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技术研究

边坡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技术研究
边坡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技术研究

边坡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技术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变形监测的数据分析,以某隧道进口高边坡变形监测为研究背景,探讨了基于TCA2003的高边坡变形监测方法,论文全面分析了具体的作业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智能全站仪边坡监测隧道

边坡变形观测的意义在于提供边坡的稳定状况、位移和变形的规律等,为滑坡预报提供依据。边坡变形观测的目的是确定滑体的周界,定期测量滑动量、主滑动线的方向和速度,以监视建筑物的安全。

对于建(构)筑物变形的观测,除采用常规的正、倒垂、引张线等手段外,其外部变形的监测则要依赖于以大地测量学的原理、方法与使用精密测量及计量仪器相结合的精密工程测量这种特殊的手段,通过必要频次的反复测量来保障。

变形观测的方法有很多种,一般情况下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前方交会和极坐标法。近年来由于全站仪和GPS的出现,用全站仪直接测量变形点的三维坐标的方法和GPS直接进行滑坡监测的方法应用越来越多。本论文主要研究使用全站仪直接测量变形点的三维坐标的方法。

1 工程概况

变形监测实习总结

变形监测测量实习总结 变形监测就是利用专用的仪器和方法对变形体的变形现象进行持续观测、对变形体变形形态进行分析和变形体变形的发展态势进行预测等的各项工作。其任务是确定在各种荷载和外力作用下,变形体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变化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在精密工程测量中,最具代表性的变形体有大坝、桥梁、高层建筑物、边坡、隧道和地铁等。 变形监测工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掌握各种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为安全运行诊断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其次是科学上的意义,包括根本的理解变形的机理,提高工程设计的理论,进行反馈设计以及建立有效的变形预报模型。 我们本次变形监测共进行了三项内容:位移观测、倾斜观测和沉降观测。 《变形监测》是工程测量专业重要的课程内容之一,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课程实习。旨在通过本次课程实习来加深对变形监测的的基础理论、测量原理及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切实提高我们的实践技能,初步掌握位移监测、倾斜监测和沉降监测的基本方法,熟练使用作业各工序的仪器设备及作业过程等。

对于本次实习,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的重视,在第一天的实习动员会上,李老师就本次实习的意义、实习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做了明确的阐述,同时,也就本次实习内容和实习步骤做了详细的说明,并给同学们准备了相关的规范和资料,使同学们能够更好的完成本次实习任务。在其后的实习过程中,同学们实习目的明确、积极主动、不怕吃苦、勇于承担重担,在老师的指导下,顺利的完成了大坝位移监测、土木系实训楼倾斜监测和八号实验楼沉降监测等实习内容。通过本次实习,不仅使我们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操作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也使我们运用所学知识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对于大坝的位移监测,我们首先在面板堆石坝模型的坝体上选择了三个观测点,然后在其旁边的坚固水泥地上定了两个钢钉作为观测点,通过多次量距后,我们选择了假设坐标作为本次观测的已知数据,对坝体上的三个观测点进行了三天的前方交会法位移监测,并采用全圆观测法每次观测各六个测回,期间严格按照规范的相关要求,力求数据的精确、实用。经观测,大坝的位移量极小,非常稳固,可以安心使用。 对于土木系实训大楼的倾斜监测,我们选择了大楼的东南角,并在其南边和东边各1.5倍楼高的地方选择了坚固地面上的钢钉作为观测点,采用的是垂直投影的观测方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实施及数据处理分析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实施及数据处理分析 【摘要】边坡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填挖面大,引起周边环境变形的可能性就高,需要对边坡进行有效的变形监测,针对变化及时采取一些方法处理,以保证设施的安全。这种项目就需要正确地采用一个合理的监测方案,对数据处理、分析。本文结合已完成项目的实例,对边坡进行水平位移和沉降监测,采用监测方法为精密二等水准、极坐标法,并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变形监测;基准网;变形点;边角网;极坐标法;闭合水准路线 1 工程概况 某变电站东南侧边坡于2011年发生滑坡,后采用42根抗滑桩进行加固处理。根据施工单位的反映,抗滑桩施工2012年3月施工完毕后至2012年5月初,抗滑桩发生位移,附近水泥地面发现裂缝,呈放大趋势。为了准确了解抗滑桩变形情况,要求对桩顶水平及垂直位移进行变形监测。 2 监测方案的实施 2.1 基准控制点和监测点的布设 2.1.1 基准网的建立 选择通视良好、无扰动、稳固可靠、远离形变护坡高度3倍即45m外比较稳定的地方埋设四个工作基点,其中三个工作基点A1、A2、A3采用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照准标志采用强制对中装置的觇牌。A2、A3为观测墩,地面高度约1.2m,埋深至基岩位置,A4为主要检核点,埋设在加固坎上,地质较为稳定。 A3、D12、SZ1为沉降基准点,D12在是4×4m的高压电塔加固水泥墩上,建成已超过一年,SZ1在另一电塔水泥墩上,墩台3.5×3.5m,建成时间超过三年,非常稳固。 2.1.2 变形点的建立 变形点应布置在边坡变形较大并能严格控制变形的边坡边沿位置。在边坡顶上布置27个变形监测点,编号分别为东侧为1-27。用膨胀螺栓垂直植入护坡混凝土中,螺栓孔深不小于100mm,露出地面30-80mm,用红色油漆在螺栓上做标记,并将螺栓顶部磨半圆。 基准点与各点位埋设完毕等候5天后,水泥凝固稳定后方可开始进行观测。 2.2 监测精度及频率要求

2.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

新建九景衢铁路 I I标段一分部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 (DK264+909.71~DK165+187.50段) 中铁四局集团九景衢铁路II标段一工区 2015年9月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 (DK264+909.71~DK265+187.50段) 一、工程概况 九景衢铁路II标段一分部承建的九景衢铁路DK264+909.71~DK265+187.50段,全长0.277公里,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管段主要工程项目为桥梁1座、路基277m、涵洞1座。 二.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1、地形地貌:本路基段地势为多山,中间为沟壑地形。 2、地层岩性: (1):粉质粘土,褐黄色,硬塑,厚0.5~3.1m,σ0=180kPa,III; (2)-1:角砾凝灰熔岩,全风化,褐灰色,厚0.5~3.2m,σ0=200kPa,III; (2)-2:角砾凝灰熔岩,强风化,灰褐色,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厚7.5~13.3m,σ0=500kPa,Ⅳ (2)-3:较砾凝灰熔岩,强风化,褐灰色,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厚>5.0m,σ0=800kPa,Ⅴ。 3、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为空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不发育,测时水位深0~3.3m。 4、物理地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三.设计依据 1、路段稳定安全系数:考虑列车荷载时Kmin≥1.25,预压荷载条件下Kmin≥1.15,架桥荷载条件下Kmin≥1.15。 2、路基工后沉降标准: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15mm;路桥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 3、敬沉降计算分析,桥头工后沉降不满足控制标准,采用预压处理。计算分析采用指标:填土:γ=20kN/m3,Cu=10kPa,Φu=30° (1)层:ω=25.8%,γ=17.5kN/ m3,e=0.97,Cu=74.25kPa,ΦCu=11.45°,Es=8.56MPa,Ps=2.02MPa; (2)-1层:Es=15.0MPa。 4、路堤边坡高小于3m时,边坡采用混凝土空心砖内培土撒草籽、种灌木防护;路堤边坡搞大于等于3m时,采用M7.5浆砌片石拱型截水骨架,内培土撒草籽、种灌木防护,并在填筑过程中边坡3.0m宽度范围内铺设一层双向土工格栅,层间距0.5m。

边坡变形监测技术分析

边坡变形监测技术分析 ?简介:边坡的开挖、加固和防护,是矿山、水利、交通等领域中常涉及的工程项目,而边坡的稳定性,是工程技术人员经常关注和研究的课题。目前,我国对于边坡施 工中的监测工作还不够重视,往往是在工程出现险情时,或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才 开始考虑监测问题,导致工作被动,应该在项目开展的初期就着手边坡变形监测工 作。 ?关键字:边坡变形监测,技术分析,边坡监测技术 边坡的开挖、加固和防护,是矿山、水利、交通等领域中常涉及的工程项目,而边坡的稳定性,是工程技术人员经常关注和研究的课题。目前,我国对于边坡施工中的监测工作还不够重视,往往是在工程出现险情时,或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才开始考虑监测问题,导致工作被动,应该在项目开展的初期就着手边坡变形监测工作。 1 边坡变形监侧的作用 在土木工程各个建设领域中,通过边坡工程的监测,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 1 评价边坡施工及其使用过程中边坡的稳定性,并作出有关预测预报,为业主、施工单位及监理提供预报数据,跟踪和控制施工过程,合理采用和调整有关施工工艺和步骤,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1.2 为防止滑坡及可能的滑动和蠕变提供及时支持。预测和预报滑坡的边界条件、规模滑动方向、发生时间及危害程度,并及时采取措施,以尽量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 1. 3 监测已发生滑动破坏和加固处理后的滑坡,监测结果是评价滑坡处理效果的尺度。 1.4 为进行有关位移反分析及数值模拟计算提供参数。 2 边坡工程监测的方法 目前,我国边坡变形监测方法主要采用简易观测法、设站观测法、仪表观测法和远程监测法等。 2.1 简易观测法 简易观测法是通过人工观测边坡中地表裂缝、鼓胀、沉降、坍塌、建筑物变形及地下水位变化、地温变化等现象。

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方案

目录 摘要.............................................................................................................................................. I Abtract.............................................................................................................................................. I I 1 工程概况 (1) 2 监测目的 (2) 3 编制依据 (3) 4 控制点和监测点的布设 (4) 4.1 变形监测基准网的建立 (4) 4.2 监测点的建立 (4) 4.3 监测级别及频率 (5) 5 监测方法及精度论证 (6) 5.1水平位移观测方法 (6) 5.2沉降观测方法 (8) 5.3基坑周围建筑物的倾斜观测 (9) 6 成果提交 (10) 7 人员安排及施工现场注意事项 (11) 8 报警制度 (13) 9 参考文献 (13) 附录1 基准点布设示意图 (15) 附录2 水准观测线路设示意图 (16) 附录3 水平位移和沉降观测监测报表 (17) 附录4 巡视监测报表样表 (18) 附录5 二等水准测量观测记录手薄 (19) 附录6 水平位移记录表 (20)

1 工程概况 黄金广场6#楼基坑支护工程位于合肥市金寨路和黄山路交口西南角,基坑开挖深度为12.4m~13.3m,为临时性工程,为一级基坑,重要性系数1.1,基坑使用期为六个月。 由于多栋建筑物与基坑侧壁距离较近,均在基坑影响范围内。按照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强制性条文,“开挖深度大于或等于5m或开挖深度小于5m但现场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工程以及其他需要监测的基坑工程应实施基坑工程监测。”为了及时和准确地掌握基坑在使用期间的变形情况以及基坑相邻建筑物主体结构的沉降变化,需对基坑进行水平位移(或沉降)变形监测,并对相邻建筑物进行沉降监测。为此,编制以下检测方案。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15195

*********商业楼基础开挖基坑监测技 术总结报告 2017年7月

*******商业楼基础开挖基坑监测技术总结报告 编写: 审核: 审定: 2017年7月

目录 1工程概况 (1) 1.1简况 (1) 1.2周边环境 (1) 1.3地质概述 (1) 1.4基坑围护 (1) 2监测依据 (1) 3 工程地质概要 (1) 3.1本基坑地下水埋藏较深,不考虑地下水变化监测。 (1) 4、监测内容: (2) 5、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 (2) 5.1.2 基准点的埋设和观测 (2) 5.1.3监测点的布设 (3) 5.2监测方法 (3) 5.2.1垂直位移监测 (3) 5.2.2水平位移监测 (3) 6监测周期及频率 (4) 7监测仪器设备及检定要求 (5) 7.1监测仪器设备 (5) 7.2仪器检定 (5) 9 结论与建议 (6)

1工程概况 1.1简况 *************大街东段南侧,东侧与京港澳高速公路相望,西侧接近南联路,地势平坦。基坑东西宽约55米,南北长为56.5米,开挖面积约4.68亩。开挖深度在5.0~7.7米。 1.2周边环境 本工程基坑3倍基坑深度范围内地上无建筑物、构筑物,地下无管线等。1.3地质概述 详见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4基坑围护 本基坑根据周边环境、开挖深度及土层情况,选用土钉墙挂网锚喷的支护形式。 2监测依据 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4)《建筑基坑工程变形技术规范》(GB50497-2009) 5)《精密水准测量规范》(GB/T15314-940) 6)《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 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7) 8)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基坑围护设计方案、保护对象权属部门对监测 的技术要求等。 9)同类工程实践经验。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变形监测总结报告河南省XXXXXX有限公司

变形监测总结报告批准: 审核: 编制: 河南省XXXX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2015年7月

目录 1 工程概况 2 监测目的和依据 2.1 监测目的 2.2 监测依据 3 监测内容及项目 4 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与保护 4.1 基准点的布设 4.2 监测点的布设 5 监测方法及精度 5.1 竖直位移及沉降 5.2 坡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5.3 巡视监测 6 水平位移数据曲线 6.1 水平位移过程线 7 竖向位移数据曲线 7.1 竖向位移过程线 8 数据结果分析 8.1 沉降位移和水平位移结果分析 9 结论及建议 10 监测点位布置图 11 附件:公司资质 (1)营业执照 (2)资质证书 (3)税务登记证 (4)安全许可证

1 工程概况 。 2 监测目的和依据 2.1 监测目的 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只有对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周围的土体和相邻的构筑物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才能对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有全面的了解,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反馈,并采取必要的工程应急措施,甚至调整施工工艺或修改设计参数。 基坑监测的目的如下: (1)以变形指标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 (2)确保基坑支护结构和相邻建筑物的安全。 (3)积累工作经验,为提高基坑支护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的整体水平提供依据。 2.2 编制依据 (1) GB50497-2009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2) GB50026-2007 《工程测量规范》 (3) JGJ8-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4) GB50007-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5) JGJ120-99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3 监测内容及项目 根据GB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等现行规范规定,结合基坑支护设计文件和现行有关规范要求及工程具体条件,确定施工中的监测内容包括: (1)基坑周边环境监测:基坑坡顶沉降观测点40个,编号采用C1-C40;周边建筑物上沉降观测点8个,编号采用C41-C48。 (2)水平位移:基坑坡顶水平位移观测点40个,编号采用S1-S40;周边建筑物上水平位移观测点8个,编号采用S41-S48。 各测点具体布设位置详见附图

探讨边坡变形监测技术与发展

探讨边坡变形监测技术与发展 发表时间:2017-09-08T14:45:42.97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3期作者:李远华 [导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技术的迅猛发展,矿山、地质灾害边坡变形监测技术、处理方法上有了新的发展。 广东有色工程勘察设计院 51008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技术的迅猛发展,矿山、地质灾害边坡变形监测技术、处理方法上有了新的发展。文章针对边坡工程变形监测的作用与基本原则展开了讨论,同时从边坡监测新技术、新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边坡变形监测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边坡变形;监测方法;技术分析 前言 近年来,矿山、地质灾害工程建设和生产与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小灾害损失,避免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就要对边坡变形的监测,则是科学治理边坡和正确处理潜在问题的依据,合理的边坡监测可以提供相关边坡恶性发展的报警,以保证作业人员及设备的安全,反之在变形趋稳时解除警报,以利组织生产。通过对边坡动态的观测,为边坡稳定性分析提供基础资料,切实掌握边坡岩体的变形规律,了解滑坡体的形态、范围及规模,以制定防灾、减灾措施,从而采取防治措施,使边坡处于安全的、稳定的良好状态。 一、边坡工程监测的作用 在水利建设、矿山开采、地质灾害治理、高层建筑基坑和深开挖施工等各个建设领域中,通过边坡工程的监测,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1边坡的稳定性 评价边坡施工及其使用过程中边坡的稳定性,并作出有关预报,为业主、施工方及监理提供预报数据,跟踪和控制施工进程,对原有的设计和施工组织的改进提供最直接的依据,对可能出现的险情及时提供报警值,合理采用和调整有关施工工艺和步骤,做到信息化施工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1.2防治滑坡,蠕动变形 为防治滑坡及可能的滑动和蠕动变形提供技术依据,预测和预报今后边坡的位移、变形的发展趋势,通过监测可对岩土体的时效特性进行相关的研究。 1.3监测结果 对已经发生滑动破坏和加固处理后的滑坡,监测结果也是检验崩塌、滑坡分析评价及滑坡处理工程效果的尺度。 1.4提供参数 为进行有关位移反分析及数值模拟计算提供参数。对于岩土体的特征参数,由于直接通过试验无法直接取得,通过监测工作对实际监测的数据建立相关的计算模型,进行有关反分析计算。 二、边坡变形监测原则 边坡变形是一个自微观变形向宏观变形的转化过程,通常自变形开始至失稳要经历4个阶段。然而在边坡发生变形的过程中,采取适当方法对其变形进行监测,确保其变形在安全范围内,这样就确保了边坡的稳定。因此,通过变形监测,掌握边坡变形的发展和变化规律,进而对其进行预报,防止边坡的失稳或减小边坡失稳时人员和财产的损失是非常必要的。 2.1重点监测、优先布置 (1)在监测项目上,由于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因此所要进行的监测项目也很多,如大地位移测量、裂缝伸长测量、爆破震动测量和压力测量等,我们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影响因素,但工程实际中也不可能对这些项目进行全面监测,故需要找出主要反映指标和主要影响因素,对其进行重点监测,这样既符合工程需要又达到监测目的; (2)在监测点的布置上,既要保证监测系统对整个边坡的覆盖,又要确保关键部位和敏感部位的监测需要,在这些重点部位应优先布置监测点。 2.2及时有效、安全可靠 (1)监测系统应及时埋设、及时观测、及时整理分析监测资料和及时反馈监测信息,反应工程的需要和进度,有效地反馈边坡的变形情况,及时指导生产; (2)仪器安装和测量过程应当安全,测量方法和监测仪器应当可靠,整个监测系统应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2.3简单易行、经济合理 (1)监测系统现场使用应当便于操作和分析,力求简单易行,仪器不易损坏,适用于长期观测; (2)应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仪器在满足工程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考虑造价的合理,建立监测系统费用应比较低,力争经济适用。 三、边坡工程监测的方法 现阶段,我国边坡变形监测方法主要采用简易观测法、设站观测法、仪表观测法和远程监测法等。 3.1简易观测法 简易观测法是通过人工观测边坡中地表裂缝、鼓胀、沉降、坍塌、建筑物变形及地下水位变化、地温变化等现象。简易观测法对于发生病害的边坡进行观测较为合适,也可结合仪器监测资料综合分析,初步判定滑坡体所处的变形阶段及中短期滑动趋势。即使采用先进的仪表观测,该法仍然是不可缺少的观测方法。 3.2设站观测法 设站观测法是指在充分了解了现场的工程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在边坡上设立变形观测点(成线状、网络状),在变形区影响范围之外稳定地点设置固定观测站,用测量仪器(经纬仪、水准仪,测距仪、摄影仪及全站型电子速测仪、GPS接收机等)定期监测变形区内网点的三维(X,Y,Z)位移变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监测方法。 (1)大地观测法 常用的大地测量法主要有两方向(或二方向)前方交汇法、双边距离交汇法、视准线法,小角法、测距法及几何水准测量法,以及精密

变形监测心得

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培训心得 沈阳分公司 测量应用与系统集成部工程师 左文博南下的列车,带着舒缓的音乐,穿越在青山绿水间,就这样我和杜立辉满怀信心开启了广州培训之旅。此次去广州培训是沈阳南方经理王刚本着分公司未来发展趋势,迎合市场需求,拓展新业务领域所做的安排。 此次培训以自动化变形监测的概念和意义为基础明确学习内容、以变形监测的特点和周期为基础明确学习方法,以变形监测技术发展为基础明确学习方向。 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是利用测量机器人和变形监测方法对变形体的变形现象进行持续观测、对变形体变形形态进行分析和变形体变形的发展态势进行预测等的各项工作。其任务是确定在各种荷载和外力作用下,变体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变化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在精密工程测量中,最具代表性的变形体有大坝、桥梁、高层建筑物、边坡、隧道和地铁等。变形监测工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掌握各种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为安全运行诊断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其次是科学上的意义,包括根本的理解变形的机理,提高工程设计的理论,进行反馈设计以及建立有效的变形预报模型。 变形监测与常规测量工作相比较,它们既有相同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具体来说变形监测具有周期性重复观测、精度要求高、多种观测技术的综合应用和监测网着重于研究点位的变化等特点。 变形监测的周期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周期的测量工作。观测周期于工程的大小、测点所在位置的重要性、观测目的以及观测一次所需时间的长短有关。变形监测的周期应以能反映所测变形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根据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及外界影响因素确定。对于特级和特一级变形观测,还宜固定观测人员、选择最佳观测时段、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观测。 由于变形监测的特殊要求,一般不允许监测系统中断,这就要求安全监测系统能精确、稳定、可靠、长期而又实时地采集数据,所以现在的变形监测工作以自动化监测技术为主流发展方向,包括CT技术、光纤传感检测技术、GPS技术、激光技术、测量机器人技术以及三维激光扫描仪技术等。 此次培训分为室内培训和室外培训。室内培训主要给我们演示测量机器人、水位计、轴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XXXX标 边坡变形监测专项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XXXXX公司 2016年12月01日 XXX标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我公司承建的XXX标段,桩号范围3+400~6+950。主要建设内容包括:XXXXX.。本工程等级为II等;河道堤防级别为3级,施工临时工程为5级。防洪标准: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供水标准:农业灌溉供水设计保证率为95%。 二、监测内容: 本标段边坡监测主要是指路堤边坡监测,监测内容为人工巡视、裂缝观测、坡面观测观测。 1、人工巡视和裂缝观测:人工巡视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我标将安排专职安全员坚持每天进行巡视,对图纸较差处、渗水严重处、边坡较陡处进行重点巡视、检查。当坡体表面发现裂缝时安全员立即采取措施和报告监测组。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2、坡面观测:边坡坡面的变形观测是指在平台上设置坡面变形观测点,利用GPS进行测量。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分析坡面几何外观的变化情况,绘制坡面各点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平位移变化情况,从而了解边坡滑动范围和滑动情况,提供预警信息,它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宏观监测方法。 二、监测方案的实施 1、基准控制点和监测点的布设 1.1基准网的建立 选择通视良好、无扰动、稳固可靠、远离形变护坡高度3倍比较稳定的地方埋设工作基点,其中工作基点采用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照准标志采用强制对中装置的觇牌,埋设在加固坎上,地质较为稳定,本标段工作基点选择桩号点。 变形点布置在边坡变形较大并能严格控制变形的边坡边沿位置。在边坡顶上每100m布置变形监测点,编号分别为左1-32,右1-32。以及对南岸6+581,南岸4+390、北岸5+160、4+000-4+100段附件的建筑物等进行加密监测。 1、顶部用沉降钉垂直植入混凝土中,孔深不小于50mm,基准点与各点位埋设完毕等候5天后,水泥凝固稳定后方可开始进行观测。 2、监测精度及频率要求 根据设计图纸及国家相关规范要求,边坡的变形观测如下: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为:2.1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变形监测工作总结

变形监测工作总结 篇一:变形监测实习总结 变 班级:测量1102班 形监测实习总结 第四组 组长:杨震 组员:刘江,纪为栋,任福磊,方子哥,陈斌,程瑜,陈斌,李久民 变形监测测量实习总结 变形监测就是利用专用的仪器和方法对变形体的变形现象进行持续观测、对变形体变形形态进行分析和变形体变形的发展态势进行预测等的各项工作。其任务是确定在各种荷载和外力作用下,变体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变化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在精密工程测量中,最具代表性的变形体有大坝、桥梁、高层建筑物、边坡、隧道和地铁等。 变形监测工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掌握各种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为安全运行诊断提供必要的信息,一遍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其次是科学上的意义,包括根本的理解变形的机理,提高工程设计的理论,进行反馈设计以及建立有效的变形预报模型。 我们本次变形监测共进行两项内容:水平位移监测、

垂直位移监测即沉降观测。 《变形监测》是工程测量专业重要的课程内容之一,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课程实习。旨在通过本 次课程实习来加深对变形监测的基础理论、测量原理及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切实提高我们的实践技能,初步掌握位移监测、沉降监测的基本方法,熟练使用作业各工序的仪器设备及作业过程等。 测量过程中,大家都能熟练的操作仪器,并针对不同的实习内容的特点、具体情况等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顺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各阶段的观测,都定时进行,不等漏测和补测。观测中严格遵循“五定”原则,即:通常所说的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通过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了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观测沉降量和水平位移量更真实。 实习时间总是短暂而充实的,但通过实习,总能让我们学到新的知识,新的感悟。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

浅析边坡变形监测方法

浅析边坡变形监测方法 核心提示:边坡变形监测对边坡稳定性的判断、防灾救灾对策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边坡地面变形监测方法有:简易观测法、设站观测法、仪表观测法以及远程观测法;边坡地下变形监测方法有:测斜法、应变测量法、重锤法、时间域反射技术以及微震监测技术。 边坡按其成因可分为自然边坡和人工边坡,按介质成份可分为土质边坡和岩质边坡。对于不同的边坡工程,其成因、组成成份各不相同,地质构造和地应力的分布更是千差万别,这样就决定了边坡监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跟监测手段的高低与仪器设备的优劣息息相关,也与监测技术人员对岩土体介质的了解程度和工程情况的掌握程度密不可分[1]。因而对边坡进行监测时,应在充分了解工程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方法和手段。 1边坡变形规律 从边坡变形的角度来划分,边坡的状态可分为初始蠕变、稳定蠕变和加速蠕变三个阶段。初始变形阶段,变形速率小,变形趋势不明显,一般在该阶段不一定发生破坏的征兆,监测系统的设计要求精度较高,侧重于长期监测。稳定蠕变阶段,边坡变形发展加快,有时变形宏观可见,坡面或坡顶可能出现张裂缝,坡脚也有可能出现剪切裂缝。此阶段位移量开始增大,监测系统设计要求测试敏感部位,量程和精度均要考虑[2]。加速蠕变阶段,边坡变形速率大,变形趋势明显,监测系统设计对监测仪器的要求可适当降低,侧重于短期监测。 边坡变形的监测内容包括:地面大地变形、地表裂缝、地下深部变形及支护结构的变形,具体的内容选择应根据边坡的等级、地质条件、加固结构特点等综合考虑。 2边坡地表变形监测方法 2.1简易观测法 简易观测法是通过人工观测边坡中坍塌、沉降、地面鼓胀、地表裂缝等现象,适用于监测发生病害的边坡,定期对崩坍、滑坡等宏观变形迹象进行观测,能够从宏观上掌握变形动态及其发展趋势。简易观测法结合其它方法的监测结果,可以大致判定边坡所处的变形阶段并预测短时期内坡体的滑动趋势。简易观测法虽然操作简单,但对于变形速率较大的边坡仍然是十分有效的监测方法。 2.2设站观测法 设站观测法是在边坡上设立变形观测点,在变形区影响范围之外稳定地点设置固定观测站,使用测量仪器定期测量变形区内网点的三维位移变化的一种监测方法。设站观测法包括近景摄影测量、大地测量及GPS测量等。 2.3仪表观测法

边坡支护工程监测方案

五矿·哈施塔特项目 边坡支护工程位移监测方案 编写:刘忠忠 审核:赖善煌 审定:张传会 河南省地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2011年6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2) 二、监测目的 (2) 三、安全预警值 (2) 四、位移观测技术依据 (3) 五、位移观测方法 (3) 六、安全生产 (5) 七、质量保证 (5) 八、信息反馈 (6) 九、附图 (6) 十、附表 (7) 十一、位移观测费用预算 (8)

博罗县五矿·哈施塔特项目边坡支护工程 位移监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拟建边坡位于惠州市博罗县上小岭村东南侧,五矿·哈施塔特项目优展区内,根据相对位置分为西侧边坡与南侧边坡。边坡顶部为规划的健身会馆,西侧边坡坡脚为规划主干道路,标高为47.5~50.0m,拟建建筑从北向南依次为奥地利主题体验馆、商业二区,商业三区,标高为42.3~43.0m;南侧边坡坡脚拟建建筑为2栋别墅,标高为54.2~55.7m。 受博罗县碧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委托,河南省地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根据实地的情况,特编写本位移监测方案。 二、监测目的 为了全面了解边坡支护工程施工过程中及使用过程中边坡的实际变形程度和变形趋势,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位移,及时反馈信息为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第一手测量资料,有效监视边坡支护工程在施工期间的安全以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做到信息化施工。 三、安全预警值 根据《设计总说明》边坡按照二级精度进行监测,依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安全预警值设置为:35mm,,最大允许值:40mm。

四、位移观测技术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 8-2007); 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五、位移观测方法: 1、位移观测的点位布设 (1)位移观测点: 根据甲方要求及实地情况,观测点拟布设在能全面反映边坡变形特征的西、南侧边坡坡顶上,布设沉降观测点22点,间距25~30米。观测点要埋设结实稳固。具体的埋设方法如附图2。 (2)位移观测工作点的布设 位移观测工作点根据实地的地形情况设立,一般地在地基稳固、不易破坏的位置布设三个或三个以上位移观测工作点,按坐标法可只布设三点,此三点要按城市一级点精度进行单三角形观测并整体平差,求得三点的坐标。其详细点位依现场情况而定,具体埋设的规格如附图1。 2、位移观测方法: 位移观测拟采用边角坐标法,观测时以外部不少于两个固定方向定向,水平角观测的精度和测回数如下表,距离采用全站仪量取,读取至0.1mm,量取精度为≥1/20000。 位移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中二等精度要求进行。具体执行的各项规定和限差如下: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实施及数据处理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66414493.html,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实施及数据处理分析 作者:黄启程 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3年第08期 【摘要】边坡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填挖面大,引起周边环境变形的可能性就高,需要 对边坡进行有效的变形监测,针对变化及时采取一些方法处理,以保证设施的安全。这种项目就需要正确地采用一个合理的监测方案,对数据处理、分析。本文结合已完成项目的实例,对边坡进行水平位移和沉降监测,采用监测方法为精密二等水准、极坐标法,并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变形监测;基准网;变形点;边角网;极坐标法;闭合水准路线 1 工程概况 某变电站东南侧边坡于2011年发生滑坡,后采用42根抗滑桩进行加固处理。根据施工单位的反映,抗滑桩施工2012年3月施工完毕后至2012年5月初,抗滑桩发生位移,附近水泥地面发现裂缝,呈放大趋势。为了准确了解抗滑桩变形情况,要求对桩顶水平及垂直位移进行变形监测。 2 监测方案的实施 2.1 基准控制点和监测点的布设 2.1.1 基准网的建立 选择通视良好、无扰动、稳固可靠、远离形变护坡高度3倍即45m外比较稳定的地方埋 设四个工作基点,其中三个工作基点A1、A2、A3采用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照准标志采用强制对中装置的觇牌。A2、A3为观测墩,地面高度约1.2m,埋深至基岩位置,A4为主要检核点,埋设在加固坎上,地质较为稳定。 A3、D12、SZ1为沉降基准点,D12在是4×4m的高压电塔加固水泥墩上,建成已超过一年,SZ1在另一电塔水泥墩上,墩台3.5×3.5m,建成时间超过三年,非常稳固。 2.1.2 变形点的建立 变形点应布置在边坡变形较大并能严格控制变形的边坡边沿位置。在边坡顶上布置27个变形监测点,编号分别为东侧为1-27。用膨胀螺栓垂直植入护坡混凝土中,螺栓孔深不小于100mm,露出地面30-80mm,用红色油漆在螺栓上做标记,并将螺栓顶部磨半圆。 基准点与各点位埋设完毕等候5天后,水泥凝固稳定后方可开始进行观测。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课程教案第一章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课程教案 班级 测绘工程 0841-08420-1021 科目变形监测课程类型专业课学时数 4 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变形监测的内容、目的与意义,熟悉变形监测技术及其发展,变形分析的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 重点变形监测的主要内容及其目的 难点本章无难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进程 第一讲变形监测的内容、目的与意义(2学时) 第二讲变形监测技术及其发展;变形分析的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2学时) 课后总结各种工程建筑物、构筑物变形监测的主要内容 变形监测三个方面的目的及三个方面的意义。 熟悉常见的几种变形监测技术,了解变形监测分析的内涵。 作业无 第一章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主要参考书: 1.陈永奇,吴子安,吴中如.变形监测分析与预报.北京:测绘出版社,1998 2.吴子安.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北京:测绘出版社,1989 3.陈永奇.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北京:测绘出版社,1988 4.吴中如.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控理论及其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吴中如,顾冲时.大坝原型反分析及其应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夏才初,潘国荣.土木工程监测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7.王尚庆.长江三峡滑坡监测预报.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8.李珍照.大坝安全监测.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7 9.岳建平等.变形监测技术与应用.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10.何秀凤.变形监测新方法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 2007 11.伊晓东等.变形监测技术及应用.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 12.白迪谋.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和变形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13.朱建军等.变形测量的理论与方法.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14.唐孟雄等.深基坑工程变形控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5.黄声享等.小浪底水利枢纽外部变形规律研究. 测绘出版社,2008.12 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 5178-2003).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 1.1 变形监测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本节要求了解并掌握三方面的内容:变形监测的基本概念;变形监测的内容;变形监 测的目的和意义。 1.1.1 变形监测的基本概念 变形的概念:变形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它是指变形体在各种荷载作用下,其形状、大小及位置在时空域中的变化。变形体的变形在一定范围内被认为是允许的,如果超出允许值,则可能引发灾害。自然界的变形危害现象时刻都在我们周边发生着,如地震、滑坡、岩崩、 地表沉陷、火山爆发、溃坝、桥梁与建筑物的倒塌等。 变形监测的概念:所谓变形监测,就是利用测量与专用仪器和方法对变形体的变形现象 进行监视观测的工作。其任务是确定在各种荷载和外力作用下,变形体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变化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变形监测工作是人们通过变形现象获得科学认识、检验理论和假设的必要手段。 变形体的范畴:变形体的范畴可以大到整个地球,小到一个工程建(构)筑物的块体, 它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构筑物。根据变形体的研究范围,可将变形监测研究对象划分为这样 三类: ?全球性变形研究,如监测全球板块运动、地极移动、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地潮等; ?区域性变形研究,如地壳形变监测、城市地面沉降等; ?工程和局部性变形研究,如监测工程建筑物的三维变形、滑坡体的滑动、地下开采使引起的地表移动和下沉等。

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期末试题

1监测网的平差基准包括(固定基准,重心基准,拟稳基准) 2根据变形体的研究范围,可将变形监测研究对象划分为(全球性,区域性,工程和局部性)3变形分析的研究内容通常可分为(几何分析,物理解释) 4变形监测的概念,意义,什么是变形监测的几何分析,物理解释 5变形监测方案的内容 6变形监测网设计的质量准则 7平均间隙法的基本思想 8.变形的频率取决于p45 9.P25平稳随机过程的定义 10对于监测网平差的参考系问题,经典平差采用固定基准,自由网平差采用重心基准,拟稳平差采用拟稳基准 11要搞清变形的规律,必须分析引起变形的因素,对于大坝而言,引起变形的原因主要包括静水压力,坝体的温度变化,时效变化 12测量机器人P31 13常用的变形监测数学模型有:回归分析法,灰色系统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神经网络模型 14变形监测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涉及到变形信息的获取、变形信息的分析与解释、变形预报 15 GPS用于变形监测的作业模式可分为周期性和连续性两种 16 简述变形监测技术中,地面监测方法的优点 17控制网优化设计问题的分类及解法:零类设计(基准设计)、一类设计(结构图形设计)、二类设计(观测值权的分配)、三类设计(网的改造或加密方案设计)。 18若监测资料分析的结果存在大的偏差, 则有两种可能现象: 误差引起(大误差或粗差);真实变形(突变)。 19变形监测网可分为两类:有固定基准的绝对网(参考网);没有绝对固定基准的相对网(自由网)。 20什么是变形监测的相对网、绝对网,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绝对网中,固定基准位于变形体之外,在各观测周期中认为是不变的,以作为测定变形点绝对位移的参考点,这种监测网平差采用经典平差方法便可实现。 相对网中,由于全部网点均位于变形体上,没有必要的起算基准,是一种自由网,平差时存在参考系秩亏,为了分析变形,需要寻找一个恰当的变形参考系。 21下表为某坝2个坝段半年的水平位移观测资料,为了分析它们之间相互检核的可能性试利用相关系数检验他们之间的相关程度。(取置信水平α=0.01)

变形监测总结(20200528080747)

第一章 变形的概念:指变形体(根据变形监测区域大小,可将变形监测对象分为三大类:全球性的、区域性的、工程与局部性的,本文统称其为变形体)在各种致变因素 的作用下,其形状、大小及位置在时间域和空间域中的变化。 变形观测的概念:指为了解变形量大小,通过定期测量观测点相对于基准点的变 化量,从历次观测结果比较了解变形随时间与空间的发展情况。这个过程即是变形观测。 产生变形原因:1.自然原因:地震、板块运动、日照、风震 2.人为的原因:(1)地下水的过量抽采(2)地下矿物的开采(3)建筑物的荷载(4)其它因素 变形的危害与控制:变形的危害:1)地面建(构)筑物裂缝、倒塌;2)交通、通讯设施损害管线损害;3)港口设施失效4)桥墩下沉,净空减小,水上交通 受阻5)滨海城市海水侵蚀 6)诱发地震 控制:(1)控制地下水开采;(2)进行地下水回灌,保持地下水位;(3)加固建筑物进行等。 变形观测的目的:确保工程安全运营进行变形分析,建立预报变形的理论和方法 变形观测的主要内容: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裂缝观测、倾斜观测、挠度监 测、滑坡监测等 变形观测的意义:实用上:检查各种工程建筑物及其基础的稳定性,及时掌握变形情况,为安全性诊断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科研上:更好地理解变形机理,验证有关工程设计的理论和地 壳运动假说,进行反馈设计以及建立有效的变形预报模型 变形观测的主要技术方法: 1.常规测量方法 2.GPS的应用3.摄影测量方法 4.特殊测量手段法 5.综合各种技术方法。 变形观测的特点:1.精度要求高 2.重复观测3.数据处理要求高 4.多学科的配合5.责任重大 变形的分类:一般情况,变形可分为静态变形和动态变形两大类。 静态变形主要指变形体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形,这种变形一般速度较慢,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被发觉。 动态变形主要指变形体在外界荷载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形,这种变形的大小和速度与荷载密切相关,在通常情况下,荷载的作用将使变形即刻发生。 根据变形体的变形特征,变形可分为变形体自身的形变和变形体的刚体位移。 变形体自身形变包括:伸缩、错动、弯曲和扭转四种变形; 刚体位移包含整体平移、整体转动、整体升降和整体倾斜四种变形。 变形观测的精度与观测周期:制定变形监测精度取决于监测目的、允许变形的大小、仪器和方法所能达到的精度。 一般而言,实用目的观测中误差应小于允许变形值的1/10~1/20,科研目的观测中误差应小于允许变形值的1/20~1/100 变形观测的周期:观测周期的概念:相邻两次变形观测的间隔时间 观测周期的确定 基本原则:根据建(构)筑物的特征、变形速率、观测精度要求和工程地质条件 及施工过程等因素综合考虑。 变形观测周期的确定应以能系统反映所测建筑变形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并综合考虑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变形特征、观测精度要求及

边坡工程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边坡工程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黄土地区公路高边坡防护技术 一、研究背景 中国黄土分布面积约为63.1万km2,约占国土面积6.6%,主要分布在北纬33°~47°,东经75°~127°之间。西部地区黄土分布面积约27. 5万km2,占中国黄土总面积的43.7%,占西部地区国土面积的50%—60%以上。 黄土分布区,沟壑纵横,黄土冲沟及河谷区谷坡陡峻,滑坡、崩塌、滑塌、泥流等地质灾害非常发育,给公路建设带来许多困难。而作为长大线状构造物的高速公路,在这沟壑纵横,谷坡陡峻的鸡爪形地貌背景下,由于一系列技术条件的限制,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大量开挖,形成黄土高边坡。如:陕西省铜川~黄陵一级公路,在黄土地区路线长度15km,因开挖路基,形成高度大于30m高边坡40余处,边坡最高达88m。

我国现行的《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中,只涉及到高度小于30米的路堑边坡的设计,而大于30米的公路黄土高边坡设计没有规范可循,对公路黄土高边坡防护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正因如此,本课题将从西部地区非饱和黄土物理力学性质,西部地区已建成公路黄土高边坡营运现状,黄土高边坡冲刷实验,黄土高边坡可靠度概念下的优化设计,黄土高边坡防护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以便为西部高速公路建设中黄土高边坡设计与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二、主要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本项目以黄土地区重大公路工程为依托,采用“点”与“面”结合、室内试验与现场试验相结合以及理论计算与实体工程验证相结合的技术手段,重点解决公路黄土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坡型设计、边坡防护等技术难题,提出一套适合黄土高边坡的稳定性分析、设计和防护方法,从而大大提高公路黄土高边坡设计与防护的科学性与经济性,改善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公路黄土高边坡地质结构模型研究;黄土土性参数统计分析研究;非饱和黄土强度实验研究;公路黄土高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公路黄土高边坡推荐设计坡型研究;公路黄土高边坡防护技术研究;公路黄土高边坡防护决策支持系统研建。 三、主要研究成果 1、基于现场调查和室内试验,总结出八类黄土高边坡地质结构模型,为黄土地区公路高边坡稳定性分析、设计与防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2、通过直剪、控制吸力的三轴试验与先进的三轴CT试验,研究了非饱和黄土抗剪强度、结构强度与基质吸力(含水量)之间的关系及原状黄土剪切过程中的细观结构损伤规律,提出了实用的非饱和黄土抗剪强度公式和非线弹性本构模型,使非饱和黄土抗剪强度理论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 3、首次开展了原状黄土边坡变形破坏机理的离心模拟试验研究,结合CAT数值模拟分析,提出了黄土高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得出黄土边坡起始剪切破坏发生于坡高1/3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