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防腐防污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不锈钢防腐防污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不锈钢防腐防污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不锈钢防腐防污表面改性研究进展1

王建飞,田进涛,王昕,尹衍升

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山东青岛 (266100)

E-mail: jttian@https://www.360docs.net/doc/963408384.html,

摘要:针对不锈钢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表面腐蚀和生物污损现状,本文分别从腐蚀和微生物污损两个方面全面介绍了国内外目前最新的基于表面防腐和防生物污损的不锈钢表面改性方法与技术,评价了表面改性方法的特点及其防腐防污功效,展望了该领域以后的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不锈钢;表面改性;防腐;防污

中图分类号:TG178

1. 背景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能,不锈钢在众多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并已逐渐成为必不可少的材料[1]。在某些严酷环境下,如不锈钢用作反应容器、日常不锈钢道具、恶劣环境下不锈钢门窗、地下不锈钢管道、舰船上不锈钢部件等,虽然防腐性能良好,但却仍然存在着表面腐蚀现象[2-3]。另一方面,不锈钢表面附着细菌、微生物或蛋白质等可产生微生物污损现象。这种情况在医学、航海和食品加工等行业尤为突出,如舰船上长期浸泡在海水中的不锈钢材质设备的表面会附着很厚的一层海洋藻类生物,医用不锈钢用具表面会吸附多种细菌和微生物,食品加工过程中由于杀菌手段不完善而常常导致一定量的细菌、微生物或蛋白质残留在不锈钢加工器具表面等,从而造成能源浪费、增加产品成本、危害人们健康[4-5]。不锈钢的上述表面腐蚀和生物污损极大地缩短了制品使用寿命并限制了进一步应用。基于此,本文详述了国内外目前最新的基于表面防腐防污的不锈钢表面改性方法与技术,评价了表面改性方法的特点及其防腐防污功效,并对以后的发展和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2. 不锈钢防腐表面改性

2.1 金属表面腐蚀及防护方法

金属的表面腐蚀主要以电化学腐蚀为主,即由于腐蚀介质溶液中不同材质金属之间的电位差或同一金属内部不同部位之间因存在应力差异、温度差、氧浓度差等产生电位差而导致的腐蚀,可分为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6]。常见的金属防腐方法与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种:(a) 电化学保护法,即利用外加电流使被腐蚀金属电位发生变化从而减缓或抑制金属腐蚀,包括阳极保护和阴极保护[7]。(b) 隔离法,即在金属表面建立防腐保护层,如通过热喷涂、热浸镀、粉末涂料等形成的保护涂层[8],利用硅烷试剂与金属表面结合及交联作用形成的致密保护膜[9],通过氟树脂和聚苯硫醚共混改性形成的梯度防腐复合涂层[10]等。(c) 缓蚀剂法。通过改变金属的表面状态或起催化剂作用,缓蚀剂以适当的浓度和形式存在于环境介质中并能提高腐蚀反应活化能位垒、减小腐蚀反应速率常数,从而达到缓蚀目的[3]。

2.2 不锈钢防腐表面改性

虽然耐腐蚀性能良好,然而在特定条件下不锈钢仍会产生表面腐蚀,微观上表现为点蚀、缝隙腐蚀、晶间腐蚀、应力腐蚀、疲劳腐蚀等。表面状态是金属腐蚀保护的关键因素之一,

1本课题得到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新教师基金)(200804231004)的资助。

借鉴先进表面改性技术对不锈钢进行表面状态改性以实现防腐目的,是当前材料腐蚀与防护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

(1)电化学防腐表面改性。不锈钢抗点蚀能力与表面钝化膜理化性能密切相关,因此可利用电化学方法获得高抗蚀钝化膜[8]。采用动电位极化法在不锈钢表面形成稳定钝化膜,其在生理模拟电解液和纯的盐溶液甚至很浓的氯离子溶液中都有很好的抗点蚀能力(图1a 和1b)。研究表明抗点蚀能力提高与半导体类型由n-型向p-型转化有关,即形成Cr(VI)而增加了金属空位浓度,减少了氧空位(点蚀发生位置),从而提高了不锈钢耐腐蚀性[11- 12]。

图1 不锈钢表面电化学钝化处理:(a) 极化曲线[11]; (b) Mott-Schottky图[12] (2)离子注入、等离子掺氮的防腐表面改性。离子注入是一种使用广泛的表面改性方法,通过注入N+、C+等后不锈钢表面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均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直流等离子掺氮也可显著提高不锈钢防腐性能。例如对表面形成氮化钛薄膜的不锈钢进行表面等离子掺氮,其在NaCl溶液中的腐蚀电位是-180mV,虽然低于未掺氮时的腐蚀电位(-85mV),但在相同外加电压下却有更低的腐蚀电流(图2),从而有效降低了腐蚀速率[13]。

图2 不锈钢表面TiN薄膜动电位极化曲线[13]

(3)表面化学镀镍-磷(Ni-P)及复合镀层的涂层改性。化学镀Ni-P涂层良好的耐蚀性、耐磨性、高硬度等使其具有广泛应用前景,通常用Al2O3纳米粒子或W作为涂层增强相。采用电化学阻抗谱技术比较Ni–P、Ni-P–Al2O3、Ni–P–W三种镀层在3.5%NaCl溶液中浸泡后的结果可知,Ni–P–W涂层对耐氯化物腐蚀具有最大表面阻抗,是Ni-P-Al2O3涂层的两倍,是Ni-P涂层的十五倍。含Al涂层表面有明显的微裂纹和点蚀,而含W涂层则只有很少的微凹陷和微裂缝(图3)。XRD分析证实Ni–P–W涂层中W已转化为磷化钨这种高耐腐蚀相,增大了表面阻抗,且可阻止氯离子到达金属表面而达到缓蚀目的[14]。

(a)(b)(c)

图3 化学镀涂层在3.5%NaCl溶液中两周前(A)和后(B)的SEM图[14]: (a) Ni–P; (b) Ni-P-Al2O3; (c) Ni–P–W (4)表面湿化学法形成的无机薄膜改性。例如采用溶胶-凝胶法在不锈钢表面浸渍形成氧化锆涂层,随着热处理温度从400°C升高到600°C,涂层试样腐蚀电位升高腐蚀电流下降(图4),基材耐腐蚀性能明显改善[15]。对不锈钢表面氧化物膜结构的研究表明,高温水环境下进行氧化处理的不锈钢表面具有较高的腐蚀电流,经过ZrO2微粒水热沉积的表面则具有较小的腐蚀电流,而在有溶解氧条件下进行ZrO2水热沉积的试样腐蚀电流最低[16]。显然ZrO2水热沉积形成的无机膜具有防腐功能,而溶解氧则提升了该无机薄膜的防腐性能。

图4 氧化锆涂层37°C时Ringer溶液中的动电位极化曲线[15]

(5)基于仿生原理的超疏水防腐表面改性。该方法是借鉴仿生学研究中荷叶表面疏水现象进行不锈钢的表面防腐改性的。例如,通过四甲氧基硅烷(TMOS)前躯体水解缩合形成三维硅网络、六甲基二硅亚胺(HMDZ)与O-Si(CH3)3基团接触实现表面超疏水的过程中,表面粗糙度是关键参数。研究发现,S值(MeOH/TMOS的摩尔比)较低时二氧化硅在溶胶中含量较高,表面粗糙度和接触角的值分别为199nm和72?(图5a);随着S值从18.2增加到36.4,二氧化硅减少,相应的表面粗糙度从261提高到456nm(图5b和5c),接触角分别从98?增加到145?[17]。由于该膜层具有良好的疏水性(高的接触角),可以减少不锈钢与空气中水分的接触,从而有效降低了不锈钢的表面腐蚀。

图5 S值不同时的不锈钢表面形貌[17]:(a) S=9.1; (b) S=18.2; (c) S=36.4

3. 不锈钢防污表面改性

3.1 金属表面污损及影响因素

附着现象是指生物的组织或代谢产物与材料发生作用,以化学键或分子间作用力结合在金属材料的表面[18]。现实生活中蛋白质和微生物是最常见的两种表面附着物:蛋白质附着在金属表面并常随所处环境条件改变(如pH值等)而发生附着量变化[19];微生物及细菌附着会使植入式医疗设备感染并导致人体间接感染而危害健康。金属表面微生物附着受金属基体表面状态、附着微生物特征、环境因素等影响,其中金属表面状态包括表面化学组成与形貌、粗糙度、表面自由能、表面电荷、润湿性等,是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可控的。可以通过对金属表面状态进行改性,提高金属表面防污能力[6]。

3.2 不锈钢防污表面改性

(1)复杂离子注入的防污表面改性。除了提高防腐性能之外,离子注入还可有效改善不锈钢防污性能。实验发现当接近饱和注入量时,Cu2+注入可明显改善不锈钢防污能力[20]。除了表面注入Zr、V、Y、Mo、Ti、W等简单离子[21],复杂离子也可实现表面注入[22]。将SiF3+、O+和N+离子注入后进行表面化学组成、微观形貌、表面粗糙度、表面自由能等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与O+和N+的注入相比,SiF3+注入的不锈钢表面的非极性组分最低,具有最低的总表面能。相应地,在抑制细菌的附着与生长方面SiF3+的效果优于O+和N+的。

(a) (b) (c)

图6 离子注入不锈钢表面AFM图像[22]: (a) N+注入;(b) O+注入;(c) SiF3+注入(2)基于表面自由能的无机/有机复合膜防污改性。根据DLVO理论,细菌和不锈钢表面能对附着有重大影响,最佳表面能和细菌最小附着量之间有如下关系式[23]:(γLW surface)1/2 = 0.5*[(γLW bacteria)1/2 + (γLW water)1/2] (1)

其中,γLW surface、γLW bacteria、γLW water分别表示固体表面、细菌及水的里夫施茨-范德华(LW)表面能。由于E.coli JM109平均LW表面能约为35.66mN/m,水约为21.8 mN/m,对应E.coli附着量最小的理论平均LW表面能约为28.30mN/m。含有少量聚四氟乙烯(PTFE)微粒的

Ni-P-PTFE镀层的LW表面能数值非常接近上述理论计算值,该镀层比含有大量PTFE镀层具有更好的抑制细菌附着性能,比未经镀层处理的304不锈钢细菌附着量降低约88%-93%[23]。

(3)TiO2及其复合薄膜的表面防污改性。光激发TiO2产生的活性物质间接和微生物细胞壁或细胞组成成分反应,可杀死大多数种类微生物[24-27]。在Ni镀层中加入TiO2制备Ni/TiO2复合镀层,当复合量达到21.98%时该复合镀层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粪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均大于95%(图7)[28]。采用低毒Cr3+为铬源用直流电沉积方法制备Ni-P-Cr-TiO2非晶复合材料,其极化电阻值在SRB腐蚀介质中浸泡后增大并在较大数值附近稳定下来,没有表现出腐蚀信息,从而有效减少了微生物在不锈钢表面的附着[29]。

图7 Ni/TiO2电极阴极极化曲线[28]

(4)自组装有机复合薄膜的表面防污改性。硅氧烷在金属表面不仅能起到防腐作用,还可以形成防污屏障。然而单纯的硅氧烷不容易在不锈钢表面上形成稳定薄膜,且在恶劣环境条件下容易脱落或破坏。采用n-烷基硫醇与n-烷基胺,通过电化学方法首先在不锈钢表面形成单层自组装膜,该单层膜与硅氧烷以化学键牢固结合在不锈钢表面,从而达到防污目的。自组装膜较大的表面接触角及较小的接触角滞后对应薄膜表面致密和疏水。对于n-烷基硫醇(C n H2n+1SH,n=10,12,16,18)和n-烷基胺(C n H2n+1NH2, n=10,12,16,18)来说,C18SH和C18NH2在不锈钢表面上能够形成致密、疏水、单层的自组装膜[30]。

(5)其它表面防污改性方法。例如,运用等离子处理方法在316L不锈钢表面形成一种掺杂有钛纳米粉体的乙二醇等离子聚合涂层(图8),实现金属/有机聚合体的表面涂层改性[31]。进行与普通SS316L不锈钢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这种复合涂层能够使不锈钢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表面抗氧化性,同时改变了基体对纤维蛋白质的吸附性能、降低了微生物和细菌对不锈钢基体的污染。

图8 SEM表面观察[31]:(a) SS316L;(b) Ti/SS316L; (c) Ti/乙二醇聚合体/SS316L

4. 结论及展望

电化学表面钝化、离子注入、等离子掺氮是传统的表面防腐防污手段,所需设备复杂

但界面结合良好;化学镀Ni-P复合镀层、湿化学法形成无机改性薄膜等简单易行,但涂层或薄膜自身防腐防污性能的提高、涂层或薄膜与不锈钢基体间界面结合是关键因素;基于仿生原理的超疏水表面防腐防污是仿生科学研究成果在材料腐蚀与防护领域的最新应用,具有广阔的研究与应用前景。充分发挥上述表面改性方法与技术优点,并借鉴其它的先进制备技术,开发更加方便快捷、经济实惠、效果明显且符合环境友好要求的不锈钢表面改性方法与技术,仍然是我们现在及将来努力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F. Qi, Y. X. Leng, N. Huang.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17-4PH stainless steel by DC plasma nitriding and titanium nitride film duplex treatment [J]. 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B, 2007: 416–419.

[2] 彭小玲,付卉。浅谈几种常用金属的腐蚀机理和抗腐蚀性能[J]。江西水利科技,2008,34(1): 69-71。

[3] 王丽荣,张树芳,庄晓娟。海水中碳钢缓蚀剂研究进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1): 5-6。

[4] 史航,王鲁民。无公害海洋防污技术的研究进展。海洋渔业,2003,3:116-119。

[5] C. I. Pereni, Q. Zhao, Y. Liu. Surface free energy effect on bacterial retention [J]. 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2006, 48: 143-147.

[6] 陶琦,李芬芳,邢健敏。金属腐蚀及其防护措施的研究进展[J]。湖南有色金属,2007,23(2): 43-46。

[7] 张树琴。镁基合金牺牲阳极保护在船舶上应用[J]。科技信息,2006,12:231-233。

[8] 宋秀索,石绍辉,史英祥。金属构件表面防护技术及工艺浅析[J]。选煤技术,2007, 2(2): 65-67。

[9] 刘京,胡吉明,张鉴清。金属表面硅烷化防护处理及其研究现状[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06, 26(1): 59-64。

[10] 李国丽,王雪明。氟树脂/聚苯硫醚共混改性防腐涂层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材料导报, 2005, 19(7): 45-47。

[11] Z. B. Saleh, A. Shahryari, S. Omanovic. Enhancement of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a biomedical grade 316LVM stainless steel by potentiodynamic cyclic polarization [J]. Thin Solid Films, 2007, 515: 4727–4737.

[12] A. Shahryari, S. Omanovic. Improvement of pitting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a biomedical grade 316 LVM stainless steel by electro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the passive film semiconducting properties [J].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2007, 9: 76-82.

[13]F. Qi , Y.X. Leng , N. Huang.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17-4PH stainless steel by DC plasma nitriding and titanium nitride film duplex treatment [J]. 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B, 2007, 257: 416–419.

[14] A. S. Hamdy, M. A. Shoeib, H. Hady, et al. Corrosion behavior of electroless Ni–P alloy coatings containing tungsten or nano-scattered alumina composite in 3.5% NaCl solution [J].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 2007, 202: 162-171.

[15] S. K. Tiwari, J. Adhikary, T. B. Singh, 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ol-gel derived yttria doped zirconia coatings on AISI 316L [J]. Thin Solid Films, 2009, 517: 4502-4508.

[16] T. Yeh, Y. Chien, B. Wang, et al.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zirconium oxide treated Type 304 stainless steels of different surface oxide structures in high temperature water [J]. Corrosion Science, 2008, 50: 2327-2337.

[17] S. D. Bhagat, Y. Kim, Y. Ahn. Room temperature synthesis of water repellent silica coatings by the dip coat technique [J].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06, 253: 2217-2221.

[18] 孙嘉龙, 肖唐付, 周连碧。微生物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 2007, 35(4): 367-374。

[19] K. Imamura, T. Mimura, M. Okamoto. Adsorption Behavior of Amino Acids on a Stainless Steel Surface [J].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00, 229: 237-246.

[20] 熊娟, 许伯藩, 但智钢。铜离子注入不锈钢中的剂量与抗菌性[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4, 25(2): 45-48。

[21] 郭军霞, 陈秋龙。W离子注入奥氏体不锈钢的微动磨损性能[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3,37(10): 1532-1535。

[22] Q. Zhao, Y. Liu, C. Wang. Bacterial adhesion on ion-implanted stainless steel surfaces [J].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07, 253: 8674-8681.

[23]Q. Zhao, Y. Liu. Modification of stainless steel surfaces by electroless Ni-P and small amount of PTFE to minimize bacterial adhesion [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6, 72: 266-272.

[24] G. Tian, H. Fu, L. Jing, et al. Synthesis an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stable nanocrystalline TiO2 with high crystallinity and large surface area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9, 161: 1122–1130.

[25] H. M. Coleman, C. P. Marquis, J. A. Scott, et al. Bactericidal effects of titanium dioxide-based photocatalysts [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5, 113: 55-63.

[26] J. Zhao, X. Yang.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for indoor air purific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3, 38: 645-654.

[27] K. Sunada, T. Watanabe, K. Hashimoto. Studies on photokilling of bacteria on TiO2 thin film [J].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A: Chemistry, 2003, 156: 227-233.

[28] 迟广俊, 姚素薇, 范君。Ni/TiO2复合镀层光催化抗菌性能的研究.材料科学与工艺[J]。2004, 12(1): 52-56。

[29] 姚忠科, 马洁, 李大印。Ni-P-Cr-TiO2非晶复合材料的耐海水及微生物腐蚀研究[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6, 18(6): 391-395.

[30] C. Ruan, T. Bayer, S. Meth. Cre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lkylthiol and n-alkylamine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on 316L stainless steel [J]. Thin Solid Films, 2002, 419: 95-104.

[31]J. Tavares, A. Shahryari, J. Harvey, et al. Corrosion behavior and fibrinogen adsorptive interaction of SS316L surfaces covered with ethylene glycol plasma polymer-coated Ti nanoparticles [J].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 2009, 203: 2278-2287.

The progress on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stainless steel for anti-corrosion and anti-biofouling

Jianfei Wang, Jintao Tian, Xin Wang, Yansheng Yin

Institut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handong Qingdao

Abstract

The usage of stainless steel has still been confronted with surface corrosion and biofouling in the actual application process. This article makes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the latest surface modification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based upon anti-corrosion and anti-biofouling of stainless steel.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methods and techniques are described and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is expected finally.

Keywords: stainless steel; surface modification; anti-corrosion; anti-biofouling

1.辐照交联透明质酸的降解特性研究

第36卷增刊2009年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 Vol.36,Sup. 2009 辐照交联透明质酸的降解特性研究 张 丽 张丽叶3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029) 摘 要: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 )对透明质酸(HA )进行接枝改性,制备交联透明质酸衍生物(GMHA ),通过辐照获得透明质酸凝胶。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表明所制备的HA 凝胶是一种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其稳定性受到制备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如HA 的分子量为70万时在相对长时间内比分子量为10万时表现的相对稳定;当分子量相同,辐照剂量为1k Gy 时降解明显,辐照剂量为5k Gy 时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HA 凝胶在中性环境条件下容易引起降解,在p H =4时表现的相对稳定;中低温度有利于HA 凝胶的稳定,在高温50℃时降解迅速。关键词:透明质酸;交联;透明质酸凝胶;稳定性中图分类号:TQ0501425 收稿日期:2009202225 第一作者:女,1978年生,硕士生3通讯联系人 E 2mail :lyzhang @https://www.360docs.net/doc/963408384.html, 引 言 透明质酸(HA )是一种线型聚阴离子黏多糖,是人和动物皮肤、玻璃体、软骨组织和关节滑液的重要组成成分。天然的HA 除具有高度粘弹性、可塑性、渗透性以外,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是,天然HA 水溶性极强、在组织中易扩散和降解,体内存留 时间较短,所以在应用上受到限制[122]。 近年来,为了使HA 能够更好更广泛的应用于医药保健等领域,可以通过对HA 进行化学修饰或者交联,从而改善它的水溶性和降解特性[3]。有文献报道HA 及其交联衍生物已被用作类固醇类药物、多肽和蛋白类药物及各种抗癌药物的运送载体。这类新型药物载体能够明显延长药物在用药部位的存留时间,降低生物降解率,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其不良反应[425]。 陈森军等[6]利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 )接枝到HA 链上的方法,通过将改性生成的GMHA 产物用γ射线辐照获得交联的方法,无需引发剂或者催化剂就获得纯度高且无毒的交联HA 凝胶衍生物。在此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测定葡萄糖醛酸的方法综合考察了该方法制备得到的HA 凝胶的降解稳定性,并且分别在分子量、辐照剂量、 GMHA 浓度等制备条件和p H 、温度、NaCl 浓度等 环境条件下对HA 凝胶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1 实验部分 111 材料和仪器 透明质酸(分子量100万,400万,700万),山东福瑞达公司;三乙胺,分析纯,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分析纯,日本三菱公司;四丁基溴化铵,分析纯,天津市津科精细化工研究所;咔唑,分析纯,北京化学试剂公司;四硼酸钠,分析纯,北京北化精细化学品有限责任公司。 Co 60源,北京原子高科金辉辐射技术有限公司;DHG 29076A 真空干燥箱,上海申立玻璃仪器有限公 司;722S 分光光度计,上海菁华科技仪器有限公司。112 交联HA 凝胶的制备 取HA 0105g ,放入20mL 去离子水中,待溶解均匀后依次添加1mL 三乙胺,1mL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01054g 四丁基溴化铵等,旋转搅拌24h ,60℃恒温培养30min 。将反应液用丙酮立即沉淀, 并将沉淀物洗涤2次后干燥至恒重。将干燥后的白色固体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在不同辐照剂量下进行γ射线辐照,剂量率为20G y/min ,即得交联HA 凝胶。 113 HA 凝胶降解性测定 通过测定葡萄糖醛酸含量来表征HA 凝胶的降解情况[728]。将样品试管置于冰水浴中,用酸式滴定管缓慢的向每管中加入01025mol/L 四硼酸钠硫酸(使用之前在4℃冰箱内贮存至少2h )5mL ,将其

改性涤纶的染色

改性涤纶的染色 改性涤纶的品种较多,有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两类。物理改性主要是采用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化学改性主要以增加涤纶纤维分子结构中的非结晶部分,提高这一部分的分子间活动性能,即在聚酯纤维的大分子链中引入不对称的第三单体或极性基团。因此出现了不同改性纤维,如CDP,ECDP和ADP纤维。 CDP纤维是在涤纶中引入第三单体——磺酸基,通常为间苯二甲酸磺酸钠,包括α-—磺酸基—1,3—苯二甲酸,4—磺酸基—1,3—苯二甲酸和5—磺酸基—1,3—苯二甲酸。目前,CDP纤维多数采用间位第三单体,有时也用对位第三单体或同时加入此两种单体。CDP纤维根据所用改性剂的不同又分为高压型(高温型)即CDP纤维和常压型(低温型、易染型)即ECDP纤维。前者是在涤纶中引入第三单体磺酸基团及酸度较小的磷酸基团化合物,可用阳离子染料染色,但染色必须在110~130℃。后者除采用上述相同的第三单体外,还应加入第四单体如脂肪族二羧酸、二醇等改变纤维的非结晶区和扩大其分子活动性,同时降低玻璃化温度,因此可用阳离子染料在常压沸染下染色。 涤纶改性纤维除上述酸改性外,还有阴离子染料可染型(anionicdyeable polyester)简称ADP纤维,ADP纤维主要是在聚酯大分子链中引入碱性极性基团,疏松纤维内部结构,从而可使酸性染料上染。 分散阳离子染料: 具有阴离子性特性。因此很适合改性涤纶(CDP)纤维及其混纺产品的染色。与阴离子染料相容性好,可一浴法染色。 染料的溶解:用适量的50℃以下水搅拌至完全溶解。 染色:用冰醋酸调节pH=4-4.5,30分钟升温至120℃,保温30分钟。 可染阳离子染料: 部分阳离子染料也适合改性涤纶(CDP)纤维的染色:如:阳离子金黄X-GL、红X-2GL,红X-GRL、翠蓝X-GB、蓝X-BL、黑FDLT等。

不锈钢常用表面处理方法

不锈钢常用表面处理方法: 不锈钢具有独特的强度、较高的耐磨性、优越的防腐性能及不易生锈等优良的特性。故广泛应用于化工行业,食品机械,机电行业,环保行业,家用电器行业及家庭装潢,精饰行业,给予人们以华丽高贵的感觉。 不锈钢的应用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广,但不锈钢的应用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它的表面处理技术发展程度。 1不锈钢常用表面处理方法 1.1不锈钢品种简介 1.1.1不锈钢主要成分:一般含有鉻(Cr)、镍(Ni)、钼(Mo)、钛(Ti)等优质金属元素。 1.1.2常见不锈钢:有鉻不锈钢,含Cr≥12%以上;镍鉻不锈钢,含Cr≥18%,含Ni≥12%。 1.1.3从不锈钢金相组织结构分类:有奥氏体不锈钢,例如:1Cr18Ni9Ti,1Cr18Ni11Nb,Cr18Mn8Ni5。马氏体不锈钢,例如:Cr17,Cr28等。一般称为非磁性不锈钢和带有磁性不锈钢。 1.2常见不锈钢表面处理方法 常用不锈钢表面处理技术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①表面本色白化处理;②表面镜面光亮处理;③表面着色处理。 1.2.1表面本色白化处理:不锈钢在加工过程中,经过卷板、扎边、焊接或者经过人工表面火烤加温处理,产生黑色氧化皮。这种坚硬的灰黑色氧化皮主要是NiCr2O4和NiF二种EO4成分,以前一般采用氢氟酸和硝酸进行强腐蚀方法去除。但这种方法成本大,污染环境,对人体有害,腐蚀性较大,逐渐被淘汰。目前对氧化皮处理方法主要有二种: ⑴喷砂(丸)法:主要是采用喷微玻璃珠的方法,除去表面的黑色氧化皮。 ⑵化学法:使用一种无污染的酸洗钝化膏和常温无毒害的带有无机添加剂的清洗液进行浸洗。从而达到不锈钢本色的白化处理目的。处理好后基本上看上去是一无光的色泽。这种方法对大型、复杂产品较适用。 1.2.2不锈钢表面镜面光亮处理方法:根据不锈钢产品的复杂程度和用户要求情况不同可分别采用机械抛光、化学抛光、电化学抛光等方法来达到镜面光泽。 1.2.3表面着色处理:不锈钢着色不仅赋予不锈钢制品各种颜色,增加产品的花色品种,而且提高产品耐磨性和耐腐蚀性。不锈钢着色方法有如下几种: ⑴化学氧化着色法; ⑵电化学氧化着色法; ⑶离子沉积氧化物着色法; ⑷高温氧化着色法; ⑸气相裂解着色法。 各种方法简单概况如下: ⑴化学氧化着色法:就是在特定溶液中,通过化学氧化形成膜的颜色,有重铬酸盐法、混合钠盐法、硫化法、酸性氧化法和碱性氧化法。一般“茵科法”(INCO)使用较多,不过要想保证一批产品色泽一致的话,必须用参比电极来控制。 ⑵电化学着色法:是在特定溶液中,通过电化学氧化形成膜的颜色。 ⑶离子沉积氧化物着色法化学法:就是将不锈钢工件放在真空镀膜机中进行真空蒸发镀。例如:镀钛金的手表壳、手表带,一般是金黄色。这种方法适用于大批量产品加工。因为投资大,成本高,小批量产品不合算。

甲壳素_壳聚糖的化学改性及其衍生物应用研究进展

综述 甲壳素、壳聚糖的化学改性及其衍生物应用研究进展 X 汪玉庭X X , 刘玉红, 张淑琴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系,湖北武汉 430072)摘 要: 简要评述了甲壳素和壳聚糖化学改性的研究进展,讨论了酰化、醚化、酯化、接枝和交联等化学改性 方法,简要介绍甲壳素衍生物在化妆品、医学和环保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 其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 甲壳素;壳聚糖;化学改性 中图分类号: O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357(2002)01-0107-08 甲壳素(chitin)是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唯一的氨基多糖,其化学命名为B -(1y 4)-2-乙酰氨基-2-脱氧-D-葡萄糖。壳聚糖(chitosan)是甲壳素的脱乙酰基产物,也叫脱乙酰甲壳素,简称(CTS)。它们的结构式112分别为 : 甲壳素结构与纤维素类似,分子中含有H-OH 和H-NH 键,还含有分子间氢键。甲壳素的这种有序的大分子结构,在一般的溶剂中不容易溶解。壳聚糖的分子结构中含有游离氨基,溶解性能有了一些改观,但也只能溶于某些稀酸,如盐酸、醋酸、乳酸、苯甲酸、甲酸等,不溶于水及碱溶液。甲壳素与壳聚糖无毒,无害,易于生物降解,不污染环境,而且在自然界中含量仅次于纤维素,并以相同的循环速率产生和消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甲壳素或壳聚糖的化学改性开展了研究,拓宽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应用领域。现结合我们的研究工作,对甲壳素或壳聚糖的化学改性及其衍生物的应用予以简要评述。Vo l.152002年3月 功 能 高 分 子 学 报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No.1M ar.2002X XX 作者简介:汪玉庭(1942-),男,湖北鄂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环境友好材料的合成及应用。E -mail:hxxzls @w hu. https://www.360docs.net/doc/963408384.html,. 收稿日期:2001-10-11 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0048615)

涤纶表面改性研究的进展

涤纶表面改性研究的进展 2012-06-25 来源: 张翠玲,赵国樑,,宋立丹,王甜甜点击次数:294 关键字:涤纶;表面改性;方法和原理 摘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涤纶表面改性的原理、方法、应用以及各种常用表征方法。对等离子体处理方法的3个方面的应用做了详细阐述;介绍了紫外光接枝方法的原理、应用,以及近年来对该方法的改进;阐述了碱处理的原理、应用及近年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涤纶;表面改性;方法和原理 涤纶是产量最大的合成纤维,具有许多优良性能,如:断裂强度和弹性模量高,回弹性适中,热定形性好,耐热和耐光性好,抗有机溶剂、氧化剂以及耐腐蚀性好,对弱酸、碱等稳定[1],等等。由于以上种种优点,在纺织及其他工、农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但是,聚酯分子结构对称,结晶度较高,结构中又没有高极性基团, 因此亲水性较差[2],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舒适性、可染性等。另外,由于涤纶对人体安全、无毒、低的吸水性,对人体的体液具有高抗渗透性[3], 近年来,作为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很多文献报道:涤纶的低亲水性结构使其血液相容性很差,这也是生物材料领域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为了使涤纶的应用更广泛,扬长避短,近年来人们开始研究涤纶的表面改性方法。表面改性是指在不改变材料及其制品本体性能的前提下,赋予其表面新的性能,如亲水性、抗静电性、染色性、耐老化性、生物相容性等[4]。 目前,对涤纶的表面主要有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法、紫外光引发接枝法、湿法化学法、离子束照射法[5]、光化学法[6]等改性方法。 等离子体处理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是通过等离子体处理以及在材料表面等离子体接枝来改变材料表面结构的一种表面改性方法[7]。低温等离子体在纤维改性方面的应用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此后美国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有应用该技术处理加工的聚酯纤维(商品名Refresca)投放市场[8]。等离子体对涤纶的表面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利用低温等离子体引发接枝聚合反应(Plasma-initiatedGraftedPolymerization);单纯利用等离子体处理,引发表面结构的变化;等离子体聚合沉积成膜对材料表面进行改性。在低温等离子体引发接枝聚合反应方面,很多研究者做了大量的工作。日本九州国立大学的 YoungJinKim等人利用氧气等离子体引发,接枝丙烯酸,然后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来改变涤纶的表面结构达到改变其血液相容性的效果[9]。 天津工业大学的张晓林、马小光通过丙烯酸微波等离子体对涤纶的表面接枝改性来达到提高其染色性能的目的[10]。西南交通大学的潘长江等人利用等离子体表面接枝方法在涤纶表面接枝不同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PEG),使涤纶的抗凝血性能得到了显著改善[11]。 Shizuoka大学聚合物化学实验室的N. NAGAKI等人利用Ar等离子引发涤纶表面改性,通过XPS光谱发现其表面结构发生了变化,通过接触角测试,发现表面改性后亲水性显著改善[12]。在单纯等离子体处理对涤纶进行表面改性的研究中, 日本静冈大学的NORIHIRO INAGAKI等人[13214]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来证实等离子体对于涤纶表面改性的显著作用。结果表明涤纶表面的N/C比例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其接触角也发生显著变化。西北纺织工学院的陈杰瑢等人单纯利用氧等离子体对涤纶表面进行处理,表面张力评价的解析结果表明,氧等离子体处理后的涤纶表面自由能增大。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涤纶表面被引入了大量含氧和含氮极性基团,最终使得涤纶的亲水性增强[15]。 近年来,人们已开始关注等离子体沉积成膜对涤纶进行表面改性的技术。西南交通大学的王进、潘长江等人采用乙炔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与沉积(PIII2D)技术,对医用涤纶缝合环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涤纶材料表面有效地沉积了一层类金刚石(DLC)薄膜。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图像分析进一步证明,表面平均粗糙度从58. 9nm降低到11. 2nm。细菌黏附实验结果证明,沉积了类金刚石薄膜的表面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等5种细菌的黏附均有明显抑制作用[16]。中科院物理所的陈光良等人 [17],以及北京印刷学院的张跃飞等人[18]分别以CH4 为碳源,Ar为稀释气体,用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在涤纶上沉积了阻隔性能优良的碳氢膜,镀碳氢膜涤纶的阻隔性能都有提高。目前,利用等离子体处理的技术较成熟,在美国已实现了工业化。而在我国,等离子体改性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但距离工业化还有一段距离。而涤纶等离子体表面改性的工业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2紫外光表面接枝

不锈钢表面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不锈钢表面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不锈钢具有独特的强度、较高的耐磨性、优越的防腐性能及不易生锈等优良的特性。故广泛应用于化工行业,食品机械,机电行业,环保行业,家用电器行业及家庭装潢,精饰行业,给予人们以华丽高贵的感觉。南京不锈钢 不锈钢的应用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广,但不锈钢的应用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它的表面处理技术发展程度。 1 不锈钢常用表面处理方法 1.1 不锈钢品种简介 1.1.1 不锈钢主要成分:一般含有鉻(Cr)、镍(Ni)、钼(Mo)、钛(Ti)等优质金属元素。 1.1.2 常见不锈钢:有鉻不锈钢,含Cr≥12%以上;镍鉻不锈钢,含Cr≥18%,含Ni≥12%。 1.1.3 从不锈钢金相组织结构分类:有奥氏体不锈钢,例如:1Cr18Ni9Ti,1Cr18Ni11Nb,Cr18Mn8Ni5。马氏体不锈钢,不锈钢板例如:Cr17,Cr28等。一般称为非磁性不锈钢和带有磁性不锈钢。 1.2 常见不锈钢表面处理方法 常用不锈钢表面处理技术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①表面本色白化处理;②表面镜面光亮处理;③表面着色处理。 1.2.1 表面本色白化处理:不锈钢在加工过程中,经过卷板、扎边、焊接或者经过人工表面火烤加温处理,产生黑色氧化皮。这种坚硬的灰黑色氧化皮主要是NiCr2O4和NiF二种EO4成分,以前一般采用氢氟酸和硝酸进行强腐蚀方法去除。但这种方法成本大,污染环境,对人体有害,腐蚀性较大,逐渐被淘汰。目前对氧化皮处理方法主要有二种: ⑴喷砂(丸)法:主要是采用喷微玻璃珠的方法,除去表面的黑色氧化皮。 ⑵化学法:使用一种无污染的酸洗钝化膏和常温无毒害的带有无机添加剂的清洗液进行浸洗。从而达到不锈钢本色的白化处理目的。处理好后基本上看上去是一无光的色泽。这种方法对大型、复杂产品较适用。 1.2.2 不锈钢表面镜面光亮处理方法:根据不锈钢产品的复杂程度和用户要求情况不同可分别采用机械抛光、化学抛光、电化学抛光等方法来达到镜面光泽。这三种方法优缺点如下:1.2.3 表面着色处理:不锈钢着色不仅赋予不锈钢制品各种颜色,增加产品的花色品种,而且提高产品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不锈钢着色方法有如下几种: ⑴化学氧化着色法; ⑵电化学氧化着色法; ⑶离子沉积氧化物着色法; ⑷高温氧化着色法; ⑸气相裂解着色法。 各种方法简单概况如下: ⑴化学氧化着色法:就是在特定溶液中,通过化学氧化形成膜的颜色,有重铬酸盐法、混合钠盐法、硫化法、酸性氧化法和碱性氧化法。一般“茵科法”(INCO)使用较多,不过要想保证一批产品色泽一致的话,必须用参比电极来控制。 ⑵电化学着色法:是在特定溶液中,通过电化学氧化形成膜的颜色。 ⑶离子沉积氧化物着色法化学法:就是将不锈钢工件放在真空镀膜机中进行真空蒸发镀。例如:镀钛金的手表壳、手表带,一般是金黄色。这种方法适用于大批量产品加工。因为投资大,成本高,小批量产品不合算。 ⑷高温氧化着色法:是在特定的熔盐中,浸入工件保持在一定的工艺参数,使工件形成一定厚度氧化膜,而呈现出各种不同色泽。 ⑸气相裂解着色法:较为复杂,在工业中应用较少。

涤纶-TPU涂层织物界面性能研究进展

涤纶-TPU涂层织物界面性能研究进展 周长城李忠东王兆军鞠国良 总后建筑工程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32 摘要:涤纶织物表面惰性是制约涤纶-TPU涂层织物复合牢度的重要因素,纤维及织物表面改性是改善涂层与织物界面结合效果的有效措施。在分析涤纶-TPU涂层织物界面结合强度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涤纶织物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以及涂层织物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及技术手段。 涤纶;热塑性聚氨酯;涂层织物;界面 TS101.923A1672-2191 (2011 )04-0053-05 2011-02-22 周长城(1980-),男,工程师,主要从事TPU涂层织物的研究。 jgszcc@163.com

?54?

?55?

@@[1]沃尔特?冯.涂层和层压纺织品[M].顾振亚,牛家嵘, 田俊莹,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杨如馨.涤纶织物涂胶复合工艺研究[C]//第六届全国 印染后整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青岛,2002:15-19. @@[3]张翠玲,赵国,宋立丹,等.涤纶表面改性研究的进展 [J].涤纶工业,2007,20(6): 5-8.@@[4]别图霍夫.涤纶织物[M].张中岳,译.北京:中国工业 出版社,1964. @@[5]徐正宁.涤纶工业丝及其车用帘子布的现状与发展[J]. 合成纤维工业,2003,26(4): 1-4. @@[6]赵艳敏.涤纶纱线染色中低聚物的危害及去除剂的研 制与应用[J].宁波化工,2007(1): 10-13. @@[7]李忠东.防霉变可压延TPU材料设计及制备工艺研究 [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2009. @@[8]程贞娟.改性涤纶仿真丝织物的碱处理[J].纺织学报, 1997,18(1): 34-39. @@[9] 白秀娥,秦志忠,张巧莲,等.改性涤纶碱胺同浴碱处 理[J].合成纤维,2003(9): 10-12. @@[10] Matthew D P, William C Q, Martin J B, et al. Modi fication of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Dacron) via denier reduction: effects on material tensile strength, weight, and protein binding capability[J]. Journal of Applied Biomaterials, 1995, 6: 289-299. @@[11]马丕波,徐卫林,黄丽,等.电晕处理对涤纶纱线上浆 性能的影响[J].纺织学报,2009,30(4): 74-82. @@[12] Eniko F, Andra S T, Erika K. Surface change of co rona-discharge-treated polyethylene films[J].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0, 76:1 529-1 540.@@[13]唐晓亮,任忠夫,李驰,等.常压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涤 纶织物[J].纺织学报,2007,28(8): 63-65, 74. @@[14] Marcel Simora, Jozef Rahel, Mirko Cerna. Atmospher ic-pressure plasma treatment of polyester nonwoven fabrics for electroless plating[J].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 2003, 172(1): 1-6 @@[15] Watanabe Hirosuke, Makino Shoji, Kuroda Toshimasa. Process for producing an adhesive treated polyester fiber cord: US, 6528113[P]. 2003. @@[16] Langer Heimo J, McKllip William J. Bonding of rub ber to reinforcing elements: US, 4187349[P]. 1980.@@[17] Zavisza Daniel M. Adhesion of textile cords to rubber using a butadiene-styrene vinylpyridine rubber latex and an aldehyde condensale-glyoxal reaction products mixture: US, 4263190[P]. 1981. @@[ 18] Solomon Thomas S. Preparation of cord for bonding to rubber: CA, 1241787[P]. 1988. @@[19]陈铁均,唐威.涤纶帘帆布浸胶胶液:CN,1352333[P]. 2002. @@[20]袁爱春,胡祖明,刘兆峰,等.一种改进涤纶帘子线与 橡胶粘合的浸胶配方及制备方法:CN,100999868[P]. 2007. @@[21]宋月贤,郑元锁,王有道,等.涤纶织物与橡胶的粘合 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8,32(1):104-106. @@[22]王沛喜.涤纶帘子布浸渍用胶粘剂[J].中国胶粘剂, 2005,14(1): 12-16. @@[23]许其军,姚峻,程辉,等.涤纶浸胶用封闭异氰酸酯的 性能及应用[J].产业用纺织品,2002(6):37-39. @@[24]狄剑锋.表面处理对涤纶润湿性及可染性的影响[J]. 纺织学报,2005,26(4): 49-53.

不锈钢表面处理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不锈钢表面处理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不锈钢具有独特的强度、较高的耐磨性、优越的防腐性能及不易生锈等优良的特性。故广泛应用于化工行业,食品机械,机电行业,环保行业,家用电器行业及家庭装潢,精饰行业,给予人们以华丽高贵 的感觉。 不锈钢的应用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广,但不锈钢的应用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它的表面处理技术发展程 度。 1 不锈钢常用表面处理方法 1.1 不锈钢品种简介 1.1.1 不锈钢主要成分:一般含有鉻(Cr)、镍(Ni)、钼(Mo)、钛(Ti)等优质金属元素。 1.1.2 常见不锈钢:有鉻不锈钢,含Cr≥12%以上;镍鉻不锈钢,含Cr≥18%,含Ni≥12%。 1.1.3 从不锈钢金相组织结构分类:有奥氏体不锈钢,例如:1Cr18Ni9Ti,1Cr18Ni11Nb, Cr18Mn8Ni5。马氏体不锈钢,例如:Cr17,Cr28等。一般称为非磁性不锈钢和带有磁性不锈钢。 1.2 常见不锈钢表面处理方法 常用不锈钢表面处理技术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①表面本色白化处理;②表面镜面光亮处理;③表 面着色处理。 1.2.1 表面本色白化处理:不锈钢在加工过程中,经过卷板、扎边、焊接或者经过人工表面火烤加温处理,产生黑色氧化皮。这种坚硬的灰黑色氧化皮主要是NiCr2O4和NiF二种EO4成分,以前一般采用氢氟酸和硝酸进行强腐蚀方法去除。但这种方法成本大,污染环境,对人体有害,腐蚀性较大,逐渐被淘 汰。目前对氧化皮处理方法主要有二种: ⑴喷砂(丸)法:主要是采用喷微玻璃珠的方法,除去表面的黑色氧化皮。 ⑵化学法:使用一种无污染的酸洗钝化膏和常温无毒害的带有无机添加剂的清洗液进行浸洗。从而达到不锈钢本色的白化处理目的。处理好后基本上看上去是一无光的色泽。这种方法对大型、复杂产品较 适用。 1.2.2 不锈钢表面镜面光亮处理方法:根据不锈钢产品的复杂程度和用户要求情况不同可分别采用机 械抛光、化学抛光、电化学抛光等方法来达到镜面光泽。这三种方法优缺点如下: 1.2.3 表面着色处理:不锈钢着色不仅赋予不锈钢制品各种颜色,增加产品的花色品种,而且提高产 品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改性涤纶的发展

改性涤纶的发展 【转载】发布者:日期:2011-04-03 1941年英国Whenfield和Dikson以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为原料合成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并制成了纤维,在我国商品名为涤纶。涤纶于1946年在英国工业化生产,1953年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工业化生产,1971年开始在数量上超过尼龙,成为第一大合成纤维。由于涤纶具有强度高、弹性好、保型性好、尺寸稳定性高等优异性能,由其织成的衣物经久耐穿,电绝缘性好,易洗快干,具有“洗可穿”的美称,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服装、装饰、产业等领域。但是涤纶由于内部分子排列紧密,分子间缺少亲水结构,因此回潮率很小,吸湿性能差。在相对湿度为95%的条件下,其最高吸湿率为0.7%,由于其吸湿性差,抗静电性不好,涤纶织物透气性不好,染色性差,抗起毛起球性差。 针对涤纶使用性能的缺陷,其改性研究主要有:一是物理改性方法,主要在涤纶的生产过程中进行物理共混改性;二是化学改性方法,运用化学接枝或嵌段的方法改变涤纶的分子链结构,改善涤纶的服用性能。 1 涤纶的染色改性 涤纶纤维是疏水性的合成纤维,缺乏能与直接染料、酸性染料、碱性染料等结合的官能团。虽然具有能与分散染料形成氢键的酯基,但是涤纶分子链结构紧密,染料分子不易进入纤维内部,致使染色困难,色泽单调,直接影响到涤纶面料花色品种的开发。由于涤纶的结晶度高,纤维中只存在较小的空隙,当温度较低时,分子热运动改变其位置的幅度较小,在潮湿条件下,涤纶纤维又不会象棉纤维那样能通过剧烈溶胀而使空隙增大,染料分子难以渗透到纤维内部。涤纶染色时通常只能用分散染料进行染色,并且必须在高温高压下或借助载体进行染色。为了提高涤纶的染色性能,从分子结构上考虑,提高分子链的疏松程度,将有助于染料分子的进入。改善染色性能主要采用的方法有:(1)与分子体积庞大的化台物共聚;(2)与具有可塑化效应的化合物混合纺丝;(3)导入具有醚键那样的和分散性染料亲和性好的基团。采用共聚方法改性制得的涤纶树脂熔点低,结晶度低,纤维的热性能和机械性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阳离子染料可染改性方法是将涤纶染色改性剂,如简苯二甲酸二甲脂-5-磺酸钠(俗称三单体,英文缩写SIPM)与涤纶共聚,共聚后的涤纶分子链中引入了磺酸基团,可用阳离子染料染色,所染织物色彩鲜艳,染料吸尽率高,大幅度减少了印染废水的排放,共聚聚酯切片又能增加抗静电、抗起毛球及吸湿性能,是近年来改善涤纶染色性能的主要方法之一。日本尤尼吉卡公司用4份含磺酸基团的间苯二甲酸盐单元的阳离子可染聚酯与1份乙二醇/聚乙二醇/磺酸基间苯二甲酸钠/对苯二甲酸的嵌段共聚物共混纺丝,可制成具有高染色深度

蒙脱土DK

纳米塑料中用作纳米无机相材料的蒙脱土(MMT),是我国丰产的一类天然粘土矿物,是一种层状硅酸盐。其结构片层是纳米尺度的,包含有三个亚层,在两个硅氧四面体亚层中间加含一个铝氧八面体亚层,亚层之间通过共用氧原子以共价键连接,结合极为牢固。整个结构片层厚约1NM,长宽约100NM,由于铝氧八面体亚层中的部分铝原子被低价原子取代,片层带有负电荷,过剩的负电荷靠游离于层间的NA+、CA2+和MG2+等阳离子平衡,因此容易与烷基季胺盐或其他有机阳离子进行离子交换反应生成有机化蒙脱土,有机化蒙脱土成亲油性,并且层间的距离增大,因此有机蒙脱土能进一步与单体或聚合物熔体反应,在单体聚合或聚合物熔体混合的过程中剥离为纳米尺度的结构片层,均匀分散到聚合物基体中,从而形成纳米塑料。 一种纳米蒙脱土水相插层的制备方法,包括:将纳米蒙脱土在水中高速搅拌,超声,形成稳定的悬浮体系后静置水化;然后在50~85℃下搅拌,加入插层剂的 水溶液,高速搅拌,再超声;加入水溶性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聚乙烯醇,在50~85℃下搅拌;离心,冷冻干燥,得到疏松装的层间距大于1.9纳米的蒙脱土?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是在水相中,使用水溶性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聚乙烯醇(PVA)对蒙脱土进行插层的新方法?该方法摈弃了现有技术中使用的DMF(N,N-二甲基甲酰胺(DMF))够直接得到疏松的粉末,从而改善了产品的储存性能,以及再次使用时的分散性能,便于批量生产?储存和运输;而且本发明的方法更为简单,成本也进一步降低? X射线衍射特征: 表面亲水性: DK5>DK2> DK1N>DK3>DK1>DK4

实验室DK3:DK3纳米有机化蒙脱土(采用十六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对蒙脱土进行有机改性,DK3-OMMT),浙江丰虹黏土化工有限公司;

阳离子可染改性涤纶纤维

阳离子可染改性涤纶纤维 阳离子可染改性涤纶纤维阳离子可染改性涤纶是在涤纶大分子上引入对阳离子染料具有亲和力的磺酸基或磷酸基团,分高压型(CDP)和常压型(ECDP)两种。 CDP纤维所加入抑第三单体为间苯二甲酸磺酸钠,其染色温度为120℃左右;ECDP纤维除第三单体外,还加入第四单体,常见的有脂肪或芳香二羧酸及其衍生物、脂肪或芳香二元醇及其衍生物以及羧酸类化合物等,其染色温度为100℃;ECDP纤维还分醚型和酯型两种,酯型的耐热性比醚型的好。 阳离子可染改性涤纶纤维的主要特点是可用阳离子染料常压沸染,这既克服了常规涤纶必须用高温高压或载体染色的不足,又可使毛/涤、涤/腈等混纺织物一浴法染色较为容易,而且染色的色泽比较鲜艳。阳离子可染改性涤纶可用于生产各类仿毛产品,短纤或长丝广泛用于生产多类混纺的精、粗纺呢绒,毛线、毛毯以及仿毛花呢等织物。 阳离子可染改性涤纶的缺点是强力较低,耐酸碱性较差,尤其对强碱很敏感,在强碱作用下水解速度比常规涤纶高2~3倍。但可利用这一特性对其进行碱减量处理,提高纤维的柔软性和吸湿性,进而提高其穿着舒适性。 另外,阳离子可染改性涤纶纤维的耐热性也较差,故在织物的定形后处理中,温度要适当降低,一般CDP为170℃,ECDP为160℃较好。 实务: 目前坊间染染改性涤纶纤维很多,主要以保特瓶回收后加工处理,为环保尽力;Recycle 标志。 现场染色加工与传统腈纶差异不大,差在批次的稳定度,纱的饱和值及起始上色温度、最大上色的温度点。 因此现场染色时每批纱务必要先做纱的饱和值(对比性)及起始上色温度、最大上色的温度点(Step-dyeing)控管,决定缓染剂使用量及持温控管点,否则问题层出不穷。

不锈钢表面处理工艺

不锈钢表面处理工艺 不锈钢表面处理技术浅谈 [摘要]:本文介绍了不锈钢品种及各种不锈钢表面处理方法,并分析各种处理方法优缺点。从而向人们揭示了使用不锈钢加工的产品应选用何种方法,才能达到不锈钢表面精饰之目的,才能开拓不锈钢使用前景及使用价值走向市场 (一)前言 大家都知道不锈钢具有它的独特的强度及耐磨性高和优越的确防腐性能不易生锈等优良的特性。故广泛应用于化工行业,食品机械,机电行业,家用电器行业。目前大量进入家庭装璜精饰行业,给予人们以华丽高贵的感觉。 不锈钢的应用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广,但不锈钢的应用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它的表面处理技术发展程度。下面我来谈谈不锈钢表面处理技术状况,供大家讨论。 (二)不锈钢品种简介 不锈钢一般含有鉻(CR,镍(NI),钼(MO,钛(TI)等优质金属元素。常见不锈钢有鉻不锈钢,即含CR>=12以上。镍鉻不锈钢含CR>=18%含NI>=12% 从不锈钢金相组织结材分类:有奥氏体不锈钢,例如:1CR18NI9TI, 1CR18NI11NB CR18MN8N。马氏体不锈钢,例如:CR17 CR28等。一般称为非磁性不锈钢和带有磁性不锈钢。 (三)不锈钢表面处理品种 目前对不锈钢表面进行处理品种 (1)表面本色白化处理 (2)表面镜石光亮处理 (3)表面着色处理 1、表面本色白化处理 不锈钢在加工过程中,经过卷板、扎边、焊接或者经办人方温面火处理,产生黑色氧化皮。这种坚硬的灰黑色氧化皮主要是NICR2O4和NIF二钟E04成分,以前一般采用氢氟酸和硝酸进行强腐蚀方法去除。但这种方法成本大,污染环境,对人体有害。腐蚀较大,逐渐被淘汰。 目前对这种氧化皮处理方法有二种:(1)采用喷(丸)砂方法。(2)采用化学法。 即使用一钟无污染酸洗钝化膏和常温无毒害的带有无机添加剂的清洗液进行浸洗。从而达到不锈钢本色的白化处理之目的。基本上看上去是一目光的色泽。这种方法对大型、复杂产品较适用,值得推广应用。 2、不锈钢表面镜面光亮处理方法 根据不锈钢产品的复杂程度和用户要求情况不同可分别采用机械抛光、化学 抛光、电化学抛光等方法来达到镜石光泽。下面我分别介绍这三种方法优缺点供大家参考选用: 表1

涤纶表面改性研究的进展

收稿日期:2007-05-25。 作者简介:张翠玲(1982-),女,山东淄博人,在读研究生,从事生物相容材料研究开发工作。 涤纶表面改性研究的进展 张翠玲1 ,赵国樑2 ,宋立丹1 ,王甜甜 1 (1.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29, 2.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市服装材料研究开发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摘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涤纶表面改性的原理、方法、应用以及各种常用表征方法。对等离子体处理方法的3个方面的应用做了详细阐述;介绍了紫外光接枝方法的原理、应用,以及近年来对该方法的改进;阐述了碱处理的原理、应用及近年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涤纶;表面改性;方法和原理 中图分类号:TQ342 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261(2007)06-0005-03 涤纶是产量最大的合成纤维,具有许多优良性能,如:断裂强度和弹性模量高,回弹性适中,热定形 性好,耐热和耐光性好,抗有机溶剂、氧化剂以及耐腐蚀性好,对弱酸、碱等稳定 [1] ,等等。由于以上种 种优点,在纺织及其他工、农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但是,聚酯分子结构对称,结晶度较高,结构中又没有高极性基团,因此亲水性较差 [2] ,这就在很 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舒适性、可染性等。另外,由于涤纶对人体安全、无毒、低的吸水性,对人体的体液具有高抗渗透性 [3] ,近年来,作为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很多文献报道:涤纶的低亲水性结构使其血液相容性很差,这也是生物材料领 域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为了使涤纶的应用更广泛,扬长避短,近年来人们开始研究涤纶的表面改性方法。表面改性是指在不改变材料及其制品本体性能的前提下,赋予其表面新的性能,如亲水性、抗静电性、染色性、耐老化性、生物相容性等 [4] 。 目前,对涤纶的表面主要有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法、紫外光引发接枝法、湿法化学法、离子束照射法 [5] 、光化学法 [6] 等改性方法。 1 等离子体处理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是通过等离子体处理以及在材料表面等离子体接枝来改变材料表面结构的一种表面改性方法 [7] 。低温等离子体在纤维改性方面 的应用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此后美国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有应用该技术处理加工的聚酯纤维(商品名Re fresca)投放市场 [8] 。 等离子体对涤纶的表面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利用低温等离子体引发接枝聚合反应(P las m a-i n itiated G rafted Poly m erization);单纯利用等离子体处理,引发表面结构的变化;等离子体聚合沉积成膜对材料表面进行改性。 在低温等离子体引发接枝聚合反应方面,很多研究者做了大量的工作。日本九州国立大学的Young Jin K i m 等人利用氧气等离子体引发,接枝丙烯酸,然后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来改变涤纶的表面结构达到改变其血液相容性的效果 [9] 。天津工 业大学的张晓林、马小光通过丙烯酸微波等离子体对涤纶的表面接枝改性来达到提高其染色性能的目的 [10] 。西南交通大学的潘长江等人利用等离子体 表面接枝方法在涤纶表面接枝不同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PEG ),使涤纶的抗凝血性能得到了显著改善 [11] 。Sh izuoka 大学聚合物化学实验室的N.I N A - GAK I 等人利用A r 等离子引发涤纶表面改性,通过XPS 光谱发现其表面结构发生了变化,通过接触角测试,发现表面改性后亲水性显著改善 [12] 。 在单纯等离子体处理对涤纶进行表面改性的研究中,日本静冈大学的NOR I H I R O I N AGAK I 等人 [13-14] 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来证实等离子体对于涤 纶表面改性的显著作用。结果表明涤纶表面的N /C 比例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其接触角也发生显著变化。西北纺织工学院的陈杰瑢等人单纯利用氧等离子体对涤纶表面进行处理,表面张力评价的解析结果表明,氧等离子体处理后的涤纶表面自由能增大。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分析表明,涤纶表面被引入了大量含氧和含氮极性基团,最终使得涤纶的亲水性增强 [15] 。 第20卷第6期 2007-11 聚酯工业 Polyester Industry V o.l 20No .6 Nov .2007

蒙脱土的研究与应用综述

作者简介:彭琪琪(1999-),女,汉族,安徽淮北人,山东科技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专业2016级本科生 。 彭琪琪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590) 摘要:蒙脱土(MMT )是一种层状硅酸盐矿物质,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强烈的吸水性,良好的阳离子交换能力和吸附性能。蒙脱土 可作为载体,用于吸附以及增强材料的物理性能。为扩大蒙脱土应用范围,可将蒙脱土进行相应的改性。蒙脱土可用于制备良好的纳 米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石油、药品、汽车制造等方面[1] 。本文对近十年关于蒙脱土的研究进行综述,有利于进一步开展蒙脱土的研究与应用。关键词:蒙脱土;改性;复合材料;性能中图分类号:TD9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9)15-0137-01蒙脱土(M M T )是一种硅酸盐片层状矿物,来源丰富,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强烈的吸水性、膨胀性、分散性,良好的阳离子交换性能和吸附能力。M M T 分子中具有紧密堆积的四面体和八面体亚层,是不规则片层且高度有序的特殊晶体。M M T 片层内多为无机成分,因此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2]。M M T 的这些优良性能决定了其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广泛的应用前景。M M T 纳米复合材料近年来成为社会热点,M M T 纳米复合材料的高热稳定性、高模量、高强度、高气体阻隔性和低的膨胀系数等均是其广受关注的原因[3]。 1MMT 的改性 蒙脱土具有亲水疏油性,且对聚合物相容性较差,限制了其应用。所以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对蒙脱土进行改性,提高其吸附性能和离子交换能力,扩大应用范围[4]。 对蒙脱土的改性主要分为三类,有机改性、无机改性和有机-无机复合改性,其中有机改性的M M T 是纳米复合材料应用的关键。有机改性能够使得M M T 表面疏水化,使其有利于应用于有机相。陈际帆等人[5]采用C T A B 对M M T 进行有机复合改性,增大了蒙脱土层间距,提高了M M T 在聚氯乙烯(P V C )基体中的分散均匀性,并且明显提高了P V C /M M T 玻璃化转变温度,改善了力学性能。王文涛[6]使用有机改性M M T 以机械混炼插层法制备天然橡胶/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交联密度、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气体阻隔性等因为蒙脱土的有机改性而得到显著提高。 无机改性包括酸化改性、无机盐改性和 钠化改性三类[7]。无机改性可以增强蒙脱土的吸附性能和离子交换能力。有机-无机复合改性是一种新型的蒙脱土改性方法,它同时具备有机改性和无机改性的优点。 2MMT 的吸附性能 M M T 在层间以及外表面有吸附位点,吸附性能良好,但是其在水中分散能力强,分 离困难。因此,常用另一种吸附性良好的物质对蒙脱土进行包埋,相互弥补,相互配合,发挥彼此的最佳功效,实现“1+1>2”的作用。 2018年,宋美娟等人[8] 采用明胶(G E )作为包埋剂,制造出环境友好、具有优良的污水处理能力的G E /M M T 复合材料,在吸附结晶紫(C V )的实验中,当C V 浓度为800m g/L ,吸附剂用量为20m g 时,吸附量最高可达197.17m g/g 。谷娜等人[9]制备了复合P H M B -磁性蒙脱土,采用静电作用吸附絮凝藻细胞,减少水体污染。 3MMT 的物理性能优化 蒙脱土是一种良好的中孔载体材料,孔径分布均匀可调控,具有耐水性及耐SO 2等特点,物理性质优良,化学性质稳定。蒙脱土是一种良好的“增效剂”,可增强材料的应用效果和使用寿命。张涛[10]曾以钛白粉掺杂蒙脱土制备脱硝催化剂,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随着蒙脱土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并且蒙脱土的加入提高了脱硝效率,增强了催化剂的机械强度和磨损强度。与之类似的是,汪飞等[11]人利用蒙脱土制备疏水缔合双交联自修复水凝胶,提高了水凝胶的拉伸长度、断裂伸长率以及对能量的耗散。 4结论 综上所述,蒙脱土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具有良好的应用潜能和发展前景[12]。虽然我国蒙脱土资源丰富,但是对于蒙脱土的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蒙脱土的应用范围也有待扩展。因此,我们应加强对于蒙脱土化学结构的理论研究,为开拓蒙脱土的应用范围打下基础。参考文献: [1]梁云,贾德民.蒙脱土的改性研究进展[J].化工矿物与加工,2004,33(2):1-5. [2]杨科,王锦成,郑晓昱.蒙脱土的结构、性能及其改性研究现状[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1,25(1):65-70. [3]林一凡,潘太军.蒙脱土的有机化改性及插层剂的选择[J].化工科技,2010,18(01):24-27. [4]李娜,马建中,鲍艳.蒙脱土改性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2009(1):98-103. [5]陈际帆,周少奇.表面活性剂和硅烷偶联剂有机复合改性蒙脱土的制备及性能表征[J].应用化工,2009,38(06):827-831+835. [6]王文涛.天然橡胶/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阻隔性及相关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7]张亨.蒙脱土的改性方法及阻燃应用的研究进展[J].上海塑料,2013(03):15-20. [8]宋美娟,王煦漫,张彩宁.明胶/蒙脱土复合材料对结晶紫的吸附性能[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18,v.31;No.120(02):15-20. [9]谷娜,秦会会,高金龙.复合PHMB-磁性蒙脱土去除铜绿微囊藻的研究[J].应用化工,2018,v.47;No.317(07):77-80+84. [10]张涛.钛白粉掺杂蒙脱土蜂窝式脱硝催化剂的 制备及催化性能[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8,v.49(07):53-56. [11]汪飞,叶瑾,东为富.蒙脱土/疏水缔合双交联自 修复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8,v.46;No.550(07):183-187. [12]赵保林,那平,刘剑锋.改性蒙脱土的研究进展[J]. 化学工业与工程,2006,23(5):453-457. ACADEMIC AND DISCUSSION -1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