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教学提纲

语言学教学提纲
语言学教学提纲

语言学

Chapter 7: Historical Linguistics

I. Decide whether ea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or False:

1. One of the tasks of the historical linguists is to explore methods to reconstruct linguistic history and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s.

2. Language change is a gradual and constant process, therefore often

indiscernible to speakers of the same generation.

3. Th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is divided into the periods of Old English, Middle English and Modern English.

4. Middle English began with the arrival of Anglo-Saxons, who invaded the British Isles from northern Europe.

5. In Old English, all the nouns are inflected to mark nominative, genitive, dative and accusative cases.

6. In Old English, the verb of a sentence often precedes the subject rather than follows it.

7. A direct consequence of the Renaissance Movement was the revival of French as

a literary language.

8. In general, linguistic change in grammar is more noticeable than that in the sound system and the vocabulary of a language.

9. The sound changes include changes in vowel sounds, and in the loss, gain and movement of sounds.

10. The least widely-spread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English are the loss and addition of affixes.

11. In Old English, the morphosyntactic rule of adjective agreement

stipulated that the endings of adjective must agree with the head noun in case, number and gender.

12. The word order of Modern English is more variable than that of Old English.

13. Derivat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new words are formed by the addition of affixes to the roots, stems, or words.

14. “Smog” is a word formed by the word-forming process called acronymy.

15. “fridge” is a word formed by abbreviation.

16. Modern linguists are able to provide a consistent account for the exact causes of all types of language change.

17. Sound assimilation may bring about the loss of one of two phonetically similar syllables in sequence, as in the case of change of “Engla-land” to “England”.

18. Rule elaboration occurs when there is a need to reduce ambiguity and increase communicative clarity or expressiveness.

19. Language change is always a change towards the simplification of language rules

20. The way children acquire the language is one of the causes for language change.

II. Fill in each of the following blanks with one word which begins with the letter given:

21. H________ linguistics is the subfield of linguistics that studies language change.

22.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language is a d________ study of language rather than a synchronic study.

23. European R________ Movement separates the period of Middle English from that of modern English.

24. An important set of extensive sound changes, which affected 7 long or tense vowels and which led to one of the major discrepancies between phonemic representations of words and morphemes at the end of the Middle English Period, is known as the Great V_______ Shift.

25. A_______ involves the deletion of a word-final vowel segment.

26. A change that involves the insertion of a consonant or vowel sound to the middle of a word is known as e__________.

27. The three sets of consonant shifts that Grimm discovered became known collectively as Grimm s L ____.

28. Sound change as a result of sound movement, known as m_______, involves a reversal in position of two adjoining sound segments.

29. B________ is a process by which new words are formed by taking away the supposed suffixes of exiting words.

30. Semantic b________ refers to the process in which the meaning of a word becomes more general or inclusive than its historically earlier denotation.

31. The original form of a language family that has ceased to exist is called the p _________.

32. Sound a________ refers to the physiological effect of one sound on another. In this process, successive sounds are made identical or similar to one another in terms of place or manner of articulation.

33. In order to reduce the exceptional or irregular morphemes, speakers of a particular language may borrow a rule from one part of the grammar and apply it generally. This phenomenon is called i_________ borrowing.

34. By identifying and comparing similar linguistic forms with similar meanings across related languages, historical linguists reconstruct the proto form in the common ancestral language. This process is called c________ reconstruction.

35. The m ____ rule of adjective agreement has been lost from English.

III. There are four choices following each statement. Mark the choice that can best complete the statement:

36. Historical linguistics explores ________________.

A. the nature of language change

B. the causes that lead to language change

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s

D. all of the above

37. Language change is ______________.

A. universal, continuous and ,to a large extent, regular and systematic

B. continuous, regular, systematic, but not universal

C. universal, continuous, but not regular and systematic

D. always regular and systematic, but not universal and continuous

38. Modern English period starts roughly _____________.

A. from 449 to 1100

B. from 1500 to the present

C. from 1100 to the present

D. from 1700 to the present

39. Old English dates back to the mid-fifth century when _________.

A. the Norman French invaders under William the Conqueror arrived in England

B. the printing technology was invented

C. Anglo-Saxons invaded the British Isles from northern Europe

D. the Celtic people began to inhabit England

40. Middle English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___________.

A. Norman French in vocabulary and grammar

B. Greek and Latin because of the European renaissance movement

C. Danish languages because Denmark placed a king on the throne of England

D. the Celtic people who were the first inhabitants of England

41. Language change is essentially a matter of change ________.

A. in collocations

B. in meaning

C. in grammar

D. in usages

42. In Old and Middle English, both /k/ and /n/ in the word “knight” were pronounced, but in modern English, /k/ in the sound /kn-/ clusters was not pronounced. This phenomenon is known as ________.

A. sound addition

B. sound loss

C. sound shift

D. sound movement

43. A change that involves the insertion of a consonant or vowel sound to the middle of a word is known as _____.

A. apocope

B. epenthesis

C. parenthesis

D. antithesis

44. Segment switch of sound positions can be seen in the example of the modern word “ bird” which comes from the old English word “bridd”. The change of the word from “bridd” to “bird” is a c ase of _________.

A. metathesis

B. sound loss

C. sound addition

D. apocope

45. _________ is a process of combining two or more words into one lexical unit.

A. Derivation

B. Blending

C. Compounding

D. Abbreviation

46. “Wife”, which used to refer to any woman, stands for “ a married woman” in modern English. This phenomenon is known as ________.

A. semantic shift

B. semantic broadening

C. semantic elevation

D. semantic narrowing

47. English language belongs to _________.

A. Indo-European Family

B. Sino-Tibetan Family

C. Austronesian Family

D. Afroasiatic Family

48. By analogy to the plural formation of the wo rd “dog-s”, speakers started saying “cows” as the plural of “cow” instead of the earlier plural “kine”. This is the case of _________.

A. elaboration

B. external borrowing

C. sound assimilation

D. internal borrowing

49. Morphologcial changes can involve __________.

A. the loss of morphological rules

B. the addition of morphological rules

C. the alteration of morphological rules

D. all of the above

50. The most dramatic morphological loss concerns the loss of ________.

A. comparative markers

B. tense markers

C. gender and case markers

D. none of the above

IV. Define the following terms:

51. Apocope 52. Metathesis 53. Derivation

54. back-formation 55. semantic

narrowing 56.protolanguage

57. haplology 58. epenthesis 59. Compounding

60. Blending 61. semantic broadening 62. semantic

shift

63. Great Vowel Shift 64. acronym 65. sound assimilation

V.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66. What is the purpose or significance of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language?

67.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ure of language change?

68. What are the major periods 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69. As language changes over time, the meaning of a word may deviate from its original denotation. Discuss the major types of semantic changes.

70. Over the years from Old English period to the Modern English period, English has undergone some major sound changes. Illustrate these changes with some examples.

《普通语言学》教学大纲-

《普通语言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普通语言学》I, II 二、课程性质 该课程是英语专业蒙语授课高年级开的一门专业限制性选修课。以传授英语语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任务,属于理论知识课,同时也反映语言学的最新发展。 三、教学目的 该课程旨在使学生对英语语言有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认识,即对语言起源及内部各层次、语言在时空中的变异及其与思维、文化、社会、语境、文学等外部因素的关系有所了解。本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使本科高年级的学生初步了解语言的基本观点和语言学的基本知识。英语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掌握使用英语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还要对人类语言具备一定的理性认识,懂得一些语言学的知识和语言理论是完全必要的。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包括母语和外语)。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学中可遵循以下几项主要的原则: 1.比较全面、比较系统地讲解和介绍现代语言学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2.使学生了解一些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原则和研究方法; 3.使学生从语言体系、言语活动和言语机制三方面认识语言的本质; 4通过学习加深学生对人类语言这一人类社会普遍现象的理性认识,并具备一定的运用语言学理论解释语言现象、解决具体语言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自身的语言修养和学习语言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语言学是现代科学体系和信息时代科学体系中的关键科学之一,现代语言学的研究发展较快,在其研究领域里获得了大量的成果,使得这门课程的内容量大面广。同时,这门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有些理论的抽象程度又比较高,涉及到的术语又特别多,需要学生理解、记忆的内容比较多,是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因此教材选用英语编写的教材,在讲解过程中基本上采用英语讲授,并全部采用英语的例子,这对于学生又增加了难度。 在教学方法上以讲解为主,可采用论述式讲解、概述式讲解,或将几种讲解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课内外讨论、思考题、作业等方式。本课程应正确处理基础知识与运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努力引导学生将识别、领会与运用联系起来,培养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用语言学理论分析英语语言并整理语言素材。 五、课程时间与学分 本课程,共6学分,蒙生班开在第14,15学期,共68学时。 六、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语言学教程》中文笔记(完整)

语言学教程笔记 第一章语言学导论 语言的定义特征:从本质上将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区分开的人类语言的区别性特点。 1. 任意性: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形式与所表示的意义没有天然的联系,任意性是语言的核 心特征。例如,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一本书读作 a /buk/,一支钢笔读作a /pe n/。 任意性具有不同层次:(1)语素音义关系的任意性。(2)句法层面上的任意性。 (3) 任意性和规约性。 2. 二层性:二层性是指拥有两层结构的这种特性,上层结构的单位由底层结构的元素构成, 每层都有自身的组合规则。话语的组成元素是本身不传达意义的语音,语音的唯一作用就是 相互组合构成有意义的单位,比如词。因为底层单位是无意的,而上层单位有明确的意义,所以我们把语音叫做底层单位,与词等上层单位相对。二层性使语言拥有了一种强大的能产 性。 3. 创造性:创造性指语言的能产性,指语言有制造无穷长句的潜力,这来源于语言的二层性 和递归性。利用二重性说话者可以通过组合基本语言单位,无止境地生成句子,大多数都是以前没有过的或没有听过的。 4. 移位性:是指人类语言可以让使用者在交际时用语言符号代表时间上和空间上并不可及的 物体、时间或观点。因此我们可以提及孔子或北极,虽然前者已经去世两千五百五十多年而 后者位置距我们非常之远。语言使我们能够谈及已不存在或还未出现的事物。移位性赋予人 们的概括与抽象能力使人类受益无穷。词在指称具体物体时,并不总是出现在即时、形象化 的语境中。他们通常为了体现指称含义而被使用。 5. 文化传递性:语言不是靠遗传,而是通过文化传递的。 6. 互换性:指人可以是信息的发出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即人作为说话者和听话者的 角色是可以随意更换的。 元语言功能:我们的语言可以用来讨论语言本身。比如说,我可以用“书”指代一本书,也可以用“书这个词”来指代“书”这个词本身。这使语言具有无限的自我反身性:人类可以谈论“说话”,也可以思考“思考"。所以只有人类才能提问:元语言功能对交际、思考及人类的意义是什么?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历史专业任选课。本课程大纲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原则,结合宗教学前沿科研成果,使本课程讲授能帮助学生了解宗教学的一般原理;掌握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知;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及我国的宗教政策。(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通过对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的本质和要素,以及宗教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能够使学生对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及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进而能科学地认识宗教的特性、本质和规律,掌握宗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宗教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的本质要素以及宗教的类型,以及对宗教概念的界定、宗教的起源、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内容。重点阐释宗教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宗教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理论。 (四)教学时数:36课时 (五)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安排一、二次课堂讨论。 (六)选用教材: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二、本文 第一讲宗教学概述 教学要点: 什么是宗教学;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学的分支学科。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宗教学。(1) 第二节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1) 第三节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1) 第四节宗教学的分支学科。(1) 第二讲宗教的本质、要素及类型 教学要点: 宗教概念的界定;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基本要素;宗教的分类。 教学时数: 7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宗教概念的界定。(1) 第二节宗教的本质。(1) 第三节宗教的基本要素。(4)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代码:101012191。 2.课程中文名称:语言学概论。 3.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4.课程总学时数: 36 ,其中理论环节学时数: 28 ,实验实践环节学时数: 8 。 5.课程学分数: 2 。 6.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 7.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讲授关于人类语言的本质、结构、发展、分类以及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论水平和语言分析能力,为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目标:通过学习,初步树立科学的语言观,掌握普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提高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1.在介绍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着重拓宽知识面,同时进一步论证、阐述基础理论,并加以延伸、扩展。 2.要多用实例传授现代语言的分析方法,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能力。阐述概念和理论时要避免抽象的演绎。 3.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习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语言实际,多分析,多做思考练习题,以求透彻理解,掌握有关知识。 三、学时分配

四、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语言与语言学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一、了解动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的区别; 二、正确认识语言的性质; 三、了解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 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及联系 二、语言的性质(符号性、系统性) 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本章节主要教学要点】: 第一节语言是人类特有的 一、人类的语言和动物的“语言”的区别 1.功能开放 2.构造灵巧 3.习得 二、关于语言产生的假说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 ◆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语言学则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科学。前者以文字和书面语为对象,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微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语是从汉藏语系中分化独立发展起来的。我国境内除汉藏语系外,还有三个语族:侗泰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 ◆汉藏语系的语言特点:⑴每个音节上有固定的声调(3-8个)。⑵大部分词以单音节词根为基础。⑶有类别词(量词),如汉语中“这个人”的“个”。⑷词序很重要,且词的次序比较固定。⑸附加成分的作用是有限制的。 ◆“小学”:指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为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从而诞生了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 先秦: ◆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最古的记载见于《易经·声辞传》,这和《周易》用阴阳两个符号的意义相似。 ◆关于名实的讨论:1.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其政治含义是以周礼为尺度来正名分。2.老子对名实的看法,“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名”“实”不可分的人,也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指出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人。3.荀子认识到语言是人类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他第一个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幷指出了“名”和“实”的关系。秦汉魏晋: ◆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语言学还处于萌芽阶段,没有语言学家,也没有语言学方面的专门著作。发展到秦汉时代,语言学逐步兴起。西汉时,有《尔雅》和扬雄《方言》;东汉时,有许慎《说文解字》和刘熙《释名》等语言方面的专著和一些杰出的语言学家。可以说,汉代的语言学成就标志着我过古代语言科学的建立。 ◆秦汉时期已经具备的“民族”四大特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及促进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行同论。 ◆重视识字教育促进了文字研究。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书同文”政策,并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作为学童识字课本和字体规范,这三部字书到了汉代合称《仓颉篇》,又称“三仓”,共收字3300字。 ◆西汉史游著《急就篇》,一名《急就章》。“急就”是速成的意思。 ◆五经博士: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 ◆六艺:儒家的经典主要是《诗》《尚书》《易》《礼》《乐》《春秋》,称为“六艺”。 ◆刘韵著的《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今文经学: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今文研究其中的微言大义,加以引申比附为统治者服务。 ◆古文经学:保持樸学传统,着重研究文字、训诂,按照字义解释经意,与繁琐庞杂的今文经学。咬文嚼字。 ◆汉代先后出现了四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

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My cat, who believes that I’m a fool, enjoys tormenting me. 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一、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1、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001。 2、牛津应用语言学丛书(19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牛津应用语言学丛书(续编)(10本),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剑桥应用语言学丛书(10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外语教学法丛书(20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剑桥英语教师丛书(20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二、交际能力与交际英语教学 Chomsky Competence / performance According to Hyme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s a competence “when to speak, when not, and as to what to talk about with whom, when, where, in what manner.”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s that aspect of our competence that enables us to convey and interpret messages and to negotiate meanings interpersonally within specific contexts.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课程性质 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而《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民间科技工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课程设置目的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熟悉中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国家间、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国际、国内文化旅游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

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外各国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二、学时分配

三、课程学习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在本科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民俗学,强调其中基本知识点是主体,学习与考核的目标是对其的阐述与说明。 (一)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是对知识点所应掌握的深度的

英语语言学教学大纲

昆仑旅游学院课程教学大纲体例 《英语语言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建议学时数:2 学分:2 课程类别:其他课本 先修课程:基本语言学知识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

《英语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数:72 (讲课:72 实验:0 实习:0) 学分数:4 适用专业:英语 开课学期:6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1. 课程性质:普通语言学是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2. 目的和任务:学生通过学习本大纲规定的内容,了解和掌握普通语言学有关语音、音系、词汇、句法、语义、语用、文体、语言与社会文化、语言与心理、语言与认知、语言与计算机、语言学与外语教学、语言学流派等基本理论和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导论(6学时) 关于语言:语言的定义、起源、特征、功能。关于语言学:语言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宏观语言学。语言学中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描写与规定、共时与历时、语言和言语、能力与表现。 第二章语音(6学时) 语音学:语音的发生与感知,发音器官,国际音标,辅音,元音,语音的描写,协同发音。音系学:音位理论和音位变体、音系规则,区别特征,音节,重音,语调,声调。 第三章词汇(4学时,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 词汇概说:词的含义,词的识别,词的分类。形态学:词的构成,语素,屈折,派生,义素、音素和语素的关系。词的变化。 第四章句法(6学时) 句法关系:位置关系,替换关系,同现关系。语法结构:语法结构,直接成分,内向结构、外向结构,并列关系,从属关系。句法功能:主语,谓语,宾语,词类和功能的关系。语法范畴:数、性、格,一致关系。语句构成:短语,小句,语句。递归性:连接,嵌入。句法之外:句子的连接,衔接手段。 第五章语义学(6学时) 词汇语义学:“意义”的意义,指称论,涵义关系,成分分析。句子语义学:组合理论,逻辑语义学。 第六章语言与认知(6学时) 什么是认知?心理语言学:语言习得,语言理解,语言的产生。认知语言学:识解,范畴化,图式理论,隐喻,转喻,整合理论。 第七章语言、文化、社会(6学时)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第二版整理

实用标准文案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Linguistics: 语言学It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 Linguistics studies not any particular language ,but it studies language in general) 2.General linguistics:普通语言学 The study of language as a whole is called general linguistics. (language is a complicated entity with multiple layers and facets ) https://www.360docs.net/doc/9711180156.html,nguage: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4.descriptive (描述性):A linguistic study aims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language people actually use. 5.prescriptive(规定性): It aims to lay down rules for “correct and standard” behaviors. i.e. what they should say and what they should not to say. 6.synchronic(共时语言学): the description of language at some point of time in hiatory 7.diachronic (历时语言学):the description of language as it changes through time 3) speech(口语)Writing(书面语) These the two media of communication. Modern linguistics regards the spoken language as primary, not the written. (speech is prior to writing) https://www.360docs.net/doc/9711180156.html,ngue(语言): refers to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 shared by all the members of the speech community. It is the set of conventions and rules which language users all have to abide by. Such as: In English sentence must have subject and predicate. 9.parole(言语):refers to the realization of langue in actual use. It is concrete use of the convention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ules. (Saussure ) https://www.360docs.net/doc/9711180156.html,petence(语言能力): the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1.performance(语言应用):the actual realization of this knowledge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Chomsky) traditional grammar and modern linguistics 1.linguistics is descriptive,while traditional grammar is

中外语言学简史

整个西方语言学史的历史阶段(5个)1语文学:公元前3世纪对古籍做注释和校对,是语言学研究的开端,到公元前16 17世纪出现复兴和繁荣2传统语法阶段:古希腊18世纪依赖逻辑范畴建立语法范围,依照拉丁语法建立起来的3历史比较语言学:运用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及其演变的过程的语言学。在19世纪初广泛研究印欧语系的语法上建立起来的,是语言学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语言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4结构语言学:以语言的结构主要的研究对象的语言学,19世纪初洪堡特就开始了语言结构分析,20世纪初语言学的重心转移到结构主义语言学5生成语言学:以语言的生产和转换能力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1957乔姆斯基《句法结构》使欧美语言学发展进入新阶段。 重要语言学家: 瓦罗《论拉丁语》:古罗马著名学者之一,第一个真正的拉丁语法专家,代表作《论拉丁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语法的研究(捍卫“类比”原则)包括1词源学2形态学3句法学《论拉丁语》是研究拉丁语的专著,涉及语言学理论方面及一些残留问题。 洪堡特及其理论 贡献:普通话语言学的奠基人。贡献:语言学理论“把语言看作一种不间断的创造活动”是其核心,认为:1语言中没有静止的东西2语言整体分割的词和语法规则只是一种人为的毫无生气的冷了的溶岩石3在深入研究语言创造活动特征的过程提出“语言四部形式”的概念。 语言的三类型:孤立语粘着语曲折语 特鲁别茨柯伊《音位学原理》20世纪语言学的经典著作。威廉·琼斯:历史比较语言学创始人,1789在亚洲学会宣读了《三周年演说》的论文,确定了梵语和拉丁语、希腊语和日耳曼语有亲缘关系,琼斯的发现掀起了研究梵语的热潮。 施莱歇尔语言理论:提出了自然主义语言观开创了自然主义学派1语言有机体理论突出了语言的物质性,忽略了语言的本质属性社会性2语言生命的两个时期的假说(荒谬)。语言:成长时期、衰老时期。认为成长期语言由简单的结构形式变为更复杂的结构形式,衰老时期有最高点逐渐衰老,形式也遭到损坏3语言发展阶段4语言谱系树理论:把整个印欧语系比作一颗树的树干,分支是各种印欧语(如斯拉夫语、立陶宛语)分支上有细支,代表印欧各种方言,此理论首次明确提出亲属语言谱系种类的问题,用树形方法形象的表达了对语言相互关系的看法,但从理论上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斯多葛派:公元前4世纪一批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都是亚里士多德的反对者。对语言学的贡献:1清楚区分了逻辑研究和语法研究2使用的语法术语越来越精细使用至今。此派的语言观属于自然派,认为早期语言的声音和能代表的事物之间有天然的联系,努力研究词源寻找语言的原始形态。提出“变则学说”认为词与事物关系是不对应的,得出语言是无系统不受规则限制的。 格里木定律:1817年格里木发表《德语语法》系统论述了日耳曼语和其他印欧语言之间辅音的一致性,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学派:亚历山大将军托雷密在埃及建立的,研究希腊的古代文献、注释和考证《荷马史诗》形成亚历山大学派。代表人物:亚里斯塔克提出“类比”说,语言是以相似的形式指明相似的范畴,并受一定规则制约的,对形态学做了详细研究确立八大词类。促进作用1确立了语文学的观念2他们的语文学工作提出了语言研究的新角度和新方向,寻求对语言文字本身的理解促进真正语言学的诞生3保护希腊语 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的前提: 118世纪队语言标本的搜集,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准备了具体的材料2把其他科学领域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引进到语言研究中来,引起语言研究方法的改革3梵语的发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提供了最直接的条件索绪尔:现代语言学之父,以结构研究为主《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始系统》前无古人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最重要的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年出版进一步强调了“系统”概念。贡献: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2语言与言语的区分,明确语言学的研究对象3共时和历时的区别4语言系统性与价值的概念5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6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 索绪尔理论对代语言学的影响: 1系统性把语言看成一种系统和结构2注重共时研究3优先口语研究4认为语言是描写性的不是规定性的5主张区分语言和言语6强调独立自主性,摆脱哲学家、心理学家的影响,作为一个独立对象做观察。现代语言学的特征都源自索绪尔的理论,索绪尔所建立起的语言学框架对现代语言学有重要的影响。 语言与言语的区分:为了确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于是产生的这样的区分。言语:是个人行为是暂时的现象,不能作为语言研究的对象。语言:是言语的工具,是言语的产物,是一套比较稳定的符号系统,可以将其从言语活动中划分出来作为语言研究的对象。 共时和历时的区分:历时现象:指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共时现象:两者是对立的,应分别研究,在共时性基础上才能对不同的语言进行研究。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一切与语言系统无关的东西都属于外部语言学,一切与系统有关的属于内部研究。 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形成。理论基础:迪卡尔的理性主义,认为人本身有语言能力,语言知识一部分是人类的属性(人类天生具备的语言能力)另一部分是人类生存经验中后来获得的个别语言知识。乔姆斯基接受洪堡特的观点: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提出“演绎法”从语言能力研究当中揭示人的认知过程。 生成:数学领域的用语,用较少的规则解释较多的事实,生成性说明语言具有创造性,生成语法就是要设计一套产生某语言全部语法的规则,且仅仅是符号语法规则。 历史比较语言学三个第一:拉斯克:西方第一个进行语言比较研究且取得出色成绩的语言学家《古代北方语或冰岛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学术知识类 二、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三、适用专业:历史学 四、开课班级:16级历史教育班, 五、学分:3分 六、总学时:45学时 七、基本教材:赖永海著:《宗教学概论》,人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八、课程简介: 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宗教无论就时间的绵延或空间的广袤来看,都是人类社会的首要特征。宗教在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类社会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在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变化和美好前景,但人类在认识自我及协调人际关系上并没有真正成熟,宗教在这些领域有着独特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学习一些宗教学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介绍宗教学基本理论和宗教基本知识,包括宗

教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宗教的本质与特征、宗教的要素与类型、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宗教与文化已经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等内容。 九、教学目的: 宗教学概论这门课程旨在对世界诸宗教的起源、发展过程、普遍本质、发展规律作出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阐述,对宗教世俗化和宗教对话这些当代宗教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作出必要的介绍,使学生通过学习对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对复杂的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解释能力。 十、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 该课程选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由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师负责向学生讲授主要概念、理论和重点、难点问题。在教学中一些与现实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可采取学生讨论。讨论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各抒己见,各组最后选择一个专题发言,其余同学可在每次发言后点评。最后教师就学生的讨论做概括和总结。采用多媒体教学,旨在将大量信息以画面与声音相结合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这样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汇总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1100540 课程名称:语言学概论 英文名称: Linguistics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 总学时:64 学分:4 理论学时:64 实验学时:0 实践学时:0 指导自学学时:0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医药贸易方向)适用层次:本科 先修课程:英语语法,精读等 承担院部:人文学院学科组:英语专业学科组 二、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向学生介绍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的基本理论以及语言与文化、社会、思维等的关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语言学的基本知识,并通过所获得的知识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及增强对英语中一些语言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有两个,即:掌握英语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应用英语从事语言学方面研究的能力。 1、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以英语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介绍英语语言的内部结构、表现形式和意义以及与人的心理、社会、文化艺术、信息科学、教育等的关系,要求学生通过听讲与自学,对英语语言学、语言学分支、流派及其发展等有一个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英语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等,提高对英语的理性认识,初步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应用英语从事语言学研究的能力 作为语言学方面的专门课程,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英语从事英语语言学或一般语言学研究的能力。因此,本课程要求那些对语言学有兴趣并有意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生,能够运用英语和所学的语言学知识从事语言学或英语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用英语进行表达或撰写论文。 (二)教学基本要求 1.“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语言理论基础课。它从理论上探讨人类语言的本质、结构和演变的规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提高语言理论水平、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

西方语言学史 重点

第二章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 1.定义:又称比较语法。研究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有亲属关系的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律,从而构拟这些语言的共同母语(即共同始祖语)。 2.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的条件 (1)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 1806年德国阿德隆《米特里达脱斯》五百多种语料 [俄] 《全球语言比较词汇》近三百八十种语言材料 (2)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 [英] 威廉-琼斯首先认识到印度的梵语和欧洲语言有共同之处。 1807年[德] 施莱格尔(F.von Schlegel)《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 1808年德国学者施莱格尔(F. V on Schlegel)出版了《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认为欧洲许多语言的共同点不是偶然的,他提出了“比较语法”这个术语,并认识到语音对应对比较语法的重要性。 尽管这部书对语言科学的建立有很大的影响,但施勒格尔和琼斯一样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者,因为他们没有找出梵语和欧洲语言的语音对应规律。 3.历史比较语言学兴起的原因 (1)方法基础 19世纪初自然科学领域的比较方法运用到语言学研究中,引起了语言研究方法的彻底变革。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发生急剧变化,一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纷纷从先进的自然科学移植研究方法。 (2)材料基础 18世纪,随着人们语言视野的扩大,大量的语言标本得以积累,这为对语言进行历史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有意识的在世界范围内采集语言标本是由莱布尼茨开始的。类似这样的采集工作还有一些学者和传教士进行。材料积累多了,人们便产生了排比、分类研究的兴趣。一些学者开始了初步的比较和分类工作。斯加里谢、莱布尼茨已对欧洲语言做过分类的尝试。但是最初的比较研究是从19世纪初对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族、斯拉夫语族内部各种语言的比较开始的。语言学研究在19世纪已经由搜集材料的科学变成整理材料的科学。 (3)直接原因。 促使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的最直接原因是发现梵语和希腊语、拉丁语之间的相似性。欧洲人真正了解梵语始于18世纪。 威廉·琼斯:(欧洲第一个深入研究梵语的学者) 梵语和许多欧洲古代语言有共同的来源。 “梵语的动词词根和语法形式,同希腊语和拉丁语有着十分明显的亲密关系——不可能是偶然产生的巧合。的确,任何一个语言学家要是把这三种语言仔细考察一番,都会相信它们出于共同的来源,不过这个共同的来源也许不存在了。“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 基本理论和方法

应用语言学课程教学大纲

《应用语言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ENGL2049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授课对象:英语、英语师范专业 开课学期:秋(第7学期) 学分: 2 主讲教师:王宇 指定教材: 1.《应用语言学》(第二版),乐眉云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外语学习》,丁言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教学目的(含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 应用语言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专指语言教学,特别是指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广义的应用语言学则涵盖所有与语言和语言学应用有关的学科,包括第二语言习得、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等。本课程将重点选取与学生英语学习密切相关的领域——即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教学——进行分析和讨论。 本课程是面向英语和英语教育专业所有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其教学目的为: ●帮助学生了解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教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主要论题,培 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一定的批评能力; ●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应用语言学原理指导和促进英语学习; ●掌握基本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本课程分三个模块,主要内容包括: 模块一:第二语言习得,包括学习者语言/中介语、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外在因素、第二语言习得的内在机制、学习者个体差异、二语习得理论、课堂 教学与第二语言习得等。 模块二:第二语言教学,包括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的教学和语言评估。 模块三: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 考核方式:课堂讨论(20%),课外文献阅读(30%),以小组为单位的项目报告(50%)。 第一课 Orientation 课时:第一周,共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课程教学大纲33852

课程教学大纲 (硕士研究生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中文:佛教研究 英文:Buddhism Studies 开课单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开课学期:1 任课教师及职称:陈坚教授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考试方式:学期论文 适合专业:宗教学、中国哲学、文学 总学时和学分:72学时,3学分 课程作用与任务:讲授佛教的发展历史和佛教思想,侧重于中国佛教的讲授,并兼顾印度佛教和藏传佛教。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对佛教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先修课程要求:先修《佛经导读》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印度佛教16学时,中国佛教48学时,藏传佛教8学时 参考文献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册,方立天著),《中国佛性论》(赖永海著),《印度佛教源流略讲》(吕澂著)、《中国密教史》(吕建福著) 编制人:陈坚 审核人: 课程教学大纲 (硕士研究生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日本宗教研究 中文日本宗教研究 英文 Japanese Religion Studies 开课单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开课学期:2 任课教师及职称:牛建科教授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论文 适合专业:宗教学、历史学 总学时和学分:54、3 课程作用与任务:讲授日本神道教以及传入日本的佛教、基督教的基本思想与理论;梳理神佛基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宗教交流的特点与意义;加深研究生对东方宗教文化之间以及东西方宗教文化之间碰撞、融合的历史和范式的理解。 先修课程要求:儒学、佛教、基督教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6课时 第二章:日本的古代信仰3课时

第三章:佛教及其传入3课时 第四章:山岳佛教与乡间佛教3课时 第五章:新佛教的首倡6课时 第六章:基督教在日本的传播6课时 第七章:儒教与“家”的宗教3课时 第八章:神道教概说18课时 第九章:新时代的宗教6课时 参考文献 1、牛建科著《复古神道哲学思想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7月 2、铃木范久著、牛建科译《宗教与日本社会》,中华书局,2005年3月 3、黄心川主编《世界十大宗教》东方出版社,1988年9月 4、黄心川主编《当代亚太地区宗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5月 5、王守华、卞崇道著《日本哲学史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 6、杨曾文著《日本佛教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 7、杨曾文主编《日本近现代佛教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 8、范景武著《神道文化与思想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9、郑彭年著《日本西方文化摄取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 10、张大柘著《当代神道教》,东方出版社,1999年10月 编制人:牛建科 审核人: 课程教学大纲 [博士研究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中文基督教神学研究 英文 Christian Theological Studies 开课单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系 开课学期: 2 任课教师及职称:谢文郁教授 教学方式:授课和讨论 考试方式:研究论文 适合专业:宗教学,西方哲学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语言学概论 2、课程性质:本科专业必修课 3、周学时/学分:2/2 4、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 5、使用教材:《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课程简介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介绍有关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发展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 的基础理论知识。 《语言学概论》是《普通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的基础课,它注重考察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和普遍特征,而不是学习研究某一具体语言。这是它与现代 汉语、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等具体语言课程的重要区别。它所介绍的是从具体 的语言现象中总结、归纳出普遍的系统的理论和规律,并用这个理论指导各个 具体语言的学习研究。它是一门语言学的基础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 《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语言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阐释,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学的科学方法考察语言现象的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论水平和语言分析能力,为学生学习其它语言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为他们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 语言学以人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因而涉及的语言现象比较多。讲授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涉及到语料分析的实例,以汉语、英语的语料分析 为主;其它语言的实例,只在必要的时候作适当的引用,重在理解。教学中要 讲清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知 识,了解语言性质特点、语言的结构、语言的演变规律、文字的性质以及它与 语言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学习语言学理论,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具体语言知识为基础,这样才能便于理解有关问题。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专题 研究》、《英语》等。 四、教学进度表 a 章次题目教学时数

从《语言学史概要》三个版本谈语言学治史

第34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7月 Vol.34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 2012 ────────── 收稿日期:2011-12-04 作者简介:刘江(1972-),男,河北迁安人,博士,北京语言大学在站博士后,大连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翻 译理论与实践。 -33- 从《语言学史概要》三个版本谈语言学治史 刘 江1,2 (1.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100083;2. 大连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摘 要:《语言学史概要》三个版本的比较表明,岑麒祥先生及其子岑运强教授对语言学史研究的贡献及对相关学者意见所采取的客观包容的态度是值得尊重的。在第二版,岑麒祥先生在相关学者意见的基础上不仅对第一版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整、修改,而且还对部分章节进行了重写;此外,还出版了《普通语言学人物志》以弥补《语言学史概要》之不足。在第三版,岑运强教授在客观公正对待相关学者意见基础上,通过评注不仅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进一步完善,还对语言学史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语言学史概要》;版本比较;语言学史 中图分类号: H 0-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2)04-0033-06 On the Approaches to Study History of Linguistic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ree Editions of A History of Linguistics LIU Jiang 1, 2 (1.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2. College of English,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116622, China) Abstract: The comparison of three editions of A History of Linguistics shows that the contributions of Mr. Cen Qixiang and Prof. Cen Yunqiang, and their tolerant attitude towards relevant scholars’ different views. In the second edition, not only does Mr. Cen Qixiang, on the basis of different views on the first edition, adjust and revise relevant content, but also rewrites some chapters. In addition, he compiles the book Biographies of Linguists in General Linguistics to make up for the weakness of A History of Linguistics . In the third edition, not only does Prof. Cen Yunqiang further perfects the relevant content through the comment parts of the book, but also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laws of the history of linguistics. Key Words: A History of Linguistics ; edition comparison; history of linguistics 一、引言 继1958年7月科学出版社、1988年4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再版了我国著名理论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岑麒祥先生编著的《语言学史概要》(下文简称为《概要》)①。而且此次出版的《概要》在保持第二版原有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由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岑运强教授②做了比较详尽的评注。 《概要》是岑麒祥先生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著、迄今为止仍是唯一的一本中外兼顾的世界语言学史。根据笔者掌握的材料,自岑麒祥先生的《概 要》第一次出版至今,先后有黄心平[1]、筱文[2]、王宗炎[3]、赵振铎[4]、刘月华[5]、邵敬敏[6]、郑敏[7]等在正式刊物上从不同角度对该书予以评述。《概要》的第三次出版,不仅说明该书在语言学史方面超越时空的历史地位,而且岑运强教授的评注更是丰富完善了世界语言学史的内容。 我们注意到上述专家学者的述评针对的都是《概要》第一版,而《概要》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改进了很多,第三版不仅纠正了第二版的不确提法,补充了许多新的内容,而且对语言学史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探索。本文将首先简述《概要》第一版的内容,以期给读者建立理解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