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行政法

德国行政法
德国行政法

德国行政法

奥托.迈耶(1846-1924),德国著名行政法学家,早在大学学习期间,奥托.迈耶就开始学习法国行政法学。他曾经做过律师,后于斯特拉斯堡大学开始其学术生涯,并与19世纪80年代任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他于1886年出版了《法国行政法原理》,1895年出版了《德国行政法》。处于德国从封建专制国家向具有专制和民主因素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时期的奥托.迈耶,被公认为是“德国行政法之父。”奥托.迈耶认为,警察国家行政管理和法治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区别在于,警察国家行政管理的裁量权不受法律约束,而法治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依照议会通过的法律或者授权来执行行政职务。而且在法治国家行政权不仅受立法权所产生的法律的约束,还要由司法权来监督其行政的合法性。因此,“行政法只有在现代分权国条件下才可能存在。”惟其如此,奥托.迈耶法学理论研究的最终“目标在于克服集权国家或警察国家的弊端和建立法治国家。”奥托.迈耶的代表作《德国行政法》被认为行政法学的经典之作,自第一版出版后立即成为德国行政法学教科书的典范。该书自1895年第一版出版以后,分别于1914年和1924年出版了第二版和第三版。《德国行政法》氛围总论和分论两部分,其中总论部分第一次对德国行政权的运作运用纯法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在书中奥托.迈耶从法院和行政机关的判例和实务等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总结出法的一般范畴,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行政法学,从而确立了德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概念等一般原理。奥托.迈耶所创立的“法律支配”或称“依法律行政”和“法律优先原则”、“法律保留原则”以及“具体行政行为”、“特别权力关系”、“公法上的权利”等概念成为现代行政法的核心概念。“对于这些学说概念的精确界定,以及对于法学方法的发展和完善,一直都被认为是奥托.迈耶的最大的贡献之一。”

据何意志教授在代中文版序中所言,总论部分是全书“最有价值和影响的部分”。而中文版译者也“因分论的内容过于陈旧,以至于对今天的行政法学研究几无助益”,故在翻译时省略了分论部分的内容。所以,在第三版的中文版《德国行政法》实际上只是原著中的一部分,既总论部分。

《德国行政法》由导论和总论三编构成,计十八章。

导论

导论部分由“行政的概念”和“行政法与行政法学”两章组成。不难发现,由行政到行政法再到行政法学,与我们今天在讲授行政法时的逻辑顺序完全一样。事实上这正是奥托.迈耶创立的大陆法系行政法学的重要特点,也说明我国行政法学所印上的深深的大陆法系行政法学烙印。

第一章行政的概念

“行政法学说研究的对象是国家”,而“国家是一个有序的集合体,是人民在为人类发展史中展示并发扬其特征而联合成的。为此集合体及其目的的实现而进行的一些活动,人民一

般概括地称之为行政。”按照这样的理解,所谓行政“在最概括的意义上是指国家为实现其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对行政的理解是基于国家权力没有分工的早期国家阶段的历史。在这样的历史阶段实际上是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行政法的。“只有当国家权力中有一个人民代议机构存在并参与立法时,我们才把国家最高权力的规则称之为宪法。只有符合这个要求的国家才是宪政国家。我们全部行政法即取决于国家最高权力内部存在的各种区别。宪政国家是行政法的前提。”在宪政国家,国家的活动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此三种国家活动依其实现国家目的的方式不同而相互区别。”从国家发展的历程来看,“行政是渐渐地从原来无所不包的政府概念中分离出来的最后一种国家活动。”根据奥托.迈耶的研究,在德国的法律用语中,行政概念的分离式伴随着新宪法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公法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的出现而完成的。亦即在成熟的三权分立思想的指导下国家的立法活动和司法活动逐渐从国家活动中分离出来了。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行政概念“带来了法制国家的要求:行政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国家的活动,而国家活动是国家法律制度确定的,必须遵循其活动的新的方式,并受立法的约束。”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对行政而言,所有不在法制范围内的国家为实现其目的而进行的活动都是不允许的。如果国家能这样做,则完全违背了这个文明地完善起来的思想。”这个被奥托.迈耶称之为“文明地完善起来的思想”,就是依法行政。在宪政国的依法行政的框架内,“只要触动了法律的最高权威,行政这个处于法制之下的概念就走到了尽头。”

得出结论:行政的概念是指国家在其法律制度范围内,为实现国家目的而进行的除司法以外的活动。

第二章行政法与行政法学

一、行政法从其简单地字面意义上来讲,就是与行政有关的、从属于行政的法律部门。而法律是以人们之间的权利(力)关系为基础。“法律调整相互对立的权利主体之间的关系,并且对他们之间的权利(力)界限予以划分。”当然这里所讲的关系,是从行政的概念出发,并在行政中形成的关系。因此,“适用行政法的权利主体之间也是如此。是行政法而不是国家对法律主体进行同等的规范。”从这里可以看出,奥托.迈耶已经将行政相对方作为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一方权利主体了。“与进行管理的国家相对立的是人民大众,即国家的臣民,依据人的结合体和法人。根据国家在行政活动中涉及他们的形式不同,他们构成了相对于国家的单个或多个的另一方权利主体。”基于这样的认识,奥托.迈耶认为,“行政法就是指调整对作为管理者的国家和被管理者的臣民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但是“因为并不是所有可能的对这种关系很重要的法律以及或多或少重要的法律就一定是行政法。在更广的程度上,传统的民法能直接适用于这种关系。”所以更加准确地说,行政法的概念是指:“行政法是特别用于调整作为管理者的国家和作为被管理者的臣民之间的法律部门。”这里指的注意的是,奥托.迈耶在对行政法的界定中用了一个“被管理者的臣民”这样的概念来表达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一方当事人,即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行政相对人。

二、这样确定下来的行政并不只从属于某一特定民法部分,同传统的民法也不能只通过一些特定差异来进行区别,而是从属于同民法相对立的另一法律部门——公法。而所谓的公法“就是关于公权力拥有者这样参与的、并由此公权力本身也参与了的关系的规范。”

三、与民法等传统的部门法相比,行政法无疑是一个年轻的法律部门,是19实际才形成的,法学也是渐渐地完全意识到这个新的部门法的存在的。针对原来行政知识一个松散的、所有材料的堆积的状况,德国法学以其“特有的追求更严格化的系统化”的品格试图改变这一状况,即通过对整体内容的系统研究和总结形成其特有的法律观念,以便形成同原有法律部门等同的法律部门。这就是行政法学的任务。也正是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这个书的主要任务“就是阐述行政各具体概念的体系”。

总论

第一编德国行政法的历史发展阶段

其中包括三章内容即“邦君权国”、“警察国”、“法治国”。本编是对德国行政法历史演进的研究。

第三章邦君权国

同任何法律形式一样,行政法也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但是“法律发展史与其他事物的发展史不同,它并不是一种平和的发展·····而是每次都变更了整个基础”。不仅如此,作为公法的行政的发展与私法的发展也是不一样的。“行政法所调整的政府机构权力与臣民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在邦君权国中就是以完全不同于警察国的理念设定的,当然也与现代法治国理念不同。这同民事法律制度的渐进发展是不可比的。”

一、在邦君国,与臣民对立的概念还不是国家,而是邦君主。邦君主依据自然法理念下的主权而享有统治权。但是当时德国的主权不是对一种庞大的、普遍性的权力的展开,而是以各种不同名义分别获得的权力,既是各种具体权力的集合。邦国主权的完善和平衡首先是受无所不包的自然法观念的影响而形成的。在这个时期对邦国主权的制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各邦主权平衡发展的需要,这种平衡作用使得“在纷繁复杂的不同主权版图之间形成了邦国主权的某种程度上的一般状态。”而是来自帝国的阻碍,这种阻碍使得邦君主的权力受到监督。帝国统治者设立了帝国最高法院,后来又设立帝国枢密院,他们对邦君主都有竞争性的管辖权。“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监督邦君主,限制其主权于相对于臣民的界限范围内。”“如果没有一个这样的机构,那么王侯权就会在自然法则的持续不断的推动下而超越所有法律界限,成为不适合的权力。这样的过程被制止了。只要帝国法院还有权力,法律发展就还维持在主权范围之内。”这个时期行政法的内部层级划分是依据民法的模式进行的,国家权力适用于具体臣民时与臣民发生的关系具有一般的法律性质。

二、在具体权力行使过程中,在邦君主与臣民的关系中,自然法的观念实际上发生了断裂。因为邦君主是在自然法理念支配下“为了普遍的最善”而享有主权。但是另一方面,为

臣民的利益而设立的独立的对抗权并非基于自然法,而是以所谓的“合法手段取得”的权利。用“合法手段”取得的权利,“表示它不同于作为个人的普遍性自由而自然拥有的权利。”“合法取得的权利是建立在特定法律名义之上的权利。”权力运行的具体过程,一方面使得“个人合法取得的权利只在一般情况下构成主权的限制,”“在为实现国家目的迫切需要剥夺合法取得之权利的时候,”国家有剥夺财产、废止特权或者中止合同的最高权力或绝对权力。另一方面虽然“一个至今还回响的思想在当时的发展阶段而言是一种事实,那就是法律和司法置于国家权力之上,”但是“他们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例外,使最重要的领域成为形式多样的不上诉特权,从而完全排除了帝国法院一方面的作用。此外他们还通过违法的阴谋和强力干涉阻止上诉并使诉讼不能到达帝国法院。最糟糕的是对更具强力的邦君主的强制执行。实际上法律途径只是正对弱小的臣民才能贯彻到底。”行政权在这两个方面的发展,不仅使其自身最终突破了自然法的限制,也使自然法失去了基础,并使国家形态由邦君主权国家发展到警察国时代。在帝国法院解体的过程中,一个新的行政法时代也来临了。这个新行政法是对作为管理者的国家和作为被管理者的臣民之间的关系作出原则规范的法律部门。

第四章警察国

在警察国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理念是绝对主权理论。“王侯并不是为其本身的实现其所拥有其主权,而是以其所代表的集体名义”。

一、王侯以国家的名义行使不受限制的公权力。“拥有权力的人就是权力的唯一的限制,法律与之完全没有干系。”由于警察机关对外相对于臣民则代表王侯,而通过王侯又代表国家,所以,实际上警察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是不受法律限制的。如同王侯从法律意义上讲可以采取一切措施来完成其全部国家任务一样,公务人员在其职权范围内对于臣民而言也就成了实际上的小王侯,臣民必须绝对服从公务人员的安排。在警察国理念中王侯可以通过“绝对命令”的形式对民事和刑事上诉进行干预。但是“为了国家福祉的宏伟目标,应该单独在司法这个特别领域制止王侯的个人干涉。”通过在司法领域王侯不在有权作出绝对命令的制度设计,“使司法机关就成为国家制度中一个独立的权力组成部门,它甚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不受限制的公权力相对于法律和法制而发挥良好的作用。”可见,通过对王侯“绝对命令”的限制,是的司法独立制度得以诞生。但是,关于行政的规范不同于司法规范,也就是说法律对司法和对行政的约束是有区别的。“司法规范自古以来就是法治的标准,而这些规范确切地来说并不是行政的标准。”公法本来是用以描述作为管理者的国家同其臣民之间的法制关系的,“而警察国的智慧却作出结论,认为这样一种法是不存在的,即公法不是法。”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万能国家的观念”“是以对主权界限的摧毁而得以保留”。“法律的观念认为应尽量以对法律和法制而言唯一应作为准则的形式来规范国家和臣民之间的关系。”终于警察国在基于罗马法的国库理论中找到了答案。

其具体做法就是将国家在法律意义上分为两个不同的法律主体身份:一个是旧的国库,即将国家当作一个营业实体或者私法人;另一个是实际的国家,即作为公法人的国家。两个

法人区分的意义并不仅仅在名义上,它们各有其代理机构来处理不同的事务。两个法人的区别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法律特征。国库的性质是通常的“私法人”,他在处理其财产时使用的是民事法律规范,受民事法院管辖。而作为公法人的国家并无财产,而是拥有权力,即普遍性的命令权。这样通过将这种并存于国家之中、次要的法人剥离出去,才能使民法和民事审判变得可以接受。其结果是,一方面,国家不受自己的法院管辖,民法也不适用于国家。另一方面,也确保公民在权利受到侵害时,由国库按照民事法律的方式承担相应的义务。即权利受到侵害的公民,可以就此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要求国库依据民事法律规定来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章法治国

正如奥托.迈耶所指出的,警察国只不过是旧的法律形态和新的法律形式之间的过渡阶段,是新的国家制度的孕育者。这个新的制度形态就是法治国。在法治国形态中“国家的普遍性的权力也能被纳入到法律的形式和结构中去。除适用于行政的民法之外,一种真正的——不仅仅是委婉地这样称的——公法在行政中形成了,它不是仅仅等同于民法的,而是行政自己的、相对于民法而言构成了例外的法。”在这里奥托.迈耶将行政法是公法的观念已经表述的非常清楚了。在奥托.迈耶看来,宪政国家是行政法的前提。在宪政国家,“国家权力不应只集中在一个位置上,而是应该以适当的方式分配于不同的主体来承担,以实现权力的制约和适度”。“宪政国区分不同权力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理论方面。分权也是一种预防措施,通过分权使得国家中各种实际权力的意志都联系在一起,如果一种权力不遵守其界限,那么就会有损于其他权力。”由于权力的分立使得行政权成为一项独立的国家权力,这就为行政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且由于立法权优于行政权,使得行政权也受到法律的制约。奥托.迈耶认为,法治国应当表明其国家活动的特征,法治国与警察国的区别在于,法治国的所有作用都是以法律的形式决定的。而这对于司法来说是没有问题的,法治国所要规范的主要是行政。所以奥托.迈耶强调“法治国就是经过理性规范的行政法国家。”并进一步指出:“法治国意味着对行政尽可能的司法化”。只有使行政尽可能地被司法化,才能使其“被迫依照司法的被紧密约束的、有规律的形式进行。”“这里法治国向指定法规和确立这种设置的立法权提出的要求,也是法治国向制定法规命令和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提出的要求:他们应该尽可能广泛并吩咐地将符合法治国要求的制度应用到他们的职权范围中去。”这是行政法产生的基础。

第二编是行政法制的基本特点

奥托.迈耶在第一编的最后写到,为了尽可能地促进法治国对行政的要求的实现,必须对其制度进行法学上的总结和调整,并对他们作出准确的界定。而为了使其具有应用价值,必须详细地依据其具体功能和可能性对这些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必须重新确定他们之间的关系,必须更丰富多样化地对它们进行分析。所以第二编从第六章到十一章分别对法治、行政法规的拘束力、行政法的渊源、具体行政行为、公法上之权利、行政法制度及其与民法之分立等基本范畴作了具体的分析。这些范畴的确立为其行政法学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六章法治

奥托.迈耶认为,宪政国以法治为立国之本,立法权相对于执行权具有更加优势的地位。法治由三部分组成:即形成法律规范的能力、法律优先和法律保留。这就是奥托.迈耶所阐释的著名的依法行政三原则。所谓形成法律规范的能力,即法律应当像控制司法一样,对行政权的运行进行有效的控制。所谓法律优先,即法律作为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规范在位阶上高于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所有行政机关的行为均不能与法律相抵触。“以法律形式出现的国家意志依法优先于所有以其他形式表达的国家意志;法律只能以法律的形式才能废止,而法律却能废止所有与之相冲突的意志表达,或使之根本不起作用。”所谓法律保留,即任何行政行为都必须有法律的明确授权。行政机关不能在没有法律明确授权的情况下自行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行政机关没有任何自由裁量权。“为了一定目的并在一定范围内,法律也可以明确允许行政机关或多或少的自由裁量范围。”奥托.迈耶特别强调指出“法律保留是在其所包括的行政的全部广泛领域内作为一种巨大的压力,促使法治国要求的实现。”

第七章行政法规的拘束力

奥托.迈耶在揭示法律与行政的关系时指出,一方面,法律为行政提供法律规定;另一方面,行政也是法律的协助者和帮助者。法律在引导行政的时候提供了一个从最严格的约束到最自由的活动的等级序列。这个序列的具体表现是,法律可以使行政活动除了将法律使用于具体情况以外而没有任何其他行为,就如同法律对司法活动的决定一样。法律也可以对一定事项依照方式和比例的不同而作出准确的规定,行政则在具体情况中根据其对法律本意的理解来作出具体的决定。法律也可以作出不完全的决定,如何和怎样将法律适用到一定的具体情况中去,则由行政对国家意志的内容自行作出创造性的补充。法律还可以在实体上不作出任何具体规定,而只是给行政一个笼统的授权。行政可以自行对某一事件或者事务范围作出决定,只要行政认为这对于其被授予的有关公共事务的任务是必要的和合适的。可见,与法院适用法律不完全相同的是,行政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法律和行政是“共同合作”。行政“与其说是依据法律作为、使法律的或多或少的拘束力生效,还不如说这事法律的执行这一概念。执行既包含了简单适用法律的活动,又涵盖了再一定裁量范围内依据法律为此所确定的意义和方向作出决定的行为。”奥托.迈耶关于行政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所作的详细阐释,表明行政不只是消极地实现国家意志,行政与法律之间存在积极的互动关系。这表明奥托.迈耶对依法行政的理解已经达到了相当精深的程度。

奥托.迈耶指出,行政法是调整国家与臣民之间关系的。因此,行政法规作用的内部方面必须适用于国家,就如同其外部作用适用于臣民一样。要想在国家与臣民之间的关系中维护法制,就不只是国家机构和公务人员受法律约束,国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律的约束。只有当国家意志以合符宪法的法律形式出现时,国家才能打破一切法律的内容,包括过去的法律规定。但是,必须强调指出的是,这只是作为立法权的现象。“其他的所有以各种方式出现的国家意志都是应受法律约束的。”“如果法规不能一直拘束全部执行权,那么法规是没有

保障的。所有的司法和行政的管辖只是执行权的不同部分。因此,法规的约束是作用于整个链条的,这个链条使得特定事务能从底部出发一直到国家元首。所有有管辖权的职位都不能摆脱法律的约束,否则就是违法。”不仅如此,为了确保执行权的统一性,“只要法规命令存在,作出法规命令的机构就自身受其约束。该机构也可能再将法规命令废除,但只要法规命令还存在,该机构就有义务执行它自己制定甚至包括最高机构,都同意受其下级机构的法规命令的约束。”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法规的普遍作用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在探讨法规的双重作用时,奥托.迈耶作了如下精彩的阐述:法规的双重作用时朝着一下两个方向进行的:对于臣民,法规决定了其权益,同时执行权又受到法规拘束,即执行权必须以相应方式适用法规。两个方向回过头来又统一于法律。规范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法律产生。法律保证所有有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律行事。全部的结果是,两个作用最后还由相关人的权利联系在了一起。法规是为臣民而制定的,但是臣民不仅仅只是法规作用的对象。法规在法律上的拘束力是有益于臣民的,这种拘束力相应地作用于另一方面,即与臣民相对立的执行权的约束。只要法规是有益于臣民的——保证臣民的利益、保护或者限制不利因素——那么臣民就有权要求法规的遵守,不遵守法规的行为也就是对臣民作出违法行为。这使得在行政中也同在司法中一样,注重法定职权,并在一定程度上设立特定的法律保障机构。这里最有意义的结果是,个人通过为其自身的利益而对权利的争取,也能够为法规的有效适用作出贡献。这段精辟的论述突出了相对人的权利在法规适用中的地位,并非明显地表现出以权利制约权力,促进法规有效实施的思想。

第八章行政法之渊源

关于行政法的渊源,奥托.迈耶认为,按照常规的划分法,法的渊源分为法律、法规命令、自治章程和习惯。但是宪政国的正式渊源只是法律以及由法律推导得出来的各种法规。在该书第八章中奥托.迈耶详细分析了符合宪法的法律、由法律推导出来的法规命令、具有法规作用力的社团章程,即自治章程、习惯法以及习惯法相近并实际能起到习惯法功能的一种想象,即法院的“判例法”等渊源。

第九章具体行政行为

在如今的行政法学中具体行政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核心范畴。虽然行政行为的概念来自于法国行政法,但是具体行政行为概念则是奥托.迈耶所创立。在法国行政法中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法和私法所采取的一切行政措施。德国行政法学者则将行政机关的私法行为排除在行政行为的概念之外。奥托.迈耶则进一步明确了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奥托.迈耶指出,与以往的发展阶段不同,法治国不只是通过法律将大量的行政活动限制起来,而是还要使行政活动在其内部也逐渐形成一些确定的内容,以保证个人权利以及个人对行政活动的可预测性。也就是说,依法行政并不是要使行政行为无所作为,相反,要使行政在一定范围内活动起来。而产生这一作用的法律制度就是具体行政行为——在具体情况中决定臣民的权利和义务的政府裁决。奥托.迈耶所创立的具体行政行为概念,对此后德国行政法学的发展产

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十章公法上之权利

权利是我们研究法学问题时的一个重要概念。但是,权利在公法意义上合私法意义上存在很大的区别。奥托.迈耶借鉴和发展了以往研究成果,对公权利涵义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奥托.迈耶指出,在私法意义上权利是指“个人为其利益而相对于他人所拥有的有限的意志力”。但是,在公法关系中,具体来说在行政中作为相对立的两方主体即国家和臣民而言,这种意志力是不同的。即在公法中作为国家而言,这种意志力是无限的。因为国家在其有限性背后实际存在着无限的权力——公权力。而作为公民而言,公法制度是超乎个人本身的内容和能力之外的,即使宪法所保留的自由权利,也不具有对私法权利而言必要的特定意志力。奥托.迈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公权力是以国家名义表达的、具有法律上优势效力的意志。我们将这种作用力当作诗拟人化的国家所应有。“但这样一个被设定的意志只能是由被授权表达该意志的人来表达,这些人——君主、王侯、王侯和人民——通过授权而拥有了对于全部公共权力的控制力,其他人则部分地拥有对公权力的控制力。国家的法律秩序又不是将这种控制力设定为仅仅是自行作用,而是也对授权于他人的控制力施加影响。只要这种控制力为臣民利益而赋予了臣民,那么这里也出现了属于公权力的相对于国家的权力,这就是主体在公法上的权利。”这段话虽然读起来稍微有点费力,但是他对相对于国家公权力的主体公权利的揭示是非常深刻的。不仅如此,奥托.迈耶在接受前人认为真正的公法上权利是从授予个人参与权开始的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公法上权利不仅限于参与权,而且还要应当包括相当于请求权的公法上的权利、相当于物权的公法上的权利、可支配性的请求权以及公物使用权等内容。

第十一章行政法制度及其与民法之分立

在揭示行政法制度与民法制度的区别时,奥托.迈耶指出,行政法学是研究调整国家和臣民之间关系的、受法律制约的公权力的。与久已建立在坚实基础上上的民法学完全不同的是,行政法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而行政法制度确立的最大障碍就是警察国法律观念,只有与这种旧的观念区分开来,才能确定行政法律制度。在该部分奥托.迈耶继承了区分公法和私法的大陆法传统,认为行政法律制度不仅应当从过去不作任何区分的混合体中脱离出来,而且应当与尚未完全消失的过去的不利影响分离出来。具体表现在,不应当以类推方式援引民事法律规定来改善和补充行政法;并没有公法和私法共同的法律制度;并没有能够产生直接民事法律效力的公法制度;对于国家而言并没有混合的法律制度。奥托.迈耶还对警察国时代的国库理论进行了批判。他指出,随着警察国的消亡和法治国的建立,国家原有的国库行政和纯粹国家行政的两面性前提已经不在,已经确立起不可动摇的国家统一性。“随着国家整体不可动摇的统一性得以实现,新的公式得以形成:从国家被设定为财产占有欲获得者的角度来看,国库就是国家本身,国家是国家财产的主体。”因此,奥托.迈耶特别指出,再坚持由国家双面性构造所形成的概念和制度,是不值得的。

第三编是行政事务中的法律保护

奥托.迈耶在这一部分主要研究了诉愿权、行政审判、当事人、行政争议的种类、行政事务中的法律效力、民事法院对行政的管辖以及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等问题。

奥托.迈耶指出,行政法领域的个人权利是通过一个特别措施而得到保护的,对个人请求进行保护的特别措施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有依据诉愿权的正是诉愿途径、行政审判、民事法院在行政事务中的管辖。其中,诉愿是个人所拥有的在行政区渠道中对因行政决定给个人造成的不利获得补救的一种措施。而行政审判是最重要的和最完善的法律保护方式。在研究行政法中的权利保护问题时,奥托.迈耶特别指出,“行政法中的权利也在行政活动的正式过程中得到保护,这或许更为有效。在这个过程中,有责任保护主体权利的公权力从一开始就已经存在。”奥托.迈耶在这里强调了行政程序过程中对主体权利保护的重要性,并且将保护主体权作为在行政程序中一开始就存在的公权力的责任。应当认为这一思想即使在今天仍然是极其深刻而具有积极意义的。

奥托.迈耶还借用了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概念,对行政诉讼中的当事人与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作了区分。奥托.迈耶指出,民事诉讼当事人是指国家之外的法律主体,其参与诉讼的目的是为了从国家获得由审判机关在于其有特定关系的案件中对权利义务作出的判决。民事诉讼的特点是在裁判中两方当事人作为对立的双方参加诉讼,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是私法性的。当事人与国家即法院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起诉由程序的导入开始并向裁判发展,以解决争议。这时的程序法律关系是公法性的关系。而在行政诉讼中,个人及其争议对方的诉讼地位是不同于民事诉讼的。从公法角度讲,在行政诉讼中当事人权利从其性质而言绝不是个人相对于具有同等法律地位的另一方的权利,而是对抗国家、对抗公权力的权利,是对程序的控制权。在这里当事人与国家分享对程序的控制权。在谈到违法职权行为的责任问题时,奥托.迈耶认为,“国家与其他公法团体是通过雇佣公职人员来处理其事务的。如果这些公职人员应为其违法行为而承担个人责任的话,那么着同时也意味着相对于公权力而对臣民的有效保护。”也就是说,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约束,追究其违法责任,同时也就意味着对行政相对人的保护,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德国行政法》中,奥托.迈耶运用“纯法学的总论方式”,借用发达的民法学概念,对纷繁复杂的行政法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创造了诸如依法行政、具体行政行为、特别权力关系、公权力等基本范畴,并且通过对法治国、依法行政、具体行政行为等具有内在联系的概念的分析,使行政法学的研究不再拘泥于对客观事实与现象的简单描述,而是进行高度的理论概括与整合,进而形成严密的行政法学理论。这样也是的行政法学与其他部门法学,例如民法学区别开来。奥托.迈耶所构建的行政法学理论,对当代大陆法系行政法,抑或普通法系行政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学贤

《乌合之众》读后感1

《乌合之众》读后感1500字《乌合之众》读后感 这本书创作于1894年,作者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思考了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他通过对革命中种种行为的分析发现,即使一个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一旦他们加入受人民崇拜意识形态蛊惑的群体,就变成了乌合之众中的一员。他们就如同发生化学反应一样变成了一群疯狂和无恶不作的家伙,而且他们在一种“历史使命感”感召下,并没有任何关于犯罪的意识。 以上是我从百度百科里面复制过来的介绍,还没有看书的内容,光从题目和简介中似乎就能感受到这本书的基调,即批判和负面的。但在上周五,我参加了部门南区的一场读书分享会,让我对这本书,以及看书这件事有了新的理解。 1、你的心是什么样的,你从书中看到的也会是什么样的 其实,这是我第二次接触这本书了。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今年年初,我所在的运营中区选定了这本书作为季度读书分享会的书目。当时我边看边担忧,作为部门员工共读的

一本书,我希望它是鼓舞人心的,但这本书好像是在泼冷水,很容易让自我认知相对缺乏的人走向另一种极端,即为了避免洗脑而拒绝接受他人的建议。而且,当时部门并不是很稳定,连续有好几个员工离职,群体离职心理正在酝酿。 现在回想起那次读书分享会的情况,大家都很认真的剖析了书里面的理论知识,最终的落脚点貌似是避免陷入群体思维。作为观众的我用力的听努力的想,我该如何或鼓励或启发的点评大家的分享,对于我不太认同的负面观点我又该如何得体的说服大家。总之,我是带着担心和负担去旁听大家的演讲的。可想而知在这种心境下我几乎不能从书里面获取有价值的养分,甚至认为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好书,无法带给人生长的力量。 但是就在上周五,同样也是《乌合之众》这本书的分享,我的状态是截然不同的,轻松愉悦,满满正能量。同时,分享者们的观点也跳脱出了“如何避免成为乌合之众”,而是在思考如何打造优质群体。有的人感恩自己所处的团队,每个人都很优秀,渴望成长,这是一个美好的群体,希望彼此成就;有的人说每个人不可避免的生活在群体中,我们首先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成长的群体,同时也不要忘记自己作为群体的一员也有义务推动整个群体朝正向发展,不能总是挑剔群体本身;有的人给部门领导提了建议,希望能在她的

鸡毛信读后感500字

鸡毛信读后感500字 鸡毛信读后感500字 篇一:鸡毛信读后感 《鸡毛信》讲的是风声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有一个孩子,叫海娃。他那一年才12岁,自己却是儿童团的团长。 海娃的爸爸老赵是民兵队长。有一天,海娃要出门放羊,爸爸告诉他:”鬼子又敬上来抢粮食了,你可要小心啊!”爸爸又写了一封信给八路军张连长,让那个海娃送过去。小海娃上路了,没想到迎面就碰上鬼子。小海娃担心鸡毛信会被鬼子发现,就蹲在”老头羊”身边假装整理裤腿,把鸡毛信悄悄拴在它的大尾巴下面。小胡子队长问海娃:”小孩,你的八路的干活?”小海娃却不慌不忙的说:”我只是一个放羊的小孩,啥也不懂。”其实小胡子队长没有把海娃放在眼里,但他看中了这群肥肥的羊,想晚上饿了就来烤羊肉吃。小胡子队长让海娃跟他们走,晚上小胡子队长又把海娃最最疼爱的一只小羔羊吃掉了,海娃听着小羊羔的叫声,心疼极了。小海娃用他自己的智慧从鬼子手里逃了出来,又把鬼子带到了八路军布置的地雷阵里,鬼子被八路军消灭了,海娃也成功地完成了任务——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张连长炸掉了鬼子的炮楼,活捉了鬼子头——猫眼司令。 凭海娃的智慧,都能从那么危急的情况下化险为夷,海娃实在太聪明了,我希望和同学们都能像海娃一样聪明、勇敢,我也希望我能为人民作出一点贡献。 我读了鸡毛信,里面的主人公海娃,他为了保住鸡毛信,被鬼子打伤了。但是,鬼子也中了八路军埋伏,八路军把鬼子全消灭了。海娃那么小,却不怕鬼子,机智勇敢。海娃是我心中的英雄。 篇二:鸡毛信读后感张珊 这是描写一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它发生在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里,在那时候,有着千百个这样的故事,这是其中的一个。 这个孩子是个放羊娃,十二岁了,就在这后山沟龙门村里长大的。他的名字叫海娃,海娃放了四年羊了。他是龙门村民兵中队长老赵的儿子,海娃自己呢是儿童团团长。天天拿着红樱枪在这前山上,一边放羊一边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

朱自清匆匆读后感550字优秀作文

朱自清匆匆读后感550字 篇一:朱自清匆匆读后感 读完《匆匆》这一课后,让我感到了时间的飞逝及作者对已逝日子无比的惋惜与无奈。 时间就是如此的飞逝,如此的无情。在不经意间,时光便会稍纵即逝,无法挽留。它来的匆匆,去的匆匆,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尽管你珍惜它也好,尽管你挥霍它也好,它永远也不会挽留一刻,永远不会回头。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洗手、吃饭、默默时,他就在我们不经意间来去匆匆。时光去得无声无息、无影无踪。回过头去,我们已经虚度了4000多日子,从婴儿时代的牙牙学语,成长为了一个要迈入中学的少年,十几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当我们叹息时,也是无用的。时光不会因为同情你而停下脚步,只有我们珍惜时光,不虚度年华,才会赢得未来。如果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无限的价值,那么,在我们去世的时候,也不会留有任何的遗憾和惋惜了。 在我们小学生时代,很多孩子还没有察觉到时间的匆匆,他们总认为,自己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总认为自己才十几岁,还有几十年的光阴等着我们,他们已经虚度了多少光阴,但他们还没有察觉到,难道你们不感到惋惜吗? 过去的日子我们的确是浪费了不少,那么就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珍惜所给我们的一分一秒。我们不能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又赤裸裸的回去。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多么得不容易,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只有一次机会,既然来了,就应该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不能白白走这一遭,我们要在这世界上留下永不磨灭的痕迹。要知道:只有抓住今天,才能赢得明天,才能赢得未来! 篇二:朱自清匆匆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匆匆》一文,它使我明白了什么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 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写的,文中曾写道:但这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燕子去了,又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所以,我们应该有所作为,才不会留下遗憾。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时间去了,便再也不会回来了。 从古至今,有许许多多关于时间的名言: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名言都在告诉我们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 的确,时间是宝贵的,不是用钱就能买到,即便花再多的钱,时间也不会多出一丝一毫。同时,时间又是易逝的,在不经意间,它便轻轻悄悄地离开,不再回来了。正如作者所说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在文中感叹他的时间流逝得太多,我又何尝不是如此?虽然我已经过去的时间不如作者多,但也有四千多日子已经从我身边无声地流逝。我想挽回它,却又无法挽回,因为它已离开,一去不复返。于是,在我的懊恼中,在我的悔悟中,时间毫不留情地一天又一天地流走,甚至不曾向我告别。

乌合之众读后感3000

乌合之众读后感 勒庞这本充满偏见的《乌合之众》无疑是学以致用的典范,其中诸多偏见性的词句看得我这个旁观者颇不理智,再深思一层,这厮在文字中下套,把自诩为独立的精神个体的面皮撕下,使人露出乌合之众中一员的嘴脸,其手段不可谓不狠。正是这个原因,这本有着诸多猜想的群体心理学叩门之作,让我不得不审慎对待,仔细阅读。 勒庞认为,若干清醒理智高IQ的人组成了一个群体,其智力水平立刻会大大下降。由理智主导事物的发展趋势远远没有由情感趋势来得快捷迅速。而对于群体来说,往往只能够接受简单而极端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一夜之间成了神,而另一些人则立刻被千夫所指,遭万人唾弃而不得翻身。虽然勒庞只举了些简单的例子,但不得不说,能够佐证他观点的例子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在生活中大量存在。不妨让我们回忆一下45年前出现的神奇历史事件,不,这对于那时还没出生的我们来说还是显得太遥远,勒庞对于历史即是想象虚构毫不容疑。还是紧跟时代步伐,让我们来聊聊因为微博一夜成名的红十字会——或者,与火车有关的某机构(听说这机构快成敏感词了,也不知真假)?这两个机构危机公关的能力显然低于各个体的平均水平。而在这两个事件中相关谣言各种PS照片得到广泛传播,非持续围观事件的群众们说不定就将那些需要考证的东西当做现实,拿一生去相信。 1 个体如何被群体淹没 作者说,群体就是有这种“脊髓中的本能”,而妇女、儿童和原始人都是不用大脑而用脊髓思考的动物,他们盲目、轻信、缺乏理智,感情丰富而毫无用处。当然,对于勒庞如此偏激的论证,我们也应该理性的思考,大众确有其所说的无意识的一面,但反问一句,若大众真的是无意识的用脊髓思考的动物,这么多迷失自我的“个体”又怎能成为推动事情发展的主体,对此,勒庞认为,第一,这个结果不是他们自发主动按照理性造成的,而是受到了某种强烈感情的支配。第二,这个结果也未必就是进步,而往往是血腥的屠戮和暴动。那这就说不上“功劳”了。作者得出这种观点主要是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可以暂且不虑。但是未来的社会不管依据什么加以组织,都必须考虑到一股新的、至高无上的力量,即人群的力量。这也即本文前段所提及的受众的主动性,或者叫读者的接受美学,作品只有在读者的消费过程中其价值才能得以真正的体现,在读者的购买热潮之后,退却下来书屋一角的细细品读必然是读者个体的真正思考,此时,读者对于作品真正价值评判的主动性开始发挥功用,一切精华的人类文化历史成果得以积淀,甚至激发读者个体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由此可见,读者在大众的消费热潮中的个体消化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相反,这种个体消化对于整个社

关于鸡毛信的精选观后感500字范文6篇

关于鸡毛信的精选观后感500字范文6篇 关于《鸡毛信》的精选观后感500字范文1 今天,我看了一部爱国主义影片《鸡毛信》,片中的海娃不怕危险,机智勇敢的突破重重困难,把鸡毛信交给了八路军的张连长。 抗日战争时期,小交通员海娃,利用放羊作掩护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终于完成了送鸡毛信。儿童团团长海娃在给张连长送鸡毛信的途中遇见鬼子,并与鬼子机智斗争,最后诱敌负伤、完成任务。 影片结束了,我的心中却是感慨万分,久久不能平静,想着如果没有这些革命者的牺牲,哪里会有我们今天美丽的祖国;想着如果没有这些爱国者的付出,哪里会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所以我们应当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做一个值得祖国骄傲的好少年!平时我是个胆小的小女孩,现在我要彻底改变自己,做一个勇敢、沉着、机智、敢于的小女孩。领会他们的精神,在未来的学习中,学习海娃的精神来激励自己,争做时代的好少年,未来的小主人。 欣赏着海娃的聪明机智,我不禁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算起来,我们和海娃是同龄人。我们现在呢,不愁吃来不愁穿,只要一门心思读书,还整天嫌苦嫌累的。或许还有人会时不时在父母怀里撒娇呢 !而小海娃呢,不论严寒酷暑,不论刮风下雨,每天都要在那高高的山岗上站岗被鬼子抓到,宁死不说出八路下落,还巧妙地把敌人引入了伏击圈。试想以现在的我们处于那个时代,别说与鬼子周旋,就算走两三里山路,说不定也会退缩

呢 !所以,海娃的所作所为,才是我心中真的小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看完这部影片,我思绪万千,想到我们这些娇生惯养的孩子,想想战争时的小红军,我的心里荡漾起伏:在战争时,小雨来,小嘎子,小萝卜头.....这些人不都是我们的榜样?现在,我们的美好的生活不都是他们换来的? 关于《鸡毛信》的精选观后感500字范文2 今天下午,我观看了电影《鸡毛信》,知道了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放羊娃,他机智、勇敢、爱国。在观看的过程中,我被海娃的英雄形象吸引住了。 电影主要讲述了:海娃克服种种困难,把鸡毛信交给八路军。体现了海娃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其中最打动我的情节是:海娃中了枪还大声叫:“鬼子来了,快打呀!快打呀!”这个体现出了海娃不顾生命危险给八路军送情报的细节,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不由得竖起大拇指--海娃真是个勇敢的小英雄。 另一个情节则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大山口前来了一队抢粮的鬼子,海娃见鬼子越来越近时,急中生智把老绵羊的尾巴拧成两股绳,把鸡毛信吊在羊尾巴下面,躲过鬼子的搜身。这个细节体现出了海娃在困难面前镇定自若,冷静思考。 看完这部电影,使我联想到了我的生活。虽然现在我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我却很怯懦、胆小。记得星期六晚上,我看了一部恐怖电影,

关于匆匆的读后感500字7篇

关于匆匆的读后感500字7篇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侯;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时朱自清在《匆匆》里写的一段话。 我们没有想过自己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恐怕没有过。我们甚至还幻想着,有一天,自己可以长大,不再听妈妈的唠叨,不再受学校的管制,想玩电脑就玩电脑,想看电视就看电视,不再写作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幻想归幻想,现实的生活我们还是要面对的。 也许我们都想长大,但是等到长大的时候,却又想回到童年。如果问起家里的长辈,她们都会说:“人这一辈子过得很快,你还小,等你到了我这个岁数自然就明白了。” 如果有一天,当你失去一个亲人时,在心痛之余,你会对“时间匆匆”这个词有更深的了解。我在20xx年的时候,我的太爷爷过世了。太爷爷生前是一个庄重而慈祥的人,他写的一手好字,文章写得也不错,经常给报社写文章,文章也经常被刊登。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烟草公司,给儿女留下了一份家业,公司的所有人对太爷爷的评价都很不错。 在太爷爷过世之后,我经常不甘心地问妈妈:“人去世之后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唉—能有什么呀?”妈妈经常用叹息回答我。面对“死”这个字,很多人都很害怕,但,我却不怕,我很平静。因为,我知道自己将来也会有那么一天。

所以,珍惜时间,把自己美好的一面留给世界。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了: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这是散文家朱自清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八日的一篇脍炙人口的 散文——《匆匆》里面的一段话。这段话给了我无尽的遐想和无数的启示。 《匆匆》这篇散文主要抒发作者对时间易逝的体验与感受。本 文以“匆匆”为题,细腻地刻画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蕴含着浓烈的情味,潜隐着深刻的道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读了这篇散文,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文中,作者用了大量优美的语句和很多寓意深远,耐人回味的句子。如“像针尖上的一滴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新奇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个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在时间的海洋里那么渺小,消逝得是那么快。我的成长历程也是如此,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我从一个咿呀学习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即将步入中学的少年,六年时光,转瞬而逝,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同学们,珍惜时间吧!不要在虚度年华了!要知道昨天是一张 空头的支票,明天是一张期票,今天才是唯一的现金! 最后,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首诗吧!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体会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体会 现今是一个群体时代,人类也是群居动物,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产生了许多新型高科技,也形成了新的思想观念。新观念在不断地传播,逐渐在人们头脑里生根发芽。无可避免,我们每一天都在参与着群体活动,作为一名学生,经常讲求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影响着我们更有效的学习,整个群体的心理,能暗暗的引导着行动的方向,最终引领整个团队达到目标。仅仅只是一个心理活动就能达到如此的效果,使得我很好奇的想了解群体的特性,受推荐读了《乌合之众》这本书,作者用许多案例阐述了群体的特征、心理、行为特点,我将从群体的心理特征谈谈我的感受。 群体的一般特征:在群体中个人责任感的约束力低,每种情感和行为都具有传染性,对暗示具有较高的接受程度,群众的行为缺乏推理的能力,却总急于行为。冲动、易变、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英雄主义和极端主义的热忱的宣泄。 回忆起,在初中的时候,有一个女生因与另一个发生了口角矛盾,其中一个女生故意中伤另一个女生把她在整个班里隔离起来,导致整个班级里的人都不理睬她。发生矛盾

这是两个人的事,可是往往会造成很多人参与进来共同暴力,这并不难的一见,学生时代更是常有。甚至我,毫无关系的却也变成了这个冷暴力者。为何作为一个事不关己的外人,我们无法避免呢?原因很简单,代价太大风险太高。在迫害没有发生在我身上的时候,我很难鼓起勇气逆群体的意志而为,这种个体在群体中表现出来的胆怯明显放任了群体情绪的正反馈效应,越凶残就更凶残,越极端就更极端。在群体中,我们都失去了理性的判断,没有后果,没有明天,我们的不满不只是一件事情的折射,而是日积月累的荷尔蒙。 举个例子,个人在独立的时候是很清楚的,孤身让他一人去洗劫商店,即使受到最强的诱惑他也不会去做,他是很容易抵挡这些诱惑的。但在他成为群体的一员后就截然不同了,他受到了人数赋予他的力量驱使,倘若再给他一个惩奸除恶等使命感的信念,他便可以变得义无反顾,这样的驱使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冲动,并且是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的。 网络暴力,是网络时代里经常出现的令人害怕又无法避免的现象,仿佛拥有着神秘的力量。网络暴力事件就是一个群体活动造成的后果。作为暴力事件中的主力军的数亿网民,很容易就把任何事物推动到人们的视线上,他们之间互

作文鸡毛信观后感

鸡毛信观后感1 今天,我看了一部爱国主义影片《鸡毛信》,片中的海娃不怕危险,机智勇敢的突破重重困难,终于把鸡毛信交给了八路军的张连长。 影片主要讲的就是龙门村的儿童团长海娃,他一边放羊,一边放哨。有一天,爸爸把交给了海娃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把一封重要的鸡毛信交给三王村八 路军总部的张连长。走之前爸爸一再的嘱咐他说:“千万不能大意,可别把信给弄丢了。”海娃说:“放心吧,我一定会送到的。”说完,海娃就上路了。海娃想,鬼子一定会走大路,那我就走小路。谁知,鬼子也走的小路,海娃刚一出村,就遇见了鬼子,海娃急中生智,想出来个好主意,他把鸡毛信藏在了那只大绵羊的尾巴下。鬼子发现了海娃,就叫他带路。晚上,海娃想,如果鬼子明天吃羊时,不是把鸡毛信给发现了吗?不行,得想办法跑出去,于是海娃蹑手蹑脚的跑了出来,路上他冒着生命危险,一次又一次的躲过了鬼子的搜查,终于把信交给了张连长。当时,海娃已经饿昏了,他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张连长按照信上的地图,带着部队,成功的将鬼子的炮楼端掉了。 以前,我看的大多都是动画片,像这样的爱国主义影片很少看,看后我真的很佩服海娃的机智勇敢、随机应变。我要向海娃学习,遇到困难沉着冷静,不害怕,不退缩,勇敢、坚强的想办法克服。 另外我也有很多的问题不明白,比如“日本鬼子为什么要侵略我们?”,“那是的小朋友为什么不去上学?”爸爸都耐心的给我做了解答,并告诉我说:“国家穷苦落后,就会受欺负。”是啊,我们只有更加刻苦的学习,掌握好科学知识,将来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才能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和平安宁! 鸡毛信观后感2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一个叫海娃的牧羊少年身上。一天,爸爸给了他一封鸡毛信,叫他送给三黄村的张连长,并叮嘱他:“这封信很重要,一定不能弄丢呵!”于是,海娃选择了一条自认为最安全的路程去送信。路上,他不知把鸡毛信藏在哪儿。一会儿藏在石缝里,一会儿藏在裤管里,最后藏在了一只老羊的大尾巴下面。可万万没有想到,鬼子会走这条路,因此,海娃就被鬼子抓住了,但机智的海娃最后还是把鸡毛信送到了张连长手中。

朱自清匆匆读后感

朱自清《匆匆》读后感 《匆匆》读后感1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匆匆》,我是在二十几年前开始读的,至今已看了很多遍。每次读时内心中都有所感所悟,可是仔细品味时,又无法确切的明白其中的滋味。二十多年后,我经历了生活的磨练,品味了世事的艰难,人生的变迁,对社会、对人生渐渐有了一些看法,经过这许多经历之后,在闲暇时偶尔内心里也会浮现出《匆匆》上的一些话语,平淡里却蕴含至深哲理。似乎有所悟,才渐渐体会到这篇文字优美的散文,在淡淡的愁思里却寓意深刻。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生命?则会有很多说法,可是众说纷纭,无所适从。然内心里却对此问题挥之不去,茫茫然然,正如《匆匆》说:“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是啊,我们匆匆忙忙来了,糊糊涂涂的走,在生命的过程里,如一场黄粱美梦,了无所得。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生若是一次旅途,这一站中国是生,这一站的终点是死,没有一个死去的人会让生者明白死去后的体验,可是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正如我们有生,可是为什么会恐惧死亡,我想正是源于我们对生的无知。人们在活的时候,一些人总想争名夺利,无休无止,他们的欲望大的可怕,他们总是看见自己没有的,却总是看不见自己有的;他们总是追求进取,可是却不知道休养生息。因此,老子说:“知止不辱,知足长乐”。孔子说:“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是啊,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可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却是有限。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失,早晚自食恶果。正如我们赤裸裸的来,赤裸裸的去,可是我们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什么?给世界万物众生留下了什么?给养育我们的天地留下了什么? “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很悲观吗?也许以前我是这样看得,但是现在的观念看来,这句话是很冷静的,我们之所以为人应该明白:为什么人之所以为人?应该明白:我们为什么而活?也有人说:“过去的已过去,如轻烟、薄雾,不留一丝痕迹;未来的还没有来,太渺茫了;只有现在,是最实在,最可把握的了。”我也认为这个观念很好!可是仔细推敲起来,却发现最可把握的现在是如此的不可把握,当你想抓住它时,它刹那间即逝,了不可得。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啊,当我想现在时,现在马上就过去了,倏然而逝;可是未来的日子,马上就在现在的影子里变成过去。 朱自清先生感叹,我们的日子逃去如飞。佛说:我们的生命是念念生灭,比射出的箭快。你掩着面叹息,又能怎么样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是啊,你何曾留有一丝一毫的痕迹呢?就算你有无尽的财富,很高的威望,可是你能带走什么?你终将赤裸裸的走,不留一丝痕迹。孔子教诲我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善不积不足以扬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三国的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啊,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是众人的力量是无穷的,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避恶向善,我们的社会就是天堂;反之,则是地狱。我们的快乐,是源自我们的内心;健康的身体,和睦的家庭,知足感激之心,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如果失去了这些,就算你拥有无尽的财富,你的快乐又在那里呢? 最后,“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乌合之众读后感800字左右范文

乌合之众读后感800字左右范文 乌合之众读后感 当有人指着你鼻子骂,你们这群乌合之众!可以这样骂回去:你们这些丑陋的中国人!这可比《金瓶梅》里的孙雪娥和潘金莲吵架有趣儿多了。文化还体面,又能表现得像个读书人,多好。 可有一点,孙雪娥和潘金莲做得好。他们从来不让自己长久地游离于世俗之外,打归打,骂归骂。纵是孙雪娥向吴月娘告状,说潘金莲是个谋害亲夫、行为不检点的“荡妇”,她也没有想要把自己孤立在其他人的对面。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依附于谁,要想活下去需要讨好谁。不从独标高格中获得满足感,也就无需为泯泯众人而忧郁徘徊。 且先搁下对《乌合之众》的“误解”不谈。仅是“乌合之众”的过度使用就隐含着大众心理的问题。个体人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是好事,至少他已经开始了自我探索,自我价值的考量。可当一个人过多地强调自己的与众不同,甚至要刻意地展示自己与世界难以相处的时候,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个被聚焦的个体,每个细节都会被无限放大。个体如果难以承受压力,无力面对诘难或是质疑。不断地自我反思,不断自我否定,他必将寸步难行。如果能够承重,还会有冒出来大叫“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的人帮你宣传事迹,也是给他自己的一份慰藉。 而当一个社会中人们习惯于相互鄙薄,人心也因此浮动的时候,

很难保证社会有序运转。社会如果一味选择满足人们的“晋级”需求而提供过多的机会,必然导致行政机制的繁复冗杂。反之,社会则将暮气沉沉。我一直对社会的阶级流动抱持悲观态度,便也不甚关心如何上位。积极的生活态度却是容易获得幸福感的,希望大家都可以一点一点快乐起来! 我无法评价现今一些国家的体制,不过,我们倒是可以从勒庞的书中窥知一二。勒庞是19世纪法国作家,他的见解非常独到,也时常语出惊人。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他对东方国家的某些预言。几年前我初读这本书,还不相信的,现在真真切切出现在我的生活当中。如他所料,我们的生活正在以一般人很难察觉的方式改变,惊醒的人却对此无能为力。风平浪静下,暗流汹涌。 勒庞在很大程度上启蒙了处于蒙昧状态的一批人,时至今日,《乌合之众》的影响力也可以说是有增无减。观点“新奇”自然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则是勒庞分析有理有据,内容详实。虽然有些观点的推论过程我不赞同,有些观点本身受制于作者思维方式。比如说,他经常用反例的方式直接推翻某个广为接受的理念。而我认为,即使有反例的存在,也不能直接否认这个观点的普适性。或许在勒庞的判断中,或许他认为所谓客观评判就一定需要特例的存在。而我认为,这样是没有必要的。当反例出现,我们可以尝试去规范某结论的适用范围而不是将它一棒子打死。更何况,他用来证明客观的反例也有相当部分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与说明。 种族主义在他分析意识与无意识问题,即理智与情感问题时暴露

鸡毛信读后感300字_读后感

精心整理 鸡毛信读后感300字_读后感 【第1篇】 今天,我读完了鸡毛信。 这本书是再讲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名叫海娃的小朋友,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的 故事。 哈! 、我一【第2篇】 最近,我迷上了有关抗日战争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鸡毛信》了。

故事的大概是这样的:在抗日战争时期,龙门村里有一个十四岁的男孩,名叫海娃,他是儿童团团长。有一天,海娃的爸爸给海娃一封十分重要的鸡毛信,让他立刻送往三王庄的指挥部,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差事,龙门村离三王庄有好长一段距离,中间还有很多鬼子把手,虽然情况严峻,但聪明勇敢的海娃还是躲过了敌人的搜查,把鸡毛信送到了指挥部中,指挥部根据鸡毛信中的重要信息,顺利 啦!。” 今天,我读了一本故事书〈鸡毛信〉。 故事讲的是海娃要把鸡毛信送给张连长,他把鸡毛信绑在老绵羊的尾巴上,在路上遇见了日本鬼子,海娃为日本鬼子们带路,海娃历经重重困难把日本鬼子引到

羊场小道中,紧急时刻,张连长把日本鬼子打死了。鸡毛信被海娃完好无损地送到了张连长手里。 我觉得海娃机智勇敢,他把一件事做好了才罢休,而且还做得十全十美。我以后做事、做作业等时一定要更加认真,不开小差,要像海娃一样积极动脑筋,而发 了不让日本鬼子发现这封信,他把信藏在了一只老羊的尾巴底下,但他还是被日本鬼子抓走了。到了一块地方后,日本鬼子说要吃那只尾巴下面有信的羊,海娃一听,赶紧劝他们别吃老的,老的没吃头。于是,日本鬼子就杀了只小羊吃。晚上,海娃趁日本鬼子睡着的时候逃走了。好不容易逃出来,白天他又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但

他还是趁着鬼子不注意,想方设法逃出来了。他又历尽千辛万苦,才把信送到八路军的手里。八路军得到这封信以后,击败了日本鬼子,海娃立了一大功。 看完这部电影,我很钦佩海娃的机智勇敢,以及他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应该学习他的毅力的机智勇敢,学习他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精神。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最新《匆匆》读后感15篇

《匆匆》读后感15篇 读过匆匆这篇散文,仿佛有千言万语闷在心头。却说不出口。 来的都要来,去的也都去了。一件事发生后又来啦一件事。时间也随着这么的事一分一秒流失了。这世上为什么要有时间这个限制!令人空虚了三千七百三十多天就这么默默的流失了,也不知道流在了那里,如一滴水滴在了大海再也找不到了那么的一滴相同的水了。在这三千多天里只带给家庭的一些温暖,与同学的快乐与悲伤……在这时间里人人求名求利。要这么多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我们来这个世界是干什么的?来这里要到哪里去?为什么会来这里?是来享乐的吗?那为什么又有人生九苦一份乐?来受苦的吗?谁那么没事干。 三国演义开头词:“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堵上,看惯秋月春风。 我读了《匆匆》这篇课文觉得他写得非常好、非常有教育意义,作者是朱自清。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对时间来去匆匆当无法挽回而感到无奈和惋惜。 这篇课文让我们知道要珍惜时间,不要浪费。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年轻时不好好用功学习和努力工作,到老了才后悔,真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啊!在联想到自己,虽然现在的日子过得还不错,但是在自己小学的六年生活里没有做过什么事。我觉得好像在浪费自己的时间,但是已经回不去了,就好像朱自清所说的: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对啊!我们的日子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的。 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有句格言不是说:时间就像海棉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年华。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朱自清是二十世纪末的散文家,他写这篇文章时只有二十三岁,当时他已经是清华大学的才子,但他仍然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没有为国做出贡献,他笔下的《匆匆》就是他当时心情的流露。 时间像流水,时间像风,时间像光,稍纵即逝。自己难道不为自己浪费时间的行为心痛吗?两个月的时间,自己能做多少事,有没有浪费时间呢?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要爱惜时间,因为岁月不饶人,再有本事的人,也无法把时间留下,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合理的学习、生活、休息,决不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读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后第一次感到时间的流逝。 在过去3000多日子里,我做过些什么呢?除了徘徊,便是匆匆,

观看电影《鸡毛信》的优秀观后感精选6篇

观看电影《鸡毛信》的优秀观后感精选6 篇 《鸡毛信》观后感1 今天我和同学一起在多媒体教室观看了一部抗日影片爱国主义影片,片名叫《鸡毛信》。《鸡毛信》这部影片讲的是:一个小孩叫海娃,他的爸爸要他去送鸡毛信,但是他遇见了日本鬼子,他把鸡毛信藏到了羊尾巴后面,他被日本鬼子捉了,他要逃出去,但是又被日本鬼子抓住了,日本鬼子让他带路带到另一个村子,然后海娃把日本鬼子带到了陷阱里,他把信交给了张连长,海娃受了伤,也因为累、饿所以晕倒了,因为海娃的信送的及时,张连长带人把小鬼子的炮楼给端了,日本鬼子就全军覆灭了。看了这部影片,我感觉海娃很勇敢,遇到事情会随机应变,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能躲过鬼子的严密搜查,机智的把鸡毛信安全的送到八路军张连长的手里真是不简单。想想以前爸爸叫我多写生字,多读书的时候,我总是怕多写几个字、多读几篇,经常随便糊弄,有时还偷懒,使我感到很惭愧,于是我悄悄地在心里暗下决心:以后要多写字,多读书,认真听课,多学知识,将来作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还有海娃他的那种机制勇敢、沉着冷静的精神也很值得我学习,以后在遇到困难、坏人时不要慌张,要冷静思考,这样才能打败坏人,度过危险。我要向海娃学习,热爱祖国,热爱党。好好学习,长大了为人民服务。

《鸡毛信》观后感2 今天,我们从学校里看了一部反应抗日战争影片《鸡毛信》的故事片。12岁的海娃给八路军送一份重要的信件的事情。 《鸡毛信》主要内容是:有一次,爸爸交给海娃一份重要的信。说:“一定要亲自把这封信交到张连长的手里。”海娃选了一条安全的路,没想到半路上碰到了鬼子,他撕下一条布来把鸡毛信放到了羊的尾巴里边。他勇敢的往前走,鬼子看见了说:“小孩,小八路,嘶啦嘶啦地。鬼子把他带到了乱七八糟的草房里,他又冷又饿。可是心想:再不逃,就没有机会了。他趁鬼子睡熟了,悄悄的逃走了。没想到,还是被鬼子抓了回来,历尽千辛万苦他把鸡毛信送到了张连长手里。信送到了,他实在坚持不住了,昏了过去。 看完了影片,我深深地被海娃的机智、勇敢的精神感动,他不怕危险,英勇地完成了爸爸交给他的任务。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好儿童团员,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鸡毛信》观后感3 今天,我们看了抗日战争《鸡毛信》影片,它讲的是12岁的海娃突破层层困难送一封鸡毛信的故事。他那意志坚强的精神,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 《鸡毛信》的主要内容是:小小年纪的小八路——海娃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一边放羊一边放哨。有一天,他爸爸交给他一个重要任务:送一封鸡毛信。爸爸嘱咐他:“你可千万别弄丢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你要把它送到山王村指挥部,一定要亲自交给那里的张连

关于朱自清散文《匆匆》的读后感7篇

关于朱自清散文《匆匆》的读后感7篇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不论怎么样,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一天过去了就不能指望再重复一天了,只能勇敢的去过下一天。读过《匆匆》后,我更是有这样的感受。 我的生活从我们呱呱落地以后就开始了,所以说我们的生活过得很快,转眼间我就上了六年级,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 在这篇文章里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句话不正是写出了时间总是在生活的不经意间溜走吗? 时光飞逝如电,那些整天自暴自弃、玩世不恭的人,快点醒悟过来吧!不要再那样做了,不要因为一些琐事而浪费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不光是这些人,还有那些在学校里不好好学习,成天无所事事的人,他们那些人只当是来学校玩的,而不汲取知识,这些人长大了会变得脾气暴躁,心里有杀人的念头。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好好学习,别学那些人。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是无价的,无论你用多少金钱,都买不到一秒钟的时间。 时间是最公平的,它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每天24小时;同时时间也是最偏心的,它只给珍惜它的人以最长的生命,给不珍惜它的人以疾病以痛苦,所以说:“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

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珍惜我们宝贵的时间吧! 读完这本书,我心里悟出了许多道理。 前不久,我们有幸拜读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它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年华。 其中:“但这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燕子去了,又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所以,我们应该有所作为,才不会留下遗憾。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现在的我们都娇生惯养,不会注意这些。早上的太阳公公上班时,我们都喜欢赖在床上,一日之计在于晨,无比美好的早晨又过去了。来得匆匆,去得也匆匆,一下子便没了影子——从床边过去了。匆匆吃完午饭?不是的,我们从不放过一个精彩的节目,一手端着饭碗,一手拿着遥控器,坐在电视机前全神贯注,饭碗一粒未动——中午又过去了,从饭碗前过去。下午应该要写作业?没有,“今天我和同学约好要去‘爬山’。”“今天我又很‘重要’的事情要出去。”……一个下午便又在玩耍时过去。晚上呢?“明天再做吧,明天比较有空,今天晚上玩会儿电脑……” 一天匆匆过去了,你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有看书吗?有做作业吗?有复习或预习功课吗?没有,没有,没有。而明天却又将是如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乌合之众读后感1500字

乌合之众读后感1500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乌合之众读后感1500字,欢迎大家阅读。更多乌合之众读后感1500字请关注乌合之众读后感栏目。 乌合之众读后感1500字【一】一百多年前的法国学者勒庞是个保守派社会精英,他反对传统的国家主义,反对新兴的集体主义,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他生活在法国革命不断的年代里,经历过巴黎公社和法兰西第二帝国等历史时期,亲眼目睹了法国民众在传统的信仰与权威崩塌后,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群野蛮、善变、极端的原始人,在少数人的怂恿下,民众会毫不犹豫地做出骇人听闻的暴行,事后却要求爱国主义的荣誉勋章。于是,勒庞在他的传世名作《乌合之众》中总结道:民众缺乏理性,依赖于信仰与权威的引导,用想象来判断,模仿他人行为,简而言之,民众是盲从的。 很不幸,我们也是“乌合之众”,我们也会盲从。全球化信息化的年代里,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与全球化的信息爆炸使我们愈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而开始追求信仰的庇护和权威的支持,两者共同的结果,就是解释古典人生哲学的于丹教授的走红。 《地球是平的》一书预见了一个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未来。我以为,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政府将失去左右舆论的能力,

民众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民主会成为必然的趋势;同时,国际间竞争使政府必须拥有更高的效率,民众必须赋予政府更多权力,集中也会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中国未来的政治体制将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权威民主双向加强的模式,即民众选出强力领袖,由他来行使巨大的权力。这一切,正如勒庞所言。 勒庞曾预言社会主义理想的实践必将是艰苦的过程,也曾预言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必将迎来更加极权的专制。他的“乌合之众”心理学认为:民众为了追求幸福,会愿意牺牲自由,追随强力领袖,赋予他绝对权力,并为他所宣扬的理想牺牲一切。令人不安的是,这个片面的观点得到了历史的有力映证——二战、文革——民众哪一次不盲从?哪一次不为疯狂的理想而疯狂地杀人? 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心理学,了解是什么让我们盲从,如何克服盲从,从而确保一个稳定发展的幸福未来。 在连续读了佛洛伊德批判继承勒庞思想的《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和当代学者写的讨论群体盲从行为的《影响力》以及一些研究催眠术的书籍后,我倾向于用“催眠”与“同步”(synchronization)理论来解释“乌合之众”的盲从。 “催眠”是指个人意志被他人意志所战胜和控制。强大的群体意志战胜和取代了个人意志,个人被群体催眠了。(前面我专门写过一篇关于催眠的文章了,所以这里就不细谈了

朱自清匆匆读后感10篇

朱自清匆匆读后感10篇 《匆匆》这篇散文主要讲的是朱自清对时光飞逝的感叹,更是作者不甘虚度光阴,力求上进的内心表白。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朱自清匆匆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朱自清匆匆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语文书第二课的《匆匆》,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朱自清。在学习之后,我感慨万分。 时间就在我们的身边。但是你是感觉不到的,因为他会转瞬即逝。而这篇文章则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与留念。 我从这篇文章中学习到了许多知识,也明白了许多道理。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是啊!人生只有一次,人们应该反省自己,想想自己是不是把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充实,有没有虚度光阴,有没有浪费时间。 看电视的时候,时间从我们的眼前划过,玩游戏时,时间从笑声中穿过。时间过得是很快的,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如果不好好使用它,就会和作者一样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时间是公平的,他只给每人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多也不少,但有人会用这二十四小时做主有意义的事,而有的人只会虚度这二十四小时。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但我们一定要让过去的时间有意义! 《匆匆》读后感 以前的我,总是认为时间有很多,而且又没人偷它们,所以一天

就能做完的事,一定要拖到两天才做完。今天读了《匆匆》这篇散文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时间是从一些细节中溜走的啊!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的确,对于一般人来说,时间过得很快,过的没有一丝味道。每天只有上班、下班,上学、放学的,似乎是没有一点儿意思,可只要一想起往事,又悔恨自己没有珍惜时间,珍惜愉快的时光。一些渺小的事情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失,最终就被遗忘掉了。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不知多少次幼稚的问过妈妈:“时间是什么东西呢?时间不能停么?我能穿越古代做格格吗?”听到这些个问题,妈妈总是笑我幼稚。 时间过得快如飞,但又有什么办法能让它慢下来呢?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 时间长了,才发现,原来我的每一刻都过得不充足,走在路上时,时间不慌不忙的飞过;看电视的时候,时间从电视机前越过;玩耍的时候,时间从笑容面前飘过。 所以我们要抓住溜走的时间,让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刻都过的很充

《鸡毛信》读后感1000字

《鸡毛信》读后感1000字 《鸡毛信》读后感1000字 读了《鸡毛信》这本书后,海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多么的勇敢顽强啊! 《鸡毛信》这本书讲了在抗日时期,龙门村的儿童团团长海娃给八路军送信的故事.具体内容是:在一天傍晚,海娃腰里插着羊鞭,拿着一杆红缨枪,在山上的一棵小树底下放哨.这时候,从阳坡的小路上爬上来一个人,他老远就叫:海娃!海娃!海娃听出是爸爸的声音,连忙连忙迎上去.爸爸从怀里掏出一封信,对海娃说:马上到三王庄去,送给指挥部的张连长.海娃接过信一看,信角上插着三根鸡毛,知道是一封紧急的鸡毛信.海娃揣好信,赶着羊群转过山崖,忽然看见西山顶上的消息树倒了.糟糕!山那边准是发现鬼子了.海娃想,这条小路不能走了,就走大路吧.可是回头一看,大山口外面来了一队抢粮的鬼子. 鬼子越来越近.海娃着急了把鸡毛信往哪里藏呢?他看着胖乎乎的羊尾巴,心头一动,就抢到前面抱着那只带头的老肥羊,把它尾巴根的长毛拧成两根细毛绳,把鸡毛信折起来,绑在尾巴底下.海娃什么也不怕了,他把羊鞭甩得响响的,朝着鬼子赶过去.站住!鬼子吆喝起来,哗啦一声举起枪,对着海娃的小脑袋.一个黑军装的歪嘴狗跑过来,一把抓住海娃的脖子,把他拉到一个长着小胡子鬼子的面前.海娃一点儿也不害怕,他故意歪着脑袋,张大嘴巴,傻愣愣的望着小胡子.小胡子说声:搜!那个歪嘴黑狗马上动起手来,摸补丁,掏窟窿,把海娃周身都搜了一遍,连两只破鞋也没放过,结果什么也没搜到.小胡子只想早点进山去抢粮,就冲着海娃喊:滚开!滚开!海娃回头就跑,他拢住羊群,使劲甩着羊鞭,恨不得飞起来.没想到那个歪嘴黑狗又上来了,他用枪逼着海娃,要海娃把羊赶回山里給鬼子烧羊肉吃.海娃顾不得心疼自己的羊了.鬼子吃饱了,进屋里睡觉去了.海娃又在哨兵睡觉时,趁机把鸡毛信从羊尾巴上拿下来,冲出鬼子的营地,向三王庄跑去.在路上不小心把信掉了,只好回头去捡信,不巧被鬼子发现,又被鬼子抓回去. 海娃把鬼子带入三王庄附近,看见山上的消息树倒了,海娃知道张连长已经知道鬼子来了,已经做好准备了.于是,海娃迅速奔跑起来,朝着三王庄跑去,鬼子一看上了当,就立刻开枪,海娃在枪林弹雨中,不幸手背中了枪,但他还是坚持跑到张连长那里,把信交给了他,就不醒人世了.等到娃睁开眼睛,看见面前的是张连长,张连长告诉他:多亏你把信送到了这里,才让我们的游击队摧毁了鬼子的一座炮楼,获得了许多三八式快枪.海娃高兴地说:那么给我一把枪吧. 我以前看的大多是童话故事或漫画,从未看过这类书籍,现在我看了这本书,心里有许多的疑惑,比如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中国那时候为什么那么穷?这些问题妈妈都给我一一解答了. 现在我觉得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将来要报效祖国,使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和平安宁. 《鸡毛信》读后感1000字 今天读了《鸡毛信》的故事,我又认识了战争年代另一类英雄海娃.以前,我读过许多感人的英雄故事:刘胡兰面对残忍的日本鬼子毫无惧色、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身体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