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导论思考题

海洋科学导论思考题
海洋科学导论思考题

《海洋科学导论》思考题

第一章:

1、如何理解地球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

2、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

3、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4、回顾海洋科学发展历史,从中你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5、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景如何?

第二章:

1、简述地球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产生的重要自然现象。

2、地球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是怎样划分的?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3、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

4、什么是海岸带?说明其组成部分是如何界定的。

5、大陆边缘分为几种主要来源?说明各自的构成及其主要特点。

6、什么是大洋中脊体系,它有哪些主要特点?

7、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的内在联系与主要区别。

8、根据板块构造原理说明大洋盆地和边缘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9、滨海沉积物主要有哪些?说明各自趁机作用的控制因素及沉积特点。

10、大陆架沉积作用过程有哪些?说明现代陆架沉积物的主要来源类型及分布规律。

11、按照大洋沉积物的成因将其分为哪几种主要类型,请归纳它们的分布规律、

12、按照矿产资源形成的海洋环境和分布特征,海洋矿产资源有哪些主要类型?如何认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

第三章:

1、简述海水组成与纯水的异同点。何谓海水盐度?

2. 简述海水的主要热学与力学性质,它们与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关系如何?

3. 何谓海水的位温?有何实用价值?

4. 简述海水密度的表示方法(历史上和现在的)。何谓海水状态方程?

5. 海水结冰与淡水结冰的过程有何不同?为什么?

6. 海冰的主要物理性质是什么?海冰对海况有何影响?

7. 海洋热平衡方程中各项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对海洋的热状况产生作用的?

8. 世界大洋热平衡的分布与变化规律如何?

9. 简述世界大洋中温度、盐度和密度的空间分布基本特征。

10. 大洋温度和盐度的平面分布与铅直分布有什么异同点?

11. 何谓大洋主温跃层和极峰?何谓季节性温跃层?

12. 为什么大洋热带海域盐度的最大与最小值总是出现在表层以下?

13. 何谓海洋水团?它和水型、水系有什么关系?

14. 何谓海洋混合?引起混合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5. 涡动混合与对流混合效应有何异同之处?在不同纬度的海域中和不同季节中它们对海况的影响有什么变化与不同?

16. 海洋中温度、盐度与密度细微结构的基本特征如何?

第四章:

1、海水的组成为什么有恒定性?

2、海水中的常量元素主要有哪些?

3、海水的pH值一般是多少?海水的缓冲能力主要由哪种作用控制?

4、海水中营养盐有哪些?有哪些主要形式?

5、海洋污染如何防治?

第五章:

1、简述海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及表示方法。

2、引起海水运动的力有哪些?

3、简述重力势、等势面、位势高度、位势深度的定义。

4、何谓压强梯度力?写出其解析表达式,说明物理含义。

5、简述等压面、压力场(内压场、外压场、正压场、斜压场)与海水密度的关系。

6、何谓地转偏向力(柯氏力)?它具有哪些基本性质?

7、切应力和压力有何根本的区别?

8、海水运动方程的基本形式是什么?

9、体积连续方程与质量连续方程有何不同?

10、动力学边界条件与运动学边界条件的含义是什么?

11、何谓地转流?它的空间结构如何?

12、地转流场与密度场、应力场之间的关系如何?

13、地转流的动力计算方法有何实用价值?它能否用来计算由外压场导致的倾斜流?为什么?

14、埃克曼无限深海漂流理论是在什么前提下建立的?它得出了什么结论?

15、浅海风海流与无限深海风海流的空间结构和体积运输有何异同点?

16、由风海流的体积运输派生出哪些新的海水运动?

17、风生大洋环流理论的基本结论有哪些?何谓西向强化?

18、何谓热盐环流?它在世界大洋环流中扮演什么角色?

19、世界大洋上层环流的总特征如何?

20、赤道流系包括哪些主要功能?说明其形成原因及水文特征。

21、北半球有哪几支西边界流?有哪些显著特点?

22、南、北半球西风漂流区有哪些主要特征?

23、与西边界流区相比,东边界流区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4、为什么北海道与南美西岸能成为世界有名的大渔场?

25、极地海区有哪些主要环流?它们对海况有何影响?

26、世界大洋表层有哪些辐聚下沉和辐散上升区?是怎样形成的?

27、何谓大洋中尺度涡?有哪些基本特征?

28、世界大洋中的五个基本水层(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29、世界大洋中环流通过什么方式相互沟通?

第六章:

1、海洋中的波动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2、小振幅重力波剖面方程中各符号的含义是什么?

3、简单波动理论对波形传播、水质点运动、波速、波长、周期之间的关系以及波动的能量等方面得出了哪些结论?

4、驻波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基本特征?

5、波群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基本特征?

6、与简单波动相比,有限振幅波有什么不同?

7、什么是开尔文和罗斯贝波?

8、风浪和渔场是怎样形成的?各有什么特征?

9、风浪的成长有哪几种状态?它们与风时(最小风时)、风区(最小风区)的关系如何?

10、何谓弥散和角散现象?它们对海浪的传播有何影响?

11、波浪传播至浅水和近岸有何变化?

12、何谓海浪谱?

第七章:

1、什么叫潮汐现象?

2、简述地球、月球、太阳的运动。

3、什么叫平太阳日和平太阴日?

4、什么叫引潮力?引潮力的分布有什么特征?

5、试述潮汐静力理论的基本思想。

6、用八分算潮法列出农历二十二日厦门和大连的高、低潮时、

7、已知某港每当月中天时出现低潮,请列出该港农历初八的各次高、低潮时。

8、某年学生到某一正规半日潮海湾实习,初到之日(农历四月初五)观潮得知该海湾18时26分为高潮时,请计算出第二天和农历二十日该海湾的高、低潮时。

9、设潮波自台湾海峡北部传入海峡,那么,平潭高潮后隔多长时间厦门发生高潮?

10、试述潮汐动力理论的基本思想、

11、设厦门是长度为30km的等深窄海湾,水深h=20m,该海湾的潮汐类型为正规半日潮,湾顶潮差为6m,问湾口最大潮流流速及潮差为多大?

12、简述窄长半封闭海湾中潮差分布的一般规律/

13、如何由验潮曲线获得风暴潮曲线?这样获得的曲线有何问题?

14、试评述风暴潮预报的分类及其优缺点。

第八章:

1、对流层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平均而言, 为什么大气的运动基本上是水平的?(即铅直速度小于水平速度)

2、影响地面温度分布的主要因子是什么?

3、什么是气压场?气压场和风场的基本关系是什么?

4、什么是东风带?西风带?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大气径向环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6、为什么中国沿海一带一年有一次风向的反转?

7、什么是温带气旋?它的基本结构如何?

8、什么是台风?它的基本结构如何?

9、什么是ENSO?它对气候变化有什么影响?

10、为什么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占重要地位?

第九章:

1、影响海洋生物分布的环境要素有哪些?

2、如何解释海洋生物群落与生态环境的“成层”与“分带”现象?

3、什么是生物多样性?有哪三个层次?

4、为什么海洋生物多样性比陆地生物多样性高?

5、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它对人类有什么重要意义?

6、海洋生物生态类群是如何划分的?依据有哪些?

7、什么是海洋生物地理学?

8、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哪些结构和功能?

9、什么是海洋食物链和食物网?有什么特点?

10、简述微型食物网的结构和特点。

11、海洋初级生产力可以分为哪几个类型?

12、什么是次级产量?如何估算次级产量?

13、世界海洋环境中哪些区域类型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

14、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作用。

15、海洋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有哪些方式?

16、什么是生物累积?如何度量?

17、污染物的生物转移过程有哪些?

18、什么是赤潮?一般经过哪几个阶段?

19、简述赤潮发生的可能原因。

20、什么是海洋污损生物和钻孔生物?各有什么危害?

21、海洋中的散射层是如何形成的?

22、海洋动物噪声的来源是什么?

23、海洋生物是如何影响海水透明度和水色的?

24、海洋生物资源分哪几大类?

25、海洋生物资源有哪些方面的应用前景?

第十章:

1、为什么说声学方法是开发海洋和研究海洋最有效的技术?

2、详述声在海洋中传播与哪些海洋参数有关系。

3、试用射线声学和波动声学解释声在海中传播规律。

4、水下声道形成的原因和它的作用如何?

5、简述中国浅海声道的特点。

6、你对声学方法研究海洋的前景有何见解?

7、垂直入射于辐照度计表面的辐亮度为L,问辐照度E为多少?

8、各向同性辐射场的辐亮度为L,求辐照度E和标量辐照度E0为多少?

9、平静海表面入射角为90°的光束,其折射角为多少?各向同性辐射场入射于平静海表面,水面以下辐射场如何变化?

10、下列海洋光学参数中哪些参数测量起来较容易,哪些较难?哪些参数与环境光场有关,哪些与环境光场基本无关?

a b c L E E0 β(θ) nω R D K

11、海水体积散射函数β(θ)=exp(-2θ),求前向散射系数和后向散射系数为多少?

12、用透明度盘和辐照度计(可向上、向下)如何测量b(只需说明)?

13、试说明纯吸收海水(b=0)其对比度(表观)随距离如何变化?

14、两流理论微分方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衰减是多少?增量为多少?物理机制是什么?

15、辐射传递方程衰减量各为哪一项?其物理机制是什么?

16、用水中黑色物体如何简单地确定海水体积衰减系数?透明度盘为一个直径30cm的白板,它的反射率为30%,均匀水体的反射比为0.02。当透明度盘沿垂直方向下沉到恰好看不见时的深度,问这个深度(透明度盘的深度)与海洋光学参数有什么关系?

17、两个激光雷达同时测量海底深度,若海水是均匀的,一个激光雷达的激光发射功率和接收孔径均比另一个激光雷达的大5倍。问它的探测最大深度比另一个大几个衰减长度?

第十一章:

1、试提出一个卫星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学中应用的课题建议和设想。

2、试论卫星海洋遥感基本概念及卫星海洋遥感系统。

3、试比较ATSR和AVHRR二种红外辐射计。

4、用MCSST反演公式反演卫星海表温度(用图原始数据)。

5、试论卫星高度计的海洋学应用。

6、试论卫星散射计的工作原理及反演方法。

7、试论卫星SAR观测各种海表特征的原理。

8、试论卫星SAR反演海浪方向谱的方法。

9、试论海色反演原理。

10、你对本章的兴趣和评述。

第十二章:

1、简述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区划及海底地形特征。

2、中国近海海域的气候特征如何?

3、中国近海海域水温、盐度的分布和变化有何特征?

4、渤海和北黄海的冰情有何特点?

5、简述中国海水团的分布及其特征。

6、中国近海水团的分布及其特征。

7、中国近海潮汐与潮流有何特征?

8、简述中国海的风浪、风暴潮特征。

9、试分析中国近海化学要素分布与海洋学特征的联系。

10、中国近海的生物资源有哪些?

11、中国近海的化学、矿物资源与开发利用前景如何?

12、试论中国近海环境保护的现状与任务。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狂背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 (这个是我整理出来的可能会考的名词解释,括号里是历年出过的题目) 第三章 1.海水:是一种溶解有多种无机盐、有机物质和气体以及含有许多悬浮物质的混合液体。 1902年盐度定义(07、09):1kg 海水中的碳酸盐全部转换成氧化物,溴和碘以氯当量置换,有机物全部氧化之后所剩固体物质的总克数。”单位是g/kg,用符号%表示。 2.海水组成恒定性:海水中的主要成分在水样中的含量虽然不同,但它们之间的比值是近似恒定的。 3.氯度(08):1kg 海水中的溴和碘以氯当量置换,氯离子的总克数。单位是g/kg以符号%o来表示。 4.标准海水(09):氯度值为19.374%。,对应盐度值为3 5.000%。。 5.盐度与氯度关系式(07): S%=0.030+1.80500%。 6.热容:海水升高1K「C)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单位J/K,J/C 7.比热容:单位质量海水升高1K (C)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单位 J/Kg/K,J/Kg/ C。 8.热膨胀系数:海水温度高于最大密度温度时,若再吸收热量,除增加其内能使温度升高外,还会发生体积热膨胀,其相对变化率称为海水的热膨胀系数。 9.比容:单位体积的质量。 10.位温(08):海水中某一深度的海水微团,绝热上升到海面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该深度海水的位温。此时的相应密度称为位密。 11.比蒸发潜热:使单位质量海水化为同温度的蒸汽所需的热量,称为海水的比蒸发潜热。

12.绝热变化(15):在海水绝热下沉时,压力增大使其体积缩小,外力对海水微团做功,增加了其内能导致温度升高;反之当绝热上升时体积膨胀,消耗内能导致温度降低。上述海水微团的温度变化称为绝热变化。13.饱和水汽压:对纯水而言,所谓饱和水汽压,是指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力。 14.海水渗透压:如果在海水和淡水之间放置一个半透膜,水分子可以透过。但盐分子不能透过。那么淡水一侧的水就会慢慢渗向海水一侧,使海水一侧压力增大,直到达到平衡状态,此时膜两边的压力差,称为渗透压。 15.表面张力:在液体的自由表面上,由于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所形成的合力,使自由表面趋向最小,这就是表面张力。 16.海水状态方程:海水状态方程是指海水状态参数温度、压力与密度或比容之间的数学表达式,可根据此用现场实测的温度、盐度及压力来计算海水的现场密度。 17.海冰: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冰称为海冰,但在海洋中所见到的冰除海冰之外,还有大陆冰川、河流及湖泊流滑入海水中的淡水冰,广义上都统称为海冰。 18.极锋(12):大洋冷暖水区在亚极地海面的交汇处,水温水平梯度很大,形成极锋。 19.大洋主温跃层“永久性跃层” (13):海水温度一般随深度而递减,在递减率(或温度梯度)最大处的一定厚度的水层称为“温跃层” 大洋中低纬度和中纬度的海域,大约在200米和1000米水层之间的温跃层,由于它不

海洋科学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2.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 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海洋及与之密切相关联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它们至少有如下的明显特点。首先是特殊性与复杂性。 其次,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水—汽—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也是在其它星球上所未发现的。 第三,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 3.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海洋科学研究也有其显著的特点。首先,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其次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第三,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5.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景如何? 新中国建立后不到1年,1950年8月就在青岛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1959年扩建为海洋研究所。1952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部北迁青岛,与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山东大学海洋系。1959年在青岛建立山东海洋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1964年建立了国家海洋局。此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又陆续建立了一大批海洋科学研究机构,分别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海洋局等,业已形成了强有力的科研技术队伍。目前国内主要研究方向有海洋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和开发技术研究,海洋仪器设备研制和技术开发研究,海洋工程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科学研究与服务,海水养殖与渔业研究等等。在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工程、海洋环境保护及预报、海洋调查、海洋遥感与卫星海洋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某些方面已跻身于世界先进之列。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3.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 地表海陆分布: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108km2,分属于陆地和海洋。 地球上的海洋是相互连通的,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而陆地是相互分离的,故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在地球表面,是海洋包围、分割所有的陆地,而不是陆地分割海洋。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题-2汇总

海洋的特性:1.海洋是环境的产物:在地球上,通过能量、物质的相互传递与环境相互作用。 2.海洋形态的固有特性:广漠而有垠、深又浅、连通又阻隔 (1)广漠而有垠:占地球表面积70.8%,被陆地分隔。 (2)深又浅:两层含义。其一指海洋平均深度为3800米,最深为11034m(陆地海拔最高为8848米),但地球半径为6371千米,因此海洋只是地球上一薄层;其二指海洋垂直尺度与水平尺度比为10-3的量级,因此海洋中海水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3)连通又阻隔:各大洋水域连成一体,可以充分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北半球陆地几乎连成一体,阻挡了北冰洋与其他大洋的水交换,使北冰洋底层水无法流出进入其他大洋。其他大洋底层水均来自于南极大陆附近的边缘海。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1.矿产资源:石油、锰结核、金刚石、重晶石、金、锡 2.化学资源:大量无机盐:海水中含80多种元素。1kg海水含35g无机盐。 全球海洋中共含5亿亿吨无机盐,其中:黄金:500万吨;铀:50亿吨;镁:2100亿吨;银:4亿吨;钴:7亿吨;碘:820亿吨;盐:1立方公里海水含27万吨。 3. 生物资源:蛋白质主要来源、海洋捕捞、提取海洋药物 4.动力资源:潮汐、波能、海流能、温差能 日、地、月关系:地球绕太阳转-分四季,月球绕地球转-月相、日食、月食 地球结构1.圈层结构:外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在太阳系中地球的独特性). 内圈: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平均厚度15km,陆地较厚,平均33km,主要硅铝质(花岗岩);海洋很薄,平均6km,为硅镁质(玄武岩)。 洋(ocean):地球上连续巨大的咸水体。 海洋的水文特征:面积广阔,占海洋总面积90.3%;远离陆地,受陆地影响小;水较深(平均2—3千米);有独立的环流和潮波系统;底质为软泥、红粘土。 海(sea):占总面积9.7%;位于大陆边缘,被陆地、岛弧分割的许多形态各异的小水体。 世界大洋被分为:太平洋:面积最大,占海洋表面积的1/2,水深最深 大西洋:占世界大洋面积的1/4 印度洋:占世界洋面积的1/5,平均深度超过大西洋 北冰洋:面积最小,水深最浅 南大洋:南纬45度至南大陆间的广阔水域。具有独特的潮波系统和环流系统。 海的分类:(1)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陆海和边缘海; 陆间海、地中海:陆间海是指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和加勒比海。 内陆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强烈影响,如渤海和波罗的海等。 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通畅,如东海、日本海等。 (2)按其连通性可分为海湾、海峡; 海湾: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 海峡: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最主要的特征是流急,特别是潮流速度大。 大陆架:海岸线到水深200米以内,平均深度133米;宽度1—1000km,平均75km;平均坡度0.1度;地壳为硅质花岗岩构成。浪、潮、流季节变化,丰富的油气田,渔业,养殖业主要场所。 洋盆:指大洋中脊坡麓与大陆边缘之间的广阔洋底,水深4000-5000m的开阔水域,占海洋总面积的45%。 海面热收支: 收入:世界大洋中的热量几乎全部是通过海气界面到达海洋的太阳辐射能Qs 支出:海面有效回辐射Qb、蒸发Qe 加上:海气间感热交换Qh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题

1、 海洋和()关系最为密切。A A,大气B ,生物 C ,地质 2、 基础海洋科学的分支。 A , B , C , D , 物理海洋学、 物理海洋学、 物理海洋学、 物理海洋学、 D 化学海洋学、 化学海洋学、 化学海洋学、 化学海洋学、 D ,太阳 生物海洋学、 生物海洋学、 生物海洋学、 生物海洋学、 渔业海洋学等 军事海洋学及区域海洋学等 海洋地质学及环境海洋学等 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 及区域海洋学等 3、 1687年英国人()用引力定律解释潮汐:B A ,贝努利 B ,牛顿 C,富兰克林 D ,拉普拉斯 4、 中国对海洋科学历史的贡献:早在( )千多年以前,已发明指南针,且至少在1 500年以前就用于航海B A,1 B,2 C, 5宇宙的开始是一个几何点, A100 B150 6海的水文特征:C 3 D, 4 宇宙大爆炸大约在( )亿年前B C200 D250 A, B, C, D, 7, A, C, 8, A, 9, 靠近陆地, 靠近陆地, 靠近陆地, 靠近陆地, 受陆地影响大; 受陆地影响大; 受陆地影响大; 受陆地影响大; D 面积大,水浅; 面积大,水深; 面积小,水浅; 面积小,水深; 无独立的潮波系统; 无独立的潮波系统; 无独立的潮波系统; 无独立的潮波系统; 底质为陆屑 底质为陆屑 底质为陆屑 底质为陆屑 大洋按地理位置划分: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面积最大的洋是:A 太平洋 B,大西洋 渤海属于:B 南大洋 南大洋 B, D, 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B 内陆海 C 边缘海 D 海峡 )米内的范围B 0 D400 A 陆间海 10, 大陆架指海岸线到水深( A100 B200 11, 中国最大的海区 A 渤海 B 黄海 12, 海冰的危害:D C3 D C 东海 D 南海 D 港口,航运,海上油气开发 A 港口 B 航运 C 海上油气开发 13, 下列叙述准确的是:A A 海洋科学属于地球科学体系 B 海洋科学属于地理学体系 C 海洋科学属于地球物理学体系 D 海洋科学属于环境科学体系 14, 海洋科学的分支:C A,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 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 军 事海洋学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B 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 环境海洋学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C 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 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D 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 极地海洋学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海洋地质学, 海洋地质学, 海洋地质学, 环境海洋学, 环境海洋学, 环境海洋学, 海气相互作用, 海气相互作用, 海气相互作用,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1-10)

试题一 一、填空题(2×10=20分) 1、理论上初一、十五为()潮。 2、风海流的副效应是指()和下降流。 3、海水运动方程,实际上就是()在海洋中的具体应用。 4、海水混合过程就是海水各种特性逐渐趋于()的过程。 5、海面海压为0,每下降10米,压力增加()。 6、我们平日所见的“蔚蓝的大海”,蔚蓝指的是大海的()色。 7、引起洋流西向强化的原因是()。 8、开尔文波的恢复力为重力和()。 9、风浪的成长与消衰主要取决于海面对()摄取消耗的平衡关系。 10、根据潮汐涨落的周期和潮差情况,舟山属于()潮。 二、名词解释(2×10=20分) 1、月球引潮力 2、波形传播的麦浪效应 3、黄道 4、浅水波 5、最小风时 6、回归潮 7、南极辐聚带 8、倾斜流 9、波群 10、海水透明度 三、判断题(对——T,错——F)(1×10=10分) 1、大洋深层水因为发源地影响而具有贫氧性质。 2、无限深海漂流的体积运输方向与风矢量垂直,在南半球指向风矢量的左方。 3、浅水波水质点运动轨迹随着深度增加,长轴保持不变。 4、埃克曼无限深海漂流理论中,海面风海流的流向右偏于风矢量方向45度。 5、以相同能量激发表面波与界面波,界面波的振幅比表面波大。 6、小振幅重力波所受的唯一恢复力是重力。 7、风浪的定常状态只与风时有关。 8、当波浪传到近岸海湾时,波向线会产生辐聚。 9、驻波波节处水质点没有运动所以被叫做驻波。 10、水下声道产生的原因是声线会向温度高的水层弯曲。 四、简答题(10×5=50分) 1、试从天文地理两方面解释钱塘潮成因。 2、试描述世界大洋表层水环流的主要特征。 3、有人说“无风不起浪”,可又有人反对说明明是“无风三尺浪”,你说呢?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汇总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海洋科学研究内容 全球海洋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约3800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球海洋的容积约为13.7亿立方公里,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如果地球的地壳是一个平坦光滑的球面,那么就会是一个表面被2600多米深的海水所覆盖的“水球”。 地球科学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复杂的、交叉科学体系。它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其相关学科有环境科学和测绘科学。 海洋科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人们根据研究对象不同,通常把它分为: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四大学科。 (一)、研究内容 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海洋,以及溶解或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生存于海洋中的生物、海洋底边界、侧边界和上边界。是研究发生在海洋中各种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貌等各种现象和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特点:1、特殊性与复杂性;2、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的三态变化无时不刻不在进行,是其他星球上未发现的。3、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耦合的特点。 研究特点:1、明显依赖于直接观测;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益明显。 物理海洋学: 以物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发生于海洋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气象学、海洋声学、海洋光学、海洋电磁学、河口海岸带动力学等。主要研究海水的各类运动(如海流、潮汐、波浪、紊流和海水层的微结构等),海洋中温、盐、密和声、光、电的现象和过程,以及有关海洋观测的各种物理学方法。 海洋化学: 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的学科。 海洋生物学: 研究海洋中一切生命现象和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海洋地质学: 研究海洋的形成和演变,海底地壳构造和形态特征,海底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和有关海洋的起源及演化以及海洋地热、地磁场和重力场等。 新兴科学:工程海洋学,遥感海洋学,环境海洋学、军事海洋学和渔业海洋学等 (二)、海洋的特性 2.海水特性: 混合溶液:水、盐分、气体、悬浮有机物、悬浮无机物。 第二节海洋学研究意义 1海洋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2.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矿产、化学、生物、动力)3.军事、航运、港工、油气开发; 第三节海洋学研究方法 1.(物理海洋学)常规和遥感观测。 2.实验和数值模拟。 3.理论研讨 第四节海洋学研究发展史 1、早期研究(麦哲伦,库克,郑和、王充、哥伦布、列文虎克、牛顿、贝努力、拉瓦锡、 拉普拉斯)2.海洋科学研究开始(达尔文、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被认

海洋科学导论题目+答案

一、填空题 1、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据此则东海属于边缘海,渤海属于内海,地中海属于陆间海海。 2、一只船在极地融冰区通过时, 船只不能前进或进速甚为缓慢,这就是”死水”现象.其原因是在淡咸水的界面上产生内波。 3、海水的沸点和冰点与盐度有关,即随盐度的增大,沸点升高而冰点下降。 4、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称为水团,温-盐特性作为分析水团的主要指标。 《 5、根据经典性观点,现代陆架上主要分布着三种沉积物:现代沉积、残留沉积、准残留沉积。 6、海水中由氮、磷、硅等元素组成的某些盐类,是海洋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盐,通常称为植物营养盐。 7、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公转所产生的公转惯性离心力与月球引力的合力称为引潮力。 8、海洋生物通过同化作用生产有机物的能力称为海洋生产力。 9、海洋中水的收入主要靠降水、径流和融冰;支出主要有蒸发 ; 和结冰 10、大洋西岸流线密集、流速大;而大洋东岸稀疏、流速小,这种现象被称为洋流西向强化。 11、深水波的群速为波速的一半;浅水波的群速与波速相等,群速也可视为波动能量的传递速度。 12、根据潮汐静力理论,在赤道上永远出现正规半日潮;当月赤纬不等于0时,两极高纬地区出现正规日潮;当月赤纬不等于0时,在其他纬度上出现日不等现象,越靠近赤道,半日潮的成分越大,反之,越靠近南、北极日潮的成分越显著。 二、名词解释 ( 1、饱和水汽压: 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力称为饱和水汽压 2、两极同源:主要是指同一属中两个极为相近的种类分别分布在南、北半球高纬度海域,而不出现于低纬度海域。 3、地转流:在不考虑海水的湍应力和其它能够影响海水流动的因素时,在水平压强梯度力作用下运动的海水,当其水平压强梯度力与科氏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的定常流动称为地转流 4、科氏力: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作用于运动物体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或科氏力 5、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产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 三、简答题 1、简述影响海水对CO2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是海水的静态容量,即达到平衡后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多少,即热力学平衡问题; 二是动力学问题,即大气-海洋之间二氧化碳交换速度有多快; 三是海水铅直混合速率。

12年海洋科学导论复习题答案

1、海洋学研究意义何在? 面海而兴,背海而衰。⑴全球海洋总面积约占地表总面积的71%,海洋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海洋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全球的气候环境,并且各种海洋灾害污染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⑵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包括生物资源(海洋药物制品,丰富多彩的生物)、化学资源、动力资源(发电)、矿产资源(油气、锰结核等)⑶军事、航运、港工、油气开发。 2、地球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是怎样划分的?说明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地球是一个具有同心圈层结构的非匀质体,以地球固体表面为界分为内圈和外圈。地球外圈根据物质性状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部圈层被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水圈既独立存在,又渗透于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并在其间不断循环。生物圈中生物通过呼吸或光合作用在大气中进行着必不可少的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水圈和岩石圈为生物提供着必需的水分和矿物养料,这样,在岩石圈上部、大气圈下部和水圈全部到处都有了生命的踪迹,生物所导致的或以生物活动为中心的物质循环不仅是地球各圈层间物质循环的主要内容,还是各圈层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在地表附近相互渗透、相互交错、相互重叠,又使地球上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表层物质结构,在地球表层,通过水、生物以及其它各种物质循环进行着彼此间复杂的能量和物质交换。地球外圈通过岩石圈和地球内圈联系在一起。 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地震时,地球内部物质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动,称为地震波。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例如,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都可以传播,速度也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速度比较慢。地震波在地球深处传播时,如果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这突然发生变化所在的面,称为不连续面。 3、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

海洋科学导论作业

必做作业 向一个没有学过海洋学的人介绍并解释大尺度海流与普通人直觉相悖的现象。 一、风海流体积输送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冰洋浮冰随海水运动的方向与风吹方向不一致) 首先,我们应当知道,风海流是湍切应力和科氏力平衡时的稳定流动。 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一现象,我们引入一个理想的海水模型: 1)密度均匀; 2) 海区无限宽广,海面无起伏; 3) 风场均匀,长时间吹; 4) 科氏力不随纬度变化; 5) 只考虑垂直涡动粘滞系量引起的水平方向的摩擦,且视为常数。 也就是说,在我们研究的理想海水中,密度均匀,海区宽广,这意味着因密度造成的海流和地形的制约因素可以不考虑;风场均匀并且恒有风,意味着风海流的动力是源源不断且均匀的;科氏力,也就是地转偏向力不随纬度变化,即海水的受力不会因位置的变动而改变大小;同时,我们只对水平方向上海水层之间的摩擦力予以考虑,方便起见,将其大小视为常数。 于是,我们可以在理想海水海面上加一股定向的风,假设风吹向北。由于海水表面与大气的摩擦力的存在,海水得以运动,而科氏力的存在,又使得海面上海水流动方向与风向存在一个45°夹角,即海面海水流向东北。

我们继续研究更深处海水的运动状态。可以想见,随着深度的增加,风的动能越来越多地通过摩擦力做功转化为海水的内能,海水的流速在竖直方向上显著减小,到达一定深度后,海水的流速甚至不到表面流速的5%. 另一方面,科氏力在海水的运动中客观存在着,并显著改变着其方向。如果把海水看做由一层一层薄薄的海面拼合而成,那么,上一层海面的运动会带动下一层海面的运动,他们间的摩擦力因上一层海水的运动产生,方向与其运动方向一致,但科氏力的方向不会改变,于是他们的合力方向愈发向右偏(对于科氏力向右的北半球而言),进而导致每一层海水的运动方向都较上一层偏右,在到达某一深度时,甚至会偏向与表面海水完全相反的方向。 该模型被称为埃克曼(Ekman)深海漂流理论,在三维空间中,每一层海水速度矢量终点的连线呈螺旋状下降,该曲线叫做埃克曼螺旋线。 而对沿竖直方向从海面到无限深处速度的定积分,便是风海流的体积输送量。为了方便计算,我们从北向和东向分别求定积分。计算结果告诉我们,北向的定积分为零,而东向的定积分为一常数。这也就意味着,虽然速度方向千变万化,风海流的体积输送方向却是与风向垂直的正东! 积分算是十分复杂,我们不妨定性地解释这一现象。上文说到,从表面到深水,每一层海水的运动速度不断减小,方向不短偏向右,而运动速度减小的速度是远远快于方向变化之速度的,这就意味着,当海水运动方向指向正南或西南时,它的速度已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海水向西运输的体积微乎其微,难以与向东运输的体积抵消,但向南和向北运输的海水体积大致相等,相互抵消,总量为零也就并不奇怪了。所以宏观来看,海水的体积运输方向是垂直于风向向东的。 二、洋流的西向强化现象(大洋西岸洋流比东岸强许多) 显而易见,考虑全球范围的洋流运动时,如果仅仅加入风应力和不随纬度变化的科氏力时,大洋环流会是图(a)中的样子:一个套着一个的环流圈。

海洋科学导论思考题【VIP专享】

《海洋科学导论》思考题 第一章: 1、如何理解地球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 2、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 3、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4、回顾海洋科学发展历史,从中你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5、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景如何? 第二章: 1、简述地球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产生的重要自然现象。 2、地球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是怎样划分的?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3、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 4、什么是海岸带?说明其组成部分是如何界定的。 5、大陆边缘分为几种主要来源?说明各自的构成及其主要特点。 6、什么是大洋中脊体系,它有哪些主要特点? 7、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的内在联系与主要区别。8、根据板块构造原理说明大洋盆地和边缘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9、滨海沉积物主要有哪些?说明各自趁机作用的控制因素及沉积特点。 10、大陆架沉积作用过程有哪些?说明现代陆架沉积物的主要来源类型及分布规律。11、按照大洋沉积物的成因将其分为哪几种主要类型,请归纳它们的分布规律、12、按照矿产资源形成的海洋环境和分布特征,海洋矿产资源有哪些主要类型?如何认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 第三章: 1、简述海水组成与纯水的异同点。何谓海水盐度? 2. 简述海水的主要热学与力学性质,它们与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关系如何? 3. 何谓海水的位温?有何实用价值? 4. 简述海水密度的表示方法(历史上和现在的)。何谓海水状态方程? 5. 海水结冰与淡水结冰的过程有何不同?为什么? 6. 海冰的主要物理性质是什么?海冰对海况有何影响? 7. 海洋热平衡方程中各项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对海洋的热状况产生作用的? 8. 世界大洋热平衡的分布与变化规律如何? 9. 简述世界大洋中温度、盐度和密度的空间分布基本特征。10. 大洋温度和盐度的平面分布与铅直分布有什么异同点?11. 何谓大洋主温跃层和极峰?何谓季节性温跃层? 12. 为什么大洋热带海域盐度的最大与最小值总是出现在表层以下?13. 何谓海洋水团?它和水型、水系有什么关系?14. 何谓海洋混合?引起混合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5. 涡动混合与对流混合效应有何异同之处?在不同纬度的海域中和不同季节中它们对海况的影响有什么变化与不同? 16. 海洋中温度、盐度与密度细微结构的基本特征如何?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海洋科学: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与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2.大陆架:海岸线到水深200米以内,平均深度133米;宽度1 —1000km平均75km 平均坡度0.1 度;地壳为硅质花岗岩构成。浪、潮、流季节变化,丰富的油气田,渔业,养殖业主要场所。 3.海洋科学分支: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4.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及特点: 特殊性与复杂性:极大的比热容、介电常数和溶解能力,极小的粘滞性和压缩性等。 海洋中水-汽-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海洋每年蒸发约44X 108t淡水? 海水的运动还受制于海面风应力、天体引力、重力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等。诸如此类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必然导致海洋中的各种物理过程更趋复杂,即不仅有力学、热学等物理类型,而且也有大、中、小各种空间或时间特征尺度的过程。 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蒸发与降水,结冰与融冰,海水的增温与降温,下沉与上升,物质的溶解与析出,沉降与悬浮,淤积与冲刷,海侵与海退,潮位的涨与落,波浪的生与消,大陆的裂离与聚合,大洋地壳的扩张与潜没,海洋生态系平衡的维系与破坏等等。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 1 .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5.太阴日地球上一点由第一次正对月球中心的的二次正对所需的时间 太阴日=24.8412 平太阳日时=20 h 50 min (由于月球公转速度大于太阳在地球上 的视觉运动速度,当地球转动一周,平太阴日以运行了大约12.9 度。地球上一点由第一次正对月球中心的的二次正对约需旋转372.19 度角!) 6.新中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历程1950年8月就在青岛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1959 年扩建为海洋研究所。 1952 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部北迁青岛,与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山东大学海洋系。 1959 年在青岛建立山东海洋学院。 1988 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 1964 年建立了国家海洋局。此后,特别是80 年代以来,又陆续建立了一大批海洋科学研究机构( 1 997 年建立湛江海洋大学) . 7.最小风时在定常风的作用下,对应于风区内某点,风浪达到定常状态所用的时间是一定的,这段时间称为最小风时。或者说,对应于某一风区(长度),风浪成长至理论上最大尺度所经历的最短时间称为最小风时。其实从讨论开始的假设条件知,这段时间就是风区上沿所产生的波浪传播至某点经历的时间,因此不同风区,对应于不同的最小风时,当实际风时大于最小风时时,波浪为定常状态,反之为过渡状态。 8.最小风区 当实际风时一定时,当然对应于某一风区(长度)内的波浪达到定常状态,此一风区长度称 为最小风区。最小风区的定义为,对应于某一风时,风浪成长至理论上最大尺度所需要的最短距离。当实际风区小于最小风区时风浪为定常状态,反之为过渡状态。 二、简答题

海洋科学导论 复习资料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 一、填空题 1、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据此则东海属于边缘海海,渤海属于内海,地中海属于陆间海海。 2、一只船在极地融冰区通过时, 船只不能前进或进速甚为缓慢,这就是”死水”现象.其原因是在淡咸水的界面上产生内波。 3、海水的沸点和冰点与盐度有关,即随盐度的增大,沸点升高而冰点下降。 4、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称为水团,温-盐特性作为分析水团的主要指标。7、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公转所产生的公转惯性离心力与月球引力的合力称为引潮力。 9、海洋中水的收入主要靠降水、径流和融冰;支出主要有蒸发 和结冰 10、大洋西岸流线密集、流速大;而大洋东岸稀疏、流速小,这种现象被称为洋流西向强化。 11、深水波的群速为波速的一半;浅水波的群速与波速相等,群速也可视为波动能量的传递速度。 12、根据潮汐静力理论,在赤道上永远出现正规半日潮;当月赤纬不等于0时,两极高纬地区出现正规日潮;当月赤纬不等于0时,在其他纬度上出现日不等现象,越靠近赤道,半日潮的成分越大,反之,越靠近南、北极日潮的成分越显著。 13、活动型大陆边缘是全球最强烈的构造活动带,集中分布在太平洋东西两侧,故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其可进一步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个亚型。 14、Wilson旋回将大洋盆地的形成和构造演化归纳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和遗痕期。据此则东非大裂谷属于胚胎期,而大西洋属于成年期。 3、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力称为饱和水汽压。 6、大洋上层西边界流主要有湾流、黑潮。 7、表面波的恢复力主要为重力,而内波的恢复力则为科氏力和弱化重力。 8、海洋向大气提供热量有两种方式分别是潜热输送和感热交换。 9、深层环流的驱动力是海水密度差异。 12、在不考虑海水的湍应力和其它能够影响海水流动的因素时,在水平压强梯度力作用下运动的海水,当其水平压强梯度力与科氏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的定常流动称为地转流。 13、海水混合的方式主要有分子混合、涡动混合和对流混合。 14、对小振幅重力波而言,深水波波速取决于波长,而浅水波波速取决于水深。 1. 2.1.3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圈层构成。 2. 2.2.2海洋的划分------ 世界大洋通常被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所组成。 3. 2.3.2大陆边缘------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活动性可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种类型。 4. 2.3.2大陆边缘------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海洋)之间过度带组成,其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性)和(活动型)两大类。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一、名词解释 1. 海洋科学: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与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2. 大陆架:海岸线到水深200米以内,平均深度133米;宽度1—1000km,平均75km ;平均坡度度;地壳为硅质花岗岩构成。浪、潮、流季节变化,丰富的油气田,渔业,养殖业主要 场所。 3. 海洋科学分支: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4. 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及特点: 特殊性与复杂性:极大的比热容、介电常数和溶解能力,极小的粘滞性和压缩性等。 海洋中水-汽孙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海洋每年蒸发约44X 108t淡水 海水的运动还受制于海面风应力、天体引力、重力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等。诸如此类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必然导致海洋中的各种物理过程更趋复杂,即不仅有力学、热学等物理类型,而且也有大、中、小各种空间或时间特征尺度的过程。 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蒸发与降水,结冰与融冰,海水的增温与降温,下沉与上升,物质的溶解与析出,沉降与悬浮,淤积与冲刷,海侵与海退,潮位的涨与落,波浪的生与消,大陆的裂离与聚合,大洋地壳的扩张与潜没,海洋生态系平衡的维系与破坏等等。海洋科学研究 的特点: 1. 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2.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3. 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5. 太阴日 地球上一点由第一次正对月球中心的的二次正对所需的时间 太阴日=平太阳日时=20 h 50 min (由于月球公转速度大于太阳在地球上的视觉运动 速度,当地球转动一周,平太阴日以运行了大约度。地球上一点由第一次正对月球中心的的二次正对约需旋转度角!) 6.新中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历程1950 年8月就在青岛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

海洋科学导论思考题

《海洋科学导论》思考题 第一章: 1、如何理解地球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 2、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 3、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4、回顾海洋科学发展历史,从中你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5、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景如何? 第二章: 1、简述地球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产生的重要自然现象。 2、地球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是怎样划分的?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3、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 4、什么是海岸带?说明其组成部分是如何界定的。 5、大陆边缘分为几种主要来源?说明各自的构成及其主要特点。 6、什么是大洋中脊体系,它有哪些主要特点? 7、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的内在联系与主要区别。 8、根据板块构造原理说明大洋盆地和边缘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9、滨海沉积物主要有哪些?说明各自趁机作用的控制因素及沉积特点。 10、大陆架沉积作用过程有哪些?说明现代陆架沉积物的主要来源类型及分布规律。 11、按照大洋沉积物的成因将其分为哪几种主要类型,请归纳它们的分布规律、 12、按照矿产资源形成的海洋环境和分布特征,海洋矿产资源有哪些主要类型?如何认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 第三章: 1、简述海水组成与纯水的异同点。何谓海水盐度? 2. 简述海水的主要热学与力学性质,它们与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关系如何? 3. 何谓海水的位温?有何实用价值? 4. 简述海水密度的表示方法(历史上和现在的)。何谓海水状态方程? 5. 海水结冰与淡水结冰的过程有何不同?为什么? 6. 海冰的主要物理性质是什么?海冰对海况有何影响? 7. 海洋热平衡方程中各项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对海洋的热状况产 生作用的? 8. 世界大洋热平衡的分布与变化规律如何? 9. 简述世界大洋中温度、盐度和密度的空间分布基本特征。 10. 大洋温度和盐度的平面分布与铅直分布有什么异同点?

海洋科学导论期末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课程期末考试 论文 课程名称:海洋科学导论 姓名:李宏鹏 学号:1004132227 任课教师:杨娟、刘宝林、周东身 学时:32 开课院系:海洋学院 开课时间:2015.3-5

一、简述《海洋科学导论》的主要内容。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学习海洋科学的意义。海洋是生命的发祥地,是气温的调节器和大陆水汽的源头,是资源的宝库。海洋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和空间资源。海洋是也兵家必争之地,海洋问题涉及国家安全和主权利益、资源保护、交通通道保护、地缘政治等方面。海洋还是科学的实验室,人们自古就在海洋中探索人类起源。 我们从海洋地质与地理、海洋化学、海洋物理和海洋生物方面详细的学习了海洋的科学。这门课带我重温了初高中时学习的基础海洋知识,例如全球有五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以及他们各自的特点和一些地质成因。同时,更进一步的从自然地理、政治和经济地理方面学习了五大洋。此外我还学习到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以活动论观点为主导,对奠基于大陆的传统地质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引发了一场“地球科学革命”,影响所及,不仅改变了地球科学的结构,还改变了地球科学人员的思维方式。目前,板块构造理论已影响到地球科学的几乎所有领域,是研究海底构造的理论核心和指导思想。而且,板块构造学说是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发展起来的全球构造学理论,它吸取了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精髓——活动论思想,以海底扩张说为基础,经过威尔逊等一大批科学家的综合而确立的。 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洋底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在陆上矿物资源已趋枯竭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矿物资源更显得重要。海洋化学是用化学原理和化学技术,研究海洋中物质的性质和它们的化学作用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为海水化学,海洋沉积物化学,活体海洋生物化学,海洋界面物理化学及与界面物相互作用的化学。我们了解了海水的组成和性质,还有其对于生命的重大意义。这也让我联想到高中化学时学到的海水淡化技术。 海洋物理是研究海洋的物理特性、海洋水体的运动形式和过程,以及它们与大气和海底相互作用的学科。海水的温度和密度影响海水的运动,还有科里奥利效应等也会影响,产生波浪、潮汐、洋流和水团等。同时,海气之间有物质、能量交换,海洋对大气有热、水效应及气候效应,如厄尔尼诺及拉尼娜现象等。这些气候效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海洋生物是研究生活在海洋里的生物的种类、分布、生理、生化,尤其是它们的生态,即它们的生长、发育、栖息、活动与海洋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海洋生物是海洋中的主要生产力,海洋生物的种类的多样性,生物资源和食用价值,对海洋环境和全球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指示,对海底沉积物和海洋油气能源形成和开发起到巨大贡献作用。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海洋生物的分类,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条件,海洋水域生产力和海洋生物资源。 我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这个专业是为各行各业培养能够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应用、经济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相信在海洋科学领

海洋科学导论作业复习(重新整理,精简版)

第一章绪论 2.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 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海洋及与之密切相关联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它们至少有如下的明显特点。 首先是特殊性与复杂性。 其次,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水—汽—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也是在其它星球上所未发现的。 第三,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 3.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海洋科学研究也有其显著的特点。首先,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其次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第三,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5.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景如何? 书本:新中国建立后不到1年,1950年8月就在青岛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1959年扩建为海洋研究所。1952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部北迁青岛,与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山东大学海洋系。1959年在青岛建立山东海洋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1964年建立了国家海洋局。此后,特别

是80年代以来,又陆续建立了一大批海洋科学研究机构,分别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海洋局等,业已形成了强有力的科研技术队伍。目前国内主要研究方向有海洋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和开发技术研究,海洋仪器设备研制和技术开发研究,海洋工程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科学研究与服务,海水养殖与渔业研究等等。在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工程、海洋环境保护及预报、海洋调查、海洋遥感与卫星海洋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某些方面已跻身于世界先进之列。 课外:随着国际国内海洋科学技术一些大计划的推出和国内对于海洋科技方面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已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主要内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全面部署了科学技术工作,并将海洋技术列入前沿技术,将海水淡化、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大型海洋工程与技术装备,列入重点领域的优先主题,这些都为海洋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并提供了坚强的政策支撑。我们相信,在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海洋科学技术一定能够尽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一定能够在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上取得新的进展,也一定能够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3.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 全球海陆分布极不均衡,陆地面积为1.49×108km2,占地表总面积的29.2%;海洋面积为3.61×108km2,占地表总面积的70.8%。海陆面积之比为2.5:1,地表大部分为海水所覆盖。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比例分别为60.7%和39.3%,南半球海陆比例分别是80.9%和19.1%。从全球来看,地球上的海洋是相互连通的,构成统一的世界海洋;而陆地是相互分离的,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在地球表面,是海洋包围、分割所有的陆地,而不是陆地分割海洋。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部分。主要部分为洋,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