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进展

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进展
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进展

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进展

20世纪对光合作用的探讨,向着物理学和化学两个方面不断深入。1905年英国植物学家 F.F.布莱克曼提出光合作用包括需要光照的“光反应”和不需光照的“暗反应”两个过程,二者相互依赖,光反应时吸收的能量,供给暗反应时合成含高能量的多糖等的需要。20年代,O.瓦尔堡进一步提出在光反应中不是温度而是光的强度起作用。1929~1931年荷兰微生物学家C.B.范尼尔通过比较生化研究,发现光合硫细菌与绿色植物一样,也进行光合作用。只是绿色植物的供氢体是水,而光合硫细菌的供氢体是硫化氢或其他还原性有机物。C.B.范尼尔的工作改变了长期以来认为光合作用一定要放氧的看法,扩大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对以后有深远影响。对于光合作用的重要参与物质叶绿素,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德国化学家R.M.维尔施泰特经过了8年的努力,于1913年阐明了叶绿素的化学组成。另一位德国化学家H.菲舍尔于1940年确定了它的结构,这些都为50年代“光合作用中心”的提出,以及色素吸收光子、能量传入作用中心等的发现奠定了基础。虽然光合作用的部位早就被认为是叶绿体,但真正用实验加以证实则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英国植物生理学家R.希尔用离体叶绿体作实验,测到放氧反应,这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标志。但是否代表光合作用未能肯定。希尔称它为叶绿体的放氧作用,亦被称为“希氏反应”。这一工作直到1951年才被证实是光合作用的一部分。1954~1955年,美国生物化学家D.I.阿尔农美国微生物学家M.B.艾伦又证明离体叶绿体不仅能放氧,而且也能同化二氧化碳。这也就证实了叶绿体确是光合作用的部位。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M.卡尔文、A.A.本森、J.A.巴沙姆等,利用劳伦斯实验室制备的同位素的和其他新的生化技术,花了10年的时间于50年代中期阐明了“光合碳循环”,或称“卡尔文循环”的过程。他们证明,在叶绿体内一种 5碳糖起了二氧化碳接收器的作用经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不断地循环同化二氧化碳,形成一个一个的6碳糖,再聚合成蔗糖或淀粉。

光合磷酸化是光合作用中的重要的能量传递过程。1954年D.I.阿尔农在用菠菜叶绿体研究二氧化碳同化的同时,发现叶绿素受光的激发产生电子,在传递过程中与磷酸化偶联,产生ATP,电子仍回到叶绿素分子上,继续上述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循环光合磷酸化。几乎同时别人也证明,细菌中也存在着类似的过程。

1957年D.I.阿尔农等又发现另一类型的光合磷酸化。在这个过程中,光使叶绿素从水中得到电子,电子传递过程中与希尔反应偶联,还原辅酶Ⅱ,放氧,同时产生ATP,这一过程称为非循环光合磷酸化。

光合作用中两个光反应系统的发现推动了光合磷酸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这项工作主要是美国植物生理学家R.埃默森及其合作者从40年代初到他逝世这十几年内进行的。1943年他们发现红光波段中,短波(~650纳米)区比长波区 (~700纳米)的光合效率高。1957年他们又发现两者同时照射比单一照射所产生的光合效率高。根据他们的工作以及其他人的工作,英国的R.希尔等提出可能存在着两个光反应系统:系统Ⅰ由远红光(~700纳米)激发,系统Ⅱ则依赖于较高能的红光(~650纳米)。非循环光合磷酸化对此就是一个有力的支持事例。根据这一设想及大量实验结果,设计出一个“Z图解”,表达两个光反应系统的协同作用,得到了广泛的支持。由此掀起了研究两个光反应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热潮,推动了光合作用的核心问题──原初反应和水的光解问题的研究。

进入80年代,光合反应中心的结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1982年西德生化学家H.米舍尔成功地分离提取出生物膜上的色素复合体,即光合反应中心。以后德国的蛋白质晶体结构分析专家R.休伯和J.戴维森,经过4年的努力,用X 射线衍射分析的方法,测定出这个复合体的复杂的蛋白质结构。这一成果在光合作用研究上是一个飞跃,有力地促进了太阳光能转变为植物能的瞬间变化原理的研究。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说明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容 通过完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了解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同时知道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最后,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 2、教材分析——地位、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初中生物课程又是承担这一重要任务的主要学科课程之一。“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单元中的“生态系统”,第二单元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了解作为消费者,赖以生存的食物能量归根结底来自绿色植物—生产者。 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为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打下理性知识的基础。本节课以光合作用中的一个经典实验——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有机物为载体,旨在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探究,建立光合作用的模型,掌握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选择实验材料等规则,进而能创造性地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领悟科学精神,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3、知识体系 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 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等有机物 光合作用的定义 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4、编写意图 本节从海尔蒙特的实验入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有机物从哪里来”,通过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使学生知道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大自然生产了有机物。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生物之一,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包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极为密切,还利用图片、表格、生动的文字创设发现解决问题的情境,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并完成探究活动,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获得科学方法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探究活动渗透对绿色植物的爱,激发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使教学容的组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学习,分析并掌握其原料、条件、产物、场所和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重点: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场所 难点: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 导入: 师:出示 1、生态系统中,人们把植物称为什么?为什么? 2、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 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1,阅读资料思考柳苗生长之谜中的问题。 新课推进: 一、探究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师;出示 (一)思考题 1、实验前为什么要对实验材料进行黑暗处理? 2、实验选用的叶片,一部分被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两部分在实验中各有什么时候作用? 3、你怎样解释在酒精溶液的绿叶脱色而使酒精溶液变绿的实验现象?

4、用碘液染色后的叶片颜色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二)模拟实验动画:“探究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生:结合查阅教材内容和观看实验过程的动画,独立思考和解决上述问题。 师:出示问题答案并纠正学生的误区。 (三)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 师:结合视屏过程引导生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 生:完成P54表格。 二、植物光合作用及其场所 (一)、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 师: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植物的绿色和光合作用有什么关系的?有机物的“加工厂”主要分布在植物体的哪一器官? 生:阅读教材P55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利用水绵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场所实验过程,思考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场所。 师:出示恩吉尔曼实验过程图片并讲解并补充讲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为二氧化碳和水。 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并完成对P56胡萝卜、仙人掌、银边春藤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的辨别。 (二)观察叶片和叶绿体的结构 师:出示叶片结构和叶绿体结构图。 生:通过观察图片感受叶片和叶绿体结构。

初中科学教案《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三节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实验和对光合作用结果的分析和总结,掌握光合作用的定义和式子。 2、通过植物怎样光合作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所给予的信息进行筛选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的定义和式子,难点:光合作用实验(1)的教学 三、教学准备 1、检测淀粉:碘酒淀粉米汤土壤浸出液 2、制定淀粉的材料:小白菜。把小白菜放在暗处24小时,选择一片叶子,一半用黑纸遮住,实验前强光下2小时。 3、一块小黑板:绿叶在光下制定淀粉的实验步骤 四、教学过程 [引课]1、谁能告诉老师早餐你们都吃什么?(面包米粥面条等) 2、谁知道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淀粉) [设疑]那么这些淀粉从哪里来呢? A从土壤中吸收的植物自己制造的(学生提出) [讲解]大部分同学选择B,小部分同学选择A,那么它到底从哪里来呢? 我们通过实验观察,用碘酒来检验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色(演示说明) [思考]1、观察颜色的变化;2、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了什么? [演示] 分别土壤浸出液(A)和稀米粥(B)中滴入1滴碘酒 [学生回答] 1、A不变蓝色B变蓝色(中下学生回答) 2、说明土壤中没有淀粉,米汤中有淀粉,大米中的淀粉不是从土壤中 吸收的。 [板书] 植物制造了淀粉 [讲解] 植物自己制造了淀粉,并不是从外界土壤中吸取的,我们已经知道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是水和无机盐,那么它是怎样制造的呢? [思考] P27第二段及图2-8 1、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 2、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 3、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演示] 实验(绿叶在光照下制造淀粉) [小黑板] 实验步骤:暗处放置24小时(把原有的淀粉消耗完)

苏科初中生物七上《植物的光合作用》word教案 (1)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4.1 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在进行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场所的活动后,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主要器官是叶,从光合作用的场所这一角度了解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2)理解“光合作用”这一核心概念的公式和含义。 2. 能力目标 (1)学习从观察植物图片发现并提出光合作用场所的问题,尝试对众多的问题进行分析整合、寻找问题的关键。 (2)由制定探究计划中对实验材料的巧妙选择,学习如何控制唯一变量、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 (3)学习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所做的探究活动及所得到的结论,在反思与总结中加深对叶的结构和光合作用场所的认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深刻认识到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2)通过“课外延伸”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利用所学探究技能探究生活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有序的开展探究光合作用场所活动,通过提出并分析问题、制定计划中的控制变量、实施实验并得出结论、反思探究、归纳探究等活动,学习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置对照实验等科学探究的方法,揭示叶绿体才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使学生深刻理解“光合作用”这一核心概念。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置对照、反思探究、归纳探究,学习提出问题、设置对照试验等探究方法与技能;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主要器官是叶,进而正确理解“光合作用”这一核心概念的公式和含义。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过程: 1、光合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图解: 3、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及各元素去向 ?光反应与暗反应的比较:

? ?易错点拨: 1、光合作用总反应式两边的水不可轻易约去,因为反应物中的水在光反应阶段消耗,而产 物中的水则在暗反应阶段产生。

2、催化光反应与暗反应的酶的分布场所不同,前者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后者分布在叶绿 体基质中。 知识拓展: 1、氮能够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的原因是:氮是许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 作用第一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光合作用的第二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2、玉米是C4植物,其维管束鞘细胞中含有没有基粒的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 应。C4植物主要是那些生活在干旱热带地区的植物。 ①四碳植物能利用强日光下产生的ATP推动PEP与CO2的结合,提高强光、高温下的光合 速率,在干旱时可以部分地收缩气孔孔径,减少蒸腾失水,而光合速率降低的程度就相对较小,从而提高了水分在四碳植物中的利用率。 ②二氧化碳固定效率比C3高很多,有利于植物在干旱环境生长。C3植物行光合作用所得的 淀粉会贮存在叶肉细胞中;而C4植物的淀粉将会贮存于维管束鞘细胞内,维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 3、光合细菌:利用光能和二氧化碳维持自养生活的有色细菌。光合细菌(简称PSB)是地球 上出现最早、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具有原始光能合成体系的原核生物,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不放氧光合作用的细菌的总称,是一类没有形成芽孢能力的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类以光作为

【精品】植物光合作用讲义

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 自养生物吸收二氧化碳转变成有机物的过程叫碳素同化作用(carbonassimilation). 生物的碳素同化作用包括细菌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三种类型,其中以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最为广泛,合成有机物最多,与人类的关系也最密切,因此,本章重点介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是指绿色植物吸收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对整个生物界产生巨大作用:一是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每年约合成5×1011吨有机物,可直接或间接作为人类或动物界的食物,据估计地球上的自养植物一年中通过光合作用约同化2×1011吨碳素,其中40%是由浮游植物同化的,余下的60%是由陆生植物同化的;二是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绿色植物在同化二氧化碳的过程中,把太阳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并蓄积在形成的有机化合物中。人类所利用的能源,如煤炭、天然气、 木材等都是现在或过去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三是维持大气O 2和CO 2 的相对平衡。在 地球上,由于生物呼吸和燃烧,每年约消耗3。15×1011吨O 2 ,以这样的速度计算,大气层 中所含的O 2将在3000年左右耗尽。然而,绿色植物在吸收CO 2 的同时每年也释放出5.35×1011 吨O 2,所以大气中含的O 2 含量仍然维持在21%。由此可见,光合作用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把 太阳能转变为可贮存的化学能的过程,也是规模最大的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和释放氧气的过程。目前人类面临着食物、能源、资源、环境和人口五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和光合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深入探讨光合作用的规律,弄清光合作用的机理,研究同化物的运输和分配规律,对于有效利用太阳能、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光合作用的早期研究 直到18世纪初,人们仍然认为植物是从土壤中获取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元素的。1727年S.Hales提出植物的营养有一部分可能来自于空气,并且光以某种方式参与此过程。那时人们已经知道空气含不同的气体成分。 1771年英国牧师、化学家J。Priestley发现将薄荷枝条和燃烧着的蜡烛放在一个密封的钟罩内,蜡烛不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放在同一钟罩内,小鼠也不易窒息死亡。因此,他在1776年提出植物可以“净化”由于燃烧蜡烛和小鼠呼吸弄“坏"的空气.接着,荷兰医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知识和实验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知识和实验,是生物学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同时本节中又有重要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如学习设计探究实验,控制单一实验变量,利用对照实验结果得出科学实验结论。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光合作用的产物 一、设计思路: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知识和实验,是生物学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同时本节中又有重要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如学习设计探究实验,控制单一实验变量,利用对照实验结果得出科学实验结论。利用学生的乐于动手实验的特点,引导组织学生,积极进行讨论交流设计探究实验,本节课利用探究实验的几个步骤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实验,从中获得探究实验设计的经验,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归纳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结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知道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能力方面:会利用探究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灵活运用对照实验的方法。 3、情感方面: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求知识。 三、教学重点:

1、设计探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的实验; 2、设计“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探究方案。 四、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探究方案。 2、探究实验的实验操作过程。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讲解法。 六、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经过暗处理和光照以后的叶子、酒精灯、大小烧杯、三角架及石棉网、培养皿、碘液 七、课件设计思路: 利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为主线贯穿始终。 八、教学过程: (一)运用生活事例,引出学习课题 很高兴和同学们共同探讨生物的奥秘。大家请看大屏幕:屏幕上所展示的

生物研究性学习(光合作用)

主编:李楠、高颖、张池、廖伊明、童瑶 初一(9)班 什么是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 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 CO2+2H2O 光能(CH2O)+O2 +H2O0 叶绿体

——这个实验发现了一个问题,柳树在5年间增重了80千克,这80千克重量中包括些什么物质呢? ——从土壤中吸收了0.1千克的物质,还有水 ——那么除了土壤中的0.1千克物质以外,柳树增加的重量中还有79.9千克都是水么? ——不是。 ——大家都觉得不是,确实也不只是水,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还积累了很多有机物呢,但是我们只浇水,没给它其他营养呀?大家猜测一下,它还可能从哪里获取所需要的物质呢? ——空气中

在普利斯特莱实验的时候,人们还不知道空气中有氧气和二氧化碳,所以普利斯特莱得出得结论是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和老鼠生活释放出来得浑浊气体。至于植物吸收的气体是二氧化碳,释放的是氧气,那也是后来的科学家一步步发现的。其实普利斯特莱当时在研究空气的成分,他是一个化学家。 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进一步实验:虽然植物和老鼠在一起,如果在黑暗条件下,老鼠还是死亡,只有在光照下,老鼠才安然无恙。这表明,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绿色植物才能净化空气。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把一种植物的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再把这片叶片一半照光,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发现遮光一半叶片的颜色没有发生变化,而照光的那一半则呈深蓝色。 1880年,德国的科学家恩吉尔曼的实验: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 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带状叶绿体被光照到的部位附近;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阳光下,好氧细胞则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 年,植物吸收

浙江省科学中考第一轮总复习:第5课时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考点)

第5课时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考点1 描述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及简要过程 a 1.光合作用概念: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利用________,把________和________转化成存储能量的________,并且释放出________的过程。 2.光合作用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光 叶绿体 有机物+氧气 考点2 认识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及其重要意义 b 光合作用实现了地球上最重要的两个变化:一是把简单的__ __合成为复杂的__ __,实现了__ __;二是把__ __转变成__ __储存在有机物中,实现了__ __。 (1)光合作用为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 (2)光合作用与生物的细胞呼吸以及各种燃烧反应相反,它消耗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因此在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方面有巨大的作用。 1.(2015·金华)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要对图甲的叶片进行脱色处理,处理方法如图乙所示。图乙中大烧杯内盛放液体A ,小烧杯内盛放液体B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液体A 、 B 都是清水 B .液体A 、B 都是酒精 C .液体A 是清水、液体B 是酒精 D .液体A 是酒精、液体B 是清水 2.(2014·湖州)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CO 2的多少是否会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在家里做了如下的实验:在某植物的叶片上剪下大小相同的多个叶圆片,抽出叶圆片中的气体(如图甲)。然后,置于不同浓度的NaHCO 3溶液中(如图乙)。测量每个杯子中叶圆片从杯底上浮至液面所需的平均时间。 注:NaHCO 3能增加溶液中CO 2的含量,叶圆片吸收CO 2释放O 2,部分O 2存在于细胞间隙和叶圆片边缘,导致叶圆片上浮。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

时间事件 1648 荷兰人van Helmont 。柳树种植实验,认为柳树增加的重量来自于灌溉用的水。1727 英国Stephan Hales 《静力学短论,包括植物静力学或关于植物浆液的一些静力学试验的考察》。植物从空气中得到了一部分营养。 1748,177 0 1748 俄国罗蒙诺索夫 1770 法国Antoine Lavoisier 质量守恒定律 1770-178 5 化学家气体收集及分析 1771 及之Joseph Priestley1776 《对不同种空气的试验和观察》植物改善空气的发现 后 1773 荷兰人Jan Ingenhouse 听闻上述实验.1773 年,做了500 次以上关于植物影响空气的实验。10 月,发表《关于植物的实验,它们是日光下改善空气和在阴 暗处和夜间损坏空气的强大力量的发现》 1782 瑞士Jean Senebier 《关于日光影响的三界物质,特别是植物界所起变化的物理化学论文集》固定的空气(二氧化碳)溶于水就是植物从周围空气中吸取的 营养,这也是它们转化固定空气,供应纯净空气的来源。 1804 日内瓦Nicolas Theodore de Saussure 《关于植物化学的研究》植物产生的有机物质总量以及它们释放的氧量,远远超过它们消耗的固定空气(二氧化碳) 的量。光合作用必定还用水作为反应物。 1817 法国化学家P.J.Pollotier 和J.B.Caventou 提出“chorophyll ”叶绿素一词。来源于希腊文?“chloros ”绿色和“phyllon ”叶。

1845 德国医生Julius Robert Mayer 《有机体的运动及其与代谢的关系》植物取得一种力量——光,并产生另一种力量——化学差异。将能量转化定律公式化。 1864 法国植物生理学家T.B. Boussinganltu ,研究多种陆生植物,发现光合作用比值“吸收二氧化碳量/释放氧气量=1 ” 1864 德国植物生理学家Julius Sachs 植物半叶实验。认为叶绿素存在于某种比细胞还小的结构内。 1870 德国化学家 A.von.Bayer 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转化,先合成甲醛,再合成有机物。 1883 K.Schimper 将Sachs 所指的小体命名为叶绿体。 1883 德国植物学家J.Reinke 光合作用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按比例增加。在光足够强时,达到饱和状态。 1883-188 5 德国生理学家Th.W.Engelman, 提出,叶绿素吸收的光能也是在其光合作用中所利用的光能。 1905 英国植物生理学家 F.F.Blakman 首次将光合作用曲线形状解释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步骤。 1913 德国化学家L.Michaelis 首先提出酶促反应的一般机理。 1913,191 Richard Willstatter 和Arthur Stoll 否定了胡萝卜素吸收的光在光合作用不起作 7 用。指出叶绿素是卟啉类化合物,含有铁而不是镁。 1915 年诺Richard Willstatter 阐明在叶肉细胞中叶绿素a:b 为3:1 。研究出将叶绿素制成奖纯品的方法。 1922 Otto Warburg 和E.Negelein 测定小球藻光合作用最高量子产额。 1929 德国化学家H.Fisher 合成铁血红素。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

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②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场所,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生发保生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三、教学难点: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文导入 1、创设问题情境:动物和人每天需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得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而植物则没有摄食现象,那么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营养物质吗? 2、学生产生疑问: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是怎么来的? 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经验推测得出结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源于土壤”。 (一)海尔蒙特实验(比利时科学家、1648年)

1、海尔蒙特实验图片 2、学生讨论: ①海尔蒙特的实验是对哪一权威的挑战? 回答要点:海尔蒙特的实验是对亚里士多德的经验推测的挑战。 ②柳树真的只需要水就能长大吗?你认为海尔蒙特忽视了哪个重要因素? 回答要点:不能;海尔蒙特忽视了空气对柳树长大的作用。 ③我们可以怎样使在自然环境中无法观察到的空气成分的变化间接的表现出来? 回答要点:①想法把由于植物生长而引起成分发生变化的那部分空气与外界的空气隔开;②验证空气成分有没有发生变化(怎样设计?)。 (二)普利斯特利实验(英国科学家、1771年) 1、普利斯特利实验图片: 2、学生讨论: ①人们严格按照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要求重复他的实验,有的能成功,有的失败,你认为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要点:与实验过程中植物有没有接受光照有关,有则成功,否则失败。 ③你认为可以怎样进一步实验? 回答要点: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过程中增加阳光这一实验条件。 3、介绍英格豪斯的改进实验(结论:光在植物更新空气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三)萨克斯实验(德国科学家、1864年) 1、分析萨克斯实验(实验视频): ①现象记录

(完整版)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人教版) 福安二中阮建英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 光合作用是植物体最基本的新陈代谢,是生物界物质和能量的基本来源。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奠定基础,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粮食、资源、环境等问题与光合作用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光合作用知识在全书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重点,也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 本节教学设计意图沿着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个阶段从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高度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引导学生从物质和能量转变的角度去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掌握本节重点;同时希望通过对教材中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经典实验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体会经典实验所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于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下: ●对光合作用大体内容基本了解 ●对光合作用发现史有待于系统研究 ●对光合作用详细的过程有待深入探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2)描述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实验设计,学会控制自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学生能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同时能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和探索中前进的。通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关系的分析,能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四、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1.教学重点

植物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第三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知识讲解

第四章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名词解释 1.原初反应 2.磷光现象 3.荧光现象 4.红降现象 5.量子效率 6.量子需要量 7.爱默生效应 8.PQ穿梭 9.光合色素 10.光合作用 11.光合单位 12.作用中心色素 13.聚光色素 14.希尔反应 15.光合磷酸化 16.同化力 17.共振传递18.光抑制 19.光合“午睡”现象 20.光呼吸 21.光补偿点 22.CO2补偿点 23.光饱和点24.光能利用率 25.复种指数 26.光合速率 27.叶面积系数 二、写出下列符号的中文名称 1.ATP 2.BSC 3.CAM 4.CF1—CFo 5.Chl 6.CoI(NAD+) 7.CoⅡ(NADP+) 8.DM 9.EPR 10.Fd 11.Fe—S 12.FNR 13.Mal 14.NAR 15.OAA 16.PC 17.PEP 18.PEPCase 19.PGA 20.PGAld 21.P680 22.Pn 23.PQ 24.Pheo 25.PSI II 26.PCA 27.PSP 28.Q 29.RuBP 30.RubisC(RuBPC) 31.RubisCO(RuBPCO) 32.RuBPO 33.X 34. LHC 三、填空题 1.光合作用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中被还原,被氧化。 2.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在反射光下观察呈色,在透射光下观察呈色。 3.影响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因素主要有、、和。 4.P700的原初电子供体是,原初电子受体是。P680的原初电子供体是,原初电子受体是。 5.双光增益效应说明。 6.根据需光与否,笼统地把光合作用分为两个反应:和。 7.暗反应是在中进行的,由若干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 8.光反应是在进行的。 9.在光合电子传递中最终电子供体是,最终电子受体是。 10.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 11.光合作用的能量转换功能是在类囊体膜上进行的,所以类囊体亦称为。 12.早春寒潮过后,水稻秧苗变白,是与有关。 13.光合作用中释放的O2,来自于。 14.离子在光合放氧中起活化作用。 15.水的光解是由于1937年发现的。 16.被称为同化能力的物质是和。 17.类胡萝素除了收集光能外,还有的功能。 18.光子的能量与波长成。 19.叶绿素吸收光谱的最强吸收区有两个:一个在,另一个在。 20.类胡萝卜素吸收光谱的最强吸收区在。 21.一般来说,正常叶子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分子比例为。 22.一般来说,正常叶子的叶黄素和胡萝卜素的分子比例为。 23.与叶绿素b相比较,叶绿素a在红光部分的吸收带偏向方向,在蓝紫部分的吸收带偏向 方向。 24.光合磷酸化有三个类型:、和。 25.卡尔文循环中的CO2的受体是。 26.卡尔文循环的最初产物是。 27.卡尔文循环中,催化羧化反应的酶是。

植物光合作用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植物光合作用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小组“学习研讨”发言报告 本次研讨方向:植物光合作用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本小组承担的具体学习研讨主题: 1. 光合膜色素蛋白复合体的研究 2. 重要调控因子生物学功能之PGR5/PGRL1循环电子传递途径 3. 光能感知和信号转导 1 绪论 1.1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化合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是地球上最大规模的能量和物质转换过程,是地球几乎一切生命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四个基本过程: 1)光能的吸收与传递 2)原初光化学反应 3)电子传递及偶联的磷酸化 4)碳素同化作用 类囊体膜是光合作用能量转换所需的脂质双层膜, 包含捕光系统,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所必需的色素蛋白及酶系统。 由许多不同的复合物参与光合作用过程, 而多数复合体是嵌入类囊体膜的, 其中四个膜结合的超分子复合物直接参与光合作用:光系统 I(PSI)、光系统 II (PSII)、ATP 合成酶复合体及细胞色素b6f复合物。 1.2光合作用国际发展趋势 在国际上,当前光合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并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1)解析光合膜蛋白复合物及其调控因子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阐明其高效传能、转能的分子机理是光合作用的研究核心。(2)一系列调控光合作用效率的新基因新蛋白被迅速发掘,阐明这些

重要调控因子的生物学功能是最新的国际发展趋势。例如发现PGR5和PGRL1重要蛋白可以瞬间与其他色素蛋白复合体形成超级复合体内部的直接传递,从而确保光能的有效利用。(3)光敏色素、光信号传递蛋白解析他们生理功能及相互联系和调控机制。 2 光合膜色素蛋白复合体的研究 2.1 光合作用过程和光合作用分子机器—光合膜蛋白复合物 如图一所示:光合作用光反应的执行者是镶嵌在光合膜上的4个重要超分子复合物(位于叶片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膜上)分别是光系统 II(PSII)、光系统 I(PSI)、细胞色素b6f 、ATP合酶。 图1 光合膜上4个重要蛋白超分子复合物示意图 2.2解析光合膜蛋白复合物结构的原因 通过蛋白质晶体学手段解析这些色素-蛋白超分子复合物的晶体结构,进而在原子水平上揭示其精细结构特征,由此阐明其能量高效吸收、传递和转化的机理。 2.3解析PSI-LHCI超分子复合晶体结构 2015年science发表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解析的高等植物光系统I(PSI)光合膜蛋白超分子复合物2.8?的世界最高分辨晶体结构。 PSI-LHCI的精细结构:包括16个蛋白亚基和215个辅因子,总分子量约600kDa;首次揭示PSI-LHCI的4个不同的捕光天线在聚集状态下的结构 2.4 对该主题的结论

植物光合作用-科学教案

课题:植物的光合作用 所用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 2、能够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3、掌握植物光合作用相关实验探究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 4、了解光合作用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 1、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影响因子的分析 2、与植物光合作用相关联的综合题 授课时间: 教学方法:讲解与练习结合,先理解后应用,培养计算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知识点梳理】 1.植物的光合作用 (1) 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2) 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3)光合作用的实质 ①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 程叫做植物的光合作用。注:光合作用属于新陈代谢中的同化作用(合成代谢).......... 。 ②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实验步骤:取材——暗处理——遮光——取叶——脱色——漂洗——滴碘液——冲洗——观察 注意事项:a 、暗处理的目的: 。 b 、脱色的目的: 。 实验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未遮光部分变蓝。 实验结论:a 、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 b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 ③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实验结果:带火星的细木条插入试管内............ 能重新燃烧起来,说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④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⑤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 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 + 氧气 原料 条件 产物 【小试牛刀】 光 叶绿体

【例题1】植物光合作用的器官是() A.茎B.叶C.叶绿体D.细胞 【例题2】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A.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B.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 C.制造有机物、释放能量D.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例题3】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是() A.整个植物体B.绿色的叶片 C.所有绿色的部分D.只有茎和叶 【例题4】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外界条件主要是() A.阳光和氧气B.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 C.阳光和温度D.阳光和二氧化碳的浓度 【例题5】绿色开花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中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依次是() A.氧和有机物、光能和叶绿体、水和无机盐 B.二氧化碳和水、光能和叶绿体、氧和有机物 C.光能和叶绿体、二氧化碳和水、氧和有机物 D.水和无机盐、二氧化碳和水、氧和有机物 【例题6】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最常用的植物是() A.松树B.天竺葵C.仙人掌D.胡萝卜 【例题7】森林群落中,下层植物较上层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低,因为下层() A.光照强度较弱B.红光及蓝紫光比例较低 C.湿度较高D.温度较高 【例题8】下列关于植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所有生活细胞都进行光合作用 B.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 C.绿色植物只有光合作用没有呼吸作用 D.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 【例题9】在植物体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运输的方向和部位是() A.自上而下、导管B.自上而下、筛管 C.自下而上、导管D.自下而上、筛管 【例题10】为了充分发挥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种植农作物时要() A.种稀一些,以便能最充分地接收阳光 B.越密越好,以便100%地利用阳光 C.能种多密就多密,根据各人的习惯决定 D.合理密植,尽量充分利用阳光 【例题11】下列不是植物光合作用意义的是() A.作为其它生物生活的能量来源 B.可以散热降温 C.为其它生物的生活提供有机物 D.维持大气中碳-氧的平衡 【例题12】为了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课外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透明、密闭).在阳光下,你预测数天后植物生长最茂盛的是() 【能力提升】

植物光合作用研究相关抗体

植物光合作用研究相关抗体 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其主要包括光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涉及光吸收、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碳同化等重要反应步骤,对实现自然界的能量转换、维持大气的碳-氧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光合作用的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似乎是一个简单的氧化还原过程,但实质上包括一系列的光化学步骤和物质转变问题。根据现代的资料,整个光合作用大致可分为下列3大步骤:①原初反应,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②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形成活跃化学能(ATP 和NADPH);③碳同化,把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固定CO2,形成糖类)。在介绍光合作用反应过程前,对光合作用过程中涉及的光合色素及光系统进行一定的了解是必要的。 光合电子传递(Electron transfer)的主要载体有:质体醌(PQ),细胞色素b6(Cyt b6),质体蓝素(PC),铁氧还蛋白(Fd)和Fd-NADP还原酶(FNR)。关于光合电子传递途径,比较普遍接受的是,认为光合电子传递链是由PSⅡ和PSⅠ以及连接两个光系统的一系列电子载体组成,电子传递链上各个载体按其氧化还原电位高低,成Z形串联排列。 ATP是所有生物体中最常用的细胞“能量货币”。ATP合酶(ATP synthase)是利用跨膜离子梯度中存储的能量从ADP和磷酸合成ATP的通用酶。有两个主要亚基F0和F1,一个旋转马达。为了推动从ADP和Pi形成ATP这种反应,在光合作用过程中,ATP合酶通过电子传递链释放的能量,将质子穿过膜至ATP 合成。其中ATP合酶包括9种蛋白:AtpA,AtpB,AtpC,AtpD,AtpE,AtpF,AtpG,AtpH,AtpI。 艾美捷推荐Agrisera经过验证的,高质量的,在光合作用研究中非常受欢迎的抗体系列,可用于多种植物和藻类等,发表多篇文献。

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进展

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进展 20世纪对光合作用的探讨,向着物理学和化学两个方面不断深入。1905年英国植物学家 F.F.布莱克曼提出光合作用包括需要光照的“光反应”和不需光照的“暗反应”两个过程,二者相互依赖,光反应时吸收的能量,供给暗反应时合成含高能量的多糖等的需要。20年代,O.瓦尔堡进一步提出在光反应中不是温度而是光的强度起作用。1929~1931年荷兰微生物学家C.B.范尼尔通过比较生化研究,发现光合硫细菌与绿色植物一样,也进行光合作用。只是绿色植物的供氢体是水,而光合硫细菌的供氢体是硫化氢或其他还原性有机物。C.B.范尼尔的工作改变了长期以来认为光合作用一定要放氧的看法,扩大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对以后有深远影响。对于光合作用的重要参与物质叶绿素,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德国化学家R.M.维尔施泰特经过了8年的努力,于1913年阐明了叶绿素的化学组成。另一位德国化学家H.菲舍尔于1940年确定了它的结构,这些都为50年代“光合作用中心”的提出,以及色素吸收光子、能量传入作用中心等的发现奠定了基础。虽然光合作用的部位早就被认为是叶绿体,但真正用实验加以证实则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英国植物生理学家R.希尔用离体叶绿体作实验,测到放氧反应,这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标志。但是否代表光合作用未能肯定。希尔称它为叶绿体的放氧作用,亦被称为“希氏反应”。这一工作直到1951年才被证实是光合作用的一部分。1954~1955年,美国生物化学家D.I.阿尔农美国微生物学家M.B.艾伦又证明离体叶绿体不仅能放氧,而且也能同化二氧化碳。这也就证实了叶绿体确是光合作用的部位。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M.卡尔文、A.A.本森、J.A.巴沙姆等,利用劳伦斯实验室制备的同位素的和其他新的生化技术,花了10年的时间于50年代中期阐明了“光合碳循环”,或称“卡尔文循环”的过程。他们证明,在叶绿体内一种 5碳糖起了二氧化碳接收器的作用经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不断地循环同化二氧化碳,形成一个一个的6碳糖,再聚合成蔗糖或淀粉。 光合磷酸化是光合作用中的重要的能量传递过程。1954年D.I.阿尔农在用菠菜叶绿体研究二氧化碳同化的同时,发现叶绿素受光的激发产生电子,在传递过程中与磷酸化偶联,产生ATP,电子仍回到叶绿素分子上,继续上述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循环光合磷酸化。几乎同时别人也证明,细菌中也存在着类似的过程。

植物体的光合作用(精)

第六章植物体的光合作用 教学内容: 光合色素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光合作用过程 光合作用的主要机理 光呼吸、 C3 与C4 植物的生理特征差异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的主要机理 光呼吸 C3 与C4 植物的生理特征差异 光强和CO2等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难点:光合作用的机理。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教师多媒体讲授,动画讲解光合作用过程。 光合作用:指绿色植物吸收光能,把CO2和H2O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O2的过程。 地球上一年中通过光合作用约吸收 2.0×1011t碳素,合成5×1011t有机物,同时将2×1021J 的日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释放出 5.35×1011 t氧气。 光合作用意义:1、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2、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3、维持大气O2和CO2的相对平衡。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规模最巨大的把太阳能转变为可贮存的化学能的过程,也是规模最巨大的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和从水中释放氧气的过程。它是生物界获得能量、食物以及氧气的根本途径,所以被称为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因此,没有光合作用也就没有繁荣的生物世界。 绿色植物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叶绿体。

第一节叶绿体和光合色素 一、叶绿体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最重要的细胞器。 1、形态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主要分布在叶片的叶肉细胞中,大多呈扁平椭圆形,每个细胞中叶绿 体的大小与数目依植物种类、组织类型以及发育阶段而异。一个叶肉细胞中约有10至数百个叶绿体。(图4-2) 2、基本结构 叶绿体是由叶绿体被膜、基质和类囊体3部分组成 ①被膜:由2层单位膜组成,被膜上无叶绿素,它的主要功能是控制物质的进出,维持光 合作用的微环境。 ②基质:指被膜以内的物质。基质是进行C同化的场所,它含有还原CO2的全部酶系,因而 在基质中能进行多种多样复杂的生化反应。 ③类囊体:是由单层膜围起的扁平小囊。分为基质类囊体(基质片层)和基粒类囊体(基 粒片层)2类。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C反应两大阶段,由于光反应是在类囊 体膜上进行的,所以称类囊体膜为光合膜。 3、类囊体膜上的蛋白复合体 类囊体膜上含有由多种亚基、多种成分组成的蛋白复合体,主要有4类,它们参与了光能吸收、传递与转化、电子传递、H+输送以及ATP合成等反应。 光系统Ⅰ(PSI) 光系统Ⅱ(PSⅡ) Cytb6/f复合体(细胞色素简称Cyt) ATP酶复合体(ATPase) 二、光合色素 在光合作用的反应中吸收光能的色素称为光合色素。

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探究实验 杨思中学胡嘉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过程,使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植物生理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初步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一组实验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 2、通过光合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增强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 1、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的产物淀粉 2、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 教学难点: 1、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 2、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 3、探究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光合作用发现的故事,海尔蒙特种柳树告诉我们植物能自己合成有机物,普利斯特利实验告诉我们植物还产生了重要的气体氧气,那么光合作用的过程我们了解清楚了吗?今天我们就用实验来探究和证实光合作用的过程。 新授: 一.【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师:我们先来进行探究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请大家阅读【活动7.9】生:阅读课本93-94 页,熟悉实验过程 (一)明确实验目的 1 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 2 探究光是不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展示检验方法 师:如何检验淀粉的存在? 生:用碘液 师:演示碘液滴加到淀粉中的现象,出现了什么颜色变化? 生:深蓝色 师:我们将用这个方法来检验植物中产生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 (三)讲解实验方法 师:根据实验步骤展示每一个环节 1、暗处理

植物生理学习题第章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三章光合作用 一. 名词解释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绿色植物吸收阳光的能量,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合色素(photosynthetic pigment):植物体内含有的具有吸收光能并将其光合作用的色素,包括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藻胆素等。 吸收光谱(absorption spectrum):反映某种物质吸收光波的光谱。 荧光现象(fluorescence phenomenon):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在反射光下呈红色,这种现象称为荧光现象。 磷光现象(phosphorescence phenomenon):当去掉光源后,叶绿素溶液还能继续辐射出极微弱的红光,它是由三线态回到基态时所产生的光。这种发光现象称为磷光现象。 光合作用单位(photosynthetic unit):结合在类囊体膜上,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最小结构单位。 作用中心色素(reaction center pigment):指具有光化学活性的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 聚光色素(light harvesting pigment ):指没有光化学活性,只能吸收光能并将其传递给作用中心色素的色素分子。 原初反应(primary reaction):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以及光能向电能的转变,即由光所引起的氧化还原过程。 光反应(light reactio):光合作用中需要光的反应过程,是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过程,包括水的光解、电子传递及同化力的形成。 暗反应(dark reaction):指光合作用中不需要光的反应过程,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包括CO2的固定、还原及碳水化合物的形成。 光系统(photosystem,PS):由不同的中心色素和一些天线色素、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组成的蛋白色素复合体,其中PS Ⅰ的中心色素为叶绿素a P700,PS Ⅱ的中心色素为叶绿素a P680。 反应中心(reaction center):由中心色素、原初电子供体及原初电子受体组成的具有电荷分离功能的色素蛋白复合体结构。 量子效率(quantum efficiency):又称量子产额或光合效率。指吸收一个光量子后放出的氧分子数目或固定二氧化碳的分子数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