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护理要点

溶血性贫血护理要点
溶血性贫血护理要点

溶血性贫血护理要点

【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日夜间尿的颜色、黄疸程度。

2.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

4.面色、睑结膜、甲床颜色以及脉搏。

【症状护理】

1.腰背部及四肢酸痛的护理:卧床休息,协助病人满足生活需要,局部可热敷。

2.黄疸的护理:注意伴随的症状及有无出血倾向,嘱病人不要搔抓皮肤,保持皮肤清洁。

3.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护理:按急性肾功能衰竭护理常规执行。

4.合并胆石症的护理

(1)密切观察病人疼痛的部位和程度。

(2)禁食高脂肪油炸食物。

(3)观察有无腹痛、头痛、肢体痛。

【一般护理】

l.禁止进食酸性食物和药物(针对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病人)。

2.服用激素药物护理:注意监测血糖的变化及大便情况。

3.为病人提供各种医学信息,使病人得到希望,积极配合治疗。

【健康指导】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病人禁食酸性食物和药物。

2.急性期时绝对卧床休息,慢性期时可以适当活动。

3.注意观察皮肤粘膜的颜色。

贫血的诊断标准和分类

贫血的诊断标准和分类 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低限,以血红蛋白浓度较为重要。贫血常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各系统疾病均可引起贫血。贫血的诊断标准及分类特点如下描述: 一、诊断标准 依据我国的标准,血红蛋白测定值: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其红细胞比容分别低于0.42、0.37,可诊断为贫血。 贫血的诊断标准及程度 男性女 性孕妇 贫血Hb<120g/L Hb<110g/L Hb<100g/L 极重度Hb<30g/L 重度 Hb30~59g/L 中度 Hb60~89g/L

轻度 Hb90~120g/L 二、分类 1.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 ①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 造血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范可尼贫血。 红系祖细胞: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肾衰引起的贫血。 ②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 DNA合成障碍: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嘌呤和嘧啶代谢缺陷(巨幼细胞贫血)。 Hb合成缺陷:血红素合成缺陷(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贫血),珠蛋白合成缺陷(海洋性贫血)。 ③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骨髓浸润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 ①内源性:

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酶异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珠蛋白合成异常:镰形细胞贫血,其他血红蛋白病。 ②外源性: 机械性:行军性血红蛋白尿,人造心脏瓣膜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化学、物理或微生物因素:化学毒物及药物性溶血,大面积烧伤,感染性溶血。 免疫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增多:脾功能亢进。 (3)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2.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 贫血类型 MCV (fl)MCH(pg) 疾 病

贫血病人的护理

贫血病人的护理 肾内科李彬 2019.7 重点和难点 重点 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健康教育 难点 发病机制、药物治疗及护理 一、缺铁性贫血 1.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是体内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缺乏,造成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 2.铁的代谢 (1)铁的分布 (2)来源和吸收 (3)转运和利用 (4)贮存及排泄 概述 体内铁代谢示意图 病因 护理评估 健康史 1.有无失血或影响铁丢失的相关病史 2.饮食习惯 3.年龄、特殊生命周期 护理评估 身体状况 1.铁营养不良表现营养缺乏、黏膜损害、神经精神系统异常 2.缺铁原发病表现 护理评估 辅助检查 1.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骨髓象“核老质幼”、骨髓涂片示骨髓细胞外铁消失 3.铁代谢的生化检查 护理评估 治疗要点 1.病因治疗 2.口服补铁首选,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和琥珀酸亚铁等 3.注射铁剂

二、巨幼细胞贫血 1.巨幼细胞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指由于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或某些影响核酸代谢药物的作用,导致细胞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贫血。其中90%是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 2.叶酸和维生素B12的代谢 病因 护理评估 健康史 1.吸收或利用障碍的相关疾病 2.饮食及烹饪习惯 3.年龄 护理评估 身体状况 1.血液系统表现贫血为主,可有全血细胞减少 2.消化系统表现黏膜损害为主 3.神经、精神系统表现 护理评估 辅助检查 1.血象呈大细胞性性贫血 2.骨髓象“核幼质老” 3.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浓度测定 护理评估 治疗要点 1.病因治疗 2.补充叶酸 3.补充维生素B12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 1.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导致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和(或)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类贫血 2.临床特征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进行性贫血、出血、感染和全血细胞减少 病因 发病机制 1.造血干细胞缺陷(“种子”学说) 2.造血微环境异常(“土壤学说”) 3.免疫异常(免疫学说) 护理评估

溶血性贫血病人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溶血性贫血病人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09-08-13T09:08:46.5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21期供稿作者:秦志晖田纳 (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血站黑龙江哈尔 [导读] 溶血性贫血是指红细胞的寿命缩短,破坏增加,骨髓造血功能代偿增生不足以补偿红细胞的耗损所引起的一组贫血。【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1-0185-02 溶血性贫血是指红细胞的寿命缩短,破坏增加,骨髓造血功能代偿增生不足以补偿红细胞的耗损所引起的一组贫血。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寿命是120天,每天约有1%的红细胞衰亡,并由骨髓补充等量的新生红细胞,以维持动态平衡。当各种原因使人体红细胞生存期缩短、破坏加速时,若骨髓造血代偿功能正常,则红细胞系呈代偿增生状态。成人正常骨髓代偿造血的能力甚强,可增至正常水平的6~8倍,小儿则只能增高1~2倍。若红细胞生存期降至20天以下,其破坏速度超过了骨髓代偿造血能力时,临床上出现贫血。 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人贫血进展程度,皮肤粘膜有无黄疸,尿色、尿量的变化,倾听病人的主诉,发现病人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寒战、高热等表现,及时报告医生。慢性溶血通常处于红细胞过度破坏与加速生成的脆弱平衡状态。此种状态的失衡若由于过度破坏的加剧,则发生“溶血危象”,此时脾大更甚,黄疸加深,应警惕溶血危象的发生。 2 休息 指导严重贫血或急性溶血的病人卧床休息,护士需做好生活护理;慢性期及中度贫血者应增加卧床休息的时间,减少活动,病人可进行生活自理。 3 药物副作用的观察及护理 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由于用药时间长,应观察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如并发电解质紊乱、继发感染、消化性溃疡或穿孔等,监测血压、血糖。观察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征象,以上症状一般在减药或停药后可逐渐消失。 4 疾病知识指导 向病人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患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不可食用蚕豆及氧化性药物如伯氨喹啉、确胺类、镇痛药等,以防诱发本病。 5 输血的护理 5.1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因输入的正常人红细胞也能被病人的抗体覆盖而溶血,可使病人出现溶血、黄疸和贫血症状加重,甚至有发生肾功能衰竭的可能。是否要输血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决定,如有必要输血应输注新鲜红细胞(去除白细胞和血小板)。输血量不宜过大,同时密切观察有无溶血情况,发现异常立即终止输注。在输血过程中加用皮质激素,能减少溶血,使输血更加安全。 5.2避免发生血型不合的输血护士在输血过程中应加强责任心,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认真核对病人的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献血员姓名、血瓶号、采血日期及输血类别。严密观察病人的反应。血型不合,输血反应早期即可出现腰背四肢酸痛、畏寒、发热、头痛、恶心、腹痛,严重者出现酱油色尿(血红蛋白尿)、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无尿)。上述症状的轻重与输入血量的多少有关。对病人所诉不适反应,应引起高度重视,立即报告医生,同时使输血停止或减慢。 5.3及早发现溶血加重溶血性贫血病人输血时,应严密观察黄疸、贫血、尿色,即使血型相符,也可能因输入补体或红细胞等使溶血加重。注意观察病人不良反应。测量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应立即向医生报告。 6 健康教育 向病人说明疾病的相关知识,加强预防宣传,使病人能做到主动预防,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指导病人学会自我护理,如何观察巩膜有无黄染及尿色加深,怀疑病情加重时应及时带尿液到医院检查。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病高发区人群做健康宣教,蚕豆病是溶血病,嘱病人不能吃蚕豆、蚕豆制品和氧化性的药物(如伯氨喹啉、奎宁、阿的平、磺胺类、呋喃类、氯霉素、维生素K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病人忌食酸性食物和药物,以减少溶血的发生。指导病人根据贫血程度安排活动量,以不出现心悸、气短、过度乏力为标准,饮食需要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对遗传性溶血病人在婚前婚后应进行遗传咨询,以减少溶血疾病的发生。

贫血的鉴别诊断

贫血的鉴别诊断 贫血(anemi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外周血单位容积内的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细胞比容(Hct)低于本地区、相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的参考范围下限的一种症状。贫血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既可以是原发于造血器官的疾病也可以是某些系统疾病的表现。如果骨髓生成不能代偿红细胞的破坏或丢失,则任何能损伤红细胞的产生或加速其破坏的情况都会导致贫血。 贫血临床表现及分类 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体内器官组织缺氧和机体对缺氧的代偿机制(氧化的血流量增多和组织对氧的利用率增加)所引起,同时也决定于引起贫血的基础疾病。由于贫血可影响机体全身器官和组织,其所导致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涉及全身各系统(如下表)。 贫血的临床表现

贫血基于不同的临床特点有不同的分类,主要有按细胞形态学变化、骨髓增生程度及发病机制进行分类。各类分类法各有其优缺点,临床上常将形态学分类和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相结合应用,对贫血进行诊断。 (一)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 外周血常规检查是诊断贫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检查,镜下对红细胞形态的认真观察,对红细胞相关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利于贫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MCV、MCH、MCHC对贫血进行分类 同时,通过对镜下红细胞形态的观察,当某类异常形态较多出现时,对贫血的疾病诊断也有重要提示作用。如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增多时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二)根据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及形态学特征对贫血的分类 通过对患者骨髓涂片进行检查,可观察红细胞增生情况和

形态学变化,对贫血进行分类,可分为:1、增生性贫血: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2、增生不良性贫血: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3、骨髓红系成熟障碍性贫血(红细胞无效性生成):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MDS和慢性疾病性贫血。 (三)根据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 贫血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可分为骨髓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和失血三大类。 贫血的诊断 贫血的正确诊断需综合分析临床症状、体征和各种实验室检查才能获得。贫血诊断常进行的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检查、红细胞形态观察、网织红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形态学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病因检查等。其诊断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一)确定有无贫血 在确定有无贫血时,Hb和Hct为最常用的诊断指标。

重度贫血患者的护理常规

重度贫血患者的护理常 规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重度贫血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1、了解引起贫血症状的疾病类型:缺铁性、巨幼细胞性、再、生障碍性、溶血性贫血等疾病。 2. 临床主要表现:乏力、皮肤粘膜苍白;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下降等神经系统表现;心悸、气促等心血管系统表现;食欲不振、恶心、便秘、口腔炎等消化系统表现;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表现。 3. 评估贫血程度:轻度Hb>90g/L,中度Hb60-90g/L,重度Hb30-59g/L,极重度Hb<30g/L。 4. 评估检查:血常规、骨髓检查、病因相关检查。【护理措施】1.休息:重度贫血应卧床休息;中度贫血限制活动,增加卧床休息时间,活动量以不增加症状为度;轻度贫血适当休息,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2.吸氧:中度贫血伴心悸气促时应给予吸氧。3.饮食:给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类食物,如瘦肉、猪肝、豆类、新鲜蔬菜、海带、紫菜、木耳等,注意色香味烹调,促进食欲。4.病情观察:观察贫血症状如早期乏力、疲倦;面色、睑结膜、口唇、甲床苍白程度,注意有无头晕眼花、耳鸣、困倦等中枢缺氧症状;注意有无心悸气促、心前区疼痛等贫血性心脏病症状;食欲减退、腹胀、恶心等消化系统症状。5.输血护理:做好查对工作,严密观察输血反应,给重度贫血者输血时速度宜缓慢,以免诱发心力衰竭。6.感染预防:因组织缺血缺氧,患者抵抗力降低,保持皮肤、口腔、肛周清洁。 7. 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详见各章。8.观察检查结果:血常规复查结果等。

【健康指导】 1. 疾病预防:引起贫血疾病类型及原因,做到日常生活预防。 2. 饮食指导: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合理膳食。 3.嘱患者定期复查,注意病情变化,如出现病情加重的任何表现应及时就医。4、指导患者遵医嘱治疗和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完整版)贫血的护理查房(薛丽)

---------------------------------------------------------------最新资料推荐------------------------------------------------------ 贫血的护理查房(薛丽) 时间 2019-06-15 内容贫血主讲人薛丽参加人补课人责任护士薛丽汇报病史: 患者: 228 床杨书学男性 86 岁入院诊断: 贫血原因待查?缺铁性贫血?重度贫血主诉: 纳差,乏力伴头昏三个月现病史: 患者近半年来,经常因家庭矛盾较少进食,近三个月以来出现头昏、乏力不适,伴纳差,有反酸,无嗳气,无恶心、呕吐等。 近一周自觉头昏、乏力加重。 于 2019-05-30 09: 50 轮椅推入病房,查体: T: 37.0℃ P: 82 次/分 BP: 120/80m m H g ,神志清楚,精神萎,形体消瘦。 血常规示: 红细胞 2.1910*12/L,血红蛋白 46g/L,红细胞平均体积 74.4fl,平均血红蛋白量 21fg。 入院处理: 入院遵医嘱予以内科护理常规。 1/ 12

II级护理,清淡饮食。 治疗予以输血纠正贫血,加强营养,支持对症处理。 于05-3012:00 输红细胞 1.5U ,06-0411:15 输红细胞2u,06-0713:15输红细胞 1.5u,06-07 血常规示血红蛋白 60.00g/L,红细胞 2.5910*12/L。 【护士长】: 下面请谁说出贫血定义。 【朱青青】: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周围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比容(H 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 以血红蛋白浓度的降低最重要,我国成人血红蛋白测定: 男性12g/L、女110g/L、妊娠时100g/L 可诊断为贫血。 【护士长】: 贫血可分为哪几类贫血谁来说说。 【王培培】: 贫血一般分为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护士长】: 缺铁性贫血,有哪些病因所致呢。 【王培培】: 1、铁需求量增加而摄入不足 2、铁吸收不良 3、铁丢失过多。 【护士长】: 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有哪些。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试题及答案

2017 第八章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 一、A1 1、不符合溶血性贫血骨髓象的是 A、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B、粒红比值减低 C、三系显著减低 D、中晚幼红增多 E、无巨幼红细胞 2、红细胞脆性增高见于 A、缺铁性贫血 B、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C、阻塞性黄疸 D、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E、血红蛋白病 3、Rous试验结果阳性见于 A、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B、血红蛋白病 C、冷凝集素综合征 D、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E、珠蛋白正常障碍性贫血

4、筛选试验选用红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溶血性贫血是 A、G6PD-CNSHA B、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C、蚕豆病 D、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E、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5、用热变性试验筛选的溶血性贫血是 A、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C、蚕豆病 D、G6PD-CNSHA E、血红蛋白病 6、筛选试验选用PK荧光斑点试验,可能的溶血性贫血是 A、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B、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C、急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D、冷凝集素综合征 E、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7、筛选试验选用渗透脆性试验,可能的溶血性贫血是 A、血红蛋白病 B、嘧啶~5’~核苷酸缺乏症 C、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D、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E、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8、筛选试验选用Coombs试验,可能的溶血性贫血是 A、嘧啶~5’~核苷酸缺乏症 B、血红蛋白病 C、蚕豆病 D、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E、冷凝集素综合征 9、筛选试验选用Rous试验,可能的溶血性贫血是 A、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B、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C、药物致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D、急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E、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0、筛选试验为Rous试验,确诊试验为Ham试验,可能的溶血性贫血是 A、血红蛋白病 B、冷凝集素综合征 C、蚕豆病 D、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E、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11、发生血管外溶血时,不常见的是 A、贫血、黄疸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教案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②熟悉缺铁性贫血的定义、病因、治疗。 ③了解铁的代谢。 2.能力目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缺铁性贫血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职业修养。教学重点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教学难点 铁的代谢——铁的吸收利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 二、旧知回顾,导入新课 1.贫血的概念 2.贫血的一般表现 三、新课讲解(问题引导法) (一)概述(问题引导法) 1?概念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

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铁的代谢 (1)铁的来源 人体铁来源有两种:内源性铁来自红细胞破坏;外源性铁来自食物。 (2)铁的吸收 食物中三价铁在胃酸及还原酶作用下还原成二价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被吸收。肠黏膜吸收铁的量与体内贮存铁量保持动态平衡。 (3)铁的分布 正常成人体内含铁量男性50mg/kg,女性35mg/kg,其中65%的铁存在于血红蛋白中,30%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于肝、脾、骨髓等器官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称为贮存铁,其余为组织铁。 广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相对不足 3.缺铁性贫血常见原因铁吸收不良 铁丢失过多 (二)护理评估(问题引导法) 1?健康史 询问病人有无慢性失血、慢性胃肠道疾病和胃肠手术病史;有无需铁 增加而摄入不足的情况,幼儿及儿童病人有无偏食和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2?身体评估 (1)贫血共有表现 疲乏困倦、软弱无力,皮肤黏膜苍白,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活动后心悸、气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铁缺乏症包括以下3个阶段,即储铁缺乏、缺铁性红细胞生成及缺铁性贫血,三者总称铁缺乏症。国内诊断标准如下: 1.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 (1)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MCV<80fl,MCH<26pg,MCHC<0.31;红细胞形态可有明显低色素表现。 (2)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3)血清(血浆)铁<10.7μmol/L(60μg/L),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360μg/dl)。(4)运铁蛋白饱和度<0.15。 (5)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幼粒细胞<15%。 (6)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0.9μmol/L(50μg/dl)(全血),或血液锌原卟啉>0.96μmol/L(60μg/dl)(全血)或FEP/Hb>4.5μg/Hb。 (7)血清铁蛋白(SF)<14μg/L。 (8)铁剂治疗有效。符合第1条和2~8条中任何2条以上者可以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2.储存铁缺乏的诊断标准(符合以下任何1条即可诊断) (1)血清铁蛋白<14μg/L。 (2)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色铁消失。 3.缺铁性红细胞生成 同时具有以下任何1条即可诊断: (1)运铁蛋白饱和度<0.15。 (2)红细胞游离原卟啉>0.9μmol/L(50μg/dl)(全血),或血液游离锌原卟啉0.96μmol/L (60μg/dl)(全血),或FEP/Hb>4.5μg/gHb。 (3)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 缺铁性贫血治疗: 口服铁剂治疗:应采用亚铁制剂口服补铁,利于铁的吸收。多种亚铁制剂可供选择,如硫酸亚铁、富马亚铁、乳酸亚铁、葡萄糖亚铁等,应根据供应等情况决定采用何种制剂,相对来说,含有阿胶、蛋白质、乳酸亚铁成分的铁之缘片是比较好的选择,容易吸收又不伤肠胃,但应按元素铁计算补铁剂量,即每日补充元素铁4-6mg/kg,每日分2-3次于两餐间服用。可同时口服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应在Hb正常后继续补铁2个月,恢复机体储存铁水平。必要时可同时补充其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叶酸和维生素B12。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铁的代谢 人体铁来源有两种:内源性铁来自红细胞破坏;外源性铁来自食物,食物中三价铁在胃酸及还原酶作用下还原成二价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被吸收。肠黏膜吸收铁的量与体内贮存铁量保持动态平衡。正常成人体内含铁量男性50mg/kg,女性35mg/kg,其中65%存在于血红蛋白中, 30%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于肝、脾、骨髓等器官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称为贮存铁,其余为组织铁。 缺铁性贫血常见原因 铁吸收不良 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相对不足 铁丢失过多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询问病人有无慢性失血病史、慢性胃肠道疾病和胃肠手术史;有无需铁增加而摄入不足的情况,儿童患者有无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二、身体评估 1.一般表现 疲乏困倦、软弱无力,皮肤黏膜苍白,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活动后心悸、气短。2.特殊表现 皮肤干燥,毛发干枯,反甲;黏膜损害;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系统异常;少数有异食癖。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因缺血缺氧引起的不适和活动无耐 力病人自觉工作能力下降而感到不安 易激动和烦躁。因宗教信仰而素食、饮食结构不合理、知识缺乏、生活异常贫困是其社会因素。 四、辅助检查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减少较红细胞减少更为明显。 血清铁降低;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血清铁蛋白降低。细胞外铁消失细胞内铁减少,红细胞内含铁颗粒减少或消失。 五) 治疗要点 1.改变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与方式,预防性增加含铁丰富的食物或铁强化食物;积极治疗原发病。 2.口服铁剂:硫酸亚铁 注射铁剂:对口服铁剂后胃肠反应严重而无法耐受、消化道疾病导致铁吸收障碍及病情要求迅速纠正贫血的病人可注射铁剂。常用科莫菲和右旋糖酐铁。 护理诊断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体内铁不足有关 活动无耐力与贫血致组织缺氧有关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可分成两步:①首先明确有无溶血,应寻找红细胞破坏增加的证据;②查明溶血的原因,则须经过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来作判断。一、病史除询问发病缓急,主要症状以及病情进程外还应着重询问以下各项:(一)地区性强调家庭籍贯,如地中海贫血多见于广东、广西及浙江等沿海地区。(二)家族史近亲中如有贫血、黄疸、脾肿大者,则有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可能。(三)药物接触史药物可诱发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氧化性药物可使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及G6PD缺乏症发生溶血。(四)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原发病史如淋巴瘤可伴有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五)诱发因素如过劳、寒冷刺激及服蚕豆等。二、体征应注意贫血、黄疽、肝脾肿大等。三、实验室检查检查目的和步骤有:(一)确定是否为溶血性贫血可根据红细胞破坏增加和骨髓代偿功能增强而确定。 1.红细胞破坏增加的证据(1)红细胞计数下降,一般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2)血清间接胆红素增多。血清胆红素浓度不仅决定于溶血的程度,还决定于肝脏清除间接胆红素的能力,故黄疸为轻度或中度,血清胆红素一般在17.1-51.3ukmol/L(1-3mg/dl)左右,很少超过136.8umol/L(8mg/dl),当黄疸不显时,并不能排除溶血性贫血。(3)尿内尿胆原的排泄量增多。尿内尿胆原和尿胆素常增加。在肝功能减退时,肝脏无能重复处理从肠内吸收来的尿胆原,尿中尿胆原也会增加,故对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价值不是很大。粪内尿胆原是增加的,但粪内尿胆原的定量测定现在已不在用作诊断方法之一。尿内胆红素阴性,除非同时有阻塞性黄疸。(4)血浆结合珠蛋白明显减少或消失。结合珠蛋白是在肝脏产生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清糖蛋白,正常值为0.7-1.5g/L(70-150mg/dl)。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结合珠蛋白含量均降低。在感染、炎症、恶性肿瘤或皮质类固醇治疗时可以增多。因此,在解释结果时须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5)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增高。正常血浆内有少量游离血红蛋白,一般正常不超过50mg/L (5mg/dl),当大量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增高可达2.0g/L(200mg/dl)。血浆中有高铁血红白蛋白存在时,血浆变成金黄色或棕色,可用分光光度计或血清电泳证明其存在。在血管内溶血后,它在血液中存在的时间为几小时至几天。(6)尿内出现血红蛋白(急性溶血)或含铁血黄素(慢性溶血)。(7)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红细胞的生存时间因溶血的轻重不同可有不同程度的缩短,可用放射性铬(51Cr)加以测定,正常红细胞的T1/2(51Cr)为25-32天,此值低于正常表示红细胞的生存时间缩短,也表示溶血增多。由于放射性核素检验的技术操作不够简单方便,观察时间又长,故临床工作中应用较少,大多用于科研工作。 2.骨髓代偿性增生的证据。(1)网织红细胞增多。这是溶血性贫血重要证据之一。网织红细胞增多至5-20%,急性溶血者可高达50-70%以上,但在发生再障危象时,网织红细胞数可减低或消失。(2)末梢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其数量一般不多。并可见到嗜多色性和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匀和异形较明显。可见到球形、靶形、镰形、盔形或破碎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或增多,但在某些溶血性贫血时也可以减少。急性大量溶血可引起类白血病反应。(3)骨髓内幼红细胞增生明显增多,粒红比例下降或倒置。少数病例如有叶酸缺乏,可出现类巨幼细胞,经用叶酸治疗后即消失,个别病例如正值“再生障碍危象时”,红系细胞显著减少。(二)确定属于哪一种溶血性贫血,可根据需要选作下列特殊试验。1、红细胞形态观察成熟红细胞形态改变可为溶血性贫血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如球形红细胞增多,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及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靶形细胞提示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E病、血红蛋白C病等;盔形细胞、破碎细胞,表示机械性溶血性贫血;镰形细胞,表示镰形细胞性贫血,数量往往不多。2、红细胞脆性试验是反映红细胞表面面积与容积比例关系的一种检验方法。如红细胞表面面积/容积比例缩小。则脆性增加,比例增大则脆性减低,脆性增高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脆性减低见于靶形红细胞症。3、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测定体内有无不完全的抗体。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是测定患者红细胞上有无附着不完全抗体,间接

9、溶血性贫血的检查目的和步骤

溶血性贫血的检查目的和步骤 文章发布者:李基文来源:收藏本文 (一)确定是否为溶血性贫血 可根据红细胞破坏增加和骨髓代偿功能增强而确定。 1.红细胞破坏增加的证据。 (1)红细胞计数下降,一般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血清间接胆红素增多。血清胆红素浓度不仅决定于溶血的程度,还决定于肝脏清除间接胆红素的能力,故黄疸为轻度或中度,血清胆红素一般在 17.1-51.3ukmol/L(1-3mg/dl)左右,很少超过136.8umol/L(8mg/dl),当黄疸不显时,并不能排除溶血性贫血。 (3)尿内尿胆原的排泄量增多。尿内尿胆原和尿胆素常增加。在肝功能减退时,肝脏无能重复处理从肠内吸收来的尿胆原,尿中尿胆原也会增加,故对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价值不是很大。粪内尿胆原是增加的,但粪内尿胆原的定量测定现在已不在用作诊断方法之一。尿内胆红素阴性,除非同时有阻塞性黄疸。 (4)血浆结合珠蛋白明显减少或消失。结合珠蛋白是在肝脏产生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清糖蛋白,正常值为0.7-1.5g/L(70-150mg/dl)。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结合珠蛋白含量均降低。在感染、炎症、恶性肿瘤或皮质类固醇治疗时可以增多。因此,在解释结果时须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5)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增高。正常血浆内有少量游离血红蛋白,一般正常不超过50mg/L(5mg/dl),当大量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增高可达2.0g/L(200mg/dl)。血浆中有高铁血红白蛋白存在时,血浆变成金黄色或棕色,可用分光光度计或血清电泳证明其存在。在血管内溶血后,它在血液中存在的时间为几小时至几天。

(6)尿内出现血红蛋白(急性溶血)或含铁血黄素(慢性溶血)。 (7)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红细胞的生存时间因溶血的轻重不同可有不同程度的缩短,可用放射性铬(51Cr)加以测定,正常红细胞的T1/2(51Cr)为25-32天,此值低于正常表示红细胞的生存时间缩短,也表示溶血增多。由于放射性核素检验的技术操作不够简单方便,观察时间又长,故临床工作中应用较少,大多用于科研工作。 2.骨髓代偿性增生的证据。 (1)网织红细胞增多。这是溶血性贫血重要证据之一。网织红细胞增多至5-20%,急性溶血者可高达50-70%以上,但在发生再障危象时,网织红细胞数可减低或消失。 (2)末梢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其数量一般不多。并可见到嗜多色性和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匀和异形较明显。可见到球形、靶形、镰形、盔形或破碎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或增多,但在某些溶血性贫血时也可以减少。急性大量溶血可引起类白血病反应。 (3)骨髓内幼红细胞增生明显增多,粒红比例下降或倒置。少数病例如有叶酸缺乏,可出现类巨幼细胞,经用叶酸治疗后即消失,个别病例如正值“再生障碍危象时”,红系细胞显著减少。 (二)确定属于哪一种溶血性贫血,可根据需要选作下列特殊试验。 1、红细胞形态观察 成熟红细胞形态改变可为溶血性贫血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如球形红细胞增多,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及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靶形细胞提示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E病、血红蛋白C病等;盔形细胞、破碎细胞,表示机械性溶血性贫血;镰形细胞,表示镰形细胞性贫血,数量往往不多。 2、红细胞脆性试验

小儿贫血诊断标准

小儿贫血诊断标准 *导读:小儿贫血诊断标准?众所周知,贫血是小儿常见的 一种症状,但是有些家长往往没有在意,当贫血加重时再来医院检查,化验血常规,已是中重度贫血,此时才会引起家长重视。…… 小儿贫血诊断标准?众所周知,贫血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症状,但是有些家长往往没有在意,当贫血加重时再来医院检查,化验血常规,已是中重度贫血,此时才会引起家长重视。 小儿贫血诊断标准:出生后十天内新生儿血红蛋白 (HB)145g/l ;十天到三个月婴儿 (HB)100g/l;三个月到不足六 岁HB 110g/l;六到十四岁HB 120g/l;为贫血。以海平面记,海 拔每增高1000米,HB升高约4%。 贫血的病因诊断: 贫血不是病,而是一种症候群,必须查明原因,做出病因诊断。才能正确治疗和判断予后。 1、贫血起病,发展和特征性表现,急性白血病。急性再障 起病较急,贫血是进行性发展;慢性再障。慢性溶血性贫血,起 病缓慢,病程长。 2、家族史:有无遗传因素,小儿时期与遗传的贫血较多; 如血红蛋白病,地中海贫血,先天性红细胞酶缺陷。范可尼贫 血等疾病。家族 (或近亲 )中常有同样患者。

3、病人居住地区在血吸虫,钩虫,疟疾流行区因考虑寄生虫感染的贫血,并做相应检查,明确诊断。 4、年龄和营养史:新生儿出生一到两天内发生的黄疸,贫血则新生儿溶血症可能性大。六月到三岁婴幼儿和青春发育期少年是缺铁性贫血发病高峰年龄。长期单纯母乳喂养,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可能性大。人工喂养食物中缺铁或长期腹泻,有缺铁性贫血的可能,年长儿有消化性溃疡史,因注意失血性贫血。 5、季节、药物史。以及有无致病因素存在:蚕豆病常发生在蚕豆收获季节,并有食蚕豆史,药物性溶血常有服药史。再障发病与氯霉素细胞毒类药物有关。 6、贫血发生的程度与速度:贫血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并迅速加重者,多因急性溶血和失血有关。贫血程度重者因考虑溶血,钩虫病,失血和再障所致。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常为轻度。 7、贫血伴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出血倾向,和恶液质者有白血病的可能 ;有贫血,发热,出血,而肝脾淋巴结不肿大,同时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可能是再生障碍性贫血;贫血伴有一组或几组淋巴结肿大者,提示恶性淋巴瘤。 8、贫血伴智力障碍。且四肢震颤,是有巨幼红细胞贫血的可能,贫血肝脾肿大,反复呼吸道感染者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有可能;贫血黄疸脾大血红蛋白尿者多为急性溶血性贫血。 9、是否有引起贫血的慢性疾病:慢性感染 (结核、寄生虫、细菌 )恶性肿瘤,肾和肝过内分泌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消化

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护理方法

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护理方法 发表时间:2014-05-08T13:59:04.3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3期供稿作者:王彩霞 [导读]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某种原因,致红细胞破坏增加而使其寿命缩短,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所发生的一组贫血。王彩霞(孙吴县人民医院 164200) 【关键词】溶血性贫血患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3-0213-02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某种原因,致红细胞破坏增加而使其寿命缩短,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所发生的一组贫血。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寿命为120日,骨髓红细胞生成代偿能力可达6~8倍。若红细胞寿命虽然缩短,但仍保持在20日以上者,骨髓可以增生代偿而不出现贫血。当红细胞寿命短于15~20日,红细胞破坏速度超过骨髓的代偿能力,则可出现贫血,形成溶血性贫血。溶血性疾病有黄疸表现时称溶血性 黄疸。溶血性贫血不一定有黄疸,黄疸的有无取决于溶血的程度以及肝脏的代偿能力。对我院从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52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院收治的5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12~7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22岁。急性溶血患者有36例,主要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热,胸闷不适,腰背酸痛,头痛及腹痛,烦躁不安,可有恶心、呕吐甚至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由于为血管内溶血,可有血红蛋白尿;由于溶血产物损害肾小管细胞引起缺血、坏死和血红蛋白沉积于肾小管,可以表现少尿甚至尿闭,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由于急性贫血缺氧,严重者可出现昏迷、休克和心功能衰竭。慢性溶血患者有16例,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外多属血管外溶血,故无血红蛋白尿,常有脾肿大。由于长期的高胆红素血症,可并发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偶有下肢小腿部溃疡。在病程中可因感染、创伤等诱发急性溶血发作,此时可因原来已处代偿状态的骨髓功能发生衰竭,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性重症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急剧下降,甚至为零,称为溶血性贫血的再生障碍性危象。如为继发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一般可伴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如恶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1.2治疗与结果 血型不合输血者应立即停止输血,重新核查双方血型。去除可能引起溶血的药物、食物或毒物。对感染诱发者应有效控制感染。对继发性溶血的原发病应积极治疗。立即注意预防和及时处理急性溶血的并发症,如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免疫性溶血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均有效。一般均采用泼尼松等。若大剂量应用时,应严密观察各种并发症,如溃疡病出血、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等。脾脏是破坏血细胞和产生抗体的重要场所。脾切除术对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有良好疗效。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无效或有禁忌时,以及某些类型的血红蛋白病亦可考虑脾切除术。如环孢素、环磷酰胺等,仅对少数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效。应用时须注意观察胃肠道反应以及骨髓抑制等。结果:52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病情均好转后,痊愈出院。 2 护理措施 2.1一般护理 输血前认真核对每一个环节,输血后严密观察反应情况,尤其在15分钟以内。注意休息并加强营养,急性溶血时须卧床休息,慢性溶血可根据贫血程度适当休息。应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饮食。但如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时须控制蛋白摄入。2.2观察病情 急性溶血时可引起寒战、高热、低血压、休克、肾功能衰竭、昏迷等表现。应仔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体温、黄疸、尿量、尿色、血象以及神志的变化[1]。输血、输液时须警惕可能诱发心力衰竭。慢性溶血患者亦须注意诱发急性溶血危象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危象发生的可能,观察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以及下肢血栓形成及溃疡的情况。尽量避免一些诱发溶血加重的因素。 2.3健康教育 注意避免可能诱发溶血发作的有关因素,包括饮食、药物、生活起居等方面。凡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不能应用氧化性药物和进食蚕豆;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者须避免应用酸性药物;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应注意保暖;同遗传有关者,要加强优生教育和指导[2]。 3 讨论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盘状,其表面积大于其相应体积,使其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由于这种形态特点及可变形性,保证了红细胞能通过比其自身直径小得多的毛细血管和脾窦而不被破坏。衰老的红细胞,由于本身代谢的改变,其稳定性受到影响,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所吞噬裂解,这是红细胞的生理性破坏。每日有相当于总量1/120的红细胞破坏,也有1/120的红细胞生成,以保持其代谢的动态平衡。维持正常红细胞形态的完整性及功能的稳定性,有赖于红细胞膜及其所含各种酶类和血红蛋白的正常,三者中任何一种发生异常,都会使红细胞的完整性受损,而使红细胞的寿命缩短,破坏增加,于是发生溶血。此外,溶血还与免疫、化学、物理、机械、生物及脾肿大等外界因素有关[3]。 红细胞直接在血循环中被破坏称为血管内溶血。多为急性溶血,常有全身症状如腰背酸痛、血红蛋白血症及血红蛋白尿。如血型不合输血反应、药物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贫血。慢性血管内溶血常有含铁血黄素尿,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红细胞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主要是脾脏所破坏称为血管外溶血。多为慢性溶血,症状较轻,多无血红蛋白尿,可有脾肿大。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病等。 参考文献 [1]唐秋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输血治疗[J];华中医学杂志;2003年01期. [2]赵娟;王丽黎;周慧;;预激方案治疗低增生急性髓性白血病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年19期. [3]施华芳,姜冬九,李乐之,黄金;病人依从性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3年02期.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诊断

贫血的实验室诊断 贫血的定义 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或红细胞比容(Hct)低于正常下限。其中以血红蛋白含量最为重要。 贫血是一种症状,可以发生于多种疾病。 贫血的检查: (1)按形态学分类 1. 按MCV、MCH、MCHC分类 平均红细胞容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 MCV=HCT×103/(1012×RBC)(fL)正常参考值:80~9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

MCH=Hgb/RBC(Pg)正常参考值:27~32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血细胞比容 MCHC=Hgb/HCT(g/L)正常参考值:320~360g/L 可分成四类: 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正常细胞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白血病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IDA)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慢性感染性贫血 2. Bessman分型即按MCV/RDW分型 平均红细胞容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 MCV=HCT×103/(1012×RBC)(fL)正常参考值:80~90fL RDW: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反映外周血红细胞异质性的参数即红细胞大小均一程度。 可分成六类: 小细胞同质性贫血——轻度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小细胞不同质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重型地中海贫血 正细胞同质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正细胞不同质性贫血——早期缺铁性贫血 大细胞同质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大细胞不同质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2)按病因学分类 1. 红细胞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造血原料缺乏、骨髓抑制(感染)、骨髓替代(纤维化) 2. 红细胞破坏增加:内部——膜、酶、珠蛋白;外部——免疫、感染、DIC、铅中毒 3. 失血:急性失血、慢性溃疡、月经紊乱、血红蛋白尿 (3)按骨髓增生程度(仅适用于国内) 增生性贫血:缺铁贫、溶贫、巨幼贫(幼红细胞≥20%) 增生低下性贫血:再障、纯红再障(幼红细胞<10%) (4)其它帮助诊断贫血类型的检查 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值:百分比法0.5~1.5% 绝对计数法(24~84)×109/L 意义: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观察疗效(治疗性试验),病情观察的指标 四、常见贫血的实验诊断 (1)缺铁性贫血: 血象——MCV、MCH、MCHC减小,RDW升高 骨髓象——有核细胞、红系细胞增生,幼红细胞较小 骨髓铁染色——胞内铁阳性率降低,是金标准 (2)巨幼细胞性贫血

贫血护理查房

贫血护理查房

物心、肝、肾、瘦肉、鸡蛋黄、鱼、豆类、麦芽、紫菜、海带、木耳等。不宜饮茶,以免影响铁的吸收。 三、知识缺乏缺乏缺铁性贫血及心脏病等有关的知识 【护理目标】 患者能说出本病的病因、常见症状及注意事项,并主动改变饮食习惯 【护理措施】 讲述发病原因、常见临床表现,使患者了解补充铁对改善贫血症状的重要性。发病原因: 1、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 3、失血性贫血 临床表现: 1、皮肤粘膜 苍白是贫血时皮肤粘膜的主要表现。皮肤改变有干枯无华,弹性及张力降低。皮肤附属器的变化包括毛发枯细,指甲薄脆。缺铁性贫血时,指甲可呈反甲或匙状甲。溶血性贫血可引起皮肤、粘膜黄染等。 2、呼吸循环系统 轻度贫血时,可无表现,或有轻度心悸和呼吸加快。贫血严重时可造成组织缺氧,引起代偿性心跳和呼吸加快,体力活动时尤为明显。进展迅速的贫血,心悸气促症状明显。慢性贫血时症状表现较轻。长期严重的贫血可引起水肿甚至出现腹水。 3、神经肌肉系统

常见的症状有头晕、头痛、耳鸣、眼花、眼前出现黑点及精神不振、倦怠嗜睡、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手脚发麻、发冷或有针刺感等。 4、消化系统 食欲不振是最常见症状之一,出现腹胀、恶心、便秘。贫血严重者肝脏可有轻度肿大,并常伴有压痛感。舌炎和舌乳头萎缩多见于恶性贫血,亦可见于缺铁性贫血。口腔粘膜炎或疼痛性溃疡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白血病,系粒细胞减少所致。 5、泌尿生殖系统 发生血管内急性大量溶血时,尿色可呈红茶或酱油样颜色。贫血严重者可发生少尿、无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女性患者常有月经不规则,其中闭经最为常见。贫血常由月经过多引起,但偶尔贫血亦可引起月经过多。严重贫血患者多有性欲减退。 6、其他 贫血患者有时伴低热,如无病因可寻,则可能与贫血的基础代谢升高有关。贫血患者反复输血会影响T细胞亚群。某些治疗贫血药物能改变患者的免疫功能。 四、焦虑与活动能力下降有关 【护理目标】 病人能够描述焦虑情况及如何应对;说明心理的和生理的舒适感提高;采用有效的应对机制处理焦虑。 【护理措施】 1、告知患者引起活动能力下降的原因,贫血症状改善后活动能力可逐渐提高。 2、使用简短易懂语言与病人有效交流。 3、给予病人心理安慰和疏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