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动力学复习笔记

土壤水动力学复习笔记
土壤水动力学复习笔记

[1]土壤水动力学是许多学科的基础,它的研究涉及农田水利学、水文学、地下水文学、水

文地质学、土壤物理学、环境科学等学科。1)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水资源;2)调控农田墒情,促进农业节水;3)土壤改良和水土环境的改善。

[2]土壤各个指标,计算意义,相互关系。土壤—是由矿物质和生物紧密结合的固相、液相

和气相三相共存的一个复杂的、多相的、非均匀多孔介质体系。定性指标—质地、结构。

定量指标–孔隙度、密度、含水率、饱和度等。

[3]含水率。体积含水率:θv =Vw /V0重量(质量)含水率:θg =mw /ms饱和度:w=Vw

/Vv贮水深度:h=Hθ(量刚为L)主要测定方法:称重法(烘干法)、核技术测量:中子仪,γ射线仪、电磁测量:时域反射仪(TDR)、核磁共振测量、热脉冲测量、遥感测量:大面积地表含水率;

[4]水分常数。吸湿水,束缚在土粒表面的水汽,最大吸湿量(吸湿常数);薄膜水,吸湿

水外层连续水膜,最大分子持水量,(薄膜水不能被植物吸收时)凋萎系数;毛管水,土壤孔隙(毛管),水气界面为一弯月面,分毛管上升水、毛管悬着水,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田持;重力水,大孔隙中的水,饱和含水率。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水分常数:田间持水量(field (moisture) capacity):农田土壤某一深度内保持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的最大水量。凋萎系数(wilting coefficient):土壤中的水分不能被根系吸收、植物开始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也称凋萎含水率或萎蔫点。土壤有效含水量(available water content of soil):土壤中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水量,即田间持水量与凋萎系数之间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率与水分常数的应用:估计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计算灌溉水量;根据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估算腾发量(地面蒸发+植物蒸腾)[5]土水势(Soil water potential):可逆、等温地从特定高度和大气压下的纯水池转移极少量

水到土壤中某一点时单位数量纯水所做的功。定义土壤中任一点的单位数量土壤水分的吉氏自由能与标准参考状态下自由能的差值为该点的总土水势,ψ=ψp+ψT+ψs+ψm+ψg 土水势=压力势+温度势+溶质势+基质势+重力势,标准状态下ψ=0,将单位数量的水分从标准状态移动到另一状态时,如果环境对土壤水做功,ψ>0;如果土壤水对环境做功,ψ<0。重力势:地球重力场对土壤水作用的结果;大小:取决于土壤水相对于参考面的高度;势能:Eg=±Mgz。压力势:压力场中压力差的存在而引起的;大小:取决于水压与大气压之差;势能:Ep=VΔp;饱和地下水:地下水面以下深度h,ψp≥0;

非饱和土壤水:气孔连通:ψp=0,封闭未充水孔隙:气压势(目前考虑较少)。基质势:由土壤基质对土壤水的吸持作用(毛管作用、吸附作用)所产生,自由水被土壤吸持后,自由能降低,土水势减小(0→负值),ψm≤0,饱和-非饱和水分运动研究中:负压势h土壤基质对土壤水分吸持作用:与土壤含水量有关,ψm~θ(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基质势的测定:张力计(负压计)法,砂性漏斗法,压力仪法,离心机法,稳定土壤水分剖面法。溶质势:土壤溶液中溶质对土壤水分综合作用的结果,渗透试验(半透膜试验):溶质的存在降低了水的势能,ψs≤0单位体积土壤水的溶质势:ψs=-(c/M)RT

c :溶液浓度(g/cm3);M :溶质摩尔质量(g/mol),c/M :溶液摩尔浓度(mol/cm3),R:

摩尔气体常数,8.314 MPa cm3/mol K,T:热力学温度(K)。土壤:不存在半透膜,一般不考虑溶质势;需要考虑溶质势的情况:植物根系吸水,植物细胞渗流,水汽扩散。温度势:温差;大小:ψT =-SeΔT,Se:单位数量土壤水分的熵,不易定量描述;温差对土壤水分运动影响不大,因此一般不考虑温度势;温度对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温度影响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粘滞性、表面张力、渗透压等),从而影响基质势、溶质势和土壤水分运动参数,温度决定水的相变和热特性参数。其他分势:荷载势:土壤承受荷载,湿润势:膨胀土在饱和状态下产生的土水势。小结,一般情况下:土壤水:ψ=ψm±z,地下水:ψ=h±z,存在半透膜时:考虑溶质势。

[6] 基质势(土壤水吸力)随土壤含水率而变化,其关系称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Soil 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 )或土壤持水曲线(Soil water retention curve)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反映了土壤水和土壤基质间的相互作用:高吸力:以吸附作用为主,低吸力:以毛管作用为主。基本形状,土壤饱和: s=-ψm=0,对土壤施加一定吸力,吸力较小时无水分排出,含水率维持饱和值,当吸力增加至某一临界值sa 后,土壤水分开始排出,含水率减小。 sa 称为进气值;一般地,粗质地的砂性土壤或结构良好的土壤,其Sa 较小;相反,细质地的粘性土壤,其Sa 较大;吸力不断增大,含水率不断减小。土壤质地:相同吸力下,不同土质的含水率差别较大;土壤的粘粒含量越高,同一吸力条件下土壤的含水率越大;相同含水率对植物的有效性不同。土壤结构:土壤压实后,孔隙度减小,大孔隙减少,饱和含水率减小,中等孔隙增加,小孔隙变化不大;一般的,土壤的粘粒含量越高,同一吸力条件下土壤的含水率越大。温度:温度升高:水的粘滞性、表面张力下降,基质势增大(基质吸力减小);土壤水分变化历史:脱湿,吸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并非单值曲线,主脱湿曲线(土壤从饱和到干燥过程曲线称为主脱湿线)、主吸湿曲线(土壤从干燥到饱和过程曲线称为主吸湿线 )、扫描曲线(土壤从部分湿润开始排水或从部分干燥到吸湿过程线 )。相同吸力下脱湿过程的含水率较大;砂土滞后现象明显。滞后现象在粗质的土壤于低吸力范围内最为明显;孔隙排水时的吸力较它们充水时吸力大得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应用,进行土壤吸力S 和含水率θ之间的换算。间接地反映出土壤中孔隙大小的分布。可用来分析不同质地土壤的持水性和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应用数理方法定量分析土壤水分运动时,水分特征曲线和比水容量C 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参数。

[7] Darcy 定律的微分形式

三维:

▽H 梯度:

Darcy 定律的适用范围:小Re 数层流:与粘滞力相比,惯性力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在紊流状态下,通量与水势梯度呈非线性关系;对于颗粒极细的土壤:克服一定的初始水头差才能发生流动;一般情况下,Darcy 定律有效。

饱和导水率

Ks :综合反映了多孔介质对流体流动的阻碍作用,多孔介质的基质特征:质地、结构…;流体物理性质:粘滞性、密度…;实验室测定:现场测定:双环入渗试验,Guelph 渗透仪,抽水试验。

1907年:Edgar Buchkingham 将Darcy 定律推广到非饱和土壤水:饱和:q =-K s ▽H →非饱和:q =-K (θ) ▽ψ,q =-K (ψm ) ▽ψ q =-K (θ) ▽(ψm ±z ) ,驱动力:土水势(重力势+基质势)梯度不能笼统地说水由高处流向低处,或湿处流向干处。导水率:小于饱和导水率,是基质势(含水率)的函数。

非饱和导水率随基质势(含水率)的减小而减小的原因:部分孔隙充气,随着含水率的降低,实际过水面积减小;随着含水率的降低,较大孔隙排水,土壤水在较小的孔隙流动,水流阻力增大,实际流速减小;小孔隙弯曲程度增加

非饱和导水率的影响因素:与土壤质地有关,(Ex: Miller&Gardner,1962)湿润情况下:砂性土K>粘性土K ,干燥情况下:砂性土K<粘性土K ;与土壤结构有关,(Ex: 渠底夯实;农田表面结皮 ),土壤干容重增大,K 减小;K 与含水率关系受滞后作用影响较小,但与基质势(or 吸力)关系则受滞后影响。

[8]

不同形式基本方程的特点:混合方程是一般形式;θ方程:数学处理,适用于均质非饱和土壤,扩散率D 的变化比K 小;ψm 方程:可用于饱和-非饱和流动、土壤分层等情况;K 的变化范围大,数值计算时需要特别处理以保证质量守恒;以x 或z 为因变量的基本方程:简单情况下的解析解和半解析解。

初始条件:所研究问题初始状态,即初始时刻自变量在研究区域上的分布

对于θ

型方程,需已知

对于ψm 型方程,需已知或写作: h (x,y,z,0)=h0(x,y,z)

边界条件,一般分为三类:

第一类边界条件(变量已知边界Dirichlet 条件)对于θ型方程,θ(x,y,z,t)=θ1(x,y,z,t) (x,y,z) ∈Γ1 对于ψm 型方程,h(x,y,z,t)=h 1(x,y,z,t) (x,y,z) ∈Γ1 Γ1为一类边界区域 举例: 地面薄层积水入渗时,地表可视为一类边界条件;土壤下边界若选在潜水面处,潜水位不变时常视为一类边界条件

第二类边界条件(水流通量已知边界Neuman 条件)

◆ q =-K (θ) ▽(ψm ±z ) )()(z )(D 2

t q K =+??-Γθθθ ◆ 垂向一维: )()(z )(2

t q h K h h K =+??-Γ 举例:通量为零的情况:如不透水边界、无蒸发入渗的边界 ;

通量已知的情况:降雨、灌溉、蒸发强度已知

第三类边界条件(水流通量随边界上的变量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

◆ 321z

ααα=+??f f ◆ 举例: 当土壤蒸发强度为表土含水率(基质势)函数的情况

b a )(z )(D 3

+=+??-ΓθθθθK b h f h K h h K +=+??-Γ)( a )(z )

(3 零通量面法:零通量面--当水势梯度为0,该处通量为0,则该处为零通量面

分类:单一聚合型零通量面;单一发散型零通量面;多个零通量面。

由于零通量面为已知通量(零)断面,若t1和t2时段内零通量位置不变,则根据两时刻的土壤含水率观测值,可计算出时段内任一断面处流过的土壤水通量。

[9] 入渗:水分进入土壤的过程。积水条件下的干土入渗:分区:,饱和区,过渡区,传导

区,湿润区;饱和区、过渡区一般不存在;积水条件下的干土入渗:积水后,表土含水率很快增加到θ0 (<θs );地表处含水率梯度由大变小,t 足够大时地表含水率不变;地表入渗率逐渐减小;湿润锋不断下移,含水率变化平缓。入渗率i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入渗水量(地表水通量),mm/min, mm/h, mm/d ,累积入渗量I :从入渗开始到某一时刻通过单位面积的总水量,mm 。入渗过程的影响因素:供水速率P (降水强度…)、土壤入渗能力f ,Pf ,入渗率I 取决于入渗能力f (剖面控制),超过f 的部分产生地表积水、径流(超渗产流)。地表

入渗的边界条件:通量边界:积水前00

)()(R z K t D ==??????

+??-θθθ 积水边界:积水后——饱和-非饱和流动h (0, t )=h 0

一类边界(灌溉模型):地表含水率接近饱和、不积水:θ(0, t )=θ0

Green-Ampt 入渗模型 初始干燥土壤在薄层积水时的入渗:活塞模型:存在明显湿润锋面,将土壤分为湿土(饱和含水率)、干土(初始含水率). 水平,地表:水势 H,湿润锋:水势 – sf ,入渗率: i=Ks(sf+H)/zf ,累积入渗量: I=(θs-θi) zf ,i=dI/dt :f

f i s s f z H s K t z +?-=θθd d 积分(t=0, zf=0):t D t H s K z i s f s f 022=-+=θθ 得到:t D z I i s f i s 02)()(θθθθ-=-=,t D dt dI i i s 2)

(/0θθ-== 垂直.地表:水势H ,湿润锋:水势-(s f +z f ) ,入渗率: i =K s (s f +z f +H )/z f ,累积入渗量:I =(θs -θi )z f

i =d I /d t :f

f f i s s f

z H s z K t z ++?-=θθd d , 积分(t =0, z f =0):???

?????

++++--=H s H s z H s z K t f f f f f s i s ln )(θθ 入渗公式小结

Green-Ampt 垂直入渗公式:i =K s [1+ (θs -θi ) s f /I ],

i =i c + b /I []

)/1ln(f f f f s i

s s z s z K t +--=θθ 具有一定物理基础,确定K s 、 s f 比较困难;对非均质土壤、初始含水率不均匀也可应用;可用于降水入渗分析(通量控制-积水)

? Philip 入渗公式:I (t )=St 1/2+At , i (t )=0.5St -1/2+A 适用范围:均质土壤垂直入渗

Smith 入渗公式???>-+=≤=-∞p

p t t t t A i i t t R i α)(0 ? 考斯加可夫(Kostiakov)入渗公式:i (t )=Bt -a ,经验性公式,水平入渗

Horton 入渗公式)ex p()(0t i i i i c c β--+=

[10] 蒸发强度的决定性因素:外界条件:辐射、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因素决定了大气蒸

发能力;水分蒸发过程中的能量供给;蒸发面水汽向大气的扩散过程;潜在蒸发强度:土壤供水充分时,由大气蒸发能力决定的最大可能蒸发强度,一般用水面蒸发强度表示 土壤条件:土壤表层的含水率状况决定了土壤供水能力。

土面蒸发的阶段性(大气蒸发能力不变)

稳定蒸发阶段:AB ,θ>θk ;蒸发强度E 0;θk 取决于土质和大气蒸发能力,毛管破裂点(50%~70%田持)

土面蒸发强度随含水率变化阶段:BC 。随着含水率的降低,表层土壤的供水减小,地表水汽压降低,蒸发强度减小

水汽扩散阶段:表土含水率很低时,形成干土层,干土层底部蒸发-水汽扩散

潜水蒸发是由液态水在非饱和土壤中向上运移和水汽从土面向大气散发两个过程组成。 潜水蒸发量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对于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土壤盐碱化成因分析和控制等十分重要。

潜水稳定蒸发强度取决于大气蒸发能力(通常以水面蒸发强度表示)和土壤供水能力(取决于土质和潜水埋深)。

[11] 对流(Convection):溶质随土壤水分的运动而运移,溶质对流通量:J c =qc =v θc ,q :土

壤水通量,c :土壤水溶液的质量浓度,v =q /θ:土壤水溶液的平均孔隙流速。对流作用下溶质的穿透时间:t L =L /v =L θ/q

分子扩散(Molecular diffusion) :不同浓度的溶质间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产生的质量交换 原因:分子不规则热运动(布朗运动),趋势:高浓度→低浓度,溶质的分子扩散符合Fick 第一定律:土壤水溶液:z

c D J s

d ??-=,Jd ——分子扩散通量;Ds ——扩散系数 溶质扩散系数Ds :随土壤含水率的减小而减小

机械弥散(mechanical dispersion):又称对流弥散(convection dispersion),由于土壤水流和土壤孔隙结构相互作用使溶质在土壤孔隙中运移和分散的过程。产生原因:土壤孔隙不均匀,流速方向和大小不同,使得溶质在水流运动中分散 溶质的机械弥散通量:z

c v D J h h ??-=)(,机械弥散系数Dh(v): Dh(v)=λ|v| 经验常数(dispersivity )λ与土壤质地、结构有关;机械弥散系数还与空间尺度有关 水动力弥散(hydrodynamic dispersion):综合考虑分子扩散与机械弥散 溶质的水动力弥散通量:z

c v D z c v D D J sh h s sh ??-=??+-=)],()]()([θθ 水动力弥散系数(综合扩散-弥散系数):D sh (v,θ),当土壤水流速度较大时,机械弥散作用超过扩散作用;土壤溶液静止时,只有分子扩散作用 土壤溶质通量:z

c v D qc J J J sh sh c ??-=+=)

,(θ 溶质运移连续方程(一维,不考虑源汇项) z J t c ??-=??)(θ 一维溶质运移方程:根据水流连续方程:

z qc z c v D z t c sh ??-??????????=??)(),()(θθ 对流-弥散方程:CDE 土壤水分运动对溶质运移的影响c sh c S z

qc z c v D z t c +??-??????????=?+?)(),()(θσθ 水流通量q 影响溶质对流;土壤含水率θ 、水流通量q (土壤平均孔隙流速v =q /θ)影响溶质的水动力弥散;土壤溶质的源汇项、动态储存一般与θ有关。

溶质对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

溶质势: ψs =-cRT /(ρwgM ) 水流通量:??

? ??+??+??-=1)(0z f z K s m ψψθ f 0——选择系数:=1:完全选择,溶质不能通过(半透膜);=0:溶质能通过,溶质势对水流无影响;粘土层存在一定的半透膜作用,非粘土中一般可以忽略溶

质势的影响。溶质的存在导致土壤导水率的降低。溶质可能影响密度,产生密度

流(如海水入侵)

[12]土壤比热容(Specific heat capacity):单位体积(质量)的土壤,温度升降1℃所吸收

或释放的热量,称为体积(质量)比热容,比热容是土壤的一种广度性质,具有可加性,是土壤各组分(矿物质、有机质、水、冰、空气)比热容之和。

热导率:热量传输能力,数值上等于温度梯度为1时的热通量。:q h=-K h▽T,q h:热通量,W cm-2,K h:热导率,W cm-1℃-1

热扩散率:D h=K h/C v,Fourier热传导定律:q h=-K h▽T =-C v D h▽T ,D h:cm2/s

随着含水率的增加,热导率的提高较比热容的提高要快,但当含水率较高时情况恰好相反。因此含水率θ较小时,随θ的增大而增大,含水率θ较大时,随θ的增大而减小。

土壤水分运动对热量传输的影响:

土壤水分状况影响土壤热特性参数;土壤水分相变(蒸发与凝结、冻结与融化等)产生热源、汇;地表基质势影响水汽压,从而影响地表热量平衡

土壤温度对水分运动的影响

温度影响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引起土壤水分运动参数、基质势的变化;

温度势所产生的水分运动。

地表能量平衡:R n=C s+λE s+G R n :净辐射C s :显热消耗,λE s:蒸发潜热;G:地表的热通量

[13]早期对各种水分传输过程单独研究,概念不统一后来,用水势的概念综合研究水分传输,

将土壤-植物-大气视为连续体,Philip于1966年提出SPAC的概念,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SPAC系统的三个重要环节:根系吸水过程,水在植物体内的输运过程,植物体内的水分向大气扩散过程。

蒸腾(Transpiration):主要通过叶片气孔散失。水分在气孔腔和细胞间隙的叶肉表面蒸发(水面蒸发),水汽达到饱和;水汽由气孔腔经气孔向叶面气层扩散;水汽从叶面气层向大气扩散。腾发的影响因素:能量:辐射,潜热消耗L=2.5 MJ/kg;水汽输送:风速、温度梯度、湿度梯度;其它影响因素:植物生长状况、土壤供水状况

直接测定法:根据实测水分剖面,利用零(定位)

法。间接测定法:Bowen比法

涡度相关是指某种物质的垂直通量,即这种物质的浓度与其垂直速度的协方差。涡度相关法已经成为直接测定大气与植物群落气体交换通量的通用标准方法。

能量平衡与紊流扩散理论结合,只需一个高度的气象资料。Penman公式(计算潜在腾发量):水面→湿润表面

其中Ea常称为干燥力,反映了空气湿度与饱和湿度差引起的蒸发量。

Penman-Monteith公式:引入冠层气孔阻力,可用于计算腾发

应用中,气孔阻力测定问题

单作物系数法:ET m =K c ET 0 , ET=K s ET m , ET=K s K c ET 0

ET 0——参考作物腾发量(Reference ET) ,K c ——作物系数(Crop coefficient)

K s ——土壤供水系数,ET m ——土壤供水充分时的最大腾发量(作物需水量) ET ——实际腾发量

参考作物腾发量(Reference ET)概念:参照作物腾发量,为一种假想的参照作物冠层(作物高度为0.12m ,固定的叶面阻力为70s/m ,反射率为0.23,非常类似于表面开阔、高度一致、生长旺盛、完全遮盖地面而不缺水的绿色草地)的腾发速率。

计算公式:FAO Penman-Monteith 公式

()()()

22034.01273900408.0U e e U T G R ET ET ET d a n aero rad ++?-++-?=

+=γγ ()()()t ,z S z

K z D z t r -??-??? ??????=??θθθθ 初始条件:初始含水率(基质势)分布已知,即:θ (z,t) = θ0(z) t=0

边界条件:

上边界为以地表土面蒸发强度控制的通量边界

下边界视具体情况而定。(根系吸水源汇项)

[14] 解析法 :求出解的函数表达式: 精度高,但有很大局限性:简化、特殊情况。

数值法:求用数值表示的有限个离散点和离散时段上的近似解: 具有广泛适用性;容易程序化,数值模拟软件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和数值算法的改进得以迅速发展。 全离散化方法:时间和空间进行离散,利用微分方程推导出物理量在节点值的代数方程组,求解方程组得到微分方程在节点上的近似解

有限差分法(FDM):用差商替代导数;控制容积法(CVM):积分方程离散,守恒;有限元(FEM):借助基函数,直接求函数的近似解

半离散方法:时间或空间离散有限解析法(FAM ) ;线法(MOL)

土壤水动力学

修订时间:2013年3月 太原理工大学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基础课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2017 考试科目名称 土壤水动力学 招生学院代码 007 招生学院名称 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招生专业代码 081500 招生专业名称 水利工程 参考书目 1.《土壤水动力学》,雷志栋,杨诗秀,谢森传,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1988 2.《土壤物理学》,华孟,王坚,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3 考查要点 一、土壤水分的形态和能态 1. 土壤水的形态 2. 土壤水分运动的能态 3. 非饱和土壤流的达西定律 4. 非饱和土壤水力传导度 5.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其应用 重点:土水势、土壤水力传导度、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二、土壤水分运动的基本方程

1. 土壤的物理点 2. 多孔介质水分运动的基本假定 3. 直角坐标系下土壤水分运动的基本方程 4. 土壤水分运动的其他基本方程 5. 土壤水分运动通量法 重点:土壤水分运动过程的基本简化和假定、基本方程的变换和适用条件、土壤水分运动通量法。 三、土壤水分入渗 1. 土壤入渗过程 2. 土壤入渗过程的线性化解析解 3. Green-Ampt入渗模型 4. 水平渗吸条件下的Philip解 5.经验入渗公式与讨论 重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及其驱动力、线性化解析解和各种经验入渗公式及其适用条件。 四、土壤水分蒸发 1. 土壤水分入渗蒸发过程 2. 定水位条件下均质土壤的稳定蒸发 3. 层状土壤的稳定蒸发 4. 非稳定蒸发过程 重点:土壤水分入渗蒸发过程及其控制条件、均质土壤的稳定蒸发过程的求解。 五、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测定方法 1. 土壤水分运动参数室内测定方法 2. 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田间测定方法

土壤学——国家级精品课程2008年期末土壤学考试试题(A卷)答案

2008年土壤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 20 分) 1.土壤:土壤是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输送表层。 2.同晶替代:矿物结晶时,有些原子(离子)可被性质相似、大小相近的其他原子(离子)替换 并保持原来的结构。 3.腐殖质:除未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4.当量孔径:相当于一定水吸力范围内的土壤孔隙的直径。 5.土壤水势:极小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系统可逆地移到和它温度相同,处于参比状态 水池时所作的功。 6.潜性酸: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所引起的酸度,以 cmol/kg表示。 7.反硝化作用:细菌在无氧或微氧条件下以NO3-或NO2-作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生成N2O 和N2的硝酸盐还原过程。 8.保护性耕作:一切以保护土壤地力而采取的深松、少耕、免耕以及培肥土壤的耕作方式。 9.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 的能力。 10.淋溶作用:是指土壤物质以悬浮态或溶解态由土壤的一层移动到土壤的另一层过程。 二填空题( 20 分) 1.HA是_胡敏酸,FA是_富里酸_。HA/FA比值说明_熟化程度_。 2.膜状水是_无效_水,而毛管水是_有效水_。 3.砂土的保肥能力远低于粘土,是因为_CEC比黏土低。 4.土壤适耕状态的含水量应在土壤可塑性的_范围以外。 5.构成层状铝硅酸盐矿物的基本结构单元是_硅氧四面体_和_铝氧八面体_。 6.土壤肥力的四大影响因素为_养分_、__空气__、__水分__、__热量__。 7.常见硅酸盐粘土矿物有_蒙脱石_、_伊利石_、_高岭石_和_绿泥石_组。 8.土壤中的阳离子可分为_盐基离子_和_致酸离子_。 9.土壤固相部分是由_矿物质_、_有机质_和_生物__组成的。 10.土壤蒸发过程可分为_大气蒸发力控制阶段_、导水率控制阶段_和_扩散率控制阶段_三个阶段。 11.土壤_水吸力_与_含水量_之间的相关曲线叫做水分特征曲线。 12.土壤水分运动是从温度_高_处向温度_低_处流动。 13.土壤孔隙可分为_无效孔隙_、_毛管孔隙_和__通气孔隙_几种类型。 14.土壤的成土因素主要有_母质_、_气候_、_生物_、_地形、_时间和_人为因素_。 15.次生粘土矿物可分为_层铝硅酸盐_和_含水氧化物_两大类。 16.常见的土壤质地类型有_砂土_、_砂壤土_、_轻壤土_、_中壤土_、_重壤土_和_粘土_。 17.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有_可逆性_、_等价性_和_质量作用定律_。 18.土壤结构的种类有_片状_、_块状_、_核状_、_柱状_、_棱柱状_和_团粒__。 19.土壤退化包括_质量降低___和_数量减少_。 20.土壤圈位于_岩石圈_、_大气圈_、_水圈_、_生物圈__的_枢纽地位。 三判断题( 15 分) (√ )1.石灰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一般呈碱性。 (√ )2.同一地区水田的腐殖质含量比旱地含量高。 (√ )3.土壤是一种具有生命的可再生的自然物质。 (√ )4.土壤中水分总是从水势高的地方向水势低的地方流动。 (√ )5.使用石灰可降低土壤酸性,而施用石膏可降低土壤的碱性。 (? )6.同一地区,含石英矿物多的母质形成的土壤,质地较轻,盐基含量较高。 (? )7.土壤与其母质间存在一定的“血缘”关系,不同的母质形成的土壤类型必然不同。(√ )8.碱土是盐土脱盐后形成的。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笔记

1.规划的概念、内容及做好规划所需条件 概念: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内容:规划目标设定,实现目标采取的途径和有效措施,规划的时期性 条件:明确规划因果关系,以规划为课题,未来的发展是可以控制的,有一定权力和控制力,有一定财力 2.土利控制的概念,内容,分类,原因,核心及土地管制的区别 概念:在一定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目的,对土利施加一些影响和限制 内容:控制建设用地,控制农用地土利的生态过程,控制土利分区,控制土利方向和强度原因:土地尤其耕地稀缺,人多地少;控制污染;控制掠本式经营 核心:农转非 土地管制:具有行政的强制性,被管制者没有选择行政辖区和行业的权利 3.土利规划概念,及为何叫“绿图规划” 概念: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绿图:富有弹性和生命力的规划。????? 4.报酬递减率及与土利关系 从一定土地上获得的报酬随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总量的增大而增加,但单位报酬的增加却随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减少。 可为土利规划确定合理的土利强度提供依据,使土利在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处于合理区间时,使单位资金和劳动获得最大最优的经济效益。 5.地租地价理论及与土利关系 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每年获得的定额收入,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关系:地租地价理论是进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科学依据,可以使土利结构优化合理,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应;地租地价对土地政策的制定有重要参考价值;土利可反作用于地租地价。 6.土地区位理论的概念、实质、及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概念: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孤立国)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实质: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关系:城市方面: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和价格与地理位置或区位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土地利用规划应根据土地区位及其价格确定土地用途。 关系:农村地区;“近地丑妻家中宝”从这句俗话中可以看出区位因素在农村土地中作用,经济上看就是土地所处位置的级差地租。农村接近村边土地易于管理、运输方便因此地价较高。村庄周围土地一般用于种植要求肥、水水平高的蔬菜,向外依次为大田作物、牧草地、林地。 7、土地的自然地带规律及与土地利用规划关系 -规律:…… 关系:根据第地域分异规律进行农用土地规划; 根据地域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根据地域分异进行科学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 根据地域分异和非地域分布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方式激进型农地内部的土地规划设计; 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层次性、实质及核心内容。 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

水文站考察报告

夹江水文站考察报告 2017年6月10日早上7:30,我们在毛老师、杨老师和卢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的夹江水文站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和学习水文观测的常用方法和手段。 一、夹江水文站概况 夹江水文站成立于2012年1月,地处于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千佛岩景区。其设站目的主要是长期收集水文资料掌握青衣江流域的水文信息,探索其变化规律,为防汛防灾、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设站以来曾开展过诸多水文测验项目,如水位、降水量、蒸发量、悬移质输沙率、悬移质泥沙颗粒级配,水温、水质化验、土壤含水率、地下水等。现存检验项目有水位、流量、流速、降水量、增发量,水质化验等。 四川省主要河流水系有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沱江、涪江等河流,而岷江支流—青衣江横穿整座雅安城,并且雅安河流的支流多,河网密,主要是以大渡河为主干的支流,因而大渡河为雅安的震源。夹江水文站主控洪雅线路之后的流域,包括大渡河在内,因此夹江水文站对雅安市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大影响,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二、测量项目 1.流量观测 流量是单位时间内流过江河某一横断面的水体体积,单位以m3/s计。流量是反映水资源和江河湖库等水体的水量变化的基本资料,也是河流最重要的水文特征值。在进行流域水利规划,各种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施工、管理及运用,防汛抗灾,水质监测和水源保护等,都需要流量的资料。 夹江水文站测量流量的测验方法是流速面积法,具体是:是通过测量流速和断面面积来推求流量。它是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方法,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测流的主要方法。流速-面积法主要有流速仪测流法(包括动船法)、浮标测流法、航空测流法和比降面积法等。其中流速仪法测流是最常使用的流量测验方法。它是通过用流速仪来测定流速,同时施测水道断面,通过流速和断面面积来计算流量。断面的测量主要要依靠缆道、铅鱼等过河设备。 夹江水文站采用的就是此法,并且其使用的流速仪为25-1流速仪。自动化

水文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复习参考题 一、名词解释 水资源:广义:世界上一切水体;狭义:仅仅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体。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及径流等环节,不断的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径流的特征值:流量:流量Q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常用单位为立方米/秒;径流总量:径流总量W是指T时间段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总水量,常用单位为立方米;径流深度:径流深度R是指将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求得的水层深度,以毫米为单位;径流模数:径流模数M是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F之比;径流系数:径流系数a是某一时段的径流深度R与相应的降水深度P之比,a<1。 蓄满产流:降雨在补足包气带中的水分亏缺之后,所余的水量全部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即蓄满产流。 超渗产流:当降雨强度超过下渗率时,未渗入土壤的水分便形成地表径流,即超渗产流。河岸调节作用:当河网水位上升至高于其两岸地下水位,且河水与两岸地下水之间有水力联系时,一部分河水补给地下水,增加两岸的地下蓄水量;当河网水位低于地下水位时,一部分地下水补给河水,这种调节称为河岸调节。

二、简答题 1、水资源的特性 1.水资源的循环再生性与其有限性;.2, 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3, 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4 利与害的两重性 2、水循环的发生机理 第一,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 第二,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 第三,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第四,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 3、水循环的实质 水循环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及径流等环节,不断的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4、蓄满产流与超渗产流的区别 蓄满产流:降雨在补足包气带中的水分亏缺之后,所余的水量全部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即蓄满产流。 蓄满产流的发生条件是: P > Wm—W0 蓄满产流能否发生于降雨强度无关,与降雨量有关。 超渗产流:当降雨强度超过下渗率时,未渗入土壤的水分便形成地表径流,即超渗产流。 发生条件:超渗产流能否发生与降雨强度有关,即降雨强度大于下渗率时即可,与降雨量无关。

土壤水动力学复习笔记

[1]土壤水动力学是许多学科的基础,它的研究涉及农田水利学、水文学、地下水文学、水 文地质学、土壤物理学、环境科学等学科。1)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水资源;2)调控农田墒情,促进农业节水;3)土壤改良和水土环境的改善。 [2]土壤各个指标,计算意义,相互关系。土壤—是由矿物质和生物紧密结合的固相、液相 和气相三相共存的一个复杂的、多相的、非均匀多孔介质体系。定性指标—质地、结构。 定量指标–孔隙度、密度、含水率、饱和度等。 [3]含水率。体积含水率:θv =Vw /V0重量(质量)含水率:θg =mw /ms饱和度:w=Vw /Vv贮水深度:h=Hθ(量刚为L)主要测定方法:称重法(烘干法)、核技术测量:中子仪,γ射线仪、电磁测量:时域反射仪(TDR)、核磁共振测量、热脉冲测量、遥感测量:大面积地表含水率; [4]水分常数。吸湿水,束缚在土粒表面的水汽,最大吸湿量(吸湿常数);薄膜水,吸湿 水外层连续水膜,最大分子持水量,(薄膜水不能被植物吸收时)凋萎系数;毛管水,土壤孔隙(毛管),水气界面为一弯月面,分毛管上升水、毛管悬着水,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田持;重力水,大孔隙中的水,饱和含水率。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水分常数:田间持水量(field (moisture) capacity):农田土壤某一深度内保持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的最大水量。凋萎系数(wilting coefficient):土壤中的水分不能被根系吸收、植物开始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也称凋萎含水率或萎蔫点。土壤有效含水量(available water content of soil):土壤中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水量,即田间持水量与凋萎系数之间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率与水分常数的应用:估计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计算灌溉水量;根据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估算腾发量(地面蒸发+植物蒸腾)[5]土水势(Soil water potential):可逆、等温地从特定高度和大气压下的纯水池转移极少量 水到土壤中某一点时单位数量纯水所做的功。定义土壤中任一点的单位数量土壤水分的吉氏自由能与标准参考状态下自由能的差值为该点的总土水势,ψ=ψp+ψT+ψs+ψm+ψg 土水势=压力势+温度势+溶质势+基质势+重力势,标准状态下ψ=0,将单位数量的水分从标准状态移动到另一状态时,如果环境对土壤水做功,ψ>0;如果土壤水对环境做功,ψ<0。重力势:地球重力场对土壤水作用的结果;大小:取决于土壤水相对于参考面的高度;势能:Eg=±Mgz。压力势:压力场中压力差的存在而引起的;大小:取决于水压与大气压之差;势能:Ep=VΔp;饱和地下水:地下水面以下深度h,ψp≥0; 非饱和土壤水:气孔连通:ψp=0,封闭未充水孔隙:气压势(目前考虑较少)。基质势:由土壤基质对土壤水的吸持作用(毛管作用、吸附作用)所产生,自由水被土壤吸持后,自由能降低,土水势减小(0→负值),ψm≤0,饱和-非饱和水分运动研究中:负压势h土壤基质对土壤水分吸持作用:与土壤含水量有关,ψm~θ(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基质势的测定:张力计(负压计)法,砂性漏斗法,压力仪法,离心机法,稳定土壤水分剖面法。溶质势:土壤溶液中溶质对土壤水分综合作用的结果,渗透试验(半透膜试验):溶质的存在降低了水的势能,ψs≤0单位体积土壤水的溶质势:ψs=-(c/M)RT c :溶液浓度(g/cm3);M :溶质摩尔质量(g/mol),c/M :溶液摩尔浓度(mol/cm3),R: 摩尔气体常数,8.314 MPa cm3/mol K,T:热力学温度(K)。土壤:不存在半透膜,一般不考虑溶质势;需要考虑溶质势的情况:植物根系吸水,植物细胞渗流,水汽扩散。温度势:温差;大小:ψT =-SeΔT,Se:单位数量土壤水分的熵,不易定量描述;温差对土壤水分运动影响不大,因此一般不考虑温度势;温度对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温度影响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粘滞性、表面张力、渗透压等),从而影响基质势、溶质势和土壤水分运动参数,温度决定水的相变和热特性参数。其他分势:荷载势:土壤承受荷载,湿润势:膨胀土在饱和状态下产生的土水势。小结,一般情况下:土壤水:ψ=ψm±z,地下水:ψ=h±z,存在半透膜时:考虑溶质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学本科课程考试试卷B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卷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土壤与农作》课程B卷 专业年级:2005农水命题教师:张富仓审题教师: 考生姓名:学号:考试成绩: 一、填空(每小题0.5分,共20分) 1.土壤能够为植物生长提供的基本条件包括:、、。 2.土壤的形成通过和来实现的。 3.根据土壤的机械组成不同,一般将土壤分为:、 和三种类型。 4.土壤是由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体。固相的体积约占50%,其中包括38%左右的和12%左右的。 5.土壤中的腐殖质一般归纳为、两类。 6.某土壤0—60cm深度的土粒容重为2 .65g/cm3,土壤干容重为1.35g/cm3,土壤初始含水量为16%,田间持水量为25%,吸湿系数为3%,凋萎系数为吸湿系数的2.5倍,(均为重量含水量),土壤总空隙度为;土壤空隙比为;毛管空隙度为;通气空隙度为;该土层有效水储量为 mm;无效水储量为 mm。 7.某一土壤阳离子代换量为25mmol/100g土,其中H+和 Al3+的含量为14mmol/100g 土,土壤的盐基饱和度为。 8.土壤胶体产生电荷的原因包括、、三类。 9.土壤的酸度可由H+引起,也可由 Al3+引起。由土壤溶液中H+引起的酸度叫;由过量中性盐从土壤胶体中交换出来的H+、Al3+产生的酸度叫。 10.土壤养分根据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难易程度分为、。 11.改良利用盐碱土的主要措施包括、、、。 12.作物体内的水分按形态可以分为:、。 13.植物根系吸水的动力包括:、。 14.水是土壤肥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归纳起来水对其他肥力要素作用可概括为:、、。 15.适时进行灌溉时,可以依据的灌水指标包括、、。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土地管理学 复习资料.

《土地管理学》习题 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一. 填空题 1. 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指作为财产,具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权)意义。 2. 功能和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等几个方面。 3. 为生产三要素,尤以土地与劳动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4.土地与其他生产资料一样具有两重性,它一方面是 产资料,另一方面还是土地关系的客体。 5. 6.土地管理的主体是 地与地之间的关系。 (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土地利用。) 7. 理。

8.土地管理目标按管理层次的不同, 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 (土地管理目标按实现时间的幅度,又可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年度目标。) 9.土地管理的原则: 经济、社会三效益的统一原则;3. 坚持依法、统一、科学地管理土地的原则 10 11.1998年,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由地矿部、土地局、海洋局、测绘局4个单位组建成国土资源部,建立相对集中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并对它们的职能作了相应的调整。 12.土地管理的方法有 二. 名词解释 1.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面,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 2.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3.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4.▲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资源学复习总结(王秋兵版)

土地资源学 第一章绪论 1.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属性:分为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属属性 ●土地的资源属性:1.整体性2.生产性3.面积的有限性4.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5. 时间变化性6.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7.多用途性 ●土地的资产属性:1.供给的稀缺性2.位置的固定性3.个体的异质性4.使用的永久性和增 值性5.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6.流通的特殊性 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 1.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光照资源:指标——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 热量资源: 降水资源 风力资源 2. 地貌类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山地与丘陵:1.海拔高度2.山系走向对土地环境的影响3.地面坡度 平原:1.扇形地平原2.冲积平原3.湖积平原4.滨海平原 3.地下水的类型:1.包气带水2.潜水3.承压水 4.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活的生物有机体)、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气相(土壤空气) 5.土壤剖面构型:是指土壤发生层次垂直序列组成的不同类型的排列组合形式。 一般分为三个最基本发生层次: A层:是土壤剖面的表层,是有机质积聚层 B层:位于A层下部,是淋溶物质的淀积层或聚积层 C层:母质层,位于表土层、淀积层之下,由未受成土作用影响或影响较微的风化残积物或堆积物组成,是形成土壤的母体或基础 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1.土地资源产权:指与土地资源相关的一系列权利的总称。 2.土地资源产权制度:指对土地资源产权的一系列安排及与之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3.国有土地产权低效率的原因:土地产权主体不明,国家知识一个虚拟的主体,缺乏激励;国有土地产权的实施成本和监督成本都过高,以至于难以实施和难以监督。 4.土地资源的价值:土地资源的天然价值——土地资源本身所具有,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土地资源上附加的人工价值——即劳动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与土地资源天然价值和劳动价值相联系却相对独立的另一类价值。 5.土地资源的价格:影响土地资源价格的因素——一般因素(行政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国际因素、经济因素)、区域因素(土地资源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个别因素(地块本身的条件和特征)。 6.土地资源价格计算——现在还没有具体的量化方法 7.人地关系及其发展:一是被看作和其它生物一样,完全受控于环境,环境是人的中心;二

土壤学

土壤学

1.《土壤学》(第二版),西南农业大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 2.《土壤学》(上、下册),东北林学院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79 3.《区域土壤地理》,刘世全、张明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4.《中国土壤》,席承藩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5.《四川土壤》,四川省农业厅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6.《中国土壤》,熊毅、李庆逵主编,科学出版社,1987 7.《土壤学》,罗汝英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8.《中国红壤》,李庆逵主编,科学出版社,1985 9.《中国农业土壤概论》候光炯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79 10.《土壤地理学》,李天杰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1.《土壤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出版社,1996 12.《土壤农化分析手册》,劳家柽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88 13.《土壤发生与分类学》,张凤荣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4.《土壤肥料学》,王介元,王昌全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15.《环境土壤学》牟树森,青长乐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 16.《英汉土壤学词汇》,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编,科学出版社,1975 17.《土壤学名词》,土壤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 18.《基础土壤学》,熊顺贵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19.《土壤科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土壤学会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0.《土壤环境学》,李天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1.《土壤化学》,袁可能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 22.《土壤学》,朱祖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83 23.《The Natural and Properties of Soils(Eleventh Edition)》,Brandy,N.C. and Well,R.R, prentice Hall 24.《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Tan,K.H., Marcel Dekker,1994 25.《Soil Microbiology and Biochemistry(Second Edition)》,Paul,E.A.and Clark,F.E.,Academic Press,1996 26.《土壤和环境微生物学》,陈文新主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 27.《土壤物理学(附实验指导)》,华孟,王坚主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3 28.《土壤溶质运动》,李韵珠,李保国主编,科学出版社,1998 29.《植物营养元素的土壤化学》,袁可能主编,科学出版社,1983 30.《土壤地理研究法》,赵其国,龚子同主编,科学出版社,1989 31.《土壤学》,林大仪主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32.《土壤肥料学》,范业宽、叶坤主编,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3.《土壤肥料学》,吴礼树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4.《土壤肥料学》,谢德体主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讲授纲要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章 第一章绪论 向上 目的要求: 使得学生了解土壤在人类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学的任务与土壤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掌握土壤及土壤肥力的内涵。 教学内容: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

土地管理学复习 名词解释 1.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 2.土地关系:是指人类在占有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关系的核心,最重要的问题。 3.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称。4.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为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4.土地有偿使用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或应缴的报酬,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5.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容的综合措施。 6.地籍档案管理是将经过土地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 7.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 8.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9.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和制度化体系。 10. 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 11. 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2.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具有垄断性。 13.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14.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试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15. 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性。 16.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土地利用的原则:生态平衡原则,最大经济效果原则。 17.土地利用管理:国际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18..耕地:指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特点:利用周期短,对自然条件要求严格,集约利用程度高,具有永续利用性能。 19.土地:土地是自然历史综合体,土壤、气候、地貌、水文、岩石、植被都是土地的组成 部分,它们附着于地壳,构成土地整体。 20.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利益的那部分土地。 21.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性。土地的自然供给:土地的自然供给即自然所实际供给的各类土地数量,就某一区域或全世界来说,是固定不变的,是毫无弹性的。

自考现代管理学复习笔记

自考“现代管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 管理:指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其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既定措施,对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现代管理学:是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论的学问。 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 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 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A管理影响着生产力的存在状况,B管理规定着生产力的实现程度)。 4、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它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 2、它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 3、它是一门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4、它是一门软科学, 5、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现代管理学新的学科特征: 1、变革性 2、开放性 3、严密性 4、实用性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 1、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前提 2、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出发点 3、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论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重要条件 4、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系统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保证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 1、比较研究法 2、定量分析法 3、历史研究法 4、案例研究法 5、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意义:有助于 1、有助于把握现代管理规律,提高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2、有助于合理组织生产力,充分发挥生产力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 3、有助于面向未来,实现管理的国际化与管理创新 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 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 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 3、简单的管理机构

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EV362 课程名称:环境土壤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2 学分:3.0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地理科学、农业工程等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前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化学原理、环境学概论等 二、课程简介 环境土壤学是一门新兴的土壤学与环境科学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是在近代土壤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日益引起世界各国人民关注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主要关注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机制、土壤中重要的元素,包括生命必需元素和生命毒性物质的生物、化学性质及其土壤环境行为。课程内容涉及:土壤质量与生物品质、土壤与水和大气质量的关系;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探索调节、恢复和控制土壤环境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掌握土壤基本组成、性质与分类,了解土壤的形成、发展、退化和恢复的过程及机制,熟悉不同类型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掌握土壤环境质量调控和改善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为培养环境、农业方面的工程人才和科研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性质与要求 土壤是环境中的一项基本要素,且土壤决定了环境污染物的归趋,是许多重要元素的源和汇,与大气、水体等介质有着持续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是重要的环境介质。对于环境专业学生来说,了解土壤在环境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土壤中污染物的行为十分重要。本课程为面向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与2017年最新开设的工程类课程《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形成姊妹篇,其目的是使学生掌

土地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土地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土地:土地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 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3、土地的功能:负载的功能、养育的功能、仓储的功能、提 供景观的功能、储值和增值的功能。 4、土地两重性:社会物质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土地关 系的客体。 5、土地的基本性质: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土地利用的 永久性。 6、土地的经济供给是以土地的自然供给为基础的,在土地资 源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7、人口猛增和耕地锐减是造成粮食和环境两个问题的直接原 因。 8、土地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 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 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 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 性活动。 9、土地管理学的基本任务是应用土地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

来研究和阐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利用的规律,以达到平衡土地供需矛盾,取得更 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10、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 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四大部分。 11、一般认为,通过市场机制,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 在市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有效运行,甚至不起作用,即 市场失灵。原因:公有土地资源和公共产品的存在、土地 利用的外部性、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不确定性、土 地投机行为。 12、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及土 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利益,保护、开发、合理利用土 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土地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 的关系的原则,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统一的原则,坚持依法、统一、科学的管理土地的原则。 14、地籍是指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 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15、地籍的作用:为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为维护土地产权 权益提供基础资料、为改革与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提供基础 资料、为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等提供基础资料。 16、地籍的分类:根据作用: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

土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土壤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 在思想品德、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等方面达到较高的要求,?成为从事土壤科学技术领域的科研、教学、推广、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1. 思想素质上。要求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献身农业,遵纪守法,品德高尚;爱岗敬业,治学严谨;?具有强烈的开拓意识,创新精神及组织协作的科学作风,积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 业务素质上。掌握土壤学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技术。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有较强的独立从事教学、科研、?推广和管理工作的能力,能用外语较熟练地参阅专业外文资料,具有初步的听、说、写能力,?能通过论文的发表阐明研究工作的进展及成果。 3. 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1.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 2. 土壤环境与营养化学 2.土壤资源信息管理技术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可根据实际情况允许提前或延期毕业。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负责制。以导师为主建立研究生指导小组,指导小组成员2--3人,由导师和指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生培养工作,制定培养计划,对论文进行全面指导。 2.研究生入学半年后在导师和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确定培养计划。结合自身

和学科发展需要以及研究领域所需的知识结构,确定选修课程,鼓励跨学科选修。 3.研究生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4.学习课程考核。公共课及专业基础课以笔试为主,?专业课采用笔试和专题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核对专业知识的把握程度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5.研究生入学后第四个学期进行中期考核。由学科点有关教师组成的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情况,毕业论文的准备(开题报告)?和进展情况以及对本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的了解掌握情况等进行综合检查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五、课程设置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陆红生版) (根据上课笔记做的) 一.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概念:土地是指地球陆地和水面的总称,是有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和人类社会历史综合体。 相似概念:1.土地与土壤:土地-生产力,土壤-肥力 2.土地与国土:国土-是一国的版图,包括资源与环境 3.土地与景观:景观-自然因素,土地-经济和社会因素 特性:1.土地是自然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4.质量差异的普遍性; 5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6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7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功能:1负载功能,2养育功能,3仓储功能,4提供景观的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 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1.土地类型多样 2.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 4.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资源地区匹配失衡) 5.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二.土地管理及其发展 管理:1.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有效的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综合性活动。 2.管理是管理者的一种主动、积极的、有计划的活动,其运作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社会制度、人口状况、经济体制与政策、文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法制状况等。 3.管理是人类社会基本活动之一 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的职能: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等。 土地管理的本质: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我国土地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建国后的土地管理: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1950年《中华全国土地改革法》 第一阶段(1949—1978年) a.初步建立新中国的土地使用制度 b.初步建立新的地权制度相适应的地籍管理体系

学科导论笔记 对给排水专业的认识

学科导论笔记---对给排水专业的认识 水是人民生活、生产必备的资源。没有水源的建筑物是不具备使用功能的。作为建筑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水又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给水、排水以及消防工程。 给水系统是为人民提供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水资源。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小区里,不同的水,被送到个个房间里。排水系统就是将人们生活生产产生的污水废水排出建筑物,送到污水处理厂的一套完整合理的系统。消防工程是为了在火灾的初期和中期对火灾加以控制,在消防车达到之先进行灭火。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主要培养具有给水排水工程领域的工程设计和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系统掌握城市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业给水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本专业设置的主要课程有:流体力学、建筑力学、环境微生物学、水文学与水文地质、泵与泵站、给水排水管网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环保设备等。 本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市政、环保、建筑等行业给排水工程技术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从事给排水工程设计、施工、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水环境及水污染监测分析、工程管理等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目前我对于给排水专业已经有了以下的认识: 1.给排水可划分为好多子专业,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在学习中可有针对性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给排水子专业,在今后工作中从事相应的专业内容。 2.大学学习期间给排水专业突出对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等理科课程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有理科的思维。 3.给排水工程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也应该了解相应的其他专业知识,对其有较大了解和把握。 4.城市给水处理,污水处理及污水中水回用的设计和施工在目前来说是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 就给排水专业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大块:建筑给排水、市政给排水、从事污水河流的治理等。 建筑给排水:建筑给排水需求仍然很大,居民用水是关键。建筑给排水设计、建筑给排水施工等是我们毕业后最可能从事的行业。发展前景可观。 市政给排水:随着水资源的减少,节能减排日益成熟,市政给排水将在环境保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市政给排水在市容方面也起着极大作用。因此,市政给排水前景很好。 污水河流的治理: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河流及很多饮用水受到污染,河流的治理将是势不可挡的趋势,污水治理方向将会是以后一个重要方向。前景非常好。

土壤水动力学

课程名称:土壤水动力学课程编号:课程类型:学位课、非学位课考核方式:考试、考查学科专业:农业水土工程年级:2012 姓名: 张廷强学号:10076120270 河北工程大学2012~2013学年第学期研究生课程论文报告

“四水”转化研究分析 摘要:“四水”是指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潜水,“四水”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研究,对水资源评估、供需预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节水灌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八个8方面“四水”两两之间相互转化的研究成果,归纳了“四水”转化研究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模型研究、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潜水;产流 区域的四水转化水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保证条件。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在区域水资源配置的分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区域的四水转化问题的研究是水土资源平衡分析的科学基础和依据。区域的四水指的是大气水——降水与蒸发、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如今四水转化广泛应用与区域水资源计算模型建立。例如根据水循环机理和水平衡原理,利用水文学径流形成理论,建立平原区“四水”转化模型,对土壤含水率进行过程模拟。可广泛应用于平原区“四水”转化关系分析,可以用于评价平原区区域水资源量。除此之外针对以往灌区耗水量计算方法的不足和灌区水循环机制的特点,建立了基于四水(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的灌区耗水量计算模型。应用该模型可计算灌区各耗水类型的耗水量,并能对灌区各水均衡模块之间的水量交换进行分析计算。由此可见四水转化的学习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研究进展 “四水”研究是在“三水”(大气降水、地表水、潜水)转化关系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陆面水文循环的一个主要部分,研究手段与水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