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精选

林清玄的散文清新明丽,意味隽永,总是在淡淡的语气中,告诉我

们人生的哲理,表达了他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和认识。下

面给大家分享林清玄的散文读书笔记,欢迎借鉴!

夜深人静,我却有些浮躁不安。

在台灯的指引下,我不耐烦地拿起枕边那本淡黄色的书一一《林清玄散文自选集》。

这封面就把我的“心”牵了过去一一潇洒的“林清玄”三个大字显赫地印在纷纷扬扬飘落的蒲公英上,颇有一种芳芬之感。“林清

玄大概是个温柔的女子吧!”我想着,便翻开了书。“天啊!‘她’竟是一个修行过的男人!”我惊叹着看了他的简介。

有一种无名的冲动使我迫不及待地想看一看他的文章。我随意地一翻,就翻到了一篇名叫《清欢》的文章。“这有什么好写的?!”我嘀咕着,开始看了。它是由苏轼的阕词,引出了主题一一清欢。

凊欢是什么?是吃的?穿的?用的?在文中,我找到了答案。噢,

原来清欢指的是“清淡的欢愉”。

可现在,想在世间找到“清欢”,可就万分难了一一散个步,汽车声不断呼吼而过;吃个清淡的小菜,杳不可得,油、盐、酱、味

精已成为菜的特色;喝一杯茶,但那些地方总是嘈杂无比;去赏赏湖,正漂流的汽水瓶已成为所有人看的“展览物”;去庙里走走,

门口满满的摊贩,这个年代的“凊欢”太难寻了!眼要清欢,找不

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和谐宁静;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

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

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

我皱着眉,摇了摇头。

我重翻回目录,一篇名叫《咬舌自尽的狗》的文章映入我眼帘,我翻到了相应面数,如狼似虎地看了起来。看完之后,早已是视线

模糊。那主人第一次把狗抛到几百公里以外的深山里,狗,回来了。第二次想把狗抛到几百公里外的深山中时,狗却在车中咬舌自尽了。啊!一只有情有义的狗呀,为了寻找主人,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镇、在荒郊奔驰百里,不管经历多大痛苦,多大风险,好不容易回

到家了,主人不但不开门,还冷眼相待,立刻又送去抛弃,又被无

情无义的人抛弃!有情有义之人受无情之人背弃,在人世间还少吗?三国时期,老将黄忠为他主公的霸业苦战关羽,回去之后,主公韩

玄却叫刀斧手斩他首级,此不为无情之人背弃有情之人?

每每读到林清玄的散文,总觉得他恬淡自然的散文中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并且透着几丝禅味,小故事大道理也是他散文中必备的风格。

读着林清玄的散文,就好似在听一位禅师的谆谆教导,在安抚我那颗浮躁不安的心灵。

细细地品味《林清玄散文》真是一种享受!

他的文体风格细腻得像个女作家,别看林清玄是一位留着长长胡子的老人,但细心地观察世界、论谈世界的文章却令我们赞叹不已!

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无可挑剔的,其中有很多是林清玄经过或听说的故事,由故事而发出感慨,教会我很多人生的价值观。

有这样一篇文章令我百读不厌:《陶器与纸屑》。散文讲述的是林清玄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林清玄在中国香港买了一个石湾的陶器,陶器是一个刺身罗汉骑在一匹向前疾驰的犀牛上,气势雄浑,非常

生动,很能象征修行者勇往直前的心跳。他想拎着陶器回台北很不

方便,因为陶器被包装得十分严实,而托运又很容易破碎,所以他

决定舍去包装用手袋拎上飞机。结果这次冒险失败了,陶器在上飞

机时被撞碎了,所有的尝试与考虑都破灭了。

通过这次沉痛的教训,让他明白了:“对一个珍贵的陶器,包装它的破报纸和碎纸屑是与它同等珍贵的。”也让我明白了:“生命

中也有许多这样看似平凡、不重要的东西,但我们不能忽略其价值,

因为没有了它们,也许我们所珍惜的东西就不能得以衬托或完整!

而我们就不能得到教训、启发、锻炼!”

翻开各个章节,你会惊喜地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这些主题都是谈人生的居多。有一心一境、澈如水晶、无关风月与一生

一会四个篇章,都是教会我们要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他的语句包含着他对读者们的教诲,他的言词包含着他对世界万物的赞美,他的所有感悟包含着他对大自然的向往与留念!

林清玄的散文大多数是来自于他小时在乡里的一些故事,以及他与亲人们发生的事情,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回忆与深思,再用他那细

腻柔美的文笔写出感人肺腑的散文,这便是他的独特写作风格!

我从他的几篇散文中不难看出他信仰“佛”。他在《佛鼓》中这样回忆道:“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台阶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去击鼓,

不禁痴了。”不过,或许他是很痴迷、很喜欢这种佛寺的氛围。

其或,我读过他那极具特色的散文之后,心中不由地燃起了写作热情,不仅仅只有这样罢了,他还带予我的是不尽的坚持!因为我

认为林清玄能够克服重重难关,从偏远的地方走出来,成为一个鼎

鼎大名的作家,是需要多少坚持与勇气都未必能达到的。

“我想着,在这悠长的时间中,在这广大的世界上,一定有很多与我心灵相同的朋友,得到一些温柔的安慰,得到几许智慧的启发,以及得到藏匿于俗世的浪漫情怀。”我想我在这句话、这本书中学

到了写散文的方法与运用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写出好文章。

最早读过林先生的“菩提系列”,那时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风,深厚的底蕴,以及对人生、对世界的参悟深深地吸引了。最近,我又特地购买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书是从林清玄这位

多产的台北作家数百万字的作品中,遴选出的二十余万字的散文精华,是沙海中淘出的金子,令人百看不厌。过后,许多片段泊在记

忆中,不时地熠熠闪光。对这本书,我更是爱不释手,常置于桌边

案头,不时拿来欣赏。

林先生的散文,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冲上一杯淡淡的香茗,独坐在发出温和的光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散文带给人的平和

与智慧。曾经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烦乱的时候,《林清玄散文集》

陪在我身边,安抚我的心灵,让我一次次平静下来。这些文章,犹

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

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的

启迪。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

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

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

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

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犹如

“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他写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这些是文章,初读自是清新异常,再品更是心开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读后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

与关爱。文如其人,没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纯净的心,怎能写出

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一向很喜欢台北作家,不是被台北二字吸引,也不是隔着一道深深浅浅的台北海峡所使的一种好奇与敬慕,只是觉得他们的铅墨字

下有一种平易近人的力量,即为反省。

光之四书,收于林清玄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这四篇文章分别是是借光线来反省人性的沦陷,城市的进步所致人对自然感知力

的退步,对于自然的漠视,第四篇是对阳光的忽略。主体是人与太

阳所代表的自然,以人为,和谐社会,台北的作家大多有这良知,

能够对人有所关怀,私以为这才是作家之本。

光之色先是例举了塞尚的'苹果色彩的不同。而后是在阳光下,

所有的事物自有它的颜色,当阳光隐去,在黑暗里,事物全失去了

颜色。”想想,人在阳光的照耀下,到底还是保持着本色,黑暗里

本色失去,一只苹果可以蓝,可以七彩,人还有什么不可为呢?阳

光本色的失落是现代人最可悲的一种,许多人不知道在阳光下,稻

子可以绿成如何,天可以蓝到什么程度,玫瑰花可以红到透明,那

是因为过去在阳光下工作的占人类的大部分,现在变成小部分了,

即使是在有光的日子,推窗究竟看的是什么颜色呢?我常在都市热

闹的街路上散步,有时走过长长的一条路,找不到一根小草,有时

一年看不到一只蝴蝶;这时我终于知道:我们心里的小草有时候是

黑的,而在繁屋的每一面窗中,埋藏了无数苍白没有血色的蝴蝶。

“我们心里的小草有时候是黑的,而在繁屋的每一面窗中,埋藏了无数苍白没有血色的蝴蝶。”

这是全文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我认为最精彩的一句。我是这样理解的,这个社会在进步各种表层上所显示的迹象的特征都在说明这

个社会亦或是民族正在进步,朝着一个他们所认为的理想的目标行

进着,可能不得以实现,但现实是行进着就好。光鲜亮丽的表面很

好看,大家也很高兴,但是掩藏在surface下的景色呢,我想不会

是大堡礁,是灰暗的破落的珊瑚虫残骸,是的我说的是人们日渐缺

少的作为一种生物的感知自然的能力与想法,除了呼吸之外,自然

教会人们的太少太少,少得可怜。“无数苍白没有血色的蝴蝶。”

蝴蝶,轻的,小的,翩翩然的。任何人对于蝴蝶的印象无非是这些,活力。这是指人吧我想,苍白没有血色,人怎么可以这样呢,但现

实确实如此没有什么可以申辩的。林清玄大致上便是如此的一人,

只想充实人,从内而至外。只是想让蝴蝶恢复亮丽与血色而已,他

选择了铅墨这条路,执意行走到底,义无反顾。

可悲可叹可怜可敬。

作家有很多,从古至今可以说一大把,供不应求。有良知的也有,林清玄的散文大气,秀丽,内有蕴含,挺好的。

《林清玄散文》收录了林清玄先生两个创作时期的优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坛,将自己的朝气与激—情更多地倾注在乡土中,代表

作有《少年行》、《鸳鸯香炉》等。随后,他没有拘泥于乡土散文

的创作,尝试着将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开始了

以“菩提系列”为代表的创作生涯的第二个时期,也进入了他个人

创作的全盛时期,散文集收录了大量该时期的优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书》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

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

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

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心情与平静

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还记得林清玄向我们描述

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轻人,当人们问他为何不到山外打工时,他的

口吻不容置疑:“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里嘲笑他,然而

回望城市的华灯万盏,“从远处看,每一个人的家只是一个小小的

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无际无边?在年轻人的眼中,森林中

的一切生灵,都在冥冥中传递着广博与自然,带给他家的熟识气息;不会忘记林先生笔下那位卖馄饨的老人,他总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

木鱼,向老主顾传达着生意的信号,却不致中断熟睡者的美梦,更

在不经意间温暖了迟睡者的心灵。正是这平凡乐器奏出的平凡音响,委婉地传达着这位老者的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在

心灵的上空回绕……

这声音与那“海拔五百”、“以林为家”的境界合奏着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欢”。那是一种欢愉后的平静,无奈后的超脱,放逐

后的回首,宣泄后的释然。我们正在日益丰富的物质世界里,多了

一份机智,少了一份闲适,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尘世中重温“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的淡泊心境,在红尘中傲对“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的心灵叩问?

整个下午都在读林清玄,听着悦耳的丝竹声,声声入耳,我喜欢在这样的一个午后静坐于屏幕前,冲上一杯绿茶,品着林的茶系列。

初读《林清玄散文集》,我感受到林清玄清淡隽永的文章精华,犹如一道清泉,在这浮华人世里涤荡心尘、开启心智。面对世事纷乱、人心迷惘,林清玄以自身体验和思考,将佛理修养化作美好心情。会心便是契会于心,是将执着的分别之情超越,融会入以乘的

心地,在无言中冥合真谛。

翻开書页,将目录扫视了几遍,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发芽的心情》,初看这个题目,心中充满疑惑:植物发芽怎么还会有心情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进了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有一年,我在武陵农场打工,为果农摘收水蜜桃和水梨,那时候也已是冬天了。过了一个月后,果实摘完了,我

却爱上了那里的风土,经过果园主人的许可,我可以在仓库里一直

住到春天。摘完的果实还要剪枝,等到春天,我要离开了,可在走

时却看见两棵果树没有发出新芽,枝丫枯干,它们已经死了。我觉

得很疑惑,便问果园主人,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细细品读这篇文章,这一篇探索人生真谛的随笔。看看问题,再看看文章,我似乎找到

了答案。

从年轻人的角度而言,由于社会经验缺乏,往往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骄傲自大,而在挫折面前却经不起考验,灰心丧气、失去信心。作者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一个人取得成绩固然

重要,或者说是一种财富,但在受到挫折时,就很少有人认为也是

一种财富了。他认为:“一个人假如一生都没有成功过固然痛苦,

假如不幸没有失败过也不开心。没有失败过和没有成功过,其实都

一样,未能真正领会真实的人生。”于是作者把体验人生的成功与

失败作为人生的重要经验。对于没有体验过失败的青年人,在某种

程度上“求败”,迎接各种磨难,甚至比取得成功更重要。

只有失败之后才会有求得“发芽的心情”,求得将来的更好发展,这对人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我最喜歡的一段是:我想到,人世间的波折其实也和果树一样,有时候我们面临了冬天的肃杀,却还要剪去枝,甚至流下了心里的

汁液。有那些懦弱的,他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那些永远保持春天

的心情等待发芽的人才能勇敢地过冬,才能在流血之后还能繁叶满树,然后结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实。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人生的天空不可能永远的阳光灿烂。面对人生、面对未来,我们必须慎重,必须认真对待,充分

考虑一切问题,认真做好工作的每一环节,周密细致地制定我们的

计划,慎重确定我们的一切应对措施,预防任何坎坷的到来、任何

挫折的降临。这样,事到临头,我们才不至于手忙脚乱、茫然失措。

一旦真正的坎坷来了,挫折到了,我们大可不必以为天塌下来了,世界的末日到了。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笑迎一切挑战,面对

一切挫折,将风浪与挫折抛在身后,闯过去,前面必定是阳光灿烂,前面必定是坦荡如砥。

我们若一直盯着坎坷、盯着挫折,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前途,走不出心里的阴影,那么,坎坷与挫折就会被放大,就会像山一样地

压倒我们。

举轻若重,我们慎重地对待一切。举重若轻,我们轻松地面对世界。

一个人,时时将脚印背在身上,自己会被压垮倒下;将脚印丢在身后,昂首走过去,这才是应有的人生态度!

读《林清玄散文集》之前,我对散文的接触不是很多,只看过老舍先生的散文集,最喜欢的就是老舍先生写的《猫》以及《济南的

冬天》。这次寒假,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了这本书,就想看看不同

作家的散文口味是不是也不同。

刚打开书的第一页,我就看到了林清玄的介绍:原来林清玄从小就是一个小作家。我继续翻开第二页,慢慢的我一下子就看了半本书。我合上了书,在脑海里回忆着自己看过的一字一句,我觉得林

清玄写散文时一定就像画素描,有时画的浓了,便把这一段写的深

情一点;有时画的淡了,就把这一段一笔带过。但是不管他画的如

何淡还是如何浓,那股对家乡对亲情的怀念与向往却总是在书中的

每一页,每一句,每一行,甚至于每一个字里流露。

亲情与乡情是林清玄散文必不可少的两大元素。他写母亲的时候,虽然不是自己的母亲,但是写的仿佛就如自己的母亲一般。虽然这

不是她的母亲,但是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都是一般的孩子心,

对于描写母亲的画面不必轰轰烈烈,只需要写一句真真正正的对母

亲的话。

而乡情,我却不怎么有感触,毕竟我还没有真正的出过远门。但是中国上下五千年以来,哪一个乡里出了个状元,不都得回乡吗?

在文中作者经常将家乡与亲人联系在一起,我忽然觉得,也许作者

因为年龄比我大,所以想的也比我遥远,比我深沉。作者说,他出

远门总要带一些家乡的故土,这样才会踏实。我觉得作者与近些时

间的一个人很像。那个人就是汪峰。虽然汪峰与林清玄不一样,汪

峰是每一次远处旅行都会把自己父亲的骨灰带一点在自己身上,但

是不管怎么样,这都是汪峰对亲情的热爱,对逝去的父亲的回报。

看完了《林清玄散文集》之后,我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今我还没有出过远门,一直和父母在一起。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因为工作离

开了家乡,离开了家人,那么我该如何,我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

我一直没有解开,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把这个问题解开,把亲

情与乡情的问题彻底解决。

为了写所以买了他的书。买了看了发现几天之内写不出什么东西,所以作罢了。如今看了一半,倒是有些感受。

工作后接触林清玄是因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他的两篇文章,一篇叫《桃花心木》,一篇叫《和时间赛跑》,本人都比较喜欢,

教参里有一篇他的拓展阅读叫《百合花开》,尤为喜爱。这三篇都

很正面积极,故事中给人以启示,且不是教条化的教唆,而是让你

自己去理解和感受,充分展现文学的力量。我个人比较偏爱这种带

给人正面能量的东西。

《林清玄散文精选》一书中不仅有他早期的散文,还有他后期的菩提系列。一听菩提系列你大概会猜到这些文章可能与佛教有关。

我读了一些,佛经在他的文中出现的概率还是挺高的,或用来讲解

某个传说,或用以论述其观点,或用来抒发其情感。如《三生石上

的旧精魂》、《深香默默》、《生命的酸甜苦辣》、《青山白发》

等。他是信佛的吧。这应该是我第一次接触佛经这类文本片段,但

若是它们能成为我们正面的能量,那也是好的,应该感激。

读大作家的文,很明显他底蕴深深,引经据典,让人佩服。

《百合花开》和《桃花心木》都是借物来表达情感、观点的文章,看他的散文精选又读到不少类似的,我觉得他非常擅长由大自然而

引发思考,从而带给我们启示。其中一篇叫《发芽的心情》亦是如此。人世间的波折与果树一样。有时候我们面临了冬天的肃杀,却

还要被剪去枝桠,甚至流下心里的汁液。有那些懦弱的,他就不能

等到春天,只有永远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发芽的人,才能勇敢地过冬,才能在流血之后还能繁叶满树,然后结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

这是大作家的话,他由果树剪枝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的启示,滋养

我们的心灵,并由文字获得一些力量。

读后感:总的来说,读他的文章,最后可以给你留一个心灵的宁静,就如他自己说的:循着时光的河流向上游前进,两岸花树宛然,群山微风依稀,好像重活了一次。

书才看了一半,更没有重复读,只是为了让自己的情感不至于随时间散去,所以写下来。来对抗时间吗?或者给自己的思想留些痕

迹吧。

最近90学时培训,遇到一个陌生的老师,可是我们虽才初识,

却交浅言深,这是怎样的缘分呢。她给我很多鼓励、建议和忠告,

非常感谢。感恩,生命里总有脉脉温情在时间的河里流淌。

这本书的封面是不出众的。

“林清玄”三个大字印在封面正中央,再往左为他的经典作品,再是出版社。上下两块都是清雅的荷花;上面为一朵花苞被一朵硕

大的荷叶遮住了“半面”,而又一朵清雅、正在怒放的荷花又被那

荷叶衬着,诗意盎然。而下面是一朵墨荷与一朵粉色的荷花并肩立着,又使粉色的荷花显得倍加耀眼……

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思过方知爱恨;很过方知情深。理智只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感情才是人生的全部。生命中很多事,你错过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一生了。

这又是一个满怀愁苦的作家罢!我思忖道。在我所读过的作家的作品中,很少有人会以一个轻快自如的笔调吐露内心愁苦的。众所

周知的《乡愁》,虽写的婉转真挚,却也有句“乡愁是一座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的诗句,令人伤感之余,又多了世事的

凄楚;刚读的席慕容的文字,也有优雅脱俗的篇章。虽在少数中我

也会情不自禁地笑出来,但思过后留下的又是那种心灵的疮痛。

就像《月光下的喇叭手》一样。

“那时月亮很明,冷冷的月芒斜落在他的身躯上,它的影子诡异的往街边拉长出去。”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与喇叭手的相遇、相知、相思。从字里行间不断地渗出了喇叭手的乡愁。一首骊歌贯穿全文,使我读完后那首

歌还在我耳边、心头不住的荡漾。

一只喇叭,被上天吹奏着,音弦操动着老人的经历,拨动着作者的心。“老人专注地吹这首曲子,一次比一次温柔,充满感情,他

的腮鼓动着,像一只老鸟在巢中无力地鼓动翼翅,声调却像一首骊歌,等他停的时候,眼里赫然都是泪水”我尤其喜欢这一段,这一

段把老人的乡愁描写的淋漓精致,连无助的鼓动翅膀也是在温暖的

巢中;“声调却像一首骊歌”又近一步说明了老人的悲伤。若不为此,为什么老人对那首曲子感动地满眼都是泪水呢?

一曲骊歌终了,是是非非散了,生命的红线被忽如其来的风扯断了;唯有封面那不起眼的墨荷,正在独怜倒影。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