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肿瘤的定义: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过程:局部组织的细胞—基因突变—细胞异常增生—新生物—局部肿块

发病机制:肿瘤的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参与的过程。

恶性肿瘤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

1.环境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

2.机体因素

化学致癌

化学致癌物:目前认为凡接触引起人或动物形成肿瘤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目前发现对动物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已达2000余种,其中有些可能和人类肿瘤的形成有关

分类:1。作用分式: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促癌物

2.与肿瘤的关系:肯定致癌物,可疑致癌物,潜在致癌物

? 1.直接致癌物:进入机体后与细胞直接作用,诱导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

? 2.间接致癌物:进入体内经微粒体氧化酶活化,变成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

? 3.促癌物:能促进其他致癌物诱发肿瘤形成的化学物质

? 4.肯定致癌物(defined carcinogen)经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临床医师和科学工作

者都承认对人和动物有致癌作用,其致癌作用具有剂量反应关系的化学致癌物。

? 5.可疑致癌物(suspected carcinogen)具有体外转化能力,而且接触时间和发病

率相关,动物致癌实验阳性,结果不恒定,且缺乏流行病学方面的证据。

? 6.潜在致癌物(potential carcinogen)是在动物实验中可获得某些阳性结果,但

在人群中尚无资料证明对人具有致癌性的物质。

1、化学致癌物的作用点:为细胞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2、作用:使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

1、累积作用:(summation effect)

是指两种或多种致癌物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机体,其复合效应等于单独作用之和

2、协同作用:(synergistiic effect)

机体同时暴露于几种致癌物中其致癌作用高于个单独致癌物作用之和

常见的化学致癌物:多环芳香烃类,芳香胺与偶氮染料,亚硝胺类

化学致癌例子。苯胺染料:膀胱癌,烟草:肺癌,黄曲霉素:肝癌

物理致癌

1.电离辐射是最主要的物理性致癌因素

2.放射性同位素:镭、铀、氡等放射性同位素

3.紫外线:皮肤癌,着色性干皮病

病毒致癌

1/3为DNA病毒,2/3为RNA病毒

?一、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HPV)

?二、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HBV)

?三、EB病毒与鼻咽癌和Burkit肉瘤(EBV)

?四、HTLV与人类T细胞白血病(HTLV)

致瘤性DNA病毒

1、共同特征:

(1)致癌作用发生在病毒进入细胞后复制的早期阶段,瘤基因整合在宿主DNA上。(2)在宿主DNA上的定位具有选择性。

(3)病毒DNA编码的蛋白质调节细胞周期、与抑癌基因相互作用。

感染致瘤性DNA病毒后宿主细胞的分类:

(1)允许性细胞:DNA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它能够复制并最终导致细胞的死亡。(2)非允许性细胞:指当病毒感染与其无关的种属细胞时,病毒复制的效率很低,甚至不能复制。

致瘤性RNA病毒

分类。根据病毒形态:A,B,C,D型

根据基因组是否完整:缺陷型,非缺陷型

致瘤病毒致瘤分子机制:1、病毒编码产物模拟细胞内分子信号

2、病毒编码产物激活细胞信号传导途径

3、病毒编码产物对细胞周期的干预调节

肿瘤发病的分子基础: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

恶性肿瘤发病的分子过程:

获得性DNA损伤因素(化学物质、电离辐射、病毒)—细胞DNA损伤—体细胞基因异常—促生长癌基因激活,调控细胞凋亡基因异常,肿瘤抑制基因失活—正常调控蛋白丧失,异常基因蛋白表达—恶性肿瘤形成

原癌基因:是细胞中固有的基因,正常下参与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当基因的功能、结构发生变异,并具有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作用的时候,称为癌基因

原癌基因的活化

1.点突变:H-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GGC 变为GTC

检测方法: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RFLP)、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寡核苷酸探针杂交和PCR直接测序等技术。

2.基因扩增

3.染色体易位,基因重排

4.癌基因甲基化改变:某些癌基因(H-ras、c-Myc)低甲基化和抑癌基因(Rb、p16)的高甲基

化改变是细胞癌变的一个重要特征

抑癌基因:正常细胞内有一类对细胞增殖起负调节作用的基因,能抑制细胞生长,其功能丧失则可促进细胞恶性转化。

Rb基因:最早发现的肿瘤抑制基因

P53基因:研究得最多的抑癌基因,功能是调节细胞周期和DNA损伤所致的凋亡

细胞周期与肿瘤

癌基因、抑癌基因突变—细胞周期失控—失控性生长(以增殖过多、凋亡过少为主要形式)—肿瘤

细胞凋亡与肿瘤

细胞凋亡调控机制失常—凋亡受阻,增殖加强—肿瘤

凋亡:又称之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方式,是生理性调节过程,受多种因素调控

凋亡的特征性形态学改变:核固缩、核碎裂、DNA断裂等,但细胞器完整,周围无炎症

反应

凋亡调节基因:调节细胞进入程序性死亡的基因及其产物称为凋亡调节基因

bcl-2蛋白抑制细胞凋亡,bax蛋白则促进细胞凋亡

DNA修复基因:即对DNA损伤有修复作用的基因,基因通过修复原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凋亡调控相关基因的非致死性损伤,间接影响细胞增殖与存活。端粒: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和特异结合蛋白的复合体,能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在细胞增殖和分化中发挥作用。

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末端的端粒丢失,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端粒逐步缩短,当缩短至某一长度时,失去了染色体免受重组和降解的保护,细胞停止分

裂,导致细胞衰老和死亡。

端粒酶:细胞核内RNA和蛋白质复合体,激活的端粒酶能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重复序列,使其连接于染色体端粒末端,稳定端粒长度,

维持细胞的无限增殖能力。

恶性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增高。

机体免疫与肿瘤

肿瘤免疫逃逸机制:肿瘤细胞的抗原缺失和抗原调变,肿瘤细胞的漏逸--肿瘤细胞迅速生长,超越了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的发生,致使宿主不能有效地清除大量的肿瘤细胞

恶性肿瘤的特点:分裂快,永生化,无限增殖,侵袭,转移

肿瘤的生长

1.生长速度:取决于分化程度,良性慢,恶性快

2.生长方式:

a.膨胀性生长:大多数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

B.外生性生长:与部位有关,良、恶性肿瘤皆可呈外生性生长,但恶性肿瘤会外

生加浸润,可形成溃疡。

C.浸润性生长: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

细胞永生化:是指体外培养的细胞经过自发的或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从增殖衰老危机中逃离, 从而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过程。

了解细胞永生化的意义:了解细胞增殖与衰老分子机制及保存一些重要疑难病例的样本。

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细胞资源。

为治疗肿瘤、控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以及器官移植的研究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肿瘤的扩散: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

1.直接蔓延:随着肿瘤不断长大,瘤细胞可连续不断地沿着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

或神经束衣侵入并破坏临近正常组织或器官继续生长,称直接蔓延

2.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他处继续生长,

形成与原发肿瘤同类型的继发性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方式:血道转移,淋巴道转移,种植性转移

淋巴道转移是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血道转移是肉瘤最常见的转移途径

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

早期原发癌生长:在原发肿瘤生长早期,肿瘤细胞生长所需的养料是通过临近组织器官微环境渗透提供,这足以使微小原发肿瘤生长和扩展。

肿瘤血管形成:当肿瘤直径达到或超过1—2mm时,经微环境渗透提供的营养物质已不能保证肿瘤细胞的生长。此时,向肿瘤提供养料的血管逐步形成。这

种由宿主组织血循环形成的毛细血管网最终进入肿瘤组织,整个形成

过程是在各种血管形成因子和相应的抑制因子相互作用共同调控进

行的。

肿瘤细胞脱落并侵入基质:部分肿瘤细胞能分泌一种物质,使黏附因子的表达受到抑制,从而增加肿瘤细胞运动能力,使其从原发肿瘤病灶上脱离形成游离细

胞。这些脱落细胞通过分泌各种蛋白溶解酶,可以破坏细胞外基质,

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突破结缔组织构成的屏障。

进入脉管系统:肿瘤诱导形成的毛细血管网不仅与原发肿瘤生长有关,而且也为侵入基质的游离肿瘤细胞进入循环系统提供了基本条件。

癌栓形成:进入血循环的肿瘤细胞再运送过程中大多数都被杀死破坏,只有极少数转移倾向极高的细胞相互聚集形成微小癌栓并在循环系统中存活下来。

继发组织器官定位生长:在循环中幸存的癌细胞到达特定的继发组织或器官时,通过黏附作用特异性地锚定在毛细血管壁上,并穿透管壁逸出血管进入周围

组织。

转移癌继续扩散:当转移灶直径超过1—2mm时,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并与肿瘤连通。肿瘤细胞通过上述相同机制,可以形成新的转移癌灶。

肿瘤的转移的器官选择性

肿瘤转移的倾向性:从乳腺、肺、肾—到骨

从前列腺、宫颈癌—到骨盆、腰椎

从甲状腺—到颈椎

从乳腺、胃肠道—到区域淋巴结

从胃肠道、胰腺—到肝和腹腔转移

从乳腺—到肝、肺、骨、肾上腺

从胃—到卵巢

从小细胞肺癌、肺腺癌—到脑、骨、肾上腺

从颅内肿瘤—到很少转移颅外

肿瘤转移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1.粘附分子与肿瘤转移:肿瘤侵袭的第一步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脱落游离,本质是肿瘤细胞间黏附因子的损失所致

2.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肿瘤本身能诱导血管的形成,肿瘤细胞可释放血管生成因子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和移行。

肿瘤血管生成的调节:血管内皮基质膜溶解,内皮细胞向肿瘤组织迁移,内皮细胞在迁

移前沿增殖,内皮细胞管道化,分支形成血管环,形成新的基

底膜

3.纤维蛋白溶解酶及其调节因子:纤维蛋白溶解酶激活因子(PA)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如肿瘤血管形成、肿瘤细胞脱落、基质浸润、侵入和逸出循环系统、继发脏器移行和环境改造等重要步骤中起重要的正调节作用。PAI起负调节作用。

肿瘤细胞从发生到转移需要具备的条件:生长增殖,转移潜能,免疫脱逸

参与控制转移的免疫细胞主要有:NK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

阻止肿瘤转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一肿瘤转移的基因治疗

二血管形成抑制剂与抗肿瘤转移

三细胞黏附因子抑制剂与抗肿瘤转移

四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与抗肿瘤转移

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

干细胞:来源于胚胎和成体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具有分化形成至少一种特定细胞类型的特性。

(1)胚胎干细胞:指胚胎早期的干细胞。这类干细胞分化潜能宽,具有分化为机体任何组

织细胞的能力。如囊胚期内细胞团的细胞。

(2)成体干细胞:指成体各组织器官中的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但分化

潜能窄,只能分化为相应(或相邻)组织器官组成的细胞。如神经干细胞,

表皮干细胞。

干细胞类型: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

1.全能性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

2.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但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3.专能性干细胞(成体干细胞):这类干细胞只能向一种类型或密切相关的两种类型的细

胞分化。

研究干细胞的科学意义

1.细胞治疗。

干细胞可恢复因重大疾病而损害的细胞,这是干细胞潜在的最大优势。

由于丧失正常细胞功能的疾病都可以通过移植由胚胎干细胞分化来的特异组织细胞来治疗。

2.基因治疗。即通过胚胎干细胞和基因工程技术,矫正缺陷基因。

因干细胞能自我复制更新,是基因治疗的理想靶细胞。将治疗基因整合到干细胞,再将干细胞移植入人体中,能够持久地发挥作用

肿瘤干细胞:在肿瘤中的一小部分具有无限增值能力,并形成肿瘤能力的细胞,也称癌干细胞,肿瘤干细胞在肿瘤组织中所占的比例很少

肿瘤干细胞的特点:自我更新性,高致瘤性,分化潜能,耐药性

针对肿瘤干细胞进行治疗:1.抑制肿瘤干细胞信号通路和相关酶的活性,削弱增殖能力。

2.诱导肿瘤干细胞分化,消耗其分裂潜能,达到抑制肿瘤发

展的目的。

3. 破坏为肿瘤干细胞提供养分和保护的微环境,抑制增殖和

成瘤的能力。

4.用靶向性病毒载体携带促凋亡基因诱导肿瘤干细胞进入凋亡

程序,达到清除目的。

5.抑制抗性相关蛋白的表达,增加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提

高放化疗的有效率。

从哲学角度对肿瘤发展与免疫的研究

从哲学角度对肿瘤发展与免疫的研究 作者:潘润存单位: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引起肿瘤的原因和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大量、广泛的研究证明,肿瘤的发生是多种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免疫功能状态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肿瘤细胞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细胞基因突变等原因会表达一些新的抗原,这些新抗原可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杀伤,机体可通过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发挥抗肿瘤作用。尽管如此,肿瘤仍可通过一种或多种方式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或不能激发特异性抗肿瘤免疫。近年来,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免疫逃逸的研究进展较快,本文就从肿瘤的发生与免疫逃逸的辨证医学观方面进行探讨,但愿对肿瘤的免疫逃逸及防治研究有一定的抛砖引玉作用。 1肿瘤发生和发展的辨证医学观 肿瘤发生与发展既是连续过程也是绝然不同的两个阶段,前者在人群中带有更明确的普遍性,而后者是癌变细胞经历不断选择的结果。研究表明,癌基因普遍存在于正常细胞内,可参与细胞生长代谢,在细胞中一般以非激活形式存在,细胞癌基因一旦被激活可引起细胞癌变[1]。在人的一生中人人都有基因突变和细胞癌变的可能,癌变现象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无法避免。但是,只有极少数人患有临床肿瘤,这说明机体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可激活癌基因,诱导正常细胞发生癌变(外因),但癌变细胞最终能否发展成为临床肿瘤,决非由癌基因及致癌因素决定的,而是由机体的免疫性决定的(内因)。也就是

说外因是肿瘤发展变化的因素,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是肿瘤发生与发展的辨证关系。事实证明,正常机体每天有许多细胞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并产生有恶性表型的瘤细胞,但一般都不会发生肿瘤,只有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制时,肿瘤发生率增高,这主要是机体免疫系统通过细胞免疫识别并特异地杀伤突变细胞,使突变细胞在未形成肿瘤之前即被清除。但当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不能清除突变细胞时,则可形成肿瘤。肿瘤发生后,机体可通过免疫效应发挥抗肿瘤作用。各种迹象表明,在肿瘤发育的漫长过程中,先天免疫和后天获得免疫总是有机会识别到肿瘤的存在,并产生了相应的反应,但这种反应的各个环节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或抑制,从而使肿瘤出现了免疫逃逸现象。只有当癌变细胞通过各种免疫“逃逸”方式逃避过人体免疫监视后才能逐渐发展,最终成为临床肿瘤。分析细胞从癌变到发展成临床肿瘤的过程,有肿瘤发生的前提和基础、肿瘤发生的诱发因素、肿瘤发展的制约因素。这些相关的外因都是肿瘤发生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但仔细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自对肿瘤发展的权重影响发现,前两者是人的一生中每个个体无法选择或无法逃避的,只有后者才是肿瘤发展的决定因素,所以,肿瘤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的某种功能缺陷或减弱,最终使癌变细胞得以发展成为临床肿瘤。一般认为存在于机体内的肿瘤细胞总体积不超过1cm3时,肿瘤生物学治疗有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发生转移还是未转移、原发病灶还是继发病灶,免疫细胞或免疫分子的定向作用都能使其迅速找到肿瘤细胞发挥杀伤作用。当机体内肿瘤细胞的总体

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肿瘤 从正常细胞转化成癌细胞,再从单个或少量癌细胞发展成为具有临床意义的肿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肿瘤的发生是环境因素与机体因素相互作用、多基因参与、经多阶段发展的结果。 第一节肿瘤发生发展概述 一、肿瘤发生的多阶段性学说 化学致癌过程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多阶段理论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可分为启动(initiation)、促进(promotion)、进展(progression)和转移(metastasis)等阶段。 二、肿瘤的克隆源性和肿瘤异质性 克隆(clone)是指单个细胞经无性繁殖而形成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细胞群体。多数研究表明人类肿瘤为单克隆起源,也存在肿瘤的多克隆起源。 肿瘤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是指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在形态、核型、免疫表型、生化产物、增殖能力、分化程度、侵袭和转移能力以及药物敏感性等方面具有各自细胞学特征的肿瘤细胞亚群。 第二节肿瘤病因学 肿瘤的病因包括环境因素(外因)和机体自身因素(内因)两大方面。环境致癌因素可分为化学致癌因素、物理致癌因素、以及生物致癌因素三大类,机体自身因素包括遗传、免疫、内分泌和代谢以及精神神经等因素。 一、化学致癌因素 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引起肿瘤约占人类肿瘤病因的80%,是最主要的导致肿瘤发生的环境因素。 共同特点:①化学致癌物的致癌作用具有剂量和时间效应;②不同化学致癌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可出现累积、协同或拮抗等不同效应;③化学致癌物所造成的细胞遗传性损伤可通过细胞分裂遗传到子代细胞;④大多数化学致癌物本身并不直接致癌,在体内经过生物转化,所形成的衍生物具有致癌作用的,称为间接致癌物(indirect carcinogen)。 (一)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1. 芳烷化剂(aralkylating agents):其代表性的是多环芳烃类(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多环芳烃类是迄今已知致癌物中数量最多、分布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肿瘤的定义: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过程:局部组织的细胞—基因突变—细胞异常增生—新生物—局部肿块 发病机制:肿瘤的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参与的过程。 恶性肿瘤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 1.环境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 2.机体因素 化学致癌 化学致癌物:目前认为凡接触引起人或动物形成肿瘤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目前发现对动物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已达2000余种,其中有些可能和人类肿瘤的形成有关 分类:1。作用分式: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促癌物 2.与肿瘤的关系:肯定致癌物,可疑致癌物,潜在致癌物 ? 1.直接致癌物:进入机体后与细胞直接作用,诱导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 ? 2.间接致癌物:进入体内经微粒体氧化酶活化,变成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 ? 3.促癌物:能促进其他致癌物诱发肿瘤形成的化学物质 ? 4.肯定致癌物(defined carcinogen)经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临床医师和科学工 作者都承认对人和动物有致癌作用,其致癌作用具有剂量反应关系的化学致癌物。 ? 5.可疑致癌物(suspected carcinogen)具有体外转化能力,而且接触时间和发 病率相关,动物致癌实验阳性,结果不恒定,且缺乏流行病学方面的证据。 ? 6.潜在致癌物(potential carcinogen)是在动物实验中可获得某些阳性结果, 但在人群中尚无资料证明对人具有致癌性的物质。 1、化学致癌物的作用点:为细胞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2、作用:使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 1、累积作用:(summation effect) 是指两种或多种致癌物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机体,其复合效应等于单独作用之和2、协同作用:(synergistiic effect) 机体同时暴露于几种致癌物中其致癌作用高于个单独致癌物作用之和 常见的化学致癌物:多环芳香烃类,芳香胺与偶氮染料,亚硝胺类 化学致癌例子。苯胺染料:膀胱癌,烟草:肺癌,黄曲霉素:肝癌 物理致癌 1.电离辐射是最主要的物理性致癌因素 2.放射性同位素:镭、铀、氡等放射性同位素 3.紫外线:皮肤癌,着色性干皮病 病毒致癌 1/3为DNA病毒,2/3为RNA病毒 ?一、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HPV) ?二、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HBV) ?三、EB病毒与鼻咽癌和Burkit肉瘤(EBV) ?四、HTL V与人类T细胞白血病(HTL V) 致瘤性DNA病毒

肿瘤的发生_发展及治疗与炎症的关系_吉登波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N e w D r u g s 2010,19(17) 中国新药杂志[基金项目] 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09Z X 09301-010)[作者简介] 吉登波,女,博士后,主要从事基于炎症相关性肿瘤的药物研究。联系电话:(010)82801161,E -m a i l :j i d e n g b o @b j m u .e d u .c n 。[通讯作者] 崔景荣,女,博士生导师,教授,主要从事肿瘤药理学研究。联系电话:(010)82802467,E -m a i l :j r c u i @b j m u .e d u .c n 。 ·综述· 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与炎症的关系 吉登波,崔景荣 (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1) [摘要] 炎症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它们通过内源性及外源性两条通路相互联系。炎症调 节因子和效应细胞是肿瘤组织局部微环境的重要组成,它们在炎症与肿瘤相互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肿瘤微环境中的炎症有多种促肿瘤作用,可以促进恶性细胞的增殖和存活,促血管新生和转移,削弱机体的获得性免疫反应,改变机体对激素和化疗药物的反应。肿瘤相关性炎症的通路的揭示,可以为进一步改进肿瘤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分子。理想的靶向于肿瘤相关性炎症的药物可以转化促肿瘤炎症浸润,阻止炎症细胞移行到肿瘤灶,将促肿瘤微环境调整为抑制肿瘤的微环境,增强特异的获得性免疫反应,抑制肿瘤生长、存活和转移播散。 [关键词] 肿瘤;炎症;肿瘤相关性炎症[中图分类号]R 730.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3734(2010)17-1551-05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t h e i n i t i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t h e r a p y o f t u m o r a n di n f l a m m a t i o n J I D e n g -b o ,C U I J i n g -r o n g (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N a t u r a l a n d B i o m i m e t i c D r u g s ,S c h o o l o f 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 P e k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00191,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I n f l a m m a t o r y d i s e a s e s a r e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t h e i n i t i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a n c e r s .T h e y a r e l i n k e d b y i n t r i n s i c a n d e x t r i n s i c p a t h w a y s .I n f l a m m a t i o n r e g u l a t i n g f a c t o r s a n d e f f e c t o r c e l l s a r e i m p o r t a n t c o m p o -n e n t s o f m i c r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i n t u m o r t i s s u e ,w h i c hh a v e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 t h e c o n n e c t i o n b e t w e e n t h e i n f l a m m a t i o n a n d t u m o r .I n f l a m m a t i o n i n t h e t u m o r m i c r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h a s m a n y t u m o r p r o m o t i n g e f f e c t s s u c ha s e n h a n c i n g t h e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a n d s u r v i v a l o f t u m o r c e l l s ,i n c r e a s i n g a n g i o g e n e s i s a n dm e t a s t a s i s ,a l l e v i a t i n g a d a p t i v e i m m u n e r e -s p o n s e ,c h a n g i n g r e a c t i o n s t o h o r m o n e s a n d c h e m o t h e r a p e u t i c d r u g s .T o r e v e a l t h e p a t h w a y a b o u t t u m o r -r e l a t e d i n -f l a m m a t i o n w i l l g i v e n e wt a r g e t s w h i c h c a n i m p r o v e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h e r a p y .A n t i c i p a n t d r u g s t h a t t a r g e t c a n c e r -r e l a t e d i n f l a m m a t i o n c o u l d t r a n s f o r ma t u m o r -p r o m o t i n g i n f l a m m a t o r y i n f i l t r a t e ,p r e v e n t i n f l a m m a t o r y c e l l s f r o mm i -g r a t i n g t o t h e t u m o r s i t e ,a d j u s t a t u m o r -p r o m o t i n g m i c r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t o b e c o m e a t u m o r -i n h i b i t i n g m i c r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e n h a n c e t u m o r -s p e c i f i c a d a p t i v e i m m u n e r e s p o n s e s a n d i n h i b i t t h e t u m o r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s u r v i v a l a n d m e t a s t a t -i c s p r e a d . [K e y w o r d s ] t u m o r ;i n f l a m m a t i o n ;t u m o r -r e l a t e d i n f l a m m a t i o n 炎症与肿瘤相互关系的研究始于19世纪。研究发现慢性炎症病灶常继发肿瘤发生,而肿瘤组织活检样本中存在炎症细胞。流行病学研究证实, 25%的肿瘤由炎症发展而来,炎症与肿瘤的发生具有相关性[1] 。与此相一致的是,用非类固醇类抗炎 药物可以降低某些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 。肿瘤相关性炎症的标志包括肿瘤组织中炎症细胞和炎症调节因子、与慢性炎症反应中相似的组织重塑和血管新生以及组织修复。一些与炎症相互关系还未确定的肿瘤中也可见这些炎症标志(如乳腺癌)。实际上,无论炎症细胞和调节因子是否促进

炎症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加强炎症在肿瘤发病发展中作用的研究 2014-05-15 09:41来源:中华内科杂志作者:林三仁 加强炎症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许多慢性炎症,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或特发性) 炎症可以导致肿瘤。目前公认的宫颈炎与宫颈癌、EB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与鼻咽癌等。消化系统的许多炎症亦与肿瘤的发相关(表1)。炎症作为肿瘤发生发展的诱发因素,引起人 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炎症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的作用仍未完全阐明,但本领域的许多研究工作仍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炎症如何诱发肿瘤以及如何通过这些途径进行干预是当前肿瘤研究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 表1 主要的消化系统肿瘤相关性炎症和相应肿瘤 注:Hp:幽门螺杆菌;MALT.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一、炎症导致肿瘤的机制 1.炎症与肿瘤起始:急性炎症往往是自限性的,而持续的慢性炎症是肿瘤干细胞转化为肿瘤的始动和持续促进因素。持续的或低强度的炎症刺激使靶组织处于长期或过度反应而反复 修复时,炎症表现为"非可控性"。肿瘤的发生过程中,肿瘤干细胞、基质细胞和炎性细胞等形成了复杂的调控网络,涉及到基因、非编码RNA、蛋白质和代谢小分子等众多"节点",并形成相互影响的"互联网"。在肿瘤起始中,核转录因子NF-KB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路径最为重要。 通过这些路径,可以释放促炎因子和重要的介质,它们对肿瘤增殖和维持炎症同样重要。其中NF-KB的活化具有抑制凋亡、加速细胞周期进程、促血管生成和转移的作用;STArI3路径是调控和参与多种肿瘤的信号转导通路,包括调控抗凋亡基因和细胞周期控制基因。2.炎症与肿瘤逃避免疫监视并增殖:肿瘤的存活与效应性T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的抑制有关。免疫系统不能产生足够的抗肿瘤效应的原因是由于:肿瘤细胞未分化的特性,和它对免疫系统有直接抑制作用并逃避免疫监视。调节性T细胞(Tregs)具有免疫抑制功能,在肿瘤组织中聚集,在炎症反应中,这些细胞也被树突状细胞募集和激活。 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s)亦属于促炎细胞,它被炎症反应激活,并向特定部位聚集, 促进血管形成,同时它也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因此,肿瘤相关性炎症通过产生促炎和抗炎信号,导致肿瘤生长并逃避免疫监视。 3.炎症与肿瘤进展及转移:"种子和土壤"学说认为,肿瘤"种子"能在肿瘤微环境(TME)"土壤"中存活并转移,依赖于各种因子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TME由癌细胞和多种基质细胞、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组成。其中基质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内皮细胞、MDSCs等;细胞因子包括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IL-1等;趋化因子包括CXCL12、CCL27、CCl21等。 这些细胞和因子产生并存在于肿瘤相关性炎症中,可以促进肿瘤的生长、血管形成、侵犯和 转移。肿瘤本身可以通过旁分泌的促炎因子(IL一1B、IL-6、TNFa)和自分泌细胞因子促进自身表达趋化因子(包括cxc趋化因子家族)受体。肿瘤进展依赖于肿瘤相关性巨噬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肿瘤的定义: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 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 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过程:局部组织的细胞一基因突变一细胞异常增生一新生物一局部肿块 发病机制:肿瘤的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参与的过程。 恶性肿瘤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 1. 环境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 化学致癌 化学致癌物:目前认为凡接触引起人或动物形成肿瘤的化学物质, 称为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 )。目前发现对动物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已达 2000余种,其中有些可能和人类 肿瘤的形成有关 分类:1。作用分式: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促癌物 2. 与肿瘤的关系:肯定致癌物,可疑致癌物,潜在致癌物 1. 直接致癌物:进入机体后与细胞直接作用,诱导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 2. 间接致癌物:进入体内经微粒体氧化酶活化,变成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 3. 促癌物:能促进其他致癌物诱发肿瘤形成的化学物质 4. 肯定致癌物(defi ned carci no ge n )经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临床医师和科学 工作者都承认对人和动物有致癌作用,其致癌作用具有剂量反应关系的化学致 癌物。 5. 可疑致癌物(suspected carcinogen )具有体外转化能力,而且接触时间和 发病率相关,动物致癌实验阳性,结果不恒定,且缺乏流行病学方面的证据。 6. 潜在致癌物(pote ntial carci no ge n )是在动物实验中可获得某些阳性结果, 但在人群中尚无资料证明对人具有致癌性的物质。 1、 化学致癌物的作用点:为细胞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2、 作用:使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 1、 累积作用:(summation effect) 是指两种或多种致癌物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机体,其复合效应等于单独作用之和 2、 协同作用:(synergistiic effect) 机体同时暴露于几种致癌物中其致癌作用高于个单独致癌物作用之和 常见的化学致癌物:多环芳香烃类,芳香胺与偶氮染料,亚硝胺类 化学致癌例子。 苯胺染料:膀胱癌,烟草:肺癌,黄曲霉素:肝癌 物理致癌 1. 电离辐射是最主要的物理性致癌因素 2. 放射性同位素:镭、铀、氡等放射性同位素 3. 紫外线: 皮肤癌,着色性干皮病 病毒致癌 1/3为DNA 病毒,2/3为RNA 病毒 一、 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HPV 二、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HBV 三、 EB 病毒与鼻咽癌和 Burkit 肉瘤(EBV 四、 HTLV 与人类T 细胞白血病(HTLV 致瘤性DNA 病毒 1、共同特征: (1) 致癌作用发生在病毒进入细胞后复制的早期阶段,瘤基因整合在宿主 2. 机体因素 DNA 上。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炎症

中国新药杂志2010[基金项目] 国家 重大新药创制 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9301 010)[作者简介] 吉登波,女,博士后,主要从事基于炎症相关性肿瘤的药物研究。联系电话:(010)82801161,E m ai:l ji dengbo @b j m u .edu.c n 。[通讯作者] 崔景荣,女,博士生导师,教授,主要从事肿瘤药理学研究。联系电话:(010)82802467,E m ai:l j rcu@i b j m https://www.360docs.net/doc/9712069934.html, .cn 。 综述 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与炎症的关系 吉登波,崔景荣 (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1) [摘要] 炎症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它们通过内源性及外源性两条通路相互联系。炎症调 节因子和效应细胞是肿瘤组织局部微环境的重要组成,它们在炎症与肿瘤相互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肿瘤微环境中的炎症有多种促肿瘤作用,可以促进恶性细胞的增殖和存活,促血管新生和转移,削弱机体的获得性免疫反应,改变机体对激素和化疗药物的反应。肿瘤相关性炎症的通路的揭示,可以为进一步改进肿瘤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分子。理想的靶向于肿瘤相关性炎症的药物可以转化促肿瘤炎症浸润,阻止炎症细胞移行到肿瘤灶,将促肿瘤微环境调整为抑制肿瘤的微环境,增强特异的获得性免疫反应,抑制肿瘤生长、存活和转移播散。 [关键词] 肿瘤;炎症;肿瘤相关性炎症 [中图分类号]R730.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3734(2010)17-1551-05 R el ati onsh i p bet w een the i nitiati on ,develop m ent and therapy of tu m or and i nfl a mm ation JI Deng bo ,C U I Ji n g r ong (StateK ey Laboratory o f Natural and B io m i m etic Drugs ,S chool of Phar maceutical Sciences , P ek ing Un i v ersit y ,B eijing 100191,China ) [Abstract] Infla mm ato r y diseases are assoc i a ted w it h the initiation and deve l o pm ent o f cancers .They are li n ked by i n tri n sic and ex tri n sic pathw ays .I nfla mm ation regulati n g factors and effector cells are i m portant co m po nents of m icroenv ironm ent i n tum or tissue ,wh ich have i m portan t ro le in the connection bet w een t h e i n fla mm ation and tu m o r .Infla mm ati o n i n the tum or m icroenv ironm en t has m any tum or pro m oting effects suc h as enhancing the pro liferati o n and surv i v al of tum or cells ,i n creasi n g ang i o genesis and m etastasis ,allev iati n g adaptive i m m une re sponse ,chang i n g reactions to hor m ones and che m otherapeuti c dr ugs .To reveal the pat h w ay about tum or related i n fla mm ati o n w ill g ive ne w tar getsw h ic h can i m prove the diagnosis and therapy .Antic i p ant drugs that tar get cancer re lated infla mm ati o n could transfor m a tumo r pro m oting infla mm atory i n filtrate ,prevent i n fla mm a tory ce lls fro m m i grati n g to the tum or site ,ad j u st a tum or pro m oti n g m icroenv ironm ent to beco m e a t u m or inhibiti n g m icroenv iron m ent ,enhance tum or specific adapti v e i m m une responses and i n h i b it the tum or proliferation ,sur v ival and m etasta t ic spread . [K ey w ords] tum or ;infla mm ation;t u m or related i n fla mm ation 炎症与肿瘤相互关系的研究始于19世纪。研究发现慢性炎症病灶常继发肿瘤发生,而肿瘤组织活检样本中存在炎症细胞。流行病学研究证实, 25%的肿瘤由炎症发展而来,炎症与肿瘤的发生具有相关性[1] 。与此相一致的是,用非类固醇类抗炎 药物可以降低某些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 。肿瘤相关性炎症的标志包括肿瘤组织中炎症细胞和炎症调节因子、与慢性炎症反应中相似的组织重塑和血管新生以及组织修复。一些与炎症相互关系还未确定的肿瘤中也可见这些炎症标志(如乳腺癌)。实际上,无论炎症细胞和调节因子是否促进

肿瘤发生机制学说

cypress1975 wrote: 很多研究生研究肿瘤,但是由于对于肿瘤的认识有限,因此在设计实验方面存在一些误区: 很多研究生认为促进细胞增殖的基因就是癌基因,相反抑制细胞增殖的基因就是抑癌基因,更进一步,促进细胞存活的基因就是癌基因,相反促进细胞凋亡的基因就是抑癌基因。在这样思想的意识指导下,研究基因与癌症的关系就是将基因导入癌细胞,观察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等方面的影响,然后得出该基因与癌症的关系,最后推测该基因可能是癌症治疗的靶点。另外一些研究生研究某个基因与癌症的关系,但是出发点是该基因在某个信号转导通路中怎么样,然后推测该基因与肿瘤的关系。 大家看看上述什么地方有误欢迎讨论 20世纪后半叶,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大大深化了人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也把对肿瘤的认识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癌基因、抗癌基因、周期相关基因及蛋白质、凋亡相关基因及分子、信号传导系统、转移相关基因、耐药相关基因等研究乃至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蓬勃开展,使人们从分子水平的不同侧面观察和理解肿瘤成为可能。信息学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们只需鼠标一点,排山倒海般的文献便尽收眼底。尽管如此,人们对癌症的本质以及如何控制这一恶疾的认识却仍未产生质的飞跃,若干推论仍属假想。对此,被普遍接受的解释是,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肿瘤细胞分子突变的理解,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第二种尚不易被接受的解释则是人们的研究方向发生了偏差。正如美国肿瘤学家哈纳汉(D. Hanahan)所讲:“很多人认为本世纪的前几十年,我们对肿瘤发生及治疗的研究仍要沿袭此前几十年的方式,越来越复杂的文献将继续堆积到本已极为复杂的文献堆中,但我们期待着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式……诚然,这种改变首先依赖于技术的进步,但最根本的改变还有赖于观念的更新。”[1] 尽管他并未说明“观念的更新”指的是什么,但若干研究结论确实已经暗示,过去几十年的研究思路和思维方式可能已经发生了偏差。 由于坚信肿瘤的发生起源于细胞特定基因的改变,肿瘤发生的机理最终必须在基因水平得到解释,对肿瘤的控制最终也必须通过对基因的干预才能实现,过去几十年大多数肿瘤研究都致力于寻找癌细胞基因的突变或表达异常。尽管大规模、高通量的基因分析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但由于肿瘤细胞基因组结构的高度不稳定性,这些基因突变又总是处于时间依赖性、空间依赖性和个体依赖性的变化之中,如何从成千上万的突变中找出真正有意义的、肿瘤共性而又是肿瘤特异性的改变,实际并非易事。每一个新发现带来的惊喜常常伴有随之而来的矛盾和困惑。 爱因斯坦认为,一种理论正确性的重要标志是其逻辑上的简洁性。基因突变理论由于其日益突出的复杂性和不和谐性,在解释肿瘤的成因时已经遇到了不可回避的矛盾。笔者坚信,肿瘤的发生肯定有其具有普遍意义的、能解释肿瘤各种生物现象的简洁的机理,不必用繁杂多变的基因突变来解释,但基因突变又可被纳入其中。重要的是,这种认识隐含着解决肿瘤问题的最佳思路。正如哥白尼如果不提出日心说,人们仍然要在托勒密地心说的统治下费劲地理解天文;爱因斯坦如果不提出相对论,人们仍然要在牛顿经典力学的限制下费劲地理解时空一样,肿瘤学的研究,也已到了必须在观念上发生改变的时候了。

国家基金申报书: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制0-G---1

项目名称: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 制 首席科学家:尚永丰北京大学 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 依托部门:教育部

二、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本项目瞄准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前沿,整合国内优秀研究人员,系统深入地开展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本项目的总体目标如下:阐明表观遗传关键机制即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明确表观遗传调控在乳腺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揭示EMT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变化及细胞重编程机制;阐明细胞微环境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整合各种信息数据,描绘乳腺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分子调控网络。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建立和完善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新的技术体系,实现我国在生命科学及医学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为恶性肿瘤预警、诊断、治疗和药物筛选提供新思路、新途径和新靶标,发现几个潜在的可以用于乳腺癌、肺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及药物治疗的分子靶标,并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建立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团队。 五年预期目标: 1、发现一批新的组蛋白修饰因子,探明组蛋白修饰与DNA甲基化之间相互作 用的分子机制,筛选一批肿瘤相关ncRNA,鉴定一批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肿瘤诊断及治疗的新的ncRNA分子靶标;鉴定一批新的EMT关键调控因子;发现针对转移型乳腺癌、肺癌的新的有效治疗靶点。 2、建立一整套适应于恶性肿瘤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技术平台和技术体系。 3、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研究生(含硕、博)50名以上、 博士后12名以上。 4、在国际一流杂志(IF>10)发表论文8篇以上,在有影响力的杂志(IF>5)上 发表论文25篇以上。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制

项目名称: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制首席科学家:尚永丰北京大学 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 依托部门:教育部

二、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本项目瞄准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前沿,整合国内优秀研究人员,系统深入地开展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本项目的总体目标如下:阐明表观遗传关键机制即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明确表观遗传调控在乳腺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揭示EMT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变化及细胞重编程机制;阐明细胞微环境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整合各种信息数据,描绘乳腺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分子调控网络。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建立和完善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新的技术体系,实现我国在生命科学及医学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为恶性肿瘤预警、诊断、治疗和药物筛选提供新思路、新途径和新靶标,发现几个潜在的可以用于乳腺癌、肺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及药物治疗的分子靶标,并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建立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团队。 五年预期目标: 1、发现一批新的组蛋白修饰因子,探明组蛋白修饰与DNA甲基化之间相互作 用的分子机制,筛选一批肿瘤相关ncRNA,鉴定一批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肿瘤诊断及治疗的新的ncRNA分子靶标;鉴定一批新的EMT关键调控因子;发现针对转移型乳腺癌、肺癌的新的有效治疗靶点。 2、建立一整套适应于恶性肿瘤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技术平台和技术体系。 3、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研究生(含硕、博)50名以上、 博士后12名以上。 4、在国际一流杂志(IF>10)发表论文8篇以上,在有影响力的杂志(IF>5)上 发表论文25篇以上。

影响癌症发生、发展的四个因素

影响癌症发生、发展的四个因素 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至今仍然是个迷,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分析和大量的生物实验,发现与癌症发生关系密切的内外因素,从而给予有效预防。心理因素占比例最大,约50%,根据科学家目前的研究,原因主要是不良情绪能对机体免疫机能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消灭功能,其次是生活习惯等。 1.心理因素 根据目前的研究,原因主要是不良情绪能对机体免疫机能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消灭功能。在健康人的体内,虽然正常细胞也存在着发生突变而成为癌细胞的可能,但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在这些细胞增殖之前,及时地将它们破坏和消灭。当免疫功能正常时,具有杀伤能力的致敏淋巴细胞可随时排除杀灭突变的细胞而不使细胞发生癌变。人体在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下,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通过下丘脑直接作用于免疫系统,或抑制淋巴细胞而伤害免疫系统,提高了各种致癌因素对人体的破坏作用。如下:一些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的关系,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2.日常中不良的生活习惯诱发癌症 如果人体的细胞组织异常增长,人体的任何部位都会发生肿瘤。就会导致肿瘤的发生,人体内没有任何功用,并且常会妨碍正常的身体机能。肿瘤可分为良性及恶性。良性肿瘤可在任何部位呈现,但它不会扩散,而且通常在切除后,不再复发。但它通常应被切除,虽然良性肿瘤只固定生长于某处。因为它不只有时

会压迫附近的器官,有少数良性肿瘤后来还会变成恶性的与良性肿瘤相反,恶性肿瘤会扩散至其他部位,而且即使切除后,仍可能复发。恶性肿瘤应尽早治疗。 3.饮食的选择在癌症中起重要作用 为了防治癌症,应吃碱性或弱酸性的素食食品,远离强酸或中酸性的肉食。台湾马偕医院前院长,专精于癌症临床研究的吕革令博士说过,根据他以往在马偕医院做癌症方面的临床实验,并得院内各部同仁协助的机会,他发现癌症病人血液检查的结果呈酸性反应。长期素食、且生活接近自然的佛寺僧尼,由于体质都偏属优质弱碱性,所以尚没有发现罹患癌症的病例。因此,他认为在弱碱性体质的状态下,癌细胞是无法生长、甚至是无法生存的。健康人的血液是呈弱碱性的,大约是PH7.35~7.45左右。婴儿也是属于弱碱性的体质。酸性体质易使人罹患癌症,而不少成年人体质正趋酸性化。 4、消除体内自由基 人体所有的细胞都是有机分子,氢键是原子间结合最重要的一环,自由基通常是指组织液中的自由氢质子,它会破坏氢键,使细胞在产生的过程中发生变异。当然,适当的自由基是有利的,它是细胞新陈代谢的基础,否则死亡的细胞如何消化,自由基的存在可以使之分解为有机小分子,在人体重新组织,如果自由基数量过多,就会形成细胞的变异,发生癌变。目前研究发现当人体得到负离子后,由于负离子带负电荷,有多余的电子,可提供细胞缺失的电子,从而阻断恶性循环,癌细胞就可防止或被抑制。特别是更易于透过人体寻脑屏障的小粒径生态负氧离子带有负电位,即有多余的电子,电子补充给自由基后,自由基被还原即

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程及发展趋势-郭晓明之欧阳歌谷创作

《免疫学概论》课程论文 欧阳歌谷(2021.02.01) 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程及发展趋势 姓名:郭冬阳 学号: 200904123100** 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 专业班级: 2009级生物工程(2)班 指导教师:郑育声 分数: 2012年12 月30 日 摘要 肿瘤的基因治疗就是将一个治疗基因“捆绑”在“病毒”上,随后将这种载有治疗基因的“病毒”感染肿瘤患者或肿瘤细胞,使治疗基因进入肿瘤细胞,进而“摧毁”肿瘤细胞。这种肿瘤的治疗技术已成为现代广大肿瘤学者的研究热点,其具有特异性、安全性、有效性的特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许多实验及临床研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文将从肿瘤基因治疗的方法、我国肿瘤基因治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肿瘤;基因治疗;研究进展;发展趋势 基因治疗是以改变遗传物质为基础的DNA重组技术,需要将目的基因传递到细胞内,这一过程必需载体的协助才能达到目

的,因此载体在基因的转移中担任重要角色。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和基因技术研究的不断加深,结合病毒载体、免疫基因和转基因等方法在肿瘤的基因治疗中取得了许多成就,为肿瘤的治疗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肿瘤基因治疗 1.1肿瘤基因治疗的策略 (1)免疫基因治疗,又称细胞因子基因治疗,通过转导细胞因子基因,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能力; (2)自杀基因治疗,使肝癌细胞产生对某些药物前体的特异敏感性而被杀; (3)基因置换或补充,置换突变的基因或补充缺失的抑癌基因; (4)反义苷酸技术,用于抑制癌基因的表达。 1.2肿瘤基因治疗基因工程的程序 首先取得所需要的基因即目的基因,将其同载体连接,再将经过重组的环状DNA即质粒引入受体细胞,并使目的基因和载体上其他基因的性状得以表达等几个环节。 (1)在内切酶的作用下分离制备待克隆的DNA片段; (2)将目的基因与载体在体外连接形成重组DNA; (3)重组DNA进入宿主细胞; (4)筛选、鉴定阳性重组子; (5)重组子的扩增。 1.3肿瘤基因治疗基因工程所需的载体

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肿瘤 从正常细胞转化成癌细胞,再从单个或少量癌细胞发展成为具有临床意义的肿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肿瘤的发生是环境因素与机体因素相互作用、多基因参与、经多阶段发展的结果。 第一节肿瘤发生发展概述 一、肿瘤发生的多阶段性学说 化学致癌过程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多阶段理论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可分为启动(initiation)、促进(promotion)、进展(progression)和转移(metastasis)等阶段。 二、肿瘤的克隆源性和肿瘤异质性 克隆(clone)是指单个细胞经无性繁殖而形成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细胞群体。多数研究表明人类肿瘤为单克隆起源,也存在肿瘤的多克隆起 源。 肿瘤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是指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在形态、核型、免疫表型、生化产物、增殖能力、分化程度、侵袭和转移能力以 及药物敏感性等方面具有各自细胞学特征的肿瘤细胞亚群。 第二节肿瘤病因学 肿瘤的病因包括环境因素(外因)和机体自身因素(内因)两大方面。环境致癌因素可分为化学致癌因素、物理致癌因素、以及生物致癌因素三大类,机体自身因素包括遗传、免疫、内分泌和代谢以及精神神经等因素。 一、化学致癌因素 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引起肿瘤约占人类肿瘤病因的80%,是最主要的导致肿瘤发生的环境因素。 共同特点:①化学致癌物的致癌作用具有剂量和时间效应;②不同化学致癌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可出现累积、协同或拮抗等不同效应;③化学致癌物所造成的细胞遗传性损伤可通过细胞分裂遗传到子代细胞;④大多数化学致癌物本身并不直接致癌,在体内经过生物转化,所形成的衍生物具有致癌作用的,称为间接致癌物(indirect carcinogen)。 (一)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1. 芳烷化剂(aralkylating agents):其代表性的是多环芳烃类(polycyclic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知识讲解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肿瘤的定义: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过程:局部组织的细胞—基因突变—细胞异常增生—新生物—局部肿块 发病机制:肿瘤的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参与的过程。 恶性肿瘤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 1.环境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 2.机体因素 化学致癌 化学致癌物:目前认为凡接触引起人或动物形成肿瘤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目前发现对动物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已达2000余种,其中有些可能和人类肿瘤的形成有关 分类:1。作用分式: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促癌物 2.与肿瘤的关系:肯定致癌物,可疑致癌物,潜在致癌物 ? 1.直接致癌物:进入机体后与细胞直接作用,诱导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 ? 2.间接致癌物:进入体内经微粒体氧化酶活化,变成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 ? 3.促癌物:能促进其他致癌物诱发肿瘤形成的化学物质 ? 4.肯定致癌物(defined carcinogen)经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临床医师和科学工作 者都承认对人和动物有致癌作用,其致癌作用具有剂量反应关系的化学致癌 物。 ? 5.可疑致癌物(suspected carcinogen)具有体外转化能力,而且接触时间和发病 率相关,动物致癌实验阳性,结果不恒定,且缺乏流行病学方面的证据。 ? 6.潜在致癌物(potential carcinogen)是在动物实验中可获得某些阳性结果,但 在人群中尚无资料证明对人具有致癌性的物质。 1、化学致癌物的作用点:为细胞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2、作用:使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 1、累积作用:(summation effect) 是指两种或多种致癌物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机体,其复合效应等于单独作用之和 2、协同作用:(synergistiic effect) 机体同时暴露于几种致癌物中其致癌作用高于个单独致癌物作用之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