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望月有感教案

白居易-望月有感教案
白居易-望月有感教案

白居易:望月有感教案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 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2.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幼文,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主簿。

4.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县尉。

5.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逸,时任乌江主簿。

6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7.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6, 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7.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

8.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9.九秋:秋天。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古诗文网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约作于公元799年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公元799年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

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望月有感》研讨课教案_7

今夜月明人尽望,何人不起故园情 ——古诗鉴赏复习指导教学设计(思乡怀人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熟记初中阶段思乡怀人诗篇,积累思乡怀人诗的知识 2、归纳总结此类诗歌鉴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相应的思想感情,牢记其常用表达技巧,掌握 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精彩品读,感受思乡怀人的情怀,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古诗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 掌握思乡怀人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1、中考演练 2、广州市中考近三年古诗词鉴赏题型、考点追踪,明确目标 二、师生研学 1、小组轮流背诵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思乡怀人类的古诗。 2、回顾思乡怀人诗相关知识 思考:如何迅速把握思乡怀人诗的主题? 三、难点导学:对比鉴赏,寻找方法。 1、对比阅读,辨析情感 渡荆门送别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谁家玉笛暗飞声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散入春风满洛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此夜曲中闻折柳,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何人不起故园情。 提问:请说说这两首诗情感上有什么异同? 明确: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出蜀,去楚国游玩。作者通过写途中所 见壮丽之景,抒发了热爱故乡,依恋故乡之情。特别是从“怜,送”等字,看出 对故乡的情意。出蜀游玩-------借景恋乡 《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是作者客居洛阳所作,离第一次出蜀已十年了。 作者通过用“折杨柳”曲调勾起了诗人浓浓地思乡怀亲的情感。 客居洛城------闻笛思乡 望月有感水调歌头宋代:苏轼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望月有感》全文赏析

《望月有感》全文赏析 《望月有感》出自白居易,给人以良好的感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望月有感》的相关赏析,欢迎阅读和参考! 《望月有感》全文赏析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标题注释 1.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2.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幼文,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5.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6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徐

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7.下: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注释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6, 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7.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 8.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9.九秋:秋天。 译文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望月有感》

《望月有感》教学设计 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初中语文冯娟 教学目标: 学会赏析诗歌语言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难点: 对诗歌沉郁的情感把握。 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诵读体悟法、诗歌赏析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由歌曲《月之故乡》导入。我们为优美的旋律所沉醉,是什么打动了我们的内心?“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看月亮,思故乡”,凄婉,思乡情浓。的确,自古以来在月亮上就承载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只要月亮与诗人相遇,便能引发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要走进中唐重要诗人白居易早期的作品,再次体悟明月传情的美妙。 二、整体感知 诵读是学习诗歌必不可少的环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请同学们结合诗下注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首诗歌。老师将任抽一位同学作示范朗读。 一生读,另一生点评。师指正点拨:读出感情(语气、语调、语速、轻重、颤音。要有诵读指导,举例:对一联中表意丰富的关键字词可重读慢读,比如首联中的“难”“荒”“空”“各”,想象画面来读)、读出困惑。 师读:老师也跃跃欲试,毛遂自荐,给大家作配乐朗读。 师评:谢谢同学们的掌声,老师同样需要你们的鼓励。其实我读得好,究其原因还在于作品写得好。通过老师的读,让你们在一定程度上领会了诗歌的意思、体味到了诗歌的意境。由此可见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悲伤!那我们就酝酿一种悲伤的感情再来齐读白居易的《望月有感》。

三、细致品读 (一)、品读首联和颔联:望月怀远、思乡思亲的名作不少,为何白居易的这首作品特能打动我们,他因望月而有感的是不是也是思乡思亲之情?除了这种感情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感情? 我们从白居易“平中见奇”的语言中品出感情。首先关注律诗的前两联。(要求:先独立思考,再积极举手) (展示投影)思考: 1、用四字短语概括首联和颔联内容。 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时代背景,战乱中家庭沦落的情况:战乱频发、家园荒残、手足离散。 2、赏析首联“难”、“荒”、“空”。 “难”,时局、时代艰难,动荡不安;“荒”,年成收成不好;“空”,双关,既指物质上的,也指内心的一种感受空荡荡。交代了背景,而且背景由大到小,由时代到个人。(先解释词义,再说好在哪) 3、分析颔联的描写手法。 运用了白描手法。何谓白描?学生答。师展示: (投影)描写手法白描 ..:简练的语言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粗笔勾勒出一个引人共鸣的画面场景。 追问:画面场景引人共鸣!此刻的你共鸣了吗?请你发挥想象跨越时空,你和你的父母也身处在白居易的中唐社会,骨肉至亲被迫分隔处于颠沛流离之状,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生死未卜,凄苦无助,永无团聚之日。这一切是由谁造成的?(抓此联的关键字词:干戈,战争)战争乃万恶之首,只要有战争的介入,这种灾难和不幸就不再是白居易一家人的,而是整个社会、时代的不幸! 3、我们把战乱带给家庭的祸害以及心中的哀痛用情景剧还原画面再现,师诵读前两联内容,找3位同学尝试表演。 “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 思考:白居易用平易的语言为我们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乡思亲,还有对战争的不满,忧国忧民。 (二)品读颈联和尾联:接下来发挥集体的智慧,进行小组活动。请各小组按老师提示要求对诗歌的后两联进行赏析。

课外古诗阅读

208班课外古诗词曲阅读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2012年四川省成都市】 1.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 答: 2.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 《早梅》 1.不畏严寒,傲然独立(清丽脱俗,素雅高洁)(语意相近即可) 2.将“数枝”改为“一枝”,照应题目,突出其开放之“早”,显示出“早梅”的不同寻常,更突出它傲然独立的个性(语意相近即可) 晚春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注释】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2012年江苏省宿迁市】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晚春》 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语言生动流畅即可) 阙题① (唐)刘慎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①“阙”同“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②每:每当 【2012年江苏省南京市】 1.白云深处,清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体现了“读书堂”环境之 (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 2.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二联为例分析 《阙题》 1.幽 2.示例:这一联从视觉角度描写了缤纷的落花,清澈的流水;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流水(花)的芳香,表现出环境的清静(优美宜人) 田家 郑獬(xiè)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2012年浙江省温州市】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 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田家》 1.明 2.蕴含着诗人对夕阳的喜爱(留恋、眷恋)之情 过湖 俞桂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2012年浙江省丽水市】 1.诗中有画发挥想象,完成《过湖》由诗句到画面的转换: 初春时节,诗人乘一小舟离开湖岸,水面荡起波纹;和风携来花香,梅花悄然飘落抬头望

望月有感赏析

望月有感赏析 望月有感赏析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此诗完整的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①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②羁旅:犹漂泊。③寥落:冷落。④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⑤九秋:秋天。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两联写由于战乱、饥馑,家业无存,田园荒芜,家中亲人四海漂泊。 B.尾联是想像之语,虚实结合,表达了兄弟们同时望月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 C.全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意蕴深厚,真挚动人,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D.全诗通过描写骨肉离散之苦,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3)请指出诗歌的颈联有哪些意象? (4)“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诗句除了运用对偶,还运用了比喻,请结合全诗对该句比喻修辞的作用作具体分析。 (5)诗中的“干戈”和“吊影”的含义是什么? (2分) (6)“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与苏轼《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异同?。 答案 (1)B (2)妙在以“雁”“蓬”为喻,表现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纷飞千里的孤雁;辞别故乡流离四方,仿佛深秋断根的蓬草。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 (3)影、雁、根、蓬 (4)“千里雁”一喻,将与亲人分离后孤单的自己比作在千里迁徙中落单的孤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感,有形影相吊之意。“九秋蓬”一喻,将在荒年、战乱中离散的兄弟姐妹比作散飞的蓬草,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相思之情。深化了骨肉分离而自伤孤寂的感情。(意对即可) (5)干戈:指战争(“武器”也可)(1分);吊影:对影自怜,指因没有

望月有感

望月有感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 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6, 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7.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8.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9.九秋:秋天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感,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上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和在乌江的十五哥,并给符离和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赏析一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白居易的经典诗句

白居易的经典诗句 导读: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经典诗句,希望能帮助到您! 白居易的经典诗句 1、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白居易《赠梦得》 2、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白居易《长恨歌》 3、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白居易《夜琴》 4、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白居易《后宫词》 5、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

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白居易《长恨歌》 6、今仇古恨入丝竹,一曲凉州无限情———白居易 7、既无长绳系白日,又无大药驻朱颜———白居易 8、别有幽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 9、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白居易《井底引银瓶》 10、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1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2、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13、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14、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白居易 15、用贤则理,用愚则乱———白居易 16、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长恨歌》 17、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白居易 18、老来多健忘,惟不忘相思.———白居易《偶作寄朗之》 19、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20、又不知相遇是何年,相见是何地,溘然而至,则如之何?

2017年济南槐荫区初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济南市槐荫区初三语文二模试题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四个大题,23个小题,全部答在答题卡相应区域,超出答题区域作答无效。2.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3.答卷前务必将姓名、班级、座号、考号等填、涂准确。4.请用2B铅笔做选择题,用0.5mm黑色签字笔做非选择题。 一、(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脑髓.(suǐ)哺.育(bǔ)褒.义词(bāo)果实累.累(lěi) B.参与.(yǔ)奖惩.(chéng)节.骨眼儿(jiē)谆.谆教导(zhūn) C.解剖.(pōu)提.防(tí)三棱.柱(léng)锋芒毕露.(lù) D.愤懑.(mèn)佝偻.(lóu)创.可贴(chuāng)垂涎.三尺(xián)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字音的辨析。“累”应读“ léi ”B “与”应读“yù”。 C“提”应读“d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凛冽钓鱼竿沧海一栗沤心沥血 B.脉搏金刚钻重峦叠嶂合辙押韵 C.谛听大姆指因地制宜左右逢源 D.松驰侯车室牵强附会不胫而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字形的辨析。A.“栗”改为“粟”,“沤”改为“呕”。C.“姆”改为“拇”。 D.“驰”改为“弛”。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B.千佛山上每一尊佛像都雕刻得惟妙惟肖 ....,古代工匠们的技艺确实让人叹服。 C.为了让地铁早日贯通,工程技术人员处心积虑 ....克服了许多困难。

D.目前,智能手机销量逐年上升,普及程度让平板电脑相形见绌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成语运用。A.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B.惟妙惟肖:形容描绘或仿造得简直和真的一模一样,非常逼真。C.处心积虑:存着某种想法,早已有了打算,借以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贬义)。D.相形见绌: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因为不用停车桩,不用办卡,扫码开锁即骑,这是摩拜单车深受市民喜爱的原因。B.李老师是前几天才调到我们学校的,许多同学还不认识。 C.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D.李琳除了担任班长外,还承担了校广播站“音乐之声”“英语角”栏目主持。 答案:C 解析:A.句式杂糅将“因为”去掉B.有歧义D.搭配不当,“承担”改为“担任”。 5.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国演义》中北海救孔融、义释黄汉升、携百姓渡江都体现了刘备的仁义宽厚。 B.《简·爱》中的罗切斯特外表冷峻,智慧超群,心地善良,感情丰富。 C.《草房子》中孝顺懂事的细马担起了家庭的重担,成为平原上真正的牧羊少年。 D.《老人与海》中老人与大鱼搏斗时,回忆与黑人掰手腕的往事,坚定了战胜困难的信心。答案:A 解析:考查对名著知识理解,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二、(25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共6分,每小题2分)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白居易的著名诗句摘抄

白居易的著名诗句摘抄 1、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2、天涯海角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3、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4、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5、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6、赠梦得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前日君家饮,昨日王家宴。今日过我庐,三日三会面。当歌聊自放,对酒交相劝。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白居易《赠梦得》 7、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一断肠,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8、白居易读了老子后作七言律诗: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虽异匏瓜谁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白居易《南怀瑾选集》 9、绿纹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10、深画眉,浅画眉,蝉鬓鬅鬙云满衣。阳台行雨回。巫山高,巫山低,暮雨潇潇郎不归。空房独守时。——白居易《长相思》11、慎而思之,勤而行之——白居易1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地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13、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放言》14、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朋满故乡。——白居易《井底引银瓶》15、两枝杨柳小楼中,袅袅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白居易《别柳枝》16、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白居易17、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白居易18、"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19、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20、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白居易《偶作寄朗之》 2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22、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白居易《新丰折臂翁-戒边功也》23、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周文王少子。有圣德,辅其兄武王伐商,定了周家八百年天下。武王病,周公为册文告天,"愿以身代。藏其册于金匮,无人知之。以后武王崩,太子成王年幼,周公抱成王于膝,以朝诸候。有庶兄管叔、蔡叔将谋不轨,心忌周公,反布散流言,说周公欺侮幼主,不久篡位。成王疑之。周公辞了相位,避居东国,心怀恐惧。一日,天降大风疾雷,击开金匮,成王见了册文,方知周公之忠,迎归相位,诛了管叔、蔡叔,周室危而复安。假如管叔、蔡叔流言方起,说周公有反叛之心,周公一病而亡,金匾之文未开,成王之疑未释,谁人与他分辨?后世不就会把好人当做恶人?——白居易《放言》"24、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白居易《放

望月有感600字作文三篇

望月有感600字作文三篇 月亮是神奇的,它总是能够引起人们的忧愁和幻想,以及对家的思念。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望月有感,希望大家喜欢! 望月有感1 月,承满了诗人的思念,将他带给了自己的友人;如今,月,承载了我的思念,赠予我的故乡。 ——题记 每每至秋,就会勾起诗人思念的篇章,尤其是秋日的月。 远在异乡的诗人们一望月便想起了自己的家和友人,因为秋日的月分外的亮,格外的圆…… 圆圆的婵娟代表着团圆,中秋佳节,本应团圆,但远在他乡的游子心中的苦闷又有谁会知道?只有这一轮明月能够分担心中的愁闷。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诗人不能回家的悲凉,与我这种一年二次不回家乡的人又有何异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家乡的月亮在游子心中永远是独一无二的家乡的景色永远是最美的。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圆盘象征着团圆,可是,在外奔波忙碌的父亲并未能与我们一起在此团圆,而此,也未是我的我的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的孤独,只有他的影子和明月可见。月亮每晚都会生起,但每次都不一样,它的肩上,扛着,是无尽的泪水和思念。 天下所有的人,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思念自己的故乡,而在思恋时,多是对着月亮。“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世界各地在同一时间能够让所有人看到的,只有月亮。因此月亮便成了成了我们的相思之物。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故乡啊,我何时才能再次与你相拥而泣? 秋天到了,不知不觉,又是一个月了。 今夜明月人尽忘,不知不觉思落谁家…… 望月有感2 有人喜欢光芒四射的太阳,有人喜欢神秘莫测的星星,有人喜欢洁白的白云,而我却对那皎洁无瑕的月亮情有独钟。 月亮不像太阳那般明亮,却时刻散发银白的光辉,有如

望月有感练习及答案

望月有感练习及答案 望月有感练习及答案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此诗完整的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 邽弟、妹”。 ①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②羁旅:犹漂泊。③寥落:冷落。④干戈:本是 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⑤九秋:秋天。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联写由于战乱、饥馑,家业无存,田园荒芜,家中亲人四海漂泊。 B.尾联是想像之语,虚实结合,表达了兄弟们同时望月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 C.全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意蕴深厚,真挚动人,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D.全诗通过描写骨肉离散之苦,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3)请指出诗歌的颈联有哪些意象? (4)“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除了运用对偶,还运用了比喻,请结合全诗对该句比喻修辞的作用作具体分析。 (5)诗中的“干戈”和“吊影”的含义是什么? (2分) (6)“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与苏轼《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异同?。 答案 (1)B (2)妙在以“雁”“蓬”为喻,表现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纷飞千里的孤雁;辞别故乡流离四方,仿佛深秋断根的蓬草。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 (3)影、雁、根、蓬 (4)“千里雁”一喻,将与亲人分离后孤单的自己比作在千里迁徙中落单的孤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感,有形影相吊之意。“九秋蓬”一喻,将在荒年、战乱中离散的兄弟姐妹比作散飞的蓬草,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相思之情。深化了骨肉分离而自伤孤寂的感情。(意对即可) (5)干戈:指战争(“武器”也可)(1分);吊影:对影自怜,指因没有亲友陪伴而孤单。(“孤单、孤苦伶仃”之意即可给1分。如孤单、孤苦、无亲友陪伴、对影自怜等) (6)同:都是巧借明月寄托对远隔千里的兄弟的挂念(2分)(有“借月”之意给1分,有“思亲”之意1分);异:“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表达的是与兄弟无法团聚的伤感。(“悲”“悲伤之意可给1分)。而“但愿人长久,千里

选修1《白居易诗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白居易诗四首》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理论。 2. 概括《轻肥》的思想内容,指出其对比手法的特点;分析《花非花》中博喻手法的运用;理解《杜陵叟》中通过人称转换来加强社会批判性的手法;掌握《问刘十九》中情景交融的写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轻肥》 一、自主学习(课前完成) 1、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诗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受历代乐府诗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篇”影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新乐府,指斥时弊,反映民瘼,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与元稹交厚,世称“元白”。晚年居洛阳与刘禹锡唱和颇多,世称“刘白”。一生有诗近3000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 2、写作背景 《轻肥》为诗人《秦中吟》十首组诗之七,约作于元和三、四年(808、809)。《秦中吟》自序云“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淫逸、豪华糜烂的生活。他们结成一团,操纵朝政,甚至敢于废立皇帝;另一方面,天下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 3、字音识记 朱绂( fú)紫绶( shòu )樽罍( léi )果擘( bài )衢州( qú)京畿( jī)蠲免( juān )醅酒( péi )脍(kuài )切天池鳞( lín ) 4、思考 (1)“轻肥”是什么意思(教师陈述:是“轻度肥胖”?“减肥”?还是其他意思)? 明确:轻肥:用《论语·雍也》句:“乘肥马,衣轻裘”之意,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喻指豪华生活。 (2)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皮衣的人是谁?请从诗中找出。明确:指内臣,即宦官。 二、课堂探究展示 1、这些内臣要去做什么? 明确:这些内臣要去军中赴宴。 2、他们赴宴前是怎样的情况?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来。说说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分析:先写神态,骄、照→写出了宦官们骄横跋扈之状。后点身份:内臣→令人惊异,也令人愤愤不平。揭示原因:皆、或→大权在握,怎能不骄。进一步描绘,夸→写出了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之态。如云→一大帮人,旁若无人的骄横之态,令人触目惊心。明确:他们赴宴前骄横跋扈,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从“骄”、“照”、“夸”、“如云”等字词可以看出来。 3、作者是如何描绘内臣赴宴场面的?

白居易望月有感赏析

白居易望月有感赏析 白居易望月有感赏析 望月有感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标题注释 1.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2.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幼文,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5.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6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7.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注释 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6,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7.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 8.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9.九秋:秋天。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约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宣武节度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7 白居易诗四首》《轻肥》教案2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7 白居易诗四首》《轻肥》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体会白居易对人民的同情之心。 (2)学习文中用对比来突出中心的手法。 (3)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对比的巧用及作用。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五、辅助教具:多媒体 一、导入:《琵琶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白太傅。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受历代乐府诗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篇”影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新乐府,针砭时弊,反映民瘼(mò,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白居易一生有诗近3000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 白居易的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

三、创作背景 1. 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严重,生活骄奢淫逸、豪华糜烂 2. 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民间出现人吃人的现状白居易信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 补充: “……元和三年,“是岁,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山南东道旱”。四年,“浙西苏、润、常州旱。” ——《旧唐书·宪宗纪上》 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淫逸、豪华糜烂的生活。他们与军队结成一团,操纵朝政,甚至敢于废立皇帝,目空一切。 而另一方面,当时天下旱情严重,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 四、题解 轻肥:——《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之意,乘坐高头大马,穿轻便暖和的裘皮大衣。 ——成语“轻裘肥马”。 ——指豪华奢侈的生活。 五、字音 六、内容分析 1、此诗主要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重点词语简要分析。此诗主要刻画了一群骄横跋扈、奢侈行乐的宦官。

白居易《涧底松》全诗赏析

白居易《涧底松》全诗赏析 白居易-涧底松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 金张世禄原宪贤,牛衣寒贱貂蝉贵。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鉴赏: 白居易的《涧底松》作于元和四年(809)。元和三年诗人由翰林学士转任左拾遗,位虽不高,职在谏言。他也的确做到了“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初授拾遗献书》)。不仅与宪宗当面论执强鲠,还创作了大量讽谕诗,道民疾苦,补察时政。正如他自己所说:“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涧底松》就是这一时期所作的讽谕诗中五十首新乐府中的一篇。 《涧底松》一诗的命名及寓意,显然由西晋左思《咏史》之二“郁郁涧底松”而来。他对左思此诗感触颇深,几次为“涧底松”鸣不平。此前曾作《续古诗十首》(其四)敷衍铺陈诗意云:雨露长纤草,山苗高入云;风雪折劲木,涧松摧为薪。风摧此何意?雨长彼何因?百丈涧底死,寸茎山上春。可怜苦节士,感此涕盈巾。“百丈涧底死,寸茎山上春”,何等沉痛!与左思诗相比,虽含蓄不及左而愤慨切直实有过之。然而白居易仍觉不尽意,又直以《涧底松》为题,写了这首政治讽刺诗。诗共十六句。前六句咏涧底松,后十句紧扣涧底松抒写感慨。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首句点明所咏之物及其特征。“百尺”,虚写、极言其高;“十围”,以夸张渲染其粗,说明松材之良可用。次句写松的生长环境:“寒且卑”。气候寒而地势低。两句虽十四字,却起得简洁明快,紧紧扣住了“涧底松”三字。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写因涧深山险人迹罕至,涧底松老死也不遇良工为之量材而用。

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二单元唐诗之旅(下)《白居易诗四首》教案:《轻肥》《花非花》《杜陵

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二单元唐诗之旅(下)《白居易诗四首》教案:《轻肥》《花非花》《杜陵叟》《问刘十九》(粤教 版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情怀,领会白居易诗歌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2、学习诗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的本质。 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形象和内涵,体会作品情感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简介诗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

士”,世称白香山。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诗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受历代乐府诗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篇”影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新乐府,指斥时弊,反映民瘼,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与元稹交厚,世称“元白”。晚年居洛阳与刘禹锡唱和颇多,世称“刘白”。一生有诗近3000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 2、新乐府诗及其特点: 1)乐府:汉代专管音乐的官署名,乐府诗指两汉至南北朝时为当时乐府机关采集编乐的歌诗,后指魏晋至唐代按乐府旧谱彼重填新辞以入乐以及后人仿效乐府古题而作的诗歌。 2)新乐府:由中唐白居易提出并创立,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用新题写时事,不依谱,不入乐,体制与古乐府不同。 二、学习课文 (一)《轻肥》 1、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为诗人《秦中吟》十首组诗之七,约作于元和三、四年(808、809)。《秦中吟》自序云“贞

浙江省温州市2017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浙江省温州市2017年初中语文毕业生升学考试二模试题 亲爱的同学: 欢迎参加考试!请你认真审题,积极思考,细心答题,发挥出最佳水平。答题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全卷共6页,18小题,满分150分(含书写5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祝你成功! 一、语文知识积累(30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六月是个离别的季节。回首(shì)①去的日子,心头不免( yǒng ) ②起怅惘缕缕。但人的一生必定要走过许多“( yì ) ③站”,从而寻求新的征程。听听那首《毕业歌》:“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 liáng ) ④;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相信吧,那过去了的,都是亲切的怀恋。 2.古诗文名句默写。(12分) ⑴采菊东篱下,▲。(陶渊明《饮酒》) ⑵共看明月应垂泪,▲。(白居易《望月有感》) ⑶▲,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 ⑷▲,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⑸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⑹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论语?卫灵公》) ⑺“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代诗人有用诗来抒发内心情感、志向的传统。杜甫望东岳泰山而发“▲,▲”的雄心壮志;范仲淹观岳阳楼而抒“▲,▲”的政治理想;而唐代诗人刘禹锡则借舟自喻,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明示自己的豁达胸襟,同时也告诉好友新旧更替是必然这个道理。 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⑴择其善.者而从之▲⑵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⑶食.之不能尽其材▲⑷长跪而谢.之▲ 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 ..的一项是(▲)(3分) A. 名.之则谁?有仙则名. B.卒.获有所闻卒.中往往语 C.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臣不胜.受恩感激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年且.九十 5.名著阅读。(7分) ⑴下列文学知识表述有误 ..的一项是:(▲)(3分) A.高利贷者夏洛克、警官奥楚蔑洛夫、家庭教师简·爱分别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俄国作家契诃夫、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塑造的著名人物形象。 B.“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向,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如“江阴”“洛阳”因分别位于长江的南岸、洛河的北岸而得名。 C.讽刺小说善于使用夸张和对比手法来突显矛盾,表现主旨。比如清代蒲松龄创作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和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游记体小说《格列佛游记》。 D.《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其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 ⑵古今中外有太多文字在描绘人与人之间的“遇见”,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概括他们的相遇情境及

望月有感注释

望月有感注释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6,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7.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 8.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9.九秋:秋天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感,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上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和在乌江的十五哥,并给符离和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赏析一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作者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