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史名词解释

共和国史名词解释
共和国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

《共同纲领》全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21日—30日)上通过的法案。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国体),新中国的政权制度(政体),对于新中国的军事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育制度,民族政策,外交政策,人民的权利和义务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共同纲领》在一定时间内起到临时宪法作用;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体现;对新生的共和国工作起到规范、指导、保障的作用。

一边倒是新中国建立之初确定的外交方针之一。毛泽东在1949年6月《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一政策解决了国民经济建设所急需的贷款、物资设备和技术,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解决了国家安全问题;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造成了中国外交战略上的不平衡;客观上加剧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敌意。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1950年2月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的,由此中苏两国结成友好同盟。共同反对侵略,维护世界和平,条约无论对新中国的安全和建设,还是对世界、特别是对远东的和平,都起了积极作用。但条约与相关协定的签订并非完全平等。显现出苏联对中国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益主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中印谈判首次提出来的;1954年6月中印、中缅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现在已被绝大多数国家承认,作为经过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第二章

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在北京召开。会上,毛泽东做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提出了中心任务,要实现任务的三个条件:A、土地改革的完成;B、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C、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以及要做好的八项工作:土地改革、镇反、整风是重点。全会制定了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战略策略方针。

七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党和政府制定正确路线和方针,对于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稳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不要四面出击,是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定的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战略策略方针。针对当时存在的种种问题:民族资产阶级经营困难。失业的工人、知识分子、农民有意见。干部中的问题:“左”的情绪等等,我们不能四面出击,以缓解各阶级的紧张关系,共同争取财经好转。主要内容有:(1)我们的敌人是够大的(帝国主义、台湾反动派、国民党残余、地主),不可树敌过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2)要进行六个方面的工作。中心是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关系,纠正急于消灭资产阶级的“左”的思想。

党和政府制定和贯彻正确路线和方针,对于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稳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6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由此,在1950-1953年,在新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这次土地改革有以下特点:第一,新的环境。第二,对富农、地主政策的调整。第三,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地(分批)进行。这次土地改革意义重大:1.废除了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3.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历次土地改革运动搞的最好的一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6月,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法律宣布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其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之后,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拉开了帷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在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国家领导人毅然选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经过三年战谈,最终迫使联合国军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镇压反革命1950年10月10日颁布《关于镇反的指示》,1951年2月又颁布了《镇反条例》。由此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作为建国初期三大运动之一,镇反运动从1950年进行到1953年秋,镇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共杀、关、管各类反革命分子300万,基本上消灭了土匪、特务分子、恶霸分子。出现了安定的局面,也保证了其他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反”、“五反”运动三反运动(1951.12-1952.6):1951年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内部开始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反对资产阶级腐蚀的严重斗争,也是社会改革运动。在这次运动中,揪出了如刘青山、张子善这样的大贪污犯,这一次重大的社会改革,有利于防止腐朽思想对共产党和人民政权的侵袭,对国家建设事业的进行以及新道德风尚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期间也出现了许多不足,教训。“五反”运动(1952.1-6):是1952年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中开始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运动达到了预期目的。经过“五反”运动,打击了不法资产阶级的严重违法行为,加强了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为进一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了条件。

第三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12月,在宣传提纲中毛泽东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了完整准确的表述。1954年9月一届人大写入宪法。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简称“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总路线反映了脱贫的愿望,是创造性贡献。但也有其不足:对国情认识的局限,在对待资本主义经济问题上的失误;

在改造的时间上急于求成等。该路线作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指导方针加以贯彻,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和三大改造的进行。

统购统销面对严峻的粮食购销形势,1953年12月,《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在全国实行。基本内容:粮食(等物品)计划收购;计划供应;政府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中央统一管理。统购统销政策在当时起了保证供给、支持建设的经济作用。是必要的和正确的;但他限制了价值规律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影响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统购统销政策逐渐被代替和取消。

四马分肥是对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获得的利润的分配形式。即按照缴纳给国家的所得税,企业的公积金、职工的福利奖金和资方的利润四个方面进行分配。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的一种形式。所谓“四马分肥”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其中所得税约占利润总额的1/3左右,资本家的股息和红利约占1/4左右。在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中,资本家只能以私股持股人的身份领取相当于年息5%的股息(即定息),其剥削量不仅进一步受到限制,而且私股也不再是生息资本,而是向全民财产转化的形式。这样,中国就在很短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定股定息,1955年冬-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其赎买形式为实行定股定息,国家对资本家原有的生产资料进行清理股价,以核实私股股额;在合营期间,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定股,就是对私企主的生产资料估价定股。到1956年底,全国私股共为24亿元。定息是国家给私股每年5%的股息,每年共付股息1亿2000万元,十年以后,股息取消,用这些办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敲锣打鼓,自愿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又分为个别行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新中国建国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完成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初步纳入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轨道后,进入了高级形式,分两步完成了公私合营,从而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双百方针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1956年正式提出。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百花齐放”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百家争鸣”借用了历史典故。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这一方针由毛泽东提出,经中共中央确定的关于科学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针。它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科教事业的发展。但双百方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没有得到认真贯彻。

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

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资本主义为国家所承认并受国家监督,它有利于资产阶级和反对无产阶级。它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是变相的私人资本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之路”。现阶段,我国和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主义。

在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实行过渡时期国家资本主义,即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同私人资本合作的经济。过渡时期国家资本主义区分为三种形式,初级形式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上的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包括单个企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万隆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1955年4月亚非29国的政府代表在印尼万隆举行亚非会议,主要讨论摆脱帝国主义的羁绊,维护亚洲和非洲新生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独立。会议由南亚五国总理发起,会上,周恩来提出了为求团结而来——求同存异的方针,使得会议圆满闭幕,会议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友好,签署了历史性的文件—《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第四章

中共八大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大会完全肯定了党中央从“七大”以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同时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大会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八大制定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当然,由于实践的时间还很短,理论上和思想上还不可能很成熟,许多新的观念和方针还不可能牢固地确立并取得深刻的共识。许多新的设想还没有付诸实施,或者没有充分付诸实施,很快又发生反复。但是,八大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毕竟取得了初步成果,历史证明这些成果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在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的时候,陈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问题,经济运行调节问题以及市场问题做了探索。在八大的发言中,他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观点,他认为: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补充;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它也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陈云的思想观点,对探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有着突破性的指导意义,在八大上也得到了肯定。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1956年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出的一个政治报告,分为政治、经济、中外关系三个方面。要求大家处理好各种关系,调动一切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内容包括:轻工业和重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之间的关系;中央和地方关系;我国的民族关系;党和非党关系;革命与反革命关系;是非关系;中外关系。它以经济建设为重心,提出了党领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思路,从指导思想上为召开党的八大做了准备,成为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最初重大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5月召开了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会议制定和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建设总路线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是党内左倾错误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必然结果;它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了我国的基本国情;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严重损失,应该基本否定。会后,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蓬勃发展开来。

大跃进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尝试,但是遭到了严重的挫折。

大跃进发展的北京比较复杂。首先是大跃进发动的主观动机是为了迅速改变我国贫穷落后面貌,在国际国内事务中取得主动权。其次,不断批评反冒进,以政治运动推动经济发展。再次,一系列的“左”倾观点,为发动大跃进创造了理论依据。第四,鼓吹个人崇拜,实行个人专断,破坏民主集中制原则,为大跃进的发动作了组织上的保证。

大跃进运动首先从农业开始。全国掀起空前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积肥运动。随后又不断提高和修改粮食生产计划指标。引发了各级干部的浮夸风。1958年8月后,大跃进重点从农业转向工业,出现全民炼钢运动。1960年结束。在3年大跃进期间,由于全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和技术方面,动员了空前规模的人力、物力,建成了一批重要项目。如大庆油田的开发,原子尖端技术的突破,都是在这个时期取得的成绩。但是方法上采取大搞政治运动,无视客观规律,过分扩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其直接结果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大跃进失败原因主要有三点:(1)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思想准备不足。(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群众运动的方法来快速发展生产力是不切实际的。(3)盲目追求高速度,破坏了经济的稳步和协调发展。大跃进运动浪费了大量资源,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劳动积极性受伤害,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人民公社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基层单位,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组织的基层单位。我国人民公社运动是从一九五八年夏季开始的,很短时间内,全国农

村就实现了公社化。人民公社是党的整风运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一九五八年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的产物。特点:一大(规模大)、二公(公有化程度高),实际上是一平(平均主义)、二调(无偿调拨)。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3月, 河南省一些县形成了小社并大社的热潮。7月,有的地方办起了人民公社。8月上旬,毛泽东到河南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和山东历城县视察,发出“还是人民公社好”的号召。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会后,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展到高潮,10月底全国实现了公社化。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它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开始逐步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浪费了大量资源,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劳动积极性受伤害,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北戴河会议1958.8.17-30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号召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公报,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会议规定了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如粮食产量平均每人750公斤至1000公斤,钢产量1070万吨,用两年时间超过英国。还做出了建立人民公社的决定,急于改变生产关系。会后,全民齐动员大炼钢铁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在全国掀起。

庐山会议会议分为两个阶段,(1)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959.7.2-8.1)这次会议又分为两半:神仙会阶段(7.2—7.15)纠“左”;讨论批判彭德怀的信(7.16—8.1)毛泽东“7.23讲话”→反右(2)八届八中全会(8.2-16):“大会揭露和批判了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分裂活动”庐山会议破坏了党内民主,助长了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的发展;政治上开了把党内不同意见和阶级斗争等同起来的先例;经济上打断了纠“左”的进程,加剧了经济形势的恶化;理论上发展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第五章

八字方针面对困难的经济局面,1960年9月中央在《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八字方针;1961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批准。内容:调整(核心):调整生产关系与相关政策;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巩固:巩固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成果。充实:以一部分物资来充实一些部门的生产能力。提高: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以此为起点,国民经济由“大跃进”转向大调整。但八字方针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动,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困难没有解决反而更加严重。

七千人大会1962年1月11日-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成为中共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会上,对国内经济困难形势作了充分的估计,分析造成国民经济困难的原因。对工作中发生错误的原因进行了总结,总结社会主

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强调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并确定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抓好调整工作。会议初步总结1958年以来的经验教训。动员全党切实做好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工作。而且发扬民主,各领导人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会议为国民经济调整与恢复指明了方向。但未能从指导思想上根本清理“左”倾错误;

八届十中全会1962年9月在北京举行,会上讨论了国民经济的继续调整,要求全党继续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斗争。但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阶级斗争的报告,提醒千万不要忘了阶级斗争,不要忘记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危险,会议还错误的批“三风”——“黑暗风”、“单干风”、“翻案风”。会议再次偏离了七千人大会所确定以抓好调整工作为主要任务的正确方向。反而将阶级斗争理论进一步升级。是“左”倾理论的升级会议。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3-1966年开展的一场旨在国内“防修”。在全国城乡抓阶级斗争的运动,决定在农村进行四清运动(清帐、清库、清工、清财),在城市开展五反运动(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分散主义、官僚主义)。教育运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四清的内容主要是清经济。后期在“左”的指导方针指导下,错误愈加严重。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也是阶级斗争理论在相当范围内的一次实践。阶级斗争理论指导下,错误愈加严重,最终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引发了大规模动乱。

三自一包是自负盈亏,自由市场,自留地和包产到户的概括总称。是建国后中共中央调整农村政策的产物,是1960-1962年中央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时,围绕如何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产条件而出现的一种提法。由于中央领导对此做法存在严重争议,所以当时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贯彻实施,部分地区就某一方面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实验,但未贯彻始终。三自一包,对后来的中国政治经济形势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西楼会议1962年2月21—23日,刘少奇在中南海西楼会议室,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即“西楼会议”),讨论1962年国家预算和经济形势问题。会议根据“七千人大会”的精神,对“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困难进行深入分析,将在“七千人大会”上没有涉及或未能展开讨论的问题进一步讲透。会议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全面展开。

五月会议1962年5月7日-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讨论《中央财经小组关于讨论1962年调整计划的报告(草案)》。会议由刘少奇主持,周恩来、朱德、邓小平作了讲话。会议正确地分析财政经济形势,作出全面贯彻执行“八字方针”和对国民经济进行大幅度调整的重大决策,要求切实地按照农、轻、重次序对国民经济进行综合平衡。会议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全面展开。

农村六十条所谓“农业六十条”,是指1961年3月22日,中央工作会议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文件共10章60条,故简称《农业六十条》。“农业六十条”草案规定:人民公社各级的规模都不宜过大,特别是生产大队的规模不宜过大,以避免在分配上把经济水平相差过大的生产队拉平,避免队和队之间的平均主义;以生产大队所有制为基础的二级所有制(62.9改成三级,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在生产队(包括食堂)分配给社员的现金和实物中,一般地工资部分至少不能少于七成,供给部分至多不能多于二成;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生产队应该积极办好公共食堂。经反复讨论和试点,草案几经修订,最后终于将农民普遍反对的部分供给制和公共

食堂取消了。该条例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农村形势有明显好转,但不久由于体制的重大弊端,再度陷入困境。

工业七十条1961年9月16日,中共中央将庐山工作会议上通过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工业70条》)发给各地各部门讨论和试行。《工业70条》根据当时实际情况,提出了整顿国营工业企业、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工作的一些指导原则。主要内容是:加强企业的计划管理;建立健全各种责任制;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加强对企业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严格企业的技术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规定职工工资和奖惩制度等。《工业七十条》是一个重要的政策性文件,它明确指出了国营工业企业的性质和任务,基本权限和责任,国家对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管理原则等内容。有利于工业建设发展重新步入正轨,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发展,有重要作用。

第六章

二月提纲面对学术领域的批判扩大化,1966年2月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彭真召集“文化革命五人小组”扩大会议。会议拟定了《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简称《二月提纲》)。《提纲》强调不要把学术讨论变为政治批判运动,要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要以理服人。经中央政治局常委同意,《提纲》于2月12日转发全国。不久,毛泽东就否定和批判了《二月提纲》。

红卫兵运动1966-1969年盛行的一场实质上是自上而下的,目标直接对准中央一线领导的运动,红卫兵,主体是年轻的中学生。1966年5月29日,全国第一个红卫兵组织成立—是清华附中红卫兵。运动得到了毛泽东等人的支持。在号召造反的八一八大会之后,红卫兵运动狂潮和大串连愈演愈烈。全国更加进入一片混乱状态。

一月革命又称一月风暴,是一场从上海爆发,蔓延全国的夺权事件1967年1月4日,上海《文汇报》被造反派夺权,揭开了所谓“一月风暴”的序幕。6日,以王洪文为头头的上海造反派召开打倒市委大会。1月8日成立了上海市抓革命、促生产火线指挥部,取代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委,由此夺了上海市党政大权,刮起了“一月革命”的风暴。由此引发的夺权之风席卷全国。

三支两军

“三支两军”:即支左,支农,支工,军管,军训。面对文革初期严重的动乱局面,中央军委于1967年3月发出《关于集中力量执行支左、支农、支工、军管、军训任务的决定》。派人民解放军介入地方运动,维护正常秩序,尽管人民解放军“支左”使之卷入地方内战,使动乱不止,愈演愈烈,但不得不说,人民解放军在极其复杂的情况下,做了大量工作,尽力维护了社会和生产秩序。

五七指示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信,在信中,毛泽东勾勒出社会主义社会(新世界)的蓝图——军事共产主义。在这个指示中,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同时也要批判资产阶级。之后,诸如“五七干校”之类的场所纷纷建立。加剧了教育制度和教育秩序的混乱。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一、填空题 1.公共产品的两大特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2.公共产品分类: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3.公共事业管理的模式:保护模式、干预模式和市场模式。 4.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决定因素:公共需求、主体意识、政府能力、社会发育程度。 5.“3E”指: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ess)、经济(economic)。 6.沃尔夫认为非营利组织的五个特征:(1)有服务大众的宗旨;(2)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结构;(3)有一个不致使任何个人利己营私的管理制度;(4)本身具有合法免税地位;(5)具有可以提供捐助人减(免)税的合法地位。 7.萨拉蒙认为非政府组织的特征:(1)组织性; (2)非政府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志愿性。 8.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和控制职能。 公共事业管理问题成立的4个条件:客观存在、被决策者所认知、具有公共性、紧迫性。 9.公众对政府的期待,5个方面:法治(依据正当的法律程序行为并负责)、胜任能力、弹性、回应和廉洁。 10.企业资金进入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主要方式(3种): BOT方式,即建设--经营--转让。BOOT方式,即建设--拥有--经营--转让。BOO 方式,即建设--拥有--经营 二、名词解释: 1.纯公共产品 指完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的产品。 2.准公共产品: 准公共产品理论总体上属于公共产品理论范畴,而所谓准公共产品,指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却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

人文社会科学形考册答案

作业 1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探索的学问。 2、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二、填空题: 1、人类社会自然界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2、人人类; 3、自然科学; 4 孕育奠基生成发展拓展反思; 5、研究对象研究主体; 6、阶级社会; 7、社会管理社会决策咨询 8、物质精神精神文明; 9、物质载体各种制度、风俗; 10、周密调查科学分析; 11、情感激发定量研究技术分析 12、复杂性模糊性定量分析 13、非逻辑性综合性有意识的活动;

14、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多级抽样 15、观察法无结构访谈法集体访谈法, 三、选择题:1、C 2、A 3、C 4、B 5、D 6、D 7、B 8、A 9、D 10、B。 四、简答题: 1、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点是:(1)都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2)都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3)都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4)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 2、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的特征有:(1)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2)具有一定的民族性;(3)具有时代性。 3、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下列特殊的条件:(1)人文社会科学家要把自己的研究活动自学地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2)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应用于社会实际时,要具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性,尽量减少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或干预;(3)要尽量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预见性,减少人们对它的怀疑。 五、论述题: 1、参考观点: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一般方法”是指: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2)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观,合理体现了认识论的发展成果,不仅在研究行为上反映了人类哲学理论的新水平,而且在操作上成功实现了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过渡。人要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既要依赖科学认识,发展自己调控自然的现实力量,又要依赖文学艺术等认识形式,调节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的活动,借助于情感激发使人得到全面发展。(3)定性研究与定量

国际经济学之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之名词解释 Chapter 3 1.Absolute advantage(绝对优势):A country has an absolute advantage in a production of a good if it has a lower unit labor requirement(aLW 单位产品劳动投入) than the foreign country in this good. https://www.360docs.net/doc/966725971.html,parative Advantage(相对优势): A country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producing a good if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ing that good in terms of other goods is lower in that country than it is in other countries. 3.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The opportunity cost of roses in terms of computers is the number of computers that could be produced with the same resources as a given number of roses. 4.The unit labor requirement: the number of hours of labor required to produce one unit of output, such as aLW (wine) and aLC (cheese) 5.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生产可能性边界):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PPF) of an economy shows the maximum amount of a good (say wine) that can be produced for any given amount of another (say cheese). Chapter 4 1.Abundant factor: the resource of which a country has a relatively large supply(labor in home,land in foreign) 2.Biased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when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shifts out much more in one direction than in the other. 3.Equalization of factor prices: when Home and Foreign trade, the relatives prices of goods converge. This convergence, in turn, causes convergence of the relative prices of land and labor. 4.Heckscher-Ohlin theory: It shows tha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influenced by Relative factor abundance (refers to countries) and Relative factor intensity (refers to goods)It is also referred to as the factor-proportions theory. 5.Scarce factor: in that country, and the resource of which it has a relatively small supply( land in Home, labor in foreign)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试卷6套含答案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一套试卷 姓名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 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的 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公共事务的特征是()A A、公共性、政治性、劳务性、非营利性 B 、公共性、劳务性、阶级性、非营利性 C、公共性、劳务性、发展性、非营利性 D 、公共性、阶级性、劳务性、非营利性 2、下列事业产品都属于准公共产品的是()A A、社会科学研究、教育、卫生、出版 B、广播、教育、卫生、气象 C、基础设施、医疗、体育、动植物检疫 D、大型水利设施、社会科学研究、广播、出版 3、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方法有()C A、问卷调查法、实践抽象法、实体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B、问卷调查法、实践抽象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C、实践抽象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实体分析法 D、田野调查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实体分析法 4、下列不属于公共事业管理外部环境的是()。D A、政治B、经济 C、地理D、政府人员编制 5、生产力发展水平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不包括()。D A、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 B、公共事业管理的能力

C、公共事业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D、公共事业管理的性质 6、下列不属于公共事业管理文化的是()。D A、公共管理的实践经验 B、公共管理的价值观 C、公共事务观 D、政治思潮 7、公共事业管理最本质的特点是()。C A、政治性 B、阶级性 C、公共性 D、经济性 8、下列对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关系的最佳概括是()A A、前者决定和制约后者,后者利用和改造前者。 B、相互制约 C、前者利用和改造后者,后者决定和制约前者。 D、相互影响 9、公共事业产品的提供方式本质是:()B A、生产方式 B、消费方式 C、分配方式 D、整合方式 10、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可能的组合当中,所谓公共生产,市场提供指的是:()C A、由政府依靠公共财政支出,直接投资并组织公共产品生产,然后无偿向社会提供; B、由政府组织公共产品生产,并通过收费的方式向社会公共提供; C、由公共企业生产,按照营利原则定价,并向使用人收费的提供方式; D、即由非政府组织乃至私人部门生产,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由政府获得产品的所有权,并无偿地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 11、公共事业管理费用的资金可以分为公共支出和非公共支出两大类别,其中公共支出的主要来源:()A A、税收 B、企业投资 C、社会捐赠 D、溢余 12、公共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B A、政府资金有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B、政府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C、企业资金有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D、企业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13、()是指一些涉及公众整体利益,难以分割的技术研究和运用,如关系到气象服务、灾害研究等方面的技术和研究等。A A、公益性研究 B、应用技术研究 C、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D、基础科学研究 14、科技事业产品属()B A、纯公共产品 B、准公共产品 C、私人产品 D、企业产品 15、在以下的教育类型中,其中外部性最强的是()A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2005年04月11日 ? 小学教育专业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在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 2 3 4态度和“ 5 6 7早期人 8 9。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较多的教育史学者将此作为独立的教育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10·教育法学是法学与教育学合作产生的交叉学科。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人文科学、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3.实证主义思潮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4.只“ 51 A C 2 A C 3 A .15世纪 B .16世纪 C .一18世纪 D .19世纪 4.“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 D ) A .美国 B .韩国

。 C.泰国 D.日本 5.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 B ) A.定量研究 B。定性研究 C.直觉领悟 D。情感激发 6.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 B )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 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7.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C ) A.维纳 B。申农 C.贝塔朗菲 D。普利高津 8.下列哪一组学科被认为是最为典型的综合学科?( B ) A.哲学、文艺学、历史学 B。现代管理学、人口科学、科学学 C.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 D。法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 9.据有关资料分析,1978年以来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的学科是( A ) A.经济学 B,管理学 C.历史学 D。政治学 10.支配了20世纪世界哲学发展基本走向的理论先导是( A ) A.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 B.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实用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2、罗伯津斯基定理:指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3、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 4、购买力平价:货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的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它们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也就是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 6、贸易条件:指该国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 7、幼稚产业理论:对于某些产业,当其还处于最适度规模的初创时期时,可能经不起外国的竞争。如果通过对该产业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提高其竞争能力,将来可以具有比较优势,能够出口并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就应采取过渡性的保护、扶植政策。 9、跨国银行:也称为多国银行。一般是指拥有广泛的国外分行或附属机构,在一些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营存放款及其他业务的国际性银行。 10、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记录。 11、单一价格定律:完全竞争市场均衡存在价格歧视前提是很少或几乎不存在套利 12、倾销:是指一国出口商以低于该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外国销售商品的行为 13、重商主义 :一国药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进行国际贸易,并且在这种对外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 14、进口配额:是指政府在特定时期内对特定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者金额给予直接限制的政策措施。 15、最惠国待遇:它通常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 16、里昂惕夫之迷:根据H-O理论,里昂惕夫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 17、关税壁垒:是指用征收高额进口税和各种进口附加税的办法,以限制和阻止外国商品进口的一种手段。 18、非关税壁垒: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来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其目的就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的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名词解释

公共事业管理名词解释

————————————————————————————————作者:————————————————————————————————日期: 2

名词解释 第一章 公共事业公共事业是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而正在形成、发展的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面向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关系到社会全体公共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而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公共事务所谓社会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具体而言,在一个社会中,公共事务是企业和个人家庭所不愿做也不能做,但又是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对社会全体公民基本生活来说必不可少的事务。公共性是其最基本而突出的特征。 公共产品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它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在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准公共产品是指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准公共产品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公共产品,它构成了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广阔的中间地带。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不充分性和外部性。 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以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其本质是公共性,决定了公共组织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即公共管理的主体主要分为:政府组织、准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 公共权力所谓公共权力,就是用于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公共权力来源于氏族权力,并经过其异化形式——国家演化而来,公共权利的主体是公众,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基本作用是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维护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维护社会生活现有的基本秩序,或调整某些已变化了的基本社会秩序,克服社会内部一般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发展必需的稳定,二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原有的生活秩序向一定的发现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指政府对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要目的的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行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公共性、强制性、非营利性和服务性。 第二章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通常所说的公共事业管理环境,是指外部环境,即公共管理主体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或者说是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及其活动方式、活动过程的外部要素的总和。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差异性等特点。 公共事业管理生态环境所谓公共事业管理的生态环境,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土壤、气候、地理位置等,社会人文环境包括人口的数量、年龄构成、人口的知识和文化程度、生理状况、社会科学、技术状况等。相比较而言,自然环境是较稳定的,而人文环境在不断变化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文化环境所谓公共事业管理的文化环境,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置身于其中的一定的社会思想意识、文化心态和观念形态的总合,它是一定区域内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长期积淀而行程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意识形态。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1) 绝对优势: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或在劳动成本上低于另一国,则认为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每一国只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全世界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完全由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来生产。 贸易三角:贸易三角是衡量贸易利益的重要工具,主要由均衡时的国家贸易条件、一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三条线围成,反映一国的出口在均衡的国际贸易条件下,能够换回多少进口。 不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各国将只部分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同时也要生产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这是因为随着某种产量的增加,机会成本呈现递增态势,因此原来在该产量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会因为专业化生产而导致比较优势的逐渐丧失。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兴盛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因此主张采取奖出罚入的政策,主张取消进口

以避免本国贵金属的流失,鼓励出口以增加贵金属的流入。重商主义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金属的认识。 国际贸易:通常从狭义上讲,国际贸易指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而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者劳务的最大产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在只有两种要素劳动L和资本K的情况下,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可以记做:MRTSLK=-△K/△L 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此外,边际技术替代率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对于单一厂商来说,均衡时,即厂商达到利润最大化时,要素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之比,MRTS=w/r。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一般情况下,生产中的机会成本包括: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不变和机会成本递减三种情况。 当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凹向原点时,机会成本递增;当生产可能性边界为直线时,机会成本不变,根据前面的假设,机会成本用-△Y/△X来表示。

公共事业管理名词解释小抄

公共事业:是个特定概念。特指那些面向全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且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包括科教文卫体等事业(公共性;非营利性;专业性;基础性) 公共事业组织:依一定规则,以独立、公正为原则,并凭借其特有的功能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公共组织(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 政府组织:直接拥有公共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公共组织,(国务院、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地方人民政府派出机关) 市场组织:以赢利为目的通过生产活动和市场交换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非公共组织(营利性、竞争性、排他性、自发性) 政府失灵:政府由于对非公共物品市场不当干预而最终导致市场价格扭曲、市场秩序紊乱或由于对非公共物品配置的非公开、非公平和非公正行为,而最终导致政府形象与信誉丧失的现象 市场失灵:由于市场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志愿失灵:如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公共事业组织也有其内在局限性。这种局限性称“志愿失灵”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就是在公共事业领域内从事管理、生产和公共服务工作,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的人员的总和,外延上包括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 公共事业财务管理:指公共事业组织对资金筹集、使用、分配等所进行的计划、决策、调节、控制、监督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事业收入: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事业支出: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和损失 公共事业项目:指政府、社会事业团体或社会福利机构等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直接或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物品,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公共生活质量、提高社会生活文化水平和人民素质而进行的组织和配置社会资源的一次性活动 项目评估:指对已完成的供公共事业项目的目标、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通过考核、检查来确定项目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项目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客观,并分析项目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未来新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借鉴 项目风险管理:指项目管理人员对可能影响项目的不确定性或潜在的不利事件进行预测、识别、分析和处理并力求最大限度的达成项目目标的活动。(项目风险识别、分析、处理) 外部性:指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附带影响,这种非市场性附带影响使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 信息不对称:指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由于某些市场参与者拥有另一些市场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的不对称信息下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经济理论 合同出租:指政府将原先垄断的公共产品的生产供给权向私营公司、非营利组织等机构进行转让用者付费:消费者对所使用的有关公共服务采取谁使用谁付费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想通过付费把价格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中来 管理体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即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及如何将这些组织形式结合成为一个合理的有机系统,并以怎样的手段、方法来实现管理的任务和目的 科技管理:现代科技管理依照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各项科学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筹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有效地达到预定的科学技术发展目标 科技管理体制:科技体制的全称。是科技活动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和制度的总称。一般来说,它是由一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文化传统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教育管理:

最新十次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题库

最新十次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题库 (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试题) 说明:试卷号:2072 课程代码:01245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二、名词解释 1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12.直觉:是指认识主体在尚不清晰的事实材料中察觉真理的能力,灵感顿悟是这种认识能力的重要表现。 13.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14.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揭示其运行、发展规律的科学。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二、名词解释 11.定性研究:就是对于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质是特定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它由事物的内部与外部的各种矛盾所决定。 12.哲学:马克思主义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认为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其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3.教育学:是以人类教育活动为对象,以揭示教育发展一般规律为目标的学科。 14.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二、名词解释 11.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12.系统科学:是指处于哲学方法和各学科特殊方法之间的、中间层面的科学思想方法,它 1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相对价格:Px/Py为X的相对价格,含义是用Y代替货币作为X的计价单位,表示用一个单位的X与Y进行交换,所能得到的Y的数量。相对价格曲线又可以表示国民收入预算线。 贸易条件:(对出口X的国家来说)。贸易后的国际均衡价格与贸易前的均衡价格差距越大,贸易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越高,贸易利益越大。贸易条件的改善(贸易条件变大)意味着一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交换利益:如果个体之间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或者不同的偏好,通过相互之间的商品交易,他们均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图示:生产者来不及调整产量条件下,消费者福利的改善) 专业化利益:个体或国家可以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较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强调国库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故主张取消进口、鼓励出口。 比较优势:如果,则称A国在X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人均资本存量:是要素禀赋实际衡量的估算值。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两种商品的资本劳

动投入比例为:kx=Kx/Lx,ky=Ky/Ly,若kx>ky ,在相同的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H-O定理: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罗伯津斯基线():新旧均衡点的连线,向右下方倾斜 偏向出口的增长: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出口部门 偏向进口的增长: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进口替代部门 纯粹的增长利益:在不考虑贸易条件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对一国福利的改善 转移支付利益:贸易条件的恶化抵消了部分经济增长利益,这不扽利益一转移支付的形式为他国享有 悲惨增长():如果转移支付的那部分利益超过了经济增长的利益,那么A国的福利水平将低于经济增长前。前提:偏向出口部门增长、大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出口产品需求弹性低 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特定要素(): 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其他部门的需要

公共事业管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 公共事业公共事业是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而正在形成、发展的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面向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关系到社会全体公共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而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公共事务所谓社会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具体而言,在一个社会中,公共事务是企业和个人家庭所不愿做也不能做,但又是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对社会全体公民基本生活来说必不可少的事务。公共性是其最基本而突出的特征。 公共产品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它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在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准公共产品是指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准公共产品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公共产品,它构成了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广阔的中间地带。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不充分性和外部性。 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以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其本质是公共性,决定了公共组织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即公共管理的主体主要分为:政府组织、准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 公共权力所谓公共权力,就是用于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公共权力来源于氏族权力,并经过其异化形式——国家演化而来,公共权利的主体是公众,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基本作用是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维护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维护社会生活现有的基本秩序,或调整某些已变化了的基本社会秩序,克服社会内部一般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发展必需的稳定,二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原有的生活秩序向一定的发现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指政府对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要目的的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行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公共性、强制性、非营利性和服务性。 第二章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通常所说的公共事业管理环境,是指外部环境,即公共管理主体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或者说是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及其活动方式、活动过程的外部要素的总和。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差异性等特点。 公共事业管理生态环境所谓公共事业管理的生态环境,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土壤、气候、地理位置等,社会人文环境包括人口的数量、年龄构成、人口的知识和文化程度、生理状况、社会科学、技术状况等。相比较而言,自然环境是较稳定的,而人文环境在不断变化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文化环境所谓公共事业管理的文化环境,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置身于其中的一定的社会思想意识、文化心态和观念形态的总合,它是一定区域内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长期积淀而行程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意识形态。

中央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近5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题库

中央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近5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题库 说明:试卷号:2072 课程代码:01245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二、名词解释 11.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12.时代主题: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13.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14.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2017年7月试题及答案 二、名词解释 11.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12.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13.语言与言语:语言是语言符号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话语。前者是社会的、主要的,后者是个人的、从属的。 14.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1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的定义: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学科。等收益线:是指在产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能够带来同等收益的两种产品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点的轨迹。它表示线上任何一点所代表的两种产品组合带来的收益都是相等的。 等产量线(U1,U2,U3):表达投入品数量与产出量之间的纯技术关系,它表示要生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品,等产量线上每一点所代表的两种要素组合都是有效率的。 等成本线:既定的成本可购买的两种要素各种数量组合点的轨迹。 机会成本: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数量。 所谓悲惨增长(贫困化增长):是指随着贸易的进行,一国进口需求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增长利益完全被贸易条件恶化导致的转移至他国的利益,使得一国总体福利水平下降。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边际收益:在现有产量水平下,厂商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能获得的额外收益。 贸易政策:是各国政府基于本国某种利益上的考虑,对对外贸易活动所采取干预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两大类。 关税概念:关税是一国政府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赋。 名义保护率:是指某种进口商品进入一国关境时该国海关根据海关税则所征收的关税税率。 有效保护率:指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所引起的国内生产附加值的变动率。 配额: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对进口金额加以限制。 出口补贴:一国政府为改善本国企业的贸易地位有时会向国内生产者提供补贴。 倾销:是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它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 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对所投入的资金的实际运行过程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和控制权的投资。 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不直接操纵或影响资金的实际运行过程的投资,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复习题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复习 题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复习题 一、填空题 1. 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______研究对象______的时代性、研究主体的时代性、人文社会科学里理论的时代背景因素。 2.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______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__________的辩证统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辩证统一、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辩证统一。 3. 在抽样类型中,_______系统抽样___________方法就是从名单上每隔一定的数抽样。 4. 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时代主体随之三度转换,其中______和平与发展________是世界格局第三次变化前后的时代主题。 5.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哲学思潮是:科学主义(或实证主义)思潮和_______人本主义(或者非理性主义)__________思潮。 6. 美国“_____新史学派________”的创始人鲁滨逊认为历史运动是由经济的、地理的、心理的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历史学的内容应当无所不包,历史决不仅仅是“政治史”。 7. 如果说索绪尔开创现代语言学是区分“言语”和“语言”开始的,那么,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现代语言学的强烈震动则始于他对“___语言行为___________”和“_____语言能力__________”的划分。

8. 《_______资本论______》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主要着作,侧重点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9. 英国哲学家_____培根_______于1623年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一文,在对科学的分类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10.________教育哲学________是教育与哲学的交叉学科。 11.按照历史的维度,人文社会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孕育阶段,二是______生成____ 阶段,三是拓展阶段。 12.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在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_______ 整体联动(或综合发展)________。 1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产生了两大哲学思潮,它们是:________科学主义(或实证主义)_____________思潮和人本主义(或非理性主义)思潮。 14.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家_____兰克_____受实证主义哲学思想影响,倡导以纯“客观主义”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历史,被尊为“近代史之父”。 15.20世纪,由索绪尔开创的________结构主义_______语言学揭开了现代语言学的序幕。 16.在当代西方心理学文献中所称的_____ 认知心理学_________,一般特指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概念说明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国际经济学 答:国际经济学主要研究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它也分析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商品劳务和资金的流向,分析直接约束这个流向的政策和这些政策对国家福利所产生的效应。这种国家间的经济依存关系受国家间政治、社会、文化及军事关系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这些因素。 生产可能性边界 答:表示一国利用最优技术充分使用其资源生产的两种商品各种不同组合的曲线。 机会成本:是指增加某种商品(x)的生产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y) 的数量。用y商品来衡量的每单位x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为:x的机会成本=△y/△x。 相对价格:一国商品价格与另一国商品价格的比值。 社会无差异曲线:所谓无差异曲线是用来反映消费者在一定的偏好,一定的收入和价格条件下,提供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组合点的轨迹一般均衡:是指在完全竞争和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所有市场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状况。 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是指孤立地研究个别决策者(公司或国家)的学科。 国民供给曲线:经济学用一种曲线来反映商品价格和供给量的相互关系,称之为供给曲线。 国民需求曲线:在国民收入给定的情况下,商品需求量受价格变动的影响。需求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用曲线来表示,称为需求曲线。 边际转换率(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 MRT)定义为:一国要多生产一件某产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由生产点上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给出。 边际替代率。社会无差异曲线可用边际替代率来表示(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MRS),定义为:在同一无差异曲线上,一国为需求一单位第二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第一种产品的数量。 MRTS: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又叫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of labor for capital in production, MRTS):表示某公司在等产量线上增加1单位劳动力要放弃多少资本,为等产量线上一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第二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