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训练的意义和方法

动物行为训练的意义和方法
动物行为训练的意义和方法

学术研究

圈养动物的福利待遇不仅停留在食物和环境等基本的需求上,还要有认知水平和精神层面上的改善。行为训练就是通过人类与动物的交流和沟通,达到动物自主学习、展示自然行为的目的[1]。通过开展行为训练,动物能在圈养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各种疾病治疗和管理所带来的应激和伤害,同时还能加强圈养动物的行为多样性,让动物在一个更加宽松舒适的环境中生活。

1动物行为训练的意义

行为训练就是动物的一种学习行为,是由人类来授意或指令使动物在展示自然行为的基础上,改变其原有行为方式的过程[2]。动物训练既不是动物驯化,也不同于马戏表演形式的训练,是一个从国外引入的名词。其英文原意“training”本身就是通过实践和经验的一种行为改变,是动物学习的过程。动物驯化则是一种适应,包括长期的适应和短期的适应,前者也就是从野外引进经过长期的自然适应而演变成家养动物,比如家禽和家畜都是经过长期地驯化由某种野生动物变化而成的;短期的适应,主要用于动物实验,当动物经过几天或几个月的低温或高温温度梯度的逐渐驯化,而增加其适应环境温度能力的过程就叫冷驯化或热驯化,或者统称温度驯化。

动物的行为训练对于圈养动物是一种专业的行为健康治疗方法,减少圈养的应激反应。通过行为训练,动物可以在没有人工强硬抓捕、限制体重、强制进食或化学保定的情况下,在没有制约和强迫的条件下平静自然地完成各种日常管理和治疗。因此,动物行为训练是动物园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属于动物福利的范围,并与动物丰容(特指给迁地保护的动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3]。首先,动物行为训练是动物认知水平的一种活动,动物可以通过训练与人类积极交互作用,学习各种提示或动作,接触各种感官的刺激,增加更多的新鲜感,从而改善动物乏味枯燥的圈养生活,减少刻板行为。其次,动物行为训练不仅增加了

动物行为训练的意义和方法

刘赫,张金国,王泽重,张恩权

(北京动物园北京100044)

摘要:动物行为训练是动物福利的一种表现方式,在动物园和水族馆中已经普遍认知,但国内尚无详细的理论介绍。本文主要从动物训练的含义、动物训练的设施和工具以及动物训练的流程几个方面阐述这一新的工作方法。

关键词:动物;行为训练;方法

Signification and Techniques of Animal Training

Liu He,Zhang Jinguo,Wang Zezhong,Zhang Enquan

(Beijing Zoo,Beijing,100044)

Abstract:It is well known that animal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animal welfare in zoo and aquarium. However,there are no relevant theory published in China.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new method from the significa-tion of animal training,facilities and tools for training,and animal training process.

Keywords:animal;training;techniques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14.01.009

学术研究

感官的刺激,而且给圈养动物提供了更多控制环境和自主选择环境的机会。让动物在相对自由的条件下,掌控自己的生活,使动物感到更自然和舒适。总之,行为训练对于整体的动物丰容非常重要,每个行为训练的过程和结果都可以追溯到丰容的目标:给动物一个轻松的环境,让动物尽量展示自然行为[4]。

2动物行为训练的设施和工具

2.1训练设施

训练设施对训练效果影响非常大,完善的训练设施能减少训练时间,并让动物感到非常舒适,训练的行为动作也更容易保持[5]。例如,对于美洲鳄来讲,水环境对它更舒适和安全,因此在水中建立训练设施要比在陆地上更有利于训练,动物的反应也更好。对于训练员而言,设计良好的训练设施首先应保证安全。这样才能准确地关注动物的反应以及产生的攻击行为,以便做出相应地调整。如果通过网眼比较大的栅栏来训练凶猛动物,可能会受到动物的直接攻击,或者由于训练员的害怕而增强了动物的攻击反应。特别是一些灵长类,在训练的时候可能会更机警,训练员会被动地跟着动物移动,或在栅栏较宽的地方躲闪,并有畏惧行为,这样地交流实则滋长了动物的贪婪性情和攻击行为[6]。

许多笼舍并不适于训练员安全地和动物交流,因此训练设施的改造和完善非常必要。改造后的行为训练设施要确保对动物、动物管理人员和游人的安全,并能鼓励动物展示其物种适宜的行为,允许动物自由舒适地运动;动物管理人员能通过该设施了解动物的行为,及时掌握动物的需求,并能建立整套的训练哲学理论,所以良好的训练设施是训练的前提条件。最后,动物训练设施还要允许游人能参观所有的动物。

2.2训练工具

训练的工具包括目标棒、哨子和食物背桶。目标棒可以根据动物头部的大小、身体的高矮以及对物体的敏感程度来选择其形状和长度,通常是50~80cm的钢管或木棒,一端有鲜艳标记,最好是一端成球形或宽大形并有色彩,可自行设计适合某种动物的目标棒。目标棒主要用于动物的目标化。目标化就是让动物识别某一位置的任何物体,并以此来规范一个行为。目标化是各种训练行为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动物才能完成移动和其他有难度的动作。通过目标棒首先让动物能接近训练者,此时动物会对目标棒发生兴趣,用口鼻接触棒子的末端。之后,训练员可以变换目标棒的位置,同时给予奖励,动物就会跟着目标棒转移位置来完成各种训练动作。

哨子作为与动物沟通的桥梁是对动物正确行为的一种肯定或呼唤,让动物明白训练员的意图,连接食物和动作,同时强化行为训练。动物对人类说话的频率不是很敏感,需要增加一个新的刺激来与动物交流,这就是哨音,训练的时候尽量将哨子的频率调节一致。训练过程中训练员一只手要拿目标棒,另一手要进行食物奖励,此时哨子就是最好的桥梁,由于哨子不会占用两只手来发声,所以是训练中最好的选择。训练过程中奖励要及时和恰当,最好设计一个随身携带的食物背桶,这样不会耽误奖励的时间,而影响训练效果。

3动物行为训练的流程

3.1设定目标

训练目标要根据各动物园管理和治疗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动物的自然历史和个体发育历史的情况来制定。例如某动物园给亚洲象称重的时候,采用食物引诱,结果10多kg香蕉都吃完了,象的两只后脚就是不踏到体重秤的铁板上,最后也没有得到准确的体重资料。此时就可以设定目标是:亚洲象站在电子秤上称体重。设定目标可以从最初的转移动物开始,可以让动物根据口令从室内展厅到运动场,或从运动场到展厅。也可以让兽医列出10种最难麻醉或最难进行治疗的动物,如,象、长颈鹿、河马、犀牛、鳄鱼以及一些鸟类,可以优先训练这些动物。可以从简单的目标化、串笼转移、称重,到注射、采血、收集尿液等难度大的目标,通过训练可以收集动物更多的数据用于医学检查和生理研究。

3.2制定计划

制定计划同样也要考虑动物的自然历史、个体发育史以及设施的完善。训练计划的内容包括确定所训动物,描述训练的目标行为,并确定训练的预期

学术研究

结果和需要的时间,增加必要的资源和改造相应的设施,然后制定计划表。计划必须由动物管理者、兽医和主管领导批准通过才能正式执行。

3.3具体实施

计划的执行是保证行为训练成功的关键。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训练的连贯性和固定性,要求饲养员要把每日的训练作为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定期、定时地进行行为训练;训练开始前需要具体定位每个训练者需要完成的内容,如果有一个训练者成功完成一个训练动作,那么其他的训练者也能逐渐完成这个行为。每个行为都要复习和重复,以避免该行为的消退。为了便于交流,训练组的成员应定期观摩训练项目,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3.4记录数据

主要记录所训动物、训练者和训练行为。描述动物在训练过程中的反应,评定训练的效果,并记录每个过程的目标和需要注意的事项[7]。通常训练者感知动物的训练反应以及动物对训练者的态度有5种情况,如表一:

3.5阶段评估

训练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定期讨论目标实现的过程,从训练数据中寻找变化趋势[8]。评估的内容包括动物对具体行为、训练者或环境的反应,实现目标的过程以及频繁的其他行为。评估训练的进程发展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对训练的各个阶段进行详细分析归纳,总结目标实现的原因。当遇到特殊行为或问题的时候,应回顾和查阅以前的训练笔记和记录,寻找相关的线索。如果某个动物个体的训练过程超过了规定时间,或者变成了攻击行为,此时就应该查阅以前的记录,检查该攻击行为是否与某个训练者有关,还是对所有的人均如此?通常要多长时间才能训练好一个行为?通过检查训练记录对这些问题都能有一个明确的答案。3.6重新调整

根据记录和评估所得到的信息以及发展趋势,重新调整有些目标和过程,使训练计划循环开展[9]。有时候有些目标可能制定的过于急切,可以适当放缓速度;或者有的过程重复比预计的次数还要多,也要调整才能完成行为训练目标。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行为目标是什么?现在已经取得的目标是什么?还有哪些目标没有达到?哪些过程需要调整?已经成功的过程有哪些总结的经验?训练过程中有哪些障碍?特殊的训练是否涉及安全隐患?根据回顾训练计划和阶段评估,是否有必要调整计划?

综上,训练过程中需要按照以上的流程来完成训练程序,这个过程是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循环进行、没有时间限制的。上述过程给行为训练提供了一个基础模板,便于训练者找到训练的薄弱环节,并根据动物的具体情况进行整合完善。■(编辑:郭远)

参考文献:

[1]Stark,B.1998."Principles of animal training workshop"AAZK/E-

MA/AZH.Natio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109.

[2]Tarpy,R.1982.Principles of Animal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Glenview:Scott,Foresman,and Company.

[3]Laule,G.,and Desmond,T.1998."Positive reinforcement training

as an enrichment strategy."In Second Nature:Environmental En-

richment for Captive Animals,eds.Sheperdson,D.,Mellen,J.,and

Hutchins,M.,302-313.Washington D.C.: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4]Laule,G.1993."Training as an enrichment strategy."Paper pre-

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Marine Animal Trainers'Association An-

nual Conference.

[5]Leach,E.1992."Tips for trainers:Applied animal learning con-

cepts."Elephant Managers Association Newsletter3(2):21-22. [6]Cecil Binney A,Kezer K,Pratte P.2003.Options for Training Side

Presentation for Large Canids and Felids.Animal Keepers'Forum.

Vol.30,No.9:390-391.

[7]Pratte J.2004.The Four Faces of Operant Conditioning.Animal

Keeper's Forum.Vol.31,No.11,pp.464-466.

[8]Priest,G.1990."The use of operant conditioning in training hus-

bandry behaviors with captive exotic animals."AAZK Natio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94-108.

[9]Priest,G.1993."Reinforcement:The key to shaping behavior."The

Shape of Enrichment.2(3):12-13.

1对提示没有反应不理睬训练者2对提示做出错误反应有点注意训练者3对提示有部分反应部分注意训练者4对提示做成反应,但很慢注意训练者5对提示马上做出反应完全注意训练者

动物的行为 习题(含答案)

动物的行为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26.0分) 1. 不属于动物行为的一项是() A. 动物体内分解有机物 B. 大雁南飞 C. 狼捕鹿,鹿奔跑 D. 鸟儿鸣叫 2.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这句诗描写了鸟类下列哪种行为?() A. 攻击行为 B. 取食行为 C. 繁殖行为 D. 防御行为 3. “孔雀开屏”、“蜻蜓点水”等动物行为属于() A. 防御行为 B. 繁殖行为 C. 攻击行为 D. 节律行为 4. “尝试与错误”是动物的一种行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尝试与错误”是动物的一种学习行为 B. 动物越低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 C. “尝试与错误”是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D. 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 5. 下列各项中,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 乌贼遇到敌害释放墨汁 B. 黑猩猩登高取香蕉 C. 蜜蜂采集花粉和花蜜 D. 壁虎遇到敌害会自动断尾 6. 比目鱼的身体颜色能够随着环境颜色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行为是() A. 节律行为 B. 繁殖行为 C. 防御行为 D. 社群行为 7. “幼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诗中描述的是鸟类生殖过程中的() A. 筑巢行为 B. 求偶行为 C. 孵卵行为 D. 育雏行为 8. 老鼠偷吃蚁穴中的食物,被蚁穴中的蚂蚁“群起而攻之”.蚂蚁的这种行为属于() A. 攻击行为 B. 贮食行为 C. 防御行为 D. 繁殖行为 9. 下列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 惊弓之鸟 B. 鹦鹉学舌 C. 蜘蛛结网 D. 黄牛耕地 10.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的控制因素是() A. 遗传因素 B. 后天学习 C. 亲代教育 D. 环境因素 11. “鸟类的黑手党”-杜鹃,将自己的卵产到别的小鸟巢中,小鸟辛勤地为杜鹃孵卵并精心喂食杜鹃的雏鸟,对小鸟这种行为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是先天性行为②是学习行为③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④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12. 蜘蛛结网、鱼类洄游等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这些行为属于() A. 学习性行为 B. 先天性行为 C. 贮食行为 D. 防御行为 13. 下列选项中,属于动物行为的是() A. 人体将摄入的食物消化 B. 家鸽用气囊协助呼吸 C. 蜥蜴遇到敌害会断掉它的尾巴 D. 青蛙的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4. 从行为形成过程来看,动物的行为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______ (判断对错)

《动物行为的研究》教案

第3节动物行为的研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法研究一种常见小动物的行为; 2.知道可以用观察法和实验法来研究动物的行为。 提前准备: 科学家研究动物行为的相关材料。 知识结构: 科学家的案例, 教学重点: 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 教学难点: 实验法和观察法的区别和联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雄性三刺鱼在繁殖期间的相互攻击等行为。 议一议:雄性三刺鱼在繁殖期间有哪些行为表现?科学家是怎么知道三刺鱼的这些行为的?可能采用哪些方法? 点拨: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实验等方法。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 读读想想阅读课文“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材料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 点拨: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材料主要是通过观察的方法获得的。 读读想想阅读课文“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廷伯根对银鸥雏鸟求食行为的研究”、“劳伦兹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材料,想想这三位科学家中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动物的行为的? 点拨:这三位科学家中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动物的行为的。 2.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

阅读:读“细腰蜂运送食物哺育幼虫的行为研究”和“雄性三刺鱼生殖行为的研究”资料。 讨论比较:观察法和实验法的区别和联系 共同学习,填写下列表格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雄狮鬃毛综黑色和黄褐色的研究。制作一只仿真黑鬃雄狮立于狮群出没处,通过望远镜观察到它很快就吸引了几只雌性狮到身旁来。这种研究行为的方法属于:观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例2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就是利用动物行为来获得结果。这种探究使用的研究方法最好是:查阅资料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在学习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时,知道了多名科学家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实例,并认训到观察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方法。二者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板书设计: 第一节动物行为的研究 一、科学家的研究案例 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主要应用观察法 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主要应用实验法 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主要应用实验法 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应用实验法 二、学生活动:探究蚂蚁的行为 教学反思: 老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帮助学生认识、掌握两种方法的基本要点,向学生灌输科学研究的态度,为提供科学研究的氛围。课堂上鼓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一节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

第一节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法和意义。2.通过阅读和讨论,概括动物行为的概念和归纳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3.通过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讨论,对学生进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教育;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倾听、交流和辩论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行为的概念。因为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动物的行为,要求学生了解动物行为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几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动物行为的特点和产生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这些内容都需要在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可以说,动物行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学习的基础知识,因此是本节的重点。教材并没有给动物的行为下确切的定义,只要求学生了解该概念的“一般”含义,即行为是指动物的动作。学生对静立不动、注目凝视也是动物的行为不易理解。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小组专题讨论,通过学生互助加深对动物行为概念的理解。2.本课的难点是学校一般不具备应用观察法或实验法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的条

件,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文字的理解上,没有实践的机会,不易理解、掌握科学方法。建议教师在学习“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时,可设法用电教手段开阔学生的眼界;发动学生就近取材,设计实验;组织小组讨论,合作观察某种动物的行为,力争实际应用科学方法研究一个简单的动物行为方面的问题,使学生亲自经历研究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二、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课前,教师可根据学校的条件,准备一些有关动物行为的幻灯片、投影片或动物行为的录像片。上课时,先用2~3分钟演示准备好的片子,根据片子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入新课。明确提出,本章要研究动物的行为。本节要解决三个“W”,即什么(What)是动物的行为,为什么(Why)要研究动物的行为和怎样(How)研究动物的行为。2.读书指导:本章适宜以学生自学为主,在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教学生阅读的技巧。 《学生学习指导》中介绍的SQ3R 可以参考BSCS(美国高中生物学教材) 法。如下具体步骤可供教师参考:①纵览教材。看目录。本书前十二章已经学习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五纲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动物的行为。本章包括六节,有两篇课外读物。看标题。看节的标题和本节的黑体字。看本节内容。看文字、看插图,看“动动脑”提出的

动物行为学习题

动物行为学习题 选择题 1、下列属于后天获得的行为是: A.候鸟迁徙B.鸟类筑巢C蜘蛛结网D.复杂的“鸟语” 2、生活在离海边50公里的某种小鸟,每天飞到海边取食时间都比前一天迟到50分钟。这种现象叫: A.日节律B.潮汐节律C。月节律D。无规律 3、在自然选择过程中,最终对动物行为起支配作用的遗传物质是: A.染色体B.DNA C.基因D.RNA 4、蜜蜂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性昆虫,它们的社会生活高度发展主要表现在个体形态和职能分工上的高度专门化,在蜜蜂群体中表现出明显的利他行为。 A.蜂王B.蜂后C。工蜂D。雄峰 5、城市中喜鹊的巢与巢间距很近,远小于市郊野外种群的巢间距离,其原因是(多选): A.合适的巢址分布密集B.食物充足C。利于繁殖D。喜鹊喜欢群居 6、下列行为中哪种行为属于后天学习来的行为?(多选) A.小鸭子出生后跟随首先看到的移动物体 B.小狗看到装食物的空盘子时也会分泌唾液 C.幼猴将马铃薯放在水中后洗净后再吃 D.山雀喜好取食个体较大的毛虫 7、无毒的拟斑蝶外观酷似色彩鲜艳、身体有毒的王斑蝶,这—现象属:(多选) 拟态中贝茨拟态是指可食性物种模拟有毒、有刺或味道不佳的不可食物种的拟态现象;缪勒拟态是指一种生物模仿其他生物以便于接近进攻对象的拟态如蚁蛛。 A.贝茨拟态B.缪勒拟态C.警戒色D.保护色 8、根据动物行为的定义,你认为下列哪项不是动物行为: A.黑猩猩为另一只黑猩猩梳理毛发B.雄螽斯在交配时,给雌螽斯提供食物C.地松鼠在洞穴附近直立,观察周围环境D.郊狼盘算如何阻止同伴来争夺猎物 9、动物的警戒色是用来: A.吸引配偶B.提醒捕食者自己是不可食的 C.保证动物体色与周围环境颜色一致D.吸引传粉昆虫 10、Lehrman设计了一个关于斑鸠的实验,实验分三个组:(1)全为雌鸟,单独饲养;(2)雌鸟与雄鸟配对饲养,不提供筑窝材料;(3)雌鸟与雄鸟配对饲养,提供筑窝材料。然后给各实验组每只雌斑鸠一窝卵,检查它们的孵窝情况。结果发现:第(1)组的雌斑鸠没有一只孵卵;第(2)组的雌斑鸠,从第6,7和8天,孵卵的雌性斑鸠比例越来越高,但不是所有的雌斑鸠都孵卵;第(3)组中,第8天,所有的雌斑鸠都开始孵卵。基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认为: A.雄性配偶能够引起雌鸟的全部孵卵行为 B.筑窝材料能引起雌鸟的全部孵卵行为 C.雄性配偶和筑窝材料是雌斑鸠孵卵的前提条件 D.实验设计不合理,不能得出任何结论 11、在繁殖季节,个体小的雄鸟对同类的鸣唱反应强烈,它们会靠近播放类似鸣唱录音的设备,并将回应播放的录音而发出鸣叫。通过这一技术可以确定该物种的种群密度。这项技术的理论依据是: A.个体小的鸟傻,它们会接近任何陌生的声音 B.个体小的鸟聪明,它们会接近任何陌生的声音

动物的行为

第16章动物的行为 第3节动物行为的研究(第1课时) 例1科学家为了了解家燕的育雏行为,在它育雏期间,在它的窝旁安放一台录像机,记录家燕每天的活动。然后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这样的研究活动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D. 资料分析 解析:探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和实验法等。实验法是运用各种手段将行为的主题产生的环境条件加以改变,来分析研究动物行为的一种方法。而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观察法要求观察者精确、真实、详尽、客观地反复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由此可见,本题提到的科学家为了了解家燕的育雏行为所做的探究活动采用的是观察法。 答案:A 例2 下列研究动物的行为的方法中,属于实验法的是() A. 用照相机拍摄老虎的运动,研究老虎追击猎物的方法

B. 用望远镜观察乌鸦在繁殖季节的活动,并如实记录 C. 动物园通过闭路电视研究熊猫生育幼崽的过程 D. 用超声波干扰水中活动的海豚,观察海豚对声波的反应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研究动物行为方法的掌握情况。实验法是对发生行为的动物或接 受行为的动物,模拟或干扰他们之间使用的信号,然后进一步分析刺激行为发生的主要因素。 本题中前三个选项的研究活动都没有干扰、影响、改变动物行为,只是客观地记录,属于观 察法。D 项的研究方法明显干扰了海豚之间的信息传递,并在干扰后观察海豚对声波的反应, 属于实验法。 答案:D 例3资料分析题: 英国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 (Jane Goodall )在世界上拥有极高的声誉,她二十 多岁的时候就只身前往非洲原始森林,为了观察黑猩猩,她度过了三十八年的野外生 涯,收集到许多珍贵的资料,并与黑猩猩成了好朋友。她发现当黑猩猩群体中的地位 较高者与其他黑猩猩同时走近一只香蕉,其他黑猩猩总是先行让开;当它与其他黑猩 猩狭路相逢时,它也从不让路;她还发现黑猩猩能够使用和“休整”工具。过去人们 认为黑猩猩只吃植物,她却多次发现黑猩猩捕杀狒狒、叶猴等。经过十三年与黑猩猩 的朝夕相处,逐渐解开了笼罩在黑猩猩身上的神秘面纱。 资料中,黑猩猩群体的不同成员之间具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 属于哪一种动物行为?珍妮·古道尔研究黑猩猩时采用的是哪种研究方法? 解析:对一些生物学基本概念,我们必须掌握和理解,本题只要很好地掌握和理解社群 行为的特征,就不难作答。社群行为的主要特征是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 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和实验法等。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 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仪器,研究活动不干扰、影响、改变动物行为,只是精确、 真实、详尽、客观地反复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答案:社群行为 观察法 _________和________。 2、下列研究动物行为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各有什么作用,请用线连接 A .录像机 a. 听到动物的声音并用声频分谱仪分析研究 B .计算机 b. 真实地再现观察现场的情景 C. 闭路电视 c. 迅速准确地处理观察和实验所得的大量数据 D .录音机 d. 随时观察笼内或圈样动物的活动 3、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和实验法,单纯的观察法可以那样实验。 ( ) 4、实验法中离不开观察。 ( ) 5、在研究动物行为中,实验法比观察更重要。 ( ) 6、实验法的主要特点是在研究者设计的环境下观察动物行为的方法。 ( ) 1、《昆虫记》的作者是 ( ) A. 达尔文 B. 法布尔 C. 弗里施 D. 巴斯德

福建省邵武第七中学八年级生物《动物行为的研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法研究一种常见小动物的行为; 2、知道可以用观察法和实验法来研究动物的行为。 二、提前准备 1、科学家研究动物行为的相关材料。 2、“探究蚂蚁的行为”活动中所需要的材料器具等。 三、教学策略 1、教材分析 ⑴本节知识结构:科学家的案例,探究蚂蚁的行为 ⑵教学重点: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 ⑶教学难点:实验法和观察法的区别和联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和方法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多媒体播放雄性三刺鱼在繁殖期间的相互攻击等行为的录像。 议一议:雄性三刺鱼在繁殖期间有哪些行为表现?科学家是怎么知道三刺鱼的这些行为的?可能采用哪些方法? 点拨: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实验等方法。 ㈡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 读读想想阅读课文“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材料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 点拨: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材料主要是通过观察的方法获得的。 读读想想阅读课文“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廷伯根对银鸥雏鸟求食行为的研究”、“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材料,想想这三位科学家中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动物的行为的? 点拨:这三位科学家中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动物的行为的。 2、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 阅读:读“细腰蜂运送食物哺育幼虫的行为研究”和“雄性三刺鱼生殖行为的研究”资料。 讨论比较:观察法和实验法的区别和联系 共同学习,填写下列表格 类别主要目标方法程序材料处理联系 观察法描述行为表现直接观察不施加影响实验法以 实验法说明行为发生实验观察施加影响观察法为基础 ㈢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雄狮鬃毛综黑色和黄褐色的研究。制作一只仿真黑鬃雄狮立于狮群出没处,通过望远镜观察到它很快就吸引了几只雌性狮到身旁来。这种研究行为的方法属于:观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例2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就是利用动物行为来获得结果。这种探究使用的研究方法最好是:查阅资料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㈣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在学习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时,知道了多名科学家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实例,并认训到观察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方法。二者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 ㈤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开放探究 第3节动物行为的研究

高中生物奥赛:动物行为学练练习(含答案)

《动物行为学》习题 一、选择题 1、动物学家用望远镜观察鸟类在树上的筑巢,并将鸟的动物详细记录,这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综合法 D、摄像法 2、最佳摄食理论认为:动物任何一种行为都会给自己带来利益,同时也会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自然选择总是倾向于使动物从所发生的行为中获得() A、最大的利益 B、一般的收益 C、最小的收益 D、毫无收益 3、下列行为哪项是本能行为()A、反射B、条件反射C、操作条件反射D、习惯化 4、下列关于动物攻击行为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攻击行为是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的争斗 B、攻击行为有利于种族的繁衍和生存 C、攻击行为都有身体的直接接触 D、公鸡的争斗就是一个实例 5、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传递信息的是() A、雌蛾分泌性激素 B、工蜂跳8字舞 C、蟑螂昼伏夜出 D、鸟类的鸣叫 6、下列各组动物的行为中都属于先天性定型行为的一组是() A、鱼类的趋光性,蛙的搔扒反射、蚯蚓走T形迷宫、大山雀偷饮牛奶 B、蛙的搔扒反射、蜘蛛织网、蚂蚁做巢、鸟类迁徙 C、蜜蜂采蜜、鱼类洄游、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昆虫的趋光性 D、鸟类迁徙、幼小黑猩猩从洞穴中取出白蚁、涡虫受到光照刺激后产生身体收缩 7、有些海产蟹类,当涨潮时钻入洞穴,退潮时爬出,这种行为称() A、定向行为 B、觅食行为 C、节律行为 D、防御行为 8、每年春天可看到大雁北飞,而在秋天则可看到大雁南飞。大雁的这种行为称为() A、节律行为 B、学习行为 C、取食行为 D、繁殖行为 9、杜鹃常把蛋产在其他小鸟的窝里,由小鸟代其孵蛋喂养小杜鹃。小鸟的这种行为称为() A、学习行为 B、社群行为 C、繁殖行为 D、后天性行为 10、下列行为属于节律行为的是() A、母鸡孵蛋 B、公鸡报晓 C、蛇追捕青蛙 D、公鸡争斗 11、牡蛎和蛤蜊等在涨潮时在水下觅食,有些珊瑚、环节动物和一些鱼类在潮水到达高潮时产卵,这些现象属于() A、昼夜节律 B、季节节律 C、潮汐节律 D、生物钟 12、野兔发现天空有老鹰盘旋时,立刻跑向自己的洞穴,这属于() A、攻击行为 B、防御行为 C、迁移行为 D、守巢 13、攻击行为与防御行为的本质区别的是() A、行为过程是否引起伤亡 B、行为双方是否同种 C、行为双方是否同性 D、行为双方是否得利 14、在北极海滩上,两只雄海豹常发生血战,目的是为了() A、捕获食物 B、争夺食物 C、躲避侵害 D、占领“领域” 15、下列哪种行为既是防御行为,又是利他行为() A、尺蠖的拟态 B、黄鼬释放臭气 C、挪威旅鼠的自杀行为 D、母鸡发现老鹰时的报警鸣叫 16、下列属于典型的利他行为的是() A、三棘鱼的配对行为 B、黄鼠的报警行为 C、清晨森林中群鸟的鸣叫 D、池塘中雄蛙的鸣叫17、蚯蚓在“T”形管中经多次尝试,学会了如何逃避电击,如何找到食物,这种学习方法叫() A、习惯化 B、印随学习 C、联系学习 D、洞察学习 18、假设动物“沟通”的定义是:发讯息者发出讯息以改变接收讯息者的行为。则下列何者不属于“沟通”() A、亲鸟假装翅膀受伤,以吸引天敌的注意,使其远离雏鸟 B、捕食性萤火虫模拟他种的发光信号,以吸引该种雄虫前来,将之捕食 C、母土拨鼠发出警告叫声,使小土拨鼠即时躲避天敌 D、老鼠在草丛中跑动的声音,吸引天敌注意 E、以上皆是 19、下列关于繁殖时期的雄三刺鱼互相攻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繁殖时期雄三刺鱼对红色邮车发生攻击,这是种固定动作格局 B、其中的红色是符号刺激 C、对红色模型发生攻击的原因是雄鱼繁殖时间腹部变为红色 D、攻击的目的主要是捕获食物 20、两只狼为争夺食物而互相争斗的行为属于()A、防御行为B、攻击行为C、繁殖行为D、社群行为 21、下列动物行为中,不属于繁殖行为的是() A、大马哈鱼的洄游 B、园丁鸟对自己家庭的装饰 C、1条雌鱼吞食自己的受精卵 D、母野鸭保护小野鸭 E、雄性大山雀在巢区发出警告性鸣声 22、下列()属攻击行为A、猛兽追击猎物B、两只羚羊为争夺配偶而格斗C、乌鸦对猛禽群起而攻击D、黄鼬以臭气使狼避而远之 23、下列有关动物行为说法正确的是() A、雌雄萤火虫都能发出荧光 B、雌蝉不会鸣叫,是一种保护性适应 C、蜻蜓点水不是为了喝水,而是交配前的求偶行为 D、鸟类的鸣声有地方口音,这是由基因决定的 24、雄羚羊向雌羚羊表示“亲热”和“爱慕”的动作属于繁殖行为过程的() A、交配行为 B、哺育行为 C、识别动作 D、占领巢区 25、鸟类繁殖过程中,一般说来,给雏鸟喂食的是() A、雄鸟 B、雌鸟 C、雄鸟和雌鸟 D、其他鸟类 26、孔雀开屏主要是() A、雄鸟向雌鸟展示美丽的羽毛,引诱雌鸟 B、雌鸟向雄鸟展示美丽的羽毛,引诱雄鸟 C、孔雀发怒的时候 D、孔雀发现敌害的时候 27、松鼠将覃类挂在树上晒干的行为属于()A、贮食行为B、招引异性C、防御行为D、哺育行为 28、阿尔卑斯狒狒“等级社会”中的“首领”是() A、一个最占优势的雄狒狒 B、一个最占优势的雌狒狒 C、一个幼狒狒 D、一个下级雄狒狒 29、“首领”雄狒狒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A、年龄最大者 B、跑得最快者 C、会寻食物者 D、攻击行为是得胜者 30、群体中的不同动物个体之间能够起到传递信息作用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都是动物的() A、识别方法 B、“语言” C、求偶形式 D、警告形式 31、“鸡叫三遍天亮”,公鸡报晓的第一次啼叫还是完全黑暗,间隔一定的时间再报第二次,第三次,每天早上都如此准确,公鸡判断时间靠的是()A、潮汐节律B、昼夜节律C、生物钟D、月亮 32、下列鸟类中具有迁徙行为的候鸟是①麻雀②大雁③天鹅④喜鹊⑤家燕⑥杜鹃()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 D、②③⑤⑥ 33、母鸡失去出雏鸡以后无目的小猫当成自己的雏鸡照顾,说明繁殖期间的母鸡哺育后代的行为是() A、它的爱好 B、它的本能 C、它的生活需要 D、它怀念自己的雏鸡

生物:第16章第3节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可分为两类:观察法和实验法。 观察法要求观察者精确、真实、详尽、客观地反复观察,并作好观察记录。也就是说要求观察者在观察某种动物时,将这种动物的所作所为不加渲染地如实记录,即见到什么就记下什么。在研究动物行为的初期,这种观察、记录工作几乎全部由观察者去做。例如,19世纪著名的法国昆虫学家亨利·法布尔(1823 -1915年)是用观察法研究昆虫生活的第一位科学家,被称为“昆虫世界的荷马”。伟大的进化论创始人查理·达尔文说法布尔是一个“卓越的观察家”,他研究的是活着的动物,他是在“蓝色的天空下、蝉儿的歌声中”观察和研究它们本能的表现。只要天气晴好,法布尔就带上一把洋伞、一个放大镜、一支笔、一个记录本、一块面包和一个苹果,一大早就出发去观察,天黑时才返回家。他就是这样辛辛苦苦地工作着、探查着。他观察每一种昆虫都花去大量的时间,如观察土蜂20年、地胆过渡变态25年、隧蜂30年、蜣螂(屎克螂)40年,最后才写成一篇材料。他是如此认真负责,生怕观察中出现漏洞。对当时不理解他的科学家们的议论,他采用了一种很别致的方法加以答辩。他对他的昆虫朋友们说:“来,你们一齐来,你,带刺的,还有你,长着鞘翅和甲胄的,你们都来帮我答辩解释。告诉他们,我是怎样密切地和你们生活在一起的。告诉他们,我是用了怎样的耐心来观察的,以及怎样谨慎地记载你们的叙述,不任意增减。无论谁,只要他们愿意来研究你们,

就一定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借助于摄影机、录音机、摄像机等现代化手段去记录观察对象的一切,必要时可以重放、再现当时的场景,以利进一步观察研究。 实验法这是运用各种手段将行为的主体(动物)或行为的环境条件(各种有关刺激)加以改变,来研究动物行为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种泥蜂科昆虫在沙地上掘穴产卵后就将洞口封住,此后雌泥蜂会定期将幼虫所需要的食物--小毛虫,运到洞内供其食用,离开时雌泥蜂会将洞口再封好。有位行为专家采用了一个很巧妙的实验对泥蜂的这种抚幼行为进行研究:他在清晨当雌泥蜂“察看”每个洞穴之前,将一个洞穴中的泥蜂幼虫取出,放入另一个洞穴中。这样一来,有的洞穴中幼虫数量增加了,而另一个洞穴中却没有了幼虫。雌泥峰发现这种新情况后,会很快地加以改变,于是运到洞穴中的食物量也会随着改变。由此可以看出,雌泥峰并不是盲目地单凭“记忆”来饲喂每个洞穴中的幼虫的,而是根据每次“察看”洞穴后,利用所收集到的信息来决定当天应该向每个洞穴中的幼虫提供多少小毛虫。假如你在雌泥蜂清晨“察看”洞穴之后,移走它的幼虫,那么它仍会将小毛虫运入空洞穴,它的抚幼行为也不会改变。

动物的行为

第三节动物的行为(导学案) 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区分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2】能够从行为的目的和获得方式对动物的行为进行分类 【3】能够列举出常见的动物行为的例子 【4】了解通讯的主要方式 【5】了解行为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学习重点:行为的类型;社会行为的特点;通讯的主要方式 学习难点:行为类型的划分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动物的运动方式,例如鸟的运动方式是___________,如果鸟飞行着去躲避敌害,那么这就是鸟的防御行为。 你还能举出其它的运动和行为的例子吗?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分析运动与行为的区别: 1、运动没有目的性,行为有一定的目的; 2、行为是建立在运动基础之上的,是通过运动来完成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P96、P97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行为的目的来划分,动物行为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种类型。你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吗? 2、按照获得途径来划分,有的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的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这样的行 为称为__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有的行为是建立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获 得的,称为__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合作探究】 观察课本上设计的动物的绕道取食实验,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动物要想取得食物,必须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 2、越高等的动物,其经过的________________的次数就越少;这说明越高等的动物,形态结构越复杂, 学习能力也越________,适应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就越________。 【拓展延伸】 一只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总是给养鱼池边浮到水面张口求食的金鱼喂它捕来的昆虫,就像喂自己的雏鸟一样,请你分析回答: 1、美国红雀喂金鱼这个行为从目的来看是___________行为,从获得途径来看是_______________行 为,该行为是由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2、金鱼求食的行为从目的来看是_________________行为,金鱼看到这只红雀后就自动聚集到周围觅 食,该行为从获得途径来看是_________________行为,它是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获得的。 【自主学习】预习P98、P9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有的动物如蜜蜂、蚂蚁、猴、狼等,它们总是成群结队生活在一起,这样的动物群体我们称之为 社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的行为我们称之为_________行为。 2、一般具有哪些特性的行为才被称作社会行为? 3、社会群体中的成员要相互进行交流一般通过哪些方式?你能分别举例说明吗? 【总结深化】 你认为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和社会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何意义?

下册——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

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概括动物行为的概念和归纳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讨论,对学生进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教育;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倾听、交流和辩论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行为的概念。 因为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动物的行为,要求学生了解动物行为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几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 型、动物行为的特点和产生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这些内容都需要在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可以说,动物行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学习的基础知识,因此是本节的重点。 教材并没有给动物的行为下确切的定义,只要求学生了解该概念的“一般”含义,即行为是指动物的动作。学生对静立不动、注目凝视也是动物的行为不易理解。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小组专题讨论,通过学生互助加深对动物行为概念的理解。 2.本课的难点是学校一般不具备应用观察法或实验法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的条件,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文字的理解上,没有实践的机会,不易理解、掌握科学方法。 建议教师在学习“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时,可设法用电教手段开阔学生的眼界;发动学生就近取材,设计实验;组织小组讨论,合作观察某种动物的行为,力争实际应用科学方法研究一个简单的动物行为方面的问题,使学生亲自经历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课前,教师可根据学校的条件,准备一些有关动物行为的幻灯片、投影片或动物行为的录像片。上课时,先用2~3分钟演示准备好的片子,根据片子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入新课。明确提出,本章要研究动物的行为。本节要解决三个“W”,即什么(What)是动物的行为,为什么(Why)要研究动物的行为和怎样(How)研究动物的行为。 2.读书指导: 本章适宜以学生自学为主,在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教学生阅读的技巧。可以参考BSCS(美国高中生物学教材)《学生学习指导》中介绍的SQ3R法。如下具体步骤可供教师参考: ①纵览教材。 看目录。本书前十二章已经学习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五纲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动物的行为。本章包括六节,有两篇课外读物。 看标题。看节的标题和本节的黑体字。 看本节内容。看文字、看插图,看“动动脑”提出的问题。迅速浏览一下本节内容。 ②提出问题。 浏览“动物行为的概念”,认真琢磨自己是否同意书中介绍的概念,有什么问题;浏览观察法和实验法,试想自己是否可以按照该方法观察身边的小动物,能否对家禽、家畜、宠物或昆虫做类似的实验。随手记下自己的问 题。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可编辑修改word版)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概述 行为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基因的变化(如转基因,基因敲除或下调等)最终表现为与基因相关的行为变化;环境的变化(如声、光、电的刺激和药物的处理)不仅其本身可直接影响动物的行为,而且可通过对相关基因的影响而改变动物的行为。学习和记忆更是这种相关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表现的一种形式。学习是一个获得外界环境信息(对动物而言)或有关世界知识(对人类而言)的过程;记忆则是对这种信息或知识进行加工(encoding)、储存(storage)和再现(retrieval)的过程。人类的记忆复杂,包括对事件与物体的明晰记忆(explicit memory)或描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和与学习无关(如适应性和敏感性)或有关(如操作技术和习惯养成)的模糊记忆(implicit memory)或非描述性记忆(nondeclarative memory)。而动物记忆相对较为简单,包括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和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前者一般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后者则持续24 小时到数天.数周甚至更长时间。与此相对应得是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和参考记忆(reference memory)。工作记忆是将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储存较短的时间,因而代表短期记忆;参考记忆是指对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测试的任何一天)均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工储存的过程,因而代表长期记忆。 记忆的脑机制非常复杂,迄今仍不清楚。早在20 世纪40 年代末,著名神经外科医生Wilder Penfield 第一个获得证据表明,记忆的加工可能是在人脑的某些特殊部位进行。他从上千例的病人观察到,电刺激病人的脑颞叶皮层(temporal lobes)会产生一连串对早期经验的回忆,病人称之为“经验反应”(experiential response)。几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为了给一个患癫痫长达10 年的病人施行脑手术治疗,Penfield 将病人双侧的海马·杏仁核和部分颞叶皮层切除。术后发现,病人的癫痫症状大为改善。但出乎意料的是,病人的记忆同时受到破坏性的损害。虽然病人保留了几秒到几分钟的短期记忆,且对手术前的事件有非常好的“长期记忆”,但是,他却不能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对人·地点或物体等信息的保持不超过一分钟。而且,他的空间定位能力也大大受到削弱,甚至花了长达一年时间才学会走一条围绕一栋新房的路而不至迷路。事实上,所有因手术或疾病使内侧颞叶的边缘结构受到广泛损害的病人都具有类似的记忆缺陷。这些结果说明,大脑边缘系统在记忆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后近半个世纪的研究表明,脑内至少存在5 个不同的结构系统相对特异性地参与学习记忆的调节,包括海马、杏仁核、皮层(尤其是鼻周皮层,perirhinal cortex)、小脑和背侧纹状体。针对这些脑结构建立了相应的具有一定特异性地学习记忆的行为测定方法。海马是空间记忆的最重要的调节脑区,同时也参与情绪记忆的调节。毁损海马回导致空间记忆的完全缺失,情绪记忆也会减弱,但不会完全消失。这是因为情绪记忆主要由杏仁核调节。测定杏仁核依赖的记忆主要用条件恐惧(fear conditioning)法;而测定海马依赖的记忆方法则很多,包括各种迷宫和抑制性回避(inhibitory avoidance)实验等。鼻周皮层是调节视觉物体记忆(visual object memory)的特异性闹区,常用物体认知模型(object recognition)检测。小脑是调节与骨骼肌反应有关的经典反射的特异性脑结构,眨眼反应(eyeblink conditioning)模型对小脑依赖的记忆有很高的特异性。纹状体对刺激-反应习惯(stimulus-response habit)的学习记忆过程其重要作用,主要调节与药物滥用有关的学习记忆。测定纹状体记忆的方法很少,目前主要用赢-留放射臂迷宫(win-stay radial arm maze)法。纹状体毁损会导致动物在这一模型上的记忆操作障碍,而毁损海马或杏仁核对这种记忆没有明显影响。说明赢-留放射臂迷宫法对纹状体记忆具有特异性。 尽管记忆的发生机制仍不清楚,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cyclic

探究活动:几种动物行为的观察

几种动物行为的观察 几种动物行为的观察: (1)观察蚯蚓的学习行为 ①实验准备:实验材料包括活蚯蚓和“T”字形迷宫。 制作“T”字形迷宫可用长约35厘米、宽约20厘米、高约7厘米的纸箱或木箱作为材料。然后再用纸板或木板固定在木箱中的适当位置上构成“T”字形迷宫。其中“T”字形路径的宽度,要根据实验用蚯蚓的大小而定,一般比蚯蚓的身体略宽即可。迷宫做好以后,在迷宫的一臂放潮湿的砂土并遮盖使其黑暗。另一臂则装上电极,使电极与1—2节干最池相通。 ②实验步骤:实验时将电极与电源接通。然后将蚯蚓放入迷宫中远离双臂的一端,使其爬向双臂。观察它对两臂中不同条件的选择。实验要重复多次,并做记录。观察、分析蚯蚓要经多少次学习后,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暗室的一臂。(2)观察鸟类的占区行为 春天来临,大多数鸟类都进入繁殖期,在此期间,每一对鸟都要占有一定的区域,作为活动和取食的范围并在其中筑巢,这块区域叫巢区。巢区由雄鸟选择和占据。占有巢区的雄鸟,通常有保护巢区的行为,不准许其他鸟类、特别是同种类的雄鸟进行这块地盘。为了表明享有这块区域的权力,雄鸟常高声鸣啭并在所占有的地盘上空飞翔。这种活动不仅是对同性者的“警告”,同时也是向雌鸟表示求爱而发出的信息。 鸟类的占区行为,其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在于使每一对鸟类(特别是那些飞行

能力较弱的食虫鸟类)都能保证从距离最近的地域内获得育雏所需要的充足食物。另外,每一对鸟都在自己的领域内活动,可促使配偶双方结合得更加牢固,减少了同种鸟类间的相互干扰。 巢区的大小在各种鸟类不尽相同,主要和该地区鸟类密度的大小、食物的丰盛程度、鸟的大小及取食方式有关。鸟类密度愈大,巢区愈缩小;一般来说,大型猛禽的巢区最大,能达到几平方公里,而一般小型雀类的巢区则从几十平方米到上千平方米(如山雀的巢区仅为40~200平方米)。 鸟类的巢区所要维持的时间,因各种鸟类的习性而有所不同。对于绝大多数鸟类来说,一旦雏鸟能离巢独立活动,成鸟就带领它们逐渐地离开巢区,去各处游荡觅食。所以,巢区仅仅是鸟类在春夏繁殖期的一种特殊的“领土”。 (3)观察鸟类的求偶炫耀行为 求偶炫耀是鸟类在繁殖早期通过婉转鸣唱,展示华丽多彩的羽毛,进行婚飞、戏飞或以其他行为姿态吸引异性的一种活动。 鸟类的求偶炫耀丰富多彩,各式各样。鸣啭和鸣叫是一种经常可以见到的求偶炫耀方式。如鸣禽的鸣唱、杜鹃的晨夜鸣叫、猫头鹰凄惨的悲鸣、啄木鸟用喙急促地敲打空心树干所发出的击鼓之声等。除此之外,有的鸟类还用炫耀羽毛和特殊的表态动作向对方表达情意。如野鸭等水禽可在水上做出各种的钻水姿势,把水花溅起很高;雉鸡类的求偶常常是在舞蹈炫耀的同时,伴随着武力进行的,当一只雄鸡正向雌鸡求爱之际,如有另一只雄鸡“插足”,就会出现两雄格斗,飞起互相抓啄;猛禽的求婚炫耀,大都发挥飞行优势,在空中做各种各样的特技表演;雄田鹬在发情时,展开尾羽从高空飘然而下,这时的气流会使细薄的尾羽发出奇异的声响,以此吸引异性的注意;红尾伯劳雄鸟常做摇头、摆尾及“鞠躬”等姿态,雌鸟则下垂双翅,做快速抖动,尾羽展开如扇,然后双方以喙相互摩擦(如图)。 红尾伯劳鸟的求偶炫耀行为

八年级生物教案-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第十七章动物的行为第一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设计 理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是导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促进者;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更是发 展学生多种能力的过程。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分析、加工、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等。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对动物的诸多行为非常感兴趣,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积累,基于此,本节课的总体设计――课后自主观察探究和课上交流互助的方式。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2举例说明动物的社群行为对生存的意义。能力目标:通过探究“ 蚂蚁的觅食行为”和搜集动物行为方面的素材,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创新、合作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列举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教学难点1、动物行为的含义。 2、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组织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活动的组织、督促与协调工作,活动结束时小组长给小组成员进行评价。2、制作多媒体课件;剪辑动物各种行为的影像资料等,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知识的梳理。学生准备:1预习本节课内容(见预习提纲 及要求)2搜集各种动物行为的图片的资料以便与同学交流。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一、新课引入在我们的地 球上,现存百万种以上的动物,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

游的、草里跳的……千姿百态,瑰丽多彩。闭上眼睛,不论你的思绪遨游在辽阔的海洋、奔跑在美丽的草原、还是飞翔于蔚蓝的天空……那机警聪明、通晓人意的海豚,矫健优美、快如闪电的猎豹,稍纵即逝、娇小玲珑的蜂鸟,善于伪装、以求 存身的竹节虫……都会不经意地闯入你的脑海,侵占你的心田,你一定会被那个千姿百态、奥妙无穷的动物行为所吸引,让我们悄悄走近它们吧!二、新课§17.1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活动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预习提纲:动物行为的含义? 动物行为多种多样,你知道哪些?举例说明动物的各种行为。学生可以归纳出动物行为含义:动物的运动以及动物的体态、发声和其他所有外部可以识别的变化,都是动物的行为。例如:蚂蚁觅食、青蛙鸣叫、孔雀开屏、刺猬缩成一团、侯鸟迁徙等等。活动二:看一看,选一选目的:让学生对照教材中的概念选出属于动物行为的选项,进一步巩固对动物行为含义 的理解和记忆。选择题如下:下列属于动物行为的是:a鸟 儿鸣叫、筑巢、孵卵、育雏 b狼捕鹿,鹿 奔跑 c 变色龙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体 色d血液在家兔的循环系统内循环流动 e 昆虫假死f小狗吃奶活动三:交流信息、展示成果学生急于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图片,就给他们空间让他们进行交流和展示,并请各小组汇报本组的展示结果,评出最佳收集者、最佳演讲者。

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和方法

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概括动物行为的概念和归纳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 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讨论,对学生进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教 育;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倾听、交流和辩论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行为的概念。 因为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动物的行为,要求学生了解动物行为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几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动物行为的特点和产生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这些内容都需要在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可以说,动物行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学习的基础知识,因此是本节的重点。 教材并没有给动物的行为下确切的定义,只要求学生了解该概念的“一般”含义,即行为是指动物的动作。学生对静立不动、注目凝视也是动物的行为不易理解。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小组专题讨论,通过学生互助加深对动物行为概念的理解。 2.本课的难点是学校一般不具备应用观察法或实验法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的条件,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文字的理解上,没有实践的机会,不易理解、掌握科学方法。

建议教师在学习“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时,可设法用电教手段开阔学生的眼界;发动学生就近取材,设计实验;组织小组讨论,合作观察某种动物的行为,力争实际应用科学方法研究一个简单的动物行为方面的问题,使学生亲自经历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人新课: 课前,教师可根据学校的条件,准备一些有关动物行为的幻灯片、投影片或动物行为的录像片。上课时,先用2~3分钟演示准备好的片子,根据片子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人新课。明确提出,本章要研究动物的行为。本节要解决三个“w”,即什么(What)是动物的行为,为什么(Why)要研究动物的行为和怎样(How)研究动物的行为。 2.读书指导: 本章适宜以学生自学为主,在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教学生阅读的技巧。可以参考BSCS (美国高中生物学教材)《学生学习指导》中介绍的SO3R法。如下具体步骤可供教师参考: ①纵览教材。 看目录。本书前十二章已经学习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五纲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动物的行为。本章包括六节,有两篇课外读物。 看标题。看节的标题和本节的黑体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