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走上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及其经验.

俄罗斯走上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及其经验.
俄罗斯走上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及其经验.

俄罗斯走上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及其经验

周光札

俄罗斯高教强国之路始于18世纪初叶彼得一世的改革,崛起于20世纪50年代后的美苏争霸。其中经历了5个关键阶段:彼得一世的高等教育改革、罗蒙诺索夫创建莫斯科大学、19世纪的高等教育立法、苏联前3个五年计划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二战后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一、彼得一世的高等教育改革

俄罗斯封建农奴制度延续时间很长,其高等教育一直落后于欧洲早发内生型的法国与德国。彼得一世大力推行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全面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因素在俄罗斯的快速增长,推动了俄罗斯的近代化进程,使俄罗斯一个默默无闻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崛起为欧洲强国。彼得一世的高等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力开展实科教育,二是创建俄罗斯科学院。

17世纪俄国在经济、军事等领域远远落后于西欧各国,关键原因是俄国的教育发展迟缓。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彼得一世极力主张俄罗斯积极地向外国学习,翻译大量的科技著作,为俄国实科学校的兴起准备了课程基础。彼得一世本着“学院和学校是国民教育的非常事业”的理念.把创建实科学校作为社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俄国的经济振兴和国土扩张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1701年彼得一世先后发布敕令,创办了数学及航海学校、炮兵学校、外国语学校、工程师学校、外科医学校和计算学校。为了保证教育质量,彼得一世为学校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亲自从英法等国为学校挑选教师。学生在学习期间由国家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正是这些实科学校的创建,标志着俄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诞生,为18世纪俄国经济的腾飞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需要的适用专业技术人才。以莫斯科数学与航海学为例,其创办15年就为俄围培养了1000余名数学教师、造船工程师和海军技术专家。由此可见,实科学校的开创不仅造就了俄国重视高等工程教育的传统,而且塑造了俄罗斯高等教育的专业取向。

虽然彼得一世的改革使俄国在18世纪初叶成为了欧洲的一个强国,但是俄国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方面仍然严重落后于英法等西欧强国。俄罗斯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生一个从事高层次科学研究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机构。1716年彼得一世访问欧洲时,莱布尼兹等著名科学家曾建议他在俄国创建科学院;1717年彼得一世被授予巴黎科学院院士称号。受此启发,1718年彼得一世在一份诏令中正式表达了成立科学院的设想。如其所言,“要成立科学院,而现在要在俄罗斯人当中物色学者,并要有天赋。”1721年彼得一世委托近臣按照自己的旨意起草创办科学院的计划,1724年彼得一世在认真审核的基础上颁布了创办俄国科学院的敕令以及该院章程。敕令明确指出了设立科学院旨在加快语言、科学和艺术等领域

的研究,为俄罗斯的实际利益作贡献。科学院的研究内容集中在3个领域: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物理,化学、天文学、植物学等)、人文科学(历史、法学等),科学院没有神学的位置,全部工作都具有世俗性质,科学院中的知名学者都具有民主思想。彼得一世在敕令中强调,科学家不但要研究科学领域的重大问题,而且科学研究必须与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要为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彼得一世极力主张科学院的科学家不但要大力从事科学研究,面且要抽出时间与精力培养俄国未来的学者和科学家,主张科学研究与教学密切结合。为此,科学院内附设了大学和预备中学。科学院大学设置三个学部:法学部、医学部和哲学部。科学院的学者既要研究又要教学,还要关注

社会发展。“除了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之外,科学院应当促进实际工作的发展,注视各种发明并说明期意义,帮助建立或发展…自由艺术和手工工场?。”俄国科学院的创建是俄国高等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不仅促进了18世纪俄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培养了一批科学研究精英(如罗蒙诺索夫),为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莫斯科大学的创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罗蒙诺索夫创建莫斯科大学

1725年被得一世去世之后,俄国进入了长达近40年的皇权频繁更迭、政局动荡时期,彼得一世开创的高等教育事业日趋衰落。女皇叶卡捷林娜执政时期,由于俄国国际地位的人幅度提升,迫切需要大批高级专门人才,而此时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却非常落后。因为彼得一世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由于政局不稳、经费不足、享乐主义盛行等原因而口趋衰败,日趋平庸。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创建新的高等教育机构。1754年,在俄罗斯学术界颇具声望的罗蒙诺索夫向俄国政府提交了创建莫斯科大学的意见草案。在创建莫斯科大学的意见草案中,罗蒙诺索夫论述了自己的大学理念以及创设新型大学的重大意义。

如其所言,大学是一个研究和贡献科学和学说的场所,是提供人的生括中所需要的各门学科,启发学生的智慧和拓宽他们视野的机关。“俄罗斯人民的荣誉要在科学领域显示他们的才能和智慧,使我们的祖国不仅可以在英勇善战和其他重要事业中,而且在研究高深知识中使用自己的儿子们。”莫斯科大学的创建意味着“我们期待的那个时代一定会到来,……. 将会出现大有作为的科学家。他们将会把那些被掩盖着的大自然的秘密揭示出来。”此外,莫斯科大学的创办不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巩固莫斯科作为俄国的科学技术文化中心,而且有利于提高俄罗斯国民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改变俄罗斯人民愚昧落后的现状。在莫斯科大学的草案中,罗蒙诺索夫主张新创办的莫斯科大学要废除等级制,招收学员应不问等级,不问出身,甚至过去的农奴也可以进人大学学习。罗蒙诺索夫主张新创建的莫斯科大学应反对繁琐哲学,教师要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讲授课程,并把各门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按其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把教学同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了培养真正的俄罗斯学者,罗蒙诺索夫主张教师用俄语授

课,他认为俄语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之一。他认为,大学教师用俄语授课,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内容,还可以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俄罗斯的爱国者。

罗蒙诺索夫提出的创建莫斯科大学的草案在俄罗斯上层社会产生了巨大反响,社会各界纷纷要求政府尽快创建莫斯科大学。迫于军队和工商业界的巨大压力,1 755年1月叶卡捷琳娜一世签署了创立莫斯科大学的法令。莫斯科大学坚持教育的世俗性原则,在其建校计划中没有西欧中世纪大学必有的神学院,而是根据当时的需要和可能,在大学里成立了三个院:习历史语言和物理数学课程的哲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为了培养发展俄国教育所需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莫斯科大学内附设,师范学院;为了确保大学生源质量,莫斯科大学内设立了附属中学。在莫斯科大学的办学实践中,罗蒙诺索夫的高等教育理念得到了或多或少的贯彻,如教育的世俗性原则、教育的无阶级性原则、教育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教育教学的民族化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莫斯科大学逐步发展起来了,到18世纪末,莫斯科大学已经跻身欧洲一流大学的行列。一批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由此任教,其中绝大多数是该校的毕业生。到1786年,大学讲义已基本用俄语撰写;在校学生规模增长很快,住19世纪的头20年内,学生人数增长了4倍,1820年学生已经达到500人。

莫斯科大学的创立是18世纪俄国高等教育史上最伟大的事件,它是俄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为俄国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俄罗斯创建新的综合性大学提供了成功经验,对近现代俄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主了重大影响。俄罗斯科学之父罗蒙诺索夫在创建莫斯科大学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19世纪沙皇政府的高等教育立法

19世纪初俄国开始了产业革命,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俄国高等教育无法适应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沙皇政府试图通过教育法令来促进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其中,对俄国高等教育发挥巨大推动作用的法令有两个一个是1804年亚历山大一世颁布的《大学附属学校章程》;另一个是1863年尼古拉一颁布的《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

1802年受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成立了国民教育部,统一领导和管理俄国各级教育。1804年颁布了《大学附属学校章程》,以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根据《大学附属学校章程》,俄罗斯分为莫斯科、彼得堡、喀山、哈尔科夫、维里诺和德尔泊六大学区,每个学区设立若干所堂区学校、县立学校、文科中学和一所大学。大学不但是国民教育制度最高一级,而且是整个学区的管理机关。根据《大学附属学校章程》,大学一方面担负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大学在学区学校的管理中处于中心地位,管理本学区的一切学校。为了充分发挥大学在培养专门人才、开展

科学研究、管理学区学校的职能,《章程》适当地扩大了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大学在国家法令许可的范围内成立学术团体、印刷所,允许出版报刊杂志和教学用书,允许组建社团和举行集会,强调大学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校务会议,由学校各系的教授组成校务委员会,校长由校务会议从教授中选出,经国民教育部同意后任命。这实际上带有教授治校的色彩。

1804年的《大学附属学校章程》是俄罗斯教育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被称为十月革命前高等学校全部历史上最民主的章程。首先,它扩大了教育对象,强调教育的平民化;第二,它有力地促进了19世纪初叶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大发。《章程》把发展综合性大学放在教育改革的核心地位,先后创办了喀山大学(1804)、哈尔科夫大学(1805)、彼得堡师范大学(1804),为大学提供了充足的办学经费和相当大的自主权;第三,它初步建立了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国民教育制度。《大学附属学校章程》颁布后,俄罗斯高等教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校大学生规模增加一倍多。然而,好景不长,沙皇政府重新对高等教育进行严格控制,大学办学自主权遭到严重削弱,政府直接干预大学内部事务。1835年尼古拉一世颁布新的《大学章程》,强调要把“正教、专制制度和民族性”精神贯彻到大学教育活动中去,培养效忠上帝和君主的人。这一政策严重影响了俄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遭到了大学师生的反对。1848—1849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风云激荡,在保守专制的俄罗斯也产生了社会运动的回响。在19世纪60年代社会运动的压力下,沙皇政府于1863年颁布了具有积极意义的《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该《章程》的主要亮点有:第一,恢复大学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强调政府不干预大学具体事务,只对大学进行一般的监督;第二,提倡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强调校务委员会有权选举校长和副校长,以竞选方式选聘教授。扩大教员名额,给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宽松的环境;第三,设立“领取奖学金者教授学院”培养俄罗斯高等院校的教师《章程》规定:凡有志于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人,在学完大学课程后,可留在大学参加硕士考试,在通过硕士论文答辩后再继续攻

读博士学位。这些领取奖学金者由一位学识渊博、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负责指导。这实际上开创了俄罗斯研究生教育的先河;第四,大力发展高等工程教育,初步形成工程师培养制度。根据《章程》,沙皇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创办了一批高等工业技术院校、高等农业技术院校以及高等商业学校,大力改善办学条件,重视实践教学环节。1863年颁布的《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贯彻了自由主义精神,它建立了俄国以综合性大学为核心,以高等工业院校、高等农业院校、高等师范院校为支撑的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为俄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俄国崛起为世界强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应该说,在《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的影响下,俄国高等教育步人了快速发展期,创办了一批大学和新型学院,大学生规模快速增长,产生了像门捷列夫、巴浦洛夫等世界著名的学者。

四、苏联前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苏维埃政权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造和建设。通过在高等学校中设立工农速成中学,为高校准备生源;通过在高校中设研究生部和建立红色教授学院,为高等教育发展准备师资。经过十年的努力,高等教育发展成效明显:高校数量稳步增长,学校规模适度扩大,科类结构和高校的地区布局有了一定的改善,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从1928年起.苏联进入到了国民经济第个五年计划阶段。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实行了以大规模工业化、农村高度集体化、国家经济体制集权化为主要标志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此背景下,苏联高等教育采取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和宏观高教体制调整为核心的教育政策。1928年7月苏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培养新专业人员的改进措施的决定》,要求大力发展工科类院校。其后,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大力发展以工科类院校为主体的专业学院体系。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第一,中等专业学校升格或若干所中专学校合并之后升格;第二,综合性大学只保留文理科,其余组建单科学院。如莫斯科大学的医学系被单独迁出成立新的莫斯科学院;第三,多科性工业大学被分解,成立单科性学院。如从莫斯科鲍曼高等技术学校分出了机械一机器制造学院、航空学院、动力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化学防护学院等五大新学院。通过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苏联高等学校的数量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内从152所猛增到701所,其中绝大多数是工科类院校。高校数量的猛增导致学生数量激增,大学生人数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从17. 6万人增长到50多万.

基于培养专家的状况不能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发展和基本建设的需要,苏共中央要求高校加强与生产部门的联系。一种新的方案被提出,这种方案建议把一部分高校划归国民经济相关部门领导,形成部门办学格局。1928年4月苏共中央全会决定将6所高等工业学校划归国家经委管理,2所高等工程学校划归国家交通部管理。其后,这一方案被进一肯定并得到广泛推广,从1929年起所有能与国家业务部门对口的高校全部划归相应部门管理,高等教育条块分割的部门管理体制正式确立。部门管理体制极大地调动了部门办学的积极性,在体制推广的当年,专业性学院的数量急剧增长,如高等工科院校从32所增生96所,猛增了64所。

为了与部门管理体制相对应,实现了培养过程与业务部门的对接。由于强调专业设置与经济部门所需人才的种类和具体岗位相对应,专业设置不断增加和细化;由于强调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联系,高校与实习单位受同一部门管辖,巩固了学校与实际生产部门的联系。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专业学院的主管部门办学经验

不足,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师资严重缺乏,不完全具备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苏联政府组织了检查评估,合并和关停了一些学校,提高了

培养质量。苏联前三个五年计划的高等教育调整与改革,在俄国高教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初步建立苏联社会主义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为苏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它正式确立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教育理念,形成了专业教育模式,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五、二战后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二战结束后的三十年是苏联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美苏争霸时期,在政府的大力干预与全力支持下,苏联高等教育走向快速发展道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结构日趋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这一时期采取的主要教育改革措施有:整顿高等学校,大力发展业余高等教育:调整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二战结束后,为了加快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根据苏共中央的指示创建了一些新的高等院校,但由于筹建准备不足,不少学校办学条件差,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苏联政府对高等学校进行了全面整顿,撤销、合并、停办了一批办学条件差的高等学校。发展高等教育的思路实现了战略转型,把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心由注重数量发展转移到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为了提高高等院校的办学效率,苏联采取了充分挖掘原有高校办学潜力的方式来扩大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

从20世纪50年代起,苏联政府颁布法令,要求所有全日制高等院校都必须创设夜大学和函授教育部,依托全日制高等院校的师资和教学设施大力发展业余高等教育,以扩大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苏联接受业余高等教育的学生占高等院校学生总数的59%。由于注意挖掘办学条件较好的高等学校的潜力,依托名校办业余高等教育附属机构,苏联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增加。

到20世纪70年代大学生规模由1950年的124 .7万人猛增到458万人。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专业教育的模式,这一模式一直存在专业划分过窄过细的问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科技发达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得到了战略性调整,由培养处方式人才转变为培养知识面宽广的高级专门人才。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苏联政府多次对高等院校的专业没置进行调整,淘汰了一批传统的工业专业,合并了一批划分得过窄过细的传统专业,增加了核动力、电子技术、经济控制论,生物化学、机器人技术、人造和合成纤维、人类工程学和环境保护等综合性新专业。到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的高等学校专业数由660个缩减为274个。与专业而的扩展相配合,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也进行大的调整,调整的主要内容是:改革高等学院的课程结构和比例,减轻专业课的份量,增加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门数和课时数。如在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学计划

中,基础课程所占的比例增加到30—40%,专业基础课所占的比例增加到35—40%,专业课所占的比例缩减至20—28%

苏联高等教育改革的另一重大举措是改革原有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减少政府对高等学校办学的直接控制,逐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权,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的改革中,高校逐步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招生自主权、教学科研的自主权、专业设置自主权、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及选择教材的自主权、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自主权。应该说,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密切了高校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

系,扩宽了高等院校的办学经费渠道,弥补了高校办学经费的缺口。由于高等学校拥有了一定的办学自主权,使苏联高等教育系统在调整专业设置、调整课程结构、改进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自主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以改进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为例,苏联高等教育系统的教学过程存在两大突出问题:过分强调统一要求和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获得办学自主权后,苏联高等院校采取了三大措施解决这两个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三大措施是:第一加强对大学生的教学管理,涌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第三,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二战后苏联高等教育的改革适应了美苏争霸的国家战略需要,对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宏观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改革,凋动了高等院校广大了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苏联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六、俄罗斯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经验

俄罗斯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始终是在传统的“大国意识”和“强国精神”的背景下展开的,处理本国传统和西方经验一直是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首要问题。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中不断涌现学习西方与自主发展之间的争议:从18世纪彼得一世的“全盘西化”到19世纪沙皇政府的“疏离西方”,从20世纪苏联的“对立西方”到21世纪俄罗斯“亲近西方”。俄罗斯便在这种这些争议中反复尝试,终于走出了一条具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高等教育强国之路:学习西方,走向世界文明的共同轨迹;珍视传统,实现高等教育体制的创新。具体说来,俄罗斯走向高等教育强国成功经验有:

l实行高等教育管理部门所有制,调动部门办学积极性

部门所有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以中央集权体制为基础的。为了实现强国目标,俄罗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中央集权的形式开启,并一直围绕着中央集权的全面化和制度化而演进。从彼得一世强调高等教育的中央集权到苏联中央集权高等教育的制度化,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权力有限。高等教育权力主要在中央各部门之间分配,由此形成了高等教育管理宏观的部门所有制。这种管理体制长处是调动教育行政部门以外的中央部门的积极性.使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无缝对接。部门办学使教育与生产部门相结合,便于产学结合,有利于实践

教学环节的实施。当然,部门办学也有其负面效应,但总的来说,部门办学在很长的时间内是适应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我国20世纪90年代大力改革部门办学体制,然而,当前的情况是由中央部门划归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工科院校普遍发展不尽人意,而仍然保留在行业部门的工科学校普遍发展良好。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部门办学体制的消极意义在我国是否过于夸大了,高等工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不是应该坚持行业办学。

2采取超常规措施,迅速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高等教育规模是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指标为了培养大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俄罗斯的历次高等教育改革都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彼得一世的实科学校向国民敞开大门,罗蒙诺索夫创立莫斯科大学时便倡导教育的世俗性和教育的无阶级性原则,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19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中,进一步以法令的形式强调教育的平民化。如1804每的《大学及附属学校章程》明确规定:各级学校均不得收学费,招生不受信仰、身份、社会地位的限制,扩大了受高等教育的对象,有力地促进了19世纪俄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苏联建立后,为了使俄罗斯从高等教育不发达的国家成为一流的高等教育大国,苏联采取超常规措施发展高等教育,坚持建新校和挖掘老校潜力相结合。

如颁布法令,废除大学考试制度,提出“万人上大学”的口号,所有大学都成立工人系,所有高校都附设工农速成中学。这些举措使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尽管也带来了严重的质量问题。

3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俄罗斯研究生教育的一大特点是为高等学校培养师资。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俄罗斯历次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从彼得一世改革到苏联的高等教守改革都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放在重要位置。1863年颁布的《俄箩斯帝目大学章程》规定,设立“领取奖学金者教授学院”培养俄国高等院校的教师。“领取奖学金者教授学院,,设硕士和博士两级,这实际上具有研究生教育的雏形。可见,俄罗斯研究生教育开始就是为高等院校培养师资而设立的。1925年,为了满足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苏联政府决定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关普遍设立研究生部,通过研究生部来培养高等院校急需的高水平的专业课教师。实践证明,研究生部后来成为苏联补充高等院校教师所采取的主要形式,对充实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促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4开创专业教育模式,坚持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把人才培养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也是俄罗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一条经验。俄罗斯一直把高等教育纳入高等职业教育范畴的传统,到苏联建立时正式确立了独具特色的专业教育模式。这种专业教育模式在专业取向上,强调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在人才类型上,主张培养应用性和职业眭高级专门人才;在课程教学上,强调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与专业取向相一致;在教学管理

上,强调学制的统一性和系统性。这种教育模式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批量生产,对苏联高等教育规模猛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贯彻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发展需要的方针,苏联以法律的形式确立高等教育、生产和科学的一体化。如建立教学、科研和生产综合体,把部分教学过程转移到生产单位进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联采取瞄准国家的战略目标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措施,快速走向高等教育强国。为了实现国家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苏联把大力发展高等工程教育作为发展重点,把发展高等工程教育与国家综合竞争力联系在一起。据统计,苏联时期,综合性大学中理工科占有半壁江山,多科性工业大学和单科性学院中,理工科占绝对优势。这种高教发展战略对苏联快速实现工业化做出突出贡献,为后来的美苏争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原文刊载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9年第2期)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三大举措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三大举措 高等教育强国是当下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何谓高等教育强国?目前,其内涵界定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语义双关且内含丰富的概念,它既有通过高等教育来强大国家之意,也有一国高等教育比较强大之味,无论是其“意”还是其“味”,均非能够一语道破,因而自然难以界说。本文既无意对其进行系统梳理,也无意对其给予新的阐释,而仅想探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策略问题。所谓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简单地说,是指国家通过采取某些有效措施,加强本国的高等教育建设,使本国高等教育在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等方面具有明显国际声望的活动。从哲学视角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项实践活动,理当具备实践活动主体、实践活动赖以维持的物质资源、引领实践活动的指南。我们认为,对于高等教育强国这一实践活动来说,高等教育师资是其主要的实践主体,高等教育投入是其赖以维持的主要物质资源,而高等教育政策则是其重要的引领指南,因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三大举措。 一加强高等教育师资建设

“师资是指可以当教师的人才”,高等教育师资是指可以在高等教育机构当教师的人才,而高等教育师资建设,就是指通过培养、培训以及引进的方式,为高等教育机构造就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资力结构、学缘结构、学科结构以及能力结构等均为合理且具有竞争优势与发展后劲的教师队伍。 高等教育师资建设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主体工程。高等教育具有三大职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与之相应,高等教育存在三大活动,即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社会服务活动。这三种活动其实都是特殊的生产劳动。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特殊生产劳动。马克思认为,人是生产劳动的主体,主体作用的性质与大小决定着生产劳动的成效。高等教育的三大活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与社会服务活动的主体都是高等教育师资,显然,高等教育师资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其力量的性质与大小决定着高等教育活动的成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一流的大学,离不开一流的师资队伍。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并非由于它拥有大楼与大校园,而是由于它拥有蕴藏大学问的大师。同理,高等教育之所以被归为教育的“高等”阶段,主要因为它离不开能够驾驭高深学问的高等教育师资。不言而喻,作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一实践活动的主体,高等教育师资的强弱决定着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缺乏高等教育师资这一活动主体,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活动就无法进行。即是说,高等教育师资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中坚力量,决定着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强大的高校师资队伍

中国高等教育与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差异的论文

中国高等教育与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差异的论文 近几年来,在经济浪潮的影响下,中国高等教育与俄罗斯高等教育都面临着改革。同处社会转型期,在高等教育方面,两国的教育改革存在着差异。 一、中国的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改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较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精英、专门人才,为国民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中国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大国。但在改革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从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迅速推进。从孔夫子开始,我们就有着辉煌的教育传统,但那时的高等教育是受社会各种力量控制的。建国以后,在继承原有大学制度的同时,借鉴苏联经验,以政策为导向、经验为辅建立了初级的高等教育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对以往经验进行整理,不断探索学科理论,对高等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从国际角度比较、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史,使整个研究活动有了科学依据。教育的框架在不断吸取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借鉴苏联、美国的治学思想,从而形成了今天大家所熟悉的高等教育。 (1)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教育管理体制是实行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教育部是中国教育管理的最高行政机构。自1978年以来,中国教育部发布了200多项教育行政规章,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渐打破了政府包揽的旧模式,形成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将以往由中央行政部门单一管理转变为地方共建管理、合作办学、学校合并、地方政府管理、联合办学等形式,逐步加强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的统筹管理。 (2)高等教育规模扩大 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867所,成人高等学校444所。普通高等学校中本科院校720所,高职(专科)1147所。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达2500万人,中国高等教育的总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 (3)教育结构优化,类型多样化 中国的高等教育,无论是层次结构、学科结构,还是布局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专科层次逐渐提高,本专科比例趋于合理;基础学科的规模开始下降,而一些实用学科呈上升趋势;在布局上,以往中国的高等教育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大中城市,地区差异很大。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校设置逐渐向西部和地级城市倾斜和延伸,地区之间的差异在缩小。办学的类型多样化,大学、学院、高职院校并存,全日制、职业教育、独立学院、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自学考试,各种非学历证书教育等并存。 (4)重视高等教育质量 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各高校开始认识到教育质量的重要性,纷纷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按照质量工程和“若干意见”的要求,成立评估、评价机构,以学生为中心,下大力气深化教育改革,重视教育质量,教育开始由规模发展向质量提高转移。

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路径选择-最新年文档

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30 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在学人数达到2700 万,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高等教育大众化发 展继续稳步向前推进。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多种形式协调发展的比较完善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结构趋于合理,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学校健康、协调发展,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办学格局初步形成。 1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内涵 作为整个国民教育的龙头,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中责任重大、使命崇高。 第一、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很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 以上。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已普遍超过60%, 其中美国、日本已超过80%。如果说基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 石,那么高等教育则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重要使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领头羊。应当说,我国举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 是人力资源强国。然而,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的供给与向前发展。因此,我们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贡献。 需求的矛盾,却始终困扰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制约着经济社会的第二,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居于世界的领先行列。为此,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拥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大批世界高水平大学,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骨干支撑,能对世界高等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发挥引领作用。 第三,拥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和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教学科研团队,特别是大师级的科学家。相当一批重点学科达到世界

《教育强国》之立国之本--观后感

《教育强国》之立国之本观后感第一集主要内容: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一个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不仅寄托着个人成长的希望、家庭的希望,也承载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希望。中国教育的发展,铭刻着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艰辛探索,也铭刻着属于这一代人的荣光。 看完视频之后,我对我国教育制度方面的改革历程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一声惊叹悠然而生。首先,我惊叹于国家的眼界与魄力。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主席指出“从全国80%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大多数国民的文化素养都还是文盲阶段,扫盲工作就这样在一个艰苦的条件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全国范围内,不同职业阶层的人们有着相对应的识字任务,大家把识字融入到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举办冬校、夜校等补习班、小黑板下地、赶牲口识字等等,霎时,形成了全民识字之风。 再者,我对人民的智慧更加地崇敬,并折服于新中国的文化新风貌。文化教员祁建华创建的注音识字法,极大地推动了扫盲进程,之后便有了一个个以新凤霞为典型代表的成功脱盲的人。在扫盲的同时,文字改革的工作也在进行着,根据社会的迫切需要,确定了三项任务,分别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一个接着一个的规定和方案的诞生,伴随着我国15岁以上的文盲率从80%下降到了52%,这也意味着我国文字改革的逐渐成熟以及我国国民文化素养的逐步提高。 不得不说,看着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家教育事业的逐渐强大。在这方面,我国大范围吸收企业办学、教会等为公办也从英国人手里拿回了燕京大学,以及集社会各教育专家人才去编写并出版用于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材,这都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这基础上,一大批高文化高质量的领导干部和各类人才涌现,其中,中国人民大学的成立为我国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国内改革到国际化发展,再者,从陆地到航空发展,我国人才培养程度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广,能力越来越强。1952年,我国通过调整,形成了高等院校的新格局,出现了各种专业性质的高等院校,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成熟奠定了基础。高考制度又为我国培养了数以亿计的大学生。北

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与课程设置.doc

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与课程设置- 俄罗斯是高等教育十分发达的国家,目前一些院校在大学阶段设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但有不少院校仍沿用过去的副博士,博士学位。俄罗斯在基础理论学科等领域与美国和西欧并驾齐驱,在尖端科技,如航空航天,军事等技术领域属世界一流;在一般民用技术方面也有其特色和长处。诸如艺术,体育,医学等方面也有自己的传统和风格,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高等院校的教师队伍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在基础理论教学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俄罗斯高等教育的论题深受国内外学者及教育家关注,我国学者吴克礼所著《俄罗斯社会与文化》中谈到俄罗斯教育制度新旧更替,汪宁等在期刊《俄罗斯研究》中发表的文章《俄罗斯改革评价》中也深刻地分析了俄罗斯教育的改革情况。 一、俄罗斯新旧教育 俄罗斯,作为对教育高度重视的国家,对教育采取了与时俱进的态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俄罗斯人传承旧式教育的优点,辅以新式教育,进行了教育改革。 (一)教育概述 俄罗斯是原苏联的法定继承者。原苏联学制包括学前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等专业教育、高等教育(包括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设立的研究生教育)。原苏联高等院校的学制结构有其特殊性,其中全日制大部分专业修业年限为5-6年。而在当今世界教育制度中,普遍实行了学位制。凡是受过大学和研究生教育的人,都持有证明自己通过高等教育达到相应水平的学位证书和享有相应的学位称号。在欧美国家,学位的级别划分非

常严格,尽管不完全相同,但大致上都设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和博士后资格。而原苏联在研究生教育中只设副博士和博士两级学位,不设硕士学位。大学本科毕业生不授予学士学位。 由此可见,原苏联与我国及欧美国家的学制结构存有差别,学位制度也不尽相同。学位这种形式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各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俄罗斯人认为,他们的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相当于甚至超过欧美国家,他们的全日制大学毕业生修业年限相当于或超过欧美国家获得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已经达到欧美国家的硕士水平,尽管没有设立这一级学位。而俄罗斯的副博士学位完全不逊色于欧美的博士,因为都需要3-4年的学位学习,都要通过严格的考试和答辩。至于俄罗斯的博士学位同欧美的博士后资格规定在原则上也是大同小异。 (二)教育类型 俄罗斯高等教育学位制度具有特殊性,这反映出俄罗斯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教育传统,但这种特殊性也给其在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带来诸多不便。因此,近年来,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就是学制结构和学位制度的改革,也就是实现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的高教体制一体化,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以便参与国际教育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并适应国内推行私有化和实行市场经济后的对各种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1.不完全高等教育。这是高等教育的初级阶段,由高等院校按照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大纲实施教育,学制2年,完成这一阶段学习任务并考试合格的学生可以继续接受教育,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领取《不完全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后就业。本阶段毕业生大概相当于我国的大专或略低。 2.基础高等教育。这是高等教育的中间阶段,由高校按照

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体会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纲领性文件,它颁布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法要求我们做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每位教师必须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这一方针。然而事实上,现在的教育还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只是虚有其名,事实上的应试教育迫使很多老师只注重对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忽略了学生思想品德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培养,直接导致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幅度下降,因此,教育法的贯彻实施,首先得各级领导转变教育观念,切实改变评价教师的方法。 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这本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大事,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让广大教师苦不堪言。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要靠法律,但现在的情况是有法不依,给学校领导和教师增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现在的学生是爷爷,老师不敢打,不敢骂,甚至重话有的时候都不敢说,你对他严格要求,

他就是不买账,动不动就离家出走。有时有的家长还偏信自己的孩子,打电话或写匿名信上告老师,弄得老师里外不是人,老师真的很难当,心理压力很大。老师需要减压,需要学校领导对老师的理解和指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要求教师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要关爱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刻苦钻研业务,学习新大纲,更新知识结构,使教育教学方法应用到工作实际中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要富有创新精神,善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自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每一个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偏爱一部分学生,而冷淡或歧视另一部分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把教书育人统一起来,把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视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依法治教,认真学习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阿特巴赫教授谈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69902689.html, 阿特巴赫教授谈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作者:陈廷柱姜川 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第02期 (注:[收稿日期]2009-03-0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国家重点课题“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发展战略研究”(AGA080340),是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院士、刘献君教授主持的“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教育理念创新”项目的子课题。 [作者简介]陈廷柱(1972-),男,河南新县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2008-2009学年(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访问学者,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组织与战略规划研究。 (1.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4;2.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波士顿 MA02167) [摘要]阿特巴赫认为,中国有可能也有必要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为此,中国政府需要培育高校学术文化,鼓励高校自主创新,加强高校人力资源建设,坚持对一流大学的投入 和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作为当今世界的高等教育强国,美国高校奉行的学术自由、竞 争意识和服务精神对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而美国高等教育过于商业化 与市场化的负面教训则是中国需要加以警惕的。然而,对中国建设高等强国来说,最为重要 的是应尊重自己的高等教育文化和环境,不能简单地照搬欧美的做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强国;美国高等教育;菲利普?阿特巴赫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9)02-0005- 中国是一个高等教育大国,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含研究生)高达1 800多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了22%。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中国政府在总结前期实施“211”与“985”工程经验的基础上,拟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作为今后政府指导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与大方向。为此,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以课题 招标的方式,汇聚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研究力量,针对中国当前建设高等教育强

当今俄罗斯高等教育

当今俄罗斯高等教育 摘要:俄罗斯的高等教育是世界上最具实力的高等教育体系之一。它已有百年的历史,具有良好的传统和极高的国际声誉。俄罗斯今日世界科技大国地位的取得与它一贯重视教育并拥有一套完整严密、标准严格、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密不可分。 关键词俄罗斯高等教育教育制度 随着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巩固与加深,中俄教育之间的交流也愈来愈密切,而高等教育的交流又首当其中,下面将介绍俄罗斯高等教育的一些实际情况,以飨读者。 前苏联时代只有本科教育和不完全的研究生教育两个层次,且以前者为主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世界高等教育向多样化发展的时候,前苏联的高等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走向单一化。办学主体也只是国家,而不是某个组织或个人,所需的办学条件全由国家承担。1996年以前,俄罗斯没有学士、硕士等学位,即大学毕业生不授学士学位,而且在研究生教育中也没有硕士这一级的学位,只有工程师、教师、化学家、艺术家、专家等说法。大学教育后则可授予副博士、博士学位。这反映出俄罗斯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教育传统,但这种特殊性也给其在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中带来诸多不便。作为当时前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最强,文化教育事业最发达的俄罗斯,独立后进入一个改革的历史时期。伴随着整个社会体制的根本性改革,俄罗斯在继承了前苏联教育制度的同时,其本身的教育制度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革。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教育部提出了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新政策和新方针。其一就是教育的多元化,以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选择。与此同时,俄罗斯宣布教育领域为优先发展的领域,并将教育的人道主义性质、联邦统一的文化与教育空间、教育的自由与多元化、教育管理的民主化与自主性等规定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则。 1992年,俄罗斯劳动保护教育部通过了《关于在俄罗斯联邦建立多层次的高等教育结构的决议》。俄罗斯高等教育将逐步向三个层次过渡,学士和硕士学位的增设体现了俄罗斯高等教育具有了更多的灵活性。 第一级—不完全高等教育。这是高等教育的初级阶段,即专科教育阶段。由高等法院按照基础专业教育大纲实施,学制二年。完成这一阶段学习任务的学生可以继续接受第二级高等教育,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领取《不完全高等教育毕业证》后就业。培养目标为技术员和初级工程师,相当于我国的大专。 第二级—学士学位教育。这一级是由高等院校按照基础专业教育大纲在第一级不完全高等教育后实施的基础高等教育,这是本科教育阶段,旨在根据学生选定的高等教育专业方向培养具有“学士学位”的专家,学制四年。学校向按规定修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体会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 心得体会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体会虽然多年来一直在接受高等教育或从事高校教育,却对高校教育的政策与法规知之甚少。通过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使我知道了掌握高校教育政策与法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高校教育政策的特点以及高校教育方面具体的法规政策,并了解和掌握了当前的现状和热点问题。同时,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真实案例,也使我对这些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有了较为清晰的概念和预见。这些知识,对于我们今后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依法搞好高校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依法治教,科学办学是我国进入法治社会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准绳,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的方方面面都要同国家政策与法规相联系,并注意法律―政策-道义不同层次的灵活把握,努力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和觉悟。并自觉探究新时期下教育教学改革新思路,关注国家政策法规发展方向,并同实际联系起来,为自己所从事的高校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对《高校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使我明确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育法学相关的基础性知识。在这个部分,阐明了教育法学的相关概念,以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其存在的目的是为政策、法律的正确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上的支持。高等教育法学的研究,是依法管理高等教育事业的必要手段,同时,教育法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掌握以及运用教育法规,是推进我国教育制度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我国教育法的

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2、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3、坚持教育公益性的原则;4、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5、教育与终身学习相适应的原则。 二、高等学校、高校教师和高校学生的相关法律问题。在这个部分,主要明确了几个方面的问题:1、高等学校的相关法律问题,如高校的法律地位,即高等学校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及责任能力,具有办学自主性、财产独立性、机构公益性的特征,通常是由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而确定。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依据在不同关系中的不同特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权力服从为基本准则,以领导与被领导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行政关系;另一类是以平等有偿为原则,以财产所有和流转为主要的教育民事关系。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与政府、社会、教师、学生之间都会发生法律关系。所以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包括高等学校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和其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因此,高等教育的法律地位也包括其在民事和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2、高等学校教师的相关法律问题,如法律地位,高校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考核,培训等;3、高等学校学生的相关法律问题,如学生的法律地位,特点,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核心问题。对于彼此间的关系,有了深刻的阐述。 三、我国教育基本制度——学历制度和学位制度。在这个部分,主要对于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进行了详细的界定和划分,同时吸收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对于当前多种多样的在教育形式均有相关的描述,严明了证书的管理和发放,督导等各个环节的细节问题。

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报告_共10篇.doc

★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报告_共10篇 范文一:首份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报告”出炉首份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报告”出炉2016年04月07日15:48:人民网-教育频道手机看新闻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 人民网北京4月7日电(记者贺迎春)在今日上午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发布了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其中,总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是世界上首次发布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报告”。 系列质量报告由四本报告组成,即1本总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和3本专题报告,分别是《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据悉,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评估中心着手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研制探索工作。这次公开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是由教育部评估中心会同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教科院、合肥学院等专家团队研制而成。 数据显示,中国高等教育“体量”世界最大。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并适度超前。2000年以来,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中国主动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步调保持协调。新建院校助推中国高等教育大转型,占据“半壁江山”,与产业结构对接更加紧密。 系列质量报告显示,质量的“软实力”显著增强,特色发展势头强劲;质量的“硬指标”高速增长,部分985大学硬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质量的“保障体系”开始迈入世界先进水平。在此过程中,在新时期高等教育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的背景下,各类监测评估发挥了指挥棒作用,走出了一条“主体多元、形式多样、以外促内、公共治理”的质量保障新路子。 数据显示,中国高等教育“硬件”建设数量上井喷式增长,各级各类高校面貌焕然一新。2013年与2003年相比,全国高校教育经费总收入增加了3.6倍,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增加了4.9倍,

学习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心得体会三篇

学习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心得体会 三篇 篇一:学习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心得体会 通过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使我知道了掌握高校教育政策与法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高校教育政策的特点以及高校教育方面具体的法规政策,并了解和掌握了当前的现状和热点问题。同时,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真实案例,也使我对这些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有了较为清晰的概念和预见。这些知识,对于我们今后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依法搞好高校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高等学校的教师,应该要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有一个透明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培养人才。教师也要具备可树性,知识的更新,也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文化素养以及品德行为素养。同时还要兼备教育的政策法规和法律意识,在传道解惑的同时,严格规范自己,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通过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系统学习,我将本章进行了一个整理总结。本书分别从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道德规范、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的基本途径九个方面探计了高等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培育等工作的开展。对于指导每一位高校教师甚至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 第一章主要从伦理与教育伦理的内涵、地位;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中的“道”

与“德”;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三个方面阐述了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伦理,就是人们在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所构建起来人伦关系以及人们在处理这种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理则。它是作用一名教师在从业过程中的“为教之理”,即我们所说的“为师之道”。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只有有了和谐的师生伦理关系,教育活动才能顺利开展,教育效果也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要求我们每一教师自觉遵守教育伦理关系,通过努力为自己建构这样的和谐。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教育法及其地位。教育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地,“法是体现统治阶级集体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和严格程序的行为规范体系”。它与一般法律相比较,具有形式松散性,教育领域的法律问题,既可能是教育行政问题,也有可能是教育民事法律问题;教育对象、教育法调整范围以及法律关系的广泛性;法律法规的复杂性;法律纠纷解决手段的特殊性。 我们在遵循教育法的同时,一定要坚持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保证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始终不渝地贯彻实施,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2)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教育平等,一般包括起点上的平等,终点上的平等以及过程上的平等。 (3)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教育法》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此外,教育必须为国家和人民负责;坚持教育事业的公益性。(4)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在行使权利的时候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在履行义务的时候也享受一定的权利。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大学发展战略的选择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大学发展战略的选择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是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国家提出“又快又快”发展战略和国际竞争加剧的宏观背景下产生的,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本文探讨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八项内涵指标,认为这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发展方向;研究了大学如何抓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机遇,选择符合自身特点和愿景的发展战略,并对优先战略、稳定战略、培育战略、回避战略、自然消亡战略进行了初步分析。 [标签]高等教育强国大学发展战略 高等教育也随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在数量规模上名列前茅,先后超越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7000万人,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居世界第二,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但是,大国并不等于强国,与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很大差异。我国高校数量不少,但缺少一批能够与世界一流大学平等对话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我国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少,但在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学术领军人才方面还很欠缺;我国高校产生的科研成果不少,但代表世界科研最高水平的成果还不多。如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最新完成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2008年排行榜显示,虽然中国高校上榜数量增加到30所,但距离一流大学仍存在较大差距,无一所大学跻入百强行列。研究发现,大陆名牌大学的科研产出规模虽然较大,但高质量论文比例较低,同时缺乏国际级学术大师和重大原创成果。即使清华、北大等名校的SCI论文都已超过2 000篇,与排名21至100名大学的SCI论文数量相当,但代表原创性研究的指标数据却不尽如人意,最终影响其排名。 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应该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国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战略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宏观背景下去理解。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既包含了从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也包含有大学在这样的发展战略中如何应对这个变化、提高自身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战略思考。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说到底是要与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才有意义,这就决定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把我国放在国际大舞台进行比较,在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围绕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展开,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走在外延式发展继续推进前提下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缺一不可。从国家层面来说,高等教育强国应该包含以下内容,而这些方面无疑可以成为大学在强国战略背景下确定发展战略的主要考量指标: (一)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的比例及其在世界的地位 这是质的主要标准,包括有大师的数量、优势学科的影响力、名校的数量等。当前,发达国家为了同家战略和民族利益,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计划,他们凭借着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通过积极的财政等支持制度和一系列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教育规划纲要亮点解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日期:2010-09-30 作者: 高书国(主任) 来源: 《中国教育报》单位: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战略室第七章高等教育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摘自教育规划纲要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人力资源强国呼唤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呼唤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强国是教育强国的重要特征,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本质要求。教育规划纲要第一次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强国绝非是一个数量规划概念,而是一个高等教育质量概念——以质图强,是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选择。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重要的历史转变。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突破15%,进入到大众化阶段。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连续5年保持世界第一。从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一次历史性转变。教育规划纲要确定高等教育强国思想,提升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家目标,成为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制定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国家战略。英国高等教育学会制定的《2006—2011年教育战略》提出了六大战略目标,以追求卓越为核心,努力改革英国高等教育体系,提升英国高等教育的卓越水平。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高等教育强国思想,是顺应国际高等教育趋势、应对国际高等教育挑战的重要举措。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国家行动。其内在要求是: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促进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重要的战略任务。高等教育是知识创新和杰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中国高等教育从小到大,1998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只有780万,到2009年达到2979万,增长了2.8倍,实现了高等教育大国建设目标。中国在进军高等教育强国进程中,面临各种挑战压力和战略机遇,未来1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2020年毛入学率达到40%。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质量不断提高。一流大学建设实现质的突破,科学研究取得世界性的重大突破。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奠定基础。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相继进入知识经济社会。与此同时出现的是高等教育普及化浪潮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趋

教育部承认学历的俄罗斯大学名单(俄汉对译版)

一、基本情况 俄罗斯的高等教育目前仍是新旧学制并存。旧学制的学习时间为5-5.5年,学生经过考试,获得《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同时获得专家称号。获得此项证书后,通过考试或推荐,可以攻读副博士学位,一般3-4年,论文答辩通过后,获副博士学位证书,在俄罗斯被认为相当于西方国家的哲学博士(Ph . D)学位。 新学制是将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不完全高等教育。这是高等教育的初级阶段,学制2年,毕业后,学生可获得《不完全高等教育毕业证书》。 第二阶段:基础高等教育。这是高等教育的中间阶段,学制4年,即在不完全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加2年。学生毕业后可获得《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同时获得学士学位。 第三阶段:完全高等教育。这是高等教育的完成阶段,学制为6年,即在基础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再加2年的专业学习,学生毕业并经过论文答辩后获《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同时获得硕士学位。 第四阶段:研究生教育阶段。几乎完全与老学制相同,该阶段课程面向完成完全高等教育阶段课程的学生。 俄罗斯高等教育院校主要教学语言是俄语。 二、院校名单 综合类: 1. 莫斯科国立大学Москов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2.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3. 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国立大学)Московский физико-техн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4. 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莫斯科)Россий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дружбы народов (Москва) 5. 托姆斯克国立大学Том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6. 罗斯托夫国立大学Ростов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7. 喀山国立大学Казан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8. 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国立大学Кабардино-Балкар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9. 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Москов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10. 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国立大学)Московский инженерно-физ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11. 下哥罗德国立大学Нижегород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12. 萨拉托夫国立大学Саратов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13. 秋明国立大学Тюмен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14. 南乌拉尔国立大学Южно-Ураль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15. 沃罗涅日国立大学Воронеж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16. 远东国立大学(海参崴)Дальневосточны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Владивосток) 17. 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莫斯科)Россий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гуманитарный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 贵州工贸职业学院——费江萍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一书共七章,分别从高等学校法律制度、高校学校教师法律制度、高等学校学生法律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法律制度、民办高等教育法律制度、中外合作办学法律制度七个方面探讨了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学习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下面将谈谈我对此书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高等学样法律制度。主要从高等学校的类型、高等学校的设立、变更与终止、高等学校的权利与义务以及高等学校的章程和高等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五个方面阐述了高等学校法律制度。其中,《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的权利有:1、自主管理权;2、教育教学权;3、招生权;4、学籍管理权,5、颁发证书权;6、聘任权;管理财产权;8、拒绝干涉权;9、其他权。同时,《教育法》具体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履行下列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2、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3、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4、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依法接受监督。 二、高等学校教师法律制度。在高等教育里,维护高等学校

教师的合法权益也是举足轻重的。本章主要讲述了高等学校里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职称与聘任制度以及高等学校教师常见法律纠纷及权利救济。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必须从教于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 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及社会责任能力。主要体现在:(1)高等学校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高等学校教育的法人地位,高等教育一定要经审批机关审批。(2)高等学校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高等教育作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有义务接逐级行政管理机关的监督和管理。高等学校是以行政复议申请人的身份进入行政复议程序或是以原告的身份提起行政诉讼。但高等学校同时作为行政主体,在依法享有并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同时,也要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组织。 高等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是通过教师所享有的法定权利与义务表现的,而法定的权力与义务直接来源于法律对教师身份的确定和相关的具体法律制度。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身份与地位,法律上尚未明确规定,加之处于转型期的高教体制,都对教师的权利义务有直接的影响。高等学校教师既不是特殊公务员,也不是自由职业者,在现阶段是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的专业人员,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重要的国家战略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重要的国家战略 当今世界经济强国,首先都是教育强国,同时,其教育的“强”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重要的国家战略。《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在建设高教强国的目标引领下,高校应该怎样加强自身建设?如何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有着自己的思索。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重要的国家战略 记者:您曾担任过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又担任高校党委书记多年,从管理者到实践者,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如何看待? 瞿振元:当今世界,经济强国都是教育强国,其教育的“强”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上。高等教育强国是教育强国的主要内容,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本质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旗帜鲜明地提出2020年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经成为国家目标,成为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事实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是凭空提出的,而是经历了长时间的酝酿。它有两个重要的背景或者是基础,一是“985工程”的实施,二是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 先说“985工程”的实施。在国家实施这一工程之前,一些高校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陆续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199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由此,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使一批高校办学实力和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在一些点上的突破,着力点是质量的提升。二是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那时的9.8%逐年提升,2007年达到23%,在学总规模超过了2700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了1800万人,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先后超过了俄罗斯、印度和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以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中国速度”成长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在面上的突破,着力点是数量的扩张。 高等教育自身“量”的发展和建设高水平大学“质”的追求汇合在一起,既在数量(规模)上扩张,也在质量(水平)上追求超越,这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标提出的客观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