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四季

童年四季
童年四季

童年四季

——写在学生挖掘药材社会实践活动之际

童年是人生旅途中一段不能回头的路。童年因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而异彩纷呈。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也是忧伤的。记忆中的童年缺少了诗情画意般的浪漫,有的只是心酸,淡淡的苦涩中充盈着幸福和甜蜜;记忆中的童年永远没有新衣服穿,穿的是哥哥姐姐替下来的旧衣,抑或是大人穿过改过的旧衣;记忆中的童年没有闲情逸致,有的只是为生计而忙碌。但记忆中的童年也是快乐的,记忆中的童年没有家庭作业,下午放学,约上三五个小伙伴,提着草篮,带上菜刀,一路奔向田野,就像歌中唱到的那样,我们飞到森林里,来到草地上……简单艰辛的童年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聊,多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担当。

“挖到篮子里的都是菜”

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日子里,各种野菜已经悄悄的露出了嫩芽,广漠的原野上放眼望去,到处一片青乎乎,绿油油的,给原本荒凉的大地,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小伙伴们提着篮子,你追我赶,卯着劲儿的挖野菜,看到什么挖什么,挖到篮子里的都是菜。原本并不情愿的一件事,现在俨然已经形成了一种竞赛。不一会儿,每个人的篮子里都塞得满满的,结结实实的。不知不觉夜幕已经降临了,孩子们在娘的亲切呼唤声中各自散了回家去。

回到家里,娘就着微弱的灯光,把篮子里的野菜倒出来,进行挑选、分类,嘿,你还别说种类还是蛮多的,有苦菜、荠菜、蛐蛐儿芽、茵陈、萋萋毛等等。娘挑出鲜嫩的野菜,就着清水洗净了,抓上一把黄豆面,在锅里一搅拌,顿时一锅掺杂着淡淡豆腥气的“小豆腐”就成了。吃了一个冬天窖白菜、窖萝卜的人,精神为之一振。盛上一碗,就着煎饼,吃口咸菜,嚼在嘴里,苦隐隐的味道里满含着清香,让你回味无穷。这种感觉,直到现在还是那样记忆犹新。一顿重要的晚餐就在这昏黄的灯光中简单的打发了。

吃过晚饭,父亲总喜欢一边吸着烟一边把剩下的嫰茵陈挑出来,用清水洗净了,然后晒干,搓成沫儿,掺在茶叶里冲水喝。那时候懵懵懂懂的,后来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原来茵陈还有解毒保肝的作用。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吧,直到现在,春天来临之际,在工作闲暇之时,还会领上儿子到田间地头去挖些茵陈回来泡水喝。当浓浓的香茶端上来,散着淡淡的中草药味儿,儿子总是喊着说不好喝,而我却总觉的格外的亲切,总能勾起我对儿时的美好回忆。

俗话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割来当柴烧”。挖野菜也是有时令的,什么时候长什么野菜那是有数的。植物自有它的生长规律。随着时间的渐暖,憋屈了一冬的野菜,也撒着劲儿的一起“疯长”,几天不见,原本鲜嫩可口的小芽儿,现在有的也已经蹿出了杆子。我们每天放学回家,仍然还是背上草筐去割草,挖野菜。拿回家来,能吃的则吃,不能吃的就喂羊儿、牛儿、鸡鸭等牲口。吃了一冬干草的牲口,此时嚼上一口鲜嫩的野菜,也会精神的吼上几口,连圆润的吼声中都洋溢着满足。渐渐地,各色的菜都赶集似的冒了出来,有山菜、婆婆丁、槐花……凡是人蓄能吃的我们统统都挖到篮子里,兼收并蓄。

在田野里奔走,难免会磕着碰着,有时候受伤了,我们就撸一把七七菜,在手里揉碎了,挤出绿绿的汁液涂在伤口处,不一会儿血就止住了。于是从那时起,我们就在挖野菜的同时,留心注意哪些野菜治什么病,时间长了,经验就多了:如茵陈能解毒保肝,车前子能治妇科病,蒲公英能败火去毒、利尿,枸杞根能治腰酸腿疼,丹参能治眩晕,酸枣芽治失眠,翻白草,大黄草、小黄草都是名贵的药材……于是我们的篮子里就多了一些药材,拿回家,晒干了,偶有身体不适,这些草药就发挥了很大作用。剩余的还可以拿到收购站去买,换个三元两角的补贴家用。

春天是美好的,但也是不堪大用的,它在给人以希冀的同时,也会毫无责任的草草收场,把本该属于自己的荣誉拱手让给了夏天。

“夏天走一走,衣来饭也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五月的风吹暖了大地,也吹醒了千树万树。原野里,森林里,小溪边,到处一片郁郁葱葱,树梢枝头长出的新叶是那样的鲜活光亮,翠绿欲滴,微风过后婆娑摇曳,令人心旷神怡。

最喜麦梢发黄的时节,孩子们脱掉了束缚一冬的厚厚的棉衣,换上了轻凉的短褂,是那样的轻松自由,就想快乐的小鸟一样在田野里自由的驰骋、翱翔。偶尔也会偷拽人家一把麦穗,两手一搓,吹掉麦皮,一把塞在嘴里,是那样的香甜可口。麦熟的季节也是蟹子最肥的时候。晌午过后天黑之前,是一天中最为闷热的时候,那些“霸道”的东西,终于沉不住气了,纷纷爬到岸边来透透气,拖儿带女的,大的小的一起上来摆龙门阵。更有甚者还会做个漂亮的轮滑或悠闲地吐着泡儿,让你看后忍俊不禁。我们小孩可不管三七二十一,来者不拒,大小兼收。见着谁逮谁,不一会儿,就装了满满的一小桶。拿回家,娘倒出一些,撒上盐,往锅里一煎,顿时满屋子的香气,咬上一口,更是香酥可口。一顿晚餐就有了着落。剩下的洗净了,放入坛子里,一层螃蟹,一层韭菜,一层盐,层层埋起来,等到冬天或来年开春吃。咬上一口,味道既鲜美、香辣,又浓郁,惹得你会多吃几个煎饼,那时我们还给它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美其名曰“蟹韭黄”。

“蓬来收,马来见,灰菜多了吃饱饭”,奶奶的话时常在我们的耳边响起。虽然没有太多的科学依据,但最起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夏天只要到外边走一走,动动手,就一定能够吃饱饭。菜地里,田野里到处是野菜,有蓬蓬菜、灰灰菜、蚂蚱菜……一大片一大片的,随便找个地方,蹲下身子,不用挪窝就是满满的一篮子。拿回家,挑出鲜嫩的灰灰菜下到锅里,舀上一勺子白面,顿时一锅面疙瘩汤就成了。等面疙瘩汤凉透了,正好中午放工回来,又饥又饿的,盛上一碗凉疙瘩汤“哧溜哧溜”喝下去,喝在嘴里,乐在心里,甭提有多满足了。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喝上一口粥就是很好的享受。

夏天,蚊蝇特别多,那时候条件差,没有现在先进的捕蝇器或灭蝇剂,蚊子也像饿疯了似的逮着谁叮谁,原本就营养不足的人们,哪经得起这些坏东西的折腾。于是在大人的指点下,我们提着篮子到山岭上拔蚊蒿,一撸一大把,用不了多久就是满满的一筐,印象中那时侯的草长得格外的旺。回到家,大人搓成长绳挂起来,晒干,就可以用了。晚饭后睡觉前,点上一段蚊蒿,红红的绳头,冒着缕缕青烟,蚊子一个也不敢靠近,一宿相安无事,一觉睡到天明。时间久了,积攒的多了,用不完,有时候大人们也会拿到集市上去卖。间或生意好了的时候,也会给我们买件短裤或小汗衫什么的作为对我们劳动成果的奖励。新衣服穿在身上,高兴得到处炫耀,惹来同伴们一阵嫉妒的不满。

贫穷和困难没有吓到人们,所谓人勤地不懒。只要勤奋,肯劳动,就会衣来饭也有。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直到现在我还仍然坚信着。

“秋天坐一坐,来年定挨饿”

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终于看到了希望,眼看丰收在即,能不高兴吗?农村的地多,老百姓就指望着这点收入,所以天不亮,大人们就早早的唤醒我们跟着下地。下午放学回来,放下书包,跨起提篮就去掰玉米,大人负责推车、刨玉米秸;小孩则负责掰玉米,装车。骄阳似火的天气,来回穿梭于玉米秸之间,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了。脸上、胳膊上拉的一道一道的血印。汗水一浸,火辣火辣的疼。有时候大人们为了多装些,还会要求我们在装满的车厢里再加上一排,要排得整整齐齐,一丝不苟,好不容易盼到车满了,天也黑了,大人推着车子,小孩拉着车子回家去了。回到家,已经累的够呛,哪还有心思吃饭,早早的爬了炕。每每看到这,娘是既心疼又无奈,谁让我们生不逢时,赶上了那个年代呢?

“三秋不如一麦”。麦收时节,虽然劳动强度大,但却时间短暂,累不累也就是几天的事。可是秋收却不同了,没完没了。收了玉米,接着收花生、地瓜。也就是喘口气的功夫。

一年四季人们就像套上绳索的牲口一样,不停地转下去。大人们在前面牵着牛,犁着花生地或地瓜地,小孩们则跟着后面捡落下的花生或地瓜。困难时期的年景,劳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眼前的吃喝,更多的还要计划冬天的生活,预备来年的青黄不接。所以,大人们总是叮嘱道:要多捡些,多准备些。“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也许是那时受了父辈们的影响,到现在我还仍然保留着这个传统。任何时候,做任何事,都会做到未雨绸缪,早准备,早打算,算是磨刀砍柴不误工吧。

“大背篓不如小提篮”

忙活了一年的人们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天寒地冻的十冬腊月,地里的庄稼全部收干净了。到处光秃秃的,真正做到了颗粒归仓。大人们卖完了白菜,卖萝卜。看看日益干瘪的大背篓,日益临近的新年,于是就变着法儿的换点钱,凡是地里能换钱的东西都发挥了它应有的价值。实在没啥卖了,就打起秋天我们采摘的野果的主意了。秋天摘得果子有很多,有山楂、野葡萄、毛桃等等。大人们把摘来的山楂去掉核,穿在竹签上,沾上糖做成“冰糖葫芦”,沿街叫卖,惹的后面跟着一大群孩子,围着转来转去。居然也能换个块儿八角的补贴家用。

卖完了野果,卖药材,秋天各种药材应有尽有,举不胜举。而且药用价值也非常高。如串金龙、金银花、黄芩、甘草、枸杞、酸枣核……有时候,运气好了还会挖到灵芝、何首乌等名贵药材。我们挖来后,大人们细心地帮我们晒起来,收藏好,等到冬天拿到收购站去卖。药材要看质量付钱,一天下来,有时候居然会比一大车的白菜、萝卜卖的钱多。每每此时,我们都会笑着说:真是大背篓不如小提篮呀。我和我们的父辈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四季劳累着,生活着。艰苦的生活不但没有压垮我们,反而更加坚定了我们与命运抗争的决心。直到终于有一天,我外出求学,走出山村,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噢,童年四季,四季轮回,正因为有了四季的交替,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和美丽。童年像一幅隽永的画,让人回味无穷;童年更像一首满含深情的诗,让人吟咏至今……历史不会重演,生活不会再现。今天的孩子们无法再回到过去,也无法体会到我们那过去的苦难。他们现在有的只是幸福和快乐。今天我们组织孩子们开展挖掘家乡药材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在了解药材知识的同时,也能体味一下从我们父辈身上所折射出来的那种坚韧、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从中汲取力量,获得前行的勇气。

刘志锋

2011.6.6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