,发挥保险在人民群众生活中的正确功用,赢得保险业的国际竞争。 2主体 2.1历史发展 A.国外 a.英美法系 保险制度起源于英国的海上保险法,依据保险判例和交易惯例编制而成。在1906 年的英国《海上保险法》第18条中规定,保险人负有将所有重要事项公开的义务。曼斯菲尔德大法官在 1776 年“Carter v.Beohm”一案中指出“诚信义务对被保险人和保险人均有约束力,诚信义务禁止任何一方隐瞒其单方面所知道的信息,如果保险人隐瞒重要信息,

关于旅游广告营销策略的文献综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关于旅游广告营销策略的文献综述姓名: 韩露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旅游管理42班 学号: 2224228 指导教师: 刘庆友职称: 副教授 2007 年6 月30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关于旅游广告营销策略的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韩露 指导老师刘庆友 摘要:旅游是一种基于精神需求而产生的活动,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而精神需求在现代信息社会越来越需要大众化的广告来激发、引导。旅游产品的广告宣传是非常重要的沟通媒介,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现代旅游业中,各种广告已经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有不可,旅游广告的促销作用将得到越来越大的显现。但是,在旅游广告营销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内外研究者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广泛而多角度的研究。本文在查阅中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梳理目前的研究思路,以便于明确研究现状,做出简要述评,从而能进一步探讨没有涉及到的领域。 关键词:旅游广告;影响;应用;问题;对策 The overview of marketing strategy of tourism advertisements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Han Lu Tutor Liu Qingyou Abstract: Tourism is one kind of activities which bases on the spiritual demands,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 receives the social universal attentions as a sunrise industry. The spiritual demand needs stimulation and guidance of advertisements more and more in the modern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tourism product advertisement is a very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medium, which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modern tourism industry,each kind of advertisement is not dispensable,but indispensable, and the promotion function of the tourism advertisements will be more and more obvious.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ome universal problems in the developing progress of the tourism advertisement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ers carried on in these aspects in widespread and thematic- angles. This article in consults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correlation literature in the foundation and combs the present mentality of research, make the situation of thread clear about the present research and makes the brief

文献综述-车床功能部件开发——动力刀塔三维模型设计

文献综述-车床功能部件开发——动力刀塔三维模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 车床功能部件开发——动力刀塔三维模型设计学院名称:机电工程学院专业班级: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前言部分,阐明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如今,世界已进入了全球制造的时代,缩短产业链,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已成为了世界制造企业的变革趋势。面对千差万别的制造业,如何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一个整体的最优化的解决方案是当今制造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对机床除了要求重量轻、成本低、使用方便和具有良好的性能外,还要求机床具有高的加工性能。如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在产品设计阶段能预测出产品 [13]性能,将对提高产品的质量起到很大的作用。目前,国内的机械加工多采用普通机床、组合机床和数控机床。对于大多数零件的普通加工,可以用普通机床完成;对于一些复杂的且精度要求 [2]较高的零件,多采用数控加工中心;组合机床多用于多孔钻削、多平面的铣削。传统的数控车床的加工能力十分有限,一次装夹,只能实现车削或端面钻孔操作。对于较复杂形状类零件的加工,需要在几种不同的加工机床间经过多次加工才能完成,因此就要经过多次的搬运、装夹、定位,这样不仅造成了加工周期的延长,降低了生产效率,而且由于多次装夹、定位,容易造成多次误差积累,也降低了加工精度,这些都违背了现代加工制造业所倡导的高效、高精度的要求。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加工中心及80年代出现的柔性制造系统,主要强调制造设备的柔性,即对小批量多品种零件的适应能力,重点考虑零件加工的可能性,而很少顾及产品加工过程链的长短,没能很好解决工序分散的问题。随着数控机床性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文献综述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一个研究综述(上) 2015-05-27 摘要:在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失能、失智和高龄老人规模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选择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已有文献虽然在研究方法和侧重点上各不相同,但有关制度选择的观点基本可以分为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和商业保险作为补充、采取商业保险模式、采取过渡型长期护理策略三类。文章在对国内研究成果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借鉴美国长期护理商业保险规模有限的经验,对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逆向选择,替代品 在国际上,较早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大多采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化解老年人长期护理费用的风险,如美国、德国和日本等。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失能、失智等有长期护理需求的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中国老年人、家庭和社会面临严重的长期护理风险。因此,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一、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一) 概念界定 美国是较早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国家之一,美国健康保险学会对长期护理给出了明确定义:“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地为患有慢性疾病,如早老性痴呆等认知障碍或处于伤残状态下,即功能性损伤的人提供的护理。它包括医疗服务、社会服务、居家服务、运送服务或其他支持性的服务。”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长期护理是指由非专业照料者(家人、朋友或邻居等)和专业照料者进行的照料活动,以保证自我照料能力不完全的人的生活质量、最高程度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人格尊严。这两个定义都强调长期护理的目的是对患慢性疾病或丧失日常生活能力的人进行修复和修补,并不是指治愈疾病或保全生命。与慢性疾病的治疗不同,长期护理旨在为失能、失智或半失能、半失智等失去或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人提供支持性服务,尽可能持久地维持和增进患者的生理机能,保证其生活质量。 长期护理通常是指老年人长期护理,周期通常较长,一般可长达半年、数年甚至十年以上,护理费用高昂。1988年有学者研究伤残老人护理的费用筹资和费用补偿问题(Alice等,1988)。较多是利用保险的大数法则机制分散老年人长期护理费用支付的风险。美国健康保险学会认为,长期护理保险是为消费者设计的,对其在发生长期护理时存在的潜在巨额护理费用支出提供保障。美国寿险管理协会和科隆通用再保险公司等也对长期护理保险进行了定义。纵观国内外机构与学者观点,长期护理保险是对因年老、慢性疾病等导致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护理费用进行的一种补偿。 (二)研究内容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_傅德荣

97 小城镇建设2006/7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开展,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达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国就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在以色列,乡村旅游开发被作为对农村收入下降的一种有效补充,乡村旅游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20世纪后期,西班牙通过对本国近20年乡村旅游的研究总结,证明现代乡村旅游非常有利于推动西班牙农村地区的发展。在西班牙,现代乡村旅游者年龄多处于25-45岁之间,为社会文化水平高、购买力强的城市居民,他们对享受农村活动持积极的态度。主要乡村旅游活动包括运动、与农业相关的劳动和观光等方面,这些现代乡村旅游者多利用现有的设施,包括充满魄力的乡村小旅馆和农舍等。 英国Richard Sharpley先生认为乡村旅游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缺少支持;缺少训练;旅游设施和旅游吸引物缺乏;淡旺季明显,利用率不高;营销效率低下等几个方面。 为了解决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发达国家采取积极对策,使乡村旅游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一、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发展的战略范畴,从政策层面进行有效推动 以英国为例,一百年前,许多农村家庭为摆脱贫 困迁移到城市,而目前人口开始向农村地区流动,农村地区人口的增长水平是全国平均增长数的两倍,其中以年老的有钱人居多。英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5,约1100万。但是与增加了的人口不协调的是农村落后的社区基础服务。加之“疯牛病”的影响,以及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调整和改革,将逐步减少对农业的补贴,农村社区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农业和农民收入下降问题,农村的贫困问题,农村环境等问题突显出来。1/5人口的问题如不很好解决,无疑将是个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为了直接应对并解决上述特殊问题,英国在2001年大选后将原农业、渔业及食品部(MAFF)改为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FRA)。增加了对“环境”与“农村事务”问题的重视,这一改动正是针对英国农村振兴所面临的问题而为,其有的放矢已经初见成效。 为发挥乡村休闲农作和生态旅游一举多得的优势,“农村事务”采取了更加具有竞争性、灵活性,对环境更加负责的政策。全面推行:农村管理方案———提供给农场主和土地管理者费用开展管理活动,以此来改善和保持农村风光,野生动植物及生活环境;有机耕作计划———通过资助农场主从传统的耕作方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傅德荣 英国乡村旅游

无土栽培技术文献综述

无土栽培技术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市场的需求,无土栽培作为一种高效、节能、无污染的规范化生产模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不同基质和基质配方对生长和营养价值有显著差异,选择合适的基质配方相当重要。无土栽培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强、品质好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简述了国内外无土栽培的概况,介绍了我国无土栽培的发展现状、优点、存在的问题和展望等,为推进我国无土栽培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无土栽培 1.无土栽培的定义 万军在科技创新导报上提出: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天然土壤栽培作物,而将作物栽培在营养液中,这种营养液可以代替天然土壤向作物提供水分、养分、氧气、温度,使作物能够正常生长并完成其整个生命周期。无土栽培技术从出现至今1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近几十年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我国无土栽培技术在研究应用起步较晚,但较原始的无土栽培技术却有悠久历史。近几年我国无土栽培进入迅速发展阶段,无土栽培的面积和栽培技术水平都得到空前的提高。[1]魏明丽与王野在学术园地上提出:无土栽培学是研究无土栽培技术原理、栽培方式和管理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所谓无土栽培就是完全摆脱对土壤的依赖,根据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养分配置成营养液,供植物直接吸收利用。无土栽培以人为创造的作物根系环境取代了土壤环境,有效的解决了传统土壤栽培中难以解决的水分、空气、养分供应的矛盾,使作物根系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2]王桂云在科技信息上提出:无土栽培根据所用基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砂培和水培。无土栽培是近百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栽培技术。使用天然基质(如砂、碎秸秆、锯末、草炭等)或人工基质(如岩棉、珍珠岩等)代替土壤.甚至不使用任何基质。运用营养液直接浸、喷植物根部。又称之为营养液栽培。无土蔬菜栽培不仅能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不占耕地,节省肥水,简化工序,有利蔬菜生产的现代化和自动化,目前,我国目前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相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在我国当前人均耕地面积相对少、人口密度大、农产品需求旺盛的情况下,无土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利用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3] 2.无土栽培的特点 无土栽培技术的核心是用基质和营养液代替土壤,因此,利用无土栽培可以有效地克服设施栽培中土壤泛盐,土传病虫害和连作障碍,可以在不适于耕作的地方(如盐碱地、沙漠、海岛、阳台、屋顶等)周年栽培,较有土栽培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无土栽培不但可使地球上许多荒漠变成绿洲,而且在不久的将来,海洋、太空也将成为新的开发利用领域。其作为一项新的现代化农业技术,具备以下优点:科学调控,品质优良;吸收充分,操作简便;清洁卫生,病虫害少;栽培灵活,美化生活。无土栽培的优越性归根结底在于无土栽培所提供的营养的优越性,与土壤栽培相比,无土栽培以营养液的方式向植物提供的营养要比土壤提供的优越得多,其表现为:营养全面而均衡,营养的有效性高,供应充分、迅速等。[2] 无土栽培都是在温室、大棚内进行的。温室、大棚内的环境条件主要有光照、温湿度和气体等,与外界自然条件不同,需要人工加以调节,以适应园艺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这是无土栽培成败的主要技术环节。[4]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姓名:林诗远 学号:20100410208 班级:10级车辆二班 第九章机械制造业的环境保护 第一节机械工业的环境污染 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制造各种装备的部门,在机械工业的生产过程中不论是铸造、锻压、焊接等材料成型加工,还是车、铣、镗、刨、磨、钻等切削加工都会排出大量污染大气的废气、污染土壤的废水和固体废物,如金属离子、油、漆、酸、碱和有机物,带悬浮物的废水,含铬、汞、铅、铜、氰化物、硫化物、粉尘、有机溶剂的废气,金属屑、熔炼渣、炉渣等固体废物,同时在加工过程中还伴随着噪音和振动。 熔炼金属时会产生相应的冶炼炉渣和含有重金属的蒸气和粉尘。 在材料的铸造成形加工过程中会出现粉尘、烟尘、噪音、多种有害气体和各类辐射;在材料的塑性加工过程中锻锤和冲床在工作中会产生噪音和振动,加热炉烟尘,清理锻件时会产生粉尘、高温锻件还会带来热辐射;在材料的焊接加工中会产生电弧辐射、高频电磁波、放射线、噪音等,电焊时焊条的外部药皮和焊剂在高温下分解而产生含较多Fe2O3和锰、氟、铜、铝的有害粉尘和气体,还会出现因电弧的紫外线辐射作用于环境空气中的氧和氮而产生O3、NO、NO2等;气焊时会因用电石制取乙炔气体而产生大量电渣。 在金属热处理中,高温炉与高温工件会产生热辐射、烟尘和炉渣、油烟,还会因为防止金属氧化而在盐浴炉中加入二氧化钛、硅胶和硅钙铁等脱氧剂而产生废渣盐,在盐浴炉及化学热处理中产生各种酸、碱、盐等及有害气体和高频电场辐射等;表面渗氮时,用电炉加热,并通入氨气,存在氨气的泄露;表面氰化时,将金属放入加热的含有氰化钠的渗氰槽中,氰化钠有剧毒,产生含氰气体和废水;表面(氧化)发黑处理时,碱洗在氢氧化钠、碳酸和磷酸

保险类文献综述

国内外医疗保险欺诈研究现状分析 来源:网络转摘作者:林源点击:1730次时间:2011-8-16 12:28:12 一、引言 美国司法部于2010年7月16日宣布破获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联邦医疗保险诈骗案, 对94名嫌犯提出起诉, 其中包括医生、护士、诊所业主和管理人员等, 涉及金额高达2.51亿美元。这是美国医疗改革方案通过后联邦当局第一次彻查全国范围内的医疗欺诈行为。美国联邦政府多次表示, 打击医疗保险诈骗案, 是医疗保险改革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美国全国卫生保健反欺诈协会(NHCAA)估计每年欺诈造成的医疗费用损失至少3%或不少于600亿美元, 而美国政府和其他执法机构估计该损失高达10% 或1700亿美元(NH CAA,2005)[2]。在我国, 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社会医疗保险欺诈统计数据, 不过自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来, 诈骗医保基金的案件不断发生。据统计, 天津市医保结算中心仅2004年度累计拒付医疗机构不合理住院医疗费4666.1万元, 平均拒付率为4.01%, 涉及欺诈金额共计211.79万元[3]。 而新农合诈骗的现象更为严重, 出现了一些非常重大的诈骗案件, 如重庆秀山县一团伙一年半内欺诈450万元, 陕西省洋县妇幼保健院通过资料造假骗取38万元, 云南宣威市新农合管理办职工内外勾结骗取60余万元等。事实上, 医疗保健欺诈和滥用在许多国家每年都有数亿计美元的损失((USGAO,1992)[4];(https://www.360docs.net/doc/9618879980.html,sseyet a,l 1997)[5]), 对医保基金安全构成了重大的威胁, 妨碍了各国医疗保险政策的实施。因此, 医疗保险欺诈已经成为各国非常重视的社会问题, 学者们也对医疗保险欺诈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尝试对国内外医疗保险欺诈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 希望引起我国各界对医保欺诈问题研究的重视。 二、国外医疗保险欺诈的研究现状 社会心理学界在20世纪40、50年代开始关注欺诈问题。目前,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欺诈的理论主要有人际间欺诈理论、欺诈识别理论、欺诈三角形理论、白领犯罪理论及欺诈防范理论等。这些理论都可以用来解释医疗保险的欺诈问题。不过, 针对医疗保险欺诈问题的专门研究, 主要集中在欺诈风险分析、欺诈风险识别、欺诈风险度量和反欺诈措施等方面, 而重点在欺诈识别与反欺诈的研究方面。 1.医疗保险欺诈的概念及经济学分析 关于医疗保险欺诈, 美国全国卫生保健反欺诈协会( NHCAA )的定义是:“个人或组织故意的欺骗或虚假的表述以使其本人或组织获得不法利益”。医疗滥用是指“医疗机构或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与财政、商业及医疗实践不相一致, 或者未能满足卫生保健行业内公认的标准, 因而产生了不必要的费用[6] ”。欧洲医疗保健欺诈和腐败会议( 2005)中指出, 医疗保险欺诈是使用或提供虚假的、不正确的或不完整的陈述或文件,或者隐瞒了法律规定必须披露的信息, 以挪用或盗用他人的资金或财产, 或指定用途以外的其他滥用的不法行为[7]。 针对医疗保险欺诈, 一些学者还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 探讨其形成的微观机制。Arrow(1963)[8]指出: 由于健康和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高度专业化的医疗服务, 导致消费者和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之间信息的严重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医疗服务的供给方缺少内在的成本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产生了诱导性需求, 使得医疗费用上涨的趋势必然得不到有效控制。Martin Feldstein(1970)[9]、EvansR.G(1974)[10]认为由于医疗服务供方(医院)具有信息优势, 导致了供方道德风险- 诱导需求, 此时医院具有提供过量医疗服务的倾向, 还会创造额外的需求(Fuchs,1978)[11]。 2.医疗保险欺诈风险分析 医疗保险欺诈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修改或伪造医疗账单或其他相关资料; 过度的或不必要的治疗; 为没有提供的医疗服务支付费用; 伪造或夸大医疗事故等[12]。 医疗保险的欺诈主体: 医疗保险索赔过程中医疗服务提供商、投保人和保险人都可能涉及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一、国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生态农业起源于中国,其理论研究发展于欧洲,生态农业的发展最早主要以有机农业等替代农业为生产形式。20世纪30年代英国农业学家A.Howard曾到中国考察并认同中国农民利用有机残体和废物、垃圾等制成堆肥施入农田以维持地力常新的做法,还将这一经验上升成理论写成《农业圣经》流传于世[4],而“生态农业”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土壤学家阿尔伯韦奇(W.Albreche)1970年首次提出。1981年,英国农学家伍辛顿(M.Worthington)在阿尔伯韦奇的基础上,对生态农业理论和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在《生态农业及其有关技术》一书中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的,在环境、理论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系统。”[5] 1984年,美国农学家杰克逊(W.Jackson)进一步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是在尽可能减少人工管理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保护土壤肥力和生物种群的多样化,控制土壤侵蚀,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减少环境压力,实现持久性发展。[1] 由于生态农业不仅可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弥补传统农业的先天不足,加之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工业污染、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日渐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故生态农业一经提出,得到了许多国家重视和响应,纷纷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试验示范。美国农业部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和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而是依靠作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生物生产体系。[1]与此同时,以罗代尔研究所为首,相继成立许多从事生态农业研究的研究机构,如新英格兰小农场研究所、华盛顿州的耕作研究农场、威斯康星大学环境研究所等。德国的生态农业主要以生物农业、生物动力学农工业形式出现,其主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利用腐殖质和施用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杂草、害虫使用机械除草或有益天敌等方法,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发对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等会造成化学污染的化学制剂;发对使用抗生素和转基因技术等。为保护从事生态农业农户的利益,德国还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的“自然产品”销售系统,在各大城市均设有出售无化学污染食品的“自然食品”商店,其出售价格高于常规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售价的1/3-1倍。随着生态农业的推广普及,英国、法国、荷兰、丹麦等西方国家都纷纷发展起生态农业,并于1972年在法国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此外,在亚洲、非洲、南美洲等一些国家也开始了生态农业理论研究和实践试验。

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

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 [摘要]为传承了千年的宗教摩崖石刻艺术作品群,大足石刻的存在不仅仅彰显着我国古代时期壁画雕刻艺术的巅峰,更忠实地记录了几千年来大足地区文化发展对壁画雕刻艺术的影响,是不可再生的亟待保护的珍稀旅游资源。本文聚焦大足石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和现状,深入分析了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的合理 化建议。 [关键词]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与再开发利用 文献综述 大足石刻是具有极高历史研究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早在大足石刻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前,国内学者对于大足石刻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了。例如在1996年,在全国第五届工程地质大会上,包括张赞勋、付林森、江 东云、姚金石等在内的几名学者就以《大足石刻风化物可溶盐形成及破坏作用机理》1为题提出了自己对于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现状的研究与担忧,在深入分 析风蚀作用对于大足石刻旅游资源构成的破坏的同时,这几位学者从地质学专业的角度提出了保护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建议。 在相关的研究进入讨论阶段后,随着我国学者李永德和朱明(2001)关于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的研究成果的发布2,利用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对石刻雕像等艺术作品进行科学复原的可能性大增,而且,在敦煌等地壁画的修复工作在相关材料的支持下,有关利用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对大足石刻的艺术品进行修复和保护的研究正式展开。 事实上,为了更好地保护大足石刻旅游资源,我国学者不仅仅研究出了用 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对大足石刻的艺术品进行修复和保护的方法,我 1张赞勋.付林森.江东云.姚金石.大足石刻风化物可溶盐形成及破坏作用机理[C].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 集[A].1996. 2李永德.朱明.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的研究(2)浸渍树脂[J].化学建材.2001(05)

拨叉夹具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题目:拨叉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学生姓名:杨林 专业班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07-3班学号:200702010351 院(系):机电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刘吉斌 完成时间:2010年12月12日

拨叉机械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的综述 1 前言 机械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是全面综合运用有关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的一次重要实践。机床夹具是在机床上装夹工件的一种装置,其作用是使工件相对于机床和刀具有一个正确的位置,并且在加工过程中保持这个位置不变。夹具不仅能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提高加工效率,还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扩大机床的使用范围。制造技术已经是生产、国际经济竞争、产品革新的一种重要手段,所有国家都在寻求、获得、开发和利用它。它正被看作是现代国家经济上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是规定产品或零部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是一切有关工生产人员都应严格执行、认真贯彻的纪律性文件。生产规模的大小、工艺水平的高低以及解决各种工艺问题的方法和手段都要通过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来体现。而机床夹具是在机床上用以装夹工件的一种装置,其作用是使工件相对于机床或刀具有个正确的位置,并在加工过程中保持这个位置不变。它们的研究对机械工业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 机械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的发展 2.1 发展历史 从1949年以来,我国机械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已经成为工业中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基础的产业部门之一,其机械加工和夹具也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这方面的水平还存在着阶段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机械产品质量和水平不够高,加工工艺过程不合理,夹具应用

关于我国保险营销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保险营销的文献综述 摘要:保险营销是指在变化的保险市场环境中,以保险为商品,以市场为中心, 以满足被保险人风险保障需要为目的,实现保险公司经营目标的一系列活动。我国目前的保险营销渠道主要有五条即保险兼业代理,保险营销员,保险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和其他渠道。自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引进我国内地之后,我国保险营销制度迅速发展在这种制度设计下,保险营销员作为连接保险公司和投保人的桥梁,对沟通保险供求拓展保险业务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保险销售特别是寿险销售的主力军。虽然我国保险营销有了很大的进步,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是彰显出了新的问题,有问题就需要解决,在找出问题后,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以及结合本国国情找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保险营销现状出现问题完善 一.我国保险现状 截至2009年9月30日,全国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529家,兼业代理机构14.4万家,营销员279万人。全国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7274.66亿元,同比增长10.88%,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84.78%。全国中介共实现业务收入663.32亿元,同比增长21.78%。 一、保险专业中介机构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09年9月30日,全国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529家,比上季度末增加36家。其中,保险代理公司1883家,保险经纪公司365家,保险公估公司281家,分别占74.46%、14.43%和11.11%。全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注册资本达到69.66亿元,同比增长6.76%;总资产达到100.79亿元,同比增长18.86%。 (二)业务情况 2009年前三季度,全国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实现保费收入402.35亿元,同比增加15.00%;占全国保费收入4.69%,比去年同期上升0.28个百分点。 (三)经营情况 2009年前三季度,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共实现经营收入61.69亿元,同比增长25.80%。实现盈利3.10亿元。 保险代理公司实现佣金收入31.19亿元,同比增长30.61%。 二、保险营销员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09年三季度,全国共有保险营销员2793866人,比上季度末增加了86329人。 (二)业务情况 截至2009年三季度,保险营销员共实现保费收入3554.45亿元,同比增长33.52%,占总保费收入的41.43%。 (三)经营情况

酒店人力资源文献综述

导教师: 关于饭店营销策略的文献综述杨青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旅游管理旅游管理42班 2224213 尹燕职称: 助教 200 7 年6 月 26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题姓学专班学指 关于饭店营销策略的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杨青兰 指导教师尹燕 摘要:目前我国饭店业所面临的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饭店营销已成为势在必行。采取哪些有效的营销策略,满足饭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饭店经营管理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对我国饭店业现状研究、我国饭店业营销现状及其问题研究、饭店营销策略研究进行了综述,揭示了饭店营销在饭店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希望为饭店业营销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饭店;营销;策略 A Review on the Hotel Marketing Strategy Student majoring in Traveling Management Yang Qinglan Tutor Yin Yan Abstract: In the business of the hotel in China, the situation is that the chances and the challenges coexist, the managing and market ing of the hotel is irresistible.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exist

ence and development in the marketing competition, many efficient hot el marketing strategy should be taken, and this is a new question for study in the hotel management research. This paper is overview about present conditions of business of the hotel in China, present study of hotel marketing in China, and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 of strategi es of hotel marketing. The paper promulgated the importance of hotel marketing in the hotel management,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the model for the hotel industry marketing management. Key words: hotel; marketing; strategy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饭店业的发展。饭店业营销作为现代饭店管理体系中 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饭店的重视,而且已经成为饭店经营管理的 龙头。不少学者分析了我国饭店业的现状和我国饭店业的营销现状,并在传统 饭店业营销理论的基础上,对饭店营销策略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内容涉及饭店 网络营销策略、品牌营销策略、文化营销策略、绿色营销策略、关系营销策略、差异化营销策略、促销宣传策略等多个方面。 一、关于我国饭店业现状研究的相关综述 不少学者从各个角度对我国饭店业的现状做了研究,只有充分认识现状才 能更好地 谋求发展。总体来说,他们在肯定我国饭店业发展所取得的同时,指出了 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并阐述了解决方案和我国饭店业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赵美英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饭店业发展呈现出突飞猛进、全面发展的态势,然而在发展的背后又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供大于求、品牌知名度低等。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西方学界关于农村发展的理论研究 西方学界研究农村建设问题,最早源于19世纪40年代科尔等学者研究农村聚落的景观形态,即农民的住宅研究。进入20世纪以后,法国学者阿·德芒戎在《法国德农村住宅》的文中对法国农村居住形式与农业职能的关系进行了探讨,1他提出以农业职能来确定和划分农村住宅类型,随后他又在《法国农村聚落类型》一文中,首次对农村聚落的类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村落形成与自然、社会、人口、农业之间的关系。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引起广泛关注后,尤其在日本,在原有村落共同体被破坏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淡漠,从而使得农村共同体的活力变得脆弱,如何重建有活力的农村成为了西方学界关于农村建设的重要研究点。在1994年,日本学者祖田修和大原兴太郎通过分析日本现代农村后揭示了因人口的过疏而弱化了农村共同体。他们指出,以前的农村自然管理体系的丧失招致了众多问题的发生,尽管近代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农村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还是弱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村与村之间的相互融合。同时,他们认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综合实现经济、生态环境及生活的价值,要更加重视农村居民的相互交流,满足农村居民的诸多诉求,尤其是社会与文化方面。2传统农业社会的村落主要还是零散特征为主。到了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工业体系的完善和工业产业的逐渐发达,农业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取代,乡村集聚的趋势不断发展,以下国家为主要代表: 1.美国的郊区新村化 美国的新村建设主要还是以郊区为依托开始的。在二战以后,由于私人交通工具的发达和普及,美国郊区出现了低密度、空间上无计划地扩张,由此造成了严重的交通问题和污染、空间浪费、地价和房租上涨、基础设施超负荷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开始在郊区规划了新社区或新村。其特点是土地混合利用、布局紧凑。 2.英国农村中心村 随着英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乡村地区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英国的许多地方出现了人口减少,基础设施不足的情况。随后,由干大都市郊区化的迅速发展,周边的许多乡村人口又急剧增加,因此乡村地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在这一背景下,英国政府开始对乡村地区进行大规模规划,以促进其繁荣。 1(法)德芒戎.人文地理学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 2王鹏飞等.近年国外有关可持续农村体系发展的研究[J].特区经济,2005(9):166一1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