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材料二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

——摘編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请回答:

(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据此,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答案】(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

(2)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3)后果:社会危机严重;认识: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

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是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

(2)根据材料二“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等内容可知,唐玄宗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是社会危机严重,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据此得到的认识是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表

材料二: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2)这种变化是何时开始的?何时完成的?

(3)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列举两点即可)

(4)你认为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1)经济中心南移

(2)唐朝中后期南宋

(3)1、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力;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3、南方社会相对稳定;4、南北方人民一起共同努力 5、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任意两点即可)

(4)维持和平安定的环境,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政府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表格内容,材料二“苏湖熟(丰收),天下足。”,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完成于南宋。(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南方地区人口的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南北方人民一起共同努力,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等。

(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维持和平安定的环境,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政府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

3.隋唐时期一度出现了繁荣的盛世局面。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争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

——《中国通史简编》材料二:唐太宗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对外则大力平定外患,尊重少数民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材料三: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

——《开元纪事》(1)根据材料一,简述隋文帝杨坚的主要历史功绩。

(2)材料二中的“理想局面”是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理想局面”?

(3)材料三中的“开元”是唐朝哪位皇帝的年号?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推动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答案】(1)结束了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

(2)贞观之治;唐太宗懂得任用贤能、虚心纳谏、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制度等。

(3)唐玄宗;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箱等。【解析】

【详解】

(1)据材料一“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

三百年的战争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可知,隋文帝杨坚的主要历史功绩是结束了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

(2)据材料二“唐太宗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对外则大力平定外患,尊重少数民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可知,“理想局面”是指贞观之治,出现这一“理想局面”的原因有唐太宗懂得任用贤能、虚心纳谏、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制度等。

(3)据材料三“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他采取的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箱等措施推动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点睛】

注意归纳历史上出现的盛世局面的相关知识点。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如下图)。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唐·皮日休请回答:

(1)写出材料一中数字序号所代表的地名:

①______;②____;③______。

(2)隋朝大运河是从哪年起陆续开凿的?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隋朝开凿大运河开通后的作用。

【答案】(1)①洛阳。②涿郡。③余杭。

(2)605年。

(3)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洛阳;②是涿郡;③是余杭。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

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按由北到南的顺序)。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3)根据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壮举。但明王朝遣使西航的目的,并没有和民间对外贸易利益有效地结合起来。郑和远航将朝贡、勘合方式的对外关系推到顶峰,“厚往薄来”,用大量的物质财富换取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

材料二限制海外船入口,严禁中国海船出口,放弃市舶税利收益,高价买进,贱价卖出,甚至无偿赠送,这是明代朝贡贸易与前代航海贸易不同的特色……(郑和)忠心执行的朝贡贸易,由于长期贬价贱卖,无偿赠送,耗费巨大。“收货所出数十万,而所取曾不及一二。且钱出外国自昔有禁,今仍竭天下所有以与之,可谓失其宜矣。”可见赏赐开支疲于应付。致使国库枯竭,财政短绌,长此下去,终会导致明王朝的经济崩溃。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所到达的最远地区。

(2)根据材料二,说明郑和下西洋活动终止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外交角度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贡献。

【答案】(1)宣扬国威: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2)明初朝贡贸易出多入少,造成重大损耗。致使国库枯竭,且缺乏内在驱动力。

(3)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郑和远航将朝贡、勘合方式的对外关系推到顶峰,“厚往薄来”,用大量的物质财富换取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从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2)依据材料信息“忠心执行的朝贡贸易,由于长期贬价贱卖,无偿赠送,耗费巨大”可

知,明初朝贡贸易出多入少,造成重大损耗。致使国库枯竭,且缺乏内在驱动力,是郑和下西洋活动终止的主要原因。

(3)依据所学可知,从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6.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以“唐朝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来参与。

材料一:

材料二: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三:唐玄宗统治初期,曾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华物品。唐玄宗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颇有作为,他能够任用贤能,进行一些改革。如任用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这些人都是有名的忠臣。在唐玄宗统治期内,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材料四:公元755年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见朝廷空虚,联合同罗、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战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积极作用?

(2)从材料二的内容中,你发现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为民获利的措施?

(3)材料三中描写的是哪一盛世景象?请列举一条唐玄宗的改革措施。

(4)材料四中的“战乱”指的是什么?这场战乱导致强大的唐帝国由强盛走向衰亡,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富裕、人民幸福?

【答案】(1)三省六部制;有利于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2)百姓的重要性;减少百姓服役天数,允许用实物代替劳役,以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开元盛世;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4)安史之乱;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勤于政事,以民为本,发展生产等。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唐朝中央行政机构图”反映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该制度的积极作用体现在有利于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2)根据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唐太宗认识到了百姓的重要性。唐太宗从隋朝的灭亡中吸取的教训是要以民为本,要虚心纳谏。在经济上减少百姓服役天数,允许用实物代替劳役,以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根据材料三“在唐玄宗统治期内,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唐玄宗改革的措施有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等。

(4)根据材料四“安禄山、史思明”“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朝中腐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安史之乱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第二小问是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勤于政事,以民为本,发展生产等。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杜佑《通典》卷七载:“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斗米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斗米值二钱。”

材料二:武周时期,搜罗人才,曾“十道使人,天下选残明经、进士,及下村教童蒙博士,皆被搜扬,不曾试练,并与美职”。重视农业生产,规定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则予以升奖。

——摘编自《隋唐五代史》材料三:(开元时)重用姚崇、宋璟,整顿吏治,裁撤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唐朝谁在位时的政治局面?

(2)材料一、三反映的统治局面在历史上分别被称为什么?

(3)结合三则材料,谈一谈给你带来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案】(1)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3)不用承担过重劳役负担;农业收入增多,经济收入增多;社会稳定,生活安定。【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可知是唐太宗在位时期。结合课本所学,626年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他就是唐太宗;由材料二“武周时期”可知反映的是武则天统治时期。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历史上称武周时期;由材料三“(开元时)重

用姚崇、宋璟”可知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时期。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2)依据材料一“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斗米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斗米值二钱。”可知反映的贞观之治。结合课本所学,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材料三“(开元时)重用姚崇、宋璟,整顿吏治,裁撤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可知反映的是开元盛世。据所学,唐玄宗前期年号“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3)依据三则材料“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整顿吏治,裁撤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由此可知,生活在唐朝时期,不用承担过重劳役负担;农业收入增多,经济收入增多;社会稳定,生活安定。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故“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在财政方面,行省只是充当了朝廷集中财赋的工具,行省还有义务遵照朝廷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赋支出的不足;在军事方面,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军权掌握在中央的枢密院;在司法方面,朝廷也对行省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典制,不能逾越。

材料二: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本地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请回答:

(1)材料一叙述了行省制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叙述?

(2)材料二中叙述“行省划分”的目的和基本方法是什么?这样划分有何意义?

【答案】(1)行省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人事权方面、财政方面、军事方面、司法方面。

(2)目的:中央军事控制。基本方法是犬牙交错。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行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在财政方面,行省只是充当了朝廷集中财赋的工具,行省还有义务遵照朝廷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赋支出的不足;在军事方面,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军权掌握在中央的枢密院;在司法方面,朝廷也对行省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典制,不能

逾越”可知,行省制的最大特点是,行省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从人事权方面、财政方面、军事方面、司法方面四个方面做了说明。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可知,行省区划的目的是中央进行军事控制;基本方法是犬牙交错。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点睛】

材料一以材料为切入点,考查行省的特点。准确掌握“行省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这一点。

9.阅读材料:

材料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玄奘西行的目的是什么。

(2)与他有关的重要历史和佛学典籍是什么?

(3)结合材料,指出玄奘西行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提示:可从当时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等方面考虑)

(4)玄奘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使者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唐朝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其对我们今天的外交政策有何启示?

【答案】(1)寻求佛法(或佛经)。

(2)《大唐西域记》。

(3)政治局面: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经济繁荣发展;外交政策:实行宽容、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通:海陆交通发达。

(4)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的精神。

(5)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要坚持对外开放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据材料中的“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可知,玄奘西行的目的是寻求佛法。

(2)贞观后期,玄奘取经回到长安,他专心翻译佛经,据其口述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由其弟子记录而写成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典籍。

(3)结合所学,从唐朝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等方面分析作答。政治局面: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经济繁荣发展;外交政策:唐朝政府实行宽容、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对外交往;对外交通:海陆交通发达。

(4)依据材料“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可知玄奘具有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依据材料“西行学经求法”可知玄奘具有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

的精神。

(5)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外交往频繁,当时的中华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这有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因此今天我们仍然要坚持对外开放,具有开放意识,学习外国的先进文明成果等。

10.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蒙古族入主中原,更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民族融合的新高潮。进入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女真人被汉族同化,称为“汉人”;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同汉族、蒙古族、畏兀儿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

材料二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后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访问团。在会见中,连战表示,现阶段两岸关系来之不易,希望能在新的起点上加以深化。两岸各自的法律、体制都实施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固然是中国的一部分,大陆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一中架构”下的两岸关系,而不是国与国的关系。

——央视网2013年2月25日请回答:

(1)元朝时为加强对全国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此外还设立过什么机构来管理西藏的?(2)材料一中形成的新的民族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和议”指的是什么事件?

(4)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请说明我国什么时候设立什么机构正式管辖台湾?【答案】(1)行省制度;宣政院。

(2)回族。

(3)澶渊之盟。

(4)元朝;澎湖巡检司。

【解析】

【分析】

【详解】

(1)元朝时为加强统治,实行了行省制度,此外还设立过宣政院来管理西藏事务,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3)据材料一“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同汉族、蒙古族、畏兀儿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形成的新的民族是回族。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4)据材料三“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后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

20万匹;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可知,材料三中的“和议”指的是澶渊之盟,宋真宗时期,辽军与宋军经过澶州之战后,双方议和,签订了澶渊之盟。

(5)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正式管辖台湾。

1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劾纠者曰“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元文类》卷四十材料二:据史书记载,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即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到鄂霍次克海。其疆域之广,居中国各朝之冠。与汉、唐极盛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不仅在面积上大大超过了它们,而且在控制程度上也远胜于它们。

(1)材料一中的“中书省”是什么机构?

(2)材料二中元朝对西藏是如何有效管理的?这一管理在中国的国家发展和民族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3)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元朝创立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该制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答案】(1)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2)元朝时期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中央由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这一管理使得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3)行省制度;为了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行省制度在以后各朝中基本延续下来,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代,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劾纠者曰‘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因此材料一中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

(2)依据材料信息“据史书记载,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即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到鄂霍次克海。其疆域之广,居中国各朝之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中央设宣政院直接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这些措施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在以后各朝中基本延续下来,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代,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12.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以“唐朝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来参与。

材料一:

材料二: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三:唐玄宗统治初期,曾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华物品。唐玄宗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颇有作为,他能够任用贤能,进行一些改革。如任用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这些人都是有名的忠臣。在唐玄宗统治期内,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材料四:公元755年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见朝廷空虚,联合同罗、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战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积极作用?

(2)从材料二的内容中,你发现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为民获利的措施?

(3)材料三中描写的是哪一盛世景象?请列举一条唐玄宗的改革措施。

(4)材料四中的“战乱”指的是什么?这场战乱导致强大的唐帝国由强盛走向衰亡,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富裕、人民幸福?

【答案】(1)三省六部制;有利于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2)百姓的重要性;减少百姓服役天数,允许用实物代替劳役,以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开元盛世;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4)安史之乱;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勤于政事,以民为本,发展生产等。

【解析】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唐朝中央行政机构图”反映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该制度的积极作用体现在有利于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2)根据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唐太宗认识到了百姓的重要性。唐太宗从隋朝的灭亡中吸取的教训是要以民为本,要虚心纳谏。在经济上减少百姓服役天数,允许用实物代替劳役,以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根据材料三“在唐玄宗统治期内,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唐玄宗改革的措施有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等。

(4)根据材料四“安禄山、史思明”“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朝中腐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安史之乱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第二小问是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勤于政事,以民为本,发展生产等。

13.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延四年,发诏修洛阳之乾元殿(隋场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巨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殿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世?……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夹。”……上(唐太宗)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摘自《资治通鉴》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唐太宗材料三诗人杜甫在《忆昔》一诗中这样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康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1)根据材料一在罢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听取张玄素建议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唐蕃通婚的典型事例是什么?

(3)唐太宗的统治政策和治国成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4)材料三中唐诗描写了哪一皇帝统治时期出现的什么局面?

(5)纵观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朝进行概括性评价。

【答案】(1)共识:不修乾元殿。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2)幵明。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3)贞观之治。

(4)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

(5)唐朝繁荣、富强、开放、开明等。(凡符合題意的其他表述均酌情给分)

【解析】

(1)据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述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随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随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蔽,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和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以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城有理,宜即为之罢役’”可知,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不修乾元殿,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根据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4)根据材料三中的“开元”可知是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是“开元”,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5)纵观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繁荣、富强、开放、开明等。

【点睛】

解决本题的同时注意掌握归纳我国古代出现的盛世局面。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1)此诗描绘了什么样的盛世景象?

(2)小历认为:“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是与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农业生产、重视地方吏治等措施有关。”小历的看法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开元盛世

(2)不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唐玄宗时期的盛世,不是唐太宗,所以小历的看法不正确。【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诗描绘了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历认为:“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是与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农业生产、重视地方吏治等措施有关。”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材料描述的是唐玄宗时期的盛世,不是唐太宗,所以小历的看法不正确。

15.读图说史。

材料:

(1)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什么?其南端余杭和北端涿郡分别是今天的哪里?

(2)隋朝大运河是由哪些河段连起来的?

(3)唐朝诗人皮日休诗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理由,

【答案】(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余杭是指杭州,涿郡是指北京。

(2)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3)同意;理由: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2)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按由北到南的顺序);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3)唐朝诗人皮日休诗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我同意这个观点。理由: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