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产业集聚 拉伸产业链条打造符合益阳实际的特色产业集群.

促进产业集聚拉伸产业链条打造符合益阳实际的特色产业集群

工业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工业主导产业为核心的某一特定领域和特定地区中,一定数量产业联系密切的工业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聚集起来,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群体。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内外经验证明,产业集群是经济效率的源泉,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和内生动力。如何巩固拓展益阳现有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挖掘经济增长新的支撑点,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我市工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总量规模不断扩大,骨干企业不断涌现,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日益增强。2008年,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149.78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2.6%,拉动GDP增长5.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127.92亿元,增长24.9%。工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我市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加速发展优势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形成了十大优势产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培育,我市工业经济逐步形成了十大主导产业。2008年,全市规模工业中电力、装备制造、食品、有色金属冶炼、化学、纺织、竹木加工、建材、电子、造纸及纸制品业等十大行业实现增加值114.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9.5%,占全部工业的76.4%;十大产业资产规模达50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额的92.0%;十大产业共有规模企业536家,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数的85.2%,从业人员8.27万人,占规模工业的89.7%。这些产业既有基础较好的传统工业,又有新材料、电子、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二)构筑了产业集聚发展的平台。随着“工业强市”、“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等发展战略的强力实施和有效开展,我市各优势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各级经济开发区项目承载能力和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市省级开发区有6个,规划面积达116平方公里,2008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33亿元,园区138家规模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2.67

亿元,税收3.81亿元(含龙岭工业园相关数据)。同时,乡镇工业小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全市规划乡镇工业小区15个,部分工业小区初具规模,为我市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拓展了新空间。如安化高明乡的有色金属工业园,入园企业已达3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9家,2008年完成产值8.1亿元,上交税金2160万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磨削料基地。桃江鲊埠乡从事竹木加工的各类企业达55家,企业总产值达3.2亿元,是名副其实的“竹木加工之乡”。

(三)拉长了产业链条。目前,我市的纺织、装备制造等产业从原材料采集运输到半成品、成品的生产分销,已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2008年,全市纺织企业已达520多家,主要生产能力有棉纺锭32万锭,气流纺4500万头,苎麻长纤维纺锭10万枚,各类织机1800台,电动袜机800台,针织内衣主机设备280台(套),其中棉纺锭和苎麻长纤维纺锭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11%和60%,我市已形成棉、苎麻纺织印染和针织、服装等生产能力,并形成了有特色的纺织专业市场。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以中联重科沅江公司、大汉汽车为代表的整车制造,瑞能发动机、益阳气缸垫厂、康益机械等为代表的汽车零部件生产的汽车制造产业链。有色金属产业已建立了从多种金属的采掘、分离、提取到系列产品、下游产品的生产和研发的产业链条。

(四)涌现了一批龙头企业。我市扶持和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全市涌现出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益阳橡塑、沅江中联重科、东方水泥、资江电子、克明面业、益华水产、辣妹子食品、新滨湖动力、太阳鸟游艇、辰州矿业等行业龙头企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张,效益不断提高,实力不断增强。竹木加工业拥有15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占全省114家的13.2%。据商务部对全国连锁店超市信息监测显示,陈克明系列面条占全国挂面品牌市场的10.2%。艾华集团成为“湖南省优秀民营企业100强”和“中国电子元件100强企业”。

(五)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近年来,我市在制订产业发展政策过程中,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一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多。高新技术企业从无到有,目前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9家,国家火炬计划2家,省级火炬计划项目4家,高新产业总产值48.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7%。二是骨干企业科研能力不断增强。益阳橡胶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国家级研发中心;克明面业收购了武汉工学院所辖的

谷物研究所,更明为克明面业武汉科研所;艾华电子化危为机,今年从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引进技术和管理人才10人。三是拥有了一批享誉市场的品牌产品。近年来,通过技术创新、资金投入、项目支持、产学研相结合,许多产业和企业工艺设备得到发展,创立了一批有影响的品牌产品。据统计,目前我市共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陈克明面条)、中国名牌产品1个(益鑫泰服饰)、湖南省著名商标33个、湖南省名牌产品36个,湖南省名牌农产品2个。

二、我市工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工业发展来势看好,但工业化水平还不高,在如何发展和壮大产业集群方面,还没有大的突破,突出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

1、产业聚集度不高,园区特色不明显。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园区工业企业138家,但企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作,企业关联度很低,产业规模小,产业链短,集中区内的企业还只是数量上的简单汇合,空间上的地理聚集,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园区特色不明显。各地都确定了自己的主导产业,有的园区的主导产业有四、五个,协作能力不强,产业雷同现象普遍。如食品和纺织广泛布局南县、大通湖、沅江、资阳和赫山等原材料基地。

2、产业链条过短,集中在中低端节点。全市多数产业的产业链条过短,产品生产配套能力不强,上下游和外围服务企业配套不紧密,整体市场竞争优势不突出。大多数企业生产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节点,产品单一,结构雷同,系列化产品不多,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我市木业产业基本停留在原料采购到单板初级加工的环节,冶金行业主要为他人提供原材料,机械行业的大部分企业是为外界提供零部件生产。即使有些企业生产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如纳爱斯、科力远、沅江纸业等,他们生产所需的主要原辅材料也还有很大部分需要从外地采购。

3、企业规模偏小,龙头带动力不强。2008年,我市十大产业平均每家企业的产值7181万元,增加值2135万元。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仅4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仅82家。规模以上企业仅有629户,完成增加值127.92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7%和3.6%;户均销售收入6572万元,户均利税283万元,户均利润133万元,分别占全省的67.3%、29%和36.9 %。我市虽然初步形成了一批龙

头企业,但龙头企业自身的实力和创新能力有限,对群体的带动力较弱,与其他中小企业协作关系不紧密,存在企业“孤军作战”现象。

4、技术创新不够,发展后劲不足。一是技术装备水平整体仍较落后。全市竹木加工企业数量众多,但多数企业生产设备简陋,设备精度很低,产品质量不高。水泥行业新型干法回旋窑生产线仅2条(日产熟料2700吨),而落后且面临淘汰的机立窑生产线37条。二是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我市许多生产企业技术创新不够,产品升级换代缓慢。如我市的纺织主打产品还是以初加工、低档次的粗支纱、白坯布为主,附加值高的高档纺织产品比重不大。水泥行业除东方公司和韶峰集团益阳粉磨站外,目前其它企业基本上只生产32.5强度等级的普通水泥,产品档次普遍较低,附加值不高。三是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不多。目前,我市纺织、装备制造等传统行业的不少企业仍以加工和贴牌为主,即使拥有一批拳头产品,但在市场上真正叫得响的产品和商标不多。

5、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环境仍然不优。目前,我市的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量仍然偏低,结构不尽合理,整体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强。一是从生产资料市场发展进程和水平看,全市综合性网点较多,专业性网点较少;农贸市场较多,生产资料及工业品市场较少;综合性市场较多、功能完善的大型专业性市场较少。二是从现代物流业发展进程和水平看,目前全市各类物流企业仅有27家,多以运输、配送、货运代理为主,与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从金融业发展进程和水平看,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金融市场不健全,全市工业投入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企业自有资金或靠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解决。据我市电子行业协会反映,我市电容器行业60多家企业,近90%没有银行贷款。此外,工业用地供应紧张,企业招工难,也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三、我市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和目标

从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以及我市优势产业的现实基础分析,我们建议,将装备制造、食品、纺织、建材、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等六大产业列为我市优先培育、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上述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在我市规模工业中所占比重较大、区位商较高、带动作用强、产业基础好、适合集聚发展、符合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市场的合理配置、优化组合,都可以延长产业链条,率

先形成产业集群。经过3至5年的努力,争取到2015年全市这六大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均超过50亿元,产销过亿的企业100家。益阳产业集群中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由现在2个增加到6个。每个产业集群争创至少一个全国性的品牌。湖南省著名商标和湖南省名牌产品由现有的69个增加到100个。

1、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精密机械、农业机械、汽车装备、船舶制造四个重点行业项目。以益阳橡塑、新滨湖、新兴管件、大汉汽车、中联重科沅江公司、康益机械、“太阳鸟”、“中海船舶”、资江机、中科恒源等企业为龙头,以对接长沙这一全国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为重点,加快与长沙装备制造业产业配套以及本地装备制造业产品配套。扶持瑞能发动机、中联重科搅拌车项目生产,积极引进三一重工与山河智能到益阳布点。加快高新区“汽车产业协作园”和“三一益阳工业园”的建设,形成以高新区为中心的机械制造产业群和以沅江为中心的工程机械产业群。

2、食品产业集群:按照食品工业对原料的需求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的要求,发挥我市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粮油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畜禽加工制造业、果蔬加工制造业、酿酒制造业、茶叶加工六大产业,形成原料、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集群。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在高新区东部新区、沅江琼湖镇、南县南洲镇、赫山区兰溪镇等地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质的特色食品工业园区,重点开发建设粮食产品深加工、水产品深加工和畜产品深加工项目;在赫山、安化、桃江等地重点建设以山珍、水果、山野菜、茶业为主的生态食品加工项目。在各园区建立统一的科技开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污水处理设施、物流中心等,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科技等服务。

3、纺织产业集群:以拓普竹麻为龙头,在南县建立纺纱产业群,并加大南县、沅江、大通湖优质棉麻生产基地建设;在赫山区建立纺织工业园,引导以生产品质优良的服装、袜子、针织内衣、毛巾等产品的纺织企业集聚发展;在益阳高新区建设益鑫泰麻纺工业园,充分利用“中国麻业名城”和“益鑫泰”两块知名品牌及丰富的棉麻资源,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品牌硬、管理水平高、科技发展快的大中型知名纺织服装企业;在桃江建设南竹基地,大力发展竹纤维。做大做强高岭童布市场、益阳纺织品专业市场、“童装城”等配套市场。注重建设纺织品研发中心。

4、建材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防水材料、竹木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形成以桃江县灰山港镇、安化县仙溪镇、赫山区岳家桥镇为中心的水泥产业新布局;以聚泉、欣达、富亿达三家公司为龙头,在益阳市中心城区发展新型墙材生产产业,并将产业链延伸至其它县市;以湖南中核无纺有限公司为龙头,引进生产化工建材的企业和型材企业进入益阳,形成纺水材料产业群;巩固发展以安化建玲竹业公司为龙头的竹地板加工基地,以桃江县桃花江竹业集团为龙头的竹胶板加工基地,以沅江市万森木业公司为龙头的木型材加工基地,把桃江县武潭镇、鲊埠乡和安化马路口镇打造成有较大影响力的大芯板生产基地。

5、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一是大力扶持锑及钨产业。重点扶持以西部矿业、辰州矿业等集采、选、炼于一体的综合加工企业,建设好“桃江稀贵金属冶炼工业园”。以华昌锑业、生力化工、通用阻燃为主线,进行氧化锑及锑产品的深加工。以辰州矿业、紫金矿业等为代表,对钨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形成产业集群。二是规划建设好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充分利用资阳区新桥河镇、安化县高明乡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的现有基础,发挥园区内企业综合回收锑、铅、铋、银等多种有色金属的优势,建成国内有影响、行业有位置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三是鼓励发展稀土材料。以鸿源稀土、金源稀土为依托,利用技术、品牌、自营进口权的优势,加强行业合作,实现快速发展。

6、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重点突出高新区电子信息工业园、资阳长春电子工业园、赫山龙岭电子工业园三大电子工业园区建设。一是以晶鑫科技为龙头,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在积极扶持晶鑫公司扩大产能的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配套项目,构建太阳能光伏链,加快产业聚集,打造全省光伏产业集群。重点引进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项目,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配套产品蓄电池、逆变器、控制器、超高亮度LED项目等。二是以艾华集团和龙建达为龙头,大力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引导和扶持我市电子行业向中心城区集中,引进和发展电容器、电阻器、电感系列产品和路由器、适配器、电视开关、线路板相关配套产品的生产。重点支持益阳电子行业协会申报“中国电容器之乡”,以及建立有会展、营销、研发等功能的益阳电子大厦。三是以欧信通信、汇盛科技为龙头,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发展手机主机、手机电池及相关配件产品,构建移动数字通

讯产业集群;全面加强与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对接,大力发展消费类电子整机业、新型显示器件业,壮大我市电子信息基础产业。

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对策

加速培育产业集聚、发展壮大产业集群不能搞相关企业的简单“拼凑”,不能搞企业“扎堆”,要从我市的实际出发,既立足长远又着眼当前,不断提升传统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我市产业升级。

(一)以产业规划为导向,实现合理布局。各级政府要有意识的规划、引导,明确产业集群的方向,确定产业集群的目标,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推进产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可持续化发展。1、切实抓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我市实际,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中心城镇规划等相衔接。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工作切入点,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全市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2、合理布局产业聚集区域和产业集群。在市区实行产业集群高端战略,布局高技术密度、高资本密度的先进制造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大力培育带动作用强、成长空间大的主导产业。县(市)应抓住产业集群低端,依托中心城镇,布局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进入门槛不高,起步成本较低,并能较快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市场优势的产业集群;在有条件的乡镇,争取形成一批“小产品大市场”、“小概念大前景”、“小企业大协作”、“小集群大作为”类型的产业集聚区域。3、打破行政区划界限规划产业集群。要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打破城乡和行政区域界限,统筹规划功能布局,形成区域分工有序、相互协作、前后配套、链接紧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二)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构筑聚集平台。近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工业园区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围绕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发展基础,逐步引导中小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通过产业磨合和产业重组,实现现有企业围绕同一或相似的产业链的集聚化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培育“板块经济”;要积极申报和建立各级特色工业园区,为工业产业集群提供“孵化器”服务,催

生和建立对区域经济起支柱作用的工业产业集群;要加强园区的道路、通讯、水、电、气、污染控制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三)以延伸产业链为核心,做大集群规模。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在于产业链的建立,可以说,延伸工业产业链条,是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捷径。一是要建立和完善项目生成和实施机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策划一批中下游产业配套项目,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提高区域的产业配套能力,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产业集群成型。二是要抓住沿海发达地区“腾笼换鸟”的机遇和长株潭“两型社会”和“3+5”城市群的发展契机,促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和产业配套项目在益阳落地,做到引进一个大项目、催生一个大产业、孵化一批中小企业。三是要通过产业政策导向、放宽投资领域、拓宽投资渠道、技术咨询服务、支持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招商等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资本投资优势产业及其上下游配套产品生产,完善产业链,实现集群发展。

(四)以发展龙头为手段,促进产业集聚。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提高其核心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创办为其配套的专业园区,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帮助协作配套企业做好与龙头企业相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内配套率。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五)以提升区域形象为目标,打造区域品牌。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是由企业共同的生产区位产生的,一旦形成之后,就可以为区内的所有企业所享受,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外交往,开拓国内外市场,确定合适的销售价格,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形象。一是巩固老品牌。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老品牌企业做大做强,在对外宣传、招商引资、参加会展等活动中,以益阳特色产业身份统一包装、整体亮相,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如益鑫泰麻衬衫、

油中王植物油、克明面条、达字牌袜子等名牌产品。二是创造新品牌。选择艾华电子、克明面业、益阳橡机、东方水泥、“太阳鸟”游艇、沅江纸业、明星麻业等龙头企业,给予重点培育,加快这些企业产品品质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打造一批“全国品牌”、“湖南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湖南著名商标”。通过开发品牌,把益阳打造成为“中国麻业名城”、“中国电容器之乡”、“中国针织工业城”、“中国制袜基地”、“中国有色金属之乡”等,形成益阳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形象特征和城市“名片”。三是加大对品牌的奖励和保护力度。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湖南著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湖南名牌产品的企业,对新评为国家级新产品和省级、市级优秀新产品的企业,对为区域品牌塑造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奖励。加强对我市现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等的保护,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切实维护本地品牌的合法权益。

(六)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推动产业升级。要将科技创新置于工业发展的全部环节和整个过程,在提高产品加工深度、精度和档次上多做文章,以增加附加值,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积蓄区域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后劲。一是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重视建设各类面向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提高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贡献率。鼓励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与商标。三是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关键在人才。针对我市企业目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重点引进专业技术型及复合型人才,鼓励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努力打造“人才高地”。充分发挥我市职业教育优势,以各类职业技术院校为主要载体,对劳动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重点加大对本土企业家及技能人才的培训力度,帮助他们树立创新意识、诚信意识和品牌经营意识、现代营销意识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七)以完善服务为保障,创优发展环境。科学制定一整套鼓励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和引导措施,加快我市产业集群的发展步伐。建立益阳六大产业集群

领导联系责任制,实行市级领导联系产业发展制度和产业集群工作协调小组联系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处理产业发展问题。制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优惠措施,把土地、资金等稀缺资源向产业集群企业倾斜。对进入工业园区的优势产业集群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配套工业企业建设用地给予保证;每年从工业发展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用于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市财政每年安排8000万元充实信用担保基金。通过建立重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基金,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政策手段,引导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逐步增加研发投入,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建立科技创新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良性机制。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的贸易展会、信息平台、协调群内群外关系、行业培训咨询、推介区域品牌、融通资金、权益维护、技术交流等作用,促进企业与政府间的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保障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加快建设一批专业配套市场、物流中心,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