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人类文明的引擎 学案 (5)

73人类文明的引擎 学案 (5)
73人类文明的引擎 学案 (5)

第3课人类文明的引擎

情景问题切入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小到我们家中的各种电气产品,大到我们出行时乘坐的火车、汽车和飞机,无一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不过,你可曾想过,我们现在享用的这些日常生活用品无一不源于一百多年前影响人类世界的两次科技的革命,而那两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蒸汽和电的革命,是它们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学习目标引领

课标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

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

的作用。

重点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难点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整体结构感知

本课主要讲述了科技革命期间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发明及其影响。

本课第一目“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主要讲述了在棉纺业中的科技发明和成果。

本课第二目“万能的原动机”,讲述万能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课第三目“科技结合的典范”则讲述了科技革命中在交通、机械加工、电力、化学等工业方面的突出成就。

图示如下:

自主预习梳理

重难疑点探究

1.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①蒸汽机出现以后,机器生产在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得到迅速发展,而火车和轮船又使交通运输更加便捷。

②发电机的发明及电气技术的应用,不但使工业获得了比蒸汽机更强大、更方便的动力,而且使机器的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出来,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

③内燃机、汽车、合成化工技术、规模化的炼钢技术等相继发明出来,推动

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2)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①资产阶级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②随着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③推动城市和人类生活的丰富多彩,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2.对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理解

中国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的本质区别主要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

首先,中国的传统科技重经验,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传统科学严格来讲是经验科学,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积累、总结;西方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起来,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其次,中国传统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中国传统科技善于全面观察现象,而不善于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近代的弗兰西斯·培根等人注重实践,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明确的方向。

最后,中国传统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中国传统科技大多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实用性强,缺乏用逻辑方法进行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科技属于理论科学,大都属于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探索,主要采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3.如何面对新的科技革命

(1)作为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科技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发展科教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建立知识创新体系。需全面行使国家职能,把振兴科技、发展教育作为国家战略的重点

(2)从个人讲,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意对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认识其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依靠科技提高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面对科技革命浪潮,机遇与挑战、压力并存。要根据本国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探索

一条适合本国高速发展的道路是摆在广大发展中国家面前的首要任务。

典型例题示例

【例1】(2011·重庆卷文综·2(1)彼得·盖伊在其著作中写道:“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观察家来说,在1760年~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改变了”。“这个时代疯狂地追求发明”。这种精神可能出现在()

A.法国B.英国C.德国D.美国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英国工业革命影响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760年到1800年之间,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引发了技术的变革,不仅提高了生产力,而且改变了生产关系;促进了城市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使世界联系日益紧密。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答案】B

【例2】(2011·海南省单科历史·(10)17世纪,处于科学革命中的西欧,“肯定自然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肯定它对科技进步的前景所包含的意义,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常识,但科学的素养对于人类,以及对于人类所处的环境实际产生的作用还是很小”。这一现象说明()

A.民众仅从实用角度理解科学革命

B.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受社会重视

C.科学革命只影响到知识阶层

D.科学方法已获得广泛认同

【解析】从题中材料主要归纳出“自然知识的实用价值对科技进步的意义,成为普遍接受的常识”,简言之,大家都认为,科技要进步,科学方法很重要,故选D。A项错在“仅从实用角度”;当时科学素养的作用小,不是因为不受社会重视,而是因为生产力和社会条件限制;C项与D项含义相反。

【答案】D

随堂巩固演练

一、选择题

1.(2011·福建三明二模)据说,瓦特小时候看到水壶中的水烧开时,蒸汽顶开壶盖,受到启发,激起了他的探索欲望,最终促成他的伟大发明。对此材料的解读,最正确的是()

A.瓦特从小聪明,凭灵感发明蒸汽机

B.蒸汽机的发明来源于瓦特的亲身实验

C.偶然的事件完全改变了历史进程

D.必然性规律隐藏于偶然性实践之中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读懂材料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2011·重庆一中模拟)“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里辛勤工作的,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可以说已经开始了。”这里定义“科学时代”的基本依据是()

A.科学开始摆脱神学束缚

B.产生了电磁学等诸多科学理论

C.人类社会加速迈向现代工业文明

D.科学成为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中对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叙述。

3.(2011·西工大附中模拟)18世纪早期,英国棉纺织业中出现棉纱供不应求的情况,“纱荒”遍及英国。下列发明中,直接利于缓解“纱荒”的是()

A.蒸汽机B.珍妮纺纱机C.蒸汽机车D.汽轮

【答案】B

【解析】抓住关键词“缓解纱荒”即可。

4.(2011·晋中二模)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这说明瓦特的发明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最主要的因素是()

A.资源因素B.市场因素C.理论因素D.劳动力因素【答案】B

【解析】解题时注意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背景是工业革命的开展,迫切需要解

决动力问题。

5.(2010·青岛质检)我们习惯上把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力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机械特色不同B.通讯工具不同

C.主要动力不同D.交通工具不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电及电的应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新的动力,影响巨大,故两次工业革命被人分别称为“蒸汽时代”和“电力时代”。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工业革命的主角——蒸汽机,是经验和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对工业革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工场手工业生产,生产依靠人力和以经验为主的技术;以机器为主的大工业生产,需要用自然力代替人力。这就得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知识。大工业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从此,科学在生产中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

——《简明科学史话》材料二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得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这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作出。相反,它们多半是由相应非凡的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完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阐述了一种什么关系?请对这种关系简要表述。

(2)材料二对这种关系作了什么重要补充?

(3)对材料一中所说的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主角”,你如何理解?

(4)联系材料二,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

【答案】(1)工业革命与科学的关系。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发展又依靠了科学的进步。(2)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对工业生产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是工业动力上的一场革命,影响深远;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促使火车、汽船的发明,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4)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自然科学的新发明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课后强化作业

一、选择题

1.(2011·济宁二模)全世界最古老的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在一专门网站公开发行过去3个半世纪以来著名科学家的60多篇学术原稿,其中包括牛顿、富兰克林等人记录他们本人重大发现的手稿。下列可能在牛顿的手稿中出现的是()

A.首次证实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正确性

B.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C.时间、空间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D.生物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原理

【答案】B

【解析】题目要求的是“牛顿的手稿”,牛顿的贡献主要在于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A项是伽利略的贡献,C项是爱因斯坦的发现,D项是达尔文的贡献。

2.(2011·绍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德国科学家布劳恩因发明无线电报技术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与无线电报技术属于同一时代的发明是()

A.汽船B.火车C.计算机D.电灯

【答案】D

【解析】无线电报技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就,电灯是这一时期的发明。

3.(2011·临沂)“从西至东,从北至南,……机械装置遍及四方,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动力,一个时代的风气如新世界的大河汹涌奔腾,不可阻挡。”(王觉非《英国近代史》)材料描述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的贡献密切相关()

A.哈格里夫斯B.瓦特

C.爱迪生D.贝尔

【答案】B

【解析】“机械装置”提供动力的是瓦特的改良型蒸汽机。

4.(2011·临沂)“……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依据材料你能得出的结论是()A.相对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大

B.火车的发明使人养成了戴手表的习惯

C.工业革命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D.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了人们时间观念的增强,这根源于工业革命的高效率。

5.(2011·德州)牛顿说,我是大海边拾贝壳的孩子,真理才是汪洋大海,我的发现是站在巨人肩上。这反映出他的优秀品质是()

A.爱国主义精神B.谦虚态度

C.勤奋的探索精神 D.献身精神

【答案】B

【解析】综合材料信息内容,依据史论结合的原则可确定B项正确。

6.(2011·大连)19世纪英国诞生的一项伟大理论,戳穿了“上帝创造了万物”的流言,把越来越多的人从宗教神学的无知、愚昧和落后中解放出来。该理论是()

A.经典力学B.进化论

C.太阳中心说D.落体定律

【答案】B

【解析】本题根据“19世纪”这一时间限制即可确定提出于1859年的进化论符合题意。

7.(2011·哈尔滨五县)“1825年9月27日早晨发生的情景是难以描述的。许多参加这一历史事件的人整夜都不能合眼,一直站着。人人精神振奋,心情愉快,有些人喜形于色,另外一些人惊讶不已,使得这个场面丰富多彩。列车在预定的时刻开动了。”列车的动力和能源来自()

①蒸汽机②石油③电动机④煤炭

A.①④B.②④C.①③D.②③

【答案】A

【解析】石油和电动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就,排除②③。

8.(2011·哈尔滨五县)1830年9月,美国人科林斯准备离开纽约去外地旅行,他不能选择的出行工具是()

【答案】B

【解析】飞机发明于1903年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9.(2011·广州)1859年以后,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这主要是由于()

A.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与“上帝直接对话”

B.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生物“神创说”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理论,摆脱神学对科学的束缚

D.赫胥黎创立人猿同祖论,否定“上帝造人说”

【答案】B

【解析】依据1859年这一时间条件可知B项正确。

10.(2011·哈尔滨)伏尔泰认为:“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规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里,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伏尔泰所说的“永恒的规律”是指()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B.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C.达尔文的进化论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B

【解析】伏尔泰去世于1778年,排除1859年的进化论和20世纪的相对论,A、B两项相比,牛顿力学体系符合“自然界”“永恒的规律”等信息。

11.(2011·菏泽)1863年伦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始了向地下延伸的时代。城市基础建设向地下延伸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革命的进行B.城市化的发展

C.城市人口的增加D.城市土地资源的匮乏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1840年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化国家。因工业分布在城市里,导致城市人口巨增,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进,造成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所以出现地铁。选A。

12.某学者进行了一场学术演讲,演讲提纲如下图所示,你认为该学者演讲的主要是()

演讲主题

……

例证

瓦特——英国工业革命

法拉第——第二次工业革命

爱因斯坦——第三次科技革命

A.重大科学理论的出现是科技革命的先导

B.欧洲是当今世界的科技中心

C.伟大的科技革命造就伟大的科学家

D.伟大的历史人物推动历史进程的大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由上图可以看出题中三人的科学成就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科技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二、非选择题

13.(2011·湛江)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从图一到图二交通工具在动力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与上述变化密切相关的新能源是什么。

(3)指出当时新能源的应用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答案】(1)从蒸汽机到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2)石油。

(3)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的诞生,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与石油相关的新兴工业部门产生,工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伴随石油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垄断组织产生。

14.(2011·威海)阅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三幅图各是谁?如何评价其在科学史上的地位?

(2)图一是怎样批驳“世界神创说”、“上帝创世说”,动摇封建神学基础的?

(3)在科学战胜神学的过程中,为什么说图三中的人物是继图二的人物之后,最终驱走上帝?

(4)三位人物身上有哪些精神和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1)图一是哥白尼,是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图二是牛顿,是经典力学的创始人和微积分的创立者之一。图三是达尔文,其进化论是生物学上也是人类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2)哥白尼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否定了基督教宣扬的“地球中心说”,从而否定了“世界神创说”、“上帝创世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

理论基础。

(3)神学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各个物种从被上帝创造的那一天起,是不变的。牛顿力学体系把天上、地下的物体运动概括在一个理论之中,把神从无生命的研究领域中驱逐出去;达尔文的进化论把变异和自然选择看作新物种起源的首要因素,证明了上帝根本没存在的必要,把神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中驱逐出去,最终完成了驱逐上帝的任务。

(4)热爱科学、勇于探索、不迷信前人和“定论”的创新精神;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反对宗教神学的大无畏精神;捍卫科学、勇于献身,反对任何形式的歪理邪说的优秀品质。

视野拓展升华

“发明大王”爱迪生

爱迪生(EDison,1847~193(1),美国著名的电气发明家。爱迪生一生的发明创造达1000多项。他发明和改进了我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最熟悉的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把人类带入万家灯火、通讯便捷的新世界。

爱迪生的部分发明创造年表

1868年发明投票计数器,获得生平第一项专利权

1870年发明通用印刷机

1877年改进贝尔发明的电话,发明留声机

1879年发明白炽灯

1880年改良发电机,发明电灯座和开关

1909年研制出蓄电池,制成传真电报机

1912年发明有声电影,研制出传语留声机

分析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

金属材料与人类文明

金属材料与人类文明 行政管理1003班 4303100519 黄琳珊 材料是人类文明的里程碑,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在材料学家看来,人类的文明史就是材料的发展史,并把人类历史的发展时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新材料时代。纵观金属材料的发展应用,足见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材料自古以来就和人类文明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有人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能源、材料和知识三个要素。材料是人类用来制造工具、房屋、衣服、车船等的原料。人们最初使用的材料都是天然的,如石头、树木、骨角等等,以及一些在自然界存在。 历史从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从使用简单粗糙的石器发展到制造复杂精致的石器,物质文化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要在“怎样生产”和“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两方面给社会经济生活内容带来质的变化,还必须等待金属的出现。 金属材料是最重要的机械工程材料,它包括:铁和以铁为基的合金(俗称黑色金属),如钢/铸铁/铁合金等;金属材料是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而我国的金属材料发展可追溯到史前,早在4000年前我们就开始使用青铜,如殷商祭器司母戊大方鼎,其充分说明远在商

代,我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发明了冶铁技术,开始使用铸铁作农具。明朝时期我国还有了金属材料方面的较为专业的书籍。像明朝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一书,内有冶铁,炼钢,铸钟,锻铁,淬火等各种金属加工方法,它是世界上有关金属加工工艺最早的科学著作之一,这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在金属加工工艺方面的卓越成就。 上述事实说明,我国古代在材料及其加工工艺方面的科学技术曾在世界上占有遥遥领先的地位,对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长期统治,我国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等在解放前处于落后,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机械制造,矿山冶金,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电子仪表,航空航天等许多现代化工业,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国民经济进一步高速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金属材料关系十分密切,种类繁多的金属材料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我国已是"有色金属材料大国"、"钢铁大国"等金属材料大国。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人们发现了七种至今仍然广泛应用着的金属,它们是金银铜铁锡铅汞。这七种金属的发现及应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而从一般动物中分离出来,成为惟一的智能群体。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经历了一个由石器时代到金属时代的过渡。金属时代(包括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到来为人类文明带来了

中美关系

热点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近年来中美合作中美摩擦也不断出现。我们高考热点应该多关注近年来中美合作和摩擦相关史实,找出课本相关切入点进行复习。 一、热点背景: 1、2009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从1979年1 月1日起两国正式建交,至2009年整整30周年了。这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2、2009年12月4日上午,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开幕,中国国务院副 总理王岐山和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作为两国元首的特别代表共同主持对话。 3、中美两国首脑承诺要共同应对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 4、美国总统选举于2008年11月4日落幕。奥巴马赢得338张选举人票,远远超过当选所需的 270张。麦凯恩仅获163张。奥巴马赢得6200多万张选民选票,总数过半,麦凯恩获5500多万张选票。民主党候选人贝拉克·奥巴马以巨大优势击败共和党对手约翰·麦凯恩,历史性地当选美国首名非洲裔总统,成为美国第44任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他将于2009年1月20日就任第56届总统。奥巴马随后在芝加哥向支持者发表讲话,承诺与共和党合作,为美国带来变革。 5、温家宝记者会对美国发出四大政经信号 2010年在3月14日《新闻今日谈》节目中,评论员杜平对温家宝记者会讲话做出评析。 他指出,温总讲话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放出4大政经信号,第一,中国的刺激经济政策将视国内外形势择时退出。第二,回击奥巴马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暗示短期内人民币不会升值。 第三,在外交上暗示中美关系短期内不会回暖。第四,告诉美国等西方国家,要想避免对华贸易逆差,需放开对华科技品出口。 二、知识梳理: 1、中美关系: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 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 因忙于美西战争而错失时机。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政策,即在承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寻 找在中国的代理人。"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年)跃居第一位。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人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 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 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申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 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材料与人类文明

材料与人类文明 简单回顾一下历史便可知晓,正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及与此相联系的 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增长过程中,材料的使用才得以发展。我们可从中得知:是哪些或哪类材料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最能满足技术和经济的需要;同时还可看到,材料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之间贯穿着一条辩证的线索。 在人类发展史的早期阶段,直接获取的自然财富被用于满足最简单的需 要。自然财富、原料、材料、产品阶段几乎是协调一致的。由于没有分工,并且只不过是满足自身的直接需要,所以精加工的劳动比重很小。随着分工程度的深化,对在自然界寻觅到的原始材料进行加工的兴趣提高了。此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断提供新的途径来更多地生产消费品和改善居住条件。如果人类想要改善生活条件,那么无论在哪个社会阶段,都必须发展技术及与此相联系的材料使用为前提。人身体上的“工具”、“发动设备”和感官均有局限性。如果没有具备相应数量、质量、形式和布局的一定材料,没有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人类便会停留在原始阶段。 数百万年前,人类摆脱了动物界,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石头。除了骨头之 外,石头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材料之一。起初这种材料造型粗糙,但后来经过加工,使人类得以掌握多倍于体力的力量,人类被迫发展那些在与环境斗争中取胜的能力。人类先是用石头和骨头制成简单、基本的工具来补充手掌、手指、指甲和牙齿的功能。这些工具是手握的。当他们获得了不仅使用原始石头,而且进行加工的能力后,几乎等于完成了一次革命。当人类约在 50 万年前使用火时,石料的价值就更大了。人类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又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已经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里,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用石头打磨制成的石刀、石斧、刮削器等,这些就是人类早期曾经用过的工具。劳动工具的出现,也带来了社会物质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群居洞穴,狩猎为生,使用的工具主要源于石 头和骨头,制作粗糙,用途尚未分化。他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维艰,甚至弱肉强食。考古学家还发现猿人有食人之风,也许猿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否道德。至于打扮自己——美的概念,他们连想也不会想。 在18,000年前山顶洞人的洞穴里,曾发现七件穿孔的石珠,五件穿孔 的海蚶壳和一百多只穿孔的象牙。这说明了比较温饱的人类萌发了爱美之心。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能制造比较精致的石器和骨器,用骨针把兽皮缝制成衣服。 古生物学研究证明:在这个时期,除了能加工粗糙的石器外,还能制造 工具。除了拳状锲之外,还有刮刀和刮板。骨头、象牙、石头和植物编织物被用来制造鱼叉、鱼钩和鱼网等。原始时代和史前时期用“划时代材料”来命名历史阶段,形象地说明了材料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 公元前15,000到10,000年之间,形成了早期的农业。此间产生的初 期劳动生产力革命——农业革命的必然结果,是原始社会的解体。虽然材料仍局限在传统原料之内,但人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可以把材料加工得更加精细,而且富有艺术性。 ----------------------- Page 4-----------------------

1至6课学案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学案 【学习目标】:1.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2.通过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说一说他们的区别,理解人类的进化 3.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学习难点】: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巩固练习: 1、暑假期间,小明计划去考察元谋人的遗址,他应该去() A、北京 B、陕西 C、河南 D、云南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能不能直立行走 B、会不会说话 C、会不会制造工具 D、会不会使用火 3、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我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 A、10万年 B、20万年 C、100万年 D、180万年 4、下列远古人类的模样,最与我们现代人相似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5、在北京人生活的山洞里,有6米多厚的灰烬。这说明了()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B、北京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C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D、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 6、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结成群体一起生活。这主要是因为() A、当时的生活环境恶劣 B、人们的体质发育不全 C、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近 D、当时的生产工具简陋 7、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比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兽骨和树子。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气。而人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做怎样才能够生活下去? 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③、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个远古居民时期?

14-18世纪的世界(二轮优质学案)

《14-18世纪的世界》高三二轮复习案 18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的分水岭,从人类文明史着眼,18世纪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关键时期。以18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法国的大革命为标志,世界历史进入新纪元。在这一世纪,从地球的一端到另一端,或者正在发生,或者正在酝酿着空前急剧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讲,19—20世纪世界各国历史发展的趋向,在14—18世纪就已经种下了重要的根由。中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在物质生产和文化创造方面在14世纪以前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即使到18世纪仍有相当的潜力,保持着繁荣和强大,当时的康乾盛世,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加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但这种繁荣和强大与西欧国家已不相同,表面的相似,掩盖着实质的差异。当时,西欧国家已进入资本主义,而中国仍处在封建社会后期,显示出封建的宗法性农业社会的特征。西欧国家从封建主义走向资本主义,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是由长期历史进程所准备好的,是多种近代因素汇聚和发展的结果,中国虽亦有近代因素出现,但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严重地阻扰了近代因素的成长,走向近代化的通道尚未打开,条件尚未成熟,18世纪的中国并未显示出像西欧一样的迅速地引发社会质变的迹象。18世纪中国和西方存在多方面的差距,这决定了两种文明的不同性质,一个是资本主义的青春,一个是封建主义的垂暮,也决定了两个社会的不同前途。18世纪以后,西欧出现了持续、高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中国则由于外国侵略与内部动荡而一蹶不振,陷于贫困、落后和长期危机之中。 一、根据下列提示,回忆基础知识 (一)按照下列提示,分册回忆教材有关具体内容。 1、14-18世纪下的中国:中国适逢元、明、清初三个朝代,总体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涉及的模块、专题、考点有: 政治上—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元朝的行省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经济上—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的《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守国”。 思想文化上—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的

材料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

材料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可以这样说,自从人类一出现就开始了使用材料。材料的历史与人类史一样久远。从考古学的角度,人类文明曾被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由此可见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材料也是人类进化的标志之一,任何工程技术都离不开材料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一种新材料的出现,必将支持和促进当时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从人类的出现到20世纪的今天,人类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材料及材料科学也在不断发展。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材料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1.使用纯天然材料的初级阶段在原古时代,人类只能使用天然材料(如兽皮、甲骨、羽毛、树木、草叶、石块、泥土等),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旧石器时代。这一阶段,人类所能利用的材料都是纯天然的,在这一阶段的后期,虽然人类文明的程度有了很大进步,在制造器物方面有了种种技巧,但是都只是纯天然材料的简单加工。 2.人类单纯利用火制造材料的阶段这一阶段横跨人们通常所说的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也就是距今约10000年前到20世纪初的一个漫长的时期,并且延续至今,它们分别以人类的三大人造材料为象征,即陶、铜和铁。这一阶段主要是人类利用火来对天然材料进行煅烧、冶炼和加工的时代。例如人类用天然的矿土烧制陶器、砖瓦和陶瓷,以后又制出玻璃、水泥,以及从各种天然矿石中提炼铜、铁等金属材料,等等。 3.利用物理与化学原理合成材料的阶段20世纪初,随着物理学和化学等科学的发展以及各种检测技术的出现,人类一方面从化学角度出发,开始研究材料的化学组成、化学键、结构及合成方法,另一方面从物理学角度出发开始研究材料的物性,就是以凝聚态物理、晶体物理和固体物理等作为基础来说明材料组成、结构及性能间的关系,并研究材料制备和使用材料的有关工艺性问题。由于物理和化学等科学理论在材料技术中的应用,从而出现了材料科学。在此基础上,人类开始了人工合成材料的新阶段。这一阶段以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出现为开端,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且仍将继续下去。人工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及合成橡胶等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加上已有的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构成了现代材料的三大支柱。除合成高分子材料以外,人类也合成了一系列的合金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光纤等材料都是这一阶段的杰出代表。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5第30讲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学案 人民版

第30讲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时空坐标专题概览] 考点1|科学革命——物理学与生物学的发展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1.经典力学——认识史上的飞跃 (1)创立标志: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主要内容 ①牛顿的运动三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 ②万有引力定律,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飞跃。 (3)意义: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2.量子论——驱走乌云的太阳

(1)创立: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同年,发表《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 标志着量子理论的诞生。 (2)应用 ①1905年,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②1923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理论。 ③奥地利、德国物理学家建立了量子力学。 (3)意义:让人们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物理学的传统观念,使物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观念都发生了重大 变革。 3.相对论——爱因斯坦的“时空” (1)创立: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标志着狭义相对论的诞生。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 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2)发展:1916年,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认为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不是平坦的,而是弯曲的,空间、 时间不是独立的实在,而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3)意义 ①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②相对论同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轻巧识记] 近现代物理学的三大理论成果 二、追寻生命的起源 1.千年话题——谁创造了万物 (1)西方的上帝造人说:西方神学认为各种生物是按上帝的旨意和计划创造出来的,创造出来后就永恒不变。 (2)古代中国:女娲抟土造人;古埃及:黑泥塑人;古芬兰:怪鸟蛋孵化成人;古希腊:鱼变人。 2.近代生命科学的成果 (1)林耐:将动物、植物分类的通用层次确定为纲、目、属、种四级。 (2)哈维:建立了血液循环理论。 (3)施莱登和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 (4)巴斯德:微生物学研究取得巨大成果。 (5)拉马克:提出生物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肯定了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 3.达尔文和进化论 (1)提出:1859年,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出版。论证了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 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意义:证明了整个有机界——植物、动物,包括人在内,都是长期发展进化过程的产物。 4.造物主的落寞

七年级历史上册7—10课导学案

目录 第7 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8 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9 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第10课春秋战国的科技和文艺

第7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学习目标】: 1、懂得甲骨文、金文的字体及汉字的演变。 2、了解夏、商、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的情况;知道著名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3、认识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的,是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奴隶制文明。 【学习重点】:甲骨文、金文的字体及汉字的演变,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对汉字的演变、青铜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30~31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的出土地点,与今天的汉字的关系。 2、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我国文字可考年代。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31~33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什么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什么时期走向鼎盛?

2、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有哪些? 3、青铜时代 4、金文、金文内容、作用 二、合作探究: 1、我们的问题: 2、老师的问题: ①猜想一下当时奴隶们怎样制造青铜器? ②夏、商、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都很发达,为什么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 ③某鼎铭文记载:“五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加一丝”。这说明了什么? 三、拓展延伸: 为什么商代青铜器没有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四、系统总结,梳理结构 五、巩固练习: 1、著名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B、农耕文明出现原始 C、奴隶的命运十分悲惨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2、我国古代南方青铜文化的代表是() A、元谋人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三星堆文化 3、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 A、中国 B、古印度 C、古埃及 D、古巴比伦

1[1].4夏商西周的兴亡_导学案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1、看教材能说出夏、商、西周的建立及其更替的时间,重要事件 重要人物。西周分封制的内容、目的和作用。 2、认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认识我国是世界文明 古国。 【学习重点】:夏朝的建立、西周分封制。 【学习难点】:理解西周分封制;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学习过程】: 一、小组合作完成基础知识人人过关。 1、夏朝建立者是,其统治的中心在和一带, 定都,历时400年而亡。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的 产生,从此“公天下”变为“”,制代替了禅让制。 2、夏朝的国家机构,是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因此它的 性质是国家。 3、商朝的建立时间是,建立者是。 4、商朝几经迁都,一直到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 朝为朝。 5、前年,周军通过战役灭商,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 。 6、西周为巩固其统治,采取制度。 二、小组探究,拓展提升 材料解析题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篇〉 请回答: 1、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是因为谁而开始? 2、他破坏了禅让制,而采取了什么制度? 3、开创“天下为家”局面的人,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什么王朝? 3、从此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到什么社会的发展阶段?

三、课堂练习 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始自() A.禹 B.启 C.桀 D.汤 2、施用“炮烙之刑”的暴君是() A.启 B.桀 C.纣 D.周厉王 3、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者是() A.禹 B.启 C.汤 D.周武王 4、任用姜尚,使国力逐步强大的是()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平王 D.周厉王 5、下列历史人物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A.舜—禹—桀—启 B. 舜—禹—启—桀 C.禹—舜—启—桀 D. 启—禹—舜—桀 6、牧野之战为哪一国家建立奠定了基础()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7、俗话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的明君是:() A.黄帝 B.启 C.商汤 D.周文王 四、课堂反思:

第21课 从蒸汽时代到互联网时代 教学设计

第21课从蒸汽时代到互联网时代 内容标准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蒸汽机发明和改良的大致过程,认识其历史背景以及划时代作用。 了解电力的发现及运用,认识电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意义。 了解第一台计算机、互联网诞生及迅猛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历史背景、对人类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影响,归纳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蒸汽机、电气技术和互联网的了解,多层次归纳人类先后迈入三个“时代”的划时代历史内涵。 结合课内外知识,拓展认识蒸汽机、电气技术和互联网对人类生产、生活层面的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联系三个“时代”的历史大背景,思考其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三个“时代”的分析,认识科技成果产生过程中发扬与继承的关系。 通过了解科技进步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改变,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结论。 通过学习和思考,认识科技成果是一柄“双刃剑”,人类要正确地对待和使用科技成果。

教学策略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经历过以往的历史必修1、必修2的学习,对本课涉及的科学常识会有初步了解,但贯穿300多年、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整合为一个历史学习的单元,跨度依然很大。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通过历史背景、科技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作用分析,促使学生对科技推进社会发展有一个宏观、整体的认识,并认识到科技是一柄“双刃剑”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蒸汽机、电气技术、互联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难点:蒸汽机、电气技术和互联网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 设计思路 从历史学的角度探寻人类科技进步的足迹,让学生在体会工业化、信息化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喜悦与隐忧,以及促进了科技进步和发展的同时,感悟历史,触动心灵。 制作一份简易的PPT,包含本节课简要知识结构与典型图片,设计既符合教材主旨,又贴近学生生活,并具有历史纵深感的问题,供师生讨论和交流。 依据“内容标准”的描述,围绕“作用”和“影响”这两个关键词,层层设计问答与讨论,依托主干知识,迁移其他课程,最终回归到“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的宏大议题,达成知识与能力基础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教材知识结构 一、蒸汽时代 1.历史背景 (1)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前提) (2)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基础) (3)科技与教育的进展(条件) 2.过程 (1)纽可门蒸汽机:抽水 (2)瓦特:从单动式蒸汽机到联动式蒸汽机(18世纪60—80年代)

材料与人类文明发展

材料与人类文明发展 什么是材料?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材料就是人们用来制成各种机器、器件、结构等具有某种特性的物质实体。材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材料的发展导致时代的变迁,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社会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以材料为主要标志的。历史上,材料被视为人类社会进化的里程碑。对材料的认识和利用的能力,决定着社会的形态和人类生活的质量。历史学家也把材料及其器具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志: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高分子材料时代…… 在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材料与能源和信息并列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其作用和意义尤为重要。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材料是一个带有时代和文明标志的基础。人类和材料的关系非常广泛、非常密切。也非常重要,在这点上很少能有其他领域与之相比。其实,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学习利用材料、制造材料、创新材料的历史。材料是人类一切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物质基础,历来是生产力的标志,被看成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里程碑。对材料的认识和利用的能力,决定着社会的形态和人类生活的质量,所以人类从来没有中断过追求更好的材料,让材料具有更优异的性质或者的所未有的功能来满足人类世世代代发展中层出不穷的新的需要和追求。 所以,一部人类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称之为世界材料发展史。每一种新材料的发现,每一项新材料技术的应用,都会结社会生产和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把人类社会推向前进。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材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类对材料的应用一直是社会文明进程的里程碑。古代的石器、青铜器、铁器等的兴起和广泛利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这些具体的材料(石器、青铜器、铁器)被历史学家作为划分某一个时代的重要标志。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 一、天然材料 在人类发展史的早期阶段,直接获取的自然财富被用于满足最简单的需要。自然财富、原料、材料、产品阶段几乎是协调一致的。由于没有分工,并且只不过是满足自身的直接需要,所以精加工的劳动比重很小。随着分工程度的深化,对在自然界寻觅到的原始材料进行加工的兴趣提高了。此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断提供新的途径来更多地生产消费品和改善居住条件。如果人类想要改善生活条件,那么无论在哪个社会阶段,都必须发展技术及与此相联系的材

高中历史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第3课人类文明的引擎学案人民版必修3

第3课 人类文明的引擎 [学习目标] 一、棉纺织业的技术创新 1.代表成就 (1)凯伊发明飞梭,提高了织布效率。 (2)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3)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 (4)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骡机”,提高了纱的产量和质量。 (5)1785年:卡特莱特研制出水力织布机。 2.意义: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英国的棉纺织业在技术上完成了由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 1.(教材第131页学习思考) 大机器工厂与手工工场有哪些区别?

提示规模上,大机器工厂比手工工场规模大,人数多;生产方式上,大机器工厂采用技术先进的机器操作,而手工工场是靠简单的手工工具操作;动力上,大机器工厂主要靠动力机器,而手工工场主要靠人力;生产效率上,大机器工厂效率大大高于手工工场。 二、“万能的原动机” 1.蒸汽机的发明 (1)原因: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2)过程 ①巴本发明带有活塞的实验型汽缸。 ②1705年,纽可门蒸汽机问世。 ③1782年,瓦特设计出双向汽缸的蒸汽机。 ④瓦特设计出连杆曲柄传动装置,使蒸汽机提供的动力运动形式从直线往复运动变为旋转运动。 (3)意义 ①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万能的原动机”。 ②它是人类继发明用火之后,在驯服自然力方面所取得的最大成果。 ③工厂大量出现,历史跨入一个新的时代——蒸汽时代。 ④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 2.交通工具的改进 (1)1803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汽船。 (2)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成蒸汽机车,昭示着“铁路时代”的到来。 3.机械加工制造业的诞生 (1)标志:1794年,英国人莫兹利发明移动刀架,1797年制成车床,使刀具的制作实现了机械化。 (2)意义:19世纪初,新工业部门——机械加工制造业诞生,近代工业生产体系最终确立。[轻巧识记] “蒸汽时代”到来的背景和影响 三、“科”“技”结合的典范 1.电的发明和应用 (1)理论创新:1831年,英国的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发电机的理论基础。 (2)技术创新 ①1838年,俄国物理学家雅可比采用电磁铁做转子,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电动机。 ②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设计:1.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无答案)

必修2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导学案 【课标要求】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主要成就)、特征。 2.难点: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的比较、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发展历程:①夏商周时期:以________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②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③西汉武帝以后,_____、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①素称发达、历史悠久,在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②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重要成就 ①冶炼业:A.原始社会晚期中国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B.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的高炉冶铁和________,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________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C.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②制瓷业: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_____;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_______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________;明清时期______、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_____,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________是著名的瓷都。 ③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制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________有数千工人;唐朝时期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时期吸收了花鸟画中的________风格;明清时期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2.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两种形式:①家庭手工业:以________为代表,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②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重要成就:①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________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②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一些行业中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③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________性质的生产关系。 3.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及影响:长期领先世界,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西汉开始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_____”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上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唐朝起,瓷器远大欧洲、非洲;明清时期适应外国客户的需要及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烧制瓷器,西方国家称中国为“_____”。

《材料与文明进步》

材料与文明进步、科技创新的重要关联 主讲人:屈静江 材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它也是构筑了我们的世界;材料是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所有科技进步工业的核心;新材料不断开发和有效地使用能力,是衡量社会技术水平和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尺度;材料主导工业发展和科技创新。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人类进步的重要阶段,都是由材料来划分的。比如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等。公元前6000年,人类发明了火,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技术。有了火,不仅可以热食、取暖、照明和驱兽,还可以烧制陶器。这是陶瓷材料发展的一次飞跃,瓷器(英译名为China)的出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对世界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从陶器时代开启人类文明;青铜催生冶炼辉煌;到钢铁推动第一次产业革命;再到半导体硅材料将人类社会带入信息时代;而石墨烯被认为是替代硅最有前途的材料,未来可能从“硅时代”进入“碳时代”。创新引领未来,科技创造美好生活,材料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我们还是从材料的起源去追寻这迷人的世界。 陶器时代:陶器是人类最早不用 大自然的现成材料而制成的器具。制 陶技术是最古老的材料技术,是人类 材料技术的发端。我国陶器的制造和 使用大致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的全新 世初期。陶器的出现与农业、定居生 远古陶器 活的出现成为石器时代人类文化新飞跃的重要标志,即人类文化从此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出现促进和丰富了原始人的经济生活,在陶器制作中,人类的审美智慧创造性地得

到了发挥。 我们的先民是首先发现了陶土用火烤一下,烤到某种程度陶土会变硬,变硬之后可以用来盛水,盛食物,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更重要一点,就是先人从火烤的经验知道了材料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这种知识,使我们以后发展材料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大家都知道,陶器有很多缺点,缺点是什么呢,比较脆,一碰就摔碎了,所以陶器不能用来做农耕工具,也不能用来做武器防身。因而它激发了新材料研发,这个当时的新材料就是青铜器。 青铜时代:青铜采冶业 是从石器加工和烧制陶器的 生产实践中渐渐认识而产生 的。人们在寻找石料和加工 的过程中,逐步识别了自然 铜与铜矿石。中国的青铜文 化起源于黄河流域,距今约 青铜编钟 5000年,商周为鼎盛期,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冶炼铜发现于中国的陕西姜寨遗址。姜寨遗址出土的公元前4700年前冶炼的黄铜片及黄铜圆环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冶炼黄铜,标志着人类初步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为青铜时代的到来打下基础。如果铜里含了20%到30%的锡,它加到铜里面就有两种很重要的作用,一个作用就是把铜熔点从1100度降低到800度,这个温度在古时候可以用烧柴火就能达到这个温度,所以古人可以把青铜来熔化,来做成各种器具,而且青铜有其它的好处,它比较硬化,又能抗腐蚀,所以青铜在当时是一种最好的材料。青铜在商周的时候大量开发,最漂亮最精美的青铜器是在战国时期铸造的曾侯乙编钟,也是我国出土文物最多,重量最重,声音最全的一套编钟,凡是有机会听到、看到的人都认为这个编钟是中华文化的国宝,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所以,材料不但可以改进人们生活,而且材料可以影响历史的发展,就以青铜为例,中国历史上,秦

七年级历史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王妃姝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地位、知识结构前后联系 1.内容特点: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它涉及到了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原始农耕文化的的特征,以及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等内容。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相关问题。 2.知识结构:本单元分为九目内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大汶口原始居民;炎黄战蚩尤;黄帝——“人文初祖”;尧舜禹的“禅让”。 二.课时安排:4课时 三.单元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能够了解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相关基础知识。 2、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3、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情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议一议: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2、初步培养观察和分析历史文物图的能力。 3、通过对课文插图和材料的分析,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能够培养自身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增强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感情。 3、了解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激发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人文初祖”。 难点:生产力和阶级概念;“禅让”含义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情境导入法:利用生动的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图片分析法:使用相关图片,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分析历史图片,掌握一定的图片分析方法。 问题教学法:通过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7-第2课《追寻生命的起源》示范教案

二“追寻生命的起源” 学习内容分析 《追寻生命的起源》是必修三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的第二课,上承《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下接《人类文明的引擎》,与前后内容之间既具有承接关系,又具有并列关系。 本课教材主要从宗教神创论和科学进化论两个角度论述生命起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神创论、进化论的产生和流行都有其特定时代背景,对历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深刻地说明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相互关系,同时也说明了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复杂关系。教材侧重于进化论,强调对生命起源的科学解释。本课课标要求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在学习上要求学生了解达尔文、赫胥黎及进化论观点,了解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感受达尔文等科学家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本课内容涉及生物学,化学,宗教等多学科知识。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历史教师一方面可以与学生在初高中已经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行联系,另一方面可以与高中历史必修I专题7《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必修II专题5《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一至三节内容、必修III专题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内容联系,从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角度提升学生对进化论的全面认识。 高中生处于树立生命观的关键时期,对生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验,同时对于生命又充满了许多的好奇、困惑。教师通过网络搜集有关生命起源的视频,如https://www.360docs.net/doc/969670311.html,上“自然博物馆”或者是BBC制作的“人类起源”等高清视频,生 动现象地向学生讲解生命的起源,加深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学习者分析 高中生处于青年初期,一方面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另一方面对知识有一定的自主选择能力。在生命起源上,高中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人生体验,同时希望对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树立对于生命的价值观。在高中学习中,应该在初高中学习的基础上予以整合和深入,体现对生命认识的科学性和人文性。 教学目标设定 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了解拉马克、达尔文、赫胥黎及进化论观点;收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第3课人类文明的引擎学案人民版必修3

第3课人类文明的引擎[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重点难点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1.认识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及人类思想解放的作用。(难点) 2.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重难点) 一、棉纺织业的技术创新 1.代表成就 (1)凯伊发明飞梭,提高了织布效率。 (2)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3)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 (4)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骡机”,提高了纱的产量和质量。 (5)1785年:卡特莱特研制出水力织布机。 2.意义: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英国的棉纺织业在技术上完成了由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 1.(教材第131页学习思考) 大机器工厂与手工工场有哪些区别? 提示规模上,大机器工厂比手工工场规模大,人数多;生产方式上,

大机器工厂采用技术先进的机器操作,而手工工场是靠简单的手工工具操作;动力上,大机器工厂主要靠动力机器,而手工工场主要靠人力;生产效率上,大机器工厂效率大大高于手工工场。 二、“万能的原动机” 1.蒸汽机的发明 (1)原因: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2)过程 ①巴本发明带有活塞的实验型汽缸。 ②1705年,纽可门蒸汽机问世。 ③1782年,瓦特设计出双向汽缸的蒸汽机。 ④瓦特设计出连杆曲柄传动装置,使蒸汽机提供的动力运动形式从直线往复运动变为旋转运动。 (3)意义 ①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万能的原动机”。 ②它是人类继发明用火之后,在驯服自然力方面所取得的最大成果。 ③工厂大量出现,历史跨入一个新的时代——蒸汽时代。 ④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 2.交通工具的改进 (1)1803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汽船。 (2)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成蒸汽机车,昭示着“铁路时代”的到来。 3.机械加工制造业的诞生 (1)标志:1794年,英国人莫兹利发明移动刀架,1797年制成车床,使刀具的制作实现了机械化。 (2)意义:19世纪初,新工业部门——机械加工制造业诞生,近代工

(完整word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全册)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自主学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 1、距今时间:;地点。 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 3、北京人的生活:。 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 1、距今时间:;地点。 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 二、合作探究 1、你同意教材中“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看法吗? 2、打制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何区别? 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自主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