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常规潜艇的大发展2

【标 题】 二战后常规潜艇的大发展(下)
【分 类】 军事科学
二战后常规潜艇的大发展(下)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德国获得了大量的潜艇建造技术,在50年代后期的几年间建造了300多艘潜艇,一跃成为世界上拥有潜艇实力最大的海军强国。战后苏联潜艇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斯大林时期。当时正值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苏联人从德国潜艇成功地影响着海战胜负的经验得出潜艇仍将是海战的主要作战力量的结论,故在德国潜艇资料的基础上设计建造了W级潜艇Z级潜艇和F级潜艇。不过这些潜艇的总体性能并未能高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潜艇的建造水平。此外这一段时间内苏联还建造了R级中海潜艇和Q级小型近海潜艇等种类各异的中小型潜艇。R级中海潜艇排水量1320吨,水上航速为15节,水下航速为13节,下潜深度达300米,舰艏布置有6x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舰艉布置有2x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并备有14枚鱼雷。1955年开始建造的Q级小型近海潜艇装有闭式循环动力装置,可以用于柴油机水下对蓄电池充电,且不需要升出水面通气管。不过由于这种闭式循环动力装置工艺性能不过关,发生了几起事故,所以后来又改为传统的柴-电潜艇。到了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海军的观点是“去除老式大型战舰,建造小型导弹快艇和潜艇,以防止西方海军的两栖进攻”。于是苏联除了建造新型战舰外,对W级潜艇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将早先的鱼雷武器换成新型的导弹武器。接着苏联开始了全新的导弹常规潜艇的建造。“沙道克”潜艇、J级柴-电潜艇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不过这批潜艇仅仅是将鱼雷武器部分换装成“沙道克”导弹。几乎与此同时,苏联对潜艇发射的导弹作了新的更新。在1958年开始建造的C级潜艇上,就装上了射程为300~350海里的“萨克”导弹。”60年代初期开始,苏联潜艇发展进入了第三阶段。这一阶段苏联主要是建造了一批核动力潜艇。但在建造核动力潜艇的同时,苏联人认为柴-电联合动力常规潜艇可完成核潜艇部分不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在远洋潜艇W和R级之后进一步改装和发展了一种T级SS潜艇。T级SS潜艇的首艇于1972年开始服役。到80年代,苏联潜艇的发展进入了第四阶段。这一阶段苏联在大力发展核动力潜艇的同时,仍然建造了部分常规潜艇。比如1983年初下水的“K”级首艇,其采用了“大青花鱼型”艇体,指挥台的围壳成流线型,排水量为3000吨左右,艇长67米,以柴电联合装置双轴推进,其武器装备以反潜鱼雷为主。该艇很重视救生,在艇艏和艇艉都设有救生舱口。直径最

大的中央壳段在指挥台围壳下面,设三层甲板,下层布置蓄电池,上层为指挥室,中层为艇员的居住室。
从上面介绍可见,苏联的常规潜艇是在德国潜艇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国家潜艇建造和设计经验,克服自己的弱点发展起来的。苏联常规潜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艇型多。这些艇型都是不断改进设计的结果。同时苏联潜艇在抗沉性方面优于西方几个主要海军国家的潜艇。当然目前在役的已被改称为俄罗斯潜艇的苏联潜艇尽管航速较高,噪音较以前有所降低,但是与西方相比,噪音大仍是其必须尽快克服的一个缺点。不过,1987年以来,苏联从口本东芝机械公司引进了可以用于加工潜艇桨叶的大型数控机床,使得其潜艇的噪音消除技术一下于追上了美国,从而使其潜艇的隐蔽性大大提高。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共建造了19艘常规潜艇,其中包括有飞航导弹潜艇、反潜潜艇、雷达哨潜艇、多用途攻击潜艇和各类试验潜艇。美国发展潜艇比较重视质最,采用多试少建的方针,不断从试验中提高战术、技术性能。美国发展潜艇的主要着眼点是在核潜艇上,常规潜艇从60年代初之后就没有再建造了。二次大战之后,美国建造的第一批常规潜艇是“刺尾鱼”级。这一级常规潜艇与苏联战后首批常规潜艇一样是在吸取德国潜艇技术的基础上建成的,其排水量1800吨,下潜深度达210米,水上和水下航速均为16节,艇艏装有6个533毫米的鱼雷发射管,艇艉装有两个533毫米的鱼雷发射管。在“刺尾鱼”之后,美国又建造了一艘“矢鱼”型及三艘“巴伯”级潜艇,其中“巴伯”级是第一批采用水滴型外形的攻击型潜艇。它为建造水滴型核潜艇“鲤鱼”级积累了宝贵经验。“巴伯”级潜艇排水量2123吨,水上航速19节,水下航速14节,下潜深度可达210米。整个潜艇布置6个鱼雷发射管。“巴伯”级潜艇是美国最后一型攻击性常规潜艇,
除苏、美外,日本、德国、瑞典等国都非常重视常规潜艇的发展。这些国家潜艇的发展与苏美潜艇发展所走的路基本相同。此外,各国近年来还研制了救生小潜艇、猎雷潜艇和供各种试验用的试验潜艇,如捞雷深潜器等等。
尽管核潜艇己成为潜艇家族的主角,但常规潜艇在未来海战中仍是不可忽视的一只重要力量。特别是局部战争中,常规潜艇仍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