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的生理功能.

精的生理功能.
精的生理功能.

精的生理功能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有形精微物质,具有繁衍生命、促进生长发育、生髓化血、濡养脏腑、生气化神等作用。

1.繁衍生命

生殖之精是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其中蕴藏着男女双方的遗传信息,对子代的终生发育,如体质的强弱、形体特征乃至寿命的长短等都有较强的制约、规定作用。肾精是产生生殖之精的物质基础。先天之精与经过脏腑代谢后的后天之精共同贮藏于肾中,组成肾精,随着肾精的不断充盛,化生肾气以促进形体的生长发育,到一定年龄即产生天癸这种物质,后者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生殖能力的作用,使新的个体又具备了生殖机能。因此,肾精不仅产生生殖之精,而且化生肾气以促进生殖。所以,肾精充足,则生殖能力强;肾精不足,则会导致生殖能力的下降。故补肾填精是临床上治疗不育、不孕等生殖机能低下的重要方法。

生殖之精虽然以肾精为物质基础,但二者又有所不同。首先,肾精存在于生命的全过程,作为生命的物质基础,其盛衰对健康有重大影响;生殖之精只存在于育龄期,作为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其质量只对子代产生影响。其次,肾精宜藏不宜泻,而生殖之精则遵循“精满必泄”的规律,定时或非定时地排出体外。另外,肾精可化为肾气,分为肾阴和肾阳,推动和调控全身脏腑的功能活动。

2.促进生长发育

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都是以精为其主要的物质基础。在胚胎至胎儿生长成熟时期,精既是构成形体各组织器官的主要物质基础,又是促进胎儿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正如《灵枢·经脉》所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可见人的脑、髓、骨、脉、筋、肉、皮肤、毛发等皆由肾精生成。人出生之后,随着肾精的不断充盛,人体不断生长发育直至成熟,然后随着肾精的不断衰少,人体不断衰老。因此,随着人体之精由盛到衰的变化,人体呈现出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若肾精充盛,则人体生长发育正常;若肾精不足,则出现生长发育的迟缓或早衰。

3.生髓化血

髓有脑髓、脊髓、骨髓之分,三者均由肾精所化。故肾精充盈,则髓之生化有源而充满。一方面脑得到髓的滋养,则元神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表现出意识清楚,思维灵敏,语言清晰等;另一方面,骨得到髓的滋养,则骨骼健壮,运动灵活有力。由于齿为骨之余,也依赖肾精所生之髓的充养,故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而有光泽。若肾精亏虚,不能生髓,髓海不足,则头昏神疲,智力减退;骨骼失养,则骨软无力,牙齿松动脱落。精也是生成血液的重要物质,一方面水谷之精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而化生为血液;另一方面,精生髓,髓可以化生血液,精足则血旺,精亏则血虚,故有“精血同源”之说。临床上用血肉有情之品补益精髓以治疗血虚证,即以此为理论根据。

4.濡养脏腑

精是滋润濡养人体脏腑组织的重要物质。饮食入胃,经过脾的运化作用转化为水谷精微,不断地为全身脏腑组织提供营养,其富余部分则归藏于肾,储以备用。肾中之精一方面不断贮藏,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向全身输送,如此生生不息,维持着精在脏腑组织之间分布的协调平衡,促进着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之精化生障碍,则肾精亏虚,五脏之精虚衰,脏腑组织得不到精的濡养,而导致功能的减退甚或衰竭。

5.生气化神

精作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有形精微物质,其维持生命活动的形式之一,就是精化气的转化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先天之精

可以化生先天之气(元气),后天之精可以化生为水谷精气,再加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融合而成一身之气。气不断地推动和调节控制着人体的新陈代谢,维系着生命活动。精化生气,气有保卫机体、抵御外邪入侵的作用。《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可见精足则正气旺盛,抗病力强,不易受病邪侵袭。精能化神,是指精也是神志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不管是人体整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还是人体心理活动的狭义之神,其产生都离不开精这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如《灵枢·平人绝谷》所说:“神者,

水谷之精气也。”因此,只有积精,才能全神,这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反之,精亏则神疲,精亡则神散,而生命活动终结。

三焦不通老病缠身教你打通三焦的简单方法

三焦不通,老病缠身!教你打通三焦的简单方法三焦,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脏。主升降诸气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属火,其阴阳属性为阳。三焦的解剖形态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历史上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即使是有形论者,对三焦实质的争论,至今尚无统一看法。但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三焦关于三焦的形态,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可以进一步探讨,但是,这一问题对脏象学说本身来说并不是主要的。因为脏腑概念与解剖学的脏器概念不同,中医学将三焦单独列为一腑,并非仅仅是根据解剖,更重要的是根据生理病理现象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功能系统。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三焦的生理功能1.通行元气: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根源于

肾,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养,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所以说,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三焦能够通行元气,元气为脏腑气化活动的动力。因此,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作用。故曰:“三焦者,人之三元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中藏经》)。2、疏通水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能“通调水道”(《医学三字经》),调控体内整个水液代谢过程,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体水液代谢是由多个脏腑参与,共同完成的一个复杂生理过程。其中,上焦之肺,为水之上源,以宣发肃降而通调水道;中焦之脾胃,运化并输布津液于肺;下焦之肾、膀胱,蒸腾气化,使水液上归于脾肺,再参与体内代谢,下形成尿液排出体外。三焦为水液的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道路。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三焦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之为“三焦气化”。三焦通行水液的功能,实际上是对肺、脾、肾等脏腑参与水液代谢功能的总括。3.运行水谷:“三焦者,水谷之道”(《难经.三十一难》)。三焦具有运行水谷,

温热病证治(八):六经辨证和三焦辨证

温热病证治(八):六经辨证和三焦辨证 一、六经辨证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先创用六经辨证,主要用于伤寒,亦即外感热病,但其原则和方药也用于内科杂病。这种辨证方法汉以后流传甚广,对祖国医学影响很大。 所谓六经,前人认为主要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但是足经受病,手经也往往会波及,所以实际是从整个经络脏腑病理进行辨证的一种方法。大体说来:风寒客于肌表,营卫失和,为太阳病;外邪由表入里,阳气亢盛,胃腑里实就是阳明病;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则为少阳病。三阴经病主要见于寒邪入里、正虚阳衰的情况,脾胃虚寒为太阴病;心肾阳衰为少阴病;疾病末期,阳气未复,正邪交争而出现的寒热错杂、厥热胜复证为厥阴病。总之,三阳病主热、主实,三阴病主寒、主虚。 临床上,六经病证既可单独出现,又可同时累及两经、三经。凡二经三经证候同时出现,不由传变而成的,谓之“合病”;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两经证候交并,由传变而成者,谓之“并病”;由一经转变为另一经病者,谓之“传经”。合病、并病、传经,主要取决于正气的强弱、邪气的多少,治疗的当否。

下面,把六经病的主要证治作一简要介绍。 (一)太阳病 太阳主一身之表,外感风寒,出现恶寒、发热、头痛、颈强、脉浮等证,谓之太阳病。又分为经证、腑证两类。 1.太阳经证是病邪束于肌表的阶段,又分“中风”与“伤寒”两种。 (1)太阳病“中风”:主证为发热恶风、汗出、头颈强痛、脉浮缓。即八纲中的表虚证。治疗用解肌发表之法,以桂枝汤为主方。 (2)太阳病“伤寒”:主证恶寒发热、无汗、骨节疼痛、脉浮紧。即八纲中的表实证。治疗用发汗解表之法,以麻黄汤为主方。 2.太阳腑证是因表邪不解,循经入腑(膀胱)所引起。又分“蓄水证”与“蓄血证”两种。 (1)蓄水证:表邪入腑,阻遏膀胱气化,致水热蓄结膀胱。主证为:烦渴饮水,小便不利,或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或兼有发热恶风,脉浮数等。治疗以五苓散为主方。 (2)蓄血证:表邪随经入里,热与血结于下焦少腹部位。主证为:少腹急结或硬满;精神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脉沉涩。治疗以桃仁承气汤或抵当汤为主方。 (二)阳明病 阳明病多是太阳病入里化热所致,亦有因误治致津伤而

中医知识测试题

2018年中医专科培训测试题 答题说明: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B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A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B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C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D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E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A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A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C A.《黄帝内经》 B.《难

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D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C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D: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B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A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B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D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A 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E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D 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 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B A.叶天士 B.吴鞠通 C.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重点:复习要点 >>卫气营血证的辨证要点 >>卫气营血证的分类及各证的临床表现 >>卫气营血证的治法、方药、方剂组成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及意义 >>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外感温热病 重点:卫气营血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 卫分证发热而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 气分证发热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数 营分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绛、脉细数 血分证身热夜甚,昏狂谵妄,斑疹紫暗,出血动风,舌深绛,脉细数 卫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风热犯卫证——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 燥热犯卫证——发热恶寒、咳嗽少痰、咽干鼻燥 重点:治法方药 风热犯卫证——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银翘散 燥热犯卫证——辛凉甘润,轻透肺卫——桑杏汤

气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邪热壅肺证——身热而不恶寒,咳喘,舌红苔黄,脉数 热扰胸膈证——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 热结肠道证——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 重点:治法方药 邪热壅肺证——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 热扰胸膈证——清宣郁热——栀子豉汤 热结肠道证——通大肠之秘,泄小肠之热——导赤承气汤 营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热灼营阴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斑疹隐隐 热陷心包证——身灼热、神昏谵语 重点:治法方药 热灼营阴证——清营泄热。兼表者,佐以透表——清营汤 热陷心包证——清心开窍——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 血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热盛动血证——身体灼热,躁扰不安,斑色紫黑 热盛动风证——身热壮盛,甚则狂乱、神昏 热盛伤阴证——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

重点:治法方药 热盛动血证——凉血散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 热盛动风证——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 热盛伤阴证——育阴清热——黄连阿胶汤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重点:顺传与逆传 顺变:卫分——气分——营分——血分 标志:温病由浅入深的演变规律 逆变:邪入卫分后,不经气分阶段直接深入营分、血分 标志:病情更加急剧、重笃 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的属于 A.邪热壅肺证 B.邪扰胸膈证 C.风热犯卫证 D.热结肠道证 E.燥热犯卫证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热结肠道证临床表现日晡潮热,腹满胀痛,拒按,便秘,尿色红赤,小便不畅。辨证要点:本证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 患者身热,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舌苔微黄,脉数,其临床意义是

《金匮要略》考试试题及答案【2020年最新】

《金匮要略》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有A、B、C、D、E 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答案,其余选项为干扰答案。在五个选项 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并按考试规定的方式将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的字母涂黑。)。 1.<<金匮要略>>的辨证方法是: ( E)。 A 卫气营血辨证 B 经络辨证 C 六经辨证 D 三焦辨证 E 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和的辨证 2. 冬至之后,“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中的“未至而至”是指:( E)。 A 以得甲子,天未温和 B 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 C 以得甲子,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 D 未得甲子,天未温和 E 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3.“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治宜:(B )。 A 白术附子汤 B 桂枝附子汤

C 甘草附子汤 D 防己黄芪汤 E 麻杏苡甘汤 4.“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该文中“小便反少”的病机(D )。 A 风寒犯肺,肺失通调,津液不布 B 寒邪盛,寒性收引,气不布津 C 无汗邪不外达,气上冲胸,津液随之上行而不下降 D 在里之津液已伤 E 邪闭三焦,津不四布 5百合病的病理“百脉一宗,悉致其病”,其中“一宗”是指:( B)。 A 先天之本肾脏 B 主血脉的心脏 C 朝百脉的肺脏 D 心肺两脏 E 血脉的原动力宗气 6.百合知母汤所治百合病是:( B )。 A 病形如处者 B 发汗后者 C 下之后者 D 吐之后者 E 变发热者

7.据《金匮要略》原文,甘草泻心汤主治狐惑病何证?( D)。 A 前阴腐蚀 B 后阴蚀烂 C 眼部化脓 D 咽喉腐蚀 E 面部变色 8.鳖甲煎丸的作用主要以:( A)。 A 驱邪为主 B 扶正为主 C 截疟为主 D 杀虫为主 E 调和寒热为主 9.寒湿历节的主方是: ( C)。 A 桂枝芍药知母汤 B 麻黄加术汤 C 乌头汤 D 大乌头煎 E 麻杏苡甘汤 10.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选用何方治疗?( D )。 A 风引汤 B 头风摩散方

中医学专业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之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中医学专业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之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中医基础理论之三焦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更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题、医疗事业单位面试题请锁定中公事业单位。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三焦,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即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一、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通行元气 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故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充沛于全身。 (二)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胃和肠、肾和膀胱等许多脏腑的协助作用而完成的,伹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如果三焦的水道不够通利,则肺、脾、肾等输布调节水液的功能也难以实现其应有的生理效应。所以,又把水掖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 二、上焦、中焦、下焦的生理功能特点 (一)上焦 上焦的部位,将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称作上焦;也有人将上肢归属于上焦。上焦的生理功能特点,以“开发”、“宜化”和“若雾露之溉”为其主要生理功能。 (二)中焦 中焦的部位,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对于中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实际上包括脾和胃的整个运化功能,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 (三)下焦 下焦的部位,将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均属于下焦。下焦的生理功能特点,是排泄糟粕和尿液。 热门推荐:医疗卫生专业知识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

《辨证论治》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治疗反馈辨证法:先辨证后治疗,而前一次治疗之后,病证所发生的变化,又是后一次辨证的依据。 2.阴盛格阳证:是指由于阳虚阴盛,格阳于外而出现的真寒假热症候。 3.阳盛格阴证: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而不能布达于外出现的真热假寒症候。 4.气陷证:是指气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内脏位置不能维固而下垂所表现的虚弱性症候。 5.水气凌心证:是指水饮内停而泛滥,侵袭心脏,以致心脏功能减退而表现的症候。 6.肺卫不固证:是由于肺卫气虚,不能固表所致的虚弱性证候。 7.肾不纳气证:是指由于肾气虚衰,气不归元而出现以喘息气短为主症的证候。 8.膀胱湿热证:是指由于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表现的以小便异常为主症的一类证候。 9.心脾两虚证:是指由于心血不足,脾虚气弱而表现的心神失养、脾失健运、统血虚弱的证候。 10.心肾不交证:是指由于心肾水火既济失调所表现的心肾阴虚阳亢的证候。 11.太阳伤寒证:是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表现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的表实证候。 12.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表现为卫强营弱的表虚证候。 二、简答题 1.《内经》奠定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2.《伤寒杂病论》确定了辨证论治体系。 3.常用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病因辩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4.中医治疗观:治病必求于本不治已病治未病治病先治神以平为期 5.血瘀证:(1)主症:痛如针刺,肿块坚硬,出血紫暗,唇舌爪甲青紫。 (2)舌象:舌紫暗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曲张。 (3)脉象:细涩或结代 (4)辨证要点:以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肿块、唇舌爪甲紫暗、脉涩等为审证要点。 (1)相同点:两证同为感受风寒之邪所致,病位都在肺卫。 (2)不同点:风寒犯肺的病位主要在肺系,以咳嗽、鼻塞、喉痒等为主症,兼有表证,但表证一般较轻;而风寒犯表的病位主要在卫表,以恶寒发热、无汗等为主症,咳嗽为或有之症,有亦较轻微。 8.胃火证与胃阴虚证鉴别 相同点:都有热象。 不同点:胃阴虚证是虚热证,常见胃痛隐隐,食少或饥而不食,干呕,舌红少苔,脉细数;

2017年武汉中医基础理论重要考点之三焦生理功能介绍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https://www.360docs.net/doc/964703876.html,)2017年武汉中医基础理论重要考点之三焦生理功能介绍 三焦的生理功能 1.通行元气: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养,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所以说,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三焦能够通行元气,元气为脏腑气化活动的动力。因此,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作用。故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中藏经》)。 2.疏通水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能“通调水道”(《医学三字经》),调控体内整个水液代谢过程,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体水液代谢是由多个脏腑参与,共同完成的一个复杂生理过程。其中,上焦之肺,为水之上源,以宣发肃降而通调水道;中焦之脾胃,运化并输布津液于肺;下焦之肾、膀胱,蒸腾气化,使水液上归于脾肺,再参与体内代谢,下形成尿液排出体外。三焦为水液的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道路。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三焦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之为“三焦气化”。三焦通行水液的功能,实际上是对肺、脾、肾等脏腑参与水液代谢功能的总括。 3.运行水谷:“三焦者,水谷之道”(《难经。三十一难》)。三焦具有运行水谷,协助输布精微,排泄废物的作用。其中,“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肌,泽毛”(《灵枢。决气》),有输布精微之功;中焦“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灵枢。营卫生会》),有消化吸收和转输之用;下焦则“成糟粕而俱下人大肠,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灵枢。营卫生会》),有排泄粪便和尿液的作用。三焦运化水谷协助消化吸收的功能,是对脾胃、肝肾、心肺、大小肠等脏腑完成水谷消化吸收与排泄的功能的概括。

三焦

三焦 编辑 [sān jiāo] 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关于“焦”字的含义,历代医家认识不一。有认为“焦”当作“膲”者,膲为体内脏器,是有形之物;有认为“焦”字从火,为无形之气,能腐熟水谷之变化;有认为“焦”字当作“樵”字,樵,槌也,节也,谓人体上、中、下三节段或三个区域。 目录 1概况 2解剖 3功能 ?综述 ?区别特点 ?不同认识 4特点 5形质 6辩证 7经 8保养 9疾病 1概况 编辑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六腑之一,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即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2解剖 编辑 1. 三焦的解剖形态 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历史上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即使是有形论者,对三焦实质的争论,至今尚无统一看法。但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类经·脏象类》)。 关于三焦的形态,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可以进一步探讨,但是,这一问题对脏象学说本身来说并不是主要的。因为脏腑概念与解剖学的脏器概念不同,中医学将三焦单独列为一腑,并非仅仅是根据解剖,更重要的是根据生理病理现象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功能系统。 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2. 三焦部位及脏腑划分 所谓“部位三焦”说,认为三焦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脏腑器官,而是用以划分人体部位及内脏的特殊概念。根据三焦有上焦、中焦、下焦之别,把人体划分成上、中、下三个生理病理区域,将人体重要内脏器官分别辖于这三个区域之中。如何划分人体三个区域及其所辖内脏器官,也存有不同观点。 将胸腹部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内经》对上、中、下三焦的位置及分界已有粗略描述,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原文大体指出了膈上为上焦,胃部为中焦,胃以下为下焦。《难经·三十一难》说:“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

中医试题(含答案)

中医考试试题 姓名 一、A1/A2 型题(50 分) ()1、不属于养生基本原则的是 A.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B.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C?突出精神心理健康 D.节阴阳而调刚柔的守中思想 E.辨证论治 ()2、据《素问六节藏象论》,五脏中其华在发的是 A.肺 B.心C?肾D.肝E?脾 ()3、据《素问举痛论》,惊则 A.气上 B.气缓 C.气乱 D.气结 E.气泄 ()4、不属于六腑生理功能特点的是 A.天气之所生 B.其气象天 C?泻而不藏D.象于地E?受五脏浊气 ()5、《素问五常政大论》认为,治温病用凉药,服药宜 A.凉而行之 B.温而行之 C.冷而行之 D.热而行之 E.冷热饮之都可 ()6、枢折挈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 A.肉痿 B.骨痿C?脉痿D?筋痿E?痿躄 ()7、《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的五脏的其华”中,心其华在 A.面 B.骨C?筋 D.血E?发 ()8、《素问至真要大论》对诸寒之而热者"宜采用的治法为 A.取之热 B.取之寒 C.取之阳 D.取之阴 E.取之营 ()9、《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留者”病证的治疗宜采用 A.削之 B.除之 C.散之 D.攻之 E.润之 ()10、据《素问五藏别论》六腑的功能是 A.藏精气而不泻也 B.泻而不藏 C.传化物而不藏 D.满而不能实 E?以上均不是 ()11、《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男子衰老始于 A.四七 B.五七 C.四八 D.五八 E.七八 ()12、不属于奇恒之腑特点的是 A.地气之所生B?藏于阴而象于地 C.藏而不泻 D.泻而不藏 E.非常重要而又不等同于一般的脏腑 ()13、既属腑,又归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骨 D.脉E?胆 成绩 ()14、不属于谷食精气输布运行过程的是A.饮入于 胃,游溢精气 B.精气上输于脾 C.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D.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E.浊阴归六腑 ()15、《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伤于风者” A.下先受之 B.上先受之 C.脏先受之 D.腑先受之E?表先受之 ()16、不属于阳盛则外热机理的是 A.上焦不通利 B.皮肤致密 C.腠理闭塞 D.热气熏胸中 E.卫气不得泄越 ()17、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脏者,中之守也”是指 A.五脏内舍五气 B.五脏内舍五志 C.五脏内藏气血 D.五脏内守中气 E.五脏内藏精气 ()18、不属于阴盛则内寒机理的是 A.厥气上逆 B.寒气积于胸中 C.血凝泣 D.脉不通 E.卫气不得泄越 ()19、据《素问热论》,其满三日者当用 A.泻下之法 B.泄热之法 C.发汗之法 D.涌吐之法E?和解之法 ()20、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梦哭”是由于 A.肺气盛 B.肺气虚 C.肾气盛 D.肾气虚 E.心气虚 ()21、《素问痿论》认为五脏气热皆可致痿, 肾气热可致 A.肉痿 B.痿躄C?脉痿 D.肌痿E?骨痿 ()22、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精明之府是指 A.目 B.耳 C.头 D.髓 E.心 ()23、据《素问五常政大论》,能毒者当以 A.厚药 B.薄药 C.无毒药 D.针石 E.食治 ()24、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违背秋三月的养生之道,到冬天易生的病变 A.寒变 B.痎疟C?飧泄D.痿厥E?洞泄 ()25、据《素问举痛论》,喜则气 A.上 B.缓 C.消 D.下 E.结 二、A2型题(40分) ()26、某女,32岁。下岗后心情不好,近半月自感胃脘痞满,暧气时作,纳谷不香,胸闷喜叹息,舌正常,脉弦。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肝气郁结证 B.肝气横逆证C?肝胃不和证

-三焦不通,老病缠身!教你打通三焦的简单方法

三焦不通,老病缠身!教你打通三焦的简单方法 三焦,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脏。主升降诸气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属火,其阴阳属性为阳。三焦的解剖形态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历史上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即使是有形论者,对三焦实质的争论,至今尚无统一看法。但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三焦关于三焦的形态,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可以进一步探讨,但是,这一问题对脏象学说本身来说并不是主要的。因为脏腑概念与解剖学的脏器概念不同,中医学将三焦单独列为一腑,并非仅仅是根据解剖,更重要的是根据生理病理现象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功能系统。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三焦的生理功能1.通行元气: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最根本

的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养,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所以说,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三焦能够通行元气,元气为脏腑气化活动的动力。因此,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作用。故曰:“三焦者,人之三元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中藏经》)。2、疏通水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能“通调水道”(《医学三字经》),调控体内整个水液代谢过程,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体水液代谢是由多个脏腑参与,共同完成的一个复杂生理过程。其中,上焦之肺,为水之上源,以宣发肃降而通调水道;中焦之脾胃,运化并输布津液于肺;下焦之肾、膀胱,蒸腾气化,使水液上归于脾肺,再参与体内代谢,下形成尿液排出体外。三焦为水液的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道路。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三焦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之为“三焦气化”。三焦通行水液的功能,实际上是对肺、脾、肾等脏腑参与水液代谢功能的总括。3.运行水谷:“三焦者,水谷之道”(《难经.三十一难》)。三焦具有运行水谷,协助输布精微,排泄废物的作用。其中,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什么是三焦

什么是三焦 【大道至简】很多朋友都去看过中医,也经常听医生说过这样的话:“上焦有火,下焦有寒”。那什么是上焦,什么是下焦,火和寒又是什么呢? 前几天,我带一个从广西来的会员随缘去见昆叔,昆叔在给她做诊断时,就说出了我们经常听到的这句话:“上焦有火下焦有寒”。我观察着昆叔一番手法操作之后,随缘立刻感觉通畅许多,那昆叔到底是如何做的呢,这是后话,我们先来看看有关三焦的相关知识,这对我们理解这句话有很大的帮助。 因为中焦堵住了,所以才会上焦有火下焦有寒 中医里说的上焦、下焦,都是从“三焦”引出来的。那什么是三焦呢?熟悉中医经络的朋友都知道手少阳三焦经。而心、肝、脾、肺、肾五脏,和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当中,也提到了三焦。那到底什么是“三焦”呢?又如何划分上中下三焦呢? 什么是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关于“焦”字的含义,历代医家认识不一。有认为“焦”当作“膲”者,膲为体内脏器,是有形之物;有认为“焦”字从火,为无形之气,能腐熟水谷之变化;有认为“焦”字当作“樵”字,樵,槌也,节也,谓人体上、中、下三节段或三个区域。

《内经》首先提出三焦的名称,作为六腑之一,并叙述了三焦的部位和功能。由于《内经》对三焦的某些具体概念的论述不够明确,而且《难经》的二十五难和三十八难又提出了三焦“有名无形”之说,遂导致后世医家争论纷纭。争论的焦点是关于有无实质形态的问题。 所谓有形和无形之争,指的是三焦到底是一个我们能看得到的有具体形态的脏器呢?还是指看不见,但又确实存的的功能呢?近来有人提出:三焦无形,并非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没有形质的意思。三焦具有通行元气、水谷和水液的功能,功能的发挥是以一定的形质为基础的。但此形质并非是一个具体的确定的脏器组织,而是对一些脏器组织及其功能的概括。因此,我个人比较认同三焦是无形之说,形象地说,“三焦”其实就是人体躯干的一个大通道。和经络主要在四肢上走,而且走的是双向两车道相比,三焦就是在人体的躯干上走的是双向八车道。因此,打通三焦,比打通任何一条经络都重要。因为三焦上包括了绝大多数的经络。如果说经络是支线,那三焦就是干线。 既然知道了三焦的定义,那该如何划分三焦的区域呢? 三焦的划分 所谓“部位三焦”说,认为三焦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脏腑器官,而是用以划分人体部位及内脏的特殊概念。根据三焦有上焦、中焦、下焦之别,把人体划分成上、中、下三个生理病理区域,将人体重要内脏器官分别辖于这三个区域之中。如何划分人体三个区域及其所辖内

三焦调理

三焦调理 何为三焦?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 上焦为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 上焦主气司呼吸,主血脉,其特点主宣发,将饮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敷布周身,如雾露一样可以滋养全身脏腑组织,因而喻为"上焦如雾"。 中焦为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肝、胆;中焦主运,即腐熟水谷,运化精微,以化气血,故喻之为"中焦如沤"。("沤"即饮食水谷腐熟时的泡沫浮游状态。) 下焦为脐以下部位,包括肾、膀胱、大小肠、女子胞等。下焦主分别清浊、排泄尿液与大便,具有向下、向外排泄的特点,故称“下焦如渎”。("渎"指沟渠。) 三焦的生理功能 三焦是气血水的通道,上焦是气和水的通道,中焦是血和水的通道,下焦是水的通道。脉内和脉外,中焦和上焦,又是相互沟通的。 三焦是六腑之一,主要有三大功能: 1、通行原气。 2、运行水谷。 3、运行水液 2、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上焦调理 适应人群 肺气不足、心气不足、胸闷气短、头疼、头晕、颈椎酸疼、手臂麻木、用脑过度、压力大等 灵气充能套装,上焦调理疗程 水疗精油10ml、经络通按摩精油100ml、肩颈丹20粒 小麦胚芽油、橙花、洋甘菊、薰衣草、檀香等、 上焦的功能、上焦主气; 1、心的功能----------主血脉、藏神、其华在面 2、肺的功能----------主呼吸、朝百脉、主宣发、外合皮毛 3、上肢的问题--------麻木、肩周炎、无力 4、头面部-------------头疼、头晕、记忆力、面黄、色素沉着

话术; 从中医的角度讲,人体分为三焦,分别主:上焦主气、中焦主血,下焦主水。 首当其冲的就是上焦的气循环,因为气不行则血不畅,血不畅则水不流,水不流则毒不排,由于上焦掌管着大脑、手部、肩颈及心肺功能,上注于头部和脸部及心肺的血液都要通过上焦,若是气循环不畅的话,上焦的气堵在颈部就会照成颈部硬化疼痛,堵在心脏就会造成心气不足,心慌、胸闷等问题, 如果气瘀在肩部关节就会出现肩周炎的问题 再者堵在肺部,肺逇功能就是主呼吸的,一旦受堵就会肺气不足,造成人没力气,气虚气喘等问题。 I姐姐;像您身上的这些问题用我们的上焦调理套就能帮你去调理;我们采用专业的调理套组,化节、疏通、活血、补气为一体,套组里有水疗精油,专门降上焦的虚火问题,经络通按摩油专门疏通上焦的经络及排出毒素的,化节丹专门化肌肉和经络的大结节及补充气血。我们这里有大疗程和小疗程,您是定哪一个乃,那让我们今天就开始帮您调吧! 中焦调理 适应人群; 肝功能解毒低下、脂肪肝、胆结石、胃酸、胃胀、消化不良、女性乳房小叶增生、乳腺增生、血虚表现着等。 中焦调理疗程 1、 2、 3、 中焦主血 肝----------主藏血、主筋、主解毒、开窍于目 胆----------主生发、主决断、主消化 脾----------主运化、吸收、主肌肉、主统血 胃----------主腐蚀食物、消化 胸部--------女性魅力、个人自信、夫妻和谐 话术、 从中医的角度讲,人体分为三焦,分别主:上焦主气、中焦主血,下焦主水。 人体中焦的器官多于血液系统相关,比如肝主藏血、脾主统血,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多需要经过胃的腐蚀、胆的分解、脾的运化才能生成血液供我们人体使用,肝又主解毒,全身血液的毒素多需要肝脏去解毒的,当我们的肝脏功能低下或有功能失调的时候,肝脏就不能帮我们身体解毒,血液中的毒素就在增多造成血液的三高问题、女性的例假问题。而且还会出现肥胖等、

胡荫奇从三焦辨证论治肌痹

环球中医药2017年8月第10卷第8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ugust 2017,Vol.10,No.8 889  四名医心鉴四 基金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 名医名家传承”项目(CM2014GD1011) 作者单位:100102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风湿病科[夏淑洁(硕士研究生)二王义军] 作者简介:夏淑洁(1991-),女,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三研究方向:风湿免疫疾病的中医临床研究三E?mail:xiashujie121@https://www.360docs.net/doc/964703876.html, 通信作者:王义军(1963-),博士,主任医师三研究方向:风湿免疫疾病的中医临床研究三E?mail:wangyijun6558@https://www.360docs.net/doc/964703876.html, 胡荫奇从三焦辨证论治肌痹 夏淑洁 王义军 【摘要】 根据三焦辨证以脏腑辨病位二以脏腑体用确立治疗原则的理论,结合长期临床经验,将上二中二下三焦辨证纲领运用于肌痹临床诊治,既可巧妙地将脏腑辨证融入其中又可避免临床分型复杂化,临床运用简便有效三肌痹病在上焦者,病位在肺,宜解肌痹宣清热;病在中焦者,病位在脾胃,宜清热利湿解毒;病在下焦者,病位在肝肾,宜益气血补肝肾三另外,根据肌痹病特点,活血通络当贯穿于疾病的治疗始终,并通过临床病案深化对三焦论治肌痹的理解三 【关键词】 三焦辨证; 肌痹; 胡荫奇; 病案; 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41.8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7.08.024 三焦辨证学说是藏象学说的发展,源自于‘难经“‘黄帝内经“,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对温病上二中二下三焦辨证论治提出了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确立了相对完善的外感热病三焦辨证论治体系,为后世学者更深入地学习三焦辨证提供了主要理论依据三肌痹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长刺节论“云: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三”是由于寒湿二湿热二热毒等邪侵淫肌肉,闭阻络脉,气血壅滞,出现一处或多处肌肉疼痛二麻木不仁二甚者肌肉萎缩,疲软无力,手足不遂的一类疾病 [1] 三西医中风湿性多肌痛二 多发性肌炎二皮肌炎二纤维肌痛综合征等均属于肌痹范畴三国家级名老中医,胡荫奇教授从事临床二科研二教学工作近五十年,在治疗风湿病方面,学验皆丰,临证屡起沉疴三临床上巧妙地运用上二中二下三焦辨证,纵横立体化治疗肌痹,效果满意,笔者有幸跟随学习,收获颇多,现将胡教授从三焦辨证治疗肌痹经验整理如下三1摇病在上焦者,宜解肌宣痹清热 肌痹病在上焦者,病位以肺为主,病人多表现为发热恶寒二咳嗽二肌痛二皮疹二瘙痒二苔薄二脉浮等,因肺主卫,外合皮毛,肺又为娇脏,湿热二寒湿二热毒等外邪侵袭,首先伤肺,营卫不和则发热二恶寒;热毒袭肺,煎灼津液,肺气郁闭则口干二咳嗽二气急;湿热或寒湿日久,郁而生热,痹阻肌肤,则肌肉酸 痛二无力,若毒邪充斥皮肤则发疹三热毒炽盛,内陷心包则发为高热烦躁二迅速软瘫二喘憋心悸等三此为肌痹初起,当从上焦辨治,正如‘温病条辨四上焦篇“第2条所述 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三临证治疗多以解肌二宣痹二解毒为主,临证多选取辛散轻透之剂如银翘散,宣表化湿之品如藿朴夏苓汤以及清热泻火之类如白虎汤等三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药虽以辛凉为主,但也应根据侧重的不同对应选药,不可一概而论,同时应注意疏散,因肌痹为病,痹者,多有闭塞不通的病机,而过于寒凉之药易凉遏血液,故应加入适当的祛风通络辛散之品如防风二羌活等三 案1:患者,女,30岁,于2015年10月12日就诊三2年前因四肢肌肉无力二眼睑水肿红斑,在当地医院就诊,查血清酶等相关指标异常,诊断为皮肌炎,遵医嘱服用甲泼尼龙二环孢素二甲氨蝶呤,效果一般三刻下症:疲劳感明显,上举二抬足困难,全身多处肿痛,上眼睑水肿,眶周红斑,胸前区散在斑疹,恶风发热,口微渴,胃纳欠佳,夜寐可,二便正常,舌黯红,苔薄白中微黄,脉濡三实验室指标:肌酸肌酶741U /L,血沉35mm /h三中医诊断:肌痹,风热犯肺证三治以清热解肌,兼凉血通络三方选银翘散加减,处方:金银花30g二连翘15g二 蒲公英30g二葛根60g二荆芥10g二牡丹皮15g二紫草10g二土茯苓30g二浙贝母15g二生石膏先下30g二穿山龙30g二伸筋草10g二路路通10g二生薏苡仁30g二木瓜15g二生甘草15g三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三2周后患者复诊,自诉四肢无力症状明显改善,斑疹减轻,口干明显,汗出,于原方基础上加黄精30g二生地黄30g二麻黄根15g二葛根30g,减石膏二木瓜三继服一月,激素用量减半,肌酸激酶降为396U /L,血沉正常,临床症状也明显减轻三 按 本例疾病处于肌痹初期,病在上焦,正气尚存,以邪实为主,当先从肺论治,以辛凉之品金银花二连翘二荆芥等外疏表邪,其中金银花二连翘配蒲公英二土茯苓二浙贝母以清热解毒,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清热解毒药可降低风湿免疫疾病发作期的炎症指标[2];重用葛根以解肌兼透疹生津液;紫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转载)发表者: 赵东奇553人已访问三焦辨证虽然由吴鞠通所倡导,但是应当说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喻嘉言、叶天士等前辈学者的影响。喻嘉言提出: “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喻氏在这里讲的是三焦的治法。上焦升而逐之,是指用升散的药物向外透邪;中焦疏一而逐之,是指疏通气机,宣气化湿;下焦决而逐之,是指决通水道,使湿邪下驱。叶天士提出: “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叶天士在这里强调了治疗湿邪流连三焦用分消走泄法。喻嘉言与叶天士关于三焦治法的论述,无疑对吴鞠通的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因为湿邪有从上流下的特点,所以对湿热病按上、中、下三焦辨证,比卫气营血辨证更为实用。当然,吴鞠通的三焦辨证不是单为湿热病而立,对温热病也适用,但是它对湿热病的指导意义更大。 1.三焦的生理概念《黄帝内经》与《难经》中关于三焦的论述,综合起来有四种说法。 (1)三焦是阳气运行的通道,简称就是气道。“焦”字从火汉字中的“~”,有多种用法,一是从水,如点字,就是水点的意思。一是从爪,如熊字,就是指动物有四个爪的意思。再有就是从火,如焦字,就是物遇火则焦的意思。因为三焦是通行阳气的,阳气是入身的少火,所以用“焦”字命名。《难经·六十六难》说: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气”,指的是真气,也就是一身之气。 “别使”是指被原气所使也就是三焦能够通行原气。原气为什么被称为“三气”呢?因为原气分布到。匕、中、下三焦,就被称为上焦的宗气、中焦的中气、下焦的元气,“主通行三一橐”,就是指通行上、中、下三焦之气。“经历于五脏

三焦辩证

三焦辩证 三焦辩证 中医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症状变化的特点,以上焦、中焦、下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阶段、识别病情传变、明确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分析病机特点、确立治疗原则并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三焦辨证的创立,使温病辨证在前人基础上又有了近一步的发展。 三焦分为:上焦、中焦、下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 以上焦、中焦、下焦三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规律进行分析和概括,确立治疗原则并藉以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为清代吴鞠通所创立。侧重于对湿热病证的辨证。 上焦病症 温病由口鼻而入,鼻通于肺,故温病开始即出现肺卫受邪的症状。温邪犯肺以后,有两种传变趋向:一为顺传,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出现脾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从肺卫传入心包,出现邪陷心包的证候。上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治宜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桑菊饮等。 中焦病症 温病顺传到中焦,则见脾胃之证。胃喜润恶燥,邪入中焦而从燥化,则出现阳明经(胃、大肠)的燥热证候;脾喜燥而恶湿,邪入中焦而从湿化,则见太阴(脾)的湿热证候。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阳明燥热,则面红目赤、发热、呼吸俱粗、便秘腹痛、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黑、脉沉实;太阴湿热,则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中焦病证的治法,阳明燥热,则通腑泄热。方用三承气汤;太阴湿热,则清热化湿,方用三仁汤。 下焦病症 温邪深入下焦,多为肝肾阴伤之证。临床表现为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动、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治宜滋阴潜阳,方用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等。 三焦病症标志着温病病变发展过程中3个不同阶段。其传变过程,虽然自上而下,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简史三焦辨证为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确立,但其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内经》。历代对三焦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大多以上、中、下三焦划分人体上、中、下三个部分,即横膈以上的胸部为上焦,包括心、肺两脏;横膈以下、脐以上的脘腹部为中焦,内居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肝肾和膀胱等。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即论述过三焦病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